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詞匯教學法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隨著漢語在世界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加入到漢語學習的隊伍中來,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重大。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習者自身的漢語基礎參差不齊,對他們使用的教學方法就也要因人而異。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全世界和我國的眾多學者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促進了了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的傳授過程,它還涉及到許多方面的潛在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繼續進行探索的。在諸多的問題當中,如何高效、快速地進行詞匯教學時影響對外漢語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一、詞匯在語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喚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理念的改變
作為語言三大構成要素之一的詞匯是語言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構成一種語言的基礎,詞匯教學應該貫穿語言教學的始終。詞匯教學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習者語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大多數的學者都看到了詞匯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與此同時,由于漢語詞匯系統本身數量的龐大、系統的復雜和用法上的交叉,導致了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又普遍認為它也是漢語教學中的難點和薄弱點。
在語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記住詞語、準確掌握詞的意義與用法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眾多的學者在過去的許多年間在漢語國際教育的理論和教學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研究的速度卻遠遠跟不上現實的需要,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國際間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間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頻繁,如何使更多的學習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盡可能高效地學習漢語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詞匯是語言中對社會外界變化最為敏感的一個因素,也是一種語言中最能夠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個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對詞匯教學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手段可以幫助減少這種差異對語言學習的負面影響,這需要我們對傳統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做出相應的轉變。
二、從隔離到融合,形成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法
對傳統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或者簡單的增加文化課的比重,表面上的變化并不能真正徹底解決在詞匯教學上的困境,我們需要從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重新思考。
(一)教學思路的轉變——從詞匯與文化隔離到詞匯與文化相融合
過去,學者多注意到對漢語的實際有用性的探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設精讀、閱讀、聽力、寫作等課程,詞匯教學滲透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沒有單獨開課。這樣讓詞語在不同的課程中反復出現,讓學生在重復中加深記憶、學會詞語的用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經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學生可以較快記住某個詞匯并掌握課本示例中給出的用法。但問題是學生對記住的詞只是掌握了讀音和最淺顯、最基本的含義,一旦語境有變化或某個語素被替換,這個詞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詞,在交流時往往存在詞語的誤用。
經分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數課堂上在講授新詞匯時所進行的詞匯釋義只是就詞論詞,并沒有達到詞義內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學校開設了針對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中國文化課程,力求通過文化的普及來提高漢語的學習效率。這種思路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社會的變遷、習俗的傳承都會在文化中得到體現,固態的、凝滯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對語言學習沒有幫助的,只有讓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才是有意義的。詞匯作為語言中最積極活躍的因素,最能夠體現文化的傳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詞匯割裂開來進行教學,無疑是拿死的文化進行教條式的灌輸,對詞匯學習、語言學習是無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達到預想的目標。
針對這樣的情況,對教學思路進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從語言與詞匯、文化與詞匯的關系來看,過去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效果的不佳從根本上講是由于把語言和文化、詞匯和文化割裂開來進行教學,沒有考慮文化因素對詞匯發展和使用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動態的詞匯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詞匯和文化的關系,改變詞匯與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詞匯進行適當的文化導入,利用文化導入提高詞匯學習效果,使詞匯與文化相融合,彼此促進、彼此作用。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注重文化導入,在詞匯教學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獨特的文化詞匯教學方法
在意識到教學思路的轉變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據新的教學思路設計詞匯教學新方法。既然把詞匯融合如其他課程和單獨開設文化課對詞匯教學和語言學習的作用不明顯,那么我們可以把詞匯課與文化課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顯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學習者誤解誤用的文化詞匯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結合具體詞語,向學習者傳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之處,幫助學習者深刻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和內部的文化因素,徹底掌握這些文化詞匯的使用方法。
所謂漢語文化詞匯,就是在漢語的詞匯系統中,能夠從某一個或某幾個角度反應漢民族社會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審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詞匯。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陽節等漢語知識文化類詞匯和如漢語稱呼、寒暄語等漢語交際文化詞匯,以及如顏色詞、動植物詞匯象征意義等漢語心理文化詞匯。
繼續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詞匯教學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學方法側重于詞匯表層意義的傳授,而新的文化詞匯教學應該是獨立開設的一門新課程,課程的目標應該定位在中國特色詞匯文化意義的掌握。針對這個目標,編寫合適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漢語詞匯中與文化有關的詞語都一一列舉,而是有選擇地擇取具備強烈中國文化特色、與學生母語國家文化具有極大差別的詞語為例,比如漢語中的龍文化、紅色文化和稱謂文化等進行重點講授。以往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對比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詞匯課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間的共同之處,喚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為他們較快接受中國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防止因民族差異引起的文化反感。在兩種文化共同點的基礎上,逐步展示差異之處,借助具體詞語進行分析,便于學習者的理解。同時在課堂上,教學者可以輔以各種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錄像片等,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模擬語言環境,讓學習者在具體的語境中學會使用這個詞語,真正掌握詞匯的文化含義和使用方法。
