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海綿城市的原理大全11篇

      時間:2023-09-14 09:29:5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海綿城市的原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海綿城市的原理

      篇(1)

      水資源分布失衡的狀況在我國的表現非常突出,一些區域經常會由于供水失衡出現缺水狀況,所以說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就應當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理念的問世迅速緩解了該問題,并且加快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城市園林綠地作為城市居民平時互相溝通、娛樂的關鍵場地,在其建設過程中引入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有助于改善園林建設中的欠缺之處,增強園林綠地的整體性能。

      1海綿城市理念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研究

      所謂“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迎合環境變換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問題上具備良好的“彈性”,并且在降雨的時候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必要時把自身存儲的水分釋放并加以利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即為把自然渠道同人工措施有機結合,同時秉承生態優先的原則,在保證城市排水防洪安全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完成雨水在城區的積存、滲透以及凈化工作,進一步推動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布局,最終為生態環境穩定性的保持提供保障。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我國園林工程建設中早已獲得了一定應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其使得水資源的分布更加廣泛,這給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現如今,由于國內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進步,國內很多地區的水環境污染現象越發嚴重,再加上眾多工廠企業的興起,給水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在引人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建設后,則有效緩解了水污染、局部缺水等問題;其次,海綿城市建設方法的引入,使得園林景觀綠意盎然、山水交融。近來,國內政府更加注重生態文明的構建,在城市建設環節中突出了對綠色生態的構建。隨著城市綠地規模的迅速擴展,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閑地點。除此之外,這一建設格局也更好地反映出了海綿城市的景觀氛圍,進而為地區經濟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2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

      2.1居住用地選取逐級單元式網狀徑流控制對策

      一般而言,居住區都是在那些地勢相對緩和、海拔不高的地方修建起來的,所以說綠地和住宅布局容易構成組團式,這種布局也會對住宅區的徑流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令徑流的產流點上升,同時十分分散。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加凈水設備、改善水質,并且還應當采取針對性措施令雨水的滲透量得到提升,然后按照基本狀況適當增添緩排設施。例如,基于LID的雨水徑流控制模式是為滿足各級居住綠地形成的組團式而專門設計的,以小單元為區域劃分出的網狀徑流管理系統。降水前期,屋面一些水分會消失,之后部分雨水通過落水管滑落到外部高位花壇或者生物滯留地帶,地標徑流飽和后一些溢出的降水會經由地面引流槽等專門的引流路線流入滯留池或者多功能的調蓄場所,最終實現多元化的根本目標。各組團的LID設計理念各異,然而,它們一致的功效均對更有效地處理當地汛期降水的緩排工作和雨水的充分利用起到積極作用。

      2.2廣場用地選取逐級滯留滲透對策

      依據廣場地形的基本情況,臺地式廣場的地表徑流量相當大,因為廣場的人類活動較為頻仍,所以徑流水質狀況相對較差,并且由于上下臺地的落差非常大,又無形中提高了徑流的沖刷力度。我們在對廣場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需要改變傳統直排、快排的方式,按照各臺地的基本特征,采取層疊式、分散式的雨水管控策略,這樣做能夠有效地對當地25mm及以下的中小雨徑流量做出有效處理,從而強化雨水滲透能力,提升廣場周圍徑流的水分質量。此外,我們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廣場內部的植被存在一定的遮陰作用,所以在工程建設實施中應當種植各類植被,為階梯式景觀群落的達成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說,像停車場及步行廣場等地可采用滲水性較強的面層進行鋪裝,除了能夠削弱地面熱量反射的影響外,還能夠使土地的生態功能更強,為城市排水設施壓力的進一步減輕創造良好條件。

      2.3公園綠地選取分級調蓄緩排對策

      篇(2)

      在城市園林工程中,應切實加強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最終提高城市園林景觀效應的同時,更好地緩解城市生態壓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的發展。

      1概述海綿城市理論

      海綿城市理論下的城市園林工程,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緩解城市泄洪壓力,將徑流污染降到最低,促進雨水最大化的利用和城市景觀的改善。所以海綿城市理論下的城市園林工程更加注重的是生態優先,將自然和人工措施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緩解城市水資源危機。當前我國的水資源較為短缺,同時面臨水質污染嚴重和洪澇災害頻發的窘境,使得水生物的棲息地大面積喪失。為了解決這一系統性而又綜合性的水問題綜合癥,就需要將海綿城市建筑納入生態系統服務和景觀安全格局理念。而這些水問題綜合癥又并非水利部門管理下出現的問題,其屬于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問題。所以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主要是結合我國水情特征與水問題。城市園林景觀工程中加強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應從傳統的水適應人轉移到人適應水的價值觀上來,并以景觀為載體,致力于水生態基礎設施的構建,并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將跨尺度的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體系作為根本,從而在促進城市生態問題綜合解決的同時,更好地采用多尺度構建方法進行海綿城市的構建和發展。

      2運用策略分析

      2.1基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城市園林建設

      在城市園林工程中,為了更好地與城市生態發展相匹配,應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之前,緊密結合城市發展的需要,針對性地規劃城市園林建設。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域和環境存在的差異較大,例如在土壤特點和降水條件與植被覆蓋等區域較為特殊,并緊密結合實際,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切實加強研究,以更好地促進園林建設項目實施的有效性。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切實注重園林雨水收集和存儲以及凈化等系統設計的合理性,盡可能確保區域生態系統更加平衡,最終結合地勢特點與水流匯集情況強化園林匯水設計。

      2.2基于城市園林雨水收集系統的分析

      一是在道路滲濾溝施工中。由于降水較多將影響土地滲透,因而必須在城市園林工程中加強雨水收集工作的開展,并設置道路滲濾溝,并結合園林綠地坡度實際,在確保坡度效應的前提下進行施工。二是在滲透性鋪裝過程中,由于園林鋪裝施工將直接對地面滲水和排水功能的發揮帶來影響,因此,在生態化的園林施工中,為了達到節約物料的目的,實現園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在鋪裝施工時,應在地上鋪設砂礫墊層,從而提升其透水性和穩定性。在主路上鋪設磚層,更好地為行走提供便利,而在主道兩側的輔道需要鋪設石子路,從而更好地達到滲透雨水的目的。三是在生態水渠與雨水緩坡施工時,主要是在園林內部結合地形地勢針對性建設生態水渠,其不僅是園林景觀重要的一部分,還能達到匯集雨水的目的。常見的水渠有明暗之分,其中,暗渠主要是在地下預留排水溝,而明渠則是鋪設透水土工布和砂石,利于滲透吸收;可暗明結合,先暗后明,以最終達到滲透吸收目的。

      2.3基于園林雨水儲蓄系統的分析

      在城市園林工程中,雨水儲蓄系統主要有集雨類的綠地、人工湖和地下儲水池。其中,綠地主要是在植物配置時采用不怕濕澇的植物,當多余雨水進入綠地之后,這些植物就能有效的儲水,從而達到儲水的目的。而人工湖主要是提高園林的意趣,同時還能儲水。所以在施工中應注重水生植物科學的配合,確保湖水清潔。而在地下儲水池中,主要是在園林內設置,這樣就能有效地在地下設置園林生態水渠和道路滲濾溝,以存儲雨水緩坡水,最終達到二次利用雨水的目的。

      2.4基于園林雨水凈化系統的分析

      在園林雨水凈化系統中,主要是采取土壤滲透凈化和生物處理凈化的方式進行處理。土壤滲透凈化主要是草坪對雨水進行滲透凈化,并收集滲透的雨水,最終在凈化池和循環池中進行循環利用。而生物凈化處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和代謝解毒作用,吸收和過濾雨水內的有害物質,同時還能富集雨水內的元素和雜質,更好地在凈化雨水的同時,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和園林的景觀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園林工程中加強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顯得尤為必要。所以必須在城市園林工程中注重這一理論的滲透,切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盡可能地提高城市園林工程的生態效應和景觀效應。

      參考文獻

      1唐正偉.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運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

      篇(3)

      1引言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地對城市洪雨水進行管理的一種新概念,目前,在許多城市已經被投入使用,它很好地解決了城市突出的水問題,以及生態和環境問題,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而海綿城市理念的實現正是通過大量的植被種植,因此,政府應加強園林工程的建設,最大限度地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進一步推動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為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做好提供充分的保障。接下來,對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園林工程中的運用做了詳細的闡述。

      2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中應用的價值

      海綿城市不僅是自然環保理念的綜合體現,也是改變城市道路積水、規避房屋倒灌現象、緩解熱島效應、降低污水排泄壓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項目工程,對城市形象、城市宜居性、城市功能等都會存在積極影響。從城市形象來看,很多多雨城市、地勢低洼城市、徑流量較多城市遭遇強降雨時,容易出現雨水“漫城”的現象,給外地游客留下負面影響,對城市排水泄洪能力存在擔憂,尤其是在雨水擠占污水、惡臭水體排泄通道下,可能會造成惡臭水體堆積在路面上,給游客留下“味道”上的深刻印象,借助海綿理念的滲透,路面沉積水可以很好地滲透到地下,污水、惡臭水體可以得到有效凈化,運用綠植增強城市抗洪、抗澇能力下,還可以貫徹綠城理念,進一步改觀城市面貌形象,從城市宜居性來看,城市道路積水不僅會阻礙交通,飛濺水沾濕行人衣服,內澇型城市直接對城市生產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除了直接停產外,一樓居民、商店等可能在雨水作用下被浸泡,造成大量財產損失,借助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理念,可以蓄積與排泄相結合,增強城市抗洪抗澇能力,滲水與滯水相結合,減少城市積水現象,透過凈水與用水相結合,還可以減少城市污水、黑臭水體,通過“蓄水反補”,緩解城市溫島效應,城市宜居性大幅度增加,從城市功能來看,傳統城市對雨水、徑流水、生產生活廢水等的處理較為被動,大量消耗凈水,排泄污水,雨季來臨時,下水道、水渠、湖泊等泄洪能力較差下,很容易出現洪澇,另外,城市化的進程中,熱島效應日益顯著,在夏天,城市內溫度普遍較高,再加上大量空調外機,室外溫度進一步被拉高,借助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城市抗洪、泄洪功能得到統籌規劃,路面積水問題得到很好的治理,在夏季,蓄積的水體可以通過“蒸發吸熱”的形式降低城市溫度,大量綠植的運用既可以起到綠景作用,又可以為室外群眾提供綠茵場地,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綜上所述,海綿城市理念可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宜居性、完善城市功能,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市政工程存在現實價值。

