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休閑經濟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生態功能休閑住區是現代城市住區的一種形式,具有郊區和生態兩層概念,在大景觀的營造上與都市景觀的最大差異,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為景觀的第一要素或表現者,而休閑住區應堅決貫徹以植物及自然地貌為第一要素或表現者的原則。這不但是在美學手法和美學效果上顯示與城市的不同,體現出更高層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還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功能,使區內的環境變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為了實現這種以自然物為第一要素的住區景觀,我們認為應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十一項原則: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閑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緊張和喧囂,是對大自然的回歸,故而園林景觀的影響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來說,休閑地景觀和園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體現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體現出田園風光,避免過分人工雕琢的痕跡。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態系統已嚴重破壞的廢棄地上,也應盡量恢復當地原生態系統的面貌或向與當地大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田園風光的方向營造。植物是景觀園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選擇上,應多使用當地的鄉土樹種,生長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維護成本又低。
1.2人心趨靜
休閑地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應立足于引導人們心情趨于舒緩平靜,一入區就有一種絕塵脫俗的感覺,覺得和外面緊張的世界就是不一樣,整個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積的簡單而又緊張的幾何構成,要有線條引導,當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亂。水景的安排也應該安靜多于喧鬧。小品和雕塑要寧靜溫馨,不要張狂。引入動物要溫和美麗的而不要丑陋嚇人的。當然,不要理解為把休閑住區里搞得到處都靜悄悄。局部熱鬧的地方也還是需要的,比如俱樂部、沙灘、碼頭、零售商業區等。
2.美學的要求
2.1主題原則
任何園林規劃都應有其主題,包括總主題和各分片、分項主題,它是景觀園林規劃的控制和導引,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區規劃中,主題往往被取消,而滿足于一張毫無思想性、科學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標注、指鹿為馬的所謂“漂亮”的畫。和城市住區比起來,休閑住區檔次更高,規劃水準也理應更高,更體現功力,只有選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主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觀園林規劃。
2.3點-線-面的原則
所謂面,是指整個小區或小區的某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是從事景觀園林建設的空間。但整個小區平面的均質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為其綱,分割空間、強調差別、引導或阻隔視線。線和線會有交叉,太長的線因易引起視覺模糊也需要間斷,就會有點的存在。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景觀園林就走不了大樣。如果把握不住,細部做得再多,圖紙畫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觀來。
2.4收放的原則
一個好的休閑住區景觀園林規劃,應把放開視線和隱蔽景物盡量結合起來。開放式大空間給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無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都應該給出適當的大空間來,如成片的綠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隱蔽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把有礙觀瞻的東起來,如垃圾站、園藝堆肥場、管線井、過濾池、擋土墻等,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把景觀有層次地布局,在最佳時機展現(就像說相聲的“解包袱”),是一種主動的造景。當然還有半隱半現的,如山地的休閑別墅,在景觀上處理成若隱若現于樹林中的很好的選擇。
2.5均衡原則
和城市住區建設中常見的大面積推平場地的做法不同,休閑住區在總體布局中貫徹“盡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則,這是一種維護和強調差別的作法。但這不等于說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的地段,也要盡量使各部分、各主題、各細部有所響應,避免偏沉和雜亂感。當然,也不是追求絕對化的幾何或力學對稱,從而給人一種活潑而不是死板的感覺。實現這條原則難度很大,對規劃師素質的要求極高。
.6節點的原則
節點是由線的交叉而產生的,是網絡中聚合視線和輻散視線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應竭力處理好節點。節點是屬于不同層次的,如有的節點是整個小區這個層次上的,有的節點則是住宅組團這個層次上的。但在相應的層次上,都應著意強調它們,使之在整個面上凸顯出來。
3.生態功能考慮
3.1環境舒適的原則