在進行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要掌握適度原則,即內容適度、教材適度、知識量適度和文化含量適度。漢語詞匯意義豐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詞匯都要講,必須有所選擇,要對其他課程的內容理解有幫助和對語言使用有益處的;所選取的詞匯應該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情況,與現實生活脫節的詞語不應該在講授的范圍之內;所教授的詞匯及其文化含義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傳授應該是輸入積極地正面信息,與時代精神和事物發展大趨勢相違背的文化現象應該予以摒棄。
詞匯是思考,表達,交流的基本工具。在任何語言教學中,詞匯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說過:“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述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述任何事物。”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實際生活交流中,我們也能發現詞匯量直接影響交際,有了詞匯,即使沒有語法,人們也能完成有缺陷的但是有效的交際。而沒有詞匯,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詞匯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以及實際交際能力。根據江蘇省高考考綱要求,在高中英語學習階段,要求學生掌握3500個詞匯。所以詞匯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對于很多學生來說詞匯量不足是英語學習的主要瓶頸。如果能在詞匯學習中取得有利優勢,那么對于學生在高考英語中取得好成績以及以后的發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傳統高中詞匯教學的現狀
從2005年9月開始,江蘇省開始使用《牛津高中英語》,與老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中詞匯可總體歸納為新,長,雜,多。平均每個單元平均有七十到上百個單詞,這中間還不包括wordpower中的生詞和task以及project中的指示詞。一般兩個多星期就要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而詞匯的學習只是英語學習的一部分,對于很多學生來講,常常是死記硬背,完了就忘了。除卻本身詞匯的變動之外,詞匯教學課時的安排也存在著問題。在中國,尤其是高中階段,由于面對巨大的高考壓力,傳統的英語語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導向的。語法翻譯法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單詞課上,主要體現在老師長篇累牘的講,學生被動的記,筆記可能記了滿滿好幾頁,但是效果卻并不明顯。
二、交際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一)交際法簡介
在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中,當被問到采用的教學方法時,很多老師都會把“交際法”列為其中很重要的一種。但是如果讓他們給出一個具體的解釋時,答案往往多種多樣。有的人認為交際法就是完全擯除語法,在課堂中只教授對話;也有人認為運用交際法,就是要把開放式的討論作為課堂的重點。那么交際法到底是指什么呢?交際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或CommunicativeApproach)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Approach)。英國語言學威爾金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根據美國人類學家和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和英國的現代語言學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法觀點構成了交際法語言學習理論的基礎。交際法是一種教授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法,此教學法強調互動的重要性,是語言學習的工具,也是其終極目標。交際法的目的就是教授“交際能力”。何為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是對應語法能力而言的。語法能力指的是時態,語態,句子結構等,是如何運用一系列的語法規則來創造句子。雖然語法能力是語言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在掌握了句子的規則后有時候仍然不能進行有效的交際,這個時候就需要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則指的是語言的一下幾個方面:1.知道如何使用語言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和功能;2.知道如何根據語境和參與者的不同而改變語言;3.知道如何創造和理解不同的體裁(敘述,報道,采訪等);4.知道如何在語言能力有不足的情況下仍能繼續交流。
(二)交際法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交際法的誕生,它正慢慢的在以語法為主的傳統課堂中流行起來,英語課堂的重點也慢慢從對話,文章的背誦開始往雙人作業,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發展。但是這種轉移并不是完全轉移,交際法的應用還是應該以背誦,重復等作為基礎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的Paulston提出的MMC體系就是指三種操練的有機結合,一種是機械操練(MechanicalDrills),一種是有意義操練(MeaningfulDrills),一種是交際性操練(CommunicativeDrills)。這三種操練從結構到意義到交際依次過度,能使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機械操練是反應受到完全控制而且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操練,此種操練學生不理解也能進行。有意義操練則是反應受到一定控制,學生需對操練的語義和語法有所理解才能進行的。而交際操練是從所學語言材料到能自由運用的升華和轉化,反應一般不受控制。這三種操練的重點在于交際操練,機械操練和有意義操練不過是過渡。下面就詳細闡述交際法在詞匯教學中常用的活動:
1.角色扮演(RolePlay)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被賦予了各種虛擬的角色。不管復雜程度如何,Paulston都認為老師在角色扮演時應該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情景,老師應該詳細的描述情境和情節,并且告知學生要完成的任務和達到的效果。二是角色,分配角色時一定要注意角色不能太復雜,要確保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三是有用的表達,這些表達能夠幫助學生表演出這些角色。比如說,在學習模塊六Unit4Helpingpeoplearoundtheworld這個單元的單詞時,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促進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和應用。在講解了一些重點詞匯之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首先是想學生描述場景,我把場景設置為一個記者采訪一個億萬富翁,問他如何能為中國作出一點貢獻。兩個角色也是中國課堂中最好操作和控制的,相鄰的同學就可以一個扮演記者,一個扮演億萬富翁。分配好角色之后,我會在黑板上寫出一些重點詞匯,要求學生在采訪中把這些詞匯用上去。比如說:voluntary,awareness,takeon,remote,accessible等。經過8分鐘的時間準備之后,可以通過volunteer來進行表演,其他的學生都是聽眾,是學習者也是糾錯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不管學生范什么樣的錯誤都不可以打斷,因為角色扮演的關鍵是交流,只要對方能聽懂,那么這個交際就是有效的交際。但是在角色扮演結束之后,可以指出學生犯錯的,或者不能熟練的掌握的詞,包括用法和讀音,再次進行強化。經過課堂實驗,這比單純的翻譯句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效果也更加顯著。
2.解決問題型活動(Problem-SolvingActivities)在這項活動中,老師給出一個問題已經幾個回答,問題和回答中都包含本單元所涉及的單詞和短語,要求學生思考選擇自己認為最恰當的回答,也可以自己給出認為恰當的回答。
1、單詞和短語
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的時候,要摒棄從詞匯表開始教學的方式,結合詞匯的合適語境進行教學。教師在運用詞匯法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首先要進行文章背景情況展示,讓學生了解文章學習的意義,提高學生構建文章詞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英語文章的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對文章大概意思進行預測,學生預測的依據包括文章中出現的熟悉單詞和文章的題目。學生在對文章預測完了之后,要根據文章的大概意思進行詞匯猜測。等到學生猜測正確或者錯誤之后,教師就要對英語詞匯的意思進行講解了。教師要把整個文章的大概意思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在文章意思的了解當中記住英語單詞。最后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課后練習,鞏固所學到的英語詞匯[3]。
2、詞塊搭配
詞塊搭配方法是提高學生單詞記憶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在教授單詞“commit”的時候,給出的相應解釋是“do(sth.Illegal,wrongorfoolish)”,根據這個解釋,可得出這個詞匯的常見搭配有commitmurder、commitacrime、commitconsciously、commitoneselftoacause等[4]。
