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檢驗科培訓總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71-01
醫院的檢驗科是醫學基礎和臨床之間的橋梁科室,它包括了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血液學、臨床免疫學等分支學科。檢驗科每天都有檢測病房、門診的病人、體檢與科研、人體和動物標本的檢測工作等等,相關工作人員接觸范圍廣,接觸的人群多是檢驗科最直接的特點。因此,檢驗科也由此成為了醫院中最大的生物安全隱患的高危區域?,F今,SARS的流行、禽流感的發生、手足口病的出現、各種傳染性肝病與結核病的上升趨勢,都是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檢驗科也很容易成為傳染病發生的醫院源頭科室,因此,如何能預防和孔氏檢驗科的生物安全風險成為一項重大課題。本文筆者就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的管理及相關措施進行了探究,現具體分析如下:
1 檢驗科生物安全的危險因素分析
1.1 對送檢樣本的操作 在對送檢樣本如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唾液等操作過程中,會有氣溶膠產生,并難免有樣本遺漏的狀況發生,由于樣本泄露從而致使工作臺、皮膚、衣服、黏膜等受到污染,這些都是檢驗科實驗室常見的生物安全隱患,這不但是潛在的危險因素,也嚴重威脅著檢驗科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若這些送檢樣本中含有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體及結核等,就會引起直接的接觸性傳播。
1.2 檢驗科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 檢驗科的對象是醫院全院的各類檢測樣本,而在檢測樣本的過程中,樣本的氣溶膠產生、樣品遺漏、樣品外溢、皮膚損傷等意外事件是會經常發生的,檢驗科的相關人員因此也就成為了實驗室生物安全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由于一直在檢驗科從事相似工作,從而降低了檢驗科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特別是在長期的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更容易忽視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對送檢樣本進行操作時忘記帶口罩與手套、常不戴工作帽、在工作場合進行飲食、實驗中途會接觸手機等私人物品、生活垃圾與醫療廢物混合放置、穿著工作服四處出入或到實驗室以外的場合等等這些行為,都是造成醫院交叉感染等的主要原因。
1.3 檢驗報告單與醫療廢物 檢驗報告單由于多種因素,可能遭受到送檢樣本或者實驗室其他原因的污染,但其常常沒有經過消毒等程序就直接移交到醫生或者病人手中,這是造成感染源擴散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由于檢驗科的醫療廢棄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潛在的高傳染性樣本或者被污染的物品等,若處理得不合適,使其進入市場或者社會中,可能會發生重大的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所以,有關對醫療廢棄物、醫療垃圾、醫療廢水等的處理方法,也是需要控制的感染源頭之一。
2 檢驗科生物安全的管理與預防控制措施
2.1 提升檢驗科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 采取講授與講座相結合的辦法,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相關知識對檢驗科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并定期考核。要采取一個月舉行一次關于生物安全的研討會,總結一個月來檢驗科在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防控措施上有哪些優點與不足,并進行積極改進。通過培訓與考核,提升了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也可以規范一些樣本檢測的操作過程。
2.2 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的管理 落實實驗室安全負責制,具體落實到人頭上,對實驗室安全天天都要有專人負責,加強實驗室安全的監督。作為檢驗科的主任,要不定時對檢驗科的生物安全進行抽查,對有疏忽的地方作到獎懲鮮明,嚴格執行各項制度。
2.3 檢驗科醫療廢物的處理 要嚴格遵守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原則,對實驗室里的各項垃圾、廢物要作詳細分類處理。檢驗科也應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以防止醫療垃圾的處理混亂,引發生物安全事件的產生。對特殊的廢棄物,要進行消毒滅菌操作,并詳細記錄。對于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應該由專門人員進行處理,該人員必須經過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并合格。
2.4 緊急生物安全事件的處理 檢驗科應制定詳細的針對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發生后的應對計劃與操作流程。一旦有緊急事故發生,相關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該流程立即執行。
3 討 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檢驗科的生物安全防護在防止醫院感染中處于重要的地位。醫院的檢驗科作為醫學的基礎和臨床之間的橋梁科室,它承擔了繁重的檢驗任務,它具有相關工作人員接觸范圍廣,接觸的人群多是檢驗科最直接的特點,由此決定了檢驗科是一個醫院的高危區域,是一個大的感染源。在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國爆發后,又相繼有SARS的實驗室感染發生,這反應了生物實驗室的安全存在嚴重的問題,引起了政府、社會等對實驗室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所以,我們更要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的相關管理和控制措施,只有有條不紊地管理,較高的檢驗科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才能杜絕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的發生。并且,醫院是個人流量大、疾病復雜的地方,只有真正將感染的源頭去除或加以防控好,也就是將檢驗科的生物安全調控得當,才能真正使病人的生命健康得以保障,使病人安心來醫院診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不僅是對檢驗科工作人員的自身安全的保護,也是對前來就診的病人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平,喬冬梅.提高認識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的管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12):1611-1612.
