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臨床醫療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09-13 02:18:3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臨床醫療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臨床醫療論文

      篇(1)

      1腫瘤病理學至關重要惡性腫瘤預后一般較差,將給病人及家屬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疾病的病理診斷是腫瘤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對于可以手術的病人通過手術切除瘤組織得到病理診斷,如無手術適應證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手術,應盡可能通過穿刺取得活檢送細胞學或者組織病理學診斷,便于明確診斷并判斷疾病的預后,避免誤診和誤治,以提高腫瘤治愈率和病人生存質量。通過對腫瘤病理學的學習,將有利于醫學生掌握腫瘤細胞的組織學特點,也能對腫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積極意義。

      2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是腫瘤治療方法的基礎目前,人類對腫瘤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形態學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腫瘤多因素致癌理論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腫瘤的病理學發展到分子水平,腫瘤的診治從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這要求我們必須將教學深入分子生物學水平。通過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細胞分化與凋亡、基因表達失控等知識的講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腫瘤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動態及方向。

      3治療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惡性腫瘤四大治療手段分別為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但由于3/4左右的腫瘤病人在就診時已發展到中晚期,單靠一種治療手段很難治愈腫瘤。目前世界治療腫瘤已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我們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應用現有的手術、化療、放療及生物治療,依照不同病例特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人們在綜合治療癌瘤時,大多先切除原發病灶,再輔以化療,這不僅有利于病情分期,同時又可避免錯過那些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手術切除的機會。

      4腫瘤治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腫瘤性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是腫瘤治療的最佳方法,考慮到病人的個體化差異,既要體現規范,又要體現出類似于傳統醫學辨證施治的理念。由于我國現有的醫療體制,專科醫生大多從自身專業出發,過分強調專科治療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治療手段的合理使用。這些問題勢必影響學生對腫瘤治療的整體觀念,故應在臨床教學中予以強調。同時,現代的腫瘤治療正朝著循證醫學方向發展。遵循循證醫學也要求為病人制定出規范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強調腫瘤治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將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辯證思維,也能為病人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5積極學習和探索新技術,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由于醫學界積極探索對腫瘤治療的新技術、新方法,尋找更合理的治療模式,腫瘤的治療不斷出現新發展。現今外科手術強調延長生命、治愈腫瘤的同時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如:直腸癌近年由于消化道吻合器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使許多原來需作腸造口(人工)的直腸癌病人免去了人工的苦惱,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分子靶向治療: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放療設備和技術的改進和提高,精確定位、精確放療使正常組織保護得更好,腫瘤劑量得以提高,提高了腫瘤的局控率。目前腫瘤成為多發病、常見病,作為醫學生,應該對其治療進展、新技術有更多的了解。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探討

      1PBL教學法PBL

      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首先由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推行的一種新教學模式。該教學法以疾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腫瘤從病因方面與基礎及臨床多學科有廣泛交叉:許多腫瘤的診斷依賴于病理診斷;很多腫瘤可以導致多系統功能損害,伴隨的臨床癥狀相當復雜;還有的腫瘤發病機理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要求醫生對免疫學有深度掌握。臨床腫瘤學的這些特點更適合應用PBL教學法。

      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對常見的九大惡性腫瘤講述過程中運用,即通過初步提出問題,準備討論提綱;根據問題預習討論提綱,分學習小組;課堂啟發講授;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并對共同性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本課程的重點難點這樣一個過程來完成教學單元任務。這一過程不應是對一個案例進行簡單探討的過程,而是在醫學的學習過程中創設的一種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的安全的環境。基于醫療安全的考慮,醫學教學中往往不會直接讓學生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嘗試。而在PBL模式下,問題的設計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通過控制討論和教師的指導,經歷一個嘗試-失敗-接受反饋-再嘗試的過程,從而被激發起思考及探索欲望,獲得不同于課堂講授的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師生雙向互動打破了傳統的單向講授式教學的模式,能提高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深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講授示教加多媒體課件法適用于既有理論

      又有實踐的內容,理論強的內容以講授為主;操作性內容以模型示教及課件演示為主。講解時,有些采用邊講解示教、邊演示課件的方法,有些采用先講授、示教,再課件演示的方法。根據不同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已經進入多媒體教學時代,多媒體教學是結合以多媒體、網絡等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技術。這種教學方式直觀、高效、內容豐富、表達力強,是臨床腫瘤學教學的最好形式。如解釋腫瘤的發生、發展及一些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作用機理,其內容抽象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腫瘤細胞的分裂、腫瘤微血管的形成及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靶點后所產生的一系列生化反應,以動畫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現,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應是從學生本身出發,而不是從學科出發。講授過程中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應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比較、應用、分析、綜合,而非僅限于聽課和記憶。利用討論、個案研究、設定引起其興趣的問題并鼓勵從專業角度去解決等方式,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批判性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以批判的態度思考,對別人的思想提出有探索性的質疑,而教師則可以嘗試檢驗其推理或質疑的質量,給予其鼓勵。學生能從課堂中獲得學習的技巧、態度、習慣,比掌握單純的知識更為重要。

