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體檢護士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個人信用征信和隱私權保護基礎理論
(一)個人信用征信的含義
個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征信機構對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并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活動。
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包含四方面的主體:(1)個人信息主體:(2)提供信用信息者;(3)依法設立的信用征信機構:(4)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在這四方面主體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信用征信機構,方面它從信息提供者處收集個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將整理加工后的個人信用信息以消費者報告的形式出售給信息使用者。
(二)個人信用征信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
在個人信用征信的整個過程中,第一步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提供者收集到關于相對人的各種信息,并且根據約定或法定的方式提供給合法的信用征信機構:第二步就是個人信用征信機構通過特定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整合、分類、加工以及篩選,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提供相關的信用評估報告。這上述的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的利益,一個就是個人對其自身信息享有的隱私權、安全權等,一個就是提供者、征信機構以及社會對個人信用的期待的要求,這兩方面在實踐中難免會引起沖突。
個人信用征信與隱私權的沖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個人信息保密權與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機構提供,征信機構出售個人信用報告之間的沖突;個人信息支配權與信息提供者、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支配;個人信息知情權與征信機構對信息的內部管理;個人信息更正權與征信機構對信息的采集、加工權;個人信息安全權與征信機構對信息的存儲與傳播。
(三)在個人信用征信過程中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重要意義
在個人信用體系立法中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是信用經濟,對市場主體征信并將其信息公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避免信息提供者、征信機構和用戶利用便利條件侵犯消費者隱私,成為個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但是我們面臨的現狀是:我國目前在個人信用征信領域對于隱私權保護的立法還很不完善,個人信用系統存在很大風險。從根本上講,征信立法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保證信用信息披露公開、透明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權不受侵犯。因此,在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立法中必須注重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二、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及缺陷
(一)個人信用征信隱私權保護的現狀
我國現行法律尚未明確規定隱私權概念,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和基本法的民法未將隱私權規定為獨立人格權加以保護,我國刑法中也沒有設立侵害隱私權罪的罪名,只是在某些法律條文中包含了保護隱私權的精神,這就很難形成一個健全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這使得個人信用征信中隱私權保護成了無源之水。在個人信用征信方面,只有一些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做了規定。法律上對個人信用征信隱私權的保護是不全面的。在個人信用活動中,隱私權保護也存在許多問題:盡管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實現了全國聯網,但只向聯網的金融機構提供查詢服務,還不能向社會其他部門開放。
(二)個人信用征信隱私權保護的缺陷
1.征信立法建設嚴重滯后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全國性的規范信用信息的法律,除《國家保密法》沒有法律明確界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哪些征信數據不可以向公眾開放,哪些數據可以公開以及公開的程序、對象等。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發生信用信息泄露和濫用的情形,侵犯信用主體的隱私權。目前我國個人信用制度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法規是《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試點辦法》和《深圳市個人信用征信及評級管理辦法》,一方面立法層次低;另一方面法規只簡易的規定了隱私權保護的原則和大體框架,沒有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條款,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現行法規只注重權利被侵犯后的救濟問題,卻很少關注事先預防,這使得公民的個人隱私權無法得到全面的保護。
2.征信管理機構運作不規范,管理混亂
目前有關個人征信的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側重于對征信機構的管理,對于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信息使用者則規制較少,管理的厚此薄彼為不法利用信用信息造成漏洞。同時全國征信管理機構的管理權限并不明確,使征信機構管理混亂。人民銀行、商務部、工商總局、財政部、海關總署、各地方政府均有對征信方面的管理權,也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管理系統。但對征信機構經營管理的規定幾乎沒有,各征信系統和征信服務機構各行其是。
3.欠缺對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學界定
對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學合理界定是保護信用主體個人信用隱私的前提和基礎。我國現行個人信用征信相關法規、部門規章都對不良信用信息規定了強制公開的期限,但是對什么是不良的信用信息卻沒有做出界定。以《深圳市個人信用征信及評級管理辦法》和《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為例,其條文中都沒有明確“不良信用信息”定義。《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規定了不良信用信息的概念,表述為: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惡意拖欠數額較大款項的信息,具體拖欠數額,由市征信辦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并予公布。很顯然這個定義是簡單而粗放的,并沒有對不良信用信息做出科學界定。
三、加強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體系中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建議
(一)加快立法填補法律空白,完善信用隱私保護法律體系
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建設首先是相關制度的建設。在個人信用征信體系視野下保護公民信息隱私權,尤其需要填補法律空白形成體系。
首先,在民事基本法律中明確隱私權作為獨立人格權的地位。在將來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規定,同時還要對信用權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以配合個人征信法律體系中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完善:其次,盡快出臺對個人信息權利予以保護的專門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個人信用信息的范圍和征信機構不得采集的個人信息范圍。再次,針對個人信用征信行業專門立法。最后,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法》,對散布于銀行、稅務、工商等機構數據的公開制定統一的法律,確保征信機構合法、快速獲得相關數據。
(二)明確個人征信制度申隱私權的具體保護措施
1.明確征信信息的范圍。法律應明確界定征信機構獲取個人信用信息的范圍,與信用相關的個人信息應當只限于三類:(1)表明被征信主體信用能力的個人身份信息:(2)表明被征信主體履約意愿的信用記錄和公共事業繳費記錄:(3)影響被征信主體信用評價的處罰記錄。另外還應對非征信信息做出禁止性列舉。對影響個人信用狀況的違法犯罪記錄,應設立專門條款對有關機關存儲、使用、透露這些信息做出實體和程序上的限制,防止有關機關濫用權力侵犯個人隱私權。
2.嚴格規范個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個人信用服務部門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機構,在法律規范下,通過向合法用戶提供個人信用調查報告以獲取利潤。如果對個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規范不嚴,征信機構在利益趨勢下很容易侵犯信用主體的隱私權。因此在個人信用信息的征集中,要嚴格依法規范征信程序,征信方法要公正、合法,對法定例外的信息進行征集時須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以保護信息主體的隱私權不被非法侵害。
3.依法規范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一方面依法限制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規范征信機構提供個人信用記錄的條件,除法律規定的強制性提供信息外,征信機構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時應事先征得被征信者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應保證當事人對本人個人信用記錄的知情權。
4.明確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和征信相關機構的義務。明確個人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保密權、個人信息利用權、個人信息更正權、個人信息權益救濟權等基本權利。同時必須明確征信機構的義務,例如安全保密義務、保證個人信息準確、及時、完整的義務及保證信息主體有知情權和異議權的義務等。
5.完善隱私權的保障救濟機制。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應建立對消費者隱私權的多重保障救濟機制。首先是要建立內部的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進行內部的監督,制定相關的自律制度、進行必要的行業檢查,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目的:其次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針對性的官方信用征信機構監管部門,利用國家的權力對相關的市場進行監督,并JJu強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再次賦予相關公民的法律上的救濟權利,可是使消費者能夠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最后就是堅持違法必究的原則,對構成犯罪的要對其追究刑事責任。
(三)加強征信監管
二、培養創新能力,激勵學生
小學體育課堂上的互動教學是對學生創造性、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教師應該更全面地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思想特點、興趣愛好、生理承受能力等,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優選教學資源,巧妙構思,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此激勵學生,促進學生身心朝著良性方向發展。例如:在矯正操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實指立棒行走的方式訓練學生。在投擲技術培訓過程中,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投資知識與技能后,就要組織學生開展投彈打靶比賽,這些都是學生比較熱衷且具有刺激性與挑戰性的游戲項目,能夠激發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因為在游戲中為學生創造很大的自我展示空間,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不同學生的潛能,從而培養他們的體育能力,鍛煉學生的體魄。通常,小學生對長跑都抱有恐懼或厭倦心理,為了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減輕學生的長跑壓力,教師可以設置迷宮游戲,也就是將原本筆直的操場設置成多個崎嶇拐彎的迷宮曲道,讓學生在這些迷宮曲道中通過提高跑步速度尋寶以進行長跑訓練,這樣可激發學生的活力,學生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參與訓練。
