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作為一本新聞領域的學術期刊,投稿難度一般,但仍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學術實力。具體詳情需結合期刊定位、審稿流程以及投稿者的研究質量綜合評估。以下是詳細分析:
了解期刊信息:
《中國記者》期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新華通訊社主管并主辦的新聞類月刊。該雜志以中文出版,擁有國內刊號:CN 11-1275/G2及國際刊號:ISSN 1003-1146。旨在成為新聞領域的先鋒,及時反映新聞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入探索新聞規律,助力新聞事業的繁榮。通過高質量的論文和研究成果,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新聞創新與進步。
期刊級別與定位:
《中國記者》 期刊被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數據庫收錄。獲得了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社科雙效期刊等榮譽。主要欄目:焦點、建黨百年專稿、記者手記、案例與方法、融媒體、新華社建社90周年人物系列(六)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該期刊的讀者群體主要是新聞工作者、新聞研究者、新聞政策制定者以及對新聞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投稿須知:
(一)來稿須文字通順,重點突出,層次清楚。需附結構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二)稿件應包含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作者簡介、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三)文章標題:主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用加粗的宋體小2號字。
(四)內容摘要:用精煉的語言提煉出文章的核心觀點和創新之處,不能寫成研究背景介紹。一般不超過400字,用楷體小4號字。
(五)務必在文中引用處上角用方括號注明參考文獻序號。參考文獻書寫格式參見GB/T7714-2015。作者不超過3人的全部給出,3人以上只寫前3名,后加“等”。
發表周期:
采用三審制(初審、復審、終審),《中國記者》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如果超過預計的審稿時間仍未收到回復,可以主動聯系編輯部詢問進度,若想縮短周期,流程協助可咨詢在線客服。
投稿建議:
投稿《中國記者》期刊需注重選題創新性與格式規范性。建議投稿前充分研讀近期刊發文章,并嚴格遵循雜志社要求,對于具備一定學術實力的作者來說,是一個相對好投且發表周期較短的期刊選擇。
中國記者發表范例
-
新華絲路綜合信息平臺的實踐探索
作者:任瑋瑋
-
主流媒體全媒體發展的理念創新與實踐路徑
作者:楊樹弘; 曹瑋
-
緊扣時代主題,快速提升黨刊傳播力——以浙江共產黨員雜志社發展為例
作者:褚定華
-
5個月20部短視頻個個過百萬的背后——新華社中央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PGC合作模式探索
作者:駱國駿; 李斌; 楊詠; 喬曉鵬; 王君璐
-
從新華社“四代房”報道看主流媒體如何踐行“四力”
作者:段芝璞; 張京品; 張宸
-
為扶貧英雄畫像為告別貧困立傳——新華社“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報道始末
作者:熊爭艷
-
增強“四力”:固本強基面向未來的戰略性工程
作者:劉伯賢
-
從晉綏走出的新聞理論大家甘惜分
作者:鄭保衛
-
一位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家——讀《僅僅是起點:項德生新聞論文集》而想到的
作者:李彬
-
從“內容平臺”到“關系平臺”——抖音短視頻的屬性變遷探析
作者:熊茵; 季瑩瑩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