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對比教學法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教學互質數的意義時,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式讓學生對質數、質因數、互質數進行比較,使學生充分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找出它們之間區別,弄清楚互質數是針對兩個數而言的,不一定非質數不可,而是存在公約數只有1這一特性。然后再運用質數與質數,合數與合數,質數與合數的舉例比較,使學生不僅全面認識互質數的性質,重要的是還進一步理解了質數和質因數的意義。
二、通過縱向比較,挖掘概念的共同性
數學概念不僅存在差異性,還存在著共同特性。許多數學概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隱含著一定的共性,如果準確地把握它們的共性,運用這種特性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明顯不如成人,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不能或沒有把握數學概念之間的共性,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數學概念時,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注意挖掘各概念之間存在的共同性,在教學的前階段做好鋪墊教學,教學中階段進行強化教學,教學后階段拓展深化,使這類知識形成一個整體,也能提高對一系列概念的理解與鞏固。
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首先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然后引導學生認清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將分數中的分子、分母,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轉換成比式中的前項與后項,并用具體的數字加以計算,從而得出結論,使三者概念融為一體,連成一串,學生學起來覺得輕松。
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庫、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庫和LexisNexisAcademic數據庫進行了相關研究的檢索,結果發現:國內既有對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對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國外只有部分對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沒有對探究式教法在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因此,只選擇了部分國內具有代表意義的論文進行了閱讀研究。我們從中發現:在我國,探究式教學法的研究還處于初始狀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國的教育教學方式非常單一、教學中普遍存在“灌輸”現象,對探究教學的研究可以說僅僅是來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
選擇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2012級體育教育高爾夫2個教學班的本科生共計60人,分為(1)班30人為實驗班、(2)班30人為對比班。
二、研究內容
在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計算機課程中,針對實驗班和對比班分別采用探究式教法和傳統教法進行授課。通過比較以確定探究式教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學習成績有很大的提高。
筆者自執教以來發現在計算機教學中同行們用的教學模式均為: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上機練習這樣的傳統模式,導致學生有一種“被學習”的感覺。而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學習新知識前給學生提出了要求:對教材的內容提前預習、分析、提煉知識點、完成教師根據本節內容設置問題對應的任務,學生從“被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從角色的轉變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從而提高自學能力。本研究對象為大一新生,隨機分班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出兩班的差異很小。通過一學期按照不同的教學模式授課后繼續對兩班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和測試,以確定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學的效果要優于傳統模式教學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要求,筆者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庫、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庫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數據庫等網站進行了相關研究的檢索,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資料,并對所獲文獻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歸納與分析。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調查。
3.實驗法
通過實驗來驗證探究式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邏輯分析法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分析實驗得出的結果及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加以改善,并對數據和結果進行比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觀、更可靠。
四、結論與分析
1.學生方面
一學期的教學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了考核,從考核結果來看,實驗班對本教材各知識點的掌握都要優于對比班。尤其是上機操作部分,實驗班的正確率較對比班要高很多。鑒于此,筆者認為,將探究式教學法引入計算機教學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顯著的方法。
2.教師方面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識點,教師就要在問題的設置、學生興趣的培養等問題上多下工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學法中問題的設置相當關鍵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 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者特征,創設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一旦有了問題意識,就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興趣,同時對知識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有一種想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從整個教學實踐過程看,探究式教法中問題的設置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學法中問題的設置是今后研究的重點課題。
(2)教師投入精力的多少決定著實驗的成敗
在探究式教學法中,要想體現其核心――探究,就得解決學生愿意“探究”與否、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問題的設置中激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參與進來后,就會隨著教師的引導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進行“探究”,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游德有,吳敏麗.淺談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計算機與網絡,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學在高職技能類課程中的應用: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問題設置的基本原則[J].教育革新,2010(2).
[4]楊小艷,張海娟.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計算機工程應用技術,2009(6).
課題來源:河北體育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2012J
YZIC08
作者簡介:
一、引言
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實踐性環節。撰寫畢業論文不僅具有一般寫作的意義,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養科研創新意識,鍛煉思維組織能力,訓練語言運用能力,激活知識的輸出與輸入等。而選題是畢業論文寫作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論文選題多年來一直是學生和指導老師最為頭痛的問題。使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少走彎路,提高論文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本論文的研究意義即價值。
二、論文寫作選題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學生受其自身知識的局限,選題存在多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題目范圍過大。比如,有的同學選這樣的論題:“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題目不夠新穎,缺乏創造性。筆者發現,如果選題是文學方面的,題目大都集中在《紅字》、《苔絲》、《簡愛》、《了不起的蓋茨比》、《傲慢與偏見》、《飄》等少數幾部文學作品上。其三,學生思路太窄,部分題目存在某種雷同現象。以此為根據,筆者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
三、論文寫作中選題的方向
論文選題應該符合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與理論意義。要有新穎性,有一定的學術性,選題原則上要反映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一般來說,英語專業的論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選題:
1.文學、文化方向