      3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可行性分析

      影響海綿城市在市政工程運用的質量主要是有城市信息了解程度、海綿城市理念應用規范性、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城市信息了解程度來看,不同城市呈現不同城市信息,對海綿城市理念的需求程度、需求目標、規劃方案也會存在差異,在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時,應當注重城市信息了解,根據城市現狀,了解境內水體、地勢、污水排泄通道、氣候類型、城市布局等信息,以此為基礎,評價泄洪壓力、降溫需求、植物栽植要求、空間規劃要求、黑臭水體凈化壓力、海綿城市改造成本等信息,鑒于此,一般可以充分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與待改造城市適配性,不僅可以規避后期建設風險,還可以確保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能對城市發揮應有的效果。從海綿城市理念應用規范性來看,應用海綿城市理念,需要重視決策會議、方案設計、方案可行性論證、工程建設、工程驗收等流程,決策會議是評估資金、成本效益、風險等與城市建設是否相協調,對后續專項市政建設資金劃撥等工作具有奠定作用,方案設計是根據城市實際情況,將海綿城市理念轉化為具體方案的過程,對后續施工過程具有指導價值,方案可行性論證在方案設計完成后,對成本、風險、工期等狀況論證可行性,避免設計方案與城市規劃矛盾,或建設成本超出專項資金總額等,工程建設質量可以通過現場監督、建設公司資質審核、定期驗收已完成工程量等形式保障施工質量,避免設計方案與施工實際現狀脫節,預期目標無法得到實現,工程驗收是在工程結束后,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考慮到海綿城市理念的特殊性,可以延長驗收期限,或延長追責期限,便于綜合考慮工程家建設質量。從可持續發展來看,海綿城市理念下市政工程大部分需要長期維護,另外,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并非獨立時,該項市政工程一般與當地地理水文、人文活動、城市基建等息息相關,因而,海綿城市需要具備持續存在能力及拓展能力。從持續存在來看,海綿城市體系初步落實后,市政府應劃撥專項資金,委托工程管理人員,修繕綠植、疏浚淤泥、監督黑臭水體凈化公司等,從拓展能力來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呈現不斷擴充的姿態,海綿城市體系應當具備可拓展能力,同步城市拓展,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綜上所述,市政府應用海綿城市理念時,注意城市信息了解程度、海綿城市理念應用規范性、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般可以充分保障海綿城市理念應用質量。

      4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具體措施

      4.1選取與城市環境和氣候相適應的植被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將水分進行有效的儲存和排放,從而對雨洪水進行有效的利用,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當前任丘市在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和水安全戰略有關要求時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到了園林工程建設中,采取了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建設了眾多的集雨型綠地,這有效地解決了任丘市水資源短缺以及減輕排水系統運營壓力。但海綿理論的運用離不開綠色植被的支持,如果任丘市政府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的植物用于園林建設中,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園林建設的蓄水能力。所以,政府在建設園林工程之前,首先應選取任丘市環境和氣候相適應的植被進行種植,促進城市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政府首先應對所在城市的環境,氣候以及年降水量的分布進行詳細的分析和了解,緊接著,應聘請相關的植被和海綿城市研究專家,結合城市的環境和氣候對植被進行合理的選擇。可以先設立植被實驗室,進行小面積的植被種植和試錯,并且采取植物快速葉綠素熒光分析技術和生物滯留技術對植物材料進行有效的測定,可以將植物置于干旱,適中,水淹的三種條件下,利用植物熒光儀測定在這三種條件下成熟植物葉片的葉綠素熒光動力值,并且詳細記錄每一種植物材料葉片在三種條件下的熒光產量,然后進行多次重復測量,在保證實驗數據準確的情況下測試植被的抗旱性和抗澇性,此外,還應充分考慮植物材料本身的根系發達程度和自身繁殖能力,對植物在不同土壤條件下的根系穩定程度和生長繁殖速度進行測量,并且選取一個恒定的參考標準。而就任丘市海綿型植物園植物的選擇來看,其在栽植水生植物時就選擇了抗旱性,抗澇性強,根系發達,繁殖能力強的植被(蘆葦、千屈菜)種植,這既營造了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而且也起到了雨水儲蓄凈化的功能。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因地制宜選擇栽種植物,可以將園林景觀中植被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打造一塊巨大的海綿,解決城市的各種水資源問題,促進城市的不斷建設和發展。

      4.2建設可滲透地面,為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加強儲水和排水效果

      海綿城市的整體布局思路主要包括“滲,滯,蓄,凈,用,排”等六個步驟,這同樣適用于市政園林工程的建設,因此,針對滲的工程,政府應積極地財務措施,建設可滲透地面,從源頭減少徑流,凈化初雨污染,促進海綿城市在市政園林景觀中的應用。而可滲透路面是指采用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能強的材料所鋪設的地面,雨水通過這樣的地面可以很好地往下層進行滲透,從而大大解決地面積水的問題。以海綿型植物園的建設為例,其位于任丘市京開道以西,北環路已北,整片園區共占地36.19公頃,其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創造了河、湖、島相連的格局。植物園在修建過程中全園鋪裝面積51331.58m2,透水鋪裝面積33793.54m2,透水磚應用比例為65.83%,正是這些可滲透地面使得植物園做到了水能存得住,大雨排的出。現如今,新建道路中華西路、昆侖南道、渤海西路、會戰北道、泰山北道等9條道和植物園園、站前公園張華綠色家園等9處公園采用透水鋪裝材料。主要的三種可滲透路面分別是透水磚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以及嵌草磚路面,因此,在鋪設可滲透地面時,應根據園林景觀工程的具置以及地形地貌采取合適的路面進行鋪設,可以在人行路和園林廣場中鋪設透水磚路面,并且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設置一定的路面坡度,在坡向道路兩側采用嵌草磚路面,這樣既可以在降雨時,通過路面坡度將雨水進行有效的滲透,解決地面積水問題,還可以起到美化園林景觀的作用,實現有效地滲水排水。

      4.3采用下凹型綠地,打造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指自然形成或者人工挖掘的淺凹性綠地,主要用于匯集和吸收地面的雨水,并且通過植被和沙土將雨水進行有效的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到土壤當中,很好的涵養園林植被,促進其茁壯成長。因此,可以即利用雨水花園這一特點,在市政園林景觀的工程中采用下凹型綠地,打造雨水花園,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例如,張華綠色家園公園根據現狀地形做的下凹性綠地,設計時在雨水花園區域底層鋪設了碎石,上層鋪設了上層鋪卵石及散鋪種植土,并種植半濕生植物,這樣可以在下雨時將雨水匯集到雨水花園中形成雨季池塘景觀,有效增加了公園的觀賞性。與此同時,還可以考慮在其表面覆蓋一些凈化能力強的沙子,有效地去除徑流中的懸浮顆粒,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凈化水資源,在此基礎上,在地下鋪設與其相通的管道,將凈化過的水用于補給景觀用水,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通過這種下凹型綠地的建設,不僅可以實現蓄水和凈化水的功效,還可以通過其表面植被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中的濕度和溫度,有效地改善環境,美化整個園林景觀,將海綿城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促進城市的綠色建設。

      4.4在植被的基礎上建設生態植草溝,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城市的內澇一直以來都深深困擾著城市管理者,其具有積水量大,積水面積廣的特點,在段短時間內很難進行解決,而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生態植草溝是一項十分有效地設施,因此,可以在市政園林景觀植被的基礎上建設生態植草溝,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例如,植草溝是種有植被的地表淺溝,可以收集,輸送和排放雨水,并且具有一定的雨水凈化作用,與雨水花園類似,但植草溝的成本較低,且能夠較好地美化園林景觀,但鋪設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鋪設時應充分結合地形,可以在市政園林景觀中不透水的路面再用干式植草溝進行鋪設,并且聘請相關的園林設計和植被鋪設人員,將植草溝的斷面形式設計成三角形或者梯形,并且控制植草溝的邊坡坡度,如果坡度較大,可以采用階梯式的方法進行鋪設,同時控制植草溝的深度和寬度,不斷地進行實驗,確保其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排放水資源,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植草溝可以用于銜接其他的單項設施,比如城市的雨水管道系統和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等,所以,可以將生態植草溝與雨水管道聯合應用,發揮其最大的效果。通過在市政園林景觀中建設生態植草溝,不僅可以很好地將其與外界雨水管道系統進行連接,最大限度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還可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的發展與建設。

      4.5注重園林工程和天然水體的保護,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4)

      1、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就是以國外比較先進的雨洪管理思想為依據,與我國國情相適應且貼近于自然發展的一種新型的管理方法,目的就是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海綿城市有其獨有的六字方針,它們分別是“滲、蓄、滯、排、凈、用”,就是要將城市中雨水的滲透、蓄積、凈化、滯留、外排和循環利用相結合,全面確保城市無積水、無污水,做到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在城市遇到降水時,各個地區的“海綿體”就會發揮其應有作用,深度做到對雨水的吸收和利用。海綿城市在實質上來講是一個比較宏觀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內容關乎到城市的各個方面,涵蓋范圍甚廣,其中與其聯系最為密切的還是城市園林景觀。現階段,我國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的過程中只有極少數引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就需要在此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使其既可以在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城市的同時規劃和建設出更具有“呼吸式”的園林景觀。

