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傳記文學的特點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全6冊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傳記文學共有13篇。傳記文學占整個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強,足見編者對傳記文學這種源遠流長的文體的重視程度。從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大部分選自傳記文學。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識”和“我國文學史的常識”,“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文言文,高一語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點”,“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從知識掌握的范圍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兩方面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聯系傳記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掌握文體常識。
傳記文學主要是指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是文學和歷史結合的邊緣學科。在中國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傳、雜傳、散傳、自傳、專傳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6篇就是史傳;《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記》等為雜傳;《記王忠肅公翱事》、《梅花嶺記》都是別傳;《譚嗣同傳》、《柳敬亭傳》等是專傳。另外,《史記》還創立了一個“列傳”的概念,是指與“本紀”相區別的,記載人臣士庶的傳記,如課文《屈原列傳》。
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傳記文學文體的一些基本常識。
2.揭示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
傳記文學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既有歷史特征,要求“尊重歷史”,又有文學的特征,人物形象、語言都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記文學的主要特征是:
(1)真實性。傳記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這也是傳記文學享有崇高聲譽和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課文中的傳主,如廉頗、譚嗣同、屈原、張衡等,都是歷史名人,其事跡史書都有記載,真實可靠。近幾年來高考卷中出現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學界備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跡均有明確記載。當然,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并不等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可以借助于想象、聯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2)藝術性。傳記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劃人物,描摹物態。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劃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記》之所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劃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當完整性。傳記文學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要使人們對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史記》。一些小傳,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但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傳記文學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來分析、欣賞、評價作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欣賞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傳記文學刻劃人物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加以分析歸類,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逐漸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欣賞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識”和“我國文學史的常識”,“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文言文,高一語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點”,“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從知識掌握的范圍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兩方面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聯系傳記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幫助學生掌握文體常識
傳記文學主要是指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是文學和歷史結合的邊緣學科。在中國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傳、雜傳、散傳、自傳、專傳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6篇就是史傳;《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記》等為雜傳;《記王忠肅公翱事》、《梅花嶺記》都是別傳;《譚嗣同傳》、《柳敬亭傳》等是專傳。另外,《史記》還創立了一個“列傳”的概念,是指與“本紀”相區別的,記載人臣士庶的傳記,如課文《屈原列傳》。
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傳記文學文體的一些基本常識。
二、揭示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
傳記文學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既有歷史特征,要求“尊重歷史”,又有文學的特征,人物形象、語言都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記文學的主要特征是:
