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茶的文化價值大全11篇

      時間:2023-07-30 10:17:0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茶的文化價值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茶的文化價值

      篇(1)

      高校教育是新時期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徑。基于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將茶文化良好融合到高校教育當中,可以顯著提升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推動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生觀。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極富魅力的一支。中國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吸收了中國本土儒釋道文化的精髓,擁有極強的文化感召力。在新時期的高校教育中,茶文化教育的開展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和有效的突破口。茶文化教育在幫助學生了解茶文化內涵、掌握茶文化本質的過程中,也將深刻地以中華文化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形成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形成中國人應有的作為禮儀之邦一員的價值認同。科學認識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價值,有效拓展高校茶文化教育的開展途徑,將進一步實現高校茶文化教育乃至高校素質教育效果的提升。

      1中國茶文化概述

      茶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繁盛于中國,中國茶文化正是在茶葉大規模推廣的基礎上出現的。時至今日,中國茶文化已經歷經了千余年的發展,其內涵之深刻、意蘊之豐富遠非我們日常看到的那樣。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都有其鮮明的特征,唐朝時茶文化開始興盛,宋朝時茶文化達到鼎盛,元朝沖泡散茶的風氣開始興起,明朝人們轉而開始欣賞茶具的文化之美,清朝的茶文化開始接近現代茶文化的形態,也變得更加平民化、具體化。中國茶文化以茶道精神為核心,茶道精神可以簡練地概括為“和”、“靜”、“怡”、“真”四個字,其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內涵,彰顯出強烈的中華文化之美。中國茶文化對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的茶文化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國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構筑出目前世界范圍內茶文化多種多樣的格局。

      2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的價值分析

      基于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內涵以及給人帶來的哲學啟迪,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價值,不僅有利于高校素質教育的推進,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而且營造了良好的高校教學氛圍,緩和了師生緊張的關系。在此,結合實踐經驗將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的價值分析如下。

      2.1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而茶文化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茶文化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所尋求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種“點突破”,而這一點是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極具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實踐充分證明,高校茶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可以讓學生更加近距離、更加深入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深意及其魅力所在,更加能夠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當代中國建設所能夠提供的文化動力。以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建立更加深刻的文化認同感、文化使命感,從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繼續良好傳承和不斷創新。

      2.2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禮儀之邦,優秀的民族道德品質一直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鮮明標簽。中國茶文化當中,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品質,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禪茶一味等等,可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的一個集中體現和精煉概括。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茶文化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道德品質觀念也將對大學生形成強烈影響,在此基礎上,茶文化中尊崇、提倡的道德品質將滲入大學生的思想當中,融入到大學生的價值觀當中,從而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個人長遠發展來說是價值連城的。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當中實現了以德育人、以禮待人的目的,在茶文化塑造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氛圍中,大學生個人的道德品質將受到滋養。

      2.3提升環保教育的開展效果

      十以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當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開始受到社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高校對于環保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開始逐漸提升,相關的環保教育選修課程大量出現,為學生接受環保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茶文化教育在高校的開展,將從側面提升高校環保教育的開展效果。茶本身來源于自然,帶有濃厚的自然氣息,而茶文化中也包含了回歸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家哲學理念。基于此,茶文化教育的開展,將良好地向學生傳遞生態理念、自然理念、綠色理念,幫助學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環保意識,投入到環境保護當中。高校茶文化教育的開展,其效果不僅僅體現在道德品質、文化理念層面,也體現在環保教育層面,這是茶文化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也必將有力地推動高校環保教育效果的提升。

      3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的途徑探討

      高校擁有著最為豐富的的教學資源,在教育領域具有強大的優勢。依托高校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科學開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將有效推動大學生形成健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大學生個人的順利成長、成才。在此,將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的科學途徑分析如下。

      3.1構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教育當中,一門課程的順利開設離不開完善的課程體系的支撐,對于高校茶文化教育來說同樣如此。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構建一套完善的、與高校教學現狀緊密結合的、與學生個人發展息息相關的茶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在構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一是要制定明確的茶文化教育目標,既要包括總體的教學目標,也要包括學年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等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從而以良好的目標導向引導茶文化教育高效開展;二是要制定設置合理的茶文化課程內容,從茶文化基本內涵出發,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將茶文化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地植入到茶文化課程當中,幫助學生通過茶文化課程的學習,逐步、有效、深入地掌握茶文化的內涵及其精髓,形成對于茶文化的良好宏觀把握和準確細致理解;三是選定或者制定規范的茶文化教學教材,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實力,從已經存在的茶文化教材中選擇合適的作為自身茶文化課程的教材,也可以根據自身對于茶文化的理解以及茶文化教育的客觀需求,制定規范的茶文化教材,使得茶文化教學的內容以規范的體式明確下來。

      3.2深入挖掘茶文化在當代的內涵價值

      茶文化經歷了千余年的發展,所形成的內涵和底蘊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但在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思潮的沖擊之下,如何通過深入挖掘和適當拓展使中國傳統茶文化教育在當代高校教育中贏得更多的關注,成為了高校開展茶文化教育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一直以來,中國茶文化教育的開展都存在創新性差、時代感不足的問題,這嚴重限制了茶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也導致茶文化對于現代人的思想觀念的引導力下降。高校在開展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良好挖掘茶文化的內涵和有效拓展茶文化外延的方式,將茶文化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將茶文化和社會建設良好結合起來,充分彰顯出茶文化在新時期的時代感、感召力。茶文化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其文化內涵和呈現方式是否能夠贏得現代人的關注,決定了其生命力、發展潛力的高低。高校在開展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緊密把握茶文化的基本脈絡,在此基礎上將茶文化適時地轉為一種和現代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對現代人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化內容,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在當代的內涵價值,實現高校茶文化教育效果的顯著提升。

