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三國故事的歇后語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2、搶答激趣。
⑴桃園三結義三兄弟是誰?
⑵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和鳳雛分別指誰?
⑶“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是誰說的?
⑷《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
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誰的臨終一嘆?
⑹閉月美女指《三國演義》中的誰?
⑺《三國演義》中有哪“三絕”,分別指誰?
⑻“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仲達是誰?
⑼“三足鼎立”指哪幾個國家三分天下?
⑽諸葛亮病逝何地?
二、走進“三國”
一群英聚會。
1、導入:讀完《三國演義》,同學們一定有這么一個印象,小說結構宏大,情節曲折,人物眾多,它描繪了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產生英雄的年代。今天,我們就來個群英聚會,說說你心目中的三國英雄是誰?用一兩句話說出你敬佩他什么?
2、學生匯報。
如學生甲:我敬佩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學生乙:趙云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忠心耿耿。
學生丙:我最敬佩的英雄是曹操,他能征善戰,才華橫溢。
……
教師小結: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來對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三國演義》人物眾多,有1200多個,今天我們就重點談談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是同學們提到的最多的人物,讓我們大家對他們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根據學生發言,進行分組。主要分為:曹操組、關羽組、諸葛亮組。
4、展開陳述與辯論。
學生自由發言爭辯,教師略加點撥。
陳述辯論要點:如:諸葛亮神機妙算挫群雄,鞠躬盡瘁為國家。智者一失用馬謖,失守街亭成遺恨。
曹操才高八斗詩篇傳千古,能征善戰英明后人贊,識才善用情義令人敬;自私多疑不容人,奸詐殘暴人人罵。
關羽義肝俠膽足見英雄氣概,無所畏懼盡顯虎將風采;義釋曹操一念鑄大錯,高傲自大失足千古恨。
……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關羽是否忠義之士,諸葛亮是否妙算如神,曹操是否識才善任等問題從書中找依據進行辯論。
教師小結:在同學們唇槍舌劍間,盡顯英雄本色,讓我們的眼前又浮現出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耳邊又回蕩起一個個永載史冊的名字,讓這屋子里揮灑著一股英雄豪氣?,F在我們對人物又有了新的認識。讀書就要這樣,讀讀、想想,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辯一辯,傾聽別人的看法,全面認識事物。
5、請學生再次談談對人物的看法。
二計謀集錦。
1、教師談話:“三國”里最精彩的是戰爭,這些戰爭不僅斗勇,而且斗智,主要是智慧與計謀的較量。有人統計過,小說描寫了四百多處計謀,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寫計謀的書,說到“三國”必然要說計謀。
2、學生講述戰爭故事,并說出使用的計謀名稱。如:孔明智激孫權、周瑜是激將計,其中反用了美人計;黃蓋受刑是苦肉計,投靠曹操是詐降計等。
三詞語積累
1、教師談話:《三國演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名著之一,它留給我們眾多的文化財富。由三國故事演變而來的成語、歇后語數不勝數。
2、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成語、歇后語。
成語:
一身是膽(趙云)望梅止渴(曹操)
赤膊上陣(許褚)割發代首(曹操)
樂不思蜀(劉禪)單刀赴會(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
歇后語: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孔明彈琴退仲達——好沉著
孔明揮淚斬馬謖——明正軍紀
孔明七擒孟獲——要他心服
……
四“三國”超市
1、教師談話:通過閱讀,經過我們的活動,大家對“三國”中的人物、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我們就合伙開一家“三國”超市。
2、學生自主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捏泥塑、造兵器、畫服裝;為自己喜歡的故事配畫面、配聲音;為自己喜愛的精彩片斷寫感受。)
3、交流活動成果,談創作感受。
三、“三國”鏈接
教師建議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1、了解三國紛爭的歷史。2、了解歷史上的曹操、劉備等人物形象。3、看后人是如何評價《三國演義》的?
