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提供以下投稿方式及注意事項:
一、在線投稿:通過期刊官網在線投稿,系統支持稿件上傳、進度查詢及審稿意見反饋,需注冊賬號后提交。
二、郵箱投稿:部分欄目接受郵箱投稿,《自然》期刊地址:上海市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121信箱。
三、注意事項:在投稿前,務必仔細閱讀投稿指南和要求,確保稿件內容、格式等方面符合要求。
投稿須知:
(一)作者簡介:簡介內容要以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單位名稱(含二級單位名稱),職稱,學位,研究方向,通訊方式的順序書寫。
(二)本刊秉持嚴謹治學之精神,歡迎獨著或合作的文章,反對一稿多投。
(三)摘要以提供文章內容的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章重要內容,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能夠脫離全文閱讀而不影響理解。
(四)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有關規定,本刊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引用的參考文獻請在正文中用方括號和阿拉伯數字按順序標在引用處。
(五)來稿子標題的層級序號。標題層次不宜太多,建議文內標題層次為四級:一、(一)、1.、(1)。
保持聯系暢通:在投稿后,保持聯系方式暢通,以便編輯部在審核過程中能夠及時與作者溝通。
耐心等待審核:由于編輯部工作量較大,審核過程可能需要一定時間,預計審稿時間為:1-3個月,作者應耐心等待審核結果,并避免頻繁催稿。
綜上所述,向《自然》期刊投稿可以選擇在線投稿或郵箱投稿兩種方式。在投稿過程中,作者應仔細閱讀投稿指南和要求,確保稿件內容、格式等方面符合要求,并保持聯系方式暢通以便與編輯部溝通。
《自然》期刊是一本在我國環境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它致力于為環境理論研究者和環境實踐工作者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展示環境領域的前沿成果與實踐經驗,創刊于1978年,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大學主辦的學術理論期刊,國際刊號:0253-9608,國內刊號:31-1418/N。
自然發表范例
-
淺議拋錨式教學在古代科技展覽教育活動中的應用
作者:袁輝; 張彩霞
-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科技館展品教育活動創新實踐
作者:倪杰
-
探究式教學法在科普教育活動中的應用
作者:徐天姣
-
基于微信推送消息的自然博物館微信平臺運營策略研究
作者:劉思昭; 程曉冬
-
基于“全息”的幻影成像技術在地學科普進校園活動中的應用探析
作者:李知默
-
淺談信息技術在地學類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作者:馬生福
-
增強現實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周璟瑜
-
關于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新媒體場館教育平臺的探索
作者:黃致遠; 馬品; 趙艷杰
-
博物館內APP開發與應用研究
作者:王彥森
-
現代化信息技術助推科技館“深度品質游”
作者:王雪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