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對統計學的理解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二、體態律動充滿即興的音樂教學
體態律動,顧名思義,與身體動作密不可分。它由現代音樂教學法的開創者、瑞士音樂教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 Emile Jaques-Dalcroze) 創造。體態律動教學法從人的身體出發,肢體動作將音樂與內心聯結,律動表達的是所聽到的音樂( 諸如節拍、節奏、音高、樂句等) ,律動也表達內心感受。身體律動與即興創作是體態律動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最重要的兩大特色。
在現代音樂教育史上,第一個系統而成功地將即興引入音樂教育中的也是達爾克羅茲,他所創立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即興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理論體系最終得以完善的標志。他把即興創作發展成為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伴隨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培養想象力、創造力的教學活動。這既是音樂創造的過程,也是音樂表演的過程,同時還是音樂鑒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既能鍛煉孩子們敏銳的聽覺、精確的節奏感、良好的音樂形式和結構感知力,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們豐富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創始于1905 年,1902 年達爾克羅茲在瑞士音樂節向全世界闡述了基本的體態律動教學法構思,1905 年開始了這一嶄新教學法的實踐探索。達爾克羅茲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所生活的時代,不僅在藝術領域出現了印象主義、民族樂派; 美學思想出現了表現主義、形式主義; 在教育哲學思想方面,出現了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等思潮,這些都是培育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思想的精神沃土。
在身體動作與音樂的關系方面,他有著獨到深入的見解。他視音樂為源自人心深處的情感,是情緒、物質、生命的直接投射,且音樂的節奏比旋律更接近人的本能的靈性; 音樂喚醒人的內在感覺,音樂中所有的節奏都起源于人類的身體,隨著時間其形態和組合也跟著變化繁衍。音樂是建構在節奏和力度上的藝術,它賦予身體動作風格,用情感激發動作,然后身體的律動又進一步激發人們的音樂情感,兩者相互影響促進; 身體動作中的不同姿勢形態,是人們將內在非意識及意識性的感覺帶到外在世界的通道,身體聯結了音樂與人的內在感覺。
在對待即興這一問題上,達爾克羅茲的態度是極其明確的,他認為即興能夠發展學生快速、明確地表達某一音樂的思想和感覺,也幫助學生獲得一種綜合想象、自然以及感性地運用音樂節奏與旋律素材來創造音樂的能力。然而,即興并不是隨性或者任性而為,體態律動教學中的即興是建立在一系列常規性、規范性的音樂教學基礎上的有結構的即興。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中,即興創作的結構性依賴于多種媒介進行音樂教學與音樂表演,例如身體律動、語言、戲劇、歌唱及樂器演奏。每節課上,學生都會在基本的音樂本體內容學習后,進行某些形式的即興,例如語言的即興、歌唱的即興、樂器演奏的即興等。而學生的即興有賴于教師的精心設計與引導,需要在老師演奏、演唱等多種即興氛圍的熏陶下才能得以激發。
三、有結構的即興教學與音樂創造力培養
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潛能,每個人的創造力潛能在正確的教育以及適當的環境中都可能提高。創造力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一般領域的技能,但是現在的觀念似乎轉變為創造力是一種特定領域的技能。美國華盛頓大學創造力研究專家基斯索耶博士認為創造力是要區別特定領域的: 一個人在某一領域中變得具有創造力,是通過理解和訓練來幫助其發展出在該領域的創造潛能的。研究證明,一個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創造力,則需要他在這個方面具備非常豐富的專家知識; 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如果創造力的培養是關于某個具體學科,則會更有效果。
那么,在教育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對創造力的改變形成影響呢? 索耶認為創造力的教育必須是特定領域的: 為幫助學生在某一科目更具有創造力,則該科目必須以一種能讓學生獲得認知理解的方式教給學生,這樣這些知識便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變得更具創造力。講授式教學是典型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記憶知識來進行的。這種形式的教學會帶給學生相當表面的知識結構,而不會形成能夠支撐創造性行為的認知理解。對于創造性行為來說,學生必須獲得深層的概念理解,而非表面的記憶。他們需要教學向他展示知識之間的關聯,而不是以一種孤立的方式記憶微小的主題。這些學習方式更有可能支持遷移( 將所學知識用于更大范圍的能力) 和適應性專長( 將所學的東西創造性地應用于新問題的能力) 。索耶在《創造力的涌現》一文中充分論證了有結構的即興對于創造力涌現性的作用。創造力的涌現性,通俗地說,是指創造力的不可預測性。研究者通過對充滿即興性表演的劇院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分析,得出創造力涌現性呈現出來的不同類型與激發創造力涌現性的條件。基于建構主義的原則,深度的有效學習需要以一種不可預測的即興的方式展開,而這種即興的方式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是不存在的,傳統教學沒有不可預測性,沒有即興,因此也無法形成創造性學習,激發創造力。因此,索耶認為創造性學習的條件: 必須是部分地即興,部分地涌現,也必須有設計良好的結構。
上述研究為體態律動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提供了學習科學研究的依據。首先,這是具體學科的創造力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其次,體態律動音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在必要教學媒介基礎上的即興,也就是有結構的即興。在筆者的體態律動課堂中,可以在現場教學過程里清晰地觀察到,學生的即興表現和音樂創造力,可以說充滿整個課堂,無處不在。這些音樂創造力表現為富有個性的身體動作與音樂的配合,運用指定調式音階的即興旋律創作( 歌唱或者彈奏) ,節奏的創意組合,語言與節奏、音高的創造性搭配,而且在一定音樂情境下,視覺藝術( 如繪畫) 的創作也變得輕而易舉等等。
那么體態律動課程中的基本結構具體是什么呢? 首先,音感訓練。達爾克羅茲音感訓練的目標近似于我們通常熟知的視唱練耳,即需要用耳朵聽辨出音高、音程、和弦的不同特質,以及音色的明暗、節奏的長短快慢、力度的強弱變化、和聲的色彩、調式的色彩等。這些內容的學習運用有別于傳統講授和機械訓練的方式。其次,音樂節奏律動。內容包含指揮、立即反應,根據基本拍、速度、力度、規則拍子、不規則拍子、卡農等要求進行的身體律動。第三,樂器與歌唱即興。鍵盤和聲、節奏模進、重復與對比,與音樂相關的彈奏與演唱的即興表演等。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要培養音樂創造力,首先要進入到音樂的情境,對音樂本體的要素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體態律動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方法可以說為培養音樂創造力提供了索耶所說的結構。然而這樣的結構只是體態律動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還有對音樂創造力同樣有價值的即興部分是如何實施的呢? 體態律動課程中的即興與基本的結構存在著一定的一一對應關系。例如,音感訓練中的即興、身體律動中的即興和即興樂器演奏。這里筆者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身體律動部分的即興教學案例《海底世界》,談一下學生的即興表現。
課程伊始,學生赤腳圍成一個圓圈進行身體律動的熱身。快速反應是身體律動中常用的音樂律動方式,做法之一是學生以音樂為指令,音樂響起時,按照音樂的某個要素( 如節拍、節奏) 進行走、跑、跳等律動,音樂停止時,學生的動作也馬上停止。在通過快速反應熱身之后,學生建立起了對音樂反應的敏銳,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當天的熱身情況,即興彈奏出帶有水感覺的音響,音樂可以是緩慢的、急速的、溫柔的或兇猛的。教師通過即興演奏的音樂和語言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一個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比如小魚、水草、珊瑚,等等。同時,教師即興創編出表現這些生物的動作,請學生們模仿。緊接著,老師即興地改變音樂的個性,請學生用心聽音樂,音樂變化了,海洋生物也從小魚變成了大鯊魚,從一顆細細的水草變成了一大簇水草,那么我們的身體動作怎樣隨著音樂的變化改變,怎樣表現出這些不同的海底生物呢? 從本人教授5 至6 歲兒童的觀察發現,在本課例中,兒童身體的律動會隨著音樂性格的改變而在動作的幅度、行進的速度、肢體動作的快慢程度上有所改變。且兒童的動作不會一直重復模仿教師起初的身體律動,而會尋找新的樂趣,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尤其在觀察到其他同伴改變動作的情況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嘗試做出自己的創意。此時,教師的適度鼓勵和表演,會更加有力地激勵兒童形成富有個性的身體律動創造。這個課例比較典型地展現了身體律動從模仿到集體合作,再到群體互動,最后達到個體身體律動創造的完整過程。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一創造力的表現形式為身體律動,但這一切的創造源泉來自于兒童對音樂的感受,是結合了音樂感受、音樂想象的創造力的展現。
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中,教學生音樂并非是教學的全部,通過教,進而促成學生的即興表達與音樂創造力才是一個完整的小循環,在完成一個小的創造循環后,再進入到下一個有結構的即興教學循環。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有結構的即興教學中促成的音樂創造力是這一教學體系的常態,教師與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會有相當多的即興與創造,而不是難得一見的頓悟式、靈光乍現式的創造力。
四、兒童音樂創造力的培養需要音樂教師轉變傳統接受主義教學觀
像體態律動教學法這種有結構的即興教學對兒童音樂創造力的促進是非常容易觀察到的,如今類似的體驗式音樂教學受到社會培訓機構和家長們的追捧,學校音樂教育系統也開始試圖從中吸取養分進行教學改革。但目前在中國能夠獨立設計課程、實施教學的音樂老師屈指可數,可以說,這類師資遠遠無法滿足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音樂教育需求。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下兩點:
一是從業音樂教師的傳統接受主義教學觀根深蒂固。從培養兒童音樂創造力的觀念上看,雖然音樂學科在人們的觀念里是最具有創造性的學科,但在實際的兒童音樂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們認為音樂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無論是器樂教學一對一的師徒式授課,還是學校音樂課程的班級授課,大多數的音樂教師幾乎很少關注音樂創造力,對這一素養的培養也表示束手無策。目前的音樂教學表現出的諸多傳統接受主義特征,與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格格不入。例如:
1. 音樂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學,聽話被視為優秀的學習品格; 老師較少為學生提供活躍、自主、個性的發展空間。
2. 音樂教師習慣運用授受式的教學方法,主張按照老師要求勤于練習就能達到效果。高效地灌輸和大量地訓練被視為好的教學。
3. 音樂教師習慣于花費極大精力學習掌握把控課堂的技巧,將音樂課的教學設計為邏輯性強、可控性強的文本教案,嚴格依照教案教學,忽略學生的課堂反應。
隨著近代機械工程學科的不斷發展,相關的計算機技術、摩擦、及機械傳動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深化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內容。它著重培養學生掌握機構的基本分析方法、選擇常見機構類型及一般工作條件下常用零部件的能力。通過該課程學習,學生應能分析一般機械的結構,了解其工作原理,具有通用機械零件的設計能力。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各種領域的機械設計人才,因而不同專業的設置應運而生[1]。
近年來,西華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開設了機電工程、包裝工程、工業設計、生物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等專業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這些專業的學生在其他課程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乃至到工作崗位后,都會經常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通用和專用機械,應該具備一定的機械基礎知識。因此,“機械設計基礎”是工科機械類及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進行教改和探索,特別是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做了改革。在適應不同專業設置過程中,“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大綱做了相應修改,課程學時也做了相應變動。理論課程學時包括64,56,48學時,下面就我校目前不同學時對應的“機械設計基礎”理論教學內容做解析。
1.課時64學時的內容設置