三、重視評價,增進師生感情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充當引導者、教育者的角色,學生則為培養對象,是接受訓練與引導的課堂主體,然而,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教師作為一名合格的引導者,必須圍繞預設目標開展多種教學模式,圍繞學生能力、學習情況及訓練的體育項目等對學生訓練成績進行科學、全面地評價,本著鼓勵為主、引導促進的原則,培養學生對體育訓練的信心,對學生的優秀表現要不吝嗇地給予表揚和支持,對于體能素質較差、訓練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則要耐心地進行引導與指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一些體能素質較差的學生可能非常不擅長體育運動,然而,經過幾周的訓練,這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會取得一些成績,教師要將這些成績放在眼里、記在心里,并向全體學生給予這部分學生表揚性評價,使他們意識到自身的進步,更努力地配合訓練,通過這種方式也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會自主參與訓練,樹立體育訓練自信心,自覺培養并提高體能。
四、融入藝術,活躍教學
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是我國目前的現狀,因此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正在慢慢的摸索階段。我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等出現在互聯網金融中的問題予以密切關注,但我國目前的監管方案還不夠健全完善,總的來說,以下主要問題主要存在互聯網金融中:
(一)金融牌照的缺少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常見
金融界的新興市場如今正是屬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互聯網金融興起的旺盛勢頭,讓許多金融機構趁機參與進來。這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對國家也有好處,我國金融市場創新機制的完善需要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出現也進一步為我國經濟輸入新的血液。但是,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態勢并不樂觀,可以用魚龍混雜來形容,這都是因為相繼出現的網貸平臺倒閉事件,大部分的金融機構為了本身的一點點利益而沒有依照法律法規去獲取金融牌照,化解風險和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就不夠強,以“私利”為目的更是內部人員更多的目標,尤為突出的就是這樣的信息不對稱。
(二)專門性法律法規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不常見
就目前來說,明確定位互聯網金融機構屬性的法律法規是沒有的,在互聯網企業中,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活動例如p2p,對其進行規范的法律法規是沒有的。法律中很少有涉及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內容,例如《證券法》、《保險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文獻也都沒有。在2011年,我國制定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但是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公布實施。所以,要想不斷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內容,就不得不繼續完善相關法規體系,例如對于市場準入提高要求,提高對風險管理和金融機構內部人員的執業要求也是必要的。
(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更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
信息網絡和傳統金融共同發展出來的產物就是互聯網金融,時空的限制就是由于這兩者的結合而被打破,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更難以預測到市場上資金的流動。傳統金融業所適用的現場檢查手段和監管組織形式正是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的監管方式,已時展的需求說明了傳統模式難以適應如今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就是因為這樣,關于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形式和現場檢查更高的要求就更是必要的。
(四)不明確的各級監管部門分工
由于現如今網貸平臺的性質并未得到法律法規的準確定位,所以統一監管形式在全國范圍內至今也未形成,這就使得網貸平臺的監管部門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落實,因此以從事中介服務的企業法人進行管理是地方政府常用的處理方式。
二、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
自主變革和大膽創新是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點,所以,我們應采取適度寬松的態度,給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以相對空間,就能夠給予互聯網金融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國外對于監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的監管這一領域比較成熟,在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應根據我國國情,推出的監管對策要做到適應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到互聯網金融行業和投資者雙贏的局面。
(一)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各國的法律制度都有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當然,每個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都不同,這是根據國情來制定的。就拿第三方支付方面來說:美國側重于交易的過程的功能性監管,而不是從第三方網絡支付的機構性質來監管,使用增補法律條文或使用現有法規的方法是可以約束的;但在歐盟國家來說,關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是給出了明確的界定的,并且以此為機構監管。在立法層面上來說,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地位已經被法律所確定,也就是金融類企業;在資金管理層面的沉淀方面來說,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要受到嚴格監管,保證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可以挪用其資金。但從各個方面來說,強化法律規范是每個國家都要實行的,行業自律是根本。因此,聯系當前實際是我國監管部門首先要做的事情,注意其潛在的風險因素,也要深入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理論體系,相關法律法規要做到健全與完善,做到有明確的規定,使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性質、網貸平臺和市場準入門檻等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事前有效預防,事后高效解決”是一個目標。
(二) 機構體系建設要加強監管
網貸平臺的頻頻倒閉事件需要明確監管職能來解決,如今有兩個問題,一是誰有監管的權利,二是誰來負責監管,這兩個問題吃吃沒有得到有關部門落實。得正是因為這樣,有些涉嫌非法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趁著模糊的監管框架而有機會非法運行。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體系的建設必須盡快完善制定并且落實出來,要做到明確、合理分工,各個機構要明確自己的職業所在,
(三)創新監管理念,推動向功能性監管轉變
如今,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混業經營,我國金融業轉向混業經營的進程已經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迅速發展,我國金融機構例如證券、保險、商業銀行等逐漸實現多元化經營,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倡導風險控制。所以,我國在創新監管理念上要積極,逐步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就是我國的目標,劃分監管對象要根據經營業務的性質。完善落實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最小化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以此來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的目標也就越來越快。
(四)實行動態比例監管,防范高風險產品
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不斷發展是由于技術的不斷創新,因此,在互聯網金融業務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進程中,監管部門對流動性風險以及收益等所采取的措施,即在一定時期內,要想知道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程度及暴露的風險大小,就要實行評估測定,實行監管就要做到靈活的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形式。必須利用高強度的監管措施來打擊懲治有高風險、有違法傾向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及產品,而對于風險小,影響低的產品可以采取而行業自律的監管方式則比較適用。對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就要通過定期跟蹤評定,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好發展要通過監管部門宏觀調控以及市場效率相結合。
(五)加強信息披露,切實維護金融投資者利益
[中圖分類號] P412.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0-211-1
1氣象探測環境的重要性
氣象探測是整個氣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氣象探測環境,是指為避開各種干擾保證氣象探測設施準確獲得氣象探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保護好氣象探測環境,就為保證氣象探測工作順利進行、確保獲取氣象探測資料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為積累氣候資料、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服務水平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五六十年代,我國的每個縣城郊區都建立了氣象探測站(簡稱“氣象站”)。氣象站選址在四周空曠的平地、城市最多風向的上風方,避開了地方性煙、塵等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避開了陡坡、洼地或鄰近有叢林、鐵路、公路、工礦、煙囪、高大建筑物的影響。但是,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大,許多氣象站已經處于城區的內部,氣象探測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氣象探測環境受到破壞,對地面氣象探測資料產生的影響
下面舉例分析一下由于氣象站觀測場附近四周有高大障礙物阻擋造成氣象探測環境破壞,對氣象探測資料的影響。
與同一觀測場而四周開闊的情況比較,觀測場四周附近如果有高大障礙物阻擋,流經觀測場中探測儀器的氣流就會明顯不同,此時氣流的氣象要素的觀測值與真實值比較發生了改變。
2.1高大障礙物阻擋,造成地面氣象要素觀測值受到影響的原因
2.1.1風向
氣流經過障礙物阻擋,即發生了水平方向的繞行,水平運動的方向已經改變,這樣的氣流再流經觀測場中的風向儀,測出的風向就會失真。
2.1.2風速
氣流經過障礙物阻擋,即發生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繞行,形成了輻合或輻散、改變了原來的流動速度,這樣的氣流再流經觀測場中的風速儀,測出的氣流水平速度就會失真。
2.1.3氣溫
氣流經過障礙物阻擋,即發生了垂直方向的繞行,形成了上升降溫或下沉升溫,改變了原來的溫度,這樣的氣流再流經觀測場中氣溫計,測出的氣溫就會失真。
