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城鎮經濟與管理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財政支出為主要載體的社會經濟建設活動,帶來了我國前所未有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78—2007年期間,國家財政支出從1122.09億元增加到49781.35億元;GDP總量從3645.2億元增加到249529.9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9%;人均GDP由381元增加到18934元,增加了近50倍[1]。但是,截至到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例也擴大到3.36:1,絕對差距首次超過1萬元。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為代表的社會不公平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不容忽視的問題。可見,在財政支出所具有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增長的三大職能中,收入分配職能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和體現。那么,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協調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問題上,財政支出應怎樣安排呢?這不但是發達國家財務管理論文,也是轉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常爭論不休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借助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系統地研究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2]的動態影響機制。
一、文獻述評與理論分析
(一)文獻述評
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研究都強調經濟效率,而不太注意收入分配差距。只要經濟增長符合帕累托效率,就沒有壞處,哈耶克認為這就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命題核心期刊。受其影響,西方學者們大多重視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加之二戰后世界各國政府普遍把經濟增長列為財政支出的首要目標,使得這種研究趨勢更是盛極一時,而對于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關系的研究則明顯滯后。
對于國內研究而言,目前已有的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的影響研究還比較少。學者們大多側重于財政支出總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或者是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關系的研究,鮮有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與財政支出結構之間的關系。而且,在劃分財政支出結構的分類標準上大家還未達成共識,再加上對社會公平系數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最終導致實證分析結論存在差異。寇鐵軍、金雙華(2002)以基尼系數為社會公平指標,將財政支出劃分為公共福利支出和非福利支出,利用簡單回歸分析得出我國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問題重視不夠的結論。孫文祥、張志超(2004)以城鎮對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額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作為社會不公平指數,構造了六個模型方程分別研究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的問題,得出地方財政支出具有顯著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央財政支出可以明顯改善社會公平程度,不同的財政支出項目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貢獻具有顯著差異的結論。王莉、冉光和(2007)利用基尼數據等指標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呈負效應的結論。劉成奎、王朝才(2008)以城鄉居民收入差為社會公平指標,分析不同財政支出項目對城鎮、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冉光和、潘輝(2009)對全國居民、城鄉居民以及東中西居民三個樣本進行公共支出與收入分配關系的VAR模型實證研究,得出公共支出對居民收入分配起到了負面影響結論。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論文,國內外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研究基本上是圍繞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或者是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進行單一靜態研究。然而,追求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是政府安排財政支出所面臨的永恒主題。只考慮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忽視社會公平的問題,或者離開經濟增長而單一的研究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得出的結論都可能有失偏頗。這是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影響不可或缺的研究思路。基于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脈沖響應函數等動態分析方法系統考查財政支出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動態影響。
(二)理論分析
財政支出結構是指各類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按照經濟性質不同,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分為政府投資性支出、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政府轉移性支出三種。三種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重的變動,直接反映了財政支出職能的調整。一般而言,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直接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具體地說,從需求方面講,投資性和消費性支出與私人支出無異,直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通過乘數效應拉動經濟增長;從供給方面講,投資性支出會影響生產函數而間接拉動經濟增長,如基礎設施建設等支出會形成社會物質資本,從而解決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因素;科學、教育以及衛生等領域支出會形成人力資本,從而提高勞動者生產率,改善社會生產技術,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核心期刊。相反,轉移性支出具有兩面性,它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也能熨平收入分配不均。具體地說,從需求方面講,轉移性支出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了社會總需求。同時財務管理論文,當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時,轉移性支出能夠縮小甚至彌補收入分配不均的缺口,穩定社會公平秩序。從供給方面講,轉移性支出也是一種典型公共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特征。
因此,在財政支出結構上,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比重越大,表明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較強;轉移性支出比重越大,表明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較強。
二、變量選取與研究方法
(一)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1978—2006年社會公平指標、經濟增長指標以及財政支出結構指標共同構建VEC計量模型進行分析。各變量均為年度變量,并用GDP平減指數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由于中國統計年鑒中沒有GDP平減指數,這里借鑒司春林(2002)的做法,用公式進行換算,GDPiindex表示第i年的GDP指數,GDP1978index表示1978年GDP指數(1978年=100),GDPi表示第i年的名義GDP值,GDP1978表示1978年名義GDP值。需要指出,我國預算外支出結構不具有明顯特征,波動性較大,所以我們暫不考慮財政預算外支出,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8》以及國研網教育版宏觀經濟年度統計數據庫。
(1)社會公平指標上我們選取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衡量。首先,選擇上梯形面積法計算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Mi表示某一收入水平組家庭累計百分比,Qi表示某一收入水平組收入數累計百分比。其次,按照R.Msunarum公式計算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G1G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財務管理論文,P1P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占總人口的比重,u1u2分別表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u表示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G表示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
(2)經濟增長指標上我們選取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衡量。根據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100)/100公式計算而得,其中以上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為100。
(3)財政支出結構指標上我們分別選取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以及轉移性支出各自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衡量。依據官方統計數據,財政投資性支出包括基本建設支出、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支農支出以及科教文衛支出等;財政消費性支出包括增撥企業流動資金、地質勘探費、工業交通等部門事業費、國防支出以及行政管理費等;財政轉移性支出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政策性補貼支出等。
表1 變量定義表
變量名
變量解釋
變量名
變量解釋
Gini
全國居民基尼系數
GDP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GIV
財政投資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GCS
財政消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GTR
財政轉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二)研究方法
為了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首先利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非平穩變量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如果變量是單整的,借鑒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理論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以確定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社會公平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進步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揭示變量之間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用數據的動態非均衡過程來逼近經濟理論的長期均衡過程,更加全面認識變量之間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和動態的短期關系;構造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確定不同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動態影響程度核心期刊。根據研究需要,構造出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計量模型1和模型2。同時,為了避免模型回歸分析中可能存在異方差和多重共線性問題,對變量數據取自然對數。其中,i是滯后階數,n是樣本個數,是擾動向量。
模型1:
模型2:
三、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
利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考慮殘差項序列相關的ADF單位根檢驗法,滯后長度根據SIC法則自動選擇,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于非平穩性的變量進行差分處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表2的ADF檢驗結果顯示,樣本期間內僅有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財務管理論文,但是它們的一次差分都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即這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單整I(1)。
表2 ADF檢驗結果
變量名
檢驗類型(c,t,k)
ADF檢驗值
伴隨概率p值
結論
lnGini
(c,t,0)
-2.0240*
0.0430
平穩
lnGDP
(c,t,3)
-3.9201*
0.0263
平穩
lnGIV
(c,t,0)
-3.2130
0.1023
非平穩
D(lnGIV)
(0,0,0)
-4.7690**
0.0000
平穩
lnGCS
(c,0,2)
-3.4119*
0.0198
平穩
lnGTR
(c,0,3)
-2.3022
0.1790
非平穩
D(lnGTR)
(0,0,2)
-3.2291**
0.0024
平穩
注:(1)檢驗類型(c,t,k)表示ADF方程中的截距、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2)*、**分別表示在5%、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3)D表示對變量進行一次差分。
由于上述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平穩序列,其它變量都是水平平穩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利用Johansen檢驗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如果它們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則表示雖然在短期內它們具有各自的變動規律,但在長期內卻存在著共同的變化趨勢。根據AIC、SC信息準則以及似然比LR統計量確定最優滯后階數值為2。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原假設
特征根
Trace 統計量
Max-Eigen 統計量
None
0.8595
131.22**
51.02**
At most 1
0.7939
80.20**
41.06**
At most 2
0.6003
39.13
23.84*
注:**表示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趨勢假設:時間序列有均值和線性趨勢項,協積方程只有截距項。
(二)VEC模型估計
表3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跡檢驗和最大特征根檢驗存在沖突財務管理論文,前者認為有2個協整關系存在,后者認為有3個協整關系存在。對于這樣的情況,檢驗估計得到的協整向量,并將選擇建立在協整關系的解釋能力上。同時,運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我們得到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方程(見表4)。
表4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方程
協整方程
模型1
LnGini=-1.70LnGIV+9.37LnGCS-0.19LnGTR+12.98
(5.40**) (-1.73) (2.63*)
模型2
LnGDP=2.47LnGIV-26.81LnGCS+1.38LnGTR-25.01
(-6.25**) (2.91*) (-3.58*)
誤差修正方程
模型1
DLnGinit=-0.30ecmt-1+0.10ecmt-2+0.34DLnGinit-1+0.24DLnGinit-2-1.45DLnGDPt-1+0.46DLnGDPt-2
(-2.75*) (1.74) (1.05) (0.73) (-2.55*) (0.71)
+0.26DLnGIVt-1+0.35DLnGIVt-2+0.27DLnGCSt-1-0.44DLnGCSt-2-0.19DLnGTRt-1+0.11DLnGTRt-2+0.11
(2.74*) (0.76) (2.91*) (-1.36) (-1.07) (2.56*)
模型2
DLnGDPt=-0.02ecmt-1-0.003ecmt-2+0.07DLnGinit-1-0.16DLnGinit-2+0.39DLnGDPt-1-0.41DLnGDPt-2
(1.27) (-3.13*) (0.59) (-2.38*) (2.15*) (-2.71*)
+0.17DLnGIVt-1+0.05DLnGIVt-2-0.08DLnGCSt-1-0.08DLnGCSt-2-0.05DLnGTRt-1-0.03DLnGTRt-2+0.10
(2.30*) (0.32) (-2.78*) (-0.65) (-2.82*) (-1.04)
注:**、*表示在1%、5%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需要指出,括號內數字為T檢驗值,基尼系數取對數為負數,所以模型1協整方程表明長期中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與社會公平成正相關,且投資性支出貢獻度相對較大;財政消費性支出與社會公平無顯著關系。誤差修正方程表明社會公平變動偏離長期均衡關系時,其負反饋修正機制產生效果,但修正速度很慢。經濟增長率、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的一期滯后差分值和轉移性支出的二期滯后差分值對短期社會公平調整都有顯著影響。模型2協整方程表明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都有顯著影響,消費性支出貢獻度相對較大。誤差修正方程表明經濟增長偏離長期均衡關系時,其負反饋修正機制產生效果,但修正速度更慢核心期刊。社會公平、財政支出以及前期經濟增長都對本期經濟增長的變動有顯著影響。
(三)因果檢驗
Granger(1988)指出,如果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也一定存在某種形式的Granger因果關系,或單向的,或雙向的。協整分析得出的經驗方程只能表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或至少一個方向的因果關系,要想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還需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表5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結論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3.72906
0.0291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1.85800
0.1710
接受原假設
LnGIV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2.77932
0.0692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V
3.96284
0.0238
拒絕原假設
LnGC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0.07063
0.9749
接受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GCS
0.70548
0.5605
接受原假設
LnGT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26
3.05082
0.0537
拒絕原假設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TR
2.39282
0.1004
接受原假設
LnGIV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2.96578
0.0581
拒絕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V
0.37126
0.7746
接受原假設
LnGC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0.54046
0.6604
接受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CS
0.96788
0.4283
接受原假設
LnGT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ini
26
2.33310
0.0815
拒絕原假設
LnGin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TR
0.23638
0.8699
接受原假設
表5檢驗結果與ECM模型基本一致,在Granger因果關系上,我們取10%置信度水平可得到如下結論:(1)社會公平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不是社會公平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我國社會公平問題比較復雜,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分配不均可能不是社會公平的決定性原因,可能還有人力資本和制度等原因。(2)財政投資性支出與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因果,這符合凱恩斯乘數-加速原理。(3)財政投資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既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財務管理論文,又是社會公平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除了擴大社會有效需求,財政投資性支出為私人創造了平等的受教育和醫療保健等起點公平條件,轉移性支出為私人脫貧致富的最終實現創造了結果公平條件。
(四)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
Johansen協整檢驗、向量誤差修正機制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僅能說明變量之間的長期或短期關系,而我們更關心系統沖擊對各個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和各個變量對沖擊響應的方向、時滯效應以及穩定過程。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脈沖響應比較各種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強度和方式,通過方差分解來進步評價不同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表6VAR模型平穩性檢驗
Root
Modulus
Root
Modulus
0.996398
0.996398
0.603642 - 0.570974i
0.830900
-0.864283
0.864283
0.603642 + 0.570974i
0.830900
-0.087091 - 0.859657i
0.864058
0.149442 - 0.727316i
0.742510
-0.087091 + 0.859657i
0.864058
0.149442 + 0.727316i
0.742510
0.691905 - 0.508023i
0.858382
-0.670197
0.670197
0.691905 + 0.508023i
0.858382
-0.600645
0.600645
0.798529 - 0.261842i
0.840363
-0.155832
0.155832
0.798529 + 0.261842i
0.840363
如果被估計VAR模型所有根的模倒數小于1,則其是穩定的。若模型不穩定,此時模型并不具有可逆性,脈沖響應函數的標準誤差是無效的。在考察變量響應之前,先檢驗VAR過程的穩定性,如表6所有根的模均小于1,可以肯定VAR過程是平穩的、可逆的。
圖1 基尼系數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 圖2 經濟增長率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
(1)由圖1可以看出,財政投資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基尼系數前十期產生正向影響,第六期達到最大值0.018494,從第十一期起轉為負向影響,之后逐漸收斂,表明財政投資性支出對我國社會公平的影響具有一定滯后影響;財政轉移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基尼系數產生負向影響,之后逐漸減弱,雖然其后過程有細微波動,但在整個沖擊響應階段保持微弱的負向影響,表明財政轉移性支出對我國長期社會公平有一定促進作用;而財政消費性支出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不穩定,波動較大,后期逐漸收斂。
(2)由圖2可以看出,財政投資性支出標準差擾動對經濟增長率交替產生正負影響,最終維持在-0.001410影響水平上,這表明財政投資性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先表現出引致效應,隨后產生擠出效應;財政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標準差擾動對經濟增長率產生正向影響財務管理論文,其后過程雖有波動,但在整個沖擊響應階段對經濟增長率保持正向影響,這表明財政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穩定的引致效應,不存在擠出效應。
圖3 基尼系數方差分解圖4 經濟增長率方差分解
(3)由圖3可以看出,財政消費性支出和經濟增長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很小,基尼系數預測方差主要受其自身、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影響,整個期間自身影響逐漸減弱最終鎖定43%,不同的是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影響都是逐漸增加,最終分別穩定在33%和13%。
(4)由圖4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受其自身影響最大,除此之外基尼系數對其影響逐漸減弱至12.5%,財政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對其影響迅速增加至9%和13%,而整個期間財政轉移性支出對其影響基本穩定在3%。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在社會公平與經濟增長日益沖突的背景下,本文從財政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三方面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進行了動態分析,最終研究結果表明:
(1)長期中社會公平有利于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增長對社會公平的影響不顯著核心期刊。但是,短期中經濟增長和財政支出對社會公平具有顯著影響。
(2)財政支出分別與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存在協整關系。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在發展變化中都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反向誤差修正速度很慢,都需要不同財政支出的變動進行調整。
(3)在財政支出結構上,財政消費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財政轉移性支出對社會公平具有顯著影響,而財政投資性支出具有兩面性,基礎設施等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科教文衛等人力資本投資對社會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創造了條件。
因此,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和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根據不同時期既定政策目標和社會環境,政府應該適時調整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具體而言財務管理論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在財政支出以促進經濟增長為首要目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增加財政消費性支出的同時,增加財政投資性支出。短期內,農村基礎設施、鐵路和公路等基本建設方面的投資性支出可以帶動經濟快速增長;長期內,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民生領域投資性支出可以緩解社會不公平壓力,這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在財政支出以緩解社會不公平程度為首要目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度提高財政轉移性支出比重的同時,適當增加民生領域財政投資性支出。不過,應特別注意不能簡單指望調整這類開支比重就能夠自動地實現改善社會公平的目標。因為,在我國社會公平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單單是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制度結構與變遷所帶來的不公平更是關鍵之所在。
第三,財政支出不能片面地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對立起來,而應有所重點有所兼顧。一定程度的社會不公平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增長,進而維持社會整體公平以及高質量的公平。
參考文獻
[1]Aschauer D., 1989,Is Government SpendingProductive?[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es,23:177-200.
