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物聯網創新技術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
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業
1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翻譯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見,“物聯網”的重點就是物品與物品之間的交流,物聯網是繼互聯網以及計算機發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規模的科技發展的時刻。在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上,在紅外線探測技術的幫助下對農作物的發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以及實時采集被測農作物的信息,這些信息將在短時間內被集合完畢發送給檢測者。這種正在建設中的新型的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物理世界、計算機世界以及人類社會這三個世界的聯通以及發展,對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具有戰略意義。而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聯網的重中之重是對信息的采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賴互聯網。而物聯網的出現也印證了這一點,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人們各種方面的需要飛速增長。而相較于互聯網來說,物聯網的優勢就是能夠將觸手伸到互聯網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上,人們往往只能感受到一個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運用了物聯網之后,人與人之間將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對方,這種感知不再是單一平面的,而是立體以及三維的。由此可見,物聯網的產生將會為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帶來一次較大的改革。而物聯網也將為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供選擇的方向。總而言之,物聯網就是通過現有的先進技術并將其運用到物品的傳遞以及監控過程中,將物品的任何細節都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的第一手傳達。以便于實現物品的交換和傳遞。智能化的物品傳達也能實現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蹤。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將為我國的科學發展提供一個新的平臺,讓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國科技的進步。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對物聯網的需求則更為明顯。物聯網的發展也將給我國農業結構帶來調整,為傳統農業的升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現狀
在關注我國物聯網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將目光注視到歐美各國的物聯網發展,歐洲的物聯網被分為很多個層次,且在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農業以及養殖業的物聯網發展最為重要。為了使得農業發展過程中,農作物的發展情況被第一時間獲知,作物的生長形式、水土狀態以及是否有蟲害,這些在物聯網發展中都是需要解決的細微的問題。在信息傳輸層中,傳感器獲取各類數據的功能被放大,信息應用系統將會制定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時定量的肥料施加都體現了對生產過程的嚴格控制。這些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歐美一些國家率先開展了農業領域的更新以及變革,實現了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大范圍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產業化應用模式,推動了相關新型產業的大規模發展。農業物聯網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物品在物聯網的發展,為物聯網的全方位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方面具有較大的需求,為了保證農作物在傳遞過程中的實時消息反饋,物聯網將會滲透到物品的傳輸、檢驗等多個環節,實現成本的節省以及農作物收獲之后的高效流通,在農作物物聯網這個方面還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過程中。
2.1農業資源利用在農業資源探測以及監控方面,我國可以利用衛星對土地的實時信息進行探測并將探測效果傳遞給各級監測系統,實現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經過層層監控和分析之后,將會最大限度的農業范圍的統籌與規劃。對農作物的事實情況的把握也將會十分清晰而明了。與此同時,為了方便農作物的采集,實現農業資源信息的及時反饋,GPS定位系統也將會運用到農作物的定位之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資源的不浪費。目前,在農業資源整合、農業資源的探測、土壤成分的檢測以及害蟲的防疫當中都使用了GPS技術,GPS技術也就是定位技術利用衛星,對大面積的農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檢測作用。為了使得有機農作物的生長更加健康也有利于農作物整體的把握,而且從國外引進的新型技術也可以對農田里的各種情況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應對政策,對突況進行監控并且及時反饋到監控者那里。特別是如今的農業發展已經進行到一個精細農業的狀態,對由于環境變化引起的農作物的變化都需要有效的應對。在檢測區域中構建基礎網絡和安裝傳感器,用于采集水溫、PH值、電解質等等多種參數,及時的水況反應能夠將水環境參數上傳至檢測中心并進行分析。
2.2農業生態環境監控農業生態環境監控是保證農作物安全以及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為了對農業生態的環境進行全方位的監控,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完善的相關政策法規才能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也對許多重要問題的解決提供模范的解決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農業物聯網的同時,對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構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國家必須要運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聯網實現對農業生態的自主監控,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國的生態環境在形勢趨于變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對環境監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對大氣環境,對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蓋程度的監控形勢都比較嚴峻。經分析研究后發現,地面監測站與遙感技術的結合是組成我國環境監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衛星不曾覆蓋的地點進行人口測量,在無線傳感技術發展的同時開展了無數的網絡監測站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點點的檢測站的建設下,我國的環境檢測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這些系統依靠傳感器以及無線通信技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強大后備軍。
2.3農業生產精細管理建立農業物聯網的前提是實現對精細農業的管理。只有將農業的生產環節與高新技術發展結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為農業的發展帶來幫助。在集成了信息技術以及GPS技術以后,農作物的生產環節變得無限透明,對農業生產信息的獲取,對生產環節的管理以及突發事情的應對決策都顯得十分智能。
3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創新
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收集: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對農作物生長環境中的溫度、濕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實現了實時監控。在上述所測數值出現超出常態的變化時,監控者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并且在物聯網絡上找到解決方案,并且對作物生長環境中的設備進行調控。2)視頻監控:在物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用戶只要擁有一個手機或者電腦等等其他的移動設備,就可以實時關注自己所訂購的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也可以根據監控室內的作物實際情況實施遠程想法的傳達。3)數據存儲:在物聯網監控過程中所產生的農作物的數據往往能反應農作物生長中的種種問題從而為以后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素材,在農業物聯網中實現一個檔案的存放。4)數據研究:系統將會在收集到數據之后,第一時間實現報表的制作,讓用戶第一時間感受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以及空間分布情況。5)遠程控制:由于物聯網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農作物的監控以及對溫度、濕度的操控。6)錯誤報警:系統將會給用戶權限設定一些警戒線,超出警戒線,物聯網將會第一時間通知用戶,讓用戶能接觸到農作生長的每一個環節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生長情況。
4推動農業物聯網進程的建議和展望
我國幅員遼闊,并且由于農作物生長范圍較大,因此建議物聯網建立專業的工程專項,在農業發展優勢區域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應用需求,在已有試點區域的基礎上,擴大物聯網試點的范圍。與此同時,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實行上還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聯網又具備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為了支持物聯網的發展,政府應該在稅收等方面對物聯網發展進行減免、甚至補貼。并且根據種植作物的不同實現不同的補貼限額。物聯網技術在我國的很多領域發展還不夠成熟,但是在大環境下,我們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許能夠奮起直追,與歐美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目前,在農業育秧階段已經實現了物聯網的滲透,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互諒網將會發展到農作物生長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機、pad、電腦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戶的實時監控也不再是夢想。利用物聯網技術,結合政府設立的無數監測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國生態環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問題。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及時的預警報告,為農作物的及時保護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農作物成熟階段,用戶可以直接在家里實現對收割機等大型農業設備的監控以及同GPS技術對它們的位置進行實時掌握,不僅如此,強大的物聯網還能實現用戶對實時路況的掌握以便于達到農用設備資源的不浪費,為他們實現運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幫助。與此同時,用戶還可以對收割機內部的溫度進行控制。因此,物聯網在農業發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幾乎方方面面都可以運用到物聯網,而未來的農業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也會更加的智能,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擁有者巨大的作用,對人工成本的降低將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參考文獻:
[1]葛文杰,趙春江.農業物聯網研究與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4(7).
[2]秦懷斌,李道亮,郭理.農業物聯網的發展及關鍵技術應用進展[J].農機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榮,高亮亮.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及創新發展策略[J].農業工程學報,2015(S2).