      3.3開展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

      在高校茶文化教育過程中,一味采取課堂授課的方式進行,未免過于死板,較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開展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將非常有助于茶文化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在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實現對茶文化的良好理解,形成對茶文化的有效認同。為了提升茶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可以借鑒其他活動的開展方式和組織形式,通過茶文化活動的開展將茶文化教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可以舉辦師生共同參與的茶道活動,讓學生在茶道活動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茶文化內涵,近距離接觸原本的茶文化體貌;也可以舉辦茶文化主題的知識競賽或者體育活動,讓參賽隊伍各自用一種茶葉名稱命名,在比賽過程中融入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形成茶文化感染;還可以打造茶文化主題的校園報刊,在其中同時刊登茶文化內容、茶文化新聞和社會熱點資訊,讓學生在閱讀報刊的過程中學習茶文化、感悟茶文化。總之,茶文化活動的開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高校可以在茶文化活動的開展方面大力創新,從而通過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茶文化活動,推動茶文化教育取得應有的效果。

      3.4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

      在現代社會,品牌的力量、品牌的價值越來越展現出巨大的魅力,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高校教育領域,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也越來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視。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其影響力是無形的,同時也是持久而巨大的。高校在開展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也應當從日常教育工作的點點滴滴做起,堅持良好的品牌意識,逐步構建出自身特色鮮明的茶文化教育品牌,以品牌影響力推動茶文化教育的發展,以品牌認同感提升茶文化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一方面要結合高校茶文化教育實際和高校所處的地域的茶文化底蘊,形成鮮明的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并在高校茶文化教育當中對自身的茶文化教育特色進行良好渲染和重點呈現,使校內學生對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產生心理認同。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信息媒介渠道,對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進行廣泛宣傳,使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被更多的校內外的人所熟知,逐漸在社會范圍形成一種廣泛的認同,初步形成高校茶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除此之外,還應當做好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維護,真正使茶文化教育展現出鮮明特色,避免空談口號式的宣傳。

      4結語

      茶是一種飲品,但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卻積淀了太多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內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茶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集中體現。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底蘊、呈現形式和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并在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彰顯出更強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感召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深入開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將是推動高校教育質量提升、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重要策略。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良好把握茶文化的內涵的基礎上,有效開展系統化的、規范化的茶文化教育,以茶文化教育的良好開展,為高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插上強有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等.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54-156.

      [2]周亞軍.學校茶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實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金思陽.淺談中國茶文化教育[J].文學教育(上),2016(1):149-151.

      篇(2)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篇(3)

      伴隨著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加大,對人才質量所提出的要求更加嚴格,加之,在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其主力軍就是高校所培養的學生。由此可見,進一步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具備積淀千年的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茶文化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與德育內涵及其豐富。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茶文化緊密聯系起來,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茶文化,還能夠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

      1茶文化的內涵

      在我國茶葉的生產、經營等活動中,促進了茶文化的深入,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茶文化將多方面因素融入進來,促使具備一定研究價值的茶文化內涵的生成。在解讀茶文化內涵時,應當注重以下幾點:第一,通過茶藝方面,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通常來說,在茶文化中,茶葉屬于其中內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與創造等茶藝內容,利用茶藝,能夠將茶葉文化的深廣與高雅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第二,通過茶道方面,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人們在進行茶藝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境界就是茶道。對于茶葉而言,茶道屬于其中靈魂,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茶道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靜與雅。第三,通過“茶德”,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在茶道中,“茶德”居于基礎地位,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普遍認可“茶德”,在“茶德”中,要求茶自身的優良品質,應當匹配具備較高道德的人,充分運用該方面,有助于將茶文化的重要影響力表現出來。

      2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針對內容視角而言,我國茶文化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然而,針對價值角度而言,我國茶文化的價值性非常突出。通過解讀茶文化的內涵,我們可以得出,利用茶文化,能夠對人們完善、高尚品格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茶文化的高效利用,能夠促使大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對大學生的知識體系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還能夠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幫助大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第二,在當前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之處,這些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面對茶文化視域,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相關問題得到妥善處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第三,我國傳統茶文化具備系統理論體系,在茶文化的有關內容中,不僅包含儒釋道思想等傳統文化,還包括多個學科門類,例如:哲學、文學、倫理學、古代美學等。在傳統茶文化中,將儒、道、佛、詩詞、繪畫、醫學、宗教、書法等方面融入進來。在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活動的開展,在了解茶文化知識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深入感知歷史文化的魅力,促使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還能夠實現學生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的提高。

      3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與思維理解和行為實踐緊密聯系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技能實踐與精神文化緊密聯系起來,對于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應當高度重視行為實踐與思想理念。然而,針對現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情況,通過開展系統的分析工作,可以發現:其對思想政治知識教學活動重視程度比較高,很難有效地將文化理念與精神思維融入進來。在進行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教師雖然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項內容的講解工作,但是不能夠將多種元素系統加入進來,比如,有關思想政治理念、精神文化、行為規范等,這樣學生很難真正參與至思想政治學習活動中,不能夠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本質。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夠充分融入思維理解與行為實踐,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高效性造成了不利影響。

      3.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夠與教學的針對性和廣泛性緊密聯系起來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需要關注多樣的內容。由于個體具備一定的差異性,學生自身的思維理念認知也就有所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情況。關于思想政治知識內容方面,因為學生具備不同的認知程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然而然存在一定差異,以思想政治教學為中心,所確定的教學方案也應當有所不同。然而,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實際落實情況而言,因為教師的認知不夠充足,加之,教師不能夠充分意識到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特殊性,致使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具備比較低的針對性,很難實現較高教學價值。從客觀方面來說,由于學生自身情況有所差別,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解自然而然不盡相同。實質上,對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關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價值方面,學生個體的訴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開展實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所實施的教學方案,應當具備一定的針對性與科學性。然而,針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來說,其對學生個性化訴求關注程度比較低,亟需開展相關改進與優化工作。

