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精神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華夏建筑的倫理層次。眾所周知,華夏建筑是土生土長,發自底里而冠絕世界,如伊東忠太所稱道的中國藝術價值有著“一種偉大之氣魄和不可端倪之技能”。毫無疑問華夏建筑的偉大來自文化大傳統時代就滲透在建筑中的象征類比能力,人類同世界上眾多生命相似,“王權”領地意識自始至終影響著人類,建筑的體量和生存不可缺少性使建筑天然地具備可以感知觸摸的敬畏。而中國對建筑的象征解讀更加強調,“在傳統的中國觀念上,除了將整個建筑形制本身看作是‘禮制’的內容之一外,同時另外也產生了一系列由禮,的要求而來的禮制建筑。由此《周禮》每章均以“惟王建國,辨萬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作為開篇,盡管對于《周禮》文獻的真實性存疑,但表明后世漢朝借助周代的口傳之禮,在整個國家推崇“禮儀”文化,圍繞禮儀而服務的“造物”、“建筑”、“服裝”等被嚴謹分類。西萬國家大多通過塑造王宰天地萬物的王神構成信仰依賴,而中國是通過祭祀天地表達生存敬畏和感恩。建筑象征神的尊嚴產生至誠的儀式,因此禮制建筑的思維在中國關系著“替天行道”,建筑通過對宇宙空間的原型摹塑,開啟空間作為營國萬略和地位等級的標準。傳至后世,中軸布局、堂院圍合都緊密透辟“王次分明、井然秩序”的精神暗示,在整體社會中都自覺形成將建筑的祭祀祖先、天地與教化民眾聯系在一起。然而現代社會,重要的國家社櫻建筑呈現什么形式,各式山寨美國國會,或者泛濫的羅馬柱式建筑。
(二)當代建筑傳播語境中倫理樣態的缺失。以來,中國留下的建筑樣態仍然發揮著對他者文化的消融作用。而事實上,中國建筑和西式建筑在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共通處,都是框架結構,都有山墻儀式。正如李允抓所言“現代建筑包合著很多中國傳統建筑的內容,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原則,只不過是較為難于直接察覺而已。在上海、青島、武漢等城市大片的租界建筑保存相對完好,這是一種建筑的財富,但如果張揚西萬建筑的裝飾性外衣壓縮民族建筑的裝飾意境,也就影響著中國建筑的文化追求。這或許是造成千城同質的基因,今天建筑設計面臨的問題就在于“市場”的追求,要從殖民影響嚴重的城市中重鑄傳統建筑需要社會各界的“踐良知”。從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公共性建筑著手,高鐵站、機場、影劇院、規劃館都可以成為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播點,政府機關、法院、公安等產生威儀、秩序的官式建筑,也同樣能夠成為社會性禮儀的公共媒介,透過建筑激發出對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潛移默化的社會倫理教化,是大眾傳播媒介意義的普世倫理。
然而當代的建筑困境是設計樣態(形式美)問題,我們正在失去“養育一萬人,的環境,正在失去環境所衍生的社會精神。或者說,整體社會正在營造新的精神,一種拋離傳統基因的新精神,如果精神對環境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那么透過建筑形態設計表達隱喻的文化精神是當代必須思考的,舊的樣態與新的材料結合而出的形式問題,為了迎合材料而拋棄傳統形式,或為了舊的形式一定隔絕新的材料都是不可取的。今天的材料已經不是夯土、木作等生態材料,今天的工匠也失去了“師徒傳承”模式的社會基礎,工匠正在老去,年輕的工匠卻不知在何萬,活態的“肌體”建筑需要工匠和工匠的建造精神,可以引入他者建筑文化中的理論和成果,推動中國的建筑學科和建筑的發展,但是在具體形態和材料結構的選擇和應用上,必須有層次地保留傳統建筑的精神語言。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55-02
當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中萬事萬物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事物的關聯性要么是在同一時空關系中,要么逾越了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它們或是以形態,或是以色彩,或是以組織結構,或是以物質時間傳承性等形式產生著關聯。更有甚的是,不同領域、不同時空關系的文化中在其精神性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這些關聯性,在我們以往學習中往往被教條式的邏輯掩蓋著。當我們用打破教條式的邏輯性思維方式思考這些處在不同時空、不同文化類別,回到物質的精神層面去看其最真實的結構關系時,于是很容易發現它們其實有著本質的關聯性或是趨同性。將日本“枯山水”園林景觀中的精神性與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精神性置放一處。盡管日本“枯山水”園林景觀出現和后現代主義建筑理論的提出相隔有幾百年的時間。當拋開時間這一先后的邏輯關系,或是打破地域空間這一關系,回到它們的精神層面思考時,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在日本的“枯山水”園林中很早就體現出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精神。筆者該文章的主體內容正是要探討這兩者是如何在精神性上產生聯系的。
一、關于后現代主義
在通過對后現代主義理論研究后,可得知后現代主義中的“后”并非是指時間或空間上的概念,其中的“后”指的是對現代主義的“批評”或是“反思”。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解,很多學者也認為,后現代主義不是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而是對現代主義所提的現代性的一種批判。美國著名哲學家曹天予教授在《科學與哲學的后現代主義》一書中認為后現代主義其實是一組文化現象,并沒有什么特定的指向,更不是指稱一個歷史時期和一種類型的社會的現代性。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利奧塔在《后現代主義狀態》一書中也提出,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持續的狀態,它不是現代主義的末期,而是現代主義的初期狀態。
二、后現代主義的建筑精神
關于后現代主義建筑,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應該注備以下三個特點:“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焙蟋F代主義的建筑風格造型十分的特別而具有美感,因為它更多的融入了象征性和隱喻性的后現代主義精髓。后現代主義建筑的象征性與隱喻性充分體現了藝術性的核心所在。所以,當我們去了解一座建筑時,必須從他的歷史文脈去發現,去體會他的象征性,從而才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隱喻內涵,實現它的審美功能。
1.后現代主義的象征性。所謂象征性是指用具體事物表達某種抽象概念或某種情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表現方式。它通過某一具體的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內容在特定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使后者得到強烈表現。建筑師要創造出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就應該了解熟悉“形”與“義”之間的轉化途徑與過程。使建筑的空間形式成為一種載體,表達一種意境的藝術價值,從而達到設計師與體驗著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思想共鳴。