臨床標準檢驗質量主要通過分析前、中、后3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才可獲得,其中分析前作為標本源的控制環節,對整體質量控制最為重要,分析前過程主要包括檢驗申請、患者準備、原始標本采集、標本運送幾個步驟,由于需要與其他科室部門協同完成,因此,分析前質量控制也是實驗室中最難控制的一個薄弱環節。本研究為提高臨床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探討檢驗科與護理人員的溝通對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影響并總結針對性干預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集檢驗科送檢標本10169例,所有標本均通過護理部門采集、護工送檢。不合格檢驗標本包括血液、體液、代謝分泌物標本。通過對護、檢部門針對性干預,再次采集標本10053例。排除不合格標本中的溶血、凝血等因素。
方法:檢驗科聯合護理部門對送檢標本進行全程監控,對臨床檢驗中出現的不合格標本記錄并分析原因,后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具體干預措施:①強化責任:兩科室共同開展相關培訓工作,護士要做到有責任心,積極與患者、護工及檢驗科溝通,檢驗科要嚴格審查送檢標本,全方位重視分析前的質量控制。②開展培訓:通過加強專業技術素養,使護士嚴格按照要求采集標本,確定標本的采集狀態、時間、部位、方式正確無誤,護工及時送檢,運送過程中保持快速、平穩,檢驗科及時對標本審查并檢驗。③積極溝通:責任護士、標本運送護工及檢驗人員,主要通過電話及記錄形式進行分析前溝通,檢驗人員通過電話詢問,獲取患者采集標本時狀態、采集時間、采集部位、方式、送檢耗時及運送方式等,并根據記錄調整標本待檢時間。④加強協調:兩科負責人共同參與臨床查房、信息反饋及電話聯系等方式,加強與患者、臨床醫生、護理人員及檢驗醫師的聯系,使分析前質量控制能夠進一步規范化、信息化。分兩階段采集患者標本,統計干預前后采集標本的不合格率,并進行比較及原因分析。
觀察指標:不合格標本評價標準:臨床癥狀與檢驗結果嚴重不符;出現臨床不可預見的過高、過低值;再次檢驗結果回歸正常值。
統計學處理:采用IBMSPSS19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采用百分數表示,P
結果
干預前、后不合格率比較:記錄干預前、后標本不合格例數并比較,干預前后檢驗標本不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5.537,P
討論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510-01
1 前言
檢驗科中存在的職業危險因素是當今醫院中職業因素存在最多的科室,其危險主要來自于檢驗科醫護人員對血液和一些病原菌檢驗的過程中,在不注意的情況下給自身帶來的危險和傷害。具體的來說,醫護人員每天需要檢測的內容和項目較多,而且很多標本都來源于病人,其中有可能還存在著某些傳染疾病的標本等,因此,在醫護人員檢查的過程中接觸這些病原微生物的標本,很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出現醫護人員醫源性感染。因此,醫護人員應該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不僅僅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診環境的安全性,同時也有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檢驗水平和能力。本文通過在2013年我院檢驗科的醫護人員,將人員平均分為兩組,對其職業病進行分析,并且根據職業病的分析給出相關的防護措施。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在我院檢驗科的醫護工作人員一共有40名,將我院的40名檢驗科醫護人員進行隨機的分類,分別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人。其中觀察組的30名人員中,全部都是婦產科的助產人員,有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齡最大的為38歲,最小的20歲。對照組的30名醫護人員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最大的為42歲,最小的24歲。
1.2 方法
對于本次的研究方法,采取的是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的主體是醫院感染控制的專職人員。為了獲取得到更多的問卷調查的數據,首先要求要對醫院感染控制的人員進行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職業中存在的危險點;醫護人員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況和銳利器具損傷產生的因素等。最后總結和歸納總結檢驗科醫護人員中存在職業危險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總結歸納出相關的對策,對實施防護對策的人員進行相關性指標的研究分析。
1.3 統計學數據處理
對于本次的數據進行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檢驗的方法主要通過兩組之間的差別進行分析和對兩組的資料進行分析,采用X2進行檢驗,最后做出兩組數據的差異分析,兩組數據存在明顯的差異,P
1.4 健康宣傳教育的內容
檢驗科的醫護人員和其他的科室不相同,科室的人員必須要懂得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感染和其他危險情況的發生。檢驗科的醫護人員是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檢驗品的直接人員,在工作中不僅僅要保證病人的身體,同時還應該做好自我保護能力。檢驗科的醫護人員必須要重視手和各種衛生器具的消毒處理。在患病期或者受到外傷的情況下,醫護人員應該避免直接接觸檢驗品,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另外還要注意加強醫院控制感染的意識,保證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圣體。此外,醫護人員還應該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注意工作時間和業余時間的相互協調。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經常佩戴口罩,減少因為口腔的傳播流入到氣道中。醫院應該嚴格執行衛生部門的相關消毒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實際情況醫院需要制定消毒隔離制度,并且有效的執行并且進行監督。對消毒隔離的制度需要加大宣傳力度。
2.結果
結果如下表。
通過上表中的數據顯示和對比可以看出,分析保護措施前后的指標,表明實施保護措施之后的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率相對于較低,銳器損傷率及損傷后正確處理的指標比率均比實施前好,數據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數據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3.引起感染科職業危險的因素
3.1 管理機制和力度還不夠
雖然衛生部門現在已經對檢驗科實驗室的操作進行了規范,但是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還沒能認識到其危險的重要性,也沒有充分了解到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在進行檢驗的過程中為了方便進行了簡單的操作,而管理部門也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
3.2 缺少自我保護意識
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只注重工作的質量,忽略了工作的自我保護意識,在進行檢查和檢查之后沒有進行自我保護,在操作的過程中沒有佩戴口罩手套等安全措施,在實驗室內要禁止飲食進水,穿實驗室的工作服在其他科室游蕩等,都有可能會帶來感染。
3.3 實驗室的環境
檢驗科的環境必須要干凈整潔,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定,實驗室的環境氛圍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區,實驗室的空氣不流通、實驗室的操作臺沒有進行消毒等都會增加實驗室的感染幾率。
3.4 廢棄物的處理
在實驗室中,廢棄物要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分類處理,嚴禁將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相互混在一起。醫院中如果將廢棄的標本未經過處理就放入到下水道中,不僅僅會引起醫院內部的感染,一旦流出醫院還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和感染。在未經過消毒的情況下,重復使用實驗器械也會帶來感染源。
4.應對措施
4.1 加強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個規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同時還應該建立監督小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檢驗科室和實驗室進行檢查,督促檢驗科的人員認真負責的完成工作。對新入職的員工統一進行培訓,在培訓之后進行相應的考核,待考核過關之后才能正式入職。
4.2 加強檢驗科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工作人員在進行實驗室進行檢查的時候應該穿好實驗服,并且戴好手套和口罩,離開實驗室之前要將衣服和手套口罩脫下來,然后洗清雙手之后在離開實驗室。在實驗室須知和相關管理中,必須明確在實驗室中禁止飲食喝水。檢驗科的人員還應該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并且要有明確的身體狀況記錄報告。
4.3 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和清潔
