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高分遙感技術大全11篇

      時間:2023-12-19 10:23: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高分遙感技術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1. 引言

      遙感技術現已成為資源環境監測和地表動態變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幫助人類獲取了多平臺、多時相、多光譜的實時信息。在遙感技術中,分類是獲取信息的前提。隨著遙感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圖像分類的精度也在提高,從單波段的數據到多波段的數據再到如今的高光譜圖像,應用研究得到深入和擴展。

      早期在進行圖像識別分類的時候,大多依靠目視解譯的方法,要求判讀人員具備相應的判讀知識,能夠提取相關的空間信息,但是這種方法,效率非常低,而且跟判讀員的主觀意識存在一定關系。這種方法目前仍然廣泛應用,并且與計算機相結合,輔助計算機進行自動識別分類。計算機分類的方法主要是針對圖像上的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分析、特征識別及最終的信息提取,將每個像元按照一定的規則劃分到不同的類別當中去。在計算機自動識別分類領域,目前有兩類方法:第一類就是傳統的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即處理的最小單位是像元,并且僅僅依靠像元的光譜特征進行,通常采用監督分類或者非監督分類;第二類是面向對象的方法,這種方法處理的最小單元就不再是像元,而是對象,并且利用的不止包括光譜信息,還包括空間關系等。

      2. 遙感影像分類方法簡介

      2.1 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

      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作為傳統方法,由于其在技術上已經很成熟,所以至今仍然應用廣泛,具體分類方法主要有兩類:即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顧名思義,是以像元作為最基本的處理單元,依據地物的光譜特性來進行歸類,由于同類地物體現出的光譜特征一致,所以在特征空間中呈現出聚類的特點,那么不同的地物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聚類區域。無論是監督分類法還是非監督分類法,都是對于一個一個的像元進行處理,所以都屬于基于像元層次的分類方法。

      監督分類法又稱為場地訓練分類法,是以先驗知識作為基礎,選擇樣本進行訓練,以此建立統計識別函數,按照概率規則進行類別的劃分。即首先選擇樣本,確定特征參數,根據特征參數,建立判別函數及判別規則,最后對未分類地區進行模式識別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關鍵就是選擇樣本和確定判別規則,要求樣本必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判別規則要滿足分類精度的要求,否則要重新確定分類規則。非監督分類是指人們在分類之前對于分類過程不施加任何先驗知識,僅僅依靠圖像上地物的光譜特征進行盲目的分類,這個分類過程只是將不同類別進行了區分,但是沒有確定類別的屬性,屬性要通過后期分析及實地調查方可確定。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故通常將二者結合使用。即首先通過非監督分類來確定樣本結構,再依據非監督分類確定的樣本進行監督分類。這種方法可以使得人為產生誤差的機會大大減少,從而提升一定的分類精度。

      本文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采用的是ENVI4.5平臺。

      2.2 面向對象的分類方法

      對于遙感圖像而言,除了光譜信息外,還包含很多信息,比如空間信息、語義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為了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面向對象的方法應運而生。這種方法在進行分類處理時,最小單元就不再是像元,而是由若干像元組成的對象,這種對象就不僅包含像元的光譜信息,同時包含像元之間的語義信息、拓撲信息和紋理信息。

      面向對象的影像分類方法首先對圖像進行分割,獲得對象,再依據對象的光譜特征、紋理特征、形狀特征和布局特征等,根據模糊分類方法對影像進行分類及信息提取。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面向對象方法的兩個特點:第一,可以利用對象的多特征,即光譜特征和其他特征;第二,可以利用不同的分割尺度形成不同大小的對象,并且每一尺度可形成一個對象層,在多尺度層下根據不同地物的特點選擇適當尺度層進行提取,可以充分利用地物的各種特征。分割尺度決定了形成對象的異質度,尺度較大,則分割過程中地物的很多細節被忽略,因此產生的對象數量就較少,每個對象的面積較大。反過來,分割尺度較小,則地物細節體現的就較多,對象數量較多,對象的面積就較小。

      本文面向對象的分類方法采用的是eCognition7.0平臺。

      3. 遙感影像分類試驗

      3.1 基于像元的分類試驗

      試驗流程如圖1所示。

      (3)對影像進行分割:在Process tree列表中單擊右鍵,選擇Append New,彈出Edit Process對話框,修改名稱為學校,點擊OK。在Process Tree中選中學校,點擊右鍵選擇Insert Child,在對話框中重命名為Segmentation。在Process Tree中選中Segmentation,點擊右鍵選擇Insert Child,在算法4)在Class Hierarchy中點擊右鍵選擇Insert Class,并選擇顏色。由此創建道路,裸地,陰影,植被,建筑物等類別。在菜單欄的空白處點擊右鍵選擇sample editor。選取典型樣本(classification samples select samples),在sample editor的工作欄中的active class選擇當前激活的類,如:建筑物、綠地等,在影像上雙擊想要選擇為樣本的對象。樣本選擇完畢后,選擇feature space optimization。在feature空白處選擇需要添加的特征,選擇相應的level點擊calculate,系統將會根據樣本自動計算出最優化的分類特征組合。點擊advanced,選擇apply to classes。現在我們雙擊class hierarchy中的任意一類,類描述中出現最鄰近分類的特征。在process tree 中添加新的process (process tree中點擊鼠標右鍵,選擇append new),算法選擇classification,設置相關的參數。單擊execute執行,得到分類結果。

      4. 總結

      通過上述試驗,對于基于像元的傳統分類方法和基于面向對象的新分類方法進行了比較。基于像元的分類方法,分類精度稍低于面向對象的方法。面向對象的分類技術,首先對遙感影像進行分割,然后進行分類。影像分割是面向對象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分的前提和關鍵,分割結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分類精度。在分割過程中選擇的分割尺度為100進行圖像分割,這個尺度相對比較合理,從分類結果來看,基于像元的分類效果確實不如基于面向對象分類合理,總之面向對象分類方法對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更加合適,能夠提高其分類的精度。

      參考文獻:

      [1] 翟涌光,王耀強.基于點特征的多源遙感影像高精度自動配準方法[J]. 遙感技術與應用.2010.6(3):404-409.

      [2] 翟涌光,王耀強.基于分辨率融合的多尺度遙感影像分類技術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0.4(2):109-113.

      篇(2)

      Abstract: High spectrum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s the inversion of crop leaf area index ( LAI ) are a powerful tool,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the use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nversion of LAI value general methods, including experimental field establishment, data acquisition, LAI value, HVI value calculation, determination of inversion model is generated in five steps. Summarizes some common crop optimal LAI value quantitative inversion model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consulting.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leaf area index (LAI); inversion model

      中圖分類號:S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遙感技術是指遠距離、 在不直接接觸目標物體情況下,通過接收目標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探測地物波譜信息,并獲取目標地物的光譜數據與圖像,從而實現對地物的定位、 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傳感器的數據獲取技術趨向于“三多”和“三高”方向發展,“三多”是指多平臺、多傳感器、多角度獲得遙感數據;“三高”則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和高時相分辨率遙感數據的獲取[1]。

      現代遙感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已經有 20多年的歷史,該技術在作物認別、 面積計算、作物長勢監測、災害評估和產量估計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績。高光譜遙感是高光譜分辨率遙感((Hyper 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簡稱,是指利用高光譜傳感器以高光譜分辨率獲取連續的地物光譜圖像的遙感技術,這里的高光譜分辨率是指傳感器用于探測地物的電磁波總波段寬度較寬(如MODIS傳感器達到了0.4~14.5um)、波段數較多(如美國 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公司生產的 FieldSpec Pro FR2500型背掛式野外高光譜輻射儀輸出波段數多達2150個)、每個子波段的波段寬度較窄(如MODIS傳感器的最小子波段寬度為5~10nm)[2]。高光譜遙感與常規遙感的區別在于常規遙感又稱寬波段遙感, 每個子波段的波段寬度一般為100 nm,且波段在波譜上不連續,并不完全覆蓋整個可見光至紅外光 (0.4~2.4μm)光譜范圍[3]。高光譜遙感的出現是遙感界的一場革命,它使本來在寬波段遙感中不可探測的物質在高光譜遙感中能被探測到。

