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流通經濟與管理大全11篇

      時間:2023-06-25 16:10:4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流通經濟與管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流通經濟與管理

      篇(1)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今年春節以來,國內南方部分城市遭受了雪災以及近期汶川的地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災害造成的損害無可避免,但如果災害發生后,能夠實時、有效地將救援物資送達災區,進行災后救助,則可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也可安撫受害者的不安和恐慌情緒。因此有效的救災資源物流系統除了可以很好解決全球各國救災中面臨的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外,還是決定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

      一、救災物流系統的特點

      普通的商業物流近年來成為公司關注的焦點,但救災物流與傳統的商業物流在運送物資、供給方式、交收地點以及信息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商業物流的目標是使公司的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化,而救災物流的目的是基于快速響應的損失最小化。其直接的表現形式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提供適當的物資給災民。兩者具體的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不同

      商業物流的目標很明顯,就是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以獲取利潤的最大化。而救災物流目標不是利潤,而是以損失最小化為宗旨。李陽等(2005)[1]認為,建立適合國情的救災物流體系,能夠使救災物資及時收集、運輸、發放和有效降低災害損失以及獲得最大化救災效益的目的。在救災物流過程中,如果物資分配不合理,會導致部分受災地區物資過多造成浪費,而另一些地區則物資匱乏,加重受災損失的局面。

      2.物資配送供應鏈

      普通商業物流系統的供應鏈包括原料供貨商、制造商、倉儲、零售商,最后才到達最終消費者,而救災物流系統則將整個供應鏈簡化成救援物資供給點、區域型配送中心及最未端的受災點或個人。

      3.運送過程

      在傳統的物流過程中,大部分運送過程其路線是提前規劃好的。但救災物流中,如地震后的救災,道路可能已經損毀,只能借助更加先進的設備,如直升機等進行空投。因此,救災物流的運送過程更加復雜,需要提前進行相關準備。

      救災物流的上述特點使得物流作業者對其效率要求比一般商業物流更高,合理的規劃救災物流能夠降低災害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二、美國、日本防救災物流系統及經驗

      巨災災害發生后,迅速救援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災害損失降至最低,已成為多災國家的重要課題。日本,美國等地由于地震,颶風等災害比較常見,因此這些國家包括救災物流在內的救災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日本的經驗

      日本四面臨海且處于地震帶上,受到臺風、地震威脅的頻率很高,因此對防災、救災相當重視。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開始建立中央防災指揮系統。2004年的新瀉地震發生后,內閣中設立了防災大臣,并組成 “中央防災會議”,由首相親自擔任會長。

      在阪神大地震前,日本政府并沒有認識到救災物流的重要性。但阪神地震使日本人重新審視物流對于救災與重建的影響。在以后的中央防災會議報告中,很大篇幅都是討論物流。從神戶地震救災物流的實施看,有以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替代運輸方案

      由于地震可能導致交通中斷,因此,在預防計劃中就應當事先規劃水陸空救災路徑,因為空運和水路一般受到的影響較少,可以在救災初期發揮巨大作用。這次汶川地震如果沒有直升機和水路的沖鋒舟幫助,估計損失還會增加。

      (2)救災物流終端--避難所的設置

      日本政府把學校作為地震避難場所,沒有發生地震時學校正常使用,災害發生后,學校變為避難所,寬敞的學校方便收容災民,同時也是救災物流物資運送的終端。如此一來在保護學生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學校的各種設置進行物資積聚與發放。

      (3)部分物流物資的儲備場所選擇

      雖然救災物流可以部分的解決災民的生存問題,但初期的運送總是有限的。皺銘等(2003)[2]認為,救災物資代儲點布局優化有利于提高救災效率。因此,部分物資提前儲存在物流終端,如學校,可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災民的信心。日本政府規定各救災物流終端--避難所都應該備有一些食品、水以及常用藥品,并需要定期更換。因此,當地震發生后,就算救災物流不能及時將物資送達,災民也可以維持一段時間。

      (4)救災物流流程的普及與教育

      救災物資的運送方式和次序、避難所等終端的聯系以及其它分工合作的模式與團體等在平時的防災階段由物流專業人士事先規劃,并加以普及與推廣,提高救災效率。

      2.美國的經驗

      1977年美國開始實施全國地震災難應變計劃(NEHRP),在重大災害發生后,由1979年成立的聯邦緊急管理總署 (FEMA)統籌所有防災及救災事務。FEMA將災害管理分為減災、準備、應變、恢復等四個階段,目的是避免人民遭受生命財產損失。

      2007年,FEMA將下設于其他部門的救災物流單位改組為直接受FEMA董事長管理, 根據不同階段,其工作內容不同:

      (1)聯邦緊急反應計劃前

      在沒有發生地震等災害前,救災物流部門的主要工作是準備、預測規劃等,目前,FEMA共建立了8個大型物流中心。物流部門根據地震研究機構提供的情報,對可能地震區域增加食品、藥品、設備等物資的儲備,并檢查避難所設施,同時預測災后物資的需求量;對物流及支持部門進行物流作業、工作分配等演習,提高救災效率;根據地震可能程度預測對災區道路損害進行評估,以制定災后物流方式與途徑。

      (2)進邦緊急反應計劃后

      在地震發生后,政府宣布進邦緊急反應計劃。此時,物流部門開始進入實質救災物流作業。主要工作包括:在運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評估災區設備、食品、藥品等物資需求的優先次序;分析各種物資的需求規模,并組織運輸;陸地、水路、空中等運輸方式的配置方式和比例;災后重建物資的運輸等。

      三、啟示與總結

      從上述日本和美國的經驗看,為了應對將來可能的地震等災害,高效的進行救援行動,物流方面的提前規劃必不可少。雖然日本的地震救援物流被認為國際一流,但日本國際交通安全學會(IATSS)1998年的救災物流研究報告認為,1995年阪神地震救災中仍然有些方面值得改進與反思:如,大量救援物資同時到達,使物資支持據點運作困難;因道路受損,初期救援物資經常在深夜才到達物資支持據點,造成管理困難;車輛緊急征召導致指揮混亂等。

      不過,總體來看,以下幾個方面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1.制定專門的救災物流規劃

      日本和美國的經驗表明,建立專門的機構在防災階段對災后的物流進行準備、演習,以及災后的統一指揮有利于快速、高效、針對性良好的將相關物資運送到災區,從而提高救災的效率。

      從今年的雪災和汶川地震情況看,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物流問題。由于道路損毀,人員和設備無法進入使得前期的救援工作無法展開。另外,部分地區救災物資過多,另一些地區缺乏也說明了救災物流的欠規劃。

      2.救災物流終端--避難所的設置

      目前國內關于地震的避難所大部分都是災后發生后被動選擇的避難所,而不是前期有準備的設置。因此,當災害發生后,一方面公眾并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前期主動的食品、藥品等物資儲備,就算找到息身之處,但仍面臨缺乏食品、藥品等物資的威脅。而日本等國對避難所的設置與演習,使公眾知道災害發生后應該到哪里去,并且適當的物資儲備可以避免物流真空期間的食品藥品危機。

      地震災害發生后,受災地區對物流需求在瞬間急劇增加,加上道路損毀,因此救災物流的效率直接影響到整個救援行動的效率。災害發生后損失不可避免,但高效的將設備、藥品和食品運送到災區可以將損失降低到最低水平,這正是救災物流的目的。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如何構建最優救災資源物流系統,以便實時搶救生命、有效完成災害救助工作,對于整個災害防救體系非常重要。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隨著組織理論的發展,企業組織結構形式也得到不斷的發展。當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物流外包來提高自己的核心業務的競爭力。企業對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物流中心只有不斷優化自身管理水平、提升信息技術支持能力、行業運營經驗等,在降低自身運營成本的同時,提供優質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為降低物流的成本、改善物流狀況、提高物流效率,迫切需要加快、加強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為我國物流中心專業化和社會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對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及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本文在分析物流中心業務需求及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根據物流中心實現精益管理的要求,借鑒現有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設計開發方法,針對我國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較落后的現狀,本文研究了有關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等問題。

      一、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

      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構建的實用性取決于對物流中心業務流程及內部管理流程把握的準確性。準確信息的實時共享為物流中心企業帶來的不僅是利潤的直接增加,更是團隊文化的一種升華。而對于物流中心自身來說,庫存是其費用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提高服務水平的保證。物流中心進行物流活動時,庫存管理是重要的環節和要素。利用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更好的實現和供應方和需求方的溝通,實現庫存最小化,也是物流中心構建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又一目標。

      1.物流中心業務分析。第一,物流中心的功能。公共物流中心作為物流網絡的節點,應具備如下功能:一是運輸功能。物流中心需要自己擁有或租賃一定規模的運輸工具,具有競爭優勢的物流中心更應該擁有一個覆蓋全國的網絡,因此,物流中心首先應該負責客戶選擇滿足客戶需要的運輸方式。二是倉儲保管功能。公共型物流中心需要配備高效率的分揀、傳送、儲存、揀選設備。三是裝卸搬運功能。四是包裝功能。五是流通加工功能。六是物流信息處理功能,將各個物流環節的各種物流作業中產生的物流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分析、傳遞,并向貨主提供各種作業明細及咨詢信息。第二,物流中心基本業務流程。物流中心是一個以提供倉儲、運輸、配送為主,附帶提供其他物流服務的物流服務企業。物流中心的基本業務流程為:物流中心企業接到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后,進行有關的物流服務訂單處理,向物流中心發出相應的入庫或發貨指令,由物流中心進行統籌安排,制定相應的倉儲計劃、運輸計劃、配送計劃等,隨之進行倉庫、運輸、配送等物流活動。此外,還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其提供其他的一些物流服務,并與客戶、供應商進行財務結算等業務。

      2.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構建。物流中心的信息管理需要利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對各種物流信息以及相關的其他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處理,其過程強調標準化和通用化和及時性。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信息處理功能主要分為倉儲保管功能、輸配送功能、信息提供功能、營運管理功能四大類。根據物流中心信息功能需求的分析,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要進一步向績效管理與決策支持分析層級發展。因此我們將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架構規劃為以下幾個模塊,如圖1所示。

      圖1 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功能模塊

      合同管理系統主要用作合同資料管理和根據合同協議進行客戶、產品的解決方案設置管理;目標管理系統中最主要的兩項是計劃指標設置和計劃的完成情況;倉儲管理系統包含有:貨倉管理模塊、訂單管模塊、倉庫作業、賬務管理、用戶管理等等。倉庫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是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的關鍵子系統,本文將在下一章以倉儲管理系統的設計為例介紹物流中心信息系統的設計。