“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主要講述各類常用機構的設計和應用,即機械原理部分;下半部分主要講授通用零件(連接零件-螺紋、鍵等;傳動零件-帶、鏈、齒輪等;軸系零件-軸、軸承等)的設計計算,即機械設計部分[2]。這兩部分內容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充分體現了課程內容體系的系統和完整。通過原理部分的學習,學生應掌握機器的工作原理,通過運動分析獲得桿長等長度尺寸;通過設計部分的學習,學生應掌握通過計算準則獲得零件的主要尺寸,并通過結構設計得以確定零件的其他尺寸,完成設計工作[3]。
課時64學時設置用于機電工程、包裝工程、工業設計及機電卓越工程師實驗班四年制本科教學[4]。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很大變化,更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向這些專業學生的培養計劃及基于這些專業的學生未來大多數將在第一線從事機械設計、制造、維護等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思維開創性和創新能力。因此要求學生掌握機械運動的基本原理,機械系統及零件設計的一般步驟,為以后機電系統、包裝機械等的設計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
由于這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較為扎實,前續已經完成《工程制圖》、《工程力學B》、《熱工基礎》等課程學習,后續還將進行《智能儀器設計》、《機械CAD/CAM》、《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課程學習。為適應這一教學要求,在理論教學內容上,加強了對機械相關概念的講解,對機械的現代設計思想和方法做了較多評述,以使學生了解現代機械設計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由于這些專業的學生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可能會應用到機構運動分析、聯軸器的選擇、滑動軸承的設計這些方面的內容,在理論教學中,平面機構運動分析的圖解法、聯軸器的類型和選擇方法、滑動軸承的結構形式及設計計算這些知識點應加以設置。在講授過程中,對關鍵公式進行推導,使學生了解其由來,加深了解。如V帶傳動中由于楔形增壓原理使當量摩擦系數大于平帶傳動的摩擦系數;對教學知識點進行拓展,如寬V帶主要用于調速的原理加以闡述,使學生明白帶傳動可以用于機械無級調速中,從而開拓其創新思維。
2.課時56學時的內容設置
課時56學時設置用于生物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學,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灌裝、裝卸等機械知識,通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加強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領會各種機構在機器中的應用。
為適應這一目的教學要求,在理論教學內容上,主要講解常見機構的選型、通用零件的設計計算,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消化透徹,了解一般機械的設計過程。由于課時較少,課程內容減掉機構運動分析的相對運動圖解法,聯軸器的選擇,以及滑動軸承動壓設計。講授時除了要結合工程實例,還需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適當設疑,讓學生課余時間回味與思考。
3.課時48學時的內容設置
課時48學時設置用于建筑環境及能源應用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學,該專業要求學生具備建筑設備系統設計、調試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和建筑公共設施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保障等方面的技術工作[2]。
由于該專業的學生對機械方面知識接觸較少,對課程中涉及的各種機構、結構難以理解,同時理論課時設置少,為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在教學內容中注意重點和難點內容。相對56學時教學內容,取消了該專業設備上出現很少的輪系教學內容,適當精簡齒輪傳動、帶傳動、鏈傳動的部分講述內容,如對常見的標準直齒圓柱齒輪進行重點講述,而對斜齒圓柱齒輪和圓錐齒輪的強度計算進行刪減。
隨著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當代社會需要不同層次的工程技術人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內容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強課程建設,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并結合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機械設計基礎”教學質量以適應現代工程教育的要求,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好基礎,使學生到具體工作崗位后能夠更快更好地解決實際的工程設計問題。
參考文獻:
[1]陸萍,宋可總,欒瑩,孟劍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2]秦小嶼,朱維兵.機械設計基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3]蒲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當視覺傳達設計毫無疑問的成為當下中國設計創意產業這棵大樹上的重要枝權時,對設計美學的積極探究成為設計理論走向成熟的開端,同時也為設計的原創來源拓掘新的出口。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這之間的艱辛跨越實則是從技術跟隨到設計美學關懷的上升道路。
視覺傳達設計因其廣泛的傳達領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對年輕的現代姿態蒸蒸萌發,然而只于量上的泛濫卻不夠稱其為蒸蒸日上。事實上,即在有人稱之為“讀圖時代”的今天,即便主體不去主動關注,也仍然無法回避視覺傳遞中大量的強制性灌輸。僅從感觀角度出發,用技術改造來追求各種新奇視覺效果的設計已成為過氣的“時尚”,隨著我們的視覺環境變成空前豐富多彩、繽紛陳雜的多媒體信息時代,且大眾審美需求、趣味的提高豐化,以追求視覺刺激或是單純實現視覺改造來吸引眼球的設計道路變得狹窄而勢顯窮途。
設計美學因現代設計的興起而產生,作為新興的美學研究領域,邊緣特征不容忽視。正是因為這些“邊緣”,如不同的學科、學說、視野、性質、性別、思想境界、東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設計美學具有無限的生機和廣泛的美學特征。諸多的文化現象在現代主義時期的分離和對立狀態,在具有后現代氣質的今天,由生硬的邊界轉向彼此的融合與對話。如著名平面大師靳棣強所言,美德原則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新—承先啟后,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在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大美學關照下,從歷史審美淵源中探索視覺傳達設計的現代性和創意語境,既是一種邊緣對話,也是一次繼承與磨合,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將產生極大的可塑空間。
一、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符號學的對話
設計美學作為一門實用美學,首先堅持的是設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才能談得上有意義的原創風格。歐盟1995年度的《創新綠皮書》指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和應用新事物。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使得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成為可能”。平面設計領域的功能性之說雖不像產品設計或環境設計那樣具有極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傳達。因此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雖主要限于平面領域的表現方式,但顯然不是同屬平面領域的架上繪畫,毫無約束地自我釋放或自由表現,而意味著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實現設計元素的新組合。一切可利用的視覺元素此時都轉化成符號,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質。這些組合既可通過設計新成品和新特性實現,也可通過創造新設計方法,開拓新領域來實現。但不論設計創新的方式如何多樣,在本質上它都需要實際的依據,這些依據存在于時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脈絡中。即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必須依據對審美習慣,思維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生延續性聯想的文脈。成功的視覺傳達設計在觀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減法,設計元素往往簡潔明確,便于在短時間內使受眾產生較強的記憶和有效而準確的信息讀取。象征手法和隱喻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大量運用實現并應證了符號學中能指和所指的意義:通過造型符號的表達,引指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引發適時的聯想。設計作品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就是通過從能指到所指的聯想實現的。
就在現代我們開始強調設計作品與欣賞者、設計者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時,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美學早已提出“對話”的思辯融會型審美觀,主張天人對話、人人對話。道家追求的“道”、“德”、“氣”、“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對立兩級對話和融合后形成的與生命和自我融為一體的“邊緣地帶”。《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眾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其精髓于設計美學中運用正是從兩級對話中衍生出來的無數邊緣,而這些邊緣帶來的可能性造就了語言的豐富變化。中國古代“繪事后素”、“計白當黑”等審美法則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極圖被現代設計屆公認為是完美的標志圖形;2008年申奧標志也于似與不似之間的中國傳統寫意手法,恰到好處的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成功的為世界所認同。
二、理學美學與現代設計倫理的對話
宋代朱熹的理學美學以其審美境界論,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誠為關照人文的大美學思想。理學美學理論不止是在于傳達美的知識,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學實際上成為對人的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尋和追求,審美境界中心性虛靈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學德終極關懷。《朱子語類》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這個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亦皆有個形跡。有道須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則。”朱熹既講道器不離,又講體用不二。宋學對朱熹的理學美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審美木質的思考。“理”在這兒不是知識和邏輯,而是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氣象。朱熹認為,人雖然只有一個心.但這個心卻有不同的“知覺”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終走向理學,“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終走向美學。于視覺傳達設計而言,設計本體的具象之美如何從泛化的圖形游戲到設計情境和設計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點是不僅只以悅人的視覺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經濟價值,更是傳遞一種物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關系。寄道于器的傳統設計美學觀在現在視覺傳達中依然是不可摒棄的。 朱熹美學另一個于視覺傳達設計產生對話機遇的觀點在于《朱子語類》卷七十八語:“人心是知覺,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底,未是不好,只是危。”這“目之于色,耳之于聲”,指的就是審美沖動。而視覺傳達中以宣傳商品為目的的過度設計引發的審美沖動,其結果很有可能是資源的浪費和重復購買,如一些過度的商品包裝等,這既違背了設計的“德”,也將造成設計污染。視覺傳達設計在考慮到忠實于產品宣傳的同時,也應在大環境中起到良性循環作用,即,對審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購買的正確引導作用。
三、傳統造物觀與現代設計觀的對話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藝術技巧成熟標志,特別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能從一切側面來再現現實。任何形象都不活似構成整體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視覺傳達設計中常常有充滿畫面的掩面特寫,一雙手,一雙眼,一個動態,一個表情,只要選擇最富有代表性的現象,而且著重于表現某些特征,就能成為“言簡意駭”的好作品。盡管構圖簡單,卻要求表現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將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處理,觸動欣賞者的感觀經驗,引起聯想,進而達成與設計作品的對話交流。“與其令人愛,不如使人思”,這正是好的視覺傳達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中圖分類號:R541.6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8-0907-02
