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醫藥科技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1 17:08:0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藥科技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醫藥科技論文

      篇(1)

      主辦:  河北省醫科院情報所;河北省藥學會

      周期:  半月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2-7386

      CN:   13-1090/R

      郵發代號: 18-3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河北醫藥

      篇(2)

      1.1 考生選題困難,撰寫的護理綜述類文章多,內容缺乏新穎性

      護理論文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展趨勢,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新穎性。大部分考生感覺選題困難,不知從何處下手,選不好論文題目。評閱分析所見護理綜述論文32篇占總課題的64%,僅有3人撰寫護理科研論文。護理文獻綜述是護理論文中的一種特殊文體,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后,將有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寫成的文章。大多數考生選題不新穎,僅把一些國內醫院早已開展的護理技術或已經形成常規的項目進行總結,不了解護理專業發展動態,不能把握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如論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后病人疼痛的護理”、“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與技巧”等,嚴格地講,綜述不應屬于畢業論文的范疇。

      1.2 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不規范,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論文存在題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討論重復前言、結果的內容,與結果分離,不了解量表、問卷的使用原則及信、效度檢測的方法等,且參考文獻著錄意識淡薄,論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條/篇,論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觀點、數據、方法、判斷標準而文后未標出其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書寫欠規范。有的考生將個案報道、護理經驗總結寫成科研論文,個案護理未交待清楚特殊護理的操作內容,護理經驗只抄寫教科書上常規護理內容。如論文“上消化出血的護理”,書本常規內容多,而對獲得的經驗和體會的具體做法介紹甚少,護理效果也未加以報告,也未總結出新認識和新觀點。

      1.3 考生中畢業論文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嚴肅性

      嚴肅性是撰寫論文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寫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時間投入較少,在論文寫作上表現出嚴重的任務觀念,提交畢業論文前臨陣磨槍,勉強成文。評閱分析所見,有些論文資料有抄襲現象,有的在設計實驗時不設對照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統計分析時多數使用算術平均數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網絡論文進行復制、粘貼或大段照抄教科書或某專著。抄襲是科學研宄的大忌,既不能鍛煉能力,還違背科學道德。論文的科學性表現在實驗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數據要準確并經過統計處理;統計圖表要簡單、恰當。如“術后病人的疼痛護理”有2篇在內容上大段雷同,視為抄襲或剽竊。

      2.對策

      2.1 優化自考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學術論文專題講座

      我國護理科研起步較晚,護理人員科研理論和能力的不足已成為阻礙護理科研發展的主要障礙。高等護理自學考試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護理研宄、管理等能力,雖然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已開設護理研宄、統計學等課程,但從幾年的“護理研宄”教學經驗和相關調查的結果得知:護理專業學生整體信息素質偏低,獲取信息能力較差,撰寫畢業論文選題困難。因此,應對護理研宄課程進行改革,圍繞護理研宄與論文寫作的主題設計綜合課程框架,擬定實用性強的內容,增加文獻檢索實習課,選擇科研經驗豐富及文獻檢索知識扎實的教師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畢業論文考核前舉辦護理最新研宄進展和發展方向及論文撰寫講座,幫助考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范地書寫畢業論文。

      2.2 建立畢業論文考核前撰寫開題報告制度,提高考生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對學生的科研知識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確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開題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寫作與質量。撰寫開題報告前,應講清開題報告的模式,請指導教師及專家幫助考生判斷所研宄的選題有無價值,研宄方法是否得當,論證邏輯有無缺陷。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宄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宄(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的教學時間安排上要作出相應調整,提早布置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任務,學生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合適的課題,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設計、實驗研宄及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書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2.3 靈活選聘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加強考生畢業論文的全程管理

      我國護理本科自考生的論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論題方向將論文分組,分配給相關評審教師評價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務重,答辯時間緊迫,評閱教師給予的指導不能及時糾正,仍然按照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設計開展研宄或寫作,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因此,在導師的聘用上,可以聘請青年教師和優秀碩士、博士擔當護理自考生導師,或是在院校之間相互聘用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學院可定期檢查導師的工作情況,同時制定學生權益保障機制,學生在面對導師很少指導或沒有指導的情況時,可以向學校主管部門提出。通過建立“導師制”,可對考生畢業論文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題報告、調查研宄、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答辯等各項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可促進省內地區院校間協作,還可以彌補目前我國護理科研協作性不夠的現狀,為進一步的護理科研協作提供可能。

      篇(3)

      關鍵詞:中職學?!∮⒄Z 課堂教學 評價

       

      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英語課程教學在觀念、教材、教法、學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堵殬I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職業英語課程要建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現狀調查 

       

      中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厭倦英語學習。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導致英語教學評價呈現以下的基本特征。 

      1.評價主客體單一。整個課堂中的評價活動幾乎都限于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學生自我、教師自我的評價。 

      2.評價方式傳統。通過課堂上教師提問讓學生或集體或個別回答完成。 

      3.評價內容淺顯。在評價中,教師對學生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占絕大部分。 

      4.評價層次較低。教師對學生評價主要強調陳述性知識的回憶。 

      5.評價作用甚微。教師通過提問所進行的對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發展是表面化的、膚淺的。 

       

      二、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目的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

      三、中職英語教學評價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評價應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發展。同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意義,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評價形式多樣化。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評價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中職生的基礎和學習特點,在課堂中可舉行“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課堂觀察檢查表”“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檢驗”。課后可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還可舉辦英語詞匯、歌曲大賽、演講比賽和故事大賽等。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主題過程,實現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評價方法靈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允許學生在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再次參加評價。評價的目的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發展和提高。因此,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引導學生表現自我、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 

      4.評價內容表格化。在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應以各種表格的形式,將評價的內容分類歸納,逐步、按時地完成。例如學期初或單元教學開始的問卷調查表,課堂內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課堂表現積分表、單元測試評價表、學習進步曲線表、課堂外的英語小組活動測評表、家長評議表、作業完成情況自評表,教師課前、課中、課后評價表、測試評價表等等。這樣,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形成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我們采取何種評價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時總結,要讓學生感到教師施行的評價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劉道義,等.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篇(4)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綜合指數法和AHP法作為評價研究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方法,其確定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的指標方案權值與實際情況符合度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實用性和系統性,能準確地得出各評價指標權重系數。

      (一)綜合指數法

      綜合指數法也稱綜合評判法,其將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更低一級的子系統,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各子系統評價指標,再劃分其表現程度的不同等級。歸一化各子系統評價指標之后,將各評價因子的指標數值進行權重疊加,獲得各子系統的評價總指標數值。最后,將每個子系統評價總指標數值按照權重進行疊加,得到各不同單元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指數數值。綜合分析各不同單元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指數數值后,才能科技創的評價。

      綜合評判法模型,主要表現形式為:

