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深度閱讀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實踐證明,從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創設情境,加強發散思維、直覺思維訓練,由傳統的封閉型靜態化的教學模式,向開放型的動態化、議論模式教學轉變,這是改革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之一。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創設一種無顧慮、愿意發言、喜歡與老師、同學交流見解,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設法把學生真正引入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應在知識上、感情上進行傳遞和交流,特別要注意形成學生自己積極參加獲得知識和能力。參與知識的發展和創造的局面。
1、讓學生講
閱讀教學的開始,應讓學生先去讀、思、講。講讓學生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難,盡可能自己解決疑難。在此基礎上進行散發性匯報。先通過大腦思維,把初讀結果歸納,用口頭表達出個人的不同見解,這個過程既是自學、想象、表達綜合能力的訓練、又是發散求異思維訓練。初讀時主要匯報對詞語、結構及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講不同看法,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對學生所答,只要有一點道理,就給予肯定,使他們感到動腦筋的樂趣,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后的興奮。
2、讓學生議
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議,是學生主體活動活躍的表現形式,議論能力培養過程也是發散思維的過程,此時,教師要不怕亂,允許學生自由發言、發問。
通常議論的形式,我是以讀來過渡到議的,開頭由兩人的交頭接耳過渡到三三兩兩的議論,由三三兩兩的議論到全班性的議論,整個議論提倡是自覺的,所謂自覺是指學生由讀生思,思而想議,議中求異,議而求解。在議論的過程中,教師是不把自己的觀點或答案強加于學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議論的內容多種多樣,這是根據課文的特點選擇:(1)圍繞課后的問題議,如《奴隸英雄》,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根據。(2)圍繞中心議:如《我的戰友》,為什么說是一位偉大的戰士?(3)圍繞重點訓練項目議: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兩者間有什么聯系?
3、由教師引
每次培養學生講、議時,教師都先要注意引導確立探索目標,有機地安排發散,集中過程,關鍵時刻——學生呈現出求知心理狀態時,啟迪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排除思維過程中的障礙或指點線索。例如,我在教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二冊《在仙臺》一課時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學,之后由學生匯報過程中講了開頭是魯迅先生在仙臺受到的是“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接進行引疑:“課文在物以稀為貴后,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勵學生思維的散發,有的學生說:“這是用實際東西說明”。有的說:“這是前面概括講,后面用具體說明的表現手法。”此時我進一步導:“從白菜、蘆薈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為貴。”有的說:“還有一層,地點不一樣,一個是北京到浙江;一個是從福建到北京,地方特產也物以稀為貴。”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學生匯報課文后半部分寫了藤野先生幾件小事后,我以引疑:這部分與前部分的物以稀為貴又有什么聯系呢?有的說:“前面是交待了當時的情況背景。”有的說:“還是用對比的方法寫藤野先生真正關心魯迅。”有的說:“前面魯迅受到日本職員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關心魯迅才是真的,進一步說明了物以稀為貴的意義。”有的還說:“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沒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質。”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角度打開了,同時也有了濃度。此時我才小結:“大家都說得很正確,我們思考問題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聯系。”是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而且也教給思維的方法。
(一)論著方面:黃良著的《美育與中學語文教學》(2004)、曹明海著的《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2005)、潘紀平著的《語文審美教育概論》(2005)、韋志成著的《語文課程教育學》(2005)、張弛著的《語文教育人文論》(2006)、朱紹禹著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2007)、曹明海著的《語文陶冶性教學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進語文教學之門》(2007)、翟京華著的《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與審美教育:走向智慧語文的思考與實踐》(2010)、李劍著的《教育審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論文方面:近十年有關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論文很多,筆者在知網中輸入“語文閱讀審美教育”檢索后有6000篇文章,從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長趨勢。包括:曹愛明的《中學語文審美式閱讀教學探究》(2004)、劉國敏的《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2006)、張玉枝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07)、張英的《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08)、楊莉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問題研究》(2009)、楊進紅的《語文閱讀教學審美體驗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賈文娟的《接受美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類期刊也刊載了很多有關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煒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2006)、楊萍的《論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孫杰的《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豐的《審美理智主義視野下審美教育的特性及態度分析——以閱讀教學為例》(2011)、雷鵠的《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內容簡述
楊進紅在《語文閱讀審美體驗研究》中提出:1.閱讀教學的范式轉型:審美體驗視野;2.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從體驗到審美意義的生成;3.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的多重互動;4.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審美視域的融合。劉衛紅在《語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研究》中則創造性的提出:審美性閱讀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體驗性、創造性;審美閱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語音字形層面、語義層面、意蘊層面;在如何設計審美性閱讀教學上提出:審美態度的形成、審美感知的獲得、審美體驗的展開、審美創造的實現。秦春蓉老師曾在《怎樣在閱讀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審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發現美,而發現美就必須具有感受課文的靈敏性和統攝力。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美感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進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橋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閱讀審美感受還須加強美讀的訓練。文中表明在閱讀中把自然、社會、心靈的感受融為一體從而感受到美的觀點詳盡地闡釋了閱讀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審美能力的措施。張玉枝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問卷得出中學語文閱讀課存在的問題有:1.學生對語文閱讀課學習興趣不高;2.語文閱讀課服務高考、重在使用;3.閱讀課上老師注重講解分析,忽視學生的獨特感悟;4.教師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忽視閱讀能力培養;5.