人居小區的設計,當然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關懷,休閑住區尤其如此。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又考慮快車道適當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氣上升擴散;在華南,建筑物北側的樹木選擇高大濃蔭的常綠樹,以阻擋冬季北風和攔阻夏日北曬,現時南側主要選用冠形聳立的針葉樹種或枝葉較稀、冬季落葉的闊葉樹種,使房間內冬季陽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當的墻面和屋頂綠化,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桉樹類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等等。
3.2污染防治的原則
一方面是細致而周到地考慮植物可能的環保作用,一方面使這種作用盡可能發揮到極至。如利用高大喬木葉量大、初級生產力高的特點,能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釋放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面對交通干線的地方設立濃密的起隔音降塵作用的高綠籬;利用針葉樹和桉類樹種分泌的抗生性物質殺菌凈化空氣;利用厭氧微生物處理中水和下水,再選用生長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過濾經厭氧發酵處理過的廢水中的懸浮物和能導致富營養化污染的營養離子;在水體中放養食孑孓魚類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等等。
3.3系統穩定的原則
休閑住區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這里特別提一下海岸防風林:我國1960-1970年代曾比較認真地執行了線以上30米內種植海岸防護林的政策,華南地區的樹種主要是木麻黃,許多大樹的胸徑都長到了60厘米以上,對防治風害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同時在林下開辟沙灘休憩場地也很好。但現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區都把防風林砍掉,要么裸一片沙地,要么種一些并不適合海岸栽植的棕櫚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費了錢,又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極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閑住區可千萬不能按著這種思路做。
3.4適生樹種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則
生態學之要旨,和生物和環境的統一。許多植物雖漂亮,不適應開發地的環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動物能否生長良好從而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除了和大環境有關外,過涉及到各種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環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開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選用的草種不同,透光喬木下和濃蔭喬木下選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產生相尅性物質的樹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層開敞的野營地;池塘中大魚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考慮。
3.5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態學界以及廣大公眾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休閑住區規劃中對此的考慮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園林的突出重點。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須多樣化以外,為了達到景觀園林層次的提升,應力爭多安排動物措施,如鳥類招引、小獸放養、家魚野化、昆蟲飼養、野生動物保育等。當然,這不要被理解為動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給居民帶來煩擾、不便甚至傷害。為此,管理和調節、控制動物種群的密度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大量浪費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所謂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將農業資源和廢棄物進行循環再利用的過程,它將農業的活動看成是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流程過程,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的,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降低資源消耗以及浪費的問題。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是實現農業發展的生態效應,通過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資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進而促進農業發展和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效應。
1.2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低碳經濟時代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來說就是通過合理規劃、設計農業資源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積極生產綠色環保農業產品。堅決制止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積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積極發展良性的農業種植方式,實現農產品的附加效益。