      式中:iW為第i單元評價指數數值;j為評價指數;ia為第j單元評價指數在第i評價單元的賦值;jb為第j個評價指數的權重;m為評價單元數;p為評價指數數值。

      其權重確定均采用AHP法。

      (二)AHP法

      AHP法即層次分析法,一般應用于管理、社會等較為復雜系統的分析決策。

      運用層次分析法是一種確定權重的比較好的方法,它是一種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由于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復雜多樣。首先把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層次化,分解成中醫藥科研機構從業率等五個方面,將問題層次化,建立起多層次的評估結構模型:

      式中:U={1u2 u∧mu }是u價因素集。

      若比較判斷因素iu與j u得iju,則ji u =1/iju。

      依據矩陣,應用線性代數相關知識,計算得到T的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然后將其歸一化處理,可得權數分配。

      二、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篩選評價因子,本文立足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性影響因素,根據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評價指標特征,以研究研究中醫藥科技發展創新為目標層,以中醫藥科研機構從業率、中醫藥科研實驗室的分布率、中醫藥核心期刊的論文數、中藥發明專利授權數以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為方案層,建立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評價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中醫藥科研機構從業率、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布、中醫藥核心期刊發表率、中醫藥發明專利授權數、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

      從以上5個評價指標共同構成影響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因素。

      三、實證研究

      (一)AHP法確定甘肅中醫藥科技發展創新體系因素權重

      (二)綜合指數法對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綜合評價

      圖1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評價因子數值情況

      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是一項探索性工作。由于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的構成要素的多元性,本文主要對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析,從中醫藥科研機構的從業率等五個方面組成:中醫藥科研機構從業率(權重0.6414)、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布率(權重0.0711)、中醫藥核心期刊發表率(權重0.2756)、中醫藥發明專利授權率(權重0.0322)、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率(權重0.0215)。

      四、結論

      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指數法對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進行評價能較好的反映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的現實狀況,綜合研究影響甘肅中醫藥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性評價因子。

      從評價結論中得出,若要推進甘肅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則應豐富、發展傳統中醫相關理論,發揮甘肅中醫藥在國民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的特色、優勢,提升中醫藥治未病技術和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甘肅民族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甘肅中藥資源的保護利用,推動當地民族醫藥的臨床醫療服務規范化,推動甘肅中藥產業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甘肅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增強甘肅中藥保護、發展,將甘肅中醫藥人才作為該領域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加快甘肅中醫藥走向世界。

      篇(5)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8-0005-03

      當前,績效管理作為戰略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已普遍被我國企事業單位應用,并在推進績效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中醫藥科研機構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公益型事業單位,通過績效管理,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提高投入產出效果、促進中醫藥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隨著中醫藥科技體制的不斷深化,環境的復雜性和競爭的激烈性已經迫使中醫藥科研機構必須探索出科學合理的科研績效管理體系來推進中醫藥科研機構的績效管理,為全面提升中醫藥的科技績效提供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通訊作者:李宗友,E-mail:1 對中醫藥科研績效管理的認識

      在我國,關于績效管理的定義,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兩種:一是認為績效管理是通過對組織戰略的建立、目標分解、業績評價與業績分析,并將績效成績用于組織日常管理活動中,以激勵員工績效持續改進并最終實現組織戰略及目標的一種管理活動[1];另一種觀點認為,績效管理是為了達到組織的目標,通過持續開放的溝通過程,形成組織目標所預期的利益和產出,并推動團隊和個人做出有利于目標達成的行為[2]。后一種定義強調了績效管理的核心是溝通[3]。績效管理是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共同組成的系統過程,用來建立組織與個人對目標以及如何完成目標的共識,是一個有計劃、有準備、有指導、有溝通的循環過程。它以目標為導向,管理者與員工在確立目標、任務要求及努力方向上達成共識,并形成利益與責任共同體,共同推動組織與個人努力創造高業績。績效管理既重視結果,亦重視行為,其實質是通過持續不斷的動態溝通,將每個員工的績效與組織的績效相結合,最終提高整個組織的效能,實現部門或組織的目標。可以說,績效管理是組織將戰略轉化為行動的過程,是戰略管理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其深層目標是基于組織的發展戰略,通過員工與其主管持續、動態的溝通,明確員工的工作任務及績效目標,并確定對員工工作結果的衡量辦法,在過程中影響員工的行為,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并使員工得到發展。

      從管理學來講,績效管理是管理組織績效的實現過程,管理學界對績效管理的研究和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豐富而發展完善??冃Ч芾碜鳛橐环N動態的改進公共績效效果的管理方式,它在科研單位內部以單位的整體績效為分析單元,更加強調結果導向、戰略管理與系統管理,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益和業績、明確管理職責和任務,強化單位內部的激勵機制,優化組織內部的資源配置。目前,組織中應用較廣泛的績效管理方法有:目標管理法、關鍵績效指標管理法、平衡計分卡管理法。

      針對中醫藥科技工作來說,績效管理具體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實踐中,就是通過科研組織系統整合科技資源達成目標的行為,從全方位對科研工作績效進行監控、行為改進和績效評估,它的主體功能是評估、衡量、追蹤,主要作用表現在對科研項目、科研工作的責任落實,承擔工作利害關系人的期望,科技成果、工作結果導向的強調,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的雙重需要,激發人們的工作熱情,有效的管理工具與工作改進[4]。2 中醫藥科研機構績效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中醫藥科研機構,如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下屬部分科研機構、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研究院、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積極引進績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探討中醫藥科研管理的新機制,對科技人員的績效進行考核,把中標課題數、著作數、科技成果獲得獎勵數、專利授權數、研究生培養數等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并與下一年的績效工資發放掛鉤,極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參與課題申報、研究和產出更多科研成果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科和創新團隊建設,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初步達到了激勵先進、增強責任感、提高科研人員整體素質、促進科研機構提升科研競爭實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然而,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科研機構在績效管理體系上仍然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管理方法上,用績效考核代替績效管理,只著眼于工作結果的測評,忽視平時的考核;在實施過程中,未制定科技人員的績效計劃,對科研工作過程缺乏監測和跟蹤;放棄了績效監督和持續改善的管理,缺乏對績效結果的深層次解剖等,既不利于科研人員隨時調整績效狀況,也不利于大成果、原創性成果的產生。

      第二,考核指標不盡合理。考核指標對不同性質的科研崗位、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應有所區別,如對于從事科技服務和實驗技術操作的人員,更需強調服務性和完成任務的指標,而不只是成果、論文;對于研發人員,專利、新藥、產品轉化等指標應是考核的重點;另外,對于論文、專著得分的權重,沒有體現其學術水平等。由于科研人員處于被考核地位和績效管理知識的欠缺,常常是被動接受考核指標,對指標不能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見。

      第三,考核結果有偏差。由于研究所“優秀”等級的名額是有比例的,所以有些研究室就形成了“輪流坐莊”,今年評選你,明年就評選我,和為貴,大家都有份。同樣,對于著作、論文沒有限定作者人數,出現你給我署名、我給你署名的現象,導致領導的文章特別多,尤其是論文考核不封頂,給考核結果帶來偏差。另外,還出現領導主持的工作權重較高。