      3加強臨床見習與臨床實習,培養醫學生腫瘤臨床工作能力醫學生臨床見習與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課時進行臨床見習,使學生直觀地學瘤疾病知識,深刻地掌握腫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一年的臨床實習中,如何安排腫瘤病種的臨床實習,關系到學生能否將學到的腫瘤學知識來處理腫瘤疾病的關鍵。常規的安排忽略腫瘤科的臨床實習,尤其是放療科的實習,這不利于醫學生腫瘤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不利于醫學生在臨床工作中處理腫瘤疾病。只有通過充分的腫瘤臨床實習,才能為將來的腫瘤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具體實習安排:在經過普內科及外科實習之后,安排1-2個月左右的化療科和放療科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已學的腫瘤學知識,才有可能深刻領會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明確腫瘤治療過程中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治療及其他療法的適應范圍,正確選擇合理、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在1-2個月的實習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如下幾種能力。

      3.1腫瘤的臨床思維能力在學生進入腫瘤科實習后,我們用類似導師制的臨床教學模式,對每批進入我科的實習生均固定教師進行指導。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向學生傳授腫瘤臨床思維能力。所謂臨床思維能力是指臨床醫生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利用所獲得的有關疾病的感性材料(如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各種器械檢查結果等),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法來綜合分析,從而達到正確診斷疾病并提出治療方案的理性思維過程。

      實習過程中,應鼓勵學生作出疾病的判斷與治療方案的選擇,并要求其對此提供推斷的依據,這種真實的任務往往會比模擬的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欲。而導師在此過程中,不只是評判其對錯,還需要評價學生的推斷過程,使其掌握問題的實質而非單純的結果。通過這種能力的培訓,樹立起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學習方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從學生到臨床醫生的角色轉變。

      3.2醫患溝通能力在科室實習、見習期間,還應該加強對實習學生醫患交流能力的培養,醫患交流是整個醫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醫患交流技能的培養,對臨床學習的效果及畢業后順利進入醫生角色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腫瘤患者一般情況之下都要面對生理及心理的雙重痛苦,需要醫護人員及社會的關心。因此,認真傾聽患者的心聲,解除他們心理上的負擔和生理上的病痛,是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從而使實習生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觀念。

      3.3腫瘤的綜合治療和跨學科思維能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針對乳腺癌的患者,把腫瘤學基本原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好乳腺癌綜合治療原則、無瘤原則、腫瘤三級預防、臨終關懷等。同時培養實習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理解病人保乳及再造術中與美學和整形學的關系。另外還可通過乳腺癌基本理論和手術方式的變化說明循證醫學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方面的培訓,提高了他們開放性思維能力。

      完善教學質量評價與考核體系

      篇(2)

      本研究共收集94例肛裂患者,均符合肛裂診斷標準。94例肛裂患者中,治療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齡18~65歲,平均(50.57±13.49)歲;病程4~51個月,平均(25.3±11.33)個月。對照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齡18~66歲,平均(49.32±13.42)歲,病程5~55個月,平均(25.91±12.18)個月。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操作

      治療組:(1)患者取側臥位,肛周備皮、消毒、鋪洞巾;(2)取1(普魯卡因20 mL作肛周浸潤麻醉,肛內碘伏消毒;(3)左手食指插入肛內觸到肌間溝,右手持小針刀于3點或9點距肛緣1.5 cm平行刺入,左手食指在肛管內引導,勿使針頭刺入腸腔,以防感染,針頭到達肛管肌間溝處,將小針刀旋轉90度轉呈垂直狀,使針刀刃面向下刺斷內括約肌但不要超過齒線,以免傷及肛管直腸環,刺斷內括約肌后,再將小針刀呈平行退出,可觸及一凹陷,然后用雙手食指同時插入肛管,分離斷面內括約肌,使松弛,壓迫斷面5分鐘,有利止血; (4)凡士林紗布填塞肛內,敷蓋針孔,寬膠布固定,術畢。對照組: (1)患者取側臥位,肛周備皮、消毒、鋪洞巾; (2)取1(普魯卡因20 mL作肛周浸潤麻醉,肛內碘伏消毒; (3)待括約肌松弛后,沿肛裂潰瘍正中作縱形切開,上至齒線下至裂口外端0•5-1cm,將裂痔、肥大的肛、感染的肛竇等病變組織一并切除,同時切斷部分內括約肌或外括約肌皮下部,切口深度以切開潰瘍中心,切斷部分括約肌至無緊縮感為度,將裂損邊緣修剪整齊; (4)后以凡士林油紗條填塞肛內,小棉墊敷蓋,寬膠布壓迫固定,術畢。

