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互聯網醫療市場調研大全11篇

      時間:2023-06-26 16:14:1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聯網醫療市場調研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互聯網醫療市場調研

      篇(1)

      他曾嘗試用電話之外的方式和患者溝通,比如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但由于公眾號的許多后臺操作必須在電腦上進行,他無法利用上班的碎片時間回復患者。而且微信公眾號的設計更適合大范圍推送信息,一對一溝通并不方便。

      胡林等醫生的麻煩,讓馬海平看到了機會。2014年7月,他創辦了“一呼醫生”,一個患者與醫生間的社交平臺。

      加入一呼醫生后,醫生將得到一張二維碼名片,每個就診過的患者用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就能夠通過微信與醫生建立聯系,隨時在線咨詢醫生,并線上支付相應的咨詢費用。而醫生可以利用一呼醫生的醫生端App批量管理病人。

      決定從萬達電商辭職創業時,馬海平花了1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研,同很多創業者一樣,他也選擇了互聯網領域。他發現,目前這個領域有兩個主要趨勢:一個是和傳統行業結合,另一個是O2O。而這兩個趨勢本質上又是一件事―用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落后和低效。而其中,教育、金融和醫療領域有著更大的機會。“這三個行業沒有進行過充分的市場改革,壓抑了大量的市場需求。”馬海平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因為曾經在百度擔任過品牌市場總監,馬海平在醫療行業積累了不少資源。民營醫院向來熱衷用百度搜索競價排名做推廣,馬海平也因此和不少民營醫院負責人有過接觸,在中國醫療領域,他們的思維更偏市場化。和他們中的一些人聊天后,馬海平認為,診后隨訪是一個相對空白,卻值得開拓的市場。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對診后溝通有著較強的需求。比如當患者完成手術后,有時會傷口發癢,如果他去尋找其他醫生治療,醫生由于不清楚手術的具體情況,不敢輕易下判斷。但如果他能夠找到手術主刀的醫生詢問,那就能夠快速得到診斷。而醫生也有長期跟蹤患者,檢驗自己的治療是否有效的意愿。在美國等國家,診后隨訪是醫生必須完成的任務。

      但目前在中國,醫生和患者之間仍然缺乏合適的診后隨訪工具。患者想要再次見到醫生,只能到醫院掛同一個醫生的號,但往往,他的需求只是問幾個幾分鐘就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卻可能為此耗費大半天的排隊掛號時間。

      這是個既真實存在,又未被有效解決的市場痛點。不過,當馬海平要真正去解決這個問題時,卻遇到了不少難題。

      借助百度、萬達等以前公司的資源,馬海平很快組建了一個10多人的技術和運營團隊,他還需要招聘2至3名專業醫生,負責患者和平臺上其他醫生的需求管理。但他發現,自己找不到愿意來的醫生。

      “你們搞互聯網的人哪里懂醫療啊?”“手機上能動手術嗎?”這是馬海平接觸的一些醫生,在聽到“互聯網”的字眼時,總會提出的質疑。“我們做互聯網的和醫生之間一開始是互相看不見、互相看不起的狀態。”馬海平說。他開始特意找一些可能對移動醫療更感興趣的醫生,并告訴他們,用互聯網改造醫療,不僅僅意味著改造手術,而是要改變低下的醫療流程和效率,填補原先缺失的環節―比如診后隨訪。最終,3名醫生被他成功說服,加入了一呼醫生。

      組建好團隊后,馬海平開始研發產品。他首先對幾百名醫生進行了訪談調研,并從中得到了一個關鍵信息:盡管治療不是一個絕對標準化的過程,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平臺,還是應該想辦法減少低水平的重復操作,降低雙方的溝通成本。

      這也成為一呼醫生現在的一個主要功能。比如一個患者換上了病毒性感冒,醫生在App內可以為他打上“病毒性感冒”的標簽。這個標簽會智能化地調動醫生預設的針對性提醒,并推送給患者:“今天晚上記得吃藥,多喝水,早點睡覺。”“你的感冒已經到了第3天,可以停用退燒藥了。”“今天是第7天,你的感冒應該已經痊愈了。注意規律飲食,多鍛煉身體。”增加諸如此類的提醒,對于醫生只是添加一個標簽的時間,而患者得到的是更具關懷和個性化的就醫體驗。

      經過3個月的研發,一呼醫生首個版本上線。馬海平找到了一家知名醫院的院長,拜托他自上而下推動該醫院所有醫生使用。

      盡管院長對這款免費使用的診后隨訪App表現出了興趣,也承諾將推動醫生們使用,但馬海平還是再次低估了互聯網行業和醫療行業的“差異”。

      在中國目前的醫療體系里,院長通過之后,還需要經過醫院的醫務處和信息化辦公室批準。這兩個部門認為,對于這種產品,不能簡單地確定一家企業,需要面向社會招標。但招標會上來了十幾家企業,每個企業演講20分鐘。會議完成后,醫院沒有公布招標結果,幾個月后,就再也沒有音訊了。

      與此同時,馬海平也和一些醫藥企業合作,利用它們的幾千名醫藥代表向醫生推廣這款App。他認為,這些醫藥代表長期跟醫生接觸,又數量龐大,應該有不錯的推廣效果。但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結果仍然讓他不夠滿意。

      最終,馬海平把重點放在了自己組建的地推團隊上。他招聘了30多個全職人員和近百名兼職人員,讓他們在醫生空閑的時間一對一上門推廣。正是這個笨辦法奏效了。經過兩個月的地面推廣,北京地區使用一呼醫生的醫生人數突破了1萬人。

      對于在線咨詢的費用,一呼醫生的推薦定價分為49元、69元和99元三檔,咨詢費完全歸醫生本人所有。“我們就是要讓醫生收費,而且是高收費。現在中國的醫院里,主治醫生的掛號費為5元,醫生實際只能拿到1元。這是對醫生勞動的不尊重,所以醫生只好在藥上賺錢。”馬海平說。事實上,很多醫生都選擇自定義一個較低的價格,甚至免收咨詢費,來更好地維系與患者的關系,比如胡林就一直采取免費的方式。

      篇(2)

      社會化數據與以前采集的靜態的、事務性數據完全不一樣,它具有實時性和流動性。人們在社會化媒體上通過交流、購買、出售和其他日常生活活動以免費的方式提供著大量信息。這些數據由每個網民的微行為匯集而成,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將使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企業在市場調研和營銷方面產生巨大變革。

      大數據驅動政府公共管理起航

      2012年5月,聯合國推出了名為“全球脈動”(Global Pulse)的新項目,希望利用“大數據”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使用自然語言解密軟件來對社交網站和文本消息中的信息進行“情緒分析”,幫助預測某個給定地區的失業率、支出削減或是疾病爆發等現象,其目的在于利用數字化的早期預警信號來提前指導援助項目,以阻止某個地區重新陷入貧困等困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化數據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減少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時間滯后。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充滿波動又相互關聯的社會,類似安全事件這樣的公共事務一旦發生動輒則以“井噴式”速度波及全社會,這就要求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時,更加快速和靈活地進行決策。但過去,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時,卻只關注政府內部的數據,而由于掌握的有用信息十分有限,并且缺乏實時性,導致政府的決策常常滯后于危機的出現,從而造成較大損失。

      社會化數據實時性的特點,使政府通過社交媒體大數據分析平臺能夠第一時間獲得來自廣大網民群體的第一手信息。同時,社交媒體的開放性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愿意通過這種渠道去表達自己的個人想法。由此產生的龐大而又全面的信息將會成為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時了解真實社情民意的有利渠道。因此,大數據將大幅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時效性。

      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眾服務。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決策時,既需要政府外部的數據又需要其內部數據作為數據來源。而政府內部數據,包括政府搜集的各種資料,還有由政府業務產生的相關數據,比如大家從機場過安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就收集到了很多文本數據和多媒體數據。

      但由于政府的機構設置等歷史原因,很多機構和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導致信息不對稱,這樣極大地妨礙了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大數據的包容性將打開政府各部門間、政府與市民間的邊界,使數據共享成為可能。

      政府若能把龐大的社會化數據作為一項戰略資源,以社會化數據為支撐,利用社會化數據的實時性、流動性,則可通過廣大民眾在社會化媒體上反映出來的真實的社情民意,使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做到提前預警、實時監測、動態跟蹤、科學決策和有效評估。另外,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大數據分析平臺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提供令人信服的服務,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好的健康醫療、教育、金融、農業等相關配套服務。

      數據驅動市場調研和營銷變革

      面對社會化數據如洪水般泛濫,商業帝國就如同飄浮在數據海洋上的航空母艦,浩瀚的大海每一秒都在孕育著萬千變化,企業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須如熟悉水性的鯊魚一般熟悉和用好海量的社會化數據。那么企業在此背景下,應該秉承怎樣的營銷智慧?