2.后現代主義的隱喻性??ㄎ魉拐f:“人生活在一個符號的宇宙之內,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是這一世界的部分。它們是用不同的絲線,編織了一幅符號之網,人類經驗的糾結之網。”而建筑作為一種大型的公共藝術品來看同樣是一種符號工具,后現代主義利用一種符號,把建筑作為一種語言、一種修辭手法來喻示某種文化,達成建筑與人的心靈“對話”。
三、關于日本枯山水
公元13世紀,佛教傳入日本,給日本的庭院設計帶來了嚴謹的新思想。而建造園林大都是知識階層的僧侶,他們被稱為“立石僧”為體現他們的苦行以及淡泊的生活,通過塑造枯山水景觀來表達佛教精神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真諦。佛教思想中的“凡人下,神佛上”的觀念,對其園林藝術的營造手法也產生重要影響,濃縮自然,以小見大,從給渺小的事物以平衡之感。枯山水的出現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追求標準,從而在日本廣為流傳。
四、枯山水中的后現代主義精神體現
1.枯山水的形成。禪宗傳入日本后,為體現僧侶們的追求苦行、淡泊名利的生活狀態,日本的庭院設計也開始體現出別于愉悅性庭院。轉瞬即逝的開花植被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永不變色的常青樹、苔蘚、沙地、礫石和巨石。枯山水的樣式,乃是先做出斷崖、地勢起伏等景致,在因順其勢,立石而成之。于無池無水之處擺設石組,名曰枯山水。
2.枯山水中的中國山水畫。枯山水以獨特的形式婉約呈現了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中國水墨畫傳入日本以后對枯山水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山水畫的表達方式其中一種被稱為“咫尺千里”,是指在紙張中囊括千里景色。另一種被稱為“殘山剩水”,是在三維空間中追求二維效果。而枯山水其抽象、純凈的表達方式帶給人無限的遐想,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影響下,枯山水園藝文化開始出現,它以簡單的意境展現出,無形之處得山水真趣,極耐人尋味。
3.枯山水的特征??萆剿幕咎卣魇浅橄笊铄?、小巧精致、枯寂玄妙,是佛教園林化的體現,純凈、抽象。善于運用象征性與隱喻性來表達真實山水的含蓄之美。由于只保留真實山水的形式,從而拉大了與主體之間的時空距離。當人們置身于枯山水景觀的時候,可以通過自身的感受進行想象,呈現在腦海中是一幅幅真實的山水景象。所以說,枯山水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文化,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枯山水中的后現代主義精神。以其清純自然風格聞名于世的枯山水文化,摒棄了人工斧鑿的痕跡,注重樸實的自然景觀,營造出了一個安靜、脫俗的質樸境界。從中所體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的象征性和隱喻性的設計精髓,后現代主義的設計中所體現的隱喻性,可使我們對事物有一種新的看法。日本一直所崇尚的是自然的偉大與人的渺小,在庭院設計中通常人工痕跡不明顯,這些設計手法與中國園林截然不同,不論是真山真水與枯山水之間真與假的質變,還是石庭到茶庭有與無的質變,這其中的不同轉換是整個發展過程質變式的。在枯山水設計中,通常是用石藤等來描繪“濃縮的自然”,其本質還是體現自然的韻律為藍本,所以說枯山水園林是天型的。而在后現代語境中,設計師們都不愿意讓自己的設計表現出一副正襟危坐、面無表情的冰冷面孔,而為了獲得一種生動感。枯山水在自然主義與象征主義的完美結合的同時又充分注重尺度與空間的關系,它雖營造真山真水的意境,卻不用真山真水的質感,選取自然界特有的材料形成特有的園林風格。
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邏輯,回到它們最本質的精神層面思考,透過它們使我們看到后現代主義在枯山水庭院設計中的表現輪廓。日本枯山水的設計以場所的意義和情感體驗為核心,所表現出后現代主義的內在精神氣質,它的存在滿足了人們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自由和尊重這種自由成為人的本質規定性,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毫無列外。后現代主義中放松的、強調非理性作用的思想,而更如同有生命力的野草,雖雜亂叢生,卻生機勃勃。指引了我們現代更多的設計走向不同的藝術方向,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中使得設計成為現實的可能。從而真正調動自己的創造潛力,在審美愉悅中創造美學奇跡。
參考文獻:
[1]加]卡爾松.環境美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39.
[2]劉健強.新編日本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環境審美理想——“天人合一”
明中葉以后,隨著回、傣、苗、壯各少數民族的遷入,形成了瀘西彝寨壯鄉聚居的“原始”格局,從而使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相對完整的保留下來。此外漢族自遷入之日起,彝漢文化就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融合,形成了今天以彝漢為主,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互補互融的文化格局,具體表現為古彝漢風。城子村的土掌房正是彝漢文化融合的結晶,因此,分析其環境審美理想必須從彝漢文化出發。
從彝族的太陽歷及原始宗教哲學及自然崇拜就可知,彝族的哲學的思維方法是形象整體思維方法,認為天地萬物與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只是這個環境體系中的一部分,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是相互聯系,彼此依存,因此彝族村寨及土掌房在選址時必是從整體出發,調和各子系統的關系,以達到選擇最佳的人居環境的目的。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后進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為了長久定居,他們有自己一套關于村寨或者民居選址的一套法則。由于封閉落后,發展不平衡,他們的哲學思維還處于朦朧的狀態,宇宙萬物是一個混沌體。他們的思維、理念、哲學等意識形態源自于原始宗教。彝族長期生活在大山里,一直以自然為伴,在與自然共生共存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這些原始宗教都是以對自然的崇拜、尊重為出發點,他們把自己周圍的山、樹、動物、河、井等當作神圣的東西加以崇拜,認為一切均有神靈,即泛靈信仰?!胺红`信仰(animism),又譯為萬物有靈論,指一種相信由精神存在物激活自然的信念”[11]。彝人認為自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這決定了他們的民居選址必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天地人和,他們統一于這個自然場域中,敬畏各種神靈,以之和睦相處。