3、常用語句和引語
常用語句既可以是完整的句子,比如“Nothingspecial”,也可以是固定的語句開頭,比如“HowISpentMyVacation”,也可以是一種組織手段,如“ononehandontheotherHand”,還可以是固定的文章格式。
(二)情境教學法
每一個單獨的英語單詞只有放在英語文章當中,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每一個英語詞匯都是要放入英語文章情境當中發揮作用的。所以,教師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當中要結合英語文章進行,不能僅僅只解釋單詞的意義。教師要引領學生借助英語上下文的關系和各種詞組和短句,來進行英語詞匯學習,掌握詞匯在英語文章當中的具體用法。英語詞匯往往都有好幾個意思,只有真正結合文章內容,才能明確詞匯的真正意思。學生不能把英語單詞孤立起來,要實現英語詞匯和英語文章的有效結合。學生如果單獨記憶單詞,遺忘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只有建立起知識間的關系,記憶的才能更長久。高中英語老師在詞匯教學中,要結合英語課文進行單詞教學,讓學生體會詞匯在文章語境中的具體運用,提高詞匯學習的有效性。
(三)貫穿詞匯教學
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英語詞匯的學習。英語詞匯可以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進行有效結合,在英語閱讀訓練過程中積累單詞,進行歸納總結;在英語聽力訓練中掌握單詞;另外,學生要多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英語言語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只有把平時記憶的詞匯運用到文章寫作當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詞匯的用法。
二、利用信息技術搞好小學英語自然品讀法詞匯教學的途徑
(一)在自然品讀法詞匯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授課模式下,上詞匯課主要是利用卡片,方便時也利用實物來呈現新知,久而久之,這種單一的方式讓學生提不起興趣。而現在運用班班通,就可以制作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課件,在上課伊始就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在教授詞匯環節,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般情況下,上詞匯課教授新詞時,主要是采用“教師領讀示范,學生跟讀”的形式。這種形式機械單一,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也不理想。現在借助信息技術,自然品讀法詞匯教學也可以變得豐富多彩。學生不用機械地跟讀,自主學習的時間增多。
(三)記憶的鞏固環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種方式的訓練
一、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規律。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職高專學生參加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詞匯量要求分別是a級3400個,b級2500個。但由于高職高專學生入學起點較低,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較差;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學習任務重。僅靠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的認知策略來完成突然增大的這些詞匯任務有很大難度。而且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詞匯的詞義、拼寫及各種用法,把英語單詞和漢語意思籠統對應,缺乏對構詞法知識和詞的文化內涵的講解。由此而來,很多學生只能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依靠機械記憶的方法來背單詞,對詞匯的掌握無法熟練到能應用的程度。
二、有關語法翻譯法、交際法研究
1.對語法翻譯法的再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長期需要,社會各界對有關外語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wWW.133229.Com隨著語言學研究的日益成熟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語法翻譯法的認識逐漸變得客觀,語法翻譯法在當今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中確有其存在價值。主張采取交際法教學的學者們即使在反對犧牲了語言的運用而單純注重語言形式正確性的同時,也沒有全盤否定語法翻譯法。由于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存在局限性,因此,要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堅持它的長處的基礎上,吸收包括交際法在內的一切符合我國教情學情的教學法的長處,擯棄其死記硬背、盲目灌輸等做法,使之適應變化的英語教學形勢,成為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
2.交際法的誤區
自20世紀70年代末交際教學法傳入中國語言教學界以來,對中國語言教學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交際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外語教學也逐漸由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轉向了交際教學法,使其成為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主流教學法,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測試考核都圍繞“交際”二字來做文章,“聽、說”在外語教學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鄭聲衡在《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介》中提出,我們應該知道交際教學法首先是作為一種外語教學思想而不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存在的,交際法的外語教學思想要求人們不能采取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
三.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結合應用于詞匯教學
樊長榮(1999)在《外語教學中的折中主義》中指出,將交際教學法引進外語教學并不是否定語法翻譯法。片面地強調交際法無疑就排斥了語法教學勝外語教學中應有的地位,片面地強調語言使用的功能又忽視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功能。根據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采取“綜合教學法”,不可偏激地推翻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可完全地“照搬照抄”交際教學法。應該在教學中,綜合使用交際教學法和語法翻譯法,使這兩種互補性很強的教學法的并存成為可能。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把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的教學結合起來,滿足社會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外語教學的方法達到最佳合理的狀態。
作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選定一年級同專業的兩個高職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控制班。利用高考英語成績和前測成績分別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語言水平和詞匯能力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一學期實驗過程中,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班采用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相結合的教學法,即在語言輸入階段主要進行教師控制、以講解為中心的語言輸入;在知識內化階段進行教師半控制、以準確為目的、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語言操練;而在語言輸出階段進行學生控制、以流利為目的、以語言意義為中心的語言練習。
對調查及實驗結果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討論之后,通過高考英語成績和前測成績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語言水平和詞匯能力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在一學期的實驗后,通過后測成績分析實驗組的學生在詞匯能力方面,對照組的學生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由此得出結論:和單一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相比,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相融合的方法在提高高職高專學生詞匯能力方面是有效的;在此基礎上,對今后的詞匯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教學啟示。
參 考 文 獻
[1] allen,e.d.and r.m.valette.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2] alreck,p.l.and r.b.settle.the survey research handbook [m].homewood:mcgraw-hill,1985.