      數據支撐“智慧”的市場調研。傳統的市場調研是根據提前設計好的調查問卷來搜集市場資料,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會化媒體的流行,使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匯集了龐大的用戶群。如此巨大的用戶群及其產生的大量用戶行為為市場調研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資源,為企業提供了分析消費者群體特征的機會。

      社會化媒體天生的開放性,使消費者在社會化媒體上自愿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其在社會化媒體上談論的話題面非常廣,并不僅僅局限于調查問卷中的話題,同時,這些話題還包含了消費者的情感因素。這樣,一方面使市場調研人員獲取了大量來自于消費者的一手資源,另一方面彌補了市場調查問卷由于提前設定問題而存在的局限性。同時,社會化數據的實時性,使市場調研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確認理解和追蹤消費者的反饋,制定更科學的營銷決策,從而開展更有效的營銷活動。

      數據帶來市場營銷的掘金潮。2011年國內社交網絡市場規模超過40億元(43.8億)。現在網絡上的幾乎每篇文章、每個廣告、每段視頻都鼓勵用戶進行社交分享及評論,我們已經進入社交網絡爆炸式發展的時代。

      篇(3)

      醫療O2O中的黑馬

      近年來,移動醫療是創新創業的一個熱門領域。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移動醫療市場App數量已超過3 000款。其中,以“春雨醫生”為代表的在線問診、基因檢測和慢病管理等醫療類服務,以“叮當快藥”為代表的醫藥類服務均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明星創業公司。

      但實際上,在典型的疾病診療過程中,護士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有不少創業項目選擇了圍繞醫療護理類服務切入移動醫療市場,醫護到家便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家。

      “有人家里有老人需要導尿,一般情況由專業護士操作10分鐘就能完成,但家屬想找社區醫院的護士上門服務卻找不到,最后只能撥打120,將老人送去醫院,完成導尿后再接回來。”這是魏貴磊在市場調研時遇到的真實案例。

      針對解決老人有病在家護理的難題,醫護到家的團隊選擇建立“滴滴出行”式的平臺,由護士利用業余時間,為患者提供上門打針、輸液、換藥、采血、導尿、鼻飼、吸痰等專業醫療護理服務。

      醫護到家利用搶約優先機制和醫生護士的業余時間為患者提供上門服務。采用與上門服務醫生護士合作分成模式。這一運作機制非常有效地調動了醫護參與移動健康服務平臺的積極性,同時也滿足了居家養老用戶對到家專業護理的剛性需求。

      “中國有300萬醫生,也有300萬護士。”魏貴磊透露,護士通常比醫生有空閑時間,也更有意愿希望通過兼職來提高收入,所以吸引護士到醫護到家平臺上來并不困難。 醫護到家首席運營官魏貴磊

      醫護到家在2015年12月正式上線,當月就聯合1 000余名三甲醫院護士,成立了國內首個護士集團――三甲護士集團。到2016年10月,醫護到家平臺認證護士已經超過了1.7萬人,業務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全國207座城市。

      魏貴磊說,平臺上線后醫護到家的主要精力在拓展護士資源和探索運營模式,品牌曝光率不是很高。直到2016年4月,醫護到家參加了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開設了一個小展位。

      “我們當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了大會的創業大賽評比。”魏貴磊回憶道,誰知醫護到家一路過關斬將,在150多個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初賽殺入10強,半決賽進入3強,決賽時拿到了亞軍。

      最終,醫護到家作為中國區的App代表,被推薦去美國參加了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并拿到了第三名,一時聲名鵲起。

      精英團隊優勢明顯

      相比一般的創業團隊,醫護到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創始團隊并非“新兵蛋子”。醫護到家平臺運營方北京千醫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第一視頻”的成員企業。“第一視頻”于2005年成立,2006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視頻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新媒體產業集團之一。2015年,“第一視頻”旗下的互聯網彩票業務因政策變化停擺,旗下彩票業務運營公司將“互聯網+醫療”作為新的業務方向。第一視頻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力軍作為醫護到家的聯合創始人和天使投資人,提供了3 000萬元的天使投資,占股70%,創始團隊占股30%。

      “我們這個團隊大概90人左右,之前骨干主要做互聯網彩票。”魏貴磊介紹。這個由彩票365運營團隊中拆分出來的隊伍,其中過半是技術人員,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很有管理經驗,與很多醫療行業出來的競爭對手相比,可以說技術優勢非常明顯。而團隊中的運營人員,也是國內最早一波做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跟分發、預裝渠道都很熟悉。

      魏貴磊說,在確定新的方向后,團隊僅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上線了兩款產品。而醫護到家平臺上線后,App也根據用戶反饋的需求和問題不斷修改,至今已經升級了17個版本。

      通過此前積累的線上資源,醫護到家迅速占領了各大手機應用商店的首發推薦,并通過購買百度競價排名、與58到家等網絡流量入口合作等方式提升下載量。

      目前,醫護到家的主要盈利模式為收取平臺服務費,護士上門服務每單按比例分成。據魏貴磊提供的數據,如果月交易量達到1 000萬,即可實現盈虧平衡,“我們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實現單月盈虧平衡。”

      潛在市場巨大

      “我們現在的最大難題是怎樣實現精準用戶推送。”魏貴磊介紹,目前醫護到家雖然注冊用戶已經過千萬,但轉化率還有待提升,累計下單用戶數量大概7萬多人次。

      眼下,除了加大在社區醫院、養老機構等目標人群聚集渠道的廣告投放力度,醫護到家正在嘗試推動護士推薦用戶。“每發展一個新用戶,我們給護士30元的推薦獎金和首單服務金額10%的提成。”

      魏貴磊表示,醫療專業背景出身的創業者相對比較保守,也缺乏互聯網行業的資源,在這方面,醫護到家的團隊有優勢。但也因為非醫專業背景,醫護到家對醫療領域的了解程度不夠。

      為此,醫護到家開始招聘醫療專業人士擔任“區域經理”,負責親自上陣解決偏遠區域醫護上門的服務需求。與此同時,醫護到家還面向全國招募合伙人,目前已經有70多人加入。

      “醫療服務的安全性至關重要。”魏貴磊說,以護士上門服務為例,醫護到家平臺實行嚴格的準入機制,所有認證護士均持護士執業證,其中80%以上來自三甲醫院且擁有3年及以上臨床護理經驗,社區醫療機構護士則須有5年以上經驗。

      由于打針、輸液等基本醫療服務存在醫療事故風險,醫護到家制定了一整套“IC C INO”服務標準,除了驗證護士資質,公司還免費為患者與護士雙方投保險,并規定了檢查患者自備藥品、工具及院外輸液證明等一系列流程規范。

      在護士上門護理項目外,醫護到家還陸續推出了中醫理療、居家養老護理、陪診等。2016年3月,醫護到家繼創辦護士集團后,又成立了中醫醫生集團,目前規模達到1 000人左右,主要為患者提供中醫理療和慢性病回訪等服務。

      篇(4)

      《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境內活躍的手機網民數量達7.8億,占全國人口數量的56.9%。互聯網的末端從相對固定的個人電腦與筆記本電腦向更為便攜和隨身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平臺延伸。而APP作為安裝在移動終端上的應用程序,占據移動用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平均上網時間的86%,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APP營銷的重要性。

      一、APP及APP營銷的概念

      APP是英文Application Program的簡稱,可直接翻譯為應用程序,指的是安裝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第三方移動平臺上的應用程序,也被簡單地稱為手機軟件。

      企業APP營銷指的是應用程序營銷,即通過第三方移動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程序來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宣傳、促銷、溝通等體驗營銷或互動營銷活動,是企業整個移動營銷中的核心。

      二、APP營銷的現狀

      1.國內APP市場潛力巨大

      INFORMA、USCEMSUS的數據顯示,超過全球五分之一的安卓App活躍用戶在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移動互聯網人口最多、移動互聯網史上增速最快的國家。全球最大的移動應用數據與分析平臺AppAnnie,的最新市場調查顯示從今年的第三季度開始,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成為蘋果ios系統AppStore的全球排名第一,總營收在AppStore中首次超越了美國市場。中國市場是全球的APP市場中最有潛力的。

      2.企業越來越青睞于APP客戶端的開發

      移動APP具有十分強的滲透能力,其持續性強和精準營銷等特性贏得了廣大企業的青睞,餐飲、醫療、汽車、商城、教育、旅游、服裝等行業都紛紛開啟了APP應用軟件的開發。在Interbrand排名全球前100的品牌中有90%以上的企業擁有屬于自己的移動APP,85%以上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相繼在主流平臺應用商店推出了自己的品牌APP,爆發式的增長充分說明了其魅力。

      3.推廣營銷成本高成為APP發展的最大阻礙

      在APP藍海逐漸轉變為紅海的過程中,其中變化最大的是其推廣費用。APP早期獲得一個用戶的價格是2元,后來發展到20元,現如今新APP需要付出200元至500元左右的成本才能獲得一個用戶。APP的推廣營銷成本正水漲船高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其中金融類、打車類、游戲類APP最為典型。推廣營銷的成本已經成為了APP發展的最大阻礙。

      三、APP推廣營銷高成本問題產生的原因

      1.前期決策階段決策依據不充分

      項目前期決策階段包括市場調研、風險評估以及可行性研究等。對市場調研不充分,低估競爭風險以及缺少可行性研究將會導致項目推廣困難,大量投入營銷成本。在前期決策階段對市場調研不充分,不能滿足用戶的本質需求而單單空談附屬性需求或者邊緣性需求,就不能真正觸及用戶的需求痛點,這樣的產品是沒有根基的,再多的推廣營銷成本也不能帶來用戶。由于開發門檻較低,加上整個市場已趨于飽和,App的競爭風險和產品的同質化加劇。如果產品對應的需求已經被某個替代品充分滿足,較高的用戶轉移成本使得推廣營銷的投入收效甚微。可行性研究中項目成本、收益、利潤的粗放式概算,盲目投入以致對營銷成本估計不足。面對與自身水平相當的眾多勁敵,不斷地進行推廣才有機會嶄露頭角,而高昂的費用使得營銷成本難以控制,在擁擠的競爭市場中舉步維艱。