檢驗科的工作人員還應該每天對實驗室的空氣和實驗器材和操作臺進行消毒,明確的標注實驗室相關區域的清潔消毒情況,特別是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區的劃分,堅決杜絕污染清潔臺。實驗報告單必須要經過紫外線消毒照射之后才能取出來。
4.4 完善廢物處理方案
醫療廢棄物是造成醫療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要制訂鄉音的廢物處理方案,全面控制污染源的擴散。在進行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的時候,還應該根據相應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對醫療廢棄物進行合理的安排,明確不同的醫療廢棄物的放置。對于廢棄的標本應該統一放到一個袋子中,先進行消毒之后在進行處理。
5 結束語
綜合上述的談論結果可以看出,檢驗科的醫護人員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嚴格按照專業的技能和崗前培訓進行規范化的操作,并制定一系列的評判標準和相關的措施,確保減少檢驗科中存在的危險,全面保證檢驗科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以便于更好的服務于臨床醫師和患者。
參考文獻
檢驗科是一個需要經常性接觸到血液標本的科室,需要對血液標本進行采樣、分離、實驗、觀察、處理等操作,因此,在任何操作的環節中均存在著血源性感染的風險,對檢驗科的醫務人員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需要給予高度重視。本文通過觀察探討檢驗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險及其防護措施,總結其臨床意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檢驗科醫務人員19名,發生職業傷害的醫務人員共46人次,年齡在23~40歲,平均年齡為28.5±0.3歲,其中年齡≥35歲有2例,工作時間≤1年有4例,2~5年有10例,6~10年有3例,文化程度為本科17例,碩士研究生2例,分別對科室進行防護前后的職業血源感染的危險因素發生率進行問卷調查,觀察比較防護前后的調查結果。
1.2 調查方法 進行調查前先查閱相關文獻,并對我院檢驗科日常工作中常見的血源性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包括受到銳器傷,受到患者體液、血液噴濺,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及其它因素是否發生、發生的次數,并依此制作相關的調查問卷,分別派發給檢驗科中的醫務人員,如實進行填寫。此次問卷共發放19份,回收率為100%。針對性地總結問卷中信息,并進行統計,科室再針對調查的結果,相應制定出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實行,半年后再進行1次問卷,方法同前[1]。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職業傷害的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6人次發生職業傷害中,受到銳器傷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體液、血液噴濺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銳器傷所占比例最高,與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比較差異顯著(X2=31.11,76.85,64.10,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各種檢驗科職業傷害防護前后情況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種檢驗科職業傷害防護前后情況比較[n(%),n=46]
3 討論
本文中統計發現,檢驗科醫務人員46人次發生職業傷害中,受到銳器傷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體液、血液噴濺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銳器傷所占比例最高,與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比較差異顯著,可見基本上每個檢驗人員均有被刺傷過的經歷,并且大部分次數超過1次以上,而銳器傷也是最為危險的血源性感染因素之一,往往器械中會沾有患者的血液樣本,容易被傳染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敗血癥等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本文中也統計發現,檢驗科實施職業防護措施前后各種檢驗科職業傷害的比例情況比較存在明顯差異,銳器傷降至19.6%,患者體液、血液噴濺降至8.7%,其余傷害降至0%,可見實施防護措施后,切實達到了盡量隔絕危險因素,減少損傷的目的。主要防護措施如下:(1)加強檢驗科醫務人員的管理、培訓工作,建立并嚴格執行檢驗科中的管理制度,積極推行并實施各種工作中的預防措施,定期有計劃地對檢驗科的工作人員進行相關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組織學習,讓其充分了解工作中各種存在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2)全面增強檢驗科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要求所有檢驗人員在工作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必須在處理檢驗完畢的樣品時嚴格穿著長袖隔離衣和防水圍裙,配戴手套和口罩,在提取樣本、進行樣本實驗時,配戴護目鏡和無菌帽,穿防水靴等,注意帽子完全頭發將遮蓋;對于日常不可避免的銳器接觸中,應謹記并嚴格禁止徒手對針頭及針筒進行分離,禁止雙手將針冒回套,禁止進行銳器直接傳遞,禁止手持銳器物時指向其他工作人員;一旦不慎被污染的銳器刺傷,即刻將受傷部位的污血擠出,并以大量流動水進行徹底沖洗,嚴格清創,必要時及時接種免疫球蛋白,定期進行跟蹤檢查[2]。
綜上所述,隨著檢驗醫學的不斷發展,檢驗科的職業危害因素也增多,檢驗科人員的職業防護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險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實做好防護,減少人員損傷,維護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加強學習,促進優質服務和檢驗質量。以“二甲評審”的中心工作為契機,并體現“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工作宗旨,檢驗科通過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全年共進行政治學習12次),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全年業務學習18次,業務考核4次)。一方面充分調動全科人員的積極性,使“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實,為了縮短患者等候報告單的時間,同志們經常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實現了在提高檢驗質量的基礎上快速發報告的目標,尤其方便了農村偏遠地區的患者。另一方面,使全科同志的業務技術水平和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認識到了遵守SOP文件(標準化操作規程)的重要性,認識到了質量是檢驗工作的生命線, 因此檢驗質量大大提高。
二、以“二甲標準”完善了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明確了職責、加強了生物安全知識培訓和考核。具體制度有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標本驗收核對制度、急診檢驗制度、急診檢驗結果登記和即時通知制度、危急值報告制度、報告單簽發制度、試劑與儀器設備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明確了各級工作人員和不同崗位人員的具體工作職責,對不同崗位人員做了針對性地專業培訓;全年4次對檢驗科全體人員進行了生物安全知識培訓和考核。使全體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責任明確,保證了檢驗科工作正常、有序進行,保障了檢驗科人員與患者的安全健康,保證了儀器設備、電器和危險品的安全使用。
三、加強了儀器設備及管理。高質量的檢測結果離不開高科技含量的儀器設備,高科技含量的儀器設備更離不開精心的維護和管理。檢驗科設備眾多,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為充分發揮儀器設備效能,以取得最佳投資效益,就必須保持設備完好,延長儀器壽命。為此,我們檢驗科掌握了系統的管理理念,以定期有計劃地維護保養為主,對各種儀器責任到人,對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儀、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尿沉渣儀等儀器設備,例行了日保養、周保養、月保養、年保養,并建立了詳細的儀器日常使用與維護保養記錄。
