<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保護生物學研究大全11篇

      時間:2024-03-25 14:44:0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保護生物學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保護生物學研究

      篇(1)

      一、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的代表性分析以上海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作為調研的對象,其代表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園區特性2009年4月開園的上海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是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創業特點和需求開展和提供管理和服務的創業園區。從時間和空間上看,漕河涇大學生園地處漕河涇開發區中心位置,憑借徐匯區政府對大學生創業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依托漕河涇開發區成熟的基礎設施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在2009年創立之初,就有40多家企業入駐,入駐率達90%。從服務中心了解到,目前園區內創業企業大約60家,已累計孵化創業企業200余家??梢哉f是上海目前發展的比較成功且比較成熟的園區。(二)服務特性上海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與其他創業園類似,除了提供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創業場地及軟硬件設施基礎服務之外,還提供成長輔導、融資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金融和法律服務以及市場及公共關系服務,在創業企業、政府機構以及提供融資企業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平臺,使企業整個創業過程更加明晰和便捷,少走彎路,降低了創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二、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的融資和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現狀“讓每一粒創業的種子都有機會發芽。”這是創業園的創業初衷,也是他們提供服務的起點。(一)融資服務在這些基本融資服務中,不得不詳細提一下其信用貸款平臺。該平臺除了充分立足短期貸款,做好銀行貸款補充,給科技型中小企業“輸血”外,更為重視在銀行與企業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幫助企業提升獨立融資能力,從而能夠“自我造血”。除了上述表格之外,創業園服務中心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定期組織創業企業和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企業單位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直接溝通與交流,提高創業企業融資的成功率。(二)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的企業類型大多為移動/IT等科技創新類企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也比較多。目前園區為企業除了定期通知和解讀相關政策外,還提供一站式的專利申請服務。1、政策解讀2012年11月14日在園區開展“專利挖掘與專利申請實務”的專題培訓,就新頒布的《上海市專利資助辦法》(2012年修訂)進行解讀,詳細介紹了新老辦法在專利資助額度、資助范圍以及資助年限方面的區別。2013年12月18日邀請律師為孵化企業進行“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實務”培訓。就專利申請政策、企業專利戰略制定等方面進行講解,以案例分析、現場答疑等形式,幫助企業掌握實務內容。隨著園區內科技企業的不斷壯大,這樣有關知識產權的培訓和面見面答疑的機會也會更多。2014年4月,漕河涇開發區知識產權系列講座“上海市專利試點示范企業申請和貫標實務”開講,主要圍繞試點示范工作基本流程、企業申報要求和工作實施內容三塊來重點講解,然后又針對企業申請中注意事項如驗收基本要求、經費預算及使用等難點問題進行了解讀。2.一站式的專利申請服務專利申請服務包括商標申請、專利文獻檢索和分析服務、專利成果轉化推介服務、專利培訓與交流、企業標準制定咨詢等一系列服務。便捷服務的提供一方面促進企業重視和學習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布局,一方面幫助企業免受因忽視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損失。

      三、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內企業的需求分析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內目前有60家大學生創業企業,本文通過對其中18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并分析目前大學生創業企業對園區提供的服務的評價及進一步的需求。參與調查的18家創業企業中,八家為IT領域的企業,一家為電子信息企業,二家為傳媒企業,一家知產企業,二家醫療企業,二家軟件企業,一家新材料企業及一家TMT企業;其中剛起步的企業占9家,發展中企業占7家,較成熟的企業2家;規模均在2人至50人之間。(一)園區服務的總體概況通過問卷調查結果梳理,在18家大學生創業企業中,77.78%的企業認為大學生創業園目前提供的服務包括“各種資金稅收優惠政策和專家創業培訓輔導服務”,55.56%的企業認為他們目前“創業園幫助企業申請相關貸款,并對創業給予培訓輔導”,38.89%企業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園會“定期舉行創業明星和知名企業經理人的各類免費知識講座”,38.89%企業認為目前“園內有一個將各類名牌培訓機構集中,方便咨詢、選課、報名、繳費的服務平臺,并且通過該平臺可享受一定的費用優惠和增值服務,例如培訓消費積分兌換其他講座入場券或與知名企業家直接溝通交流的機會”,如圖1所示。(二)創業企業認為有待改進的服務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在18家創業企業中,22.22%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及專家培訓有待改進,44.44%認為相關貸款申請的幫助措施有待改進,55.56%認為各類免費知識講座有待改進,61.11%認為匯總培訓機構信息的服務平臺有待改進。如圖2所示。(三)創業企業的主要障礙除了對園區服務情況進行分析外,此次調查問卷也著重了解了創業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障礙,來更好地了解企業可能的需求。在18家創業企業中,33.33%認為主要障礙包括“經驗不夠”,44.44%認為主要障礙包括“缺乏社會關系”,27.78%認為主要障礙包括“資金不足”、“創業方向不好,開拓市場困難”、“缺乏科學的企業管理機制”,38.89%認為主要障礙包括“缺乏人才和核心技術”,22.22%認為主要障礙包括“缺乏合作精神”。去除一些客觀障礙外,可見創業企業目前的服務需求集中在融資及創業輔導、專家知識講座等方面。通過上述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可看出目前創業企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融資、涉及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專家知識培訓及一系列涉及創業輔導的服務。

      四、大學生創業園融資服務及知識產權服務的缺口(一)融資服務雖然目前大學生創業園有著創業基金、創業補貼、創業融資等相關服務,這些服務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對于企業來說也有一定門檻。從調查問卷中也看出,企業認為園區雖已設置了融資服務,但希望其能有所改進;并且對園區目前申請貸款的幫助也提出了改進的希望。融資難,仍是大學生創業企業的一大難題,也是他們的急切需求。筆者在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實習期間,通過帶教老師的帶領,走訪企業時也深切體會到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問題;有時,雖然創業園會積極安排創業投資人、天使基金等人與創業企業見面接洽,但是往往投資者在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后投入資金的意愿并不大,并未達到園區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對于融資服務,僅僅通過現有政策及基金還是遠遠不夠的;簡單的進行創業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接洽也是無法真正高效解決問題的。對于融資服務的改進,大學生創業園應該首先了解投資者投資的條件,搜集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普遍發展情況,開展講座傳達有關投資條件的信息并且指點創業者們如何改進自身企業以期滿足投資者的投資要求;進而再進行接洽工作,相信一定會有所成效。(二)知識產權服務知識產權是一個專業性很高的領域,由于大學生創業園內創業企業的領域多為IT、電子信息類,知識產權的保護及申報也是為他們所關注的。雖然,目前園區也會開展相關講座,并且提供申報知識產權的服務;但從問卷中企業希望專家知識輔導講座能夠有所改進,可看出在知識產權服務方面仍有改進的余地。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業園可以通過與政法學校合作的方式,獲得扎實的知識產權師資力量;可以開展一系列定期的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講座;同時可以在漕河涇官網設立一個知識產權信息方面的匯總鏈接,方便創業企業查看。

      五、結語大學生創業是政府力推的項目,本文的調研對象“上海漕河涇大學生創業園”已較為成熟,也是我國大學生創業園的代表之一;此次,通過對其走訪及調查問卷的調查模式,了解了大學生創業園目前在融資服務及知識產權服務方面的狀況,研究了與大學生創業企業需求的缺口所在。本文針對目前的缺口提出了相關改進的建議。希望大學生創業園能夠更加成熟,也為擁有創業夢的大學生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

      參考文獻:

      [1]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創新創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簡訊.2012,(10).

      [2]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創新創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簡訊2013,(11)

      篇(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ning (2010-2030), the continuous loss of genetic resources becomes one of three thorny issues threaten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which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monitoring plan in the future. After both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Biodiversity (HJ623-2011) and Regulation for the Coll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HJ628-2011) come into force, identif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becomes essential 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project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front application of both cytological marker and DNA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to distinguish plant varieties, and consequently the feasibility of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DNA marker technique on future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jects is discussed.