      4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

      4.1明確茶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面對茶文化視域,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其關鍵之處,就是應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茶文化的重要價值,作出進一步確定。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在高校的公共必修課中,可以將茶文化建設劃入進來,利用多樣化的措施,最大限度實現大學生學習范圍的擴大。第二,應當對大學生作為傳統茶文化傳承主體,這一地位作出進一步確定,不斷提升文化融合能力,有效促進創新工作的開展,在此基礎上,將傳統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第三,應當注重增強廣大教師的茶文化素養。作為教師應當掌握相關傳統茶文化的內容,與此同時,還應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將茶文化真正滲透進來。第四,在進一步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針對茶文化價值的可持續性與非功利性,還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將傳統茶文化的人文價值,凸顯出來。

      4.2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茶文化

      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將茶文化的人文價值,高效體現出來,針對茶文化的專業教育,應當注重開展相關的整合工作。在進行茶文化專業教育整合活動時,應當對傳統茶文化與專業教育的契合度給予重視,并與大學生所學專業緊密聯系起來,激勵大學生通過自身專業知識內容,進一步探索并研究傳統茶文化,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茶文化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比如:作為文學專業的學生,針對與茶文化相關的詩詞和歌曲,可以開展相關的探究與討論活動,這樣有助于對茶文化的精髓內涵作出深入理解,以此來實現自身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為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可以對茶自身任勞任怨的精神做出探究,并對畜牧行業所需的職業精神與茶本身精神間所存在的關聯作出研究。與此同時,關于茶文化與專業實踐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方面,還應當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屬于隱性教育活動的范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提出了“三貼近”原則,實踐教學活動與該原則具備較高的契合度,能夠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先進教學理念表現出來。在開展具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大學生到茶園進行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參觀茶樹種植、包裝、采摘等,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內涵。

      4.3將中國傳統茶文化融入至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

      在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園文化的熏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傳統茶文化滲透至校園文化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將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價值的有效性充分體現出來。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高效性的提升,就應當依托高質量的文化,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影響范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應當將校園媒體充分運用起來,強化開展茶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通過校廣播、宣傳櫥窗、校報、互聯網、新媒體等傳統媒體與媒介,針對茶道文化,開展相關的報導工作,不斷增強茶文化信息的推送量。還可以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有效開展茶文化文化長廊建設活動,將茶文化的隱性教育作用,高效體現出來。第二,為了能夠將茶文化融入至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形式,如,激勵學生組織茶藝社團等,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利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陶冶。在校園各類晚會與慶祝活動中,可以將茶藝表演等茶文化元素滲透進來,幫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魅力。

      4.4規范學生思想行為,幫助學生掌握優秀文化

      篇(4)

      關鍵詞: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價值

      眼下國內外經濟發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他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不具備理性的自我判斷意識和較強的約束力,如此一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這種情況。茶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體現出鮮明的教育與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驗證。所以可以將茶文化運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中,以獨特的茶道浸潤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為該領域帶來較多的裨益和啟迪。這樣一來,茶文化能夠被運用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內涵使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強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修養。高校學生應該在此基礎上端正人生態度,穩步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出具有健全的人格與較強的專業技能的現代化人才。

      1茶文化內涵的解讀

      1.1茶藝

      一般來看,茶藝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況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飲茶、喝茶與品茶。品茶讓食茶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性,乃是真正的茶藝。品茶成為了藝術行為,蛻去其本意,影響到品茶者的心理層面和精神,演變為社會現象或者文化現象,如茶館、茶道、茶藝等,凸顯了茶藝存在的價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習和操作茶藝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藝之魂,是我國茶文化之核心。源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茶文化體現出厚德載物的秉性,道與器二者緊密融為一體,茶之內涵同時升華了茶與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沖擊。茶道追求對現實生活和對人生的超越,為人們持續尋求擺脫身心與超越現實的束縛提供了可行路徑,進而解放身心與釋放情感。雅與靜是它的關鍵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屬性,契合品茶藝術的文化特性。茶圣陸羽首創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質,此乃茶文化之雛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礎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藝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傳統茶文化持續演變的過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并對其推崇備至。“精行儉德”一詞反映出,茶德的具體標準是將茶本身的優良品質和具有優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謂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們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續實現自我奮斗目標。茶品意味著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種品貌,它不激揚、不喧囂。茶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由此浮現出人們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腦、除垢防疾、緩解心理壓力的功效,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與茶德讓我們欣賞茶藝與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過程中,人們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穩的心態,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儉樸素、善于自制、寧靜致遠、和衷共濟、清正廉明。人們可以在此過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進而修身養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導思想。在飲茶時將自我、大自然和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在品茗中體味到世間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關注道德、思想和人類心靈層面的覺悟和進步。提倡在參禪禮佛時感受世間道理,在品茗時釋放心靈[4]。以身心強烈的直觀性感受,參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諦,領悟茶道與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實現

      2.1創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

      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為了呈現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豐富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專題講桌與茶藝表演等。也可以錄制相應的視頻文件,讓學生自主掌握和學習這些資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闡述和講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傳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內容,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迪他們的思想、疏解他們的緊張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讓學生掌握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育茶文化、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茶藝實踐活動的熱忱。學生主動參與泡茶、辨茶、泡茶、品茶與敬茶的過程,體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專題輔助中積極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規范引導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茶文化得以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豐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在這其中,人們在現實社會實踐中所需要的諸多行為和價值觀念,都蘊含于其中。茶文化涵蓋了寧靜致遠、淡泊名利、平淡地對待生活狀態的精神,恰恰是當代社會成員迫切需要的。當前社會物欲橫流,不少學生非常看重名利,這會對其形成不正確的觀點和看法,會采取各種手段來得到這些東西。引入茶文化,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文化,對他們的行為舉止進行規范。讓他們平淡地看待這些事物,以積極樂觀、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這些事物,這也有助于實現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