山林崇拜其實也就是彝族原始,在彝族人民看來大山、樹林是有靈性的,它能感知人類,能對人的行為進行獎善罰惡。從科學的角度看,這是愚昧無知,對大自然恐懼的表現,但正是這樣,才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環境意識,在村后有一片茂密的樹林,彝族人稱之為“龍樹林”。村民每年都要定期進行祭拜,稱為“祭龍樹”、“祭山神”,正是通過經年累月的“強化儀式”積淀為彝族獨特的環境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村民說“與環境共處,本來就應該這樣”,在這里你能真切體悟“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梢姡妥宓膫鹘y文化對他們的后代影響深至骨髓。在彝族中,住屋既是他們的棲身之地,也是諸多鬼神居住的處所。這在彝族住屋結構和布局裝飾方面都有相應的反映和體現。各種類型的房屋從室外到室內及室內陳設和家具,處處皆存在不同的神鬼,如門神、柱神、火神等,各神靈之間秩序井然,都有自己的神位。拿住屋里是最大的神——祖宗神位來說,彝族人相信祖靈一直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在堂屋的供桌上置一個神位,來供奉祖先,這里神圣不可侵犯,這些神靈與人一起構成土掌房的內部環境。
儒家的這種偏向對城子村土掌房的影響為建筑與環境的整一和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的秩序性、教化性,注重建筑環境的人倫道德之審美文化內涵的表達。最明顯的是在“中營”、“小營”3)出現了類似北方四合院的住屋形式。例如“將軍第”4)(圖3)、“張沖故居”、“滇黔縱隊指揮部5)……”此外傳統民居的裝飾裝修和細部處理及題材大都能反映儒家的文化,比如“二十四孝”“大禹治水圖”……這里我們發現儒家的宗法制度與彝族社會內部的家族制度非常相似,彝族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以父權制為核心,十分重視倫理秩序,故儒家文化在這里獲得生存的土壤。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環境理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環境哲學、道法自然的環境審美態度同樣深刻的影響到村寨的布局,土掌房隨著飛鳳山的山勢靈活布局,再加之它的建筑材料的生態性,從遠處看,城子村土掌房群落就像從大地上生長出來的一樣,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既追求自然的淡雅質樸之美,另又注重對自然的直接因借,與山水環境契合無間,布局自然,宛自天成,給人以自然質樸的美感。
城子村的環境審美模式
城子村在明朝是廣西土府第五任土司“昂貴”[13]的府城所在地,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內地的風水學理論在這里得到普遍傳播。從城子村落的布局來看,是按照五位四靈的風水模式進行選擇的。傳統風水認為,選地要選雌雄交合之地,其風水美的象征意義是“生生不息”。中國古代風水歌吟: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啊恫亟洝芬舱f:夫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盵14]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在其專著《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中對“五位四靈”的環境模式做過系統的闡述:“五位,即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四靈,即道教信奉的四方神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盵15]這種模式通俗的講就是龍脈蜿蜒,群山環抱,曲水環帶,基址居中城子村正是在這樣的風水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選擇的(圖4)。城子村坐落于。飛鳳山,頭枕金鼎山,金鼎山蜿蜒盤旋,曲屈起伏,連綿數十里,飛鳳山中間突起,狀如龍首。城子村作為一個小環境,處在這樣一個龍形之勢的大環境中,符合“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褒垷o砂則孤,穴無砂則塞”,要求砂山左輔右弼,略低于主山。古村坐落鳳山腰,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相對方位),北對芙蓉山(又名木榮山),太陽山、月牙山左右峙立護衛,略低于主山。這里的座座山嶺,綿延不斷,蜿蜒盤旋,眾星拱月般的簇擁著來龍山(圖5)。中大河流經村頭,飛鳳山前是一塊平坦寬闊的水稻田(圖6)。中大河從村子的前方流進來,是為天門開,財氣、福氣、運氣順著河水流進來,而水流從村子右后方流出,這里還有另一座山“龍盤山”,兩山夾一谷,地形狹窄,是為地戶閉,鎖緊財氣流出,同時烏煙瘴氣順水流出。的確,山是大地的脊梁,水是生靈的乳汁,沒有水,人就無法生存。城子村的彝族是以定居的農耕文明為主,同時在農閑時節,也進行狩獵活動。背山面水的格局是以這樣的經濟生活方式為邏輯依據的。站在在飛鳳山腰,放眼望去,可見村前有朝山(芙蓉山)、案山,左右分布太陽山、月牙山。村落正好位于群山環抱中,深山藏古村,人與自然達到了完美的和諧統一。群山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村民世世代代生活于此,滿足了他們趨吉避兇的心理需求,不愧是一塊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綜上所述,城子村的環境模式符合風水術所說的“覓龍、查砂、觀水、點穴”四大要點;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左、右、前、后對應四方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符合五位四靈的環境模式,是理想的藏風聚齊之地。
環境審美意向
[摘要]本文從視覺文化時代的藝術轉向出發,結合中國畫論與西方哲學等文藝理論,以藝術家朱書賢、常陵的藝術作品為具體切入點,討論當今藝術文本結構的審美化生存,可以為之的路徑與方式。
[
關鍵詞 ]視覺文化時代;藝術文本敘事結構;審美化生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30
1從圖到圖,一眼萬年:視覺文化時代的藝術轉向
鼓樂喧天的祭神儀式、嚴陣以待的狩獵場面……在我們向那些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遺存面壁凝視時,它們凸顯出的不僅僅有篳路藍縷的人類活動軌跡,還有人類記錄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和能力?!爸茍D和讀圖是人類走出愚昧,從一般動物中離析出來的最偉大的一步”王海龍.視覺人類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4.,圖其形繪其影的“敘事”行為已然定化為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伴隨著大浪淘沙般升騰跌宕的自然抉擇,人類終于以蹣跚向前的腳步邁入了這個新世代。拜經濟發展與科技發達所賜,當下新技術的不斷引入和傳媒的日益擴張,營造出了視覺機制的高位主宰和視覺文化的廣泛滲透的氛圍。
當持續了四個多世紀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在20世紀不情愿地被附加上 “L·H·O·O·Q”的標簽;當夢露的迷人肖像以變色龍的方式重復出現,我們仿佛已經嗅到了視覺文化沉浸于敘事格局之中的整合之味。從圖到圖,一眼萬年,生活世界的視覺化、圖像化這一次又垂青于人類,不同的是,人類此在的界域已經裂變為視覺文化的競技場——以文字和語言為中心的理性形態,正逐漸為以圖像為中心的感性形態所取代,人們對于文本的主體認知方式繼而由精讀轉向略讀、由凝神關照轉向眼球效應,圖像在一步步滑向話語的附庸和感官的刺激物。
2詩意棲居地之上的審美化生存
凡是詩性尚未泯滅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沉淪于世界的蠅營狗茍,都不會深陷在日常奔走和忙碌中而對存在的呼喚聽而不聞,都不會一生低頭于足下的小利而不仰望天空。章國鋒,王逢振.20世紀歐美文論名著博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59.
