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流行文化大全11篇

      時間:2023-02-18 08:42:0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流行文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流行文化

      篇(1)

      而收錄貝多芬、帕格尼尼、斯特勞斯等等音樂巨匠杰作的專輯即使只是流行專輯的三分之一,卻仍然往往躲在墻角更甚者塑料封套上沾滿灰塵,無人問津。在書店,最搶眼的便是包裝精良的一套套網絡系列小說,8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更是大行其道,不費吹灰之力的贏得暢銷書榜的榜眼探花。而那些經過一次次歷史沖刷考驗的名著,卻在一邊黯然失色。

      The albums that contain the masterpieces of Beethoven, Paganini, Strauss and other music giants, even though they are only one-third of the pop albums, are still often hidden in the corner or even the plastic covers are covered with dust and nobody cares. In the bookstore, the most eye-catching is a set of well packaged network series novels. The works of the authors in the 1980s are even more popular, and they won the best-selling list easily. And those classics that have passed the test of historical scour have been eclipsed on one side.

      曾經,我也被書架上包裝精美書名誘惑的時髦小說帶走,因為其中設計精巧的情節,艷麗奢靡的“人生體會”即使深知這是快餐文化,泡沫文字,但仍然為之“折服”。但是,久而久之看著雷同的情節,乏味的對白,不禁懷疑這些版率極高的時髦小說是否有“抄襲”之嫌。看著無數“這個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的網絡宣泄文學,對憤世嫉俗的陳詞濫調,也不免嫌惡。

      At one time, I was also taken away by the fashionable novels that were seduced by the beautifully wrapped titles on the bookshelves, because of the ingenious plot, gorgeous and extravagant "life experience", even knowing that it was a fast food culture, bubble words, it was still "subdue".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looking at the same plot and boring dialogue, we can't help wondering whether these fashionable novels with high edition rate have the suspicion of "plagiarism". Watching countless "this world does not conform to my ideal" network catharsis literature, to cynical cliche, also can't help but dislike.

      繞了一個圈子,我又回到起點。捧起名著――真正的文學,感受它所教導的哲理,滋潤著我每根神經的觸角。而那些“時髦的輕浮念頭”也隨之摒棄,因為真正的文學告誡我生活不是輕滑的角色扮演。誠然,社會的激烈競爭,讓人們不斷面對各方面壓力,很多追逐流行的人,開始學會用各種激烈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地地道道的“憤青”,以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

      Around a circle, I return to the starting point. Hold up the famous works - real literature, feel the philosophy it teaches, moisten the tentacles of every nerve. And those "fashionable flirtatious ideas" are also abandoned, because the real literature tells me that life is not a light role play. It's true tha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the society makes people fac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constantly.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after fashion begin to learn to use all kinds of fierce ways to make themselves truly "angry youth" to express their dissatisfaction.

      流行文化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影響甚深,不單只是在閱讀、音樂上,更甚者是對我們生活態度的影響。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負面的。比如近來在中國年輕人之間大受追捧的街頭文化。很多人會疑惑,這“街球”、“街舞”不過是在大街上打球跳舞,有正面影響嗎?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但是這街頭文化又叫黑人文化,顧名思義是從黑種人中開始盛行的一種滲透了深厚黑人文化精神的民間文化、是美國貧民??的黑人在人權壓迫,種族歧視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文化精神,文化運動。

      Pop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our generation, not only in reading and music, but also in our attitude towards life. Of course, not all popular culture is negative. For example, the popular street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 recently. Many people will wonder, this "street ball" and "street dance" are just playing and dancing on the street, does i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rface, it doesn't seem to exist, but this street culture is also called black culture. As the name implies, it is a folk culture that has permeated the spirit of black culture, and a cultural spirit and movement formed by the black people of the poo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human rights oppression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在美國,它并非只是愛好,更是一場為人權而戰的革命。但是,在中國它卻只是一種愛好。誠然,這是不同的歷史背景造成的。愛好這種街頭文化的青年如果深知這種文化的精髓并從中學習他們優秀積極的生活態度,而非單純的追逐流行的話,在我看來,其正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篇(2)

      事實證明,流行文化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戰略力量。文化軟實力不僅是指文化自身蘊涵的內在力量,而且還包括一種能夠被他者認同、被別人接受的文化力量。所以,文化軟實力并不是一個自我確認、自我命名的文化屬性,而是一種通過廣泛傳播之后才能夠兌現的文化價值觀。目前,在古典文化與流行文化之間,我們應當更加關注流行文化的作用。我們指的流行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劇、通俗音樂、歌舞晚會這些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傳播的文化藝術形式。要建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必須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在此所強調的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并不僅僅是一種企業意義上競爭力,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它主要是指那些在文化領域長期積淀的思想成就以及優秀的民族精神品格,通過對這種精神資源的開發與傳播,必將對提高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就連對娛樂文化持有激烈批評態度的美國當代學者尼爾·波茲曼也不得不承認,在當代世界“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擁有能夠娛樂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傳教士、運動員、企業家、政治家、教師還是新聞記者。”只有在流行文化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才能夠使其文化價值觀在世界上廣泛傳播。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建構與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首先就是要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日本人也沒有把代表他們傳統文化的國粹藝術歌舞伎推廣到美國,而是把他們最時尚的動漫產品打入美國市場(日本現在動漫產品在美國的銷售收入超過50億美元,是日本鋼鐵在美國銷售額的4倍)。我們中國人了解日本文化同樣是通過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姿三四郎這些來自于流行文化領域的大眾藝術形象。印度也開始在流行文化領域制造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們拍攝了本國的“超人電影”《克里什》,并且特意安排與好萊塢的進口影片同時上映。印度的克里什與美國的超人一樣戴著面具、身穿皮衣,擁有超常的速度和力量,但是他卻按照自己的準則去拯救人類。印度的電影專家萬西·朱盧里說:“任何印度英雄都要保持印度的傳統價值觀。所以,克里什的力量不是來自于肌肉,而是來自于大腦。這意味著印度將成為一個傳統而智慧的國家,而不光是靠武力來解決問題。”韓國人沒有把他們的傳統藝術長鼓舞推向世界,而是把他們的電視劇、電影作品推向海外市場;他們一直在流行文化領域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打造自己的文化偶像。裴勇俊不僅成為韓國電影、電視劇的一線明星,成為韓國爭得亞洲娛樂市場的核心人物,而且也成為韓國商業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其個人的明星效應對于提升韓國文化的市場競爭力與文化影響力都具有很強的推進作用。由此可見,各國都在通過流行文化領域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本國文化的軟實力。由此可見,我們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也應當把流行文化置于一種與海外文化產品進行博弈的戰略力量來考慮,不宜于在文化產品中去追求那種過于深奧的哲理和過于古典的意義,我們更需要的是把那些容易被他人識別,可以被他人理解,可能被他人接受的文化意義表達出來。

      我國國際影響力的缺失在流行文化領域

      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主要缺失并不在傳統文化領域,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地域性文化,是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體表征。我們的儒學、佛學、道教都是舉世公認的文化思想財富,是人類精神的寶貴資源。我們的孔子與耶穌、釋迦牟尼、一起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的四位文化偉人。儒學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被21世紀《世界人類責任宣言》尊奉為全球社會治理的黃金規則。事實證明:儒學具有跨越空間的歷史價值與超越時間的恒久意義。可是,在流行文化領域,我們缺少標準化、系列化的大眾文化產品,特別是缺少帶有國家品牌標志的流行文化代表作。所以,我們應當按照流行文化的構成元素來配置中國文化產品的內容,來搭建中國文化產業的交易平臺,來傳播國家文化軟實力。現在,我們還沒有一種能夠被國際市場廣泛接受的流行文化產品,特別是還沒有一種像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動畫影片、英國的爵士音樂那樣能夠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外銷型文化產品,這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對海外受眾還沒有產生普遍的影響力,我們的文化核心價值觀失去了一個有效的傳播載體。

      固然,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文化產品都變成傳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工具,但是,那些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力作必定會在這些流行文化的作品中產生,而不能指望還有另外一個專門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作品或是機構來完成這個使命。

      流行文化在人們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一種娛樂的來源,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資訊來源。“許多知識分子和批評家因為流行文化露骨的商業性而對它嗤之以鼻。他們認為流行文化所提供的只是大眾娛樂而非信息,所以沒有什么政治效應。”也有人認為流行文化只是通過純粹的市場力量和享樂主義來引誘人。其實,流行文化對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利益群體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用軟實力理論的創立者約瑟夫·奈的話來說,它的積極作用會使國家在推行其政治政策與國家利益時更加容易,也更加有效。

      在流行文化領域打造自己的“夢工廠”

      篇(3)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284-01

      藝術并不是一臺計算機,它是在心靈和想象中展開,體現在一種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的表現中。它本身也位于是物質現實與精神體驗中很微妙介質。流行文化作為藝術的體現方式之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一、現代流行文化

      文化模鑄人的生活,而人的生活也在書寫文化的故事。

      作為一種從屬于非主流文化類別的流行文化,它是我們身邊的文化現象、文化事實,它正在模鑄著我們的生活,同時我們的生活也可能成為新的流行文化產生的契機。流行文化是時髦、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流行文化是一種最具有時代特征的大眾文化,一種被普遍喜歡和熱烈追隨的文化,它基本已經成為整體文化領域中最活躍的部分。

      流行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并通過一系列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在不同層次的人口中廣泛傳播開來,流行文化在大眾中的廣泛傳播,使我們可以通過對流行文化的研究,進一步了解民眾的生活方式、心態及其動向。