      2.3啟迪高校德育教育,培養奉獻堅韌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夠有效地啟迪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長于各種環境中,體現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發散出不可抵御的獨特香氣,然而卻不會因此而妖嬈。茶的用途和功能較多,卻能夠自甘低調。這些都可以啟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讓高校學生獲得下列啟示:在當今物欲橫流的背景下,自己應該為家庭、為社會、為學校做出應有的努力和奉獻。絕不可將自己培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可只關注所得到的回報。可以宣揚茶固有的屬性:奉獻而不浮夸、低調而不在乎索取,這些高貴的茶性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茶葉可以生長在極為貧瘠、崎嶇之地,本身具備了堅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質,具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優良茶性,它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啟迪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質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販賣和種植茶葉為生的群體。隨著社會進步和時展,“茶人”概念進一步延伸開來,它包括茶葉生產、銷售、茶文化科研與教學等方面的人員。他們的身上展示出了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優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內涵涵蓋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過褒揚茶樹的優良品質,頌贊他們的無私奉獻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過茶葉的品質和茶道,表明志向,傳達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精神要義。第三,以茶喻理。借助這種“茶人”精神,培育人們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獻精神、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確健全理性的觀念

      眼下我國不少教育機構中存在著顯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確的價值導向,比如鮮明的現實主義導向和趨利導向等。如果過分關注這些內容,就會漠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還會越來越淡化學生之間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確而充足的價值觀念引領。在此過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講解和宣揚其蘊藏的知書達理、修身養性等多種價值內涵。有效地彌補過分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的錯誤做法。這樣一來,可以讓廣大高校學生循序漸進地樹立和健全自身的價值觀念,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學生的未來發展路徑和人生價值選擇。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鮮明地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提高他們自身的價值。

      2.6在對比中掌握優秀傳統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網絡化趨勢不可逆轉,不少學生面臨著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很多學生既接觸到傳統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國文化,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不少學生覺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進,將傳統文化給比下去了。但是“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讓學生充分注意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適用性,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應該以同樣的方法來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讓學生們了解和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慢慢地產生興趣,并愛上優秀傳統文化。

      3結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對我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課有強烈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它能夠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起來,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人們對茶的偏好極大地超越了對普通飲品的喜歡程度。將茶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顧理論性和現實性,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形象化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繼承和光大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蔣艷.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227-228.

      [2]安建良,邊宇璇.校園茶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175.

      [3]周慶,羅孝友,李菊順.論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2):166-167.

      篇(5)

      “智障形象”很少為人關注,電影中的“智障形象”往往具有喜劇色彩,本質上是社會眾多歧視的一種。作為邊緣的弱者,他們比其他弱勢群體更缺少話語權。選擇“智障形象”分析基于以下考慮,文化人類學中有“禮失求于清野”的說法,即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受文明交流影響較少的邊遠地區可能有很好的保存。筆者認為,類似的,對于民族文化的靈魂——思維方式和核心價值觀在智障者身上體現得更為本真。他們較少地受到不同文化碰撞產生的影響,思維和行為方式可以看作民族文化原型的一部分。通過對他們的對比分析更容易看出不同類型文化的特質,發現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

      篇(6)

      0引言

      價值工程(VE)是通過各相關領域的協作,對所研究對象的功能和費用進行系統分析,不斷創新,旨在提高對象價值的思想方法和技術[m。在價值工程當中,功能分析和費用分析是兩大部分,前功能分析又是整個價值工程的核心。自從價值工程理論被創立到現在,其理論體系不斷被完善,但是在實踐當中,其真正意義被很多人所誤解岡。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場合,實踐者僅把VE簡單地看成是一項降低成本(CostReduction,CR)的管理技術,而并不是從提高產品價值,滿足客戶所需要功能的角度出發。

      實際上,價值工程中的功能代表了客戶(使用者)的利益,成本(壽命周期成本)代表了企業的利益。只有這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但由于產品的定位客戶群不同,產品都只能滿足消費者的部分需求,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我們應該有差別的對待。更多關注于我們產品的目標客戶群,兼顧其他的客戶,才能真實地評價我們產品的價值,突出產品的特色。

      1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驟說明

      一般用價值工程的方法來對產品進行評價分為四個步驟:對象選擇,功能分析,功能評價和價值計算。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在進行功能分析之前,還應加入一個步驟,那就是產品定位。

      功能不同于性能。性能是產品的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功能是一種主觀的認識,是依附于其作用對象而存在的。對于一個唐三彩的碗,對家里很奢侈的人來說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盛飯,而不會在意這只碗是不是真的好看;而對收藏家而言,這只碗有其歷史、美學價值,那對他們來說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珍藏,而不會在意這只碗能盛多少飯。一般的價值分析方法沒有考慮到產品的各種不同使用者對產品功能需求的差異性。所以,通過先進行產品定位,就可以明確我們的目標群體,而這部分客戶群體,也是在我們產品定位的前提下消費我們產品可能性最大的一群人。我們在進行產品的價值評估時,應優先考慮這一部分人的需求。

      由于我們的功能評價是建立在消費者的基礎之上,所以,必不可少的是進行客戶調查。雖然如前所述,我們會優先考慮我們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但事實上很難對目標消費群體和非目標消費群體進行明確的區分,只能用不同程度來衡量。

      對于產品定位的目標消費群體的限值,在此限值處的消費者使用此產品的可能性最大;相應的,離此限值越遠的消費者使用此產品的可能性越小,呈現出連續變化的趨勢。所以,在進行客戶調查時我們應選取各個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進行抽樣,通過連續性的差別權重函數來進行區分。通過一定量樣本的調查數據,連續函數的形式是可以通過相關計量經濟學方法來確定的。

      由于正態分布的優良數學性質,在期望值處概率密度值最大,而離此期望值越遠,概率密度值越小,基本符合我們在前面對消費者購買產品可能性的定性分析,所以我們以正態分布函數為例進行介紹。

      對于正態分布N(μ,σ)μ林是對客戶分群的一個指標值,反映了在此種收入程度上的人最容易接受我們的產品。。大小反映了客戶對產品定價(或者是區分客戶群體的因素)的敏感度,。越大,說明我們產品的目標消費群體越集中,反之亦然。

      在遵守一般價值工程方法的大原則下,我們提出了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驟:對象選擇(目標產品選擇),產品定位(確定目標消費群體),功能分析,客戶調查,功能評價和價值計算。