      2.開發設計階段事前控制不足

      在開發設計階段如果對項目定位,創新能力,以及成本觀念的控制不足,都將導致推廣營銷的高成本。項目定位出現偏差,現在的市場大家都講小而美,但小而美絕對不是簡單的小眾。只有真正有使用價值的應用,才能在用戶的手機里面存活下來。在企業開發APP應用軟件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自己的立場才能為后面的推廣省去很多麻煩。缺乏持續的創新迭代能力,一款產品上線后要實現大突破,還要經過反復的產品迭代。開發者必須將定期更新視為一項營銷環節,缺乏良好的用戶體驗,會很快遭到手機用戶的遺棄。設計人員成本觀念淡薄,過分追求完美而忽略經濟效益,造成項目技術先天不足,不僅加大開發成本,同時也會減少項目產值,變相增加營銷成本。

      3.運營管控階段缺乏完整科學的成本控制方案

      成本控制是一個系統科學的發展過程,由于目前管理理念的差異,許多開發者在營銷過程中對于成本的控制會出現一些偏頗的發展態勢。雖然通過一定的控制模型及規章制度,進行了相關的成本控制。然而還是從整體上缺乏一套完整科學的控制方案。沒有明確的營銷成本控制目標和制度、相關成本管理人員的全過程控制觀念比較淡薄、以及在學習成本控制模型理論和借鑒前人成功經驗的過程中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影響了成本控制方案的科學形成,從而導致該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最終對營銷環節的成本控制產生不利影響。

      4.宣傳推廣階段成本控制不嚴

      項目宣傳推廣,作為營銷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在執行實施上通常問題頻發。渠道強勢問題、刷榜問題,補貼問題等變相加大項目營銷成本,難以有效把成本控制到實處。一般定義的渠道指的是應用商店。我國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和百度手機助手三大應用商店的高度集中化,使得其憑借在移動互聯網生態圈中建立的用戶優勢和穩固地位,強勢進行渠道高比例分成也會增加APP的推廣營銷成本。就APP而言,用戶和流量是最能衡量APP好壞的重要標準,要想獲取用戶,刷榜是繞不過去的檻。為了在應用商店中稀缺的榜單位置上獲得推薦和展示,不管是通過雇傭刷榜公司獲得排名亦或是通過商務合作購買資源位都需要大量投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的推廣營銷成本。為了培養用戶的體驗習慣,大量App都贈送一百到數百元的補貼來吸引用戶使用,甚至不計成本地揮霍真金白銀進行紅包大戰來構建營銷壟斷和培養用戶先入為主的心理訴求。補貼成為導致推廣費用日益高昂的重要原因。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前期決策階段,應用特色符合用戶需求和品牌訴求才能脫穎而出,當一款APP應用考慮用戶的感受,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就能積累越來越多的活躍用戶;雖然目前App已有數以百萬計,但仍有細分市場可待挖掘,開發者要通過更加垂直化和細分化的App產品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要求;做好預算,增強融資能力以及對資源的控制力,只有良好的運營才能從平臺獲取并留住用戶,減少推廣成本。

      在開發設計階段,要對APP推廣營銷進行成本控制必須有明確的定位和市場目標,實現用戶需求在垂直方向上的進一步細化;定期進行APP產品的調研分析,并加強收集用戶信息反饋工作,不斷地尋求功能、體驗、模式方面的微創新;要全員參與樹立成本控制觀念,讓每個員工都意識到自己在成本控制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才能鼓勵其積極進行實施和落實。

      在運營管控階段,明確企業在APP營銷成本控制方面的總目標及各部門在此方面的具體實施目標;提升全過程的成本控制觀念,從宏觀與全局的角度,對APP的營銷環節進行成本控制;充分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成本控制方案,從而使營銷成本的控制變的更加高效及有序進行。

      在宣傳推廣階段,面對渠道強勢、刷榜以及補貼等變相加大項目營銷成本的問題,采用健康的營銷組合,即把傳統媒體也納入到營銷推廣的體系中去,可以加大對APP推廣成本的有效控制。例如很多創業者和新APP開始將應用和服務在微信公眾號上透過事件營銷方式進行推廣。還有一些APP則選擇了諸如地鐵車廂廣告、公交車站牌廣告等傳統渠道將信息在準確的地點傳遞給消費者。

      參考文獻:

      篇(5)

      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逐漸興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并將逐漸成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核心。可穿戴設備在國內也將逐漸成為市場熱點。

      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預測,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000萬部,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升溫,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也將取得快速發展,并且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度增加,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元。?目前市場中,可穿戴計算設備眾多,其最根本的特點是體積小、可以穿戴在身體上,如手表、腕帶、眼鏡等;有些可穿戴設備可嵌入到服裝中,如襯衫、鞋子、襪子等。 可穿戴設備可以掛在人體的不同部位上,包括頸部、手腕、手臂、耳朵或胸部,配置了傳感器或是屏幕,可以通過藍牙、Wi-Fi等通訊手段與智能終端設備保持通信,或是與其他可穿戴計算設備實現數據信息的交換。未來,可穿戴設備的信息獲取還將可以通過語音虛擬助手與互聯網上的各種設備進行交互。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并極有可能成為繼電視、電腦、手機之后的“第四平臺”,甚至成為“第四金礦”。可穿戴設備實際上就是一個可穿戴計算設備,是可移動計算設備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IT技術發展和應用,逐步走的是由大型機―PC―移動PC再到平板和智能手機的路線,發展的路徑本質是由計算設備逐漸移動化、小型化,直至可穿戴設備產生。這是整個IT技術發展的體現,也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體現,也是物聯網發展的一個路徑。物聯網的本質是物物可以互聯,未來物物還可以計算,可以傳遞,而可穿戴設備就是一個物物從可計算、移動計算、到物物可實現信息傳遞、物物相聯的突破路徑。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和獲取信息,同時具有一定的計算功能,借助于移動網絡,實現遠距離信息傳遞,與外部服務器構成物物相聯和大型智能計算的閉環。可穿戴式設備成了用戶手里擔當大部分輸入輸出任務的主要設備。智能手機成了連接到互聯網的服務器。

      上世紀IT技術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微處理器的優勢上,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反映在網絡的優勢上,而在移動互聯網方面人的優勢將重新得到重視。可穿戴設備計算將重新以人為中心,構建人的信息反饋和控制系統,帶來全新的人-機關系的變革,促成人-機緊密結合與協同的新型關系。這種新型關系是通過各種創新材料和結構的應用使得可穿戴計算系統包含的各種傳感、計算處理、通信、交互等功能得以微型化和模塊化,并以附著或植入等方式部署在人體或織物上,相互之間通過通信協議標準進行體域內和體域外的數據通信,建立其身體傳感網絡,其具備了良好的對人體生理、運動、行為等狀態以及人所處的多種變化場景的感知能力。

      以健康應用為重點的設備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重要先行者其中,身體傳感網絡與可穿戴傳感系統,是可穿戴計算在健康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支持對人的感知能力的增強、環境增強、個人參數獲取和自然人機交互,這需要從底層建立支持富傳感特征的可穿戴計算體系構架和網絡。

      可穿戴設備在移動計算的感知增強、智能增強、體能增強和環境增強支持下,使得人能夠更加積極和理性的參與社會化組織的合作和競爭關系中去,引發更大量和頻繁的“人―人”、“人―群組”和“群組―環境”非線性相互作用,將促進具有典型“整體涌現性”、“自發性”和“自下而上”特征的可穿戴群體智能的出現。因此探索該智能形式影響下新形態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結構,研究實現個人行為識別和挖掘、人機閉環中的信息增益策略,維護可穿戴群體智能的涌現性基礎;研究基于可穿戴社區等創新組織結構,構建復雜適應系統,提高復雜任務執行能力和開放環境應對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穿戴設備的計算一種前瞻的計算模式,是“以人為本”、“人機合一”理念的產物。發展到今天,可穿戴設備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其表現為可穿戴計算系統或終端的多種形態的出現,在功能上,可穿戴可以與手機應用互動、查看電話、短信、郵件、天氣和諸多社交網絡動態,可以用于體育訓練測試,可以用于醫療保健和醫療類,還可以延伸到衣服和飾品等健身和健康護理類,甚至工業和軍事用途等等。其創新在于:更多地強調用戶在工作空間、生活空間活動時,能得到信息空間和多人協作的支持,突出對人的感知和智能的增強,即人機交互和協同。

      篇(6)

      智能電視、智能電器、智能燈光、智能開關、智能插座、智能廚衛、智能溫控、智能安防、智能音響、智能空氣監測以及智能路由器等等,瀏覽智能家居的大家族,我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家”正在成為科技要接管的下一個重鎮。特別是伴隨著4G網絡的覆蓋與普及,WIFI 的滲透與輻射,人們對建立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基礎上的智能家居的操控變得更加簡單而快捷。

      科技量能支撐下的智能家居產業即將迎來最為火爆的“黃金時期”。據市場調研公司Jupiter Research的預計,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到2017年將達到600億美元,復合增速為19%。而另一家市場調研公司IDC則認為,智能家居屆時將成為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如此巨大的商業空間和市場回報,引來了各方大佬云集,并不斷加大競爭的籌碼。

      繼年初斥資32億美元收購了互聯網溫度計和煙霧報警器制造商Nest之后,谷歌日前又發動Nest出資5.55億美元一舉拿下了家庭安防設備商Dropcam,兩起收購讓谷歌強勢站到了智能家居產品的制造陣營之中。幾乎同時,谷歌宣布結盟惠而浦和燈泡制造商LIFX,其謀求對方產品與Nest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整合的目的昭然若揭。不僅如此,在2014 谷歌I/O 大會上,谷歌了智能電視系統Android TV,聯系到先前推出的Google TV,谷歌接下來將會舉力打造智能電視操作系統,進而推出智能家居設備的標準平臺。