最早的網代表的蜘蛛吐絲織出來的蛛網,后來人們將人與人之間的看不見的聯系成為網。網的種類十分的多種多樣,有關系網,互聯網等等。但是這些網都是指人類內部之間的,并沒有人與物或者,物與物之間的網絡,于是物聯網應運而生。
一、物聯網的概念
交際網主要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正如同它的名字所說的一樣,物聯網著重強調的物與物之間的交流。當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很快,新的科技產品琳瑯滿目,新的科技理念目不暇接。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也產生了新的具有推進作用的新科技,物聯網。物聯網主要是運用現代高科技的互聯網等技術,將傳統的農業生產變得規范而且有序,同時將傳統農業置于監控管制之中,將農作物的狀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給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ヂ摼W的重要任務是信息的交換,而物聯網的作用則主要集中在信息方面的收集。任何事物經過物聯網的錄入,都能夠準確它的定位,使人感覺清楚和明白。不同于文字或者畫像中的蒼白無力的單方面的表現,物聯網中的事物給人更多的是更加具體,更加細節的認識。物聯網通過對事物具體數值的監控,和對相關數值的分析研究,達到了精確測量的目的。科學是推動生產的重要動力,物聯網更是推動生產的重要動力。物聯網的發展展現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促進著物聯網的發展。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一直采用重農抑商的策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農業是中國立足的根本。在中國相比于傳統的農業來說,物聯網支持下的農業顯得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使得農業產生了新的發展的道路。
二、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一)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
如果說農業是中國立足的根本的話,種子的質量就是農作物立足的根本。物聯網技術下,所有種子的品種,信息,數據被記錄了下來。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觀測哪種種子才能成長為更優秀的農作物。在現實生活的育種運用中,物聯網還有許多其他的用處,通過有效的觀察,可以人工培養,甚至于可以人工完成某些新型種子的培育。優勝劣汰,在種子階段就做到選取最有的種子進行農業生產,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在設施園藝生產中的應用
在大街的街邊,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有些草坪上有一個小小的灑水器,它的身邊并沒有其他人的操控,但是它卻能夠自動灑水,可謂是十分神奇。這個就是物聯網在園藝設施上的應用。在物聯網的控制下,并不需要人力來完成這個工作,只需要在物聯網的系統中輸入一定的數值,然后通過機械的操控,就可以達到精確把控的目的。這樣做,既節省了人工費用,又防止出現了數據失誤。
(三)在禽畜養殖化管理中的應用
除了農業種植業以外,農業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內容就是畜牧業。那些整天嘈嘈雜雜的小動物,雖然每天都在說話,但我們并不能了解它們說的意思。它們身體出現什么狀況,或者突發什么疾病,我們也不能做到很好的發現工作。這時候就是物聯網大展神威的時候了,物聯網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將這些小動物的參數都記錄下來,一旦參數發生意外,在參數范圍之外變化,我們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信息,這些小動物就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
(四)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的應用
由于在養育,培育過程中,農產品的數據都在物聯網上有相應的記載。這相當于每一個農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從它的出生到死亡都有嚴格的記錄。這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可以隨時查看這些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是否出現了其他不良情況,真正做到了從源頭處把控農產品的質量。
(五)在資源調控中的應用
任何科學養殖,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是用數據證明了自己的優勢。在物聯網技術下,所有的農產品數據都集中顯示在物聯網信息網中,物聯網擁有最多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決策的正確性。有足夠多的信息支撐才能夠得到比較正確的決策,所以物聯網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極大程度地幫助了管理者做出正確的資源配置決策。
三、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提高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
對于信息的收集來說,信息的獲得是十分重要的。而信息的收集,主要依靠物聯網的感知和識別技術,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物聯網能夠快速而準確地進行信息的收集工作。在當下,由于物聯網該方面并未完全成熟,所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加強信息傳輸和自組網絡技術
由于物聯網還屬于一個較為新型的事物,所以的使用受眾較小,網絡的覆蓋率也較小,這就使得物聯網的網絡版圖較小。只有龐大的網絡才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內容支撐,才能使決策更加的正確。
(三)提升云端計算技術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中,云的概念被廣泛地提了出來,各種網絡云盤占據了原本移動硬盤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云端計算技術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支持者,主要是因為它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云端技術使得一份資料變得移動起來,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查看有關的資料,而不局限于某臺電腦。物聯網的屬性要求它必須在云端技術上下一定的功夫。
四、結語
無論是互聯網技術,還是物聯網技術,說到底都是為了我國的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在各項技術中,創新求變永遠是不變的必勝的法寶。物聯網是我們科技技術上的一大步,但是如何將步伐邁的又大又穩,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和進步了。只有不斷地進步,才能為科技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秦懷斌,李道亮,郭理.農業物聯網的發展及關鍵技術應用進展[J].農機化研究,2014(4).
[2]彭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2).
孫忠富介紹,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與發展時間不算太短。上世紀80年代,我國設施農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設施農業它追求的就是自動化監控與智能化管理,在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的最初階段,設施農業成為最重要的載體。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這樣的技術快速發展,90年展得更快,21世紀,這種勢頭一直突飛猛進。孫忠富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國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特別是信息化技術自身的發展、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到現代農業或設施農業上,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信息化發展。
孫忠富說,另外就是精準農業,它是要求對大田作物的種植實現精準化的管理,特別是水肥,什么時候施肥啊、澆水啊,提出的是一種“因需管理”――根據作物的需求、根據地塊的差異進行管理。因為農田分布廣,每個地塊營養水平不一樣,作物長勢和水分條件不一樣,所以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管理,這就是精準農業的需求。這種個性化的需求也是需要信息技術、傳感技術、網絡傳輸技術。接著,孫忠富博士講到,物聯網是發達國家逐步形成的一種理念,我國真正全面的被人們認識實際上大約是在2009年左右,這個概念一提出,很快上升到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產業的高度,成為了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個信息化浪潮。
孫忠富介紹,現在物聯網技術發展很快也是如此,有著巨大的發展與應用空間,具體到農業領域方面,由于農業領域自身的特點:分布廣,面積大,問題復雜,所以很難管理。怎么樣獲取農作物繁雜的信息,也包括氣象、土壤等各種參數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和監測,將能夠提高農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然后怎樣根據這些信息去精準地管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就是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必要性。
整個物聯網系統要解決三個層面上的需求。第一個層面,就是“感知”。我們用物聯網的技術,相對來說就可以全面、準確的、快速地感知我們農業整個生產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我剛才講到了,是和農業緊密聯系的信息,比如作物生長環境中的光照和水份等,我們應該全面地了解和感知到,因為這些信息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也影響災害的發生等。
第二個層面,是“傳輸”。當我們感知到了諸多數據和信息,之后就涉及到了怎么去傳輸。農業的現場都是遠離社區的,遠離辦公室,而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他也不在生產現場,這些信息呢,還得讓他們知道,讓他們了解這些信息,另外科學家及研究人員也需要快速、準確地了解到信息。這就需要網絡的技術傳輸過來,這就是物聯網的第二個關鍵技術―傳輸。
第三個層面,就是“應用”。這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當我們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之后,如何解析,如何與專業知識結合,提供綜合服務,這才是物聯網應用的終極目標。
孫忠富介紹說,信息傳到信息中心,有了數據,這些大量的雜亂無章數據,對普通人來說,是無用的,而怎樣把這些數據結合農業生產的特點、結合作物或現場的一些具體情況、結合農業專家的一些知識和經驗,不斷地去提取去挖掘,形成一種簡單的、人性化的、一般人能夠看得懂、用得上的一種技術產品,這個過程就是數據挖掘和整合過程,也就是第三個層面的關鍵技術―分析應用與服務。目前人們經常提到云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等概念,都與此層面密切相關。
孫忠富總結道,物聯網基礎就是數據的感知、數據的傳輸和數據的應用。對大多數應用者來說,他們只要關心最后一個層面的東西就可以了,所以相比而言,第三個層面是最重要的,特別需要面向農業的具體問題。而具體到傳感技術,孫忠富說,這得靠專業的廠家,即一些電子產品的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的研發,他們需要和農業方面的專家結合,他們需要知道農業上的實際需求,比如農業實踐中需求什么樣的傳感設備,哪些是已有的設備哪些是缺乏的,或者是說將來更需要哪方面的傳感設備,這樣,進行研發的電子設備廠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孫忠富說,這樣來看,物聯網的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他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各方面的技術人員來進行交流,進行合作。