對文學的研究指的是對不同時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及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以及對作品中的人物、主題、產生的背景、作家的風格、派別等進行分析和評論。學生可以閱讀一本或幾本英語文學作品,對其進行個案或對比研究,或對一個或兩個英美作家進行個案研究或對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經歷,愛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學流派的影響等。也可以以文體分類的形式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等。
2.翻譯方向
口、筆譯在外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口、筆譯方面畢業論文的選題大致有以下范疇:中外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理論評介;譯文評價;翻譯與文化特殊用途語言翻譯(如外貿、體育、旅游等專門行業漢英翻譯);翻譯與文體、修辭;翻譯實踐等。
3.英語語言學方向
語言學與語法有相關、相連和包容的關系。語言學和語法選題大致包括:語音學,音位學,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方言;語法學,詞法,句法,功能,轉換,對比等;詞匯學;構詞法;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語言對比;外來詞語等。
4.英語教學法研究
目前,國內外流行的外語教學法;傳統教學法與新式教學法比較;各種教學法比較:優勢和不足,相輔與互補;分層次教學,優勢與弊端,可改進之處;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利用先進教學輔助設備和手段進行外語教學等。
四、論文寫作中選題方向的可行性
關于選題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議可以先提出以下問題:首先,就時間、資源、語料收集而言,該題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個人是否對該題目感興趣,以保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給與足夠的重視? 另外,該研究是否在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觀點?換句話說,應遵守論文選題的三原則:價值原則,能力原則,興趣原則。畢業論文要有新穎性,有一定的學術性,選題原則上要反映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其次,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選題,選擇自己能夠找到充足材料的題目。論文要表現出一定的深度和遠見,應該發人深思,使人受益且獲得新東西。
根據論文選題的可行性原則,結合學生選題的方向及常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文學文化方向選題。這方面的選題資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學生很難跳出一個思維定式,經典名著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該說的已經都說了,怎么創新呢?能夠有所突破很難。不過,為了避免學生選一些老掉牙的題目,可以選擇新的突破口。比如,選題“像魯濱遜一樣在逆境中創造精彩”;“《魯濱遜漂流記》看人的性格對命運的決定作用”;“從《哈利波特》看兒童的成長”等,筆者認為,這是比較好的題目,寫起來可以結合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還有,學生可以從所學課本取材,《高級英語》的課文大都來自原著,從這方面著手,既挖掘了課本,又開拓了知識,還完成了論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學就有這樣的選題:“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從影視文學選題。(2)翻譯方向的選題。學生在這一方向選題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選題部分或全部重復。諸如選題“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這些題目看似不同,其實寫起來可以換湯不換藥,可套用相同的寫作風格,相同的提綱。避免這方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擴大視角,比如,“關于對外交流翻譯中不足的反思”是一個較好的題目。可以從電影名的誤譯,旅游翻譯的誤譯等多方面入手。(3)英語語言學方向的選題。這方面的選題令一般作者望而卻步,因為涉及到抽象的理論知識,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興趣的。但不容易與別的同學重復,也容易創新。比如,“網絡發展中的英語進化”就是個不錯的話題。(4)英語教學法方向的選題。此選題能查閱的文獻很多,也能激發作者的興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等。比如,選題“英語課堂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需要做相應的實驗。
綜上所述,學生要盡可能多地查閱書刊文獻資料,通過文獻閱讀,了解某一課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每個方向的選題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有能力的學生也可有選擇地把文學、語言學、翻譯學、文化學等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或對上述學科進行某種類型的比較,尋找一個突破口,建立自己獨特的課題,以便能夠產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談我不談”的突破性效果,能夠形成“棄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別開生面的選題風格。
五、結語
撰寫畢業論文前應當重視選題,深思論文的選題是否有新意、有創見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與本專業有關系、選題范圍是否過大。而且應當特別考慮論文題目是否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題目是否簡潔、大小寫是否符合規范等幾個環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題目都不可晦澀難懂。
參考文獻:
[1]田貴森,段曉英.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14.
1.前言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總體英語水平和考試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但英語寫作成績并未取得應有的進步(潘鈞,1999,cited in陸振慧,2003)。不光是本科四、六級考生寫作成績不理想(滿分15分,平均分總徘徊在5~7分之間)(蔣家平,1995;簡慶閩、陸建平,2000, ibid),就連一些TOEFL取得較高分,且在國外學習生活了一年以上的中國學生仍發現自己的寫作能力很弱(曾凱等,2001,ibid)。如何有效地、系統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許多大學英英語教師開始反思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寫作教學法,并在將這些教學法引進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課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有益的嘗試。
2.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方法綜述對比
2.1 成果教學法(the product approach)
成果教學法認為寫作與語言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 相關,重點在于詞匯、句法和銜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的正確使用(Pincas 1982, cited in韓金龍,2001)。這種教學法在我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占據了長期的地位。該法在寫作過程中嚴格遵循熟悉(familiarization)、控制寫作(controlled writing)、引導寫作(guided writing)、自由寫作(free writing)的步驟,全然不顧思維活躍的大學生認知水平遠遠高于其外語水平(陳傳禮,2007)。成果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師提供“刺激”,學生做出“反應”的過程。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學生都沒有自由創作的空間。此外,再加上它根據寫作的最終成品來判斷寫作的得失成敗,忽略了寫作的過程,這就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秦秀白,2000, cited in韓金龍,2001)。針對成果教學法的不足,20世紀70年代國外出現了過程教學法(the process approach)。
2.2 過程教學法(the process approach)
過程教學法始于70年代。顧名思義,它把寫作視為一個過程,而不僅僅著眼于最終的寫作成果。Guth(1989)把寫作過程分為五個階段,Keh (1990)分為七個階段。秦秀白(2000)把寫作過程看作是三個階段。雖然大家對此意見并不統一,但過程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共同的:它注重諸如從構思、資料收集、寫作、修改到定稿等所有寫作活動(Tribble 1996:37)。照過程教學法的要求,老師在寫作過程中主要起輔助作用,重在開發學生的潛能。在這種練習過程中,學生不是學習(learn)而是獲取(develop)寫作技巧(writing skills),這種獲取是一個無意識的潛移默化過程(韓金龍,2001)。過程教學法的優點在于注重寫作技巧,認為寫作過程中學生課前準備對寫作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但其缺點在于沒有注意到文章體裁的區別,而對各種文體的寫作都采用了同一套路,過于呆板(ibid)。
2.3 體裁教學法(the genre approach)