      1.3術后處理

      治療組:⑴術后臥床休息,切口處壓迫半小時,以防術后出血;⑵禁解大便24小時,24小時后即可排便,整個病程之中囑患者注意避免久蹲、久站及做強度較大的活動;⑶術后正常飲食,整個病程盡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及刺激食物;⑷術后切口疼痛一般可忍受,若疼痛較劇可考慮使用止痛藥,如曲馬多;⑸選用抗生素配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天1次,用藥時間5-7天;⑹術后保持每日大便通暢,便后用洗劑熏洗、坐浴20分鐘,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切口后于肛內納入1枚九華膏,后以無菌紗布敷蓋,膠布固定。對照組術后處理同治療組。

      2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肛腸學術會議《杭州第二次肛裂專題會議》(1994年)的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與并發癥消失,創口完全愈合;顯效:癥狀與并發癥消失,創口基本愈合;有效:癥狀與并發癥明顯好轉,創口愈合欠佳;無效:癥狀、并發癥及創口均無明顯改善。

      3討論

      篇(3)

      [關鍵詞]:中風病/針灸/藥物的治療

      [論文]:中風柰屬于現代醫學腦血管病的范疇之中,其中包括以下兩類:1、出血型的腦出血;殊(纟網)膜下腔出血等;2、缺血型的暫短腦缺血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梗塞,腦血栓形成等,發展迅速,且病情復雜,嚴重而多變,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殘的重要病種之一;現代醫學雖然對比病有比較充分的認識,但是對于解決本病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目前還是個難題,探討祖國醫學之中藥和針灸方面,對於中風的發病機理,治療規律,還是有很大的成功之處,現將目前我對中風病的認識和治療,談一下我的膚淺之見,拋磚引玉,與廣大的同道和有志之士共同研究和提高。

      一般資料:

      筆者自1981年至1994年治療的20例中,男八例、女十二例。36歲——50歲的七人,51——80歲的13人,當病至10天的八人;10日至30日的七人,一個月以上的五人。中經絡的七人,中臟腑的八人,后遺癥的五人。

      對本病的認識1、特點:突然發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進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療不當,往往致死致殘。

      2、病因病機,誘發本病的病因:風、火、痰、毒、中風的發生和發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腎四個臟器;由于以上四個臟器陰陽失調、平時房勞過度,勞累、嗜酒,生活無常,膏梁厚味,肉食過度而發生。

      治療方法:(分類)

      一經絡:

      1、肝腎陰虛及肝陽上亢型:表現為頭暈頭疼、耳鳴、少寐多夢,腰酸腳軟、手腳麻木,逐漸發展為偏癱、口眼歪斜、舌實、語言障礙、舌質發紅、苔白或稍黃、脈象眩滑或弦細數脈。

      治療原則:滋陰潛陽、熄風通絡為則。

      治療方法:中藥、生龍骨30克,生牡物30克、代褚石15克、鉤藤30克、15克、白芍15克、玄參10克、龜板10克、懷牛膝30克、天麻10克,生地30克。

      每日一劑,每日分三次口服:若頭脹失眠,嚴重者加羚羊角粉1克沖服。

      針炙: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通里、用瀉法,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第一次針患側,第二次針健側,如隔日一次,每次健患側均做針炙治療,語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針攢竹透魚腰、太陽透下關,醫風等。

      體液療法,丹參液加大黃液靜滴、劑量可根據體質情況而定;另加小活絡丹內服,每日二次,每次一粒、黃酒送下。

      2、痰熱腑實及風痰上擾型:表現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結、語言不利、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大。

      治療原則:代痰通絡,祛痰活絡為利。

      治療方法:中藥:膽南星15克、全瓜蔞10克,大黃10克、芝硝10克(沖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癥狀逐漸好轉后,改用下例處方:膽南星10克、全瓜蔞30克、丹參30克、白芍6克、雞血藤30克;若頭昏嚴重者加鉤藤30克、15克,珠珠母30克,(先前)若煩燥不安,徹夜不眠者,痰熱內蘊,陰虛陽亢的加生地10克、沙參10克,夜交藤12克。

      針炙: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通里、豐隆、陽陵泉用瀉法。每日一次或二次,第一天針刺患側,第二天針健側,若隔日治療一次,患健兩側均取;語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攢竹透魚腰,四白透迎香,地倉透頰車,醫風、下關。

      中成藥可選用牛黃清心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早晚分服,白開水送下。

      一、中腑腑:分閉證和脫證兩大類型。

      1、閉證:由於陰陽元氣發生逆亂而得、癥狀:表現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口眼歪斜、兩手緊握、患肢拘急、強痙、煩躁不安、面赤身熱、氣粗、大便閉阻、痰聲漉漉、舌苔黃膩、脈象弦滑數。

      治療原則:化痰開竅、平肝熄風

      治療方法:1、急性期的搶救針炙:人中、十二井穴點刺放血、必然蘇醒、蘇醒后針刺以下穴位:廉泉、氵勇泉、豐隆、太沖、合谷均用瀉法。

      2、中成藥灌服:安官牛黃丸、至寶丹,紫雪散、萬氏牛黃清心丸、根據病情可選一種應用、應采用先針刺后灌藥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才更好。