      與谷歌相比,蘋果圈占智能家居市場的腳步并不緩慢。在前不久召開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該軟件允許用戶使用iPhone和iPad,更加方便地通過應用和Siri語音等服務來控制家居燈光、門鎖和音響等單品。當然,蘋果并不滿足提供智能家居的軟件平臺,其已經組建了一支硬件團隊,針對“主流”智能家居市場推出數款硬件產品,同時,前不久蘋果收購了高級音響系統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在智能家居領域,蘋果依然秉承一貫的軟硬結合理念,其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硬件產品與軟件服務的深度整合。

      在三大科技巨頭中,微軟做智能家居雖然最為低調,但卻起步最早,其在15年前的“維納斯計劃”中就提到了家庭智能化的概念。雖然該計劃后來流產,但比爾?蓋茨的智能豪宅卻讓人大開眼界。及至今年年初,微軟正式公布“家庭操作系統”白皮書,再度踏入智能家居市場。前不久,微軟宣布與家庭自動化設備制造商Insteon建立伙伴關系,目的是把流行的家庭自動化網絡充分融入到Windows生態系統;而最新消息是,微軟日前已宣布加入All Seen聯盟,據悉,All Seen聯盟由Linux基金會帶頭,高通、LG電子、夏普等全球50余家科技巨頭共同組建,目的是共同制定電子恒溫器等智能家居設備的統一行業標準。

      已經在智能電視、智能洗衣機、智能冰箱和智能電燈等多款產品身上做得風生水起的韓國三星自然在智能家居領域不甘屈于“外行”之下,其最令同行尖叫的就是不久前推出了智能控制任何家電的Smart Home智能家居平臺,而且該平臺是開放的,允許第三方加入。此外,三星正在大力推進Tizen系統的落地,欲通過產品硬件的龐大銷量,打造一個全新生態圈。重要的是,據湯森路透對美國專利商標局自2000年以來收到的關于家庭自動化方面的專利申請的統計發現,三星在過去14年中提交了將近150項相關專利,其競爭智能家居市場的軟實力可謂極其厚實。

      家門前的布陣

      相對于國際市場上智能家居已有30年的歷史而言,智能家居在中國的發展雖然只有近10年的歷程,但其所呈現出的商機卻格外撩人。據國際物聯網貿易與應用促進協會的《2013年度中國智能家居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未來3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增速將不斷提升,到2016年預計可達到29.17%,到2017年,我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規模將達80億元美元。無獨有偶,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認為,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1396億元人民幣。

      不錯,中國智能家居的確存在著非常強大的需求能力。目前,中國富有階層正在形成,若按家戶算,約1400多萬的家庭戶均年收入在18.6萬元以上,人口約4460萬人,占我國城市總人口的10%,概算下來,主要針對這部分人的智能家居市場總量為1400萬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最近兩年來,智能家居的銷售數量和總銷售額呈現出連續攀升的勢頭,年均增速至少在20%以上。正是捕捉到了智能家居市場的巨大需求與增長空間,從家電制造巨頭到IT運營商,從手機制造企業到軟件開發商,都不約而同地加入到了“搶食”的行列。

      在前幾年推出“海爾Uhome”的基礎上,海爾前不久又了“海爾U+”計劃,在U+系統中,用戶未來可以通過微信控制家中設備,同時能夠將不同家電品牌置于同一個網絡環境中,達到網絡聯動。不僅如此,U+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合作平臺,海爾會開放SDK、API標準,各品牌品類均可接入。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氣象局公眾氣象服務中心、百度云、騰訊微信、活法兒的體質檢測以及樂視TV、大金、本來生活網、創新工廠、寶潔、高通等各不同產業方都已加盟海爾。與海爾同步,美的推出了“1+1+1”戰略,即“一個智慧管家系統+一個M-Smart互動社區+一個M-BOX管理中心”,同時,格力表示將以能源和環境為中心著力發展智能家居。

      作為國內網絡安全領域的老大,奇虎360絕對不會放過與自己緊緊毗連的巨大商機。據悉,360已與東方網力牽手成立了合資公司奇虎網力,主要向市場推送以“360家庭衛士”為品牌名的智能攝像機,劍指智能家居行業的家庭安防地帶。緊跟360的腳步,不久前樂視集團與當代置業在香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樂視集團還聯手華貿地產正式進軍房地產,樂視的戰略布局是,將樂視TV超級電視打造成智能家居重要承載終端,并最終延伸到智慧社區、智慧酒店、智慧體驗中心等整個智慧互聯網領域。

      與360和樂視集團跨界聯姻不同,小米則試圖單槍匹馬闖入智能家居市場。不久前,小米正式推出了小米路由器,路由器都預留了和智能家居產品互聯的接口。小米的設想是,將路由器推廣到用戶家里,然后構建一個集硬件和軟件為一體的生態系統。為此,小米正在研發Wi-Fi芯片,一旦未來小米路由器采用了自己的芯片,它就成為中控設備,所有的家庭設備先連接到小米路由器,在小米路由器識別之后再連接到網絡。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小米的Wi-Fi芯片是一個“重”方案,除了需要強大的研發團隊外,小米的芯片生產還要找廠家代工,畢竟小米還缺乏硬件生產能力。

      如果說360、小米等IT企業針對智能家居的運作還處于蟄伏時期的話,那么京東商城則已進入實操階段。日前,京東了名為“京東云助手”超級APP,該款產品涵蓋家居云、健康云、車載云和個人云四個領域,可為硬件廠商提供智能芯片解決方案、操作方式以及數據分析支持。而用戶只要在京東購買裝有兼容京東協議智能芯片的任何品牌的家電產品,并用手機下載一個“京東云助手”,使用京東賬號就可以實現對所有家電的控制。據悉,海爾、海信、美的、TCL、華為、聯想等制造巨頭以及博聯、慶科、利爾達等物聯網芯片廠家都已成為“京東云”的合作商,同時“京東云”還吸引了國家體育總局、物聯網產業聯盟、閃聯等政府機構和行業組織的加入。

      標準缺失之憂

      歷經30年的發展,智能家居已經不再停留在只通過一個單獨遙感器實現對單品的操控階段,APP也不是僅針對單一目標實現控制,在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智能家居將是一個能夠在中控終端調控下的大系統,以滿足人們“智能、感知、互聯、分享”需求,從而為用戶創造了一個安全舒適、便捷高效的居住環境。

      從目前來看,支撐智能家居的技術已然成熟,除去硬件開發生產技術不論,計算機系統方面,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音視頻技術都相當完善,同時包括KNX/EIB,RS485,電力載波在內的傳感遙控技術也日臻強大,僅無線控制方面,就有RF(315M/433M)、ZWave、ZigBee、藍牙、WIFI、紅外等多種控制方式。但是,如果智能家居系統中的各個單品或者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并不相容和互聯,如空調排斥電視,家電系統不兼容聲光系統,再強大的技術也只能是英雄氣短,而且這種彼此隔離的狀況也不符合智能家居的本意。

      另外,智能家居也并不能局限在室內,而應當是一個“大家庭”空間,即室內系統與屋外系統的互聯互通,如用戶可以進入車載系統,在汽車上實現對家電的控制和監測,包括連接車輛的GPS數據后,應用程序會提醒用戶關掉離家時未關掉的空調,在到家前,用戶也可以在車里遠程打開家里的恒溫或制冷設備。這種基于物聯網技術背景的智能家居與車聯網的結合應當是未來家庭智能化的重要趨勢。

      不僅如此,大數據時代的智能家居還不僅僅是住宅智能化,而是應當輻射和擴展到用戶的諸多生活領域,覆蓋衣食住行,如已經開始試行的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智能家居,選擇路線,預約停車,預約掛號,遠程診療,再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付費,這樣,智能家居就可以從賣產品,跨界到賣服務,更多領域也得以參與到市場培養與分享上來。

      實際上,互聯網的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拼圖游戲,無論是家中單品與單品、室內設備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互聯,還是室內系統與車載系統的互通,或者是產品系統與服務系統的互應,都有賴于智能家居有一套統一的游戲規則,即智能家居產品與服務的行業標準。

      篇(7)

      其次,互聯網商業模式存在于就醫全流程的各主體訴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醫生、醫院、藥企、險企5大角色,越剛性的需求,越容易產生合理商業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間方面,向藥企收費的模式是目前中國空間最大的收費模式:2014年估計為37.1億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558.7億元

      第四,在切入點方案選擇方面,我們認為以軟件形式還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聯網醫療并不重要。

      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核心是服務3個主體:患者、醫生、醫院,并且通過形成產業鏈條閉環,向5個對象:藥企、商業保險機構、醫生、患者、 醫院收費。當然,海外模式中還有一些在中國不很適用的收費主體,比如向企業雇主收費,因為雇主承擔了一定員工醫療保健費用,因此有降低費用的訴求。

      向患者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模式多樣,創新點多

      向患者收費的商業模式存在的基礎是滿足消費者剛需。我們已經多次提到,患者的剛需可以從整個就醫流程環節拆解,收費的切入點非常多,醫療健康服務的 9大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痛點,都可以作為盈利的突破口。而無論哪種盈利模式,真正解決了患者就醫痛點的服務都會獲得盈利空間。患者的核心訴求無非是治好 病、省錢、省時、便捷、互動。此外順人性機制也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核心點。這兩者可以判斷向患者收費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們認為,在切入方式上, 對于原有就醫環節的互聯網化改善,勝過對消費者新習慣培養。