      【Key words】Biodiversity; Cytological marker; DNA molecular marker

      0 Introduction

      As one of three layers of biodiversity, which includes ecosystem, species and genetics, genetic diversity is the diversity of genetic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traits of organism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so that becomes the basis of species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1]. It is inevitable for a species of poor genetic diversity to move towards the extinction in natural selection process [2].

      After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has been worked out by centre government of China, such as Chine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ning (2010-2030),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Biodiversity (HJ623-2011) and Regulation for the Coll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HJ628-2011), it is ess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to include genetic diversity in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jects, and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nature definitely becomes the first step of this work. In present,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varieties mainly relies on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plants[3], which are susceptibl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ime-consuming when those biological traits are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and observed in experiment land [4].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DNA marker technology provides a quicker and more accurate solution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ub-populations of a plant species in the nature, particularly when identification of economic traits is not essential 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work. This review summarizes both cytological marker and DN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cultivars in recent years.

      1 Cytological Marker

      Due to its high s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karyotype becomes one of the unique chromosome information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pecies, populations of the same species and to identify the hybrids. Karyotype parameters, mainly including the absolute length and relative length of chromosome, arm ratio, centromere index, chromosome ploidy and asymmetry index, are frequently analyzed by botanists to study the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and structure between speci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the genetic evolution[4].

      1.1 Traditional squash technique

      Zhang etc [5] analyzed karyotype of three Fritillari thunbergii cultivars based on traditional squash technique. The karyotype formula of F. thunbergii (Xiaye, Kuanye, Duozi) varied among three varieties, indic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Fritillari thunbergii cultivars. The karyotype of all the variet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3B type, and heterozygosity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 were found in both F. thunbergii(Xiaye) and F. thunbergii(Duozi).

      The karyotype of three diploid oat species was studied by Liu etc [6] with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squash technique. Both karyotype formula and asymmetry index of Avena strigosa, Avena hispanica, Avena brevis were calculated for comparison, revealing more advanced evolution in karyotype for A.strigosa, followed by A.a brevis and A.hispanica. Three diploid oat species were 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by a combination of both karyotype formula and asymmetry index.

      The traditional slice-making method with micrograph technology was adopted by Dai etc[7] to study the cytology basis for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of Secale cereale subsp.segetale. Three populations of Secale cereale subsp.segetale(89R4, 89R14, 89R60) and one variety Secale cereale L.(H36)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karyotype analysis. Karyorype formulae, asymmetry index and asymmetrical karyotype coefficient were provided and compared among these varieties in this research, which showed rich diversity in chromosome morphology.

      Traditional squashing method was adopted by Liu etc[8] to analyze the karyotype of 7 R.hybrida cultivars and 5 R.rugosa cultiva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ll the R.hybrida cultivars were tetraloid (2n=4x=28), except that R.hybrida ‘Elmshorn’ was triploid (2n=3x=21), while all the 5 R.rugosa cultivars were diploid (2n=2x=14). A number of karyotype parameters, including karyotype formula, chromosome relative length, ratio of the longest chromosome to the shortest one in length, arm ratio, asymmetry index and centromere index, were interpreted as biomarkers for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genetic distance was analyzed, revealing that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both karyotype and ploidy levels existed between R.hybrida and R.rugosa cultivars and R.rugosa cultivars appeared to be more advanced in karyotype evolution.

      21 cultivars’ karyotype of ornamental Ginkgo was studied by Gao etc [9] with smear method. The karyotype of all cultivars was reported to be identical, and the relative length of chromosome varied from 4.31% to 15.34% for the female cultivars, as well as 4.37% to 17.12% for the male. For approximately 83.33% of all the varieties in this research, the arm ratio of chromosome was above 2:1, which belonged to asymmetric 3B type. Cluste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karyotype calculation, showing that the mean arm ratio or length ratio of ornamental Ginkgo cultivar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riginal Ginkgo Biloba, and consequently the originality,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cultivars were discussed.

      In total 6 varieti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were selected by Li etc[10] to analyze karyotype characteristics of chromosomes, including 4 strains from Russia and 2 strains from China. Karyotype formula, asymmetry index, centromere index and ratio of the longest chromosome to the shortest one in length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between these varieties,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asymmetry index, six of these cultivars were classified into middle centromere or sub-middle centromere, with karyotype types as 2A or 2B.

      40 typical and stable varieties of Chinese large-flowered chrysanthemum were chosen to carry out cytological karyotype analysis for investigation of genetic differences[11]. 1-4 satellite chromosome(s) were reported in approximately 35% of the cultivars, with increasing possibility of satellite chromosome when chromosome number increased. The karyotypes of these varieties were summarized as 2A, 2B and 2C, and types 2A and 2C were more likely to appear in the cultivars with higher ploidy.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karyotype parameters including long-/short-arm ratio, asymmetry coefficient of karyotypes, karyotype asymmetry index and relative length of chromosom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indicating great values of karyotype parameters for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evolution analysis for chrysanthemums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of karyotype parameters towards phenotypic characters was also examined, revealing that the variation of long-/short-arm ratio and asymmetry coefficient of karyotypes led to highest relevance to most phenotypic characters.

      Wild Rosa species, which are broadly found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possess many important unknown economic traits. Yu etc[12] collected karyological data from 13 samples of seven wild Rosa taxa (R. berberifolia, two botanical varieties of R. spinosissima, R. platyacantha, R. beggeriana, R. acicularis, and R. laxa), which were easily distinguished by karyotype parameters of chromosome ploidy, asymmetry index, centromere index, and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lengths. The karyological data provided comprehensive cytogenetic resource to analyze the taxonomy, evolution and speciation in the genus Rosa as well as to identify suitable cultivars for breeding programs.

      1.2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echnique

      Fluorescence binding technology with fluorescent dyes, which are capable of revealing AT or GC DNA sequences on chromosomes, can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heterochromatin on the chromosomes. For example, DAPI (4',6-diamino-2-pheny- lindole dihydrochloride)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AT rich region on chromosomes, whereas CMA (Chromomycin A3) can reveal the GC rich region [13].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echnique provides the accurate mapping information of rDNA probes on the chromosome, which becomes the more effective markers to distinguish chromosomes of plants [14]. She etc [15] analyzed the mitotic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Arachis hypogaea L. species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API+ banding technology and doubl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echnique with both 5S and 45S rDNA probes. On the basis of the chromosome measurements, DAPI+ bands and rDNA FISH signals, the chromosomes of Arachis hypogaea L. were accurately paired and arranged, leading to a molecular cytogenetic karyotype in detail.

      However, DAPI banding patterns varies between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Xu etc[16] compared DAPI fluorescent banding patterns among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fluorescent bands were obviously observed in maize and peanut species, followed by sesame and loofah whose DAPI bands were relatively weaker. However, no clear DAPI band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soybean chromosomes.

      2 DNA Molecular Marker

      DNA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ies for plant variety identification mainly include RFLP, RAPD,ISSR,AFLP,SNP and SSR. However, the ranking of these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ffectiveness is AFLP>SSR>RAPD>RFLP, which has bee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in the 92th ASHS conference[17].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both SSR and AFLP marker technology for variety differentiation.

      2.1 SSR marker

      EST-SSR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was conducted by Zhao etc [18] to identify 12 Chinese cabbage cultivars. 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of Chinese cabbage in GenBank, 30 pairs of screened SSR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resulting in 21 pairs of EST-SSR primers which were effectively amplified, but only 10 pairs of EST-SSR primers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nd the mapping difference, 10 pairs of primers with high polymorphism were designed as 2 sets of multiplex EST-SSR markers to distinguish these 12 Chinese cabbage varieties, with satisfactory polymorphic rate of 88.9% and 97.0%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high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of 0.910%.

      Lai etc[19] selected 26 inbred lines and 54 test varietie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DUS) of these varieties by adopting SSR markers. 49 pairs of SSR primers were screened from 952 pairs in total,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richness of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the clearness of PCR bands and convenience of different allele identification. 49 pairs of SSR primers led to 57 loci with 311 alleles identified in total. The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as 5.5, ranging from 2 to 13, with a mean PIC of 0.53.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est varieties we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by 49 markers when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was set as 0.93.