心力衰竭時體內存在一系列神經內分泌異常,包括腦鈉肽(BNP)分泌升高,BNP主要在心臟合成和分泌,本質上是一種心臟神經激素,近年來研究發現,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學意義,可作為心力衰竭的血漿標志物,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嚴重程度的判斷,治療預后評估,指導正確有效地治療心力衰竭。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1月入院的患者中符合條件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60例,診斷標準參照文獻[1],心力衰竭入選標準參照文獻[2]。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66±5)歲;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3例,Ⅱ級6例,Ⅲ級11例,Ⅳ級10例。治療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67±4)歲;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3例,Ⅱ級7例,Ⅲ級10例,Ⅳ級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心功能分級及主要臨床特征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排除標準 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肝功能異常,腎衰竭;慢性支氣管,支氣管哮喘等肺部疾病;脫水和低鈉血癥;糖尿病,貧血,高血壓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包括原發病治療,祛除誘因,休息,限鹽,口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噻嗪類或襻利尿劑)等。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上海生化第一藥業公司生產,批號:100916)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用15 d后。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5 d行心臟彩色超聲檢查,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1.4 血清BNP濃度的測定 試驗前兩組均空腹10 h后,于08:00安靜狀態下采肘靜脈血5 mL,分離得血清及血漿,置-70 ℃冰箱保存待測。15 d后重復上述步驟,最后一起做血清BNP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試劑盒分別由上海奧瑞恩診斷試劑公司和第二軍醫大學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提供。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心臟指數升高1.0 L/(min?m2),癥狀體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心臟指數升高0.5L/(min?m2),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無明顯變化,未達到有效指標;惡化:心功能加重,死亡。
1.6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LVEF、LVEDD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VEF、LVEDD比較(x±s)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BNP變化(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BNP變化(x±s)ng/L
3 討 論
丹參的有效活性組分之一是脂溶性丹參酮,其中丹參酮ⅡA為丹參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現代醫學認為,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輕冠狀動脈、主動脈內膜粥樣斑塊形成,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丹參酮ⅡA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它通過清除O2-、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動性來抑制在缺血、缺氧、再灌注時對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3-5]。本研究入選病例均選取超聲心動圖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經抗心力衰竭治療后LVEF、LVEDD值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說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在短期內即可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縮和舒張功能[6]。本研究顯示血漿BNP濃度隨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丹參酮ⅡA磺酸鈉改善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的成功治療能改善心肌舒張性松弛,降低心室舒張壓,從而使心肌細胞分泌BNP減少。從而對心力衰竭的治療有效。
在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過度激活,表現為血漿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內皮素等內源性物質顯著升高,其短期效應主要是血管收縮和正性肌力作用,長期激活則表現為促生長作用,導致心臟結構改變,加速心力衰竭的惡化,AngⅡ是心室重構的關鍵因素。心力衰竭時細胞能量缺乏,細胞能量代謝發生障礙,ATP供應不足,不僅鈣泵活動下降,會導致細胞Ca2+升高,同時Na+泵活動顯著降低,通過Na+-Ca2+交換,使細胞內Ca2+進一步超負荷。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拮抗AngⅡ,抑制AngⅡ所誘導的心肌細胞的凋亡和肥大[7,8],具有Ca2+阻滯劑的特點,清除AngⅡ所誘導的鈣內流,減少心肌細胞的鈣內流,從而防止細胞內鈣離子超載[9]。
本研究充分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通過增加心肌供血,拮抗AngⅡ,顯著地緩解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癥狀,減少BNP的增加,且無明顯的毒副反應。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27-1229.
[2] Feigenbaum H.Echocardiography[M].6th ed,Philadelphia,Pa:Lea and Febiger,1999:366-368.
[3] 陳連劍,李婷,李成.丹參酮ⅡA抗大鼠肝星狀細胞氧應激脂質過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藥材,2003,26(7):504-507.
[4] 葉龍彬,奚濤,陳峰,等.丹參酮ⅡA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4,35(3):267-270.
[5] 陶軍,王舟琪,劉橋義,等.丹參酮防止心肌再灌注損傷的研究[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6,16(5):202-204.
[6] Bettencourt P,Ferreira A,Dias P,et al.Evalua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Cardiology,2000,93:19-25.
[7] 馮俊,張潔,鄭智,等.丹參酮ⅡA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細胞肥大的作用機制[J].中國急救醫學,2006,26(4):274-276.
[8] 馮俊,江風,梁黔生,等.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AngⅡ誘導的心肌細胞肥大反應中磷酸化MAPK的作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6,26(12):917-919.
[9] 張潔,曾曉榮,楊艷,等.丹參酮ⅡA磺酸鈉和丹參素對豬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鈣激活鉀通道的激活機制[J].中國藥理及毒理學雜志, 2005,19(3):270-273.05.
關鍵詞
奧蘇伯爾 認知結構同化 有意義學習 組織者策略 驅力動機
一、奧蘇伯爾及其認知結構同化理論
奧蘇伯爾(david·p·ausubel),美國心理學家、認知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認知結構論者,主要從事學校學習理論的研究。他在吸收了同時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布魯納等人的理論和思想的同時,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把認知心理學與課堂教學密切地結合起來。
認知結構同化理論由奧蘇伯爾于1963年提出,是其學習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基礎。所謂認知結構,就是學生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它由學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得都是建立在他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學習是“認知結構的重組”,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新舊知識相結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即“同化”。認知結構同化理論的核心就是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學生能否習得新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同化理論主要包括有有意義學習、先行組織者、三大驅力動機。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闡述認知結構同化理論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二、奧蘇伯爾認知同化理論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有意義學習——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有意義學習理論是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上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在他看來,有價值的學習,應該盡可能的有意義。他指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并且,有意義學習的效果受學習材料性質和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影響。而有意義接受學習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
學齡前兒童生活經驗少,背景知識不足,成人的教授對他們頭腦中概念的形成發揮著重要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幼兒教師有策略地進行“講解教學”,促進幼兒有意義地接受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對兒童的原有認知狀況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奧蘇伯爾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因此,幼兒教師在教授新知識之前,先要通過日常的觀察和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頭腦中已經有了哪些概念。在此基礎之上,以幼兒已有認知作為出發點和橋梁,找到幼兒已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聯系的切入點,選擇與幼兒原有認知產生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起幼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而后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揭示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進行新知識的呈現,幫助幼兒掌握和理解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進新舊知識的順利聯結,促進二者的同化,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的意境中去。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教學內容呈現得當的同時,提供豐富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更能夠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因此,幼兒教師應盡量創設適宜的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
需要指出的是,奧蘇伯爾的接受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習者主動內化,使新知識內化于原有的認知結構,產生新的意義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幼兒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要經歷一個積極主動地建構和內化的過程。因此,幼兒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幼兒的接受程度和反應情況,適時地做出調整,切不可一味地唱獨角戲。