1.3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所謂有機農業經濟主要是指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自然發展規律等,在具體生產實踐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積極使用有機物質,實現自我循環,運用天然植物性的農藥和殺蟲劑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且建立農作物的輪作體系,利用秸稈還田、施用人畜糞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養分循環,促進農業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有機農業經濟能夠將農業生產發展歸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中去,因此屬于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積極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且能夠降低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機農業通過使用人畜糞便以及生態系統自我循環的方式,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實現綠色環保型農業產品。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還能夠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貧瘠化的問題。有機農業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農民勞動收入,且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農產品的要求,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出口,進而也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4運用科技手段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應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引入現代化科技技術。通過培訓農民的農業種植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廣泛使用,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及時了解市場上關于農產品的信息,降低農民盲目跟種而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局面,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1.5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農業
農業經濟不僅僅具備了食品保障的功能,還應該具備原料供給、生態保護以及觀光休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城市生活壓力日趨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趨向于走向自然、回歸田園旅游、放松生活壓力、增進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農業生產發展模式不能僅局限于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還應該積極推進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能夠拉近城鄉居民的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還能夠積極培養城市兒童尊重農業生產成果、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都市休閑農業還能夠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泛珠三角休閑經濟合作發展
一休閑競爭力
1、評價指標體系概要
我們首次提出了文化資本和文化價值雙模型,并創新3個文化指數構建了休閑文化競爭力模型⑴。該模型吸取了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競爭力模型的合理內核,將休閑經濟劃分為5個子系統:文化競爭力、規模競爭力、結構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成長競爭力。每個子系統選取4個關鍵指標,構成一個較為完整指標體系。運用這個模型分析比較了中部6省休閑經濟競爭力差異。
由于收集和調查數據的成本因素,我們在研究“泛珠”9省休閑經濟競爭力過程中,簡化了指標體系,省略了企業抽樣調查部分,僅選取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切相關的12個指標,構建了“泛珠”休閑經濟競爭力評估體系。根據每個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大體又劃分為A、B、C三類。權重分配A類50,B類30,C類20,合計權重100。具體評價方法參見中州學刊2007,(2),第42頁。
2、休閑經濟競爭力測度結果
應用上述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對“泛珠”9省的休閑經濟競爭力進行了計算。當然,計算出的結果可能沒有反映出各省休閑經濟實力的全面內容,但至少能有力說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聯合實力?,F階段,文化和旅游兩個產業的增加值占了可測量休閑經濟總量的2/3以上,是休閑經濟的重心。研究解決休閑經濟的核心發展問題,休閑經濟的其他方面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以2006年的數據為準,我們整理出一個無量綱矩陣(表3)。計算結果顯示,泛珠9省休閑經濟競爭力存在巨大的差異。休閑競爭力最強的廣東省比最弱的海南省、江西省高出50分。其他6省的休閑競爭力均處于競爭力弱的狀態,即第5檔:22-35分范圍?!胺褐椤?省休閑競爭力排序結果:廣東(67.79),四川(35.69),貴州(34.14),湖南(30.53),云南(27.79),廣西(24.31),福建(23.78),江西(17.29),海南(16.09)。
3、休閑經濟競爭力比較分析
從以上的計算結果看,“泛珠”9省休閑經濟競爭力存在3個特征。
特征1,廣東一枝獨秀。廣東的休閑經濟發展水平與他的綜合實力分不開。在休閑競爭力考察的12個指標中,廣東有9個指標第一,只是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合計占GDP的比重、國家4A級景點數、旅游收入增長速度等三個指標相對較弱。