(1)真實性。傳記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這也是傳記文學享有崇高聲譽和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課文中的傳主,如廉頗、譚嗣同、屈原、張衡等,都是歷史名人,其事跡史書都有記載,真實可靠。近幾年來高考卷中出現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學界備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跡均有明確記載。當然,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并不等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可以借助于想象、聯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2)藝術性。傳記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劃人物,描摹物態。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劃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記》之所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劃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當完整性。傳記文學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要使人們對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史記》。一些小傳,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但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傳記文學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來分析、欣賞、評價作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欣賞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傳記文學刻劃人物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加以分析歸類,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逐漸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欣賞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一、明確傳記教學的基本目標
結合傳記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根據新課標對傳記文學的要求,我們可以明確高中傳記文學作品的基本目標是:(1)了解傳記文學作品的文體基本特征以及這一文體不同體式的特征。(2)結合寫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經歷,把握典型事件細節,走進傳主內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詞語與句子的含義,理解作者對傳主的評價,把握作品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傾向。(4)學習傳記選材與組材的藝術、結構文章的方法,在記敘中穿插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寄寓褒貶、富有文采的語言;學習傳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積累寫作素材,并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5)在了解傳主生命軌跡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認識傳主對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客觀辯證地評價傳主的功過得失,并以優秀人物為榜樣,砥礪志向、健全人格、規劃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中,前三點是傳記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目標;第四點是傳記文學作品的寫作教學目標;第五點是傳記文學作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針對某一傳記文本進行目標設計時,教師要要緊扣傳記的文體特征,同時,目標設計也要有整體性:既要觀照語文課程目標,又要觀照傳記單元目標;教師需要將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整合,教師需要將閱讀目標與寫作目標進行整合,在傳記文學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要使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就要給予寫作應有的位置,給學生練與寫的機會,實現傳記閱讀教學與傳記寫作教學的結合,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寫作教學的現狀,避免寫作教學高耗低效的現象。在傳記文學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寫作目標設計不僅要體現在寫作技巧的學習上,還要體現在寫作素材的積累和寫作實踐的學習上。例如,《蘇武傳》的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文言字詞和句子,積累相關的文言基礎知識;(2)把握文章的思路,領會蘇武堅持民族氣節的形象內涵;(3)學習傳記文的閱讀方法,提高鑒賞力;(4)嘗試把本文改編成一則蘇武小傳。教學重難點:領悟蘇武的精神品質。
二、選擇合適的傳記教學內容
1.教師要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重構傳記文學教學內容。要想選擇合適的傳記文學教學內容,語文教師首先要熟悉傳記教材內容。在對傳記教材內容熟悉的基礎上去進行選擇,才更具科學性。如在進行傳記文學作品教學之前,教師要對教材深入研讀,在此基礎上對作為教學內容載體的傳記文本有所選擇。
2.教學內容的問題其實就是“教什么”的問題,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還要依據學情去確定和明確。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基于學生“學生學情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深度”。不同的學生,可能存在著學習動機、認知結構、個性特征、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是明確傳記文學教學內容時需要關注的。如對基礎較差、綜合能力較低的學生,可引導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跡,在其人生歷程中把握做人風范;對基礎較好、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引導其在學習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專題探討。總之,要依據學情,對傳記文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重構。