2.2氣象站觀測場附近四周有高大障礙物阻擋,影響地面氣象要素觀測值的事例
2.2.1高碑店市氣象站
高碑店市氣象站1971年建于高碑店市閆家務村南,80年代后期,氣象觀測場西側增建許多居民樓房。2003年,陽光住宅小區開發商在氣象觀測場西南至西北面建設六層住宅樓5棟,與觀測場最近距離92米。經分析建筑物影響造成探測的誤差,氣溫為+0.6―+1.7℃,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左右。
2.2.2保定市氣象站
保定市氣象站1957年建于保定市南市區楊莊鄉。1990― 1996年,保定市第二機床廠在氣象觀測場東面和東北方向建設多層住宅樓5棟,與氣象觀測場最近距離60米;1992年―1999年間,又有河北大學醫學院、河北省氣象培訓中心等多家單位在其周邊建設大量辦公樓和住宅樓。至1999年,周邊已經基本為障礙物所包圍。經分析建筑物影響造成探測的誤差,氣溫為+0.3―+1.0℃,年平均風速為-1―-1.5m/s,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左右。
2.2.3易縣氣象站
易縣氣象站1957年建于縣城附近東關村。1999年以后觀測場四周由遠及近建成多處住宅樓,觀測場周邊形成城市居民生活區。氣象觀測場北側為亞瀾家苑小區樓房,東北至東側為花園小區樓房,西北側為蠶場住宅樓房。經分析建筑物影響造成探測的誤差,氣溫為+0.6℃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誤差-4%左右。
由于誤差不定,所以無法對探測資料加以訂正。
3國家法律保護氣象探測環境
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施行,2012年12月1日《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為保護氣象探測環境提供了法律依據。依法保護城市氣象探測環境的事例如下。
(1)在阜平縣氣象站南側一個單位計劃建設6層住宅樓,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經過阜平縣氣象局多次執法,終于使6層住宅樓降到5層。
(2)在涿州市氣象站的東側空地開發商計劃建設高層住宅區,即將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經過涿州市氣象局的強力依法制止,此開發建設計劃未能實施。
(3)在滿城縣氣象站東北側的一家工廠未經審批就動工將廠房加高,即將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經過滿城氣象局聯合縣規劃局的強力執法,加高的廠房得到拆除。
4城市規劃建設方面應該做的工作
為了統籌好氣象探測保護與城市發展,避免沖突與不必要的損失,今后一段時間的城市規劃建設,應該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4.1編制、實施《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專項規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ep excavation support design, proposed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deep pit; support;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7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4-0020-0
一、深基坑支護施工設計的現狀分析
目前的建筑施工,其中的深基坑支護因其專業性較強,一般都分包給了巖土專業施工公司,比較大的公司一般是當地的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另外,還有一些規模和實力較強的專業公司,當前市場上,個人巖土公司也有一些。從設計和施工資質上看:比較大的巖土專業施工公司既有施工資質又有設計資質;而一些小的巖土專業施工公司只有施工資質,而沒有設計資質,這種情況在當前的巖土工程施工中為數較多。
最近兩年,一些業主為了提前開工等多種因素,在招標時改變常規,對地下巖土工程部分在結構主體招標前先進行招標,隨之而來出現了一些新現象:許多大的建筑總承包單位為了搶占市場,紛紛參與了投標,一些大的建筑總承包單位進入了巖土工程施工。然而,不論是業主還是監理單位,他們都忽視了建筑總承包單位一般都沒有巖土工程設計資質的問題,這給將來的施工造成了很多隱患。從承包模式看:基坑支護施工一般都實行分包,有些是業主直接將基坑工程分包給了專業公司,然后納入總承包單位管理;而另一種模式是業主將基坑任務交給了總承包單位,而由總承包單位進行分包。前一種模式因業主將任務直接分包,故在總包單位管理時易出現管理難的問題,而后一種模式容易出現工程質量問題。
從深基坑工程特點看:深基坑開挖深度大,很多深基坑緊鄰其它建筑物(或構筑物),施工難度較大,除了合理設計外,必須加強施工管理,確保嚴格按設計和相關規范施工,必須對基坑邊坡和周圍建筑物(或構筑物)加強監測,實現信息化施工。
二、深基坑支護工程施工中常見問題
現今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理論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實際施工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邊坡修理不達標
在深基坑施工中經常存在挖多或挖少的現象,這都是由于施工管理人員管理的不到位以及機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機械開挖后的邊坡表面的平整度和順直度不規則,而人工修理時又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作深度挖掘,故經常性的會出現擋土支付后出現超挖和欠挖現象。這是深基坑支護工程施工中較為常見的不足之處。
2、施工過程與施工設計的差別大
在深基坑中需要支護施工時,會用到深層攪拌樁,但其水泥摻量會不夠,這就影響水泥土的支護強度,進而使得水泥土發生裂縫,另外,在實際施工中,偷工減料的現象也時常發生,深基坑挖土設計中常常對挖土程序有所要求來減少支護變形,并進行圖紙交底,而實際施工中往往不管這些框框,搶進度,圖局部效益,這往往就會造成偷工減料現象的發生。深基坑開挖是一個空間問題。傳統的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是按平面應變問題處理的。在未能進行空間問題處理之前而需按平面應變假設設計時,支護結構的構造要適當調整,以適應開挖空間效應的要求。這點在設計與實際施工相差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3、土層開挖和邊坡支護不配套
當土方開挖技術含量較低時,組織管理也相對容易。而擋土支護的技術含量較高,施工組織和管理都比土方開挖復雜。所以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大型的工程一般都是由專業的施工隊伍來完成的,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兩個平行的合同。這樣,在施工過程中協調管理的難度大,土方施工單位搶進度,拖延工期,開挖順序較亂,特別是雨天期間施工,甚至不顧擋土支護施工所需要工作面,留給支護施工的操作面幾乎是無法操作,時間上也無法去完成支護工作,對屬于巖土工程的地下施工項目,資質限制不嚴格,基坑支護工程轉手承包較為普遍,一些施工單位不具備技術條件,為了追求利潤而隨意修改工程設計,降低安全度。現場管理混亂,以致出現險情,未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動態化管理。這也是深基坑支護施工中常見的問題之一。
三、深基坑支護施工設計的建議措施
針對深基坑支護施工中出現的一些情況,為了后續的結構主體施工能夠順利、安全、有序地進行,特對深基坑支護設計和施工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專項施工方案的編制與下發
在基坑支護施工時,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考慮到上報、審閱與返回周期,專項施工方案應在施工前幾天編制,并及時上報監理。監理應抓緊批復,在批復后及時返回施工單位,以便施工單位能夠及時準確下發到各相關部門和人員。施工單位在接到正式批復的施工方案前不得進行施工。在當前的基坑支護施工中,施工方案未批復前就開始施工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作為深基坑支護規范化施工是應當避免的。
2、施工過程控制
深基坑支護施工中,應加強過程控制。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基坑支護設計、基坑支護施工組織設計、技術交底和相關規范等進行施工。施工中如出現異常情況,應由現場技術負責人根據情況的性質和大小,向基坑支護設計人匯報,設計人應及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變更,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3、投標和施工時提交基坑支護設計
深基坑支護施工的依據是深基坑支護設計,故加強深基坑工程設計的審核和監督非常必要。無論在基坑支護投標時還是在基坑支護施工之前,都應單獨提交基坑支護設計,設計封面和設計圖上均應有設計人、審核人和審批人簽字。這樣,在基坑支護施工中如出現問題需做設計變更時,才能夠很快找到設計人,也便于快速解決問題,同時也便于追究責任。
4、明確基坑支護設計單位
在當今會計國際趨同的形勢下,加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本文力求對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的問題進行一次深入的探討研究。
一、 產權保護導向:從會計穩健性到公允價值的嬗變
會計作為一種為了對企業簽訂和執行契約而產生的在國際上通用的商業語言和低成本的信任機制,它是一種結構變化的產物,其中最重要的兩種會計計量屬性是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雖然在不同的國體、政體下會計穩健性表現出的特征會有所不同,但其大致主要具備以下的一些基本特點:一是會計穩健性對于收益與損失、收入與消費、資產與負債問題的處理不遵循對稱性原則;二是系統性地造成了企業凈資產賬面價值遠低于其市場價值和盈利低于實施中性會計原則所要匯報的盈利;三是會計穩健性的強度由會計信息與其所反映的經濟實質之間產生的偏差程度來體現。
二、 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關系考析:產權保護視角
(一)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的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若即若離
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人造的界定和保護產權的反映與控制系統。基于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之下的公允價值的應用其深度與廣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占據主導地位的始終是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先后導入了會計穩健性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兩個機制,以此有效地反映與控制產權價值運動過程、結果及其所體現的產權經濟關系,認定和解除受托責任,提供決策有用信息。但在此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其各自的基本理念在實質上是互相矛盾的。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二者的關系:即雖然它們都在彌補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缺陷中發揮了各自的作用,但它們之間確是處于一種悖離與耦合共存,不能進行深入結合的狀態下。
(二)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下的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徹底悖離
在新經濟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取代了弊端日益突出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所奉行“真實與公允觀”的宗旨,致力于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機會均等”的利益分配保護機制。但會計穩健性在相關利益分配上呈現不對稱狀態,人為的制造了主觀偏差,有失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原則,同時喪失了公允性與中立性,從本質上悖離了會計理論邏輯。
(三)混合會計模式下的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適度耦合
當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會計計量中都沒有絕對主導優勢時,即介于歷史成本會計模式與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之間的會計模式,稱之為混合會計模式。由于公允價值追求的“真實與公允觀”所凸顯的公平、公正、透明屬于一種理想的狀態,因此要達到完全的公允價值會計模式需要漫長的時間。這就必然導致,在混合會計模式下,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會出現一種適度耦合的關系。
三、 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之爭:一個產權博弈例證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對公允價值的爭論十分激烈。但究其實質奉行真實與公允原則的公允價值機制,由于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不僅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而且還是應對金融危機和改進會計準則的根本方向與契機。而會計穩健性看似減緩了“順周期效應”,但實則以延誤金融機構損失確認和隱藏更大風險為代價的。