      目前,國內外在利用高光譜遙感手段反演植物的綠色葉面積指數,進而控制精準農業生產的技術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植物的綠色葉面積指數(LAI)是表征植被光合面積大小和冠層結構的重要參數。它參與許多生物和物理過程,與植物的呼吸蒸騰、太陽光吸收、通風透光、雨水的吸收等密切相關,同時還是作物生產中判斷作物長勢優劣的重要參數。因此,實時、動態監測作物LAI值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而高光譜遙感技術以其快速、無損和大面積探測等特點,正逐步成為LAI值估測的有力工具。

      葉面積指數反演的一般建模方法及精度評定

      近年來,雖然在高光譜遙感技術反演植物的綠色葉面積指數,進而指導精準農業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較多,但綜合地總結并指導相關反演模型建立方法的文獻卻不多。本文在該領域各位先驅研究學者的研究、實踐基礎上,比較系統地總結出了高光譜植被指數與農作物葉面積指數之間定量模型的建立方法應當包括試驗田建立、光譜數據采集、LAI值測定、HVI值計算、反演模型的生成五個步驟,并闡述了反演模型用于實際生產中的農作物LAI值的反演評估情況。

      2.1試驗田的建立

      為了確定農作物葉面積指數(LAI)與農作物光譜特性之間的定量關系,一般需要針對欲研究的農作物建立試驗田,試驗田要充分模擬自然界中該農作物在各種生長情況下的理化特征,如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情況、缺少肥料的情況、施肥過量的情況、缺水情況、過渡灌溉情況等等,便于之后采集的農作物高光譜數據具有一般性。

      目前國內外主要采取物理脅迫以及化學脅迫的方法對試驗田中的農作物作相關處理,使試驗田中的農作物盡可能全面的包含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長情況。通過脅迫實驗使所采集到的農作物光譜數據包含了農作物在各種生長條件下的反射光譜, 可保證之后所建立的定量模型有較廣泛的適應性和一般性。

      篇(3)

      中圖分類號:S15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高光譜遙感技術更是因其光譜分辨率高,波段連續性強,它既能對目標成像,又能測量目標物的波譜特性。因此,它不僅能識別農作物和植被的類型,而且還可以監測農作物長勢和反演農作物的理化特性。目前,高光譜遙感技術已經成為數字農業領域獲取田間信息的一種重要手段[1]。因此,近幾十年來,利用高光譜遙感進行作物水分和氮素實時監測和快速診斷一直是遙感在農業中應用的研究熱點。本文擬對近年來國內外關于作物水分和氮素光譜診斷研究的進展進行綜述。

      1作物光譜反射率

      地物漫反射光譜包含著反射物結構和組成的豐富信息,是農田生物環境信息獲得的重要手段。植物本身是不規則的自然灰體,對太陽輻射通過反射、穿透及吸收等產生特定的光譜。其光譜特性是植物生長過程與環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由生物物理和形態特征決定,

      與植物的生長條件和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植物缺乏水分和營養元素能引起植株體內相關生化成分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引起某些波長處的光譜反射和吸收產生差異,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光譜反射率;在非成像光譜上表現出反射率不同的波形曲線,在成像光譜上表現出圖像亮度、飽和度等色階的差別。

      2作物水分監測

      水分缺乏是影響植物原初生產力最普遍的因子之一,定量快速地獲取植物水分狀況,對農田灌溉和精確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0多年來,有關科學家相繼提出了參考溫度法、脅迫積溫法(SDD)、作物缺水指標法(CWSI)以及水分虧缺指數法(WDI)等。

      衛星、航空遙感通過熱紅外波段數據得到的冠層地氣溫度差和葉片反射率的關系(CWSI)對作物水分虧缺進行了分析[2]。CWSI是目前常用的作物干旱指數,但混合像元中分解作物和土壤溫度困難、由地表溫度推導冠層氣溫存在一定的誤差、需要較多的參數,CWSI在宏觀尺度作物水分監測中歸一化應用變得非常復雜,不能滿足宏觀尺度快速監測的需求。Liu和stutzel對室溫環境中研究Amaranth對水分的響應,結果得出水分脅迫的植物相對葉片含水量(RWC)降到60%,而正常水分灌溉條件的植物保持在80%-90%。

      3作物氮素監測

      氮素是作物生長發育周期中需要量最多的營養元素之一,也是對作物生長、產量和品質影響最為顯著的營養元素之一。20世紀80年代開始,Shibayama等根據不同氮素水平下的作物葉片光譜特征,研究發現:缺氮時可見光波段反射率增加,認為葉綠素是引起光譜特征差異的主要因素。

      國內是在近年做了一些研究,如20世紀90年代張金恒等研究氮素營養水平與水稻葉片光譜的關系,得出NDVI與RVI等指數與水稻葉片含氮量的相關關系,提出了上下葉位葉片紅邊一階微分光譜反射峰變化趨勢的描述參LRPSA;分析了其與葉片光譜、葉綠素含量值、葉片光譜紅邊斜率和葉片含氮量之間的相關性;并建立了估算氮素含量的回歸模型。最近幾年,對作物氮素的監測的研究對于不同的兩株作物,它們有相同氮含量卻有不同的生物量,其原因是作物對氮吸收的程度不同。因此,對于作物氮素監測的研究不能僅僅圍繞含氮量與光譜反射率關系的理論基礎研究。薛利紅等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多時相水稻冠層光譜反射特征及其與葉片氮量等參數的關系。結果表明,水稻冠層光譜反射率與葉片氮積累量顯著相關,尤其是近紅外與綠光波段的比值(NIR/G)與葉片氮積累量呈顯著線性關系,不受氮肥水平和生育時期的影響。B. Mistele等人將實時的施肥推薦算法結合用來探測冠層的氮素狀態的新型的傳感器來控制氮肥的數量。研究表明從幼苗到開花期,光譜指數與氮吸收存在強相關性。宋曉宇等利用掃描式成像光譜儀獲取冬小麥長勢和小麥葉面積指數,根據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和測得的作物吸收氮素的差值,計算出氮肥的施用量。薛曉萍,王建國等人的研究表明作物的生物量與氮吸收累積量符合冪函數關系。

      4水氮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氮供應能夠引起作物組織結構上發生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植株的水分狀況有重要影響。Penuelas等開展了有效氮對植物組織結構的影響、以及組織結構的變化對與水分相關的參數(WI) 的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水分供應良好的5個氮肥處理中,無氮處理的小麥的旱性特征最明顯,比葉重和葉片纖維素含量較高,細胞壁透性較小,WI、CWSI、δT (冠層與大氣的溫度差)也最高。田永超等人研究了不同水氮處理對水稻葉片水勢及冠層光譜的影響,確立了葉片水勢與冠層反射光譜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水稻葉水勢隨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干旱脅迫下,低氮處理的葉水勢高于高氮處理的葉水勢。研究發現,比值指數與歸一化指數的比值與水稻葉片水勢、相對含水率呈良好的線性相關,從而獲得了一種地面遙感監測水稻全生育期葉片水勢的定量方法。孫莉等研究在不同水處理條件下,對棉花冠層單葉葉綠素含量和單葉全氮含量做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葉綠素含量與TN 含量呈顯著的正相關(R=0.8723,n=39),葉綠素含量能有效的估計棉花單葉TN含量;紅邊積分面積變量與冠層TN含量呈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是0.7394(n=40),棉花葉綠素含量高,說明水分充足、氮代謝旺盛,植株處于生長旺盛時期,紅邊向藍光方向發生了位移。利用紅邊位移現象結合紅邊幅度的變化的研究,用于診斷棉花水分脅迫也是可行的,關鍵是建立相應合理的診斷指標體系。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和氮素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互作用,同一氮素水平下不同水分狀況或同一水分水平下的不同氮素狀況,植物的光譜反射率差異極大。而目前的光譜診斷研究大多基于單一因子水平對光譜特性的影響,得出的結果缺乏廣適性,提出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綜合考慮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對光譜的綜合影響的無損快速診斷技術,將是以后水氮光譜診斷研究的重點[3]。