四、活動成果
1、學生收集的與“三國”有關的成語、歇后語的材料編印成冊。
2、學生為“三國”故事而配制的連環畫、錄音材料。
【中圖分類號】G633.51
2012年秋季,仙游一中復辦了中斷十五年的初中部。我服從學校安排,來到七年級擔任歷史科教學。在這一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我既體會到初中歷史教學的艱辛,也體會到初中歷史教學的樂趣,真可謂酸甜苦樂,皆有感觸。本人認為,初中歷史教學有別于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更側重于理性分析,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初中歷史教學更側重于感性分析,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當然,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亦有許多共性的地方。我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擔任初中歷史教學的。所以,當20多年后我重返新課程初中歷史課堂時,因為有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積淀,我便能更加科學有效地駕馭初中歷史課堂。在此,本人想談談構建有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應注意和把握的幾個原則。
一、 思想性原則
眾所周知,初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學生本人來講,可以為他今后的發展道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而對于整個國家民族來講,這就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初中歷史教材中富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作為歷史老師,我們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岳家軍、戚家軍戰無不勝的紀律意識,學習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學習鄭成功的愛國情懷,等等。
二、 人文性原則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理念。每一位歷史教師,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識,使學生成長為一名具有人文思維的理性的人。在這方面,歷史教師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一是開展探究課活動。比如,我們可以結合七年上冊探究課一"破解彩陶之謎",向學生們展示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狀況,了解那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二是引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看"開封禹王臺大禹治水石刻畫",從中感受大禹率領民眾,夜以繼日,不畏勞苦,一心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三是引導學生閱讀楷體字內容??w字內容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好宋體字的內容。如講到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楷體字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孔子這一公平的教育理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只要不管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都是可以成才的。又如講到司馬遷與《史記》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楷體字內容中總結出司馬遷取得成功的幾個原因:家庭熏陶、博覽群書、注重實踐、忍辱負重。另外,教材中的"每課一得"、"材料閱讀"等也富含人文性,教師應充分予以利用。
三、 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好學生學習初中歷史的積極性,既可以為學生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又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到這一學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有這么幾個做法:一是舉行課前三分鐘歷史小故事比賽,每次一位,讓學生自己報名后事先認真準備,老師點評后,由全班學生投票,優秀講演者在期中期末考時酌情給予獎勵分。二是舉行專題的歷史故事會。我在介紹完三國鼎立的歷史后,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三國故事會"。首先老師簡要地繪聲繪色地復述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風云,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精心準備,然后推選代表上臺,最后全班集體朗讀老師自己創作的詩歌"說三國,道三國,三國故事人人說,三國故事人人愛,三國故事傳四方,三國故事永流芳",全班學生興趣盎然。三是結合學??萍贾芑顒?,舉行了"歷史謎語有獎競猜活動"。教師事先采集了初中學生認知范圍之內的歷史謎語,用小布條張貼懸掛在科學樓內,答對的同學老師獎勵一個小禮品。
四、 兼容性原則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實際上,政史地亦不分家。這些道理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不管是高中歷史教學還是初中歷史教學都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有機滲透。在這方面,初中歷史教學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這里介紹幾個做法。一是滲透成語典故。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精華。我在上課過程中,經常滲透一些成語典故。如講到"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時,介紹成語典故"三過家門而不入";講到"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時,介紹成語典故"老馬識途","尊王攘夷","退避三舍","問鼎中原","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等。學完七年歷史上冊后,我還組織學生舉行一場成語歷史故事競賽。既可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趣味性,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學好語文積累了有益的素材。二是滲透歇后語知識。歇后語也是祖國語言文化的寶貴遺產,學好歇后語,對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大有裨益。如"孔子佩腰刀-不文不武,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周瑜)謀荊洲---陪了夫人又折兵,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等等。