3.合適的傳記文學教學內容必須是符合傳記文體特征的內容。王榮生教授指出,要“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文本的體式是這一文本區別于其他文本的特質所在,因此,它決定了教學內容的選取,這就要求選取的教學內容要依據文體特征。馮為民老師在執教《項羽本紀》時,就選取了緊扣文本特征的內容,下面是馮為民老師執教《項羽本紀》的教學思路:先讓學生將課文所寫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圍”壓縮到三百字左右,接著引導學生品讀“垓下之圍”,重點評析被學生刪改部分司馬遷是如何“摹形傳神”,讓其筆下人物“千載如生”的,然后引導學生探討被刪掉部分體現了刻畫人物的哪些藝術,最后,學生探討“巨鹿之戰”和“少年言志”兩部分是否也體現了這些特點。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觀賞教學法
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傳記類影視作品,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英雄》《魯迅》《少年》《建黨偉業》《恰同學少年》等。這些根據傳記文本改編的影視作品,為進行傳記文學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時,教師可選取一些與傳記文本聯系較為緊密的、藝術性與欣賞性較強的作品讓學生欣賞。
2.戲劇表演法
一些傳記文學作品中,往往有著較為激烈的矛盾沖突,這在中國古代傳記作品中表現得較為明顯。這類的作品,很適合用戲劇表演法開展教學。教師可以課本劇為載體,開辟傳記文學教學的新天地,使傳記文本從內容到形式都生動、鮮活、立體起來。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把傳記文本改編成課本劇,然后進行表演。
3.專家講座法
傳記文學作品教學時,還可以邀請相關專家或對傳記文學有獨到認識的老師開設講座,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對傳記學習中某一方面的問題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4.圍繞問題,多元探究
在具體實施時,可以針對教師提出的或課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如在學習《太史公自序》時,就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結合你自己的認識,談談司馬遷著成《史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從“時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探討《史記》的成書原因。
四、結束語
在課堂教學具體實施時,教師要明確傳記教學的基本目標,選擇合適的傳記教學內容,運用多樣化的適合傳記的教學方法,優化傳記文學教學的實施策略。
1.真實性。傳記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當然,傳記文學不排斥適當的藝術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借助于想象、聯想等進行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發展的邏輯,以達到更高的真實――藝術真實。
2.藝術性。傳記文學會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個性化、形象化。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傳記文學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畫人物。
3.概括性。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為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但一些小傳或試題中的傳記節選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出人物完整一生的經歷,而往往只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因而高考傳記閱讀的選文一般要求選材精當,高度概括:一是對人物的選擇,多選擇那些代表性強、事跡豐富和很有性格特點的人物;二是對人物事跡的選擇,多選擇能夠概括人物一生特點的事跡,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傳記文學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達方面寫得簡明易懂,容易被讀者接受;語言風格多樣化,如介紹傳主的成就時,語言可以簡明、平實、樸素;描述傳主的多種才能與生活情趣時,語言可以生動活潑、文雅詼諧,富有文學色彩。
二、傳記文學的閱讀技巧
1.速讀文本:理清脈絡,整體把握。具體可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看清作品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傳主的生活經歷是如何貫串起來的,把握文本的結構思路。第二步,整體領會文本內容,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弄清文段寫了主人公哪些事,體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質特點。第三步,區分出作者評論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是什么。
2.精讀文本:帶著問題,有意識地細讀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與細節,勾畫出問題的相關信息區域,尤其注意敘述以外的其他描寫性、闡發性的內容。在對試題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時,要堅持“整體原則”“語境原則”和“知世論人、知人論事、事中見人原則”。對傳記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氣質、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態度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張賢亮,在天堂那邊玩兒好
舒晉瑜
6年前,我初次到寧夏。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只為著拜見一位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名作家。他的名字和一座影城、一座城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說影城因他而存在,或者城市因他而奪目,并不過分。
他就是張賢亮。19歲因詩歌《大風歌》被打成,43歲因《綠化樹》等作品聞名遐邇。他的一生有著眾多職務:寧夏作協主席、文聯主席……連任25年的政協委員,但他最愛的是“作家”的稱謂。
在以《綠化樹》女主人公馬櫻花命名的茶樓,我見到了張賢亮。因為勞累,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表述清晰、敏銳,出口成章。在他的書房,掛著他一幀照片:年輕美麗的母親抱著周歲的張賢亮。他自豪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生出我這樣的兒子!”
張賢亮常常有驚人之語。多年前談到自己的作品,他就曾經自信地表示:“我提出來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國大多數文人的思路不一樣。”如今,那自信而略有些得意的聲音恍若響在耳邊,卻是斯人已逝。
他將成為這片土地永久的書寫者。
一
他的書寫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書寫,是有魄力的書寫。
寧夏的影視城中,馬櫻花茶樓就是張賢亮自己設計的,花紋是他趴在地上去畫的,竹子是他親自安排移栽的。我由衷地贊嘆其環境優美,賞心悅目,他仰頭哈哈一笑:“玩嘛!”
他的確是個很“貪玩”,很“會玩”,也“玩”出了名堂的人。