      5作物水氮相互作用機理快速診斷的展望

      作物水資源匱乏與大量施用化肥對農田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物水氮相互作用機理的動態監測對于正確評價作物生長環境與受脅狀況、診斷作物營養狀況和預估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借助遙感不同光譜范圍的反射率數據和作物生態物理參數構筑的光譜特征空間,分析作物在此光譜特征空間的分異規律,研究作物生態物理參數之間存在的各種內在關系并利用環境因子剝離技術,即如何將由于作物水分和作物氮吸收及作物種類與長勢等因子而導致作物系統的光譜變化成分從高光譜數據中提取出來,然后選取恰當的分析方法建立作物水分缺乏指數與作物氮吸收相關的植被指數動態變化關系的數學模型。而該模型也正是從作物生長機理的角度出發開展水氮的相互作用機理對植物光學特性及其隨生育期變化的影響的研究,因此在理論及應用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 P237文獻標識碼: A

      1、概述

      遙感(RemoteSensing)也就是遙遠感知,指的是在高空與外層空間的各種平臺上,運用各種傳感器來充分的獲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種數據,通過傳輸、變換與處理,來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最終實現研究地物性質、位置、變化、空間形狀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現代應用科學。遙感信息具有信息豐富、動態性以及周期性,且其獲取的效率是比較高的,可以直接的以數字方式記錄傳送等特點。遙感技術以精確、動態、快速、綜合以及宏觀的優勢為國土資源管理與調查提供了先進的探測與研究的手段,國土資源遙感調查的成果將會成為經濟建設的決策以及規劃來提供有效地依據,從而為國土的綜合開發、整治規劃以及地區的經濟發展來提供關鍵的系列基礎資料,并可以充分的保障資料的全面性、現實性以及科學、合理性。

      2、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的應用

      2.1、土地資源調查監測中遙感技術的具體應用

      作為一種獲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遙感技術的信息量豐富、信息獲取周期短,并具有多光譜的特性,所以,它在我國的土地資源調查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MSS衛星遙感數據采集技術便開始應用于全國土地概查工作當中;80年代后期,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應用航空遙感技術開展了全國絕大多數地區1:1萬土地利用現狀調查。90年代初,全國縣級土地詳查工作也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展開,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量新設備、新技術,諸如QuickBird,IKONOS,SPOT-5等高分辨率、多時段衛星數據開始廣泛應用于土地資源的調查監測當中,在全面展開利用動態遙感進行土地監測工作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了全國的土地遙感監測體系。

      所以,近些年來,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已經開始朝著規模化與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級政府也逐漸的開始順應形勢,

      頒布了《SPOT2.5m數字正射影像圖制作技術規定》、《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規程》以及《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等等的標準規程,2005年,國土資源部承擔了國家“863”課題“規模化高效土地資源遙感業務運行系統”建設,進而開展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數據處理、土地利用信息自動提取等等各種遙感高端技術的研究;2007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利用了大量的技術路線以及技術方法,使得遙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

      2.2、在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現代遙感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道路。在地質災害,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調查研究中,遙感技術的優勢和作用被充分發揮,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救災工作的時候,我們利用機載遙感資料進行震后相應的救災工作,而且利用高科技的1:1萬航片制定了相應的震害圖,在唐山地震的營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救災工作效率,能夠節省時間和資金的耗費,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了災害地區的受災狀況。

      2.3、在礦產資源調查、開發利用監測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高光譜遙感通常是利用搭載于航空或航天平臺上的成像光譜儀監測各類地物的光譜特性,取得相應的圖譜合一的信息。所以,它被充分地利用到礦產資源調查、開發和利用的各類監測活動,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發展空間。

      隨著AIS-1的出現,遙感技術在地質方面的應用由多光譜的定性描述向高光譜定量物質組成鑒別進行技術跨越,至此,我國高光譜礦物填圖技術逐步開始應用到地表巖石、礦物的具體識別與填圖當中。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土資源部利用遙感技術對多個礦產資源進行了開發和監測,基本查明了進行監測的區域各類礦種能夠進行開采的具置、廢棄物分布狀況等,并方便進行各類執法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各類與礦產資源開發有關的遙感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為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能夠長期有效地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遙感技術應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3.1、數據資源不夠豐富

      高分辨率、多時相的遙感信息資源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當中顯得尤為的重要,雖然它已經在各個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因其資金與科技等等問題的限制,高水平、高質量的遙感數據的衛星源卻是非常的少。在國內雖然有“遙感三號”以及“遙感四號”等等均可以有效地用于國土資源的管理工作,但是這些衛星的分辨率具有成像周期長、相對比較低等的缺點,所以就不能夠充分的滿足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各類需求。因此,我國通常都是從國外來購買相應的遙感資料以及遙感數據,高質量遙感數據資源是相當的珍貴,我國自主獲取高水平、高質量的遙感影像數據源的各種手段均有待提升與提高,才可以獲得更好的遙感資料。

      3.2、遙感技術實力薄弱,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信息自動化水平不高

      現今,遙感技術可以對中分辨率遙感數據來進行一個非常成熟的科學研究。而目前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務必要在充分滿足管理以及生產需要的大前提之下來進行,但是目前基于紋理的分類和信息的提取技術依舊滿足不了其的各項要求,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信息自動化水平較低。

      4、遙感技術在未來的國土資源管理中的發展狀況

      作為一項新的技術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類數據庫資源的有效利用,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向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空間發展。

      4.1、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方面遙感技術的利用前景

      遙感技術應用于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具有不可代替的優勢,針對目標區域的特點,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目標區域的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進行監測,而且遙感技術應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逐步從定性化向定量化發展,并可逐步應用于地震前期的監測,今后,利用遙感技術研究地質災害,一般需要在使用衛星系統的基礎下,以航空、地面等多種監測為主要的手段,進行全天候、多時相的連續觀測,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4.2、資源開發和管理方面遙感技術的利用前景

      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光譜信息層次豐富、波段窄、分辨率高等優勢,能夠做到反復演示某些指示礦物的豐度,將使遙感技術能夠更好地利用在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和監測方面,成為地質及礦產資源找礦、監測等方面的重要技術手段。

      4.3、土地利用調查與監測方面遙感技術的利用前景

      一般來說,國土資源部每年對全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相應的監測工作。但近些年來,隨著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許多省市進行監測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隨著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發展,遙感技術的各類特征和優勢,十分有利于相應工作的開展,所以,一些地級市為了更好地進行國土管理工作,也開始進行相應的監測工作,其趨勢是省級監測的時間間隔將會越來越短,地級市進行監測的次數越來越多。

      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行,幫助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基本實現了遙感監測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產業化經營和應用。但由于種種限制,在天氣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常用的遙感影像數據技術對于數據和資料的獲取有著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不能準確地獲取國土利用問題的各類資料,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遙感技術需要避免惡劣天氣所帶來的種種影響,使其具有全天候穿透能力等優勢,這樣將會在未來的土地利用和調查中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和價值。

      總之,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方面和領域通過利用遙感技術中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對土地變更、土地執法以及土地利用情況等等問題來進行一個深入的調查,在國土資源管理問題方面來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遙感技術的深入運用,遙感技術已經可以應用到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領域之中,并且還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瑾.淺談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應用和發展[J].吉林農業,2011,09:61+69.