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情調單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應試教育帶來的必然后果;2.傳統觀念的慣性影響;3.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4.對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新課程標準》理解、重視不夠。在《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閱讀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途徑有:1.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強化審美能力;2.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3.培養學生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4.在教學中創設審美情境。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思路是:發現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缺失的問題,進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內容歸結為一個核心問題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學構成要素對自己角色定位不夠,沒有準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從而造成了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僅停留在摘抄、詮釋方針政策和新課標層面上,缺乏在實踐層面上的實現條件、操作保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開展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線、其次要有層次性,采取實地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分析近十年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成果,筆者發現真正深入一線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線做問卷調查的也僅僅是局限于某個地區某一個學校的調查研究,缺乏層次性。
(二)研究內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沒有擺脫以傳授知識和應對考試為中心的目標上,此外研究主體大多在教師的教法,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高考的指揮棒更加顯性化。雖然強調“一綱多本”,但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有些教學篇目遠離學生的生活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審美體驗了。
(三)研究體系有待整合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脫節,很多理論難以付諸實踐,理論建構空洞,缺乏實際應用價值。而有些理論研究因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而只能停留在經驗總結的層面。因而,我們的研究應該突破理論——實踐單線條的體系上,整合成理論——實踐——理論的三維體系。四、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發展趨勢展望語文閱讀審美教育,在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有著極為重要的定位,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筆者發現當前許多專家學者在語文閱讀審美教育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給我很大的啟發。在此筆者對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也有了些許展望:
1.加強對閱讀審美教育理論基礎的探討,進一步深化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評價機制。語文閱讀審美評價分為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課內評價是指教師多角度、多方位對學生的課堂回答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測驗的形式進行課內評價,當然要注意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比例;課外評價是指學生在課外定期參加閱讀活動,通過活動對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鑒賞水平、閱讀興趣進行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學生的感知帶有濃厚的感彩,它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把主體的注意力穩定地引向對象,同時這種感知又具有整體性。當對象呈現于眼前時,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經過教師的引導,一定時間的靜觀默想,消化理解,再將這種無意識狀態轉為感知,把整個形象分化成的個別感覺再組合為一個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要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去發現美,感受美。
1. 運用媒體,創設審美情境。電教多媒體可以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感知強度。學生借助電教多媒體,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地進入課文情景,積存于記憶深處的表象迅速復現,與眼前的形象串聯、疊加,幻化為自己心目中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
2. 通過范、誦讀,引入審美情景。教師準確而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引入審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強兒童的情感體驗,促進兒童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引起他們思想情感的共鳴。作為教師,應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景,吸引學生進入課文,把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語言抑揚頓挫地表現出來,充分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兒童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急于對所學課文去作審美體驗與鑒賞。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鑒賞美
法國大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編者精心選擇的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具有豐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毫無疑問,要充分發掘蘊含在教材中美的要素,讓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教育。
1. 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給人以無窮的智慧和美感,人類對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獨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眾多佳篇,便以優美的語言全方位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簡單的一個字、一個詞或簡短的一個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用情去品味,才能與作者共鳴,受到震撼。通過細細賞析,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2. 用形象欣賞法感受人物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兩大特點,可以說美是通過具體形象來表現的。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萬人的靈魂受到蕩滌與洗禮;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感染,必然能誘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抓住對人物性格的講讀,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體味到人物的心靈美和社會美。對于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讓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活起來,對其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做到歷歷在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后讓學生通過欣賞肖像美、對話美、細節美、環境美等等,分析、綜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欣賞藝術形象或人物所蘊涵的社會意義。
三、啟發審美想象,激發學生創造美
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在品評、借鑒中按各自的審美理想去創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可見,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呢?