      In order to provide robust refer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rley varieties and avoid counterfeit and inferior varieties, Wang etc [20] selected 29 barley standard variet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was analyzed by DUS testing. 28 pairs of highly polymorphic SSR primers were chosen, leading to 125 alleles measured in total. Each pair of polymorphic primers detected an average of 4.46 alleles, with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varying from 0.81 to 0.25 and an average PIC of 0.62 among 28 pairs.

      The specificity and stability of 123 representative rice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by Tian ect[21] based on SSR fingerprinting profiles, and the value of SSR core markers chosen in this study was examined. 24 pairs of primers detected 138 alleles in total, with 12 loci detected in single cultivar and 21 loci successfully distinguishing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varieties. On the basis of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set as 0.96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ll tested varieties showed their unique specificity by cluster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that 24 pairs of SSR core primers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123 varieties of rice.

      2.2 AFLP marker

      Six pairs of AFLP primers with rich polymorphism were screened by Li etc[22] to conduct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cabbage samples (label 587 and 586) as well as a standard sample. Euclidean distances coefficient of each sample was estimated, indicating that distinc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sample 587 and standard sample, with the polymorphism band rate of 31.7%. Consequently variety 587 was identified as a different variety from the standard sample. In comparison, variety 586 showed consistent PCR bands with the standard sample, which was consequently identified as the same variety as the standard sample.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AFLP was capable of providing reliable differentiation technology for plant cultivars.

      In total 14 samples of eight varieties and six wild populations of 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from Shaanxi were chosen by Wei etc [23]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ety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Both morphological and AFLP molecular markers were examined with 26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indexes and 8 AFLP primers (EcoRⅠ+3/MseⅠ+3). Multivariate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morphological markers, resulting in 3 principle component index (PCI). The fist PCI included the ratio of petal and anther, length to width of the fifth lobular, the length and diameter of filament; the second PCI covered the length of compound leaf and petiole of compound leaf, the numbers of leaflet, the fifth lobular, and the top lobular; and the third PCI were the top lobular and the vertex angle of the fifth lobular, which respectively contributed to 30.383%, 19.321% and 13.777% of variance in morphology of 14 varieties. Further more, molecular markers of 8 AFLP primers (EcoRⅠ+3/MseⅠ+3) also completely distinguish 14 cultivars, in consistence with morphological markers.

      Wen etc[24] tried to distinguish 26 jujube cultivars and 1 sour jujube by adopting fluorescent-labeled AFLP markers. 8 AFLP primer pairs were chosen, leading to 886 AFLP markers identified in total. Among these AFLP markers, 112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as unique bands for specific varieties, whereas 60 markers were deletion bands for specific varieties, leading to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jujube cultivars.

      Song etc[25] chosen 90 cultivars of Chinese cabbages from 7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s, and developed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based on AFLP mark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In total 20 pairs of AFLP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hese cultivars, and AFLP primers varied broadly in terms of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cabbage varieties. The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that were detected by AFLP primers differed from 9 to 32. A combination of primers (E-ACA/M-CTG) resulted in 71 amplified bands, including 32 polymorphic bands, which 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all of the 90 varieties. In comparison,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between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variety was also examined by AFLP marker technique. Two hybrid cultivars (Beijingxin 2 and Jingxiawang) of Chinese cabbage were selected and 10 individuals were chosen from each cultivar. The AFLP bands showed consistence between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variety, except that one of Beijingxin 2 differed from the others.

      2.3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Compared with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ilver staining techniqu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is more automated and programmed. The system software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is able to calib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reduce the artificial and systematic errors, which consequently improves the st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variety identification tests [26]. Feng etc[3] screened 58 SSR primers to identify 14 Poplar varieties by applicati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which included 4 varieties of Populus deltoids, 5 varieties of Populus nigra (including 3 transgenic varieties) and 4 hybrid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4 varieties of P. deltoids, 5 varieties of P. nigra, and 4 hybrid varieties were effectively identified by 4 primers, 5 primers, and 4 primers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at the SSR loci between P. deltoides and P. nigra. Different SSR genotypes were also identified between the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varieties.

      3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n comparison to the DNA molecular marker, cytological marker techniques result in less polymorphism for the sub-populations’ differentiation of a plant species, but obviously reduce the cost of this work, once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jects are implemented at large scale. Consequently, cytological marker would be more suitable as the main solution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to conduct genetic resource collection work, based on which DNA molecular marker would become a complementary soluti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certainly leads to higher accuracy and stability for identification tests. Nevertheless, the relatively cheaper facilities required by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ilver staining technique would be more acceptable in practice, which has been adopted by recent National Standards including Protocol of Purity Identification for Soybean Variety using-SSR Molecular Markers (NY/T 1788-2009), as well as Genuineness and Purity Verification of Potato Seed Tuber - SSR Molecular Marker (GB/T 28660-2012).

      Collection and storage of sampl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as well as photos of pl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re usually necessary for the genetic resource collection work as indicated by Regulation for the Coll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HJ628-2011), and GIS technology provides a supportive tool for the collection and storage of both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field sampling photos [27] in this process.

      【參考文獻】

      [1]李昂,葛頌.植物保護遺傳學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02(1):61-71.

      [2]C, A.J., H.J. L. Conservation Genetics, Case Histories from Nature[M]. Chapman & Hall, New York,1996.

      [3]馮錦霞,等.利用熒光SSR標記鑒別楊樹品種[J].林業科學,2011(6):167-174.

      [4]周延清, 張改娜,楊清香.生物遺傳標記與應用[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張彥南,等.浙貝母主要栽培品種類型花粉形態及染色體核型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19):3265-3270.

      [6]劉偉,張宗文,吳斌.加拿大引進的二倍體燕麥種質的核型鑒定[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141-145.

      [7]代明,等.新疆雜草黑麥染色體核型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13(3):440-444.

      [8]劉佳,等.7個月季和5個玫瑰品種的核型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165-172.

      [9]高進紅,等.銀杏觀賞品種染色體核型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19-24.

      [10]李洪梅,等. 核型分析技術在沙棘品種進化研究中的應用[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1):97-101.

      [11]ZHANG, Y., M. ZHU, S. DAI. Analysis of karyotype diversity of 40 Chinese chrysanthemum cultivar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3,51(3):335-352.

      [12]Yu, C., et al.. Karyotype Analysis of Wild Rosa Species in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14.139(1):39 -47.

      [13]T., S.A.. Chromosome banding[M]. London: Unwin Hyman, 1990.

      [14]佘朝文,宋運淳. 植物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組分析中的應用[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6(4):365-376.

      [15]佘朝文,張禮華,蔣向輝.花生的熒光顯帶和rDNA熒光原位雜交核型分析[J]. 作物學報,2012(4):754-759.

      [16]徐延浩,高偉,張文英.不同作物染色體DAPI熒光顯帶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3(2):27-28+51.

      [17]鄭成木.植物分子標記原理與方法[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8]趙新,等.復合EST-SSR標記在大白菜品種鑒定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通報, 2013(1):107-110.

      [19]賴運平,等.利用SSR標記篩選DUS測試中甘藍型油菜近似品種[J].分子植物育種,2013(2):174-184.

      [20]王艷平,等.大麥DUS測試標準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及指紋圖譜的構建[J]. 麥類作物學報,2013(2):273-278.

      [21]田大剛,等.123份水稻重要品種的SSR核心標記指紋分析[J].分子植物育種, 2013(1):20-29.

      [22]李麗,鄭曉鷹.AFLP分子標記應用于白菜品種鑒定[J].分子植物育種,2006(5):685-689.

      [23]魏朔南,等.應用植物形態學和AFLP分子標記鑒別陜西漆樹品種[J].西北植物學報,2010(4):665-671.