      2實際計算過程與算例

      下面通過基于客戶需求價值分析方法來完成一個實際項目的產品決策問題。

      某房地產開發商要在某城區內的二級地段進行住宅開發,地塊面積為200畝,一邊臨水,一邊緊鄰城市次干道,周邊居民收入水平和環境條件一股。現對此住宅開發進行產品的檔次定位分析。

      根據地塊的城市規劃用途、地段特征及周邊城市居民的收入狀況,現擬定建設3種不同住宅標準的住宅小區。

      對于產品定位來說,A方案定位于高收入階層,月薪10000左右;B方案定位于中等收入階層,月薪6000左右;C方案定位于中低等收入階層,定位于月收入3000左右。由于對于不同的方案,不同收入的被調查者來說,其權數不同,而各被調查者的權數變量Aij看作類似服從正態分布(Aij~N(μi,σi)。其中,i表示方案號數,j表示調查的消費者編號。在此,我們假設σi都相等,且都等于樣本標準差,樣本標準差計算可得。σ=4364.25在樣本容量N>30的大樣本前提下,樣本方差近似等于總體方差,本例為計算簡便所以取小樣本計算)。那么,我們可以得到:A1j~N(10000,4364.25);A2j~N(6000,4364.25);A3j~N(3000,4364.25)。在每一方案T,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權數的集。

      對于本項目,我們抽取了6名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來進行調查,在方案A的條件下,其收入水平與各消費者權數如表2,方案B和方案C的計算相似:

      在方案A條件下,用MATLAB繪出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評定各消費者權數的連續曲線進行參照本例中,我們把住宅分解為5個上位功能和10個下位功能(參考文獻4),通過業主方、承包方、用戶和第三方來聯合打分得出各功能權數,并讓6位客戶用0-4評分法站在他們各自需求的角度進行打分,以之前得到的aij進行加權,得到每個方案的價值系數。

      根據這種思路,我們可以相應算出B,C方案的功能評價系數,并計算其價值系數。

      假設我們用相同的數據,不考慮目標消費群體,即所有顧客打分的權重相等(aij=1)的話,我們計算的價值系數。

      篇(7)

      1.客家茶文化的“封閉性”客家茶文化豐富多彩,許多茶文化活動獨樹一幟,能獨立于其他的茶文化之中,比如古代飲茶法的活化石—客家擂茶,以及客家茶文化特有的茶歌茶舞、采茶戲等,并一直流傳至今,這主要是由于客家茶文化的“封閉性”。擂茶是客家人傳統的飲茶習俗,也是中國古代飲茶習俗的延續。南宋《甕墉閑評》曰:“余生漢東,最喜吸擂茶,閑時常過一、二,北人知余喜吸此,則往往煮以相晌,未嘗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盞許,人少脂麻,沙盆中爛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極甘膚可愛……茶,古不聞食,晉以降,吳人采葉煮之,號茗粥,則知擂茶者,自晉蓋有之矣。”

      雖然宋代開始盛行“斗茶”等清飲法,講究茶葉的“真香”與“真味”,但是在一些地理條件閉塞的地區,古老的擂茶飲用方法仍然傳承下來。客家地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地區地處高山、交通閉塞,加上客家人屬于外來族群,而長期土客相爭,械斗嚴重,更促使了客家人的“閉關自守”,代代相傳封閉式的小農經濟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不僅保留下了古老茶文化,而且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地創作形成了客家特有的茶葉藝術與文化。

      2.客家茶文化的“適地性”遵循達爾文的“適者生存”自然規律,適應本土環境,堅持在中原文化的傳承中將當地固有文化本土化,也是客家人能夠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和傳承的原因。根據客家地區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將中原茶文化精髓,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探索、改進、創新,形成一系列新的、能適應實際需求的茶文化,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適地性”。如上所述,為了能在荒蕪漫長的商道或生活要道上“避雨歇腳”,善良的客家人創造了“茶亭文化”;為了能在缺醫少藥、交通閉塞的生活條件下生存下來,聰明的客家人發明了“女JL茶”并創造了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韻花香”型茶葉,執著地傳承著飲用“溫性”、“熱性”茶的習慣和文化;為了解決生產勞動及“出門路遠”的飲茶解渴困難的問題,勤勞的客家人形成了“用小杯喝濃茶”和喜愛滋味厚重的茶葉之飲茶習俗。

      3.客家茶文化的“自樂性”已有學者論證,遷人廣東的客家人多數都是有知識、有文化和有一定社會背景的人群。據此推測,首先,客家人具有立足本土實情創作詩歌文學和茶歌茶舞的能力;其次,客家人在長期封閉的生產生活中需要創作自己的文藝作品,來豐富生活、實現文化娛樂;第三,在客家人的生產生活中,以茶為載體的茶事活動,是他們生活中最具詩情畫意、最能激感的事情之一,在這種特定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客家人自然的以茶事活動和茶禮茶俗等作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主要題材,并創造、傳承了自娛自樂的茶葉詩歌、茶葉民謠、茶歌茶舞和采茶戲等。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自樂性”。“自樂性”是“封閉性”和“適地性”的必然產物,三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促進,形成了具有顯著“山地特征”的客家茶文化體系。

      二、小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本文關于廣東客家茶文化內涵和特征的研究,可歸納為如下5點:

      (l)見之于史志記載,客家茶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時期龍川縣所產的皋盧茶等。經歷唐、宋、明時期的不斷傳播與發展,到清代客家產茶縣增加到了26個縣,前后客家歷史名茶增加到了30多個。據2011年統計,廣東客家縣(市)產茶面積達到23053公頃,年產商品茶24176噸,占全省同期的61.35%和47.03%,成為廣東茶葉的“半壁江山”。