相對于成果教學法和過程教學法而言,體裁教學法出現的較晚一些。把體裁理論(genre theory)和體裁教學法介紹到國內也是最近兩三年的事(秦秀白,1997,2000;韓金龍、秦秀白2000;方琰1998;王士先1998, cited in韓金龍,2001)。體裁理論認為交際目的是體裁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語篇體裁(如求職信、科研論文、法律文書等)被用來實現不同的目的。體裁教學法強調三階段寫作教學模式:范例、仿寫、寫作。認為學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模仿和分析范文提高寫作能力。實質上,我們通過分析歷年四、六級考題作文題目不難發現這種方法在應試和能力提升方面確實有一定的優勢。雖然由2003年6月月以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作文題開始發生了一些較為明顯的變化,它從以寫作說明文或議論文為主變成更為靈活的寫作方式,其中有描寫、敘述、說明等多種形式(何蕓,2005),但實際上從文體學意義角度,即按照寫作的目的和表達的方法上講我們把作文分為四類:記述文(narration)、描寫文(description)、說明文(exposition)、議論文(argumentation)(ibid)。如果我們能把上述文體的語言風格和寫作特點通過范文分析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熟練并最終能夠通過仿寫的方式予以練習、掌握的話,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Heather Kay與Tony Dudley Evans(English for Specif ic Purposes雜志的主編之一)曾舉辦過主題為“體裁教學法在第二語言教學(特別是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的專題研討班,參加的就有來自澳大利亞、斐濟、德國、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地的48位代表(Kay &Dudley Evans 1998, cited in韓金龍,2001)。這一事實也表明體裁教學法擴大到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已經是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韓金龍,2001)。雖然該方法有上述優點,但這種方法也存在著對寫作技巧不夠重視、學生較為被動等問題(ibid)。同時這種方法同成果教學法一樣,認為寫作同語言知識聯系緊密。這樣的一個后果就是沒有注意到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物質基礎”,亦即寫作素材的積累和信息量的輸入。如果沒有此作前這些“物質基礎”的話,我們的寫作就算掌握了各種文體的特點和語言風格,恐怕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近年來,該理論進一步發展為過程體裁教學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以期完善體裁教學法中存在的問題(Badger &White 2000; 韓金龍,2001)。但該理依然尚處在探索、實踐階段。為了解決在寫作中素材不足、“無話可說”的這種產出能力不足現象,一些英語界同仁提出了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角度來提高大學英語寫作。
2.4 閱讀與大學英語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古詩充分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但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對各門課劃分過細,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分離,“使綜合課教師放松了寫作教學的責任感,使寫作教學失去了很多寶貴的寫作素材”。(杜金榜,2001, cited in陸振慧,2002)。但事實上閱讀是意義理解的過程,寫作則是意義的創作輸出過程,寫作是一種模擬閱讀的行為(劉成,2005;謝薇娜,1994)。此外,Wai - king Tsang (1990)對寫作和閱讀的關系作了實驗研究,認為盡管閱讀不能提高全面的寫作能力,但對寫作的很多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尤其可以增加一般知識,幫助拓展寫作內容等(陸振慧,2002)。這種方法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缺乏必要語境和外部信息輸入(input)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接觸大量的、地道的書面語言,也只有在有足夠量的輸入前提下才會有輸出。通過閱讀保證足量的語言輸入應是加強寫作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
2.5 圖式理論和外語寫作
“圖式理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F?C?Barlett上世紀30年代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提出的”(張寧,2007)。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圖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形式(formal)圖式,一類是內容(content)圖式。形式圖式包括語法知識以及有關不同類型原文的知識,如風格的差別、描寫、記敘、議論、說明等。內容圖式包括有關事物、事件內容的知識圖式,如慶祝新年、中國改革開放等(李明遠,1998;許雪芬,2004)。該理論認為寫作是兩種圖式結合的產物。事實上從上面對兩種圖式范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形式圖式屬2.3中的體裁法的內容,而內容圖式的內容則屬于寫作的素材和“物質基礎”,這是2.4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所力圖解決的問題。雖然圖式法試圖從認知的角度來解釋寫作的過程,但同體裁法和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相比,屬于對同一問題不同視角的看法。
2.6 中英文差異對比法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
上述各種寫作教學方法,由2.1-2.5都是在力圖解決寫作過程中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其中一些方法強調了模仿亦即仿寫在寫作練習中的重要性。這些方法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中國學生來說當然有著重要意義。但這些方法并沒有解決一些問題,比如中國學生在解決了單詞和語法問題,在了解了不同的文體風格之后為什么最終還是寫出了中式英文這一問題的本源。事實上,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少語言學家和學者都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根源,那就是思維對語言的影響。早在19世紀,德國的語言學家洪保特(Wilhelm von Humboldt)就提出了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劉潤清,1999:57),以及20世紀受其觀點影響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劉潤清,1999:179-185)也指出了思維和語言間的相互作用。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注意到:內容貧乏、連貫性差、語言干癟、缺乏一致性、中心不突出、漢語式篇章結構等才是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最突出的問題。(馬廣惠、文秋芳,1999;王亞同、Jan Nash ,2000 ;蔡基剛,2002 , cited in陸振慧,2003) 這些錯誤皆由語篇意識差、語篇知識欠缺所致(ibid)。于是近年來中英文差異對比,尤其是在句式(流水句和樹狀句、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人稱物稱、形合意合等)和篇章(比如段落劃分、段落主題句發展模式、主題思想的表達)等方面的差異對比分析有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而且這種觀點認為在在保證大量英語輸入的前提下,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對英漢兩種思維模式及語言結構進行分析對比,使學生意識到英漢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在語言結構上的體現是非常有必要的。(劉宓慶,1993;蔡基剛,2003;施慧英,2005;郭麗君,2005;李文建 & 宋琳琳,2007)。
3.小結
以上我們簡要綜述了寫作教學中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體裁教學法、閱讀與寫作結合法、圖式法和中英文差異法各自的特點。事實上,寫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且學生英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不同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在寫作教學初始階段可以采取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模式,加大初學者的信息輸入。在學生有一定積累的基礎上結合體裁教學法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和語言風格,與此同時讓學生意識到中英文思維之間的差異在語言結構上的體現,并通過不斷的操練能熟練應用上述方法。總之,要提高英語寫作能力,不僅要有豐富的思想內容,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而且還需要掌握因不同思維模式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英語特有的句法和篇章結構模式,養成英語思維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英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Badger R, White G.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J]. EL T Journal, 2000, 54(2):153-60.
[2]陳傳禮.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曲靖師范學院報,2(2007):109-113.
[3]蔡基剛.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郭麗君,鄧鸝鳴.漢英對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2005):92-95.
[5]何蕓.大學英語寫作改革及發展趨勢[J].云夢學刊,3(2005):130-131.
[6]韓金龍.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J].Foreign L anguage World 4(2001):35-40.
[7]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陸振慧.語篇分析與英語寫作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4(2003):96-99.
[9]劉宓慶.思維方式表現法和翻譯問題[J].現代外語,1(1993):12-15.
[10]劉成.大學英語寫作與閱讀教學相結合教學方式探討[J].河海大學學報,2(2005):86.
[11]李明遠.1998.圖式理論和外語寫作[J].四川外語學報,2(1998):69-71.
[12]李文建,宋琳琳.英漢差異對比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4(2007):121-125.
[13]施慧英.英漢思維模式與大學英語寫作[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005):59.
[14]Tribble C. Wri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許均. 論翻譯的層次[J].現代外語,3(1989):63-70.