      1、中藥的應用:羚羊角粉1.5克(沖服),鉤藤30克(后下),竹瀝水20ml,半夏10克、醋膽南星10克,七節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竹黃10克、黃連5克、夏谷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次頻服。

      若風痰偏盛、靜而不煩、面白唇紫,舌苔白膩、去黃連、夏谷草;另加蘇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間痰涌,加川貝母,或竹瀝水40ml灌服,每次間隔4-6小時一次。

      若痰火重灼、面赤氣粗、身熱煩躁,嘔吐、呃逆、大便秘結,加龍膽草10克、大典10克、枳實10克、風化硝5克(沖轉貼于服)。

      若風痰偏重,手足抽搐的加石決明30克,(先煎),全蟲5克、地龍15克、煎服,每日一劑。

      1、脫證:表現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肢體癱軟,口眼歪斜、目合口張、鼻干、息微、手足撒開、二便失禁、汗多、肢冷、舌痿脈象微弱欲絕。

      治療原則:回陽固脫為則。

      治療方法:重用灸法;大推、神厥、丹田關元,隔姜50-300壯,大艾炷。蘇醒后針氣海穴、關元穴。中國

      2、內閉外脫癥:

      首先采用人中穴強刺激的方法進行治療,刺后加灸足三里,氣海、百會、兼輕久刺激三陰交穴,用平補平瀉法。

      中藥液靜滴;生脈散注射液或參附散注射液靜脈滴注。

      中藥處方:小紅參10克、制附子10克、急前后灌服或鼻飼、用人參、附子湯也可以。

      若汗多不止的加生龍骨30克,生牡(牛歷)30克、上兩味先煎、黃芪30克、五味子6克,煎石服。

      3、后遺癥的處理:治療一個月后,形成的偏癱,口眼歪斜癥狀的患者、統按后遺癥處理及治療。

      氣滯血瘀型;癥狀:肢體軟弱無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質紫、有瘀點、舌苔白、脈象細澀。

      治療:針灸、陽白穴、下關穴、地倉穴、廉泉穴、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陽池穴、通里穴、環跳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絕骨穴等。

      一般的情況下,每次治療取面部二穴,上肢、下肢各取三穴、或用透穴法;盡量做到取穴少而精,以上穴位輪換使用;另外,每次治療加取心、肝、肺、腎的原穴:即太沖、太溪、內關、三陰交穴等。

      每個病例堅持治療三個療程、評定效果。每日一次或一日二次針灸,上午針患側,下午刺健側。也可隔日一次治療,每次患健側雙側針灸穴位,二十天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相隔七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上以穴位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取啞門穴第一針先刺啞門穴、然后再配合其它穴位,每周針啞門穴一到三次。

      中藥的應用:中成藥、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丹、牛黃清心丸、可任選一種或兩種運用。按說明書劑量服用。

      中藥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30克、當歸30克、雞血藤15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桑寄生15克、紅花6克、地龍10克、桂枝6克、每日一劑三次分服。

      肝腎虧虛型:癥狀:一般表現為上下肢軟弱偏癱,發酸、言語不利、流品水、頭暈面赤;神志呆癡,面色無華、無神、舌白、脈細微。

      治療方法:針灸處方、四白、下關、地倉、廉泉、曲池、外關、合谷,陽池、通里、環跳、陽陵泉、足三里、絕骨、腎俞、膽俞、肝俞。

      一般每次治病取面部二穴,上下肢各取三個穴位,或取透穴,以上穴位輪流使用、用補法或者灸法、每個病例治療三個療程評定治療效果十次或十天為一療程。

      中成藥,可使用人參再造丸,或健步虎潛丸服用,每日二次,每次一丸。

      中藥處方:地黃30克、巴戟天10克、石斛10克、肉蓯蓉1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熟附子8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每日一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民間卓驗方的治療:

      1、生附子研未,用醋調和,貼雙湧前穴上每日一次,用於下肢冰冷型的患者。

      治療效果評定標準:

      思維正常,語言清楚流暢,四肢功能恢復或基本恢復,生活自理者為臨床治愈。思維清楚,語言及四肢功能大部分恢復。生活基本可自理的為顯效。病情較前好轉;思維清楚,語言及四肢功能較前好轉為有效。同治療前后相比病避孕藥沒有變化或惡化者為無效。

      篇(4)