[3] ausubel,d.p.learning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m].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67.
[4]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 [m].london:pearson hall regent,1994.
[5] 韓寶成.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計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 何英玉,蔡金亭.應用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 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引言
成為一個雙語者已經流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只要有人學英語的地方就勢必有人教英語。眾所周知,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根本性的地位,怎樣有效的傳授英語一直是眾多英語教學者試圖探尋的話題,而詞匯教學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枝。
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一直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詞匯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似乎得到了較統一的認識,然而,如何有效地進行詞匯教學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
2.詞音傳授
學生對詞匯掌握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相應詞匯發音的好壞,所以教師必須對語音教學有足夠的重視。遇到新詞時,教師都需要傳授該詞的發音聽說教學法,可通過自身朗讀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借助播放磁帶或視頻的方式,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相關單詞。
語音傳授只是詞匯教學中的一部分,而詞匯教學的根本性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恰當正確地使用單詞,而這又得從始于單詞意思的掌握。
3.詞意教學
3.1 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GTM)
語法翻譯法始于十九世紀,是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的新名稱。此教學法以語法為中心,強調詞匯的記憶,注重文本的翻譯,進行大量的寫作練期刊目錄。語法教學法在二十世紀之交的語言教學方法改革中經受住了考驗,直到今日,此法還是教育機構所采用的標準語言教學手段。Prator 和 Celce-Murcia列出了語法教學法的主要特征,其中與詞匯教學聯系最緊密的是以下幾點:①課堂教學中以母語傳授為主,較少地應用目標語;②很多詞匯是單個列出來講解的;③用語法來講解構詞原理,以詞形變化和語音變化為中心。
在中國,英語是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根據①和②,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學主要是通過漢語來進行,并不怎么主動使用英語。換言之,英語教師在呈現新單詞的時候,給出單詞并直接把單詞翻譯成漢語(1是指這是本文所討論的第一種具體細化的詞匯教學法聽說教學法,下文中的2~8類同)。例如,單詞characteristic:教師先給出該單詞,并同時用中文告知意思為“特點,特征”(可能是直接讀出,可能是在黑板上寫出來,也可能是用屏幕呈現)。而根據③,又可以延伸出三種詞匯呈現法: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解釋意思,如用“regularly”來解釋“on aregular basis”;運用詞匯列,如用“fry,boil,bake,grill”來解釋“cook”;用構詞法或常見詞綴,如“achievement 和achieve”,“possible和impossible”
目前,語法教學法還是很受歡迎。很多語言教師還是在用這個方法來傳授新詞匯,因為此方法對于教師本身來說沒什么特殊的技能要求,但是,學生面對此方法往往表現出學習積極性不高。
3.2 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實用語言學家,特別是Charles Berlitz,通過努力創立了現在所謂的直接教學法。該方法的基本前提是第二語言的習得要跟母語習得一樣:要有較多的口語交流;要自發的運用語言;不要在二語和母語間互譯;不(或幾乎不)分析語法規則。Richards和Rodgers總結了直接教學法的幾個基本原則,其中跟詞匯教學最有關系的兩個原則是:
表達具體概念的詞是通過演示、實物和圖片來傳授;表達抽象概念的詞是通過概念聯想的方式來傳授;
僅僅教授日常詞匯和句子。
具體地說,以直接教學法為基礎的詞匯教學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種:①用畫圖片、圖表或地圖來表現單詞的意思聽說教學法,如單詞airplane,gear-box;②用實際物體來展現單詞意思,如單詞flowers,blackboard,basketball;③用做手勢或表演來呈現,如washingface,playing cards。
直接教學法非常地受歡迎,尤其是在私立學校里,該方法被更加廣泛的采用,因為私立學校里,教師很可能是外籍教師,學生有很高的積極性,很適合該教學法的要求。但是,受財政預算、教室大小、時間和教師背景的約束,直接教學法很難在公立學校中得以實施。
3.3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ALM)
聽說教學法是以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結構語言學家從事于他們所謂的對各種語言的科學性的描述分析。教學方法研究者則把這種分析運用到了語言教學中(Fries 1945)。同時,行為主義者提出了學習條件和學習習慣形成模式,這兩者正好與聽說教學法的練習形式和模仿任務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聽說教學法的特征中,與詞匯教學最有關的一點是:詞匯是嚴格限制在語境中,并從語境中得以學之核心期刊目錄。該法跟前面所討論的教學有所區別,它強調詞匯要在語境中得以傳授,不能單獨講解。
4.建議
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聽說教學法,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學效果。以下建議僅供外語教師們參考:
1)準備例句。例句最好是自己原創的,而不是直接從字典里抄來的,因為學生有時也會用字典查單詞,如果學生發現教師很多例子都是跟字典里一樣的話,學生就不愿再聽教師講解,他們會覺得,反正講的內容自己都能查的到,所以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2)請學生先來解釋單詞的意思,若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教師可幫助并引導學生給出正確的意思。