當了25年的政協委員,張賢亮有25年的參政議政經驗;作為作家,他還親自操辦企業,因而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多元化,思路也和別人不一樣。張賢亮說,他書中的諸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得與失、民營企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等的論述都很精辟。
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作家,張賢亮提倡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主義改革者。只有作家自身具有變革現實的參與意識,作品才有力量。張賢亮曾把自己的創作分兩方面,一是文字創作,一是立體創作。“創作也是玩,文學也是玩。文學是我一生的副產品。我在創造性地追求快樂。我現在還在寫作,但要突破過去的作品有很大難度,這是個既艱難又有樂趣且具有挑戰性的玩意兒。活了這么一大把年紀,回首往事,不勝感慨,總想給后人留下一點人生經驗和‘親歷’的歷史。中國人是一個健忘的民族,或說是患有選擇性記憶毛病的民族,而歷史最珍貴的部分恰恰是那慘痛的、人們不愿意回憶的部分。歷史和物質一樣,越是沉重的部分質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認為在文學中再現那個部分是我的一種責任。”
二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評論稱,張賢亮是“當代中國十來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認為張賢亮“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屈辱、才華和弱點于一身”。他表示:“在文學史上,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群,當以王蒙和張賢亮為代表。張賢亮的代表作,應是《綠化樹》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賢亮的小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個人經歷、個人情感及個人影子在內的,如《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青春期》《初吻》等;一類是根據傳說或現實發生的事件鋪陳出來的,如《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等。前者,無須多說,如將它們組織起來重新編排改寫,幾乎可以成為自傳了。《一億六》里的國學家小老頭和《習慣死亡》中的作家章永磷在精神氣質上一脈相承。對此,張賢亮說,作家的筆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論正反兩面,只是他所有小說里沒有反面人物。他說:“我大概比較寬容。”
對于只有6萬平方公里、600萬人口的寧夏,張賢亮覺得這是個好地方:干擾少,物欲刺激比較少,還是比較方便埋頭寫作的地方。他說:“我在玩,把寫作當作玩。我要把作品寫完,就沒玩的了;沒玩的,不就玩完了嗎?”他笑著說:“我不想把它玩兒完。”
可是,還有些“貪玩”的張賢亮,不得不去這世界的另一邊,繼續他好玩的事業。
(選自《工人日報》2014年10月20日,有刪改)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張賢亮19歲時因詩歌《大風歌》被打成,43歲因《綠化樹》等作品聞名遐邇。他的一生有著眾多職務,獲得許多的稱號,但他鐘情的是“社會改革者”這一稱號。
B.張賢亮的書房里,掛著一幀照片,是年輕美麗的母親抱著周歲的張賢亮。張賢亮曾自豪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生出我這樣的兒子!”這一細節描寫體現了張賢亮的自傲和孤芳自賞。
C.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張賢亮曾自信地表示:“我提出來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國大多數文人的思路不一樣。”這說明張賢亮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加多元化,思路也比別人更開闊。
D.本文通過對張賢亮的文學創作、文學主張的介紹,說明張賢亮是一個具有前瞻性、開拓性的作家,也揭示了他玩世不恭的個性。
2.“他的書寫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書寫,是有魄力的書寫”,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說明。
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就是記錄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有的挑戰人類運動的極限,有的超乎人類的想象,有的驚世駭俗,有的荒誕不經……
程維來的寶塔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做出來了,在全社會公開展出,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人們好奇的不是這座寶塔做得如何的雄偉和壯觀,而是嘖嘖贊嘆這座寶塔鑲嵌著他從醫50年來積累下來的近百斤的離體病牙,嘖嘖贊嘆的是他用半個世紀的心血和成就鑄造出這么一座美輪美奐號稱的“中華人牙第一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座寶塔已經超越了美學范疇。
在這本書里,程維來向讀者披露了他圓“寶塔夢”的初衷: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潛山縣懸壺濟世,為數以千計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當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顆顆拔下來時,半個世紀以來竟然積少成多,積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醫生對于這些血淋淋的牙齒的處理方式,大多是視為穢物丟棄在垃圾筒里,哪個都沒有想到這些離體病牙能派上啥用場。而程醫師卻不,他視這些離體病牙為“寶物”。他經常去察看,擔心這些“寶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醫科大學口腔系教學時缺少離體病牙,還曾經多次無償贈送一些給醫科大學做教學使用。那么他保留這么多的離體病牙用來做啥呢?他在書中這樣袒露出他的心路歷程“……我想了很久,這些‘離體牙’現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認為還是一個寶貝。在世人眼里它們這種怪樣子,沒有什么用處,也不值錢,也不是金銀財寶。我要把它變成金銀財寶,這是我多年來的夢想。我想把這些‘離體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術工藝品牙齒寶塔,這樣不僅是變成金銀財寶,而且還是一個珍貴的美術工藝品,可成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國沒有的,世界沒有的奇跡!萬人牙齒做成美術工藝品寶塔,將填補中國口腔牙科事業一項牙齒美術工藝品收藏品的空白。”