技術認同感和培養使用群體是關鍵
最后,還要有用戶的配合,要能培養一個廣泛的用戶群體,這個系統、這個成果研發出來后,還要培養用戶,因為現在任何一個新產品,如果你沒有用戶群體,也是沒有用的。孫忠富說,那么一個用戶群體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的確是這個市場有需求,大家都感到有用;其次,就是產品覺得好用,得有認同感,這樣才能培養出使用群體,另外,就是對高科技手段的認可,不斷地適應和改變工作方式,包括信息獲取的手段。
對于用戶群體的培養問題,孫忠富進一步解釋說,他最近參加在江蘇召開的全國農業信息化工作會議,農業部有關領導講話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思想。農業信息化應用要針對特定的群體,這個群體是要培養的,比如現今智能手機用戶很多,但主要還是年青人,而農業信息技術用戶群體、物聯網技術,也是一樣,用戶也是要針對性地培養的,這個很重要。這就需要完善我們的技術系統,不斷地能給用戶或使用者帶來好的服務,用戶群培養很關鍵。
孫忠富認為,我們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和應用,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跟國際是同步的,在某些方面甚至獨具一幟和特色。但是我國的現實國情是經濟和技術發達程度不均,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水平跟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特定領域中甚至領先世界水平,整體水平我們還得努力,得迎頭趕上。
物聯網的數據是實時的、動態的
對于物聯網的理念,孫忠富介紹,這種技術理念的形成是逐步的??伤菰吹缴鲜兰o80年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再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逐步地演變,出現了物聯網的概念。
孫忠富介紹,要說起物聯網不得不講互聯網,二者具有重要的依存關系?;ヂ摼W主要是將計算機(資源)互聯成一個超級網絡系統,信息的利用方式以查詢為主,針對的是已有的數據資源。而我們農業領域中,更需要一些自動實時感知的數據,這就需要把一些感知設備(傳感器)連起來,自動的實時的感知,比如作物環境的土壤水份信息、溫度濕度、太陽光照等信息,這類信息數據是不斷變化的,互聯網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而物聯網是可以做到。因為互聯網仍是物聯網系統數據傳輸的最重要平臺,所以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聯網就是通過互聯網將各種感知設備連接起來,形成具有感知能力的傳感網,如此將物(設備)與物(設備)連接在一起,乃至將萬物連接起來,構成了物聯網。當然物聯網的內涵遠遠不止如此。
之于農業,有其自己的特點。孫忠富介紹說,因為農業是復雜的,涉及內容多,覆蓋面廣,要在全國范圍內布設一定覆蓋度的傳感裝備,其難度可想而知,不像一個園區或一個大工廠,充其量就那么大。但也正因為如此,要把這么大的農業系統監管起來,實現快速準確地了解各種信息并實施調控管理,如生長環境的變化、災情以及農情等變化,更需要有物聯網這樣的技術予以支撐。所以物聯網的發展,對現代農業和信息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大機遇,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產業化探索
孫忠富和他們的研究團隊之前長久的研究和實踐的積累,正不斷地轉化在農業的實踐應用領域中;而實踐應用所帶來的便利,也更加堅定了他們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理論探索和相關產業化實踐的努力。
孫忠富介紹,他們團隊建立的農業數據信息遠程監控中心是經過多年的研發而成,尤其是以自主研發的“農業環境遠程監控系統”的示范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這一智能系統的應用,不斷積累和完善各類農業現場重要數據參數的獲取和解析,并通過構建網絡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和遠程調用,為政府相關部門、一線生產單位、科研院所等決策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數據信息服務,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在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優化調控等過程中的精準監測與決策管理水平。
目前孫忠富他們實驗室正在開展“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與診斷管理”系統的研發工作,是農業部和財政部2009年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的重點支持項目。項目基于M2M和物聯網理念,針對我國四個小麥生態區類型區(東北、西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構建小麥苗情監控網絡,開發基于WEB的遠程監控網絡與管理系統,為小麥苗情綜合診斷,優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該項目的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完全可應用在其他作物的診斷與管理過程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孫忠富坦言,現在社會上物聯網熱度比較高,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大部分是起步、或初步的應用,而他們的這個項目,雖然也存在諸多不足,但相比來說是做得比較扎實的一個項目。孫忠富他們的這個系統,是面向全國的,在全國小麥的主產區,布測大量的監控站點,主要就是監測小麥以及與小麥生長發育緊密相關的因子,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挖掘,對災情苗情的變化進行診斷預防,將這些信息提供給政府和用戶,并為其提供一些決策支持服務。
孫忠富介紹說,這個系統已經完成了主要關鍵技術的研發,下一步不斷地擴大應用,準備不斷地把技術推廣示范,把技術外延?,F在主要是應用在小麥作物,但農業上作物種類很多的。應用同樣技術原理和具有的可復制性,他們的團隊下一步考慮將這些成功的技術運用到更多種作物的監控與管理上。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聯網和新技術下資產管理行業的變革
從資產管理的價值鏈來看,從資產獲取到分銷,再到資產服務,各個環節的展業方式均由于技術的“賦能”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新技術改變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風險并沒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資源的跨期、跨區配置,風險就仍然存在,而資管機構的專業價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資產獲取、投資管理環節的變革
1.改變了基礎資產的構成。過去的資產標的往往規模較大,趨于集中,比如大企業貸款、大型項目等。新技術的發展則通過新的渠道和新的風險管理手段,使一些過去不存在或沒有納入資產管理體系的基礎資產也能被收錄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額貸款、股權眾籌模式下的初創企業股權等等,從而推動了資產管理基礎標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擴大了整體基礎資產池。
2.改變了資產估值的方式。工業時代的基礎資產估值通?;谟布蛯嶓w資產的價值,比如生產線、廠房等,關注的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信息時代的基礎資產估值則是基于軟件、數據、網絡、服務的價值,關注的是關系鏈、數據和生態系統。例如,飛利浦從照明設備生產商轉型為智能照明系統服務提供商,盈利模式也從耗材銷售收入轉為服務費用收取,其LED燈可免費安裝,但通過智能照明系統節省電費,從節省部分分成。由此,對這類企業的資產價值和現金流預測方式也需要相應改變。
3.改變了風險管理的方式。過去的風險管理手段主要是通過抵質押物、現金流等來進行判斷和控制。信息時代的風險管理手段則更加多元和立體,借助海量數據進行風險的識別和預判。例如,傳統征信巨頭FICO推出了大數據分析產品BigDataAnalyzer。
4.改變了投資決策的方式。過去的投資決策更多是依靠專業投資顧問的經驗,新技術的發展則使投資決策能夠更多地依靠數據、量化分析,甚至機器人決策,從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緒或情感對投資決策造成影響,保證策略和執行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同時還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實現規?;c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線財富管理平臺就是利用自動化系統,針對客戶的具體需求快速定制投資組合;又如嘉信理財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產品分銷、財富管理環節的變革
1.改變了分銷方式。過去的投資產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實體渠道(如銀行網點)進行分銷。為了覆蓋網點和人員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資門檻或收取較高費用。新技術的發展使投資產品的分銷更多地轉移至PC端、移動端的直銷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銷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資理財的門檻,吸收了更多原本難以進入資產管理體系的小額、零散資金。例如,東方財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網2014年實現基金銷售2 000億元人民幣,2015年僅上半年基金銷售額就急速上升至4 000億元人民幣,基金銷售規模堪比四大行。
2.改變了投資人的參與方式。過去的投資決策依靠專業投資顧問的權威意見,普通投資人更多的只是被動接受?,F在,專業金融機構在信息與產品領域的“權威性”及“特許供應”地位已經相對弱化,投資人日益習慣于主動獲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朋友的推薦,并且希望決定和主導投資決策。Motif、雪球網等社群化運營投資平臺,很好地把握并促進了投資人的這種行為轉變。
3.改變了投資人的體驗。分銷方式的改變和投資人參與方式的改變直接促進了投資人體驗的提升:第一,投資門檻大幅降低,從數萬數十萬元降至數百數千元,甚至“1元”。第二,產品購買流程更加簡單便捷,只用幾分鐘和幾步流程即能實現隨時隨地線上開戶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戶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務,通過快速的數據分析和匹配,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在成本可控的基礎上提供給所有客戶。第四,投資透明度顯著提升,通過在線平臺,投資人可以輕松比較不同標的和產品并做出選擇,對已投資的標的和產品能實時查看運行狀況、還款情況、收益情況等。因此,投資人對資產管理機構的預期已隨著客戶體驗的提升而徹底改變。
(三)資產服務環節的變革
1.改變了服務對象。過去,資產服務機構服務的對象是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現在,新技術所培育的大量創新業態也開始成為資產服務的對象,例如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托管、針對在線銷售的貨幣基金的托管、針對P2P平臺和眾籌平臺的資金托管等,這一類業務目前也已成為了資產服務機構一大新的業務增長點。
2.改變了服務方式。大部分機構過去托管、清算、運營服務依靠電話、傳真和人工手動,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風險高。新技術環境下的服務體系則是以云和數據為基礎,服務方式逐步向電子化、自動化、線上化轉型,從而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高靈活性以及風險可控。例如,富達(Fidelity)就推出了專為資產管理機構及投資顧問服務的線上平臺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銀行也推出了專門服務資產管理機構的全功能網上托管銀行。
二、互聯網和新技術下資產管理機構的創新
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在經過了十年的快速發展期后,正面臨轉型的關鍵關口。互聯網和新技術在資產獲取及投資管理、分銷及財富管理、資產服務這三大環節上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些變化已切實發生并且不可逆轉,傳統資產管理機構應如何應對?