      對消費者收費的具體收費方式大類上可分為:硬件銷售模式和軟件服務模式。(1)硬件銷售模式已經眾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長期發展中可能面臨挑 戰:滲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剛性。由于存在其他潛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來補貼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價在長期應該會持續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體 現出獲取用戶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長期會越來越難。但硬件銷售本身的市場空間較大,例如血糖儀全球市場空間可達200億美金,短期內依然可觀。 (2)軟件服務模式,例如春雨醫生等,以基礎服務免費(獲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務收費(剛需)的模式進行。(3)社群模式,這部分的收費模式仍在探索之 中,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尚不明顯,但一定是趨勢所在,具體社群商業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參考《羅輯思維》節目的幾次重量級實驗。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Zeo

      1.公司簡介:Zeo是面向消費者的健康移動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件,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Zeo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

      2.主要產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個腕帶和頭貼,可以通過藍牙和手機或一個床旁設備相連,記錄晚上的睡眠周 期,并給出一個質量評分。用戶可以通過監測得分變化或和同年齡組的平均值相比較,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另外,對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個 性化的睡眠指導,通過一些測試找到可能的問題。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件銷售和軟件服務。Zeo在盈利模式上有兩種選擇。一是軟件即服務(SAAS)――通過用戶訂閱以及持續性盈收,二是用戶購買設備產生利潤。但采用第二種模式非常困難,因為公司為其頭戴設備開價99 美元,利潤率并不特別理想。公司在八年內共融資超過3 千萬美元。

      4.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1)服務是健康管理,非剛需,沒有充分利用人性,技術優勢無法體現。 Zeo在研發過程中審閱了大量科學研究資料。Zeo的分析數據精準度接近于睡眠實驗室的權威數據,而腕部活動記錄儀測量得出的數據相對不精準。但是消費者似乎并不關心這些研究結果。這樣一來,像FitBit 這樣的競爭設備就會做的更好。

      (2)佩戴麻煩,逆人性。Zeo所強調的產品價值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個人網上睡眠指導。但消費者需要登錄它的網站,輸入更多的關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變量的信息。每晚戴著特制頭帶睡覺也很不方便,用戶反而會產生不適感。

      (3)不能忽視藝術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通過數據視覺化促進行為變革很好很強大,但它更多是一項藝術,而非科學。這類企業需要更多的藝術家,用戶界面設計專家以及心理學家的幫助,而非僅僅是技術突破。

      向醫生收費:市場空間不大,且盈利模式單一,難以成為主要模式

      向醫生收費模式存在的基礎是滿足醫生的核心訴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個人的品牌知名度、(3)發表更多論文并評上更高職稱以及 (4)減少工作量。同時在整個診療環節,醫生還存在需要病患準確病情信息、需要輔助決策信息、降低風險、持續跟蹤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個人病歷庫等需 求。但從剛性程度上來看,僅有第1條需求可能產生盈利模式。

      向醫生收費的切入點主要包括輔助診療以及預約平臺,輔助診療層面的需求是持續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預約平臺類服務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國醫生多點執業政策進一步明確和放開后,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向醫生收費的公司的具體收費方式主要是會員收費。在美國,醫生獨立執業,問診相對自由,所以對醫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樣,客源、診斷、診后、用藥、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點,而中國醫療體系對醫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針對醫生的盈利模式還是限制在輔助診斷用 藥以及醫生間交流的層面,而在預約平臺上收費的模式目前發展較好,但存在著會受到政府監管的風險,未來發展并不樂觀。目前針對醫生收費的企業,例如 Epocrates、丁香園、杏樹林等,對醫生收費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來源,積極開發其他盈利模式是現存公司的普遍特征。總之,針對醫生的盈利的創新點較 少,盈利空間也較小。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Zocdoc醫患對接平臺

      1.公司簡介:初創企業融資“新王”。Zocdoc創立于2007年,是一家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服務遍及美國的2000個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萬用戶提供尋找醫生和在線預約的服務。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輪融資中,Zocdoc募集資金超過1.5億美元,市 場估值超過15億美元,成為紐約初創企業中名副其實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務: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對接平臺。基于地理位置,Zocdoc為患者和醫生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對接平臺,通過Zocdoc網站或是移動客戶端軟件,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找到附近醫生,并查看醫生的資質認證,服務點評,空閑時間等信息,并在線與醫生預約服務。

      3.盈利模式:Zocdoc對患者用戶免費,對注冊醫生則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費用,目前有超過530萬名醫療從業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務。2013年,Zocdoc的在線預約量增長200%,移動端的預約量的增速則達到500%。

      4.經驗總結:目前還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等待多點執業政策進一步明確可有發展空間。除了受到聯網技術和移動設備 的支撐,Zocdoc的興起與美國醫療行業的環境以及供需狀況有很大關系。首先,在美國,大多數醫生是自由執業,而不是像中國一樣從屬于醫院,醫生與患者 是直接對接,而不必通過醫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這一環節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國,美國的醫療資源供給相對充足,醫生需要Zocdoc這 樣一個平臺來接收患者資源。基于以上兩點,Zocdoc可以以向醫生收費的方式持續盈利,并且隨著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對于平臺的粘性也 進一步增強,閉環商業模式逐漸穩固。

      向醫院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空間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滿足中短期發展

      向醫院收費的切入點包括提高醫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這兩個層面,醫院的需求較強,針對此產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但基本上與醫療信息化更相關,而非純互聯網模式。

      目前向醫院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類:一是軟件銷售以及維護運營收費;二是硬件銷售;三是遠程監測服務收費。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Vocera醫院移動通訊,向醫院收費

      1.主要產品功能:Vocera可幫助大型醫院實現快速而有效的通訊。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 問題是如何在醫院內部實現快速而有效的通訊,以應對各種緊急突發事件。Vocera可以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其主要產品是一個可以讓醫護人員戴 在脖子上或別在胸前的設備,可隨時收發信息,隨時通話并設置提醒,取代了醫院過去使用的BP機。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向醫院收費實現盈利。2012年Vocera共擁有醫院客戶875家, 包括大型醫院、中小型診所、手術中心和養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國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億美金,主要來自向醫院的Vocera硬件/軟件銷售 以及維修服務。公司2012年上市,現市值為3.3億美金。

      3.經驗和教訓總結:vocera近年收入情況并不樂觀,總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凈利潤虧損顯著增加。我們認為這主要原因來自于醫療信息化技術的提 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決方案不斷產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訊技術的產品可能會大面積受到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產品替代,因此醫療新系統企業更多可以向互聯網方 向轉型。

      向藥企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模式多樣

      向藥企收費的存在基礎,是滿足藥企的營銷、研發需求。藥品的營銷、產品的研發是藥企發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產生的盈利模式市場空間大。向藥企收費是目前軟件類移動醫療公司最大的盈利來源,無論是針對醫生、患者、醫院哪個環節的服務,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數據采用向藥企收費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藥企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基于流量的廣告收費;二是基于數據的精準化推送收費;三是研發數據收費。短期內,廣告是向藥企收費 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數據的精準化營銷將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我們認為,向藥企收費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點最好的公司,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 該盈利模式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向藥企收費是在產品獲得流量以及數據基礎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壘,一旦企業獲得了足夠的用戶及數據,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壘,就能在移動醫療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Epocrates基于軟件的雙向服務

      1.公司簡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兩個斯坦福學生創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國健康護理技術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億美元的現金收購。

      2.主要產品功能:Epocrates擁有美國排名第一的移動藥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務是通過手機軟件向專業醫療從業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藥品相關信息,疾病相關信息,醫療實驗室診斷信息等,從而幫助醫生更準確和高效的為病人提供服務。目前有超過一百四十萬的臨床醫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機軟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來源并不是手機軟件銷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 1.2億美元,其中80%來自向藥品企業提供市場解決方案(包括60%的廣告和20%市場調研服務),剩下20%來自軟件銷售。基于掌握的醫生客戶資源和 軟件平臺的數據資源,Epocrates可以通過DocAlert信息服務向醫生傳遞藥品審批、臨床試驗數據、治療指南、處方規定變化等簡短的信息,并根 據藥企的需求進行精準的醫生再教育內容投放,已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同時,為藥企開展針對特定地區或對象的市場調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來 源。

      4.經驗教訓和結論:Epocrates被主攻EHR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公司Athenahealth 收購后,收入下滑,總部裁人,短短幾年間,一顆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黃花。互聯網醫療的App不再單打獨斗,而是委身下嫁給各種HIS,EHR,EMR 系統,將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服務更多地植入“移動化”元素,與傳統的醫療信息系統進行深度融合,這很可能是一個未來的重要趨勢。

      向保險公司收費:市場空間較小,盈利模式單一,處于探索階段

      向保險公司收費的存在基礎是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實現精準化定價和減少賠付支出。具體操作上的主要切入點來自于移動醫療在慢性病管理上的優勢,移動醫療能夠對慢性病進行長期監測,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導,從長期上降低保險公司的賠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險公司收費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險企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銷售以及遠程監測服務。向保險公司收費的盈利模式來源于美國,美國商業保險發達,市場占比超過50%,與保險公司的合作為移動醫療公司開辟了新的市場與盈利模式。而中國商業保險覆蓋人群不到2%,市場空間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醫療、中衛萊康試圖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我們認為,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進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將移動醫療與社會醫療保險合作,如果能夠打通社保市場,移動醫療行業將獲得質的突變。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WellDoc:向保險公司與企業雇主收費