      篇(6)

      主要對高血壓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各種癌癥適應中醫內科治療者,風濕病、痹癥、頸椎病、腰椎病、關節病、骨質增生、頭痛、眩暈、中風后遺癥、腦梗塞以及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肝炎、肝硬化等有較完整、系統的中西治療方法,療效顯著。

      在科研工作中,黃靖醫師亦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探索性經驗,與人合作做過不少相關工作。近年準備在心腦血管病臨床治療,骨關節病治療研究,以及民族醫藥開發應用研究等方面選擇課題,申報立項并尋求合作。

      黃靖矢志不渝地走在中醫的臨床和科研征程上,讓他逐漸具有了學科發展思路,他基于參加全國專科(病)骨干培訓班之源,深得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博士生導師,心血管內科主任馮德勛教授之指導,立意在心腦血管病內科臨床方面形成體系,努力以中西結合為思路探索途徑。

      篇(7)

      主要資料來源于廣東省醫學學術交流中心查新咨詢部科技查新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次要資料為紙質存檔文件,包括2007~2012年的中醫藥類查新咨詢委托單、查新課題申請書、查新報告書。

      1.2方法

      將2007~2012年中醫藥類查新項目的各項數據輸入MicrosoftExcel,并對不同類別進行統計分析。主要是針對查新系統查新數量、查新范圍及查新性質等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2007~2012年查新項目數量分析

      無論是中醫藥類查新還是查新中心總查新量均逐年增加,但中醫藥總體構成比例相對比較穩定,在1057%左右浮動。

      2.2同期論文產出情況

      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來查新中心進行查新的項目,多來自于衛生廳、科技廳、中藥局以及地市級局級單位課題,僅少部分為院級課題,而其中中醫藥部分的查新多源于中藥局課題。因此,上述相關單位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查新量。而職稱評審、成果獎勵則是促進因素。

      2.3學科分類統計分析

      本查新中心采用的學科分類標準是1992版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并對該標準進行了簡化,基于實際操作對中醫學與中藥學的分類概括地分為三類,即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和中藥學,而國家標準中大類還包括了民族醫學及其他兩類。但由于各查新技術人員觀點不同,中醫和中藥的分類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確,如很有可能將驗方、自擬方等納入中藥類。從表3大致來看,中西醫結合醫學所占比例最大,這符合當前醫學發展模式,它包括了中醫聯合西醫的治療研究和中醫應用的機制研究,體現了綜合療法的價值,肯定了醫學學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科學觀;同時數據顯示,近幾年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查新量有逐年遞增趨勢,間接地反映了該學科良好的發展前景。中醫類查新項目隨著中醫藥大類查新數量的遞增而有所增加,也間接地說明,在發展中醫藥強省的廣東地區,中醫藥的發展的確取得了成績,肯定了廣東建設中醫藥強省戰略。相對于其他兩類,中藥類查新比較穩定,而2012年數量更是有所下降,是否提示我省中藥研發發面是否有所欠缺值得進一步分析。

      2.4查新范圍分析

      查新范圍包括國內外和國內查新兩類。表4顯示,近幾年國內外查新項目數量逐年下降,平均比例為4298%,這與甘肅省醫學情報研究所等查新單位公布的數據接近(442%)[4],個人認為,引起該變化趨勢的原因可能包括:①業務發展相關問題,近幾年查新量遞增,任務加重,減少了國內外查新業務;②查新委托人(項目負責人)技術水平、知識水平;③醫護人員獲得文獻的能力增強,畢竟查新不等同于文獻服務。相比之下,中醫藥國內外查新數量更少(434%),但并不是逐年下降趨勢,這可能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有著關聯。

      2.5查新性質及用途分析

      查新中心為方便管理,將查新性質分為科研立項、成果鑒定和引文分析,并沒有進一步劃分為專利申請、申報獎勵等。引文分析常伴隨成果鑒定,基于科研立項和成果鑒定的查新統計見表5。醫學大類中立項均比例為8457%,遠低于中醫藥類科研立項查新(9023%),提示中醫藥科研項目的成果產出有待重視。

      3思考與建議

      從上述統計及結果分析來看,我省中醫藥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并呈可持續穩定發展趨勢。但相對全國水平而言,仍需進一步加強。我們在查新工作中發現不少科研選題來自他人已發表文獻,事實上用別人的框框來設計自己的課題,是很少能有創意的,并存在一定量的重復研究,表現尤為突出就是臨床應用研究。部分課題的創新點只停留在中藥組方的配伍,或者觀察指標的疊加上,其余的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均與別人雷同,挖掘不出其它更有意義的創新點。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自擬方、經方驗方已得到同行認可,使之形成了產業化的中藥制劑。中醫藥在我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進一步發展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協作。

      3.1查新單位

      中醫藥科技查新對減少中醫藥衛生科技項目低水平重復和科技成果評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幫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國內外有關課題的最新資料,及時修正課題的不足之處。從查新范圍來看,查新單位應加強查新項目的國內外查新,同時注重查新技術人員的人才培養,以滿足查新業務需求。查新單位除了查新咨詢業務外,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獻服務又是另外一大業務,而我省也正在籌建醫學數字圖書館來滿足這種需求。

      3.2科研管理單位

      統計結果表明成果查新課題遠遠低于立項查新課題的比例(9∶1),這可能與委托項目的科研周期和每年科研管理部門制定的科研政策有關。由于除申報獎項的課題要求鑒定查新外,其它課題完成后一般只需提供結題報告,建議有關部門可加強立項課題全程的科學管理,對課題中標單位早出、多出成果一定能起促進作用。我省中醫藥最近幾年論文產出(2172%)稍低于全國總水平(2243%),也提示了研管理部門督促管理的重要性。醫學科研管理部門應加強中醫藥學科技項。

      3.3科研工作者

      每個科研工作者的查新目的不一,獲得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建議科研工作者有良好的查新動機,認真對待申報課題;在選題前應進行文獻檢索,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動態,將科學信息與研究結合起來,掌握與自己所研究課題相關的信息,避免無效的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率[5]。對于基層醫務人員,文獻檢索知識相對貧乏,搜索引擎和相關數據庫是其最佳選擇。在研究發面,應注重創新,比如藥物研發。創新則涉及自主知識產權,在我國加入WTO初期,不少中醫中藥類產權被他國搶注,值得深思。

      篇(8)

      關鍵詞

      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科學;高效

      科技創新是當前世界各國在國際競爭中成敗的主導因素。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創新是我國戰略發展的重點,而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識創新的陣地,尤其是中醫藥高等院校,作為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基地,在知識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只有加強中醫藥院校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中醫藥事業才能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