1. 填補空白。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國畫中的“留白”一樣,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他能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開有合,點到為止,惜“語”如金;或者有意對某些教學內容有所保留,給兒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們去聯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補充。
2. 口語實踐。未來社會是個信息社會,隨著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通訊工具的不斷更新與日益普及,以及生活節奏地不斷加快,口語交際的頻率將越來越高,對口頭語言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陣地,語文教材中語言因素十分豐富,為學生進行口語實踐提供了比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各種口語表達機會。
這里的真實性,一方面指為師者要對文本所含情感的真實性進行思考。即在教這個文本之前,教師先要考慮文本帶給學生的情感是否能與生活實際產生關聯,是否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有所感,有所悟。教師如把本不真實的情感通過教學傳達給學生,就難免讓語文課堂變得無趣。語文課堂要不得虛假和繁雜,簡約為美,真實情感在簡約中自然流淌。
情感的真實性是指,教者自己要先對所教文本的情感有真實的感悟。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情感理解力和表達力,要深刻地理解課文。只有準確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基調,才能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比如,同樣教《一夜的工作》,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淚流滿面,是因為真正感受到了的偉大和感人之處。他能深入地進出字里行間,一詞一句中都看到了總理的感人品質,加上自身較強的情感感受力,能調動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把文本情感和自身的情感融為一體。
二、重視文本
重視文本,一是要更多地關注文本的語言特色,而不是更多地關注情感,更不能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代替學生的感受。現在,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就是把自己對文本的深切感受,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強加到學生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和學生的不同之處,比如生活體驗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年齡差距等,導致雖然課上得很深、很美,學生卻沒有自我感受。對學生而言,很多情感都變成了,虛的、假的。而關注語言特色,就好像是給學生的情感找了個拐杖。
比如,《橋》一課中最后兩句話的處理。“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配上讓人感動的音樂和畫面,你會發現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情境,那種震驚絕對大于感動。教師讓學生一個個地朗讀,效果出奇得好,一個女生竟然讀得滿含淚水。但當問學生是被誰感動了時,答案不是被文本內容感動,而是被課堂氣氛感動了,這就是脫離文本的一種不真實的情感體驗。如果改為讓學生去品味這兩句話的語言特色,先比較“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和“她來祭奠她丈夫和兒子”兩句不同的表達方式,再去體會情感,相信學生就能真正體會文本的感情了。
教師要重視文本,還要重視文本情感的個性化。很多的課堂中,情感出現了泛化的現象。所謂泛化,就是泛泛之談,沒有抓住文本最大的特點,就像是“正確的廢話“。在我們的語文課中,情感最泛的莫過于“愛”,很多的課都能最后歸為“愛”,而“愛“一泛,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三、品味語言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情感課堂過分強調了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單純用外在手段“激”情,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內涵進行理解與感悟。比如,有的教師教《秋天的懷念》,課上回顧頌揚母愛的名言,還飽含深情地演唱了閻維文的《母親》,再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畫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談體會。學生談的卻都只是“母愛很偉大”“我們很感動”“很難過、傷心”等程式化的語言。究其原因,是學生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對文中語句進行仔細品讀、體味,沒有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沒有達到理解語言和體驗情感的統一。
引 言
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中蘊含豐富的語言知識,其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價值,使得其對于培養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詩歌是古代作者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其在表達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閱讀教學,可以使小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魅力和知識,從而規范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個人言行。
一、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基本以傳授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語文教師為中心,語文教師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接受水平。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學多是古文教學,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涉及比較少,使得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難以進行滲透。由于小學生的語文水平處于學習階段,其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理解基本是由語文教師進行引導,而一些語文教師為了追求知識講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小學生無法通過古詩閱讀了解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一)優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案例
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內容都是有限的,在規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傳統文化進行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的關鍵途徑。對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選材是,需要選擇傳統文化元素較多的古詩進行閱讀教學,使得學生們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進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古詩教學中,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破山寺后禪院在清晨的美麗風景,其中蘊含了作者對于風景的情懷感受,后禪院不但是《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描寫對象,其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藝術體現。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閱讀此篇古詩,在閱讀后對學生們進行古詩的中心思想講授,使得學生們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建筑和藝術的賞析,從而體味到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情懷。
(二)利用誦讀教學加強傳統文化古詩閱讀的深入
誦讀教學是小學古詩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在大量的古詩誦讀情況下,能夠對傳統文化的語言進行豐富的語言積累。體現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比較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選擇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的語文古詩詞,讓學生進行進行古詩詞的誦讀,以在古詩的誦讀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在古詩詞中的體現形式。例如《游子吟》這首古詩詞,這首詩看似在描寫一個母親為臨行兒子進行縫衣,實際在歌頌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其表達了作者對于母親的感激和深摯的愛。小學生在進行《游子吟》古詩誦讀時,能夠在流暢的古詩語言中,感受到親情的可貴與作者深深對母親的愛。
(三)優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模式
相對于傳統講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詩閱讀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傳統文化的融入,其能夠在情境模式的具體展現下,引領學生們去感受到傳統文化在古詩詞中含有的韻味內涵。例如《三衢道中》這首古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的黃鸝四五聲。”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此詩時,可以結合傳統時令文化,對學生們講授這首時蘊含的作者情懷和文化描寫。語文教師在進行《憶江南》古詩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江南的風景,并適當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樂和古詩朗讀,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情境式的展現下融入到江南風景聯想中,從而更好的感受古詩中傳統文化的藝術美。
(四)用民族習俗吸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民族習俗,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民俗習俗進行課外古詩閱讀教學,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這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傳統春節文化,給學生們進行古詩的滲透和講解,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個人的傳統文化體會,明確知道這首詩描寫的作者心情與傳統文化。我國有很多關于描寫傳統文化的古詩詞,語文教師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含有傳統文化的古詩詞,以讓小學生感受中華的傳統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作品,其是我國中華民族重要的傳承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入一些傳統文化,利于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古詩閱讀的理解,同時使得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夠得到培養。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古詩閱讀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閱讀的興趣,同時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有利作用。
參考文獻:
[1]房姝.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院報,2013,(11):66-68.