[2]Holtz-Eakin D.,1994,Public-Sector Capital and theProductivity Puzzl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6:12-21.
[3lGrler K., Tulloek G.,1987,An EmpiricalAnalysis of Cross—NationalEconomic Growth,1951—1980[J],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259-276.
[4]Musgrave R.A.,Fiscal Systems[M].UnitedState: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5]Barro R.J.,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103-125.
[6]Summers R.,Heston A.,1988,A New Set of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Real Product and Price Levels:Estimates for 130 Countries[J],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34:1-25.
[7]Philip J.Grossman,1987,The Optimal Size of Government[J],PublicChoice,53:131-147.
[8]Oscar Altimir,1996,Economic Developmentand Social Equity:a Latin American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38:47-71.
[9]Irma Adelman,Cynthia Taft Morris, Economic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0]Allan H.Meltzer,Scott F.,Richard,1983,Tests of a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J],Public Choice,41:403-418.
[11]Robert J.Barro,Xavier Sala-I-Martin,1992,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Th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645-661.
[12]Barro R.J.,1991,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of Countri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407-443.
[13]Bajo Rubio O.,2000,A futher Generalization of theSolow Growth Model:the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J],Economic Letters,68:79-84.
一
社會學對社會轉型的界定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經濟體制的轉軌,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二是社會結構的轉變,主要是指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的轉變等。本文中的社會轉型是指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引導出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它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變,而且還促使我國倫理道德觀念進入了轉型發展時期。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運行是依靠權力來維系的,由國家通過指令與服從建立經濟秩序,統一對資源進行配置,以克服個體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混亂,誠信體現著對黨和國家政治上的忠誠和倫理道德方面的正統,并被強化。這時,不存在競爭,也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搞假冒偽劣、損人利已,破壞信用的空間很少,甚至沒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體制以及法律體制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沖擊和瓦解著人們原有的誠信道德觀念現代企業管理論文,而新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誠信道德觀念仍末建立,而恰恰是這種舊破新末立的特殊社會轉型時期,構成了中小企業誠信危機產生的契機。因而中小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下,他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了制假售假嚴重、債務債權糾紛多、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等失信現象,這些行為嚴重地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需對其進行治理。
二
結合我國實際和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一般認為,實現誠信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來進行約束的,即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所謂的法律制裁主要是通過國家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制度來對人民的行為進行限制。所謂的道德制裁主要就是指通過社會的輿論和良心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限制。這兩者是通過相互作用來對誠信發揮作用的。
第一,加大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實施誠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其一,加強中小企業員工的誠信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企業要實現誠信經營,必須在企業內部實施誠信教育,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律機制來保障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教育的效果。一是,要認真制定誠信經營準則,使中小企業員工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誠信經營準則有哪些內容,什么是屬于誠信經營行為,什么是不屬于誠信經營行為,從而使中小企業員工有章可循,能夠自覺地接受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準則。二是要建立誠信經營的獎懲機制。對遵守誠信經營準則的員工給予必要的獎勵,對于違反誠信經營準則的員工要給予必要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員工遵守誠信經營準則。正如一石說:“一個社會的道德完善與否,僅靠每個人的內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如果有一種機制,能從惡的人的信用記錄上留下污點,并讓他為這個污點付出沉重的代價,那么整個社會的信用就一定能走上正道論文格式范文。”[1]因此,中小企業員工必須在內部實施誠信經營教育,豐富他們的誠信經營知識,提高他們的誠信經營水平,使他們樹立起敬業愛崗、公平競爭、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風尚。
其二,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誠信價值觀教育
由于中小企業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誠信缺失已經嚴重制約其參與正常的生產經營和對國民經濟各方面作用的發揮,那么,中小企業誠信道德建設顯得更是令人矚目。所以,中小企業應作為誠信道德建設的重點,應首先進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然后以點帶面,影響和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逐步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他們形成互動,從而促進中小企業誠信道德建設。
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誠信價值觀,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的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揚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為達到這種要求,首先,加大社會信用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治”。培養信用意識是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有利于市場主體的自律和對信用資源的開發利用。當前,要廣泛深入地開展講誠信的宣傳活動,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的正確引導,向社會宣傳誠信是一切道德依賴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對中小企業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在全社會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恥”的輿論環境,從而以誠信道德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如太倉市在開展誠信建設過程中注重抓好示范點,以點帶面,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一是在城區商貿最集中的人民路開展創建“誠信經營規范服務示范街”活動,確立了10家誠信服務示范窗口及20家參創單位,通過這30家單位的引導,帶動全市商貿流通行業的誠信建設。二是在太倉民營經濟最壯大的璜涇鎮召開創建誠信企業動員會,選擇了四家影響較大的企業作為示范企業,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帶領全市民營企業深入開展誠信創建活動。三是在全市窗口服務單位,開展“誠信服務”示范窗口和示范崗的評選活動,引導更多崗位由“微笑服務”向“誠信服務”提升。四是抓好鄉鎮示范點,把璜涇鎮、新聯村作為全市農村創建的示范點。[2]其次,要努力為誠信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加強法制教育與宣傳,營造社會輿論環境,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使誠實守信成為每個中小企業立足于社會、立足于市場的根本,在全社會形成遵守契約、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目前,我國對違反道德特別是違反誠信道德規范的行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一般只是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不能給予應有的懲罰,這事實上就是縱容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不講誠信行為,應當改變這種傳統的做法,用法律手段解決不講誠信行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制止中小企業的不講誠信行為。
第二,加大信用立法力度,嚴格依法辦事
其一,完善信用制度的相關法律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誠信的基礎和依據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信用的法律體系,便是營造和保護講信用的社會環境的第一要務。信用缺失是一種違約行為,經濟學分析表明,經濟活動主體是否選擇違約,主要看違約成本的高低。當違約行為的預期效用超過的時間及另外的資源用于從事其他活動所帶來的效用時,便會選擇違約。所以治理中小企業誠信缺失問題,必須立法先行,盡快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我國目前有關信用的法律法規涉及《擔保法》、《個人信用實名制》、《個人消費信貸實施細則》等。就體系而言很不完整,就立法層次而言,大多屬于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對中小企業的失信行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來處理,制裁的力度明顯不夠。如《合同法》中對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只是籠統地指出“應承擔違法責任”因此,對現有法律法規不完善之處,要通過細化法律來進行調整,提出明確規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過立法保護經濟主體的交易自由權和財產權,這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性制度。另外還要建立有關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其內容應涵蓋信用等級評定、資信評估、咨詢機構和公共信息、數據的取得與使用程序等。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強化違約責任追究,不僅對逃廢債務的單位要處罰,而且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構成違法追究法律責任。
其二,嚴格依法辦事,加大執法力度
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階段,更需要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從司法和執法上落實法律責任,通過加強對失信經營者的打擊力度,強化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部門的執法權,建立有效責任追究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使法律制裁對實行中小企業信用行為發揮有效的作用,實現真正的法治,這也是保證中小企業信用建立的前提條件。如溫州的樂清縣柳市鎮中小企業的轉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十多年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柳市黑潮”曾攪得全國不得安定,國務院曾史無前例地為了一個小鎮下發了國辦【1990】29號文件,開展了毀滅性打假行動。全鎮1267家低壓電器門市全部關閉,1544家庭生產戶全部歇業。十多年后的今天,柳市鎮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全國所選用的低壓電器,有50%來自這個濱海小鎮,僅財政收入一項,就由1990年的幾百萬元上升到2000年的3、45億元。同時,柳市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低壓電器出口基地,一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居全國之首。今天的柳市是真正名副其實的電器之都,同時也是打假打出的電器之都論文格式范文。[3]
第三,建立和完善符合國家規范的信用體系,以制度約束失信行為
其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
目前,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所有權主體缺位,產權關系不明晰,沒有明確的最終責任主體。對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來說,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既缺乏產權所有者從外部進行有效約束,又缺乏一種基于自我財產利益的自我約束,在這種產權約束的條件下,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就淡化中小企業經營者的責任意識,使中小企業經營者只追求權利而逃避責任,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最終導致其經營行為短期化,而不顧及誠信。私有中小企業不講誠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產權缺乏有力的保護,最終導致私有中小企業經營者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樣能從長計議,從而使中小企業追求短期行為是必然的。一旦經營主體不注重對長期利益的關注,信用的基礎就會被摧毀,使中小企業追求短期行為是必然的,那么必須嚴加治理。為此,一方面,政府必須明晰中小企業產權,明確其責任,使中小企業經營者成為真正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政府應制定長期和穩定的保護其發展的政策。使中小企業形成穩定的長遠經營預期,做到誠信經營。
其二,不斷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廣義的信用體系包括信用記錄、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估、信用保證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內的信用系統。狹義的信用體系指以獨立的中介機構為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收集和分析個人和企業的信用資料,為客戶提供當事人信用狀況等證明資料的社會化的信用系統。中小企業的誠信建設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支持現代企業管理論文,要使中小企業走上誠信發展之路,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同明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中小企業行為,做到讓守信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失信者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要求必須建立起一套符合國家規范的信用體系制度。當前,要重點建立企業與個人信用檔案、社會信息系統、社會保障體系、任用干部的道德機制等制度,以形成以市場規則為基礎,制度健全、手段完備、調控有力、管理有序的社會信用體系,為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條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事實上目前社會和政府也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如國家經貿委等十部門今年5月份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步驟地建立中小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建立信用風險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監督管理系統。”廣東提出建立的企業“黑名單”檔案制度,江西的“經濟戶口”管理制度,以及浙江的“企業信用查詢系統”都在為這一方面而努力,但相比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而言,目前的立法工作還有待加快。雖然目前我國現行維護信用有關的法律條款在多種法律中涉用到,但內容都比較零散,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規范的信用法律對企業失信行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來處理,制裁力度明顯不夠,使違法成本遠遠低于違法收益,使得中小企業的“守信”走向“失信 ”。銀行在合法債務工作時,往往陷入“贏了官司賠了錢”的狀況之中。“執法難”已經成為治理“失信”行為的頑癥,從而加劇信用危機的程度,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信用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況
周口市地處豫東黃淮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適中,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好。因本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少。據周口市統計局2009年資料,全市總人口1090.57萬人,耕地面積1251.2萬畝,城鎮化率29.4%。當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683.44萬畝,總產量716.71萬噸,兩項數據分別占河南省總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個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農村村莊規劃建設的現狀
通過對周口市轄區內部分縣(市、區)的農村調查,我們認為目前該地區在村莊規劃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部分村莊居民房屋建設布局零散,農民在村頭或路邊的責任田及自留地里亂搭亂建小飯店、小超市、小加工廠、田間宅院等現象普遍存在;第二、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幾乎所有農村住戶宅基地面積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規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標準[2],不少住戶宅基地面積超過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過400平方米;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質量較差;第四,耕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違法現象普遍存在。
三、農村新建居民點的情況調查
(一)新建居民點的基本情況
通過走訪有關部門,我們了解到該市所轄區域近5年來搬遷新建的村莊數量不多,總體來看,因工程建設或城市開發搬遷的村莊數量多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數量。根據調研分析需要,我們選取了H縣和S縣有代表性的5個新村建設案例,這5個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設、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區開發而搬遷新建的村莊各一個,新農村建設試點兩個。5個遷建點的建設資金來源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因工程建設、城區開發搬遷的三個村莊,村民的房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相關部門和開發商給予的拆遷補償,差額部分由村民自己籌集,搬遷責任方對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種情況是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民房屋建設資金全由自己籌集,村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幫助解決,新村規劃基礎設施齊全項目管理論文,需投入的建設資金較多。
(二)群眾反映