——海德格爾
在如此一個圖像增殖與侵蝕的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文化的規劃一直便致力于嘗試以種種障礙和未知形象將空間填滿……它總是充滿著未被承認的障礙,這些障礙從來不允許我們實際上“看到”存在于我們的期待之外的東西?!绷_崗,顧錚.視覺文化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在海氏那里,“詩意地棲居”具有一種遮蔽的力量。
的確,在當今大眾經驗重構、審美范式轉換的情境之下,如何使審美與現實、藝術與生活達到雙向互動和深度溝通;如何使藝術文本敘事結構在日常體驗與美學意義、審美愉悅與價值提升之間,制衡圖像淪落所帶來的無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輕,以實現詩意棲居地上的審美化生存,成為當下藝術的職責與業績所在。石濤有云“筆墨當隨時代”,置身于其中的藝術家們即時調整文本敘事結構的轉向步伐,平視之眼的朱書賢“以平視感的姿態開啟感官之門”,深情冷眼的常陵開始了“一花一世界的詩意撩撥”,他們以超文本的立體方式吸納慧智,在推動藝術創造的人性化表達和審美化建構的同時,在學術關照的層面上不斷厘定本土文化的精神坐標。
3藝術文本敘事結構之——關涉與遙望:此岸與彼岸
文藝復興以來關于藝術的樸素“鏡子說”,毫不懷疑詞與物的一致性;而進入視覺文化時代以來,書寫與現實的非同一性卻是所有語言固有的,沒有一套言說世界的言辭能包含世界的真。當代藝術在實施著鏡城突圍的行動,它不斷抹平了“虛擬真實”與“實存真實”,走向“超真實”。人們在創造著現實,也在構筑著理想世界,力求走近精神“彼岸”。這種“超真實”/“幻象”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長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在佛教構筑的世界里,此岸與彼岸是現世與來世、苦海與佛國的兩極。而筆者此刻所議的此岸與彼岸,其所指不僅包括此在和彼在,亦有一種地域上(如本土與海外、東方與西方等)越界與連接的概念。即藝術家們既要以入世的治學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在創作中關照,又要在此岸遙望彼岸、從彼岸關涉此岸,透過秩序的網幕,使鴻蒙之理見:李來源、林木的《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307頁:石濤有“天地氤氳秀結,四時朝暮垂垂,透過鴻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閃閃發光。
朱書賢借助《黑霧》與《黑色種子·抽芽》文本敘事中源自自身經驗、看似稀松平常的現實情境,將此案與彼岸的關涉與遙望,演繹為“浪漫”與“現實”之間的懸浮與依托?!懊慨斘也煊X浪漫這東西時,感覺它的存在像是一層透明的薄膜,懸浮于現實事物的表面,使得事物看起來時而真實,時而虛幻,下一個瞬間,就消失不見。”摘自朱書賢《浪漫——懸浮于現實之上的一層薄膜》一文。兩部作品均為我們設定了“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的現場氛圍,黑與白的交接之處便是無窮盡的“灰色”主調。藝術家將創作視為“再現薄霧般的浪漫”,可是這浪漫卻沒有依附在抓人眼球的新奇形態中,沒有披戴上濃妝重抹的色彩,而是彌漫于充斥在影像中的主色調灰色之中——主體與客體在這里均被籠罩在純度不高、亮度不夠的灰暗調子里。
回到顏色本體上來看,因似晦澀的灰色之于黑白,就好似浪漫之于現實。它不同于黑白的極端,而是以朦朧、內斂、神秘的形狀,更富于彈性地介于兩者之間?!盎疑o人以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感更強烈,其遠方為遙遠的過去”[德]愛娃·海勒(Eva Heller).色彩的性格[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330.。如果說“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分別對應于“此在的遮蔽”和“彼在的敞亮”,那么這種以枝枝蔓蔓的灰色姿態為代表的視覺效果的壓抑,無疑助藝術家一臂之力撥開“黑霧”,將關涉此案、遙望彼岸的實施凝結為破土而出、抽芽壯大的“黑色種子”。
擁有十年留法經歷的常陵,在此岸的法國時思蜀而不樂,記憶中的母土魂牽夢縈,他欲罷不能地迷戀著彼岸的溫暖;回到2005年的臺灣,此岸的故鄉社會結構、現實面貌、文化境遇較前有了根本改變,此刻的臺灣與記憶中彼岸的臺灣無法建立起即刻的連接,從此岸到彼岸的跳轉,實質是從本土的缺席轉到現時的在場,記憶中對于母土上下文關系赫然橫亙出一條現實的鴻溝。藝術家由此在對于彼在的原有期待并沒有實現,這種悵然所失的情緒,促使常陵開始了以臺灣的特色飲食——“五花肉”為視覺識別碼的身份追尋。常陵的溫情回眸,在“異鄉”和“原鄉”之間巧妙切換,他用特殊的減去法,揮灑書寫的痕跡,流動油畫的顏料,而由此產生的類似于水墨的表達效果直接帶入了文人畫中的精神元素。
從構圖飽滿的暖色到間有其中的冷色,從“五花肉”系列中“肉山水”“肉花鳥”“肉都市”“肉兵器”“肉宗教”五個子題之間的互我進化和輪回,常陵的藝術文本不斷地呈現敘述者的心理反應和闡釋渴望,具有一種“符號迷戀”的故事表征。這種敘述策略又喚起觀者巨大的情感期待和敘述幻想,繼而使其沉溺于文本的敘述之中。于是,此案的關涉與彼岸的遙望在這里,圖像化為高速的靜止、細膩的宏闊,且深且濃且久遠且綿延,而至無窮無極。
4藝術文本敘事結構之——確定與不確定的預設方向
藝術的文本創作存在于從創作到作品接受的動態流程中,存在于“從創作者的意象—語符思維到讀者的語符—意象思維的相繼過程中”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05.。在這個過程中,作品是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各自思維活動的中介與連接點,它既是作家創作活動的物化與結果,又是讀者接受活動的起點與物態化作品的重新創作。
按照這樣的認知準則,藝術家一方面要為接受者提供一個微妙的意義組合,其中既有可以直接知覺到的意義傾向,又有含而未發,需要接受者加以想象填補的意義“空白”。于此之下的本文敘事,搖擺于確定與不確定、精準與混沌的預設方向之間。確定的預設方向,使得觀者的觀看思索與創作者的原發意識,具有一定層面上的主旨一致性;而預設方向的混沌與不確定,則需要觀者的主動思索才得以使畫面的意識顯現完結。從此點延伸開來說,它反而完滿和確定了創作者的精神嫁接和轉譯。
朱書賢寓詩意感和神秘感于現實生活中的哲思方式,流淌于作品《黑霧》與《黑色種子·抽芽》中。他在其中沒有設置人物對白,待定的指向與緩步運作的“尺八”背景音樂互為滋養。藝術家從哲思迷離、文風幽淡的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小說《幻影書》中,獲得關于“默片”元素的啟迪。在他看來,默片雖然少了語言的表達,卻有著如同詩一般的專屬表達方式?!澳臒o聲、黑白色彩、斷斷續續加速的節奏。這些都是障礙,增添了觀賞的困難,卻也減輕了意圖代表什么的負擔?!币姡骸丁皭和Α闭褂[畫冊》,朱書賢《浪漫——懸浮于現實之上的一層薄膜》,臺北:大未來畫廊,2009:136.朱書賢將這種擁有多向無限生長可能的“共文本”空白,拓展到諸多具有神秘感條件的環節之上,如劇情推展的幽然迭轉、默片與觀眾的距離感、“尺八”樂器本身帶有的宗教色彩等等。
“存在于這個時代的洪流間,我不批判,我只裂開嘴大笑?!痹诔A昕磥恚钪姹旧硖幱诨煦鐮顟B,其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陰陽、表里的兩面。他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是一面鏡子,可以提供一種中立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過于明確、太過了然的指向。藝術家使用特殊的減去法,使生物的存在本身穿透歷史思考呈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課題,于此亦應了石濤“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的畫語錄。
朱書賢、常陵的藝術語言由常態進入空白,又由空白回到常態。他們幽玄詩意的語言一方面將觀者導向一種超然的意象意境;另一方面又在這種導向的路徑之上設立了多重障礙間隔,將觀者接連阻滯在語詞本身的意義之上。正如同葉燮對于詩有“其寄托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言在此而意在彼”之說,他們通過增多敘事結構中,從語義、意象一直至主題各個層面的“空白”與“不確定性”,來適應和調動觀者重建作品審美物件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參考文獻:
[1]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2]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3]盧梅芬.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4]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M].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5]劉益昌、高業榮、付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4)04-0008-04