四、結論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對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問題進行研究,澄清一些看似正確實則虛假的關系,對于應對金融危機以及進行正確的會計改革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075-03
一、民間文藝概述
(一)立法實踐中民間文藝的界定
關于對民間文藝的定義,許多條約、組織和國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無論何種概括,都涉及到創作的群體性、傳統性、民族性和文學藝術性這些共同的特點。概念界定不同,導致劃定范圍不同,涉及到保護民間文藝的客體也不相同。民間文學藝術(folklore)屬于傳統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又稱之為民間文學。它是在特定民族或特定區域間的群體間世代相傳的、體現該民族或該區域群體社會歷史和文化生活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音樂、舞蹈、游戲、禮儀、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等,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著作權法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由此規定說明,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已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內,它屬于作品的一種,因此必須符合作品的構成要件,即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由特定人創作的,以某種方式反映民間文學藝術特征,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的有形載體。這種作品的創作,直接借助于民間文藝的素材或創作方法、創作風格等形成的創作成果,具有明確的作者和創作時間。以上說明,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均屬于民間文學,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作者身份不明,后者具有個人獨創性;前者處于世代流傳、不斷變化的沒有固定的表達,后者具有特定的思想并以一定形式表示出來;前者保護的期限是永久的,后者則有一定的保護期限。
因此,在這里討論的“民間文藝”,是指那些尚不能被視為“作品”的,無法享受現行著作權保護的民間文學藝術。
(二)民間文藝的特點
1.群體性
民間文藝是由一個特定群體經過不間斷的創作完成的。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共同的生活勞動過程中不自覺地共同創作,然后通過模仿等方式代代相傳;還有一種是開始由某個個人創作,在以后的流傳中,經過無數人的加工、修改和補充,逐步成為在群體內廣為流傳的民間文藝。
2.傳統性
民間文藝大多歷史悠久,其在時間上的連續性,使得其在歷史長河中雖有一些變化,但是那些反映特定群體固有的獨特之處的部分仍然被保留下來。“地盤子”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但至今仍然保持著最初的表演方式。
3.口頭性,變異性
民間文藝在傳承過程中往往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它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其核心的風格和特質是不變的。
4.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間文藝與生俱來的,例如地盤子”是在鄂西地域文化多元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的歷史背景下,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漢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是土家族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
5.區域性
民間文藝通常只在特定的群體內流傳,而該群體有比較固定的生活區域,因此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質。“地盤子”舞蹈就主要在恩施地區流傳。
二、關于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不同理論觀點
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的主體是在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顯然,落實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是保護民間文藝的關鍵所在。在調研時發現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地盤子”的傳承人和當地居民對“地盤子”的歸屬問題,均是模糊的,說不清,道不明。這也反映了我國學界對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問題的爭議。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學說。
(一)國家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
持此種觀點的人認為,民間文藝歷史悠久,隨著民族的遷徙和交融,以及民間文藝的不斷傳承,民間文藝的流傳范圍已經不限于某個地區,加之民間文藝的作者不確定,因而只能由國家作為整體的權利主體。如果采用這種模式,必然抹殺了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無法為民間文藝最具有厲害關系的主體帶來實際利益,況且大量民間文藝存在于邊遠山區,同時分散在各個民族村落,如果國家作為其權利主體,實際上無法真正有效起到保護作用。
(二)民間文藝的創作群體作為權利主體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民間文藝的是群體共同的智力創作成果,是群體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民間文藝與其來源群體之間具有最直接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因此,民間文藝的所有權應屬于創作、發展和保存它的群體,屬于不特定的多數人。在實際調研中也發現,恩施州咸豐縣當地居民在被問起,“地盤子”應該屬于誰時,聽到更多的回答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大家的”。對此基本上是贊同的,但是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事實上也是大量存在的。某一民間文藝的創作群體已經消失、無法認定,或者出現多個群體爭奪的情況。這些情況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不能有效保護民間文藝,還勢必造成民間文藝的消亡,影響民族團結。
(三)個人作為權利主體
這里的“個人”主要是指某一民間文藝的傳承人,賦予傳承人以權利主體身份。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并非所有的民間文藝都是群體集體創作,有些民間文藝實際上是由個人創作的,代代相傳,而且只傳內不傳外,在繼承中傳承民間文藝,如同現行知識產權法上財產繼承制度。我國民間文藝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不可能為特定主體擁有。倘若完全地將傳承人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勢必造成“民間文藝”私有化,使民間文藝成為傳承人的私有財產,不利于民間文藝的傳承和發揚,對創作群體中的其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三、構建民間文藝國家、群體與傳承人多元權利主體模式
上述三個主體成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我國民間文藝的多樣性,和民間文藝自身的特點,單獨的以某一主體作為其權利主體,都是不妥當的,不能全面有效地保護“民間文藝”。因此,針對“民間文藝”的特點,建立“國家主體為例外,創作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主體為原則”的多元化的權利主體模式,才能行之有效的保護“民間文藝”。有關部門首先要對“民間文藝”進行分類,創作群體不明的,創作群體明確的,有明確傳承人的。針對各種民間文藝的不同情況,確定合適的權利主體。
國家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僅僅發生在以下特殊情形:一是當民間文藝的創造或保有群體區域界限不清楚或不確定時;二是非為特定傳統社區或傳統族群持有的民間文藝,對國家或社會公眾有重大意義時。除此之外,有明確的創作群體和傳承人的,二者可以共同作為該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對民間文藝共同共有的狀態,只是在具體的權利義務規定上存在差別。下面對創作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作為“民間文藝”權利主體進行理論闡述。
(一)賦予群體與傳承人權利主體地位符合民間文藝的形成和傳承的客觀規律
我國民俗學界的學者認為,每個生活階層的人都有可能是民間文藝的創造者,而且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每一個講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對民間文藝的發展、變異做出貢獻。有學者認為,民間文藝是一種與個體同在的文化,個體是民間文藝的載體和擁有者、繼承者、發展和創新者。對民間文藝形成與傳承的實際考察也能夠佐證理論界的這些研究觀點。例如,調研的民間舞蹈“地盤子”,有著幾千的歷史,從最初作為街頭行乞的方式到現在被人們喜愛的民間舞蹈表演,是當地世世代代的“地盤子”藝人群體智慧的結晶。目前主要的傳承人李仕州、李長清、艾申英等他們一生創作或編唱的許多“地盤子”舞蹈在當地廣泛流傳,并教授許多“地盤子”學徒,他們在傳承“地盤子”的同時,又進一步創新,豐富了“地盤子”。這也表明,個人創造與集體再創造的結合是民間文藝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作為權利主體是民間文藝傳承方式的必然要求
民間文藝的傳承方式包括祖傳傳承、師傳傳承和社區傳承。這3種傳承方式都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這也導致了多個權利主體分亭同一知識產品的利益。
(三)確立群體與傳承人權利主體地位符合有關國際公約的規定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06年10月發表的《保護傳統文似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草案: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在第l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定義中揭示,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特征之一是“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創造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對該條的評論中,更明確地指出“個人在傳統文化表達的發展和再創作中起著中心作用”。這些規定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均認可創造、發展、實踐民間文藝的社區、群體和個人是民間文藝的所有人。
四、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權利形態建議及構想
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是民間文藝立法保護的核心組成,是針對民間文藝傳承人和群體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從現代知識產權激勵理論來看,能夠對個人創造給予補償的以集體為基礎的所有權也可以達到激勵創新的目的。同時,承認集體產權使群體能夠防止本區域的民間文藝的減少,減小對民間文藝的損害。民間文藝的集體知識產權模式不僅保護了民間文藝本身,也保護了產生民間文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民間藝術創作來源群體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覺性,并逐漸把維護民間文藝的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把保護民間文藝的政策性宣示轉換為法律機制層面的操作,最終為傳承、保護民間文藝提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以民間舞蹈“地盤子”為例,為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傳承人和來源群體――提出了一些知識產權立法保護的建議,以供專家學者參考。
(一)成果確認權
鑒于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特殊性及成果形式的復雜性,基于保護要求,可以通過特定程序對民間文藝的名稱、內容、表現形式、權屬等進行確認。在調研“地盤子”時,了解到咸豐縣現有“地盤子”民間老藝人40余人,所屬鄉鎮每年都給予了一定補貼。對州、縣級“民間藝術大師”,同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每人每年也給予了1000至800元的補助。這對“地盤子”的傳承人經濟上給予了支持,使他們有時間去傳承民間文藝。
(二)原創維護權