訪談中我們發現,由于各個村莊、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群眾對村莊遷建的反映態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設和城區開發搬遷的村莊,由于搬遷戶得到了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且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總體來看,他們對村莊搬遷的反映意見不大,但對政府低價征收土地表現出的是更多的無奈。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眾的反映意見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設的L村由于不存在強制搬遷和限期搬遷問題,目前尚未發現群眾有不滿情緒。已經建成的Z村,由于經歷了村莊的整體拆遷和重建過程,完成了地塊的調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見則有明顯的不同,那些搬遷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農戶因房屋拆遷損失較大,對村莊搬遷抵觸情緒明顯,尤其對村委會拆了樓房蓋瓦房的決策更為不滿;部分計劃建房的農戶,因新村宅基地面積沒有減小(有的還略有增加),舊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經濟損失,居住環境和出行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感覺相對比較滿意。從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們對新村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的改變比較認可,但又認為新村各項建設占地面積較大,搬遷并沒有節省出土地。
(三)新村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財力難以包攬更多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入
調查中我們發現,地方黨政部門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鼓勵農民遷村并居,一般都會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支持Z村的建設,H縣委、縣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動員”縣里條件較好的職能部門對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對口援建。據Z村村委干部介紹,H縣教育局、財政局、民政局、衛生局、公用事業局、交通局、電業局等單位為該村小學、村文化大園、村委會辦公樓、敬老院、衛生所、自來水廠、村內外道路、供電及照明等項目建設共計投資3000多萬元。新農村試點可以在政府的主導下大手腳投資建一兩個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莊趁機跟風,地方財政根本無力應對核心期刊目錄。
2.關聯部門對試點區的農村現狀缺乏深入調查研究
根據對本文調查的兩個試點村有關負責人的走訪,我們了解到,在新村規劃建設方案實施前關聯單位(主要是建設規劃部門)沒有對當地農村及農民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舊村該不該拆遷,新村如何建設,完全是基層政府部門的領導說了算,規劃部門只負責村莊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設方案設計,至于試點村建設涉及的農戶有多個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經濟能力,村莊整合后能騰出多少土地,沒有單位和個人為此提供相關的調研報告。由于對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結果在實踐操作中出現了諸多尷尬局面。如Z村在遷建規劃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個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兩個自然村因新建樓房住戶較多村民拒絕搬遷,結果只有四個自然村的村民遷進了新村。表面上看,村莊整合騰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實際上由于新村建設宅基地數量增加,村內主干道、環村路及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加上臨街門面房、自來水廠、文化大院、敬老院、衛生室等新增基礎設施用地,騰出的土地與新增加的建設用地基本持平。而對于該村的搬遷農戶來說,由于沒有分到老村騰出的土地,又要公攤新村的基礎設施用地,結果凡得到一處宅基地的住戶責任田差不多減少了1畝左右。如此新農村建設,的確讓人覺得尷尬。
3.村莊規劃脫離地方實際
理論上講,新農村規劃建設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識,但也應注意與本地實際結合,不可盲目照搬縣城或鄉鎮經濟點的規劃模式。這里仍以Z為例,一個總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鄉政府所在地不到兩公里、對外聯系并不通暢的村莊,村中卻規劃了一縱一橫寬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兩側規劃建設了近450間門面房(占地面積至少相當于110處住宅),由于本地勞動力素質較低,加之發展項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門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經營活動的不及總數的3%,這樣不切實際的規劃建設,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極大浪費。
4.農村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
通過對5個新建村莊的調查了解,我們感覺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央新農村建設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體表現是,在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文件精神的過程中把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踐任務幾乎全部交給了市、縣級規劃建設局,同級農技推廣部門、能源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則很少參與。從目前的實際看,所謂的新農村建設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區附屬設施的建設,規劃設計者并沒有把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村富裕勞動轉移就業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設在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5個建設點在規劃建設方案中根本沒有體現出這一發展理念。
四、對策建議
1.做好農村居民點規劃建設的編制指導工作
目前,從全國范圍看,新農村建設尚處在試驗探索階段,個別地方雖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由于各地情況不同,難以在全國普遍推廣,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試驗,浙江嘉興的“兩分兩換”試驗項目管理論文,天津的“宅基地換房”改革以及重慶的“地票交易”改革試驗等[3]都是靠城市周邊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補償給農民實施搬遷的。周口經濟發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較低,近期城市發展用地少,農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問題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話,新的一輪建房很快會掀起,以后再進行村莊布局規劃需要考慮的問題會更多,拆遷的難度會更大。眼下對于政府部門來講,關鍵是做好縣(市)域、鄉(鎮)域村莊布點規劃工作,無論建設新村還是整治舊村,都應盡快給群眾有個明確的表態。
2.堅持依法管理土地,剎住農村亂搭亂建亂占耕地的歪風
前已述及,目前該市農村住房建設混亂狀況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關部門在前期對土地使用中的違規違法行為監管和處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繼續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難度或將更大。針對目前的現狀,我們認為最有效、最可行的辦法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及河南省政府有關土地管理和村鎮規劃的法律、法規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約亂占、濫建現象的發生。
3.抓好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綜合對周口市5個農村建設點的情況調查,我們認為,該市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試點示范工程建設不夠成功,群眾參與的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試點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如不切實際的規劃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強行遷建使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等。因此,我們建議,基層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對農村試點工程建設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規劃建設方案的實施、建設資金的籌集等方面多做調查研究,根據各自發展狀況和各類村莊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不同的村莊建設和治理途徑。根據我們的調查體驗,我們認為試點示范工程的建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對那些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布局較為合理的村莊,或雖然規模不大但區位優越、生產生活便利的村莊,要注意基本保持村莊整體布局結構和農民住房現狀,重點做好公共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著力發展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事業;第二、對那些因城市擴展、重大工程建設等需要整體搬遷的村莊,可采取土地置換等方式另選新址遷建新村或直接遷建到小城鎮、中心村;第三、對那些村莊規模偏小、位置偏遠、基礎設施配置困難的村莊,可就近集中向基礎設施條件好的中心村遷建;第四、調整充實舊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礎設施或住宅建設。第五、拓展農村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資金支持本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參考文獻]
一、城鎮化建設現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基本之策。觀我國近三十年的城鎮化運動,取得了很大成績。2000-2012 年間,我國城鎮化率由35.88%增長為52.27%,年均增長率為1.34%。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一般在75%?D80%),我國的城鎮化率這些數據有所接近。但是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來說,中國的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是相當低的。
而數據背后,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科學規劃,欠缺頂層設計,表現出布局不合理,區域間不協調,城鎮定位不清,職能類似;缺乏產業支撐,導致空心村現象出現;將城鎮化簡單等同于造城運動,追求政績而不顧成本后果,結果配套基礎設施欠缺,社會保障等嚴重滯后。如此,農村城鎮化后,土地資源浪費了,環境污染了,農村不像農村了,農民生活壓力增加了。
顯然,這樣的城鎮化不是我們的初衷,并不能真正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源,更有悖于和諧社會的主旨,所以,必須修正更改,于此,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二、新型城鎮化內涵解讀
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新型城鎮化之“新”,是要有別于以往的“造城運動”,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城鎮質量上來,不僅是“人的城鎮化”,更應生態的城鎮化。
當前,他具有重大的意義。一是擴大內需,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同時要徹底地解決制約三農問題的根本因素,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民生活方式,改變農民生活環境,讓農民過上幸福的日子。
新型城鎮化最基礎和最核心地位就是農村的城鎮化。農村城鎮化是要使農民向不同層次的城鎮轉移,逐步降低農業人口比重,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沒有差別;通過置換補貼補繳,將舊址變更為耕地,增加土地的面積。一方面能夠把更多的農業、農村人口轉移出去,另一方面能充分實現農業土地的集約化,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農村城鎮化建設建議
新,體現在要把城鎮化本身的過程與解決過去城鎮化出現的問題的糾偏方案結合起來,推進更高質量高效率的城鎮化,而最終落腳到人和生態上,卻不能搞一刀切、搞大冒進,要有條件的先行,無條件的創造條件,逐步推進。在具體實施中,有以下建議:
1、 頂層設計,科學規劃
要搞好建設,規劃首當其沖,新型城鎮化規劃,將是每一個城鎮即將面對的核心課題。
國家層面制定出戰略規劃目標,地方政府基于區域整體發展制定區域綜合發展戰略規劃,這組規劃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劃,同時還要包含城市建設規劃。規劃要以城鎮化率與城鎮化質量的雙提升作為主線,整合社會、生態、經濟、人文等重大問題,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要著眼于整個城鎮群的協調發展,以對原有城鎮群的優化整合為主,在有條件的地方要有效地實行就地城鎮化,依據本地區特點構建特色城鎮,要以產業為中心;規劃出的各類城鎮,職能類型要明確,每個城市都要有獨特的特點,彼此之間要相輔相成,不能替代,有分工,更有合作。
2、以產業支撐為前提
產業是新型城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產城(鎮)一體化,成為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中一種廣泛認可的模式。農民無論以哪種形式城鎮化,最終要能解決他們變為居民后的生活壓力。所以必須讓產業來牽引城鎮化。
農村城鎮化要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構建現代化大農業。在具體產業選擇上,須因地制宜,依據本地域的資源稟賦選擇合適的產業群,招商引資要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本地資源優化、產業集群化等作為選擇的主要標準。
3、完善土地確權
農村城鎮化中,土地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農村土地制度關乎農村的根本穩定,也關乎中國的長遠發展。”同時也強調要“始終注重保護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進行了確權后,農民才能清楚自己的家底。才可以通過有償轉讓、流動或抵押,使這些資產流動起來。也才會使土地真正得到集約化運作,一方面農民可以脫離農業,另一方面,可行的方式是農民以自己的土地確權進行股權投資,這樣,變為居民的農民可以依托本地產業獲得生活來源,同時通過獲得分紅,實現帶資進城,這個是解決他們生活的根本依靠。
4、解決戶籍問題
戶籍成為農民工進城的重大攔路虎。戶籍體現了不同區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差別。更多的農民工進城了,繳納的與市民一樣,貢獻的不比市民少,但是難以真正享受到的市民福利待遇,如醫療、子女就學等。戶籍制度改革是一系統過程,包括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福利制度的改革,所以要配套協調,而不能頭痛醫頭。同時還要進一步放開農民進城落戶的限制,更要降低農民落戶的遷移成本。最終使各地的戶籍可以隨便流通,使勞動力資源、農民工和城鎮化有機銜接起來。讓農民進城“進得來、留得下、有尊嚴”。
5、以生態化為目標
新型城鎮化是生態化的城鎮。這種生態不僅是自然環境的生態,還有人文、社區環境的生態。不僅包括硬件上面的生態,還包括軟件的生態。是由外延到內部縱深演繹的。
要依據本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建設生態城鎮,生態產業。要優化配置,合理利用,節約資源,提倡綠色利用。
四、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
1.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主體,是小城鎮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鄉鎮企業傳統發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目前,應繼續運用積極的產業政策鼓勵和支持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挖掘出口潛力,通過制度創新,及時實施結構性調整,為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間。
2.大力發展城鎮非農產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與小城鎮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城市化是伴隨產業結構升級而出現的城鄉人口結構空間布局的調整過程。
3.改革城鎮的管理體制。要積極探索適合小城鎮特點的新型管理體制,小城鎮政府必須精兵簡政、裁減冗員。建成職能明確!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要轉變鎮政府的職能,鎮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社會環境。
4.要加快城鎮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小城鎮人口的文化素質。小城鎮是我國農村先進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推進小城鎮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對于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促進小城鎮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城鎮檔次品位具有重大意義。要提高城鎮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必須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要采取切實的措施,保障正常的教育經費。
參考文獻:
[1]魏后凱. 現代區域經濟學(修訂版),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10-01.
1.1問題提出
中國在由二元經濟社會跨入現代經濟社會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城市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趨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已有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成為城市中“事實上的遷移人口”,在中國城市中已出現諸如“浙江村”之類的移民自發安置形式[1,2],無論是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還是采取自發安置的“移民”,都已經給中國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進入9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從“離土不離鄉”[3]的就地轉移進入全分離的異地轉移階段,并主要以流入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城鎮為主流[4-8]。目前和今后,在中國城市中將面臨嚴重的移民安置問題。
數量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去何處?在城市中如何吸收安置移民并讓他們能夠融入城市社會?其次還有文化的適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問題。但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于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機制和影響分析,對城市外來移民的吸收安置研究薄弱。
1.2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
本文界定研究對象為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主要是指從農村來的、在城市中生活了較長時間、戶籍沒有遷移的、素質和收入水平較低但存在預期收益的、待遷移和有長期定居意向的“準移民”。“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安置”是從“人類安置”的主要含義出發,主要是期望從解決移民最基本的住房問題角度,來達到在城市安置移民的目的。
1.3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的調查特征
本文采取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廣州市和東莞市的一般抽樣調查和50個鎮村的重點調查,獲得合格問卷459份,(占95.8%)。調查發現:近10~20年來,城市外來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已接近并超出當地常住人口。在被調查的外來人口當中,男性多于女性,71.1%的人在30歲以下、年齡結構(特別是女性)偏向年輕,70.4%的外來人口接受初中或高中教育,56.8%的外來人口來自農村地區,66.1%的外來人口在城市滯留超過1年以上并且有延長的趨勢,主要就業于第三和第二產業的非正式部門,目前仍屬城市中收入不穩定的中低收入階層。
2城市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分析
2.1外來人口現狀居住類型
調查表明,目前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居住類型主要有如下8種(表1),其中住出租屋、住單位集體宿舍、擅自占住和寄(借)住4種主要類型分別占49.45%、25.27%、15.60%和4.84%,合計占95.16%。
表1外來人口的現狀居住類型
Table1Actualoccupancytypeofnon-nativebornlow-incomemigrants
居住類型人數(人)比例(%)
A寄(借)住224.84
B擅自占住7115.60
b1露宿34.23
b2廢棄房屋57.04
Bb3水上船只11.41
b4建筑工棚4563.38
b5自建窩棚1115.49
b6其它68.45
C住旅館招待所20.44
D住出租屋22549.45
d1租公房94.00
d2租私房15167.11
Dd3經營用房125.33
d4租臨時房屋10.44
d5集體出租屋167.11
d6其它3616.00
E住單位集體宿舍11525.27
F住自己購買房屋91.98
G住自建房屋71.54
H其它40.88
*24人沒有回答。
A、寄(借)住。外來人口寄(借)住在親戚、朋友、熟人和主人家,其居住條件相對較好,但易激發寄住家庭的矛盾,居住既不長久也不安穩。
B、擅自占住。外來人口在城市中露宿、占住廢棄的房屋、居住水上船只、在建筑工地搭建工棚、自建窩棚等。擅自占住實質是對土地的“非法入侵”,易受到政府的整治,是一種臨時暫時的居住方式。
C住旅館招待所。在被調查的人中所占比例最小。