3)考慮如何用相關的詞匯(如同義詞、近義詞等)來呈現單詞意思。
4)想想如何來確認學生是否理解。
5)思考該單詞會在何種生活實景中用到。也就是呈現一些相關單詞的生活實用案例,若能把新學的東西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引言
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聽、說、讀、寫、譯沒有哪一項語言技能能夠脫離對詞匯的依賴。詞匯翻譯教學法是教師解釋詞義的最直接的方式,但詞匯翻譯教學法過于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技能的培養。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另外一種常見的詞匯教學方法就是語義場理論指導下采取的詞匯教學策略。但是實踐和研究也顯示以語義場的手段學習詞匯,在學生還沒有掌握某一生詞的情況下,將該詞與已學單詞進行比較,比較容易混淆兩個單詞的用法。因此,中國學生大學英語課堂環境下最佳的詞匯教學方法應當是將翻譯教學法與語義場結合起來,挖掘二者的精華,融入英語詞匯教學中,促進和提高詞匯教學的質量。
二、理論基礎
1.短時記憶的容量。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短時記憶的突出特點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Miller,1956)在著名論文《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中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在5至9間波動,一般為7個單位。
2.認知加工層次理論。認知加工層次理論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該理論從縱向角度闡釋了信息加工過程。它認為大腦對信息加工的層次和深度不同,對信息記憶和存儲的程度就不同,加工層次越深,信息存儲就越持久,記憶痕跡是信息加工的副產品,痕跡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數。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的問題。(1)哪種理論指導下的詞匯短時記憶效果更好,翻譯法理論、還是翻譯法與語義場理論相結合?(2)哪種理論指導下的詞匯長時記憶效果更好,翻譯法理論、還是翻譯法與語義場理論相結合?
2.實驗對象。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60名某大學二年級學生。這60名學生具有如下共同特點:他們都順利通過大學入學考試,他們都具有8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他們都擁有相似的英語學習環境。
3.實驗工具。實驗前,這60名學生都參加了英語詞匯量的測試,測試卷采用nation所設計的詞匯測試試卷,根據60名學生詞匯量大小,將該60名學生分成2組,實驗組和控制組,確保每組學生詞匯量水平相近。試驗中,控制組和實驗組學生分別在翻譯法、翻譯法與語義場相結合的理論指導下習得詞匯。
4.實驗設計。本文基于注意理論、信息加工模式及認知加工層次理論,對比翻譯法理論、翻譯法與語義場理論相結合下的詞匯習得效果。60名受試者被分為控制組和實驗組,分別在翻譯法、翻譯法與語義場相結合的理論指導下習得詞匯。通過對目標詞的測試來驗證最適合中國大學生的詞匯教學方法。
5.實驗結果和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了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學生的第一次詞匯測試成績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787>.05),這表明與翻譯理論相比,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對學生目標詞短時記憶的效果沒有太大區別,而在10天后的詞匯測試成績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0
四、結論
1.與翻譯法理論相比,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對學生目標詞短時記憶的效果沒有什么區別。翻譯法與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中對新單詞相關語義知識的講解是在學生掌握新單詞釋義和基本用法之后,因此在翻譯法理論指導下的詞匯教學策略與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下,被感覺登記器記錄下來進入短時記憶的有關新單詞釋義和用法的質和量是一致的,因此這兩種詞匯教學策略對學生目標詞短時記憶的效果沒有什么區別。
2.與翻譯理論相比,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更有助于學生對目標詞的長時記憶。在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下,首先介紹新單詞的釋義和用法,內容不復雜,重點突出,不會超過可得到的有限注意資源數量,也不會使短時記憶超負荷,有利于目標詞從感覺登記器進入短時記憶,待學生掌握新單詞釋義及基本用法之后,再向學生講解新單詞的相關語義知識,對新單詞進行深加工,使新單詞成為詞匯的語義網絡的一部分,有助于學生對新單詞的長時記憶,此外也使學生重溫了學過的詞匯,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詞匯的記憶。而翻譯法指導下的詞匯教學策略只對新單詞進行復述,并沒有對新單詞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因此其對新單詞長時記憶的效果不如翻譯法和語義場相結合的詞匯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02):81-97.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試行》的頒布和逐漸深化,教學法也應隨新形勢新要求而有相應的調整,改進。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深入探討。
一、獨辟蹊徑的課堂導入法
1.教師為主導的導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導演”的作用,通過教師主導,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控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令進行活動,從而自然地進入到新知識點的學習過程當中。