一、外語教學法的多樣化趨勢
外語教學包括五個基本問題:教者,學習者,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學法是外語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學法得當則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因此,自從有外語教學,教者即外語教師就開始探索成功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法的多樣化趨勢是指外語教學法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外語教學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流派和體系,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從以下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簡單回顧可見一斑。
外語教學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紀的“拉丁語教學法”,也叫“語法模仿法”,它是語法翻譯法的前身。
語法翻譯法因用母語按照語法規則翻譯進行外語教學而得名,因其直接繼承了拉丁語教學法又被稱為傳統法,因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有人稱之為閱讀法。強調閱讀能力,忽視聽說能力。論文格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與之對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語作為中介,主張用外語與客觀事物建立直接聯系而得名。又因為其具有類似幼兒學習母語的特點,被稱為“自然法”。直接法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和直接應用外語,忽視甚至排斥母語的中介作用和語法對于外語教學的意義。
聽說法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國。聽說法重視句型操練,所以也叫句型法。聽說法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但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句型操練的反復性和機械性使課堂沉悶,學生失去興趣。視聽法的出現彌補了聽說法的某些不足。
視聽法出現于上世紀50年的法國。視聽法主張視聽結合,當時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燈片圖片創造語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論文格式。視聽法在理論和實踐上發展了聽說法,同時重視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外語教學。
認知法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于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認知法的語言學基礎。認知法強調學習者學習語言,特別是學習語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際法,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歐。功能法主張教學不要像語法翻譯法那樣以語言語法為綱,也不要像聽說法、視聽法那樣以結構為綱,而應以語言的表意功能為綱,強調用語言做什么,即用語言敘述事情。同時強調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的目標。社會語言學是功能法案的語言學基礎,社會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是它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論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紀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語教學法應運而生,如產生于保加利亞的暗示法,產生于關國的沉默法、顧問法、自然法、全身反應法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外語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新的外語教學法將不斷問世。我們發現,每一種外語教學法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在外語教學中都曾經發揮和正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后出現的教學法在多數的情況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學法,而是借鑒和發展了前一種教學法。縱觀當前外語教學界,我們發現,外語教學法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
二、外語教學法綜合化趨勢
外語教學法的綜合化趨勢是指各種流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國外外語教育專家把這種綜合化的趨勢稱為折中(Eltecticism)。
我們首先以聽說法的發展為例說明綜合化的趨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聽說法在美國崛起。它以句型為核心。強調聽說的機械操練以培養習慣。因此也叫結構教學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僅從橫的方面科學地處理了翻譯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從縱的方向上協調了教和學的關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稱為教學法的科學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法體系。在其四個基本教學原則中,其對比原則吸收了翻譯比較法中對比原則的精華,而這一原則正是Mager倡導的翻譯比較法中最有價值的一個思想。聽說法提倡的養成習慣原則也是從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養學生五種語言習慣中繼承下來的;另外,它對本族語的態度、直觀教學的觀點,用歸納法教語法的原則等均來自直接法。聽說法把這些原則和方式圍繞句型和機械操練配合應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現代外語教學中發揮了巨大影響。由上述分析可見,這種教學法體系汲取了不同類型的教學法的長處,又以某個方面為主,形成了自己特點。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顯的。
我們再以近幾十年來頗為風靡的交際法為例。交際法以意念功能為綱,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注重語法和句型教學,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語。由此看來,交際法折中融合了多種外語教學法的合理成分:不僅繼承了直接法重視口語教學的原則,容納了聽說法的言語實踐性,借鑒了聽說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還吸取了語法翻譯法的成功經驗。與此同時,聽說法也在向交際法靠攏,這主要體現在增加語言的情景,加強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教學。這應該是外語教學法折中融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語教學法之間的綜合正說明了這一點。通過綜合,外語教學法各個流派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增強了各流派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外語教學法網絡化趨勢
外語教學法網絡化趨勢是指外語教學過程中網絡手段和網絡資源的利用越來越普及,網絡在外語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利用網絡進行外語教學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這一趨勢的產生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而實現的。網絡的豐富資源,網絡的快捷方式,網絡的視聽手段為外語教學法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前景。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成為外語教學法發展的新方向。網絡化條件下的外語教學成為外語教學界研究的新領域。
外語網絡化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學習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不但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也給教師在專業知識上、信息化素養上、知識范圍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學生創造思維的不斷發展,教師可從學生活躍的思維中體會、學習到非常規的思維方式,進而促進教師知識的全面發展。
我們知道學生間的交流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外語的常規的教學,學生的知識信息來源于教師,學生的學習交流一般都是在課后與放學這一段時間內,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語為主,而網絡就為學生的外語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與外語母語者進行在線的即時的語言交流,這種交流是真實的,可以打破課堂活動的虛擬,學生能體驗到利用外語交流的快樂感,使學生切身體驗到外語學習的實用感和成就感。
網絡正在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將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外語教學法是不斷發展的,每一種外語教學法的產生都對外語教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外語教學法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多樣化和綜合化趨勢啟示著我們教學法沒有最好的,只有綜合利用,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法的優勢。外語教學法的網絡化趨勢既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周正東.外語教學技巧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 左煥其.外語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巖.折中主義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2).
關鍵詞:任務;錄像反饋;教法學;排球技能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7
1 前言
體育技能是體育教師的基本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準確、嫻熟、大方的示范動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視覺表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最終為幫助學生建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基礎。因此,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排球技能對其將來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排球普修課教學中,將錄像反饋教學法與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在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下,最大限度的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不足,力求豐富和完善體育教學組織方法和理論,調動學生在技能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進一步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排球技能的學習,進而促進體育教育專業排球普修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基于任務的錄像反饋教學法在排球技能教學中的運用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研究方向,查閱有關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模式、教育學、球類教學法、體育心理學等相關書籍,并結合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的相關科研論文,進行研究,為論文的撰寫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2.2.2 實驗法
實驗采用組間對比法,隨機抽取廣州體育學院2012級體育教育系兩個班(每班22人)作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班運用任務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時數為12周共48學時。
2.2.3 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法
對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數據采用spss15.0數理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并對得到的數據、資料與事實進行邏輯分析,并結合其他學科關于任務式教學的研究成果,運用演繹推理與歸納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3 基于任務的錄像反饋教學法的教學原則及教學設計
3.1 教學遵循的原則
3.1.1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教學是指以培養與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價值取向,以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條件,以知識為載體,師生主動參與,主體性共同發展的一種教學觀,它強調師生作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和自我發展,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教學,也是一種雙向互動、學創結合的教學。[1]體育教學活動是在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的統一體。主體性教學理論有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建立和睦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
3.1.2 激勵性原則
激勵是指引導和推動人朝著一定方向和水平從事某種活動,并在工作中持續努力,形成動力的過程。[2]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進行評價,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教師和同學的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形成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性判斷,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進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并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促使其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3.1.3 合作學習原則
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任務式教學法重視學生情感因素的培養。合作學習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團隊協作精神;合作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中師生、生生的互動,通過互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積極互動的良好教學局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1.4 及時反饋原則
“行為和反饋之間盡可能短的時間間隔是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為和反饋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學習就會越快發生”。[3]運動技能的形成是從泛化階段到分化階段、鞏固階段再到動作自動化的學習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巡回指導學生練習,在學生的技能練習過程對學生進行錄像,然后及時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通過與教學視頻的對比、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直觀的看到自己在技術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錯誤動作的原因,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能夠有意識的對動作練習中的錯誤環節進行改正,最終達到快速掌握動作的目的。
3.2 教學設計
4 結果與分析
4.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基本技術測試情況
注:各項技術測試總成績為100分。
由表1數據可知:經T檢驗,實驗前,兩個班學生的四項基本技術的達標、測試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因此,可以認為實驗對象的選擇和分組符合教學實驗設計的要求,可以繼續進行教學實驗。
4.2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基本技術測試情況
注:各項技術測試總成績為100分。
由表2可知:經T檢驗,實驗后兩班學生的發球、墊球的測試成績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傳球和扣球的測試成績也都有差異(0.01﹤P﹤0.05)。兩個班各項基本技術的平均分數也表明: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班學生的平均成績,因此,任務式教學法應用體育院系排球教學是可行的。
5 結論
5.1基于任務的錄像反饋教學法做為一種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學生參與、合作,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相互間的互動、倡導真實情境與任務完成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借鑒了合作學習、成功體育教學、小群體教學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優點,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5.2通過研究得知,基于任務的錄像反饋教學法應用在排球技能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生生間的協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學習排球技術主動性和教學參與度。
5.3基于任務的錄像反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的錄像反饋,提高了學生對技術動作的認知,學生的學習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錯誤動作及時得到糾正,有利于學生對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5.4教學視頻和錄像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競賽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刻苦和認真,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同學間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蔣新國.體育教學原則新論[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杜德櫟. 教學激勵性原則探析[J]. 教育探索,2004.3.