      二、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設計

      1.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在物流中心的運營過程中,倉儲管理和運輸管理貫穿物流中心的業務活動中。處理好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可以顯著減少物流中心成本,提高物流中心競爭力。因此,運輸管理系統設計和倉儲管理系統設計是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核心。倉儲管理的詳細介紹如表1所示。

      表1 倉儲管理功能模塊介紹

      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和倉儲管理信息系統是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關鍵,本文將選擇其中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過程做詳盡介紹。

      2.物流中心子系統――倉儲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倉儲管理信息系統專門用于跟蹤和管理倉儲中一切活動的信息系統,運用實時數據采集和數據庫技術,倉儲管理信息系統為物流倉儲環節提供了從定案開始到送貨、分配儲位、盤點、貨物出庫到貨物裝運全過程的信息處理和管理功能。根據需求分析該倉儲管理系統能夠可劃分為信息維護、入庫管理、出庫管理、庫存管理、盤點管理以及查詢統計六個功能模塊。提供了各種查詢和統計功能,如圖2所示。

      圖2 倉儲管理系統功能結構圖

      3.物流中心子系統――倉儲子系統數據庫設計。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本章中將以倉儲管理子信息系統為例,說明其系統數據庫的設計過程。據上文分析,其中用到的表單或信息結構包括以下一些:采購單,送貨通知單,入庫單,庫存明細表,訂單或出庫申請單,出庫單,盤點計劃單,盤點單,工作人員信息,物資品種信息,庫位信息,供應商信息,客戶信息。

      表2 數據元素表示

      該數據庫設計的以下表單:第一,系統用戶數據表。表名:User。用戶ID,密碼,用戶實名,角色,狀態,部門。第二,物資信息表。表名:product。物資標號,品名,類別,規格,備注(remark)。第三,供應商信息表。表名:Supplier。供應商號,供應商名,地址,郵編,電話,備注。第四,供應商供應商品信息表。表名:supplyproduct。供應商號,產品編號,品牌,規格,價格。第五,庫房信息表。表名:warehouse。庫房號,庫房名,用途類型,庫位數,管理員,備注。第六,庫位信息表。表名:wunitdetail。庫位號,庫位類型,庫房號,產品編號,數量,最早入庫時間,最后出庫時間。第七,客戶信息表。表名:client。客戶編號,客戶名,地址,郵編,電話,E-mail,備注。第八,送貨單概要信息表。表名:send。送貨單號,供應商號,送達地址,預計到達時間,車牌號,司機,入庫單號,操作員,建單時間,完成時間,備注。第九,送貨單詳細信息表。表名:senddetail。送貨單號,序號,產品編號,單價,數量,備注。第十,入庫單概要信息表。表名:inbill。入庫單號,入庫庫房號,操作員,建單時間,入庫類型,完成時間,入庫綜述,入庫總價,采購單號,送貨單號,備注。第十一,入庫單詳細信息表。表名:indetail。入庫單號,序號,產品編號,供應商號,數量,單價,實際入庫數,庫位。第十二,盤點單概要信息表。表名:checklist。盤點單號,盤點庫房號,建單時間,操作員,調整時間,盤點商品代碼,備注。第十三,盤點單詳細信息表。表名:checkdetail。盤點單號,庫位,產品編號,賬面數,實際數,盤虧數,備注。第十四,出庫申請單概要信息表。表名:outapply。出庫申請單號,申請部門,申請人,出庫類型,操作員,建單時間,完成時間,客戶編號,出庫庫房編號,備注。第十五,出庫單申請詳細信息表。表名:outapplydetail。出庫申請單號,序號,產品編號,數量,實際完成數。第十六,出庫單概要信息表。表名:outbill。出庫單號,出庫庫房號,操作員,建單時間,出庫類型,完成時間,出庫總金額,出庫申請單號,備注。第十七,出庫單詳細信息表。表名:outdetail。出庫單號,序號,產品編號,客戶標號,數量,實際完成數,單價,庫位。倉儲作為物流環節中的重要樞紐,具有業務量較大、出入庫頻繁等特點,倉儲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保障其避免無效和冗余物流。

      隨著物流中心業務及最佳業務實踐的不斷發展,對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要求及其他系統的整合將越來越高。所以對第三方物流中物流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開發物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根據物流中心企業需求以及實現精益管理的目的,構建了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并對核心子系統進行了數據庫設計和系統設計開發。對于物流中心精益管理信息系統該如何與物流供應鏈中其他聯盟企業連接,實現整個物流供應鏈中的精益管理,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長江.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2]王正.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3)~3(4)

      [3][美]詹姆斯P.沃麥克,丹尼爾T.瓊斯.精益解決方案:公司與顧客共創造價值與財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王繼毅.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及定位[J].China Collective Economy.2009:3(下)

      [5]劉聯輝,彭鄺湘.物流系統規劃及其分析設計[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6]劉昌祺,董良.自動化立體倉庫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4(1)

      篇(3)

      1臨床資料

      患兒,男性,2 歲. 因陣發性頭暈頭痛惡心半月,行走不穩1 wk入院. 查體:神清語利,雙眼視力1.0,雙眼左側視野缺損,雙瞳等大,光反應靈敏,眼底水腫,眼動充分,面紋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病理征陰性. 頭顱CT 平掃見右側小腦半球低密度囊性腫塊,形態不規則,有輕度占位效應(圖1). MRI平掃見腫塊呈長T1長及稍長T2囊實性改變,其邊界欠清,病變周圍有輕度水腫,占位效應明顯,四腦室受壓變形(圖2,3);增強掃描實性部分明顯不規則強化,其與周圍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囊性部分無強化(圖4,5). 術中見腫瘤灰紅,質軟呈魚肉樣,血供豐富,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周圍水腫明顯. 病理: 送檢小腦組織內可見腫瘤侵潤,瘤組織結構彌散和血管侵潤,瘤細胞泡狀核,嗜酸性胞漿,可見核分裂和黏液變性. 免役組化:SMA(+),Myoglobin(+),GFAP(+),Desmin(-). 診斷: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 術后未行放、化療,術后2 mo死亡. 圖1CT平掃示右側小腦半球囊性低密度占位病變

      2討論

      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 為中樞神經系統的罕見腫瘤,好發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52%發生在后顱凹.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橫紋肌樣瘤由Biggs在1987年首次報道[1]. 由于這種腫瘤不僅含有橫紋肌樣成分,還含有原始神經外胚層、上皮及間葉成分,類似于畸胎瘤,但又缺乏畸胎瘤典型的組織分化特點, Rorke 等[2]于1996年命名此腫瘤為“非典型畸胎瘤樣/ 橫紋肌樣瘤”(AT/ RT) . 2000年WHO分類增加了這個新的腫瘤名稱.

      本瘤屬高度惡性,預后極差,1/3患者就診時已有腫瘤的播散,大多數在1 a內死亡,主要死因是復發和轉移[1,3].

      迄今國外僅報道AT/RT百余例[4],國內尚未見中樞神經系統AT/RT影像學表現報道 . AT/RT 表現各異,取決于患者的年齡、腫瘤的所在部位及大小. 此瘤影像學改變類似髓母細胞瘤及室管膜瘤,但后兩者常發生于中線區,而前者囊性變和出血常見. 本例可見到明顯囊性改變,以及不規則實性增強部分;實性成分與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呈混雜信號改變. AT/ RT還應與囊性星形細胞瘤鑒別,后者常表現為囊腫及壁結節. 當嬰幼兒小腦巨大腫瘤時,應想到AT/ RT 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Biggs PJ , Garen PD , Powers JM , et al .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 Hum Pathol ,1987,18:332-337. [2] Rorke LB, Biegel JA. Atypical teratoid/ rhabdoid tumours[A]//Kleihues P, Cavenee WK. WHO classif ication of t 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 umors of the nervous system[M]. Lyon: IARC Press ,2000 :145-148.

      篇(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08-0032-05

      收稿日期:2009-05-09

      物流產業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且影響和制約著整個區域經濟運行的速度和效率,決定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粵港之間有著緊密的地緣、史緣和人緣聯系,這決定了粵港經濟協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改革開放以來,粵港的經貿合作關系得到迅速、全面的發展。經過30年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粵港經貿合作已經發展到了相互依存、互補互利、休戚相關的程度。日趨緊密的粵港經貿聯系,成為廣東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同時也成為了香港經濟保持穩定繁榮的重要因素(戴定一,2009)。

      20世紀90年代初,在產業轉移和直接投資的基礎上,廣東與香港已經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產業合作模式。截至上個世紀末,香港主要制造業80%以上的工廠或加工工序已經轉移到了廣東,開辦的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達到了66000家以上。至此,粵港在產業上已經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協作關系:香港完成了從制造業和服務業并重的產業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結構轉移,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信息中心的地位不斷提高;廣東工業化迅速推進,崛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制造業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國制造”使得廣東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伴隨粵港經濟定位的越來越清晰,做為外向型經濟的粵港區域競爭力的發展離不開物流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功能的發揮,二者是相輔相成和互為補充的(戚真理,2009)。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物流產業集群

      (一)區域競爭力與區域經濟 區域競爭力是指區域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或市場的能力,或者說是一個區域在更大區域中相對于其他同類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區域競爭力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主導競爭力。在區域競爭力的三個層次中,基礎競爭力是其他競爭力的前提條件,沒有基礎競爭力的要素,其他競爭力都無從談起,區域的聚集力和輻射力也只有在區域基本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市場競爭最終都可以分解成區域間的競爭,可見,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

      區域經濟是一種將物流、人流、商流、資金流等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個特定的區域范圍。以規模化、批量化、一體化的連續生產和規模化、多樣化的市場為特征的經濟形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其產業特色關系到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因此,區域之間產品或服務的擴散沒有發達的現代物流業做保障,區域經濟的基本運轉就會中斷。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合理、高效的物流系統有著極其重要的先導性和重要性。

      (二)物流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經典研究最早見于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9世紀末提出的產業區理論,他把一些手工業類的小公司集聚、且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區內生產活動具有明顯的專業化特征的區域稱為產業區。到了1990年,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er)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正式提出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高度,從而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