特征2,存在3個梯度。第一梯度即65分以上的只有廣東;第二梯度既22-35分范圍的有四川、貴州、湖南、云南、廣西、福建;第三梯度既22分以下的有江西、海南。海南的休閑經濟競爭力在總量上最弱,但旅游和文化的單項優勢并不弱,尤其在高星級酒店數量、文化和旅游占GDP的比重、城鎮化水平等指標上具有顯著優勢。
特征3,同一個省份在不同區域比較,休閑競爭力狀態發生變化。與長三角經濟區對比,廣東的休閑競爭力弱于江蘇和浙江;與中部6省經濟帶對比,江西休閑競爭力指數28.1,處在第二梯度范圍。
“泛珠”9省休閑經濟競爭力巨大差異的3點主要原因:
一是富裕程度的差距導致的當地休閑消費能力差異。國際發展歷史證明,當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⑵,社會才會對休閑消費產生強烈需求,當恩格爾系數在40%以下時,人們才進入富裕狀態。美國1/3的時間、2/3的收入和1/3的土地用于休閑娛樂業⑶,他們的人均GDP達到7.6萬美元(2006年),是中國人的37倍,“泛珠”人的30倍,香港人的3倍。2006年,廣東、福建以外的“泛珠”7省人均GDP為¥9800元,折合1256美元,本地缺乏強烈的消費需求;而福建是2730美元,具有較強的需求,廣東是3580美元,香港是25000美元,具有強烈的本地需求。
二是地理位置的差異導致的客源地優勢不同。廣東和福建的沿海地理位置,具有休閑客源便利和優勢。福建有臺灣客源優勢,2006年旅游創匯15億美元;廣東有香港和澳門客源優勢,2006年旅游創匯75億美元,占全國339億美元的22.1%。其他“泛珠”7省相加才24.5億美元。
三是休閑文化差異導致的休閑消費理念的不同、休閑文化的差異。例如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帶對外開放比內地早100多年,休閑文化理念融合了西方“時尚、高貴”的內涵,人們較早地追求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高雅”的和多樣化的休閑方式,這種現代休閑文化有利于高附加值休閑產品的規?;l展?!胺褐椤钡亩鄶凳》菖c中部地區一樣,受農耕文化的影響深遠,比較滿足于傳統樸實的大眾化休閑方式。在沒有足夠的高端客源情況下,這種傳統休閑文化不利于高附加值休閑產品的規?;l展。
二合作與發展
4、APEC環境下的休閑經濟發展策略
在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國中,中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擴大,但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也值得高度重視。一方面,中國的環境超負荷付出必將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近來迅速發展,這難免會對世界經濟原有格局形成沖擊⑷。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最新報告認為,經濟和商業權力正在轉向一些新興經濟體,但這不意味著它們已經處于競爭力最高的群體,而老牌工業化國家也不會容忍這樣的“權力轉移”,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因此抬頭。事實上,發達國家利用企業自律、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軟壁壘”打壓新興國家的趨勢近年來明顯增強,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泛珠”休閑經濟發展策略必須是沿著有利于國家整體戰略的方向健康前進。第一,“泛珠”的人均生產力還相當低,發展工業生產力似乎比休閑經濟還重要。整體上“泛珠”的人均GDP1.7萬元,農業特征仍然濃厚。工業生產力不達到一定高度,休閑產業發展就缺少依存的“根”。由此,休閑經濟發展必須依托傳統文化、生態文化,走簡約舒適的休閑道路,避免法國式的、庸懶的“奢侈化”傾向。第二,休閑經濟發展要服務于國家“環境戰略”,走綠色休閑、健康休閑、文化休閑的環保道路,并以此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扭轉不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第三,休閑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發展互動,以城市休閑需求推進農村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穩步增長農民收入,緩解和解決三農新問題,促進城鄉社會和諧。
5、CEPA背景下的休閑文化發展應對
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達成《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安排》”或CEPA)?!栋才拧返目傮w目標是: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內地將不遲于2006年1月1日對原產香港進口金額較大的273個稅目的產品實行零關稅。
目前,CEPA已進入第三階段。內地與香港已商訂1,369項產品的CEPA原產地規則,服務業已經向香港澳門實施23項開放措施,涵蓋10多個范疇:包括管理咨詢、旅游服務、會展服務、會計服務、視聽服務、法律服務、分銷服務、物流、廣告、建筑及房地產、醫療及牙醫、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
CEPA意味著所有貨物貿易的零關稅,意味著服務貿易自由化在內地的擴展,意味著“泛珠”經濟圈和大中華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同時,也意味著香港與內地在上千種產品項目和所有服務項目在內地的直接競爭。面對零關稅和香港的低稅賦,“泛珠”其他省區休閑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一般性的休閑產品競爭壓力明顯加大。當務之急,就是要改善休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軟環境條件,積極進行稅務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旅游產業模式創新。以戰略的眼光落實CEPA,以積極的姿態對接東盟,以文化的優勢發展休閑產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降低CEPA的不利面,發揮CEPA的有利面,促進休閑經濟和休閑文化的快速發展。
6、競爭合作情景中的休閑旅游發展策略
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入境游客中,港澳臺胞增加到82.2%。CEPA加強了內地與港澳的經濟聯系,尤其促進了雙方的旅游和文化交流。“十一五”旅游外匯收入主流仍然會來自港澳臺客源地,其次是東盟中的新加坡等華人經濟體。因此,“泛珠”的旅游發展要研究海外華人和港澳臺胞的觀光旅游需求特點和需求變化,了解他們對休閑文化的訴求,建設富含中華民族文化精華和現代特色相結合的旅游觀光景點,提高吸引力、入境率。在吸引客源的競賽中,廣東具有絕對的地緣優勢和語言環境優勢。2006年廣東入境旅游人數2022萬人次,是“泛珠”其它8省總和的2倍(見表4)。處于絕對劣勢的省區,只有停止過度競爭,加強旅游合作,增強服務意識、增加服務內容,聯合開發新的客源,才能獲得多贏的局面。