      1目前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中醫藥類高校的科研評價側重的是較為直觀的量的評定,而在質的方面卻沒有提要求或者有要求但貫徹力度不夠;國內一流的中醫藥類高等院校數量近年來變化不大,國際范圍內的知名中醫藥專家更是屈指可數;中國的高校管理模式趨向于科研人員兼任行政職務,導致學術資源分配不均,中醫藥高等院校內部部分學科發展迅速而部分學科發展停滯不前;在大型或高級別的科研課題組織申報或者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缺乏有效的組織者來承擔負責人的角色,這不利于重大科學技術重難點的攻關;再有學校的科研人員積極致力于科研項目的申報,申報成功后對于項目的實施與結題并不看重,有的甚至到了結題時間根本未達到結題要求;順利通過項目結題驗收的老師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導致其科研成果未能成功轉化而產生社會效益等。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質、權威崇拜、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等問題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共性問題。

      2中醫藥高等院??蒲泄芾泶嬖诘膯栴}

      中醫藥高等學校擁有一支水平較高、數量較大的科研隊伍,是中醫藥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蒲嘘犖榈陌l展和科研成果的認定都離不開好的科研管理工作,俗話說“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學問,它在實施的過程中與國家的發展規劃掛鉤,促進國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1科研人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科研人員相對分散。不僅僅是中醫藥高等院校,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即科研人員相對分散,各個院部、實驗室之間的合作交流有限,實驗資源未能建立很好的共享平臺,面對重大的研究課題或者是交叉性學科課題的研究,科研人員的研究過程受到限制,科研創新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其次,科研水平相對較低。國內目前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國際三大檢索:SCI、EI、CPCI,其中SCI收錄要求最高,因此SCI被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作為階段性科研成果、學術獎勵等的重要評價指標。中醫藥高等院??蒲兄攸c主要是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但是作為國粹之一,中醫藥知識和產業并未得到部分發達國家的認可,有關中醫藥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一直不大。雖然近年來中醫藥高等院校的SCI論文收錄數量保持逐年穩步增長趨勢,但是與其他綜合性高校和其他國家醫藥類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間接反映出中醫藥高??蒲兴奖容^低。

      2.2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科研經費是指各種用于發展科學技術事業而支出的費用。隨著中醫藥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中醫藥高??蒲许椖苛㈨棓导傲㈨椊涃M都大幅增長,科研經費管理問題也日漸凸顯。部分科研經費編制預算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科研項目立項時,由于項目負責人多數對財務知識不了解,對按財務制度報賬不了解,以至于編制預算不能真實地反映所需成本;科研經費私有化現象引起科研資金流失嚴重,一般高校都會針對橫向或縱向科研項目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費。很多高校的科研經費管理監督意識不強,經費審核監督機制不完善,審核尺度較寬松,使得科研經費管理混亂。

      2.3科研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的科研項目立項情況及獲資助金額是衡量該??蒲芯C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高校的科研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項目申報、項目實施及項目結題環節都有體現。在申報立項環節,科研管理人員未能做到很好地指導科研人員,對項目選題把關,因而出現很多申報書不符合項目申報指南;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科研經費未能及時到位,或科研管理人員未能定期進行監督檢查或者監管力度不夠,從而阻礙了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致使項目不得以延期結題或者出現弄虛作假以求順利結題的現象;在項目結題驗收環節,科研管理人員或沒有認真做好驗收工作,導致課題資源浪費,或科研管理部門缺乏一套完善的驗收制度,導致驗收工作不能順利實施等。

      2.4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科研項目分基礎性研究與應用型研究,根據研究類型的不同,科研人員產出不同的科研成果:論文、實用專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成果多,專利少,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尤其是中醫藥高等院校,因其傳統特點及其系統研究的復雜性,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不一,導致科研成果的權威性及激勵效應不夠,科研成果無法得到推廣應用,科研管理工作中。

      2.5科研績效評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缺乏整體規劃與構建,高校內部承擔多種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有不同類型與不同層次的科研團隊及科研平臺等,對這些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和平臺的績效評價采用同一績效評價制度未能符合客觀實際,指標設置不盡合理、實施率低等嚴重影響科研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3科研管理相關對策及建議

      高??蒲泄芾碇写嬖趩栴},主要原因是管理觀念陳舊,管理體制不健全,科研管理隊伍力量薄弱等。中醫藥高校追求科技創新應從以下幾點著手完善科研管理體制。

      (1)更新高??蒲泄芾碛^念,完善科研管理服務體系,提升科研服務能力。

      高??蒲泄芾聿块T要強化管理服務并重、以服務為主的觀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過對科研管理人員的政策宣傳、業務培訓,提升科研管理隊伍的能力;同時樹立市場觀念,使科研與生產密切地結合,并強化科研成果報獎和轉化的策劃觀念,有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高??蒲泄芾砗涂蒲腥藛T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觀念,對專利知識產權流失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約束,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申請專利保護。

      (2)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

      中醫藥類高等院校在科學研究上要有所創新,應在加強管理服務隊伍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只有一支布局合理、多層次、高素質的科研項目管理隊伍才能引導科研人員進行正確的項目選題,提高課題的中標率,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監管,完善機制,保障中醫藥科研課題的順利開展。其次,通過創新科研考核評價體系,對科研成果推行分類評價和開放評價機制,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對科研項目進行考核、評價及獎懲,建立、完善科研績效檔案,并將之作為科研人員年度考核與職稱評定重要依據。

      (3)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如何合理規范使用高??蒲薪涃M,為科研項目實施過程帶來最大效率是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面對的問題,中醫藥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規范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根據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可操作的經費管理制度,并對經費預算、費用支出、經費外撥、結題經費轉結等環節進行具體規定;對經費管理責任制強化,分級明確責任主體;對編制預算進行細化,嚴格經費的使用程序,落實監督管理機制,嚴格審查所有款項的支出、使用結果,做到賬目清楚、內容真實、核算準確,監督和控制不合理開支;創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網絡平臺,使各職能部門的信息數據共享,形成一個動態監督管理體系,通過信息平臺可以及時快速獲取準確完整的科研項目信息。

      4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應重視過程管理,科研管理人員只有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推動成果轉化,完善競爭激勵機制,才能讓中醫藥專業院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進一步提升整體科技創新實力,為我國中醫藥科研事業及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孫媛 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科技處

      參考文獻

      [1]秦燕娟.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5-19.