      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傳統文化是經由許多代人才逐漸形成的,而流行文化可能只是各領三五年,它的快速變化必須有一種動力推動,那么這一動力就是市場利益驅動。資本投資人看上了某種消費潛力、消費趨勢,于是就作出投資,該投資需要進行一種造勢,使人們形成對于它的注意力,以此形成一種大眾消費趨向。總的來說,流行文化屬于商業文化范疇。流行文化隨著時間的快速流逝發生著變化,從日常生活領域,如衣著、裝飾、家具到行為方式,如游戲、娛樂、體育等,透過流行,我們能夠對當代社會消費有著深刻認識。流行文化既是心理狀態和文化現象,又是消費趨向它的本質是精神的,表現載體確是物質的。

      二、流行文化中的美學及其對藝術思維的影響

      流行文化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獨創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體現;流行文化具有藝術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種與精英文化和高雅藝術不同的另一類文化和藝術。以往的藝術和美學理論應將流行文化囊括在自己的視域之內,對流行文化加以正確的規范和引導,實現流行文化、藝術與美學理論的融合。

      現代藝術思維與流行文化的關系非常緊密我們生活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周邊事物層出不窮,而繪畫藝術中具有創新思維似乎也早已成為了一種潮流,各種各樣的新產品使我們的生活變的豐富多彩。創意的靈感來源于有思維的頭腦,思考中結合的知識點越多,聯系也就越多,創意點也就更多。

      三、多元化繪畫風格中的流行文化

      一個成熟的畫家,作品必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簡單的說,繪畫風格就是其繪畫作品所傳達出來的一種獨特的美感,它是建立在作者個人本性基礎上的一種智慧,其本質是畫家自我的精神氣質與獨立人格。藝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它是藝術,它是心靈,是藝術家們的真摯與情感的表述。

      篇(4)

      〔中圖分類號〕B8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7)11-0140-03

      一、流行文化的一般含義

      當代的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商業文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本來在中國備受壓抑的流行文化得到了迅猛發展,各種時尚的流行文化形式以聲色感受、直觀刺激、絢麗的形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重新構建著我們的消費文化,同時也給文壇帶來了新的文化格局。這種格局中包括影視文學、通俗文學、網絡文學、流行音樂、時裝時尚等,無論人們喜歡與否,都以迅速流行的方式吹皺起當代世俗人生的一湖春水。

      學術界普遍意識到流行文化是我們時代不可回避的重要文化現象,它在當代文化背景下,以某種遠離暴力的方式對20世紀以來精英文化所固有的種種滯重實施了消解,使得包含著多種矛盾體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得以初步形成,僅就此而言,流行文化的研究對于積極推進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理論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流行文化,人們往往熱衷于探討它的特征,在特征性的把握中找尋其運作規律,把握其發展前景。這樣的學術努力是十分必要的。不過,這樣的努力容易造成有關流行文化的界說與特征的眾說紛紜。當然,我們也可以疏離這樣的學術紛擾,暫緩鉆研流行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而從流行文化的具體形態審視其美學精神的流失現象,并加以學術解說,這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學術選擇。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與物質兩方面建設的結晶,流行文化也是這樣建造的。不過,未必所有流行文化的建設都會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一個不容忽略的基本事實是:當代流行文化更多體現著美學精神的逐漸失落。這或許是流行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也是我們研究流行文化的一個靠得住的門徑。

      二、中國流行文化及情節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是指當代中國一定時期、一定地域、一定人群所遵從的一種價值系統,包括思想感情、語言、行為和生活方式。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傳統傳媒傳播的文化:電影、電視、通俗小說、流行歌曲等;二是通過網絡傳播的文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三是新生活方式下的流行文化:時裝、廣告等。絢麗多姿的流行文化以其范圍的廣闊、層次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在中國迅速傳播。它在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卻在研究領域處于尷尬局面,人們并不取完全認同的態度。有人把它歸為“比較低的等級”,或明確地認為流行文化就是不健康的。這些觀點雖然比較偏激,但流行文化未嘗不是缺乏一些重要因素。從文學角度看,流行文化的一次性消費特性常常體現為對文化經典化的排斥,對審美精神的剝蝕。不少流行文化,特別是能夠迅速流行的那一類,往往以對傳統美學的消解、挑戰來制造轟動效應,以達到嘩眾取寵或使得盲從者趨之若鶩的效果。這樣運作的結果,自然會導致審美精神的流失。

      審美精神作為對某種無條件的絕對感性的追尋,體現在對自由的追求、對人生的關懷等方面,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是儒家學派、道家學派,還是禪宗及其他諸派都注重的方面。

      流行文化以追求自由為初衷,刻意創新,張揚自由精神,將個性充分展示出來,很快受到人們的關注。本來,自由是人的本質,也是美的本質。但隨著大眾的接受,尤其是通過傳媒被成千上萬人接受后,開始出現模仿、復制。在本杰明看來,大眾傳媒的發展已使藝術進入了機械復制的時代。海蒂茲給流行文化下的定義認為,流行文化就是那類普通可得的人工制品:電影、錄音錄像帶、CD或VCD、時裝、電視節目、溝通和交流的模式等。這種普普通通的人工制品已背離了自由精神,喪失了創新的意義。有人于是提出了流行文化是自由對自由的背離的觀點。流行文化在追求自由方面走入誤區,進而影響到它的深層內涵,不再深刻地關懷人生的意義,所有神圣的、美好的境界在它們面前都變得直白、膚淺,甚至走向媚俗,人們隨意地,不講任何技巧、秩序、規范地渲泄自己的情感,特別是在網絡文學中,更是隨處可見這種隨便的、消解或疏離了審美情趣的情感發泄。有人說“大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所謂‘網絡文學’”,這話說得未免有些夸張,但也道出了網絡文學的隨意性特點。在對現實憤懣情緒的渲泄中,流行文化的擁躉們忽視了人生意義的思考,對人生不再抱有終極意義的關懷。而人生問題是中國傳統美學關注的焦點,也是審美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了作品的高度,在經典作品里無一例外地蘊藏著人生關懷,對現實人生的關切和整體把握能力,也是中國優秀文學傳統的一部分。

      當然,流行文化并非全無審美價值,但它所引起的美感,不是忘情的賞心悅目、興感愉悅,而常常是通向人的欲念和,還讓人以是否帶給人利益作為標準來加以衡量,因為大眾要求的總是最刺激的、最興奮的東西。流行文化是以“賣點”為評價標準的,這是與傳統美學精神背道而馳的。流行文化在流行的過程中缺失了審美精神。

      三、流行文化的生存環境

      流行文化審美精神的流失是與流行文化產生的土壤分不開的。流行文化作為一種商業文化,它以商品經濟發展為基礎,而且直接構成一種商品經濟的活動形式,讓作家與作品完全進入市場。市場經濟運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遵從效益原則獲取最大的利潤,這種利潤的來源只能是廣大的文化消費者。為了適應整個文化市場,獲得最廣大的文化消費者市場,流行文化格外講究包裝,努力制造賣點,包裝成為生活活動中決定性的環節,把大眾對產品的消費轉為對形象的消費,《上海寶貝》的成功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女作家”、“新人類作家”是它的兩個重要賣點,作者衛慧特地請來上海一流的化妝師和攝影師將自己搬上封面,出版社原計劃是把它歸入“布老虎叢書”出版的,但這套比較傳統的女性文學書系在流行制造者心目中已經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于是集合其他70年代出生的作家,另推出一群“新人類作家”制造流行效應。“新人類作家”這個新名詞引來了人們的好奇,被大眾傳媒大力推薦,造成轟動效應,由此引發了解情況的人們對性別、相貌與文本成功之間關系的疑問。

      這樣一種在流行文化意義上屬于成功的運作,正是以犧牲、抽取原來能夠體現當代中國女性作家溫文爾雅秀外慧中品貌的“布老虎”美學精神為出發點。顯然,美女作家的流行讓人們從原來的美學世界中抽身出來,帶著另一番濃厚的當然也世俗得多了的興趣注視著新的文學與文化的流行款式。

      流行文化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并且在大眾傳媒的操作體制中流行、擴展。但傳媒是把雙刃劍,它對文學的重要性,特別是文學傳播方式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作家們的共識。在大眾傳媒體制中,由于電影、電視最能滿足人們的感性要求,故成為人們消遣娛樂的首選。莫言《紅高梁》、蘇童《妻妾成群》之所以能被眾多的人接受,與張藝謀成功導演的相關演片是分不開的。阿多諾認為,流行文化是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產物。文化工業通過大眾傳媒操作的標準化、合理化生產,對它的消費者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整合和統治。“文化工業的意識形態力量在于,它用統一取代了意識。”從中看出阿多諾非常重視大眾傳媒對文化產生和接受的意識形態控制力量,它與電影、電視等媒介形成互動,擴大自己的影響。但電影、電視程式化的運作,又限制了觀眾的想象空間和回味的余地,流行文化的消費者在觀看中很少思維,追求的是視覺的沖擊,看重的是形式,對內容不夠重視,忽視了審美精神的表現力度。

      流行文化作為速食文化、快餐文化,迎合了處于快節奏社會中的人們娛樂的需要,這種娛樂需要意味著流行文化要認同大眾的審美格調,流行文化為流行而缺失了審美精神。

      四、流行文化與審美精神的關系

      流行文化與審美精神的剝蝕、消解是否有必然聯系?如果這種聯系是必然的,就必能引起深層的美學思考。當然,沒有人會主張完全按照傳統、經典的審美價值標準、規范來批判或衡量流行文化。事實上,流行文化的創造者、推行者似乎早已不承認傳統審美精神和審美規范的權威性,為流行文化辯護的研究者也千方百計脫離原有的學術軌道,對于傳統的審美規范和審美精神發動一波接著一波的質疑與挑戰,從而構成了當下流行文化理論的基本面目,也造成了審美理論的熱鬧現象以及某種意義上的尷尬局面。