      (2)傳統客家茶葉以全炒青綠茶類為主,烏龍茶和黃茶類為輔。傳統客家炒青綠茶的共性特征表現為“高火甜香”和“炒米香”,而烏龍茶和黃茶類表現為甜韻花香。

      (3)客家茶區擂茶與大壺泡茶法、小杯功夫茶泡茶法為客家特色的飲茶習俗,眾多的客家茶亭及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別具特色的客家山歌、采茶舞、采茶戲等,構成了客家茶區特有的茶文化內涵及特點。

      篇(8)

      大學和企業的科技創新有很強的互補性,大學重視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提供了上游;而企業強調的是如何將科技創新轉化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是下游。人們都希望上、下游能有效銜接,但大學和企業的文化差異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這種有效銜接:大學教授追求的是前沿性的研究,要做誰都沒做過的研究,科學問題是他們所專注的對象,而非能不能馬上產生生產力,體現成果的形式是在學術界有影響力的論文;企業追求的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最好是馬上就用,體現形式是有好的產品,能產生經濟價值。這就產生了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問題提出的出發點不同,一是前沿的科學問題,不一定馬上有實用價值,而另一個是現實實用技術,二者不一定能銜接;即使能銜接,誰來銜接,如何銜接,這是第二個問題。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大學對教授的考核,需要拓展!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教授們將自己在實驗室產生的科研成果拿到工業技術研究院轉化成為應用性成果時,學校將用另一套考核機制進行考核,考核的重點不再是學術論文,而是側重于成果的應用價值。

      研究生培養

      在產學研合作中,最成功的就是研究生培養。下面以上海交通大學和張江基地的合作培養研究生為例進行介紹。

      2006年8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和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就“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在上海舉行了簽約儀式后來陸續與微創醫療器械,上海生物芯片等開展了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大約有20余名研究生參與了聯合培養,已經有研究生畢業并且留在了張江園區企業工作。總結“上海交大一張江”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培養目標體現出較強的技術應用性和科研開發性,張江集中了一大批現代高新技術型企業,企業的研發項目往往技術含量高、前沿性強、接近甚至是引領世界同類產品水平,因此,公司提出的課題往往帶有挑戰性,研究生在參與這樣的課題研究中,除了訓練其實際動手能力外,還培養了項目導向性的思維模式,第二,張江基地作為一個橋梁和紐帶將高校和企業聯系在一起,形成了“高校一園區一企業”三位一體的培養主體,對高校而言,園區具有雙重性,既是產學研合作的一方,是企業的代表,又是管理協調機構,協調高校和園區所屬企業之間的培養關系,引導校企互動;第三,張江基地大部分企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較高,他們知道如何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指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及培養的基本標準。

      但要推進研究生培養的產學研合作,也有體制上的障礙一是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和目標(學術性學位和應用性學位),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將增加應用型學位學生人數,減少學術型學位學生人數,學校也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學位研究生,與張江、上海科學院、上海核工院等簽署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協議。二是教授將學生作為科研主力軍,不愿意派出自己的研究生去企業完成學位論交三是高校仍然缺乏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都很活躍的“雙跨科研人員”;四是聯合培養研究生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問題令雙方顧慮。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體制和模式上改革。一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應建立長遠的戰略目標,克服短期行為,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狀況。為此,學校已經建立了人才培養的產學研聯盟,形成交流與溝通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多贏機制。例如,合作培養產生的知識產權分配的基本原則:專利應該主要歸屬企業所有,學術文章主要歸屬高校所有;對聯合培養的學生,實行雙導師制度,并且讓校內導師也參與到企業項目研究中,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責任關系。三是從基層落實著手。隨著工作深入,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工作重心應該由管理層下移到基層,讓一線的企業研究人員、高校的導師和研究生開展合作研究,在過程中培養研究生。

      本科生培養

      篇(9)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語行為,如拒絕,在本質上和交際雙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脅交際雙方面子的言語行為之一。在很多情況下,交際者擔心冒犯對方而難以實施拒絕。為了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保證交際的順暢進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補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語行為一樣,拒絕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現,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帶著深深的社會和文化烙印。

      二、拒絕言語行為的表達策略

      拒絕言語行為一般分為直接拒絕和間接拒絕兩種策略。

      1.直接拒絕言語行為

      直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直截了當地加以拒絕的行為,拒絕者直接地、盡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意圖。這其實是一種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認為是最不禮貌的策略。直接拒絕言語行為的使用頻率具有文化差異,據調查,就具體的交際情景而言,英語中的直接拒絕言語行為的運用頻率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注重合作的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被視為萬事的基礎,言語拒絕行為對于被拒絕者而言是有損顏面的行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會用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這樣直接的語言來表達拒絕的意思。

      2.間接拒絕言語行為

      直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為”,極易傷害交際雙方的感情,使交際無法正常開展下去,影響人們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會有策略地對別人提出而自己又無法滿足的請求加以拒絕,這種拒絕行為就是間接拒絕言語行為。

      英語中,在使用拒絕的策略時,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釋等,來避免傷害被拒絕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應生可能覺得太晚了不便再給一個老人供酒,就說賣完了,這很明顯是個借口;例2中提出說話人無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難而退。

      此外,英語中還會采用開玩笑、推遲和含糊來表達拒絕。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遲和含糊;例4很明顯是開玩笑,顯示對說話人問題的不滿和拒絕。這兩個例子都體現出拒絕者對說話人的需要的考慮,來避免直接的沖突和降低對說話人面子的冒犯。

      日語的言語拒絕行為不僅要考慮到拒絕目的的達成,還必須降低因該行為給請求人帶來不快而造成的對人際關系的傷害,這就使日語的言語拒絕行為在談話策略中呈現出復雜的一面。它存在兩種類型的談話策略。第一種是通過回避話題或者對對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問,從而回避因言語拒絕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種是對對方的邀請作出比較正面的回應,但語言含糊曖昧,例如延期的表達方式,通過逃避當場作出具體的計劃或約定,暗示拒絕,從而弱化因言語拒絕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這種拒絕策略通常是答非所問,用不相關的事岔開話題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問必答的對話形式,既維護了發話人的面子,同時也向對方表明不希望進入不愉快或尷尬話題的態度,最終達到拒絕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這星期天去圖書館怎么樣?)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這段話中對于A提出的去圖書館的邀請,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絕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絕策略雖然并非日語中獨有,但因其在日語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視。這類言語拒絕行為除了答非所問、岔開話題或者不置可否外,還常用“~たいけど”、“殘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達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絕策略除了這些言語拒絕行為之外,還包括一些非言語的拒絕行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這些非言語的拒絕行為本身也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具有回避話題的特點。