D住出租屋。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租住單位公房、城鎮和農民私房、臨時房屋以及集體出租屋,這已成為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由于外來人口的急劇增加,在需求刺激下城市中非正式的租賃市場已經形成。住出租屋已經使外來人口的居住條件略有改善,但常常是盡可能多的人擠住在一間房子里,居住條件仍非常艱苦。
E住單位集體宿舍。比例上僅次于住出租屋的方式。一般工廠均為工人提供集體宿舍,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企業,在一些私人企業則可能是在工場旁邊隨意搭建一些臨時窩棚供工人居住。集體宿舍一般只允許個人居住,當家屬隨來時只好外出尋找出租屋居住。
F自己購買住房和G自建住房。這兩種方式目前所占比例較小。
2.2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
2.2.1居住行為特征
目前外來人口短期安置行為趨向明顯。雖居住條件較差,但都表現出極強的忍耐性。實質上多數外來人口在對待住房上只是無可奈何的采取一種暫時的、對付式的辦法來解決。
2.2.2居住狀況
①74.4%的人采取同住方式以分擔租金。②69.7%的外來人口人均實際居住面積低于8m[,2]/人。③多數缺乏基本的設施條件。79.5%的人住房缺乏成套設施,40.4%的人其住房有最基本的獨立廚廁,其他為根本沒有任何設施的工棚、窩棚和水上船只。
2.2.3居住空間分布與景觀特征
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可分為聚居式和散居式兩種類型,具體又可分為“村莊”聚居型、單位聚居型和遍在散居型。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和外資企業,單位宿舍的提供只是保證再生產連續進行的一個中間管理環節,居住行為被作為生產行為的一個部分得到集中管理,就象一只只“口袋”將外來人口裝了起來;而在外來人口聚居的“都市村莊”,建筑密度一般在70%以上,“接吻樓”、“握手樓”隨處可見、布局雜亂;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通風不暢、采光不足,而由擅自占住和租住形成的窩棚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外來人口不僅本身居住條件惡化,而且刺激城市非正式的住房租賃市場形成,促使“都市村莊”滿目擴建;而暫時性短期安置則使城市出現二元結構、形成社區分割,已給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短期安置行為,應源于中國傳統戶籍管理制度所帶來的移民在身份認同上的障礙;安置問題所以產生在于現有住房制度中,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社會住房資源配置不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外來人口巨大的住房需求。
3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自助安置
3.1自助安置的內涵與理論應用
自助(Self-help)安置起源于20世紀初,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則起源于60年代,后由于世界銀行的肯定和參與,使其成為一種解決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世界性計劃[9,10]。
自助是一種與其它建設系統不同的建設方式。住在這種自助式住房中的個人和家庭必須通過自財政、自勞動和自管理等等參與住房建設過程,這可能是完全自發的、也可以由機構組織發起的。自助安置理論其核心是期望通過解決城市低收入移民階層最基本住房問題來達到在城市安置他們的目的[11~19]。在發展中的拉丁美洲等地區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移民首先面對的是最基本的居住問題;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難于就業而普遍收入低,更進一步加重了移民安置問題。完全自發的城市“擅自占住”因而成為必然,并嚴重影響城市發展。有組織的自助安置期望通過移民和機構的努力,在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同時,通過提高文化和社會意識,最終在城市安置[10]。
在中國,目前對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人口安置,理論上主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宏觀調控體系,使流動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動[20,21]。這是一個調控過程沒有到達安置的層次;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80年代以后,中小城鎮的發展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發揮了重要的“截流”作用[22],改革開放15年以來小城鎮累計吸收了3000多萬的勞動力就業[23]。這是宏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McGee的Desakota模式描述了在較發達的核心區域以自下而上為主的城市化過程[24]。由于非農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區域不僅吸收了本地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民工[25~28]。這是中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在這里,試圖構建一種微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以外來低收入移民自我依賴為主的安置方式。
3.2交叉分析
對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與現狀居住類型作交叉分析,結果表明:
(1)在現狀三種主要的居住類型中,住出租屋的和住單位集體宿舍的文化程度略高、滯留時間略長,一般主要從事第三產業但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從事第二產業;擅自占住者以來自湖南和四川的為多,住出租屋的主要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和四川,其他來源分散;雖然多數來源于農村地區,但住出租屋和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來自城鎮甚至城市地區。
(2)在外來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的現狀主要采取方式B和A,初高中及大專以上主要采取E、F和G;滯留時間越短的(1年以下)主要采取B和A,滯留時間較長的(1~3年)主要采取F,滯留時間更長的主要采取E和G;從事第一產業的主要采取G,從事第二產業的以E比例最高,而從事第三產業的則以F和G比例較高;目前儲蓄水平越低的(1萬元以下)主要只能A寄(借)住,儲蓄水平相對較高的主要采取G、F和E;來自湖南、廣西和貴州等省的以B和A比例最高,來自距離較遠的四川、湖北、江西和河南等省的則以E、F和G比例最高,而來自距離更近的廣東其他地區的主要是F和G、或者可能是依靠近親采取A寄(借)住。
顯然,A寄(借)住、B擅自占住和C住旅館招待所更接近暫時性短期安置行為,而D住出租屋和E住單位集體宿舍屬過渡性安置行為,F自己購買房屋和G自建房屋則表達較長期的遷移安置傾向。
3.3解決移民安置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
目前采取D住出租屋、E住單位集體宿舍、F住自己購買的房屋和G住自建房屋等居住類型的外來人口可能導向自助安置,以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
(1)首先要開展自助安置試驗。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導向移民永久城市安置,其二可能因為移民收入積累、家庭牽制和城市適應等問題失敗返回來源地城鎮安置或農村;(2)自助試驗主要有個人和機構兩種啟動方式。由于外來移民收入兩極分化,一些可在一定政策條件下購房安置,一些開展個人自助建房安置;機構自助的發動者可以是企業、地方和社會組織,國內的或國外的;機構自助是解決問題的主體。(3)在空間層面上,合適的自助安置試驗應從發達地區的城市(鎮)和大城市的中間及圈層開始。在試驗過程中,無論是儲蓄收入、文化素質還是城市適應性,移民通過自身積累都會得到提高,其結果:一部分外來移民融入當地城市(鎮),一部分可能由于收入提高以購房安置形式進入大城市,一部分可能由于適應問題回返來源地城鎮安置,當然仍有部分返回農村。
適合自助安置的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如下:年齡在19~29歲或以上,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具有初高中或大專以上),目前在該地區已滯留一個較長的時間如1~3年或以上,有一定的儲蓄水平(或者接受家庭援助的可能性)如有1~3萬元以上,來自距離最近的地區和反而來自距離相對較遠的省份的外來人口。
3.4住房發展與自助教育
在中國社會經濟條件下,如果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自助住房生產計劃將是可行的。但同時要使自助超出單純的自助住房生產,關鍵是在自助住房發展計劃中開展自助教育。
通過教育和培訓,不僅希望為成員提供住房和服務設施,而且在于促進一個民主的自管理的整合的城市社會的形成。一般自助教育和自助住房建設如影相隨同時進行(表2):
表2一般的自助教育-住房發展時間表
附圖
a-A介紹自助合作的規則、組織和功能,介紹機構和自助組織法,討論成員地位和職責;b-B了解住房規劃設計、財政和資助、建設和建筑、組織和管理,討論并參與規劃設計;c-C小規模住房建設的方法、設備和工具使用、建筑技術和合作技巧的理論與實踐培訓;d-D住房擴張、環境和住房維護、住房資源利用的技術培訓,參與成員管理會議;e-貸款償還、會計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和職業培訓,社會責任教育等等。
通過自助和自助教育,首先可以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其次學習與建筑相關的技術知識,提高資金運用和相關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自己的動機期望,認識個人
權利和社會責任,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并激發個人潛能;增加與社會的聯系,提高移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自助住房建設的過程因此成為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過程,自助住房生產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安置模式。
4外來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4.1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內涵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域,由基層社區政府發動和農民自主推動的、以農村人口在農村內就地轉移,建立小城鎮為中心的城市化過程[6]。
如果在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另一種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將會出現,與以上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理解不同的是:在地域上,城市化發生發展的地域在城市而非農村;城市化人口來源非來自農村的就地轉移而是異地轉移。但理解大致相同的是:城市化發動的主體來自“下”,即城市化發展投資主體主要來自地方社區和農民群體及個人,以自有和自籌資金為主。
4.2外來移民安置對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4.2.1外來移民安置與城鄉經濟發展
在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試圖建立一種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機制:在國家鼓勵自助安置的政策和減少農村土地對外來人口的牽制作用下,通過自助提高外來人口的城市適應能力,實現勞動力的空間異地轉化,農村規模經營和規模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在城市就業將大大促進城市非正式經濟發展。由于開發性移民安置中自助教育的作用,外來移民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及移民素質等都會得到提高,移民在就業中逐步從就業于非正式經濟部門轉向就業于正式經濟部門的可能性,顯然要大于沒有實施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以前,從這個角度看則長期有利于城市正式經濟的發展。
4.2.2外來移民安置與城市空間的有序評價
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生的,這將意味著實質性的城市空間擴張。如果空間位置選擇得當、組織合理、整個開發過程在非完全商業化的前提下來進行,將實現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由于在自助過程中鼓勵自助組內密切的家庭聯系和住房合作建設的開展,通過自助教育提高移民的質素加強移民與社會的聯系,等等,將使所形成的安置“空間連接度”[29]提高,如果通過諸如自助教育、自助規劃和計劃、政府和操作者的作用等組織過程,對內部連接度已較高的住房活動[D=D(資金、土地、設施等)]、產業活動[I=I(非正式的、正式的)]和衍生活動[S=S(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等按不同的功能屬性和類型結構進行組織,將實現空間的有序發展,形成等級的移民安置空間(圖1)。
附圖
圖1對自助安置模式空間有序發展的認識
Fig.1Knowledgefororderlyspacedevelopmentofself-helpsettlement
4.2.3移民安置與城市社會空間整合
由于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鼓勵團結的自助來進行住房建設和相應的活動,可以預見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將再次成為移民在自助中的聯系紐帶,移民文化將在異地得到發展。自助安置必須充分考慮與移民文化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引導不當,在自助中發展的移民文化現象將對城市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自助教育下發展的移民文化與在自發的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基礎上發展的移民文化相比,將可能發生一些質的變化:自助教育使移民無論在與職業、收入相關的經濟層面上,還是在觀念、城市文化認同和心理的歸屬感等文化層面上,其城市適應性將得到大大增強。結果將首先使外來移民在“精神”上實現城市化,其次,移民在文化和社會意識上的質的變化,將最終促進移民與城市的整合,由社會隔膜和社會分割所引起的社會沖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將大大緩和。
4.3移民安置與城市化發展
在國家相關政策作用下,經過內外力的交互作用,城市外來移民為發動的主體。資金來源于國際援助、國家長期貸款,并以自助機構獲得的信用貸款和自財政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在自助住房建設中同時必須開展自助教育和培訓,從而使自助模式超出一般的住房建設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三種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出現(圖2):
附圖
圖2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Fig.2Below-updevelopingmigrantssettlementandbelow-upurbanization
其一,在相應的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配合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通過自助住房建設脫離農村、居住城市,在發達地區的村鎮、城鎮和城市三個層面實現勞動力空間轉化;其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互動反饋。城市非正式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城市地域通過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使城市空間擴張,另一方面城市正式和非正式經濟的發展將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其三,在自助教育過程中,移民城市適應性增強、觀眾轉變、文化和社會意識提高,在“精神”上成為城市化的人。城市空間擴張、經濟結構轉化和移民精神城市化構成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收稿日期:2001-04-28;修訂日期:2001-05-31
【參考文獻】
[1]王春光.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項飚.北京有個“浙江村”:社會轉型中一個自發城市化群體的初步研究(上、中、下篇)[J].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城市經濟,1993.3~5.
[3]朱寶樹.從離土到離鄉[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蔡fǎng@①.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韓俊.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及其特點[J].人口研究,1990.(5):26~34.
[6]黃晨熹.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作用與趨勢[J].人口研究,1998.(2):8~22.
[7]魏津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人口移動[A].翼黨生,邵秦編.中國人口流動態勢與管理[C].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8]張善余.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模式的重大變化[J].人口研究,1990.(1):17~23.
[9]PughC.TheChangingrolesofself-helpinhousingusingandurbanpolicy,1950-1996:Experienceindevelopingcountries[J].ThirdWorldPlanningReview,1997,19(1).
[10]田劍平,許學強,趙曉斌.國外自助安置理論的發展[J].規劃與觀察,99.6.
[11]TurnerJFC.Minimalgovernmentaidedsettlement[J].ArchitecturalDesign,1963,379-80.
[12]TurnerJFC&FichterRFreedomtoBuild:DwellerControloftheHousingProcess[M].NewYork:Macmillan.1972.
[13]TurnerJFC.HousingbyPeople:TowardsAutonomyinBuildingEnvironments[M].London:MarionBoyars.1976.
[14]BurgessR.Self-helphousing:anewimperialiststrategy:acritiqueoftheTurnerSchool[J].Antipode,1977,9:50-59.
[15]BurgessR.Thelimitsofself-helphousingprograms[A].In:KorteBA&MatheyK:DevelopmentofLow-incomeNeighbourhoodsintheThirdWorld[C].Damstadt,Archimed-Verlag,1984.
[16]TurnerJFC.Issuesinself-helpandself-managedhousing[A].In: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MansellPublishingLtd.,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7]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8]MatheyK.BeyondSelf-helpHousing[M].Murchen:Profilverlag;London;NewYork:Mansell,1992.
[19]TaitJ.FromSelf-helpHousingtoSustainableSettlement:CapitalistDevelopmentandUrbanPlanning
inLusaka[M].Zambia.Brookfield,USA,1997.
[20]辜勝祖.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辜勝祖.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跨世紀的社會經濟工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22]許學強.中國小市鎮的發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23]陳俊生.關于農村勞動力剩余和基本政策問題[N].《人民日報》1995-1-28.
[24]McGeeTG.UrbanisasiorKotadesasi?EvolvingPatternsofUrbanizationinAsia[A].In:Costaeral(eds).UrbanizationinAsia:SpatialDimensionsandPolicyIssues[C].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9.
[25]許學強,黎雅.外來勞工與城市發展初探——以廣州為例[J].城市問題.1988.6.
[26]柴彥威,周一星.大連市居住郊區化的現狀機制及趨勢[J].地理科學,2000,20(2):127~132.
中國在由二元經濟社會跨入現代經濟社會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城市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趨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已有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成為城市中“事實上的遷移人口”,在中國城市中已出現諸如“浙江村”之類的移民自發安置形式[1,2],無論是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還是采取自發安置的“移民”,都已經給中國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進入9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從“離土不離鄉”[3]的就地轉移進入全分離的異地轉移階段,并主要以流入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城鎮為主流[4-8]。目前和今后,在中國城市中將面臨嚴重的移民安置問題。
數量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去何處?在城市中如何吸收安置移民并讓他們能夠融入城市社會?其次還有文化的適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問題。但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于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機制和影響分析,對城市外來移民的吸收安置研究薄弱。
1.2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
本文界定研究對象為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主要是指從農村來的、在城市中生活了較長時間、戶籍沒有遷移的、素質和收入水平較低但存在預期收益的、待遷移和有長期定居意向的“準移民”。“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安置”是從“人類安置”的主要含義出發,主要是期望從解決移民最基本的住房問題角度,來達到在城市安置移民的目的。