2007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泛珠”經濟區旅游出現了4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旅游人數和收入比上起明顯增加,尤其是貴州和四川兩省明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旅游目的地中農家樂的比例明顯增加,農村發展旅游意識增強、接待能力有限;三是自駕游人數快速上升,自家車增加多,大多數旅游景點出現了停車難的問題;四是旅游地消費價格合理,“泛珠”的多數省區人均消費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達地區人均消費水平明顯高于不發達地區。然而,五一黃金周旅游越來越擁擠、旅游者越來越“疲憊”,旅游失去了休閑的意義,各省要盡早研究新的休閑時間分配模式,解決旅游目的地游客在時間上的嚴重失衡等問題。
“泛珠”應當與時俱進,創新思維,聯合而不是競爭地解決休閑競爭力普遍低下的重大問題。宏觀上,始終堅持文化與旅游發展互動策略:在旅游發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發展要為旅游發展增強后勁,優化資源整合,促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微觀上,重點扶持核心文化企業集團的橫向聯合,培育“泛珠”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操作上,改善當地消費行為導向,引導休閑文化個性創新,用文化價值鏈整合休閑產業鏈,培育休閑品牌營銷競爭力⑸。
7、生態文化背景下的產業發展要求
從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生態危機形勢看,產業發展最需要努力經營的是生態剩余、生態健康、產業與人與自然的良好關系。富有生態資本積累的民族將是21世紀國家競爭力中最大的贏家。21世紀的產業發展應當主修“生態文化資本”課程。
經營生態剩余就是經營人的生存環境。生態剩余與人類繁衍、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的健康繁衍需要綠色健康的環境,健康環境是一種綜合的生態剩余。健康的環境剩余在減少,新生嬰幼兒的畸形率在上升。湖南(2007)每百對雙胞胎有2對是畸形的!2006年的一份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四分之一的疾病與環境有關!五歲以下兒童的不幸發生在世界各地,每年有160萬因不安全的水而腹瀉死亡;森林砍伐引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瘧疾加劇,每年100萬非洲幼兒死亡??萍及l展讓人類的食物剩余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廣義生態剩余的食物鏈被人類食物生產方式切斷。水力發電打破了水體的生態平衡,礦產資源的野蠻開采引發礦區周邊的離奇疾病。
經營生態剩余就是經營未來的生產力。生態剩余與企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存在正相關。循環經濟模式不僅有利于生態剩余,而且有助于改善環境。產業的能耗率(百萬元產值的標準煤耗量)越高,對生態剩余越不利。從短期看,以犧牲環境的方式可以牟取高額利潤,但產品的生態道德價值降低會影響消費者的感受,從而損害企業的長期發展機會。生態文化的發展客觀要求產業戰略生態化。
經營生態剩余就是經營國家的整體利益。從大處著眼,生態剩余是民族的整體利益;從實處著想,社區的整體利益就是企業的長遠利益。企業經營活動背離倫理道德,對社區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損害社區居民的健康福利,就會失去民心、失去社會支持,最終失去市場和生存機會。經營生態剩余實質上就是經營生態健康、社區環保、企業形象。在環保法律和居民覺醒的時代,以企業的名義做和諧自然的親善大使,做建設美好家園的利益先鋒,做生態倫理的道德楷模,是21世紀初消費市場最重要的品牌力和競爭力來源。
8、“泛珠”休閑經濟合作構想
未來5至10年,東盟是將是“泛珠”最重要的客源地。對接東盟,“泛珠”應當在文化、旅游方面進一步加強協調與溝通,并在文化與旅游的4個維度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
⑴推動省界旅游聯合營銷模式,搞活邊緣經濟,探索農村社會和諧新途徑。“泛珠”各邊界的旅游景點不僅很多,而且各具地質地貌特色。由于散在性,大都沒有形成品牌競爭力,旅游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旅游經濟實力。應當積極借鑒華東旅游圈、以及黑龍江、內蒙古聯手打造的“塞外”黃金旅游線路品牌的經驗,擴大湘西—黔東南黃金旅游線初步形成的品牌效應,建立更多更好的跨邊界旅游線。2007年5月,廣之旅國際旅行社、廣西旅游廣西(梧州)中海集團聯手打造的“梧州祈福、封開奇境,兩廣省界游”線路啟動后,梧州接待的游客數量上升了20%,旅游聯合營銷線路產生了影響力。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動省界旅游聯合營銷模式,以旅游合作搞活邊緣山區農村經濟,探索農村和諧社會新途徑。
⑵實施文化多樣化聯合創新,豐富旅游者的文化差異體驗。文化藝術和自然美景的交融是旅游體驗的最高境界。各省旅游產業要從競爭走向合作,就必須創造文化的多樣性,增加旅游的文化內涵,豐富旅游者的文化差異體驗。逐步形成集聚吸引力、競爭力的“泛珠文化圈”,提高“泛珠”旅游的休閑文化價值。
⑶搭建“泛珠”文化旅游網,構造亞洲最具魅力的無障礙旅游休閑帶。“泛珠”區域內地質地貌多樣、人文景觀及其豐富多彩。建議修筑比鄰省區之間的旅游交通和信息高速公路,將“泛珠”旅游精品連接成網,簡化入境旅游手續,提供便利的通道,建立亞洲最具魅力的無障礙旅游休閑帶,對接東盟和亞太的經濟發展新趨勢。
⑷聯動、優化旅游線路組合,打造湘粵贛"雙色"旅游產業鏈、云貴川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鏈。2006年10月,湘粵贛三省的六縣(市)在上猶縣正式簽署了一份三省六縣(江西上猶縣、崇義縣、大余縣,廣東南雄市,湖南汝城縣、桂東縣)區域旅游發展合作框架協定,確定將打破行政區域的禁錮,共同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合力打造贛、粵、湘邊際綠色生態旅游大板塊,提升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我們建議,下一步要實施“雙色”組合戰略,將綠色旅游的生態元素和紅色革命圣地、搖籃旅游中的人文元素完美組合,打造跨邊界的旅游組合及雙色旅游連,云貴川民俗文化旅游鏈,構建“泛珠”旅游產業鏈和集群優勢。
參考文獻
⑴劉新榮.中部休閑經濟競爭力比較研究[J].中州學刊,2007,(2);41-44.