五、 條理性原則
由小學到初中,初中學生正經歷著由小學到中學學習方式的轉型。一方面,學習的科目極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學生閱讀的內容也急劇擴大。據我觀察,許多剛上初中的同學,對于中學的學習方法是一頭霧水一面茫然。作為老師,就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由嚴重依賴老師到逐漸適應獨立自主,逐漸做到自主學習。就歷史老師來講,可以通過課堂示范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潛移默化的思路讓學生知曉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本人認為,歷史老師最主要的就是對初中歷史教材進行合理地取舍,在尊重歷史教材編寫思路的前提下,對歷史教材進行再創造再加工,在此基礎上認真設計好每一課的板書,用科學規范條理清楚的板書引導學生,并要求學生做好課堂筆記,作為課后復習的重要依據。如七年下冊第11課《宋金南北對峙》,教材編寫比較亂,學生不易掌握。但通過條理性的板書設計,這一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一、金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二、北宋的滅亡(時間,標志);三、南宋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四、宋金關系(宋金戰爭,宋金議和,金朝的漢化改革)。這樣的板書設計,綱舉目張,條理清楚,學生對本課的內容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一、設計理念
1.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更全面地了解書中人物的特點和品質。因為,《草船借箭》的故事所反映的人物及人物的特點都很有局限性,只有繼續讀《三國演義》中的其它故事,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人物和事物,從而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哲學觀的滲透和教育。
2.教材是本,課外閱讀是延伸和拓展。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不能本末倒置,應以教材為本,充分發揮教材的“發面”作用,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拓寬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并向學生滲透這一理念:閱讀、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課堂上的事。生活,才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
3.“活到老,學到老”,“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些終身學習的理念,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確已讓我這個進入不惑之年的教師體會得淋漓盡致。通過一些閱讀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讀書的同時,也迫使自己不斷地閱讀、學習,來彌補知識的不足。
二、活動時間及安排
第一階段:課外一周閱讀,搜集整理
第二階段:課上一課時交流,促進閱讀
第三階段:課下張貼展示,結集成冊
三、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課外一周閱讀,搜集整理。
1.提出本次閱讀的內容:關于《三國演義》的相關資料。
2.師生交流,相互提示查找范圍:故事、對聯、歇后語、詩歌、人物、成語、著名戰例等。
3.教師投影,溫馨提示:自由結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第二階段:課上一課時交流。
1.精彩回顧
(1)談話:學過《草船借箭》一文后,給你印象最深的就是――(學生自由回答)
(2)談話:下面,我們就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好嗎?
(3)表演精彩片段,簡單評論。
(4)自由交流文中主要人物及印象。
(這一系列活動的安排,既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七嘴八舌“話”人物
(1)結合《三國演義》一書中的故事或其它資料,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論。 (找到人物畫像或畫了人物的,在投影上展出)
(2)拓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
(3)播放課件:猜猜他是誰。(書中的各類人物)。 (設計理念:由內而外,自然過渡。再把自己畫的展示給大家,被別人欣賞,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期盼,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是激發其潛能的最好老師?!安虏滤钦l”這一環節,充滿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3.“三國故事”我知道
(1)比一比,看誰知道的三國故事多。
談話:我們學過了《赤壁之戰》,還有今天的《草船借箭》。你還知道哪些故事?
(2)我來講故事。
4.“三國知識”大比拼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如:對聯、歇后語、詩歌、手抄報展示、自寫詩誦讀、成語、著名戰例等。
(設計理念:著名教育家說:“與其守成法,無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無寧展個性?!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體差異,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2)播放課件(原文片段):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原文穿插其中。
附原文片段如下:
第七十五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驚?!惫?“任汝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并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詩曰:“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圣手能醫說華佗?!?
(設計理念:首先,選擇讓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另外,教師在學生的相互交流中也適時地參與其中,體現了新課改環境下教師“學習伙伴”、“朋友”的角色,營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也讓學生初步了解原著,從而更好地閱讀原著。因為,教材所選的《草船借箭》一文是通過改編的現代文。)
5.“三國歌曲”大家賞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和形式,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6.教師總結
談話: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度龂萘x》已成為永遠的歷史。但它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享之不盡的?,F在,你一定還有很多疑問想弄明白吧?那就繼續走進《三國演義》吧!