(一)主動適應變革,積極進行改革
在資產管理價值鏈的三大環節上,分銷及財富管理已受到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最深遠的影響。專注于這一環節的資產管理巨頭在應對創新模式的挑戰方面主動適應變革,積極進行改革。例如,專注財富管理的嘉信理財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線上理財平臺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這一平臺將客戶的投資門檻從數萬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戶只需花費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即可快速完成簡單的線上注冊流程,但同時仍保持了嘉信財富管理服務的專業度,包括:將客戶資金配置到20個資產大類中;由系統自動為客戶動態調整投資組合,以規避風險、保證收益;同時還為5萬美元以上的客戶提供原本只有高凈值客戶才能享受到的避稅服務,所有這些服務全部免費。此外,嘉信還即將推出專為投資顧問和機構服務的線上平臺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更廣泛的客戶。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運用能幫助資產管理機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資產管理巨頭們近年來紛紛加大了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術建設私有云、新的投資平臺、高質量的用戶交互界面,積極培養和吸引金融與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領先的資產托管機構道富銀行在過去五年間每年的科技投入均達到8億~9億美元,占其營業收入的8%~9%。自2011年開始,道富銀行開始通過“私有云”建設來促進其IT系統轉型。2011―2014年,道富銀行每年通過“私有云”項目實現了6.25億美元的成本節省,同時也通過“私有云”為客戶提供了快速的計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護了客戶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資產管理巨頭摩根大通(JPMorgan)不僅加大了對內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還選擇通過大量外部投資來增強創新能力。自2009年以來,摩根大通投資了數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蓋支付、投資、P2P等多個領域。2011年參與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的B輪融資,之后參與在線投資平臺Motif的D輪融資并投資3 500萬美元,近期又參與了P2P平臺Prosper高達1.6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提升客戶體驗。
(三)積極擁抱生態系統
互聯網時代的分工更加細化和專業化,資產管理機構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更高效、更專業地實現更出色的客戶體驗,比如:與第三方合作獲取資產或客戶,與外包系統服務商合作進行平臺開發,與外部征信機構合作完善風險管理,與外部投顧合作提升資產配置能力和效率,與網銀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與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或在線理財平臺合作擴大分銷網絡等等。
全球最佳實踐的經驗表明,全能資管、精品資管、財富管理、服務專家是常見的四種資產管理業務模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一概念國內外普遍認可的是 MIT Auto-ID 中心Ashton 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同名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時至今日物聯網已經從概念逐步走向實踐。同樣在高校中,“物聯網專業”也經歷著從無到有,從鮮見到熱門的變化。在教育部的聯合推動下全國700余所高校積極到參與物聯網這一新增專業的設置。如何培養物聯網相關專業技術人才是反復強調的話題,但實際情況卻總是形式大于內容。對于高校而言,利用新增專業來培養創新型人才,搭載“物聯網”快車不應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切實地在師資、教學設備、教材上進行實際加強。從電子、信息類新增專業看,物聯網工程是最熱的專業之一,哈工大、北京理工大學等全國30多所高校都將開設該專業。
1 物聯網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方法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綜合能力,正確的教學方法會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而落后的教學方法則會成為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就必須采取有利于創新的教學方法,切實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應該清醒地看到物聯網技術具有“新、長、?!钡奶攸c。
1.1 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開放式思維
物聯網專業成立之初自身學科特點尚未成型,但集成創新型技術,知識體系不清晰;產業涵蓋面寬,邊界難以界定。物聯網是新增設的專業,交叉學科特性更加顯著。如何變思維封閉式為思維開放式教學對于教學是一個挑戰。所謂開放式思維就是要求學生不能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的知識,要著眼于不同答案或結論的自主選擇。為此,教師要科學設計課程中創造性活動,善于傳遞創造性教育新觀念,制造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各種機會,對學生進行各種創造性因素的影響,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逐漸形成廣博的思維,做到跨學科和課程規定以外的內容,例如可以利用課堂辯論、CAI授課、學生講課和專題討論等方法,傳遞創造性教育新觀念,制造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各種機會,對學生進行各種創造性因素的影響,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逐漸形成開放式的思維。
1.2 將科學研究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豐富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
教學與科研密切相關,不可分割。在創新教育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探索其規律性的東西,就必須將科學研究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它們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有選擇性地布置一些綜合性作業或小論文題目,讓學生嘗試進行科研研究與創新的基本訓練。根據學生的興趣再加以具體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研究與創新的方法和途徑。注重實驗環節,設置多樣化的實驗。例如處理器基礎實驗方面可以考慮程序下載實驗,串口通信,控制器的基礎,虛擬演示終端控制實驗、微操作系統,基礎通信實驗可以設置線信道監聽,無線報警,SimpliciTI網絡通訊實驗,射頻標簽RFID部署;自組織網絡實驗可以設置指定路由多跳網絡的實驗,簡單的泛洪協議的多跳路由網絡的實驗;
1.3 將科研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強化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目前高校某些專業的人才培養在實際工程能力方面和社會需求存在著天然鴻溝。這就需要企業和高校之間采取有效的橋梁與杠桿來跨越障礙協同發展。上面提到了將在教學中引入科研能力培養,那么在科研中也同時要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物聯網專業的學科交叉性決定只學好某幾門課程,或者是僅僅是掌握某一學科(比如計算機、電子、通信等)是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的。讓學生接觸新的無線技術DSRC,Bluetooth,WiFi,ZigBee,RFID 和NFC的知識。通過設計豐富、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方式,可以為物聯網專業學生打下扎實的應用基礎,為將來創造出更多物聯網應用及產品積累經驗。目前在許多大型辦公場所、商業Mall等經濟金融聚集的地方已經采用了先進物聯網技術,適時采取現場實地考察,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師生共同感受物聯網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2 物聯網專業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創新
諾基亞和上海貝爾市場傳播及公共事務負責人馬濤表示,諾基亞這次巴展的主題是全球網絡中樞系統的創新者。諾基亞將從“網絡+云服鍘⑷現+社交、基礎設施+終端設備、技術+服務、服務供應商+企業、全球化+多元本地化”六大特色領域,引領全球網絡中樞系統創新。
物聯網:詮釋八個關鍵字
到了5G時代,將帶來人與物、物與物的海量連接。這也就意味著物聯網將催生極大的商業價值。
諾基亞和上海貝爾應用和分析事業部負責人、執行副總裁張慶認為,物聯網有兩個價值,首先,可以增加收入。其次,為生活帶來便利。
張慶表示,諾基亞作為端到端方案的提供者,物聯網IMPACT平臺除了堅持融合、開放、創新、安全八個關鍵字,還會做出三個創新,首先,創建全新業務模式。其次,加速進入市場。最后,提供差異化服務。
“諾基亞和上海貝爾在中國有很多合作伙伴,我們希望作為一個端到端方案提供者,能夠給合作伙伴一些支撐,讓合作伙伴在我們的IMPACT平臺上把他們的軟件快速發展起來?!睆垜c表示。
云:進入實踐階段
通過云,可以實現敏捷的軟件定義業務,助力企業從業務、運營、網絡三個方面進行轉型。