      2、海綿城市的優勢

      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有很大的影響,它既可以很好的解決生態水循環的問題,還可以給這個鋼筋混凝土城市中增添了一抹新色,讓人們在工作之余,可以享有很舒適和愜意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雨水通過樹林、綠地、湖泊的收集存留在蓄水池中,既可以提供給居民生活使用,還可以用來澆灌植被,循環使用。本文主要從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活環境來簡要對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優勢進行分析:(1)減少洪澇災害。每年我國各地區尤其是雨季充沛地區會出現大量的洪澇災害,尤其是一些城市地勢較低,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的安全,還省去了一些抗洪產生的不必要經費;(2)平衡地下、地上水位。目前我國地區的地下水位屬于缺失狀態,很多農村地區的井眼相繼干涸,在這個鋼筋混凝土城市中,自然降水無法通過地面滲透到地下和地表,海綿城市的理論是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建立廣場,綠地,森林,人工湖泊等,其具有滲透性,可以更好的補充地下水位,地上水和地表水形成系統的生態循環;(3)降低不透水面積。我國現期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地表出現了大面積干涸,這跟人們的砍伐習慣有很大關系,植被越來越少,土地水得不到供給,土地硬化規模越來越大。“海綿城市”理論是根據不同的地區特性,設立綠地和植被,加強循環用水,規避土地大面積硬化,增加土地透水面e;(4)提高雨水利用率。當前大多數北方城市正處于地面積水嚴重,地表和地下水位降低的矛盾狀態,“海綿城市”理論提出雨水循環利用,通過建設人工湖、池塘、綠地等自然景觀,提高城區的雨水滲透技術,凈化地面水體,通過良好的水體環境滲透到地下,改善城區的積水問題和生態水環境。

      3、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園林設計的應用

      3.1花園式綠地方面

      在花園式綠地建造方面融入海綿城市建設思想,將其打造成雨水花園,也就是在低沖擊理念下所開發和挖掘的人工下凹式綠地,在雨季可以將雨水進行聚集,并在沙土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將其進一步的凈化,隨之滲入到地表內部成為地下涵養水,或者把凈化后的雨水供給園林澆灌和景觀水使用,使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從而促進生態化和自然化景觀發展,更進一步的實現城市持續發展。在此項目當中是以景觀水池為輔助,花園式綠地為主體的園林建設思想。把景觀水池安放在花園的附近,并且用斜坡式道路將兩者相結合,這樣花園式綠地在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凈化之后不但可以為景觀水池提供供給,給予人們視覺和感官上的享受,還可以提升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此外,可以在景觀水池的周圍用鵝卵石等進行鋪設,且周圍多培植一些美人蕉、千屈菜、馬藺、大花萱草等凈化能力較強的植物,按高低進行插放,將花園營造出一種具有清晰層次感的景觀,這樣在雨水多時可以給予人一種清新、舒爽的體驗,在雨水少時也可以營造出一種旱溪美景,使雨水在植物的作用下得到凈化,供景觀水池和澆灌使用。

      3.2生物處理凈化

      生物處理凈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帶有的凈化功能來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園林中,大多是通過植物來完成雨水的初步凈化的。植物對于水體的凈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對元素的富集濃度是水中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吸收雨水中存在的各種元素以及雜質,實現對雨水的凈化。二是植物具有代謝解毒的作用,可以將雨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吸收。另外,一些微生物構成的水塘也具有凈水功能和二次過濾的功能,而且生物凈化后的雨水還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凈化系統。在植物選擇方面要注意選擇既能耐濕又能耐旱的種類,喬灌草地被搭配種植,形成層次豐富的立面景觀,這樣無論在積水還是干旱的情況下都能呈現植物造景之美。

      3.3合理選擇“海綿體”

      海綿園林的作用主要有三個,包括保護園林原有的生態系統、恢復原來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低影響開發。但是,在建設海綿園林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有的“海綿體”吸收能力小,有的在投入使用過程中就已經發生了損壞,造成這些影響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員的不重視,他們忽略了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而且隨意選擇“海綿體”。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環境和氣候各有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每個城市的降水量也不同。所以為了充分的展現出海綿體的作用,工作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比如年平均降水量來去選擇合適的“海綿體”,對“海綿體”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施工單位根據工作人員的調查情況,在去進行合理的采購,這樣可以從根本上保證“海綿體”的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居住景觀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中,必須要結合海綿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設計景觀、合理選擇“海綿體”、轉變工作人員的設計觀念,這樣才能夠從多層次的角度去滿足人們的需求,建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海綿園林。

      篇(5)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4-0005-01

      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是應對我國不斷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雨水滲透、排泄、以及水資源的缺乏和再利用問題的重要突破。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就海綿城市理論提出了重要要求“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本文就海綿城市理論在公園綠地設計中應用的方法和問題做出論述。

      1 海綿城市理論

      海綿城市從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說城市具備海綿的吸附作用,這也是學者應用這一概念來形象的比喻城市對于雨水的吸附應用能力。在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對海綿城市提出了明確的定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是為讓城市在水問題上能夠由一個緩沖作用,充分實現城市在開發前后的水文平衡和對周邊水生態的影響。從建設意義上來說,海綿城市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目的:一是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二是修復城市被破壞的水資源系統;三是運用較低影響到措施來建設城市生態環境。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僅要依靠自然水域的雨水調蓄功能,還要發揮公園綠地對于城市的水資源吸收和釋放能力。

      2 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綠地設計

      2.1 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綠地設計理念

      公園綠地是海綿城市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備很大的城市雨水資源的吸收和釋放能力。但是,從我國目前公園綠地的實際情況來看,依靠現有公園綠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公園綠地也無法完成對整個城市雨水的管理能力,只能作為現有城市排水系統的輔助。另外在公園綠地的設計上,還要根據城市的氣候環境和水資源環境進行設計。例如部分水資源缺乏的城市,重點開發公園綠地對于水資源的存蓄和凈化作用。而對于雨水資源豐富的城市,要重點開發公園綠地的雨水滲透和調蓄功能。

      2.2 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綠地設計要點

      從公園綠地的設計要點來看,我們主要分為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街旁綠地這四個類型。其中綜合性公園指供城市居民休憩、游覽、文化娛樂的綜合為主的公園。這類公園在設計時要考慮到綜合性公園大部分占地較大,與自然地形和水體相結合等特點,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能夠完整的實現雨水徑流的產生,傳輸,滯留整個過程,對于雨水的調蓄能力較強。而專類公園則是指具有特定的園林內容或形式的主題公園,如兒童樂園、動植物園、歷史名園等。這些公園在形式上都有自身獨特的要求,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其特殊功能性進行設計。而帶狀公園是指沿城市交通干道、河流、舊城墻基等建設的狹長形一體化綠地。這類綠地一般寬度較小,但是長度較長。在設計時主要強調對周邊道路與自身雨水的收集、下滲、凈化、滯留。街旁綠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對獨立成片的綠地,如沿街的小型綠地,廣場綠地等,這類綠地可是設計對道路雨水的過慮和滲透。

      2.3 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綠地的設計手法

      在公園綠地的設計手法上,主要參考公園綠地的自身特點和實現的功能進行設計,例如與地形結合的設計、與水體結合的設計、與植物結合的設計、與建筑結合的設計等。首先與地形結合的設計主要是指城市公園綠地根據地形坡度變化可分為凸地形、凹地形、平坦地形等。其中凸地形是雨水徑流產生的主要地形,要對地形改造,增加徑流的時間,加大滲透。而凹地形一般結合自身條件設計成雨水塘用于消納自身與周圍的雨水。平坦地形則與凹地形結合,形成雨水匯聚的形式。水體結合的設計則要考慮公園綠地與水體的關系,是徑流過境型、徑流匯集型、無徑流型中的哪種。其中徑流匯集型公園一般是指位于雨水徑流末端的公園綠地,這類公園要考慮對水資源的容納能力,同時還要有凈化和處理能力。徑流過境型綠地則是位于城市與水體間綠色隔離帶,能對周邊流入雨水進行過濾與凈化,可有效控制流入河流雨水徑流的污染問題。而與植物結合則是通過不同的植物組合改善綠地對于雨水的滯留能力,如坡度較大的地方增加一些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相結合的植物群落,促進雨水滲透;與建筑物結合則是利用雨水花園對屋面匯集雨水的處理,還可以設計綠色屋頂,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回用。

      3 結語

      目前城市水資源匱乏、水源污染、城市內澇等問題隨著城鎮化的加快也不斷顯現。在國家大力推行海綿城市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對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綠地設計提出了一些技術與方法,期望能夠通過研究提出更有利的海綿城市建設途徑。

      篇(6)

      中圖分類號:TF52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協調發展,交通量的不斷增長,我國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車輛迅速大型化且嚴重超載超陷,使公路路面面臨嚴峻的考驗。很多瀝青路面均呈現出一定的早期破壞,如裂縫、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剝落、車轍以及行車過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漸變差等病害。嚴重影響了車輛行駛的舒適性,甚至危及駕駛人及乘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針對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實際情況,研究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和預防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瀝青路面早期病害形成原因分析

      瀝青路面早期病害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是因為導致路面損壞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僅有行車荷載因素,如交通量、重載超限車輛等,而且還有環境因素,如溫度變化、濕度變化和冰凍作用等。同一種影響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壞,同一種病害形式也可以由不同的影響因素共同造成。因此,本文從設計、施工、采用材料和養護管理4個方面對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原因進行系統分析。

      1.1設計方面

      ⑴交通量資料不符合運營的實際狀況,設計一般采用《工可報告》中提供的交通分析資料,而實際運營車輛的超載超限情況十分普遍。

      ⑵由于工程地質和水文勘測不詳細,加上設計周期較短,設計參數的試驗工作很少做或試驗結果尚未出來,設計文件已經完成,導致選取的路面設計參數比較粗糙,合理性尚待進一步研究。

      ⑶道路整體結構設計不合理,如基層厚度、面層分層及材料配合比、面層厚度等。

      ⑷對路基實際情況掌握不準確,做出的處理方案不合理,造成路基沉降超過允許值。

      ⑸排水設計不完善,造成排水系統不暢通,致使路面存在大量積水,進而導致瀝青路面的水損壞。

      1.2施工方面

      ⑴路基施工的影響路面的早期破壞與路基施工質量密切相關。路基施工質量低劣,往往是因為工程任務量大、工期緊,為了搶工期、搞獻禮工程,違反施工工藝,不按照施工規范施工,導致基層產生結構性破壞,然后再反射到面層,導致瀝青面層出現早期網裂、沉陷、車撤等病害;當路面存在積水時,水從裂縫中滲到路基中,在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進而出現唧泥病害。