      面對現實與理論層面的熱鬧與尷尬,我們有多元的選擇,而且應該提倡多元的選擇。整齊劃一的學術是粗暴的,也是不必要的,特別是對流行和流行話題,學術界應顯示更大的包容性。如果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樣的老話,我們不妨也可以說,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沒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不可能達到哪怕是最短時效的流行。既然是合理的,或帶有一定的合理性,則流行文化現象是任何簡單的理論批判所無法的。不過,正像人們可以包容甚至欣賞一種流行款式,而自己并不一定也去追逐這種款式一樣,在人們對流行文化采取包容態度的同時,在對流行文化挑戰傳統審美精神、剝蝕美學精神種種現象采取包容態度的同時,并不一定需要痛心疾首地反思原有的審美規范和最具普適意義的審美精神,甚至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加入欣賞流行文化的行列。包容乃至欣賞流失了美學精神的流行文化與對傳統審美規范、審美精神的堅守,這在理性的學術環境下,應該不是水火不相容的關系。流行文化不論怎樣剝蝕、流失美學精神,對于學術規范、美學精神的堅守者來說,都不應構成巨大的沉重的壓迫。其原因有二。其一,從范疇上來說,立體傳媒條件下的流行文化更多地站在時代的最淺表層,消解審美規范,挑戰美學精神的后現代文化特征,本來就與一般的文學、文化思潮追求審美境界,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品質有相當大的距離。當代流行文化在理論范疇上躍躍欲試地突破審美范疇、美學精神,可這樣的努力,至少在流行文化的辯護者那里,實際上是為了使流行文化與傳統的審美規范、審美精神有資格構成某種平衡的關系。明白了這一點,傳統審美規范和美學精神的堅守者完全可以處變不驚,笑看風云。其二,從歷史發展的狀態看,今天的流行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地體現為“流行”特征。這是流行一時的流行,在運作中迅速流行的流行,充分體現出一次性文化消費的特征。這種流行過程的快捷、短促可以使得任何一種針對他們建構新的審美規范的企圖得以擱淺,終至于一無所成。這就是一段時間以來為流行文化辯護的人們在理論建構上終于建樹寥寥的原因。這樣的情形告訴我們,流行文化終究不會獲得巨大的理論能量和學術耐力,改變它們一直挑戰的傳統審美規范、美學精神,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積累真正實現跨越或這種美學規范的精神,并以一種新的建構取而代之。

      流行文化有它的理由,但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為它跨越或審美規范、美學精神的強大力度。審美規范、美學精神的堅守者有理由堅守自己的立場,卻沒有必要去否定和漠視流行文化的存在與流行。

      [參考文獻]

      [1]金元浦.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2]葉志良. 大眾文化[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3.

      [3]吳士余. 大眾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篇(5)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時間元點具有神圣性,人們會在這一時間安排種種民俗活動,作為新民俗的春晚本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敘事當中,為民眾創建一種新的認同形式”。②而春晚的媒介場為大眾預設一種“家”的幻象,確立“我們是誰”“歸屬于誰”的信念。③達到了人們對“家”形象的認同。羊年春晚的主題是“共筑中國夢,家和萬事興”,這一主題再次回歸春晚本質,別有返璞歸真之意。 

      羊年春晚以“小家”開場,展現個體家庭的歡樂與喜氣。小品《車站奇遇》關注家庭中的空巢老人,蔡明延續這兩年備受追捧的“毒舌”風格,在與潘長江的戲謔打趣中傳達出了國人重視佳節團聚的“家”文化;歌曲《四世同堂合家歡》以中國最具有幸福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上演,熱熱鬧鬧,歡天喜地;同樣以家庭形式出現的節目《幸福家家有》,由火爆熒屏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嘉賓陸毅一家演出,表演延續了真人秀中父女的可愛互動,在年輕觀眾中引發了關注熱潮。騰訊視頻等,4家聯合的數據中顯示,這個節目是90后最喜愛的節目之一,并且登上了春晚熱搜第二的位置。可以看出,春晚借力電視真人秀的盛行,將真人秀中家庭之愛以適合春晚的表演形式再次呈現,通過歌曲傳達出濃濃親情,強化觀眾對中國式3口之家的認同。 

      數據來源:騰訊娛樂④ 

      本屆羊年春晚對“家鄉”有著濃墨重彩的表達。“鄉愁”是國人對“家鄉”深沉而厚重的牽掛,羊年春晚則順應了人們對家鄉的美好向往,在一首首歌曲中重提“家鄉”“鄉愁”,訴說著人們對家鄉的懷戀。劉德華時隔十年再登春晚,演唱了一首充滿思鄉之情的歌曲——《回家的路》。作為本屆春晚的宣傳主題曲,傳達了中華民族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的民族精神,歌曲娓娓道來,引發了國人對“家”的集體共鳴,這首歌不僅成為80后最喜愛的節目,演唱者劉德華也登頂搜索熱門。羊年春晚還以全新視角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比如莫文蔚的《當你老了》,展現了當容顏老去卻依舊相依相伴的故事;鄧紫棋的《多遠都要在一起》,都市感的音樂訴說著現代人遠距離的思念。在這些流行元素的參與下,加深了觀眾對“家”多元認知。 

      在中國文化中,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國家”這個詞匯,充分體現了“以國為家”的空間觀。⑤羊年春晚充分營造了“家國”的觀念,《共筑中國夢》《時代的勇氣》等歌曲緊貼“中國夢”思想,在氣勢磅礴的歌曲中,展現中國“大家庭”的正能量,引領觀眾將“小家”夢上升為“大家”夢,尋找到大眾的家國身份。 

      二、傳統文化引入流行,增加民俗文化續航力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但現代文明的侵蝕造成了民俗文化生長力的衰弱,春晚作為春節新民俗,將漸漸消失于大眾視線的民俗文化借此平臺傳播。而且,近些年倡導“開門辦春晚”,將“新鮮血液”引進來。于是,羊年春晚與時俱進地將當下流行元素引入,邊緣化的傳統文化再次煥發生機。 

      羊年春晚最為養眼的節目當屬李宇春帶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節目《錦繡》。節目取材于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工藝刺繡,結合了最新科技“全息投影技術”加以展示,令表演者能夠瞬時變裝、消失或出現,場景如夢如幻。李宇春帶來的中國風歌曲,配合著全息投影,進入相應場景中表演,畫面古色古香,美輪美奐。這場表演將流行元素貫穿始終,現代流行音樂傳統化,卻不失流行的律動感,舞臺的唯美配上李宇春動感的舞蹈,流行文化與民俗文化融合之時碰撞出火花,重構了民俗文化之美。 

      圖:全息投影技術下呈現出四個李宇春(表演者)同臺 

      篇(6)

      關鍵詞: 流行文化;內涵;大學生;影響

      Key words: pop culture;connotation;university students;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5-0288-02

      0 引言

      當今時代,高等學校勿庸置疑是流行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流行文化本來就具有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又加上當代大學生年紀輕、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象牙塔的比喻似乎不再適合當今的校園,蘊含較大商業性、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的流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強勢侵入現代校園,為大學生和外界社會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擴展了他們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思路,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流行自有流行的道理,他們能夠走多遠,就取決于他們的深度與厚度了。

      1 流行文化的內涵

      流行文化是有別于傳統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它是與高雅文化相對而言的、被普遍喜歡和熱烈追隨的文化,娛樂是其主要的功能特點。吉登斯有言:“術語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萬或幾百萬人觀看、閱讀或參與的娛樂”。海蒂茲基于吉登斯的文化理念提出:“流行文化就是那類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電影、錄音錄像帶、CD或VCD、時裝、電視節目、溝通和交流的模式等”。一言以概之,流行文化就是許多人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2 當今大學流行文化現象

      流行文化時尚是一種偶爾發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它是多元化的文化類型,也有一定的前衛性,在社會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以先鋒姿態通過大眾媒介向社會傳播開來。商品經濟時代興起,流行文化總是與泛濫的商品化信息融為一體。大學生在流行文化中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思想,從中汲取養分和精髓,而一些文化鑒別能力欠缺的學生由于缺乏自我防護意識,逐漸陷入多元化的流行文化渦流之中,倫理道德情操方面開始異化,這種衰變的腐化現象,一旦蔓延,將會一瀉千里,勢強難抵。如何以比較客觀而嚴肅的教育手段,糾正這種現象,肅清流毒,可以說任重道遠。

      3 流行文化對于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3.1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角色的轉變 大學生要實現自身的社會性,必須通過社會互動與交往來實現。而流行文化通過跨國家、跨時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為大學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圍更大的社會交往機會。由于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最活躍、最積極、最有生機、也最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因素,他們不斷尋求適應當前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熱心參與社會變革與發展。因此,流行文化的傳播,克服了大學生以往僅僅在校園內“點對點”的交往的局限性,從而實現了與社會“點對面”的接觸,促使大學生交往方式發生改變,使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他人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社會角色,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促進自身的社會化。

      3.2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思維觀念的轉變 流行文化崇尚弘揚個性、表現自我。在當今社會多元思想激烈碰撞的情況下,大學生作為獨立的主體,其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其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都在強化“我”的內涵,并且習慣以批判和質疑的姿態處理周圍事物,迫切希望掙脫各種束縛,以自我的姿態自由地審視和處理各種問題,以表達自我的觀點。

      3.3 流行文化有利于大學生行為方式的改變 大學生由于生理與心理的固有特征,對流行文化有著本能的敏感,因此,流行文化的出現,使得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模仿心理和個性特征。在流行文化的導引下,大學生竭力尋求適應當今社會甚至能被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去交往,去處事。體現在大學生的日常各種行為中如消費方式、閑暇生活、交際方式、婚戀方式、職業選擇等方面都超越了以往傳統社會的價值羈絆,不斷改變著現代人對于傳統價值的思維結構。