      對于物流產業集群目前還沒有比較權威的定義,章建新(2007);賈興洪(2007);文海旭(2005)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本文認為物流產業集群(10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是指以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眾多相關企業與機構,基于引致需求、資源整合、彈性專精、專業化分工、集體學習等因素的驅動,按照專業化、規模化的原則共享物流基礎設施,組織物流活動,為物流服務需求方提供更加優質的綜合物流服務,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形成以地理空間集聚為外在表現、以競爭一合作關系為本質特征的社會經濟網絡。

      主要特征:①基于物流需求的“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產業發展依賴特征:②基于現代物流業“基礎設施依附”與“引致需求”特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依賴性;③基于現代物流業的“第三產業”的產業屬性,物流產業集群形成的需求集聚特征;④基于物流產品差別化特征,物流產業集群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特征。

      (三)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協同性物流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這種關系也就決定了區域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物流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活動中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諸多環節及各部門和各地區間實現有效聯系的紐帶,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會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集群對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生產方式轉變及區域經濟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都起著積極的能動作用。

      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實踐與現狀也表明了區域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目前我國物流發展比較快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幾個經濟發達區域:如以上海為龍頭,包括南京、寧波、杭州等城市在內的長三角經濟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區;以北京為核心,天津、廊坊、塘沽以及保定在內的環渤海經濟區。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必須協同發展,破壞了兩者之間的平衡,對其中一方面都將產生抑制作用。對于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平臺的構建,不僅要從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設備配置等方面進行投資,而且要通過創造良好的物流關系環境來發展區域物流產業集群,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物流是屬于一種派生需求,區域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會拉動物流需求的增長。因此,正確地進行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規劃與管理,特別是考慮到未來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對于滿足區域的物流需求。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協同關系見圖1。當區域物流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經濟增長,表現出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給。反之,區域經濟帶動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因此,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與政策,加強物流基礎設備、信息系統的建設以及提高物流的投資水平,發展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物流需求與物流供給的平衡點,從而促進區

      域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二、粵港物流產業集群的形成上有著自身的優勢

      (一)經濟條件港、澳、粵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世界物流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珠江三角洲是全球制造業基地,也是我國增長得最快、經濟最開放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創造出了與“東亞經濟奇跡”相比毫不遜色的經濟業績,珠江三角洲GDP從1989年的451,18億元提高到2007年25415,6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3%,比較珠江三角洲、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工業化時期人均GNP年均增長率(見表1),我們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遠高于工業化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

      (二)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珠江三角洲逐漸形成了三大產業分工體系:①以東莞、深圳、惠州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群;②珠海、中山、順德、江門等是家庭耐用品與非耐用消費品、五金制品為主的產業帶;③以廣州、佛山(包括南海)、肇慶為主的是傳統的電氣機械、鋼鐵、紡織、建材產業帶。

      三大產業帶的形成,使珠江三角洲具有了強大的生產能力,擴大了物流需求,并形成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完善的銷售網絡。

      (三)對外貿易的劇增珠江三角洲的外貿出口額從1980年占廣東省的28,2%到2007年的95,2%,年均增長率為26,8%,遠遠高于同期全省和全國的水平(分別為19,7%和14,0%)。近幾年香港的貨物吞吐量也呈現上升趨勢。珠江三角洲腹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其產業結構升級,內外貿易量的劇增,進而使物流需求擴大、物流量增加。

      (四)體制及政策條件“一國兩制”優勢,香港具有特殊國內、國際地位和在《基本法》下享有的有別于中國內地的政策。香港有著廉潔政府,在“一國兩制”下,它作為特別行政區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政策,享受自由港地位、獨立航空權等。相對于國內的其他地區或亞洲其他國家的城市而言,港、澳、粵珠江三角洲是惟一能同時享受“兩制”好處的地區。

      (五)珠三角良好的政策環境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內地外向度最高的區域。該區域擁有深圳、汕頭、珠海三個經濟特區,大量的保稅區、經濟開發區,產業政策環境國內首屈一指。此外,各地政府在政策上都重視并鼓勵發展物流,把物流建設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六)交通運輸條件

      1、地理優勢。大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亞太區中心是中國南面對外的門戶。南臨南海,是東南亞和東北亞航線的中繼點,北靠廣東中北部,依托中國南方內陸,在經濟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中國連接世界的窗口,也是國際貨運的中轉站,其中香港更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集裝箱運輸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亞太地區營運中心。倚靠著大珠三角的區位優勢,粵港物流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交通設施的完善。目前,大珠三角已形成了海陸空全方位發展的立體化、國際化的交通格局。①海運方面,集中了五大港口三大港群,分別為東部的香港港、深圳港和虎門港,西部的中山、澳門和北部的廣州港,其中香港港是中國南部海岸最大的深水港。②航空方面,擁有港、穗、深、澳、珠五大國際機場。這五大機場有國內航線250多條,國際和地區航線100多條,航線網絡連接國內外200多個大中小城市,有亞洲最大的航空軸,是建造亞洲航空物流和遠洋航運物流兩大平臺的理想之地。③陸地方面,鐵路網絡密集,有京九、京廣、廣汕、廣深、三茂及在建的廣鐵鐵路等,這幾條鐵路輻射大陸10多個省、市、區,服務人口5億多人,同時,珠江三角洲的公路密度也位居全國第一(直轄市除外)。

      (七)技術條件

      1 香港是世界咨詢中心。香港是傳統的國際物流中心及世界資訊中心,有強大的資訊能力、網絡能力、硬件設施、人才優勢。

      2 珠江三角洲IT產業的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未來世界IT產業的主要產區,具有建設先進信息系統的條件,能為發展現代物流提供技術保障。目前,珠三角長話自動網和分組交換網、衛星、程控、高速寬帶、信息網絡等現代通訊技術都在全國處于前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可為現代物流提供快速、準確、高效的服務。

      三、物流產業集群對粵港區域競爭力提升的協同效應

      (一)物流產業集群的粵港區域資源協同效應

      1 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提高粵港區域外資源吸納能力和區域內資源利用效率。任何區域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域外資源的流入可以克服區域產業發展的瓶頸、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粵港區域有著比較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這會降低資源的轉移成本,增強對域外資源的吸納能力。作為“第三利潤源”,粵港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系統的完善也有助于粵港區域企業生產制造流程和流通過程的優化,從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粵港區域內資源的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促進粵港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粵港區域內資源的利用效率。

      2 物流產業集群有助于提高粵港區域物流產業集群技術進步。物流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個方面:物流硬技術是指組織實物流動所涉及的各種機械設備、運輸工具、倉儲建筑、場站設施,以及服務于物流的計算機、通訊網絡設備等;物流軟技術則是指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統而使用的系統工程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物流技術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技術,是將各個物流環節的物流技術進行綜合、復合化,形成最優系統技術,這使得物流產業集群技術進步有著較顯著的擴散和關聯效應,對企業和區域的技術進步有著較高的促進效果。

      3 物流產業集群將有效促進粵港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是現代物流業運作的平臺,粵港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促進粵港區域物流設施布局的合理化,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效率。

      4 物流產業集群有利于粵港區域內部資源要素的聚集。粵港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集中表現為粵港區域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粵港區域物流園區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人力資源迅速聚集、支柱產業迅速形成、資金迅速密集的特點。物流園區的建設和整合將有利于粵港區域經濟運行成本的降低。物流園區整合了粵港區域的物流資源,可以形成規模經濟,進而降低整個粵港地區的交易成本。粵港區域物流對粵港區域內部資源與要素的聚集作用體現在兩個不同層面上:首先能夠把粵港區域內的各種商品進行集中,這里說的商品集中可以是實物的集中,也可以是概念的集中,即粵港區域物流中心城市不但是一個商品源,也是一個信息源;其次能夠把物流企業集中,形成合理化競爭,發揮整體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向專業化、深度化、一體化發展。一個結構穩定、高效運作的粵港區域物流協作網絡,不僅可以減少組成要素之間的磨損和交易成本,減少用戶使用網絡資源和要素的成本,降

      低尋找合作伙伴、獲得各種服務信息的成本,提高要素和整個網絡的收益。

      (二)物流產業集群的產業協同效應 物流產業協同發展可以增強粵港區域競爭力,促進粵港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

      1、物流產業協同對粵港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粵港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不僅可以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還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農業對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更加適應居民日趨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夠促進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改變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的傳統儲運和銷售方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物流產業協同對粵港區域工業發展的貢獻(邱斌,2005)。在工業方面,粵港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是提高工業運行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供應鏈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工業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實現企業生產和經營流程的優化;促進傳統工業企業的升級改造,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快速地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當中。現代物流產業屬于服務業,粵港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還可以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流通成本等中間需求成本,增加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提高現代物流產業對粵港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物流產業協同對粵港區域服務業發展的貢獻。粵港區域物流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提高服務業對粵港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現代物流產業是傳統運輸、倉儲、通訊郵政、商業等產業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等產業的重組融合,是新型組織管理理念和先進信息技術共同促成的組織管理形式的創新。是現代經濟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其自身的發展能夠帶來服務業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同時,現代物流業對商業、金融業、保險業、旅游業等相關第三產業的關聯作用比較明顯。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使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三)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協同效應 粵港區域的主導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輻射力和聚集力等方面,發展現代物流,可以增強粵港區域的輻射和聚集功能,增強與其他區域分工協作的經濟關系,從而提升粵港區域的主導競爭力。從增強粵港區域的輻射功能來說,物流體系越完善,就越能支持產品的對外運輸和對外流通。物流體系較完善的區域,往往也是商業體系比較完備的區域,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區域域外輸出商品總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區域輻射能力的大小,域外輸出商品總額越大,說明區域輻射力越強。現代物流的發展也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從而導致域外市場上的輸出商品總額增加,最終體現為粵港區域輻射力的增強。

      四、粵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粵港區域物流產業的結構及總量的增長

      粵港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粵港區域物流系統的發展水平,粵港區域經濟的發展結構影響著粵港區域物流系統的需求結構,粵港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主導產業產品結構的變化也會誘發粵港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的變化,進而影響粵港區域物流系統的供給結構(張秀生,陳立兵,2005)。

      (一)粵港區域經濟規模決定著粵港區域物流規模物流業屬于服務業,有著與其他服務業共同的特點,即需要依附于區域的生產性、流通性產業而存在。區域經濟規模越大,區域物流發揮作用的空間亦越大,則區域物流的規模就越大。粵港區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制造業和商貿流通業活躍,粵港區域的物流業有著良好的客戶群和市場基礎,發展空間較大。