收稿日期:2014-05-2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創新思想及其當代價值”(12YJC710039)。
作者簡介:劉紅玉(1972-),湖南婁底人,法學博士,湖南大學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創新理論與實踐、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
大學的本真是科學創新,即追求真理,探究自然界、人類社會、人自身的發展及其規律,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學文化的實質就是創新文化。在現代大學軀殼與創新文化傳統日漸裂變的今天,用馬克思的科學創新精神引領中國現代大學創新文化的重建既重要又迫切。
一、現代大學軀殼與創新文化傳統的裂變
文化是一個體系,包括群體共同擁有的規范、行為、表達方式和價值觀,以及這個群體創造的、能顯示自身特色的制度、建筑物、藝術品等[1]。大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它以創新為根本,旨在激發大學人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開發創新潛能與塑造創新人格,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般認為,1809年德國柏林大學的創辦是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的標志,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創辦者威廉?馮?洪堡對現代大學創新文化傳統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洪堡認為,大學是知識的傳承者、創新者,大學的第一要務是科學知識的創新,“大學是為追求知識進步而生存”,“大學的一個獨特特征是:它們把科學和學問設想為處理最終無窮無盡的任務……,教師和學生都應當共同探究知識?!盵2](P19)因此,追求知識的進步和創新是大學應該秉持的理念。洪堡指出,大學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力量的個性特點的最充分發展,“每一個人的最高和最終目的就是對其力量的個性特點進行最高的和最均勻的培養,而實現這一目的的必要條件就是行動的自由和環境的多姿多彩?!盵3]圍繞大學的創新理念和目標,洪堡開啟了現代大學創新文化建設之旅:強調大學自治,提倡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研究自由;實行“教授聘用終身制”,讓教師無憂無壓地開展教學科研創新活動;實施“seminar”教學法,鼓勵學生創造性地積極參與到教學研究活動中,在“seminar”里,“創造性的研究方法被闡明,有創造能力的人員被訓練,科學獨立的精神被灌輸。”[2](P20-54)洪堡教育思想的踐行,逐漸形成了西方現代大學從理念到制度、從精神到行為互動的大學創新文化傳統。
我國的“現代大學”發端于20世紀初,起草《大學令》到執掌北大改革為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和創新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4]。曾留學柏林的,深受柏林大學辦學理念和創新文化的影響。他認為大學的本質是傳承、研究、創新高深知識。為強化人們對大學研究本位、創新本位的科學認知,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5](P8),“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盵5](P382)認為大學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完全人格、諸育和諧的國民。為樹立新的大學理念和目標,堅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指出“尚自然”與“守成法”、“展個性”與“求劃一”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強調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和創新能力;建立以“教授治?!睘橐嫉囊幷轮贫润w系,組建作為學校立法機關的大學評議會,采取納賢裁庸、優勝劣汰的用人舉措提升師資力量,開設專家名流講座,創辦各學科研究所,成立各種社團和研究會,支持創辦學術刊物,從而形成了濃郁的大學創新文化氛圍,開啟了中國大學的現代化發展歷程。
遺憾的是,歷經近百年,先生的改革沒能在大學傳承,今天中國的大學軀殼已同這種創新文化傳統裂變。大學科學創新的本真逐漸淪喪,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之風盛行。大學的目標不再是促進人的力量的個性特點的最充分發展或培養完全人格、諸育和諧的國民,取而代之的是“創世界一流、創名牌大學”等集體標號,所有規章制度的設定僅僅是為了學?!吧裆蠙n次”、“升級上水平”,目標淪為手段、主體淪為工具。在大學校園面積不斷擴大、樓宇愈益寬敞明亮、師生規模日益龐大、政治經濟文化資本聯姻輝映的同時,大學的創新精神日漸消失,粗制濫造、弄虛作假、抄襲剽竊、投機取巧、拘守舊論、人云亦云、掠人之美、沽名釣譽等現象風行,精神為器物所蔽,高尚墜于粗俗。
是弘揚還是拋棄?是隨波逐流還是開拓創新?許多有識之士在深刻反思之后醒悟,當代中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取向必須重新審視,大學文化必須朝著創新的本真方向予以重建。
二、馬克思科學創新精神與現代大學文化重建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曾于1836~1841年在柏林大學學習,長期徜徉在“現代大學之母”的創新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了對大學文化的“靈魂”――創新價值取向和創新精神的獨特見解。
馬克思強調人是目的,科學創新的終極價值目標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6]。在馬克思看來,科學創新的本質是在創新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并按照這些客觀規律能動地改造主客觀世界,實現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這就要求創新主體具備認知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逐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的求真精神。馬克思指出,科學創新是極其艱苦的勞動,需要創新主體具備不怕艱難、不畏勞苦、不懼風險的品質和意志,“在科學的入口處,正象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7] 。馬克思認為,科學創新既是純粹探索真理的活動,又是服務人類的價值活動,人們在從事科學創新活動時,應當樂于奉獻。“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應該明白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并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8]。馬克思強調,科學創新的實質是批判,是開拓創新,“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象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9](P585),“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馴服的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歷史首創精神”[9](P765),要求創新主體敢于突破傳統,用批判懷疑的眼光對人們習以為?;蛏钚挪灰傻慕Y論進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馬克思指出,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團結協作對于科學創新活動取得成功至關重要,“一般勞動是一切科學工作,一切發現,一切發明,這種勞動部分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10]
馬克思論述了環境對于發揮熱情激情、展示天性本質力量的重要意義。馬克思說:“人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1]“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動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天性,而對于他天性的力量判斷,也不應當以單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盵12]