      1.公司簡介:WellDoc是一家專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公司。WellDoc向用戶提供手機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臺,與保險公司合作為用戶提供糖尿病管理。醫生也可以通過電子病歷查看患者的狀態。WellDoc通過自身開發的平臺和系統幫助用戶監測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戶數據和醫生建立專門的合作,協助改變用戶的生活習慣以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發展歷程和現狀: 2005年成立,在移動醫療時代到來之前,就已經積累了許多糖尿病管理的經驗。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發表短期臨 床試驗報告,證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顯著降低。2010年10月,軟件通過FDA認證。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發表臨床試驗報告,證明使用移動互聯網平臺控制血紅蛋白水平的顯著療效。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差異達到1.2.如果一個糖尿病新藥 上市能證明和對照組差異達到0.3,療效就足夠顯著。糖尿病管家系統是第一款通過FDA對照試驗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 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務。2012年8月,列入保險公司的報銷目錄,和處方藥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軟件 BlueStar。這也是美國市場目前唯一一款通過 FDA認 證且需要醫生處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這款產品為確診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設計,類似于藥物治療。該方案由WellDoc擁 有專利的自動化專家分析系統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實時消息,行為指導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動設備。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評為“美國最有潛力的公司”之一,并獲得新一輪來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創新基金(MerckGHI)和風險投資公司溫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萬美元的投資,至此WellDoc總計投資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

      篇(8)

      傳統的就診過程常常因排隊掛號、繳費等環節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患者因此怨聲載道,但更多的是無奈。支付寶“未來醫院”計劃將使得這些繁瑣的程序變得簡單。未來,患者在線上就能直接完成掛號、候診、繳費、查看檢驗報告,以及醫患互動等環節。

      未來支付寶會考慮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不改變現有流程的前提下,患者分別通過醫生工作站等終端機器插卡,支付寶支付預存款,系統結算后分別扣款的方式;另一種則是通過支付寶先扣除自費部分,就診完成后再插卡結算醫保部分的費用。

      “未來醫院”計劃中,支付寶將實施三步走戰略。即首先幫助醫院建立移動醫療服務體系;再激活醫療服務全生態;最后打造基于大數據從治療到預防的健康管理平臺。

      目前,除了與北上廣深十家以上的三甲醫院達成合作意向外,支付寶還在智慧醫療社區進行探索,與30多家社區以下醫院包括社區醫院達成合作。

      當第一階段的工作完成后,支付寶接下來會考慮如何將商保打通,并實時將電子病歷、電子處方自動傳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審核后,做到快速賠付。未來將通過互聯網和其他的虛擬方式在線完成電子處方,附近的藥物配送、醫保實時報銷、保險實時申請賠等所有環節,理想狀態便是激活整個醫療服務的全生態圈,解決遠程就醫O2O醫療的問題。完成這一階段的問題可能會用3-5年時間。而支付寶的最終目標,也就是“未來醫院”計劃的最后一步則是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健康管理平臺,實現從治療到預防的轉變。

      在“未來醫院”進程中,除了機會,還存在著一定的挑戰:層次不齊的醫院信息化程度、封閉落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是支付寶首先需要解決和平衡的問題。譬如,很多醫院的HIS(醫院管理和醫療活動中進行信息管理和聯機操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和LIS(醫院檢驗科設計的一套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標準都不統一,要想打通系統,就需要首先統一標準,而如何統一來自不同開發商、不同程序的語言,對于支付寶來說還需下一番功夫。

      天貓醫藥館:打造醫療電商平臺

      天貓醫藥館是天貓旗下的一個醫藥購物頻道,它匯集了OTC藥品、醫療器械、計生用品、隱形眼鏡、品牌保健品、傳統滋補品等網購服務項目,天貓醫藥館是天貓里面的一個重要品牌。

      2011年6月20日,淘寶商城“醫藥館”正式上線。早在2011年3月21日,淘寶便已經取得了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頒發的《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具有在互聯網網站上藥品信息的資質。淘寶商城“醫藥館”正式上線之時,網頁上展示的商品種類包括了非處方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計生用品等藥品近1萬種,而處方藥則不允許銷售。然而,如此雄大備受關注的藥品銷售之路并沒有原先想象的那般一帆風順。2011年7月8日,藥品監管部門要求淘寶商城整改。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封淘寶并對外表示:“淘寶沒有取得網上售藥資格。”隨后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淘寶網進行查處,要求其盡快整改。

      2012年2月27日,淘寶重啟醫藥電子商務,更名“天貓醫藥館”。卷土重來的“天貓醫藥館”氣勢更足,上線品種由原先的1萬種變成了2萬種,入駐醫藥商家也由之前的5家增加至15家。更專業的改進之處是,天貓醫藥館內商家的旺旺客服將由藥店執業藥師擔任,提供在線咨詢服務。此外,購物流程也與一般商品有所不同,消費者在看中某商品之后,頁面跳轉到相應醫藥商的官方網站,隨后確定訂單,進入支付寶付款購買,完成交易。

      國內最大的醫藥B2C天貓醫藥館的重新上路,對于本已動作頻繁的網上藥品零售業可能會釋放連鎖效應,但天貓醫藥館無疑不會偏安于為醫藥商做平臺展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并不明朗。而醫藥館的梅開二度能否帶來整個醫藥行業電子商務的井噴,業界對此表現出高度關注。

      阿里健康云醫院:實現HIS系統信息資源共享

      阿里健康云醫院平臺名為“醫蝶谷”,它被定位為“整合醫療全體系、全鏈條資源,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的網絡平臺”。業務的涵蓋范圍包括了醫生、醫療機構、患者、醫療保險、健康管理、云藥房、檢查檢驗等一系列環節,在大力吸引基層醫療機構的同時,也在發展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合作,搭建分級醫療機構間的轉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患者可以找到覆蓋所有科室的專家名醫,線上線下結合一站式完成整個就醫流程。而醫生也可以在“醫蝶谷”里拎包入住,通過專業優質的診療服務,獲得患者的好評,提升自我價值。平臺與實體機構打通,支持醫生多點執業。

      阿里健康云醫院,是指阿里健康與醫療健康服務機構進行合作,讓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使用阿里健康提供的HIS(醫療信息系統),通過該系統產生的病人信息、診療過程、檢查結果等都被系統保存在云端,實現整個HIS系統的信息資源共享。

      目前大多數基層醫療機構都沒有能力置辦類似HIS系統的診療系統,阿里健康在初期是給這些診所免費安裝HIS系統并提供免費更新維護服務,目前云醫療在全國范圍推廣了數百家醫療機構。2015年3月9日,阿里健康云道首先在石家莊市平衡體檢機構上線運行,這種模式順應了“互聯網+”的趨勢,有助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促進基層首診和分級診療。

      云醫院對“重復檢查、重復治療”可實行技術上的幫助,只要是接入HIS系統的機構,都可以在該系統內看到病患的診療信息。云醫院能夠打破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孤島,同時實現電子處方的流轉。當有足夠多的醫療機構接入平臺后,阿里健康的云醫院平臺就將全面爆發。

      據悉,云醫院下一步的設想是,患者在合作機構就診后,電子處方即進入該人的阿里健康APP,患者只需打開APP就能用處方向附近藥店下單。業內人士指出,阿里健康這一系列動作旨在建立完整的醫藥生態閉環,并通過健康資訊和尋醫問藥的環節,為用戶提供即時的貼身健康服務。

      微醫集團(掛號網):打造國內移動醫療服務的先進平臺

      微醫集團(原名掛號網),成立于2010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預約掛號、就醫指導、健康咨詢、在線支付的醫療健康服務網站。截至2014年7月份,掛號網已經與全國23個省份、900多家重點醫院的信息系統實現連接,擁有超過3000萬的實名注冊用戶、10多萬名重點醫院的專家。2014年掛號網累計服務患者人次超過1億,已經快速成長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就醫服務平臺。2015年9月24日,掛號網更名為“微醫集團”。

      2014年10月,掛號網獲得由騰訊領投的1.065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超過6億美元。2015年9月24日,微醫集團(掛號網)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總金額為3.94億美元。微醫集團這一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高盛集團領投,復星、騰訊、國開金融等共同投資。2015年1月,掛號網完成對老牌網上藥店金象網的控股。5月,復星醫藥和掛號網(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將充分利用各自優勢資源,在技術、平臺、市場、媒體等方面全面展開深度合作,形成緊密的線上線下O2O聯盟。此次獲得新的融資后,掛號網改名為微醫集團,打算建設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并準備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的服務,推出責任醫療計劃。責任醫療計劃將是新的微醫集團未來重要的盈利點。

      掛號網是國內移動醫療服務的先進平臺,擁有大量的用戶和客流,在業內和市場也有很好的聲譽,但一直沒有找到盈利模式。過去5年掛號網的主要工作,是把醫院的服務窗口搬到手機上,和構建微醫集團的醫療團隊,基本上都是賠錢,因為這些都是公共服務,掛號不能獲取利益。而此次掛號網希望借助對金象網控股,及與復星醫藥的合作,有望以售藥為突破口,把掛號網的流量和用藥需求在金象網上實現變現,從而逐步盈利。

      專家認為,掛號網的盈利模式值得期待,一是掛號網用戶量大、積累時間長、群體精準,因此其基數與粘性將成為購藥轉化率的基本保證;其次,復星醫藥與掛號網目前對金象網交叉持股,說穿了都是一家人,因此雙方合作將更具深度與廣度,能真正對患者進行分析及需求挖掘,從而提高購藥轉化率。但掛號網要真正做到流量變現,關鍵還是需要雙方深度合作,運用各方優勢資源共同對患者購藥、診療、健康等記錄進行深度分析,以大數據為基礎促進金象網的藥品銷售。否則,再多的用戶和資源都沒有意義。

      丁香園:建立醫生社區垂直化平臺

      丁香園目前只是提供面向醫生的服務,但未來定位是為整個醫療行業服務。丁香園從2009年1月開始持續盈利,年底收入超過500萬元,2011年公司整體收入已經突破千萬元。丁香園的招牌移動應用用藥助手也于2011年底憑借超過100萬下載量基本達到盈利。

