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件被《中國記者》期刊退修后,可按以下流程進行修改,以提高錄用概率:
一、分析退稿原因
1.?仔細閱讀退稿通知:明確編輯或審稿人指出的問題,如選題不符、創新性不足、數據缺陷或語言表達問題?。
2.區分退稿類型:可修改退稿、拒稿(若意見表明“研究方向不符”,建議改投其他期刊)
二、針對性修改策略
1.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2.增加相關理論背景和文獻綜述,以支持研究論點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三、重新投稿準備
1.?附修改說明:逐條回應審稿意見,說明修改內容及依據。
2.核對期刊要求:
(一)來稿須文字通順,重點突出,層次清楚。需附結構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二)稿件應包含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作者簡介、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三)文章標題:主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用加粗的宋體小2號字。
(四)內容摘要:用精煉的語言提煉出文章的核心觀點和創新之處,不能寫成研究背景介紹。一般不超過400字,用楷體小4號字。
(五)務必在文中引用處上角用方括號注明參考文獻序號。參考文獻書寫格式參見GB/T7714-2015。作者不超過3人的全部給出,3人以上只寫前3名,后加“等”。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增加被期刊錄用的機會。
《中國記者》是一本在新聞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期刊,于1987年創刊,由新華通訊社主管,新華通訊社主辦,為月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11-1275/G2,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3-1146。
該刊設置了焦點、建黨百年專稿、記者手記、案例與方法、融媒體、新華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等欄目,覆蓋新聞領域多個研究方向,以反映新聞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中國記者發表范例
-
新華絲路綜合信息平臺的實踐探索
作者:任瑋瑋
-
主流媒體全媒體發展的理念創新與實踐路徑
作者:楊樹弘; 曹瑋
-
緊扣時代主題,快速提升黨刊傳播力——以浙江共產黨員雜志社發展為例
作者:褚定華
-
5個月20部短視頻個個過百萬的背后——新華社中央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PGC合作模式探索
作者:駱國駿; 李斌; 楊詠; 喬曉鵬; 王君璐
-
從新華社“四代房”報道看主流媒體如何踐行“四力”
作者:段芝璞; 張京品; 張宸
-
為扶貧英雄畫像為告別貧困立傳——新華社“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報道始末
作者:熊爭艷
-
增強“四力”:固本強基面向未來的戰略性工程
作者:劉伯賢
-
從晉綏走出的新聞理論大家甘惜分
作者:鄭保衛
-
一位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家——讀《僅僅是起點:項德生新聞論文集》而想到的
作者:李彬
-
從“內容平臺”到“關系平臺”——抖音短視頻的屬性變遷探析
作者:熊茵; 季瑩瑩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