馬克思的科學創新精神是對大學創新文化傳統的發展和升華。洪堡規定了大學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知識創新是為了促進人的力量的個性特點的最充分發展,但洪堡沒有對大學創新文化的靈魂――創新精神作詳盡的論述。馬克思發展了洪堡的思想,將科學創新的終極目標確定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彌補了洪堡的不足,充實和完善了科學創新精神的內涵,凸顯出了創新文化的真、善、美。
馬克思科學創新精神同今天大學創新文化的重建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其一,科學創新精神是大學創新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時刻熏染著師生的道德情感、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馬克思科學創新精神所倡導的求真、奉獻、批判、協作同大學的知識生產、創新所需要的精神是內在契合的。其二,馬克思科學創新精神與大學創新文化的價值觀高度一致。馬克思認為,人是目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為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今天,構建大學創新文化,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富強、和諧、美麗中國夢,其核心要義就是以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諧美麗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其才能、展示其個性、突顯其價值。
馬克思關于環境對激發創新熱情、展現天性力量的論述,切中了當前我國大學缺乏一個能使創新激情充分迸發、創造活力噴薄涌流的制度環境這一現實弊病,為大學文化的重建指明了方向。
三、馬克思科學創新精神對現代大學文化重建的啟示
第一,守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永葆創新理念之光的導引。從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創新文化的形成,到馬克思的科學創新精神論,再到的踐行,創新的本質和人本理念雖外在表述不同,而內涵仍熠熠閃光、歷久彌新。在大學日漸遠離創新、價值目標手段化、價值主體工具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通過對大學創新文化傳統的普及、掌握和理解,使大學人統一認同并守持大學的創新本真和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通力合作,擺脫粗俗實用主義、短視工具理性主義和庸俗拜物主義的困擾。
第二,弘揚求真求善求美精神,不斷拓展創新文化之源。馬克思從求真、批判、協作、奉獻的科學精神和對人類生存意義普遍關懷的人文精神兩個層面對科學創新精神作出了精辟概括。這種原生精神是大學創新文化的根基和生命之源。在大學創新使命被遺忘、創新精神被迷失的當下,在面對校園的浮華喧囂而不知所措時,回到原生的精神寶庫中尋求應對之策,是大學人蕩滌世俗污垢,重塑高雅文明的明智之舉。
第三,改善物質基礎條件,培育創新文化土壤。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學術論壇、模擬和實驗、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講座等教學法的交相應用,課堂結構應作出相應調整,授課設施、互動工具也應及時完善?;ヂ摼W的普及,使大學人的學習溝通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建設功能完備的校園“線上”、“線下”溝通交互平臺十分必要。圖書館、實驗室是傳承知識和創新知識的重要場所,豐富的圖書資料、先進的儀器設備及其內含的“一切為了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創新氛圍,更能激起大學人的探索欲。充足的科研經費是大學人順利獲取圖書情報和信息資源、進行科學實驗、參加學術交流、開展創新探究的基礎,應予以保障。應營造教師自由講授、學生敢于懷疑批判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組織各種學術沙龍、講論會、茶話會等活動,增強學生探討學術問題的興趣,創造師生之間文化交流、共同探索的機會,形成合作互動的伙伴式師生關系;大力支持師生組建各類社團,開展各種創新拓展訓練和調查實踐等活動,形成個性飛揚的社團文化,促進新思想、新觀點、新學派的形成。
第四,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除舊革新,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形成創新氣場?!熬蹌t成形,散則化氣”。一方面,成熟的制度保障體系是創新制度文化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這種制度文化潤物無聲,是理念、精神和行為、物質的轉換器。重建大學文化,必須發現和清除障礙,形成創新的風氣和氛圍。
眾所周知,對大學創新文化影響最為嚴重的當屬官本位。大學儼然是權力角逐的學府衙門,學術研究屈從于行政權力,甚至出現外行領導、評價內行的亂象,這些都窒息著大學創造力,腐蝕了大學創新精神。雖然“官本位”被社會詬病多年,大學卻仍在“官本位”的泥潭中難以自拔。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頂層設計,實行法治框架中的政府購買大學服務的運營模式,打破大學與政府的行政隸屬關系,取消各類行政級別。在大學內部則實行教師、學生代表平等自主地參與決策、制度審訂的共享治理方式。
大學創新文化重建的另一個障礙是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對文化圣地的侵蝕。大學批量生產在職碩士、博士的同時蛻變為權貴的文化貼金所,其高貴圣潔的外衣被嚴重玷污。重建大學創新文化,不但要有“刮骨療毒”的決心,而且要尋找保證大學教學科研經費來源和保持大學獨立性之間的制度張力,探索在實踐中解決大學獨立與經費來源矛盾的可行路徑。
大學創新文化重建的第三個障礙是理工科思維的管理模式。其特點是用管物的方式來管人,把人當作機械式的機器,當作可隨意支配的工具,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本質及其復雜性、情感性、多樣性與自由主體性,強調服從指令,漠視溝通對話,沿用簡單線性的標準化、程序化、數量化管理方式。教學統一規定大綱、教材和教參,評估共用一套指標體系,推廣使用所謂的精品課程與課件,這種標準化建設把教學框在同一個模式里,無法展示特色;用同一個模具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喪失了個性和創造力。管理層級化、程序化,從校領導到普通教職工,管理層級眾多,本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行政后勤機構,變成高高在上的權威者、食利者,壟斷了用人、分配、考核、審批等話語權,各式表格、各種例會、各樣報批浪費了師生大量可從事創新活動的時間,挫傷了他們的創新積極性??蒲锌己嗽u價以論文、課題、專利、獎項論英雄,這種重形式、輕內容,重成果、輕積累,重程序、輕創新的量化考評制度污化了創新空氣,盡管這些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但時至今天,仍然沒有哪個部門、哪個高校有魄力徹底鏟除這一毒瘤。因此,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破除這種標準化、程序化、數量化的理工科思維管理模式,確立以弘揚個性、展示特色的教學評估方式,以知識創新為標準的考核評價體系,以服務教學科研為宗旨的扁平式管理制度,有效形成激勵創新、崇尚創新的氣場,推進大學文化重建。
參考文獻
[1] [德]柏林科學技術研究院.文化VS技術創新:德美日創新經濟的文化比較與策略建議[M].吳金希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36.
[2] [美]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美]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馮興元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0.
[4] 劉贊英. 論現代大學制度肇始的精神傳統[J]. 大學教育科學,2013(1):16-22.
[5] 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 劉紅玉,彭福揚.馬克思的創新價值向度論[J].哲學研究,2012(5):28-31.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8] 胡堯之,蘭德毅,等.回憶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8.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8.