      2.2不完全回避

      這類策略的特點是將言語表達“模糊化”,即表面上對發話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應,實際上卻是向對方暗示拒絕。

      例6.A:映畫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塊兒去看電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時間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對發話人的要求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但是實際上這些承諾都附加上了不確切的時間、條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對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時候實行則以后再說,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對方的面子,又維護了自己的立場。通過表示暫時作不出決定或者逃避當場作出具體的計劃或約定,表現出猶豫或遲疑的心情,向對方暗示拒絕。

      可見,西方人在面對邀請、請求時往往采用強調理由的辦法來達到拒絕的目的,而日本人則會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價值觀差異

      不同國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變革及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導致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必然會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價值觀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對該國言語行為的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必然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從日語和英語的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方式來看,它們的文化價值觀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日本文化是一種帶著濃厚的群體色彩的集體主義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體榮譽感”的大環境下成長,注重集體榮譽、社會同一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體行為的自主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松弛。英語文化中個人主義是主流價值觀,個人身份、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個人本位”的影響,英語文化推崇“直言快語”。因此,在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問題上,日本人為了避免得罪對方,語言中要保全對方的領域,盡可能將拒絕行為產生的負擔感減輕,將抵觸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西方人則直接拒絕或者相對自由地采用各種策略,強調各自拒絕的理由。

      2.權利差距

      日本文化屬于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日本人交往時注重社會地位,講究上尊下卑,貶己尊人。此外,日本社會恪守嚴密的等級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關系的又一大特點。經驗、年齡、資歷就是權威的標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絕他人,特別是社會地位高的人時,非常注重言語措辭的間接性,盡量做到“委婉”、“婉轉”,唯恐“傷了別人的面子”。而英語文化屬于平行的社會結構,英語文化主張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因此,英語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對“lose face”一詞不能理解,他們常常會毫不顧忌地直接拒絕別人甚至是長輩的要求。

      四、小結

      綜上所述,語言是受各自的文化價值觀影響的,因此要準確理解語言的內在涵義,就必須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學習外語要以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為先導、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為核心,更要努力學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語交際環境中,理解和運用言語以及恰當得體地用外語進行交際。

      參考文獻:

      [1]錢冠連,霍永壽.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吳建設.拒絕語的表達方法[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4).

      篇(10)

      1.引言

      顧嘉祖(2000)曾指出:“語言與文化處于文化深層結構的底部,是構成民族心理積淀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屬于某種文化的人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會懷有明顯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自己文化的行為準則持認可態度,并可能視異文化的行為習慣為“無禮”。這經常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或交際失敗。本文從對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對比入手,探討了價值觀差異對中美交際中稱呼語、恭維語、道歉語及隱私觀方面的影響。

      2.中美文化價值觀特征

      根據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數亞洲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屬于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群體大多屬于個人主義。Samovar(2000)指出“集體主義即高度強調群體的想法、需要和目標,重視集體的共同準則和義務,重視成員間的合作。個人主義則主張個人目標、權利和需求高于群體的目標、權利和需求,強調競爭,崇尚個人的成功。”

      中美兩種文化群體正是這兩種價值觀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中國人始終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和個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或團體利益相矛盾時,往往要放棄個人利益。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儒家提倡“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許多世紀來它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美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權利和機會均等,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但必須付出努力。英語中也不乏這種體現美國人個人主義精神的語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同樣與它的歷史緊密相關。新教傳統是美國傳統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個人有其尊嚴。因此個人尊嚴被視為“最為根本的終極的一項倫理原則”。

      3.中美價值觀對言語交際的影響

      3.1 稱呼語

      稱呼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于時間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體對待“老”一詞的態度差別很大。在漢語中“老師”表達了學生對師長的尊敬,而并沒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詞語也滿含著禮貌之意。而如果我們稱呼一位老年的美國婦女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會令她十分不悅。另外,受權力距離的影響,中國人習慣在稱呼地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在其姓后加上職務,如“李經理”“張校長”等。這是由中國人對于社會階層的看重決定的。而美國人在與不同年齡、地位的交往時常常直呼對方名字,這正是他們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動體現。

      3.2 恭維語

      當人們與他人建立一種友好的人際關系時,使用恭維語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體在這方面的差異很大。例如,當稱贊家庭成員時,一位中國母親常常這樣贊揚朋友的兒子:“你兒子真可愛!”而一位美國母親可能會直接對自己的兒子說:“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愛!”)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體對“自我”的理解不同。對于中國人,家庭從某種程度上是個體的延伸,或屬于個體;而對于美國人,家庭是由多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為避免“自我贊揚”,中國人很少當眾贊揚自己的家庭成員。由于對待恭維語的態度不同,美國人的恭維語使用頻率比中國人要高得多,并且人們很喜歡接受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這類話語。而中國人受儒家“謙卑”思想的熏陶,把“謙虛”作為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當個體在群體中過于突出時會感覺不適應,因此常常會拒絕接受別人的贊揚。

      3.3 道歉語

      “道歉語”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發生了打擾或給別人帶來不便的情況,美國人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對任何人使用“道歉語”,而不必考慮故意與否。因此,“I'm sorry.”是常掛嘴邊的語句。而中國人的“道歉語”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別當對方是熟人時,更是基本不用。這種差異也是兩種價值觀差異的體現。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當自己的行為侵犯或打擾到別人時,理應道歉。”而中國人更強調間接交際、留面子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往往盡量避免出現與他人的對抗,即使對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隱私觀