      篇(9)

      Summary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wenty years(1996―2015)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wenty years" committee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20 years. A great deal of basic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basic theory of TCM, effective substance, efficacy evaluation, action mechanism, intracorporal metabolic process,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quality standards.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promo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CM, supporte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CM and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01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醫學科學的結晶,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原創的科學思維。傳承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基本路線,就是要將中醫藥的原創思維轉化為原創成果,解決當前醫學科學難題,并詮釋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將中醫藥原創思維和豐富經驗“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傳統優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屠呦呦研究員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掘中醫藥寶庫的成功范例。

      20 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中藥產業已有一定產業規模。但是,支撐中藥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薄弱,主要表現為:中藥基礎理論缺乏現代詮釋,對臨床和新藥研發的指導價值發掘不夠;中藥藥效物質、作用機制、體內過程等研究還不夠深入;符合中藥特點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還很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確保中藥“安全、有效、可控”的質量評控體系尚未完整建立,質量檢測方法及控制技術比較落后;中藥創新研究技術平臺不完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創新中藥品種相對較少等。

      歷經20年的快速發展,中藥現代化成就斐然,現代中藥產業已具規模,經濟社會貢獻度不斷增長,國際影響不斷提升[1]。與此同時,支撐產業發展的中藥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醫藥科學研究水平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藥相關研究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40項[2]。將近20年研究成果及影響梳理歸納,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中藥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逐步得到現代化的詮釋與發展

      為了科學闡釋中藥基礎理論的深刻內涵,中醫藥研究者開始尋求與化學、生物信息、數學、計算機等科學工作者進行跨學科合作,特別是借助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劑配伍理論、配伍禁忌、藥性理論、毒性理論等中藥核心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逐步得到詮釋與創新發展。

      1.1 中藥性味理論研究 性味歸經是中藥的理論基礎。通過系統研究,初步闡釋了中藥性味的本質及四性與五味的關系,包括中藥同時具有性(氣)與味;五味主要與中藥的功效相關,四性主要與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相聯系;四性可通過中藥對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的影響予以評價歸屬,并探索出中藥性味“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的中藥性味理論研究新方法,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的性味評價方法相結合,建立了基于代謝組學生物標記物的中藥寒熱性預測模型,用于中藥寒熱溫涼四性的歸屬評價[3]。

      1.2 中藥方劑配伍理論研究 在國家“973”計劃3個項目支持下,豐富和發展了方劑配伍理論,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組分配伍理論”[4]。從現代醫藥學的角度揭示了方劑配伍的科學內涵,并依據“突出主效應,兼顧次效應,減少副效應”的原則,建立“效應配伍”策略,建立標準組分、組分配伍、組效關系、優化設計方法和關鍵技術體系,指導經典名方二次開發和現代中藥研發。構建了藥性相關數據庫及數字化中藥組分庫,并建立了基于組分配伍的組效、時效關系及多靶點整合調節作用的組分中藥研制技術平臺?!敖M分配伍理論”不僅為詮釋中藥“七情和合”配伍理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思路,而且開辟了一個重要方向,為創新中藥研制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對中藥產業升級和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3 中藥毒性理論研究 中藥毒性是一個相對概念,需要用現代語言進行闡述,解決對中藥毒性認識的不足和誤解。中藥毒性具有特殊性,通過系統研究,證明中藥毒性強度在“有毒組分/成分藥材毒性飲片毒性復方毒性”傳遞鏈上并不是等效傳遞的,打破了國外學者關于“化學成分有毒就推演到其藥材有毒,并進一步認定含有該藥材的中藥復方制劑有毒”的不科學邏輯推理,有助于糾正當前國際上對有毒中藥的一些偏頗甚至錯誤認識[5]。此外,通過對何首烏、大黃等的毒性證候以及毒性藥效的相關性研究,用科學數據證明了“有故無殞”的中藥毒性證候密切相關的中藥毒性理論[6]。

      1.4 中藥配伍禁忌理論研究 在集成散在于歷代的文獻資料和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深化研究,系統揭示了反藥配伍禁忌的內涵及主要表現形式;反藥配伍的稀疏關系、潛害特點,宜忌轉化關系及開放性特點;提出配伍禁忌的規避及趨利避害的原則方法等,構建了基于“十八反”的現代中藥配伍禁忌理論框架,豐富和發展了中藥配伍禁忌理論[7]。

      1.5 中藥炮制研究 通過對傳統炮制理論、炮制技術、炮制工藝與飲片質量標準等研究,初步建立了傳統中藥炮制傳承體系、炮制技術創新發展體系、中藥飲片生產和質量保障體系,基本滿足了中醫藥事業對中藥炮制技術、人才及產品的需要,為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2 符合中藥特點的藥效物質、藥理評價、藥代過程、作用機制、安全性及臨床評價研究方法學體系已經形成

      2.1 中藥分析方法和技術進步 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是產生藥理活性的基礎。對中藥復雜成分的認知,需要分析技術和方法的進步。通過20年的發展,多維氣/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超導核磁共振等先進儀器設備和在線篩選、高通量/高內涵篩選、虛擬篩選、等效反饋篩選等活性篩選技術得到應用,成為解析中藥的化學成分/有效成分(組分)的重要手段。針對如何快速、高效地從中藥復雜體系中發現藥效物質,研究人員創建了“譜效相關性篩選法”、“生物色譜法”、“成分敲入/敲出法”等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特別是針對中藥復方藥效成分的整體研究難題,提出了“等效成分群”理論與方法,根據“從整體中解析部分,從部分回歸整體”的研究理念,通過化學成分群定向敲除、活性反饋篩選、等效性評價等方法與技術,在中藥復方全成分表征的基礎上,采用逆向比較“成分群”敲除前后原方整體藥效的變化,反推“候選成分群”對整體藥效的貢獻度,經過多輪等效反饋篩選,從中藥復方的眾多成分中發現能基本達到原復方藥效的等效成分組合[8]。目前該理論和方法在中藥經典名方研發中得到應用推廣。

      2.2 中藥藥效評價研究 現代檢測手段的發展,使中藥藥效評價從整體動物病理形態、基本功能評價向細胞、分子水平的直觀闡釋發展,為從多層次、多環節、綜合評價中藥藥效作用提供了支撐。整體與局部研究相結合、體外與體內相結合、體內過程與活性評價相結合成為中藥藥效研究的主要模式。近20年來,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病理環節、不同靶點,建立了系列動物模型,包括各種自發性疾病模型、基因工程動物模型、藥物誘導或手術動物模型、模式生物模型等,也包括各種人源、哺乳動物來源細胞模型,較好地應用與中藥藥效作用評價[9]。一系列新技術得到發展應用,包括數據挖掘技術、基于作用靶點的篩選和評價技術、基于內源網絡平衡評價技術、基于體液藥理學研究方法評價技術(體液藥理學,包括血液藥理學、腦脊液藥理學、組織液藥理學等)等,成為中藥藥效研究的重要方法。

      2.3 中藥復雜成分體內過程研究 中藥進入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規律一直是個難題,也是重大科學問題。針對中藥多成分造成體內暴露和變化過程的復雜性,提出中藥“藥代標識物(PK Markers)”的概念,并創建了生物樣品微量物質分析技術、中藥體內代謝物富集和制備技術、“診斷離子橋聯網絡”、“相對暴露法”、“物質組代謝組關聯網絡”等中藥復雜成分體內過程研究方法學體系[1011]。另一方面,針對一些“藥效確切、機制不明”的中藥,可通過分析內源性小分子物質群的改變等代謝組學研究手段來考察其藥物機制和作用效果[12]。中藥體內過程研究技術的進步,使體內過程的“黑箱”初步被打開。