對于中學教學來說,應該在語文的教學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借助于傳統的文化還可以改變中學語文教學的模式,相互促進,將學生的知識面進行拓展,同時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延續與弘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中學學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接受能力強、求知欲濃等,針對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入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之中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將中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1.中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目前,隨著我國不斷的與世界接軌以及信息化進程的實現,學生普遍對學習英語以及電腦課程的興趣較濃,積極性也很高,語文這門課程明顯的不如英語以及電腦課程受學生喜愛的程度高。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古詩詞閱讀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展開古詩詞閱讀時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起來較為枯燥,最主要的還是以記憶為主,具有機械性,不如其他課程有趣,同時古詩詞在實際生活之中沒有其他課程那么廣泛,所以家長以及學生都認為學習古詩詞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么用處。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古詩詞中使用的常一些語法以及意境還不能容易的被中學生所理解以及欣賞,無形中增加了學習古詩詞的難度。基于這樣的前提之下,想要從語文教材之中的古詩詞閱讀之中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有一點的難度,而且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之中滲透的效果也并不好,無法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達不到傳承與弘揚的效果,但是少年強,則國強,若是中學生不能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那么傳統文化就會流失,我國也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2.信息文化對中學生的影響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加快與深入,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了極大的改變,同時也包括中學生的語文古詩詞閱讀的學習。處于這樣一個信息文化混雜的大環境之下,學生一有課余時間一定會沉迷于打游戲、看雜志以及漫畫等,而不是靜靜坐在那里讀一本古詩詞。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習古詩詞的作用只剩下了應付考試,實現升學的目的,因此,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并不高,也就不能對傳同的文化進行深入的學習。
3.忽視古詩詞閱讀的學習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習課程較多,時間被各個學科所分割,留給語文的時間就不多了。不同學科的教師布置了不同的、大量的試卷以及課后作業,學生的課余時間基本用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減少了閱讀古詩詞的時間,對于古詩詞中滲透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蘊、詩人營造的意境美以及駕馭語言的能力都沒有興趣以及時間去了解,因此隨著時間的積累就導致了越來越不想學古詩詞的惡性循環。間接的導致學生的詞匯量以及欣賞能力下降。同時,學生更偏向于對網絡用語或是英中混雜的語言進行應用,用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化特點以及達到調侃的目的,這樣更加阻礙了古詩詞閱讀的學習,實現不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入中學古詩詞教學之中的幾點思考
為了更好的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實現傳統文化在古詩詞閱讀之中的滲透,本文認為主要應該從幾個方面入手,具體如下文所示:
1.傳統文化背景的闡述
我們在展開古詩文閱讀的教學之前,需要將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進行充分的調查與研究,才可以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深入、正確的理解,懂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會更加容易了解古詩詞的內涵。只有身臨其中,才會達到與作者對話的境地,感受到詩人對我們的教導,例如“位卑未敢忘憂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陸游雖然沒有身居高位,處于一種貧困的狀態之中,但是他仍然對自己的國家而擔憂;“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指的是岳飛立下的豪言壯語,發要奪回失去的疆土,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維護祖國尊嚴以及熱愛祖國的情感。文化背景不僅指作者那是的成就,還包括作者所處的整個歷史大環境,從歷史的方面進行古詩詞的闡述,才可以打開知識點的寬度c深度,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傳統文化背景的闡述是全面的知識,而不是單獨的一個點,要對文化的背景進行追究,對不同的古人所處環境的詩詞特點進行了解,不能沒有依據的學習,這樣才可以體現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價值。
2.從古詩詞閱讀之中抓重點展開學習
我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必須學會對詩句以及重點詞匯想要表達的意義與情感進行感受。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對情景教學的應用逐漸重視起來,同時也可將其應用到古詩詞閱讀的教學之中,即對作者的創作環境進行了解,借助于相關的影視資料,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景之中,實現欣賞的全面性,再借助于語言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除此之外,布置作業時還因該極具靈活性,而不是死板的背、記。因此,應該在作業之中滲透入傳統文化,讓學生置身于傳統文化之中,與詩人進行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價值觀以及讀后感,鼓勵學生多讀優秀的古詩詞,才可以將傳統文化進行沉淀。
3.具有創新精神
創新不指的是課堂上的改變,還指相應活動的延伸,可以舉辦一些讀詩詞的活動,讓學生之間或者是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讀書心得的交流,將學生帶動起來,增加閱讀古詩詞的機會。同時還可以舉辦“我的讀書方法”、“我的讀書心得”等為主題的手抄作業展覽,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從而更加喜歡閱讀古詩詞。晨讀時還應讓學生集體誦讀古詩詞,舉辦朗誦 比賽。。。。。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許淑萍. 認知?熱愛?理解―――淺談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J]. 教育教學論壇, 2016(27):281-282.