      (二)粵港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層次決定著粵港區域物流的發展水平和層次一般而言,區域經濟越發達,則其對區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時也越能夠為區域物流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相反,如果區域經濟欠發達,區域物流的發展就沒有足夠的發展動力,也就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訊、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從而也就無法向較高的水平和層次發展。目前粵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在于制造業的轉移、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而產業的升級和優化對粵港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產業集群也面臨著升級和結構調整(劉秉鐮,2006)。

      (三)粵港區域經濟結構決定著粵港區域物流結構 區域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動趨向對區域物流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由物流業的服務屬性所決定的。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屬于后發產業。它是維系區域經濟各個部門、產業和企業之間關系的紐帶,并使之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區域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物流需求,為發展區域物流提供了平臺,進而帶動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所以,區域的經濟結構也必然決定了區域的物流結構。

      (王剛電子郵箱:wanggan∞)

      參考文獻:

      戴定一2009,我國物流業的新發展[A],廣東省領導干部現代服務業與物流發展研討班講稿整理]c],(6)

      李蘭冰,2007,物流產業集群的創新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6):39-44

      劉秉鐮,2006,現代物流與區域競爭力之間的關聯機理[J]學習與探討(2):224―227

      成真理,2009l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與廣東的戰略[A],廣東省領導干部現代服務業與物流發展研討班講稿整理[c]

      邱斌,孫少勤,2005,現代物流業對產業集聚區位因素影響的研究,物流技術(10)

      篇(5)

      關鍵詞: 高效節水;實施方案;低壓管灌;經濟評價

      Key words: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implementation plan;low-pressure pipe irrigation;economic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TU99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8-0111-02

      0 引言

      雙吉溝流域地處吳忠市利通區南部的扁擔溝鎮,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6°05′47″~106°15′37″,北緯37°39′25″~37°47′45″之間,該地為山前洪積沖積扇地貌單元,海拔在1200~1230m,整個區域內分布多條沖溝,地表多為風積砂層,植被覆蓋率偏低,當地地勢高低不平,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277mm,屬干旱多風沙的易災地區。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同時保護流域內農耕地,規劃在雙吉溝流域荒山坡腳與農地交接處的荒地,開發營造以棗樹為主的經濟林帶,規劃面積約350hm2。規劃區雖為荒地,但土層深厚,土質相對較好,且扁擔溝揚水干渠緊靠該地,只因地勢較高,這片土地未能開發利用,灌溉用水問題未解決。由是編制《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易災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雙吉溝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之經果林節水灌溉工程實施方案》,規劃在雙吉溝流域扁擔溝揚水干渠邊建設揚水站,利用灌區灌溉空閑時間,揚水至高位水池,然后利用低壓管道補灌苗木,在不影響灌區正常灌溉的情況下,利用揚黃灌區水資源優勢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進利通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以下對該工程實施方案進行綜合論述,得出其可行性結論。

      1 項目區地理位置及范圍

      規劃項目區位于扁擔溝揚水干渠以南的荒坡上,北以扁擔溝揚水干渠為界,南面揚水至1230m高程處。地理坐標東經106°10′20″~106°10′54″,北緯37°45′43″~37°48′15″之間。工程區地勢南高北低,地面比降為1/30~1/100,東西長4.83km,南北寬0.72km,總面積約350hm2,根據地形實際分東、西2條干管供水,東干管控制面積175hm2,西干管控制面積175hm2。

      2 工程總體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2.1 工程設計標準:項目區規劃建設總凈面積350hm2,由于供水系統相對獨立:工程等別Ⅴ等,建筑物級別5級;防洪標準:設計洪水采用10年一遇,校核洪水采用20年一遇;抗震標準:設計地震基本烈度Ⅷ度;供水保證率:供水保證率根據灌溉要求確定,采用75%。

      2.2 工程總體布置:灌區揚水水源取自扁擔溝揚水干渠(即紅三干渠水)。在該干渠1+670樁號處建進水前池,在進水前池后接揚水泵站,經加壓泵站將水揚到地勢較高處(1230m高程)的蓄水池,揚水管道長1400m,凈揚程40m,設計流量1145m3/h,即0.32m3/s。水從蓄水池取水進入總干管,長250m,由總干管分為東西2條干管,西干管長2.2km,東干管長2.95km,總計干管總長5.15km。在西干管上各布設支管9條,東干管上各布設支管8條,共有支管17條,總長8.705km。共布設斗管及分斗管60條,其中西干管控制范圍設斗管34條,長10.55km,東干管控制范圍設斗管條26,長4.895km。管道按干管、支管、斗管及移動軟管四級布置灌溉管網。

      2.3 主要建筑物:工程由前池、泵站、揚水管道、高位蓄水池、供水管道、輸水管道、給水口、閥井等建筑物組成。

      3 工程規模及建設內容

      工程規模:配套低壓管道節水灌溉面積350hm2,解決扁擔溝揚水干渠以南經果林(種植棗樹)灌溉用水問題。

      供水規模:由灌溉制度確定項目區畝均毛灌水定額為188mm,灌區總灌溉面積為350hm2,則灌區年灌溉需水量為14.83萬m3,通過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利通區揚黃灌區年節約水量滿足項目區灌溉水量供給。

      建設內容:修建揚水站1座、高位蓄水池(4.5萬m3)1座、輸水管道6.8m、配水管道27.72m、給水栓413個,修建管護道路(四級砂石路面)15km。

      4 工程建設與管理

      管理機構:利通區水務局負責和組織建設期間的工程管理機構,對工程建設進行統一管理和協調,指導相關業務部門具體承擔工程項目的招標投標、工程建設、竣工驗收等建設期的管理工作。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全面推行社會公示制、集中采購和招投標制、資金報賬制、建設監理制、管理責任制等“五項”制度。建設單位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配套資金的落實。對該項目的資金管理設專用帳戶,做到專款專用。工程建成后,由利通區水務局負責成立運行管理機構。做到科學管理,節約用水。

      5 主要工程量及投資

      主要工程量:工程總土(石)方433.02萬m3,其中:土(石)方開挖18.73萬m3,土方回填4.18萬m3;漿砌石1156.4m3;澆筑混凝土444.1m3。勞力2.64萬工日。工程投資:工程總概算投資為740.58萬元,其中:建安工程660.30萬元,獨立費用68.71萬元,預備費21.57萬元。

      6 經濟評價

      工程效益: 工程靜態總投資即740.58萬元。年運行費估算得共計191.11萬元。工程效益直接按灌溉效益計算,并扣除成本。項目實施后經濟效益計算見表1。

      項目實施前經濟效益為0。經分析測算,規劃水平年生產穩定后,項目新增效益556.5萬元。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按0.68計,則分攤灌溉凈效益為382.21萬元。

      效益分析及經濟評價:

      根據以上費用及效益計算結果進行經濟效益分析,采用動態分析。各項指標計算結果如下:

      動態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11.64%>7%

      經濟凈現值ENPV=3052.83萬元>0

      動態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1.52>1

      本項目的經濟內部收益率11.64%大于社會折現率7%,經濟凈現值3052.83大于0,經濟效益費用比1.52大于1。因此,該項工程經濟上是合理的。

      7 結論及建議

      由于多年干旱少雨,黃河來水持續偏枯,經濟社會和生態用水嚴重不足,生態環境和水環境惡化,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直接關系到易災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大局,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問題,對此問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隨著《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的頒布,指標供水、限量供水的實施,利通區揚黃灌區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節約水資源,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是利通區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近幾年,利通區水利部門在節水灌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節約水量可挖潛配套一些發展潛力較好的土地。在易災地區開展經果林建設和灌溉工程建設,不僅開辟了一條農民增收的途徑,而且還可防風固沙,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提高利通區現有揚黃水源工程綜合效益,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利通區南部干旱帶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項目建設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經估算工程年凈效益382.21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1.52,大于1,因此,該項工程經濟上是合理的。整個工程實施方案合理,經濟可行,建議盡快立項建設。

      參考文獻:

      篇(6)

      一、建立成本約束機制,努力降低經濟適用住房價格

      規范成本構成,健全約束機制,是降低經濟適用住房價格、擴大住房消費需求的有效措施。當前,各地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成本不規范,缺乏約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影響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發展。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經濟適用住房成本約束機制,嚴格控制其成本構成。實行經濟適用住房定價審價制度,對向中低收入家庭供應、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并按國家住宅建設標準設計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實施政府指導價管理。

      經濟適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拆遷補償費、勘察設計和前期工程費、建安工程費、住宅小區基礎設施建設費(含小區非營業性配套公建費)、管理費、貸款利息和稅金等七項因素。管理費按不超過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的2%計算;貸款利息按當年人民銀行公布的法定貸款利率、工程建設平均貸款周期(七層及以上為18個月,七層以下為12個月)和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的40%計算。

      利潤以成本費用前四項之和為基數,按最高不超過3%計算。

      進一步加強地價管理,降低住房建設成本。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土地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做好城鎮國有土地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定期確定公布工作,以基準地價為依據調控引導地價水平。要認真落實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年度供應計劃,確保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要求,嚴禁將用于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行政劃撥土地有償轉讓或用于高標準的商品房建設。城區改造拆遷,對拆遷戶實行拆除房作價補償、安置房政府定價有償提供的辦法。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物價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加強對建安工程定額的管理,增強制定建安工程定額的透明度,保證制定工程定額的合理性、科學性。今后調整建安工程定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組織物價、計劃、財政、勞動等部門論證。要加強對住房建設中供水、供電、供氣等附屬設施建設費用的管理,各項費用要公開標準,嚴格執行預算定額。

      住宅區基礎設施建設費(含小區非營業性配套公建費),必須按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國標GB50180-93)規定執行,不得自行擴大配套規模,加大開發成本。

      小區內經營性配套設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投資建設,不得計入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成本。

      二、繼續清理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努力減輕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負擔

      本著大力扶持和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原則,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清費治亂的力度,堅決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和重復收費,取消企業資質審查、工程竣工驗收、產權審核等收費及各種押金、保證金;整頓、規范征地管理費、供電貼費和各種證照收費;降低過高的收費標準,對經濟適用房一律實行減半征收。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項目和標準的審批管理權限,集中在中央和省兩級,各地不得越權出臺收費項目和擅自提高收費標準。