      《中藥現代化二十年》編寫組:中藥科技發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

      2.4 中藥作用機制研究 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我國科學家不僅闡明了部分中藥的作用機制,更基于中藥“多組分、多靶點、多層次、多途徑”的作用特點及中醫藥理論的“整體觀、恒動觀、辨證觀”思想,將系統生物學、“組學”(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表觀遺傳組等)、網絡藥理學等具有“整體性”、“動態性”的研究技術方法運用于中藥作用機制的探索之中,取得了系列標準性成果[13]。例如,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的分子機制[14],豐富了APL靶向治療的理論,對于推動其他類型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5 中藥新藥安全性評價規范化研究 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1999年頒布《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即GLP》(試行)(2003年正式實施),其后在2007年SFDA頒布的新藥技術審評補充條例中明確規定中藥新藥1~5類的安全性評價研究必須在獲得GLP認證資格的研究中心進行,這表明目前中藥新藥的安全性評價逐漸與國際規范接軌。對一些有毒中藥的毒性成分、致毒機制、量毒關系、毒性分類、毒性預測等進行深入研究,搭建了關鍵技術平臺,完善了中藥安全性評價體系,對科學客觀地評價中藥安全性、促進合理使用中藥起到了推動作用[15]。

      2.6 中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近20年來,根據中醫藥的臨床特點,借鑒國際上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以及新藥臨床研究管理規范等經驗,中藥臨床療效評價技術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與國際接軌。從中醫臨床評價研究的特點出發,建立了包括倫理審查、機構設置、研究中心和研究者管理遠程數據獲取、試驗藥品管理、數據核查和動態管理、數據分析等技術平臺,形成了“現場與遠程交互的三期四查”質控方法,即臨床研究早期、中期、結題前三期;內審、二級監查、三級稽查與四級視察相結合,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大大提高了臨床試驗的質量。建立了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開展真實世界臨床研究,催生了臨床研究新范式的誕生,一種更加適合中醫藥臨床特點的、臨床科研一體化的臨床研究模式已經在應運而生,使臨床試驗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16]。

      3 建成了中藥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平臺

      3.1 中藥制藥技術發展 圍繞著中藥新藥研發的各個關鍵環節,攻克了中藥藥效物質高效分離與鑒定技術、組分中藥篩選與新藥研發技術、中藥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真空帶式干燥技術、高速滴丸技術、中藥經皮給藥技術、中藥緩控釋技術、中藥生產過程控制技術等一批制約中藥新藥研發與現代化生產的共性關鍵技術,有力推動了中藥新品種研發和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培育了數十個年銷售額過10億的重大品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2 技術平臺建設 隨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實施,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現代中藥研究平臺。如中藥藥效物質研究、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藥安全性研究、組分中藥研究、中藥(網絡)藥理學研究、中藥臨床評價研究、中藥新劑型研究、中藥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檢測技術、中藥制藥過程控制技術、現代中藥數字化提取技術等。一些技術研究平臺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研究平臺標準化建設也逐步與國際接軌,對中藥產業提質增效發揮了支撐作用[1]。

      4 構建了符合中藥特點的質量控制體系

      4.1 中藥質量標準研究 隨著對中藥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化分析檢測儀器在中藥質量研究中的應用,確保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均一”的質量評控體系已逐漸完善[17]:在安全性控制方面,對中藥內源性有毒成分以及外源性有毒成分(農藥及重金屬殘留、真菌毒素、二氧化硫殘留等)建立了高效、靈敏的檢測方法;在中藥鑒定領域創建了基于ITS2的中藥材DNA條形碼鑒定方法,為中藥材物種鑒定提供了基因鑒定方法體系[18];在有效性評價方面,從控制“單一成分”、“指標成分”過渡到“多成分”、“有效成分”、等效/主效成分;在質量均一性方面,建立了針對整體化學成分的指紋圖譜一致性評價技術來評價產品批次之間均一性與穩定性。特別是針對中藥質量評價中存在的“指標成分選不準、含量范圍定不準、藥效關聯性不強”的短板,創新性提出“等效成分群理論”以及“以等效成分群為標示成分”等更加符合中藥復雜成分特點的質量控制體系[19]。

      4.2 《中國藥典》收載的中藥質量標準大幅度提升 構建了包含來源或制備方法、性狀、專屬性鑒別、安全性相關檢查、浸出物檢測、含量測定等項目的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部分品種還建立了指紋圖譜/特征圖譜和多成分含量測定相結合的整體成分控制標準,使我國中藥質量標準水平在很多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例如,《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中藥2 158種,其中藥材和飲片618種、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種、成方制劑1 493種。無論是收載的品種,顯微鑒別和TLC鑒別項目,HPLC含測項目及對照品、對照藥材的數量均為國際植物藥標準之最。新版藥典還采用DNA分子鑒定法、生物效應評價法、LCMS聯用法、指紋/特征圖譜技術、一測多評法、薄層色譜生物自顯影技術等新方法與新技術來解決行業難點問題,使得一大批中藥標準已超越國際同類水平[20]。國家藥典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中藥標準的國際合作,我國學者也積極參加中藥國際標準的制定,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丹參等9種藥材27個標準已收入《美國藥典》,中藥質量標準研究有望實現“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目標[21]。

      5 中藥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

      5.1 高水平論文顯著增長 隨著中藥基礎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學者發表的中醫藥SCI論文從20年前不到100篇增加到每年超過3 000篇,增長了30余倍,占國際論文的比例約從5%增加到35%,增長了7倍,主導世界中醫藥研究。不僅SCI論文數量有了顯著增長,而且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上。例如麻杏石甘湯加減銀翹散的標準湯劑治療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結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22],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研究結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發表[23],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發表[24]等。還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在JA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等期刊上發表,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僅帶動中醫藥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擴大了中醫藥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影響力。

      5.2 中成藥海外注冊研究進展 隨著中藥國際化的推進,一批臨床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中藥產品以藥品身份開展國際注冊研究。如復方丹參滴丸(膠囊)(T89)將完成Ⅲ期臨床試驗觀察,血脂康膠囊、扶正化瘀片、康萊特注射劑、桂枝茯苓膠囊也已完成Ⅱ期臨床試驗。還有一批中成藥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國家注冊銷售。地奧心血康、丹參膠囊在荷蘭通過傳統藥物注冊獲準上市,成為歐盟成員國以外獲得市場準入的植物藥先行者。

      6 結論

      近幾十年醫學發展理念發生了深刻變革,許多與中醫藥理念相一致??梢娭嗅t藥學雖然古老,但其防病治病理念符合先進醫學的發展方向,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諸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中找到解決的思路和方法[24]。持續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發揮中醫藥在維護人類健康方面的特色與優勢,是應對當今社會慢性病、復雜性疾病挑戰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我國在醫學科學研究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必然選擇,也是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中藥現代化實施20年進程中,中醫藥科技工作者承擔起了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任,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和創新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突出成就。但是,中醫藥的發展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化,現代化、國際化戰略還需要持續推進。下一階段,中藥科學研究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堅持創新驅動,在繼承中醫藥的原創思維,保持中醫藥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方法挖掘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催生新的科學發現和新的技術突破,彰顯出中醫藥原創思維的現代科學價值。下一階段,要堅持多學科結合、產學研結合,更加注重學科主導性發展和全球引領性發展。對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進行更前瞻的思考和全球范圍的布局謀劃,以世界領先、國際一流為目標定位,主動發起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主導國際中醫藥相關標準制定,大力開拓中醫藥領域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探索構建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和網絡,為引領未來新醫藥學的形成做出原創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伯禮,張俊華.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20年回顧與展望[J]. 中國中藥雜志,2015, 40(17):3331.