1.前言
國際標準舞(體育舞蹈)包含摩登舞和拉丁舞。就表現形式而言,前者循規蹈矩,端莊典雅,有如古詩一般;而后者生動活潑,飛揚綺麗,可以新詩比擬,因而在教學中教學方法也略有不同。然而華爾茲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教師教給學員的各種各樣舞蹈花樣,且教學氣氛略顯沉悶。然后學員學習,模仿、練習,學員只是一味地按固定沉悶的模式被動學習。“快樂舞蹈教學法”是最近幾年在華爾茲教學改革中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使教師樂于教學、學員充分接受、使全體學員在師生融洽、互動、配合的過程中愉快地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分融入舞蹈,從中體驗樂趣,它強調以快樂的學習情緒貫穿教學過程,以達到讓學員享受舞蹈,掌握技術,引導學員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的的主體地位的一種教育思想。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選擇廣東國家育苗青少年俱樂部青少年華爾茲入門A班對照組學員20人(男女各10人),華爾茲入門B班實驗組學員20人(男女各10人)。所有學員均為未接受過華爾茲舞蹈的培訓,且年齡均在10歲以下。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以“青少年”、“華爾茲”、“快樂舞蹈教學法”等為關鍵詞,檢索了GOOGLE、中國期刊網、SPOFOR和SPORTDiscus等數據庫資料以及其它相關著作,獲取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和統計數據。
2.2.2專家訪談法
走訪專家進行專業技術知識和教學技巧咨詢以及交流。
2.2.3教學實驗法
實施實驗法,分別施以舊的教學方法和快樂舞蹈教學法在相同的教學條件下,教授相同的教學內容,實驗時長16周。一方面將兩個教學方法在同一評定小組的評判下取得的教學成績進行差異性T檢驗;另一方面進行小范圍的問卷調查,研究快樂教學方法與提高成績之間的相關關系。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結果
為了確保接受不同方法教學前的學員是否處于同一標準的身體素質基礎,在實施不同教學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每個學員的各項身體素質進行了相關的測驗,并對測驗結果進行差異性T檢驗,結果(表1)表明: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同的班級,但在進行教學方法的實驗比較之前,兩個組別成員的身體素質沒有明顯的差異。
表1學員教學實驗前身體素質比較(n=40)
測驗內容
班級
成績
標準差
T
P
100米
對照組
實驗組
13.5s
13.54s
0.033s
0.034s
0.77
>0.05
800米
對照組
實驗組
147s
146.7s
0.023
0.022
0.33
>0.05
仰臥起坐
對照組
實驗組
49個/m
49個/m
0.04
一 關于傳統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的原理
一般來說,我國的外語教學理論大致經歷了從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到“功能——概念教學法”,到“交際教學法”,再到“任務型教學法”的過程。
語法——翻譯教學法是指通過母語(漢語)對英語文本的解釋和分析以及對譯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法、閱讀、寫作和翻譯知識及一些技能,但相應地會減少教師培養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時間與機會。
“功能——概念教學法是1957年歐共體成立后在歐洲盛行的從語法——翻譯教學法分解出來的一大分支”,采用該教學法進行教學的老師不僅介紹語法結構,更側重于運用主題、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讓學生實現彼此用語言進行順暢的交流。
交際教學法采用綜合教學手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技能。培養學生提高交際能力,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學習目標,教學過程交際化。后來交際法成為我國占主導地位的外語教學法流派。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是交際法的新發展。該教學法將語言形式融入到“任務型交際活動”中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任務型教學法主張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者通過任務型交際活動“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領悟、使用、輸出語言并進行互動”。
二 關于傳統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運用對比分析
目前仍然有許多老師由于種種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比如在學生英語讀寫的教學過程中,過多地采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教學模式,對于有利于培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利用不夠。采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固然能增加學生的語法、閱讀、寫作和翻譯知識及一些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甚至包括學生真正的語法、閱讀、寫作和翻譯實際運用能力的時間與機會。
任務型交際活動要運用真實的生活語言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時他們的注意力應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交際活動以解決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為目標,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將一定的語言形式與內容(如語法、詞匯,句型,語篇等)巧妙地融入任務型交際活動之中,可以保證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準確性和系統性。
三 傳統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優缺點
第一,語法——翻譯教學法是指通過母語(漢語)對英語文本的解釋和分析以及對譯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法、閱讀、寫作和翻譯知識及一些技能,但相應地會減少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時間與機會。
采用功能——概念教學法進行教學的老師不僅介紹語法結構,更側重于運用主題、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讓學生實現彼此用語言進行順暢的交流,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在真實生活中進行交際的能力,但模擬的功能與情景仍然與真實的生活語言有差異。
交際教學法采用綜合教學手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技能,培養學生掌握交際能力,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學習目標,教學過程交際化。后來交際法成為我國占主導地位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但有時交際與互動常顯得缺乏系統性與規律性,仿佛是師生之間為了交際互動而勉強地進行交際互動。
第二,任務型交際活動要運用真實的生活語言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時他們的注意力應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交際活動以解決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為目標,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將一定的語言形式與內容(如語法、詞匯、句型、語篇等)巧妙地融入到任務型交際活動之中,以保證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準確性和系統性。
另外,筆者提出“探究式”任務型交際活動應在傳統的以文本閱讀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精讀課“任務型交際活動”中增加“探索與研究”的元素,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真正以語言為工具來探索、研究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結束語
相對于傳統教學法而言,任務型教學法設計任務型交際活動以便發展學生的探索研究型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優越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841.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1)03-0108-0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ional B asketball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QIAO Cheng,XUE Ke
(P.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 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long sports,the courses of college sports have been changed constantly. However,the inte nsity of changes is not enough. After the investigations on several of syllabusof optional basketball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Tianjin andthe interviews on teachers who teach the course, we can find that the optionalbasketball course are basically based on technical and tactical instruction. S 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are not high. Therefore, the teac hing result is not satisfactory.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ta kes som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ional b asketball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to identify ways to improve bask etb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reby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mo tivation and fitness of students and lead them to engage in lifelong physical ex ercises.