      經認真清理,現對國家法律、法規和省以上人民政府以及省物價、財政部門批準的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環節的22項收費予以公布(其中,減半收費17項)。凡本通知未公布的其他合法收費項目(含各種合法基金、資金、保證金和附加費等),各地、各部門一律不得再向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開發企業和購房者收取。凡本通知予以公布、各地尚未開征的各項收費,一律不得再重新開征;凡具體執行標準低于公布收費標準的,也不得重新提高收費標準。

      對重大建設收費項目開展專項治理。取消對經濟適用住房收取商業網點建設費,商業網點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經營或實行有償出讓和轉讓。配套建設的商業網點,未經商業主管部門批準,不準擅自改變用途;對需要實行政府定價出售、出租的商業用房,應按保本或微利的原則核定價格標準。規范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對設防城市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按規定同步配套建設人防工程,不得收費;因地質等原因不能同步配套建設,必須易地建設的,按規定收取易地建設費;嚴禁向非設防地區經濟適用住房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

      規范壟斷行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收費行為。供水、供電部門按規定收取水增容費、電增容費(貼費)后,不得再向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或開發企業重復收取相關的建設費用。停止向住房開發建設收取用電權費。對舊城改造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應扣除原有水電容量部分后,繳納水電增容費。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征地和批準建設項目手續時,不得代其他部門收取費用,也不得收取代征手續費。

      全面清理房地產交易環節的收費,取消各種名目的管理費、監證費,降低交易手續費等收費標準,促進房地產流通。

      建立和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負擔卡制度,加強對建設項目收費的監審。實行《建設項目收費登記卡》制度。收費單位收費時,必須按省政府公布的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收費項目和標準收費,并按規定在《建設項目收費登記卡》上如實記載。拒絕記載的,房地產開發和建設單位有權拒繳。

      三、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價格行為,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促進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和流通

      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積極指導、幫助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立健全價格行為自我約束機制,監督企業銷售住房實行明碼標價,禁止虛假標價。對違反國家規定亂加費用、短給面積、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行為,要依法查處。

      凡銷售價格未經物價部門審批的住宅不得冠以“安居房”、“解困房”、“平價房”、“成本房”、“微利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等名稱,防止以此誤導和蒙騙購房者。銷售經濟適用住房不得在公開標明的住宅價格外加價,不得加收任何費用,也不得在經濟適用住房交付使用時委托物業管理單位追加房價外的任何費用(國家調整的稅收除外)。

      經營者必須在經濟適用住房銷售點掛牌或以售房說明書等形式顯示以下內容:

          (一)每個具體住房售賣單元的座落位置、結構、形狀、面積、朝向、樓層、售價、付款方式及優惠折扣率;

          (二)房價外代收代付的選擇項目與收費標準。

      經濟適用住房交易的合同售賣面積應與實際面積相符。售房契約中所列的建筑面積或庭院土地使用面積與房地產管理部門核發的《房地產證》記載面積的誤差值在測量規范允許范圍(正負1%)以內的,交易雙方可不作任何補償;誤差值超過正負1%的,按照契約規定的售房價格多退少補。

      經濟適用住房交易必須做到質價相符。經營者應按建設部門制定的《商品房購銷合同示范文本》的要求簽訂售房契約(合同),明確標示住房的結構、材料、設備、裝修質量標準。并嚴格按售房契約的標示交付購房者質價相符的住房,不得變相提高房價。

      規范政府定價行為。省物價局統一制定《安徽省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審核申請表》,在出售(或預售)前,由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按要求如實填報,報送當地價格主管部門、建設或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由價格主管部門行文執行。對申報手續、資料齊全的,物價等部門在接到書面申請30日內要審核、審批完畢。

      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經濟適用住房價格,除審核成本外,還要兼顧審核住房的建設質量、地理位置、供求情況等因素,在利潤率不超過3%限幅內,明確開發企業的具體定價權限。

      四、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的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統籌組織安排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宅建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工作,切實保證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各項政策的落實。

      本通知下發后,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定期對本地區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和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的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對不按本通知規定的各種價格和收費違法行為,一經查實,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從嚴處罰,并按規定將罰沒款上交財政;同時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各地要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扶持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的政策措施,協調處理好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并將執行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政府。

      附:

      涉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流通環節的收費項目和標準表

      ---------------------------------------------

      |  序  |                  |                                        |                  |

      |      |    收  費  項  目|       收    費    標    準             |     收費依據     |

      |  號  |                  |                                        |                  |

      |---|---------|--------------------|---------|

      |      |  |土地補償費    |按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執行。      |                  |

      |      |  |-------|--------------------|《中華人民共和    |

      |      |  |安置補助費    |同        上                            |國土地管理法》    |

      |      |  |-------|--------------------|                  |

      |      |土|地上附著物和青|                                        |                  |

      |      |地|              |同        上                            |                  |

      |      |安|苗的補償費    |                                        |                  |

      |      |置|-------|--------------------|                  |

      |      |補|拆遷補償費    |由市、縣政府規定                        |                  |

      |      |償|-------|--------------------|                  |

      |      |費|新蔬菜基地開發|                                        |                  |

      |      |  |              |征用蔬菜基地,征多少補多少              |                  |

      篇(7)

      一、此次檢查內容為《實施計劃》中提出的五項具體任務的完成情況。其中,第一、第五全面落實流動就業憑證管理制度及流動就業統計工作為對區、縣檢查的重點內容;關于建設三大區域勞動力信息網的情況不列入對區、縣的檢查范圍。

      二、檢查工作分為自查和抽(互)查兩個階段進行,以自查為主,抽(互)查為輔,自發文之日起至12月20日為自查階段,96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勞動部將從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抽調人員進行抽查。北京市作為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有序流動的重要輸入市將是被抽查的重點,請各區縣勞動局做好準備,認真積極配合。

      三、檢查工作完成后,各區、縣勞動局應將《實施計劃》的完成情況,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擬采取的措施和建議等形成書面報告于12月25日前報市勞動局就業管理處。

      勞動部關于印發《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實施計劃》的通知

      (1996年4月22日 勞部發〔1996〕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勞動人事)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自1994年實施以來,進展順利并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的基本制度、信息系統和服務網絡,特別是在1995年和1996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有序流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從根本上解決流動盲目無序的問題,還需經過艱苦努力。繼續實施“有序化工程”是“九五”期間勞動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將全面推進這項工作。為此,我部研究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實施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并切實抓好落實,以保證各項任務的完成。

      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實施計劃

      一、工作目標

      (一)初步形成跨地區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以下簡稱“民工”)按需流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單位跨地區招用的新民工80%實現證卡合一,持證就業。

      (二)新民工有組織地輸出、輸入的比例和老民工有組織地探親、返崗的比例明顯提高。

      (三)初步建立與跨地區流動就業相關的服務制度和服務規范,持證就業的民工憑證享受服務。

      (四)1997年春運期間盲目外出的新民工明顯減少,基本消除因民工流量過于集中而造成的交通客流嚴重積壓現象。

      二、具體任務

      (一)全面落實流動就業憑證管理制度

      1.勞動力輸出地普遍對新民工實行外出前憑輸入地勞動部門認可的用工信息登記發卡的制度。勞動力輸出地區勞動部門根據輸入地區的管理要求制定簡便易行的工作程序,建立監督機制,使大部分外出民工納入管理;逐步提高勞動部門組織輸出的比例。

      2.全國各主要城市和重點勞動力輸入地區嚴格實行新民工憑卡辦證、持證就業的制度,同時繼續與勞動力輸出地配合,為1996年春節以前就業的老民工補發證卡,力爭在1996年12月31日前使所轄單位使用的外省民工領到標準式樣的外來人員就業證,并做到證卡合一。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跨地區流動就業憑證服務制度,制定并公布憑證服務和跟蹤服務項目,明確輸入地和輸出地各級勞動部門的服務職責。

      4.爭取制定統一的流動就業有關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在全國統一標準未出臺以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應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制定本地區統一的收費標準,并對有關收費的程序和用途明確規定,嚴格管理。

      (二)建設三大區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

      1.保證足量、準確的信息上網,并做到信息傳輸順暢。北京、上海、天津市要做到勞動部門新批準跨地區招用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網(已招到的注明);廣東省今年聯網的市要做到新招外地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網(包括就地招收轉換職業的外地民工,已招到的注明)。各省級站保證一定數量的跨地區求職人員群體和個體信息上網,最低數量由三大網中心協商各省級站確定;主要輸出地要做到全部由勞動部門組織輸往外地的人員情況以群體信息上網。建立用工和求職信息的修正制度和程序,保證網上信息的準確性。

      2.各入網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地、縣級信息站和信息收集、傳報制度。廣東、上海、北京對本地各區、市級信息站建立跨地區用工信息傳報制度。其他入網省年內至少建立5個地級站,其中至少2個站使用計算機聯網,其他站以傳真方式傳報信息,并建立跨地區求職信息和勞動部門組織輸出人員信息傳報制度。各主要輸出地區至少建立一個縣級勞務基地,根據用工信息開展培訓,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并做到基地勞動力資源信息上網。

      3.勞動部就業司與信息中心聯合建立三大網信息監測分析制度,由信息中心具體實施監測。從1996年7月1日起,對三大網網上信息每兩周匯總分析一次,并隨時對各省級站信息上網情況進行抽查。就業司和信息中心向各中心和省級站定期分析數據。

      4.各入網勞動力輸入省、直轄市與勞動力輸出省、自治區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信息引導為主要手段實施宏觀調控民工流動總量的機制和制度。

      (三)發展服務網絡,開展流動就業各環節的服務

      1.大力發展鄉鎮勞動服務機構。年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鄉鎮勞動 服務機構的現狀進行一次摸底調查和分類,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對已建立的鄉鎮勞動服務(管理)站、所加強管理,落實職能,切實將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落實到基層。鄉鎮建站比例達到80%以上的地區,重點完善機構,強化職能,使鄉鎮就業服務工作取得明顯進展;鄉鎮建站比例未達到50%的地區,重點在輸出勞動力較多和鄉鎮企業較發達的地區發展機構,年內爭取使建站比例提高5-10%,并通過建立中心站擴大服務的覆蓋面。

      2.整理跨地區勞務工作機構。各輸出地對駐外地勞務工作機構進行一次整頓,明確職責,提出規范性要求;三大勞務協作區分別制定跨地區勞務工作機構管理制度;各主要輸入、輸出地共同總結推廣跨地區勞務工作機構的典型經驗,指導其開展跟蹤服務,協助當地勞動部門搞好跨地區就業民工管理,保障民工的合法權益。