1.3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的調查特征
本文采取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廣州市和東莞市的一般抽樣調查和50個鎮村的重點調查,獲得合格問卷459份,(占95.8%)。調查發現:近10~20年來,城市外來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已接近并超出當地常住人口。在被調查的外來人口當中,男性多于女性,71.1%的人在30歲以下、年齡結構(特別是女性)偏向年輕,70.4%的外來人口接受初中或高中教育,56.8%的外來人口來自農村地區,66.1%的外來人口在城市滯留超過1年以上并且有延長的趨勢,主要就業于第三和第二產業的非正式部門,目前仍屬城市中收入不穩定的中低收入階層。
2城市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分析
2.1外來人口現狀居住類型
調查表明,目前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居住類型主要有如下8種(表1),其中住出租屋、住單位集體宿舍、擅自占住和寄(借)住4種主要類型分別占49.45%、25.27%、15.60%和4.84%,合計占95.16%。
表1外來人口的現狀居住類型
Table1Actualoccupancytypeofnon-nativebornlow-incomemigrants
居住類型人數(人)比例(%)
A寄(借)住224.84
B擅自占住7115.60
b1露宿34.23
b2廢棄房屋57.04
Bb3水上船只11.41
b4建筑工棚4563.38
b5自建窩棚1115.49
b6其它68.45
C住旅館招待所20.44
D住出租屋22549.45
d1租公房94.00
d2租私房15167.11
Dd3經營用房125.33
d4租臨時房屋10.44
d5集體出租屋167.11
d6其它3616.00
E住單位集體宿舍11525.27
F住自己購買房屋91.98
G住自建房屋71.54
H其它40.88
*24人沒有回答。
A、寄(借)住。外來人口寄(借)住在親戚、朋友、熟人和主人家,其居住條件相對較好,但易激發寄住家庭的矛盾,居住既不長久也不安穩。
B、擅自占住。外來人口在城市中露宿、占住廢棄的房屋、居住水上船只、在建筑工地搭建工棚、自建窩棚等。擅自占住實質是對土地的“非法入侵”,易受到政府的整治,是一種臨時暫時的居住方式。
C住旅館招待所。在被調查的人中所占比例最小。
D住出租屋。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租住單位公房、城鎮和農民私房、臨時房屋以及集體出租屋,這已成為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由于外來人口的急劇增加,在需求刺激下城市中非正式的租賃市場已經形成。住出租屋已經使外來人口的居住條件略有改善,但常常是盡可能多的人擠住在一間房子里,居住條件仍非常艱苦。
E住單位集體宿舍。比例上僅次于住出租屋的方式。一般工廠均為工人提供集體宿舍,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企業,在一些私人企業則可能是在工場旁邊隨意搭建一些臨時窩棚供工人居住。集體宿舍一般只允許個人居住,當家屬隨來時只好外出尋找出租屋居住。
F自己購買住房和G自建住房。這兩種方式目前所占比例較小。
2.2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
2.2.1居住行為特征
目前外來人口短期安置行為趨向明顯。雖居住條件較差,但都表現出極強的忍耐性。實質上多數外來人口在對待住房上只是無可奈何的采取一種暫時的、對付式的辦法來解決。
2.2.2居住狀況
①74.4%的人采取同住方式以分擔租金。②69.7%的外來人口人均實際居住面積低于8m[,2]/人。③多數缺乏基本的設施條件。79.5%的人住房缺乏成套設施,40.4%的人其住房有最基本的獨立廚廁,其他為根本沒有任何設施的工棚、窩棚和水上船只。
2.2.3居住空間分布與景觀特征
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可分為聚居式和散居式兩種類型,具體又可分為“村莊”聚居型、單位聚居型和遍在散居型。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和外資企業,單位宿舍的提供只是保證再生產連續進行的一個中間管理環節,居住行為被作為生產行為的一個部分得到集中管理,就象一只只“口袋”將外來人口裝了起來;而在外來人口聚居的“都市村莊”,建筑密度一般在70%以上,“接吻樓”、“握手樓”隨處可見、布局雜亂;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通風不暢、采光不足,而由擅自占住和租住形成的窩棚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外來人口不僅本身居住條件惡化,而且刺激城市非正式的住房租賃市場形成,促使“都市村莊”滿目擴建;而暫時性短期安置則使城市出現二元結構、形成社區分割,已給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短期安置行為,應源于中國傳統戶籍管理制度所帶來的移民在身份認同上的障礙;安置問題所以產生在于現有住房制度中,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社會住房資源配置不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外來人口巨大的住房需求。
3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自助安置
3.1自助安置的內涵與理論應用
自助(Self-help)安置起源于20世紀初,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則起源于60年代,后由于世界銀行的肯定和參與,使其成為一種解決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世界性計劃[9,10]。
自助是一種與其它建設系統不同的建設方式。住在這種自助式住房中的個人和家庭必須通過自財政、自勞動和自管理等等參與住房建設過程,這可能是完全自發的、也可以由機構組織發起的。自助安置理論其核心是期望通過解決城市低收入移民階層最基本住房問題來達到在城市安置他們的目的[11~19]。在發展中的拉丁美洲等地區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移民首先面對的是最基本的居住問題;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難于就業而普遍收入低,更進一步加重了移民安置問題。完全自發的城市“擅自占住”因而成為必然,并嚴重影響城市發展。有組織的自助安置期望通過移民和機構的努力,在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同時,通過提高文化和社會意識,最終在城市安置[10]。
在中國,目前對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人口安置,理論上主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宏觀調控體系,使流動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動[20,21]。這是一個調控過程沒有到達安置的層次;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80年代以后,中小城鎮的發展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發揮了重要的“截流”作用[22],改革開放15年以來小城鎮累計吸收了3000多萬的勞動力就業[23]。這是宏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McGee的Desakota模式描述了在較發達的核心區域以自下而上為主的城市化過程[24]。由于非農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區域不僅吸收了本地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民工[25~28]。這是中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在這里,試圖構建一種微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以外來低收入移民自我依賴為主的安置方式。
3.2交叉分析
對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與現狀居住類型作交叉分析,結果表明:
(1)在現狀三種主要的居住類型中,住出租屋的和住單位集體宿舍的文化程度略高、滯留時間略長,一般主要從事第三產業但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從事第二產業;擅自占住者以來自湖南和四川的為多,住出租屋的主要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和四川,其他來源分散;雖然多數來源于農村地區,但住出租屋和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來自城鎮甚至城市地區。
(2)在外來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的現狀主要采取方式B和A,初高中及大專以上主要采取E、F和G;滯留時間越短的(1年以下)主要采取B和A,滯留時間較長的(1~3年)主要采取F,滯留時間更長的主要采取E和G;從事第一產業的主要采取G,從事第二產業的以E比例最高,而從事第三產業的則以F和G比例較高;目前儲蓄水平越低的(1萬元以下)主要只能A寄(借)住,儲蓄水平相對較高的主要采取G、F和E;來自湖南、廣西和貴州等省的以B和A比例最高,來自距離較遠的四川、湖北、江西和河南等省的則以E、F和G比例最高,而來自距離更近的廣東其他地區的主要是F和G、或者可能是依靠近親采取A寄(借)住。
顯然,A寄(借)住、B擅自占住和C住旅館招待所更接近暫時性短期安置行為,而D住出租屋和E住單位集體宿舍屬過渡性安置行為,F自己購買房屋和G自建房屋則表達較長期的遷移安置傾向。
3.3解決移民安置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
目前采取D住出租屋、E住單位集體宿舍、F住自己購買的房屋和G住自建房屋等居住類型的外來人口可能導向自助安置,以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
(1)首先要開展自助安置試驗。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導向移民永久城市安置,其二可能因為移民收入積累、家庭牽制和城市適應等問題失敗返回來源地城鎮安置或農村;(2)自助試驗主要有個人和機構兩種啟動方式。由于外來移民收入兩極分化,一些可在一定政策條件下購房安置,一些開展個人自助建房安置;機構自助的發動者可以是企業、地方和社會組織,國內的或國外的;機構自助是解決問題的主體。(3)在空間層面上,合適的自助安置試驗應從發達地區的城市(鎮)和大城市的中間及圈層開始。在試驗過程中,無論是儲蓄收入、文化素質還是城市適應性,移民通過自身積累都會得到提高,其結果:一部分外來移民融入當地城市(鎮),一部分可能由于收入提高以購房安置形式進入大城市,一部分可能由于適應問題回返來源地城鎮安置,當然仍有部分返回農村。
適合自助安置的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如下:年齡在19~29歲或以上,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具有初高中或大專以上),目前在該地區已滯留一個較長的時間如1~3年或以上,有一定的儲蓄水平(或者接受家庭援助的可能性)如有1~3萬元以上,來自距離最近的地區和反而來自距離相對較遠的省份的外來人口。
3.4住房發展與自助教育
在中國社會經濟條件下,如果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自助住房生產計劃將是可行的。但同時要使自助超出單純的自助住房生產,關鍵是在自助住房發展計劃中開展自助教育。
通過教育和培訓,不僅希望為成員提供住房和服務設施,而且在于促進一個民主的自管理的整合的城市社會的形成。一般自助教育和自助住房建設如影相隨同時進行(表2):
表2一般的自助教育-住房發展時間表
附圖
a-A介紹自助合作的規則、組織和功能,介紹機構和自助組織法,討論成員地位和職責;b-B了解住房規劃設計、財政和資助、建設和建筑、組織和管理,討論并參與規劃設計;c-C小規模住房建設的方法、設備和工具使用、建筑技術和合作技巧的理論與實踐培訓;d-D住房擴張、環境和住房維護、住房資源利用的技術培訓,參與成員管理會議;e-貸款償還、會計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和職業培訓,社會責任教育等等。
通過自助和自助教育,首先可以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其次學習與建筑相關的技術知識,提高資金運用和相關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自己的動機期望,認識個人
權利和社會責任,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并激發個人潛能;增加與社會的聯系,提高移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自助住房建設的過程因此成為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過程,自助住房生產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安置模式。
4外來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4.1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內涵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域,由基層社區政府發動和農民自主推動的、以農村人口在農村內就地轉移,建立小城鎮為中心的城市化過程[6]。
如果在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另一種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將會出現,與以上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理解不同的是:在地域上,城市化發生發展的地域在城市而非農村;城市化人口來源非來自農村的就地轉移而是異地轉移。但理解大致相同的是:城市化發動的主體來自“下”,即城市化發展投資主體主要來自地方社區和農民群體及個人,以自有和自籌資金為主。
4.2外來移民安置對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4.2.1外來移民安置與城鄉經濟發展
在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試圖建立一種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機制:在國家鼓勵自助安置的政策和減少農村土地對外來人口的牽制作用下,通過自助提高外來人口的城市適應能力,實現勞動力的空間異地轉化,農村規模經營和規模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在城市就業將大大促進城市非正式經濟發展。由于開發性移民安置中自助教育的作用,外來移民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及移民素質等都會得到提高,移民在就業中逐步從就業于非正式經濟部門轉向就業于正式經濟部門的可能性,顯然要大于沒有實施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以前,從這個角度看則長期有利于城市正式經濟的發展。
4.2.2外來移民安置與城市空間的有序評價
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生的,這將意味著實質性的城市空間擴張。如果空間位置選擇得當、組織合理、整個開發過程在非完全商業化的前提下來進行,將實現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由于在自助過程中鼓勵自助組內密切的家庭聯系和住房合作建設的開展,通過自助教育提高移民的質素加強移民與社會的聯系,等等,將使所形成的安置“空間連接度”[29]提高,如果通過諸如自助教育、自助規劃和計劃、政府和操作者的作用等組織過程,對內部連接度已較高的住房活動[D=D(資金、土地、設施等)]、產業活動[I=I(非正式的、正式的)]和衍生活動[S=S(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等按不同的功能屬性和類型結構進行組織,將實現空間的有序發展,形成等級的移民安置空間(圖1)。
附圖
圖1對自助安置模式空間有序發展的認識
Fig.1Knowledgefororderlyspacedevelopmentofself-helpsettlement
4.2.3移民安置與城市社會空間整合
由于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鼓勵團結的自助來進行住房建設和相應的活動,可以預見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將再次成為移民在自助中的聯系紐帶,移民文化將在異地得到發展。自助安置必須充分考慮與移民文化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引導不當,在自助中發展的移民文化現象將對城市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自助教育下發展的移民文化與在自發的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基礎上發展的移民文化相比,將可能發生一些質的變化:自助教育使移民無論在與職業、收入相關的經濟層面上,還是在觀念、城市文化認同和心理的歸屬感等文化層面上,其城市適應性將得到大大增強。結果將首先使外來移民在“精神”上實現城市化,其次,移民在文化和社會意識上的質的變化,將最終促進移民與城市的整合,由社會隔膜和社會分割所引起的社會沖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將大大緩和。
4.3移民安置與城市化發展
在國家相關政策作用下,經過內外力的交互作用,城市外來移民為發動的主體。資金來源于國際援助、國家長期貸款,并以自助機構獲得的信用貸款和自財政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在自助住房建設中同時必須開展自助教育和培訓,從而使自助模式超出一般的住房建設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三種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出現(圖2):
附圖
圖2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Fig.2Below-updevelopingmigrantssettlementandbelow-upurbanization
其一,在相應的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配合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通過自助住房建設脫離農村、居住城市,在發達地區的村鎮、城鎮和城市三個層面實現勞動力空間轉化;其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互動反饋。城市非正式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城市地域通過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使城市空間擴張,另一方面城市正式和非正式經濟的發展將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其三,在自助教育過程中,移民城市適應性增強、觀眾轉變、文化和社會意識提高,在“精神”上成為城市化的人。城市空間擴張、經濟結構轉化和移民精神城市化構成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收稿日期:2001-04-28;修訂日期:2001-05-31
【參考文獻】
[1]王春光.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項飚.北京有個“浙江村”:社會轉型中一個自發城市化群體的初步研究(上、中、下篇)[J].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城市經濟,1993.3~5.
[3]朱寶樹.從離土到離鄉[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蔡fǎng@①.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韓俊.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及其特點[J].人口研究,1990.(5):26~34.
[6]黃晨熹.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作用與趨勢[J].人口研究,1998.(2):8~22.
[7]魏津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人口移動[A].翼黨生,邵秦編.中國人口流動態勢與管理[C].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8]張善余.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模式的重大變化[J].人口研究,1990.(1):17~23.
[9]PughC.TheChangingrolesofself-helpinhousingusingandurbanpolicy,1950-1996:Experienceindevelopingcountries[J].ThirdWorldPlanningReview,1997,19(1).
[10]田劍平,許學強,趙曉斌.國外自助安置理論的發展[J].規劃與觀察,99.6.
[11]TurnerJFC.Minimalgovernmentaidedsettlement[J].ArchitecturalDesign,1963,379-80.
[12]TurnerJFC&FichterRFreedomtoBuild:DwellerControloftheHousingProcess[M].NewYork:Macmillan.1972.
[13]TurnerJFC.HousingbyPeople:TowardsAutonomyinBuildingEnvironments[M].London:MarionBoyars.1976.
[14]BurgessR.Self-helphousing:anewimperialiststrategy:acritiqueoftheTurnerSchool[J].Antipode,1977,9:50-59.
[15]BurgessR.Thelimitsofself-helphousingprograms[A].In:KorteBA&MatheyK:DevelopmentofLow-incomeNeighbourhoodsintheThirdWorld[C].Damstadt,Archimed-Verlag,1984.
[16]TurnerJFC.Issuesinself-helpandself-managedhousing[A].In: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MansellPublishingLtd.,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7]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8]MatheyK.BeyondSelf-helpHousing[M].Murchen:Profilverlag;London;NewYork:Mansell,1992.
[19]TaitJ.FromSelf-helpHousingtoSustainableSettlement:CapitalistDevelopmentandUrbanPlanning
inLusaka[M].Zambia.Brookfield,USA,1997.
[20]辜勝祖.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辜勝祖.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跨世紀的社會經濟工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22]許學強.中國小市鎮的發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23]陳俊生.關于農村勞動力剩余和基本政策問題[N].《人民日報》1995-1-28.
[24]McGeeTG.UrbanisasiorKotadesasi?EvolvingPatternsofUrbanizationinAsia[A].In:Costaeral(eds).UrbanizationinAsia:SpatialDimensionsandPolicyIssues[C].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9.
[25]許學強,黎雅.外來勞工與城市發展初探——以廣州為例[J].城市問題.1988.6.
[26]柴彥威,周一星.大連市居住郊區化的現狀機制及趨勢[J].地理科學,2000,20(2):127~132.