      ⑵面層施工的影響瀝青面層的損壞是由其本身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層松散、網裂、坑洞、平整度差和泛油等。瀝青本身原因引起的破壞主要是由水產生的破壞。面層滲水的主要原因是在面層施工中過分強調平整度而忽視壓實度,造成瀝青面層空隙率較大,導致水容易滲入而產生的破壞。

      表1列出了實驗室空隙率與現場不同路面壓實度下的心樣空隙率。如果現場施工的壓實度達不到規范的要求,則形成較大的空隙率,雨水在面層中積存卻無法排出,導致石料與瀝青粘附力降低,進而形成剝落、松散等病害。

      表1實驗室與現場不同路面壓實度下的心樣空隙率對比

      此外,實測路面空隙率與路面設計空隙率也存在較大差異。表2是某公路病害取樣分析結果。由表中可以看出,實測路面空隙率遠遠高于設計空隙率。究其原因是在施工過程中,碾壓溫度偏低,遍數不夠,結構中有大量空隙存在,進而容易導致早期病害的發生。

      表2公路病害取樣分析結果

      ⑶離析現象瀝青路面的離析是其混合料中組成成分分布不均勻性的綜合反映,瀝青路面的離析現象會導致瀝青路面的早期損壞,大大縮短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是引起瀝青路面早期破損的基本原因。通過對離析現象形成的過程進行分析,發現在施工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3個流程產生離析現象。

      ①瀝青混合料從貯料罐向運輸車輸送時,由于落差較大,容易出現混合料離析。

      ②運輸車里的混合料卸向攤鋪機時,大骨料滾落在攤鋪機附近,容易出現混合料離析。

      ③攤鋪機送料器在送料過程中,先將中間集料送到布料器,剩余粗集料留存在料斗中,攤鋪機收斗時,容易形成混合料離析。

      1.3材料方面

      ⑴瀝青我國目前生產和常用的是重交通道路瀝青。由于煉制工藝的限制,導致瀝青性能差,瀝青的低溫抗裂性能和高溫穩定性均不能滿足要求。

      ⑵礦料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瀝青混合料的強度,是瀝青路面產生早期破壞的主要因素。碎石的壓碎值、磨耗值不符合要求,將造成瀝青混合物的穩定性偏低,引起瀝青路面早期剝落。石料的吸水率大不僅降低加熱效率,影響拌和料的生產能力,而且殘存在孔隙中的水分影響施工壓實及空隙率,并將使瀝青混合料產生剝落。

      1.4養護管理方面

      ⑴養護不及時瀝青路面在行車載荷作用下出現小面積松散、個別坑槽后,未及時進行養護,特別是采用層鋪法施工的貫入式路面和表面處治,初期及時養護更為重要。

      ⑵養護方法不當有些養護人員在瀝青路面上采取人工噴油(或灑布機噴油)、人工灑料方法進行養護,不僅破壞了原路面的平整度,而且由于噴油不夠、用油量控制不準,導致產生泛油、推擁、松散等病害。

      ⑶管理措施不完善部分路段的施工沒有嚴格執行招投標,致使一些沒有路面施工經驗、沒有施工設備和技術力量的施工隊伍承擔路面施工。此外,部分監理監管不力,形同虛設,無法嚴格監理工程進度和質量。

      2預防對策研究

      2.1合理的設計

      ⑴路面設計和研究機構對路面設計和現場技術進行跟蹤服務,定期對路面的路用性能進行觀測、分析,不斷提高和完善設計,使設計文件具體且可操作性,同時能夠指導工程的施工。認真總結各地區已建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機理,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設計的可靠度。

      ⑵在現有規范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本地區的設計技術手冊,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交通條件的差異,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指南,便于各地區確定合理的面層和基層厚度,使面層和基層厚度滿足強度與剛度的設計要求。

      ⑶在規范的指導下,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狀況,對路基、路面排水進行系統設計,使路線排水設計自成體系,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路面工程抗水破壞的能力,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

      2.2選擇合適的瀝青混合料

      瀝青混合料的選擇主要包括瀝青材料的選擇和礦料材料的選擇。

      在行業標準《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中,將我國道路石油瀝青分為A、B、C三級,并且規定了各自的適用范圍,列出了技術要求。對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面層,應當選用A級道路石油瀝青;下面層應當選用B級道路石油瀝青。此外,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選用不同的瀝青標號。通常情況下,南方采用較稠的瀝青,北方采用較稀的瀝青;同一地區用于瀝青混凝土的瀝青較稠,用于瀝青碎石混合料的瀝青較稀。

      礦料材料是構成瀝青混合料的骨架,是瀝青混合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粗集料、細集料、填料的各種技術指標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中的具體要求。

      2.3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施工管理

      ⑴嚴格原材料的檢驗,把好質量關,不合格材料堅決不用。

      ⑵在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攤鋪、碾壓等環節建立質量責任制度,增強施工人員質量意識。

      ⑶對拌和站、現場施工機械及時保養、檢修,保證各種設備正常運轉。

      2.4建養并重,做好養護管理工作

      ⑴平時加強觀測和路況調查,防止人為原因對路面的損壞,積累經驗,為制定預防性養護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⑵及時疏通排水系統,特別在雨季到來之前要認真檢查,防止積水滲入路基和路面。

      ⑶加強瀝青路面日常小修保養,發現早期病害并及時治理,防止病害擴大和惡化。

      3結語

      本文根據瀝青路面的損壞情況、病害形式、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從設計、施工、采用材料和養護管理4方面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根據早期病害的原因,從設計、材料選擇、質量控制和養護管理4方面提出了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預防對策,以提高我國瀝青路面的質量及使用壽命。

      篇(7)

      經實地考察與歷史資料匯總,總結了北京西郊八處私家園林的歷史演變和水系的景觀結構。

      1.1 北京市西郊私家園林歷史演變

      承澤園,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沒落于(1911),為清果親王允禮的園林;蔚秀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為載為道光十六年(1836),沒落于咸豐十年(I860),為清定郡王載銓的園林;淑春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載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沒落于咸豐十年(1860),為清大臣和珅的宅園;鳴鶴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載為嘉慶七年(1802),于咸豐十年(1860)沒落,是清惠親王愉的宅園;鏡春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載為嘉慶七年(1802),于咸豐十年(1860)沒落,屬清莊靜公主;朗潤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載為嘉慶年間(1795)民國初年(1912)改建,屬清慶郡王瑤;勺園,始建于萬歷40年(1612)至42年(1614)年間,咸牟十年(1860)沒落,屬明官員米萬鐘;治貝子園,始建時間不詳,最早記載為光緒中葉(1871-1908),宣統八年(1916)沒落,屬淸貝子載治。

      1.2 北京市西郊私家園林水系結構

      承澤園在昆明湖二龍閘出水口和萬泉河的匯合之處,園內從西向東有兩條河縱貫全園。蔚秀園從南引萬泉河水入園,全園湖面約十余處,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形成回環水系。淑春園屬原永定河的古河道,以“水”為脈,全園都分局著分散的水面,水景變化多端。鳴鶴園的水面富于變化,東側較規則有序,西側相較更為自由活潑,顯示了傳統園林的多層次變化。鏡春園建筑位于中央,四周湖水圍繞,全園觀景以靜觀為主,動觀輔之。朗潤園布局則為曲水和土山環繞全園,中心形成一島,建筑集中修剪于島上,四面臨水。勺園景觀以水景為主,水面或堤橋分隔,或環水而筑,形成許多不同水景空間。治貝子園設置轆車盧轉井,通過這種工程向石槽注水,形成“曲水流觴”之美景。

      2 北京市西郊私家園林的理水藝術

      楊鴻勛先生在《江南園林論》中總結傳統園林理水藝術,有池塘、湖泊、溪流、江河、濠濮、泉水等類型[1]。北京私家園林的水景可歸入以上類型之中。

      2.1 池塘型水系

      池塘型水系是簡單的水池,多為長方形,顯出人工氣息和靜謐氛圍。如半畝園早先的方池,寸園內形如硯臺的小池“硯沼”都是屬于這一類型。再如鳴鶴園和蔚秀園中都設有獨立的金魚池。另外,許多的京城宅園的設計中常在庭院內設一“月牙河”,形狀似彎月,如崇禮宅園、馬家花園等。

      2.2 湖泊型水系

      湖泊型的水系在北京私園中也經常出現,其大小各不相等。但無論大小,其岸大多都是曲折蜿蜒,且多為疊石形成駁岸。湖泊型的水系經常做源頭和尾流以及水灣等部位,同時在端頭架設小橋,形成更豐富的層次,如可園、那家花園、蓮園等。大湖當中還要設置島嶼、長堤、水灘,從而形成更為豐富的景深,小學德育論文如淑春園、鳴鶴園,都是富有自然流轉之意的。同時,與中國自然地形的呼應,北京園林的水系流向也經常是以西北為源頭,流向東南的。

      2.3 溪流型水系

      溪流即蜿蜒的較狹窄的河道,許多花園都用它繞假山、亭榭,增加趣味。如藏園東部就有溪流潺潺而下,再如意園內也有小溪曲折縈繞。清華園、達園均設長溪流經全園,以此彰顯水脈漫長,源源不盡。

      2.4 濠濮型水系

      濠濮型的水系可概括為兩側山巒疊石夾一水的形態。京郊規模較大的私家園林,如勺園、清華園、自怡園、朗潤園、蔚秀園等,擁有變化繁復的水景,可泛舟游覽。園中之水與人工假山通常互相倚靠,相輔相成。山水的關系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山與水彼此獨立,疊石位于水池的盡頭,山體走勢與水的流向垂直,并與主建筑遙遙相對,形成“遠山”的效果,如張伯駒的似園。另一種是山水彼此平行展開,咫尺相望,似有無盡之感,如清代西郊清華園北部山池、 民國禮士胡同李家花園后院石池等[2]。