      [24]文亞峰,何鋼,張江.棗優良品種分子鑒別系統的開發[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7(6):119-121.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207-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是海洋世紀,是人類全面認識、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紀。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對海洋水產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培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值得思考與探討。搞好研究生課程實驗建設,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使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走上一個新臺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海洋學院水產碩士點“漁業生物遺傳多樣性保護及其應用”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為例,從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進、實驗效果評價等方面談了一些體會,以取得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

      一、實驗教學內容設計

      浙江海洋學院在2010年開設了“水產動物遺傳多樣性保護與應用”研究生選修課程,該課程面向水產行業發展的實際和學科發展的前沿,系統講述了遺傳多樣性的檢測方法和在水產動物保護中的應用、水產經濟動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等,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但由于該課程涉及過多分子標記技術,缺乏實驗環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從2011年開始,該課程增加了16學時的實驗課程,壓縮了理論課程的時間。經過近兩年的實驗教學實踐,形成了適合我校水產專業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塊,該課程實驗包括必選模塊和選修模塊,必選模塊包括海洋動物DNA提取與電泳檢測、線粒體DN段PCR擴增與純化、DNA序列和種群遺傳結構分析3項實驗;選修模塊為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建立、海洋動物AFLP標記分析和海洋動物SSR標記分析項實驗,選修模塊每個學生至少選1項實驗項目。實驗項目基本涵蓋了目前國內外常用的遺傳多樣性的檢測方法。

      二、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改進實驗教學模式和方法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按照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結果與討論的程序講授實驗各個環節,然后學生按實驗指導手冊完成實驗操作。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授、指導、學生參與的一種被動式知識灌輸,不利用創新思維和人才的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大的提高。此外,傳統實驗教學在開設的實驗中仍以驗證性、示范性實驗多,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少,學生主要是按照指導老師安排的實驗材料和步驟從事規定的實驗項目,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未得到充分培養。實驗只是為了驗證理論,實驗設計和教學都是圍繞著“教”而進行,學生都處于接受式被動學習,導致不少學生以應付實驗為主,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參加實驗的興趣不濃,其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激發,創新思維得不到培養。同時,由于專業面的變窄,研究生的主要學習方向受到導師研究課題的引導,不再是泛而廣的大體了解,而是要求精益求精的學習理解,以期在某個領域能很快產生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很多研究生認為課程實驗對將來的課題不一定實用,學習興趣不濃。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結合我校水產學科的科研優勢,以科研項目形式組織實驗教學過程。在我?!昂Q鬂O業科學與技術”這一省重中之重學科和校研究生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引導研究生根據實驗必須模塊和選修模塊,自我設計課程科研項目,從樣品的采集到最后的數據分析,讓研究生以承擔一個科研項目的形式完成實驗項目,鍛煉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實驗選取題。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終是要保護其遺傳多樣性。通過理論課程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意義和我國海洋動物遺傳多樣性的現狀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掌握了常用分子標記如線粒體DNA、RAPD、AFLP和微衛星等的原理及優缺點。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結合我??拷凵綕O場的優勢,閱讀相關文獻,選取舟山漁場重要經濟種類為實驗材料,形成實驗選題報告。在選題報告中,要求學生闡明目標種類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的和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讓研究生學會如何去發現科學問題。

      2.實驗方案設計。在確定實驗選題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本課程實驗提供的實驗模塊設計實驗路線。指導學生準備實驗器具,理清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包括實驗的技術路線,實驗的進程安排,具體操作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及解決方法等,完成課程實驗項目書。指導老師對課程實驗項目書進行審查,最終確定實驗方案

      3.實驗方案實施。按實驗項目書,老師指導學生采集實驗材料,開展相關實驗項目,進行數據分析,最后形成課程實驗項目結題報告,并進行答辯。利用課余時間,我們帶學生到舟山的主要魚市場、碼頭和潮間帶進行采樣,讓學生學會如何采集樣品,樣品拿回實驗室后,如何進行樣品保存。在實驗室,學生按實驗路線,進行樣品的DNA提取、PCR擴增和相關分子標記分析等實驗工作,完成必須模塊和選修模塊的實驗工作,同時利用相關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形成課程實驗項目結題報告。

      三、實驗效果評價

      傳統的課程實驗考核主要以實驗結果和撰寫的實驗報告為主。在本課程實驗中,考核以項目驗收的形式進行,學生撰寫結題報告,進行結題答辯;考查學生是否完成課程實驗項目書所預期的內容,結題報告是否全面、翔實,實驗數據分析是否到位等。通過此形式的考查,不僅要考查學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要考查學生獨立思考、綜合運用和科研組織的能力,以及在實驗操作中表現出來的認真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從2011年以來,共有8名同學選修了本門課程,共分為4個小組承擔了課程實驗項目,選取了小黃魚、藍點馬鮫、單齒螺、銹凹螺4種為實驗材料,組織學生到沈家門漁港、朱家尖和象山港潮間帶進行了采樣,在實驗室學生開展了DNA提取、線粒體DN段PCR擴增與電泳檢測、DNA序列分析、AFLP標記分析等相關實驗,完成了課程實驗結題報告。在實驗結束后,以答辯形式,對各小組實驗情況進行了考核。通過兩年的實踐,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在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激發了研究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在科學研究中實驗設計的重要性,極大提高了研究生對科研的興趣,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對于研究生下一步進行學位論文選題、開題提供了重要的訓練。2011年以來,在課程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已發表2篇學術論文。

      四、經驗與展望

      通過科研項目的形式開展“水產動物遺傳多樣性保護與應用”課程實驗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既使研究生掌握了實驗技能,又鍛煉了研究生的科研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該項改革的成功,離不開下面的因素。

      1.良好的政策和充足的實驗經費是該課程實驗改革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條件。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浙江海洋學院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同時課題組所在的“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每年有專門經費用于水產碩士點研究生創新能力訓練。充足的經費保障使相關野外采樣和室內大量實驗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先進的實驗設備是該項教改得以實施的重要硬件條件。2010年以來,浙江海洋學院水產學科實驗室受省財政和中央財政支持,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儀器設備的購置,目前水產學科實驗室擁有PCR儀、高速冷凍離心機、垂直電泳系統、凝聚成像系統和遺傳分析系統等一批儀器可用于研究生教學工作,保證了課程實驗的順利進行。

      3.良好的科研基礎是該項教改得以實施的重要軟件條件。本課題組教師近五年來主持了有關遺傳多樣性和種質資源學方面的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相關分子標記技術已應用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方面發表SCI收錄論文10余篇。

      今后,在“水產動物遺傳多樣性保護與應用”課程實驗中我們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使相關實驗與水產行業實際相結合,發揮我校水產學科的科研優勢,積極嘗試將科研課題應用到課程理論教學中的方法,進一步優化實驗模塊設計,完善課程實驗項目設計,設計出更好的具有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

      參考文獻:

      [1]曹德超,金曄.中國漁業的發展與水產研究生教育的需求[J].高等農業教育,2001,(6):6-9.