      3.開展對持證民工的服務。輸入地與輸出地勞動部門加強配合,以多種形式為已領到流動就業證卡的民工服務,廣泛宣傳服務內容,并協調有關部門為持證民工提供各種優惠和服務,爭取讓每個持證民工了解能夠享受的服務項目,并憑證享受服務。

      4.加強對民工的培訓。各地勞動部門將提高民工素質作為實現勞動力有序流動的重要措施,列入計劃,作出具體安排。輸出地勞動部門發揮鄉鎮勞動服務機構的作用,在民工外出前加強有關知識教育,并根據用工單位的需要,積極開展就業訓練;輸入地勞動部門指導企業對民工進行必要的教育,組織民工根據工作需要參加各類培訓。勞動部門舉辦的培訓班對持流動就業證的民工可給予優惠。

      (四)做好1997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

      1.各主要輸入、輸出省、自治區、直轄市對1996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進行認真總結,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向地方政府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和1997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方案。

      2.在堅持前兩年各項有效措施的同時,1997年春運前集中力量做好民工返鄉、返崗的組織工作。指導企業分期、分批安排民工休假;輸入、輸出地勞動部門共同對民工返鄉、返崗進行登記、預測;加強與鐵路、交通部門的信息溝通,擴大預訂團體車、船票的比例,盡量使春運期間民工客流量保持均衡。

      3.下大力氣做好宣傳工作,加大管理、監察力度,盡可能減少春節后一個月內新民工外出的人數。

      (三)加強流動就業統計工作

      1.將證卡發放與登記、統計工作相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相應的統計制度,充分利用登記資料,較準確地掌握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的情況。

      2.按照勞動部《就業與失業統計報表制度》(勞部發〔1995〕436號)中“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情況統計表”的要求,落實責任,逐級做好統計工作,保證報表質量,按時將報表匯總后報勞動部。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目標責任。勞動力輸入、輸出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勞動人事)廳(局)確定主要領導牽頭,專人負責“有序化工程”的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指定專人負責落實憑證管理制度、鄉鎮勞動服務機構建設和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工作。上述各項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勞動部門,并列入工作考核指標。

      (二)加強部門間協調。勞動部和地方各級勞動部門與有關部門建立協作關系,主動協調政策,開展合作,爭取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開發就業的政策措施。

      (三)制定工作計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實施計劃制定具體工作計劃,作出各階段工作的安排,并報勞動部備案。

      (四)建立檢查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于1996年7月底和12月底前對所轄各地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并寫出階段小結和總結報告。勞動部就業司將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抽查。

      (五)補貼工作經費。對積極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并按時報送計劃、總結、報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根據工作量和目標完成情況給予少量工作經費補貼。

      四、活動安排

      鑒于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工作與“有序化工程”實施聯系緊密,故將有關活動作出統一安排:

      5月10日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實施有序化工程工作計劃。

      6月30日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鄉鎮勞動服務機構基本狀況調查報告及典型材料(調查的具體要求另行通知)。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省上報試點工作總結報告和試點縣、市經驗材料(試點總結的要求另行通知)。

      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流動就業憑證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小結。

      8月下旬,召開全國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總結交流試點地區促進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和各地開展鄉鎮就業服務工作的經驗。

      篇(8)

      一、流通與流通經濟學

      流通,從本質上講其可以說是一種流動,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其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寬泛,例如對于研究人體結構,我們可以說人體血液的流動也是一個流通的過程,對于研究大自然的環境變化,我們通過研究空氣的流動、海水的流動等等,總而言之,所有的物質流動都可以稱為流通過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經濟學的范疇來進行。

      從經濟學范疇來講,流通是一種商品或產品的流動,從傳統意義上說,我們所說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換與流動,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而流通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么一個交換的過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流通不僅僅指的是商品的流動,而包含了資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時也不僅僅是指一種實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種無形服務流通。但這一切都包含著一個共同點,即流通是將產品從生產范疇過渡到消費范疇這么一個過程。

      流通經濟學就是以流通為根本的一個學科,其反映了產品流通的本質,當然,這里所說的產品包含了兩種含義,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飯,住的房子,行的汽車等等,二指的是無形的產品或者說是服務,特別在這么一個時代,這種服務日漸明顯化,如衣服的退貨服務、汽車的保修服務等等。因此,流通經濟學應該把流通作為其核心概念來進行產品流通研究,如何進行產品的資源優化,通過什么有效途徑把產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疇,這就要求我們從產品的購置、加工、運輸、營銷等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實施。

      二、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

      上文說到,對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應以流通作為核心的概念來進行,但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流通經濟學究竟屬于哪個范疇,政治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難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詞比較含糊混淆,其難以與貿易、商業、營銷等等詞匯區分開來,因此難以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一個行內術語――商務來表示,因此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務,簡單來說,是一種交換活動,這種交換活動與商業行為和服務行為相關,而商務經濟學正是研究這樣一種商業行為與服務行為的運作規律的一門學科。商務經濟活動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經濟和服務經濟的一種活動。商務經濟學不僅研究的是國內的經濟行為,同時也兼顧國外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把國內外的行為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分析。商務經濟學首先是覆蓋整個流通和服務領域的經濟學。商務經濟學首先要研究商業活動的規律。包括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運營規律。除此之外,商務經濟學還要研究與服務有關的經濟理論。服務作為無形產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產業和生活業的發展演變規律,研究服務業發展與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擴寬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只是一種有形商品的實物交換過程,從商品生產出來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期間并無太多的交集,但商務經濟學則從一個新的范疇來研究,即服務,特別隨著電子商務這一概念的出現,我們買賣的交易不僅僅強調產品的質量與功用,同時也強調一種服務的態度,服務的意識,服務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寶網、當當網等這些網站的出現,正是很好地體現出來這一點,對于服務態度好的商家,顯然我們更樂意也更愿意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因此,拓寬了研究領域的流通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商品的交換,也應強調服務意識。其次,我們也越來越了解到一種變化,即我們交易方式的改變,傳統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們可通過網上交易,以前走幾公里路給的一個東西,如今一個快遞明天便可到達,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變也要求我們的服務精神盡善盡美。因此,商務經濟學的電子商務研究,無疑給流通經濟學提供了一種巨大的流通生產力。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拓展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空間。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空間只局限于國內的流通與貿易,比較缺乏對于國際間貿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務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研究,同時也能夠兼顧跨國流通的研究,實現了國內外流通與貿易的結合與統一。比如對跨國公司商務行為的研究,把國內的公司、國外的公司和跨國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貿易功能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可得出比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別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流通經濟學不僅要研究國內的產品服務,也要研究國外的產品服務,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產品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明確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眾多的研究流通經濟學的過程中,流通經濟學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正確的定義,從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層出不窮。但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以其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描述為以下一般步驟: (l) 識別問題;(2) 限定研究目標;(3) 提出假設,提出預期結果以及研究方法;(4) 設計研究程序;(5) 獲得適當信息;(6) 解釋結果并得出結論。我們在研究流通經濟學時,要分析研究的問題是屬于專題性的?學科性的?還是為研究其對策。顯然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構建流通經濟學應將其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應按照唐?埃思里奇這種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來進行,從而才能明確流通經濟學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三、從商務經濟學中得出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務經濟學對于流通經濟學的重要性,以下我們探討出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流通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與流通經濟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內涵與外延,流通的本質,流通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歷程。第二、流通的要素與分類。如可將流通可分為商品流通,資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結構、渠道。具體是流通可帶來怎樣的影響,可通過什么方式渠道去促進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經濟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流通的經濟學理論與管理學理論的聯系。第四,流通經濟行為的運作規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間的流通經濟行為。如可研究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間的流通經濟行為特點。第六,流通經濟的規范與政策。對于流通經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有怎樣的規章制度和運作條例。

      四、結語

      隨著經濟、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流通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流通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經濟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文是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去探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為流通經濟學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把流通經濟學當成一門學科去進行研究,希望能通過對商務經濟學的研究去促進我們對流通經濟學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希望給日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學者做一個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篇(9)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經濟聯系強度、潛力強度及經濟隸屬度

      本文采用度量空間相互作用和經濟聯系強度的引力模型來量化省域流通經濟作用強度的大小,以反映流通經濟中心省市對周圍區域的輻射能力以及周圍區域對中心省市的輻射接受程度〔26〕,

      式中:Rij為i,j兩省市流通經濟的聯系強度,反映該區域對其他區域經濟聯系的強弱、疏密程度,區域之間經濟聯系強度越大表明二者的經濟聯系越密切;Pi、Pj為兩省市年末流通產業從業總人口數;Gi、Gj為兩省市流通產業增加值;b為引力的距離衰減指數,參照顧朝林等的研究,指數值取1以近似地揭示國家尺度上的流通經濟空間聯系狀態〔25〕;鑒于區域流通經濟活動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地區的省會或中心城市的事實,本文在考察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特征時,選取省會城市之間球面距離來dij〔27〕。

      而省域流通經濟的“質量”評價指數由流通產業年末從業人口數與流通產業增加值二者的幾何平均值來確定。同時,用某個省市與除自身之外的所有省市間流通經濟聯系強度之和(即潛力強度)反映該省市流通產業所具備的集聚能力,而用各省市流通經濟作用強度所占比例的大小(即經濟聯系隸屬度)來確定各省市流通經濟作用的主要方向〔16〕,

      (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

      流通產業是地理空間范圍內資源、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經濟活動規模和產業分布模式上存在普遍的空間相關性。為了進一步剖析我國省域流通經濟聯系的空間相關性特征,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以更直觀地描述流通經濟的空間數據。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沒有先驗的理論假設,通過對數據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來了解其在空間分布、空間結構以及空間相互影響方面的特征。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主要使用兩類工具:第一類為全域空間相關性,用以體現空間經濟活動的整體分布特征,Morans I指數是進行全局聚類檢驗,度量空間相關性的一個重要指標;第二類為局域空間相關性,用以捕捉局域子系統表現出的空間分布特征,一般使用Moran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等來測度。