(二)組織者策略——有策略地對幼兒進行引導
奧蘇伯爾提出一種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有效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即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提供比學習任務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的引導性材料,用來幫助學習者確立學習心向。
在學前教育中運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在進行講授前,先向幼兒呈現相關的背景材料、內容要點以及主題等上層水平結構,幼兒一旦掌握了上層水平的結構,就會將這一結構作為框架,去同化、吸納新的材料,有效地加工信息,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材料的呈現要有一定的次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給幼兒呈現新知識之前,最好有一個鞏固以前認知經驗的階段,確保幼兒為建構新認知做好準備,打好基礎。先傳授具有最大概括性的概念和原理,再進行具體概念的講授。注意學習內容的內在邏輯性,進行安排和組織活動。教師還應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既要考慮幼兒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又要顧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程度、清晰度與穩固性等問題,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好動是幼兒的一大特點,幼兒教師在呈現材料的時候,要努力用多種教學策略和媒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直觀性強、容易引起幼兒興趣的聲音、圖像信息,像多媒體的運用。舉例來說,在傳授有關地圖和地球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讓幼兒直觀地看到地球和各大洲大洋,在幼兒的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讓知識的同化更有效。
(三)三大驅力動機——不同動機施予不同的激勵方式
奧蘇伯爾非常重視學習過程中動機的作用,他明確提出“學習與動機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絕非是一種單向性的關系”。他提出的三種內驅力主要包括認知驅力、自我提高驅力和附屬驅力。其中,認知內驅力是源自學習者內部的動機需要,是學習者要求理解知識、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這些需要大多來自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需要,是與生俱來的。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從而完成某項工作并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驅動力,它指向的是一定的社會地位,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一定滿足,從而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渴望。 附屬內驅力屬于外部動力,指學習者在獲得表揚和贊許的時候,表現出對學習的渴望。附屬內驅力是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的輔助手段,隨著學習者年齡的增長它的作用會逐漸下降,其來源是多方面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贊許和獎勵都會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幼兒的學習受到這三種不同的內外動機的影響,也就是受到身心發展和社會文化諸多因素的影響。幼兒教師可以發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地認識、控制和調節這些因素,運用教學藝術和智慧,充分調動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點。這也要求幼兒教師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因此,幼兒教師應該重視在與幼兒接觸中的評價作用。一方面,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該以表揚和肯定為主。當幼兒的觀點不成熟時,教師不應責備;對于幼兒雖不成熟但有創造性的觀點,教師尤其要發現其中的價值和意義,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的方式,使幼兒發揮出其潛在的能力與智慧。另一方面,幼兒存在個體性差異,教師應了解和正視這種差異,盡量針對不同幼兒的不同驅力動機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總之,恰當地在學前教育中運用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同化理論,能夠使幼兒切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琪,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李漢松.西方心理學史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陳崎.當代教育心理學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汽車維修人員成為我國四大緊缺人才之一。因此,國家以及各大高職院校逐漸加大力度建設汽車維修實訓基地。有了足夠的設備和資源就需要有科學系統的管理模式來保證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能夠順利運轉,發揮其培養和輸送高水準人才的重要作用,進而推動汽車維修實訓基地快速實現自我“造血”的目標,實現產學結合的最佳效益。
一、對建設產學結合的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的概述
依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相關規定,要遵照實訓基地高標準、開放化、生產化以及共享性的原則進行基地建設,因此,高職院校要努力打造教學、培訓、檢驗一體式的產學結合的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經研究汽車維修實訓基地通常包括汽車實際訓練、汽車培訓以及汽車維修這三個綜合實訓基地,進而快速地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技能強的技術人才。
1.汽車實訓中心
作為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的核心基地,汽車實訓中心的主要職責是完成對學生的實踐教學,依據實際工作需要制定出科學系統的教學任務,并對學生依照國家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標準和項目進行學習效果監測,這樣既滿足了對學生進行單項技能的訓練,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率。
2.汽車培訓中心
所謂汽車培訓中心就是指基地與技能鑒定中心或者相關汽車維修機構建立相互合作關系,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入職培訓,技能加強培訓以及專項培訓,通常情況下,汽車培訓中心包括校內教室和校外企業培訓室兩大部分。
3.汽車維修技術中心
汽車維修技術中心主要是由基地和企業合資構建的,雙方按照企業運行的模式經營,進而為社會提供全面而專業的汽車維修服務。在校內初級階段可以重點訓練學生的汽車基礎美容養護服務;在后期面向社會服務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參與實際的工作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實訓基地產學結合管理系統所要實現的主要功能
由于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產學結合主要包括教學、生產、分析研究以及技能鑒定這四大內容,所以管理系統要實現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管理教學項目的功能
產學結合管理系統要肩負起基地各種類型教學項目的管理工作。首先,對教學任務完成的進度、任課老師、教學計劃等內容都要有一定的計劃;其次,要對教學的進程進行監督,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老師的教學質量要經常進行考核;最后,還要為師生建立相互交流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
2.管理生產任務的功能
這一功能主要是指系統應該對實際教學中的生產任務以進度表的形式進行呈現;對新生產的任務及時地生成書面形式;及時地制定出每一期的派工單和增項單;另外,還要對生產過程中生產材料的使用狀況進行管理,監控整個生產過程。
3.技能鑒定管理的功能
產學結合的實訓基地管理系統還要實現對汽車各種類型的技能鑒定管理,包括鑒定的項目、時間、宣傳等內容。在鑒定結果出來以后還要對成績進行登記、管理,發放相應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等功能。
4.學員管理功能
學員作為整個管理過程中的主體,要對學員進行科學的管理,保證整個系統的順利運行。系統要對實訓基地參加訓練的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科學系統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學員進行登記注冊,對學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班;二是對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管理,主要是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及學生的評價、考核結果等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三是對學員使用各種設備的情況進行及時的登記管理,以便最后對學員進行科學完整的評價分析。
5.教師管理功能
這一管理模塊主要是指對教師在實訓基地的教學活動、研究項目等過程及其成效做出科學的評價和管理。
6.設備管理功能
設備作為實訓基地的客觀存在,系統必須對每一項設備進行最為齊全的管理。首先要對汽車維修過程所需的儀器設備何時進庫進行登記和分類;其次,要對設備的使用情況以及損耗程度進行登記和管理,以便及時對設備進行檢修或更換;最后,要對各種儀器設備的保養及升級進行科學的管理,保證儀器的使用壽命。
7.損耗材料管理功能
系統還要對汽車維修在實訓過程中所損耗的各種材料的數量、使用期以及質量進行及時的管理。主要是指:第一,要對各種損耗材料的使用狀況進行登記和管理;第二,對損耗材料的種類進行歸類,便于分析研究;第三,對于那些經常使用的損耗材料的存儲量進行動態的報告或提醒;第四,對于那些易燃易爆的,存在一定危險的特殊材料進行安全分類。
8.社會服務功能
系統除了要對上述基礎項目進行管理以外,還要對實訓基地所要承擔的社會服務進行管理。主要包括對服務的項目進行分類,進而對服務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對服務過程的資金投入、收益狀況等都要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服務,以便更好地提供社會服務。
三、開發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產學結合管理系統的對策
要想實現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的產學結合管理,就要有科學而合理的管理系統進行整體指導,保證實訓基地能夠發揮出最佳的作用,收獲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開放性管理
為了保證基地能夠和外界進行充分的多方互動,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的產學結合管理系統應該以開放而透明的模式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實現用戶的隨時申請、及時的增加用戶,同時還可以幫助用戶、教師、系統管理員之間進行交流互助。
2.交互性管理
由于目前科技信息十分發達,因此,實訓基地必須要建立相應的平臺保證資源能夠及時地共享和傳達。這樣進入系統的學員就可以在及時的找到所需的資源;另外,還可以借助BBS、校園通等手段實現彼此之間信息的交互。這樣就可以幫助每一位用戶享受系統帶來的強大資源和搜索功能。
3.先進性管理
作為輸送人才的基地,汽車維修的實訓基地需要依托最新的技術設備。因此,管理系統必須具有遠大的眼光。首先,要及時關注最新的技術成果,保證教學資源的先進性,使用最為先進的設備,保證實訓基地的相關及時和設備都能根據企業的不斷變化而做到及時更新。
4.趣味性管理
為了保證用戶在進入系統能以愉快的心情進行資源的搜索和瀏覽,應該將系統界面進行溫馨而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可以將界面設計成游戲或者動漫的類型,吸引注意力,另外,還可以采用逐級挑戰的過關模式,激發用戶的興趣,這樣就可以把枯燥的學習任務轉換成有趣的過關學習,可以快速提高學員的專業技能。
實訓基地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的系統管理更需要不斷地總結和革新。因此,要充分發揮高職汽車維修實訓基地設備的作用研發出切實可行的管理系統,快速地提高學生的汽車維修技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化人才,將基地打造成集培訓、維修、技能鑒定、維修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宋廣輝,曾鑫.高職院校實訓基地標準化管理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7):130-131.
[2]許秀平.高職院校電工電子與自動化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9):114-117.
[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究[R].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7.
[4]王宏威.淺析我國汽車維修業現狀及發展策略[J].科技資訊,2006.