[2]林紹海. 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J]. 學苑教育, 2016(9):41-41.
一、引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說語文閱讀教學貫穿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然而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況卻不是很讓人滿意,通過調查,普遍反映出大多數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
二、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這主要表現在高中閱讀課堂中,教師只是一味的在講臺上灌輸閱讀知識,而學生也只是單純的聽老師講,使得閱讀教學課堂中老師仍然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很差,這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改變傳統的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一味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很被動,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了強烈的依賴性,這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講的很多,而學生自己閱讀的東西卻很少,學生一般只是更關注老師提到的閱讀知識和閱讀結論,卻很少去感受閱讀的過程,這非常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高中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應為他們面對著高考的壓力,每天得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做題訓練,沒有太多的功夫來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到課時的拘束而忽略了課外閱讀教學這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課外閱讀是高中語文知識學習的有益補充,而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閱讀教學的進行,使得學生無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得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的很匱乏,非常不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由于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學,使得一些學生熱衷于對一些垃圾文學作品的閱讀,這也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拓展遷移”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的拓展遷移。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語文教材為基礎,來進行語文閱讀拓展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加深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要指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運用到語文閱讀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感悟,然后,也要引導學生把語文閱讀的體會融入到所在的生活中,使文章的思想內涵得以升華。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拓展遷移訓練,可以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師告訴的閱讀結論,不在只是聽老師在講臺上講,他們更多的是在主動思考,是在用心感悟文章的內涵,他們就好像是在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這樣有利于高中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高。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無限魅力,可以提高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也要注意閱讀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能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的文學作品內容曲折離奇、故事中的人物個性突出,可以運用表演法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留出巨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對故事的內容進行想象,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讓他們在內心中塑造出一個人物的形象,然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課堂表演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對作品人物的理解,在表演過程中要讓學生展現出人物的思想特征。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體悟方法。這要求教師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首先完成對所要閱讀文章的認識,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文章,引導學生對文章形成一種自我認識,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作者的思想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再通過教師講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通過對體悟發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意境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閱讀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難解句段在課堂上積極進行提問,因為這些難解句段可能就是文章的關鍵句段,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些難解句段的理解來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掌握文章的核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就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進行提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重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四、結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貫穿于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階段的基本環節,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要通過多方努力和探索,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具身認知就是一種新的教學觀,就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圍繞著“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設定語文閱讀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身體”和“情境”因素實施教學,把三維目標一體化作為教學的思想基礎,把“教”和“學”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和主體性作用。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