諾基亞表示未來一定會進入一個可編程世界,而要想實現可編程世界,必須實現軟硬件解耦?!霸剖强删幊淌澜绲幕A,是資源的保證。諾基亞和上海貝爾的云已經進入到實踐階段,在網元和上層編排管理上都基本成熟?!睆垜c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諾基亞與Three UK 聯合部署了全球首個下一代原生云核心網絡。諾基亞提供端到端的云核心網,包括AirFrame、CloudBand、Nuage Networks的軟件定義網絡、增強型分組核心網,增加他們云核心網的靈活性。
超寬帶:4.9G來了
二、OTN和PTN技術概述
OTN技術是以IP over SDH為基礎,對波分復用技術進行演進而來的傳送網承載IP技術,OTN依靠由光纖連接在一起的網元進行信號的傳輸,并能夠實現復用技術、路由、管理及保護功能。由于OTN既包含了光網絡也包含了電網絡,因此兼具SDH和WDM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可以對多客戶信號進行封裝和透明傳輸,能夠實現大帶寬的數據業務和高速長距離傳輸,具有完善的開銷管理功能,組網方便、業務保護能力健全。以上特點使得OTN在承載綜合業務、傳輸網組網中具有明顯優勢。但是目前OTN技術的一些細節和標準化進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于小顆粒業務的兼容性不好。
PTN技術是面向分組數據的新一代分組交換傳輸技術和網絡架構,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高效的統計復用功能、易擴展且安全性高等優點。與OTN兼容電網絡類似,PTN在電業務層之上還支持光處理層的傳輸方式。PTN雖然以分組數據業務為核心,但是也能夠提供多業務支持。PTN的缺點體現在并不適合大顆粒業務的傳輸。
三、OTN與PTN聯合組網的優勢
OTN與PTN各自的特點恰巧能夠解決全網IP化后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實現二者技術的優勢互補,建設高效可靠的3G傳輸網。OTN可以解決IP化后骨干網大容量遠距離傳輸的問題,PTN可以解決IP業務種類多、突發性強等問題,增加了傳輸網的靈活性。將兩種技術聯合組網有效解決了大容量調度和顆粒精細度分配的問題,實現了綜合業務的高速可靠傳輸,是建設3G傳輸網的最佳選擇之一。
四、OTN與PTN的聯合組網方案
4.1組網模型
目前3G傳輸網中承擔的主要業務類型有端到端的指向RNC的集中型業務、大客戶專線、點到點和點到多點的數據業務等,因此OTN與PTN的聯合組網模型可以采用核心層、匯聚層和接入層的三層結構。核心層主要進行業務調度和多業務傳送,提供核心節點間的中繼電路;匯聚層和接入層負責業務的接入、匯聚和疏導,相比接入層而言,匯聚層具有更大的業務匯聚、疏導以及傳送能力。
4.2組網方案
為了減輕PTN落地設備和RNC下行光口的數據壓力,可以對模型中的RNC進行邏輯分組,每組落地設備和固定的RNC相連,可以避免PTN落地設備和RNC的全連接。對于這種硬性的分組并不需要擔心機房間的業務割接調度問題,當有3G節點業務需要連接到另外一個機房時,通過在骨干節點更改配置就能夠完成業務割接調度。
為了提高PTN的交叉容量和利用率,可以在核心機房與OTN核心層之間采用口字型連接加入PTN核心調度設備,這樣的好處是還可以降低骨干節點的壓力,增大OTN網絡的穩定性。
另外,對于核心機房的PTN設備和RNC之間可以采用LACP進行保護,其它的匯聚環和接入環可以全程采用LSP1:1/1+1保護進行環網保護和雙歸保護,以增加聯合組網的穩定可靠性。
五、結束語
3G傳輸網的組網建設是一件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采用OTN與PTN聯合組網的方案可以很好的解決3G環境下大帶寬高速傳輸的問題,為全IP化網絡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各運營商要根據各自情況進行靈活的配置、調整與適當的改進,以達到更好的聯合組網效果,打造OTN與PTN聯合組網的廣闊空間。
參考文獻
[1]湯德虎. OTN+PTN聯合組網模式的分析[J].信息通信,2012(6)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成為全球新一輪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從各國發展水平來看,歐美相對比較成熟,日韓發展迅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2009年11月3日,總理提出了“感知中國”的概念;2010年,中國把包含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個重點產業,列入“國務院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同時納入我國“十二五”重點發展戰略及規劃。為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物聯網僅僅是個概念,真正的物聯網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那么,發展物聯網,使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全面融合的切入點在哪里呢?
1. 高新區的涵義
高新區是指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指我國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的,以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它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目前,高新技術的范圍包括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十二個領域,并將隨著國內外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進行補充和修訂。
2. 物聯網產業體系的概念和特點
2.1物聯網產業體系的概念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根據網舟咨詢的《物聯網分行業系列:2011中國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物聯網的產業結構主要包括芯片與技術提供商、傳感器與供應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運營及服務商、終端產品供應商、其他各感知產品提供商與用戶等環節。
依據物聯網的含義和物聯網產業結構的內容,物聯網產業體系就是通過傳感器/芯片技術提供商、傳感器與供應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運營及服務商、終端產品供應商、其他各感知產品提供商與用戶等主體環節,應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產業網絡體系。
2.2 物聯網產業體系的特點
2.2.1物聯網的用戶端是已知物體。物聯網是人感知物、標識物的手段,除了有傳感器網,還可以有二維碼/一維碼/RFID等。從目標特征上看,物聯網探測的是已知物品。物聯網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物品與物品之間,從而實現對物體的控制,達到物和物信息互聯,實現信息交換和通訊的目的。
2.2.2物聯網需要有固定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中心節點。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從網絡架構和協議上看,物聯網需要有固定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中心節點。強調多個事物通過中心結點實現互聯。
2.2.3物聯網產業鏈牽涉面廣。物聯網的產業鏈牽涉面很廣,涉及終端制造商、模塊廠商、通信設備商、行業信息化運營商、應用開發商、網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最終用戶等諸多環節。由于物聯網的用戶端是已知物體,所以最終用戶可以設計到各行各業的各種產品和服務。
3. 以高新區為依托建設物聯網產業體系的可行性
物聯網產業鏈的諸多環節構成的物聯網產業體系是一個智力密集和科技密集的體系;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發揮著為產業的集聚升級提供空間、節省交易費用等功能,是多數芯片技術提供商、傳感器與供應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運營及服務商創新創業的環境載體,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物聯網是一個多設備、多網絡、多應用、互聯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個大網,相關的接口、通信協議都需要有統一標準來指引。但是,由于各行業應用特點及用戶需求不同,需要分期分批逐步發展物聯網應用建設。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主體是最有意愿和能力參與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的群體,具有科技資源優勢、經濟資金優勢、人力資本優勢、產業集聚優勢和政策管理優勢,能夠體現網絡經濟效應,是 "擁有者獲得"理論的先行實踐者。能夠通過實施局部優化物聯網產業鏈的各環節的軟硬環境,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 以高新區為依托建設物聯網產業體系的可操作性
作為一個涉及到各行各業的應用型技術,物聯網技術在通信、IT、電力、安防、物流交通、金融等相關產業的局部結合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并產生了局部的成效。但是市場也清醒的認識到,中國多數物聯網企業目前還屬于獨立開發運作階段。因此,應該從更有能力的高新技術的范圍建立基礎標準和行業標準,即把高新區作為實現物聯網產業化的突破點,在高新技術范圍內的不同行業建立物聯網的共性平臺和應用子集,通過項目承接、資本運作、戰略聯盟和品牌塑造等途徑進行重點培育,鼓勵和扶持比較優勢明顯的高新技術物聯網企業做強、做大,再通過這些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解決應用條線分割問題。為物聯網產業體系跨產業、跨地域合作的長遠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 關勇.物聯網行業發展分析[D]. 2010,北京郵電大學:工商管理
[2] 曹天鵬.2012-06-27 15:00:27[EB/OL]
來源: C114中國通信網. .