      在用戶數量方面,中國的執業醫師現在有 260多萬。丁香園目前注冊的醫療領域從業人員多達400萬,其中達到其數據質量的醫生有120多萬,這使丁香園成為國內目前掌握醫生資源最多的公司。

      在融資估值方面,丁香園于2009年獲得第一輪200萬美元融資,2012年底完成B輪融資,由順為基金領投,A輪投資者美國風投機構DCM跟投,金額在千萬美元左右。

      丁香園最大的收入來源是面對藥企的服務。公司面對醫藥企業的服務增長很快,現在超過50%,已經是最大的收入來源。盈利模式主要有七大類:一是廣告投放,即丁香園憑借最高醫生用戶量(包括400萬會員,數百萬日PV),使醫療廣告精準覆蓋專業人士;二是網絡學術營銷,即丁香園通過旗下網絡平臺、傳統雜志及線下活動,為醫藥產品提供網絡學術營銷方案;三是市場調研,即丁香園擁用充足的調研樣本庫,自主研發在線調研及項目管理系統,助力藥企市場分析與決策;四是丁香通服務,即通過丁香園旗下專業的生物醫藥商業信息平臺――丁香通,面向供應商、商,提供試劑、原料藥、醫療設備等類產品信息展示;五是會議服務,即通過丁香園醫藥學術會議信息平臺,提供會議預告、圖文視頻、APP定制、EDM等傳播形式,為企業提升影響力;六是丁香人才服務,即通過丁香園旗下專業醫療求職招聘平臺――丁香人才網,儲備專業人才簡歷100余萬份,為醫藥企業提供網絡招聘會員服務、圖文信息服務、個性化招聘服務;七是醫藥數據服務,即通過丁香園專業團隊研發的醫藥行業綜合數據庫平臺――insight,提供綜合搜索平臺、注冊上市情況、藥物研報、政策市場情報及潛力篩選平臺,使藥企明確企業發展目標和資源投入方向。

      丁香園移動端產品以免費為主,主要盈利模式為向醫生收取激活碼費用和面向企業提供有償廣告投放、市場調研、醫藥數據服務、人才招聘服務。激活碼售價99元人民幣,支付后可永久使用當前所有功能和數據,并提供一年數據更新支持。激活碼獲取渠道是可通過丁當鋪以299丁當積分兌換,或通過淘寶網,開通醫生認證享免費。目前丁香園擁有丁香人才網、丁香通、丁香客、用藥助手、丁香醫生、PubMed中文網、調查派、丁香會議等移動客戶端產品(見圖9)。

      好大夫在線:打造國內領先的醫患溝通平臺

      好大夫在線是以患者為核心的、中國目前最大的醫患溝通平臺,仍在堅持“用病人的口碑”來傳播醫生的個人品牌,仍在累積核心競爭力,尚未盈利和上市。

      篇(9)

      已經在風投領域深耕14年的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甘劍平對早中期投資領域這種迅速的變化心知肚明,但這并未給這位現年43歲的風投“老兵”帶來困惑,他始終保持著溫和的笑容,且直言不諱地在向《環球企業家》表達了自己的夢想。

      “我最開心的事便是,以后不論誰打開手機,都有應用(APP)和我的投資有關”,甘劍平認為未來5年將是公司的豐收期,而他的夢想便是,通過投資參與,讓技術改變中國。抑或一個小小的私心便是,希望未來自己能在行業里達到一定的歷史地位。

      這個任務十分艱巨,于是甘劍平便在啟明創投采用一種類似美軍特種兵的工作方法。這種方法的精髓在于:公司人不多,總共20多人,但個個都是精英。其用人原則是,一律采用優秀學校背景,及優秀企業工作經歷的人才,“大量調研,用最快的速度出擊解決問題。”

      執著

      擁有芝加哥商學院MBA學位的甘劍平崇尚公平、民主和自由,芝加哥學派的風格也被深深烙印到投資和管理邏輯中,這種風格體現在管理當中便是極為強調團隊之間的平等與開放。

      2014年1月,黃佩華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啟明創投,加入甘劍平的團隊。她曾于紀源資本和華盈投資任職逾十年,并主導了對土豆網的早期投資。啟明創投扁平化的管理風格給黃帶來了深刻印象,她認為啟明創投不同于其它風司的一點便是,不會感覺到有大佬管理風格凸顯,或某單一管理者個人魅力的存在。

      “甘總比較開放,雖然個人業績重要,但他更鼓勵團隊的合作。他會讓大家充分討論,自己不輕易表態,如果你很堅持要投這個項目,他會鼓勵你去做”,黃佩華對《環球企業家》說。

      啟明創投的投資副總裁周凌菲此前是在通用電氣金融部工作。“公司每周二會召開互聯網和消費團隊例會,會讓每個人把有意思的項目拿出來討論,每個人都有投票權”,周對《環球企業家》說,內部會議讓10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對項目提出建議和意見,發現潛在問題和可能的增長點。

      除此之外,甘劍平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認為企業自身的效率才是決定市場結構和績效的基本因素,并希望被投資的公司也秉持公平、公正競爭的角色。

      在其成功投資的攜程、世紀佳緣、淘米網、大眾點評等企業中,甘劍平這種信奉市場力量的投資風格便已經凸顯出來,這種風格伴隨他從2000年加盟凱雷集團成為董事兼副總裁,到2002年擔任攜程董事,2005年擔綱空中網集團首席財務官,再到2007年任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至今。

      除了生意上的應酬和調研,甘劍平將其大部分時間都埋在他位于上海陸家嘴金茂大廈的辦公室里。這位啟明創投的主管合伙人需要參與投資項目的審查、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合伙人電話會議,還需處理與被投資人的關系。

      風投該如何處理“與被投資人的關系”?甘認為,如果一位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矛盾鬧到公開化,就說明這個投資項目是失敗的。但反過來講,投資人不是經營者,投資人管理經營投資的項目,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此,“好聚好散”便成了甘劍平從事風投行業的標準,他的原則是,要不就賺大錢,要不就平心靜氣做生意。

      “如果公司不缺錢,我建議永遠不要引入風險投資,因為資本有代價,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一個人說了算多好”,甘劍平坦率地對《環球企業家》說,其犀利的言語卻并不和他的投資風格相悖。他認為,如果雙方的觀點是相同的、中意的,就應該盡量去尋找合理的價格,而不是在預期差距很大的情況下,尋找一個根據未來情況賭博的公式,“有的情況導致公司分裂了或者創始人家庭分裂了,這是投資人的失敗”。

      甘劍平的職業目標很清晰。從1990年尚未高中畢業的甘劍平孤身一人赴美留學伊始,他就有了獨立做抉擇的習慣。

      2000年,凱雷成為率先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少數幾家美國風險投資機構之一,甘劍平也在彼時加入了凱雷的投資團隊。在凱雷5年,甘劍平主導了對攜程旅行的投資,也實現了財務自由,受到創業者的浸染,便開始了真正介入創業企業內部的打算,至2005年加入空中網,履任CFO一 職。

      不過一年后,甘劍平選擇重回投資領域。在空中網,把曾在投行和顧問的眼光把公司從市場、銷售、財務、績效、人事管理到資本市場的各個方面都實際操作了一遍。對于離開的原因,甘劍平坦言其實更偏好戰略和宏觀的工作。

      彼時,啟明創投的兩位創始人都和甘熟識。創始人之一的Gary Rieschel是軟銀風險投資、Mobius風險投資、軟銀SAIF等數家風險基金的創始人及投資人,因看好中國的投資機會于2005年帶著全家到此,鄺子平則是英特爾投資事業部中國區總監。

      對于甘劍平來說,最艱難的是在美國求學的大學階段。因為在上個世紀90 年代初就赴美留學,在美國有兩年半的時間,甘處于每周讀書40個小時、工作40個小時的狀態,完全通過自己去維持生計。“當時的上海整個浦東沒有一幢超過5層樓的房子,這段經歷讓我覺得什么都不怕了,也沒有什么環境不能支撐下來,”甘在辦公室指著陸家嘴林立的高樓 說。

      創新

      如今,甘劍平對《環球企業家》總結道,“我的投資邏輯是Lovis,這是個組合單詞,即基于location位置、voice聲音、image圖像、sensor傳感這幾個維度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相關項目。”

      Location的概念是基于地理位置的企業,例如大眾點評、螞蜂窩等關注餐飲和出行;Voice聲音方面,啟明創投投資的比鄰是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聊天工具,已達上百萬的日活躍用戶量,云知聲是專注語言識別服務的自然語言分辨項目;Image則包括圖片和視頻,美圖秀秀、蘑菇街為其投資代表;Sensor即以技術升級為導向。

      關注早期偏后階段的啟明創投聚焦的互聯網消費、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清潔能源4大板塊投資中亦是甘劍平的特點。他帶領著互聯網消費團隊,單筆投資金額平均約1000萬美金。在啟明創投,甘劍平帶領團隊投資的世紀佳緣、淘米網、PPS TV、呈天時空、開心網、當樂網、大眾點評、蘑菇街等約20%的啟明創投投資項目。

      據投中集團統計,截至2014年11月,啟明創投共發起174個投資,投資超過70家企業,其中有15家企業已經實現并購和上市方式的退出。

      啟明創投共募集了4期美元基金和2期人民幣基金,目前管理資金總額超過11億美元。2014年4月,啟明創投募集的第4期美元基金規模為5億美元,其出資的有限合伙人主要為普林斯頓大學基金、強生家族的慈善基金、哈佛大學養老基金和北京發改委等。

      在啟明創投的20余人投資團隊中,甘領導的互聯網與消費團隊有10人。投資成員多為復旦、北大等高校畢業生,在甘劍平的影響下,該團隊從2008年開始啟用了自己的大學生顧問團隊,即在母校長期維護1至2個高校學生進行調研工作,完成100個隨機用戶反饋等。