筆者進入某小學,通過聽小學教師的講課和訪談中發現,小學語閱讀教學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1)教師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三位課程目標的設置,只是為了應付學習領導的檢查,在實際的教學中,并沒有體現出來。(2)學生的主置沒有得以體現。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中心,采取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的形式,學生則是機械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3)教學方法不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以教科書和參考書為主的,忽略了學生身體的感受,是典型的“離身”教學。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教師加強具身教學的方法
根據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總結得出,教師要實施具身認識教學,首先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教學中學生的身體感受,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讓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好自身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其次,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身體對物理環境的感受,實施情境化教學,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和多個角度感知體驗知識;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的身心得到釋放。
目前,關于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學術論文寫作中的語言表達是否符合要求、學術論文選題研究深度、摘要的語篇和語言特點是否符合規范、引言的研究狀況是否準確等方面。因此,學術寫作的研究關注的是語言、內容和深度之間的關聯。高校教學中寫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缺乏在課堂中培養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的。學者Nunan指出,學術研究是一個系統的探究過程,包括3個方面:(l)一個問題或假設;(2)數據;(3)數據的分析和解釋。即研究要用證據、數據來支持觀點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研究方法,選擇研究對象,設計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學地思考并運用合適的語言和內容形式,才是學術寫作的關鍵。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由三部分組成:學術語言、學術論文的結構和科學思維。在以上理論框架下建構出論文寫作過程,用以解釋教學環境下如何培養學術寫作能力。
一、語言表達與論文寫作
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學術語言是科學思維能力的體現,科學思維通過學術語言來展現。科學思維指的是在科學研究中用到的對科學內容進行論證的過程。科學思維包括了很多認知活動,例如歸納、演繹、類比、因果論證等寫作方法。在人文科學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有:定義、解決問題、理論構建、檢驗假設、數據論證、因果論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和綜合論證。以上的科學思維都離不開準確的學術語言表達。
學術語言的特點體現了它在特定的學術語境下完成交際任務的要求,表達的信息內容復雜,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論性強,所需使用的語言相應地變得更加復雜。從交際的角度來看,學術語言之所以難,除了信息復雜之外,原因還在于交際情景不明析,讀者對象不確定。學術語言中的人際立場是客觀的和權威的。學術語言要求一個非對話體獨立觀點的構建,而且是“一個堅定自信的作者作為博學的專家提供客觀信息”。學術語篇的信息量具有簡明和高密度的特點,簡潔明了地傳遞信息,避免無謂的重復。學術寫作注重簡潔、邏輯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語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學術語言在信息組織上,語篇意識通過語篇和章節深入來實現。學術語言中信息的組織根據逐步的邏輯論證,在詞語使用層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學科的精準術語。最后一個層面是表達一致性,或者說是語言和它所要表達的事實之間的對應。
二、閱讀與論文寫作關系
任何學術研究,無非都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閱讀”其實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而“論文寫作”則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與“論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學習型閱讀、娛樂型閱讀、研究型閱讀。學習型閱讀的目的在于學習,在于知識記憶;娛樂型的閱讀在于休閑、消遣;而研究型的閱讀,它的目的在于發現問題。區分了這三種閱讀,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與“論文寫作”直接相關的閱讀便是研究型的閱讀。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分析,所謂“研究型閱讀”,就是要求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發現、搜索各種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對比、鑒別、詮釋,從而達到解決某個問題的閱讀方式。在論文寫作中,比較常用的“研究型閱讀”有以下方式:
(一)疑問式閱讀法。在學習型閱讀階段,閱讀者往往把自己所閱讀的著作視為權威的看法和正確的結論,很少對它們提出質疑,尤其是對于經典的作品和權威學者的學術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學習知識的階段,知識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東西,這毫無疑問,在一個人建立自己的知識背景的時候,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閱讀中就大不相同,懷疑是學生在閱讀所有著作時應持有的態度。無論你所閱讀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氣有多大,都不應該被置于疑問的眼光之外。特別是理論著作和研究型的論文,讀的時候就要質疑它,他的結論有根據嗎?他所采用的論據可靠嗎?他所運用的推理合乎邏輯?
疑問式閱讀對于學者研究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所有的學術研究無非是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構成的,而發現問題又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而有無提出質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可以說提出疑問是所有人在學術上取得進展的基礎,套用古人的話說叫“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宋?陸九淵)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懷疑是一種嚴肅認真的學術態度,而不是輕率地否定一切。
(二)聯想式閱讀。在知識型閱讀的階段,由于記憶知識的需要,讀者常常把知識歸納成條或要點,然后努力把它納入自己的頭腦中,至于說這一點和那一點之間,這本書和另一本書之間,這個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和差別,一般是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的。可以說這個階段讀書的目的還比較籠統,如果說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識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閱讀則不然,這時候讀書的目的性比較強,不僅讀書的時候會常常想到自己的專業,更重要的是,還會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對象和問題。他在遇到一種新的理論、一個新的觀點、一條新的材料的時候,就應該想到這些對解決其所研究的課題有什么用處和幫助,這就是聯想式閱讀。