物聯網作為繼計算機、互聯網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一出現就受到很大的關注,世界各發達國家均把發展物聯網產業作為國家級的戰略。中國政府同樣意識到物聯網產業的前景,把物聯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中,物聯網被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我國物聯網產業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關鍵核心技術,商業模式、產業規模、市場應用等方面還不成熟。2013年2月17日,國務院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要推進物聯網協同創新達到較高水平。健全和完善我國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體系,對構建科技資源共享與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物聯網協同創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含義
1.1物聯網協同創新的含義
物聯網協同創新是指物聯網利益鏈上的主體,包括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等,為解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進行優質資源要素的全面共享和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1]
1.2公共政策的含義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規、條例、計劃規劃、策略等需遵循的措施和依據。政府作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體,賦予了公共政策的權威性,也是政府將公共政策納入到合法化的范疇之內,關于公共政策概念的各種討論,體現了公共政策的一個本質特征,即公共政策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的特征。[2]
2物聯網發展協作創新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物聯網協同創新過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制定公共政策來引導,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政策宣傳,建立健全物聯網協同創新的人才政策、財稅政策、產業化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服務性政策等,為促進人員、知識、設備、成果等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服務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是通過政策來促進互聯網的深度協同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規模、重大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方面早日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建立我國物聯網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不能僅依靠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必須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為立足點。
3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公共政策總述
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已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政府的重視,政府一直將協同創新作為物聯網發展的關鍵,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推進物聯網發展的協同創新。我國制定的促進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有《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省級以下的地市層面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以江蘇為例)《無錫市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5年)》《南通市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規定》《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發展規劃》《蘇州市科委加強科技成果鑒定管理暫行辦法》等,[3]這些政策從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產業化政策、財稅優惠政策等方面共同構成了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體系。
4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公共政策不足之處
4.1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人員溝通可以實現知識共享,是促進物聯網的協同創重要途徑。我國物聯網人才政策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保障機制方面均有相關政策,但過分依賴高?;蚱髽I自主培養人才,這使得在政府層面上忽視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協同的人才政策。具體問題體現在,現有政策對高校教師的選聘方面只重視有研究成果、學歷在博士以上的教授級人員,而對有著豐富科研前線工作經驗的人才視而不見。這些都不利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人員培養、人員流動、知識共享。
4.2缺乏有針對性財稅制度
物聯網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國家高度重視其發展,政府在物聯網的財政、稅收方面的投入逐年遞增,資助的方式也呈現出各種形式。但是針對物聯網協同創新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還很匱乏?,F有的政策體系并不是為著物聯網協同創新而制定的,雖然在已有的高新技術、物聯網相關政策中體現著對物聯網協同創新的支持,但是畢竟缺少專門的政策,這也導致了大量的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較難得到政府扶持。
4.3服務性政策還需要完善
隨著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入,創新主體中的服務性組織(包括中介服務機構,物聯網行業協會、物聯網產業聯盟,公共信息技術平臺等)也在不斷的完善以促進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因此用于監督規范這些服務性組織的政策逐漸被制定出來。但對于這些服務性組織的性質、地位、作用等方面,我國目前也都缺乏明確的政策法律的規定,[4]這些都不利于物聯網協同創新的發展,服務性政策亟需完善。
4.4缺乏產業化政策
物聯網產業潛力巨大,但是產業規模仍然很小,盡管相關產業參與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熱情高漲,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水平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物聯網并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商業模式,沒有形成規?;募郛a業鏈。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急需國家層面的相應配套政策。[5]
5我國物聯網協同創新發展的公共政策建議
物聯網協同創新系統復雜多變,協同創新的參與主體多,協同創新模式多樣化。完善和健全我國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公共政策體系,對構建科技資源共享與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以下公共政策建議。
5.1完善物聯網協同創新人才政策
政府對物聯網人才的引進、激勵穩定的相關條款已經出現在較多的政策法規中,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營造了的良好環境。但物聯網協同創新少不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人才的流動就不可避免,充分發揮人才在物聯網協同創新中的核心地位,鼓勵人才在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的各主體間的必要流動。首先,政府制定人才流動的激勵、優惠政策。規定高校、研究機構中參與物聯網科研的教師等研究人員必須定期到企業中學習,同時企業一線科技工作者進入高校、科研機構培訓,提高企業的創新技術水平,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人才流通和知識分享。其次,政府部門建設物聯網人才流動保障措施,對于人才流動的檔案、薪資、職位等級等權益制定出明確的政策條款,檔案的調動遵循優先處理、自動處理原則,在部門調動的人才到崗前完成檔案的調動工作且不需要被調動人員親自辦理。薪資、職位等與人才利益相關,政府保障其至少和流動前相同,對于響應政府號召而進行人才流動的人員,給予薪資上調,職位提高等獎勵措施。
5.2健全科學技術轉化政策
首先,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遵循利益引導原則,物聯網發展協同創新的主體不同,其追求的目標呈現出差異性,企業注重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高校和科研機構追求的則是保持科學技術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國家應針對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學技術轉化政策,促進科學技術的轉化率的提高。具體政策內容建議包括:一是在創造主體的利益驅動機制中融入市場標準;二是對創造主體的利益驅動不應僅限于直接的物質激勵,還應包含精神激勵,即在科研評價和人才評價標準中體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6]
5.3豐富財政投入方式,建立風險投資機制
首先,我國對于物聯網小企業的協同創新項目支持力度較小,建議政府制定針對物聯網小中企業的協同創新項目專項資金,初期可用無償資助的形式,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共同籌措。使得想進行創新的中小型物聯網企業擁有較為充分的資金來進行技術創新并且吸引科研機構加入,增強綜合實力從而提升我國物聯網整個行業的實力,促進物聯網的產業化集聚。物聯網的協同創新是存在風險的,創新主體對于合作的風險有著各自的顧慮,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幫助物聯網創新主體降低這種風險以消除顧慮。建議政府財政撥款作為物聯網協同創新風投資金。建立專業監督評估部門,為市場前景好、具有產業化可能的協同創新項目提供資金。
5.4完善產業化政策
政府部門引導,建立專門從事物聯網研發和推廣的產業園區,引導相關企業積極參與,整合多方優勢資源,開展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推進技術產業化以及重大試點示范項目的實施,支撐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是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制定支持國家物聯網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優惠政策,例如土地、資金支持等,在促進物聯網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企業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物聯網協同創新產業鏈。二是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產業內有產業化前景的關鍵的、基礎性的技術創新及推廣,提高物聯網相關產品的應用范圍,創造實現重大科技突破、重大示范工程的機會,促進物聯網產業的協同創新。
5.5完善物聯網協同創新的評價機制
為避免物聯網協同創新項目的主體為了得到政府資助而作假,政府應制定相關監督評價政策抵制這種現象。第一就是建立協同創新專家評估體系,在項目的各個時期都有專家進行專業的評估,針對物聯網協同創新成果的市場前景和產業化可能性,評價物聯網協同創新是否可行。第二,建立協同創新協調制度,解決創新主體合作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增強協同創新的內部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張志華,吳瑩瑩,張爽.物聯網協同創新的基本要素及發展策略[J].通信企業管理,2014,(3):81-83.
[2]徐珊珊,尚秋謹.透視公共政策本質特征——從公共政策概念出發[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18(4):29-31.
[3]潘睿,范麗芬.淺談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成果共享機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3,(8):34-35.