當我為作者那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精神而為之深深折服的同時,我認為這本書在文學創作上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寶塔夢》一書有以下三點藝術特色,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過:“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在書中,我們不難看到,作者以傳記文學這種文學體裁,集結著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體驗,去駕馭著文字的千軍萬馬,作一次酣暢淋漓的情感宣泄。細心的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體味到作者并沒有“為賦新詩強說愁”,也沒有矯揉作做,更沒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閑情逸致。他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使得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率真與質樸,同時達到了讀者與作者的“互動效應”,經讀者跟隨作者的感觸,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樂,這種情感的鏈接,也就產生一種文學的共鳴。眾所周知,真實是傳記文學這種體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們就不可以等閑視之,視作兒戲。當我們在駕馭這種文學體裁時,就要注意,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一個情節、一個細節,甚至一段對話,都不能人為地去杜撰,否則“生命”都沒有了,何談什么作品質量?在這一點上,程維來很好地遵循著傳記文學的寫作規則。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書中,作者還煞費苦心地運用大量的實物圖片來說明他的“寶塔夢”,從一顆顆離體病牙,經過能工巧匠,怎樣變成一座美輪美奐的工藝藝術品。我們通過圖片展示,不僅了解到離體病牙的名稱、形狀,而且還知道這座寶塔的結構等制作過程。為此我要說《寶塔夢》一書,不僅是一本抒發真情實感的自傳,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讀物。
三是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程維來的“中華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藝術特點是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塔中的底座平臺,用離體牙鑲嵌著飛天(也稱為八仙音樂),表達了古代人們飛天的夢想,生動地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層中,外墻運用“離體牙”鑲嵌“八仙過海”的人物局部,我們不難看出設計者和作者的匠心獨具地運用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表達了人們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此外還選自《西游記》中唐王餞行、取經歸來等片斷。
二、體育文學的主題意蘊及其敘事特征
(一)書寫奧林匹克精神
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2007)指出,奧林匹克主義將身、心和精神等各方結合起來使得人們得以升華的人生哲學,從而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而奧林匹克精神在《奧林匹克》中被強調追求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具體包括五個方面:參與精神、競爭精神、公正精神、友誼精神和奮斗精神。體育文學正是借助文學形式展現體育文化的各種精神品質和哲學內涵,在我國興起的各類體育文學中也十分強調奧林匹克的精神品質。出生于60年代的詩人商澤軍歷時三年創作的長詩《奧運中國》(2008),運用詩歌的形式對中國人對奧運會的期盼、申辦的離奇歷程,以及2008年主辦奧運會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弘揚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方面,3000多行的詩歌充滿著對中華民族奧林匹克精神的謳歌。同時為迎接奧運會的到來,《詩刊》雜志社組織數十名詩人撰寫了一部以奧運會為題材的《奧運詩典》(2008),全詩洋溢著詩人們對奧運會的期待和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贊譽,充分表達出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在本質。而前文所述的《八月狂想曲》是我國第一部以奧運會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全書五十多萬字,字里行間充分弘揚了我國人民群眾對于奧林匹克精神的神往和實踐。體育文學中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表達既包括以奧運會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包括體現著奧林匹克精神本質的其他體育賽事。
(二)贊揚大眾的集體智慧
體育文學對于體育運動背后集體智慧的贊揚是體育文學書寫的重要主題。作為體育運動,每一個項目本身或項目背后都是一個團體在作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賽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對于世界上的各項體育賽事,我國運動員都積極參與,尤其是北京奧運會取得金牌世界第一的好成績,體現出我國體育運動員的集體智慧和團體力量。面對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文學在頌揚我國廣大運動員的集體力量方面同樣產生了不凡的影響。早在1966年,《乒乓運動的春天》一書的出版為我們展現了我國乒乓球運動隊員團結協作和頑強拼搏的精髓,而作為國球的乒乓球的發展也體現了我國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由2009年出版的《中國姑娘》則記錄著中國女排的發展歷程,該書以勵志為創作核心,歌頌了我國女排隊員們的團體力量,展現了中國女排這個團體所取得的巨大貢獻。同樣,為展現我國體育運動背后的集體智慧和團體力量,由趙瑜所著的中國體育三部曲:《強國夢》、《兵敗漢城》和《馬家軍調查》,出版后引起巨大轟動,也引起諸多爭議,影響十分廣泛。趙瑜的三部曲一方面力圖展現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目標,另一方面作者剛毅的文字背后是對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集體智慧結晶的贊譽,同時作者也是站在一個客觀而冷靜立場反思我國體育事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瓶頸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拷問。
1、《名人傳》,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年)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或譯作米開朗基羅)(1906)、《托爾斯泰傳》(1911)三部傳記,傳記共計字數268000。稱為“三大英雄傳記”,也被稱為“巨人三傳”。現已被選中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名著閱讀。這本書也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2、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鎮克拉姆西。是人道主義家、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他從小愛好音樂,醉心于托爾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人道主義作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羅曼與黑暗進行不屈的斗爭。他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其小說特點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并于1915年 因《約翰·克里斯朵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來源:文章屋網 )
傳記屬于應用文體,同時兼具紀實性和文學性的特征。