2.詞匯背景知識導入法最適用于閱讀課教學,當然寫作課也可采用。詞匯是語言這座大廈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詞匯都是音義結合的實體單位,并在語句中充當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雞下白蛋”,理解意義可以是“丑婦生俊兒”或“世事無定”,而漢語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兒”的說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雖年輕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與暗合,很難理解其中的寓意。這些詞出現在閱讀短文中時,一定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因此,在閱讀課教學中,詞匯背景知識導入法很實用,能讓學生知道詞除了詞義本身外,還會在特定語境中產生聯想意義。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義有著深遠的意義。
3.語法背景知識導入法適用于寫作課和語法課教學,因為英漢民族在思維上的差異造成了在同義表達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現象。漢語語法呈隱含性,英語語法呈外顯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重動態、人稱、主動、簡單,英語重靜態、物稱、被動、復合。漢語無形態變化,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序與語序對稱。通過這種導入方式,學生會特別注意句子結構、句子的正確表達、語法的正確運用。這是我們在寫作和語法教學中非常可取的一種導入方式。
二、加強并提高學生自學英語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才能在進一步學習和運用外語時繼續提高,才能在遇到新問題時能夠鉆研并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自學能力比獲得外語知識似乎更具現實和長遠的意義。特別提倡“啟讀練知結”相結合的原則。啟就是啟發,以此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讀就是閱讀,是關鍵所在。閱讀重在理解,不僅是文章整體與細節的理解,還有詞的理解。練就是練習,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閱讀的能力,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知就是知曉結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對閱讀訓練效果的檢驗;結就是總結,概括全貌,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整體化。這五個環節缺一不可,互相練習,是統一而系統的教學手段。 三、要深化興趣教學法。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1.情境教學法是興趣教學法的最好體現。比如在學習一些實際事物詞匯的時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類的詞語,就可以設計多個場景來講解和練習。場景一即顧客與商家的買賣過程,場景二即就餐者與餐廳侍者之間的服務與被服務過程。通過類似的對話練習,可以使學生輕松掌握詞匯,并掌握相關會話。
2.游戲教學是興趣教學法中的經典之作。比如教授詞匯知識的時候,可以用比劃猜詞的游戲來鞏固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又如講授課文知識的時候,可以用小組競爭游戲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在平時小測驗的內容上,也可以適當有興趣題目的出現,比如填字游戲或者猜謎游戲等。
3.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我經常利用教室讓學生舉辦英語角、英語專欄,從報紙雜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語、謎語、笑語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改編,然后讓他們舉行故事會、游戲、對話比賽等節目。要求學生們都積極準備,踴躍參加,讓他們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感到其樂無窮,而且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總之,英語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對策。但是,教好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活學活用,不僅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師們的共同追求。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126-02
專業英語是四年制本科環境工程專業的限選課,它不僅僅是英語語言課程,更與環境工程專業知識密切相關,是一門為環境工程專業服務的語言應用課程,涉及體系龐大而復雜的專業知識,即專業英語=英語語言+專業知識。不同于基礎英語,在文體上主要表現為學術論文,一般包括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致謝和參考文獻等幾個固定的組成部分;在句法方面比較單一,主要是名詞化結構多、被動語句多、長句多、后置定語多;在詞匯方面,由專業術語、半科技詞匯和語言共核詞匯構成。為了客觀、嚴謹地陳述科學事實,專業術語多源出拉丁語和希臘語,由詞根(root)、前綴(prefix)、后綴(suffix)和連接元音(combining vowel)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派生而成。
目前,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僅24學時。在短學時、多學生的教學環境里,如果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內容教學模式,必然出現“教師簡單講講、學生大概聽聽,課堂氣氛冷清”的現象。因此,探求更合理的教學模式,對課程進行全面改革,是完成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專業英語課程要求的唯一途徑。
一、基于任務教學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近年來,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已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翻轉課堂是指通過顛倒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來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的新型教學模式。換而言之,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知識的鞏固和討論,而知識的學習在于課下。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和提高學習效率,成為真正的解惑者。