      篇(5)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規劃、建設以及管理主要是依賴對城市過去、現在以及以后相關信息的掌握。當前的信息涉及面比較廣、信息量相當大,絕大多數屬于空間信息,以前的人工作業以及分析手段對于城市發展的要求遠遠不能滿足。隨著計算機及空間技術的高速發展,逐漸建立起了以信息獲取技術作為主要標志的科技。城市規劃以及規劃管理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需要進行變革,引入遙感技術則可以極大豐富城市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的方法。

      1、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是一門建立在空間科學、計算機技術、光學、電子技術、信息論等等新技術科學和地球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綜合性技術,也是現代前沿科學技術之一,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層次、多時相的優勢。在當前新技術發展較快的背景之下,遙感技術伴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獲得不斷提高以及完善,服務領域因之不斷擴展,而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表現出比較強的應用價值、良好的經濟效益以及巨大的生命力。城市遙感信息是城市之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資源之一。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以及管理方面的應用目標表現在:首先,快速實現城市范圍之內國土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多層次、全方位綜合調查。第二、依照不同的層次以及內容編制系列基礎圖件,則可以客觀、系統地反映出城市的建設成就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也可以給制定城市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規劃以及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2、遙感在國土規劃中的具體應用

      2.1、大比例尺數字制圖

      法國SPOT5和美國IKNOS、QUICKBIRD衛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別達到2.5m、1m、0.61m,在未來更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將進入商業運行,這就使衛星遙感技術突破僅能進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全新境界之中。所以,航天遙感制圖應用也比較活躍,不僅僅在國土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監測、城市規劃監測、重點風景名勝區監測之中獲得了應用,同時在國家863計劃信息獲取以及處理技術主題之中也展開了利用分辨率為0.61m的QUICKBIRD衛星影像進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更新研究。同時,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可以提供立體像對,可以直接生成DEM數據,同時也可以進行大比例尺地形圖的獲取以及更新測繪。

      2.2、攝影測量制圖分析

      目前1:5000及其以下小比例尺地形圖進行測繪,通常都是使用攝影測量方法進行測繪。在城市測量上,因為其要求成圖比例尺比較大,以前因為航測儀器以及作業水平的局限,平面精度還能滿足要求,然而高程精度比較難滿足《城市測量規范》的要求。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使得攝影測量制圖出現全新發展,誕生了地形數據采集以及處理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數字測繪成果可以直接給GIS提供基礎數據。當前,使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進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以及更新已經相當普遍,諸多城市測繪部門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實踐表明,應用攝影測量技術進行城市大范圍大比例尺空間基礎信息的獲取與更新,精度完全可以滿足要求,且周期短、成本低。

      2.3、遙感技術輔助規劃決策

      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條件是城市各項建設的法定依據,核發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條件是規劃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學確定建設項目規劃在設計條件中的各項控制要求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確定出讓地塊各項控制要求時,很容易陷入就地塊論地塊局面。但是利用遙感圖像作為背景,就可以直觀地分析出讓地塊周邊相對完整區域內建筑容量、圖底關系是否合理,從而為確定出讓地塊建筑容量及公共廣場空間的布局、規模提供依據。

      2.4、正射影像制圖

      城市道路工程規劃利用衛星遙感影像進行道路交通調查,對挖掘城市現有道路的潛力和改善道路交通條件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應用米級遙感影像可準確提取城市各種道路分布、長度、寬度、密度的現狀信息。為城市規劃部門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及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治理,使道路交通更好的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我院利用衛星遙感數據提取城市道路及城市綠地等信息制作圖,為規劃服務。結果表明城區道路網在衛星真彩色圖像上很明顯,紋理清晰,解譯方便。

      城市水域專項調查在常規真彩色衛星正射影像圖中,河流呈藍色,色彩飽和,色調較淺。公園的人工湖、老城區部分河段以及城郊養殖水塘表現為深色調。水體越深,色調越深水體含沙量越大,色調越淺水體受污染程度越重,色調越深靜止的水體較深,流動的河流色調相對較淺。結合實地調查資料,從影像圖不僅能夠清楚的解譯出城區各水體的分布,還可根據洲、島的形狀、河流交匯處的銳角判斷河流的走向。

      2.5、對城市以及建設用地格局分析

      城市人口的增加,房地產業的高速增長發展,促進了城市空間迅速增長,并且也出現了土地開發過熱,地價暴漲等等問題,其給城市規劃建設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怎樣合理使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同時提升土地的效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于城市增長的規律進行研究。利用多個時期的遙感影像圖進行城市用地變遷動態研究,使用CA以及GIS技術預測、模擬城市增長的時空變化過程,可以發現城市規劃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改正,同時提升規劃的準確性。宏觀對土地進行監測。遙感技術對土地的監控提供了大量的TM圖像以及其他相關土地數據資料。

      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中的作用比較明顯,會直接促進規劃的合理性和設計的高質量的提升,而在城市空間結構動態變化研究、輔助城市規劃與決策支持、城市發展演變的動態研究、城市生態環境調查、城市建設現狀及違章建筑調查、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基礎資料以及城市資源管理、城市環境地質與環境災害研究等方面也獲得良好的應用效。遙感技術是“數字城市”建設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城市遙感信息是“數字城市”多源信息的一個重要分支。遙感信息在城市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推動數字城市乃至數字中國與數字地球建設的發展,對于提高城市建設的決策、規劃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設的環境、經濟、社會等的綜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6、遙感技術能夠豐富城市規劃建設檔案庫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規劃檔案庫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時期內某片區建設資料,因此針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專項研究也經常因缺乏相關資料而無法進入深入研究。遙感影像客觀、清晰地記載了城市發展痕跡,信息量極為豐富,同時便于存取,因此近年來城市規劃檔案庫逐漸利用遙感影像作為歸檔資料。同時遙感影像豐富的信息量可以為城市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如城市交通總體規劃、城市綠化建設等規劃,就可取調遙感影像資料,分析城市各個歷史時期空間發展演變規律。

      由此可見,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遙感技術的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規劃管理也還存在一定問題:由于大部分遙感影像圖經過圖像拉伸、增強等計算機處理,無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誤差,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規劃成果的準確性;同時,遙感數據并非量化數據,不具備三維坐標,無法指導具體項目建設施工。因此,目前遙感技術仍只適用于規劃分析層面,但是,遙感技術已在開拓三維坐標定位等新領域。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遙感技術不斷深入發展,將成為城市規劃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3、結語

      隨著高分辨率遙感數據日益廣泛的應用,國內外衛星運營機構都加大了對衛星技術的研究開發,相繼了分辨率更高的新衛星的發射計劃,預計到2014年,國產衛星的分辨率達到亞米級,國外衛星分辨率將達到0.2m。利用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可提取非常詳細的街道、建筑物、河流,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以往只有航空影像才能獲得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圖像,現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可與之媲美。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將更廣泛應用于城市建設和管理,更好的服務與數字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杜培軍,郭達志,盛業華.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的發展及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J].城市勘測,1999,04:17-21.

      篇(6)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246-02

      近年來,遙感技術迅猛發展。遙感衛星影像具有高清晰度、高質量、高重訪周期等特點,作為獲取空間動態信息的一種快速方式,遙感影像已在測繪、城市規劃、土地監測利用、旅游開發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重要機構,具有任務緊急性強、工作突發性強的特點,公安各警種在實戰中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從當前警務實戰角度出發,分析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在解決公安機關在實戰中面臨問題的可行性以及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認為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在提高公安機關工作效率和打擊違法犯罪方面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1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特點

      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具有大范圍覆蓋的特點。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的工作模式是可控的,可根據實際需求設計遙感數據的接收模式,具有接收區域靈活、成像區域范圍廣的優勢。如我國自主發射的高分2號遙感衛星已經達到優于45公里的觀測幅寬,綜合性能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空間分辨率是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的主要優勢指標之一。高分2號遙感衛星的空間分辨率已為亞米級,自投入使用以來發揮了巨大作用。GF-2號遙感衛星具體參數如表 1所示:

      地表信息獲取方式靈活,不受地形影響。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具有極強的重復觀測能力,能夠實現動態收集各類有用信息,結合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實現對目標的移動監測和軌跡分析。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可實現對自然條件惡劣、地面工作開展困難的區域的信息提取,如高山峻嶺、密林、沙漠、沼澤、冰川、兩極、海洋等,或因國界限制而不易到達的地區。