Key words: basketball teaching;competition teaching;experimental resea rch
近年來,普通高校選修課的教學改革在各校體育教學組織部門的重視并實施改革創新等 方面的促進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與現代籃球運動的發展趨勢,及提倡和實施以學生主體 需求為本的健康、快樂教學教育理念的大局要求相比,改革的力度尚需加大,還有很多教學 中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盡管有研究指出,在普通高校籃球選修課的教學中運用教學比賽 不僅可以提高專業知識和技戰術的應用能力、更好的發揮個體特長、培養團隊合作能力,而 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傳統籃球教材、教法及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和 束縛下,加之教師創新能力的缺乏,致使以往普通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存有以下問題,如課 程設置和組織練習流于形式,教法、手段、內容等過于保守和單調,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 極性和鍛煉的熱情以及發展終身體育的興趣。要改變目前籃球選修課的教學現狀,激發學生 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研究擬采用與比賽條件相似的練習手段、組織多樣化 的分段、分組循環的教學比賽內容,不斷提高籃球選修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籃 球籃球專業知識、技、戰術,使學生真正體驗籃球的運動價值,享受參與籃球運動的快樂。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運用比賽教學法教學。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在本研究實施過程中,研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及教育學、運動心理學、籃球教學與訓練 等書籍,了解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的教學狀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為本課題研究提供 理論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訪問了從事籃球教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有關專家和教師,以獲取 他們對本課題的意見和建議,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實證依據。
1.2.3 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就要關問題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0份, 回收70份,有效問卷70份。
1.2.4 實驗法1)實驗目的:本研究通過32學時的教學實踐,驗證比賽教學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2)實驗對象:對天津大學2009級兩個班的男子籃球選項班進行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實驗班3 5人,對照班35人,
兩個班都是由不同專業的、較喜歡籃球運動的、有一定籃球基礎的大學生組成。
實驗前對兩個班一般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測試,發現兩個班的成績差異沒有顯著性(P>0 .05)(表1),滿足實驗設計的要求。在教學實驗前,保證實驗班和對照班授課時數、場地 器材等條件均相同,實驗班采用比賽教學法,即在原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壓縮基礎內容的學 習,加大教學比賽的時間的比例,以賽代練,每次課安排40~50 min左右的教學比賽 時間。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按原教學大綱進行教學。
3)測試方法:(1)全場繞“8”字折返跑籃:從底線處開始全場運球三步上籃,繞過罰球區、中圈一共 三個圓上籃,球進后運球折回,兩個來回共投四個球,計途中所用時間。
(2)1 min投籃:以籃圈中心投影點到罰球線最近距離為半徑劃圓,學生站在線外投籃, 自投自搶1 min,記進球數。
(3)1 000 m跑:被試5人一組進行測試,站立式起跑。當聽到“跑”口令后開始起跑。計時 員看到旗動開表計時,當被試軀干部到達終點線的垂直面時停表,獲得被試1 000 m跑成績 。
(4)立定跳遠:被試雙腳平行站立,從立定姿勢開始跳遠,起跳線應設置在平地上,至 沙坑邊緣50 cm,被試每人試跳三次,取最好成績為最后成績,記錄以厘米為單位,取整數 。
(5)綜合評定: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以及在教學比賽中技戰術運用的能力進行評定,比 賽以隨機組合為單位。
4)實驗涉及的所有測試均有2名籃球專項教師負責(其中1名教師為副教授以上職稱)。
2 結果與討論
2.1 對傳統籃球課教學方法的分析在傳統的籃球課教學中,通常是先教單個基礎技術動作,再教簡單組合技術,然后教復 雜組合技術,最后組織對抗練習和教學比賽,一步一步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注重 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身體素質的提高,而且往往由于現實中教學時數的減少 ,教學比賽可能被削減或跳過,使學生沒有在更多的比賽中體驗籃球運動的樂趣。因此,傳 統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綜 合能力的提高。
2.2 對籃球課比賽教學法的分析籃球課的比賽教學法,是在原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壓縮基本技術的學習,加大教學比賽 的比例,以賽代練,每次課安排40~50 min左右的教學比賽時間。與傳統的傳習式籃球 教學法相比,比賽教學模式克服了以往技術化和模式化教學過程的不足,降低了講解示范的 課堂比例,有效地減少了花在重復性動作練習的環節上的教學時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獨立 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個人需求和主體意愿有機銜接。同時,比賽教學法可以更好 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僅學會上場打球,更重要的是培養籃球運動興趣,在比賽中讓 學生體驗籃球運動的樂趣。比賽教學法縮短了學習單個技術與組合技術及對抗練習的間隔時 間,有效提高比賽能力。比賽教學法可使學生體會技術運用的位置、路線、速度、節奏以及 攻防意義,不斷變化的技術形式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興趣 ,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練的主動性。此外比賽教學法可為實踐學生已掌握的技戰術創造了有利 條件,在對抗激烈、競爭濃郁的比賽氛圍中掌握和形成技巧,可以使學生在比賽中培養籃球 意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和分析能力,提高在比賽情景中技戰術運用的運用和應變能力 ,這對于達成發展學生籃球運動能力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所以說在普通高校籃球 教學中,創設一種以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實戰能力為主的比賽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
2.3 傳統教學法和比賽教學法的實驗對比分析
2.3.1 掌握技術動作對比分析以教學比賽方法授課的實驗班和以傳統教學方法授課的對照班經歷8周(32學時)的教 學后,測量一分鐘投籃和“8”字運球上籃兩個項目的籃球技術成績,并對兩個班的成績進 行比較發現,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后測成績差異沒有顯著性(P>0.05)(表2)。說明比賽 教學法在增強籃球教學比賽練習的同時并沒有忽視技術動作的學習,與傳統教學法一樣能有 效提高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方法。
2.3.2 身體素質和綜合評定的對比分析比賽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 戰能力,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后身體素質和綜合評定的成績進行對比,發現實驗 班和對照班實驗后身體素質和綜合評定成績卻有顯著性差異(表3) ,說明比賽教學法更能 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比賽的實戰能力。
2.3.3 對籃球選修課喜愛程度的對比分析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隨著籃球課次的增加,實驗班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愛程度不斷提高,實 驗結束后實驗班有70%以上學生表示喜歡籃球運動,有接近90%的學生表示以后會將籃球作為 鍛煉項目(表4)。問卷調查的結果不僅說明了比賽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項鏈的主動 性,充分地發揮內因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了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而且說明比賽教學法 更能發展終身體育,更好地達到健康教育的標準。同時也說明了比賽教學法得到了學生的認 可,是合理、可行的,對培 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對籃球運動的喜歡程度而言,是一種推廣價值和有效的教學方法。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在籃球選項課中運用比賽教學法是有效可行的,在重視學生掌握技術動作學習的同 時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戰能力。
2)以教學比賽為手段的比賽教學方法可使培養學習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使學習者參與籃 球教學比賽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籃球運動的運動價值,幫助學生建立了與籃球運動的親密關 系,提高了學生對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的滿意程度,因此,它可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籃球選 項課教學效益。
4.2 建議結合各高校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的興趣出發,籃球選修課要以籃球技術、籃球比賽為主安 排教學內容,從教學比賽中發展身體素質,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以籃球運動為終身體育鍛煉中 來,使更多的人從籃球運動中獲得健身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燕,等.試論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比賽的方法與作用[J].牡丹江師范 學院學報,2000.