      受價值觀的影響,中美文化群體對待隱私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諸如婚姻狀況、工資、年齡、住址及職業等中國人認為比較普通的話題,對于美國人來說卻是應避諱的個人隱私。因為在美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有保護隱私和行動自由的權利,他們尊重他人的隱私,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隱私”對于他們并不意味著“孤立”,而是一種對個體權利的保護。由于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的隱私觀涵蓋的內容要窄得多,我們在考慮個人利益之前常會考慮到群體利益,因此會認為以上話題根本未觸及個人隱私。

      4.結語

      在諸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中,價值觀差異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價值觀差異對交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這種差異是促進交際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篇(11)

      當拿到《文化生產力:一種社會文明驅動源流的個人觀》(方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感覺上多少有點吃驚,因為作者方偉顯然選擇了一個極富理論挑戰性的主題來研究。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擁有成功的機遇。方偉在這部專著中體現出可貴的理論研究的膽識和學術鉆研的風范,他勇于踏入理論的“雷區”,堅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把一些深思熟慮而新鮮別致的思想觀點呈現給了讀者。客觀地說,雖然這些思想觀點的成熟與否,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學術論證與理論實踐的檢驗,但是,其仍然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鮮的可能世界,提供了觸發許多思考的新的生長點。

      《文化生產力》作為第一部專門而系統地研究“文化生產力”主題的著作,提出了許多與傳統理論有著相當不同的創新觀點。一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生產力的“本體說”;二是融政治、哲學、文化、經濟、社會、藝術為一體,對文化生產力的淵源、發展、特征和作用進行了獨到的言說;三是從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的雙重領域來創建文化生產力體系,不僅從理論層面詳實、系統地闡明了觀點,而且,具體、實際地闡釋了文化生產力的創造功能和運作路徑,為人認識和辨析文化與物質生產的關系以及這一關系引發的極易誤讀的文化現象,提供了一個更加理性的解釋路向和實踐指南。其實,物質與精神是一對與人類相伴相生的矛盾,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大困境,也是哲學的最基本問題。黑格爾提出的物質文明的進步相應伴隨著精神消退的命題,更增加了人們對此問題的無奈和焦慮。由于在理論上人們長久地習慣于把附屬于意識形態的文化從生產力的范疇排除在外,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文化對物質生產的直接參與和貢獻也比較微弱,所以我國學術界多年來很少有人關注文化生產力這一概念。隨著近年來文化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放大、凸顯和思想觀念的解放,從“文化力作用”的討論到中央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發展“文化生產力”,社會對文化生產力的理論關注日益密切起來。但是,在目前,很多觀點還是傾向于把文化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對等起來看,即雖然發現了文化生產力自身作用,但依然未能擺脫物質制約精神、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理論框架。《文化生產力》的作者,卻以敏銳的理性眼光認清了文化生產力所具有的價值奧義,經過一定量的學術思考和經驗整理對其進行了比較精辟的闡釋和定性,把文化作為要素在生產力中的位置高揚到本體地位的高度――這是該書最大的發現和核心價值所在,是作者對物質與文化的關系在新的社會文明語境下進行的創造性整合。這正像作者以為的,物質與屬于精神范疇的文化不是簡單、明確地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明條件下相互融合、互為一體而共同發生作用的。特別是在當下第三次社會生產力變革中,物質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已不是簡單的對等并行,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兩者相互滲透、交融并最終成為一個共生共榮的有機整體。為了增加理論的厚度和力度,作者對這一關鍵性理論以詳實、充分的論據和論證進行了絲絲入扣的梳理和剖析。

      與此同時,作者在解析文化作為生產力對物質文明所具有的巨大意義的時候,并沒有忘記文化所承擔的另一面的人類使命。作者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滿懷人道主義情懷,客觀而熱切地提醒人們,在積極認識文化作為生產力推動物質經濟發展之際,更應該時刻警惕由于過度看重文化物質世界的作用,而使文化自身生產完全放棄救贖人類精神和心靈的可能,最終徹底蛻變為物質經濟的同謀,物化為“攫取金錢的手段”,“走到社會人性的另一面,悖逆于社會文明未來發展的預知”。文化真正的合理走向,應該是在成為社會發展驅動力的基礎之上,“能夠為社會人性、社會生活找到或創造出更加無拘無束、諧和大同的空間和時間。”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在論及文化生產力時,作者始終把人放置在第一位,認為文化的屬性和本質,必然是要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倘若能夠對社會人性的未來發展作出積極的反應,并能預先提供起未來發展的條件和走向,則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最高表現。

      《文化生產力》的長處,還在于做到了“理”與“術”、“知”與“行”的結合,能夠把“形而上”的言說合理而細微地嵌入到“形而下”的敘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在構思之前,對當下現實語境和理論發展是熟稔于心的,有著非常深刻而清晰的認識。在信息化日益發達的今天,文化和經濟緊密地糾纏著、碰撞著,二者的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模糊性和親密性,這種關系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也根本動搖了以往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純精神”的“神圣”地位。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此觀察、分析和判斷之后,發現了文化在現實生活中“顯在”和“潛在”地對經濟起著巨大推動作用,敏感地捕捉到由此引發的許多社會新興的文體現象需要新的理論去闡釋和引導,文化本身需要重新確認和定位。因而,《文化生產力》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理論書籍,而是在文化生產力本體論的基礎上,聯系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實際,從社會學、經濟學的視角,并結合大量的實踐研究心得,對文化生產力在具體的物質經濟生產中所呈現出的具體模式和流程進行了詳盡、實用的表述,即使《文化生產力》擺脫了沉悶冗長的純理性言說,又規避了僅僅停留在技術實踐層面的尷尬。所以,這本書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遠離現實的純理論冥想,而是一本以實踐為依托并面向生活、把理論融入實踐的書。它既散發著理論探究的幽光,又彌漫著現實生活的氣息和對生命的感悟。

      推薦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老汉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www.99精品|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一级做a爰黑人又硬又粗免费看51社区国产精品视|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精品久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