      篇(4)

      2012年,青島農業大學被評選為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我校的植物保護專業不僅是首批國家級特色專業,而且是首批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之一。為了全面落實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學校出臺了《青島農業大學關于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強調應用型導向、產業導向、行業導向和專業導向,讓畢業生切實面向產業、行業和專業生產一線需求。

      植物保護專業是青島農業大學的特色專業,主要培養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診斷和識別及綜合治理等植物保護學科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預測和綜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勝任在科研院所、檢驗檢疫部門及相關公司從事基礎研究、產品開發、應用推廣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2014年實施的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了畢業生應該具備五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明確規定畢業生應該掌握數學、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和普通微生物學等學科相關理論與知識。而且將普通微生物學位列植保專業十大專業核心課程之中。由此可見,普通微生物學對植保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主要因為微生物學是一門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藥衛生、農業生產、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根本任務是發掘、利用、改善和保護有益微生物,控制、消滅或改造有害微生物,為人類社會進步服務[1]。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人才,本文對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的普通微生物學這門課程進行了課程分析。

      一、課程定位和性質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學主要是針對植物保護、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煙草、園藝、茶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學科(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學習,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微生物學基礎。

      在植物保護專業課程體系中,普通微生物學安排在第四學期開課。相關先修課程包括高中時學習的《生物》,大學一年級已開設的《普通化學Ⅰ》、《有機化學Ⅲ》和《分析化學Ⅲ》。在第四學期同時開設的相關課程有《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微生物學實驗》。通過高中《生物》學習,同學們已經具備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等相關知識體系[2],對普通微生物學中關于微生物的細胞結構、遺傳變異和微生物的生態等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有所幫助。已修的化學課程為普通微生物課程中關于滲透壓、化學消毒劑、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識點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普通微生物學中對于這些知識點的介紹可做相應刪減。普通微生物學跟同時開設的《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微生物學實驗》之間相關性更大。比如,《基礎生物化學》中關于代謝途徑的知識點是重點講解內容[3],因此關于微生物代謝的知識點在普通微生物學課程中可以簡化講解?!镀胀ㄖ参锊±韺W》中關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關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這部分的知識[4]?!镀胀ㄎ⑸飳W實驗》是普通微生物學理論課的配套課程,通過實驗印證課堂內容,加深對微生物的感性認識和基礎理論知識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學的后續相關課程包括《普通遺傳學》、《農業植物病理學Ⅰ》、《農業植物病理學Ⅱ》、《植物化學保護Ⅰ》、《植物化學保護Ⅱ》、《普通植物病理學實習》和《植保專業科研訓練與課程論文(設計)》等。扎實的微生物知識可以為后續理論或實踐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后續課程學習加深了學生對微生物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選擇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人才,普通微生物學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置分為不同的目標層次。首先,從知識目標上,學生應該從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細胞形態及構造、類群、營養與代謝、生長及控制、遺傳和變異、生態分布、分類鑒定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術和方法。其次,從能力目標層次上,要求學生利用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研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具有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最后,在素質目標層次上,使學生在學習普通微生物學課程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不折不撓、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素質。

      三、課程內容設計

      本課程將選用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第3版)。本書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本書是一本結構嚴密、內容豐富、知識新穎和可讀性強的基礎課啟蒙教材。本課程總計32學時,共2學分;每周2課時,每次2學時,歷時8周。根據植物保護專業的特點及學時安排,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對教材略作刪減和調整,比如,把教材關于傳染與免疫的內容更換為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介紹如何根據微生物的特點進行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農藥等跟植物保護專業息息相關的知識。同時,在講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節時,聯系實際、多舉例介紹該種微生物對植物的致病或保護作用。

      總體上,本課程共計十章內容,具體安排是:緒論(2學時);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及功能(4學時);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及功能(4學時);病毒和亞病毒因子(4學時);微生物營養和代謝(4學時);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2學時);微生物遺傳和變異(4學時);微生物生態(4學時);微生物的分類和鑒定(2學時);微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4學時)。

      四、學情分析

      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4級實施)規定,學生在第四學期需要修滿21門課程,課內學時數超過512個學時,平均周學時數為30.4個學時,因此學生學習壓力大,業余時間少。根據以往教學經驗,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微生物課程時,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包括微生物營養類型、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等。加之本課程教材內容多,學時少,記憶型知識較多,教學內容枯燥,晦澀。因此,學習本課程時,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做筆記。但現代學生普遍對手機依賴性高,自控力較差,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抓住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跟植物和動物相比,微生物形態小,肉眼幾乎不可見,較為抽象。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抓住學生注意力為核心。

      在課堂上,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以PPT多媒體為主要載體,以講授為主,PPT的呈現形式應該注重以下幾點:內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對知識點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增加圖片、表格動畫等,減少文字,并且講解時做到先形象(圖片、流程圖、視頻動畫),后概念(文字);難點問題要結合板書講解。知識點講解要與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結合,與教師自身經歷、科研相結合,同時語言幽默生動,增強教學效果。每次上課,先以提問方式回顧上節課內容,可以提高同學們的注意力,知識連貫性。課間放些微生物相關視頻、歌曲,提高學生興趣。

      課堂外,要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在線答疑解惑。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技能大賽或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六、考核方式

      本門課程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成績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績占70分,平時占20分,考勤成績占10分,滿分100分。試卷分基本題型、擴展題型和提高題型,要求試題內容覆蓋整個課程,難易適中??记谥饕ㄟ^不定期點名、課前提問等方式檢查,要求學生不遲到,不無故缺席,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堂提問、檢查課堂筆記。

      七、教學反饋與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包括多種形式:首先,學校學院組織相關領導、督導或同行隨機聽課,在監督的同時給出建設性意見并傳授教學經驗;其次,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意見、建議,教師快速、及時和高質量地反饋;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學校評教系統給教師上課情況和學生打分。考試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卷面情況給出詳細的試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評教”、“以學評教”相結合。

      通過以上七個方面的課程分析,我們對植保專業的普通微生物學具體授課環節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較好普通微生物學綜合技能的應用型和創新型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趙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產,高玲.基礎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篇(5)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植物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英語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4918

      國內刊號:11-5779/Q

      郵發代號:2-22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1

      期刊收錄: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百期刊

      聯系方式

      篇(6)

      1.2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作為中醫院校生物學專業的教師,筆者體會最深的就是現在的中醫專業的學生,對現代生物學以及相關的基礎課程不感興趣。他們常常提到以后利用中醫藥看病救人,用不到生物學,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生物學知識。中醫藥要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和產業化,必須要與現代生物學技術相結合,一方面需要多學科交叉合作,一方面從事中醫藥臨床和科研的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因此,提高綜合素質是必要的。

      2中藥藥材的生物資源保護及知識產權保護

      中醫藥產業化的大基礎是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醫藥的發展,中藥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產業0發展已經寫入我國5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2010年)6(簡稱5綱要6)。中藥的產值大幅度的提高,在產值提高的同時中藥材的銷量也是成倍的增加。而中藥材是一種有限的生物資源,過度的采集會使一些物種瀕臨滅絕,一旦滅絕遺傳多樣性就會消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進行中藥藥材的生物資源保護是必須執行。筆者認為,中藥藥材的生物資源保護需要:1)加強宣傳力度和法律保護制度,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原等,可以保護一些野生資源。2)對于瀕臨滅絕的種類要進行保護,針對不同種類的藥材進行就地保護或遷地保護。3)發展中藥的科學種植和養殖產業,符合GAP標準。4)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采用現代生物學技術進行中藥藥材的鑒定和分類,發現新的藥材。5)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培育新植物的品種。6)減少藥材的出口量,增加中成藥的出口量。在進行中藥藥材的生物資源保護的同時,還應該做好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張大方等[16]認為,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該在科研管理方面,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明確知識產權歸屬;科學界定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和內涵。

      3中藥新藥開發

      中醫藥產業化要持續發展必須有自主創新能力,中藥新藥的開發是其主要的體現。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難治病、重大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以及精神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大多數治療還停留在傳統中藥復方的水平上,所以中藥復方的藥效、劑型及臨床藥理學毒理學研究的現代化是走向國際的重要基礎,也是新藥開發的中藥資源。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對中藥復方進行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有利于闡明中藥復方的療效機制和藥理作用機制[17]。就治療惡性腫瘤的中藥新藥開發方面,筆者認為,中醫學者應該注重進行臨床病例的整理和收集,建立數據庫。首先腫瘤的西醫診斷已經有了明確的臨床分型,中醫學者根據收集的臨床分型資料和中醫的辨證論治相結合,確定中醫的證型和西醫臨床分型的關系,再根據個體差異,進行中藥復方中各藥物的劑量范圍的設定,臨床跟蹤,臨床效果記錄在案,根據臨床效果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如生物芯片和蛋白質組學等對其進行藥理機制分析,最終開發出一種抗腫瘤的復方新藥。這種新藥既有中醫證型的指導又有西醫臨床的分型,還有臨床藥理分析,所以一些不能來大城市看病的人,可以直接買藥服用,利國利民。此外,中藥新藥的開發,現在國際上好多國家在做,香港大學的學者FengY等[18]就對抗腫瘤作用中草藥的專利情況進行了綜述,分析了美國最近10年關于中草藥的專利,其中包括一些潛在抗癌作用的提取物(包括復方成分)以及具有新抗腫瘤作用的單純化合物。