紀實性要求傳記記述的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虛構。可以說,紀實性是傳記的生命。因為傳記敘寫的是歷史或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有真名實姓、生活經歷、歷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養、志趣追求與才能業績諸方面的真實面貌。寫作時,這些事實是不能隨意虛構的。
但傳記又屬于文學的范疇,具有文學性。它并非對歷史原封不動地再現。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結構安排、表現手法運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點,在對傳主生活經歷的敘述與評論中可以表達自己的愛憎。
由此可見,對“文體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從文本的文體特點出發,結合藝術手法進行設題。
【典型題例】2015年新課標卷Ⅰ第11題(3):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
【答題方法】首先要讀懂題干,審清題目,明確考查方向(該題題干用“自傳”二字暗示從文體特征的角度出發,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確傳記類別,了解不同傳記類別有不同的特點。如自傳采用第一人稱,語言或親切自然或幽默調侃,通常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他傳采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評傳亦采用第三人稱,記敘與議論各半,須注意整合評價議論的文字。再次要緊扣住傳記的真實性(主要指傳主的人生經歷、品行修養、才能業績等)和文學性(主要指介紹人物時運用的一系列的藝術手法,如在介紹傳主人生經歷時使用的人稱、敘述的順序、語言風格等),結合文本內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傳記的主要表現手法
傳記常見的表現手法可從敘述順序、描法,修辭手法等角度分析。
1.敘述順序
敘述的順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在閱讀時,考生要能根據時間的順序準確地判斷出是運用了何種敘述順序,從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經歷,明白作者這樣處理的緣由。
【典型題例】《中國科學殿堂最美的女人》這篇文章中,開頭寫謝希德先生的辭世及遺囑,這是什么記敘手法?這樣寫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題方法】辨別記敘的順序,要注意插敘與倒敘之間的區別:插敘寫的是相關的兩件事,而倒敘都是同一件事。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對照相應的順序常見的作用進行逐條分析。
2.描寫方法
傳記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說刻畫人物有相似之處,往往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來塑造傳主形象,展示其內心世界。
(1)正面描寫。正面描寫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直接具體地刻畫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鮮活豐滿。在閱讀時,考生要特別關注文中的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傳記文學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多角度地展現出傳主的個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而鮮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即間接地通過其他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鮮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襯托或對比等。另外,還須特別留意有些側面描寫看似與傳主無關,但卻對刻畫傳主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與傳主關系密切者的相關資料來突出傳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對傳記的考查,均在文本結束之后有“相關鏈接”,對人物形象作一補充說明。
【典型題例】《一代怪杰辜鴻銘》這篇傳記中,除了肖像描寫,作者還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請舉例說明。
【答題方法】首先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明確答題方向(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其次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分別考慮(熟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中常見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妙處。
3.修辭手法
在鑒賞語句或是刻畫人物形象時,常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反復、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為重要,是傳記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法,它可以幫助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突出傳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強作品歷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題例】《南開之父張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吳大猷的一番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
【答題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內容的性質(故事、詩詞、還是與傳主有關的資料),理解引用的內容;然后結合上下文,分析該處引用在結構上(如照應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個人的行為或某物構成對比)和內容上(可從“傳主、讀者、文本、作者”四個方面分析)分別有什么作用。
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為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