人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修改、補充,但不能背離原創主體和基本的表現形式,不能歪曲、濫用或不正當利用民間文藝,而要尊重民間文藝創作者的精神權利,在使用時明示原創人或原創地名稱,如“地盤子”、“侗族大歌”、“苗族占歌”等。
(三)改編權
在民間文藝的傳承過程中,無論是傳承人還是群體都可能對民間文藝做出自己的貢獻,即享有改編權,但是改編的前提是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改編的作品由改編人享有合法權益。
(四)演繹權及相關的鄰接權
為了保持民間文藝的純正,防止仿造和惡意歪曲,只有傳承人或來源群體才享有演繹的權利。凡未經傳承人或來源群體允許而使用(這里的“使用”是指營利性的使用)的行為均應視為侵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文藝的藝術價值最早是由其演繹者實現的,因此應主張其演繹者具有相關的鄰接權。
(五)傳播使用權
民間文藝的傳播使用必須取得傳承人或來源群體的允許并支付相應的報酬,但為社會公共福利、傳承民間文藝、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除外。凡經國家認可或授予的持有人或群體可以使用民間文藝。
(六)無期限保護權
無期限保護權是民間文藝與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最本質的區別,這是因為民間文藝具有時間上的續展性和主體的不確定性。例如,據歷史記載“地盤子”大約產生于隋唐時期,是通過歷代歌師世代相傳保留至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每個歷史單元既是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因而無法確定其時間起點和終點。
(七)經濟利益的追償及分享權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對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process, the rural environment is the serious pollution, this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is not reasonabl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improper management, rural life garbage collection is not reasonable, and so on.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sid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a few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農村環境建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即表明新農村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當前,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農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卻忽視了社會建設以及環境保護,導致農村生態環境一步步惡化,嚴重阻礙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必須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一、農村污染現狀中的問題
當前農村環境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生產資料使用不合理。由于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地膜等農用物資,農村耕地和水體受到了大面積污染。我國一些常用農藥都有較高的毒性,吸收率僅為30―40%,大部分進入水體、土壤及殘留于農產品中,嚴重威脅到人畜健康。農業面源污染逐年加重。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以及化肥,并且越來越嚴重。盡管新型有機生態農藥具有高效含毒量小,低殘留等諸多優點,但是由于價格等因素的影響,還不能自覺使用有機生態農藥,仍沿用以往的習慣,使用傳統農藥,嚴重污染了水質和土壤。同時使用無機化肥過多,導致土地板結,地下飲用水氨氮濃度過高,直接危害人們的生活健康。
2.畜禽養殖業產生嚴重污染。畜牧業的大發展,增加了廣大農民和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加快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但隨之也帶來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環境污染問題。到農村走訪我們不難看到下面三個情況:①、畜禽距離人的生活區太近的情況。窗前就是雞舍,屋后就是豬圈,有的農民甚至人畜同居一室。②、部分小城鎮把養殖區或牧業小區建在繁華的大街兩側的情況。把養殖戶或小區作為觀光參觀的旅游景點。③、垃圾糞便處理無規劃的情況。街道、庭院隨便倒,蒼蠅成群,氣味難聞,成為公害。
3.農民不良習慣積習太深。農民環境意識不高,一些不良習慣對環境影響較大,存在許多環境問題。在冬季,農村采暖用的依然是木柴,不僅砍伐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煙霧還污染了居住環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大部分洗衣服都用廉價的含磷的洗衣粉,而生活污水基本上都是滲排,不經過統一排放進行治理。垃圾隨意亂倒,柴堆、土堆、糞堆亂堆亂放,家禽、家畜大多未實行籠養和圈養,到處亂跑,到處拉糞便,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得不到遏制。
4. 潛在污染不容忽視。由于鄉鎮餐飲業以及加工業迅速發展了起來,而它們大部分的燃料是煤,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一些農用三輪車、拖拉機等大部分使用柴油和70#含鉛汽油,車輛尾氣對農村環境造成較大污染。有的磚瓦廠或者采礦廠盲目開采土石,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了人們的生活,引起群眾環境糾紛。再有,缺乏對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措施,是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受到了嚴重影響,群眾的身體甚是擔憂。
5.生態環境破壞進一步加劇。農民砍柴做飯、亂砍濫伐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民過度放牧牛羊等牲畜,使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仍未杜絕;對種植的樹木草地保護不力,存活率比較低;水土流失、滑坡等現象時有發生,使農村生態系統越來越失衡。
二、造成農村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農村環境受到破壞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歷史的積淀,而且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矛盾的外在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1.農民環保意識低下。他們對環境問題缺乏認識,不了解環境保護的一些常識,只顧了眼前的利益,考慮到價錢低,因此他們并沒有使用有機化肥,使土地越耕種越板硬。為了追求糧食、蔬菜、水果等得外觀,沒有限度得使用農藥,造成這些農作物本身質量的下降。雖然近年在推廣生態農業、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上作了一定努力,但依然“自毀家園”的現象仍得不到控制。
2.農村管理體制不健全。農村環保涉及到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科技、畜產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工作職能有所交叉,出現了都管卻都管不好的局面,特別是沒有統一監管的組織機構和協調機構,有些部門工作縮手縮腳,等待觀望,嘴上喊得多實際干得少,使農村環境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3.農村措施不力。農村環境制度建設滯后,雖然制定了有關規定和措施,但這些都不具備約束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無公害農藥、環保地膜在廣大農村不能強制推廣使用,秸稈焚燒、濫用農藥化肥的現象屢禁不止。
4.農村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缺口已然成為農村環保工作的瓶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事實上,為了籌措資金,也有不少農村在嘗試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可成效仍不夠明顯。環境保護尤其農村環境保護本身是一項公共事業,屬于責任主體難以判別或責任主體太多、公益性很強、沒有投資回報或投資回報率較小的領域,自然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也就不強。而縱觀國際社會,各種市場化的實踐也很活躍,但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不發揮主導投資責任和作用
三、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工作應采取的“五大對策”
解決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工程,需要一套整體性的方法和途徑。
1.著力提高農村環保意識。樹立現代生態意識,以現代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經濟科學和生態現代化理論為基礎,提倡高效低耗、無毒無害、清潔安全、循環節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預防創新和健康環保,反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超量消費,努力實現人類與自然的互利共生。
一是要嚴格環境執法和管理,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對工業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建立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度、關鍵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制度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奠定生態意識的法律基礎、管理基礎和監督基礎。
二是繼續控制人口規模,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奠定生態意識的科學基礎。
三是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習慣,大力提倡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四是加大生態和環保教育投入,從小學開始普及生態意識,讓孩子們充分了解他們生活的資源基礎和生態條件,從小就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更好更多地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生物循環利用生態工程、清潔能源利用工程、生態復合肥料工程、綠色化學工程、綠色食品工程等的推廣應用力度;加大對化肥、農藥、農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以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為重點,開展“一池三改三處理”工作,積極推進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加快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染治理。
加速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將有限的土地資源集并到種養大戶和現代農業經營者手中,形成規模經營的生產格局,逐步提高農機化作業率和農業生產力,以利于各項生態工程的實施,更便于污染物的集中處理和環境的綜合整治。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壯大特色產業。
建立生態補償制度,認真落實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的相關政策,充分挖掘內部資源潛力,積極發展生態替代產業。以生態林業建設為依托,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覆蓋率,形成城市的綠色屏障,打造“詩意田園、浪漫鄉村“的特色生態旅游休閑產業。
3.建立健全農村垃圾回收處理機制。首先在農村建設一些“垃圾存放點”,讓農民暫時把垃圾在這里存放,并且做好垃圾的分類,為回收垃圾做好提前準備,然后再把各村分類好的垃圾集中到鄉鎮,最后運送至市區進行集中處理。盡量要注意的是,在處理農村垃圾時,要考慮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問題,把豬糞、秸稈、柴草、谷殼等可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回收利用起來,既節約能源,又發展農村的生態工程。在農村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逐步開展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科學填埋、焚燒和堆肥。4.