      表示第i個地區的觀測值(流通經濟潛力強度),n為區域總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Wij為采用Rook鄰接標準生成的二進制的鄰近空間權值矩陣,即省市在地理空間上相鄰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其目的是定義區域間的空間相互鄰近關系。由于海南島與大陸不相連,與其他省份不存在相鄰邊界,考慮到實際經濟聯系情況,在生成空間權重矩陣時將廣東省設置為海南省的相鄰省份。Morans I指數的取值范圍一般在-1到1之間。Morans I指數大于0表示正相關,代表相鄰區域的類似特征值出現集群趨勢,接近于1時表明相似的屬性值聚集在一起;小于0表示負相關,接近于-1時表明相異的屬性值聚集在一起;若指數值接近于0,則表示屬性值是隨機分布的,不存在空間自相關。

      2.局域空間關聯分析

      全域空間相關性分析無法區分特定區域和其鄰近區域之間所屬的高值和低值的空間聯系形式,甚至會出現局域空間關聯趨勢與全域趨勢相反的情況〔28〕,因此,需要進一步進行局域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聯系的局域指標主要有局域Moran指數、Moran散點圖和LISA集聚圖等。Anselin提出了局域Moran指數〔29〕

      經過標準化的觀測值(流通經濟潛力強度)。在給定顯著性水平下,通過繪制的空間相關系數的Moran散點圖可將各個地區的流通經濟行為劃分為四種集聚模式,分別識別一個地區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系:第一象限(H-H),代表高觀測值的地區被其他同為高觀測值的地區包圍;第二象限(L-H),代表低觀測值的地區被高觀測值的地區所包圍;第三象限(L-L),代表低觀測值的地區被其他同為低觀測值的地區包圍;第四象限(H-L),代表高觀測值的地區被低觀測值的地區所包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三象限在空間上表現為相似值的空間關聯,區域流通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空間依賴性;第二、四象限上的區域為空間不穩定性和非典型性的區域,表現為非相似值的空間關聯,區域流通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空間異質性〔30〕。

      (三)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大陸31個省市作為研究單元,并選取2005、2010和2013年三個時間斷面進行研究。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文中以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的增加值之和代表流通產業增加值;流通產業各行業的增加值和年末從業人數等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文中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所使用的地理信息和矢量地圖均由地理信息系統ArcGIS軟件生成,統計分析范圍不包含港澳臺地區,空間相關性分析由GeoDa軟件實現。

      三、我國流通經濟空間相互作用強度測算與分析

      根據經濟聯系強度、潛力強度、經濟隸屬度等模型,分別以流通產業增加值、流通產業年末從業人數以及省會城市間的球面距離為指標變量,對2005、2010和2013年中國大陸31個省市的空間經濟聯系強度與作用方向進行測算與比較。

      根據式(1),計算出我國31個省市流通經濟空間聯系強度(結果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流通經濟聯系強度最大的區域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的比重在5867%~5902%之間,區域的流通經濟聯系較為緊密且逐步強化,遠高于中部地區(2675%~2842%)和西部地區(1285%~1422%),這些區域的流通經濟聯系相對疏散。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10個省市中,有7個(江蘇、山東、浙江等)位于東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比重達4890%~5027%,其余3個省市(河南、湖北、安徽)位于中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比重達1459%~1514%。其中,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10個省市基本都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2013年流通經濟聯系總量占全國所有省市的比重分別為2422%、1277%、621%,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聯系總量(4320%),且在觀察期內有逐步上升趨勢,表現出強烈的一體化效應,始終為流通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這也反映了我國流通經濟發展水平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格局。

      在東部地區,2010年后江蘇替代山東成為沿海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省份,2013年流通經濟聯系總量較2005年大幅增長447倍,達到25277872,是處于第二位的山東的118倍和流通經濟聯系強度最低的的18341倍,在我國各省市中占據絕對的優勢,是我國流通產業的增長極核。整體上看,東部地區流通產業發展模式從2005年以山東和江蘇為主導的雙核心空間發展結構逐步演變為2010年以來以江蘇為單核心、以山東和浙江為雙重點的極核式空間發展結構〔32〕。在中部地區,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省份是河南,其次是湖北和安徽,均高于西部地區的任一省份,表現出較為穩定的以河南為流通經濟聯系中心的發展格局。2005~2010年,西部地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最大的三個省份分別為四川、陜西和內蒙古,其流通經濟聯系總量保持低水平平穩狀態,呈現為多核心空間發展結構〔32〕。2013年重慶市超越陜西和內蒙古,成為西部地區流通經濟發展的多核心發展區域之一,流通經濟聯系總量是2005年的762倍,但是在我國全國所有省市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對我國區域流通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相對薄弱。

      根據式(2),計算出我國31個省市流通經濟隸屬度的大小(圖2為經計算得出的江蘇省對其他30個省市的流通經濟隸屬度),并借鑒薛麗萍等的研究方法〔16〕,推斷各省市流通經濟的作用方向。以2013年江蘇省為例,從圖2中可以看出,江蘇的首位聯系省份是浙江,其隸屬度高達1667%,其次為安徽(1252%)、山東(1046%)和上海(982%),江蘇對這幾個省市的經濟輻射較強;隸屬度最低的為(004%)。從空間距離上看,江蘇流通經濟作用方向首先是相鄰省市,然后往距離較遠的省份逐步擴散,距離越遠的省市對江蘇的流通經濟隸屬度越低。這也符合Tobler提出的“地理學第一定律”,即“所有的事物或現象在空間上都是有聯系的,但相距近的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一般較相距遠的事物或現象間的聯系要緊密”〔33〕。

      各省市對江蘇省的流通經濟隸屬度(見圖3)中,排在首位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山東和廣東等7個省份,其中安徽對其隸屬度最大,高達3161%,說明江蘇是其首要的聯系省份。排在第二位的有上海、河南、湖南、遼寧、重慶、四川、云南、廣西和海南等9個省市,除上海(2204%)之外,隸屬度均在704%~1114%范圍內。這些省份多數為江蘇的不相鄰省市,首位聯系城市均表現為鄰近省市,江蘇成為其第二位的聯系省份。排在第三位的有陜西、新疆、寧夏、甘肅、青海、等6個與江蘇距離較遠的西部內陸省區,隸屬度在700%~888%之間,聯系方向均指向山東、江蘇等流通經濟發展的中心省份,并且除甘肅的第二位聯系省份為四川外,其他省區不具有鄰近區域指向性。黑龍江、河北、吉林、內蒙古、北京、山西、天津等7個省市對江蘇的隸屬度排在各自隸屬度第四位,聯系方向具有指向鄰近區域的特征,江蘇對這些區域流通產業發展的輻射與帶動力相對薄弱。整體上看,我國省域流通經濟在空間作用的主要方向上顯現出中心省市指向和鄰近區域指向并存的空間特征〔16,23〕。對其他年份和區域的分析也支持這個結論,此處不再贅述。

      四、我國省域流通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及集聚分析

      根據式(3)計算全域Moran指數(見表1)并繪制Moran散點圖,以解釋我國省域流通經濟發展(潛力強度)的全域空間相關性及其局域集聚模式。為了清晰地呈現各集聚模式所涵蓋的省市,本文將Moran散點圖所呈現的內容與根據式(4)得到的我國大陸31個省市的局域空間集聚模式的統計結果合并,整理結果見表2。表1結果顯示,2005~2013年全域Morans I指數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表明我國省域流通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區域流通經濟活動并非處于隨機的狀態,而是隨著其他與其具有相近空間特征的地區流通經濟活動的影響,在地理空間上呈現出集聚現象〔34〕,即潛力強度較大的省市在地理上相鄰且空間上集聚,潛力強度較小的省市也在地理上相鄰且空間上集聚。同時,Z得分也表明,隨機生成此聚類模式

      〔4〕Zipf G K.The P1 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11(6):677-686.

      〔5〕Russon M G,Farok Vakil.Population,Convenience and Distance Decay in a Shorthaul Model of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3):179-185.

      〔6〕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170-185.

      〔7〕Pyhnen P.A Tentative Model 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3,90(3):93-100.

      〔8〕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M〕.梁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12.

      〔9〕Perroux 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89-104.

      〔10〕Hagerstrand T.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2,16(4):543-544.

      〔11〕Ullman E L.American Commodity Flow〔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57:60-73.

      〔12〕克里斯塔勒.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興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34-100.

      〔13〕王德忠,莊仁興.區域經濟聯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與蘇錫常地區經濟聯系為例〔J〕.地理科學,1996,16(1):51-57.

      〔14〕孟德友,陸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蘇區域經濟聯系強度與方向〔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697-704.

      〔15〕趙雪雁,江進德,張麗,等.皖江城市帶城市經濟聯系與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218-223.

      〔16〕薛麗萍,歐向軍,曾晨,等.淮海經濟區主要城市經濟聯系的空間作用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11):52-57.

      〔17〕牛慧恩,孟慶民,胡其昌,等.甘肅與毗鄰省區區域經濟聯系研究〔J〕.經濟地理,1998,18(3):51-56.

      〔18〕李國平,王黎明,楊開忠.深圳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聯系的測度及分析〔J〕.經濟地理,2001,21(1):33-37.

      〔19〕陳彥光,劉繼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間互相關和功率譜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論證明、函數推廣及應用實例〔J〕.地理研究,2002,21(6):742-751.

      〔20〕劉承良,余瑞林,熊劍平,等. 武漢都市圈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J〕. 地理研究,2007,26(1):197-209.

      〔21〕鄧曉蘭,鄭良海,侯英. 關中經濟區經濟聯系測度與財政體制調整政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7):1070-1075.

      〔22〕王欣,吳殿廷,王紅強. 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定量計算〔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3):55-59.

      〔23〕苗長虹,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經濟聯系方向與強度――兼論中原城市群的形成與對外聯系〔J〕. 地理研究,2006,25(2):221-232.

      〔24〕鄭國,趙群毅. 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經濟聯系方向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5):51-54.

      〔25〕顧朝林,龐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國城市體系空間聯系與層域劃分〔J〕. 地理研究,2008,27(1):1-12.

      〔26〕王枝,王紅霞,張素景.經濟空間聯系及城市國際化水平測度――以東北城市(組)群為例〔J〕.對外經貿,2013,(5):102-104.

      〔27〕梁紅艷.物流業集聚、空間外溢效應與工業生產率提升〔J〕.中國流通經濟,2015,(1):32-42.

      〔28〕潘文卿.中國的區域關聯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J〕.經濟研究,2012,(1):54-65.

      〔29〕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30〕許培源,許紅妹.福建省廈漳泉大都市區空間結構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6):59-66.