      2 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在公安工作中能夠解決的問題

      2.1 突發事件的動態監測

      當前公安機關針對突發事件的預案比較機械化,有時無法有針對性地適用于復雜情形下的突發事件。突發事件現場的影像信息和現勢信息是制定應急處突方案的基礎信息,是公安指揮人員指揮決策的重要依據。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源,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可以對突發事件如火災、爆炸、犯罪分子逃竄等事件提供現場真實場景,為災害影響范圍、損失評估、部署偵查和抓捕方案等提供數據支撐。另外,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作為指導公安機關偵破犯罪的向導,可以為偵破案件爭取寶貴的時間,減少人員傷亡,提高案件偵破效率。

      2.2 分析地區安全態勢,制定合理的巡邏防控戰術

      利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在城市地區可以提取諸如政府機構、商場、學校、道路等各類地物信息,在農村地區可以提取諸如農田、河流、畜牧場、房屋建筑等各類地物信息,結合已有的警務信息,可實現對地區安全態勢的分析,結合地理信息專題圖與可視化表達技術,公安機關可對地區安保態勢實現整體的、直觀性的掌握,據此公安機關可提前制定警務預案,有針對性地進行警務工作安排。如高路網密度區域有利于犯罪分子逃竄,是安全態勢較危險的區域,發生案件后要加強對高路網密度區域的設卡攔截力度,堵住犯罪分子逃竄的出路;公安機關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居民區居住大量的群眾,屬于安全態勢較危險區域,當居民區發生案件后,可通過獲取該地實時衛星影像數據,掌握現場現勢情況,及時疏散人群,處置人員一定要少而精,處置方法要妥當,以確保人員財產安全為重點,力爭把事件的社會安全影響降到最低。

      2.3 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測

      公安機關針對重點區域信息的掌握主要靠視頻監控和警員巡邏,重點區域包括黨政機關、化工廠、犯罪率較高區域、外來人口聚集區域等。例如適宜種植的區域是公安機關重點關注的區域。關于種植信息的獲取,傳統的方式是派出大量的偵查人員進行偵查和群眾舉報,在現今種植猖獗的狀況下,這種信息獲取方式早已不能滿足公安機關打擊種植的需要。基于高分辨遙感衛星數據的波譜信息,通過數據融合處理、專題信息提取的方式,可以實現對非種植區和種植區的區分以及對的面積及長勢的監測,尤其對于公安機關不易到達的地形復雜地區,通過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實現對種植區的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高分辨率遙感衛星不定期對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測,了解重點區域周圍的安全隱患,結合警務實際進行安全研判,必要時派出警員進行實地巡邏防控,制定合理的警務策略,可將不安全事件或違法犯罪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

      2.4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

      在公安機關日常警務巡邏防控工作中,依靠無人機遙感技術實現實戰前沿信息的整合,可建立遠程高效的警務指揮體系,實現扁平化指揮。在目前公安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地空信息實時傳送,初步實現執勤過程的可視化,可為人員的安全保障和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通信支持。另外 ,無人機遙感技術電池續航能力已經能滿足一般警務巡邏工作的需要,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警務工作效率的同時,保障了警員的安全。

      3 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前景

      綜合利用遙感衛星、平流層飛艇和無人機系統,實現高、中、低空三個層面的目標監測,能夠為公安機關進行信息研判提供十分強大的數據支撐,對公安機關精準打擊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細小目標及移動目標的遙感監測。有些目標具有信息分散、體積小的特點,即使利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對這些目標進行監測,得到的影像數據也很難直接用于公安工作中的信息研判。針對這些目標,必須采取新算法來進行目標信息的提取,采取專門的技術來突出這些弱化的細小分散的目標信息。

      當前的警務實戰亟需要將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與現有的公安業務數據整合為一體化數據。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具有分辨率高、實時獲取的優勢,將當前公安數據庫系統中的人口、情報、案件信息和警務經驗與高分衛星數據相整合,為公安機關的綜合研判能力提供了更強大的信息支撐,在當前公安機關業務系統的支撐下逐漸更新綜合研判機制。

      4 結語

      本文簡單介紹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的特點,并詳細闡述了當前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比如對突發事件的動態監測、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測以及在對區域安全態勢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警務巡邏防控戰術。并初步展望了高分衛星數據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前景,比如無人機遙感技術、對細小目標或移動目標的信息監測以及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與現有警務數據的整合。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實時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測繪、城市規劃、土地監測利用、旅游開發等眾多領域已得到的廣泛應用,但在公安業務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高分辨率、高質量、高重訪周期的特點可以極大地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和對違法犯罪的打擊能力。隨著公安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技術在公安業務中必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凌, 卜毅博.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及其應用現狀與發展[J].測繪技術裝備,2006,4(8).

      篇(7)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047-02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出現死亡、殘疾的主要原因,患者由于腦部出血發生血腫、水腫以及腦疝,導致腦組織受到壓迫、顱內壓不斷升高以及血腫淤積等情況[1]。由于臨床上治療該疾病患者,往往容易并發肺部感染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質量[2]。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行微創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探討分析該疾病患者術后出現肺部感染的預后情況以及防治原則,具體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行微創術患者共100例,其中,有肺部感染組(A組)與無肺部感染組(B組),兩組均50例,男性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60例與40例,年齡范圍為29~80歲,平均年齡為(55.25±2.31)歲。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壓患病史,且在臨床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嘔吐、頭痛、偏癱側肢體肌力下降等,手術治療距發病時間均超過7h以上,CT檢測后腦血腫壓迫結果主要有:腦室破入、側腦室受壓迫以及中線結構移位;并于4至12h小時內,采用顱內血腫穿刺針進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

      1.2 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對患者的肺部感染診斷標準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對100例研究對象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后出現有肺部感染以及疑有肺部感染患者,均對其痰液進行培養以行藥物敏感檢測試驗,每4日定期行X線檢查,嚴格觀察患者肺部感染的演變情況。

      1.3 藥物使用

      微創手術后對患者預防性地使用青霉素,注意對有青霉素藥物過敏史患者,選擇使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對肺部感染患者在細菌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按照經驗性標準進行用藥,隨后按檢測結果以及臨床癥狀表現,適宜調整使用抗生素,未出現有肺部感染患者進行常規用藥治療。

      1.4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GCS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病死率以及氣管插管時間[3]。其中,GCS評分與神經功能缺損,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評定標準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定標準進行。

      1.5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的相關指標進行記錄整理后,使用數學統計軟件SPSS17.0分析,組間差異對比方法使用X2檢驗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由于腦部出血發生血腫、水腫以及腦疝,導致腦組織受到壓迫、顱內壓不斷升高以及血腫淤積等情況,往往容易導致死亡、殘疾等不幸的治療結果。但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尚無十分理想的治療方法,及時清除患者血腫,控制顱內壓的升高,是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有效治療方法之一[4]。據相關研究者研究認為采用微創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除了依據手術適應癥外,還需考慮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不僅要盡量避免因手術過早造成再出血現象,還需避免過遲手術鬧組織受壓迫程度的加深[5]。對于術后出現的肺部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相關病原學研究表明[6],手術治療后使用的廣譜抗生素或頭孢菌素,加之患者若有營養不良的癥狀,往往造成銅綠假單胞菌及超廣譜?-內酰胺酶菌株不斷增加,在張冬惠[7]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對高血壓腦出血行微創術后肺部感染患者進行減少誤吸、氣管切開、解除呼吸道阻塞、加強肺內異物引流等一系列防止措施,此外,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合理選用抗生素藥物,以降低肺部感染及重癥患者不必要的病死率。

      本文研究按照我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行微創術后,分為有肺部感染組(A組)與無肺部感染組(B組),對比分析二組的GCS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病死率以及氣管插管時間,并分析藥敏實驗結果。結果發現A組患者GCS評分明顯低于B組患者,而在神經功能缺損、病死率以及氣管插管時間顯著高于B組患者;對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病原菌檢測后,主要發現的細菌為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分別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這說明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后,應認真監測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等細菌變化指標,嚴格監測患者手術后產生的各種并發癥,可進一步降低死亡率,且有利于防治內肺部感染癥狀。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肺部感染患者,及時把握與控制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正確監測患者的病原體,并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夠促進患者腦血腫的有效清除,降低治療病死率,有利于保護患者腦組織,值得臨床上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浩,鄭德宇,秦術儉等.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特點與微創治療優勢臨床觀察[J].山東醫學,2011,51(32):76-77.