所謂任務型教學,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創設一個個“任務”,根據每次的授課內容,為每個小組設置符合教學目標的研究任務。
綜上可知,課下任務的合理設計是現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前條件。任務的設計一定要與環境工程專業前沿緊密相關,又要依據授課對象的特點控制難度,課下任務過空過泛起不到語言應用的實際效果,任務過大過重不僅學生無法完成,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基于任務教學法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提高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的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改革
(一)修改教學大綱
課程大綱主要包括授課對象、課程性質和地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習題要求、考核辦法和教材等7個方面的內容。本次課程改革圍繞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習題、考核辦法和教材等幾個部分做了大幅改動,如下頁表1所示。
改革后,專業詞匯和專業文獻的閱讀等課程基礎內容的學習將由課上轉至課下,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仍保留了難點內容精講,且將科技論文的翻譯與寫作等知識運用的內容放到了課堂討論環節。這種精講與任務式教學法的結合主要是通過實施任務,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重組與建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進行閱讀、語言積累和應用。
(二)修訂教材
結合專業特點和本校學生英語基礎,筆者曾在2010年自編了一本課程教材,內容主要涉及人與環境、生態學、大氣污染、水污染與廢水處理、固體廢物及其處理、噪聲及其影響和環境監測等7個專題的科普文章,以及科技論文的翻譯與寫作技巧的基礎知識。使用至今已近6年,部分專業知識略顯老舊。6年間環境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幾度調整,課程學時由最初的40學時縮減至24學時,加上學生對專業詞匯掌握薄弱,在課程上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詞匯講解,因此,根本無法按最初的設想將目標語言與主題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內容精講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許多知識只能“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本次課程改革,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王立章等人編寫的《英漢環境科學與工程詞匯》字典為藍本,縮編專業必備詞匯,供學生課前自學,課上隨堂檢驗。另外,從國外各大數據庫的環境學科期刊,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Atmospheric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中選取難度適中的英文文章或部分內容,補充原教材人與環境、生態學、大氣污染、水污染與廢水處理、固體廢物及其處理、噪聲及其影響和環境監測等7個專題的閱讀材料,并做到每三年更新一次,與時俱進。
(三)設計課下任務
依據本科培養計劃,大學生在畢業論文期間需完成5000字的外文翻譯、撰寫畢業論文的英文標題與摘要。但大多數學生完成的作業質量不高,更有部分學生完全借助翻譯軟件應付了事。為此,筆者提前準備7個專題的30多篇閱讀材料,作為畢業論文環節外文翻譯的模擬材料,分別以不同的任務形式發給每位同學。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差別較大,任務的設計采取個人任務與小組協作任務組合的形式,同時做好同學間的幫、扶、帶。標題和摘要的寫作是課程精講的內容,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練習,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寫作水平。
普通高校的專業課程很難實現小班授課,課下練習產生的幾十份疑問根本無法在課堂討論環節完成。因此學生在完成課前自學后,可通過QQ群、微信群等網絡便捷平臺進行課前溝通討論,鞏固課下學習效果。
(四)課堂講解與討論教學
翻轉課堂將知識的學習轉入課下,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知識的鞏固和討論。因此,課堂第一步是測試學生每個專題的必備詞匯量和對專業英語基本語句表達方式的掌握程度,并依據學生水平進行分組。第二是針對學生在課下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講解科技論文寫作和翻譯技巧,主要包括:(1)翻譯簡史及專業英語翻譯基本要求;(2)專業英語中數字、符號、公式、化學反應式等的讀法;(3)英語科技論文的構成及投稿;(4)標題的翻譯;(5)摘要的寫作;(6)專業英語中常用句型的英漢互譯。
課堂討論主要是針對7個專題的閱讀材料展開。教師首先根據各組學生的英語水平,布置討論題目,討論結束后公開發表小組討論意見,以呈現課下學習和課內討論的結果。同時要求每位同學從7個專題的討論材料里選出部分章節,獨立完成3000字左右的外文翻譯,作為課程的期末大作業。
(五)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
采用任務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組織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實現了大學英語教育從應試教育向應用教育的轉變,學生課下練習和課內交流的頻率大幅度增加,因此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也不應采用“一考定分值”的形式。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有利于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成績可由課內詞匯測試、課堂互動、隨堂報告和期末大作業等幾個部分,按2∶2∶2∶4的比例加權確定。
三、結語
專業詞匯是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的基礎,語言的專業應用是課程的最終目標。任務式翻轉課堂教學法是將課程基礎和最終目標均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課下預習和準備,專業詞匯通過隨堂測試檢驗,專業知識的語言應用在課堂精講與討論中進一步升華提煉,最終培養出符合時代特點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確保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延鵬,羅.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4,(28):187.
