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探討電力系統配電網自動化技術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電力系統主要把重心放在了發電環節和輸變電環節,而對于配電網絡的建設和技術開發不夠重視,導致許多城鎮鄉村的配電網及設備比較落后,集中表現為規劃、布局、設計不合理,整體配電網系統較為混亂。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變高,配電網絡供電的可靠性和工作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就急切需要配電網絡進一步改造,有效提高配電網絡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1.1第一階段
我國的配電自動化技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自動化開關設備相互配合階段。顧名思義,其主要的設備有分段式開關盒重合器組成,并沒有通信網絡及計算機系統的搭建。這一階段的主要作用是,在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通過自動化開關設備的互相配合,來隔離和恢復正常供電工作。
1.2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基于后臺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還有饋線終端單元的配電自動化系統。這一階段的作用是在電力系統配電網正常工作運行時,同時監視設備的工作狀況,遠程控制運行方式的作用,故障在第一時間就能被發現和解決。
1.3第三階段
社會經濟不斷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突飛猛進,在第三階段中,配電系統自動化則被研發和使用。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電子自動防控功能,形成了集配電地基信息系統調度仿真調度、配電網SCADA系統、工作管理、故障呼叫服務系統等綜合自動化管理系統,擁有變電所自動化、電容器組調節控制系統、集中有饋線分段開關測控和用戶負荷控制和遠方抄表的配電網管理系統,功能多達140多種。供電可靠性也達到了國家要求標準:一般城市地區為99.96%,每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得大于3.5小時,重要城市中心區達到99.99%,每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得大于53分鐘。
2配電網自動化運行現存問題
2.1目前配電網建設缺乏新技術
從各個調查數據顯示,電力運輸系統遠遠不能滿足地方的經濟建設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其次配電網設備的安裝和網點布局不夠科學化合理化,部分供電設備比較老舊,供電線路老舊得不到及時的更換,為整個電力系統增加了很多不穩定因素。
2.2配電網饋線保護的技術問題
配電網的保護力度主要是集中在輸電線路的保護,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電網在運行過程中的穩定性。配電環節的保護主要是集中體現在饋線保護中,而且嚴格來說饋線故障要求是沒有嚴格的要求必須快速切除。不同的配電網的負荷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目前大部分配電網考慮最多的是售電量和配電設備的壽命長短,并沒有把配電網故障對于電力系統的影響作為保護的目的。
2.3配電網的故障查找和排除時間過長
城市配電網線路目前遇到的情況是,因為使用的電纜質量、施工不夠規范,制作工藝不達標,又經過地下的腐蝕或者長期負荷工作知識的電纜老化等原因,容易造成電纜線出現薄弱環節和中間的接頭被擊穿,外部環境架空的線路容易受到自然外力因素或者是自然生物的侵襲等客觀原因引發故障,上述不管哪一類都很容易造成線路停電的現象,而目前的最大問題是故障點需要人工查找和修復,在過程中用時較長,造成了供電的不可靠性情況沒有適應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需求。
3電力系統配電網自動化技術應用策略
3.1加強配電網的建設改造
首先需要認真分析研究目前現有的配網布局和使用效率,仔細進行整體歸納總結,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配電網調整方案。監理方案之后及時妥善的落實好工程各項建設和改造工作,新建立的配電網重要適當安裝監督測試系統,便于指揮管理。在10KV輻射路線采用重合器、分段器方式,配合環網柜實現配電自動化。國家目前了截至2020年的配電網改造計劃,預計到2020年,高壓配電網電壓容量達到21億千伏安,線路長度達到101萬公里,能達到2014年的1.4-1.5倍。中壓公用配變容量11.5億千伏安,線路長度達到101萬公里,是2014年的1.3-1.4倍。
3.2建立安全有效的硬件系統支持
硬件支持系統用于市場預測,主要功能是通過收集數據進行科學的對比、環比增長趨勢然后進行分析。能夠非常準確的預測出目前某用點區域在某一時期的電力負荷需求和使用變化情況,同時還能預測出該地區在未來的電量使用分布情況。
3.3加強配電網自我診斷建設
可以利用配電技術實現信息遠距離傳送和數據處理,實現電力企業能夠在各種事件、地點都能準確地了解、記錄、監測和修復電力輸送過程中產生的故障問題,并且第一時間及時進行控制和處理工作,保證供電過程的順利完成,這樣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電力系統也能實現自動對設備運行進行監控和故障隔離工作。
4結語
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完善技術升級,提高經濟效益。電力系統配電王自動化管理系統能有效地提高供電的可靠性,提高電能質量,有效改善對用戶的服務質量,為電力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企業人員也需要重視人才培養,針對系統維護和操作人員進行針對性培養,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讓配電自動化技術真正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