閱讀與記憶的關系一直是心理學和語言學關注的問題,近年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其中,竺金飛(2007)從工作記憶特點及其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出發,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工作記憶能力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閱讀者儲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從而影響閱讀理解水平。張曉莉(2006)通過分析閱讀理解的過程,揭示長時工作記憶的特點,強調了長時工作記憶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然而,在諸多研究中,鮮有區分在不同模式的閱讀中,工作記憶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試圍繞該點闡述閱讀理解和工作記憶的關系及其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工作記憶模型及其相互關系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概念最初由Baddeley和Hitch在分析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中的短時記憶的基礎上于1974年提出,認為它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該模型認為工作記憶由三個部分組成,即中央執行系統(central executive)、語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視覺空間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 pad),后兩個子成分是中央執行系統的服務系統。視覺空間模板主要處理視覺空間信息,語音回路主要負責以聲音為主的基礎信息的儲存與控制。
Ericsnos(1995)等則從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關系的角度,提出了長時工作記憶模型。該模型認為,Bdadeley的工作記憶只能叫做“短時工作記憶”,因為還存在其形式的工作記憶,該模型廣泛描述了工作記憶可能存在的形式和機制,他們認為工作記憶概念的實質在于在特定的時間內,只有長時記憶中的一小部分知識、技能和信息影響被試當前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因此,工作記憶現象應該包括所有用于個體選擇性通達完成當前任務所需信息和程序的機制,該模型在揭示傳統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關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長時工作記憶提出之前,相關的記憶研究中,對被試實驗材料和實驗任務的不熟悉性,決定了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信息若要進入工作記憶,必須經過一個搜索過程,這是長時記憶的顯著特性。長時記憶中的信息被激活后才能進入工作記憶。在長時記憶中存在一個緩沖區,其中保留了特定領域的知識以及相應的操作程序。在進行相應認知操作時,可以快速可靠地從這個緩沖區中提取相應的信息,并且將有關的中間環節保存其中。這些信息構成了長時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由兩個成分組成:短時工作記憶和長時工作記憶。其中,短時工作記憶存在于任何條件下,極大地受記憶容量限制;長時工作記憶只存在于專長領域中,不受記憶容量限制。長時工作記憶必須得到短時工作記憶的支持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短時記憶保存了長時記憶所必需的提取結構,而長時工作記憶需要通過該提取結構與短時工作記憶中的要素相連。在大量的國內外研究中顯示,工作記憶能力的高低極大地影響閱讀者對信息加工和儲存的能力,此外,工作記憶廣度的個體差異會對閱讀理解、推理、問題解決、學習新詞匯等重要的認知都有影響。
二、閱讀理解的分類
閱讀可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分為強制性閱讀和應用性閱讀或日常閱讀。強制性閱讀就是為了形成規范的書面和口頭語言能力而進行的有組織,有指定教材,分階段的語言閱讀練習,主要指學校教科書及相關測試。盡管教科書在形成學生語言的規范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缺點是其不可選擇性,單調性和枯燥性決定了讀者的被動性。日常閱讀就是為了獲取實用信息或交流思想而進行的有自由選擇的,無特定教材的閱讀,其主要指報紙,雜志等一些非學術性的文章作品。此類閱讀有著強制性閱讀無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可選擇性,它的實用性,真實性,趣味性決定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讀者的主動性。
三、工作記憶在不同語篇閱讀理解中的作用
1.工作記憶在強制性閱讀中的作用
強制性閱讀通常以測試閱讀者閱讀水平為目的,這就使得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比較被動,對于閱讀材料的熟悉度無法控制,并且需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而閱讀理解過程是讀者根據文字材料描寫的內容以及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建立對閱讀內容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在閱讀理解中,工作記憶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閱讀過程中,讀者一邊理解句子,一邊把已理解的意義的基本單位――命題存入工作記憶。新讀到的句子必須經過處理,獲取的命題與已儲存于記憶中命題相互作用,在工作記憶中得到綜合處理,使讀者得以連貫地理解文章不至于讀了下句忘了上句。工作記憶同時具備儲存和處理信息的功能。這種功能跟包括理解和速度在內的閱讀效率有關
信息需經過工作記憶進行有選擇的處理之后,才能進入長時記憶中儲存起來。不管這個過程如何復雜,工作記憶有一個重要特征,它處理信息的能量有限。信息在它里面保持的時間短,需長時記憶幫忙,長時記憶容納信息的潛力極大。在讀者的長時記憶中,有一本看不見的“詞典”,儲存著已被掌握的詞匯、短語、習慣表達法和語言規則等。讀者能夠理解書本上看到的詞,是因為讀者從大腦“詞典”中檢索到相應的詞從眼睛看到單詞到大腦找出詞義和理解文字,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影響閱讀速度。工作記憶能力的高低對閱讀推理加工以及語篇表征的建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預測者。這主要是因為閱讀的順利進行一方面要將曾經加工過的信息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同時要在當前信息與以往信息之間進行映射,建構連貫表征,這都有賴于良好的工作記憶能力。
2.長時工作記憶在日常閱讀中的作用
首先,被試所從事的認知任務必須是他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為進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應的程序;其次,被試對認知的材料必須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儲某類信息時,確定相關的知識和模式;最后,被試必須能夠將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與適當的提取線索聯系起來,這種聯系能夠在回憶活動中激活相應的提取線索,進而形成與對某種信息進行編碼時相對應的條件,使這種信息能夠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
閱讀是我們一生都在高度練習的技能,而只要文章以一種簡單、合理的方式撰寫,并且其主題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常見的,那么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閱讀這方面的專長。而實際上在我們的平日閱讀中,許多文章的主題都是關于日常生活的事件和人們的行為活動以及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長期的生活經驗便使得我們大多數成年人在閱讀理解方面具有專長人員的資格。因此,在閱讀報紙或雜志上一些簡單的故事和評論文章時,我們便能因為所具備的必要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在閱讀過程中,無需特別努力就能輕易地自動提取相關知識或個人經歷,并且同樣不需太多努力就記住我們所讀的內容。這樣,我們的日常閱讀便符合長時工作記憶的適用范圍。
閱讀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存在不同的層次,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多重結構的表征。這個表征隨閱讀的進行而不斷擴展,并將新信息整合其中,隨時地進行信息的提取和儲存。這樣,長時記憶中,信息的可提取性不僅與短時的激活有關,而且與表征結構的動態存儲和整合有關。引入長時工作記憶的概念,能較好地解釋心理表征建構過程中的信息動態提取和存儲的方式。
閱讀過程中的記憶信息可以處于兩種不同的狀態。一種是對語言材料各種成份加工時所涉及的短時激活,這種激活經常被認為是工作記憶中信息可提取性的基礎。這種短時的激活通常與特定的記憶緩沖區有關,這些緩沖區只能以特定的方式進行信息提取和存儲,而且,其中的信息不會保留在最終形成的、對語言材料的多重表征結構中,所以,這些記憶緩沖區構成了短時工作記憶的部分結構,并可對提取結構的形成作出貢獻。提取結構是長時工作記憶的主要成份,它在日常閱讀理解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把一個個分散的命題整合起來,形成連貫的心理表征過程。正常情況下,句子中所包含的一切線索,如詞語的重復、連詞等,都可以把當前的句子同語篇中先前的句子聯系起來,形成連貫的表征。這樣,閱讀中每形成一個新命題,就成為后續命題的語境,所有命題構成一個語篇庫或情景模型結構。新命題可以通過各種線索,如時空的、因果的等,同工作記憶中其他的命題相聯結。另外,這些命題還要同長時記憶中的各種結構如圖式、框架、情景記憶單元等相聯結。這樣,一個完整的提取結構就建立起來,成為連貫心理表征的基礎。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另一種記憶狀態,就是在長時記憶中對語言材料多重表征結構的最終整合和存儲。閱讀理解過程的核心特征是將語言材料中連續不斷的句子,整合成為一個連貫的表征。要使當前讀到的句子能夠被適當地整合,就必須使相應的上下文信息能夠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大量實驗結果表明,閱讀理解的中斷既不會降低回答問題的速度,也不會影響其準確性,只是對閱讀過程恢復后的第一個句子的閱讀時間稍有增加。因此,信息暫時激活的中斷或喪失,不會影響閱讀過程中心理表征多重結構的連續性,從而具備了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性質。同時,這種信息又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快速、動態地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心理表征多重結構所依賴的就是長時工作記憶。
根據閱讀材料的熟悉與否,工作記憶分別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為了提高閱讀理解水平,我們需要加強組塊能力,擴充記憶容量,同時增加百科知識的輸入,構建利于各類閱讀的圖式,訓練閱讀技能,以改善記憶結構,增強必備知識的提取效率,更好地獲益于閱讀。
四、工作記憶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由以上可知,在進行語篇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工作記憶能力對閱讀推理、加工以及語篇表征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閱讀講究閱讀速度和全面正確的理解,速度意味著“快”,而快則多,多則廣。在許多閱讀模式中,工作記憶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從中我們得到了關于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這主要是從詞匯學習技巧和文章閱讀技巧兩方面入手。首先詞匯學習方面,培養學生利用上下文、構詞法和語法結構線索猜詞的能力,利于理解并大大提高閱讀的速度。其次閱讀技巧方面,在閱讀過程中不要過分注重細節。掌握大意,確定有意注意的框架;快速而準確地讀題,從而確立記憶的方向與重點,增強有意識記憶。閱讀技巧訓練過程中的關鍵,在于能把工作記憶中的信息成功轉移到長時記憶中去。長時記憶在很大程度上與呈現材料的方式和頻率有關,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有必要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多使用多媒體教學,以視覺和聽覺教學來增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多樣性,同時也要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性閱讀習慣,閱讀英文報紙、雜志,了解與自己生活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現象,用英文去理解思考,一方面增加詞匯量,另一方面也對一些現象或問題有更深的理解,轉變成長時記憶儲存下來,一旦遇到強制性閱讀,或者考試的時候,思維能夠快速活躍起來,靈活理解并運用。與此同時需加強輸入輸出訓練,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如單詞、語法、固定搭配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平時的多做多練,提高文章閱讀技巧,快速找出段落大意、找出主題句、找出論據以及抓住文章結構,這樣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掌握各部分的內在聯系,逐步弄清段落大意和中心。
參考文獻
[1] 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J ]. Science ,1992 , 255:556 - 559.
[2] Ericesson K A, Kintsch W.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J]. Psychologica Review, 1995, 102 2 : 2112245.
[3] K.Anedrs Ericsson, Peter F. Delaney.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as an Alternativr to Capacity Models Working Memory in Everyday Skilled Performance [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Walter Kintsch, Vimla L. Patel, K. Anders Ericsson. The role of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comprehension[J ]. Psychologia, 1999, 42, 186-198
[5] Ronald T. Kellogg.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production[J]. Memory&Cognition 2001,29(1),43-52.
[6] Young Woo Sohn, Stephanie M. Doane. Roles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skill in complex task performance [J] . Memory & Cognition , 2003, 31 (3), 458-466
[7] 崔耀. 閱讀理解中的長時記憶 [J ]. 心理學動態, 1997, 5 1 : 1―5.
[8] 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9] 竺金飛. 工作記憶與閱讀理解的關系對閱讀教學的啟示[J]. 平原大學學報. 2007 (6).
