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菌學》期刊評職稱是否可用,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判斷,可以通過聯系雜志社或咨詢在線客服獲取更多信息。
評職稱需結合以下因素綜合判斷:
一、期刊資質與收錄情況
(1)?國內期刊基本要求?:若具備國家新聞出版署備案的CN刊號(國內統一刊號)及ISSN號(國際標準刊號),且未被列入預警名單,則符合多數單位對職稱論文的資質要求。
(2)?數據庫收錄情況?:若被知網(CNKI)、萬方、維普等國內主流數據庫收錄,認可度更高;若僅為普通期刊或電子期刊,部分單位可能限制使用。
二、單位政策與學科差異
(1)?單位明確要求?:部分高校或教育機構可能指定需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而《中國真菌學》期刊若未入選此類目錄,則可能無效。
(2)學科傾向性:醫學類職稱評審中,國內期刊通常更受重視。
三、論文質量與作者身份
內容相關性:論文主題需與申報職稱的專業方向一致,且需為獨立或第一作者完成。
加分權重:普通期刊論文通常用于中級職稱評審,高級職稱可能要求核心期刊或更高影響力成果。
綜上,期刊能否用于評職稱需以單位政策為準,建議結合期刊實際水平和個人職稱等級綜合考量。
《中國真菌學》是由上海長征醫院主辦,海軍軍醫大學主管的醫學類學術期刊,創刊于2006年,國內統一刊號CN:31-1960/R,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3-3827,在醫學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該刊出版周期為雙月刊,主要欄目有:論著、消息、病例報告、繼續教育、技術與方法、綜述等,其內容突出理論性、學術性和探索性,為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和醫學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發表成果的平臺。
其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現被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多個電子期刊數據庫收錄,其發表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和廣泛的傳播度,曾被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23-2024)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21-2022)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19-2020)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17-2018)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15-2016)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擴展(2013-2014)
-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
等收錄,這些收錄情況進一步提升了的學術影響力和認可度。
此外,還獲得了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科技期刊優秀期刊等,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期刊過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激勵。
中國真菌學發表范例
-
誤診為轉移癌的紅色毛癬菌肉芽腫1例
作者:吳瓊; 錢騁風; 高志琴; 鞠強; 楊連娟; 蔡晴
-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醫學真菌分中心建設紀實
作者:梅嬛; 劉維達
-
小型無綠藻所致皮膚感染1例
作者:羅柳春; 黃春蘭; 梁輝蒼; 徐秋紅; 韋文飛; 覃仁利
-
皮膚及皮膚結構真菌感染研究現狀與展望
作者:李東明
-
永不忘卻的懷念——紀念醫學真菌實驗技術專家沈永年老師
作者:梅嬛; 劉維達
-
白念珠菌White-Gray-Opaque表型轉換系統的研究進展
作者:王鈺婷; 劉錦燕; 趙悅; 孟玲寧; 項明潔
-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籃狀菌病的研究進展
作者:譚鵒昕; 高麗; 張米; 董興齊
-
第八屆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暨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抗感染專業學組第三屆全國血液感染學術會議征文通知
作者: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組委會; 中國微生物學會真菌學專業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抗感染專業學組
-
伊曲康唑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尚盼盼; 王愛平
-
真菌相關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病
作者:胡小義; 王凌偉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