      [2]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資辦公室.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EB/OL]. [20161030]. http:// nosta. gov. cn/web/index. aspx.

      [3] 匡海學, 程偉. 中藥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研究――中藥性昧理論新假說與研究方法的探索[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09, 11(6):768.

      [4] 張伯禮,王永炎. 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以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 [J]. 中國天然藥物, 2005, 3(5):175.

      [5] 趙軍寧, 楊明, 陳易新, 等. 中藥毒性理論在我國的形成與創新發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10, 35(7):922.

      [6] Wang J B, Zhao H P, Zhao Y L, et al. Hepatotoxicity or hepatopro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 Rheum palmatum L. in treating rat liver injury [J]. PLoS ONE, 2011, 6(9):e24498.

      [7] 段金廒, 張伯禮,范欣生,等. 中藥配伍禁忌研究思路與技術體系框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 14(3):1537.

      [8] Liu P, Yang H, Fang L,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 [J]. Pharm Res, 2014, 31:1788.

      [9] 劉建勛, 任鈞國. 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復方功效的現代研究思路與方法[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5, 17(7):1372.

      [10] 郝海平, 鄭超, 王廣基. 多組分、多靶點中藥整體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思考與探索[J]. 藥學學報, 2009,44 (3):270.

      [11] Yu K, Chen F, Li C. Absorption, disposi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aponin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herbs: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more? [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577.

      [12] 王喜軍. 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系統方法學――中醫方證代謝組學[J]. 中國中藥雜志,2015, 40(1):13.

      [13] 張伯禮. 系統生物學將推動中藥復雜體系的深入研究[J]. 中國天然藥物, 2009, 7(4):241.

      [14] Zhang X W, Yan X J, Zhou Z R, et al.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J]. Science, 2010, 328:240.

      [15] 高月,馬增春,張伯禮. 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的安全性關注及再評價意義[J]. 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1):1.

      [16] 劉保延. 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 [J]. 中醫雜志, 2013, 54(6):451.

      [17] 錢忠直. 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標準――解讀2010年版《中國藥典》[J]. 中國中藥雜志,2010, 35(16):2048.

      [18] Chen S L, Pang X H, Song J Y,et al . A renaissance in herbal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from morphology to DNA[J]. Biotechnol Adv, 2014,32(7):1237.

      [19] 楊華,齊煉文,李會軍,等. 以“等效成分群”為標示量的中藥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4, 16(3):510.

      [20] 石上梅. 逐步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模式――解讀2015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 [J]. 中國藥學雜志, 2015, 50(20):1752.

      [21] 吳婉瑩,果德安. 中藥國際質量標準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4, 16(3):496.

      [22] Wang C, Cao B, Liu Q Q, et al. 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11, 155(4):217.

      篇(10)

      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以文摘數據庫建設為起點。由于吳蘭成研究員的遠見,在數據庫建設之初就與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MEDLINE數據庫采用了相同的建設模式,即運用主題標引的方法加強數據庫的查全率與查準率。為了貫徹這一思想,首先必須建設與《醫學主題詞表》(MeSH)相配套的中醫藥學主題詞表,才能夠實現主題檢索。中醫藥學主題詞表采用了與MeSH詞表相一致的結構,把其未收錄的、而在中醫藥科學文獻中又頻繁出現的概念編制成中醫藥學主題詞表,用于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的標引。經過主題詞標引的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具有更為精確的查準率和更為全面的查全率,成為當時國內外主要應用的中醫藥文獻數據庫。在數據庫建設初期,收錄了國外多語種期刊發表的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獻;后來由于經費和人員等原因,不再收錄中文以外的文獻,文摘量也逐漸減少。進入21世紀后,受清華同方、萬方數據等全文數據庫的影響,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用戶量逐漸減少。但隨著信息爆炸,無效文獻越來越多,單憑關鍵詞檢索越來越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主題詞檢索又引起了用戶的注意。因此,到目前為止,文摘型的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憑借著其特有的主題詞標引,依然吸引著一批用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對數據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家在科學研究基礎條件建設方面逐漸加大投入,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經費的投入也不斷加大,此時產生了一大批單表型數據庫,如中國中藥數據庫、中國方劑數據庫、疾病診療數據庫等。這批數據庫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臨床和科研人員對某一方面數據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中醫藥數據庫群逐漸形成,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初見雛形。 

      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期,是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最為活躍的時期。由于多學科的介入,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一批具有強大計算機研究實力的單位形成合作關系,開展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研究。與此同時,由于國家經費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的要求不斷提升,加之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單位的規模均偏小,因此,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虛擬研究院應運而生。 

      在此期間,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轉向了結構型數據庫,試圖通過數據拆分、數據清洗、數據關聯實現數據間關聯關系的發現。通過不斷的磨合,最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與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了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與建設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這項合作至今已經持續了17年。在此平臺上,我們建立了中藥基礎數據庫,實現了中藥數據間的關聯檢索與統計功能,能在數秒內完成所有中藥的歸經、性、味統計,化學成分與中藥關聯檢索,中藥與功效關聯檢索等;中藥藥理數據倉庫基于8個軸,實現了中藥材、化學成分的藥理作用頻次、藥理實驗頻次排序及相關文獻關聯;中國中藥化學成分數據庫實現了化學成分與實驗條件的關聯;還有一大批疾病數據庫,實現了各種疾病證候、癥狀、方劑、中藥、西藥的統計,以及診斷標準的關聯等。在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上建設了42個結構型數據庫,并實現免費共享。 