      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1年到我科室進行膽石癥手術的35例患者,患者在術前右上腹均出現腹疼痛,并且反復發作。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發熱、黃疸癥狀。在35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53.5歲。有29例患者在之前并沒有手術史,4例患者有過一次膽道手術史,2例患者有過二次膽道手術史。有手術史的患者之前的多為膽總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及膽囊切開取石蕈狀管造瘺。與上次進行手術的時間間隔:最短的時間是2年,最長的時間為17年,平均時間為9.5年。在術前對所有患者都進行B超或CT監測,由此來證明出結石的分布位置。其中,有7例患者是屬于單純膽囊結石,2例患者屬于單發結石,其結石直徑為2.4cm,5例患者屬于多發性結石,其結石直徑為0.5~2.0cm;5例患者屬于單純肝內外膽管結石;16例患者屬于膽囊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

      1.2手術方法

      在進行手術時,根據結石的分布位置,選擇保膽手術、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2.1保膽手術

      行人工氣腹,并且按照腹腔鏡常規方法進行攝像系統及冷光源的置入,置入方式為: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底縫吊。用電凝將膽囊底切口約0.8cm,待到將血止住以后再進行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1.5mm中空超聲探針的置入,使用負壓將擊碎后的結石殘渣吸出以后對膽囊進行沖洗,并立即給予止血處理,同時對于未吸干凈的殘石要帶保護套進行全面清除,膽囊管開口處有膽汁流入后,再使用3-0可吸收腸線對膽囊切口進行間斷全層縫合,經測試未見膽囊切口有滲漏,方進行術野清洗,將腹腔積液吸盡,排氣,切口縫合。

      1.2.2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術前需保留導尿管和胃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于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先切除,然后將膽總管切開約2~2.5cm,最后在取結石時使用取石鉗將能取的取出,不能夠取出的結石,將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由切口置入,并且使用1.5mm或3.3mm的超聲探針進行邊碎石邊吸引,術后要留置“T”型引流管。

      2結果

      使用保膽手術取石的患者均1次成功。使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手術取石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1次成功,6例患者在術中轉開放手術1次成功,只有3例患者沒有1次成功。造成其無法1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體質較差,對于長時間手術無法忍受,肝內外膽管存在結石量過大,并且大部分的分別部位是二級膽管以上。在患者術中及術后均經過B超或造影證實有結石殘留,1個月后使用同樣的手術再次取石,全部取盡。本組患者使用超聲碎石取石成功率達到100%,手術使用時間90~240min,平均時間為158min。患者住院5~10天,平均天使7.5天,術中的出血量為50~100ml。術后均沒有感染、膽漏或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35例患者來院復查均在術后2~12個月,經B超檢查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壁沒有出現水腫,肝內外膽管沒有結石復發。

      篇(5)

      全部50例病人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間住院手術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8歲,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長22年,最短9月。

      1.2癥狀體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腫脹疼痛,部分患者關節僵硬、肌肉萎縮。22例病人X線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或關節周圍骨質疏松。

      2、治療方法

      2.1關節鏡下治療術

      無菌手術常規準備,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規入路進關節鏡及器械,按順序依次探查髕上囊、內外側間溝、髕股關節和髁間窩,在多部位取滑膜組織送病檢,同時將一些增生無功能的滑膜組織給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直到引流液體清亮為止。術后第2天進行膝關節及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2.2中藥外用熏蒸

      術后切口愈合后開始中藥外用熏蒸治療。采用自擬的通經活絡湯:獨活30g、防風15克、乳沒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紅花15克。煎煮好后,乘熱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為1療程。

      2.3內服中藥

      術后第2d開始內服壯骨去瘀湯: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靈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雞血藤20克、乳香10g、沒藥10g、紅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證為濕熱,上方加黃柏10克、蒼術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龍10克;辨證為寒濕,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獨活20克、麻黃10克。

      3、結果

      本組50例中,無一例感染,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4—30個月,平均20個月。根據病檢和相關檢查,50例中,創傷性滑膜炎25例,骨性關節炎15例,化膿性關節炎4例,痛風性關節炎3例,滑膜結核2例,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1例。療效評定按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臨床療效按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評定。本組優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總有效率100%。

      4、討論

      篇(6)

      本組病例為56例四肢骨折患者,男39例,女17例,年齡17-80歲,平均40.9歲,患者致傷的原因有:墜落傷的6例,車禍致傷的41例,跌傷的9例。患者骨折部位為:脛腓骨20例,肱骨7例,股骨15例,尺橈骨14例。而其中,閉合骨折21處,開放骨折35處;陳舊骨折41例,新鮮骨折15例。患者受傷后到手術時其平均時間15.8h。

      1.2治療方法

      在手術前首先對所有的患者進行X線檢查,如果患者的新鮮骨折出現腫脹的癥狀,那就需要把患者的肢體抬高同時進行牽引,再結合進行藥物治療,等待患者骨折處的腫脹消退以后在進行手術;如果患者患有筋膜間室并發癥的那就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假如患者的骨折出現感染癥狀并引起了傷口無法愈合時,在其手術之前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同時需要盡量提高患者的身體抵抗能力。