摘要: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增長對國民經濟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其發生較大波動時會致使國民經濟同樣發展較大振幅,所以國家應針對性的對房地產經濟進行控制,使其在平穩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以此保證社會正常發展和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中國;國民經濟
前言:
近年來雖然國家對房價進行了適當的控制,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產業一直處于較活躍的狀態,而房地產經濟以房地產業為核心,是與其相關的生產、開發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關系,是房地產經濟關系與其自身生產力的結合體,由此可見房地產經濟是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其自身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必然會產生影響。
一、房地產開發投資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開發投資即房地產業所有開發法人單位所投資開發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及相關的土地開發工程及土地購置等方面的資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據具體的房地產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細分,目前統計調查法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主要采取的辦法,由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某時間段內社會建造和購置的固定資產超出500萬元以上的費用,所以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其組成部分,據相關資料顯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1996年至2000年雖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但在短暫下降后仍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恢復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穩定在17%左右,而其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發展的貢獻率雖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負值,但1996年以后貢獻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達歷史最高峰值33.8%,近年來雖受金融危機影響,但仍有快速回轉的趨勢,所以其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間接計算,可以發現其對國民經濟增長也有重要意義[1]。
二、房地產生產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生產主要指房地產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生產活動,據我國行業分類標準顯示,房地產業主要包括以房地產為對象的開發經營、物業管理、中介、自有經營及特殊房地產五方面主體的生產活動,其每方面又可根據自身的性質及規模進行細分,屬于我國的第三大產業,而房地產生產增加值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我國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標準,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賃住房之間的比率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及不同國家同一時期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針對房地產增長值計算時應結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的總產出和其實際的增長值等數據,增長值可直接由參與房地產生產活動的主體的具體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疊加計算獲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虛擬折舊決定,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鎮住房折舊率在2%左右,農村在3%左右,而經計算可以看出近年來房地產生產增長值一直處于快速提升的狀態,而且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如1978年80億,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2%,2014年達33299億,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6.0%,這與市場經濟體制參與居民住房條件消費的經濟體制有必然的關系,如果將1978年以后房地產業生產增加值代入房地產業增長值對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公式房地產業不變價增長值/不變價國民生產總值100%,可以發現1979年為1.7%,2000年為2.4%,2014年為4.3%,其整體呈現出穩定的上升趨勢,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上升的重要動力[2]。而房地產相關產業主要指房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建筑材料產業,如鋼筋水泥業等;居民住宅性消費,如家電業;居民住宅服務,如物流業、金融業等,據資料顯示,2012年房地產業開發投資拉動相關產業增長值近43840億元,對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近24%,由此可見房地產生產中不論是房地產業自身還是其相關產業的增漲值都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三、房地產消費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消費即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用房消費及與之相關的服務消費的總和,由于居住環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房地產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有較大份額,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城鄉新建住房面積不斷增加,例如城鎮新建住房面積1978年改革開放時,其總數量只有3800萬m2,到2000年其總數上升到近5.5億m2,截至2014年以達到36.3億m2,農村新建住房面積在1978年改革開放時,其總數量只有1億m2,到2000年其總數上升到近6.5億m2,截至2014年以達到39.2億m2,1978年,我國人口有近10億,2000年我國人口近13億,2014年我國人口有13.2億,經過計算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國民經濟增長[3]。另外,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中房地產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產消費主要包括購房、租房、住房維修、水電煤氣及其他相關支出,據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產消費在居民總消費中的比重穩定于17%,占支出法國民經濟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產消費支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見2008年以后我國居民房地產消費支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比較穩定,如果將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固定資本與房地產消費所創造的經濟值疊加,那么其對國民經濟中增長的貢獻率將更大[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增長對國民經濟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其發生較大波動時會致使國民經濟同樣發展較大振幅,所以國家應針對性的對房地產經濟進行控制,使其在平穩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以此保證社會正常發展和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網絡經濟對國民經濟影響的經濟學分析姜巍浙江大學2003-11-15
2、國民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析包學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0-15
國民經濟相關論文范文二: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地區間貨物及服務的流入流出問題是很多的核算人員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計算GDP核算的一個準確性問題。
關鍵詞:宏觀經濟管理;國民經濟
一、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管理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經濟形勢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對國民消費支出的貢獻作用。反映國民消費支出的指標有很多,如居民最終消費占GDP中的比重、勞務支出指標等。這些指標數據可以有效的作為國民消費支出核算的原始數據,有很強的參考價值,能夠很好的反映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另外,消費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費中的構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類的支出份額。有了這種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導居民進行適當的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的詳實科學,能夠促進我國的稅務改革,了解當下消費熱點,樹立居民理性科學的消費觀。核算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居民的儲蓄與投資有很大的貢獻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投資儲蓄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庫存增加等指標,可以很好的分析當前的各種貨幣供給與需求狀況,了解我國的居民儲蓄在國內儲蓄中的地位,以及儲蓄對投資的貢獻率。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政府投資與居民投資的比例關系,更科學的實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實際上,儲蓄、投資、稅收是聯系很密切的三個環節,對儲蓄與投資信息的嚴格審讀,有助于稅務部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除此之外,儲蓄的變化狀況還可以反映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的住房制度和醫療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間,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40%、農村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120%。
預期心理對消費需求的制約作用是顯而易見,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工人就業狀況糟糕、醫療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居民對未來隱憂加劇而讓銀行儲蓄增加。對此,相關的部門對我國的各個體制進行了適度的改革,讓居民放心消費。雖然,我國的社保制度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畢竟居民的消費心理需求有了適當的提高。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統計部門與政府部門有很好的參考依據,各個職能部門也據此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從而促進我國居民儲蓄與投資的良性發展。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可以讓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國民經濟的循環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生產只是一個階段,對于最終成果的消費才是目的。不過,成果的消費并不是生產者一個人享有,而是要經過分配與交換的多個環節,才到達消費者手中。而國民經濟的核算就是要對消費品在分配與交換的各個環節進行統計與核算,這其中也包括對最終產品的使用情況。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與科學,提升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收入分配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層展開,有次序的進行。為了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核算的信息應該包含更多的機構部門,應用SNA在核算整個收入分配時,就應該按照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兩個階段進行。在收入分配增長動態分析的基礎上,可以讓宏觀收入分配的結構更好的得到調整,初次分配可以讓收入結構得到很好的轉移,調整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結構狀況。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對外與對內經濟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在世界上享有的經濟待遇與政治待遇,也就間接的影響到了我國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的制定。例如,聯合國根據連續六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的會費;世界銀行業根據相應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能否享受到相應的優惠待遇。所以,國民經濟核算還深層次的影響到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間接影響到了我國與外國的經濟往來。
(二)國民經濟核算的投入產出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對投入產出分析的貢獻很大。也有相應的投入產出方法,用于國民經濟的核算。投入產出方法又稱為投入產出分析,以一定的國民經濟產業分類為基礎,結合比例系數與結構分析,從數量上研究經濟系統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最后利用相關的經濟模型來分析國民經濟結構以及原因和影響。投入產出的方法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有一個漫長的歷史。1950年,投入產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議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1968年,SNA就吸納了投入產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產出納入到了整個核算體系。實際上,我國的投入產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歷史了。1974年,我國就編制出了第一張實物性的投入產出表,涵蓋了61種產品。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更是編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產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更是讓投入產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投入產出表考慮了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來源與使用去向,是一種棋盤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投入與產出,同時能夠很準確的表明投入的來源與產出的去向。另外,對于各個部門之間很復雜的技術經濟關系,投入產出表也能夠很好的把握。投入產出表的樣式多樣,分類齊全,結構清晰明了。如實物性與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就充分考慮了計量單位的特點,便于審核統計工作。另外,也有根據地域劃分的投入產出表,如全國投入產出表與地方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數據結構表,可以直觀地反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中。對稱性投入產出表用于預測和制定計劃。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三)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效益分析的貢獻價值
宏觀經濟效益能夠很好的反映各個產業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在當今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增長,一味追求GDP的量與速度,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因為,在宏觀經濟的背景下,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會總產出。一定的情況下,GDP的數字越大,就代表這個國家的產品以及服務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識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財富數字的增長來衡量GDP。如果犧牲了環境與浪費掉了大量的資源,雖然換取了經濟財富的增長,GDP指數的上升。但是,GDP并不體現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實際上,這種GDP的數字是一個虛假的數字,過度的夸大了財富,卻忽視了對成本的折算。鑒于此,一味的追求財富GDP的增長不是一個很明智的辦法,要考慮環境與資源的因素,減去相應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了綠色GDP這樣一個概念,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也是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一個綠色GDP概念的產生,是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結果,也是人們在權衡了環保與經濟發展兩者關系以及利弊后的一個結果。
二、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及宏觀經濟模型建立的基礎
在宏觀的經濟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統計數據以及模型,而國民經濟核算就可以為這種數理統計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礎。作為基本框架,國民經濟核算確定了很多宏觀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指標設置以及基本分類。這樣的功能讓經濟統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大的提高了宏觀經濟分析的效率,增強了其應用功能。
三、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國民經濟計劃涉及到很多的宏觀經濟指標,這些經濟指標所反映的現象,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經濟聯系。為了更好的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計劃與規劃的指標數量也必須滿足這種經濟聯系。國民經濟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學,也正反應了這種內在的經濟關系。因而,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四、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方法
地區間貨物及服務的流入流出問題是很多的核算人員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計算GDP核算的一個準確性問題。此外,近年來,我國的第三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統計部門缺乏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制度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現在核算的方法單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為缺乏年度財務統計,推算系數使用時間過長。針對流入流出核算等長期估算和推算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核算人員應該考慮國家各個部門的實際核算狀況,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國民經濟各個系統的不同,核算實際狀況的差異,自上而下的提出相關的要求。當地的長駐單位要向統計部門提供相關的統計報表與財務指標,解決上級部門的資料供應問題。此外,加強完善服務業的統計工作,高度重視服務業統計中出現的難題。服務業市場增加值核算分為市場產出、自給性產出、非市場產出三個部分。關于市場產出,如金融保險產業,應該建立起它的財務指標統計制度。對于自給性產出和非市場產出,要積極的研究改善統計工作的方法,運用多元化的數據搜集方式,讓數據更好的反映服務業的發展狀況。
摘 要:作為全民醫保的率先試點地區,天津市在近幾年內努力建立健全城鄉統籌和全市統籌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克服了其他試點地區在城鎮職工與城鎮居民、農民之間繳費、補貼、個人賬戶和管理上的巨大差別,提高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本文旨在調查天津市民對醫療保障制度的感受和滿意程度,研究滿意度背后所隱藏的基本醫療保險的優劣之處,同時找出天津市全民醫保的經驗及尚需改進的地方,以期實現更加便民利民、順應社會的醫改之路。
關鍵詞 :全民醫保;城鎮職工;城鄉居民;老年群體;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5-0205-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選題依據
在社會保障逐步發展的今天,看病難看病貴已然成為中國百姓所關注的焦點問題,說明我國醫保制度尚不完備,難以實現全面統籌調控。當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醫保制度正在逐步向全民覆蓋推進整合,全民醫保是一個國家醫療保障的目的和歸宿。
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實現了全民醫保,而各國實現全民醫保所經歷的年數從20年至127年不等,由此可見實現全民醫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是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想要實現醫保的全覆蓋,不可急功近利。天津作為全民醫保在中國的試點地區,自2008年起逐步實施完善全民醫保,并始終堅持著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最終實現了城鄉統籌、全市統籌,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也更能夠反映出全民醫保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對全民醫保滿意度研究具有深厚的研究價值。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理論意義:更加深入的了解天津這一全民醫保試點地區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其他醫改試點地區進行路徑比照分析,吸取經驗不斷調整,努力提高天津人民對醫保的滿意程度。對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補充,擴充了醫療保障的研究范圍。天津全民醫保改革的路徑分析、經驗分析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對其他地區政府進行醫保改革具有可參照性的范本研究價值。
現實意義:反映出試點地區人民對全民醫保的態度和觀點,體現人民的訴求,有助于促進天津全民醫保更好地改進和實施,同時也有利于全國其他尚未實行全民醫保的地區進行學習。而且當前正值天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方案出臺的關鍵時刻,希望能從實際操作角度出發提出對醫改有幫助的對策和建議。
二、文獻回顧
(一)國內外全民醫保現狀
1.全民醫保國家的改革歷程
(1)德國: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現代意義上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各種醫療保險覆蓋人口已經達到99%,這與其多年來不斷推進的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創新分不開。在學習借鑒德國醫改的過程中,中國需要考慮到如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平衡社會利益關系,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以及醫藥行業的適度自由競爭。[1]
(2)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至今已運行半個多世紀。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非常注重拓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積極鼓勵私人資本和私營醫療機構進入大眾醫療服務領域;注重將利用外資和引進國外的先進醫療技術和護理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英國醫療保險行業在對外開放市場的同時,積極引進、利用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護理技術和管理技術來彌補英國整體醫療資源的不足,實現了英國醫療資源總量的集約型增長;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還盡力通過體制創新來實現整體醫療能力的集約型擴張。[2]
(3)韓國:作為東亞社會政策的代表,韓國的現代化是一種后發的、壓縮性的,其經驗與歐美、日本明顯不同,因而韓國的經驗教訓對中國具有更直接的借鑒和警示意義。[3]
韓國醫保改革的巨變發生在政治民主化之后,此前包括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政策向來都是官僚和專家的排他性領域,社會勢力根本沒有介入政策制定過程的渠道。因此中國醫改需要注意政府對醫保的財政支出和政府責任的加強,同時也要考慮醫保制度的整合以及醫保民主化的方向。