⑵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
Abstract:Thisarticleunifiedtheprojectexampleindetailtodiscusstheleisuretypehotelbotanicalgardendesignidea,thebotanicalgardenlayout,thesubjectlandscapedesigncreativityandthelandscapegardeningcharacteristicandsoon,exhaustedtheoutlinedrawingenjoyablebotanicalgardenexpressionmeanstobuildleisuretypehotelbotanicalgardenfittingtogethertheidealcondition.
Keywords:TheRecreationalHotel;Botanicalgardendesign;Landscapelayout
1設計背景
張家界湘電國際酒店是一家以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主題的四星級商務酒店,酒店建筑布局為層層院落深進的園林式風格,建筑物依山就勢,借景抒情,和張家界自然風光巧妙融于一體。由于酒店的升級,原有的園林景觀僅僅停留在綠化上面,只是通過種植一些常有植物和草皮達到綠化的效果,未能充分利用酒店優越的地理環境,各個院落設計空間內外滲透不夠,建筑與景觀未能有機地融合,內部園林景觀無序,主題不夠鮮明,文化內涵未充分釋放,遠遠達不到休閑式酒店的要求。如何將酒店內園林景觀與張家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機融合,成為其園林設計關鍵的節點所在。
2酒店園林景觀設計的主旨
本工程園林景觀設計范圍為酒店內部空間、主題園林景觀、景觀帶綠化布置、屋頂平臺綠化設計以及連廊等;根據酒店內園林景觀現狀,考慮到所處的位置、建筑風格、庭院空間、綠化現狀等,擬在設計體現張家界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特色為主,特別是將張家界本土的水和石引入園內,在園內自然生成富有張家界野趣的溪流和山石,來與整個風景區巧妙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3園林景觀設計
3.1張家界鄉土景觀的挖掘
張家界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峰密巖險,谷深澗幽,匯峰、谷、壑、林、水于一體,有三千多座奇峰異石,八百溪流蜿蜒縱橫,景色奇、秀、幽、險;景區內植被豐富,花草樹木種類繁多,被譽為“中國山水畫的藍本”。
金鞭溪位于景區東部,因靠近金鞭巖而得名,全長7.5km,自老磨灣至水繞四門經索溪注入澧水。溪流穿行于峰巒幽谷之間,溪水明凈,跌宕多姿,小魚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鮮美,鳥鳴鶯啼,樹木繁茂,千峰聳立,構成極為秀麗清幽的生態環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峽谷”,“最富詩意的溪流”。
3.2景觀布局構想
以張家界景區特定地理環境、地質景觀為設計參照,以本地植物、山、石、溪流為造景素材,根據酒店建筑層院落深進的風格,充分利用空間高差進行合理設置和景觀布局。在酒店內景觀構思設想上,以金鞭溪為藍本,自五棟至大廳,營造一條貫穿整個酒店的潺潺溪流,溪流流經的每個院落都有相應的景觀主題,且溪流完全效仿自然,蜿蜒曲折,水質澄清透明,若隱若現。每個院落透過四季景觀特征的表現,充分展現各個庭園空間不同的園林意境和韻味,從而讓賓客充分享受遠離喧囂城市,親近自然的愉悅心情,以達到休閑生態園林酒店的終極目的。再通過水池、溪流、園路、花草樹木、亭臺、山石等景觀元素以及園林小品等造園手法,輔以現代背景音樂系統、光電照明系統,使酒店園林真正體現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自然山水與人文特色合二為一的美好境界。在各景點適當位置以景石形式突出景點的人文內涵。
3.3景觀布局順序