      在對出現細菌性感染的骨折患者進行抗炎治療手術時,首先需要對骨折小塊進行復位并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同時選擇與患者骨折處骨干相應長度和形狀的鋼板,在骨干的兩端各安裝1枚常規雙皮質螺釘,最后將骨干和鋼板用2-3枚螺釘進行固定。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對手術處進行常規的止痛處理,同時為了防止傷口感染,對患者的靜脈滴注3-5d的抗生素。如果患者出現感染應適當的延長滴注抗生素時間并經常對骨折固定針眼處進行常規護理,需要一直保持傷口的干燥,以防止傷口的感染,在手術3-7天之后可以適當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肢體功能訓練。

      2結果

      通過對56例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技術進行治療之后,根據文獻資料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1)對患者手術處進行X線照片,圖片顯示患者骨折線模糊,同時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2)無縱向扣擊痛,傷口局部無壓痛癥狀;(3)傷口局部無異常情況;(4)肢體功能測定:在解除了外部固定的情況下,患者的上肢能平舉1kg重物達1min,患者下肢能夠連續性徒手步行3min,大約在30步左右。在術后需要連續觀察2-3周時間,觀察患者骨折處是否變形,而觀察的第1d也是臨床愈合期。在進行(2)、(4)兩項功能測定時需要慎重,盡量避免再次發生傷口變形或再骨折。在術后的18個月時需要對傷口處復查X線后再次評價療效。所有病例隨訪時間3-24個月,平均14個月。

      3討論

      在臨床上采用鎖定加壓鋼板的優勢明顯高于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案。

      3.1在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國定技術治療時

      篇(7)

      1臨床資料

      收集三叉神經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35-76歲,70%以上為40歲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長30年。發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從口角附近放射到同側面部、耳、眼和頭部。無預兆,開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輕觸即可誘發,間歇期可完全正常。

      2診斷與鑒別診斷

      2.1診斷位于三叉神經分布區內陣發性燒灼、閃電樣劇痛,常影響上頜支以及下頜支,上頜支最常受累,下頜支次之,但在三叉神經眼支發作者罕見。三叉神經痛以一陣陣地發作,持續數天或數周,可以在發作期間有持續的灼樣或疼痛的背景。無癥狀的期間可以數月或數年。因面部動作或觸及面部而誘發疼痛;在洗臉、刷牙、進食、講話等時激發面部觸發點,上下唇、鼻翼、硬腭等處為敏感區,亦稱“扳機點”,可引起疼痛。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沒有神經病學體征或提示任何相關器質性損害的其他特征,根據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發作性、無痛的緩解期和誘發疼痛的因素以及無三叉神經等器質性病變的體征,診斷上通常并無困難。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數病人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加重,也有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期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以后可緩解數月或數年,但很少有自愈。神經系統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征,發作為陣發性,如同時伴有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無力以及其他神經系統損害,或疼痛呈持續性,應考慮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2.2鑒別診斷需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病、牙痛、舌咽神經痛、蝶腭神經痛等疾病鑒別。三叉神經痛需與頭面部疼痛如牙痛、鼻竇炎引起的疼痛鑒別;三叉神經痛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發作特點與特發性相似,繼發性三又神經痛常表現為持續性疼痛,病變區域內有感覺減退,并且遲早有其他腦神經功能障礙等出現。舌咽神經痛,疼痛性質相似,位于扁桃體、咽及舌后部,咽喉、舌根和扁桃體窩可有觸發點,用4%可仁因、1%地卡因等噴涂,如能止痛可確診。蝶腭神經痛較少見,疼痛呈劇烈燒灼樣、刀割樣或鉆樣,位于鼻根后方、顴部、上頜、上腭及牙齦部,常累及同側眼眶,疼痛向額、顳、枕和耳部等處放散,可伴病側鼻粘膜充血、鼻塞、流淚。每日發作數次至數十次,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無扳機點。蝶腭神經節封閉有效。非典型性面痛,疼痛在頭面和頸部,持續時間較長。

      3治療

      三叉神經痛治療主要可用抗癲癇、神經阻滯等治療。無效或失效時考慮其他療法。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應針對病因治療。3.1藥物治療

      一般止痛劑對輕癥有效,嚴重者常首選卡馬西平,開始可給100mg,2/d,口服,如果對副作用能耐受,則隨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疼痛停止后逐漸減量。服藥時應注意副作用如眩暈、走路不穩、皮疹、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肝功能損害等。苯妥英100mg口服,每日3次,必要時可逐漸增加,但最大劑量不超過600mg/日。主要副作用有牙齦腫脹、皮疹、共濟失調及肝功損害等。氯硝西泮(氯硝安定)1mg,口服,每日2~3次,可逐漸增加至4~8mg/日,注意副作用,停藥后副作用消失。大劑量維生素B12,每次1000~3000μg,肌內注射,每周2~3次,連用4~8周為1療程;部分患者可緩解,或首劑1000μg,第二次2000μg,第3次3000μg并維持至產生明顯療效。無副作用,偶有一過性頭暈、全身瘙癢及復視等。其它藥物如雙氯芬酸、阿司匹林及對乙酰氨基酚等。