      〔31〕宋曉雨,丁正山,盧曉旭,等.江蘇省服務業發展時空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4,34(8):111-117.

      〔32〕王海江,苗長虹,茹樂峰,等.我國省域經濟聯系的空間格局及其變化〔J〕.經濟地理,2012,32(7):18-23.

      篇(10)

      1信息化與全球化引致的“新商業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業革命是指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給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電子商務的出現則引發一場新的商業革命,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商業形態、組織形式、運營模式、流通技術等發生根本性變革,特別是近幾年計算技術發展的重點已經從信息處理逐步過渡到了信息服務,憑借著強大的數據采集、存儲、全面精準分析挖掘及呈現共享等技術優勢,在諸多領域,“大數據”正以各種方式和路徑影響著企業的商業生態,正在引致顛覆性創新,這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時代背景,而未來,商業領域的競爭,主要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價值創造提供基本邏輯的變化,即把新的商業模式引入社會的生產體系,并為客戶和自身創造價值。

       

      2貿易經濟專業人才培養及教學工作面臨的挑戰

       

      貿易經濟專業是國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專業,在全國僅有三十幾所高校設置。在計劃經濟時期,貿易經濟專業培養了許多宏觀經濟方面的人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發展,貿易經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開始面向政府職能部門、工商企業等部門,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建設需要,通曉市場流通理論,掌握貿易理論和實務的高級專業人才。近年來,該專業面臨諸多的挑戰及變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大數據”正以各種方式和路徑影響著企業的商業生態,它已經成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時代背景。

       

      (2)流通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流通領域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從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商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從實踐上來說,流通產業正處于一個成長、變化、開放的時期,急驟的變化需要貿易經濟學科與之相適應。

       

      (3)由于市場環境/技術條件變化,企業運營模式及企業經營管理思想/理念/技術手段發生根本新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方向/導向/定位及課程設置方面作出調整,以順應潮流,適應變化。

       

      3貿易經濟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思路

       

      為應對變化,專業發展定位需要調整,課程結構需要優化,教學方式需要改進。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產業,著眼國內貿易市場,強化應用能力培養,實現“五流”融合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理念。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院認為該專業應著眼于大流通、大市場、大貿易,注重內貿與外貿相結合、營銷與管理相結合,以內貿、營銷為主,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改革與設計的思路上,應遵循:人才培養應與市場接軌,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業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即根據該專業社會需求即與貿易經濟專業相關的崗位技能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校培養(技能MKSA),而不是根據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人才——等畢業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會需求、學校人才培養雙向反饋互動,兩者是相互適應的閉合回路,是一個逐步改進循環往復的過程,因為就業環境在動態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會需求而設專業——招生,因社會需求變動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人才,以及就業指導各環節無縫對接,這樣就能保證培養出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適應性強的,可以后續發展的。這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崗位(就業)為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4貿易經濟專業教學改革內容

       

      我院貿經專業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屆,應該說經紀人這一方向還是符合當時的實際的,在社會上也受到好評。自2011級以來,我院貿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實際,本著人才培養方案與市場接軌,以工作為導向的思想,吸收了電子商務/國際商務管理 /營銷/商務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新元素,與此前的人才培養方案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對此概括為兩點:

       

      (1)目標明確,定位準確。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回答培養什么類型、培養什么層次的人才、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服務于哪個地區或行業的問題,我院貿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目標明確,定位準確,就是培養服務于重慶及周邊地區的從事商貿物流的高級專業人才,這一定位符合商業形態變化/貿經領域發展趨勢,適應社會需要,也切合我院實際。

       

      (2)課程設置多元一體,有機融合的特色逐步顯現。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經過3年來的大膽創新,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課程體系較系統,比較協調,一些課程比較有含金量,比如我們側重了流通技術創新教學模塊;增設了電子商務/網絡貿易與國際商務、消費經濟與服務經濟/服務貿易等模塊;遵循物流與貿經的一體的思想,強化了商務談判及房地產經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項目管理模塊,以及新形勢下的經紀人模塊教學等,更加強調課程間的融合。

       

      5課程設置與時俱進,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學在保留一些傳統課程商業/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市場價格學的基礎上,開設了期貨期權、電子商務盈利模式、商業經營與策劃,許多傳統課程也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改造,成為貿易經濟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骨干課程、特色課題。我院則:

       

      (1)將“貿易經濟專業”更名為“商業經濟學專業”,內涵外延更廣,突出了“學”。貿易經濟的內涵及外延較窄,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被內涵及外延更為寬泛的商業經濟或流通經濟取代。

       

      (2)核心課程調整。《貿易經濟學》與《流通產業經濟學》應被《商業經濟學》或《商品流通經濟學》取代,或取消《貿易經濟學》保留《流通經濟學》(《流通產業經濟學》),因為《貿易經濟學》、《流通經濟學》、《流通產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商品流通經濟學》五者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專業核心課程確定為:《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流通產業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網絡貿易理論與實務》。

       

      (3)關于專業方向的設計。貿易經濟專業選修課,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商業地產方向,開設的課程有《房地產經營管理》、《商業地產策劃與投資運營》、《商業地產設計與開放》、《商業地產投融資管理》、《商業地產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等課程。二是網絡貿易方向,開設的課程有《企業信息化工程》(或《企業ERP》)、《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網絡貿易(理論與實務)》、《電子商務綜合解決方案》、《客戶關系管理》、《網絡采購》、《電子支付與網絡金融》等。

       

      (4)突出流通領域的創新,突出新商業模式教學模塊以及《創業學》,這是趨勢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也是落實和執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必要一環;將《客戶關系管理》、《現代金融業務》增設為專業必修課,或將某選修課替換掉;實踐實訓方面增加《模擬公司運作》模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加強與重慶商社集團、新世紀、永輝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實踐教學及實驗實訓等各方面突出特色,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6總結

       

      篇(11)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238-02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財經類院校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存在著趨同性嚴重、同類專業缺乏區分性特征和人才培養缺乏特色的弊端。這種“千校一面”的現象一方面難以滿足社會上特定行業和企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就業競爭中缺乏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在財經類院校的專業建設中,必須以特色作為引領,圍繞特色來建設專業、培養人才。

      北京物資學院是原物資部唯一的一所高校,在流通領域具有一定的行業背景和研究優勢。該校經濟學專業從這一傳統優勢出發,通過與北京市同類院校進行對比,確立了培養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2008年10月,該校經濟學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在特色專業建設的四年時間里,我們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改革以及強化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

      根據教育部關于“質量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相關文件,特色專業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質量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并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的專業。① 特色專業是通過長期建設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專業圍繞流通經濟的研究特色開展專業建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培養目標明確特色

      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而要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其前提是要對社會需求和學校自身條件有客觀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日益增強,社會對經濟類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特征。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較好地和社會需求接軌,并且考慮到北京物資學院在流通領域的行業背景和研究優勢,我們將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突出流通特色,培養流通領域的專門人才。

      (二) 課程體系融合特色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經濟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一方面要強調經濟學基礎理論,確保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重視學生經濟思維和專業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專業特色,增設特色課程,并通過實踐環節強化專業特色,形成基礎理論課-特色專業課-實踐環節三個層次的完整的課程體系。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專業從流通經濟的特色出發,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特色、高素質”的原則,一方面夯實理論基礎,把經濟學原理、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納入學科基礎課的范疇;另一方面突出特色,增設了《流通經濟學》、《運輸經濟學》以及《物流經濟學》等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形成了基礎寬厚、特色突出的課程體系,把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三) 教學方法凸顯特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質的重要環節。我們按照“理論精煉,合理夠用,重視專業,特色突出”的原則,對經濟學專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壓縮了經典理論的教學內容,增大了專業課的教學比重,在基礎理論課的教學中,注意將經濟系的基本原理結合流通領域的特殊規律進行講授。為了適應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改變了滿堂灌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了研究型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流通領域相關問題以及流通過程各個環節進行研究,并定期出版文摘類刊物——《流通經濟研究動態》。同時,加強定量分析的內容,開設《數理經濟學》、《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經濟預測與決策學》等方法類課程,提高學生的量化分析能力。

      (四) 實踐教學強化特色

      按照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豐富了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包括建立“經濟學實驗教學與數據處理中心”和“物流經濟信息研究中心”,為學生提供課程實驗和經濟數據量化分析研究的平臺。二是與流通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2010年,經濟學專業與“上海鋼之源電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流通產業與發展創新實踐教學基地”,輸送學生到基地進行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是舉辦“經濟學知識大賽”、“讀書報告會”以及“青年經濟論壇”等“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和創新精神。“第二課堂”活動中小組協作式的方式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開展。

      (五)按類招生突出特色

      “按類招生”是和“按專業招生”相對而言的,前者是在學完大學期間一定的課程如通識課和學科基礎課后再選擇專業,后者是在高考時即選好專業,“按類招生”由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專業內涵和社會需求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避免了專業選擇上的盲目性。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從2009年開始試行了“按類招生,分專業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經濟學專業的同學絕大部分對專業的流通特色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按照特色專業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學生在就業時會得到流通企業的青睞,有效提高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二、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創新

      特色專業建設要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專業建設的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探索適應適合不同類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專門人才。① 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的這一整體要求,我們立足本專業的實際,大膽進行了探索和創新。

      (一) 確立了“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彌補單純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的缺陷;學習與實踐性結合,注重培養學生日后從事流通領域經濟管理實踐工作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如社會調查技能、計量分析技能以及寫作技能等;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物流師、會計師等職業資格考試,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好地契合流通企業相關崗位的標準和要求。

      (二) 探索了 “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所謂“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是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研究型教學相結合,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夯實經濟學基礎,培養經濟學思維,掌握經濟分析方法,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了解流通企業的運行,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研究型教學,使學生對流通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使流通經濟的研究特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有利于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 實行了 “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

      “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即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來充實實踐教學。第一個層次是利用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課程論文和調查報告,提高學生的經濟數據處理能力和經濟問題分析能力。第二個層次是與流通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輸送學生到基地進行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個層次是通過舉辦“經濟學知識大賽”、“讀書報告會”以及“青年經濟論壇”等學術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結語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發揮自身在流通領域的行業背景和研究優勢,在專業建設中找準定位,立足流通,突出特色,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圍繞流通經濟的特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應用能力,實現了流通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 99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 成人国产精品秘 果冻传媒在线| 992tv精品视频tv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99热都是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码STYLES|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思思99热在线观看精品| 99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