[2]陳春燕,朱天菊.翻轉課堂在專業英語中的探索[J].讀與寫雜志,2015,12(11):8-14.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49-01
一、相關理論基礎
語法輔助的詞塊教學法的研究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語言學。Sinclair(1991)根據認知心理語言學的觀點,指出語言習得包括兩大體系:一個是以語法規則為基礎的分析性體系;另一個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前者在記憶中所占空間小但強度大,提供了無數個句子的可能,保證了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根據Sinclair的觀點,語言加工過程一般遵循兩條原則:習語原則和自由選擇原則。習語原則是指大量地使用現成的詞塊來組裝語句,而自由選擇是指選擇合適的語法和詞匯來搭建語句。英語寫作者要想自由表達思想,不但要大量記憶詞匯和掌握其用法,更要注重用正確的語法結構將詞匯搭建起來,組成正確的句子。由此可見,語法結構在英語句子搭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Nattinger&DeCarrico’s(1992)將詞塊分為多詞詞塊、慣用表達式、短語限制語和句型框架四類。其中符合語法規則的多詞詞匯、短語限制語和句型框架就是以語法規則為基礎的可分析的半固定結構,是可通過合適的語法和詞匯來搭建并擴展的。
依據上述理論,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不斷強化學生的語法意識,注重句子語法的正確性。因為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詞塊教學,更要注重對其進行語法分析,強調句子語法的正確性。
語法輔助的詞塊教學法,融合語言“形式”和“功能”,體現出語義、句法及語用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語法結構,又注重語言在具體環境中的運用。不但能夠彌補詞塊法中摒棄了語法分析的弊端,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書面交際的能力。
二、教學中采用的具體措施
(一)向學生灌輸詞塊理論和詞塊教學法,介紹詞塊在寫作中的功能和優勢,使學生產生認同感;
(二)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文體標出詞塊,增強識別和學習詞塊的能力,盡可能引導學生分析復雜詞塊中一定的語法結構。從詞塊的角度對某些語法結構進行語用功能和語義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某些固定語法詞塊范疇,而且能在語法結構的基礎上擴展并正確運用;
(三)進行跨文化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和對比英漢表達的異同;
(四)歸納重點詞匯的相關搭配、固定用法、句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體,將不同的組篇模式以及表示不同功能的詞塊介紹給學生,并分析輸入期間相關的語法現象;
(五)教師在精讀課的教學中可以找出課文中含有重點詞塊的句子,并對詞塊進行標記,要求學生將其翻譯成漢語;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詞塊,讓學生進行漢譯英的練習,此外,通過漢譯英學生可以使用一些課本中沒有出現的詞塊,這樣就加大了學生詞塊的輸出量。
(六)復述課文和背誦課文根據文秋芳(1996)的觀點,背誦和朗誦能夠強化語言輸入,加深對所學語法知識的理解,提高詞匯、句型和固定表達的記憶效果,增加語言積累,從而使其語言輸入規范化。在課文講解之后,教師設置課文復述環節,即教師提供課文中的重點詞組尤其是關于課文關鍵內容的詞組、課文中的生詞組以及具有語篇功能起著銜接作用的詞組,要求學生在不看課本的條件下復述課文。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能形成語感,在寫作中會無意識地模仿寫出背誦過的句子,可以提高語言輸出的正確性。
三、結語
將語法輔助的詞塊教學法引入英語寫作教學,可以解決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語法錯誤頻出、語言表達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語篇連貫性差等問題,教會學生盡可能地運用含有目標語法的詞塊。監控學生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幫助學生不斷修正,重新認識,準確理解,從而提高學生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從而能寫出語法正確、語言地道、語篇通順連貫的篇章,進行有效的書面交際,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順利實現外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丁言仁,戚焱.背誦課文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1(5).
[2]程曉棠.關于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3(4).
[3]柯靜.語法輔助詞塊法應用于大型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證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3).
一、任務型教學法
1.定義及其背景
任務教學法,也叫任務型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使每節課目的明確、內容實在、效果最佳。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被概括為任務教學模式。
任務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所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
二、任務教學法課堂的基本構成要素
(一)目標。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一樣,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說,它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指向。如前所述,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內容。任務的這一要素可簡單地表達為“做什么”。任何一個任務都需賦予它實質性的內容,任務的內容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需要履行的具體的行為和活動。
(三)程序。指學習者在履行某一任務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怎樣做”。它包括任務序列中某一任務所處的位置、先后次序、時間分配等。
三、任務教學在中學英語課堂的應用
(1)初中英語閱讀的現狀
初中英語閱讀兼具泛讀與精讀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主要途徑。然而這種分析法也使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走入一些誤區,出現二級分化的傾向。教師應該考慮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語言水平,研究如何使閱讀課化靜為動,激發閱讀的活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2)貫徹任務型教學法提倡‘以生為本’的互動閱讀課堂
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談論文本的某一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為閱讀做好準備。例如,在教學Living with a Robot一文時,可以從談論標題導入閱讀。
T、(showing the picture in the text)What’s this?What can it do?
Ss、A robot.It can do the laundry/iron the clothes…..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dea of living with a robot?Why do you think that way?
Ss、It sounds cool.The robot could do many things for me and……
T、Mmm.Mr.Jiang has the same idea.He has a robot.But these days he always complains about it.Can you
guess way?
學生猜測后帶著疑問和濃厚的的興趣開始閱讀,與文本進行互動。
(3)巧學主題詞匯
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語境中理解新詞匯,再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多次聽、讀和運用新詞匯。
語境感悟 通過會話呈現核心詞匯,再讓學生通過閱讀一選詞填空的方式完成故事梗概,實現詞匯學習的語境化。
Living with a Robot
messsparesalesman
Laundrysweepspread
ironedvirusmirrors
Mr.Jiang is a and works in Moonlight Town.In ortder to have more time,he bought a robot .The robot did a lot for him.It his shirts and prepared a lunch box for him.While Mr.Jiang was at work,it would do the , the floor and so on.Later,the robot caught a and caused a lot of problems.When Mr.Jiang got home,he could find his flat in a . were broken and coins were allover the floor.
完成練習后各小組先討論和核對答案,然后派代表朗讀短文。難理解的生詞可以放在閱讀中處理,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其詞義。
四、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任務型教學法在實踐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制約因素,但是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確實很有效地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英語課堂氣氛活躍,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毫無疑問,任務型教學法體現的溝通合作、真實性、關注過程、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學用結合是向實現現代教育的功能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