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的探討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音樂審美的內涵
音樂審美是指人對所感受到的音樂作品進行美的欣賞、評價、判定的一個過程,也是人們豐富自身音樂素養的重要方法。音樂能夠影響人們的情感、認知,從而鞭策人們更加努力生活。群眾的音樂審美主要是通過演唱歌曲,一方面,參與群眾活動的演出者要足夠了解作品的各個方面,從而在進行歌曲演唱的時候,能夠真正的融入進歌曲中,了解并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精神和主題,將歌曲更加有深度的表達出來;另一方面,由于音樂本身具有感染性,群眾通過演唱者表演的歌曲,能夠在聽覺和視覺的基礎上,深化思想,從而做到審美的統一。
群眾文化中的音樂審美主要是心理作用,能夠幫助人們實現美的創作目標,從而融入群體生活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情感共鳴。當人們在接受某個音樂作品時,作品的旋律、節奏、演唱者的音色等都能夠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像是歌曲《茉莉花》,當很多經歷過純真年代的人聽到熟悉的旋律時,心中會涌起感慨、憧憬等復雜的情感,從而不自覺的哼唱,同時,當聽到《大海航行靠舵手》時,有的人會感受到旋律所代表的莊重、激昂,從而激發戰斗力。因此,群眾文化中的音樂審美能夠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抒發情感。音樂審美還能夠抒發群眾的情感,人們通過音樂產生情感,同時也通過音樂抒發情感,當人們欣賞《梁山伯和祝英臺》時,能夠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美麗愛情,感受到面對黑暗勢力破壞美好事物的無助感,因此會產生嫉惡如仇的想法,同時當聽到《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時候,能夠切身地感受到危難來臨時的恐怖以及人們直面困難、毫不退縮的頑強精神。
三、提升群眾文化中音樂審美的方法
(一)提升音樂作品中的意境
音樂審美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情緒起伏和情感變化,從而使人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實現人格健全發展。因此,創作人員在進行歌曲創作時,要深刻意識到音樂審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體性的表現,在進行群眾文化的音樂作品創作的時,要注重以下兩點:充分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人員要根據時代背景,形成具有真實意義的理論體系,包括某種音樂創作的意義、產生的年代、什么樣的故事背景等,才能夠保證作品的質量。例如:我國著名作曲家印青在創作《走進新時代》時,參考了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歷史背景,并且呈現了取得的成果,展現了人民生活逐漸安定、富足的新時代氣息,從而轟動全國;豐富音樂作品的表現手法。音樂作品的表現技巧主要包括音調的高低、旋律的節奏、演唱的難度等,創作人員通過使用群眾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技巧進行創作,不能一味追求潮流、高音調的歌曲,才能夠更好地被人們接受。例如:著名的《二泉映月》中就包含了很多精妙的技巧,包括二胡特有的悲調的音色、刻意停頓造成的間歇性,從而使整首樂曲聽上去非常的悲傷,從而帶動了人們的情感波動,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美。
(二)培養群眾的節奏感
音樂審美是人們群眾在音樂欣賞中形成的心理效果,群眾對音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音樂中的旋律和節奏,因此,當創作人員進行創作的時候,要培養群眾把握外部音樂形態的能力,包括熟悉作品旋律的起伏、主歌和副歌的構成、速度的急緩等。當人們可以清晰認識作品外部形態時,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情感轉變,從而領悟到創作者的情感內涵,從鏗鏘節奏、音韻中,聽眾可以進入一個充滿美的世界;從平緩音樂、低沉韻律中,聽眾可以感受出無盡的悲涼。例如: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黃水謠》是一首民謠式歌曲,這部作品音調平緩,節奏非常簡單,描述的卻是黃河痛苦呻吟的聲音,表達出中華兒女的深沉憤慨。作品的第一段具有深切的抒情傾向,第二段則是呻吟,隨著節奏的不斷發展,樂曲表達出來的情緒就越悲壯,從而在高潮的時候述說出外國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民的痛苦和磨難。而群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高深的音樂認知,對一部作品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樂曲的旋律,因此,創作人員要培養群眾的節奏感,來引導群眾真正的人認識到音樂審美。
(三)培養群眾的想象力來提高審美能力
節奏感的把握是群眾對音樂最直觀的感受,但是音樂作品要起到引發人們思考,單靠旋律是不夠的,創作人員想要提高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就需要培養群眾去體會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意境。一般來說,無詞的音樂作品在標題上會有一些啟示,人們通過理解無詞樂曲的標題,大概能夠知曉音樂所要描述的內容和場意境,像是德國作曲家的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在第一樂章使用A大調,6/8拍子,前半段加入若干小節,使主題簡潔并且極其節奏化,后半段通過十小節的二組成,并依照慣例不斷加以反復,主題及變奏精巧而細致,優雅而活潑。在進行第二樂章小步舞曲,采用的是A大調,3/4拍子,并加入了是規模相當大的小步舞曲,通過強有力的齊奏為開始的小步舞曲進行伴奏,技巧華麗而艱深。加強音樂創作能夠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在此基礎上,通過使用熟悉旋律、注重音樂審美具體化作,能夠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完善審美體系,同時,通過切換主歌和副歌、把握群眾的節奏感,能夠引導群眾認識到音樂審美的重要性、使主題簡潔并且極其節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