四、以“二甲評審”為契機,加強了實驗室的正規化建設、管理和質量控制。按“二甲評審”精神,成立了質量管理小組,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醫學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ISO 15189:2003)》、《實驗室生物安全認可準則》﹑《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和各種儀器及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書等,重新修訂了臨床檢驗項目標準操作規程和新購檢驗儀器的標準操作和維護規程,制定了檢驗科質量控制管理辦法,建立和指導同志們進行臨檢、生化、免疫、細菌的檢驗前、檢驗中和檢驗后的室內質控,使室內質量控制程序化、正規化、日?;环e極認真地參加了省市定期進行的室間質控,全年室間質控活動均取得優秀的成績,使各項檢驗結果更加準確,各種檢驗準確率達98%以上,從而使我科的生化﹑血常規﹑免疫、尿液、微生物和血凝等在2019年再次全部通過了全省檢驗結果“一單通”的認可。準確的檢驗結果為臨床提供了可靠的診斷依據,極大地滿足了臨床需求和人民群眾診治疾病的需要,受到了同志們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五、努力挖潛開展新項目和增收節支。一方面,為滿足臨床醫生和廣大患者的需求,我們廣泛征求其意見,并根據我們檢驗科目前的綜合資源條件,充分挖掘潛力,開展了急診干式生化等一批新檢驗項目,進一步滿足了臨床急診需求,給廣大患者提供了一個方便、快速的就醫環境,同時也為科室帶來了可觀的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我們充分號召全科人員大力開展增收節支工作,從節約一滴水、一滴試劑做起,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減少跑、冒、滴、漏現象,控制人情單,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經過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今年檢驗科收入又有較大增長,2019年檢驗科毛收入突破2000萬元大關,達2150萬元,比去年增加了240萬元,增幅12%;支出比為33%,節支15萬元; 2019年檢驗科總收入占全院總收入之比為9.3%,純收入為1430余萬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隨著醫院管理的不斷完善中,醫院感染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而檢驗科作為醫院感染最主要科室之一,其科室的工作人員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會發生醫源性感染,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從醫院方面來說,做好檢驗科室的醫源性感染的管理和預防控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從檢驗科醫源性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控制等方面作一個綜述,現綜述如下。
1.檢驗科醫源性感染危險因素
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檢驗科發生醫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綜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環境的污染
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每天要承擔包括病房、門急診病人、各類體檢以及科研的各種人體和動物標本的檢測工作。所以幾乎都要接觸不同患者的血液、尿液、體液等各種樣本。而有的樣本在離心操作時會形成氣溶膠或出現樣本發生外溢現象,這就造成了檢驗平臺及地面的污染,從而為工作人員發生醫源性感染提供外部環境條件。
1.2患者各種標本
患者的各種標本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檢驗科工作人員要收集患者各種標本,包括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這些標本本身就可能含有不同病原微生物,若檢驗工作人員操作不慎或未加相關的保護措施,就會發生醫源性感染。這種傳播比空氣更具危險性。
1.3操作空間的不合理
有的醫院由于受經濟條件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檢驗科布局嚴重不合理,操作空間非常狹窄,室內的空氣流通不暢,從而導致在里面進行相關檢驗的工作人員容易發生醫源性咸染,如果一旦發生室內空氣的污染,其影響的范圍則更廣,造成的后果也更為嚴重[1]。
1.4檢驗用品不當
如給患者采血用的采血針、吸管、注射器針頭、注射器針管、試管等一次性醫用藥具,操作中由于有的工作人員消毒觀念不強,有時未經消毒,并與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直接污染了醫院環境物品,從而大大增加了醫源性感染發生率[2]。
1.5操作儀器污染
在實際的日常檢查中,用于檢查的儀器經常會直接與患者的標本接觸,比如經常用到的血細胞儀、生化自動分析儀等。在這些儀器吸取標本時,很容易使操作儀器的表面產生污染,另外,有的試管標本在離心機上進行離心操作時,如果在離心過程中,試管發生破裂,試管里的液體就會散落在機器上,還比如檢驗室用的冷卻冰箱、細菌培養箱和顯微鏡頭都可能在檢驗過程中被污染,污染儀器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消毒處理,就會容易造成檢驗人員的感染。
1.6個人防護不當
個人防護不當也是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檢驗工作人員在日常的檢驗工作中有時一時大意而未戴工作帽、口罩等防護用品,特別是那些要經常接觸有呼吸系統疾病和傳染極強的患者,比如肺結核、肝炎等傳染病,患者在檢驗時如果咳嗽,打噴嚏都會引起檢驗的感染。經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時顯示,醫療人員被針頭刺傷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的繼發感染率分別為0.3%、6%~30%、1.8%[3]。由此可見,檢驗人員必須要提高自我預防意識才可以有效地避免醫源性的感染。
2.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管理
從上述我們可知,檢驗科工作人員醫源性感染主要危險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所以我們對檢驗科源性感染的管理與預防控制也必須以這兩個方面作為著重點,要徹底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科學、合理地的管理與預防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得到控制,大大減少檢驗科工作人員的醫源性感染。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管理與預防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檢驗管理制度方面
通過制定并執行“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管理制度”、“檢驗科消毒隔離制度”和“傳染病防護的報告制度”等相關制度,這些制度嚴格執行有助于提高檢驗工作人員的無菌操作意識,重視操作儀器和檢驗用品的污染處理,從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檢驗操作方法,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4]。
2.2 加強相關法律的學習及培訓
對于像檢驗科這種高危感染的相關部門,其工作人員應在每月集中學習一次相關關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通過對這些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檢驗工作人員的關于這方面的認識,對于剛進來的新工作人員,在上崗前必須進行這方面的培訓,培訓不合格不準進入檢驗部門工作。
2.3建立組織管理機構
醫院對檢驗科要專門設置感染控制小組,由科室的相關人員組成,負責檢驗科醫源性感染工作的管理,分析及預防。小組每月要給科室每個人員進行評比,評比先進要給予獎勵,不合格要進行相關方面知識的培訓。
3.預防控制措施
對于檢驗科醫源性感染預防應從產生感染方面入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控制,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3.1環境消毒處理
對于檢驗科,工作人員每天可用含氯的清毒劑進行空氣和相關物體表面的消毒。若發現物體的表面及工作臺面被明顯污染,對于具有傳染的樣本產生外溢等外漏現象,工作人員應立即采用消毒液進行消毒。
3.2自我防護
檢驗工作人員進行檢驗操作時應著裝整齊,加強對手的消毒。如果檢驗人員要接觸污染物品和器具,操作前必須要戴好衛生手套進行操作。如果受操作條件的限制必須用手親自接觸污染品,操作者應將污染的手立即用消毒劑搓擦,然后再用肥皂液洗干凈,檢驗人員應當注射乙肝疫苗[5],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醫院要對檢驗科人員定期進行體檢,并作好檢查結果記錄。
3.3檢驗儀器的消毒處理
對于那些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標本的檢驗儀器,都應當視為傳染源,應進行消毒處理。比如顯微鏡、試管離心機、血細胞計數儀、生化分析儀、冷凍冰箱及病菌培養箱等局部輕度污染的,可采用含氯清洗劑進行消毒。對這些儀器的消毒一定做到徹底,不能留下任何角落。
3.4醫用檢測用品及儀器的處理
要定期檢驗檢測用品和操作儀器,如果發現破損、過期和污染等情況要及時進行相關方面的處理,正確保存、合理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6],要嚴格進行分區處理,按傳染性、化學性、放射性及易損傷對醫用垃圾進行分類,醫院相關后勤處理人員要進行及時處理。做到污染的檢測用品及操作儀器一定要及時清理,避免感染的途徑,從而降低感染的機率。
3.5 嚴格落實隔離制度
采用隔離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醫源性感染。檢驗科室應制定度相關的隔離措施,并由專人負責,定期檢查消毒與清理工作,定期更換消毒劑,對檢驗科的空氣,物體表面、地面及檢驗平臺要進行定期徹底消毒程序,對部分要進行高壓滅菌的物品必須進行高壓滅菌[7]。
3.6重視工作環境
檢驗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檢驗科室內的環境好與壞直接影響工作人員醫源性感染的機率的大小,所以,檢驗科室內布局一定要科學、合理,必須確保室內空氣的流通順暢,另外,還要對室內進行嚴格的分區管理,對于半污染區、污染區必須設置明顯的告知標示[8]。