      3 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

      3.1 功能完善的水系統

      小水系聯合形成大水系,大水系之間再聯合形成更大的水網。在整個體系中,每一個私家園林就像是組織,其中的各個水面就像是細胞,而三山五園地區就像是器官,整個城市就像是個體。細胞組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又組成人體。由此可見,要實現海綿城市,就要一步一步細化,將整個城市的“吸水”落實到每一個雨水花園細胞的“吸水”。完整的水網結構建立之后,還要求水體有完善的功能。城市的低洼地,可以學習古典園林,就近收集滯留雨水。同時人工修建的排水溝渠是地面上的排水系統,保證雨水就近排放。城外的自然大河可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與大海相連的,則可以調控整個城市的水量。在整個過程中,暗溝主要用于人口密集的區域,大多在雨洪排放的起始段設置,路邊的排水溝渠相互勾連,引導雨水進入城內的排水河道。這些河道應具有較強的蓄水作用,足以抵御暴雨徑流所帶來的威脅。

      3.2 富有詩意的景觀

      在中國傳營造中,雨水基設施的功能、形式與文化相得益彰,是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表現[3]。北京西郊的私家園林,是園林,也是水網系統,擔任著北京市水源地這一角色,其主要功能在于蓄水,大到城市當中的主要蓄水區,小到一個雨水花園的蓄水區,都可以在進行借鑒。在滿足工程目的的同時,融入設計師的思考,使海綿城市上升一個層次,成為山水城市。同時不應盲目的挖湖堆山,大興土木,違背園林的初衷。

      4 總結

      海綿城市建設,應先分析自然水文變化過程,通過對水系的完整規劃整理,保證水系網絡完整性和水體功能的完善度。在滿足水域的面積,河網的密度的同時營造兼有游賞和調蓄雨洪雙重功能的城市空間。城市園林綠地應在改善城市環境條件的同時形成富有詩意的綠地景觀,構建山水城市特色人居環境。孟兆禎院士說,園林建設是“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4]在海綿城市建設的背景下,我們應借鑒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規劃與建設的優秀經驗,變管網排水系統為綜合治理。增加水道、濕地的面積,恢復河網的生態功能。建設以水定城,注重景觀,水與綠相互結合的海綿城市。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15104

      1引言

      由于氣候變遷和城市過度開發,城市洪澇、水資源短缺等雨洪問題逐漸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中國提出大力建設“海綿城市”的新舉措[1]。隨著2014年10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頒布,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全面鋪開。徐州作為江蘇省的試點城市應運而生。

      徐州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年平均降雨量僅821.3 mm。其中,最大徑流量集中在6~7月,所以季節性缺水和區域性內澇經常發生。因此,有效提升水資源的管理水平成為徐州等季節性缺水和區域性內澇型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2設計區域概述

      徐州市泰山,海拔185.30 m,是徐州地區的最高山體。泰山西坡山體公園,則地處泰山西坡山腳,總長度1.0 km,總占地面積5 hm2。該項目于2015年進行全國統一招標,擬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施,整體提升山體的儲水蓄水能力,建成后將成為徐州地區首個山體海綿示范點,并已于2017年1月底完成施工。

      區域整體植被以側柏林為主,長勢較好。因長期受到雨水沖刷,表層零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由于徐州地區降水較為集中,為避免山體洪澇和道路積水對社會產生危害,早年間沿西坡山腳修筑了一條長度為1.0 km的硬質泄洪溝。該泄洪溝能夠有效地攔截西坡雨水,同時收集周邊道路雨水,隨后將其快速的排往市政雨水管(圖1)。隨著“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這種直接將雨水快速排掉的做法已不能達到與時俱進的要求,違背了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它既不能緩解暴雨對市政雨水管道帶來的壓力,也不能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因此,提升西坡公園的儲水蓄水能力迫在眉睫。

      3研究方案

      3.1研究結構

      整體研究結構分為四部分,第一步明確土壤地質及

      圖1泰山西坡山體公園雨后狀況

      下墊面,得出土壤滲透系數;第二步確定匯水面域;第三步根據徐州年徑流控制率確定設計降雨量;第四步計算匯水量。最后根據所得的數據及西坡實際情況確定海綿體形式。

      3.1.1土壤及下墊面

      勘探單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以100 m為間距,在項目地分別布置10組勘探點,深度控制在3 m以內。從山體表層至底基層得到結果如圖2。通過對勘探資料分析,發現腐殖土滲透性較好,黏土一般,灰巖無任何滲透性。因雜填土不在本次設計范圍內故不做具體分析。

      3.1.2匯水面域

      利用ArcGIS水文工具,劃分積水盆地,提取泰山匯水線。得出項目地可利用的雨水徑流面共分為3個匯水區,經計算得出一號匯水區S1=5 hm2,二號匯水區S2=1.3 hm2,三號匯水區S3=35 hm。

      3.1.3設計降雨量

      根據我國大陸地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布圖,徐州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70%~85%之間[2],因徐州地區降雨量少,故本次設計取最大年徑流控制率85%作為設計降雨量的參考標準。通過統計徐州地區近30年日降雨量,最后得出徐州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43 mm。

      雨量徑流系數。因S1、S3為綠地,徑流系數取0.15;S2為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取0.9。再結合《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的容積法V=10HωF,式中:V為設計調蓄容積,m3;H為設計降雨量,mm;ω為綜合雨量徑流系數;F為匯水面積,hm2。最后分別計算出一號匯水區V1=322.5 m3,二號匯水區V2=503.1 m3,三號匯水區V3=2257.5 m3。至此,該區域總匯水量為3083.1 m3。

      理想狀態下,徑流總量控制目標應以開發建設后徑流排放量接近開發建設前自然地貌r的徑流外排量為標準[2]。而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綠地考慮,故本項目中,綠地匯水量不計算在其中。結合以上分析,本項目有效匯水總量為503.1 m3。

      3.2海綿體形式確定

      通過以上分析及匯水量數據的提取,再結合豎向及雨水匯流走向,最終確定了海綿體形式――海綿綠帶,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將生態儲水與景觀相結合。設計的海綿綠帶分別收集泰山路東側雨水及泰山山體西坡滯留雨水,并將收集到的雨水部分用做水景觀,部分滯留后自然滲透,補給地下水。

      4海綿體分析

      4.1泄洪溝改造

      根據以上對海綿技術的研究,同時為了保留原有泄洪溝的功能,只在泄洪溝端頭,破除泄洪溝,并結合周邊地形,設計成跌水式生物滯留塘。

      4.2水路系統

      結合現狀地形,在項目中使用植草溝串聯生物滯留塘的方式,形成整體海綿綠帶。設計植草溝寬度0.8~1.5 m不等,深度20~30 cm,面層按照配比要求放置粒徑5~15 cm的卵石,并且局部點綴徐州本土地區綿羊石,讓整體植草溝在形式上更能體現徐州本土特色;植草溝周邊局部膨大部位則設計成生物滯留塘,在雨量大的月份,滯留一部分雨水,自然形成水景觀如圖6中深色部分。

      以之前計算的數據為參考依據,設計完后的植草溝及生物滯留塘,共能收水494.6 m3。與本項目計算的收水量503.1 m3基本達到匯、收平衡。為了更好的利用這一片區的雨水,在設計好的3組生物滯留塘旁,分別設置了3組蓄水池,收集因短時間內暴雨強度過大而造成的過量雨水。整個收水過程是“收水―過濾―蓄水―用水”。當蓄水池儲蓄容量達到設計上限時,一則可將儲存的雨水用做它用,如灌溉等;二則,無法收集的雨水將滯留在生物滯留塘中,形成水景觀。最后當滯留的雨水高度超過生物滯留塘中設計的景觀擋水坎的最高點時,雨水將會自然溢流至泄洪溝,最終排向湖泊,補給湖水。至此,海綿城市中的滲、滯、蓄、凈、用、排會在整個項目中都有所體現。

      4.3道路系統

      整體道路設計分為兩級。一級為慢行系統,寬2.5 m,兼自行車行駛功能;二級為游園路性質,寬1.6 m,以步行功能為主。道路系統從基層到面層全部選用透水材料,減少地表徑流,減輕雨洪壓力。

      一級慢行系統,采用銹紅色透水混凝土。做法結構由上到下分別為15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碎石墊層,素土夯實。在整個透水混凝土設計中,考慮到成本因素,采用底層100厚原色透水混凝土,面層50厚銹紅色透水混凝土的設計方法。二級游園路,則采用透水磚面層,做法結構由上到下分別為60厚陶瓷透水磚,30厚1∶6干硬性水泥砂漿,10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素土夯實。按照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及JC/T945-2005《透水磚》的規定,在常溫下,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數不能低于0.5 mm/s,強度等不低于C20,透水磚的透水系數則不能低于0.01 mm/s。根據規定,中標施工單位經過試驗適配出最佳配合比,鋪設整體道路。由于山體自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為了使道路系統更加連貫,設計通過石橋連接植草溝兩側道路,營造了一種小橋流水的意境。

      4.4植物系統

      整體植物設計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以保留泰山自身原生態為出發點,分別選用了烏桕、欒樹、青桐、黃連木等色相變化明顯、適合山體生長的喬木為骨干樹種,結合原有側柏林,營造豐富的秋季景觀;在下木選擇上,以多年生籽播花卉為主,同時搭配既耐蔭又常綠的八角金盤、大花萱草、花葉蔓長春,讓整個西坡四季有景可觀;而對于植草溝和生物滯留帶旁,則種植了在徐州地區長勢較好的兩棲植物黃菖蒲和水生鳶尾,配合觀賞

      草,打造泰山西坡別樣風情。

      5結語

      泰山西坡海綿體的建設,將會為未來其他海綿體的設計提供參考依據。特別是和徐州處在同緯度的城市,都可以以此為藍本。該項目是徐州地區首次嘗試建設山體海綿,也是在探索、試驗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摸索前進。就建成后效果而言,能夠滿足海綿城市的前期要求。當然,建成后如何養護,則是項目后期的難點。比如建好的植草溝、生物滯留塘的養護方法,是按照傳統形式上的植物來養護,還是每次暴雨過后,都需要清理一遍。再者,透水材料如何保證長久的滲透性?在北方的冬季會不會出現凍害問題?這些疑問都只能在建成后的泰山西坡山體公園的養護過程中,一步一步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實踐證明,該技術方法能夠在海綿城市前期方案中起到預測作用。

      篇(9)

      【關鍵詞】高速公路;瀝青路面;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U412.36+6 文獻標識碼:A