我們的口號是:(學生齊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第三階段:課下張貼展示,結集成冊。
1.擇優(手抄報、故事、人物等)張貼在教室的看板上。
“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兒童的這種欲望尤其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孩子們每閱讀一個專題或一本書后,教師就抓住契機,舉行形式多樣的讀書交流會。讓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閱讀收獲的機會,每一位孩子都品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起更大的閱讀熱情。
閱讀《365夜故事》后,實驗班舉行讀書交流會,教室布置得像童話的世界:正面黑板上寫著活動主題“《365夜故事》讀書交流會”,周圍畫著許多泡泡,寫著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墻上張貼著孩子們讀書時畫下來的畫兒,色彩明艷,夸張,充滿童真童趣。交流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講故事,朗讀優美句段,小組合作演故事,談讀書收獲,介紹自己畫的故事等等。孩子們把《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長頸鹿看病》的故事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尤其是那個豬八戒摔跟斗簡直像專業演員。
閱讀《三國演義》后,舉行一次“走進三國城”讀書交流活動:看一看,“三國城”手抄報、三國人物畫像、三國故事精選畫;說一說,三國演義中的妙計、成語、歇后語;猜一猜,有關三國的人名、地名;讀一讀,三國故事的精彩片段……孩子們徜徉在“三國城”里,展示閱讀的成果,回味閱讀的歷程,交流閱讀的收獲,整整一個下午,還覺得意猶未盡。
此外,古詩詞朗誦、默寫比賽、問題搶答、闖關游戲等活動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觸摸語言的精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所以,語言,是閱讀的起點,也是閱讀的歸宿點。
在閱讀了楊紅櫻的《四個調皮蛋》后,我們舉行了一次讀書交流會?!端膫€調皮蛋》這本書除了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外,語言詼諧幽默,人物特點描寫細致也是吸引孩子閱讀的原因。如何引導孩子品賞語言的精妙呢?教師先拋出這樣的話題:這本書里寫了哪些人物?學生很快就說出:馬小跳、張達、毛超、唐飛、路曼曼、夏林果等20個人物。教師又順勢而導:這20個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在書中找到能說明理由的具體的片段或故事情節。喜歡河馬張達的,就讀出描寫張達嘴巴大的句子,讀出張達當守門員時神氣十足的片段,讀出描寫張達在腦門敲雞蛋那干凈利落的動作片段;說到張達奉行“君子動手不動口”時,就舉出他為選班花打架等。喜歡毛超的,就在書中找出毛超愛講廢話的故事,并且把他編的順口溜背得有聲有色;找出毛超機靈的特點,如神秘兮兮的“四全齊美”的計劃、聲東擊西甩掉跟蹤、制造爆炸新聞等。說喜歡唐飛的,就找到描寫他模樣可愛的句子:矮墩墩、胖乎乎,愛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圓又大的肚皮露在外面,那樣子跟南極的企鵝像極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鵝唐飛”。一提起馬小跳,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喜歡玩,玩失蹤、玩傳紙條、春游帶食物忘了帶筆記本;說他也有勇敢的一面,抓盜蘭草的賊,還講義氣,出錢請哥兒們上廁所等等。
就這樣,引導學生在讀故事、畫精彩語段、說故事情節、表演故事對話的過程中習得語言,運用語言,感悟語言。有的同學像語言“小偵探”,連一個細節、一句話都不放過,“有趣,好玩”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可以觸摸的語言形象。在交流中,人物的形象越來越豐盈,語言的精妙越來越凸顯。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讀書的方法――透過語言感悟人物形象,體悟故事內涵。
三、交流,提升審美的情趣
課標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鼓勵孩子的個性化閱讀,欣賞獨特的見解,也允許互相補充,允許爭論。
《四個調皮蛋》讀書交流會上有位同學談到喜歡唐飛,因為他吃零食技巧高超,在上課時也吃,但從來沒有被老師發現,特別有趣。教師就及時點撥:“這個片段作者描寫的活靈活現。咱們再讀讀這個片段,想一想,有什么話要說?”一會兒,有人發言:“上課吃零食是不對的呀。我們可以模仿作者準確運用動詞的方法,但不贊同上課吃零食?!庇形煌瑢W喜歡張達的理由是:張達嘴大,舌頭也大,說話結巴,把“毛超”說成“毛刀”、把“馬小跳”說成“馬到”特好玩,我們班的某某說話就這樣,還特意朝那位同學笑了笑??磥碓撏瑢W從書中學到的不是精華而是糟粕。如何正確引導呢?老師沒有直接表態,而是問:張達還有哪些特點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說:張達樂于助人,用腦門幫同學敲雞蛋。有的說:張達是優秀的守門員。有的說:張達力氣大,“自由競爭”當上了總經理。有的說:張達講義氣,說好了選毛超,就選毛超,不象唐飛,背叛了馬小跳……等同學說得差不多了,教師意味深長地說:“是呀,作者把張達寫得很有特點,如果我們只看到他的某一點,特別是生理缺陷覺得好笑,說明還沒有真正讀懂書的內涵,更不應該因此取笑類似缺陷的同學,這是沒有同情心,也是不道德的表現?!眲偛虐l言的孩子聽了,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彼得?潘》讀書交流會,朗讀精彩片段時,有一位同學讀海盜虎克殺死小海盜“啞巴”的片段,他認為這一段描寫得很有趣、很精彩。老師讓其他同學說說有什么不同的見解,立刻就有人反應:虎克真的太狠心了!虎克是個殘忍的海盜。虎克簡直是殺人不眨眼?;⒖耸鞘愕膲牡?我們都不喜歡這樣的人。
就這樣,在交流中,砥礪思想,明辨是非,文道結合,既提升審美情趣,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好底色。因為,言語與思想情感是同時發生的,學習言語的過程就是接受思想熏陶的過程,如果離開作品本身進行僵化的說教,又怎么會打動學生的心靈呢?