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對室內環境的愛護也可以有效地減少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
4.總結與展望
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的危性因素非常之多,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勢必會對工作人員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進而增加了檢驗工作人員的畏懼感,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必須針對檢驗科醫源性感染高危因素進行排查,并制定具有針對管理和預防措施。醫院一定要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的自我預防意識并加強管理監控,更重要的是,檢驗科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操作,正確處理檢驗垃圾,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加強學習。
檢驗科醫源性感染危險因素管理與預防控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生物安全的管理水平[9,10],降低對檢驗工作人員發生醫源性感染的機率,有利于檢驗工作人員的心身健康。
參考文獻
[1] 王艷,馬瑞宣,朱莉莉.提高檢驗人員預防醫院感染意識[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5(6):617.
[2]陳淑貞,蔡應木,鄭宇瓊.檢驗科醫源性感染的控制與管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7):1610.
[3]Dunne ME,Greenough W.Curtail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J].Adv Nurse Pract,2010,14(1):63-66.
[4]張敏,李偉宏,劉麗.檢驗科醫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589.
[5]Maskerine C,Loeb M.Improving adnerence to hand hygiene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J].J Contin Edus Heahth Prof,2009,26(3):244-251.
[6]Brunetti L,Santoro E,De Caro F,et al.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of healthcare workers[J].J Prey Med Hyg,2008,47(2):62-68.
[7]姜賽琳,詹亞梅,吳景芳.綜合醫院護理人員手部病原菌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7,11(11):1385.
目前,我國二級以上醫院的檢驗科大都可分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體液等幾個相對獨立的專業實驗室,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各個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開展的檢驗項目部分已實現了全自動或半自動化,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并能相互協作。伴隨國家《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的實施,筆者就新形勢下醫院檢驗科的建設管理談談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技術人員管理
醫院檢驗科檢驗質量水平的優劣取決于其科室人員的醫德水平和技術水平,要求檢驗人員必須具有愛“傷”觀念,具備有豐富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積極適應知識更新的能力。
1.1醫德醫風建設良好的醫德是醫院行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每個醫務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的行為準則,“一切為患者服務”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上,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1]??剖夜芾碇薪⒃缃话嘀贫?,其中有項內容就是進行醫德醫風教育。
1.2業務技術培訓雖然檢驗人員入科前的理論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識仍然沒有跟上醫學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技術人員使用必須進一步培訓,一要根據人員素質進行崗前輪轉學習,熟悉科室業務及崗位職責,考試上崗;二要有目的、有計劃采取學術交流、外地進修、項目培訓、參觀學習等方式,培養一些有穩定專業思想的業務技術骨干。同時科室依托廠家開展新業務培訓,鼓勵他們學習和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
2檢驗質量管理
因為儀器設備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檢驗結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判斷更加客觀、科學,反饋給臨床的信息及結果也越來越迅速,所以相當一部分技術人員認為只要有人、有儀器、有試劑就可以對臨床出具檢驗報告。這種認識缺乏對臨床實驗室質量工作的足夠重視,加之臨床對檢驗報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視對發出報告所必需的質量保證基本措施如儀器校準、維護、維修、室內質控、標準操作規程、記錄等臨床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檢驗科質量管理的核心是質量控制,質量控制不僅僅是室內質控(IRC)和室間質評(EQA),還有人員、質量體系、設施與環境、檢測方法、記錄、樣品等多項管理內容。
2.1成立專業小組成立由科室領導任組長,各專業實驗室組長(負責人)為成員的質量管理小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冊、質控記錄、差錯登記等各項質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實,定期檢查、分析各組室內外質量評定情況,及時糾正工作人員技術操作不規范的行為;定期收集臨床科室對本科室的意見和建議,并提出解決辦法。
2.2專業實驗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組長固定專業各組負責人實行競爭上崗,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科黨支部委員會研究后產生。建立操作者、專業組長或主管技師、科主任“三級”檢驗報告審核制度,對實驗室結果應進行分析,如在質控范圍內,可發出報告,否則應查找原因,必要時復核檢驗。實行特殊檢驗報告由科主任把關,其他檢驗報告組長核對后發出。
2.3制定標本采集及送檢制度為了確保檢驗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標本拒收的書面標準,并有拒收標本的記錄,同時在申請單上注明拒收原因。對所使用的試劑盒本著質量第一、價格合理、服務周到的原則進行選購,選用前應作比對,并有分析報告。儀器在使用前用標準物校對,正常后帶室內質控物按操作標準程序文件要求進行檢驗操作。
2.4認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實驗室檢驗質量保證的基礎,而EQA則是IRC的繼續和補充,起到相互校正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作用,對實驗室質控起到監督、促進作用。EQA應做到專業實驗小組每月講評1次,EQA做到科室每結果回報后講評1次,以總結經驗。
3儀器設備管理
計算機與各種自動化儀器的結合,使檢驗工作的自動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檢驗儀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機器,檢驗人員就可以根據說明書進行操作動轉,然后計算機直接輸出檢驗結果,大大減少了檢驗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儀器設備的管理是檢驗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內容。
3.1索證并建全儀器檔案必須有:注冊證、合格證、銷售證、操作規程(實驗室的法規)、維護及使用記錄(儀器狀態的證明)、校準和質控程序及記錄(準確性和精密度的證明)、計量設備的強檢記錄。
3.2對儀器的主要性能參數進行評價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異常水平標本的檢測、線性范圍、可比性、抗干擾試驗等內容,以保證每日設備使用正常。
3.3重建標準曲線新儀器測定常規標本前要建立標準曲線,在更換新批號的試劑或儀器維修后等時應重新建立標準曲線。
3.4儀器維護與保養建立儀器維護、保養、使用制度,各種儀器由專人負責日常的維護、保養、校正,并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反映并聯系維修。
3.5儀器比對儀器比對是保證實驗室報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個月進行1次,并有詳細記錄,方法是:首先選擇一臺本實驗室內技術性能最好的儀器(盡可能是用配套校準物校準的儀器),其他儀器分別與該儀器進行比對。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實驗室必須建立并貫徹“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學、生化、電學和生物傷害;實驗室與辦公室嚴格區分,污染區與非污染區嚴格區分。