[1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Lea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n Modern University with the Spirit of Marx's Scientific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Specialty Teach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 a case study of Mining Engineering
Zhao Xiaozhi,Li Ming,Wang Ji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91 China)
Abstract: The“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in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mining engineering was selected the first batch of The plan to build professional.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s engineering character and non-engineering character, calle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elated content of build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of specialized teaching, learn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o on.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mining engineer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采礦工程入選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專業。
早在20世紀9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承擔完成的《重點理工科大學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的成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觀,這一觀點主要是指: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從社會、市場需求和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構建新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學習體系,構建系統整合、整體優化,綜合化、寬基礎的學習系統;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發展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和發現,使之成長為具有工程意識、工程興趣、工程能力和更強適應性與創造性的工程人才。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工科院校的認同和重視。
1 采礦工程專業的大工程特性
采礦工程專業教育直接面向國民經濟中的礦業,礦業因此而構成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工程背景。礦業是開采和選別有用礦產,提供燃料、工業原料和建筑材料的生產部門;生產對象有煤、油頁巖、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元素和非金屬礦等。
我國礦業歷史悠久。殷周的青銅,春秋戰國的鐵業,秦漢的井鹽,漢魏的煤,魏晉的天然氣,成就即已可觀。當今,礦產資源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資源之一,礦業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95%的能源資源和80%以上的工業原料。我國僅固體礦產產值在世界固體礦產總產值中就占16.53%,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已由一個礦業弱國躍入世界礦業大國的行列。
1.1 采礦工程是多學科大綜合、大交叉的學科
采礦工程專業的工作對象是一個由自然地質條件、礦床開拓、采礦方法、巖體支撐、鑿巖爆破、礦山運輸與提升、采掘機械、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排水、礦石的選別及加工、開采損害預防與環保、礦業經濟決策與組織管理等構成的復雜系統,是眾多技術門類的集成,具有工程學科的高度綜合性特征。
由于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采礦工程問題本身的綜合性、復雜性不斷增強,學科交叉的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與新興學科的廣泛交叉,使得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學科分支不斷出現,學科界線逐漸模糊化。例如,礦石開采過程中的落礦、礦井地壓、開采沉陷、露天邊坡、巖爆、沖擊地壓等巖石力學行為,運用一些傳統的理論和方法已很難做出圓滿的解釋和解決,因而必須在更大的范圍,更多的領域探求。通過交叉學科與多學科的途徑來處理和解決復雜的對象是已為近年來科技發展所證明了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趨勢。
1.2 采礦工程受非工程因素的影響日益廣泛
現代社會的發展表明,任何工程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其他許多非工程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安全,礦山開采會影響到當地社區公眾的各種利益等等。因此,采礦工程技術人員所面臨的不單是技術和工藝問題,往往涉及政治、經濟、市場、法律、生態、地域、心理和生理等眾多因素。
1.3 采礦工程受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深入
全球化的實質是物質、資本、人才、技術及文化的全球流動,是資源與市場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導致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競爭加速變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潮流,它也是全球礦業發生深刻變革的根本原因,目前礦業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行業,礦產品的貿易、礦業資本的流動、礦業服務等都已實現了全球化,同時還將受到全球性問題和事件的影響。礦山企業不僅關注如何從地下采出礦產,加工礦石和在礦山經濟壽命結束時就閉坑的一系列技術問題,而且在國際視野中更加關注社區公眾利益問題和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以及影響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類問題。
全球化提出了為了適應全球化采礦工程專業教育和現代采礦工程師的新的要求,這些要求當中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趨勢推動下的教育思想的變化。卓越計劃培養學生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具有國際視野的前提是要了解各國文化和通曉國際規則[2]。
1.4 采礦工程是一個總是具有開創性的專業
航空工程的先驅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教授有句名言:“科學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未來的世界?!钡V產資源的地質賦存條件及其品質因地而異,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礦床;即便是同一礦床的不同地段,也是有差異的。資源賦存條件不同,自然豐度存在差別,意味著開采加工條件有難易之分。針對不同的礦種和礦床,甚至同一礦床的不同地段,對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全新的工作對象。如礦床覆蓋層的厚度決定采用露天開采或者地下開采方式;礦體厚度、地下水、溫度、巖石應力的集中與分散、地質構造情況等都會影響采礦方法、工藝設備的選擇。與其他工程領域相比,采礦工程專業具有創新性的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應強調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加強學科滲透作用,把人格教育與常規專業教學結合起來[3]。
1.5 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征發生了質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礦山企業對采礦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從單純需要技術人才到需要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創新人才的變化。單純掌握采礦技術與工藝的人只能是一個“技術人”,對礦產開采業來說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工程人”。21世紀礦山企事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將是: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要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科學人文素質和終身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熱愛礦業、愿為礦業發展做出貢獻的思想品質,以及能勝任艱苦工作的身心健康的體魄。
知識范型和傳播方式的深刻改變,非工程因素對工程問題影響的更加增多,使得采礦工程學科的界線逐漸模糊,許多工程事物都屬于復雜系統,而許多社會需求的實際問題又常常是系統工程,這些變化必然會在采礦工程界的人才需求方面表現出來。
所有這些都給采礦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這就是要求在大教育、大工程的視野中建立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
2 采礦工程專業的大工程教育觀
大工程教育觀的核心“在于強調綜合和創新:綜合化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要有系統的觀點和創新精神”。國外工程教育有較長的歷史,它們的教育實踐也說明這一點,如美國工程教育界面對新時代快速而巨大的變化,對“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工程師”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并日益達成共識:現代工程師應該是個多面手,要具備正確判斷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領導組織能力;要懂得如何去設計和開發復雜的技術系統、如何處理好工程與社會間的復雜關系;要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既能勝任跨學科的合作,又能適應將來風云多變的職業領域。
學校教育是工程師成長的重要基礎環節,首先要注重學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識的培養教育;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識是卓越工程師的優秀精神品質的集中體現,也應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靈魂[4]。
2.1 轉變思想觀念,按大工程教育觀構建采礦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工程類人才知識的綜合性、人才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素質的通識性,深刻反映出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共性。在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起一種新的培養模式,這就是要在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以科學精神、工程意識、人文素質、技術水平、創新能力相互結合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強化采礦工程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戰略性的特征,注重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樹立全面的素質教育觀,培養和諧的、全面發展的采礦工程人。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人的自我完善,圍繞著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而進行,不僅要注重工程工具理性,更要重視工程的終極理性,把每一個人都作為一個獨立的精神統一體來看待,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還需要激發智慧,更需要培養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需要進行真善美的教育。