四、交流,拓展思維的空間
課標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彼伎贾暮⒆幼蠲利?讀書交流會正是給孩子搭設的展示思維花朵的舞臺。
《彼得?潘》讀書交流會的最后一個環節:你認為這本書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你對這本書有什么建議?有的同學建議在書的前面加一個內容――主要人物介紹,因為人物太多,看時有點暈;有的同學建議書里增加一些插圖,輔助閱讀;有的希望把達林先生寫得寬厚一些,對孩子和保姆不要那么冷漠;還有的孩子對語言表達方面提出一些修改建議……盡管孩子們的有些建議有點稚嫩,或者不盡合理,但他們能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待書本,能把閱讀與思考聯系起來,不僅能讀進去,還能從書里走出來!不唯書,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批判性閱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用心閱讀。
情境是想象展翅翱翔的空間。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一段飽含激情的作品介紹、一首蕩氣回腸的樂曲、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都可以使學生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中,頭腦中產生生動、形象的畫面。我在教學神話故事《普羅米修斯盜火》時,展示了幾幅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派人把他鎖在高加索山上時,惡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時的慘烈畫面,同時配著低沉、悲壯的音樂和一段收集整理后拓展的內容——《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的故事旁白并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在視覺、聽覺的共同作用下,課堂進入凝重悲壯的氛圍,沖激著孩子們的感覺世界,也深深地震撼了前來聽課老師的心靈,普羅米修斯寧折不彎、勇敢博愛的崇高而偉大的形象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寫文章的人運用形象思維塑造形象是一種創造,閱讀者通過文字信息再造形象也是一種創造。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再造想象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一條途徑。最后,我告訴孩子們: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還有很多像普羅米修斯這樣了不起的英雄,課后我們繼續閱讀,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情量提示下的語言讕練。激發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不僅積累了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課題、插圖、文中的重點詞句質疑問難,進行語言訓練和創新教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教《二泉映月》時,結合文本研讀過程設計了一段語言訓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屏幕上出示三段文字,同時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
“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一天,阿炳生病了,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又是怎么賣藝的呢?”讓學生選擇一個畫面,通過想象來說一說:阿炳是怎么度日的?在這段語言訓練中,孫老師通過讓人一目了然的大屏幕提示語,避免了老師口述對學生帶來的干擾,降低了想象的難度。引導學生聯想,舉一反三,現身說法,讓學生積淀了情感,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三、依托文本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新課標的修訂,關于“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進一步明確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強調課程目標“語言文字運用”,突出了“實踐性、綜合性”兩大特點。兒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教學活動中,實踐活動的設計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參與意識,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通過動手操作,使各種感官參與活動,進一步完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記得我在執教研究課《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時,一開始,請同學們看老師用小木棍在講臺一端劃一劃。問:聽到什么嗎?(沒有)再請一位同學用耳朵貼在講臺的另一端聽聽。問:聽到什么?同桌的兩個同學也做一做,看看結果是不是一樣?孩子們異口同聲:我們聽到了小木棍劃桌子的聲音,然后導入新課:法國著名的醫生雷奈克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引出課題)——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對于三年級的兒童來說,這個游戲有趣而且便于操作,孩子們對雷奈克怎樣發明聽診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文中雷奈克把小木棍改成空心木管,兩端做成喇叭狀,做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書上有一幅插圖,雷奈克用這個自己發明的簡易聽診器正在給病人治病。請孩子們仔細看圖上的這個病人的姿勢,想一想,他會和雷奈克醫生說些什么?同座同學分別扮演醫生和病人來演一演。最后總結出雷奈克醫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不斷探索,才發明了聽診器,為世界醫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悄然出現了一股“誦讀文言文的熱潮”,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語言的簡潔性,豐富語言的內涵,同時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繼承。但是,有些教師在文言文誦讀中丟掉了教科書而另起爐灶,造成教學時間不夠用,出現教不好、教不完的現象,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為此,筆者認為可以依托教科書,科學地選擇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
1.研讀語文教材,從教材的編排體系內來。
細細品讀蘇教版12冊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編者在其中已經合理滲透了文言文的內容,而且是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階段特點去編排的。對12冊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縱向”是按照“字、詞、句、段、篇”來編排的,“橫向”又相互滲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鄉、荷塘、月光”這類簡單的韻文識字;“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這類“對對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此類易懂的古詩,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愛人者人恒愛之”一類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等寓言;《三字經》《三國演義》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類古今賢文;歇后語、諺語;《林沖棒打洪教頭》等名著整篇的節選,等等。