4.2制定并完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獎懲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是提高質量的重要保證。檢驗科確定重要分析的“報警”范圍,當檢驗結果提示存在報警范圍時,檢驗科須重復標本,并立即回報臨床,與臨床診斷不符合情況時,須重復測定并及時與臨床聯系。同時,應做詳細記錄,包括日期、時間、負責檢驗的工作人員,通知人員和實驗結果。
4.3加強人員培訓加強新開展項目的準入論證及檢驗人員的在職培訓工作。一方面培訓和提高所有的檢驗人員對基礎知識和質量控制理論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質量工作是由各個崗位的全體員工的行為做出保證的,必須強化全員的質量意識,始終把全員質量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基礎工作,常抓不懈。
4.4堅持定期和臨床協調會制度真正能夠把檢驗數據有效轉化為有用的臨床信息,需要臨床與檢驗醫師的密切合作,為了建立質量信息反饋系統,定期征求意見,對提出的有關問題及時處理、報告并改正。
5監督考核管理
5.1年底總結,評優獎勵成立由科主任和各專業組長為成員的紀律管理小組,對科室工作人員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落實,發現問題記錄下來,及時在科室晨會上批評指出并根據獎懲辦法予以處罰或獎勵。紀律管理小組每季度對每個人進行綜合量化考核,考核以檢驗質量為主,作風紀律為輔,分項計分并將其累計到年底總結,評優獎勵。
5.2雙向測評對組長(實驗室負責人)實行雙向測評打分,一是全科人員給組長(實驗室負責人)無記名投票打分;二是科室黨支部委員會給組長評議打分,二者之和帶入年底工作總結作為對他們評價的依據之一??傊?,科主任既是科室行政領導,又是專業學科帶頭人,檢驗質量的提高、人才的培養、經濟效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要搞好醫院檢驗科的管理工作,科主任需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思想觀念,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項管理制度以及考核獎懲制度,用制度來管理和約束人員。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基層醫院的檢驗科的現代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為我國各基層地區的患者身體健康檢查做出了準確的診斷,大大提高了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質量作為檢驗科室的根本,直接關乎患者的診斷結果,是檢驗科室建設工作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目標。然而,就我國基層醫院目前普遍情況來看,其質量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基層醫院檢驗科的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1.1質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作為一種具有強制性的文件,能夠對工作行為產生管理、指導作用。然而,由于基層醫院忽視制度的意義,因此并沒有建設完整的醫院管理制度。檢驗科室的質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失去了應有的指導、管理與約束,或者制度建設缺乏可行性,導致管理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大大降低了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水平。
1.2檢驗人員的素質不夠高從普遍上來說,我國基層醫院檢驗科的檢驗人員多是中專生,其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其中檢驗專業的學生也為數不多,許多人都是改行而現學現用的。從職稱上來看,基層醫院檢驗科絕大部分是初級、中級技術職稱,高級技術職稱的檢驗人員幾乎沒有。檢驗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是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存在的重大問題之一。
1.3責任不明確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基層醫院檢驗科室的一大難題是責任的不明確性。在基層醫院中,由于規模較小,個人身兼數職,各級人員的工作內容往往不明確,盡管存在著高級、中級、初級技術人員的級別差異,卻做不到“因才制宜”,較難的技術應用可能讓初級人員去完成,較簡單的檢驗工作讓中級人員去完成,不僅不利于個人能力、專長的發揮,而且還是一種資源浪費行為。
1.4相關科室管理脫節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的聯系也日趨緊密。然而,在基層醫院,檢驗科室卻沒有與臨床科室做到緊密的結合,導致檢驗科室在工作的過程中,專業性目的較為模糊,檢驗結果不如人意。
1.5不重視質評活動室內質控是室間質控的基礎,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檢驗科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較為淡薄,往往會不開展室內質評活動,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對于返回的質評結果也不甚重視。這種工作態度,不利于本科室人員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改正,嚴重影響了基層醫院檢驗科工作水平的提高。
2新時期基層醫院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手段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基層醫院應該在參考國家、省、市要求以及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地區以及醫院的實際,建立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值班制度、工作制度、實際操作制度、化驗單發送制度以及差錯事故制度等等,使檢驗科室內部的質量管理做到有法可依。這樣一來,在完善制度的管理下,檢驗人員就可以以制度指導自己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質量水平。
2.2提高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檢驗質量由檢驗人員直接決定,因此要提高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水平,必須要提高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例如,加強檢驗人員對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訓,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各個項目的原理、檢驗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項、技術操作的規范流程以及檢驗儀器的專業使用、維護方法等等,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加強組員內部的互相學習,彼此交流工作經驗,同時還可以介紹國內外檢驗科的前言動態信息,以拓展基層醫院檢驗人員的思路,開闊視野。
2.3認真落實責任管理落實責任,是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環。在基層醫院的檢驗科室,由于相關基礎制度的漏洞,醫療責任往往難以真正落實到責任人身上。為此,為了提高檢驗科的質量管理,防止檢驗差錯乃至醫療事故的出現,檢驗科室應該認真落實責任管理,做到事出有人、記錄完整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手段能促進檢驗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從而提高檢驗工作質量。
2.4加強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的聯系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檢驗科室的工作質量。例如,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可以逐步培養檢驗人員的臨床意識,在檢驗的過程中,就會注意檢驗工作與臨床醫療工作的結合,從而保證檢驗結果具有更大的實用性。除此之外,檢驗科還可以及時收到臨床科即將開展的檢驗項目的反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作出改進,提高工作水平。
2.5落實質控措施檢驗科室必須提高工作覺悟,認真落實室內質控措施。例如,維護、保養檢驗科的工作設備,并完善登記工作;購買一次性度量器具、檢驗試劑時,要堅持合法、經濟、質優的原則;對于質控的反饋信息,要組織全科室人員認真分析、總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
3結束語
基層醫院檢驗科的質量管理,不僅影響著一個醫院的運行,而且直接關系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新時期基層醫院檢驗科的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認真落實責任管理工作,同時注意加強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的聯系,落實質控措施,從而促進基層醫院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安民.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控制與管理總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5).