[2]曹竟成.普通高校籃球教學改革探析與嘗試[J].體育與科技,2002,(5).
二、關于“過程寫作法”的研究的綜述
基于“中國知識網”數據庫,通過“文獻”,以“過程寫作法”為檢索主題,搜索出1991條相關文獻。這些相關文獻在時間分布上呈現穩步增多趨勢,在文獻來源上多涉及教育類期刊,也有碩博士論文和會議論文。對文獻數量的統計分析發現在“過程寫作法”的相關研究中,對它應用于實踐中的探索的研究文章數量最高,且研究來源多為專家學者的論著或為碩博論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過程寫作法”的理論研究。
(一)“過程寫作法”理論依據的論述
關于“過程寫作法”的理論依據,大致分為三種結論:一種是交際理論,即認為寫作是一種群體間的社會交際活動,需要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持這種看法的包括顧凱[1]、楊俐[2]。第二種是以交際理論為基礎、并受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綜合影響。隨著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寫作過程不僅有草稿、修改,還包括其它內容[3]。還有一種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在張一寧[4]看來,寫作是學習者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寫作題材進行加工而成的,強調寫作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重點在于個體的轉換、加工和處理。
(二)“過程寫作法”主要階段的討論
由于寫作過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迄今為止,學者對寫作過程的具體描述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Guth提議分為觸發、收集資料、成文、修改和編輯五個階段[5];Claudia L. Keh則分為輸入階段、寫初稿、同學互評、寫二稿、教師批閱、師生交流以及定稿七個步驟[6]。胡新穎[7]認為,可分為準備、草稿、修改和分享這四個階段。董蓓菲[8]則認為它包含預寫作、打草稿、修改、校訂和發表這五個階段。雖然對“過程寫作法”具體階段細分得不大一致,但都強調了寫作過程中的準備、草稿和修改,并認為其中的每個階段循環反復、相互補充。
(三)“過程”與“結果”的對比研究
陳凈、高苗青和于紅[9]就二者的反饋機制這一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過程寫作法”的多稿制循環反饋機制對學生的寫作習慣、寫作策略及對寫作反饋的態度均可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彌補了“成果寫作法”的不足,保證了反饋的有效性的結論。而董蓓菲[10]是通過對二者分屬的文章寫作教學和過程寫作教學這兩大作文教學流派進行比較研究,指出我國傳統的文章寫作教學向過程寫作教學轉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四)“過程寫作法”某一要素的分析
董蓓菲[11]強調以同伴小組為主要構成的“過程寫作法”的合作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小組中的學生都需要明確的指導,并要學習小組活動的交流規則、好作文的標準以及校訂的內容,以充分發揮同伴的作用。馬新志[12]強調寫前準備不僅是過程寫作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寫作過程中的必要手段,它對于啟發學生思維,挖掘主題信息,豐富文章內容,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五)運用“過程寫作法”的實踐探索
其一,效果與問題研究。英語教學方面,王艷[13]通過對秦皇島市撫寧區第一中學進行的為期一個學年的教學實驗,根據所得數據分析,表明過程寫作法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趙新顏[14]對“過程寫作法”做了嘗試,發現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母語教學方面,張敬[15]按照“過程寫作法”的要求整合教材內容、設計教案并付諸實施,最終發現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水平以及寫作中的讀者意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具體實踐中遭遇了占用課時較多、環節容易僵化和“修改”習慣不易形成等若干問題。楊麗榮[16]、黃碧云[17]等人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發現“過程寫作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
其二,網絡平臺的運用。袁謙[18]經過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的優勢,進行英語過程寫作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時也存在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之間的交流及對待教師的點評態度存在差異等問題。基于作文評改教學耗時費力的情況,何新梅[19]認為可以利用QQ群這個網絡平臺,并嘗試著進行開放式互動改作文,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其三,積極情感的培B。張省林[20]認為,“過程寫作法”從寫作過程出發,強調寫作主體的能動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了所存在的諸多寫作心理障礙。林靜蔚[21]通過情感因素在過程教學法和結果教學法中的態勢比較,發現“過程寫作法”能充分發揮寫作主體的能動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情感因素。
三、“過程寫作法”研究的啟示
結合文獻涉及的內容以及對文獻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對“過程寫作法”的研究以應用研究為主,理論研究為輔。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對這一方法的應用研究多見于一線語文老師和研究生寫作教學的實踐、學生作文水平的考察,并沒有較為成熟的量表支撐。這需要我們綜合學科知識,培育科學思維,制定相對成熟的量表,使效度和信度更易于驗證,從而使研究更有科學性,有更為具體的可操作性。
當然,前人的研究成果給了我們許多具有價值的啟示:首先,基于前文對“過程寫作法”研究的綜述,可以看出它對我國作文教學主要有以下四點啟示:第一,強調讀者意識。“過程寫作法”在正式寫作前的準備階段,就提倡由學生自己討論后選擇主題,確定寫作目的、形式和讀者,并形成寫作中心思想。但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讀者意識完全被忽略了。對于學生而言,作文無疑就只是給教師看的一項作業;對于教師而言,作文只是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媒介。第二,注重反饋修改。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過程寫作法”要求作文至少要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才能形成終稿。但在當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普遍的做法是教師打分、寫評語,再集中點評,無疑忽視了修改反饋這一環節。第三,采取多元評價。“過程寫作法”強調修改反饋這一環節,并指出同伴小組也是作文評價的主體之一。當前作文教學中往往依照著“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評講”這一流程,可以說,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的只有教師。但是作文評價的主觀性較強,只依據教師一個人的評價不太合理。第四,關注生活體驗。“過程寫作法”中寫作的話題是由同學之間討論而來的,因此就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積累獨特體驗,真實寫作。而當前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作文訓練,機械化地模仿范文,強調寫作方法的傳授和寫作技巧的掌握。其次,根據前文關于“過程寫作法”實踐探索的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發現,一線教師們在實際作文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有利于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的有效指導,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不可忽視具體操作上的問題。
總之,筆者認為“過程教學法”對改進作文教學低效這一現狀具有啟發意義,同時相信其中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具體的教學步驟定能給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進行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批判繼承前人研究成果和國外成功經驗,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
注:基金項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課題“師范本科生全學程‘雙導師制’培養的實驗與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14zdjy059]。
參考文獻:
[1]顧凱.試論過程寫作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楊俐.過程寫作的實踐與理論[J].世界漢語教學,2004,(1).