      1、前言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瀝青混凝土路面以其比單純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諸多優勢特點,而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云南省的各條高等級公路。很多瀝青路面均呈現出一定的早期破壞,如裂縫、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剝落、車轍以及行車過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漸變差(甚至高速公路也出現春融翻漿)等病害。正常維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響了車輛的運行,加大了汽車的磨損,縮短了瀝青路面使用壽命。影響了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增大了養護工作量,經濟損失巨大。

      2、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早期破壞的原因

      道路瀝青路面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為10~15年,如果通車1~3年內就發生嚴重病害和較大面積損壞,稱為早期破壞。早期破壞類型歸納為:

      2.1、水損壞

      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長期下雨后,輪跡處路面向兩邊推擠而隆起,輪跡處繼續沉陷,再發展,靠近輪跡的隆起部分破損,很快就出現面層松散、剝落、坑槽等。這是典型水損害現象。

      2.1.1通常水損害產生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1)路面排水系統不健全

      (2)路面壓實度不足

      (3)路面離析

      (4)其它:集料表面粉塵太多

      2.2 、裂縫

      裂縫是路面早期破損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從裂縫中不斷進入水份使基層甚至路基軟化,導致路面承載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壞。其中包括橫向裂縫和縱向裂縫兩部分。

      2.2.1橫向裂縫

      橫向裂縫大多出現于路面兩側的硬路肩,逐漸發展而貫通全路幅。橫向裂縫可分為荷載性裂縫和非荷載性裂縫兩大類。荷載性裂縫是由于路面設計不當和施工質量低劣,或由于車輛嚴重超載,致使瀝青面層或半剛性基層內產生的拉應力超過其疲勞強度而裂縫。非荷載性裂縫是橫向裂縫的主要形式,它有兩種情況:瀝青面層溫度收縮性裂縫和基層反射性裂縫。

      (1)橫向裂縫其成因主要有三個:

      a材料收縮引起橫向裂縫

      一方面在基層成型過程中,因基層材料失水收縮而形成規則的橫向裂縫,另一方面基層材料因溫度驟降而發生低溫收縮開裂。

      b瀝青及混凝土的溫縮引起的裂縫

      因瀝青是一種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的粘彈性材料,溫度下降時,瀝青混合料逐漸變硬變脆,并發生收縮變形.當收縮拉應力超過瀝青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瀝青路面表面就會被拉裂,并逐步向下發展,形成上寬下窄的橫向裂縫。

      c差異沉降引起的橫向裂縫

      在軟土地基與非軟土地基交界處、軟土地基處理方法變化處或構造物臺背與路段交接處,因地基或路基與構造物差異沉降導致基層開裂,并反射到瀝青面層,形成橫向裂縫。

      (2)對于橫向裂縫的處治方法 :

      對于基層開裂引起的反射裂縫及瀝青混凝土溫縮等引起的橫向裂縫,如縫寬較小可不予處理,如寬度在3mm以上,可將縫隙刷掃干凈,并用壓縮空氣吹凈塵土后,采用熱瀝青或乳化瀝青灌縫撒料法封堵。如縫寬在5mm以上,可將縫口雜物清除,或沿裂縫開槽后用壓縮空氣吹凈,采用砂料式或細粒式熱拌瀝青混合料填充搗實,并用烙鐵封口。

      對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橫向裂縫,如出現錯臺、啃邊、裂縫寬度大于5mm以上的,則需沿橫縫兩側各50cm~100cm范圍開槽,挖除上面層,按照方法(1)先將裂縫填實,然后沿橫縫加鋪玻璃格扇,重新攤鋪上面層。

      2.2.2縱向裂縫

      縱向裂縫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首先,是由于路基壓實度不均勻,路面不均勻沉陷而引起的:其次,是瀝青面層分幅攤鋪時,兩幅接茬未處理好,在行車載荷作用下,易形成縱縫:再次是由于水的滲透破壞引起的。,縱向裂縫,多發于半填半挖路基處、緊急停車帶或路肩部位、行車道部位,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勻沉降造成。

      (1)預防縱向裂縫產生的主要措施

      是處理好地基,若路基分層填筑和壓實得好,使路基盡可能均勻,特別在預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滲入地基的情況下,可以大幅度減少縱向裂縫的數量,同時顯著延緩縱向裂縫出現的時間。

      (2)對于縱向裂縫的處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對于縫寬小于3mm的裂縫可不作處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縱向裂縫,可將縫隙刷掃干凈,并用壓縮空氣吹凈塵土后,采用熱瀝青或乳化瀝青灌縫撒料法封堵。

      如縱縫進一步發展,出現啃邊、錯臺且裂縫寬大于5mm,則需銑刨上面層和中面層(銑刨寬度為裂縫兩側各1m),并對裂縫按方法(1)先行填實,沿縱縫鋪設玻璃格柵,攤鋪中面層,然后在中面層上沿縱向每隔5m設寬為1.2m的玻璃格柵,最后再攤鋪上面層。

      對于尚未穩定的縱向裂縫,除按方法(1)處治外,還應根據裂縫成因,采取排水、邊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縫穩定不繼續發展。

      2.3、網狀裂縫又叫龜裂

      2.3.1 網狀裂縫產生的原因:

      網狀裂縫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體強度不足而引起的。一個原因可能是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路基路面壓實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當或未拌和均勻等使瀝青與石料粘結性差;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現橫向或縱向裂縫后未及時封填,致使水分滲入下層,使基層表面被泡軟,在汽車荷載反復作用下,粉漿通過面層裂縫及空隙被壓到表面產生唧漿,基層表面被逐步淘空,產生網裂。另外,瀝青老化和汽車嚴重超載,使基層產生疲勞破壞也是導致瀝青面層形成網狀裂縫的重要原因。

      為預防網狀裂縫必須加強貨車的載重管理,在路面出現裂縫時要及時修補處理。

      網狀裂縫的處治方法如下:對于輕微網狀裂縫可用玻璃纖維布罩面,對于大面積的網狀裂縫、常加鋪乳化瀝青封層或在補強基層后,再重新罩面,修復路面。

      2.4、車轍和推移

      車轍是在行車荷載重復作用下,路面產生永久性變形積累形成的帶狀凹槽。主要是由于瀝青混合料級配設計不合理、穩定性差或由于基層及面層施工時壓實度不足,使輪跡帶處的面層和基層材料在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出現固結變形和側向剪切位移引起。車轍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當車轍達到一定深度時,由于轍槽內積水,極易發生汽車飄滑而導致交通事故。

      2.4.1車轍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行車荷載的影響

      (2)基層施工質量差

      因基層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層材料、施工、養生不當導致基層整體強度不足,由于荷載作用超過路面各層的強度,使得路表變形過大而形成轍槽和推移。

      (3)瀝青面層高溫穩定性差

      由于瀝青混合料是一種彈塑性材料,如瀝青、礦料的選材不當或混合料組成不當會導致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差、抗塑性變形能力低,在高溫條件下,車輪碾壓反復作用,荷載應力超過瀝青混合料的穩定極限,使流動變形不斷積累形成車轍和推移。

      2.4.2預防車轍和推移病害的措施:

      首先,要選取合適的筑路材料。選用低針入度,高軟化點,低含蠟量的高粘度瀝青和表面粗糙、嵌擠作用好,與瀝青粘結性能強的集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車轍的形成。其次,在施工中要加強控制壓實度,是避免壓實度不足引起車轍的有效途徑。再次,在高溫季節,應嚴格控制超大型超載車通行。

      2.4.3對車轍和推移的處治方法如下:

      對于連續長度不超過30m、轍槽深度小于8mm、行車有小擺動感覺的,可通過對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適當新料后壓實處理。

      當瀝青面層磨損、橫向推移時,應清除不穩定層,用銑刨機拉毛,重鋪面層。

      當基層或土基不穩定時,應先進行補強處理后,再修復面層。

      對于因基層施工質量差引起的車轍、推移,在重新攤鋪面層前應先行處理好軟弱基層的處理。

      2.5、波浪

      主要原因是路面組成材料設計不合理或施工質量差,導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車輪水平力的作用。

      2.6、松散

      主要原因是采用的瀝青粘結力差,瀝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礦料過濕,鋪撒不勻,或所用的嵌縫料不合規格而未能被瀝青粘牢。

      2.7、坑槽

      主要原因是面層的網裂、龜裂后不及時養護而逐漸形成的。另外基層局部強度不足,在行車作用下也易產生坑槽。路面上出現的坑槽病害,是龜裂、松散等其它損壞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2.7.1瀝青路面出現坑槽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是由于面層的網裂、龜裂后不及時養護而逐漸形成的;其次,基層局部強度不足,在行車作用下也易產生坑槽;再次,水損害和油損害也是形成瀝青路面坑槽的主要原因。

      2.7.2預防坑槽損害的措施:

      首先要選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強的瀝青,恰當采用集料,合理設計混合料級配; 其次要嚴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廠、攤鋪、碾壓及終了溫度,確保壓實度達到規范要求,確保瀝青面層的厚度和平整度;再次要確保路表排水暢通,以預防為主,對裂縫、小面積松散、沉陷等作用及時科學的維修,避免其迅速發展為坑槽。

      2.8、沉陷

      一般是由基層局部成形不足,強度不夠,在行車載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對于大面積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勻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壓實度不足引起。

      2.9、凍脹和翻漿

      多發生在路基挖方或填挖交界的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排水設計不合理,造成路基含水量過大引起的翻漿。

      2.10、剝落

      如果瀝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將會造成集料與瀝青之間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集料從路面剝落,使路面形成麻面,進而可能發展成為坑槽、松散等病

      2.11、泛油

      2.11.1含義:

      瀝青混合料中的瀝青在天氣炎熱時向上遷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時又不存在逆過程,因而瀝青積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層有光澤的瀝青膜的現象為泛油。

      2.11.2泛油的成因如下:

      (1)混合料組成設計不當。

      混合料中瀝青用量過多或空隙率過小,在車輛荷載反復作用下,多余瀝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嚴。

      細料含量過少,混合料比表面積較小,則瀝青用量相對較多,也易出現泛油。

      (3)粘層油用量不當。

      噴灑過多或灑布不均勻也會局部出現泛油。

      2.11.3預防泛油的措施:

      必須合理設計混合料組成比例,避免瀝青用量過多;精細施工,嚴格控制施工質量;投入使用后注意養護,防止雨水大量滲入。

      2.11.4泛油的處治方法如下:

      (1).對于路表輕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可不作處理。

      (2).對于局部施工質量差引起水損壞且出現坑槽破壞的,宜按坑槽修補方法處治。

      (3).對于大段泛油嚴重,磨擦系數降低較多,影響行車安全的可采用碎石壓入法處治或銑刨原路面重新攤鋪面層。

      2.12、壅包

      是沿交通流方向出現的路表材料的豎向位移。這類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穩定度低、交叉口車輛的頻繁起動與制動、水泥混凝土與瀝青混凝土路面接點處產生過大應力所致。此外,面層較薄,以及面層與基層的粘結性差,也易產生推擠、壅

      2.13、其他原因

      2.13.1 路基的質量好壞也是影響瀝青路面使用壽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2路基工程的地質和水文特點,濕軟地基的殘余變形、 路基填料和壓實度、路基拓寬、路基內地表與地下水的浸蝕均會對瀝青路面的病害產生影響。

      2.14、路面結構設計我國現行規范中可供設計人員選擇的結構單一,而且級配范圍較寬。

      2.15、設計與路段實際情況相差大

      2.16、科研

      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極快,科研工作的相對滯后是導致我省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在使用過程出現早期破壞的原因之一。

      2.17、外界因素的影響

      2.17.1車輛超載的影響

      隨著我省經濟的迅速發展,云南主要的交通為道路運輸。道路上的貨車運輸增長非常快,某些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超載嚴重。超載嚴重是造成早期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2.17.2氣候因素

      云南特殊的氣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現車轍和推移的原因。

      2.17.3人為因素

      交通事故及車輛漏油交通事故及車輛漏油、千斤頂引起的路面破壞。

      2.18、施工與養護因素的影響

      2.18.1材料選擇不當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都選用優質進口瀝青,上面層采用改性瀝青,但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建設部門為了確保瀝青的質量,在進行招標時將指標值定得過高,以至于有些瀝青供應商為了迎合主管部門的需要,在瀝青中加入某種成分以提高指標值,嚴重影響了瀝青路面的壽命。在這方面,可借鑒水麻高速公路的做法:建設部門對砂石料的供應統一規格、統一招標,在條件適宜的路段自建料廠,嚴格按照標準規格以及質量提供材料,不僅滿足了工程進度的需要,也確保了工程質量。

      2.18.2 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

      2.18.3 瀝青混凝土拌合溫度的控制不嚴

      2.18.4 政府行為的不科學性

      2.18.5 混合料的攤鋪和壓實

      攤鋪質量不好往往伴隨著裂縫、車轍等病害的發生。碾壓過程要及時、迅速,并要保持碾壓要求。絕對不允許壓路機中途急停、轉向,一面發生推擠、擁包現象,從而影響平整度。可見,壓實措施的好壞是對瀝青路面的平整度、防止水損壞和提高抗車轍能力都有很大影響。

      2.18.6 路基施工缺陷的影響

      路基軟土地基不穩定、地基換填或擠淤處理不徹底、路基填筑壓實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勻沉降等都會導致路面的早期破壞。

      2.18.7 橋梁施工缺陷的影響

      橋面瀝青路面早期破壞通常發生在那些預拱度設置不合理造成橋面瀝青面層厚度達不到設計要求、簡支梁橋伸縮縫施工質量差的橋梁結構上。由于橋梁施工質量控制不足的影響,橋面瀝青路面也時常發生早期破壞。

      2.18.8 養護與管理

      路面早期養護措施不及時、不完善等也是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產生早期破壞的原因。允許超載車輛進入高速公路或對超載車輛控制不嚴則更是早期破壞的直接原因。

      2.19、原材料的影響:

      (1)礦料:

      設計好的瀝青混合料首先應認真抓好礦質原材料的選材,嚴格控制礦質原材料備料質量。

      (2)瀝青:

      各地根據氣候分區選擇與本地氣候、交通條件相適應的瀝青種類及標號,并使用優質的瀝青,對預防瀝青路面早期出現車轍,有效防止路面開裂,保證路面有較好的抗疲勞破壞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3、為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發生早期破壞和損壞,應該采取下列措施來防止瀝青路面的早期破壞。

      3.1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并嚴格控制高速公路瀝青路面設計、施工各項指標,嚴把質量關,科學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形象工程;

      3.2將瀝青路面科研工作與高速公路建設結合起來,改變科研與建設施工過程脫節的現狀,將大大提高我省各條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建設水平,有效防止出現早期破壞。

      3.3強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學性。

      3.4保證現場試驗數據的完整和準確,杜絕弄虛作假。

      特別是瀝青材料、砂石料的試驗數據,必須做到抽樣合理,數據真實保證瀝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對高路堤、軟基處理、填挖結合處、結構物兩端填土等重點部位的施工重點監控,防止不均勻沉降影響瀝青路面的使用功能。

      3.5重點控制瀝青路面的壓實度、均勻度、平整度和構造深度等指標,特別處理好平整度與壓實度的關系。

      3.6優化高速公路的排水設計,防止水損壞。

      3.7重視半剛性基層的養護,防止反射裂縫的出現。

      3.8交通執法部門與其它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執法,大力打擊超載運輸,保證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加強巡查防止在路面上修理車輛各種工具對路面的破壞。

      3.9加大養護管理力度,提高養護管理水平。 經驗表明,科學有效的養護不但保證了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服務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進一步發展、節省養護資金的有效手段。

      3.10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技術。

      3.11不過分追求某些結構,例如透水面層,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沿線以及路面灰塵較多,自然環境惡劣等因素影響更容易發生路面早期破壞。

      4、路面在施工過程中質量的控制

      4.1瀝青的選用十分關鍵

      要挑選符合規范各項要求的瀝青,特別是瀝青針入度、軟化點、延度指標必須嚴格把關。選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溫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蠟量低、高粘度的優質國產或進口瀝青。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在瀝青中摻加各種類型的改性劑,以提高基性能指標。

      4.2 在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上要特別重視

      4.3 瀝青混合料拌合時間、出廠溫度、攤鋪溫度、碾壓成型等溫度控制必須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合理安排工期,避開影響施工質量的天氣。

      4.4 攤鋪機駕駛員應選用熟練的攤鋪機操作手,并選擇兩臺前后錯開同時施工,而少采用傘斷面攤鋪機,在攤鋪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停機,注意路面縱向接縫的成型及碾壓工藝。

      5、瀝青路面早期破損的防護

      5.1合理設計路面結構

      5.1.1盡可能減薄瀝青面層厚度

      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的承載能力可由半剛性材料層(基層和底基層)來承擔,無需用增厚面層來提高承載能力。第二是提高瀝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瀝青面層,而是用優質瀝青。第三是瀝青面層的裂縫不只是反射裂縫,在正常施工情況下,大部分是瀝青面層本身的溫縮裂縫。第四是一般來說厚度層大的瀝青面層易導致車轍的產生。

      5.1.2加強瀝青路面防水設計

      5.1.3選用合理的基層和底基層結構

      5.2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質量

      5.2.1集料的選用

      骨料應選用表面粗糙、石質堅硬、耐磨性強、嵌擠作用好、與瀝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則應添加一業數量的抗剝落劑或石灰粉,確保混合料的抗剝落性能。

      5.2.2嚴格控制混合料級配

      為提高瀝青路面使用性能還可以考慮以下兩個途徑:第一是改善礦料級配,采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瀝青結合料,采用改性瀝青。

      5.3嚴格控制施工質量

      瀝青路面施工必須按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對施工全過程,每道工序的質量要進行嚴格的檢查、控制、評定,以保證其達到質量標準,具體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5.3.1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拌和質量

      集中拌合過程中發現“糊料”或“離析”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進行處理;加大馬歇爾試驗頻率,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穩定度、流值等指標,必要時對混合料進行特殊配合比設計。

      5.3.2保證基層頂面粗糙度。

      5.3.3合理灑布透層油、粘層油。

      改善基層材料級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徑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進碾壓方法,避免過振過濕,不能使基層頂面形成灰漿硬殼,不能用細料進行壓實后找平。

      5.3.4提高面層攤鋪質量

      在攤鋪混合料時,運距不能過遠,攤鋪溫度應控制在130℃、50℃為宜,攤鋪厚度均勻,壓實設備數量應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壓遍數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過大;一般不能進行補料,尤其是下面層;基層雨后潮濕未干,不得攤鋪,更不得冒雨攤鋪;縱向、橫向接縫應緊密、平順,各幅之間重疊的混合料應用人工鏟走。

      6、目前我省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存在的問題:

      6.1應用柔性路面理論指導半剛性基層路面結構的設計缺少系統研究分析,導致目前在瀝青路面面層厚度上看法分歧很大;

      6.2交通流不規范,超載車輛的軸重遠遠超過設計計算中標準的軸重

      6.3施工與設計脫節較大,規范應著眼于解決目前存在的高速公路的早期破壞,保證高速公路長期的服務水平;

      6.4沒有大修設計標準;

      6.5缺乏專門的高速公路養護規范。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如下:

      6.5.1增加多層半連續體系的計算模式;

      6.5.2《公路法》對超載有明確的禁止和處罰措施。

      6.5.3由于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不可避免會產生反射裂縫,常常需采用工布或土工格柵來延緩裂縫的發生或加勁處理,也有采用應力消減層的。

      6.5.4建議對面層、基層、底基層僅作原材料的試驗(壓碎值、磨光值、磨 耗率、堅固性等),不再強調混合料試驗;

      6.5.5增加高速公路大修設計內容,包括舊路服務水平評價、使用周期評估、 大修設計標準以及彎沉衰減計算公式等。提出一套以高速公路調查為基礎的、符合高速公路使用品質情況的評價方法及相關指標與標準、依據標準制定相應的養護維修對策已非常重要。另外,對高速公路大修的施工組織、交通安全、標高協調提出指導性意見,對沉降、車轍、縱裂、橫裂、龜裂等主要病害形式提出設計原則。

      6.5.6改進土基摸量取值方法以及承載板測定土基回彈摸量的時樣方法。

      6.5.7進一步強調材料的分級堆放、場地硬化以及其他的防離析、防污染的措施。

      6.5.8進一步細化路面結構內部排水的內容,建議取消關于基層、底基層的級配要求。

      6.5.9增加路面結構層加鋪時對路基沉降指標的要求以及過渡路面內結構的設計標準。

      6.5.10增加SUPERPAVE內容,與國際接軌,主引進美國SHRP技術成果.