[2]劉玉蘭.加強基層醫院檢驗科質量管理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1(17).
在具體工作中,需要結合臨床實際、嚴格甄選有意義的危急值項目表,將所有有意義、有價值的危急值項目包含其中。
2發現并及時報告
危急值檢驗科工作人員在日常檢驗中,一旦發現危急值情況,必須首先確保、核對臨床檢驗各個環節的正確性,與此同時,重新復查、核對危急值結果,復查無誤之后,詳細記錄檢驗結果(患者創號、姓名、檢驗日期、結果、報告人等信息)發出危急值結果,并及時通知醫護人員相應檢查結果。
3接受并處理危急值報告
醫院各個科室必須建立健全《危急值報告登記》記錄表,醫務人員在接收到檢驗科危急值報告之后,必須及時進行登記,并將詳細檢驗信息通知相關醫師,同時做好簽字、登記工作。
4醫師處理相關醫師
在接收到危急值報告之后,必須第一時間做出識別與反應,盡可能在30分鐘內做出針對性處理對策,詳細分析病程記錄,進行相關復查。若相關醫師認為患者病情與該檢驗結果不相吻合,需要重新進行標本復查。
二.危急值報告制度的應用體會
1全面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與主動性
危急值報告制度的建立與應用,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與主動性,一旦出現異常數據,工作人員會在復查檢驗過程的同時,及時加強與醫生、患者的聯系。臨床檢驗工作結束后,必須正確、仔細記錄檢驗結果。加強檢驗結果的核查制度與簽字制度。將檢驗結果及時送交相關科室,為臨床診斷提供一手資料。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檢驗質量,需要加強不同科室、實驗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更好地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意見。
2全面提升檢驗科工作人員的理論與實際操作技能
臨床檢驗是一項技術性、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這需要相關操作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與系統的專業知識。對于檢驗科工作人員來說,設計方案是非常重要環節,方案不同相應的檢驗結果也會有較大出入,這對工作人員的判斷能力、工作經驗提出了嚴格要求。因此,新形勢下,必須全面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更好地應用其應變能力、專業知識應對突發狀況。加強檢驗人員的日常培訓與經驗積累,與此同時,加強新技術、新儀器的學習力度,進一步提檢驗工作效率與儀器操作水平。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實驗室設備水平與現代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這使得臨床檢驗更加快速、便捷。要保障臨床檢驗質量,必須加強儀器設備的規范性使用,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做好質量控制標準。詳細記錄各種檢驗儀器的購置時間、校驗、操作規范。進一步提升檢驗科無菌環境質量,檢驗所需儀器、設備、藥劑均需保障無菌。在具體檢驗之前,必須進行儀器檢驗,嚴格按照說明書校驗儀器,保障各項環節順利運行。
3全面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的溝通意識與服務意識
臨床檢驗中貫徹全過程管理能有效降低誤診率,全面提升臨床檢驗質量。這就需要加強標本檢驗前、檢驗過程中以及檢驗后的全過程質量控制,通過與臨床患者、醫生的聯系,及時發現臨床檢驗中的問題,盡可能提高臨床檢驗質量。一旦出現危急值,必須加強與相關科室聯系,積極主動的與醫護人員、患者進行連續,使患者得到更及時的救治。
檢驗科屬于醫院比較重要的科室,主要工作在于負責患者或動物實驗標本檢測,從而為臨床提供科學的診斷依據[1]。該科室人員應經常接觸化學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危害物質,從而極易受到職業危害影響,若不加強防護,可能引發相關職業疾病,影響檢驗科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需加強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中心檢驗科成立已久,近5年(2010年~2015年)該科室人員未發生巨大變動,雖然期間有一些實習人員,但并未影響整體結構。共計人員9名,男性6名、女性3名;年齡25~54歲,均值(32.1±2.4)歲;專科4名、??埔陨?名;工齡5~26年,均值(12.3±2.4)年。
1.2方法 對我中心檢驗科人員近五年工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采取本中心自制問卷對存在的或潛存的職業危害進行調查,并進行分類與記錄,進而制定合理的措施防范。
2 結果
檢驗科人員主要的職業危害有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化學試劑危害、紫外線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醫學微生物危害等。其中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中已確定的血液傳播疾病高達20余種,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化學試劑危害則包括酸堿氣體(硝酸、鹽酸、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學物質(苯類、甲醛、氰化鉀、氰化氫等)、化學消毒劑(高濃度84消毒液、戊二醛、二甲苯等)。
3 討論
檢驗科屬于臨床診斷比較關鍵的科室,承擔著各類標本分析處理的重任,自從"非典"出現后,檢驗科人員職業暴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衛生部等管理機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實驗室暫行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試行)》、《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越來越重視檢驗科人員職業防護。為了降低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我中心針對近幾年檢驗科工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檢驗科人員主要的職業危害有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化學試劑危害、紫外線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醫學微生物危害等[2]。筆者參閱文獻及結合自身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的防護。
3.1不斷學習防護知識,強化自身防護意識 檢驗科人員應對自身職業存在的或潛存的危害有清醒的認知,盡量自覺規避各類職業危害因素,平時檢驗工作中應重視自我防護,時刻保持清醒的防范意識。此外,醫院定期開展檢驗科人員職業防護培訓,實施員工檢查制度,不定期檢查防護是否到位,積極防患于未然。
3.2 重視職業暴露防護工作細節 ①檢驗科人員必須重視洗手與手消毒,及時洗手可有效隔絕病毒感染,要求工作前后均要嚴格按照洗手規定、步驟進行,切勿因戴了橡膠手套而忽視洗手;②不斷改進操作步驟與更新操作儀器,比如采集血樣時以往以注射器為主,目前逐漸以采血針頭代替,并配制銳器盒,采集完畢后將針頭及時放入盒內,減少刺傷[3];③集中處理接觸標本的針頭與儀器,并集中銷毀針頭,切勿再次使用已用過的針頭,減少交叉感染;④工作人員應及時處理皮膚損傷,若發生皮膚損傷后應正確處理,先讓臟血流出,然后采取肥皂水反復沖洗,并消毒傷口后注射相應疫苗;⑤檢驗科人員應定期對自身身體徹底檢查,看有無相關病癥發生,加強預防,若有相關病癥要及時就診。