M.R.Gupta研究全球醫療保障體制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指出各國醫療保險與醫療保障制度創新改革基本趨勢有四個方面:一是非洲國家法定保險計劃的出臺和進一步發展,以此來加強社會保障,并且努力將醫療保障的范圍擴大到覆蓋正規和非正規經濟部門的所有職工;二是美洲大陸致力于擴大社會醫療保障的范圍和提高制度的效率,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更好地利用有效的資源來使醫療服務覆蓋更大的范圍;三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改革主要側重于擴大醫療服務對低收入人群的覆蓋面,擴展資金籌集的渠道和福利內容;四是歐洲國家積極地應對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控制由此引起的醫療服務成本不斷上漲。[4]
2.國內全民醫保實施的現狀
在近三十年的整改過程中我國形成了規模效應,促進了醫療資源的豐富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不斷地調整中公平的原則并沒有很好地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缺乏有效配置,同時醫保基金難以平衡、補充醫療保險發展緩慢,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中國醫改的方向最終朝向全民醫保。[3]
例如在江蘇、上海、福建、山東等部分省市均普遍存在著對制度認知度較低,居民分類復雜,參保積極性不高,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選擇、醫療費用難以控制,醫療保險用藥目錄范圍不同,醫療保險制度缺乏有效銜接、統籌層次差異大,預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珠海的醫改歷程如下:1998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02年實行外來工大病醫療保險,到2006年實行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醫療保險,而后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險。珠海的醫改與其他試點地區有所不同:首先,它將外來務工人員和全部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學生獨立出來,自成保險;其次,珠海建立了城鄉統籌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克服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保障不平等的問題;此外,在實現全民醫保后珠海地區仍積極調整,不斷優化醫保政策。最新數據顯示,珠海出臺新規定,增加了醫保門診特定病種,并提高了住院支付限額,珠海市參保人將享受到更多的醫療保障。[5]
3.綜述
從各個國家來看,在醫保建立的初期,國家普遍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在不同職業下的不同水平的醫療保險,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經濟發展,對真正的弱勢群體和底層人民并沒有多少益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醫保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開始加大支持力度,可以說醫保的完善與民主化進程亦步亦趨。因此中國的全民醫療保險要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逐步推進。鑒于中國國內龐大的人口壓力和多數免費醫療國家財政危機的現狀下,中國應該堅持走社會醫療保險的模式。
在中國多個醫改試點地區的比照分析中不難看出,每個試點在實現全民醫保的過程中都是憂喜參半的,難免會遇到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出醫保還存在著不健全之處,這也正是天津醫改過程中要注意和盡量避免的地方。在這些試點地區中,我認為珠海地區的醫改路徑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首先,全面推進醫療保險覆蓋面;其次改變路徑依賴,消除城鄉不平等問題;隨后不斷壯大社保基金,逐漸提高險種和支付限額;加強預防,關注外來工、未成年人、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對門診保障的巨大需求,推行小病門診統籌、中病醫療保險、大病統籌救助三個層次;最后,打破醫療市場原有利益格局,努力改善醫患關系,尊重保障民眾的利益。
(二)評價研究不足及本次研究的獨特性
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有關全民醫保的研究都是與國際間不同體制下的國家相比較,抑或是對全民醫保背景下公共服務體系、效益、改進、重構的研究,對于特定試點地區全民醫保的滿意度調查卻寥寥無幾。而相關文獻多為中國醫改試點地區的經驗和啟示類文章,主要集中在社會保障政策設計和政府管制方面。在醫保滿意度問題上,目光總是鎖定在大學生群體,而忽視了兒童和老年人這些醫保主要對象的感受,使得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缺少真正從最普通的人民群眾角度進行調查、追求醫保更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通過將醫保滿意度在不同的人群中進行調查,來獲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狀況下人們對當前醫保的態度、感受和建議,從而更好地幫助醫保深入群眾、便民利民。同時在天津市人口年齡結構比重的客觀條件下,充分考慮全民醫保中不同需求量人群之間的差別,分年齡進行分析研究,重點向接觸醫保最為頻繁的老年群體傾斜,從而能夠得出更加準確的描述和結論。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本文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研究總體為全體天津市居民,包括天津城鎮職工、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樣本規模約為84。為了突顯全民醫保的實質性作用,本次調查向易患病的老人群體傾斜。
研究的內容為天津市民對全民醫保的滿意程度,即兩種不同醫療保險下人民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醫療保險的實用性、簡化性,醫療費用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小,看病次數多寡,醫保報銷范圍、比例,醫療費用、門檻費對滿意度造成的影響,以及社保卡、轉院等方面的專項調查。
四、天津市市民對全民醫保實行的滿意度分析
(一)人民對全民醫保的總體評價
通過對74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接受調查的人群普遍認為個人每年在看病買藥治療上的花銷只占個人年收入的一小部分,而醫保門診報銷范圍的800-5500元確實也是綽綽有余的,可以說天津市的醫療保障著實為人民減輕了部分經濟負擔,繳費少、受益大;人們也表示醫保卡可以使手續相對簡化,同時在醫療機構交費時并不用提前墊付需報銷的部分;此外,天津市的急診正在逐步實現當場報銷,無需個人全額墊付,更省去了事后報銷的復雜環節。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當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個人繳費比例相對滿意,也說明醫保確實起到了繳費少、受益多的作用。
同時,與北京地區醫保不同的是,在天津地區人們無論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還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規定的3個定點醫院僅僅是在特殊病登記時需要的,也就是說,只有在患有特殊病的情況下才需要到這3家定點醫院進行治療,而日常生活中全市所有醫保定點醫院均可參與報銷。這樣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平時的看病治療,給人們帶來了便利的條件。
由此可見,天津醫保的改革與發展著實達到了惠民的要求。但是相比之下,在很多方面人們也提出了當前醫保的不足之處。首先,在醫保方面有著人們普遍重視的四大天王:門檻費、報銷比例、醫療費用和藥品范圍。通過排序我們發現,絕大多數人認為醫保門檻費是首當其沖的,門檻費越低,人們越能夠享受到更多醫療費用的報銷。當前800元的門檻費在人們看來過高,想要享受報銷就要先花光800元,這對于一些貧困家庭或者是生病次數較少的家庭來說確實是個大數目。因此,就會有一些貪圖利益的藥店、藥房,用部分生活用品或家用電器代替藥品賣給持卡者,通過多劃取醫保卡上的金額,來幫助參保人員更快的跨過醫保的門檻,同時藥房也達到賺取差價的目的。此外,人們比較看重的是醫保可以報銷的比例、醫療費用的高低以及購買的藥品是否在可報銷藥品范圍內。這些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相對應的,驗證了當前“降低醫保門檻、提高報銷比例、控制醫療費用、擴大可報銷藥品范圍”呼聲四起的現狀,更加體現出人們最希望醫保改進的方向。
其次,根據對“城鎮居民對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滿意的地方”的統計,可以看出有近70%的人認為醫保可報銷病種過少,報賬、轉院、報銷手續太過繁瑣,對老人、兒童及特殊病種病人的處理缺乏靈活性,負擔重。有超過50%的人認為不同等級的定點醫院報銷比例不應相差太大,醫保制度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以及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差、態度差等問題。
而在去醫療機構看病的問題上,多數老年人基于身體狀況所限,多會選擇去離家近的醫院或社區門診;多數患有專科疾病的人群則會選擇去專科醫院、三甲醫院進行治療;而在所調查群體中,多為年齡集中在26-40歲之間的青壯年,因免疫力強,他們更愿意根據自身病情,自行在藥房取藥。而如果要去醫院的話,他們也會選擇去三甲醫院,而非社區門診。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更相信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而對低于社區門診的報銷比例并不是很在意。
本次調查中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占14.8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占85.14%。然而,在這74位被調查者中居然仍有單位職工參加的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其單位并沒有為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是按照天津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規定,凡有單位者,單位需為其員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不看其戶口是農業還是非農業。因此在戶口問題上反映出天津市仍需加強各大企業、單位的督察力度,確保每一位職工都能享有醫保帶來的實惠。
(二)影響醫保滿意度的針對性分析
在天津醫保滿意度調查中,我們不僅要看到天津醫保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更要看到弱勢群體對醫保的呼聲。而其中最有發言權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因為相比于青壯年,這兩類人群都屬于體質較差、與醫院有著更為密切聯系的群體。而通過對居民每年看病次數的統計可以看出,看病次數高達每年11次以上的人群中,66.7%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老年群體上,通過與這一類經常接觸醫保的人群的溝通來了解當前人們對天津市全民醫保存在的不滿意之處。為此,筆者分別咨詢了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老人以及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社區老人。
1.天津市老年群體的特惠政策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津的社區門診,不僅可以通過醫保報銷藥費,而且還為特殊病人及老年人提供上門診療服務對于退休老人而言,天津市的醫保確實為他們減輕了很多負擔。一位曾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退休老人說雖然退休后每個月都有退休金,但僅靠這些根本無法支撐近5萬元的心臟搭橋手術費用以及術后的護理康復費用。而通過醫保報銷之后,老人個人實際僅擔負了2萬多元。
2.社區老人的醫保報銷問題
同樣是身為老年人群的社區老人,很多退休老人享受到的福利和報銷比例卻沒能覆蓋到他們。他們屬于居民,自身并沒有任何收入,更沒有養老金。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報銷額度非常低,一些老人一旦患大病,很容易因負擔不起而放棄治療。在10年前有一位突發腦栓塞、腦溢血的老人因為沒有參加醫保,住院35天竟花費8萬的費用。雖然后來參加了醫保,但報銷比例卻過少(除去自付段,在醫保可以報銷的范圍內可報銷50%),每次住院仍需負擔5-6萬的費用。加上患有半身不遂,幾乎需要藥物維持生命,龐大的醫藥費全部需要子女來提供。
3.涉及藥品方面的問題
其實對于老人而言,醫保在改進的時候更需要注重細節。例如在購藥方面,由于醫保開藥有定量定額的限制,人們在醫院或藥房只能取得約1周的藥物,等到快吃完的時候就又要去買藥,如此反復。
其次,一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疾病、特殊病、糖尿病等,病程長,需經常與藥房接觸。例如糖尿病所需的胰島素注射劑,只有部分國產的可以通過醫保報銷,如果想要使用更好的注射劑就需要個人全額付費。除此之外,很多注射劑、口服常釋劑型、軟膏劑、凝膠劑以及保健品也是不在醫保報銷范疇的。可以說,患者在醫保上的自付費用有相當部分是花費在了無法報銷的藥品上。想用的藥不在醫保報銷范疇,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一些人開始投機取巧,通過變換處方花取高于這種藥的費用,并通過醫保報銷來取得該藥品。
此外,對不可報銷的藥物,一些醫生會在開藥之前先詢問一下老人的意見,使人擔心可報銷藥品的療效。因為部分醫生在開藥的時候會引導患者說:這種藥雖然不能報銷,但藥效非常好,建議使用。在這種建議下,患者或其家屬往往會同意買該種藥品。
最后,也有很多被調查者建議提高藥品質量、提高醫護人員道德水平,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開藥,避免開與病癥無關的藥物,賺取利潤,欺騙患者。
4.社保卡
社保卡在給人們帶來交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補辦社保卡首當其沖。因為社保卡制卡速度慢,補辦和領取在不同的地方,人們大多不懂辦卡流程,也不清楚所要準備的材料,常常東奔西跑很久才能拿到卡。
而住院期間所需藥物如果本醫院沒有,需要患者去別的藥房或醫院購買時,社保卡已鎖定該醫院使用,不能再同時使用社保卡進行報銷。因此如果要購買非本院藥物不僅需要本醫院住院醫生出具證明,還要個人全額墊付。而且醫生為避免利潤外流往往不愿出具證明,而是會使用療效較差的同類藥物頂替。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患者都是受害者。因此,社保卡的使用和管理仍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5.轉院
轉院,是一個讓患者勞心費力的大工程,不但要把前一個醫院的費用限時結清,還要及時與下一個醫院銜接、辦理手續,其過程十分繁瑣,往往需要患者或其家屬往返兩個醫院多次才能全部結清。而且通常在病人轉院后,新入住的醫院往往會要求病人重新進行相關的身體檢查,而不愿意使用前一家醫院的檢查結果和報告。不僅患者多花了錢,還占用了有限的報銷額度。
五、總結及對策
公平是社會保障的根本價值和核心理念,天津市努力實現全市范圍內的醫保全覆蓋也正是體現了公平的原則。同時,在本次調查中天津的基本醫療保障也受到了市民的廣泛稱贊,例如醫保能夠覆蓋越來越多的人群,實現了個人繳費少、受益大的惠民目標,大大減少了人們在看病方面的花費;同時在醫療機構交費時使用醫保卡直接報銷、無需墊付,只交納個人應付的部分即可,使手續得到了簡化;而一些醫療網點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是推出了看病免掛號費、社區門診上門服務等一系列特惠政策。
但由于全民醫保尚未全面推廣,作為試點地區,天津市在醫療保障制度、規定上也是一邊實施、一邊總結、一邊整改,本次對醫保滿意度的調查也是希望能夠從人民大眾的角度為醫保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實質性的意見和建議。
例如對于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零收入老人而言,如何才能減輕他們看病的負擔?我認為國家應當給予這些老人以特惠政策,加大政府在弱勢老人方面的財政補貼。或者可以考慮在醫療機構開通老人看病綠色通道,提高零收入多疾病老人的醫保報銷比例,在重大疾病問題上啟動費用減免政策等等。此外,凡是居零老人均應享有醫院上門診療待遇。而如果是慢性病且需要長期服用同種藥物的話,醫院和藥房可以考慮放寬取藥的數量限制。
當前,社保卡在天津市已經普及并且全市通用,人們只要進入醫保聯網的各個醫療機構,使用社保卡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道流程。因此需要在社保卡投入使用方面,真正做到辦理、補辦手續簡化,提高審核、制卡速度,避免因社保卡沒有審批下來而造成患者無法正常看病和報銷等問題。
此外,醫院的急診和轉院始終是醫保報銷上的一大難題,不僅辦理手續麻煩,審批過程漫長,還要牽扯到社保卡暫時停用、個人全額墊付等問題,極大地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希望醫療機構能做到聯網操作、全市統一,做到報銷手續一站式服務。實現由院方直接進行的轉院交接,使轉院等手續的辦理更加便捷簡化,讓人們辦理大量手續、東奔西跑、重復審核的現象不再發生。同時加強院方的監管,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更體現出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
而針對目前天津市較為嚴重的“藥房賺取門檻費差價”現象,社保中心稽核人員應重點監控、約談、依法糾正這些違規騙保行為,確保醫患能夠嚴格遵守醫保規定,誠信就醫;同時加強對各個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保證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打擊醫保的灰色地帶,避免醫院、藥房、病患三方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醫藥分業,避免以藥補醫,以此促進醫保的健康發展和完善。
此外,在醫保變得與大眾生活密不可分的當前,加大醫保知識的教育宣傳,開設醫保小課堂、醫保日,利用好每個社區的宣傳欄,不斷更新醫保常識和新出臺的規定等普及醫保知識、使醫保辦理流程透明化的做法必將成為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周毅.德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經驗及啟示[J].學習與探索,2012,(02).
[2] 侯立平.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評析[J].經濟界,2006,(04).
[3] 李蓮花.后發地區的醫療保障:韓國與臺灣地區的全民醫保經驗[J].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與實踐,2008,(10).
隨著世界各國相繼步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給西方各國帶來了政府機構臃腫膨脹、官僚主義現象嚴重、管理成本無限增長、行政效率越發低下等諸多問題,導致了嚴重的政府財政危機和政府信任赤字。"80年代以來,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掀起了政府再造的浪潮。新形勢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作為行政改革的方向和任務,十七大進—步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這要求我們構造出適應、能驅動社會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
一、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回顧
行政管理體制是行政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結合,參考一些學者的定義,本文這樣定義:行政管理體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推行其政務所建立的組織結構體系、權責體系、運行機制、法規制度及其相互關系的總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績:1.機構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機構龐大、人員臃腫的現象得到有效緩解;2.公務員制度基本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3.政務公開的推行,使行政管理活動逐步走向公開化、法制化;4.行政法制建設取得很大成績。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現象依然存在;行政審批過多、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這些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和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持續和深化勢在必行。
二、行政體制改革存在問題
(一)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1.政府與市場關系不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是最基本的手段,市場起著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但又必須通過政府宏觀調控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當前存在主要問題是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直接從事或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使得企業和個人依附于政府,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動力,現代企業制度難以真正建立。
2.政事不分。政府與事業單位之間職能劃分模糊,政府機關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來控制事業單位,包攬本應由事業單位行使的權力、承擔的職能;事業單位承擔了本屬于政府機關行使的行政執法、監督管理等職能。政事組織不分,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之間沒有清楚的組織界限,事業單按照干部管理模式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事業單位領導由政府主管部門委任,事業單位組織依照行政機關的方式運行。政事產權不分,政府是事業單位的出資人,事業單位經費來源高度依賴政府財政。
3.政社關系不暢。一是鄉鎮基層政府與村民組織的關系不融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不能做到"還權于民”讓村民自主解決自身的問題,由引導、指導變成了直接管理,抑制農民的積極性。二是城鎮基層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關系不是很順。基層政府對于發展非政府公共組織的作用不是很重視,政策扶持也不到位,習慣于政府直接從事社會服務或公益性事務。最后是財政預算普遍缺乏公共社會服務預算以及激勵慈善事業的稅收政策。對非政府、非營利的社會服務團體,許多地方政府未能給予必要的資助或"購買服務"。
(二)行政權力配置不科學
首先,黨政不分的現象依然突出。在行政權力的實際運行過程中,黨委的領導意圖很可能包辦或代替政府行為。其次,行政機關上下級之間分權不明,職責不清。由于上下級政府之間在管理區域上是重疊的,隨著事情本身重要性的不同,許多屬于下級政府管理范圍內的事情被上級篡奪。再次,內部層次結構疊床架屋。"多頭管理、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狀況依然存在[2],"造成協調成本加大。最后,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權力過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自主權’"這一矛盾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引發中央統一的宏觀調控政策與地方利益的沖突,要么是中央的宏觀調控失效,要么就會挫傷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不管出現哪種情況,都會影響我國改革與發展的進程。"
(三)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國家財政壓力大
據統計,我國財政供養比例50年代為600:1,70年代為155:1,而現在卻為40:1。2000年,全國財政供養人口4290萬,按該年度黨政機關10043元的平均工資計算,一年的人頭費就達4300多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13380億元的32%。在這樣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被用來供養人員,形成了"吃飯財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能用極小一部分財政來發展公共事業,造成公用基礎設備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需求,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效果。
三、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對策思路
(一)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的轉變意味著首先要對政府職能重新進行定位,它應該以強化和擴大政府公共服務為核心,并把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這是因為:一,民眾對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必須向公共服務方向轉變。二,政府擔任公共服務的角色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財政支出應逐步向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方向傾斜;擴大就業應該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職責;實現公共治理的公眾參與,穩妥地培育非政府公共組織,等等。這些都要求必須實現由傳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職能轉變的基本途徑是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建設有限政府。"將它們原來承擔的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等職能剝離出來,使這些職能回歸社會和社區。〃職能轉變后的政府主要從事宏觀調控,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
(二)政府機構改革
政府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機構改革的目標是朝著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發展。因此政府機構改革必須要,建立剛性約束法律制度,實現機構編制法制化。1982年12月10日頒布的《國務院組織法》雖然有效,但內容過于簡單。現行政府機構和人員編制所遵循的三定方案(1998年)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雖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已經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但措施顯得過于具有原則性,不易操作,編制立法必須盡快進行。沒有剛性的法規作為機構改革堅強有力的后盾,機構改革的成果就難以鞏固。二,嚴格執行財政制度。在政府財政的給付制度方面,對各級政府、部門預算進行嚴格的審核,嚴格按照編制規定進行財政撥付。三,加強人大的監督作用。防止人大及其常委會尚未對政府預算進行審議就已經執行,最后不得不予以追認的現象出現。
(三)行政權力結構的調整
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問題之-就是行政權力關系的重新調整。合理界定黨委與政府之間的分工,黨委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而不是行政領導,要把政府的權力還給政府。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劃分上,要在堅持中央宏觀調控權力、維護中央權威的前提下,著重下放權力,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地方政府之間、部門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協調溝通機制和合作之間,明確職能,界定責任。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71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by Innovation