[10] 魯忠義,工作記憶和語篇的閱讀理解[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0(3).
[11] 魯忠義,彭聃齡. 語篇理解研究[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3.
0 前言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導致大學生就業成為當前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學生數為351萬,而2008年則達到500萬,2015年畢業生總數為749萬人,比2014年再增加2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我國的就業崗位難以容下數百萬的畢業生,而且當今社會的新興產業日益減少,導致難以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自主創業將成為重要的就業形式。為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各級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涉及開業、稅收、融資、創業指導、創業培訓等諸多方面。
由于大學生受到專業、時間、經驗等因素的限制,利用個人力量很難取得創業的成功。因此,大學生創業更多的是基于一個創業團隊而非創業個體。研究表明,團隊的密切合作使得新企業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大于60%,可見,創業團隊的構建是新企業獲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外研究現狀
關于創業團隊的界定,Mitchel[1](1999)把創業團隊定義為:全身心地參與公司創立過程,與創業團隊成員共同克服創業困難和分享創業樂趣的所有成員。
Timmons[2](1999)認為,某個人會在創業團隊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他能帶領團隊明晰企業的愿景,提出戰略讓團隊其他成員去實現。Ensley[3](2001)表明,創業團隊中領導者的創業愿景和自我效能感要強于其它的創業團隊成員,但領導者的創業技能與其它團隊成員沒有顯著差異,而且創業團隊的業務增長與領導者的愿景正相關。關于創業團隊的創業績效,Boker[4](1997)和Greve[5](2007)認為,盡管創業環境不確定,但團隊創業的形式可降低環境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創業壓力,團隊成員間的相互支持和信任都會促使創業績效的提高。
1.2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不少國內學者也對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年軍[6](2012)認為,大學生創業團隊績效評價對大學生創業主體、投資者、大學生創業的指導者和推動者意義重大,他提出建立大學生創業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王曉曄[7](2013)指出,大學生創業不僅靠個人,能否創業成功與創業團隊的建設是否合理具有重要關系,她提出了大學生創業團隊建設的建議。
徐小洲[8](2015)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理想,他認為應深入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在擴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加強校企合作機制,改善大學生的創業生態。
2 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結構―行為―績效”(SCP)理論研究
2.1 SCP理論的發展沿革及意義
SCP理論是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的理論,按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績效(Performance)對產業進行分析,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S)、市場行為(C)、市場績效的分析框架(P)(簡稱SCP分析框架)。SCP范式原本是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市場效率和企業競爭行為的主要工具,本文運用其對大學生創業團隊進行分析,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結構、創業行為和創業績效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進行探討,有利于優化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結構、使其創業行為更為規范進而提升其創業績效。
2.2 大學生創業團隊的SCP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系統動力學理論。它是一種綜合研究方法,它運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對系統的功能進行模擬。系統動力學認為,系統行為的性質由系統內部的結構所決定,無論系統外部發生什么變化,其總體發展都要以系統內部因素為依據。系統動力學利用反饋回路來描述系統的結構,反饋回路即為一系列的因果因素與作用鏈組成的閉合回路。回路之間相互耦合,相互作用構成了系統的行為和總功能,并對環境變化適時做出反應。
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業活動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受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從系統論的角度,可把大學生創業團隊看成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非線性系統。該系統內的因素包括創業團隊的構成、創業行為、創業績效等,外面因素主要指環境因素,內外部因素皆為變量,因此,大學生創業團隊所表現出來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可遵循系統動力學原理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的動態特性進行分析,也可建立系統動態模型進行模擬研究。
以下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即基于SCP結構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的相關影響變量、基于大學生創業團隊SCP結構的因果反饋回路、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流程圖的分析。
1)基于SCP結構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的相關影響變量包括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結構、創業行為、創業績效以及創業環境,這些變量之間相互影響、互相約束,體現出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復雜性。創業團隊的規模、人員構成、能力要求等各不相同,它們也直接決定了大學生團隊創業行為的有效性和創業績效的大小。
2)大學生創業團隊SCP結構有多個因果反饋回路。不同的反饋回路對大學生團隊創業系統產生不同的影響,構成了系統的基本動態行為。如:創業環境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結構,創業結構影響創業團隊的行為,行為又影響了績效,績效反過來會影響創業環境。
3)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動態模型,如圖1所示:
通過對上圖的分析可知:
首先,可以看出,大W生創業團隊創業活動的最終 目的是追求高水平的創業績效。在追求企業業績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創業活動的社會效益及社會意義。通過成功的創業活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創業團隊,不斷協同優化外部創業環境,推動大學生團隊創業的成功率的提升。
其次,大學生創業團隊應充分整合、發揮團隊的力量,團隊的人員構建是基礎,必須加強團隊成員的溝通交流及信息共享,團隊成員間做到能力互補,通過提高團隊凝聚力推動創業活動的開展進而提升創業績效。
最后,外部創業環境會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具有動態性,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對大學生的創業活動起到顯著的影響作用,政府可構建良好的經濟、政策、法律、技術、教育環境,為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促使其創業績效的改善。
3 結論
本文基于“結構―行為―績效”(SCP)理論,深入了解和揭示大學生創業團隊系統的動態特性,從系統動力學原理出發,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業活動建立系統動態模型進行模擬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人員結構影響著團隊創業行為的有效性,創業行為的有效性的提升可提高團隊創業績效,創業績效受創業環境的影響,創業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創業績效及創業團隊人員構成。政府、高校應為大學生團隊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平臺,而大學生自身應該提高創業素質,以創業帶動就業,共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Mitchel,Wayne,VW.Consumer perceived risk:Conceptualizations ang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33(1).
[2]Timmons,J.A.,Spinelli,S.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Irwin:McCn’aw-Hill,1999.
[3]Ensley,M.D.,Pearce,C.L.Shared cogni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s Behavior,2001,22(2):60-145.
[4]Boker,W.Executive migration and strategic change:the effect of top manager movement on product-market entry[J].Adminis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213-236.
[5]Greve,H.R.,Mitsuhashi,H.Power and glory:concentrated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8):221-119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8-000-02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養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師資,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一流的師資指的就是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其優勢也各有不同,要想讓所有的高職院校教師同時成為理論教學的“行家”和實訓指導的“里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建設一支具有現代職教理念、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能滿足高職教育發展需要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是擺在各高職院校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目前,盡管很多高職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方面建立了較好的合作的平臺,但是由于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之間存在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的差異,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在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特別“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方面沒有形成最大的合力。本課題希望通過協同創新理論,借助政校行企的合作平臺,積極探索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一、政校行企協同創新融入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順應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隨著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職教育的發展已經從規模擴張轉到內涵建設上來。只有高水平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才能培養出適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在當前協同創新潮流的引領下,高職院校“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建設又要求學校要正確處理好與企業、行業和政府的關系,因此借助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將協同創新理論融入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是順應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高職院校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著團隊的成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種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發展。“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必須順應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借助協同創新理論,搭建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平臺,為團隊建設尋找了改革的突破口,這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是實現政校行企之間優勢互補的有效途徑
如果把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協同建設看作一個系統,那邊組成這個系統建設的主要要素就包括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這些要素之間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如果能夠借助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模型,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發揮政府、學校、企業和行業的各自優勢,實現政校行企之間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為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貢獻最大的合力。
二、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模型
為發揮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在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中作用,必須理順政校行企之間的關系,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和行業指導的協同創新平臺,并探尋四者之間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即:樹立共同的目標和愿景,互聘共培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和共育共管的考核評價機制,以確保政校行企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貢獻最大的合力,實現政校行企四方在辦學、育人、就業及研發面的取得多方共贏發展的局面。具體的建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引領下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模型
(一)政府引導
政府在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中要發揮引導作用,政府要派出專門機構統籌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管理;協調高職院校、企業和行業成立相關的管理機構,制定政校行企協同創新方面的優惠政策,并通過制度明確政校行企各方在“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同時在資金投入、項目審報和項目配套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
(二)學校主體
在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理念下,高職院校要借助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整合政校行企的優勢資源,發揮各自的專業、技術、人才優勢,明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愿景,樹立開放式建設的理念,通過引進與培養并重的方式,創新“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模式,并通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帶動學校在課程開發、實驗師建設、科研項目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
(三)企業參與
基于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合作平臺,企業要積極主動參與到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中來。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聘請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中擔任兼職教師,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外派專任教師到企業進行教學實踐鍛煉。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進行課程標準的開發、專業標準和職業崗位標準的制定,工學結合教材的開發、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的共建,課題研究和專利開發等等。通過校企雙向互聘共培的方式,來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業績精良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更好地解決企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難題,同時為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良好的師資。
(四)行業指導
行業協會是職業資格標準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場信息的傳播者,是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制定的參與者。校企合作的整個過程以行業協會為中介,通過建立行業培訓中心,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在職員工的培訓。行業應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當中來,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參與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接納優秀畢業生就業。同時加強教學與生產結合,與企業和高職院校一起共建實踐實訓基地。
三、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運行機制
(一)共同的建設目標和愿景