      4 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4.1 流行文化促成傳統消費意識的消解 時尚的新潮氣息與浪漫的休閑娛樂文化,是流行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它又表現為社會信息流通的傳染性與庸俗的情趣文化的腐蝕性,他通過直觀的時尚畫面或動感的藝術題材,如狂放或自然平放音樂歌曲,超奢華的高消費的廣告宣傳,以及富含激情的抽象情感催化方式,與大學生的個性展放與時尚追求的娛樂意識精于樂道,往往會吸引一大部分,蒙昧和追求時尚美觀性的消費者的眼球。客觀上講,他也催促大學生生活消費向著個性化與時尚領域發展。因此,時尚大學消費,在當今大學生的消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實際上,這種趨勢流行的后果就是,在某種意義上不自覺的消解了傳統消費文化的倡導意識。使得大學生的奢侈,浪費的消費層次上升,對大學里淳樸而實在主流文化構成了極大威脅。

      4.2 流行文化促成與科學審美觀的悖離 當前,流行文化正處于多元化的繁榮期,各種審美觀以流行文化為載體進入校園,傳統的審美觀和文化理念逐漸失去主流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流行歌曲、“武狹熱”、“網吧熱”、“練歌熱”、“美女熱”、“掛科熱”、“失戀熱”等庸俗的非主流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熱點。這種偏執的審美觀和肆意放縱的心態,對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錯誤的導向作用,大學原有樸素、健康的學習氛圍被打破。大學生在尚未角逐社會利益之前,也應該有著各種各樣生活與友情的釋然心態,并且它由于缺少個人利益的調劑,便最容易保存學生時代純粹的個人信仰抑或是原始的青春美麗性。但是流行文化的盛行打破了校園青春樸素的生活規律,商品信息泛濫以及不受各種阻力的庸俗審美觀的形成,卻完全使人始料不及,簡直令人無法想象。

      4.3 流行文化對大學生健康心理成長的影響 正確而高尚的美德觀念與價值觀的擇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歷程能夠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據分析,當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尤為明顯,其中主要表現為嚴重缺乏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大學生面對各種文化思潮和商品信息,由于未提前進行心理建設而無從處理。其次,大學生處于校園人與職業人的過渡階段,文化類型多元化雖然有助于拓寬其知識面,但其中的“糟粕”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加之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感情沖動。其次,流行文化在大學校園泛濫,學生面對各種文化元素毫無心理準備,以致倉促的應戰和接受新的信息,加之文化鑒別能力欠缺,一旦受到虛假信息的中傷,其本就脆弱的感情底線就會一日崩解,隨之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寄望于極端的行為方式來尋求解脫。

      如果大學生能夠經常經歷因流行文化虛假帶來的多種挫折,成熟自己的心理,便可以抵制不良流行文化的沖擊。然而,現行教育體制的局限性,使得我們職能依靠大學里所謂的心理診療來解決這一問題,結果是治標不治本。

      5 思考和對策

      流行文化背后的思考不可否認,流行文化在給我們帶來新鮮的知識與開闊的視野的同時,也有很多消極的內容。而我們受年齡、閱歷和經驗的欠缺,相對缺乏判斷力與自控力,往往會耽于娛樂而忘卻了法紀、道德的約束。于是,網絡中一些比較低俗的謾罵侮辱之詞不經意間就會蔓延到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稱呼的“哥、姐”帶有戲謔口味,進行人身攻擊同時還津津樂道。

      5.1 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有關流行文化的教育和引導

      第一,正確處理大學生主觀需求與社會期待之間的差異,準確把握文化教育的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逐步深入,在文化教育的同時注重學生的需求;第二,基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價值觀的形成規律,有針對性的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大學生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基于平等交流的形式適時加強引導和溝通,而非單向的說教;第三,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文化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其文化判斷力和鑒賞力。

      5.2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形式與地域的差異只是某一文化類型有別于其他文化類型的“個性”。大學校園本就是各種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和諧相處、相互融合是校園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高校應該秉承開放的態度尊重并承認流行文化的存在,同時加強主流文化的宣教,以高尚的主流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文化鑒別力,從而消解流行文化的負面影響。

      5.3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 傳統文化得以流傳至今必然有其可貴之處。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對流行文化予以尊重,客觀的看待它代表的文化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只有結合時代特點,對傳統價值觀念加以改造,使之與時代特點相融合,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

      6 結語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糟粕和精華的并存體,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受這些流行文化浸染的同時,加強甄別、判斷流行文化優劣的能力,努力利用流行文化的優勢因素提升自己,成為流行文化的“弄潮兒”,還要掌控著自己要走的方向。總之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客觀的看待流行文化的優點,集二者之大成,成就中華文化之精髓。

      參考文獻:

      [1]陳果.大學生流行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7(4).

      [2]戴勇行,李榕.流行文化對高校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時代教育,2008(7).

      [3]趙修義.關注流行文化的倫理內涵[J].道德與文明,2007(3).

      [4]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賴光明.青少年流行文化與學校德育[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6]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概念、歷史和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篇(7)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學術界也曾有人試圖給它下一個嚴格的定義,但是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體現著一個社會的當下狀態,它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歷史的積淀物,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確切的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等。

      2.民族院校流行文化的概念

      流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指社會上新近出現的或某權威人物倡導的事物、觀念、行為方式等被人們接受、采用,進本文由收集整理而迅速推廣的過程,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民族院校流行文化是指以民族院校為依托,按照一定節奏,以一定時間為周期,在一定地區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包括時裝、消費文化、休閑文化、流行生活方式等。

      由于工業革命的興起,流行文化一開始在西方社會比較普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流行文化也由西方社會不斷向世界范圍擴散,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也為流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總之,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代社會,流行文化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它是建立在大眾傳播媒介為青年消費所肯定的價值觀念、活動和角色基礎上的一種青年分層文化。在一定時間,一定區域,不同階層的人群中廣泛傳播的文化。本文主要側重于大學生這個人群,并且限定在民族院校當中,分析流行文化對民族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二、民族院校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其產生原因

      1、民族院校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特征

      (1)民族院校流行文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任何東西的流行都會具有周期性,文化的流行也不例外。隨著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豐富而多彩,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流行文化一直停留在大學生的周圍,流行文化對于他們來說,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是,與一般院校相比,民族院校的同學們都來自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政治信仰,為了尊重各民族同學的風俗習慣和政治信仰,流行文化的傳播相對地被抑制了。總的來說,民族院校中大學生流行文化不可避免地體現出周期性的特點,只是周期要比其他一般院校要長一些。然而不管當下流行的是什么,民族元素都是其亙古不變的主題,都會摻雜在民族院校的流行文化之中。在西南民族大學中,服飾文化是體現其民族性的一種很好的渠道,各民族同學會穿著自己民族的衣服去慶祝他們的節日。就像維族同學在古爾邦節的時候會穿上維吾爾族服飾,但是流行服飾不會一直是維吾爾族服飾,它是具有周期性的。

      (2)大學生流行文化具有商業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的建立和發展,校園中的許多流行文化都被商業化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學生流行文化應運而生了。在民族院校中,流行文化不僅僅局限在少數民族之中了,漢族同學也占民族院校學生的很大一部分,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也被漢化了。考研、過級、考證也成為了民族院校大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在這種需求的帶動下,考研、過級、考證也隨之成為流行文化,考研機構、考證培訓班、過級培訓班也因此興起,這就使大學生流行文化具有了商業性的特點;還有就是這幾年剛火起來的大型選秀節目,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等也成為大學生關注的一大焦點,他們都設有短信參與平臺,不管你處于什么地位,只要愿意都可以參與進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消費。

      (3)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娛樂化傾向越來越明顯。

      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就會去選擇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原理是一樣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去尋求精神上的需要。大學生流行文化趨向于娛樂性正是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體現。現在的流行文化,不管是影視文化還是選秀文化,其中都充斥著娛樂性,因為娛樂是人們進行休閑活動的目標,而關注影視文化或者選秀文化是人們進行休閑活動的一種方式。在西南民族大學里,一些民族節日的慶祝、具有民族特色活動的開展就成為了大學生的流行文化。比如“三月三”歌節、青年歌手大賽等,都具有很濃厚的民族特色,同學們可以通過這些渠道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介紹給大家,在青年歌手大賽中,許多優秀的選手都是來自不同的民族,吟唱著自己民族有特色的歌曲,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各民族同學參加比賽不再是為了最后的勝利,更多的是為了能夠發揚民族的精神,讓人們體驗到比賽過程中的樂趣。西南民族大學在開展活動期間,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娛樂性,才能吸引各個民族的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從而促進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共建和諧校園。

      (4)大學生流行文化趨向于全球化和多元化,在民族院校體現為融合性。

      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也變得全球化了,于是西方國家的文化形態便迅速地傳播到中國來,像肯德基、麥當勞、nba等帶有美國標志的文化符號以強勁的勢頭搶占了中國的文化市場。多民族文化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化,近幾年隨著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重視,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西南民族大學對大學生流行文化采取了任其發展的放縱式,由此民族院校中的流行文化不會是某一個民族特色的,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流行文化,更趨向于多元化。

      (5)民族院校大學生流行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明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只有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才能從整體上推動我們國家的前行。因此,國家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但文化是軟實力,搞好文化建設能帶動經濟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作為國家民委直屬的院校之一,在文化建設方面更加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它是一個聚集了全中國56個民族大學生的地方,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這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成為了民族院校中的流行文化。在西南民族大學,在固定的時間段,就會有許多學生自己組織,圍在一起跳“鍋莊舞”i,還有維吾爾族舞、彝族舞、哈薩克族舞、現代舞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性。