加強農村環保法律體系建設,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制定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因為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幾乎是空白的,要制定一整套有關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環境保護的規范和準則,保證農村的一切經濟活動以及進行的環境保護工作都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其次,要大力提高廣大農民、企業經營者、基層領導干部等的環保法律意識,利用各種途徑宣傳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再有,就是要加大環保執法力度,逐步改變過去人治重于法治的現象,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從法律制度上保護農村環境不受污染。
5. 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穩定的保障機制。
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多元化的合理投入,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全面籌措資金,充分體現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長效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不能走工業化進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應當積極采取對策,將“兩型社會“建設的理念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始終,努力使農村向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開發建設單位“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夠。未經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擅自開工建設、不認真實施已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驗收水土保持設施擅自投產運營,不開展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工作等水土保持違法違規現象還大量存在。二是少數地方行政領導干預嚴重。有些地方行政領導存在錯誤的政績觀,不惜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以“招商引資、重點扶持”等為旗號,設置“執法零進日”,甚至公開威脅:“不聽招呼就摘帽子、換位置”,以權壓法、以言代法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干擾和阻礙水土保持執法。三是水土保持“三權”執行力度不大。有些地方存在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于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報、審批、落實等情況的監督檢查不到位,不重視,敷衍了事;對于水土保持“兩費”征收力度不大等現象。此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人員素質不齊,執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水土保持執法工作深入開展。
二、對策
1、狠抓組織領導、強化協調配合
一要成立工作專班。按照上級要求,我市應成立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要有專門領導負責,專職人員做事,專項經費辦公。二要各方密切配合。要加強與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協作,協同作戰。各有關業務科室要指導和要求所管理的項目的法人認真遵守《水土保持法》,及時編報并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方案,搞好項目建設和管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水政監察隊伍的優勢,水保隊伍要與其聯合執法、緊密配合,共同行動。水行政主管部門還要積極爭取與同級人大、政協聯合執法,取得他們的支持,不斷擴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影響力。三是上下聯動。市、縣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多聯系,多溝通,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導和督促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認真履行職責,按實施計劃積極穩妥地推進這次專項行動,務求實現“三個目標”;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還要緊緊依靠上級,對確實查處有難度的案子要及時上交給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查處,由上級組織攻堅,下級密切配合,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力爭一查一個準。
2、狠抓重點難點、確保執法效果
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牽涉面廣,頭緒復雜,政策性、技術性很強,只有集中精力抓住重點,突破重點難點,才能迅速打開局面,收到良好效果。今后,我市監督執法專項行動的檢點是“七未”:一是未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二是未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的,三是未開展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的,四是未開展水土保持監理工作的,五是未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六是未經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擅自開工建設的,七是未經驗收水土保持設施擅自運營的。監督執法專項行動的難點是“四個拒不”:即拒不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拒不停止和糾正違法違紀行為的,拒不落實整改要求的,拒不按規定納繳水土保持規費的,這是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緊緊咬住“七未”和“四個拒不”,合力攻堅,要拿出抗洪精神啃“硬骨頭”,一塊一塊地啃,力爭不留死角,不留“骨頭”,取得全勝。
3、狠抓依法行政、查處違法案件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規范執法行為,做到依規執法,文明執法,善于執法,敢于執法;要始終以《水土保持法》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以宣傳教育在先,嚴格處理在后,依法行政,秉公辦事。但對“四個拒不”項目,要根據其違法事實和情節及后果的輕重,依法嚴肅查處,該通報的通報,該曝光的曝光,該限批的限批,構成刑事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該上報水利部在全國范圍內曝光的堅決上報,決不手軟,姑息牽就。水土保持執法人員要有敢于碰硬的虎氣和膽略,只要違法事實屬實,執法依據正確,程序合法,無論誰打招呼、說情,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阻力,都要敢于說不,迎難而上,一查到底,決不退縮。對敷衍應付,厭戰畏難,甚至失職瀆職、包庇縱容違法行為、違反有關廉政規定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批評教育,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責任。
4、狠抓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對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違法項目要及時予以曝光;還要及時向各類媒體提供素材,通報工作情況,鼓勵新聞媒體積極投入這次專項行動,不斷營造良好的水土保持執法氛圍。二是鼓勵舉報。要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設立舉報信箱和舉報電話,積極鼓勵公眾舉報水土保持違法案件,凡舉報了重大案件的,一經核實即按規定予以獎勵,并要注意為舉報人保密。三是建立簡報制度。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簡報,通報情況,表揚先進,鞭策后進,推進工作。要及時全面地反映我市的工作成果。
參考文獻:
[1]高景輝,張宇龍,祁永新,黨維勤.關于加強農林開發活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的思考[C].中國水土保持雜志.2012.06
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農村環境主要是指以廣大農民的聚居地為中心的一定范圍內的自然及社會條件的總和,包括,大氣、土壤、水體以及地面植被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在日益提高,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稀少,工業化程度相對較低,相比于發展迅速的城市來說,環境污染的空間還相對富余,因此,農村環境逐漸成為城市環境污染之后的另一個區域。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加大了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一些大中型企業的發展也逐漸伸向了農村,使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也受到嚴重挑戰。
我國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農村水體土壤污染嚴重
由于國家對新農村發展的推動,農藥、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逐漸加劇,使農村的水體和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化肥、農藥的使用可以對減少蟲害、提高作物產量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化肥、農藥用量的不斷增加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首先,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不得不依賴更大量的化肥。其次,農藥、化肥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污染土壤和作物,使產品品質低劣,市場競爭能力差。農藥、化肥同時還大量殺死無辜的動物、鳥類、昆蟲,破壞生態平衡。大量廢棄的農膜遺留在土壤中,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妨礙作物的生長。而且這些“白色污染”很難被消除,因為農膜在50年之內都無法被分解。