      [2] 季祥舉.老年高血壓腦出血98例急診微創手術治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458-2459.

      [3] 郭衛東.經顳部立體定向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4):596-597.

      [4] 胡興榮.CT定位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3,20(1):27-28.

      篇(8)

      中圖分類號:U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0-0216-01

      1.引言

      無人機遙感技術是近年來無人機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和發展的產物,將無人機遙感技術盡快、全面的應用于水利工程領域,可以使水利工程現代化發展獲得強大的技術推動力,極大的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2.無人機遙感技術

      無人機是指通過無線電遙控設備或機載計算機程控技術進行操控的不載人飛行器。無人機遙感技術是利用無人機技術、遙感傳感器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通訊技術、GPS差分定位技術和遙感應用技術,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的快速獲取地理、資源、環境等空間遙感信息,完成遙感數據采集、處理和應用分析的技術。

      無人機遙感技術平臺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飛行器分技術、測控及信息傳輸技術、信息獲取及處理、保障技術等。

      目前國內主流的無人機遙感技術是在放飛場由人工遙控無人機起飛,進入航線后切入自主飛行狀態,利用慣性導航平臺及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復合導航技術控制無人機按照預定航線自主飛行,并實時將飛機的飛行數據傳回地面控制人員,無人機完成遙感作業任務后,切出自動飛行狀態改由人工遙控降落到回收場。

      2.1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優勢

      (1)使用成本低廉。整套無人機遙感技術的購置費用大大低于衛星和載人飛機,由于其對場地和人員運用操作的技術要求也比載人飛機低的多,且技術較為成熟,因此日常運行維護簡單、方便、可靠。目前的無人機基本都采用電驅動和燃油驅動兩種方式,電驅動一般采用鋰聚合物電池驅動直流電動機帶動無人機飛行,電池可重復充電若干次。

      (2)安全作業保障能力強。由于無人機遙感技術可采用自主和地面遙控兩種作業方式,并且可以隨意切換工作方式,因此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操作人員可在需要進行作業的高危地區控制無人機遙感技術開展工作,不需要人員進入現場,從而回避了操作人員的安全風險。

      (3)遙感數據精度高。由于無人機可以控制在低空飛行,所攜帶的精密遙感設備可獲取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資料。這種高分辨率影像資料可以讓技術人員獲取較小空間尺度上的地表細微變化、使得通過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資料來監測地質和人為活動對水利工程周邊的影響成為現實。

      (4)具備機動快速的應急反應能力。無人機遙感技術體積小、質量輕、操作簡單、轉場迅速,起降條件受場地限制較小,在廣場、公路或其他較開闊的硬質地面均可完成短時短距起降,快速獲取遙感數據。

      (5)能夠克服云層獲取數據。在很多地區由于受天氣影響, 導致云層較厚, 像衛星光學遙感等方式無法獲取數據。而無人機可在云層下方飛行,完全可以不受多云天氣條件的制約,從而可以克服云層獲取遙感數據。

      (6)可實現大區域、長航時及定點、定區域遙感監測。目前國內較先進的民用無人機可實現持續飛行 1 600 km,滯空時間16 h以上,飛行前可一次性設定超過100個航點。在飛行完原設定所有航點后,技術人員可實時上傳新航點,保證飛控技術的持續工作,避免了無人機降落后重新設定航點的操作環節。

      (7)實現多種任務的應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為多種小型遙感傳感器提供了良好的搭載平臺,如多光譜儀、熱成像儀、氣象傳感器、大氣采樣器、合成孔徑雷達等。使用者可以根據任務性質和任務目的針對性的選用相應的遙感裝置,從而保證了多種任務的綜合應用,實現了該技術運用范圍的最大化。

      3.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應用

      3.1 無人機遙感在水利工程防汛防旱應急搶險中的應用

      無人機在防汛防旱檢查中,可克服交通不便、情況危險等不利因素,迅速趕赴目標區域,立體地查看目標區的地形、地貌和水工建筑物、堤防的完好程度。利用機載遙感裝置,可實時向后方傳遞影像、圖片等信息資料,監視汛情旱情發展,為防洪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來源。小型無人機攜帶非常方便,在到達一定區域后將其放飛,操作人員可以在安全地域內操控其飛行,并進行相關信息的實時采集和監控,大大地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在防汛搶險中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

      3.2 在水利工程水行政執法中的應用

      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域大多有著面積較大、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特點,其巡查和執法工作很難做到全面細致。水利部門可采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定期或者適時獲取該區域的遙感影像,通過逐年影像的分析比對和對適時影像的研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水利管理范圍內生態環境變化和人為活動痕跡的動態演變情況,同時遙感影像也可作為水行政執法的依據。當前,污染物向江河湖泊非法排放情況日益復雜、變化頻繁,以往人工定期巡查的方式根本無法及時發現并有效處理。無人機遙感技術對排污口污染狀況的實時監測可以快速跟蹤突發水體污染事件,捕捉違法污染源并及時取證,為水行政執法工作提供及時、高效的技術平臺。

      3.3 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中的應用

      利用無人機遙感的高分辨率影像以及高精度GPS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可以為工程管理單位全范圍了解重要水工建筑物以及邊坡擋墻、防汛道路等水利設施的完好狀態,根據所獲影像反映出的問題及時采取加固、維修和改造的措施,從而可以有效避免水利設施險情的發生。在水利工程運行期間,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實時監控工程運行期間上下游周邊水域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比如在一些泵站、水閘運行期間,其周邊水域的水草等水上漂浮物可能會在進水口不斷大量積壓,如果任其進入流道會對運行中的閘站產生機組效率下降、水泵葉片損壞,閘門門槽卡塞等一系列不利影響。通過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適時掌控周邊水域水草漂浮物分布情況、為提前組織人員打撈,清除這些水上漂浮物,為保證閘站正常運行提供最直觀的圖像依據。又如在太湖流域,藍藻的生長周期短,一旦出現爆發性生長,其影響范圍廣,對周邊城市的供水安全會造成很大壓力,而通過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適時監控可以準確判斷出太湖藍藻爆發的影響區域,為隨后開展清除打撈工作、開啟閘站加快水體流通等科學調度提供最直接的圖像資料和決策依據。

      4.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運用規劃

      雖然無人機遙感技術有著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但作為新興技術領域,如何科學、合理的運用這一先進平臺,為水利工程管理服務,還有相當多的路要走。總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統一部署。針對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區域以及需求單位的情況,制定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采購、運用以及日常管理的規劃方案,實現單次飛行,多重任務,一機多用,信息共享。做到該技術運用范圍的最大化和使用成本的最優化。

      (2)構建平臺。針對無人機遙感技術采集到的不同數據,搭建一個基于數據分析的技術平臺,通過開發多種類的后期內業應用軟件,根據不同用戶的要求完成遙感信息的拼接、校正和解譯工作,在短時間內向用戶提交技術成果。

      (3)培養隊伍。通過技術培訓等手段培養一批既懂水利業務知識又懂航空遙感技術、既懂外業飛行又懂內業處理的技術骨干,建立一支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專業隊伍,確保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可靠運用。

      鑒于無人機遙感技術有著其獨一無二的應用優勢,隨著無人機技術和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無人機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強大的技術支撐,將能夠有力推動水利工程管理實現信息化、精細化、現代化。