在當前高職院校大力推進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浪潮的引領下,高職院校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總體建設目標是:借助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平臺,尋找政府、企業、行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的利益共同點,建立有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運行機制,健全“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最終建成一支結構合理、規模穩定、教育教學教學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較強、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團結協作,既能滿足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又富有特色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為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貢獻最大的力量。
(二)“互聘共培”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人才培養新機制
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要樹立開放式協同建設的理念,打破教師為學校所有,企業工程師為企業所聘的保守觀念,借助政校行企協同創新的平臺,建立健全政府引導、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引進和行業聘請的“互聘共培”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人力資源協同新機制。
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主要由校內的專任教師和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兩大部分組成,要使團隊里面每位成員都成長為雙師素質教師,逐步成長為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和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物,必須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建立在政府的引導下的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互聘共培”的教師培養新機制。具體可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企業引進
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從企業引進一大批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從企業中聘請一部分生產技術能手成為兼職教師,來彌補專任教師的不足,發揮兼職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優勢作用,同時建立企業兼職教師庫,加強兼職教師的動態管理,加強對其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監控,以保證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
2.行業聘請
高職院校可以從相關的專業行業聘請客座教授和行業顧問來指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通過學術報告、講座、現場指導等形式指導學科和專業建設等,,讓教師及時掌握行業發展新動向,最大限度的發揮行業在“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3.校企聯合培養
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政府牽頭,積極尋求學校和企業廣泛的合作空間,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校企合作平臺,創新師資培養的模式,與企業合作共建師資培訓基地,一方面對本校的專任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另一方面可以選派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和掛職實踐鍛煉,同時聘請企業的經驗豐富的人員到學校來給教師進行企業一線生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另外,加強對兼職教師的高職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培訓,形成政校行企聯合培養的新機制,實現學校和企業行業人才與設備等資源共享雙贏的良好局面。
(三)“共育共管”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考核評價新機制
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除了要建立“互聘共培”的人才培養機制之外,還必須要有堅實的保障機制,才能保證政校行企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貢獻最大的合力。“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要樹立整體和系統的觀念,不僅在教師的組成和來源上要整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更要吸收政校行企各方的優勢資源,建立共育共管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政府的引導和監管下,高職院校、企業和行業共同來制定雙手機構教學團隊的培養方案,共同建設教師校內外培訓基地,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服務,共同進行教師的考核評價和管理。
1.共同制定教師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要與企業、行業共同商量制定“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方案與建設規劃,共同開發職業崗位標準,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共同編寫工學結合的教材,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行業兼職共同備課、授課和命題。讓高職院校的課堂融入企業和行業的元素,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培育優秀的師資力量。
2.共建教師校內外培訓基地
一方面,通過讓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與企業人員輪崗的方式,使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在校外生產性基地得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水平的實訓,使教師教學水平和高職教育理論水平培在校內教學基地得到提升。同時,可以通過校內外的教師培訓基地,借助基地的師資、設備等資源,積極與社會開展培訓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
3.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服務
團隊成員必須要密切與企業和行業發展的聯系,深化政校行企之間的合作,通過項目合作和研發的形式,讓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工藝流程改進、生產服務等橫向課題研發、專利申報中來,同時將研究的成果轉化和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去,實現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生產和社會服務。
4.共同進行教師考核評價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考核評價及管理辦法,從制度上規范團隊成員的考核管理。其次要借助政校行企多方的力量進行考核,考核遵循“多方參與,細化指標,動態考核”的原則。在考核的過程中,政府要對教師的考核方案進行審核,對考核過程進行監控;高職院校主要是對教師的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企業要對專任教師下企業的情況進行崗位考核;行業協會也要對“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產學研的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等進行考核評價。考核結果要與教師職稱職務晉升、評優評先直接掛鉤,逐步形成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崗位競爭機制。
參考文獻:
[1]劉潔.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
[2]劉俊.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構建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1,4.
[3]王宇苓.工學結合模式下“雙師結構”型教師隊伍建設[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0(2).
[4]駱建建.關于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打造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4-0041-0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常見的炎癥性腸病,臨床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持續或反復發作為主要癥狀,具有癌變傾向。該病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尚缺乏滿意的治療方法。我們臨床上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該病,取得了顯著療效[1]。前期藥效學研究表明,痛瀉要方對UC大鼠模型腸黏膜炎癥有較好的改善作用[2],但其作用機制不清。本實驗進一步探討痛瀉要方對實驗性UC大鼠結腸組織病理形態及白細胞介素(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IL-4的影響,探討其作用機制。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SPF級Wistar大鼠60只,體質量(180±10)g,雌雄各半,甘肅中醫學院科研實驗動物中心提供,SPF級動物質量合格證號:SCXKC(甘)2004-0006;SPF級實驗設施合格證號:SYXKC(甘) 2004-0006-0001561。
1.2 試劑
蛋白標準液、考馬斯亮藍溶液(20090825)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購于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美國Sigma公司生產;大鼠IL-β、TNF-α、IL-4檢測試劑盒購自深圳市達科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儀器
biorad iMark酶標儀(美國BLO-RAD公司),CT14RD高速冷凍離心機(天美科技有限公司),303-2型恒溫培養箱(北京科偉永鑫實驗設備儀器公司)。
1.4 藥物
按照《丹溪心法》痛瀉要方原方比例取炒陳皮、炒白術、炒白芍、防風,用8倍量70%的乙醇每次回流2 h,提取3次,得醇提取液和醇提取藥渣。合并3次醇提取液,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后得醇提取濃縮液,醇提取濃縮液干燥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加入揮發油。實驗用不含賦形劑的浸膏,冰箱保存備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2 實驗方法
2.1 造模
參考文獻[3]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腸法制作UC大鼠模型:將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 mL/100 g)后,一次性將TNBS/乙醇溶液(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用橡膠輸液管輕緩注入大鼠距約7~8 cm深的腸腔內,留置數分鐘,然后抽取適量空氣,采用同樣方法注入腸腔,防止溶液外漏,讓動物保持平躺狀態,自然清醒。
2.2 分組與給藥
將實驗動物分為空白組、模型組、SASP組及痛瀉要方低、中、高劑量組,每組10只。除空白組外,均以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混合試劑灌腸。痛瀉要方低、中、高劑量組分別按11、22、44 g/kg劑量灌胃(按照臨床成人用量的5、10、20倍折算),SASP組按0.3 g/kg劑量灌胃,灌胃體積均為10 mL/kg,空白組、模型組灌服等體積生理鹽水。各組于造模后第2日開始灌胃,每日1次,連續21 d。處理 3周后,乙醚麻醉后于股動脈采血,室溫靜置10~20 min,3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檢測指標。脫頸處死大鼠,剪取病變最明顯處結腸組織5~8 cm,用冷PBS清洗結腸,部分結腸組織以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
2.3 結腸組織病理學評分標準
參考結腸病理組織學評分標準[4],由2位富有經驗的病理教研室老師進行雙盲評分。①炎細胞浸潤:無0分,輕度1分,重度2分;②浸潤深度:黏膜層1分,黏膜和黏膜下層2分,結腸全層3分;③潰瘍深度:無0分,上皮1分,黏膜固有層2分,黏膜肌層3分。
2.4 指標檢測
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IL-1β、TNF-α、IL-4,嚴格按試劑盒要求操作。在檢測波長450 nm和校正波長620 nm處同時讀板,通過標準曲線,計算各樣本含量。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4 結果
4.1 一般狀態
模型組大鼠在造模當日開始出現稀便,覓食較不主動,食量減少,肛周污濁,體質量略有下降,毛色晦暗無光澤,且被糞便沾染,持續稀便,部分大鼠有血便且肉眼可見,痛瀉要方低、中劑量組癥狀緩解較慢,毛色仍稍顯晦暗無光澤,食量較少,扎堆、稀便及血便癥狀緩解不明顯,不活躍;痛瀉要方高劑量組、SASP組隨著給藥時間的延長,癥狀明顯好轉,大部分大鼠稀便癥狀消失,基本恢復正常,糞便呈灰褐色顆粒狀,毛色逐漸轉為光亮潤澤,食量正常,活躍,體質量略有增長。各治療組中以痛瀉要方高劑量組和SASP組癥狀改善最為明顯。
4.2 痛瀉要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4的影響(見表1)
4.3 痛瀉要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及評分(見圖1、表1)
圖1顯示,模型組大鼠結腸組織有潰瘍,且潰瘍面較大,潰瘍深度大多至黏膜肌層;有明顯的炎細胞浸潤,且浸潤深至全層;可見血管擴張充血、有糜爛,病變結腸黏膜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上皮層有缺失,固有層腺體明顯減少及破壞,黏膜下層部分可見血管增生。各治療組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其中痛瀉要方高劑量組和SASP組潰瘍基本愈合,腺體增生愈合,有明顯的愈合面存在。
5 討論
一般認為UC的發生是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繼而激活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釋放一系列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這些細胞因子與炎癥介質能夠進一步調節和介導免疫反應,導致機體體液免疫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并持續和逐級擴大,導致腸道損傷和一系列臨床表現[5]。參與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分為促炎和抗炎兩類。IL-1β、TNF-α和IL-4是炎癥反應中非常重要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6]。
TNF-α主要由T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上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聚集中性粒細胞、產生凝血酶原效應等[7]。在UC活動期,可以觀察到TNF-α的水平在血漿及糞便中升高,在腸道中TNF-α能介導腸黏膜損傷作用,其抑制劑可阻斷動物模型中炎癥性病變的肉芽腫性炎癥及纖維組織增生。TNF-α還參與腸道炎癥起始與持續,是非常重要的炎癥介質。TNF-α主要由激活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其促炎機制主要是參與激活中性粒細胞和上調黏附分子、促進肉芽腫的形成[8]。TNF-α還能夠加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刺激IL-8、IL-1等其他細胞因子合成釋放,產生細胞因子的瀑布效應,促進炎癥反應的擴大[9]。
IL-1是一種能激活炎癥細胞和多種免疫的前性細胞因子,根據等電點和分子結構不同,可分為IL-1α和L-1β,人體內IL-1活性主要由IL-1β介導[10]。UC活動期時,IL-1的產生上調,隨著炎癥程度的加重,IL-1β及其mRNA表達逐漸增強,它對UC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IL-1β有多種生物學效應, IL-1β能夠使免疫上調和促進炎癥活性,能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促進其下游細胞因子(如TNF-α)的表達和產生,并和其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腸黏膜損傷和腸道炎癥反應。IL-1β還通過促進白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趨化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進入腸道病變部位,引發一系列腸組織破壞和腸道炎癥反應[11]。有研究提示,IL-1β與炎癥相關性最好,并且與TNF-α、IL-6、IL-8密切相關[12]。目前認為,IL-1β可作為臨床上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和療效的指標。
IL-4是由輔Th2細胞分泌的重要抗炎因子。IL-4可以刺激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增殖,抑制一氧化氮、其他細胞因子(如IL-1、TNF-α等),并抑制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產生和移動,從而抑制IL-1的促炎作用。正常狀態下,人體腸黏膜能自發地分泌抗炎因子如IL-4來維持腸道免疫,IL-1β則較少分泌,二者維持動態平衡。當受到病原刺激后,這種平衡破壞,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則腸道炎癥發生,所以,IL-4和IL-1β在消除和抑制腸黏膜炎癥、維持腸道免疫平衡中起關鍵作用。
痛瀉要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虛肝郁之痛瀉。方中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尤擅補脾燥濕以治脾虛,益氣扶脾以和中,為君藥;白芍柔肝緩急止痛、兼有養血斂陰之功能,炒白芍收澀止瀉之功更優,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有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氣,既具有勝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和,補脾勝濕而止瀉,疏肝理氣而止痛,切中UC肝郁脾虛之病機本質。
本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血清促炎細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均明顯高于空白組,而抗炎細胞因子IL-4的含量則明顯低于空白組,說明抗炎和促炎細胞因子的失衡參與了UC的發病。經過痛瀉要方治療后,實驗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顯著降低,而IL-4含量顯著升高。表明痛瀉要方治療UC的機制之一可能是通過發揮疏肝健脾的整體調節功效,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達,促進抗炎因子IL-4的表達,進而調整了抗炎因子與促炎因子的平衡,糾正了腸道異常免疫反應,從而使腸黏膜組織修復、炎癥和潰瘍消除。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與評分也與上述結論一致。
參考文獻:
[1] 朱蔚.痛瀉二草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14.