進行聯想式的閱讀,有兩個環節很重要:第一個環節是要建立學術基點。什么是學術基點呢?所謂的學術基點其實它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個研究領域,或者是一個研究對象,或者是一種學術觀點,總而言之,應該是自己相當熟悉、經常思考并試圖解決的東西。當研究者閱讀其他著作的時候,就會和自己所關注的學術基點產生學術性的聯想,許多新見解就是在這種聯想中萌發的。第二個環節是要具有比較敏銳的、觸類旁通的感覺和能力。就是說通過聯想,發現新現象與自己的學術基點的內在關聯,體會它們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異的,它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等等。具備了上述兩點,經常進行這種聯想式的閱讀,就會有效地訓練自己眼光的敏銳性和思維的鮮活性,從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結語
學術論文寫作的三要素即:學術語言、內容深度以及科學思維。這三者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思維是中介工具,語言表達準確和學術內容深度是規則。學習者通過科學思維的中介作用,依照學術語言和內容深度,達到學會寫作學術論文的目的。學生學術論文習作中常出現語言和思維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作為教師,應當給出準確語言表達、內容深度以及科學思維三方面的建議和反饋。當學生知道如何論證,該寫什么,選擇怎樣的語言形式后,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呢?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技能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故閱讀主要是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了解重點細節, 通過細節去推理判斷作者的態度,寫作的目的;新課標指明了閱讀的方法和目的,高考主要是圍繞這些要求而命題的,以下對主旨大意題的閱讀技能進行探究。
記敘文:純記敘文通常有一條或兩條線索(一主一次),通常以事物,人物,時間,感情為線索,分為記人或記事,線索是文章的經脈,理清了,文章的來龍去脈就一目了然。作者記敘人物,事件,感情,貌似很散,其實他必須要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即(main idea),亦是他寫作的目的。高考考查主旨大意題的詞句通常有:1、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mainly about /main idea ? 2、The best title is…3、The writer is aimed at…/intended to …? 4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s…? 記敘文的篇章通常是先總后分,即先說文章的主旨,后敘人事;如文章 Many parents don’t love to read to their children. But there are so many professionals and PhDs doing the opposite thing. And they really promote reading to children, which is so good for children.(總--主旨)I have found that this is true with my children. Children enjoy sitting on your lap while your voice flows over them. Sometimes children are laughing sometimes they are sobbing when listening . They are caught up in the story… (分) 或先分后總,即先敘事,后說文章的主要意思: I grew up in a house where the TV was seldom turned on and with one wall in my bedroom entirely lined with bookshelves, most of my childhood was spend on books . I grew up thinking of reading as natural as breathing and books unbelievably powerful in shaping perspective (觀點) by creating worlds we could step into ,take part in and live in(分)….At 14, I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總--主旨) 在夾敘夾議的文章中,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純粹是記事的,是事實;含有哲理性的話是觀點,是說理。說理就是文章的升華,說理是依據事實要說明一個道理,哲理,這就是作者寫作的目的,作者不會為了記事而記事,他一定是為了說明一個真善美的哲理,比如,Module 4 Unit 1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描述了林巧稚在治病救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筆者最后點破主題――Women can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此乃哲理,是文章的升華, 即作者的寫作意圖。此是研究作者寫作的深度。
議論文:作者列出他的論點和論據。論點,即中心思想,它是具有概括性,總結性的語句,通常在標題,首尾段。論據是用來論證的,它支撐,擴展論點的,是為說理服務的。要先學會判斷主題句和論證句。主題句:He is hardworking.論證句:He always gets up very early; He often goes to bed very late.等于2=1+1.往往每段首句是主題句。再如 Remembering names is an important social skill. Here are some ways to master it. Recite and repeat in conversation .When you hear a person’s name, repeat it. Immediately say it to yourself several times without moving your lips. You could also repeat the name in a way that doesn’t sound forced or artificial.顯然第一段是主題段, 記住名字是一個重要的社交技能,下面談談掌握這一技能的巧門。之后,文章就此張開,第二段首句記憶并重復他人名字,是具有概括性的語句,接著張開闡釋如何記憶和重復他人名字。主題段和主題句在這篇文章里體現清晰。有些文章的主題段可能在文章中間,用此方法去解題,迎刃而解。沒有明顯主題句,段的文章我們要根據文中所敘述的事實或提供的線索來概括主旨大意。
議論文的主支: 推理文, 推理判斷常用infer, imply ,suggest, conclude, learn, intend, mean...來要設置題目,我們要根據文章的信息,歸納中心意思,挖掘深層含義,不要脫離原文,憑個人的看法主觀臆斷。而是要全面分析文章中的主要的信息,通常是根據文章的主題思想,以作者的立場分析推理,依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 文人通常較含蓄,不直接表白,而是通過上下文字里行間的褒貶詞來表達他的寫作意圖和態度, 而 此乃文章的主要思想。 如 … …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with making excuses i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get idea that it’s ok not to be totally hones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corollary (直接推論) to that: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implied about a good excuse?
怎么推理出:Bitter truth is better than a good excuse.