      3.2封閉療法

      適于服藥無效者,在神經分支或半月神經節注藥阻斷傳導,用無水酒精、甘油封閉神經分支或半月神經節,無水酒精注射療效較短,甘油注射療效較長,甘油是高粘度神經化學破壞劑,注射后逐漸破壞感覺神經細胞,數小時至數日方能止痛。副作用為注射區感覺缺失。對年老體弱無手術條件者適用。

      3.3射頻治療

      適宜于不能耐受手術者,在X線監視或CT導向下將射頻電極針經皮插入半月神經節,通電加熱至65~75℃,維持1分鐘,選擇性破壞半月竹后尤髓鞘痛溫覺傳導Aδ和C細纖維,保留有髓鞘觸覺傳導Aα,β纖維,療效達90%以上。射頻治療是三叉神經痛經藥物、封閉等治療效果不佳后的較好方法,射頻治療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影響極為明顯,主要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緊張、熱凝加溫時劇烈疼痛等刺激引起反身性作用等因素有關,治療中要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酌用鎮靜劑,預后服用心痛定等降壓藥。

      4討論

      三叉神經痛患者多為中老年,無明顯病改變,三叉神經痛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首選抗癲癇藥,尤其是卡馬西平常作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一線藥物。但在撤藥時則應每1周或2周緩慢地進行,使停藥時不是落在本病的自發緩解期。用藥時應注意止痛藥物的副作用,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最小有效劑量。三叉神經痛藥物治療即可獲得良好效果,但病情較重或出現并發癥或需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一般預后良好,教育病人勞逸適度、生活規律,避免勞累、緊張,嚴格遵守醫囑用藥。

      篇(8)

      成為肛腸科的常見疑難病。大量文獻證明中藥保留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現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8例,年齡在20-50歲,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現上述癥狀2個月以上前來就診,通過結腸鏡檢查確診。

      1.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局限于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的炎癥過程。病得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理漫長,常反復發作。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于20~40歲,也可見于兒童和老年,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本病發病主要由于免疫機制異常,細胞、體液免疫反應均參與,并與遺傳因素有關。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參與發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大便有粘液膿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

      1.3治療方法及結果

      1.3.1中藥臨床上采取清熱解毒,涼血止瀉的中藥湯劑保留灌腸,使藥液直接通過腸壁吸收發揮藥效。方中青黛涼血解毒;秦皮清熱燥濕、澀腸止瀉;黃連清熱止瀉,它含有多種生物堿,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腫生肌,利于潰瘍面的修復;白頭翁對腸粘膜有收斂、止血作用;三七能縮短凝血時間,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抗炎抗病毒的應激反應。以上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生肌之功效。灌腸藥用:青黛5g,秦皮、黃連、白及、白頭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藥用文火濃煎成100ml藥汁備用。

      1.3.2方法:上述中藥100ml每日1次,連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藥液100ml灌腸前將藥液溫熱約38°~40°,灌腸時囑其左側臥位,并插入肛管,連接輸液瓶裝有灌腸液的輸液管,緩慢注入藥液,注入后令患者盡量抬高臀部,灌腸: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30min,橫結腸、右半結腸、全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各30min。經注入腸腔,保留時間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復查1次結腸鏡,為1療程。

      1.3.2療效判定經過2個療程以上的治療,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潰瘍病灶縮小50%以上或漬瘍愈合,糜爛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澤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篇(9)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選取的96例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其診斷均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齡33~62歲;對照組48例,男40例,女8例,年齡32~60歲;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過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失代償情況。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靜點丹參注射液250ml,1次/d,并口服中藥湯劑,基本方為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方劑主要藥物組成及常用劑量為:黃芪、柴胡、枳殼、香附、白芍、茯苓、白術、厚樸、陳皮、郁金各15g,青皮、豬苓、炙甘草、川芎各10g。1劑/d,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對照組口服維生素E丸100mg,3次/d,靜點維生素C2.5g,1次/d,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出現明顯肝功異常(ALT>120u/L)或肝硬化失代償者按治療原則給予相應治療。

      1.3觀察指標所有病例每月檢測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白蛋白,每3個月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透明質酸(H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及彩超測試肝脾大小和門脈直徑各1次。治療和隨訪中如出現TBIL>35μmol/L、血清白蛋白<35g/L、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為肝硬化失代償。

      1.4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χ2檢驗。

      2結果

      2.1失代償情況治療結束后及隨訪半年中,治療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12.6%,對照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32.9%,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情況治療組血清纖維化指標在治療前后變化顯著,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并無顯著差異,見表1。表1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P<0.05,P>0.05

      2.3門脈直徑的變化治療組治療前(14.21±1.32)mm,治療后(13.2±1.26)mm,療效顯著(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13.99±1.31)mm,治療后(13.92±1.29)mm,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病例58.9%脾臟厚度縮小>2mm,而對照組只有12.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1)。