為突出其培養“議論體式”寫作的“共能”觀,潘文將記敘文、說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對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作了“偽文體”定性:“學生按部就班學的這些‘文體’還不是‘真文體’,非但不是‘共能’,而且還是‘偽能’。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相沿成習專用于教學、考試的虛擬文體,是一些‘四不像’文體——‘偽文體’。……在真實寫作中,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記敘文,只有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小說等特點不一的敘事體式,記敘文與其中的哪一種都不靠譜。……說明文、議論文也是如此,與真實寫作的哪一種體式都不同:說明文不是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種,議論文也不是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論文(按:“論文”與“思想評論”等是屬種關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種。這就使學生學了12年的語文、寫作,繞了一大圈,到頭來什么實際的寫作體式也沒學會。……顯然,‘偽能’是嚴重違背教學規律的。”潘文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定性為“偽文體”的理由分別是: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記敘文,只有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敘事體式;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說明文,只有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體式;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議論文,只有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體式。我覺得,這些理由不成立,因為:相對于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記敘文是上位概念;相對于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對于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這正如“馬”包含“白馬”“黑馬”等,我們不能據此認定“白馬非馬”抑或“黑馬非馬”。
“敘事體式”及“議論體式”是潘文使用的術語,“說明體式”是筆者依據潘文用法仿擬的術語;既然“敘事體式”、“議論體式”的說法成立,那么,“說明體式”的說法也成立。這三種說法成立,毫無疑問,它們使用的依據是表達方式:敘事體式文章主要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說明體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議論體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既然可按表達方式將文體分為敘事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那么,將文體按表達方式分為表達簡潔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有何不可?想必,表達方式的說法還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敘事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也不成立。在筆者看來,所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與記敘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以及記敘類文章、說明類文章、議論類文章的內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簡潔方便。何況,這樣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再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科書等也都使用這些術語來指稱和區分文體。記敘文是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敘事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說明文是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議論文是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總之,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不是“偽文體”,而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
潘文關于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偽文體”不能培養寫作能力的說法也不符合客觀事實。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這些術語長期使用,大綱及教科書非但未將其看作“偽文體”,而且還長時間將這些文體安排為寫作訓練的內容。試想:我們國家現在還算有一批一般意義上的人才或者寫作人才吧,而他們不正是用這些“偽文體”、按這樣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嗎?因為,據筆者所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并未拋棄這些文體訓練而另搞一套。雖然不排除這些人才出學校后會自己進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認定他們全都將學校所學拋棄不用而另起爐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學校所學為他們進修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二、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構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不是偽文體而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既然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培養中小學生的最為基本的、比較全面的寫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別無它途,那么,這些文體必然是構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進行這些文體的寫作訓練必然是培養“共能”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因為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而打基礎是需要打下這些寫作基礎的。潘新和教授認為,“一個人可以拙于敘事,但不能不精于議論”“(《寫作教學應以議論文為重點——試論寫作教學的文體次序》,《語文學習》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這里使用的術語是“議論文”),因而主張中學生作文最應該進行議論文的寫作訓練。潘教授加強議論文寫作訓練的理論與主張自有其合理性,因為學生能寫好議論文的確是件大好事。但筆者認為,“精于議論”還不夠,“拙于敘事”更不行,中學生作文最好是“各體都會”,實用類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能比較熟練地寫作,文藝類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指劇本)等也能略會一二,因為中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而打基礎的階段是需要打下各種基礎的。如果中小學只將議論文寫作作為“共能”訓練,他們也就沒有練習記敘文、說明文的機會,也就缺少寫作記敘文、說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構成“共能”的基本要素。況且,三種能力互相促進,如記敘中要議論、說明,議論中要記敘、說明,說明中要記敘、議論,而只練一種,效果未必會好。再說,“共能”是“異能”的基礎,“異能”以“共能”為前提,不具備記敘、說明、議論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養和發展更高檔次的展現特長的“異能”。