[4]白慶華,趙豪邁等.產學研合作法律與政策瓶頸問題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7,25(1):62-68.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數字化的校園環境。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是IT,而IT的發展有賴于持續的、無止境網絡技術的發展。因此,網絡新技術的發展會給數字化校園網創新性環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
校園網建設中出現的新一代網絡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現代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嶄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技術是一個新老更替、優勝劣汰的發展過程,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技術的發展是以應用為目的,因此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園網的建設。
一個復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物聯網走近校園網
物聯網的完整定義是:指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1]。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傳感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目前,物聯網已用于校園網的安防管理,著手建立基于校園網的信息管理平臺。然而,隨著傳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在學校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深入。將物聯網應用于專業教學和建設,為相關專業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模擬實訓基地提供技術保障成為可能。
新一代網絡技術——三網融合應用于校園網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網絡資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過優化現有網絡配置、綜合利用、整合現有網絡資源、采用全數字化連接、寬帶數據交換與傳輸、高度集成業務、簡化終端接口、智能化管理與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體信息網絡,向用戶提供視頻、數據、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服務。
“三網融合”利用原有的電視設備對其進行改造,形成數字化電視網,實現寬帶接入、程序下載、多應用多業務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電視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結合,相互補充,實現基于“三網融合”技術的校園網由光纖以太網、閉路電視網升級的HFC雙向網絡組成,即電視與廣播子網采用數字技術與數字廣播技術,把電視信號與廣播信號轉為IP包,在局域網內廣播,形成校內的廣播與電視臺,網內任何一臺電腦終端都可接收。
無線局域網與3G入住校園
無線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當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RF)的技術,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Coaxial)所構成的局域網絡,使得無線局域網絡能利用簡單的存取架構讓用戶透過它,達到“信息隨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無線網絡已應用于高校校園分布較遠的校區之間、分布不規則的校園建筑物和建筑物內部、會議廳、校園公共休息場所、教工宿舍樓及各學校與教研網中心的接入和互聯。
3G即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夠同時提供語音及數據的高速無線移動服務,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校園網利用3G網絡為基礎建設,以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宿舍、圖書館等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使得“無線校園”網絡具有靈活布設、高帶寬和無線接入優勢。
新一代網絡技術——云計算探索校園
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它是網絡中協同工作的一組虛擬的服務器群,通過網絡強大支持,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和軟件應用服務來實現特定連接后在網絡中的分布式數據處理[3]。它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把大量的高度虛擬化的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用來統一提供服務(IBM)以公開的標準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Google)統一的特征。
云計算應用于校園網需要其提供IT基礎架構,而不需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梢栽谛畔鬏數幕A設施的建設上實現覆蓋全面化、性能最優化、規模最大化、費用最低化,同時還能滿足教育網絡所需的實用性、穩定性、安全技術先進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園網中新技術對創新環境建設的影響
在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創新教育環境,特別是學校創新環境。網絡新技術應用于校園網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校園教學、學習、生活環境,利用系統設計的思想將新技術運用于校園的創新環境建設成為可能。
物聯網建設智能化教學
創新環境首先是課堂環境的創新。利用物聯網對傳統課堂和虛擬實驗進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標簽識別需要學習的對象,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調整學習內容;建立泛在學習環境;在空間上和交互環節上,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增強學生的體驗。例如,實驗教學中需要學生運用各種實驗器材,可以為每種實驗器材粘貼帶有二維碼的標簽,學生看到這種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還可以用手機識別二維碼從教學平臺上獲得其相關擴展內容。物聯網還解決校園網的安全認證問題,創新性環境建設需要一個開放的網絡資源系統,然而開放必然會引發不安全因素。而網絡新技術物聯網提供了校園安全認證。
三網合一創建全面的資源利用平臺
三網融合進入校園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推進信息化戰略的必然選擇。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在原有的視頻網基礎上采用數字技術改造,使其適應于IP網絡。通過改造電視網絡或終端,與電信網、互聯網重新組成一個新的系統。新網絡可以承載更多的業務、實現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上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識、技術,從而影響改變人的思維。創新環境的建設首先是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觀念的轉變,三網融合實現了多種途徑、方式獲取知識。而且三網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
無線網絡與3G技術創造普適學習模式
普適學習是普適計算環境下的學習方式,透過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提供給學習者持續而合適的學習資訊。普適學習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獲取,即時性,交互性,教學活動真實性,適應性,協作性。普適學習環境應該是多維度的,能提供視、聽、讀或者其結合,才能對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脫其原有學習情境,才能給人以更廣闊深遠的思考,繼而擴展遷移到其他領域,實現創新。無線網絡與3G技術實現了校園內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并且可以多人同時上網,并提供了更快的網速,創造了校園普適學習環境。
云計算構建更新的網絡學習環境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是將設備的更新換代的任務交給了服務的提供者——數據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關服務的提供商。這樣,云計算模式就為教育領域擴展出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也為信息共享、信息協作和學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即可以使學習者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和服務。
結束語
置身于最尖端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創新。新一代網絡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校園網中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入。技術重在應用,隨著網絡新技術更好地發展,如何能更好的應用校園網創建校園的創新性環境值仍需要我們努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其實就是應用與物聯網相關的信息系統。通過物聯網信息系統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整合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實現信息共享,達到降低供應鏈運行成本、加強供應商與顧客的關系的目的。哪些因素將影響到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技術采納決策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然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較少?;诮M織的信息技術采納的TOE模型綜合考慮了企業內外部的眾多因素,對組織信息技術的采納解釋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本文將以此模型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國內外眾多學者也圍繞TOE框架做了一些研究。Chau和Tam用TOE模型對開放式系統的采納影響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1];張德海和康世瀛對物流信息網格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及對策進行了分析[2];李文川設計了汽車制造業中RFID采納的過程模型,并得出了影響RFID采納的影響因素[3]。
2 采納分析模型確定
2.1 文獻研究
本文在模型確定時,閱讀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通過研究和總結目前國內外對物聯網或者RFID技術采納研究的32篇文獻,得出了以下結論:
1)RFID采納研究仍然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多,國內只有李文川對RFID的采納進行了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國外學者剛開始是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比如: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專家訪談等;后來,學者們為了使研究更有說服性,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調查問卷分析);
3)在研究模型上,大部分的學者都采用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4]。其他很多學者也采用Tornatzky和Fleischer的技術組織環境(TOE)分析框架[5]。
表1列出了在32篇文獻影響RFID采納的出現頻次較高的因素。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政府支持出現的頻次比較低,但筆者通過與行業專家進行溝通后了解到,在中國,政府的支持對新技術的采納特別重要,因此,本文將政府支持也作為因素進行考慮。
表1 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出現頻次
因素類別 因素 次數
技術特性 復雜性 5
兼容性 3
感知效益 16
成本 6
組織因素 企業規模 3
高層支持 6
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 2
技術知識 4
員工阻力 2
環境因素 外部壓力 10
不確定性 4
政府支持 1
通過文獻研究,可初步確定影響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因素,初步確定的影響因素如下:
技術特性:復雜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
組織因素: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員工阻力;
環境因素:競爭壓力、不確定性、政府支持;
2.2 相關假設及模型確定
(1)技術特性
復雜性
物聯網技術復雜性越高意味著使這個技術成功的可能性越小。企業如果認為這個技術很復雜,那么企業的高層就會決定不采用或延遲采用這項新技術。所以,本研究認為技術的復雜性是阻礙物聯網技術采納的一個因素。假設如下:
H1:技術的復雜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兼容性
這里的兼容性是指物聯網技術和企業的業務流程、IT基礎設施、分銷渠道、企業文化和價值體系兼容程度。一般地,如果信息技術有較好的兼容性,那么企業更容易去采納它。
H2:兼容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感知效益
感知效益包括:供應鏈可視化程度更大、更節省時間、人力成本的減少、業務效率的提高等。
H3:感知效益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成本
Tornatzky和Klein已經證明了成本對新技術的采納有抑制作用[6]。在該研究中,成本包括采用物聯網技術的硬件設施成本(RFID/EPC標簽、閱讀器、傳感器、中間件、服務器等),以及整個物聯網系統的實施、整合、運行、維護成本。
H4: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2)組織因素
企業規模
大企業將會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新技術的測試或實驗,然后再決定是否采用物聯網技術。這種大企業更加容易實現規模經濟,也能承擔起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同時,他們也將有更多的權利強制供應鏈合作伙伴采納物聯網技術。
H5:企業規模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影響作用。
高層支持