      篇(9)

      中圖分類號:F40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在我國,自9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在地質調查中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得其對石油、煤、多金屬等自然資源需求量不斷增大,對地質調查的深度和區域要求更高,因此利用傳統的影像數據和地質調查調查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地質勘查的需求。[2-3]隨著高分辨率傳感器技術的日益成熟,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已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何將高分辨率影像數據應用于地質調查領域并充分發揮其優勢已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二、傳統影像數據特點及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1、傳統影像數據特點及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困境

      遙感技術擁有影像覆蓋面積大、信息量大、獲取信息快等諸多特點,從而使其在地質調查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地質調查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從此傳統的地質調查跟上了信息化步伐,這大大提高了地質調查的效率,減少了人力財力的耗費,加快了我國數字地質信息庫的建設步伐。但由于國家地質勘查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國家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使得采用傳統的低空間分辨率、低光譜分辨率較低影像數據進行地質調查過程中遇到了新的難題。

      2、傳統技術的應用

      目前,地質調查中所使用的影像數據多為TM、ETM、SPOT等中低分辨率數據,其數據特點及在地質調查中的作用較為廣泛,以ETM數據為例。ETM+傳感器是搭載在LANDSAT 7衛星上的,它被動接受地表反射的太陽輻射和自身發射的熱輻射,共有8個波段,覆蓋了從紅外到可見光的不同波長范圍。波段1-5和7為可見光。[4]近紅外以及短波紅外波段,空間分辨率為30米,其中第5和7波段為短波紅外波段;第6波段為熱紅外波段,空間分辨率為60米。其在地質調查中的主要應用為:

      (一)構造解譯

      在實際地質調查中,環形、線型等構造對地質體構造框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地質單元之間的接觸關系、礦產資源的分布等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構造現象在地質調查過程中尤為重要。根據ETM數據的分辨率和傳感器光譜范圍,利用ETM影像數據進行遙感地質構造解譯能在小比例尺下完成地質體基本構造解譯。對區域性大斷裂、大斷裂、巖體等均有較好的表象。

      (二)巖性解譯

      根據遙感成像原理,不同巖石對太陽光的光譜吸收范圍和反射范圍不同,從而使得傳感器上接收巖石反射的能量不同。ETM數據波普范圍為0.45~2.35μm,其中第7波段范圍為2.08~2.35μm,理論上影像對大類巖石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

      (三)地質災害解譯

      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對于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可以通過ETM、SPOT等中低分辨率影像進行解譯。

      3、傳統影像在地質調查中的不足

      (一)低光譜分辨率,難以滿足巖性解譯需求傳統影像的光譜分辨率較低,其對巖性的鑒別能力有限。在地質找礦過程中,除特殊情況外,很難普遍用于直接找礦,尤其是在植被覆蓋區或者是第四系大范圍覆蓋區很難直接進行應用。

      (二)低空間分辨率,難以滿足大比例尺地質調查需求在傳統的地質調查過程中,一般很難直接利用中低分辨率影像進行直接地質勘查工作,而是需要根據該地區地質演化過程和地質構造環境進行合理布線完成地質調查工作。隨著地質調查工作的深入,小比例尺階段的區調工作基本結束,取之而來的是大比例尺和較大比例尺階段的區調工作。從而傳統影像難以滿足地質單元細化、地質構造解體的需求。

      (三)低時間分辨率,難以滿足數字地質信息化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各領域爭先加快數字化建設。數字地質信息化也成為主要的信息化建設的一部分。傳統影像的周期較長,分辨率較低,難以和現行的地質調查程度對接,從而阻礙了數字地質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三、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在遙感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1、高分辨率影像地質調查優勢

      遙感技術進入21世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遙感技術本身的發展也是遙感地質調查深化的關鍵。新型遙感探測技術,特別是高光譜遙感技術比起目前常用的多光譜遙感技術具有更多的波段數(數十或數百個波段,多光譜幾個或十余個),更高的光譜分辨率(帶寬幾至幾十納米;多光譜帶寬則為百至數百納米),圖譜合一,解像能力到分子級,為遙感直接找礦(主要通過地球化學礦物組成信息提取)帶來了新的希望,而雷達遙感等新型探測技術又為這一希望注入了活力。但目前由于難以獲得高空間分辨率的高光譜衛星遙感數據,所以其在地質調查中難以普及應用。根據其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特點,其在地質調查中廣泛應用

      于巖性-構造填圖、遙感找礦等方面。主要優勢表現為:

      (一)高分辨率,追蹤地層界線

      Worldview-2影像數據具有0.5m分辨率,利用其高空間分辨率特點可以更加清楚的跟蹤地層界線,從而大視野、廣角度的圈定地質單元界線,使傳統地質調查更加直觀、更加精確。[5]同時對于高山、雪域、海洋等無人區或者工作條件困難的區域,高分辨率數據更是填補了區域大比例尺地質調查空白,節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時完善了區域地質調查系統。

      (二)地物識別,圈定巖性界線

      地質調查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定調查區巖性組成、區域構造演化。高分辨率數據可以利用其高光譜分辨率特點,對調查區內大類巖石進行鑒別,從而結合該地區實地勘探路線,明確調查區古地質環境,建立構造演化模式,完善調查區地質體系。

      (三)結合地質環境和成礦規律,精確圈定成礦靶區

      利用高分辨率數據完成調查區巖性-構造解譯后,結合區域成礦規律及調查區古地質環境建立調查區成礦模型,并精確圈定成礦靶區。

      2、探索高分辨率數據地質調查新方法

      (一)高中低分辨率數據協作機制

      中低分辨率數據在地質調查中能更加有效的體現地質體宏觀巖性、構造特征,建立調查區內地質體宏觀架構。高分辨率數據,能有效的展示地質體之間精確界線及地質體內部各巖性單元的接觸關系。因此,在實際地質調查過程中,建立高中低分辨率數據協作機制,將宏觀構造,細微結構有機相結合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各種分辨率數據優勢,深化地質調查程度

      (二)信息技術應用

      針對礦產資源勘查,后遙感應用的技術構成是在信息源上集遙感信息、地質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球化學信息等多源地學信息為一體,在方法技術上集圖像處理技術、GIS技術、GPS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多媒體技術、仿真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及傳統地學方法為一體的信息綜合、方法集成、表達多維的應用技術。

      (三)遙感找礦模式建立和預測

      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圈定巖性-構造界線,構建遙感找礦影像模式。從找礦的角度說,它表現為一個遙感解譯信息的集成和工作的流程,從影像角度說,它又包括了模式的遙感影像結構。正確而合理的遙感找礦影像模式的建立以典型礦床地質研究為前提,確定成礦、控礦的主要因素,以此作為遙感信息獲取的依據和出發點,開展進一步的遙感系列專題圖像處理和研究工作,將這些要素從相關的遙感圖像上解譯和提取出來。并通過成礦特征到遙感特征的關聯,使之形成有機的匹配和組合。綜合區域成礦特征、成礦規律及控礦條件,建立遙感找礦模型從而進行有效的成礦預測。

      四、結束語

      目前,遙感地質調查在地質調查領域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合理科學的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特長,充分結合多學科優勢,開展地質調查將是未來遙感地質調查的方向。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多角度多元化,構建遙感找礦模型,將是未來地質找礦新的風向標。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P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c)-0042-02

      近年來,隨著廣西沿海某市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舊城改造、新城建設的浪潮席卷全市域,城市規模迅速膨脹,隨著城市建設用地量逐年增大,城市急速擴張導致城市用地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為了監測和整治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及時、準確地掌握城市建成建設的范圍、質量、分布及其變化趨勢,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與規劃。遙感技術在城市動態監測過程中的應用,不僅為政府部門提供相對完整、全面、具體的城市變化信息,也為政府的管理提供事實依據。