清楚了教材對于文言文的編排體系,我們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選擇一些合適的內容,對文言文的學習進行適當補充和深入,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到“綠樹、紅花”這類“對對子”內容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日對月、風對雨、寒冬對酷暑、粗茶淡飯對山珍海味、數竿君子竹對五樹大夫松”;學到“揠苗助長”此類寓言故事課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從課文的生發點來。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必須給予“生長的自由環境和土壤”。因此,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允許在課堂改變原先“既定的教學內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也不是所有生發出來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資源。個人以為,要想使生發出的“文言文誦讀內容”成為有效的教學內容,需要兩個原則:一要有助于“本篇課文核心價值”的學習,二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課時,在學到“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時,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這首詩寫的什么?。课蚁胫?!”這個“生發點”就是“價值資源”,既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執教者準確捕捉到了這個資源,把《題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边@一過程讓學生在誦讀中比較“推”與“敲”的差別,體會“用詞的精準”和賈島的鉆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參照法”,從改編課文的原文版來。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內涵是“沒有單獨的文本,文本之間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茱莉亞提出的“互文性理論”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言文誦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策略幫助。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是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節選并改編而來的。在教學這類“改編課文”的時候,作為語文課程建設的主體的教師,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滲透“原版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比如: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動,學習“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點”。而改編的課文對于“白骨精變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簡單的一句:“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边@個時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適時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聳陰風,在山坡下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老公公,真個是:白發如彭祖,蒼髯賽壽星……”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學生也在誦讀中提升了語言能力。
4.提高資源整合意識,從“主題”學習的留白處來。
1.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異的文化。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指出:“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1](P109)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廣義的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但由于它們來源于不同的生活環境、、歷史及生活習俗等方面,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文化信息,成為翻譯中的難點。本文通過對比英漢習語的來源,擬找出英漢文化差異的根源,并據此提出英漢習語翻譯的方法。
2.習語來源
習語是語言長期使用的結果,是人民大眾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與人和人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習語的來源包括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們分別從生活環境、歷史發展、及神話等幾個方面對比一下英漢習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涵。
2.1生活環境
英國是一個島國,其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海上運輸業與捕魚業在英國經濟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就使得英語中有許多關于水和魚的習語[2](P49-57)。比如,all at sea(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況危險,要全力以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離水之魚)指處在陌生環境中,不自在;drink like a fish(像魚兒那樣喝)比喻能喝;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魚)指在小范圍內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而漢民族地處亞歐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許多習語與農業相關[3](P138),比如:“五谷豐登(abundant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揮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種瓜得瓜,種豆得豆(As you sow,you shall mow.)”;“面如土色(one’s face turned white/pale)”等。
2.2及神話
英語國家人民多信仰基督教,很多習語來源于圣經及莎士比亞作品,同時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也有許多習語出自希臘羅馬神話等[4](P86)。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出自《圣經?舊約?詩篇》);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自《圣經?舊約?申命記》);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one’s pound of flesh(某人的一磅肉)喻指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出自莎士比亞作品《威尼斯商人》)。
而中華民族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敬奉天神,漢語許多習語來源于佛教、道教,以及古代一些經典名著[5](P250),比如:“借花獻佛(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臨時抱佛腳(take measures only when in urgency)”;“八仙過海,各顯神通(Every one has his/her own strong point.)”;“精衛填海(jingwei determines to fill up the sea.)”(出自《山海經》)等。