當新技術作為一種創新被企業采納時,必定會引發來自技術、任務和組織等各個方面的變化,這些都是新技術采納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面對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決策者往往要很慎重地做出決定。采納物聯網技術可能會改變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需要企業財力支持、采納物聯網技術帶來好處的傳達等都需要企業高層來進行。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H6:企業高層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
供應鏈企業間若沒有很好的合作機制和信任機制,那么在物聯網技術的采納中就很有可能出現搭便車的情況,采納物聯網技術而產生的成本大部分將由上游供應商承擔[7]。
H7:供應鏈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技術知識
技術知識是指企業自有的專業信息技術知識。企業如果已經掌握了新技術的相關知識、技能,那么這個企業就能對影響新技術采納的諸因素(優缺點、成本)等進行很好的評估。
H8:技術知識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員工阻力
當采用一項新的技術之后,有些員工可能會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歷使用這項新技術,同時,新技術的實施會提高運作效率,減少勞動力,有些員工擔心他們會失去工作,進而會抵制新技術的實施。
H9:員工阻力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3)環境因素
外部壓力
Premkumar和Ramamurthy研究發現,企業在強大的內部需要以及能夠獲得很好的競爭優勢的壓力下,會采取新的技術[8]。除了內部需要及競爭優勢帶來的壓力外,企業還可能會面對來自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新技術創新的壓力、競爭對手新技術創新壓力、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與行業標準的發展帶來的壓力等[3]。
H10:外部壓力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不確定性
缺乏信息、技術知識,或者無法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是引起不確定性的因素。企業往往不能確定他們自己的產品需求,不能在需求市場上確定他們忠誠的客戶。
H11:不確定性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反向影響作用。
政府支持
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法律及提供的財力支持都將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很多企業都是政府導向型行動的,如果政府支持一項新技術的發展,那么企業在推行新技術時將有更大的助力。
H12:政府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影響作用。
本研究的物聯網技術采納模型如圖1所示。圖中的“+”表示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的正向影響,“-”表示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反向影響。
圖1 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分析TOE模型
2.3 研究變量的定義及量表設計
為便于數據分析,本研究對研究變量進行了定義,并設計了測量指標。本研究采用李克特的平衡態度7級量表作為變量衡量的方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表示認可度越高。根據前面的分析,各變量的定義與分析。
2.3.2 組織因素變量
組織因素中除了企業規模,其余均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進行度量。組織因素量表設計。
2.3.3 環境因素變量
3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3.1 問卷樣本的選取
為保證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選取對供應鏈、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作為調查對象。本研究選擇了佛山市和山東省的農產品企業及深圳沃爾瑪的農產品供應商企業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因為他們對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比較熟悉,且對物聯網等新興的技術也有一定的認識。因本調查的專業性,被調查對象還可能對問卷題項存在疑惑的地方,且問卷的填寫也可能摻雜了較多個人的感受,所以,在本調查過程中,筆者積極與被調查對象進行溝通,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有效回收的問卷中調研對象的描述性統計。
3.2 問卷的發放和回收
本研究采用了郵寄發放、E-mail方法以及網上在線填寫(問卷星)相結合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本次研究調查了34家企業,每家企業發放問卷數為3-5份不等,總共發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回收92份,問卷回收率為61.3%。其中無效問卷9份,有效問卷83份。
在有效回收的問卷中,涉及被調查的企業總共有34家,其大型企業1家,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9家,小型企業22家。被調研企業的企業規模描述性統計。
3.3 信度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變量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數表,如表7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變量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7,通過信度檢驗。
3.4 測量模型評價
3.4.1 擬合度檢驗
用Amos 17.0進行卡方檢驗的結果為:CMIN=583.32,p=0.03,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零假設沒有被拒絕,這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同時,如表8所示,其他的擬合指標GFI=0.961,NNFI=0.83,CFI=0.912,RSMEA=0.063,跟理性值對比,NNFI接近理性值,其余的指標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類,這也說明模型的整體擬合度較好。
3.4.2 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為了驗證哪些因素影響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并識別影響的程度。在上述2.2節,提出了12個假設,也就是物聯網技術采納的12個影響因素。為對這些因素(假設)進行驗證,需對路徑系數(潛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稱之為路徑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這與回歸分析中的參數顯著性檢驗類似。Amos提供了一種較為簡單快捷的方法—CR(Critical Ratio),CR是一個Z統計量,使用參數估計值與其標準差之比構成。在用Amos進行分析時,它也同時給出了CR的統計檢驗相伴概率p,使用者可以根據p值進行路徑系數/載荷系數的統計顯著性檢驗,在這里本研究將顯著性水平設為0.01。表9列出了模型路徑系數的標準版估計值及顯著性水平,并給出了假設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假設H9和H11,其余假設都是成立的。
3.5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技術-組織-環境(TOE)模型為基礎,研究了影響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驅動因素,并通過SEM及Amos 17.0軟件對本研究的TOE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分析表明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的采納。
通過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發現除了員工阻力和不確定性這兩個因素被模型拒絕以外,其余因素均被模型支持。在被支持的眾多因素中,兼容性、感知效益、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外部壓力、政府支持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企業規模,影響最小的是外部壓力;復雜性和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負向的顯著影響,其中成本對物聯網技術的采納有很大的影響。圖2顯示了根據路徑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修正后的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因素模型,其中箭頭上的數字表示各因素對物聯網技術采納影響的大小。
4 結論與展望
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調研,依據TOE理論框架,從技術特性、組織因素、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物聯網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根據實證分析,技術特性的復雜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組織因素的企業規模、高層支持、企業間相互信任、技術知識,環境因素的外部壓力、政府支持這些因素對農產品供應鏈物聯網的采納有顯著影響。上述結論有助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各節點企業了解物聯網在供應鏈中應用的業務流程及影響因素,并知曉這些因素對物聯網采納影響的重要程度,有助于企業更正確、合理地做出決策,為推動物聯網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做出了貢獻。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有:(1)可能存在技術、組織、環境三者之外(或之內),對物聯網采納有影響,但沒有被本文采納的因素;(2)由于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存在難度,本文的樣本數量偏少,研究出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后續可擴大調研范圍,獲得盡可能多的樣本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Chau P Y K, Tam K 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pen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J]. MIS Quarterly, 1997,21(1): 1-24.
[2] 張德海, 康世瀛. 物流信息網格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 情報雜志, 2008, (12): 51-53.
[3] 李文川. 汽車制造企業RFID采納過程模型及應用問題研究[D]. 重慶: 重慶大學, 2011.
[4]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3.
[5]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6] Tornatzky L G, Klein K.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Im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82, 29(1): 28-45.
[7] 耿雪霏. RFID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J]. 物流科技, 2005, (07): 79-81.
[8] Premkumar G, Ramamurthy K. 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 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 Decision Sciences, 1995, 26(3): 303-336.
[9] Brown A, Bakhru A.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ase of RFID[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7, 235: 363-376.
[10] Riggins F J, Slaughter K T. The Role of Collective Mental Models in IOS Adopti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Rationality in RFID Deployment[A].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HI. 2006: 183-184.
[11] Brown I, Russel J.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doption in the South African Retail Sector[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7, 27(4): 250-265.
[12] Seymour L, Lambert Porter E, Willuweit L.. RFID Adoption into the Container Supply Chain: Proposing a Framework[A].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ISOnEworld Conference[J]. Las Vegas: IEEE, 2010: 431-435.
[13] Sharma A, Thomas D, Konsynski B.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 Evaluation, Adoption and Early Integr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Adopters[A].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IEEE, 2008: 407-407.
[14] Yang G, Jarvenpaa S L. Trust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doption within an Alli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5:1-10.
[15] Leimeister J M, Knebel U, Krcmar H. RFID as Enabler for the boundless real-time Organization: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Germany[J]. Networking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2009, 4(1): 45-64.
[16] Koh C E, Kim H J, Kim E Y. The Impact of RFID in Retail Industry: Issues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 2011, 13(1): 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