      2.4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代償性肝硬化的合理治療方案是去除致病因子,抑制膠原纖維形成的各個環節,促進其降解和吸收。長期以來,以活血化瘀和軟堅藥為主的方劑,已獲一定效果。丹參注射液為中藥制劑,丹參的成分之一丹參酮Ⅱ-A磺酸鈉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且有改善肝脾微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中藥黃芪補氣升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柴胡、枳殼、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氣,川芎、白芍養血和血,炙甘草、白術、厚樸、陳皮運脾化濕,茯苓、豬苓利水滲濕。本文結果提示,丹參注射液和中藥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血清HA、LN、PCⅢ,同時有效縮小門脈寬度和脾臟厚度,并阻滯肝硬化失代償的發生,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

      篇(10)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內分泌失調精神抑郁癥患者中,選取86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43例,年齡41~66歲,平均(47.213.52)歲;病程4個月~6年,平均(1.640.42)年。觀察組43例,年齡40~67歲,平均(47.603.55)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1.570.4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歲;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2];性激素六項檢測異常;符合中醫肝郁脾虛分型標準[3];2周內無抗抑郁藥服用史;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有過敏史;有明顯自殺傾向者;合并其他精神障礙患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性激素序貫周期療法,給予戊酸雌二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36,規格1 mg),1 mg/次,口服,1次/d,連續服用21 d。在戊酸雌二醇用藥第12天,加安宮黃體酮(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715,規格2 mg),6 mg/次,口服,1次/d,連續服用10 d。期間給予抗抑郁藥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100165,規格10 mg),初始劑量5 mg/次,口服,1次/d,2周后增至10 mg/次,1次/d,之后根據患者個體反應調整劑量,最大劑量可增至2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逍遙解郁湯,方藥:白術15 g,茯苓15 g,枳實10 g,當歸15 g,遠志15 g,柴胡15 g,廣郁金10 g,白芍15 g,黃柏5 g,甘草6 g,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兩次分服,1劑/d。兩組均以3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4]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5]對兩組患者抑郁癥狀予以評估。SDS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53分為標準分,分值同抑郁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HAMD量表共包含17個條目,分值同抑郁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根據相關文獻[6]對治療效果予以評價,痊愈:HAMD減分率75%;顯著進步:HAMD減分率50%,75%;進步:HAMD減分率25%,50%;無效:HAMD減分率2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進步例數+進步例數)/總例數100%。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應用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Unicel Dxi800型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對血清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予以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抑郁癥狀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治療后SDS、HAMD評分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70%,同對照組的72.09%比較,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4.914,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H、FSH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內分泌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治療后LH、FSH水平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精神科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生理、心理、環境等相互作用可能是引發該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7]發現女性內分泌失調,可引發多種生理、心理變化,并造成下腦丘-垂體-腎上腺軸功能亢進,從而產生高水平皮質醇,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產生抑制作用,導致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活性下降,睪酮及雌激素水平降低,有研究[8-9]證實睪酮及雌激素降低同抑郁癥發生有密切關聯。西醫治療女性內分泌失調性抑郁癥,一般采用抗抑郁藥物與激素類藥物結合,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其毒副作用大、停藥后易復發、患者預后較差,因此存在明顯缺陷。

      抑郁癥在中醫理論中被歸于郁證范疇,其中以肝郁脾虛型最為常見。肝主疏泄,可對全身氣機運行予以調節。肝失疏泄,則氣機運行失常,累及心脾,脾失健運,故而致病。治療當以疏肝解郁、健脾行氣為主[10]。較多報道[11-13]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郁抑癥可發揮良好協同效應,西醫能迅速緩解癥狀,中醫可對機體進行調理,改善預后。本研究中,觀察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逍遙解郁湯,結果顯示其治療后抑郁癥狀改善情況,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接受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結果同上述報道相符。

      篇(11)

      “醫師職稱反映的是臨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處理疾病的嫻熟程度,診斷救治的技術水平,對待病人認真負責的態度。一個勝任工作,深受病人歡迎,具有敬業精神的醫師,其能力并不能單用外語、論文、科研成果來證實。”范利說,醫生的職稱評審脫離臨床實際,許多學歷高,科研論文數量可觀的人不會看病但可晉升高職稱;而那些診療經驗豐富,深受患者喜愛的醫生卻因為論文數量不夠而在晉升的路上屢屢受挫,嚴重挫傷了醫生臨床工作積極性。

      范利認為,逼迫臨床醫生加大精力忙于從事科研寫論文,只會導致醫療質量滑坡、科研急功近利、論文造假泛濫、醫生隊伍不穩等嚴重危害,將使我們的醫改面臨嚴峻挑戰。

      針對現行臨床醫師職稱晉升考評制度,范利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 |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九久久九九|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欧美精品第欧美第12页|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9国产精品色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臀|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小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777| 国产精品黄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