      1 監測目標范圍

      城市建設建成區范圍的定義:建成區概念是指城市行政范圍內,實際建成或正在建成的、相對集中分布的地區,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到近郊區內、但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的其他城市建設用地,城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盡管未同市區聯成一片,但同市區的聯系十分密切,已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視作城市建成區。

      該文監測具體時間段和范圍:針對城市規劃標準(GB/T50280)對城市建成區和開發區分的定義,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特利用遙感影像對該市市內6區、環城4區的中心城區以及各類開發區等區域的范圍和面積進行統計核定。監測時間為2008年至2012年的變化。

      2 遙感監測所用的資料

      監測用的遙感影像數據的是2008年和2012年的10月SPOT-5衛星遙感影像,需要先期對遙感影像做處理,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工作包括糾正、融合、配準、鑲嵌、分類等處理。SPOT5的數據參數如表1。

      3 遙感技術進行城市建設變化監測方法

      城市遙感動態變化監測一般有2種方法。

      一是目視解譯:直接在遙感影像判讀,可以疊加地形圖等輔助信息進行精確判讀。

      二是計算機信息提取:這里主要是運用遙感圖像的計算機分類技術(監督和非監督分類)進行計算機自動信息提取,對廣西沿海某地區的影像進行處理,根據需要運用不同的波段進行分類。

      本文主要用人機結合的解譯方法:依據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在2個年度的衛星影像上利用遙感技術在室內對遙感影像進行計算機分類與目視判別結合該市各區縣的行政界線的范圍初步確定建成區范圍和對于在室內不能確定的范圍到野外實地核實的方法確定建成區最的邊界線。

      4 城市建設變遷監測案例

      對城市建設2個年度現狀的監測可以快速準確的獲得城市(城鎮)區域內建設變遷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地區的城鎮擴張情況。本文以廣西沿海某市2008年(左邊影像)和2012年(右邊影像)城市建設擴張變化進行監測,圖1中標示區域是2012年建設擴張的新城區。

      5 結語

      近年來遙感技術(RS)它能快速、動態地提供地球表層的信息,為人們提供高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滿足城市建設變遷動態監測害,在完善和服務城市用地建設執法檢查和監測城市土地利用規模等方面的督察工作上。充分發揮遙感在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中的作用,確保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調查統計數據的準確可靠,為執法檢查和掌握城市用地規模和結構等提供一種快速、高效的高科技手段。

      參考文獻

      [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1.

      [2] 黃慧萍,吳炳方,李苗苗,等.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綠地快速提取技術與應用[J].2004,8(1):68―74.

      [3] 劉,賈明.遙感技術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J].華北國土資源,2005(2).

      [4] 陳昆侖,陳旭,曾克峰.基于遙感技術的城市用地的擴張分析[C]//湖北省地理學會2006優秀學術論文集(地理科學類).2006.

      [5] 郭云開.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遙感評價方法研究與應用[D].中南大學,2008.

      [6] 王艷君,姜彤,呂宏軍.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土地利用時空動態變化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2).

      [7] 胡自寧;陳玉蘭.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的應用方法[C]//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自然科學篇).2004.

      [8] 周成虎,駱劍承,楊曉梅,等.遙感圖像地學理解與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篇(11)

      中圖分類號:TP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22-0036-02

      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切實保護土地資源盡快提高土地調查評價信息化水平,改變傳統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準確、快速地掌握國土資源現狀、潛力、變化規律和利用狀況,科學規劃、配置、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實現國土資源決策、管理現代化和服務社會化,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當務之急,也是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搞好土地資源調查評價信息化既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事關全國大局和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重大問題。 第二次農村土地調查是對農村土地資源的一次詳細調查,掌握我國大半江山資源變動情況,農村土地調查也是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供指示,為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據,也為國家宏觀調控及管理提供參考。

      一、農村第二次土地調查

      摸清土地資源家底,掌握真實的土地利用狀況,獲取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次調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成果核查作為二次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真實、準確的重要手段,是保證調查成果質量的有效措施,是做好二次調查工作的關鍵。

      摸清土地家底,還關系18億畝耕地保護措施的落實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關系千家萬戶土地使用者、土地所有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推進。加強土地調控,確保土地的科學、合理使用,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尤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成為首要任務之時,摸清土地家底,才能對土地家底有清醒的認識,防止以保增長為名亂占土地,使保增長始終在節約集約用地軌道上進行。

      農村土地調查主要包括:界線及控制面積、地類調查(地類調查方法、外業調查基本程序及要求、線狀地物調查、圖斑調查、零星地類調查、地物補測、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填寫)、耕地坡度等級確定、田坎系數測算與扣除、海島調查、面積計算以及基本農田調查等。

      二、遙感技術在農村土地調查中的應用

      (一)技術方法

      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0000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如圖1所示:

      基于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0000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并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準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采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準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如圖2所示。

      基于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方法:按照國家統一指定的數據庫標準和技術規范,以農村城鎮為單位,系統整理調查記錄,逐圖斑錄入。對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數據庫。

      (二)遙感技術應用

      航空遙感影像一直是中國城市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的主要信息源。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要求是采取航測遙感影像,制作地方調查底圖,保證基礎底圖的客觀性和統一性。IMU/DGPS輔助航空攝影測量技術、數字航空攝影技術、低空數碼遙感等航空數碼遙感新技術,可以彌補傳統航空攝影技術的薄弱環節,對機場和天氣條件的依賴性較小。飛機在航攝飛行中直接測定航攝儀的位置和姿態,并經嚴格的聯合數據后處理,獲得定向測圖所需的高精度航片外方位元素,可實現無或極少地面控制的航片定向,進而大大縮短航測成圖生產周期,節省成圖費用。生成的遙感數據具有高分辨率、高成像質量優勢,以及方便計算機處理管理、快速、低成本的特點。在土地資源信息化管理中,航空數碼遙感新技術可廣泛應用于生產更新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件,如1∶500,1∶1000,1∶2000比例尺專題圖,非常適合于小城鎮、村莊、大型廠礦企業的土地利用信息快速獲取,如圖2所示。

      遙感作為一種高效獲取信息的手段,其蘊涵的信息量豐富、全天候、信息獲取周期短和多光譜特性,在我國土地資源調查監測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首先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土地調查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目前全國許多地方,為了配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已經完成和正在啟動以遙感為主要數據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實踐證明,遙感技術在土地調查能夠提供較為準確的信息,具有應用遠景。

      第三,遙感技術在農村產權調查、城市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等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在農村產權調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數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數省份的農村產權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

      從總體上,遙感技術不斷成熟,高分辨率、高光譜遙感以及雷達影像應用于土地資源調查技術日趨成熟。在項目的進展過程中,通過不斷追蹤新技術和新方法,促使遙感技術和手段從宏觀化向微觀化發展,應用水平也在向縱深化發展。同時為了探索高光譜數據在土地動態監測中應用潛力,國土資源部開展高光譜在土地動態遙感監測中試驗研究。該研究以成像光譜數據為主要遙感信息源,在現有土地動態遙感監測技術、方法、流程基礎上,通過成像光譜技術在土地動態監測中的應用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較高自動化和定量化程度的土地動態遙感監測技術流程,為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土地資源管理提供先進的技術手段。

      三、結語

      目前農村土地調查全面完成,城鎮土地調查扎實推進。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農村土地外業調查已經全面完成;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完成96.3%;城鎮土地調查完成7.2萬平方公里,完成比例為72%;已有1954個縣級調查單位開展基本農田上圖工作。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取得積極進展。實踐證明,遙感技術具有應用前景,信息準確,程序簡便,同時也減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資成本,在土地調查中各種手段中,遙感技術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也在土地調查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慶十,李金鹿.遙感技術在河北省土地調查中的應用與展望[J].國際太空,2006,(8).

      [2]戴曉琴.淺談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8,(23).

      [3]程全國.應用遙感技術開展農業動態監測的可行性探討[J].遙感技術與應用,19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国产精品哟女在线观看|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日产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欧美精品区一级片免费播放| www.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99热成人精品免费久久|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亚洲综合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