      篇(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274-02

      隨著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對非生物和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強度與日俱增,使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從而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一系列尖銳的矛盾,其中,生態問題是制約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之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生物學分支學科。該學科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傳統的動植物生態學、 群落生態學等生物學的基礎上,生態學又出現了城市生態學、 社會生態學、 人類生態學、 經濟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及恢復生態學等新的研究領域[1]。雖然當今的生態學已不再局限于生物學科,已成為一門多分支、大范圍的學科,但是生物學始終是生態學的基礎和根本,對孕育和培植生態學思想、提高當代人的生態意識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現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的行為與意識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關系到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大學生是具有成熟的思維模式的社會群體,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思想教育,不但可開拓他們的視野, 使其用變化與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而且還對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使他們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他們所肩負的崇高歷史使命。因此, 在大學生中樹立正確的生態思想,使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復雜多變的社會,從而使他們不僅成為社會的建設者,而且成為自然的捍衛者[1]。

      由于生態思想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生物學是傳授生態學思想的基本途徑和源頭;大學生又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后備軍。因此,本文將生態思想、生物學教學與大學生這三者聯系起來,提出了生態思想教育應貫穿高校生物學教學中,從而探討了在高校生物學教學中進行生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生物學課程在宣傳生態思想上的缺陷

      在我國將生態思想融入大學生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欠缺之處。

      1.教材方面的不足。(1)環境對有機體的影響方面內容的嚴重缺乏,如環境對動植物新陳代謝紊亂及發生基因突變等的影響究竟有多大。(2)對環境保護方面內容強調不夠,僅僅提出了需要保護生態環境,未進一步闡述一旦由于環境破壞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后對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的影響。(3)雖提及了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系列全球性危機, 但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案卻只字片語。(4)教材缺乏新內容,出現課本與最新的科研成果脫節。

      2.教師本身存在的缺陷。(1)照本宣科情況嚴重:在我國,絕大多數大學仍實行者分數或學分的體制,生物學課程的教師也僅僅是按照教材講授,只強調書本上知識的重要性,完全依賴于課本。這種灌輸性的教學模式完全受到課本的嚴重束縛,缺乏教學的創新性,沒有真正將生態理念傳達給大學生,抑制了大學生的生態思想挖掘和開拓。(2)教師自身素養:很多講授生物學課程的教師本身就沒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意識淡薄,不能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即使將生態思想融入了他們的課堂,也是空洞的,絲毫不會使大學生受到生態思想的啟發,反而會在大學生中造成錯誤的認識。

      客觀地說,當前我國大學在生物學教學中,是與在未來社會中人的生態意識脫節的,這也使得很多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淡薄,更有甚者沒有意識到我們生活環境的生態脆弱性。這使得很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工作者們越來越擔憂我們的明天。因此,我們必須在大學生中盡快采用行之有效的生物學教學方法,達到開展生態思想教育的目的, 使大學生在人類與自然的問題上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也保護了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和環境的高度可持續發展[1-2]。

      二、將生態思想更好地融入生物學課程中

      生物學教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對客觀存在有機體作出正確的認知,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同時,樹立他們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生態思維模式,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態倫理道德。因此,這就對我們高校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采用靈活、科學和有效的方法,切實將生態思想融入到生物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1.將生態思想與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緊密結合,牢記將生態思想融入到生物學課程講授過程中,以鮮活的實例和素材感染大學生。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生物學課程的野外觀察與實驗相結合,親自帶領大學生去親身體驗由環境破壞帶來的相關生態問題,盡可能讓他們體會到環境是如何作用于生物有機體的,讓他們更好地意識到創造自然環境和諧氛圍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也可將課堂內容與實際相結合, 有利于鞏固加深所講原理、基本概念及理論知識,達到雙贏的目的。

      2.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進行生物學課堂教學。由于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集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于一體,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可使原來抽象、枯燥、難懂的學習內容(如在大氣嚴重污染的條件下植物出現的生理生化反應),通過圖形、數據資料及動畫效果等表現形式而變得直觀、易懂,這樣更易說服打動學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接受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樹立生態理念[3]。

      3.結合特定的時間,充分利用生物學教學課堂,切實做好生態思想的宣傳教育工作??蓪⒚磕甑氖澜绛h境日、水日、濕地日、無煙日、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無車日、義務植樹日等宣傳活動與生物學教學內容及實驗、野外考察相結合,號召大學生在這些相關的環保節日中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宣傳的具體行動中去。如在植樹節那天和同學、朋友去種一棵樹,在世界無車日那一天走路或騎自行車出行等,讓大學生親身體驗自己在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當然,節日的作用不僅僅是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一個提醒,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這些宣傳,使這種意識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習慣,最后使這種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思想融入到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

      4.在開展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靈活地插入,并創造大學生與從事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相關的工作者之間進行交流的機會,邀請該領域的專家、教授、科研工作者,或者工作第一線的人員,走進高校生物學課堂,結合他們的本專業和實踐經驗,為大學生獻上生物與生態環境關系方面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本地區及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安排這些專家、學者與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和討論,解答大學生對現存生態問題的疑惑,讓他們明確自身所肩負使命的重要性[3]。

      5.要想將生態思想滲入到高校生物學教學中,就必須通過生態學思想的教育,使大學生在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而完善大學生的生態價值觀。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首先要具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倫理觀,必須加強自身學習生態美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生態學、生態工程學、資源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學科,提高自身的生態意識。其次,要善于運用所學的生態思想,將教材和課本中的生物學知識與生態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地把生態思想引入課堂,擺脫以往陳舊的教學框架,敢于創新,逐步實現真正的將生態思想融入生物學課程中去[1]。

      總之,當今科學技術已將人類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此也引發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危機。然而,由于無法深入改變人們的認知和價值觀念,僅依靠現有的科學技術在實踐中解決生態危機是難以完全奏效,不足以消除和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困難。當今的大學生既是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又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主力軍。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生態思想的教育,而生物學教學是高校進行生態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途經。因而,在高校生物學教學中,融入行之有效的生態思想的教育便顯得十分關鍵。高校生物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對與生物學科相關的生態思想進行剖析研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生態教育培養方案,從而達到將生態思想融入到每一個大學生的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篇(8)

      生物學創新教育尤其強調對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炬。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炬,讓它燃燒。學生應該是能發光的燈,而不是存儲燃料的瓶。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領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很迷茫:學什么,怎么學,無所適從。況且,生物學科本身內容繁雜,既有動物、植物,又有人體、衛生健康,更包括現代分子生物學、古生物學等,生物學教師不可能一一講授,應該導學生認知有關知識,教授學習方法,培養生物學習能力。我們可以以課本內容為線索引導學生認知,舉一反三,“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應該以本為本,局限學生的思維空間和理念創新。一旦引導上了軌道,我們就應該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主體驗;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二、個體疏導

      生物創新教育是承認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生物學教師應該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

      人的智力結構通常有很大差異。學生不可能什么學科都學好,不可能每一個方面都表現出色,或長于強記,或長于博學,或長于推理,這是正?,F象:人的獲知途徑,通常有很大差別。城鄉學生的知識接觸面存在很大差別,但每個學生都有特殊的天賦和潛能,教育應當成為“揚長”的教育。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師。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發展潛質,這是教育智慧中極為重要的。生物學教師要從每個學生智力才能的個性特點、認知特點和特殊教育需求出發實施教學,既鼓勵冒尖,又允許某些方面暫時落后。人無全才,“合格加特長”就是有用之才。承認差異,揚長避短,人人都會展現出獨特才華。