(二)農村的廢棄物處理不當造成的污染
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造成的廢棄物也越來越多,加之不恰當處理就會對農村的環境造成危害。我國的人畜糞便、日常生活垃圾和使用污水被認為是目前農村三類主要廢棄物污染源。據有關調查,農村人畜的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平均還不到5%,農村生活剩余的垃圾和污水都沒能進行統一有效管理,農民自己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流向路邊地頭、溝渠池塘以及被蒸發到空氣中,嚴重污染著土地、大氣、水源和莊稼,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
(三)濫砍濫伐造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農村,有很多農民只看到眼前利益,把大量的樹木森林砍伐使之變成耕地,他們沒有認識到森林是農業的生態屏障。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越來越低,已經不足15%,除去大片林區,廣大農村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則更低,。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由于地面植被被大量砍伐使我國的水土流失,水資源嚴重浪費。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漸趨荒漠化,有的只能棄耕,使一些地區的環境不在適合農民的生活居住。我國經濟發展規模擴大、人口逐漸增多,飲用水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實際可用的水量卻逐年減少。可見濫砍濫伐造成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設想。
(四)一些新型企業造成的污染
十指出,對新型農村的建設要圍繞全面推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文明建設一起發展。但是,目前國家為了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一味的強調以工業致富農村,致使鄉鎮企業在農村大力發展起來,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凸現出來,由于鄉鎮企業主要是化工、建材等重工業,大部分都是重污染行業,而且這些行業技術含量較低,經營分布比較廣,使得農村環境污染面覆蓋較大且不容易治理。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為了加快致富的步伐都開始搞一些副業,比如禽畜養殖等,并且規模越來越大,這樣造成的污染也大大加深,在農村,人口分布密度較大,禽畜糞便的污染對人體的影響和土壤地表造成很大殺傷,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二、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公眾參與率比較低
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地位處于弱化的狀態,特別是處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農村環境保護還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推動。中國雖然已經完成了第三個“五年”普法教育,但是農村人們的接受能力畢竟有限,更何況是環境法,知之者就少之又少,公眾只是的跟隨政府的腳步,當政府進行農村環境進行決策時,公眾就會被組織起來集體參與;在政府沒有環保政策時,便很少有公眾參與。由于這種參與是在政府倡導下進行的,公眾并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立場。農戶們不能有效地監督政府權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也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對于不斷發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依然不強。公眾在面對環境問題時,往往缺乏社會責任感,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這也導致我國環保項目開展的成效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健全
從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看,我國還缺少專門性的法律來規范農村環境的保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遠遠達不到要求,有些甚至還僅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根本沒有可執行性。農村環境形勢已經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向農村轉移,危及農村飲用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但是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仍然達不到要求,這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和財產的重要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農村環境保護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到,一些城市法規條例根本不適用農村,而適用農村環境的法律又不夠完整且滯后,目前,我國農村的各項環境保護的政策都跟不上發展的步伐,以農藥的檢測體系為例,不僅檢測的能力落后,就連檢測的標準和覆蓋面也很低,而且對農藥殘留超標監管力度遠不能適應國際上對農藥殘留監測工作的要求,還有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農村城鎮化以及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問題等等,當前的法律都沒有相應的規定。
(三)農村環境保護執法系統混亂
由于農村大部分遠離城市,環境保護的執法情況不能得到保證,而且農村環境保護職能和職權及各部門的分工不明確。另外我國涉農環境保護事項范圍廣泛,而國家關于涉農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又太有限,因此,對于涉農環境保護事項,農業部和國家環保總局“都管”或者“都不管”也是有根據的,這種職權分工上的不明確導致兩部門爭相管理對自己有利的行政事務,而對于自己不利的行政事務則相互推諉。還有就是地方官員為了政績都把主要環境執法力度都放到城市里面,從而忽略了農村環境的執法,例如對于鄉鎮企業的污染防治事項,生態保護執法等,往往是城市嚴農村松,甚至農村根本就得不到執法,這都導致了農村環境執法過程中出現難以操作的事實。
三、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議
通過上對我國目前農村環境污染情況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越來越嚴重。為了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立法建設已經勢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環境立法是關鍵,環境立法是環境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但目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還相對比較薄弱,這就給農村環境保護的進行帶來了很大阻礙。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認真貫徹政府的要求,努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規劃,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機制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對重要飲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庫等環境敏感地帶,制定并頒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術標準,制定農村環境質量、人體健康危害和突發污染事故相關預案,另外還應當盡快制定針對鄉鎮企業等新型行業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最重要的是無論制定法律,還是法規都應當充分面向公眾,讓每一個公眾參與進來,這樣所謂的法律體系才能發揮作用。考慮到農村成員的文化水平及法律意識比較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應該淺顯易懂,以便每一個公眾都能了解學習,這樣也有利于執法部門的執法。
(二)強化農村環境執法與監督檢查
Abstract: Urban lakes shrinking, fragmentation, pollution, coastal vegetation is cut down, replaced by a variety of high-rise buildings along the landscape. Marginal line of the local natural disappearance of the lakes along the coast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ast one is facing the demis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how to addres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kes, landscape and coastal architectural image? Lakes and how to continuously into pie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form a balanced outcome of the respective interest groups,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value of? Urban lak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images formed? Space how to organize a system of control, urban lake landscape and harmonious urban construction will be how to form?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lakes in Wuhan City, the use of the enumeration method, induction and analysis can reveal: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need to share natural resources, the need to sha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gal and policy support to build a beautiful homeland, require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participati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y to achievement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image.Keywords: stability,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systems; node; axis; value of balance