      由于互聯網項目很難在早期盈利,數據和用戶對項目來說就顯得更為關鍵。除了大學生顧問團隊和專業咨詢公司和的項目市場調研外,對于產品和技術的盡職調查都由甘劍平自己的團隊負責。

      在談到如何篩選項目時,甘劍平列出了4個方面:第一是市場規模及對行業、大勢的判斷。“剛開始做vc的時候,全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只有幾千萬,所以要判斷什么時候風會來,來什么樣的風,風會吹到哪里”,甘劍平說。

      二是對單一的產品和技術的判斷,從幾個待選項目里選出最優秀的;三是對人的判斷。受過良好教育、在大公司受過規范的職業素養教育、視野開闊的人最被看好;四則是估值和談判條件。

      篇(10)

      那么,如何跨過App創業的這道坎,我們就要摸清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生態。在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生態分為兩種創業方式,一種是全棧創業,另一種是偏棧創業。什么是全棧創業,比如,你要創業開發一個基于購物的App,這個App涉及到多項功能,比如除了核心的購物功能、支付功能外,你可能還需要添加IM功能、社區功能、圈子功能等,然后為了做這個App,需要招聘懂寫支付的工程師,還要招聘做IM功能的工程師,還要招聘會開發社區的工程師,最后,終于完成了這個App,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全棧創業就是,和產品的相關的所有功能都有自己的團隊來完成。而偏棧創業則是另一種玩法,比如我只要專注開發一個購物功能即可,而其他的功能比如IM功能,我們可以使用融云的IM功能即可,同時一些地圖功能、分享功能、統計功能等功能完全可以用其他團隊的插件完成即可。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在開發一個App的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用偏棧創業的模式邁過App開發的這道坎。

      前提是,我們有偏棧創業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是我們實現偏棧創業的前提,縱觀目前的App創業生態圈,其實這個前提已經非常成熟了,通過數據顯示,目前做面向企業App開發者服務的創業團隊有將近1000家,從前端到后端,從統計到測試,從上線到運營,基本涵蓋了整個App的生態圈,而之前,我們的團隊做App時候,很多功能都需要自己開發,前端,后端,統計,IM,社區,以及后期的測試,但是現在不用了,通過集成目前的很多sdk插件,我們完全可以快速的開發一個App。偏棧創業更適合App開發者

      那么,我就列一下目前市場主流的sdk功能插件,以及他們能幫一個App做什么。

      IM sdk:即時通訊IM插件,通過集成該插件,可以快速讓一個App具有im功能,目前這塊主要以融云IM為代表的IM通信插件,其創始團隊來自實力雄厚的飛信團隊,在IM的研發方面有8年的經驗,支持單聊、群聊、聊天室等多種功能。而非專業的團隊在開發IM功能時,則會出現掉線、短線、建群失敗、傳輸速度、網絡承載等各種各種問題,而通過引入專業的IM團隊的sdk,可以讓一個App具有非常優質的im功能。

      統計SDK:讓你的App具有一個統計的功能,通過這個功能可以看到App某個渠道的來源用戶數,每天的激活用戶數,用戶活躍度等參數。目前這塊業內做的比較好的主要是以友盟、dataeye、talkingdata等toB供應商做的不錯,其中友盟統計涵蓋的范圍比較廣,主要以App、游戲為基礎,而dataeye更加專注于游戲,在游戲的統計上進行深度挖掘。

      快速開發sdk:主要是集成了很多常用的端api、云端api、開發環境,開發者通過IDE快速創建、編寫APP,讓模塊調用功能變的更簡易,同時包括一鍵真機調試、代碼同步、編譯本地測試包等功能,完善的開發、調試、編譯等功能,讓APP的開發工作更快速、高效。以此為代表的主要是Appcan、apicloud、anysdk等。

      社交分享sdk:讓你的App用戶可以把App內的信息分享出去,通過該插件,可以讓用戶把信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媒體上。以此為代表的sdk主要為百度社交分享、mob、bshare、友推等。

      地圖SDK:讓你的App具體地圖的功能,比如查詢公交線路的App,可以通過調用地圖的功能,進行定位,然后讓用戶準確找出公交路線。這類插件主要有百度地圖、高德地圖、谷歌地圖、騰訊地圖等。

      云存儲sdk:通過云存儲sdk可以把用戶數據快速存儲在云端服務器上,同時利用全網加速和數據處理的功能,讓App的用戶體驗更加優質,以此為代表的主要是七牛、又拍云等云存儲團隊。

      篇(11)

      開放架構服務器成未來趨勢

      隨著云計算的興起,云服務器這一概念也日漸流行。相對于一般類型的服務器,云服務器有更出色的計算能力,節能降耗能力也非常突出。云計算的目標是幫助企業降低IT成本,在此目標之下,云服務器通過虛擬化技術等整合計算資源,提高服務器的利用效率,從而降低硬件支出和能耗成本。

      開放架構服務器更適合部署云計算,云計算則反過來推動了服務器進一步走向開放架構。

      英特爾在1978年開創了x86架構處理器,基于這套處理器的服務器則被稱為x86服務器。x86服務器由于采用開放架構,客戶可以擁有豐富軟硬件選擇和更高的性價比,因此在非核心、非關鍵應用領域非常受歡迎。而當時封閉式的RISC架構服務器仍然占據市場主流。

      據IDC數據統計,1996年時,RISC架構服務器和大型機在服務器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70%左右,其年收入則高達490億美元。當時剛剛興起不久的x86架構服務器市場份額僅有30%,收入也不過140億美元。而時間走到2010年時,僅英特爾架構的服務器(即基于至強處理器的服務器)就已占據了近60%的市場份額,擁有300億美元的營收,而RISC架構服務器和大型主機的市場份額已降至30%以下,營收則為150億美元。

      發展到今天,x86服務器已經非常成熟,依然是市場上需求最為旺盛的服務器種類之一。

      雖然RISC架構服務器節節敗退,但是在關鍵業務領域,RISC架構服務器的地位還沒有被動搖。其在性能、可擴展性和RAS特性等方面還有優勢,封閉架構服務器在整個服務器市場中仍然有不小的勢力。

      而云計算的興起將推動關鍵業務領域服務器架構的革命,從專有架構走向開放架構的過渡成為服務器市場發展的主旋律。

      云計算本身是IT資源整合的技術,客觀上要求各種數據可以在不同服務器之間自由遷移,各種軟件資源實現共享。而封閉式架構的服務器則限制了這一進程。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云計算獲得IT服務,這種架構的服務器也越來越不合時宜。

      而且從用戶來說,采用封閉式架構服務器面臨諸多限制。

      首先他們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軟件和硬件設施,他們只能被動服務,接受服務器提供商給出的既有的軟硬件資源,實際上是將主導權放在別人手中。這樣用戶就不得不接受服務器提供商提出的高昂的采購和維護價格,缺乏議價空間。而且一旦服務器發生問題,或者業務結構調整需要進行數據遷移的時候,用戶會面臨多種困難,封閉架構的服務器會導致其數據遷移效率非常低下。

      隨著開放架構服務器在性能、可擴展性等領域不斷改進,封閉式架構的服務器正在面臨被侵蝕的命運。目前在RISC架構服務器擁有傳統優勢的電信、金融、醫療、證券等行業,已經有企業摒棄RISC架構服務器,將數據遷移到x86架構服務器上。

      中國電信某省公司在計費系統遷移中,就采用了開放架構的服務器。據中國電信BOSS評測中心主任李先緒對本刊記者介紹,采用開放式架構服務器之后,“業務高峰期500條詳單查詢時間從原來的1分多鐘縮短到5-10秒,性能提升明顯。”

      他認為,開放式架構的服務器可以在性能方面達到小型機的水平,同時在成本、可維護性和功耗方面具備較大優勢。

      定制化服務器更受歡迎

      根據CBSi中國?ZOL公布的《2010-2011中國服務器市場研究年度報告》,近七成的消費者關注中低端服務器產品。報告認為,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加大,中小企業對服務器產品的需求增多,但是由于預算有限,對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器更加關注。

      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的千千萬萬的企業,其實都有自身不同的需求。但是對于服務器廠商來講,很難講產品細分到適合每一個用戶的獨特需求的情況,而且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講,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購買服務器配件,進行組裝,從而創造最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因此,向廠商定制服務器產品成為最佳的選擇。

      目前定制化服務器在互聯網企業中很受歡迎,由于互聯網近年來的告訴發展,新的業務層出不窮,新的互聯網企業更是大量涌現。這些企業對服務器產品有很大的需求,并且希望通過定制化的服務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其實國外像Facebook、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自己動手設計和生產服務器。而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提供定制服務器產品的廠商已經占據了美國服務器市場20%的份額。國內互聯網公司由于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技術實力,無法實現這一點。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凌琦認為,互聯網上的音樂、社區、視頻和搜索以及游戲等發展迅猛,這些應用將產生大量數據,并集中在數據中心。定制化服務器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響應用戶需求,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云計算的興起使得定制化的理念更加盛行。如今企業獲得IT設備和服務并不一定要靠購買整套的硬件和軟件,而是通過租用的方式獲得“云”端提供的服務。

      這些服務分門別類,可選擇性強。“云”端更是整合了大量可供企業客戶選擇的IT資源,依靠規模化的運作,云服務提供商可以大幅降低IT服務的成本,從而為企業提供更低廉、更具性價比的IT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午夜一级日韩精品制服诱惑我们这边|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好湿好大硬得深一点动态图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久久996热精品xxxx|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6080亚洲精品午夜福利|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91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