[3]武婷.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的“結果法”和“過程法”探討[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1).
[4]張一寧.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分析英語過程寫作[J].教育與職業,2010,(36).
[5]鄧鸝鳴,劉紅,陳M等.過程寫作法的系統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3,(24) .
[6]李森.改進英語寫作教學的重要舉措:過程教學法[J].外語界,2000,(1).
[7]胡新穎.過程寫作法及其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8]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陳凈,高苗青,于紅.成果寫作法與過程寫作法的反饋機制對比研究[J].成人教育,2010,(7).
[10]董蓓菲.鬧識傳授到行為實踐的視點轉移――我國作文教學轉型的理論依據與實施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4,(9):56-61.
[11]董蓓菲.美國過程寫作法――旨在管理寫作行為的作文教學法[J].語文建設,2010,(3).
[12]馬新志.寫前準備――英語寫作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環節[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3).
[13]王艷.過程寫作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
[14]趙新顏.過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S2).
[15]張敬.過程寫作法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16]楊麗榮.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20).
[17]黃碧云.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6,(1).
[18]袁謙.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過程寫作教學探討[J].中國報業,2012,(07).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90-02
一、生態教育學概論
生態學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國科學家提出來的,可理解為“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2008:241)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學院院長Law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態學”,他認為:教育受到多種結構和因子制約。把教育教學環境作為動態的生態環境來考察,運用生態規律指導教學,探究適合高校英語寫作教學的創新模式。
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生態因子
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彼此給養反饋,循環往復的復雜過程。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生物因子體現各不相同。從宏觀角度可以闡釋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前者包括自然因子,社會因子,學校因子,文化因子,課程因子,后者主要有心理因子,教師因子和學生因子等。生態因子可以歸為幾類:
(一)教學目標因子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大學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三個層次,一般要求(basic requirement):完成一般性寫作,能描述個人經歷,觀感以及事件發生,能寫常見應用文,就一般話題或提綱在半小時寫出120詞的短文,用詞恰當,語意連貫,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而較高要求(intermediate requirement):要求學生具備基本表達觀點的能力,能撰寫英語小論文。(2006:137)在寫作教學中,為學生設定學期學習能力培養目標,也要根據學生已有語言基礎設定階段性目標,從詞匯p句法p段章來考察學生的寫作目標是否實現。
(二)教材因子
從近年外研社p高教社等選用率較高的近多本流行大學英語寫作類教材來看,教材的結構編排經歷了語法式寫作―句段落語篇寫作―主題式讀寫寫作―創新思辨寫作幾個階段,更加注重布局謀篇和遣詞造句,加入英語文體知識和語用知識的滲透,使學生能夠在有話可說,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內容上,新編教材還加入了如學術寫作,四六級寫作等模塊。體現了寫作的實踐特征。但多數教材未配課件,使得課堂互動活動相對單一,不利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及優化。
三、教學原則和課程設計
(一)體裁-過程寫作教學法(P-G)
在總結了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體裁教學法的基礎上,英國斯特靈大學Richard Badger和Goodith White提出了體裁-過程教學法,強調寫作情境的設置和寫作準備,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式。其教學方法主要分為范文講解;模仿寫作;獨立寫作;編輯修訂;終稿五個階段。
(二)課程設計
依據大學外語寫作教學的合作原則和適度原則,本文提出可行性課程大綱,供兩學期使用。主要分為寫作技能和拓展寫作兩部分。第一階段,讀寫結合,分為時態p人稱,語態改寫段落,仿寫段落,段落賞析和聽寫練習;階段二,拓展為看圖說話,關鍵詞p無關鍵詞作文,續寫,故事新編;階段三,為專題寫作,微微小品,母親情深,熱題,新聞調查,環游記,網購,影視論壇等主題進行寫作活動。
第一階段主要通過半機械式操練環節使學生熟悉英語的語言規則,把握英語句段的整體性,通過不同方法使學生熟悉英語句段套路。通過模寫段落和范文欣賞,使學生進一步完善語法知識體系,在文稿和范文的對比中,了解英漢句子結構性差異,逐漸糾正錯誤造句思維,明確英語段落中的銜接連貫等現象。第二階段,以單個圖片或一組圖片為媒介,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以敘事為作文角度完成圖片解析―內容確定―關鍵詞作文―無關鍵詞作文并講評。第三階段主要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重點,要求學生搜集素材―組內討論―列出提綱―主題式作文―范文鑒賞。
四、總結
寫作能力是高中英語學習基礎上大學英語學習階段著重培養提高的語言輸出技能,在有限的寫作課堂里讓學生了解英語寫作,投身英語寫作,掌握英語文法,喜愛英語創作,讓不同的教學和師生生態因子相互流動,學生能夠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勢,同時,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資源,利用學生角色的轉換,激發寫作熱情,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習有所獲。
參考文獻:
[1]牛翠娟,婁安如,孫濡泳,李慶芳.基礎生態學(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付華樺,吳雁華,曲利娟.生態學原理與應用[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鄧麗君.教育生態學視角下英語專業基礎寫作教學淺析[J].中國西部科技,2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