中途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
縱覽武漢市沙湖、墨水湖、月湖、南湖、湯遜湖、野芷湖等湖泊景觀及沿岸景觀形態與建筑景觀形象和諧性而言,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城市建設迫使湖泊面積逐漸縮小,湖泊生態濕地萎縮,甚至于消亡;湖泊沿岸生物景觀破碎化,綠色廊道局限于狹窄沿湖的線狀分布,致使湖泊景觀整體生態下降。沿湖沿岸的建筑因為過于臨湖而建,以及房地產的借湖炒作,蠶食了湖泊面積,侵害了生態廊道,占據了公共空間。臨湖沿岸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遮擋了沿湖的湖水風光,改變了城市的地方特色和風水,形成了一個僵硬的鋼筋混凝土天際線。自然風光、湖光山色、濕地植物、水鳥、動物等自然景觀逐漸稀缺,這種柔化與緩沖僵硬景觀的催化劑正在急速消失,城市湖泊景觀和建筑形象之和諧性將難以形成并持續發展。通過先前論文的闡述和筆者現場的考察,通過隱現法和系統的歸納方法,和諧性的形成,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整體生態景觀的形成
整體生態景觀,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到植物、動物棲息繁殖的需要,在勻質的基礎條件下,景觀斑塊之間的連接以及物種動物的遷徙,不受侵擾,最佳的廊道形狀是接近圓形的,這樣面積足夠大,容易形成生態景觀。穩定生態景觀相對那種單純保護湖泊面積的大小,甚至于所形成的保護面積都失掉了。因此從動物的棲息、植物物種的傳播角度來說,我們的湖泊景觀不能僅僅局限于整個湖面所形成的水生態。湖周圍的自然環境、濕地本身具有環境功能,只有以廣泛的湖泊為中心,并擴展到廣大的湖岸及其陸地等形成的植物動物等綜合的自然景觀,才能形成延續的可持續性的生態景觀或者優美景觀,必須要有沿湖周圍一條寬廣的綠帶,形成綠色廊道系統。郊外湖泊至少保持600米的寬度,中心城區的湖泊沿岸的植物綠帶至少應有200米的寬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湖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連續的連片整體的景觀,這就是整體生態景觀。整體生態景觀的形成,有利于當地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的形成。
2.連續性景觀系統的形成
連續性景觀系統,由于環湖景觀不僅是成片的整體景觀,而且也應該是連續的可以利用的景觀。這種利用和延續性是通過交通路徑,如棧橋綠道、汀步、步道等將成片的整體景觀串接起來,使得景觀可觀可游,可以娛樂,各種景觀節點,如廊、榭、亭、景觀盒、觀景臺等成為觀景的一個個轉折點。連續性景觀的形成是指各種自然性資源如植物、草地、樹林等形成的基質斑塊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大,斑塊的形狀近似于圓形或接近于正多邊形,面積足夠大,首先各種植物能形成一個自然的群落系統,這樣有利于環境中自然的能量平衡、環境的更新和有毒污染的降解;其次有利于為動物提供棲息地。為了形成連續的景觀系統,并不是不利用自然,我們可以通過棧道、懸索橋之類的交通系統或者景觀盒,這樣架空或凌駕植物環境的上空,俯瞰或者身臨其境親近自然,既能觀賞景觀,又不給動植物的生境產生擾動。考察中,特別發現保護當地湖泊沿岸的大量的野生的植物林帶,對于生態性的整體維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連續性景觀系統有利于整體景觀的形成,保護景觀通過交通路徑串聯那些斷續的或破碎的小自然,是形成良性循環景觀生態的一種方式。連續性景觀系統形成有利于生物的遷徙與繁衍,有利于景觀優美。
3.節點的形成與有效利用
游人進入環湖沿岸,身處自然地理環境之中,感知自然物境,伴隨時間和場地變化而步移景異,心情也將格外不同。在沿湖的景觀環境中,湖面、環湖沿岸綠帶、住宅區建筑及其立面形象、街區景觀的分布,以湖心為中心波紋漣漪般向遠湖方向擴散。剖立面從湖心向四周逐漸遞進呈曲線狀上升。如果設計尊重自然,既可以保留湖光山色,又可以保持公共娛樂空間的存在,同時還增強了與建筑景觀之間的協調感。景觀中的各種路徑是聯系各自然綠帶或斑塊的紐帶。此時此刻鑲嵌在景觀中各路徑上的亭、臺、樓、榭、塔、橋、觀景臺、雕塑或者風水樹就成為景觀中重要的節點,獨特的當地地形和場地也成為一個個連接著自然的景觀帶的轉折或,即節點,它是游人游覽景觀時情趣的升華和景觀印象滯留痕跡所在。節點的安排與控制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視覺距離為基準。一個地方經過多年的沉淀,一定會存在這種當地獨特的地標景觀或節點景觀,要充分利用,需要兼顧當地的地形、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這樣容易形成一個怡人的景觀環境。
4.景觀軸線的貫通與制控
在湖泊沿岸及其沿岸的建筑景觀中,由于湖泊的自然形狀曲折多變,沿湖的景觀在規劃布局的過程中,有湖面、綠帶、路徑、景觀節點、建筑等各類景觀,它們在景觀的規劃中,交織成網絡,由軸線貫通與制控。這根軸線有軸對稱的也有曲折環繞趨向一個方向的;有形的與隱形的軸線制控形式。由于自然景觀中湖面形狀是自然的有機形狀,這樣軸線容易表現為一種曲折的、不明顯的特點,常常是由幾條路徑曲折環繞,時而接近,時而遠離,趨向于一個或多個方向,并向著一個又一個的景觀節點交織匯聚,形成一個接一個的景觀,展現一幕又一幕的景觀空間。在沿湖沿岸的整體景觀中,可能存在軸對稱分布的景觀場所,也可能存在旋轉對稱的景觀空間場所,還可能存在自然式、軸對稱、旋轉對稱與混合的形式。總之,沿湖沿岸的景觀的空間的景觀軸線貫通與制控,表現為多樣與統一的形式,由序啟、升華、轉折、、降落和尾聲的變化與更迭形成空間,這就是整個空間形成和變化。這種制控往往由各種路徑,包括步道、棧道、綠道等來引導,各種景觀節點或者場景來串聯,逐漸變化,整體上由軸線空間貫通與制控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情景交融的景觀場景。
5.利益價值的平衡
由于湖泊沿岸景觀規劃,以及與沿湖沿岸建筑景觀形象等共同形成一個廣域浩大的景觀場景,這樣的規劃,常常成為政府或當地城市建設的重要規劃之一,如何形成一種公共性和公平性,同時兼顧各種群體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和諧景觀環境與建筑形象之間的關系。因此,這不僅僅是一種規劃,而是不同的利益集團,個體工商業者以及各種群體之間的相互利益和關系。我們知道,沿湖沿岸濕地灘涂的范圍是維系湖泊自然生態的基礎,這種范圍被認為至少是沿湖600米寬度以上的自然帶,當然越寬生態效果和景觀視覺越好。沿湖由于獨特的景觀吸引,于是成為公共空間,娛樂空間的重要場所,也是廣大市民、游客重要的觀景、親水、娛樂、垂釣、陶冶情操的地方,但是房地產商、某些利益財團,國有企業甚至于軍事占領區等大單位,他們已經妨礙了沿湖沿岸的公共空間的貫通和連續。尤其是大企業、大財團或國家壟斷企業,不能只是攫取利潤,更應該投身于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不能與平民爭利,要創造沿湖的公共空間,否則不利于民主政治和社會公平。否則,對于普通人來說,利用湖泊沿岸、享受自然生態景觀,這將是不可能的。因此城市規劃、建設規劃以及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等需要優先考慮湖泊沿岸整體生態景觀。公共綠地空間為廣大市民創造生活的享受、減緩工作的壓力和憂郁,為廣眾提供社會資源的便利。因此城市政府需要通過規劃,通過立法來控制各種利益集團獨占、侵蝕或毀滅社會公共資源的建設與規劃,保障廣大市民利益,遏制建筑垃圾填湖、侵占沿湖公共自然景觀資源等行為,形成景觀規劃的和諧與社會各階層利益尤其是與弱勢群體利益關系之間的平衡。盡管任何利益集團主體產業都有自己的土地產權,有自己的使用權利,以及各地產通過建筑圍墻或者侵吞沿岸、限制或隔離了湖泊景觀資源的公共的利用,并從侵蝕湖泊、填湖等各種方面,攫取各種收益,這樣影響了廣大市民的權利,甚至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由此可見,各種景觀設計及其規劃的結果是利益,與利益對應的主體是政策和政治,因此利益的平衡需要地方政策和法律充分體現民眾的意愿,接納普通民眾的參與,最終還需要通過政府制定法律并執行,這樣保護好湖泊沿岸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之間的和諧性才能有效形成。
6.結語
湖泊沿岸景觀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的連續性、可持續性,需要的是營造沿湖的整體生態景觀,而不是孤立的,孤寂的單一湖面。如果是這樣,就不能形成生態優美的湖泊景觀。城市湖泊沿岸建筑形象,以沿湖為中心,遮擋了沿湖的湖光山色景觀就不美;建筑沿湖岸的要低矮;遠離的,建筑應是高層或者逐漸抬高。沿湖沿岸只有形成連續的整片整體的自然生物群落,這樣人、建筑才會因為自然的存在,景觀才會美麗,生態才是可持續。根據以上的分析,城市沿岸湖泊景觀的和諧性以及與沿湖建筑景觀形象的和諧性,如果能夠有效形成,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景觀的連續性和湖泊沿岸整體景觀的形成是形成湖泊沿岸整體生態設施的基礎,這樣生物的多樣性才能得到維系;景觀節點的存在是組織和連接整體生態景觀以及景觀斑塊的重要紐帶,讓湖泊沿岸景觀既可利用,又得到保護,需要有立體空間景觀的架構,既有自然的喬木、灌木和草的立體結合,又有棧橋、景觀盒等人工構筑物的形成;軸線是顯性與隱性的交織,它是自然景觀和建成景觀之間的有效組織,游覽空間序列的展開和景觀情趣的產生,軸線是整體空間制控的脈絡;路徑和景觀節點共同織成景觀系統脈絡上的細節。湖泊沿岸建筑形象,需要層次性和節奏性的沿湖分布,與自然景觀有效結合,同時維護好地域風光;湖泊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的和諧性,就是建筑坐落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而不是純粹的混凝土的森林,實際上也是城市規劃的合理性,這個合理性也是城市各利益集團、個體利益特別是城市弱勢群體利益之間的較量。城市公平的形成,就是如何讓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公共空間,以及景觀基礎設施等,能否被廣大市民享受和利用,這將是現代民主、政治和法律的一種體現。因此湖泊沿岸景觀與城市建筑形象的和諧性,歸根結締,需要的是城市政府來制定政策、法律和規劃等產生的強制性的執行力來保障,這樣和諧性才能最后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