[2] 段永強,成映霞.痛瀉二草方對肝郁脾虛型UC模型大鼠的防治及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8):590-591.
[3] 榮英蕊,劉建平.泄濁解毒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TLR2及IL-8、IL-1β影響的研究[J].四川中醫,2012,30(5):33-35.
[4] Christine C, Michel C, Lecannu G. The pre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re necessary for reduction of TNBS- induced colitis in rats[J]. J Nutr,2003,133(1):21-27.
[5] 何小華,陳建勇.炎癥性腸病發病的相關免疫機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51(10):93-95.
[6] 路曉紅,楊恩來,趙霞,等.潰瘍性結腸炎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2(1):66-68.
[7] 李楠,王雪明,翟俊山,等.復方血竭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結腸組織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l):53-54.
[8] 盧健,馬驥,王麗娜,等.四逆散對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大鼠IL-1β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103-105.
[9] Tjandra K, Le T, Swain MG. Experimental colitis attenuates development of toxin-induced cholangitis in rats[J]. Dig Dis Sci, 2002,47:1216.
[10] 鄧輝,欽丹萍.中醫藥對潰瘍性結腸炎細胞因子的干預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5):344-346.
枸櫞酸芬太尼芬太尼是一強效和速效的麻醉性鎮痛藥,目前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代替趨勢時,在臨床麻醉依然受到基層醫院麻醉科醫師的普遍運用。由于應用枸櫞酸芬太尼后引起的呼吸問題屢見報道,并且發現其麻醉效果隨年齡而不同變化,為此,在以前對芬太尼麻醉手術研究的基礎上[1-4],探討枸櫞酸芬太尼在不同年齡脊柱手術患者的藥代動力學特征,旨在為基層醫院臨床安全合理應用枸櫞酸芬太尼及減少并發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脊柱手術麻醉患者66例,6-82歲,按其年齡階段隨機又分為三組:6-16歲(Ⅰ組,小兒組),18-50歲(Ⅱ組,中青年組)和60-82歲(Ⅲ組,老年組),每組22例。三組患者均身體健康,排除心肺肝腎功能病變,實驗室各項檢查均在正常范圍。
1.2 麻醉方法與監測 麻醉前用藥:麻醉前肌注咪唑安定0.1-0.2mg/㎏,阿托品0.008-0.01mg/㎏。麻醉誘導與維持:開放外周靜脈和橈動脈置管,監測心電、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靜注異丙酚2-2.5mg/㎏、羅庫溴胺0.8-1mg/㎏、枸櫞酸芬太尼4ug/㎏后,面罩輔助通氣3分鐘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七氟醚維持麻醉,使PaCO2維持在35-40mmHg(1kPa=7.5mmHg)。
1.3 標本中芬太尼濃度檢測 靜注枸櫞酸芬太尼后1、3、5、12、22、32、62、122、242、362從橈動脈抽取血漿3ml,-20℃低溫保存待測。枸櫞酸芬太尼測定采用傳統GC/MS法[6]。
1.4 藥代動力學參數統計學處理方法 應用3P87軟件包,586微機進行計算藥代動力學參數。數據均采用χ±s表示,采用組間t檢驗和相關分析,P
2 結果
三組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體表面積和手術時間三組間沒有顯著性差別(P>0.05),見表1。
三組患者注射枸櫞酸芬太尼后的血藥濃度-時間曲線均可用開放性三室模型完整描述,三組患者芬太尼用量(ug/㎏)相同,血漿枸櫞酸芬太尼濃度和t1/2β為Ⅰ組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手術麻醉中枸櫞酸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與年齡有關,給予同等劑量的枸櫞酸芬太尼(5ug/㎏)后,其濃度在老年人呈最高趨勢。主要原因與老年人肝臟整體功能的降低、肝微粒體酶活性的下降、肝臟血流的減少和增加了藥物的蛋白結合率有關。由于老年人肝血流和血清白蛋白濃度隨年齡增加進行性下降,致使枸櫞酸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發生變化,CL的降低,導致了t1/2β延長,使枸櫞酸芬太尼有效作用時間延長。研究的結果充分證明這一點,在臨床麻醉應用中應引起麻醉者足夠的重視。
枸櫞酸芬太尼主要副作用是肌肉僵直和呼吸抑制。人呼吸抑制的閾值較大,用七氟醚麻醉的血漿芬太尼濃度1ng/ml作為呼吸抑制的閾值[7]。由于本研究為麻醉誘導時一次性用藥,術后沒有觀察到有呼吸方面的問題。在老齡患者由于枸櫞酸芬太尼t1/2β的延長和CL降低均可增加呼吸抑制的敏感性。Cartwright等[8]發現,在成人CO2反應曲線達50%抑制時其血漿枸櫞酸芬太尼濃度為2-3.1ng/ml。在我們以前的研究中,既鎮痛又不產生呼吸抑制的血漿枸櫞酸芬太尼濃度在0.5-1.0ng/ml[5],與Lehmann等[9]在成人觀察的血漿枸櫞酸芬太尼濃度0.2-0.8ng/ml相類似。通過本研究的觀察提示,不論在老齡組還是在兒童組,應用4ug/㎏芬太尼4h后,均不會出現呼吸抑制。
枸櫞酸芬太尼Vc和Vd的增大說明,最初和穩態的血漿枸櫞酸芬太尼濃度在同樣劑量時枸櫞酸芬太尼的排除期均延長。枸櫞酸芬太尼在血流灌注不良的區域或器官儲存,由于降低了內臟和肝血流,從而延遲了生物轉化和排泄。由于枸櫞酸芬太尼在肝臟有很高的攝取率,一切降低肝血流灌注的因素均可影響枸櫞酸芬太尼在體內的清除速率而減慢芬太尼的排泄,尤其在老齡患者。徐凱智等[6]發現,當手術中腹內壓或胃內壓增高20mmHg,其肝血流可降低40%,心輸出量(CO)降低21%。CO減少可減慢芬太尼從末梢組織到血漿的轉移,并且已經證實這種轉移是體內芬太尼排除的限速過程。所以,脊柱手術的某些操作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枸櫞酸芬太尼的代謝和排泄,對枸櫞酸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產生影響,這就是在脊柱手術比其它手術應用枸櫞酸芬太尼容易產生呼吸方面問題的原因所在。研究表明,三組患者經體重校正后的Vc和Vd,兒童組和中青年的t1/2β和CL沒有顯著性差別,提示臨床應用枸櫞酸芬太尼時,6歲以上兒童可遵循成人的用藥原則,而在老年患者應較成人適當減少劑量,以減少術后呼吸系統方面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徐凱智,李宇虹.國產芬太尼在骨科手術患者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06:263-265.
[2] 徐凱智,胡小琴.心臟瓣膜置換術大劑量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華麻醉學雜志,1996,16:51-54.
[3] 徐凱智,胡小琴.小兒非紫紺先心病大劑量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華麻醉學雜志,1997,17:122.
[4] 徐凱智,胡小琴.心內直視手術中急性血液稀釋對于大劑量芬太尼藥代動力學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1999,19:628-630.
[5] 焦晶華.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經外科手術麻醉的比較研究.中國醫科大學,2009,03:6-8.
[6] 徐凱智,胡小琴,段宏謹,等.氣相色譜質譜檢測血漿芬太尼濃度.西北藥學雜志,1997,1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