      7、省內路面研究現狀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053-02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

      海綿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種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氣候變化和降雨等自然災害時,能夠表現出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抵御一些突發的自然災害。2013年,在就城鎮化建設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就要求我們順應自然,建設自然,加強對城市成天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創造合適生態空間。通過合理地運用雨洪原理,創新新形勢下的城市給排水工作,讓我們合理去利用水資源,把其轉化成有利方面,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和環境惡化,促進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實現發展綠色城市,營造環保人文的新環境。

      二、建設海綿城市對于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1.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緩解城市缺水問題。海綿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對于涵養水源、保護環境起到關鍵作用。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很多城市出現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極大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于建設現代化城市有極大的阻礙作用。在全國城市當中,多數一線城市開始出現了缺水的現狀,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區,城市缺水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關鍵問題。有關資料顯示,在降水中,將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為徑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為公共交通讓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數水白白流失,極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緩解城市缺水這一問題,即通過把水涵養起來轉化為地下水供給人們利用,以減少缺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減少城市洪澇災害。2016年是近10年來降水最多的一年,連續幾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許多城市成為“威尼斯小鎮”。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設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這種情況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排水、滲漏、儲存、滯留”等處理降水的設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城市降水不單單通過排水這單一手段來解決,通過綜合手段來治理,極大地增強城市防洪排澇的能力,很大程度的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3.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環境。由于地面硬化導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資源對氣候的凈化和吸附,造成空氣質量降低和城市溫度的顯著提高,產生熱島效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綿城市的建設必然需要對城市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分析,創造出適合城市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這些不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時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環境,促進城市發展成自然美麗宜居的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使城市人民能夠享受到海綿城市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三、海綿城市是科研與教學密切融合的標志

      1.我們利用給排水的知識和原理,解決城市洪澇和缺水的重大難題。通常的雨水系統通常是及時、快速的處理城市表面徑流,讓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減少降水對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說,擴大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徑,將雨水排放出去,但是這種指導思想忽略了對表面徑流雨水的利用,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缺水問題。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補給,造成城市用水困難,需要從周邊縣調水來解決,這就造成水資源的緊張,增加國家公共設施開支。這就需要我們給排水工程的學生開動腦筋,充分利用現學的技術和知識,把城市降雨轉變為我們所需要的水資源。通過根據不同地區下墊面特征和土壤性狀,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對中小型降雨實現就地入滲和利用,對大型降雨實現就地滯留,在滯留后進行延期排放,錯開城市排水設施使用的高峰期,緩解城市排水設施的壓力。這種模式在新加坡已經開始實現了。新加坡作為著名熱帶國家,降水量處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數場“說來就來”的瓢潑大雨,但是它極少出現洪澇災害。因為他們國家設計了雨水收集與城市排水系統共同調節的設施,預先規劃城市排水系統。在遇到暴雨同時加強雨水疏導,建立大型雨水儲集設施,來應對特大降水。積極建立地面下滲,讓雨水能夠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

      2.遵循城市規劃和自然環境相統一的設計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風險能力。從20世紀開始,歐洲西方國家開始注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盡管不同國家綠色基礎設計建設不盡相同,但是惱體理念上看,都是加強綠地、濕地、公園及雨水貯存滲透設施的建設。在城市開發和土地利用過程中,利用自然環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災害和水質凈化這一特性,大力實施城市儲水滲透設施建設和人工濕地的建設。增加城市的植被覆蓋率,讓城市融入到自然環境當中。海綿城市是我們給排水工程的一種創新,它的實現正是對于給排水的專業知識的融合和發展,是一種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規劃。如何進行科教融合促進本科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提高本科生的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考慮。

      四、科教融合促進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需要培養正確的科研態度

      本科教學是本科生走入社會的一個重要學習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本科教學思路,增加科研促進本科教學的影響力。科研工作是一個自我實現發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不能存在一絲一毫的偏差。要求我們統籌兼顧,具備縝密思想,充分考慮需要面臨的問題和潛在困難,提前做好打算,在實施當中避免重新設計,減少資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費,實現設計項目又好又快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將科研態度融入到本科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創新能力,積極去統籌考慮實驗設計的原理,保證實驗項目能夠順利的開展。

      1.科教融合促進本科教學,需要積O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突出強調了實踐在驗證自己觀點和設計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們本科教學對于社會實踐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夠,學生只能在書本上面學習有關給排水的知識,通過自己假想來設計城市規劃,這種模式很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為書本和實踐是有一定誤差的,需要學生充分考慮一些實際的情況,積極的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只有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他們才會真正體會到課本知識的重要性,這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促進學習積極性具有很大作用。

      2.科研融合促進本科教學,需要創新教師傳授知識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學一般都是教師課堂上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講的模式。由于大學上課人數增多,教室面積過大,使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效率顯著降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去創新傳授知識的方法和思路,通過豐富有趣的課堂知識,通過視頻和PPT向學生展示本課程需要掌握的內容。同時要注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和提問,以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不懂的知識和問題。同時要鼓勵學生上臺講解課程和知識,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當中,增加學生自信心和學習的熱情。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場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給排水工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積極去發現目前建設海綿城市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創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來盡快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同時海綿城市建設是需要多學科、多技術、多部門、多人才來參與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需要統籌各個平臺的工作,使其相互滲透和交融,這一工作也符合現代城市管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劉飛,王巖.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與技術要點探析[J].園林科技,2015,(4).

      [2]陳華.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若干問題的探析[J].凈水技術,2016,35(1):102-106.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s a Case

      QIU Fu-guo

      篇(11)

      1、城市道路系統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內澇現象

      近年來,我內眾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過后頻頻陷入內澇災害,造成城市基本機能的癱瘓和市民生活的極度不便,而內澇之后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樣突出。

      1.2傳統城市道路雨水處理的問題

      城市雨水徑流產生和排放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城市道路,傳統城市道路的排水設計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橫縱坡度產生徑流,通過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體。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這種“以排為主,利用滯后”的排水方式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綿城市綠色道路系統分析

      2.1海綿城市與綠色街道理論

      2.1.1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1]。

      2.1.2綠色街道理論

      綠色街道的實質是生物滯留池等暴雨徑流管理設施在街道層面的應用。其對綠色的界定大多從暴雨徑流管理的角度,強調綠色街道去除地表徑流污染、補充地下水,減少暴雨徑流量,以及美化社區環境,改善街道物理環境的功能[2]。

      2.2海綿城市道路c傳統道路的區別

      傳統城市道路的硬質面積占道路面積的75%左右,道路綠帶面積僅占25%左右,透水鋪裝率不足30%,路緣石和綠化帶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設置在機動車道或者非機動車道上,綠化帶只能吸收自身區域的雨水,雨水口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實現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積水,甚至內澇。

      海綿城市道路采用LID 技術設施,不僅可以保證道路的通行,還能在解決道路排水問題的同時防止雨水對路面穩定性造成破壞。

      3、海綿城市綠色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3.1綠色街道設計原則:建設具生態功能的綠色街道

      3.1.1 LID(低影響開發)理念

      LID(低影響開發)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中,盡最大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強調保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3]。

      3.1.2 綠色街道的生態效益

      綠色街道作為海綿城市雨水管理設施的一部分,不僅具有緩解城市內澇的作用,還能恢復自然水循環的蒸發、滲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

      3.2綠色街道組成模塊設計策略

      3.2.1人行道設計

      傳統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濕滑、積水,影響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同時也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阻止了地下水資源補給。透水人行道是一種可以使雨水透過鋪裝表面,不經過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滲透進入下層土壤的人工鋪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應滿足雨水滲透性和使用性兩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滲透性要求滿足滲透排水功能和生態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夠的強度、抗低溫能力和足夠的水穩定性。

      3.2.2樹池設計

      樹池作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設施,首先應考慮到樹木生長的需要,許多行道樹種不具備很強的抗澇性,因此在綠色街道樹池的設計建造之初,必須對場地內原始土壤進行檢測。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應考慮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區,應該使用沙土或砂質壤土。

      3.3.3路緣石設計

      路緣石是設置在中間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及路側帶兩側的條形構造物。以下對幾種路緣石的優缺點進行分析。

      (1)開口路緣石

      開口路緣石在新建和改造項目中應用廣泛,加工簡單,開口的長度可以根據本地瞬時降雨量進行靈活調整。由于開口破壞了路緣石整體性,一定程度上會妨礙交通安全。

      (2)預制穿孔路緣石

      預制穿孔路緣石石適合安放在新開發的地塊上,鑰諑愿哂諑訪姹旮擼方便雨水流通過。其優點是占用道路空間小,不妨礙人行和車行交通。缺點是不具備過濾沉積物的作用,開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維護,維護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緣石

      溢流路緣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將來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處理設施中,同時不需要很高的維護成本[4]。

      3.3.4停車場設計

      傳統停車場功能單一,設計時主要考慮如何利用有限場地以停放更多數量的車輛,而忽視了場地本身應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綿城市背景下的生態停車場應以促進城市雨水的生態循環作為設計的主要目標,建立具備雨水凈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綠色停車場。生態停車場的布局設計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場地規模、氣候情況等。因此挖掘停車場的生態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場地條件進行設計。

      結論:

      綠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觀生態學的手段緩解城市水問題,城市道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于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控制徑流污染、凈化城市水質、補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當下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看到全社會為解決城市問題積極努力的同時,設計者更不應該盲目,要對各技術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使海綿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長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慧芳.城市道路雨水就地利用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2]李強,賈博,權海源,蘇月,趙萌.綠色街道理論與設計[J].建筑學報,2013(9):1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国产精品成|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精品国精品国产|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日本VA欧美VA欧美VA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日本VA欧美VA欧美VA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