三、作文教學要由易到難、由簡而繁有序進行
作文訓練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樣的序?對這些問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在筆者的印象中,長時間以來,大綱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學高年級進行簡單的看圖寫話(說明性質)及記人記事(記敘性質)練習,初一著重進行記敘文的寫作練習,初二著重進行說明文的寫作練習,初三著重進行議論文的寫作練習,高一著重進行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如人物通訊、報告文學)寫作練習,高二著重進新比較復雜的說明文寫作練習(如科普小品、試驗報告),高三著重進行比較復雜的議論文(如思想評論、社會評論)寫作練習。從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綱及教材是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作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體現了由敘到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序”。大綱及教材經專家編寫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輕率之舉,肯定有其充分依據。現在的課程標準及各種教材與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體上還是有序的——由簡單到復雜、由淺易到繁難、由記敘到議論,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單一的——都要求培養記敘、說明、議論等能力,有的還要求寫簡單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并非只將議論文體作“共能”寫作訓練。當然,大綱擬定及教材編寫是科學,而科學沒有窮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或許都做得不夠科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寫作教學同其他教學一樣,必須由簡到繁,先易后難。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都不能寫,肯定不能寫這些文體類別下的復雜的東西。比如:簡單的記人記事都不會,肯定不能寫調查報告、人物通訊、人物傳記;簡單的看圖寫話都不會,肯定不能寫說明書、實驗報考、科普小品;簡單的一事一議都不會,肯定不能寫思想評論、社會評論、文藝評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說記敘文不是真文體,而要求學生寫“真文體”人物通訊,學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訊為何物;同理,如果你說議論文不是真文體,而要求學生寫“真文體”思想評論,學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評論為何物。能寫人物通訊、科普小品、思想評論等那是“異能”,而“異能”的寫作及培養要以“共能”為基礎為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學不僅要由簡到繁,而且要化繁為簡,而使用化繁為簡的術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十分必要。
四、在瘋狂應試的氛圍中不應只重議論文體
一、從傳記的相關背景知識入手,開啟閱讀的窗口。
作為一門選修課,應當使學生在必修的基礎上語文素養有所提高。選修課側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讀為主,教師主要起導讀作用。從人教版《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選收的傳主來看,共收錄了中外杰出人物的傳記,包括杜甫、魯迅、、貝多芬、達爾文、馬克思、沈從文、楊振寧、蒙哥馬利、比爾·蓋茨,其中前6篇為精讀,第7、8兩篇為略讀,第9、10篇為課外閱讀,選收的傳主有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音樂家、革命家等,選文的標準是注重傳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們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境界能夠激勵學生的健康成長。但囿于學生閱讀經驗,他們可能有所接觸,但傳記是對傳主一生的事跡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濃縮,且大多為節選或片斷式的敘述;同時,產生了“空白”,給學生帶來閱讀障礙,如貝多芬、達爾文、馬克思、沈從文,教師可通過“注釋性背景知識”素材的引入,講解傳主的生平事跡的輪廓,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幫助學生快速地了解作者的原意,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技藝和意蘊,從而突破盲點,實現教學目標。而對相對熟悉的傳主,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作品,如學習《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學過的魯迅作品,談談對魯迅的印象(包括思想、人格等),在傳記閱讀中“印證”和進一步豐富自己原來的閱讀感受。
二、從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入手,構建閱讀的橋梁。
人物傳記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再現傳主的人生經歷和人格精神,呈現的是基本的事實。因此,讓學生從信息的篩選和處理中獲取基本的事實,并從事實中感受傳主的真性情。如《“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中的“長安十年”的困頓,“安史之亂中的流亡生活”;《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中青少年的生活;《扼住命運的咽喉》中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幾個創作階段和代表作。這些基本事件支撐起了傳記的框架,起到了“立人”的效果。
細節描寫是傳記作品生動性的主要表現,從典型細節入手,可以豐富人物的形象,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如《興趣與恒心是科學發現的動力》一文中,作者的想象和細膩傳神的細節,使得達爾文的形象更加飽滿。在《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作者以細膩感覺捕捉傳主的日常生活化細節,隨意點染,就把魯迅寫活了,展現了一位偉人性格的豐富性。
閱讀傳記文學,價值取向應是根本。無論是作者對傳主的感受和評價或傳主自身所流露出思想感情,都應是教學中的應有之義。唯如此,才能體會傳記主人公的精神,從中汲取人生的教益。如《扼住命運的咽喉》中羅曼·羅蘭對貝多芬的崇拜和理解;《獻身于實現人類理想的社會》一文中,作者對馬克思人格力量的贊美;《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所流露出自強不息的生活信念與水一樣的生命態度。這些價值取向有的由作者直接作出判斷,有的蘊藏在敘述話語的字里行間,可通過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加以體會。
三、從引用資料和旁批仿寫入手,實現閱讀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