      三、情景誘導

      有研究表明,80%的學習困難與過重壓力有關,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新潛能的開發。當人們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都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好的開發。毫無疑問,對一個教師而言,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成長環境,甚至比學識淵博更重要。如學習“環境保護”時,教師可以用強烈的情感語言創設情境,介紹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和珍稀動植物:介紹我市的紅樹林保護區。轉而提問:你們應該參加什么活動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信息,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養鳥、滅鼠、保護益鳥:有的學生說:去動物園認養動物;有的學生說:參加校園綠化,在陽臺或庭院里養花種草。教授生物學中的植物、動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身臨其境”,領略景的美妙,感悟情的澎湃?,F代信息技術為情境誘導教學提供了一定條件,可以使生物學教學擺脫時空限制,人類過去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宇宙宏觀的博大和微觀世界的復雜都可以直接再現。生物學教師可以創設質疑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創設交流情境,變“個體學習”為“集體合作”;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還可以創設虛擬化的生活、生產情境,可以將抽象的理論以物態的形式表現出來。

      四、操作輔導

      把教師的感覺告訴學生,不如讓學生獲取體驗。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只有經過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心理學有關研究成果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取一定的信息和常識,但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深刻。加強實驗探索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更能促進學生領會實驗設計思想,學會用實驗驗證規律,領會探索生物學規律的方法。從書本知識的輻射延伸到現實生活的體驗挖掘,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輔導和學生的努力實踐。其實,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適合自己水平和自己生活的作業,而那些貼近生活、重在實踐行動的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效果不錯。讓學生及時發現社會需要與所學知識的直接聯系,自然感受到今天在學校學習就是為未來服務社會做準備。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尊重學生屬于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生活世界,體驗生活,即使是失敗,也可能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無窮的財富。

      篇(9)

      1.從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入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是老師系統地講述科學知識,學生靜態地、被動地接收,實驗課也主要是去證明已學的知識。STS教育要求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把學習方法傳授給他們,使他們不但在學校通過老師能獲得新知識,而且畢業以后,尤其是那些無機會再深造的學生,也能通過自學不斷地、快速地獲得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改革。

      (1)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息息相關。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F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如果在學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不懂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知識就得不到更新與發展,就不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在講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動的調節”時,首先讓學生看書,然后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生長素發現過程的幾個步驟:觀察到的事實(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問題和設想(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緣故)設計實驗驗證(排除影響因素,將芽尖切去)實驗結果(不發生彎曲)結論(胚芽鞘的生長和彎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緣故),并告訴他們很多生物學知識就是通過這種探索的過程獲得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時,也明白了進行科學研究需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2)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做課堂上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設置一些與要講的知識有關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如在講膜的結構和功能時,我舉了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現象:洗完莧菜的水仍是無色的,而將莧菜妙熟后,菜湯卻是紫紅色的,為什么?在了解細胞膜功能的基礎上,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確定正確答案,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講解。有疑問,可以隨時提出。當雙方都無充分理由說服對方時,我再適當加以點撥,使學生對細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認識。另外,每一節課后,我都要布置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有些同學課后還主動翻閱一些書籍,收集資料,這往往使課堂討論充實而熱烈。

      2.提高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知識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作用

      現代生物學與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能源、人口、環境保護、國土整治、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都有直接聯系,并可能為之提供理論、方法與技術,這說明生物科學對人類的未來及社會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適當拓寬教學內容,提高其社會針對性。如在講線粒體結構和功能時,讓他們回憶物理學中所學的能量轉換知識,計算出線粒體中能量的利用率,并與機械效率相比;講完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后,我介紹了基因工程,說明基因工程已經使工業、農業、醫學等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并且必將影響世界的整個面貌;講完生物與環境這一章時,我介紹了黃石市的生態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生態學知識,提出搞好黃石市環境保護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3.適當增加生物技術的講授,使學生能自覺地將科學與社會聯系起來

      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識應用于社會的橋梁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我適當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講授。如講細胞膜的知識時,介紹了生物膜技術;在講DNA的結構和功能時,介紹了DNA的提取與分離技術;在講單倍體育種時,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

      篇(10)

      二、在生物學野外實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的多重體驗實施人文素質教育

      (一)考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體驗生命之偉大

      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生物要與生存環境發生密切的關系。正是由于生物的適應性,才有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一些從未涉足西北環境的南方同學,總以為沙漠里是荒涼無際、寸草不生。而當他們面對浩瀚無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郁郁蔥蔥、傲然挺立的沙生植物時,深刻感受到生物與環境的奇妙關系,更由衷地感嘆:沙漠并不是生命的,看似弱小的植物,不斷與惡劣的環境頑強抗爭,經歷了偉大的進化歷程,是奇跡,也是生命的贊歌!學生們通過考察深刻領悟到沙生植物種種奇特的形態是對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如梭梭和紅柳的葉子成了鱗片狀;駱駝刺的根系不僅發達,在春天多雨的季節里吸足了水份,可供一年的生命之需。這些形態特征對于適應沙漠嚴酷的環境十分有利。因此,在教學實習中,要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之學習、了解生物適應性的本質和意義;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關注自然界的和諧,思考如何增強自己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二)考察民勤生態危機,體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

      20世紀50年代,隨著石羊河流域最后一個湖泊青土湖干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態加速發展,時至今日,民勤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縣的實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考察了大陸性極干旱氣候區中的生物類型和特點,也深刻體會到了民勤的生態危機:嚴重的資源性缺水、人口劇增、耕地不斷擴大、灌溉用水急劇增加、石羊河下游斷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實習中,教師以事實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民勤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策略。同學們也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和諧的觀點,即要充分考慮生態承載能力,要按照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實際出發,堅持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以提高有限水資源的利用效益為目標,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學習民族文化,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甘肅境內民族眾多,民族文化中包含著許多有利于實現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體現在、禁忌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喪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們對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起到了極為有效的保護作用。如藏族的祖先崇拜以及圖騰崇拜,使大部分動物作為直接崇拜對象,如鳥類、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爬行類、昆蟲類等,由崇拜而形成禁忌殺生的觀念。從生態學的觀點分析,禁忌殺生觀念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動物皮毛服裝等行為,實質是對保護物種多樣性,尤其對野生瀕危動物的保護,在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對大自然的愛護和尊重,因為無須為做棺材而砍樹伐木,也不占用土地,使自然資源得到了保護,減少禿鷺對其它獸類和鳥類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了貢獻[6]。甘肅瑪曲縣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全縣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方,足以說明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與藏族崇尚自然、保護資源的理念不謀而合。這種實習引導學生們深刻體驗了文化的價值取向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積極內涵這一社會資源來推動現代社會環保事業的發展,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

      (四)考察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體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實習基地之一的碌曲縣是甘肅境內最大的黃河支流。碌曲和瑪曲都是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均位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養和補給黃河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態地位,在維系整個黃河流域生態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經過在碌曲尕海濕地、則岔森林、黃河首曲阿萬倉濕地的實地考察,同學們了解到,近年來,甘南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草地和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土壤的滲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加劇,部分地方沙化,嚴重威脅了群眾生產生活安全。此外,甘南黃河源區還面臨天然草地嚴重退化、生產能力大幅下降、草原濕地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威脅、以及水源涵養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劇減少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在甘南黃河源區的實習,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只有重視該地區的生態保護,才能使生態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才能有利于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物學野外實習中實現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將人文教育全面地納入教學體系

      1•改革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深入社會實踐

      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明確“學生主體”觀念,倡導民主的教學氛圍,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喚醒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整個實習活動的主人。這方面,蘭州大學的野外生物學實習帶隊教師做了不少嘗試,取得了不錯的結果。實習時間相對短暫,穿越和經歷的路線較長,因此,如何克服地域廣泛、生態類型復雜、物種特異性較強與學生多、時間相對緊張之間的矛盾,是實習隊面臨的挑戰之一。在全面了解不同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在組織管理方面,改革大團隊式的野外實習活動方式,進行有計劃的分組模式,將整個實組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如民勤水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小組、甘南牧區草地退化人文因素調查小組、阿萬倉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小組等,由不同的教師帶隊具體指導,讓學生在開展野外生物學實習的同時,對個人感興趣的社會實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而且也有效地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開展生物學實習的同時,主動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教學實習效果也明顯提高。

