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奧巴馬開學演講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5月16日至20日,我有幸參加了2014年江蘇省高中英語學科骨干教師提高培訓班的研修學習,聆聽了8位專家的專題講座:無錫市教研員馬岳年的《英語整合教學技能》、全國優(yōu)秀外語教師、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副校長葛文山老師的《基于有效教學的行動研究》、鎮(zhèn)江第一中學特級教師周林的《江蘇高考英語特點下的讀寫策略指導》、蘇州大學副教授李利《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寶應中學特級教師宗兆宏老師的《高中寫作教學指導》、蘇州市名教師劉洪老師的《立足高考的高中英語閱讀》、蘇州大學教授《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視野、行動》。每一位都在圈內赫赫有名,他們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座的內容讓我對教學實踐及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并觀摩了通州高級中學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張淳老師的課外閱讀示范課。作為一名來自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能夠再次有機會走近這位名師,進入到他的課堂,體會他的教學風格,領悟他的教學思路,讓自己有所反思,有所啟示,有所提升,我深感幸運。
來自通州高級中學的張淳老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尤其擅長閱讀教學。我之前曾經有幸兩次走進過張淳老師的課堂,一次是牛津課本M6U2的Project,另一次是課外讀物---奧巴馬在開學第一天對全國中小學生發(fā)表的演講《我們?yōu)槭裁匆x書》。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也不管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還是冗長深奧的演講稿,張老師都能和風細雨般的為大家娓娓道來,卻又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次在培訓班上為大家展示的課外閱讀課也不例外,他從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閱讀課堂。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一下我對本節(jié)課的感受。
一、此次張老師選取的是一則篇幅較長,生詞較多的故事,通過講述父親在女兒的舞蹈課上怎么一點點幫助女兒克服緊張的心理,從而向大家展示了父親對女兒無聲卻又強大的愛意。本節(jié)課張老師依舊沿用他對閱讀教材處理的一貫手法,即打破由導入,快讀,精讀,鞏固,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組成的傳統(tǒng)閱讀教法,而是另辟蹊徑,將整個過程分成幾大塊任務,分別從Questions and answers,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Vocabulary expansion, Sharing experience等幾個方面進行處理,更多地注重對文本整體的分析和欣賞。比如在Questions and answers環(huán)節(jié),張老師只是有針對性地對整個文本提了四個問題: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How did Nicole feel at her first dancing class? Who helped her calm down? What is the author’s job?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能使學生對故事的梗概有個大致的了解,二則是通過對故事主人公的分析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故事主要情節(jié)及主旨的分析,也就很順利地進入了第二大板塊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緊湊又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篇章中分析句子的能力。張老師對文中重難句的分析讓人印象深刻。很多傳統(tǒng)的閱讀課往往拋開對長句、難句的處理,只注重對字詞,細節(jié)和大意的處理。在張老師的課堂上,純字詞方面的涉及不多,更多的是對句子結構的分析。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處理方式多樣,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小組討論和個人回答并存,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當遇到一個難點,估計學生難以回答時,張老師能適時地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降低題目的難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個個看似很難解決的問題在張老師“庖丁解牛”式的解讀下迎刃而解。
三、引導學生欣賞文本的語言風格。在我聆聽的張老師的三節(jié)閱讀課里,每節(jié)課他都會涉及l(fā)anguage style analysis。比如本節(jié)課中的But the most charming moment was watching him stand in the middle of twenty four-year-olds swaying side to side, hands on his hips, and acting like a fairy princess. (L.30 ――L.32)由此提到了修辭中的明喻。這讓我覺得這樣的閱讀課才是學生需要的閱讀課。他們不僅僅要能回答問題,也不僅僅要能劃分結構、領悟大意,更要能夠真正地去欣賞一個文本,那才是閱讀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