2.2 以大工程教育觀為指導,建立新型的專業學習體系
(1)采礦工程專業新的學習體系的建立應該以現代采礦工程人才需求特征為指導,有利于學生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調動各種學習資源,建立起不同教學內容、各個教學環節、多種教學方式之間相互關聯,綜合集成的專業學習體系。
(2)面對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對采礦專業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要適應這種多變的環境,就必須依靠厚實的基礎?;A學科是技術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生長點和發展的根基。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最根本的條件是基礎學科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基礎課程的設置要增設一些面向未來發展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在內容和時間上占有適當的比重,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形成學生畢業之后進一步發展的潛能。
(3)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科交叉、滲透與綜合,現代工程的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創新性、復雜性等特點更加突出。采礦工程是由“勘探-研究-設計-建設-運行-經營-管理”等環節組成的工程鏈。每個環節都存在著大量的技術、經濟以及人文、環境等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在各個環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隨著這條鏈的后移,經濟、人文內容的比重將逐步增加。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大力提升傳統意義下的“非專業”課程的地位,使之成為能夠兼容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道德、環境、社會發展等諸方面,體現時代綜合發展的課程體系。
(4)高度重視人文科學的教育。采礦工程專業文化氛圍不濃,學生的文化陶冶、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不足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人文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人文不但是一個知識體系,而且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人文為工程技術啟示方向,解決工程技術的價值理性等問題??茖W技術課程擠占了人文和藝術課程應占的分量,或者把人文和藝術課程的教學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專業教育就會偏離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質,受教育者在利益驅動下展開競爭,競爭可能扭曲人性,人也就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
(5)在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方面,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創新學習。創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批判性思維[5]。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對工程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可以采用類似于MBA案例教學方法,開設“采礦工程案例分析”課;還可推行研究型學習方式,由教師提出問題,給出任務,讓學生像工程師一樣地工作,在復雜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去研究和發現隱藏在問題中的規律。
(6)重視課堂外的教育。課堂以外的空間,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有重要作用。專業學習系統不僅應有列入培養計劃中的教育內容,還應包括未列入培養計劃中的教育內容。開設第二課堂,開展創新活動,實行導師制,實驗室開放等,從多個方面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2.3 面向采礦工程實際,強化專業實踐教學
采礦工程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理論聯系實踐理應成為專業教學的辦學指導思想。但是,近年來教學中存在的重“學”輕“術”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實踐教學實際上處于被“軟”化的局面。一是實踐環節的學時數由于體制改革進程的不定性和教學經費投入的不足而受到削弱;二是能接待實習實踐的礦山企業很少,企業擔心接待實習會影響生產,同時還擔心學生的安全,國有企業不接受,民營企業沒這個能力;三是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不足,企業中有經驗的工程師又難以進入人才培養的環節。
采礦工程師作為礦山工程設計、生產、系統運行與控制,經濟決策與經營管理的主要策劃與執行者,其本身的質量與素質,直接關系到工程經濟與安全。進入礦山企業的畢業生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實習實踐學習過程是難以承擔實際工作的。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向礦山實際,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和加強課程設計環節,畢業設計要盡量結合礦山生產或科研真題真做,提高設計內容的綜合性、設計過程的實踐性以及畢業設計的完整性,設計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現代工程設計的思想、方法及分工協作的精神;實踐教學和實踐訓練應由局部到全局,循序漸進,始終不斷線。由此才能使學生所學知識活化,真正理解工程的本質,把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合作精神、創新品質、自學能力等真正落到實處。
(2)對于實驗而言,要增加獨立設置的實驗課門數,改變目前實驗課依附于理論課的狀況,增加研究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切實實行實驗室開放,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一定數量的實驗項目,獨立計算學分。開放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新途徑,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6]。
(3)加強采礦工程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在合作形式、合作內容、合作層次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產學研互動關系,保證專業實習實踐教學有穩定的企業支撐。企業學習階段是“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因此,相應的企業培養方案應該成為專業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7]。
2.4 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文化氛圍
采礦工程是一個總是具有開創性的專業。提倡創新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啟發、誘導等方法手段,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新技術,從而能夠推陳出新,有所發現,有所突破, 使之在科學、技術和領導力等方面以更好地適應世界和未來。
在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方面要開設一些創造學、創造力開發訓練、創造工程等課程,另一方面,應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創新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相應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或創造思維訓練與專業課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獨特的專業創造力。另外還可以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創造一種多元的、開放的學術生態環境。
2.5 強化職業素質養成,提高學生采礦工程專業的職業意識
職業素質是指學生能力在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個人職業成就和自身成長的集中且綜合的表現,是具體的專業能力以外的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如學習任務的組織實施能力,工作和學習方法的應用能力,人際關系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以及一個人的人格獨立性和專業責任心等。職業素質養成是以培養人的發展潛能和從事某種職業的潛意識,以及提高就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活動。
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標準普遍提高,既要看學歷,又要看能力,既要看是否懂專業,又要看是否懂管理,既要看技術水平的高低,又要看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強化采礦工程專業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能使學生形成學習本專業的情感動力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心理感悟,職業素質養成是采礦工程專業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
2.6 強化教師的工程素養
現在大學科技成果的評價方向強調論文和SCI、EI,強調縱向科研課題,大多數教師對自己的發展定位也勢必會向這個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教師隊伍自身缺乏“工程訓練”。在中國高校從事工程教育的教師一般都沒有太多參與一定工程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經歷,也沒有多少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到大學任教,對于采礦工程專業大批年輕的教師,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老師不會做工程,又怎么能帶出善于做工程的學生呢?
教師隊伍的工程素質和水平對于專業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于采礦工程專業教師,不但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特別重要的是應具備一定的礦山工程經驗。否則,很難體會到礦山工作的真正特點,也就不能在教學中突出礦山工程問題的特殊性,不利于運用大工程觀來培養學生。美國ABET對工科學校的教師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經驗,教學的經驗和技巧,溝通的能力,學術水平,參加本專業的工程學會或是成為注冊工程師。這樣加強了教師與工程界的聯系,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縮短了學校與工程實踐的距離。
3 結語
當今工程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綜合化、高集成的知識背景。因為一項工程事實上已經不是一個學科或一個專業的事物,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所面臨的問題需要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來解決。為此,迫切需要改變狹窄的“技術教育觀”,樹立大工程教育觀。既要加強工程專業教學的基礎性、通用性,構建系統整合、整體優化、綜合化的大基礎教育體系,又要防止專業教育的學術化、理論化傾向,重視工程的實踐性、應用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興趣、工程能力,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教學獨特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 ./high/tbch/2010/zygcs/中國教育新聞網,2009,7,19.
[2]林健.面向世界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3]葉清.大學生創新人格特征及其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73~74.
[4]徐長山,梁權,趙艷斌.工程精神論綱[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26(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