景點布局以五棟樓為起源,接外部山泉作為水源構建一條溪流,連接整個院落,直至酒店大堂,四、五號樓樓梯地段為溪流的源頭;該院落以跌水、亂石叢表達“源”的理念,體現溪流的發源;二四棟三號樓前地段為溪流的中段,該院落以棧橋、干涸的河床、淺灘表現“寂”的理念,體現石與水的文化,餐廳前長庭地段為溪流的末段,該段以寬廣溪流、深潭表達“納”的理念,體現一種海納百川的意境。大廳內為溪流的結尾。
3.4各院落園林景觀設計
3.4.1起源(四、五棟間院落)
在樓梯處堆石造山,營造“水自天上來”的氛圍,寓意溪水源頭自山上而來,樓梯下設淺池,上鋪鵝卵石引導起源水流,細小的溪水分兩道蜿蜒向前。溪水曲折、婉轉,中途流經人工堆砌的山谷最后在三號樓附近拐彎流入主題景觀區。
3.4.2寧靜悠遠(三棟前部院落)
此處庭院面積不大,地處賓館中部,顯得格外靜。當細流經過之前的醞釀到達此時已較為成熟。整個庭院陸地部分鋪設小碎石,一條近似干枯的河道連接著前面的細流,將水引入一小潭之中,小潭中設三個涌水口,仿地下水涌出,一條木棧道穿插其中,全院野趣橫生,令人雖置身鬧市,仍能體驗山野之幽。
3.4.3樹大蔭濃(四、二棟間院落)
院中那棵生長了幾十年的桂花樹是全院的靈魂,以院中的桂花樹為主體分別設計峰回路轉景石和園中小憩石凳休息區。充分考慮了院子的可進入性,使空間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一種書香氣息。
植物運用上主要有:桂花、玉蘭、紅楓、南天竹等,隨園景肆意點綴,突出表現休閑式園林的隨意和輕松。3.4.4蓄(二棟前部院落)
水流經過不斷地積累到達此處已非常成熟,最后通過二棟門廳美人靠下部的跌水瀑布在二棟前積聚成了一個大的水面。依據地形又將水面做成三層跌水,水流從滾水壩跌下。水面中央設小亭,通達小亭的汀步用本地的紅砂巖組成,水面一直延伸到走廊的方亭中,將方亭突出走廊的部分做成水榭的形式,周邊設美人靠。水岸自然蜿蜒,用真石堆砌成自然駁岸。
植物運用上主要有:桂花、龍爪槐、芭蕉、杜鵑、荷花、馬藺等,從而將此園點綴得滿園春色,情景交融,令人美不勝收。
3.4.5海納百川(餐廳前部院落)
此處綠地地形狹長,自然形成落差,水流由二棟前大水面流經原由長亭改造的風雨橋,形成一段自然曲折的溪水,最后在自然高差處奔流而下,最后止于一深潭中,形成海納百川的自然景觀。岸線自然堆砌,石頭生動活潑,趣味盎然。
植物運用上主要有:桂花、桃花、海桐、鳶尾、蘆葦等,通過多種不同風格的植物和水景,將此景觀映襯出江南小鎮詩情畫意的意境,并充分體現出主景觀的大氣磅礴與韻味深長。
3.4.6大堂
大堂作為迎接賓客的地方,同時又在進入西餐廳的門口,正對大門,該處布置小型水池,自然岸線,水池內養紅錦鯉,在原有的墻上凹坑內布置堆石,內設流水。
3.4.7迎賓小亭和連廊
迎賓小亭內直立墻面布文化石,底部堆石,和大廳風格布局保持一致。原有連廊進行整修,靠內部墻面取消,靠外部把原有的窗面形式,改為江南園林院落院墻的景窗,創造豐富的景觀空間。
3.4.8其它小塊綠化及屋頂綠化
需要種植綠化的屋頂,內布50cm厚種植土,種植天鵝絨,馬蹄金等,屋頂邊凌空時,圍繞頂邊種植迎春,讓其自然下垂。
其它小塊綠地在院落內部的小庭院空間內,布置叢竹、芭蕉、蘇鐵等,從而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典園林氛圍。
4結語
休閑式生態酒店與現代功能型酒店最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其良好的生態性和自然性方面,園林景觀主題區別突出表現在“雅”與“靜”上。因此,其景觀園林比現代功能型酒店有更高的要求。園林景觀建筑空間的流動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所在,張家界湘電國際酒店園林景觀改造設計正是在把握本土特色的基礎上,糅合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造園手法,將張家界自然風光與人文內涵巧妙地結合到一處,將動之美與靜之美深蘊其中,從而給所到賓客一種如沐春風、自然舒適的愜意感受。該景觀改造自2007年初施工完畢后,以其自然、野趣和富含中國傳統文化趣味得到了甲方和四方賓客的大力贊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