      2、民族院校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產生原因

      (1)經濟全球化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沖擊。

      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到來,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和流行時尚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和強烈的沖擊。流行文化更符合大學生的文化趣味,它所傳遞的情感與趣味符合大學生的交往需要。在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的民族院校中,各民族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不僅對漢族同學的思想產生了沖擊,更是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各民族同學在堅持本民族信仰的基礎上,對民族院校中的一些流行文化從不接受到開始接受。

      (2)通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流行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深遠。流行文化是西方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傳播媒介是流行文化得以廣泛發展的載體。互聯網技術的產生、發展是傳播媒介的一大進步,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社會大眾心理通常主要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懷舊,主要是進入中老年以后的人們容易產生的一種心理;二是求新、求變,求變則是以青年人為主體、幾乎所有的社會大眾共同存在的一種心理。在以青年為主體的大學校園里,青年學生思想行為更新快,接受能力強,流行文化在互聯網技術的傳播下影響會更加明顯的。

      (3)民族院校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一般大學是民族比較單一的地方,而民族院校是各個民族相互融合的地方,與一般院校相比,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要大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流行文化方面各民族除了致力于展現本民族的流行元素,還把其他民族的流行元素與本民族的相結合,呈現出民族院校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

      三、民族院校流行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豐富了教學內容。

      民族院校中的流行文化使大學生感受到了更加豐富化、生活化和時代化的教學內容。除了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傳統文化講座、民族歷史課和古代禮儀選修課之外,還增加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文化資源等教育內容。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一種大家都喜聞樂見的形式,也就是通過流行文化引入課堂, 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了解祖國, 激發民族大學生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 傳承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和中華民族文明, 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2、增強了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實踐性。

      篇(8)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3)08—0090—05

      現代文化研究不能忽略的是流行文化的興起。法蘭克福學派就已經注意到了現代社會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的意識形態功能。國內學者也多從流行文化的形態、社會影響來分析、探討流行文化問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我們也應該關注流行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表達方式與現代社會之間的契合關系。可以說,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代表了現代社會生活的一種根本性的需要。

      一、流行文化的興起與大眾的文化宣泄

      大眾的、流行的文化興起,是現代性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如果我們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流行的趣味和時尚,它可能具有很長久的歷史。但如果我們把它看做是一種完整的文化形態,流行文化則是在現代社會才完成的。在傳統經典文化中也不乏某種文化形式大肆流行的現象,但無論何種形式的流行色彩,都只是一直處于從屬于經典主流文化的地位。在現代社會,流行文化借助于媒體技術和市場運作,已然成為具有巨大穿透力的文化形式。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興起,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交互式的、大眾廣泛參與的流行文化時代,文化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轉型。文化的體驗和享受的主體已由少部分的文化精英變成了如今的文化大眾,大眾獲得了更多文化表達的權利。大眾型的流行文化在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主流的乃至具有文化霸權的形式。

      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傳統社會文化的核心和象征。在流行文化興起之前,占統治地位的就是這種經典文化。經典文化所代表的是精英階層的文化訴求,經典具有文化權威的地位,引領著社會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在經典文化中,不論是對于文本—閱讀的文化傳播模式,還是對于演出—觀賞的文本形式,大眾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只能理解、消化、接受文本的意義。大眾受制于精英的控制,擺脫不了經典文化的權威性。但在現代社會,流行文化借助于文化工業,打破了精英文化的核心模式,改變了以往理性教化式的文化傳播理念,成為具有大眾參與性與宣泄性的文化形式。在流行文化中,大眾成為文化參與的主體。他們不僅作為最廣泛的受眾影響著流行文化的趣味與走向,而且他們也借助于現代媒體積極地參與文化的表達。因此,可以說,流行文化是大眾具有一定文化表達權利的文化。宣泄則是大眾文化參與的根本動機和文化表達的鮮明特征。

      流行文化是一種情感型文化,宣泄是其基本的文化訴求。流行文化以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為宗旨,成功地貼近了時代的社會心理,滿足了人類回歸本性、追求世俗快樂的欲望。流行文化充滿豐富的情緒化要素,其煽情、娛樂、狂歡的特性不斷刺激著大眾內在的情緒。

      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表達總帶有情感宣泄的成分。只不過經典文化是一種較為理性的文化,它強調的是思考,強調的是對問題的解決;娛樂只是附帶的,而且是被認為是無深度的;宣泄則被認為是負面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被壓抑的心理能量沒有多少釋放的途徑,頂多只能借助宗教活動或者社會節慶習俗間接地得到緩解,在此之外的多余性宣泄往往被看做是怪異、瘋狂而遭到否定。而流行文化則以愉悅大眾為己任,把娛樂看成是自身的首要功能,宣泄則被看做是人的正當的心理、情感要求,將宣泄型的文化合法化,并將之聚焦為文化的焦點。參與、個性作為現代流行文化的要素都指向焦慮的宣泄。感官的刺激、個性的張揚、文化表達的大眾參與都淋漓盡致地把一種宣泄型的文化呈現在我們面前。流行文化的強勢,使得社會大眾有了一個合法的情感宣泄空間,人們可以通過娛樂進行合理的情緒釋放。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是大眾文化參與的基本訴求和文化表達的基本特征。流行文化體現了現代人普遍的文化表達愿望,它把文化的意愿從零星、閑暇的文化享受變成基本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游離了神圣和崇高,以大眾意識和平民感受為視點,以人們易于溝通與理解的表現方式出現在實際生活中,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流行文化具有世俗化、門檻低的特點,適合大眾進行文化表達。它簡單通俗,便于人們理解,為人們的普遍參與提供了文化形式和路徑。大眾文化表達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流行文化不可能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只能是感受性的情緒表達。人們在流行文化的氛圍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宣泄內心被壓抑的情緒。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與現代社會生活機制具有內在的契合性。現代社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制度性控制和壓抑的社會。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當達工業社會,理性的追求變成技術理性的機械化思維,自由的渴望體現為資本—市場的控制,人的創造性轉變為“物化”的生存方式。在這個追求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的時代,人們被要求努力奮進,這極大地肯定和放大了人們的理性能力,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眾內在的非理性力量。生活在一個合理民主化的社會可能是進步的、舒適的,但也是不自由的,使人壓抑的。流行文化成為理性自持的人們非理性精神的最后領地。大眾生活的時空被分為職業的、工作的方面與閑暇的、業余的方面。在職業時空中,大眾面對的是工具理性的壓抑,它把人變成了物、工具、機器,人們只能按照制度規則的要求進行機械化的勞作。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升學、就業、工作、生活等各種壓力以及各種需要自身做出選擇的境遇,都使得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現代人容易產生高強度、持續性的壓力和焦慮。因此,在閑暇中人們需要的是在前者中集聚的心理能量的宣泄,只有這樣,每個個體才能獲得身心的有機平衡。流行文化正是契合這種二元存在,為個體心理能量提供宣泄出口的文化形式。

      二、現代社會思潮與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經典,而作為集合概念的經典文化是由無數文化經典文本組成的。文化經典不僅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這種文本還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價值規范,代表了模鑄人的思想、制約人的行為的文化力量。”①在過去,經典文化具有理性主義特征,在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對于欲望、情緒情感的表達發生了一些變化,由開始的貶斥態度到后來的逐漸尊重。從整個近代以來的發展進程來說,個體性的欲求一直處于解放的過程中,但理性主義的態度自始至終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要求。近現代社會的誕生并沒有立即改變經典文化的主導地位,理性主義則是自啟蒙運動以來這種文化的基調。在經典文化的氛圍中,內心的原始情感始終處在理性控制與管理之下,宣泄性的文化不能得到肯定。

      自叔本華、尼采以來,非理性主義成為一種日漸壯大的社會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揭示了人的潛意識的存在,為非理性主義的興起提供了一種理性主義(心理學)的支持。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根植于人的本能需求,具有一種巨大的心理能量。人的行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到現實的制約,很多時候人的沖動性的本能會因為“現實原則”的約束不能實現。此刻如果個體消極地抵觸、壓抑這些情緒,就會在心理上積蓄侵犯性的能量。這種心理能量具有“物質不滅定律”的特點,如果你不去解決和疏導,這些能量會處于“潛意識”層,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成為深藏于個體內心深處的暗流,壓力越強反抗力就越大。弗洛伊德認為,文明是壓抑的結果,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壓抑的歷史,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在于對本能的壓抑和升華。“概而言之,我們的文明建立在本能的壓制之上,每一個體都必須做出一定的犧牲,如人格中的權力欲、進攻性及仇恨性。正由于此文明才得以產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共享。”②

      作為理性主義者,弗洛伊德肯定了壓抑的合理性,但是作為一個精神病專家,他又看到了文明與壓抑之間存在的問題。在《圖騰與禁忌》中,弗洛伊德認為“隨著禁忌的維持,那種原始的想觸犯禁忌事物的欲望依然保留著”③,“因此,任何被壓抑原欲的超越將帶來更顯著的禁忌效果。對于這兩種沖突的自然抑制,就產生了一種宣泄的需要。這種宣泄能夠減弱優勢一方所帶來的壓力:這也是強迫一再被實行的原因(如不斷地洗手或看手表等)”④。在弗洛伊德看來,如果人的這種內在被壓抑的沖動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或者宣泄,就會使人產生焦慮不安等各種情緒,嚴重者還會產生神經癥等精神疾病。因此,個體受壓抑的本能能否通過合適的途徑得到釋放或宣泄,成了人是否會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這無形之中肯定了人們有情感宣泄和表達的愿望,他的觀點也恰好揭示了宣泄的合法存在。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為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一個心理學的學理根據。文化發展的現代性訴求和后現代批判,則進一步助推了個體性的、宣泄性的文化的發展。