3.3加強各類職業危害防護 根據本次研究中各類職業危害,應重視防護處理,具體有:①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防護:無論患者是否被診斷已患傳染病,都應視為傳染者進行預防控制,要求醫院將所有患者的體液與血液都視為具備危害性,同時標本、試劑、使用中的銳器、接觸過的標本儀器設備等都應當作傳染源,不管使用中還是維護時都應小心,徹底消毒,減少感染。嚴格做好物品分類,比如檢驗后的廢棄物應裝入不同污染袋內,檢驗人員接觸污物時,必須戴上口罩、手套,之后要消毒洗手,減少皮膚黏膜接觸,嚴格隔離程序,減少意外損傷。洗手是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預防感染最有效、簡單的方式,尤其在高危區域,可采取0.5%洗必泰或酒精消毒[4]。此外,檢驗人員應了解與掌握血源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了解危害因素、傳播方式及途徑,盡量消除恐懼;②化學性危害防護措施:要求檢驗科人員應加強化學性危害防護,在應用化學試劑前應穿上專業的工作服,同時戴上口罩與橡膠手套,必要情況下應戴帽子與防護鏡,減少化學氣體對眼睛與頭發的損傷;③物理性危害防護:檢驗科人員在操作中應避免紫外線直接對人體照射,盡管紫外線有很少的殺菌效果,但其應用不當可能導致結膜炎、皮膚紅斑等[5]。同時,紫外線照射會產生臭氧,若臭氧濃度>0.3mg/m3,則會引發嚴重后果,為此必須嚴格控制臭氧濃度,要求紫外線殺毒時宜在無人情況下進行。放射性元素除了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外,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建議采取底部寬、上面窄的燒瓶,擱置放射性元素以便其衰變,而且在下墊上紙墊,防止底部碎裂。使用過的試管、試劑等不能亂丟亂放,應專人、定時及定點收集與銷毀;④醫學微生物危害防護:一些有傳染性的醫學微生物都會導致檢驗人員發生感染,為此檢驗科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是否有傳染性,從而及時做好預防與控制;⑤其他危害防護:其他危害的防護措施筆者認為主要有高壓滅菌鍋在應用時噪音可能危害身體,為此需加強重視,盡量降低噪音或戴上降低噪音的儀器設備;實驗室應禁止吸煙與進食;未消毒過或洗過的手應禁止接觸暴露皮膚;不宜留長指甲;離心、加樣及生化儀等工作時產生的氣溶膠可能長時間漂浮在空氣里,這是潛存的巨大危害,為此在離心機未能完全停止工作前禁止將保護蓋揭開。
綜上,檢驗科人員經常受到職業危害的威脅,若不做好防護可能引發相關病癥,為此檢驗科人員應加強自身職業危害的預防與控制,要求他們做好相關知識培訓,不斷強化防護意識,醫院則要盡量為他們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盡量降低職業危害發生,提高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高莉.醫院檢驗科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6):770,773.
[2]歐柳清.基層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及防護[J].中外醫學研究,2014,16(14):158-160.
檢驗質量的提高,檢驗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僅僅依靠檢驗人員還無法完成,因為還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檢驗科外完成的,如標本的采集、保管、運輸是由醫護人員來做,因為任何環節處理不當都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尤其是標本的采集影響最大,采集標本時有核對病人信息,不能張冠李戴。不同的檢查項目對標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檢測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檢測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檢測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學檢測標本應避免脂血和溶血;細菌培養標本應在用藥前和發熱時采集等;采血時病人的姿勢盡可能統一,止血帶扎結時間應控制在1min內;抗凝血標本采集量一定要準確;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規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標本采集后抗凝標本要輕搖5~8次充分混勻防止標本凝固,血鉀標本不能溶血等。送檢標本應有交接制度,所有這些,都要求檢驗科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
2對檢驗全過程進行嚴密的質量控制
檢驗科如果想要得到一個可靠的檢驗結果,就必須做到對檢驗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護士完成。只有通過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分析前標本的質量大大提高,我們才可以獲得一份合格的標本,接著就要進行分析中的質量控制,分析中的質量控制在整個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它直接關系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是檢驗科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部分,是評價檢驗科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標本檢測前,我們必須核對標本,標本預處理必須規范,檢查試劑保存環境是否適合,是否在有效期內,采用不同試劑應重新定標;檢查儀器是否運行正常,環境溫度、濕度、電壓是否適宜;同時在標本中插入室內質控進行檢測,操作應規范化、標準化。檢測完成后,首先應對室內質控結果進行分析,通過質控圖觀察測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說明這一批標本的檢測結果是可信的,同時我們還有對某些異常結果進行縱向比較,與以往的結果進行對比,對相差加大的標本應進行復查,必要時與臨床醫護人員聯系,共同分析,找出異常原因所在。
3積極做好室內質控和參加室間質評
質量控制是醫學檢驗的生命,只有嚴把質量關,才能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實驗數據,才能提高檢驗科在醫生心中的地位。室內質控是檢驗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內質控的數據是衡量我們日常檢驗數據的標尺,只有室內質控數據在控,我們的檢查結果才具有客觀真實性。室內質控:①真實,不能弄虛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規則,既要監控系統誤差又要監控偶然誤差;③認真分析質控結果,總結失控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提高檢驗質量。在做好室內質控的同時,積極參加室間質評,找出與同行的差距,加強與兄弟單位檢驗科之間的交流,汲取好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通過室內和室間質控結果分析比較能夠反應出自己在一定區域內的檢驗水平。如臨床科室對檢驗結果提出異疑時也好做出分析,質控結果不理想的要落實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