2.3歷史發展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社會發展的如實記載,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會給習語打上深刻的烙印。比如英國歷史上曾受過羅馬人、條頓人(包括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斯堪的納維亞人等入侵,同時,英國也曾在北美建立過殖民地,而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歷史都會反映在英語習語中[2](P28-45)。比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比喻殊途同歸(受羅馬人影響);the fifth column第五縱隊,比喻“敵人派入的間諜”(西班牙內戰時一隊派做內應的兵力,二戰前奏);the cold war冷戰(美蘇二戰后的政治影響);the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最惠國待遇(美英經濟影響)。
漢語中也有很多與歷史聯系緊密的、具有明顯歷史文化特質的習語。比如:“說曹操曹操到”(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三國故事);“暗渡陳倉”(imply something going on in secret)(項羽、劉邦的故事);“望梅止渴”(to suppress thirstiness by looking at green plums)(三國故事);“請君入甕”(to punish one in the way one thought up by himself)(唐朝故事);“跳槽”(job hopping)(改革開放詞語);“下海”(go into business)(改革開放故事)等。
2.俗習慣
不同的風俗習慣對習語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主要體現在飲食、動物、顏色、數字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用主食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牛油)喻指生存之道,hard cheese(硬奶酪)喻指倒霉,以“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時光)”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中國人主食以米飯為主,餐桌上多有小菜、酒肴等,烹調離不開油鹽醬醋……對于狗的態度,常以貶義為主,這些與英語有所不同[6](P132)。比如,“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比喻做一件事很容易,“添油加醋”(add highly colored details to)比喻夸大其詞,還有“酒足飯飽”(have dined and wined to satiety),“狼心狗肺”(cruel and unscrupulous)(指人的心腸壞),“狗仗人勢”(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its master’s power)等。
3.習語翻譯方法
由于英漢習語來源不同,文化內涵有時相似,有時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習語時,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僅要保全原文內容,更要做到簡潔、流暢,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下面是一些翻譯習語時常用的方法。
3.1直譯法
如果英漢習語在形義方面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直譯既能再現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義,又能保留原文獨特的表現手法。比如:
(1)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2)We regard the war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s an imperialist dog-eat-dog type of war.
我們認為這兩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狗咬狗的戰爭。
3.2直譯加注法
有些習語直譯后,仍不能把原意準確表達出來,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對文化信息作必要的補充和解釋,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達習語固有的文化內涵,使讀者盡可能領略原作的風姿和神韻。
(1)This was a rag to the bull.
這話簡直是朝著公牛搖晃紅布,火上澆油。
(2)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ai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我想給阿里斯太爾?庫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幾筆,盡管這也許是為百合花上色,費力不討好。
3.3意譯法
當直譯或直譯加注而勉強譯出,而讀者仍無法理解時,一般采用意譯法。這樣可以抓住內容和喻義,結合上下文,從而比較靈活地轉達原意。比如:
(1)我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給玉山捎個話!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let Yushan know!
(2)Iraqi troops rolled into Iran to topple Iraqi’s nemesis,Ayattollah Khomeini.
伊拉克軍隊源源不斷地開進伊朗,去消滅伊拉克最兇惡的敵人――阿亞圖拉?霍梅尼。
(Nemesis――希臘神話中之復仇女神,報復女神)
(3)Let’s not count our chickens!
咱們別打如意算盤了!
(劃線部分源于“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3.4套用法
有的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相符”,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且有相同的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譯時不妨直截了當地套用目標語同義習語。比如:
(1)Trying to study a lesson for one class during another class i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
在這節課里學習那節課的內容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
(2)I didn’t tell George when he came home.Or he’d have laughed his head off.
喬治回家時我沒敢告訴他,否則他會笑掉大牙的。
(3)只有大膽地破釜沉舟地跟他們拼,也許還有翻身的那一天!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3.5直譯、意譯兼用法
這種方法是在翻譯漢語習語時,保留一部分原文的表達,另一部分用意譯的方法。如:
(1)他一路風餐露宿。He braved the wind and dew on his way.
(brave為意譯;wind and dew為直譯)
(2)她一個單身人,無親無故。
She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out.
(加譯上“to help her out”使全文更明確)
4.結語
英漢習語由于來源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及神話、歷史發展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其文化內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異,因此在處理這些飽含文化特質的內容時,我們應當針對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方法,或直譯,或意譯,或直譯加注,或套譯,或直譯意譯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習語。
參考文獻:
[1]李明喜.從英漢習語來源看英漢民族文化差異[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3,(1):109.
[2]平洪,張國揚.英漢習語與英美文化[C].北京:外研社,2000.
[3]陳雪蓮.英漢文化差異與習語翻譯[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8,(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