      自啟蒙運動以來,文化的現代性敘事逐漸被建構起來。現代性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但在文化特征上仍然表現為理性主義乃至權威主義。現代性文化是通過經典文化的表達方式來實現的,它通過宏大敘事來建構一系列文化經典。所以,現代性文化存在著內在的矛盾,它一方面提倡要尊重個人與自由,但另一方面,其宏大敘事的經典建構又限制壓抑了個體的文化表達。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興起的后現代思潮以其與現代性的不妥協姿態為其文化表征,后現代對現代性的種種宏大敘事進行批判和解構。嚴格意義上的后現代只進行解構而反對任何的建構。但是,通過這種解構,后現代思潮顯示出對個體感受性、對真正在每個個體身上實現個性與自由的守護。后現代性文化以反等級、反權威、消解邊界為特征,呈現出多元、開放、碎片的形式,在某種意義上與流行文化的文化特征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是在發達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中隨著文化進入工業生產和市場商品領域而產生的新的社會現象,是由現代大眾傳媒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塑造并加以支撐的文化生產形式和文化傳播形式,并因此能夠成為被大眾廣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費形式,是基于文化成為大眾普遍的消費品而賴以確立起來的文化形態。”⑤經典文化那種深刻性、理性的追求,很難與大眾的文化消費口味相協調。大眾的文化消費只能是個體性的吟唱和情緒的表達。

      實際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對立表達的就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對抗。在某種意義上,后現代對現代性的批判與顛覆,在其現實的文化樣態上,可視為流行文化對經典文化的顛覆。可以說,在后現代崛起的同時,流行文化也前所未有地發展起來了,從過去處于經典文化統治之下末流的文化,發展成為主流的乃至強勢的文化樣態。流行文化整體上沒有權威的宏大敘事,重點是個體性的情感及其宣泄。后現代的興起,在學術上為流行文化的存在發展提供了合法的理論基礎,并為其提供了一種路徑選擇,間接肯定了流行文化感性的、宣泄性的特質。

      流行文化實現了文化與商業、娛樂的融合,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普遍的文化形式。它與現代社會生活構成了一種“自洽”結構,一方面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工具理性壓抑下帶來的不斷增強的焦慮和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宣泄型文化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構成對人們生存壓力的一種補償。

      三、宣泄性文化的流行文化路徑

      宣泄并不僅僅是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傳統社會也有宣泄的需要和宣泄的文化渠道。只不過,在現代社會宣泄成為一種更為經常、迫切的需要,大眾借助于流行文化元素,能夠獲得更加方便和日常化的宣泄。

      傳統上,民俗文化作為代代相傳的大眾文化,發揮著大眾的文化宣泄功能。民俗慶典作為民俗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通常具有歡慶性質。在固定的節日中,人們可以盡情狂歡,宣泄自己的情感,乃至顛覆日常生活中各樣的風俗倫理約束。在慶典中,人們可以在某種意義上擺脫日常規范的束縛,表露最真實的自我,緩解社會世界對人的“本我”的壓抑。比如喜慶婚禮中的“哭嫁”、“鬧房”,送葬隊伍中的“哭喪”,潑水節中的肆意玩鬧,元宵節觀燈以及廟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原始本能情緒宣泄。

      在當代社會,民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結合,使人們的情感宣泄更加日常化。民俗文化的內容往往以片斷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進一步放大了其宣泄功能。人們可以在流行文化的氛圍中借助藝術化的、日常化的文化形式,表達個體的內在情感,宣泄被隱藏的欲望。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為流行文化,是因為其包含著一系列的流行元素。正是這些流行元素的魅力,使其成為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同和追隨的一種文化形態,逐漸成為一種強勢文化。也正是通過這些流行元素,人們宣泄著在現代文明工具理性壓抑下積累起來的心理能量。

      娛樂元素是流行文化的本質性的文化元素,它具有直接的宣泄性質。在流行文化的形式下,大眾可以有兩種方式的娛樂選擇。一種選擇是對流行文化作品的觀賞。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劇、明星們的娛樂表演以及各種各樣的媒體娛樂節目,它們或者打動大眾敏感的情緒,或者直接刺激其娛樂神經。在這樣的欣賞中,大眾通過感受和想象,將自身置于娛樂狀態,緩解其在工作時空中的壓力。另一種選擇是大眾直接參與的娛樂文化。隨著大眾文化素質的提高,流行文化借助于現代技術提供的各種文化工具,使得普通大眾獲得了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的文化娛樂途徑。例如,卡拉OK使得沒有多少音樂細胞的普通大眾也可以通過音樂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游戲在流行文化時代,成為大眾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各種各樣的媒體為了迎合大眾,也打造了許多大眾參與式的節目,其口號即為“娛樂大眾”。

      時尚則是流行文化的表現性元素。時尚是流行文化感性特質的體現,它不追求深刻、永恒的主題,只有內心情緒通過不斷翻新的花樣的表達。在先鋒人群中,人們追求的是前沿的時尚。從嬉皮士到時尚女裝,人們通過所謂個性的、領先的文化潮流的表達,實際上滿足的是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缺乏自信的慰藉。而在從眾的人群中,則是對時尚的追趕。無論是全民“偷菜”式的文化參與,還是追星、審丑、焦點式圍觀,都帶有明顯的大眾性宣泄的特征。

      消費是流行文化的生活性元素,它具有雙重的文化意義。一方面,現代流行文化是通過消費的方式來實現大眾的文化參與和表達的。流行文化具有娛樂消費性,現代人們的消費行為已經從物的層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層面。另一方面,消費主義是現代流行文化的基本理念。人們通過消費刺激使內心深處的能量有了生活性的宣泄出口。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苦悶的人們也常常會借助于消費來削減內心的消極情緒。比如購物逛街,進行奢侈品消費,在花錢消費的過程中釋放被壓抑的感受;或海吃海喝消耗內心的能量。

      總之,流行元素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悄地以我們不宜察覺的方式消解著我們內心的各種負能量。人們借助流行元素,通過各種娛樂形式來宣泄情感上的郁悶與生理上的壓抑,在欲望與壓抑的永恒矛盾中,尋求心理和生理上的暫時平衡狀態,獲得替代性的滿足。

      商業傳媒是流行文化實現宣泄功能的載體。商業傳媒作為一個文化互動平臺,以其特有的及時方便、高度參與等優勢在人們宣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內容上,商業傳媒本身具有市場性、商業性、娛樂性等特點,它為了迎合人們的宣泄需要,生產出更多的消費產品,進而推廣給大眾群體,使人們在消費這些文化產品的同時可以進行內心能量的宣泄。另外,商業傳媒在大眾宣泄過程中提供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的技術手段,使文化表達方式更加多元化,內容也更加豐富。文化大眾依托商業傳媒獲得了表達、釋放個人本能感受的權利。

      現代網絡傳媒的出現將流行文化的宣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情緒常常受到壓抑,總是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疏導和傾訴,而網絡正是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即時性載體和宣泄的渠道。網絡提供了多重的宣泄渠道,人們可以通過博客、微博、論壇以及跟帖等形式在網絡上自由表達自己。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放大了網絡的宣泄功能。在這里,彼此都是陌生人,無關階級與地位。人們可以盡情表達自己對某些社會現象的看法,也可以透過一些事件表達自己的價值理念和情緒情感,甚至可以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帶到網絡中進行宣泄。與現實時空不同,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語言的規范性約束趨于弱化,宣泄性特征更為明顯。同時,以網絡圍觀為特征的網絡實踐,表達了大眾的集體宣泄。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圍觀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主要指發生重大事件時網民集中關注、發帖、提供信息等網絡行為。當一個網絡熱點出現時,大眾有表達的欲求。在正義訴求的背后,對立的情緒、激烈的語言實際上表達的是大眾性宣泄的需要。

      在新媒體環境下,流行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在這個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中,每個人都有文化表達的權利。文化大眾可以借助各種流行元素宣泄身心被壓抑的能量,人們的宣泄方式越來越日常化。在這種宣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中,文化話語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過去,傳統的理性主義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人們都以經典、神圣、崇高作為文化發展的主導方向,理性話語是文化的主流,人們的宣泄情緒都在社會的理性控制之下。而今天在流行文化中,大眾借助媒體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并且宣泄性的話語逐漸成為社會的經常性語言。這種宣泄話語本身代表了一種情緒性的文化表達方式。這種情緒、宣泄性的文化本身具有一種現實的合理性,它與工具理性主導的現代性制度帶來的心理壓抑的宣導需要正相契合。在某種意義上,流行文化正是工具理性主導的現代性制度許可的宣泄性工具。但是,文化并不僅僅是一個工具系統,它更是一個多樣性的意義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理性與、價值信念與世俗享樂、精英式的經典與大眾式的通俗等應該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在流行文化成為強勢文化的今天,文化的宣泄性特質不僅顛覆了經典文化的理性主義姿態而合法化,并且成為文化的常態。在這種情勢下,文化的發展需要的是理性的再平衡。

      注釋

      ①傅守祥:《經典文化的焦慮:從精英掌控的標準到動態選擇的趣味》,《現代傳播》2006年第4期。

      篇(9)

      當代的流行文化簡直就是一個包羅萬象、林林總總的大雜燴,有學者在歸納大眾流行文化時,分析了其中的四種類型:“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眾文化;二是電子媒介中的大眾文化;三是電腦與互聯網中的大眾文化;四是日常生活習俗與器物中的大眾文化。這最后一種尤為復雜,包括了趣味、心態、形象、行為、物品、語言、環境等多個方面。”①這是概括得相當到位的。筆者認為,就大的方面來說,流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下列數端:

      其一,它表現出高度的現代性。流行文化是工業文明的伴生物,就世界范圍而言,流行文化產生于現代工業化時期,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顯然它與城市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封建時代高度發展的民間文化,例如明清城市的文化,但它絕非流行文化,因此明顯地不同于前工業社會中的民間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其二,它是一種典型的大眾流行的商業文化,表現出濃烈的商業性。流行文化產品的生產同普通商品的生產一樣,包括了策劃、設計、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流行文化的生產者特別工于成本的核算和收益獲取,用各種可能使用的手段來盡可能地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并以此實現商業利潤的最大化。現代化傳播媒介和科技手段是大眾流行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載體,因而能使這種流行在短期內迅速蔓延和擴張。

      其三,流行文化凸顯高度的產業性。它是一種按照產業方式運作的經營性文化。包含了工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序化等―般內容,產品的生產者只能從多數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發,它面向社會生活中的普通大眾。而我們知道,所謂“社會大眾”,從本質上看,其接受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它只能制定普通的、適合多數人的產業標準。

      其四,流行文化強烈的娛樂性。當代美國學者與思想家丹尼爾?貝爾認為,大眾流行文化是―種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關,而只關心享樂和消費。他借用麥克唐納的話說:“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高興。”②追求愉悅和消遣的欲望在當今時代得到了全面的擴張。所謂“跟著感覺走”、“玩的就是心跳”,追求和制造快樂,已成為當今社會一道無處不在的文化景觀,其背后潛藏著人對自身全面發展終極目標的祈盼。

      其五,流行文化的復制性。以技術為先導的工業時代打破了文化霸權,流行文化借助于迅猛發展的現代高新科技傳播手段,復制性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特征。顯然,流行文化的復制性,既普及文化,同時也制造平庸,加深了文化流行與鑒賞的同質化傾向,復制性也是其產業化、標準化操作的必然要求。為了適應一般受眾的需求,它不得不采取“一般”的標準,“一般”即是“標準”,標準化就成為大眾文化產品的一個特征,否則也無從復制。

      通過對流行文化上述若干特點的描述,我們也許能夠對流行文化的內涵有些基本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不僅不是精致的文化,而且根本就不屑于作出這一區分。由于沒有高低的層階,因而也就缺乏一種文化的引導機制,在某種意義上剝奪了統治者機構和知識分子平時秉持的話語權,在表達的民主性上它可以具有一種變革意義,但是也具有無政府狀態的可能性。

      流行文化與大眾傳播共生互動

      人類的傳播行為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也充分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就從本質上規定了傳播與流行具有深刻的內在一致性。大家都知道,文化是聯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社會紐帶,社會的基本性質、走向、形態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粘合方式與力度。那么,怎樣來表現這種粘合呢?傳播就是文化的載體,它承擔著對文化內容與形式的轉換、傳輸、處理、存儲、檢索、提取和推廣的全過程。事實上,社會自有大眾傳播出現以來,大眾傳播就充當著雙重的角色。一方面它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領頭羊”,當代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沒有不重視大眾傳媒研究的。另一方面,大眾傳播以其強大的傳播力量,它又是各種文化傳播的載體,在當代社會文化的流行過程中,大眾傳播又是流行文化的積極傳遞者、倡導者、推廣者與普及者,流行文化的擴布與流行,倘若沒有大眾傳播的推波助瀾,各種文化樣式就行之不遠,成不了氣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大眾傳播與流行文化共生共榮,它們是不分彼此的“共謀者”。

      從傳播學角度看,各種流行文化樣式并不追求它經典的示范性和傳之后世的楷模范式,它看重的只是“現在”,特別是在它被商家染指,商業運作得相當成功,由此形成一套文化上的生產―消費關系。

      就歷史傳統說來,中國傳統社會中缺乏發展出市民社會的文化資源。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空前發達與長期存在,國家通過中央至地方的權力機關對社會進行嚴密而全面的統治,使社會呈現出高度一元化的傾向,任何獨立的民間社會組織都難以生存。在這樣一種高度一元化的政治運行機制背景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不可能獲得成長和發育的真正空間,而市民社會的無法形成必然導致流行文化難以萌生。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轉型,尤其是90年代初期國家正式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定位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性質,而市場經濟正是市民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在客觀上為市民社會和與之相應的市民文化――流行文化的健康成長創造了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文化領域也出現了走向市場化的趨勢,大部分文化藝術產品以商品的形式,通過不同的渠道,流通于社會各個領域,并以相當的規模、范圍和容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市場。諸如演出市場、書報刊市場、美術市場、電影市場、文物市場、音像市場、娛樂市場、文化藝術培訓市場、裝潢廣告市場、體育市場、旅游市場等等,形成了以國家為主,集體、個人和外商投資等為輔的,開發文化市場的經營格局。

      流行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總是與大眾傳播形影相隨、共生互動。從發生學上講,流行文化在西方雖然可以溯源到18世紀,但真正的發展是在19世紀30年代大眾化報紙出現以后。可以說流行文化是依賴于大眾傳播的發展才逐步形成的,而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種重要樣式與內容,兩者共生共榮,密不可分,或者說兩者本來就是一枚銅幣的兩面。有人曾用這樣的話語來考問歷史:“在無線電和電視、電影、留聲機以及令人瞠目結舌的多樣化的定期報刊出現之前,生活本來究竟是什么樣子?”③

      現在學術界一般把1833年9月3日美國人本杰明?戴伊在紐約創辦的《太陽報》,作為人類傳播史上大眾傳播時代到來的標志。這張每份只售1美分的“便士報”,開啟了一個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由此,與大眾傳播共生互動、相伴而生的流行文化也開始進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革命,傳播媒介的花樣翻新,使流行文化逐漸步入市民生活的殿堂。由于大眾傳播與流行文化相伴相生、共生互動,也使文化研究的學者始終繞不開大眾傳播媒介與大眾流行文化這兩個主題。斯諾曾指出:“在當代社會,公眾往往接受媒體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因此當代文化實際上就成了‘媒體文化’”。④西方學術界自20世紀20年代逐漸開始了對大眾文化的理論關注,從時間上看,此時也正是大眾傳播飛速發展的時期。1920年商業廣播電臺在美國開播,1936年電視在英國問世,到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也開始形成自己的體系。與此同時,迅速崛起的西方社會批判理論,也把其理論視角放在了大眾流行文化與大眾傳播的相互關系上,強調了大眾傳媒研究與大眾文化研究的內在一致性。“由于它們強調工商業服務和產品,它們是經濟體制的中心部分之一。由于它們增加了在選舉過程中的作用,用于報道各種聽證會和注重政府新聞,它們成為我們政治體制中的一個重大特征,由于它們提供家庭消費的娛樂和通俗文化,它們成為我們家庭體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許多人來說,電子媒介布道已經成為宗教體制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有限的程度上,它們也成為我們教育體制的一部分。”⑤大眾傳播的巨大影響力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頑強地表現出來,它與流行文化的共同體關系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為當代流行文化推波助瀾的電視傳媒

      流行文化是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社會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隨處可見的消費現象。因為在多數時候,它都體現為某一時期人們一種趨同的消費選擇。它可能是一首傳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也可能是滿街行走的紅頭發、黃頭發,還有可能是一部熱播的電視劇,更有可能是一部票房走俏的電影、一檔電視節目……總之,當潮流來襲,不管人們身處何處、接受與否,總能感受到其旺盛的擴張之勢。

      有人把“流行文化”比作是“任性的小姑娘”,荒唐而美麗。流行文化好像沒有方向的飄風,忽左忽右,毫無路徑。流行文化的精靈在于跟風――沒有思考,沒有判斷,沒有抉擇,僅僅是失去抵抗的接受,以一種物質性標志昭示意識形態方向,從而升入一個精神范疇,抽離原來從屬的文化領地,這就是人們無法改變的社會現實。如前些年流行的一首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也是一曲流行,到處傳唱,獲得的評價卻是大相徑庭、褒貶不一。這就提出了流行文化中一個關于共識的問題,通過對流行共識的成因追根溯源,不難看出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所代表的網絡文化背后,正是中國社會產業、教育、資訊結構變化的結果。

      20世紀60年代以后,被電影人輕蔑地稱作“小耗子”的電視扶搖直上,目前占據大眾媒介第一媒體的位置,它是流行文化的同謀、最積極的制造者、最熱烈的推動者,當然,也是流行文化利益的瓜分者。從媒介進化來看,電視是口語文化的再度復興。文字誕生以前的人類沉浸在口語文化時代,文字符號從時間和空間上延伸了口語傳播的能力,卻消解了人際傳播過程中分泌的形象與。電視的勃興糾集沉默已久的口語文化人口,迅速收復文字霸占的傳媒領土,口語運動消滅了文字的內涵,文本化為散落在時間之河中語音的流動,成為沒有所指的言語運動――重復、瑣碎、虛詞、語文教師痛心疾首的病句、語氣詞和閃爍不定的神情。口語文化召喚被文字冷落的人群:文盲、不愛上學的壞小子、家庭婦女、流落在城市邊緣的民工和普通工人。知識分子在電視媒介的口語文化擠壓下成為孤獨的小島――拒絕電視也被電視拒絕。

      共時性傳播和參與式收看是電視傳播的重要特征。衛星覆蓋與有線傳輸的結合將大眾編織在一種共同的經驗中,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時間收看同一節目,這種經歷前所未有。共時性傳播為流行文化支起空間平臺:從熒屏出發,可以到達廣闊的人群。參與式收看讓受眾成為電視的俘虜,獎品、嘉賓、現場觀眾等種種誘惑布下天羅地網,受眾在接受電視節目的同時也關閉了理性思考,任憑感性聽隨主持人擺布――回憶一下收看娛樂節目或現場演唱會的經驗,自我迷失,流行乘虛而入,電視與流行文化合謀,大眾在毫無防范的心理狀態下被羅織進流行文化的情境。