從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這一句較難,不好理解,(可分解幾小句),但下文有明顯的尾句,“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 .編制美麗借口的社會有問題,它使人們不誠實,而且真話無所存在。可見,作者雖不明確表明態度,但通過下文的字里行間,作者對編制借口不贊成。故選項應是D.做到判斷有據,推斷有理,此乃探究閱讀的深度。閱讀時 抓住關鍵信息,排除輔助信息,靈活應對長句,難句,先瀏覽問題選項,不必過多糾纏無關的信息,與題目相關的找出句子的主謂語,主從句,在弄清句子的附近成分;難題易做,有些題目看似很難,其實只要抓住文章中相關內容,題目迎刃而解;易題難做,有些文章語言雖然淺顯易懂,但寓意深刻,所以不要掉以輕心,透過表層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寓意。
運用以上的閱讀技巧,提高了閱讀題的解題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解題興趣大有提高 ,喜愛參與和合作,課堂氣氛活躍了; 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的素質亦以提高。
參考文獻:
傳播力是期刊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對于出版物傳播力的定義,現階段國內外還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但就期刊的影響力而言,應該包括傳播方式、手段與傳播效果。傳播力可以視為“使期刊在傳播過程中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而所運用的各種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總和”。近年來,伴隨我國出版業的體制改革、數字化轉型升級和深度融合發展,作為傳統產業的紙質期刊在驚嘆新興媒體技術增速發展的同時,危機感也日趨加劇,那么如何通過增強傳播力來提升期刊的發展活力,是當下紙質期刊亟待解決的難題。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此時“傳播力”首次被提出。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把傳統出版的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是出版業鞏固壯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職責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從中明確了未來期刊業發展的重要趨勢。2017年7月國務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標志著發展人工智能被列入國家級戰略層面,成為中國未來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的實施,將直接推動中國信息化產業從數字化、網絡化階段進入智能化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將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產生新的變革。當下,重新審視和研究探討社科類學術期刊傳播力的有效路徑,對于促進紙質期刊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期刊出版走向媒體融合傳播力影響因素的嬗變
(一)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從紙媒體時代電子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智能時代的根本性變革。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84.87分鐘,人均每天互聯網接觸時長為65.12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10.70分鐘,人均每天接觸Pad(平板電腦)的時長為11.10分鐘。在傳統紙質媒介中,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19.81分鐘,12.3%的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社科類學術性期刊讀者對象是社會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師、學生等。投稿人員層次、學歷較高,寫作能力較強。依據相關期刊所承載的信息可被利用程度的不同,讀者的需求可以分成顯性需求與潛在需求。讀者的閱讀需求是“讀者從自身的文獻信息需要出發,尋求、查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獻信息的過程,此過程以讀者的閱讀目的為起點,以取得滿足讀者文獻要求為終點”。新興媒體的便捷性激發讀者閱讀沖動,讀者可快速獲取相關信息,但是零散性、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又往往不能滿足讀者深入探究的需求,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信息閱讀尤其如此。社科類學術期刊除了時效性強外,還對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引領和主導作用,使其讀者的潛在閱讀需求仍存在。盡管新興媒體時代信息繁雜、快捷,但是仍有不少社會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等習慣通過傳統的紙質期刊獲取所需的信息,但這部分讀者的顯性閱讀需求變化不大。
(二)期刊的目標定位與欄目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逐步與國際接軌的標志。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進入CSSCI等收錄目錄或者排名上升,是社科類學術期刊判斷傳播力的重要依據,而期刊提高影響因子難度在于獲取優質稿源。“影響因子”是動態的因素,影響因子的大小受到論文、期刊、學科、檢索系統、名人效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一般社科類學術期刊認同的“權威”載刊物主要有《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學術文摘。社科類學術期刊在本著擇優錄取稿件的同時,作者也在有意識地精心挑選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投稿,而讀者也在挑選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進行比較有針對性的閱讀。為此,社科類學術期刊編輯只有提高期刊的影響指標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才能吸引到高素質的專業作者投稿。提高刊物的影響力,除了需要優質稿源以外,還可以借助數字化、集群式傳播模式,提高期刊的受眾面,這就要借助于新媒體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整合與包裝。社科類學術期刊目標定位的變化,必然影響欄目結構的調整。欄目是稿件分類的標志,是期刊展示內容的形式,應當全面體現辦刊的宗旨。欄目構成要富有創新性,欄目設計要有特色,題材選用要敢于創新,溝通讀者與作者的關系要能獨具匠心。面向不同的讀者群體設計相應的欄目,才能擴大閱讀需求,提升刊物的傳播力。
三、期刊出版走向媒體融合傳播力的新路徑
“媒體融合時代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內容和技術,做的是協調和互動,求的是再造和雙贏,要用互聯網的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搶占新的發展制高點。”社科類學術期刊要大力發展,就要跟上智能化的發展步伐。根據自身刊物的環境與條件,對新媒體和新技術要有選擇地開發和應用才好,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能提高效率、擴大傳播、長久運轉才好。在媒體融合的傳播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如何通過新技術、新平臺把單一、平面的信息傳播方式變為多元和立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