      2•改革教學內容,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

      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有機結合主動將人文知識內化到生物科學知識中,這是蘭州大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的地域特色和教學特色。拓展生物學野外實習的內容,在自然科學實習中引入人文內容,加強同實習地社會、文化、經濟的聯系,使實習內容更貼近社會生活主題。如蘭州大學理科基地在生物學野外實習過程中,時刻灌輸環保的思想,激發環保意識和使命感,注重將植物與其所處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觀察、研究,使學生加深對植物界的了解,開闊其視野,還可以不斷地增強學生的生態和環境意識,從而提高其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資源的理念;鼓勵學生走入實習地的居住區域中,了解當地經濟結構、宗教文化、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學生也可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統一。

      (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

      篇(1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25-02

      進化生物學是在生物進化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20世紀后期,隨著遺傳學、生物化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推動生物進化論從推理到驗證,從定性到定量,使得這門學科由模糊的理論推測日漸發展為脈絡清晰的系統學科。它從各門功能生物學科獲得研究基礎,綜合形成的一般規律和理論又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線索。邁爾曾說:“進化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最大的統一理論”,是建立在生命科學各層次研究和各分支學科基礎之上的理論綜合。由于進化生物學涉及學科廣泛,是高度概括的綜合性理論,實踐環節存在困難等原因,導致進化生物學教學有其獨特性,本文從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就進化生物學課程改革方面進行探索。

      一 課程目標的設置

      針對進化生物學既是生命學科各分支學科的綜合,也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門前沿學科,又是生命科學的一個核心理論的課程特點,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力求做到以下三點:

      1.牢固掌握本課程基礎知識和理論

      主要包括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細胞的起源與進化、生物發展歷程、微觀進化、宏觀進化、遺傳系統的進化及人類起源等問題,這些知識既是進化生物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所在。這些內容涵蓋了各門生物學分支學科的成就,特別是把植物學、動物學、細胞學、遺傳學、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結合起來研究有關生命進化的問題,力求讓學生在掌握生命進化的基本歷程、進化的動力機制,學會對進化現象進行正確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培養對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融會貫通的能力。

      2.密切結合生命科學研究中各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

      進化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一個相當活躍的領域,新知識、新理論層出不窮。本課程以現代達爾文綜合進化論為基礎,同時密切結合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最新進展,把各個學科前沿進展融入教學過程中,如以鳥類手指同源問題講解物種特化式進化中的分歧進化,在“適應”的問題上聯系燕子為躲避車輛進化出更短的翅膀等,把一些最新進展融入理論教學中,不僅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學習興趣,更能開拓學生的知識層面,也體現了進化生物學是一門前沿學科的地位,吸引學生從事進化生物學的研究。

      3.著重培養學生對自然界進化過程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進化生物學是在哲學思想指引下產生的,研究進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將古論今,“現在就是過去的鑰匙”,通過學習能夠加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正確理解,單獨的思想教育往往說服力不足,課程中引入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如讓學生從微觀進化角度對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探討生物大滅絕對生物環境保護的意義,從人類進化歷程角度談如何摒棄“為人獨尊”的思想等,把這種思想的教育貫穿始終,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這也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最好的驗證。

      二 優化課程內容體系

      進化生物學研究內容貫穿生命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甚至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門類中都會觸及生命起源及進化的問題。在國外很多大學都把進化生物學列為生物學專業基礎課、研究生基礎課,甚至成為一門通識課。耶魯大學開放課程進化、生態和行為原理從2009年錄制以來風靡全球。

      ――――――――――――――――――――――――――

      * 基金項目:大慶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Y1320)

      在我國,很多高師院校把進化生物學課程設置為生物科學專業必修課,一般在學習最后階段開設;也作為生物學其他專業,如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的選修課,也有院校將生命起源與進化之謎作為一門通識課來開設。由于進化生物學融匯眾多交叉學科,每個學校學科課程設置各有不同,教材內容不可能完全適應具體情況,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課程內容不能一味照搬。我院曾把進化生物學作為生物科學專業必修課,生物技術專業選修課和全校學生的通識課開設,在圍繞基礎知識和原理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如下優化:

      1.對于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而言,進化生物學課程在初中、高中課本都有體現,應該詳盡系統地開設

      通過對生物進化的歷史過程、原因、機制、速率、趨向和物種的形成與絕滅、系統發生以及適應的起源機制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進化理論中的基本概念,認識生命進化的基本歷程、進化的動力機制,學會對進化現象進行正確的理論分析,融會貫通各分支學科;同時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興趣,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具有用進化理論來綜合生物學各個學科知識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對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開設

      由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進化生物學課程主要應從生命史、小進化(種內水平的進化)、大進化(種以上水平的進化)及人類的起源與演化四個主要方面講解,著重從個體、群體以及物種等不同分類群探討進化的規律,涉及學生已掌握的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學科領域,加深對各個學科知識的貫通,著重對學生進行生物進化思想的培養,讓學生對生物進化的本質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培養適應新時期社會高速發展的科技人才。

      3.作為一門通識課,針對生物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開設,課程學時一般為18學時

      課程從宏觀角度對生物的發展歷程、人類的起源與進化等問題入手展開,介紹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環境系統的演變、生命的起源、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關系等,展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探索天外生命的科學成果和艱辛歷程。審視30億年來主要生物類群的延續發展,探索起源、分化和滅絕等問題,使學生樹立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生物具有適應性和多樣性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教育,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培養大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增強其珍惜生命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 課堂教學改革

      進化生物學課堂教學既要符合課堂教學的一般教學規律,又要充分體現課程的獨特性。在教學過程設計上將學術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法,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展開討論和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師生角色互換

      進化生物學是一門前沿的學科,有很多未知的內容等待我們去探索,對于一些前沿的問題,如恐龍滅絕之謎,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預測等問題,讓學生自行組織,用多媒體報告的形式做介紹,各小組相互提問,并按照評價表進行打分,小組成績就是小組成員的成績,以此培養團隊精神,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2.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對現代教學手段的大規模應用還存在褒貶不一的看法,但對于進化生物學課程而言,選擇有代表性的圖片、音像資料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課堂內容。如古生物的化石,冥古代地球表面特征等,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用一張想象圖卻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降低學習難度。另外,借鑒并剪輯國內外大型探索片、紀錄片、科幻片中相關內容及其中涉及的電影片段,如《宇宙的誕生》《與遠古人同行》等,這些音像資料有效地提高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進一步探討一些科學問題提供了證據和平臺。多媒體課件具有信息豐富、形象、通俗易懂等特點,學生易于接受,便于他們掌握重點內容。

      3.教學過程與觀察、實驗相結合,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必須要有實踐環節的支持,而生物進化的歷程有數十億年之久,無法真實再現當時的情境,這成了進化生物學實踐環節的難題。課堂教學主要從基礎課程植物學、動物學實踐教學展開,通過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實踐結果的描述和多媒體圖片視頻展示,讓學生對生物進化歷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于有些歷史階段沒有化石等直接證據,則利用解剖學、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知識內容,從現存的狀況去推斷過去的事件,如利用系統生物學方法通過對現生類群的研究,推斷生物的系統發育。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地質館,通過研究已滅絕的生物骨骼化石標本和對不同地質斷層進行分析比較的活動,讓學生獲取最直觀的認識,總的來看,效果還不錯。

      四 展望

      進化生物學從探索生命起源出發,融會眾多學科內容,以哲學思想概括總結出理論知識,通過認識生命來源和歷程,從而加深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以進化的思想升華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人類發展必須自覺地順從并維護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的觀點,對于培養大學生系統地認識自然界具有重要意義。建議除了在生物相關專業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外,還應該在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廣泛開設公共通識課,特別是在將來從事科普工作、小學幼兒教育、心理學等相關行業工作的學生中開設通識課,以此培養學生樹立人與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99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999久久久免费国产精品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日韩精品国产另类专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 柠檬福利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爱搞视频网站|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www.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爽爽AV|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