      當代流行文化是一種后工業社會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費性、復制性與集體狂歡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實為具體的消費行為,演唱會、CD、電影、衣服、飲食、閱讀、觀看(觀看是電視消費,為收視率增加小數點,而收視率是廣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標)以及燙發、染發、化妝等。一種事物所以會成為風行一時的潮流,受眾對于該事物的共通知識成為共享流行事物并獲得其意義的首要基礎,不具有該流行共識的人會自然隔離于流行文化之外。

      流行文化與大眾傳播共生互動,一方面,大眾傳播媒介傳遞著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響著大眾傳播媒介。事實上,我們僅從當代新聞類傳媒的傳播內容、方式與風格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大眾傳播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關聯性。英國文化社會學家約翰?哈利特曾經說過:“通俗新聞看來是一種蒸蒸日上的新聞形式,它正在取代傳統的‘嚴肅’新聞,即使在‘嚴肅’新聞的最后堡壘即所謂‘高品位’大報也是如此。”他所說的通俗新聞(Popular Journalism),是指“那些大量銷售的報紙、期刊和廣播電視節目,它們專門從事名人軼事、生活方式以及‘非消息性’報道,并不注意日常政治新聞報道”。⑥今日的大眾傳媒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早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文化消費主義傾向,流行文化固有的娛樂消費性,已全面滲透到對新聞的傳播之中。主要表現在:一是新聞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出現了大量“生活方式報道”,對受眾實施物質生活消費的誘導;二是以大量的娛樂新聞和娛樂節目,服務于受眾的感官享受;三是新聞傳播的主體形象身份產生了變化,各種影視、歌舞、體育明星等逐漸取代“生產英雄”,占據越來越顯著的地位;四是新聞傳媒開始注重媒介自我形象的重塑與包裝。⑦

      在當今的情勢下,電視在諸多媒體中“一支獨秀”的時光已經成為過去,它的日子并不好過,電視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電視業界開啟了專業化頻道營銷可以說是世界電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電視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電視受眾市場變化的必然結果,以及媒體競爭的必然產物。■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崔欣、孫瑞祥.大眾文化與傳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4.

      ②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91.

      ③切特羅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

      ④戴安娜?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4.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6-0127-01

      “流行文化”是一定時期內在人群中廣泛傳播并受歡迎的文化,它具有娛樂性、商業性、通俗性和互動性四個特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流行文化開始嶄露頭角。由于其商業性娛樂性等特征,它在短短數年之間迅速發展壯大,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喜愛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而言,流行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力更大。

      一、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流行文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當代大學生思維獨立,強調自我,不盲目崇拜權威。流行文化更加貼近大學生的思想,為他們創造了一個釋放個性和實現自我的平臺,激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流行文化借助現代傳媒的交流更加便利。大學生們通過流行文化不僅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成果,開拓了自己的視野,更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從而形成符合時展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

      (2)流行文化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了他們的學習視野。新事物的出現通常蘊含著多樣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因此,對于喜愛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對網絡這個“新事物”的運用能力和信息的需求量都是驚人的。與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同,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靈活性更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更高。同時,通過主動搜索和學習,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流行文化為大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同時又使他們得以多角度的認識客觀世界,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了他們的學習視野。

      (2)流行文化加速大學生與社會融合的進程。住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很少與社會接觸,因此在畢業時經常面臨著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矛盾。然而,由于網絡、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流行文化快速傳播,大學生們更加容易獲取大量的社會信息,掌握社會發展的動向。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可以及時傳播社會上新的技術發明,有助于大學生掌握新技能,有利于大學生與社會互動,參與社會生活。

      (3)流行文化緩解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當今的大學生面臨著升學、就業、情感等種種壓力,迫切需要找到釋放的空間,而流行文化由于其自由、新潮、娛樂化的特性成為大學生的一個壓力的宣泄方式,紓解了大學生的焦慮感,起到了調節情緒、減輕壓力的作用。

      2.消極影響

      (1)價值取向扭曲。流行文化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因此,它在利益的驅使下容易傳播一些低級、庸俗和不健康的內容。而一些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學生們受這種濃重而平庸的世俗時尚的包圍與誘惑,十分容易迷失方向,從而導致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推崇與追求,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2)政治觀念淡化。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不同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容易被西方資本主義的觀念所腐蝕,容易導致信仰危機。而另一方面,流行文化所傳播的奢靡的生活方式沖擊著大學生們的感官,容易使大學生們現實政治漠然視之。

      (3)道德意識弱化。流行文化追求的是感官刺激,道德教化并不是其終極目標。因此,流行文化在一味追求享樂的同時,淡化了人們的道德意識。大學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相對缺乏判斷力和自控力。因此,大學生作為流行文化追求者,在感受著流行文化帶來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也不斷削弱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水平。

      二、流行文化負面影響的應對措施

      1.正確認識和對待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社會經濟發展與意識形態變革的必然產物,它的特性一方面給大學生帶來精神上娛樂與放松,另一方面也給大學生的意識領域帶來壞的影響。對于流行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引導流行文化的發展,充分發揮流行文化的積極作用,將流行文化適當引入學校教育。總之,既要發揮流行文化的優點, 又要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這樣才能融合文化,形成共贏局面。

      2.加強校園主流文化建設

      大學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個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熏陶著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大學生。因此,我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校園流行文化,堅守校園主流文化陣地。在把握好大學校園主流文化的方向的同時,也要融入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流行文化的鮮活形式,吸引大學生們的關注,這樣有助于大學生接受大學校園主流文化,從而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3.提高自身鑒別優秀文化和低俗流行文化的能力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品位,增強辨別能力,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的影響,理性追求流行文化。

      三、結束語

      如今,流行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最普遍的事物,大學生更是當代流行文化最主要的追隨者和傳播者,它包含諸多表現形式對在校的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產生了不可估量影響力。因此,只有通過采取措施規避流行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追逐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篇(11)

      中圖分類號:J2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116-01

      一、綜述日本流行文化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所有日本本土以外的能看到日本動畫都是盜版的,日本人不賣版權給其他國家。而近些年,在國內的互聯網上,無論是MV、漫畫、卡通、電視劇、電視節目還是電影都可以找到,既免費又更新速度快。對中國影響最深的日本流行文化便是日本漫畫了。

      二、現代漫畫藝術演變

      日本漫畫藝術雖然現在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在日本現代漫畫起步的初期也同樣經歷了痛苦的磨難。

      (一)美國文化的影響

      1945年日本戰敗,日本流行文化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美軍的進駐,美國的新文化和生活習慣被帶入日本。因為戰爭,日本民眾對美國所帶來的新文化十分向往,這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

      美軍進駐日本,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日本人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美國的影響。同樣在那個年代,美國的漫畫也正處于非常發達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漫畫的盛世影響了日本漫畫。

      (二)經濟騰飛時期

      從20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是日本的經濟起飛的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社會競爭激烈。這種激烈的社會競爭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升學競爭。學校成了應試教育的機構,孩子們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厭惡了課本文字的束縛,甚至對文字本身產生了一種抗拒的心理,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愿意看文字,不愿意寫文字的現象。漫畫在這種狀況下開始成為孩子們的精神食量。漫畫具有詼諧、輕松、幽默和易看的特點;另一方面,日本的現代漫畫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前漫畫的概念,故事情節動人,信息量大,畫法新穎,題材多樣性等,這些特色都成為吸引孩子們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與文字文本相比,漫畫更具有想象的空間。孩子們本來就是想象力豐富的一個群體。漫畫這種圖文文本不需要文字文本那樣比較嚴謹的邏輯性,根據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節的展開可以比較自由地發揮讀者的想象力,這符合孩子們的特性。

      日本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信息過剩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活的人們都必須每天學習新的東西,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由于高效率,日本人沒有時間來慢慢思考。漫畫的直觀效果,能更方便地獲取信息。當然很多的日本人從兒童時代起就一直看漫畫,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后漫畫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最好地娛樂消遣。

      (三)全球化時代

      日本的現代漫畫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滿足每個年齡層、每個階層的觀眾。現代漫畫與動畫電影、動畫片的關系十分密切,并且相互影響。在現如今,還沒有任何一種大眾傳播媒體可以像這兩種媒體一樣結合得如此緊密。這種結合方式促進了動畫片和現代漫畫的發展。

      在日本的地鐵里看漫畫雜志,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但是在歐美人的眼里,這個情形卻十分少見,令他們詫異。因為除了一部分漫畫迷支持的藝術漫畫,在歐美國家,漫畫只不過是面向兒童的幼稚讀物。在過去的日本,漫畫也被認為是陳腐和幼稚的東西。在20世紀60年代末,“大學生看起漫畫來啦”還一度成為不大不小的新聞。但也就是從那時起,成年人(青年)逐漸開始看漫畫了。日本的漫畫從那時起開始達到了足以供成年人欣賞的水平。

      三、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

      日本是一個出版大國。漫畫不僅對本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從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輸入到世界各國,漫畫成為輸出最多的一種文化產品。在西方世界,日本的漫畫和動畫片同樣受到了熱烈歡迎,而且對西方國家的漫畫和動畫片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亞洲,日本的漫畫同樣影響巨大,無論是韓國、中國還是東南亞各國,隨處都可以買到日本漫畫。日本的漫畫的對外輸出刺激了各國漫畫自身的發展,也對日本的文化的推廣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 日韩 精品 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播放 |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精品9|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情侣对白 |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tv久久久久久久| 91视频国产精品|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野狼精品社区| 亚洲综合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免费视频成人国产精品网站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