      中醫藥信息研究單位規模都相對較小,人員結構不盡合理,僅依靠1~2個中醫藥信息研究單位難以承擔如此浩大的工程。為此,建立了中醫藥科學數據工程虛擬研究院(以下簡稱虛擬研究院)。虛擬研究院相對穩定,但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成員最多時有37個中醫藥大學、學院、研究院所及西醫相關單位和計算機研究相關單位參與建設。虛擬研究院之所以能夠相對穩定,并一直持續到現在,主要是其組成結構、運作模型及操作平臺相對合理。虛擬研究院的組成結構是縱橫支撐,橫向為各組成單位是穩定的事業單位組織,保證了組織機構的穩定性,縱向是各數據庫形成的課題組,保證了參加人員的穩定性。其運行機制主要是依托課題項目,按課題項目的運行機制,同時實行協調管理,即人力集成虛擬化、組織結構柔性化、知識產權模糊化、并行作業分布化。虛擬研究院的操作平臺是面向Intemet的中醫藥異地、遠程、同步數據共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部署了3級審校程序、3級權限管理程序,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中醫藥科學數據共建。 

      目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正在向提高數據質量、服務臨床與科學研究需求方向努力。同時,隨著大數據理念及數據科學理念的逐步發展,數據應用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正在探索通過Hadoop平臺上的MapReduce,在計算機上從全文本數據中自動抽取所需要數據,實現數據的半自動結構化和半自動關聯,并逐漸回歸中醫藥數據的本體,不再追求從所有數據中發現中醫藥的一般規律,而是基于1個醫生、1個科室、1個醫院、1個流派的全數據發現具有個體化特征的經驗性規律。隨著國家科技立法的進程不斷推進,中醫藥科研數據匯交最終能夠實現,為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而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的持續推進,最終也將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工程 

      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工程也是一個長時間持續推進的工程。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建設的中醫藥學主題詞表,該詞表規范了中醫藥文獻檢索的主題詞,開創了中醫藥信息標準研制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開展了中醫藥名詞術語標準的研究,并了一批國家標準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標準。除了這些標準外,為了協調全國的數據庫建設工作,研制了一批必須的標準表,放置在共建平臺上供建庫使用。這批標準表雖然不是公開的標準,但在中醫藥科學數據庫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萍疾?ldquo;十一五”支撐計劃“中醫疾病分類代碼等基礎標準示范研究”中設立了16個中醫藥信息標準課題,這些課題的設立和完成極大地推進了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工作,并為此后的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1國際標準化組織 

      進入21世紀后,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的研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最先開展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醫藥信息標準研制是從健康信息技術委員會(TC215)開始的。在此之前,中醫藥信息標準從未進入過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視野,而我國中醫藥信息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從未參與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標準研制工作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具有開展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醫藥學語言系統、中醫臨床術語系統的研制工作基礎,所以崔蒙、李海燕等主要在ISO/TC215的語義工作組(WG3)進行標準研究工作。當時ISO/TC215的與會專家認為醫學信息學的語義標準已經完全能夠涵蓋中醫藥信息學的需求,認為中醫藥沒有獨立的信息模型。為此,崔蒙、李海燕及其研究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說明中醫藥信息學不僅在內容上與醫學信息學有所區別,而且在信息模型上也有所區別,最終得到了國際醫學信息學專家的認可。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是專家共識,國際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是專家共識基礎上的國家實體的認同,因而,獲得國際醫學信息學專家的認同,為此后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研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在于C215中說服國際醫學信息學的專家認同不存在東亞、東洋、東方等以地區命名的傳統醫學的概念,認同中醫藥學已經是一個國際通用性的醫學,研制中醫藥信息標準是具有國際意義的。 

      2009年,ISO成立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TC249),其中第五工作組為名詞術語和信息工作組。由于該工作組的工作范圍與7C215有所交叉,經ISO/TC215與ISO/7C249協調建立了聯合工作組(JWG),即TC249的JWG1(信息學聯合工作組)和TC215的JWGQ(中醫藥信息學聯合工作組),負責協調需要由2個技術委員會共同完成的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工作。TC249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國際信息標準研制工作的開展。 

      篇(11)

      公司科協作為社會群團體組織,會員是其存在的基礎。由于公司是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運行,各崗位工作人員日常工作較為繁忙,發展公司科協會員存在一定的客觀難度。2010年以來,楊華多次積極向公司董事會及各級領導匯報科協對公司創新發展的作用,取得了公司領導的支持。他又組織科協工作人員發展各部門科技人員加入公司科協,經近半年的努力,經注冊登記的公司科協會員208人,其中新發展會員158人。同時會員基本信息全部納入了新建立的會員信息數據庫進行管理。新會員的加入,擴大了科協組織的隊伍,為科協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保障,增添了活力。

      講理想 積極開展思想工作建設

      為認真貫徹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和系列講話精神,進一步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技術創新的先鋒和樂于奉獻的楷模,營造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氛圍,凝聚科技創新力量,展現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夢”,從而實現輝煌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公司科協把“講理想、比貢獻”宣傳教育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活動的參與分享中激發對“中國夢”、“科技夢”的熱情向往,通過小年“講”、大年“比”,形成“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創新長效機制;把活動作為發掘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的良好契機,擴大“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在公司及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影響力。

      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 強化“講理想、比貢獻”活動成效

      為增強公司整體創新氛圍,在楊華的主持下,先后組織修訂了漢森制藥《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及獎勵辦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表彰獎勵辦法》、《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有關科技工作獎勵的規章制度,并經公司董事會通過。這些規章制度加大了對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努力鉆研技術,積極參與以科技創新項目為重點的“講理想、比貢獻” 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近四年來公司“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立項項目累計達到65項,其中獲得新藥臨床批件1件和生產批件1件;獲得各級政府科研課題13項(其中國家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項目2項、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示范項目1項、科技部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計劃1項、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發展基金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項),累計獲政府科研經費資助1700萬元;有關成果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技術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十佳惠民科技成果1項、益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專利申報數12項,專利授權數6項,2項獲湖南省重點發明專利;技術革新16項,創造經濟效益累計達到5000多萬元;重大成果“自動化生產集成控制技術”已運用于口服液及膠囊新生產線建設,預計正式投產后年新增產值5億元以上。通過“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為企業帶來較大經濟效益。楊華被評為2014―2015年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優秀組織者。

      著力搭建創新平臺 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漢森制藥通過發展建設,先后獲批“湖南省高校創新藥物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消化道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字中醫藥協調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公司還與中南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高校和省內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伙伴關系,為企業科技人員學習高校和省內科研院所先進前沿技術提供了多渠道的平臺。

      漢森制藥科協每年舉辦公司科技論文比賽活動,并對征集的科技論文,按公司《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及獎勵辦法》文件規定進行等級評定,年底進行表彰獎勵。為了鼓勵和幫助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楊華組織專業人員對征集到的論文逐篇進行認真審閱,對內容較好的論文,提出修改意見,主動聯系作者進行修改,并積極向國家級學術刊物和學術團體召開的專業學術交流會推薦優秀論文。通過比賽活動,先后在《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Pharmaceutical biology》、《中國醫藥工業雜志》、《華西藥學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國藥業》、《中南藥學》等國際、國內重點期刊20余篇,參加行業學術交流會50多人次,并獲得湖南省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一項、益陽市第一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益陽市優秀論文一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91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国产精品igao视频|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精品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涩爱|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99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