GAO Yuan
(Archite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Editorial Department, Shenyang, Liaoning 110006)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leading role of periodical inno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innovative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the journa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column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openness and stability,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progress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stantly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with its period authority and guidance, to lead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Periodical; innovation; guide; development
0 概述
科技期刊不僅科學技術交流的平臺,更是所在專業或行業的建設者,科技創新的引導者。科技期刊的魅力在于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的進步和行業的發展。而科技期刊要充分發揮對科技和行業發展的引領與導向作用,欄目創新和品牌塑造就成了不二法門。編輯人員煞費苦心策劃選題,精心細致創新欄目,攪盡腦汁四處約稿,就是為了使期刊成為業內權威期刊,反映業界最新動態,展現行業發展方向,發揮權威期刊的導向性作用。①
《建筑設計管理》作為國家住宅和城鄉建設部主管的科技期刊,通過指導和引領建筑設計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關注設計企業的管理提升和技術創新,成為建筑設計行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必讀的重要期刊。創刊以來,《建筑設計管理》充分發揮科技傳媒作用,圍繞建筑設計行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推動設計單位改企建制轉型升級,引領建筑設計原創,推動BIM技術應用、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我國建筑設計行業改革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獲得了業界人士的認可和贊譽,充分發揮了行業綜合科技期刊的導向作用。
科技期刊具有行業性和專業性的特點。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學科交叉和專業細分都在不斷深化,專業性往往體現為期刊欄目的不斷更新和變化,而行業性則體現為欄目的傳承和讀者的忠誠。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編輯在選題策劃和欄目設置上,應及時反映行業和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切實滿足廣大專業讀者的需求,充分發揮期刊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塑造品牌欄目,打造品牌期刊,才能實現辦刊的初衷和價值。
1 科技期刊對行業發展的基礎作用
1.1 體現辦刊宗旨,服務行業發展
科技期刊的辦刊宗旨是促進所在行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編輯人員要依據辦刊宗旨和編輯方針來設置欄目,針對業界讀者群的需求開設相應的欄目,通過欄目的設置貫徹辦刊宗旨。②《建筑設計管理》期刊的宗旨就是圍繞建筑設計行業和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宣傳和交流建筑企業改革與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經驗,報道建筑設計技術等方面的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推介管理經驗與技術成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企業管理者和技術管理者服務。因此,《建筑設計管理》的欄目設置全方位體現了辦刊宗旨,配合行業發展,不斷適應建筑設計行業改革發展的需要,整體策劃上滿足讀者的要求,及時調整欄目和方向,不斷推出內涵豐富、別具一格的欄目,從早期的改革論壇、經驗交流、調查研究等欄目,演變為如今的管理論壇、設計大師、BIM專欄、標準化管理、項目管理、綠色建筑、城鎮設計等反映行業新形勢、新熱點、新趨勢的新欄目,體現了行業發展對期刊欄目創新的新要求。
1.2 專注技術與創新,服務專家與讀者
科技期刊的欄目設置不能隨心所欲創新,而是帶著鐐銬跳舞,這是科技期刊的專業性和行業性特點決定的。科技期刊在創刊之初所確認的辦刊宗旨,就是為本專業和行業發展服務,明確了期刊的讀者定位。科技期刊的讀者群往往是既定的,主要是本專業或本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期刊必須要在既定的基礎上,面向讀者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專注于技術和創新,為他們量身訂做出一系列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引導性的欄目,使期刊始終貼近和吸引讀者,并形成期刊的凝聚力。
1.3 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學科發展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平臺,科技期刊不僅要求編輯人員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養、愛業敬業精神和相應的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求編輯人員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對涉及的專業技術知識有充分的知識積累,對專業研究的前沿動態有相當的把握,對所涉行業的發展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科技期刊編輯要對科技期刊的辦刊宗旨心領神會,對編輯技巧獨具匠心,對專業或行業的期冀與期刊的特色融會貫通,在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的同時,要注重學科導向和行業引領,在欄目創新等方面做出適時的策劃,如此才能適應業界讀者需求,促進學科的發展。③
2 行業發展對科技期刊的創新要求
2.1 行業發展要求科技期刊創新
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著各行各業迅猛發展,建筑設計行業更是日新月異。《建筑設計管理》期刊時刻關注行業發展變化,貼近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勇于承擔推動行業改革與發展的媒體責任,根據行業發展的要求,及時調整或創新欄目設置,連續報導各地設計單位的改制經驗,充分發揮媒體的溝通和橋梁作用,引導并推動了建筑設計單位的改企建制、轉型升級、管理提升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獲得了業界讀者的充分肯定,被業內譽為設計單位的體改教科書,對大中型建筑設計單位的體制改革產生了普遍、持續的影響。
2.2 技術進步呼喚科技期刊創新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將高新技術作為建筑產業科技進步的先導,不斷改進室內設備和部品質量,發展完善住宅建筑工業化,研究與開發新型建筑材料,推動建筑節能和新能源應用,研究環境治理的技術,綠色環保建筑大行其道,智能化建筑成新寵,健康型建筑和特型建筑成為新的追求,科技期刊必須要及時創新欄目設置,反映專業技術的發展動態。科技期刊通過欄目創新,在期刊專業范圍內反映專業的細分、交叉或環節承繼的不同層面,滿足讀者群的不同需求,既突出重點內容,又對讀者起到導讀的目的。④
2.3 讀者需求推動科技期刊創新
盡管科技期刊的專業性鎖定了自己的讀者群,但編輯對期刊要編給誰看,編給業界哪部分人看,還要進行準確定位,細分讀者群,了解讀者的精細需求,增強創新意識,提高策劃能力,以超前意識和敏銳的眼光捕捉信息,把握讀者的潛在需求(讀者也沒的意識到的需求),推出有權威性、有前沿性和導向性的論文。⑤在欄目設置上,要充分導入“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根據讀者需求組織專題欄目,由讀者定位決定欄目策劃,不斷滿足讀者的需求,讓讀者看到自己更想看,更喜歡看的,從而給期刊帶來新的生機。
3 期刊創新對行業發展的引領與推動
3.1 期刊創新引領行業發展新方向
像所有媒體一樣,科技期刊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承擔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堅持正確的導向, 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促進國家建設和行業建設健康快速地發展。《建筑設計管理》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權威期刊,響應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導向,及時推出“綠色建筑”等新欄目,推廣綠色建筑概念,傳播綠色生活理念,宣傳綠色建筑實施標準,引導建筑業企業和社會公眾提高對綠色建筑的認識,深刻理解開展綠色建筑行動的重大意義,推動了行業綠色建筑的發展,加快了建筑業的優化升級,引領了未來建筑業的發展方向。
3.2 期刊創新引領企業管理創新
科技期刊的創新要突出行業前沿的新理念,從而引領企業創新。期刊策劃要科學合理,有市場預見性和洞察力,就會提高讀者對期刊的關注度,增強期刊聲譽,吸引行業內更多的讀者,從而增強期刊的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⑥今天的建筑設計企業正面臨著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期,提高原創水平、增強品牌意識、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管理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都是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筑設計管理》通過對“管理論壇”欄目的深度策劃,并設置“設計大師”“信息化建設”“營改增特稿”“項目管理”等相應的欄目,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引領企業探索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模式,受到業界各方好評,企業更是從中汲取養分得到提升。
3.3 期刊創新推動新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建筑設計市場競爭的愈加劇烈和技術進步的需求趨勢,技術創新正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重視,國家也對綠色生態、節能環保提出了政策要求,《建筑設計管理》不失時機地推出BIM專欄、綠色建筑、建筑部品等欄目。如今三維協同設計、BIM技術應用已成為建筑設計提升產品質量和水平的選擇方向,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正在不斷地提高,綠色建筑和住宅工業化已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趨勢,《建筑設計管理》已成為引領行業方向的專業權威媒體。科技期刊創新要適應時展,彰顯特色,滿足讀者需求,發揮期刊的傳媒作用,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才能與行業發展共同成長。⑦
4 期刊創新與核心競爭力構建
4.1 期刊創新要有品牌意識
盡管科技專業期刊面臨的主要是同行業期刊的競爭,但期刊的品牌建設同樣是決定期刊成敗的重要因素。信息時代的讀者對專業期刊要求越來越高,既苛求期刊的出版品質,更對期刊內容的引導性、前沿性、時效性有著極高的期望,科技期刊依然固守守株待兔的傳統編輯之路走下去是無法生存的。品牌欄目是構筑期刊品牌的基石。因此,編輯在期刊欄目創新過程中要樹立品牌意識,把品牌欄目的創立和期刊品牌的創建結合起來,打造出品牌期刊的綜合競爭實力。
4.2 期刊創新要著眼欄目創新
欄目創新在期刊的發展壯大過程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欄目是科技期刊整體內容的一部分,欄目設置必須在與期刊宗旨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展示辦刊的導向和定位,表達編輯意圖,塑造期刊特色,這是欄目創新的原則。欄目要有區別于其他欄目的鮮明特點,但欄目創新不是“標題黨”,不可以隨意劃分,欄目名稱須是期刊的點睛之筆。欄目是致力于展示期刊內容的平臺,不僅僅是標明欄目的內容,還是構成期刊科技知識譜系的要素,決定了期刊的基本結構和風格。因此,欄目創新必須做到欄目的設置與期刊的定位相一致。⑧
4.3 期刊創新要光大自身特色
期刊創新是對自身特色繼承基礎上的超越,既不可固守,亦不是推倒重來。編輯在期刊創新上須有戰略眼光,既要兼顧讀者導向,又要超越讀者想象,注重期刊長期經營戰略,推出獨具特色的欄目,強化期刊特色和風格,增強既有競爭優勢。⑨編輯應有對行業和專業發展動態的敏銳性,及時抓住行業發展和專業技術發展的熱點、難點和未來趨勢,抓住讀者關注的焦點,適時創新欄目,并對重點欄目進行選題策劃,以實現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5 結論
科技期刊的魅力在于引領行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科技期刊要發揮對行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就必須加強期刊自身的創新。創新是體現科技期刊品位、特色與風格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期刊辦刊宗旨的戰略舉措。科技期刊的創新要遵守穩定性和開放性原則,站在理論和技術進步的前沿,及時反映科技發展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形成期刊的權威性,并以權威期刊的導向性,引領和推動科技創新與行業發展。期刊創新就是與讀者實實在在的陪伴,真真切切的分享,攜行業一同發展,伴企業一起成長,與讀者分享求知的喜悅,和作者共享創新的歡樂。
注釋
① 李卓青.科技期刊欄目設置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465-467.
② 潘麗清.關于期刊的欄目設置及其他[J].廣西社會科學,2000(4):139-140.
③ 龔維忠,方提.論期刊欄目策劃與設置方式[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0(6):156-160.
④ 關立哲,趙露冰,汪永河,閆曉莧.關于科技期刊欄目策劃的思考[J].編輯學報,2004.12(增刊):89-90.
⑤ 李新暖.期刊的欄目策劃與選題策劃[J].編輯學報,2004.16(2):100-102.
⑥ 陳華平,黃達晶,韓玉科,袁醉敏.優化學術類期刊欄目設置的思考.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9.10(4):279-281.
關鍵詞:
中小企業;供應鏈;集群控制;批量營銷
一、引言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創業就業、改善民生和壯大民營經濟意義尤為重大。根據中小企業劃分標準和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截至2014年末,全國中小企業已超過50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創造了全國約60%的經濟總量,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崗位,納稅占到國家稅收總額的將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中小企業84.4萬戶,同比增長38.4%;新增注冊資本4.8萬億元,增長90.6%,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的普遍難題,理論界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來,供應鏈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睞與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思想;我國學者則對供應鏈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持肯定態度,多數學者從商業銀行的角度進行分析,少數從中小企業角度論證,個別從兩者結合的角度闡述。閏俊宏(2007)認為供應鏈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業銀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發展銀行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共同組成的“供應鏈金融”課題組(2009)指出,供應鏈金融借助“團購”式的開發模式和風險控制手段的創新,使得商業銀行改善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收益成本,并表現出明顯的規模經濟。白馬鵬(2008)認為供應鏈金融借助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交易的自償性以及貨物的流通價值,對供應鏈上單個或上下游多個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以上研究成果論述了供應鏈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優勢,對我們思考我國西部地區發展供應鏈金融問題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作用。然而,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供應鏈金融真的適合用于解決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嗎?本文在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模式概述的基礎上,從銀行信貸實踐的角度出發,以西部地區特大城市成都市為例,總結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的特征,進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應鏈的難點,最后提出西部地區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議。
二、基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概述
供應鏈金融指銀行將其金融服務從供應鏈核心企業拓展到整個供應鏈,為鏈上渠道伙伴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代付、存貨融資、原料和制造融資等服務。供應鏈金融模式不僅具有理論依據,而且在我國商業銀行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探索實踐,因而能夠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
(一)理論依據信息不對稱理論、供應鏈管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及委托理論都為供應鏈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當今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為了保持核心競爭力只能利用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上下游中小企業的正常運轉與忠實合作對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最終產品競爭力有重要影響,因此,核心企業有動力配合銀行解決渠道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供應鏈由不同期望目標的企業和組織構成,具有參與主體多、跨地域、環節多等特點,它們之間存在潛在利益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要通過不完全契約方式實現企業之間的協調(韓東東,2002)。委托理論解決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業與銀行存在委托關系,著重解決物流企業對質押物的真實性、合法性。還可將物流企業和銀行視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還款能力,同時與原材料供應商簽訂回購協議條款,有效防范供應商與中小企業合謀騙取銀行貸款及違約風險。供應商和中小企業也形成了委托關系,主要解決中小企業違約的情況下,供應商面臨向銀行退款、無法銷售產品進行回購的風險。
(二)國內實踐進展從供應鏈金融的實踐運作形式看,運作主體多數是商業銀行,其次還有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型企業集團、綜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國內商業銀行典型探索以深圳發展銀行(今更名為平安銀行)構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為代表,該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貨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實踐中總結出了“1+N”理念,后期圍繞供應鏈整合了20多項產品和服務,有力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國內其他銀行圍繞應收、應付、存貨三大環節設計供應鏈金融產品,如中國銀行2008年開始推出的“達”系列融資產品等;部分銀行針對自身擅長的行業推出供應鏈金融產品,如光大銀行在鋼鐵等行業推出了“陽光供應鏈”等;個別銀行則專注于信息技術在供應鏈金融的運用,如招商銀行的“電子供應鏈金融”。總體來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供應鏈金融產生的現實需求,高視野解決對策的研究直接為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國內外對供應鏈金融融資研究的出發點各不相同,國外側重于研究大型企業的供應鏈延伸及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性問題,國內主要分析通過供應鏈條的捆綁和鏈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因此,國內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從實踐進展看,供應鏈金融并不適合所有的領域,做得好的地區主要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條件,主要是對那些行業邊界清晰、供應鏈成員之間長期密切協同而無嚴重利益沖突的領域,由一個核心企業引領形成。
三、西部地區構建中小企業融資供應鏈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業營銷與信貸風險的防范、控制有賴于對該地區中小企業特征的準確認識、中小企業信貸規律的總結,有賴于對中小企業行業和鮮明的區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業具備西部地區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為例,結合成都市某商業銀行信貸實踐進行具體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業主要特征1.對中小企業進行分類。結合銀行營銷和風險控制實踐,成都市中小企業可以分為具備核心競爭力且能利用外部資源響應市場需求的核心企業、有意愿被整合進其他企業購銷渠道但又不愿意放棄部分生產經營管理權限的中小企業、有意愿被整合進其他企業購銷渠道且愿意放棄部分生產經營管理權限的中小企業。按照要素分類,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業、資金密集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能源礦產等原材料型企業。2.成都市中小企業主要特征。首先,處于全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鏈的低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較少。從成都市中小企業在東中西部的定位來看,東部地區主要是高科技、資金密集型企業,而西部地區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源礦產企業。從成都市等西部地區的能源礦產企業來看,主要是向東部地區輸送原材料,連能源礦產品初級產品都談不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礦產品由量大、價值低向量小、價值高的初級產品轉變。西部地區主要向東部地區供應能源礦產品的定位決定了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不在西部地區,所以,成都市的商業銀行選擇核心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還不現實。我們按國外大型企業供應鏈延伸的做法,通過銀行營銷、風險控制實踐來證實成都市極少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先不分析其整合供應鏈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業銀行隨機抽取了7戶中小企業客戶,它們2014年末的相關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數據計算得出的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該7戶中小企業活勞動量占產品成本均低于7%,說明活勞動量消耗小;勞動者占固定資產的數額除1戶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數據水平比較高,該兩項數據均不具備活勞動消耗大、資本有機構成低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征。而單位勞動力占有的資產量在20萬元以上,單位勞動力占有的資本量在7萬元以上,占有水平較高,符合資本有機構成高等資金密集型企業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業不像西部其他地區普遍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區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資金和中小創業者,屬于西部地區的發達城市之一。從成都市某商業銀行的實踐看,即使是作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雖擁有大量資金密集型中小企業,但仍處于全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低端,很難形成供應鏈,表現在部分企業在“二次創業”過程中出現銷售急劇下滑,挪用資金用于固定資產投資、市場投機等,還有些企業存在著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難以增長的“成長困惑”,普遍存在著產品雷同、主業不突出、技術含量低、易模仿、產品盈利差等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其次,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非常少。上述企業沒有專門從事科研的人員,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研的人員也非常少,科研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均為零。上述企業也沒有加大技術設備升級和企業經營改造,沒有在轉型升級中找活路,很多資金密集型中小企業依靠自有資金、信貸資金維持高速運轉,并頻頻出現資金投向虛擬經濟等高風險領域的問題。代表企業發展方向、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最有可能成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但科技型企業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區非常少,難以形成供應鏈。
(二)成都市構建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難點及特殊性1.成都市構建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難點。一是成都市產業鏈上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較少,缺乏形成供應鏈的引領者。從銀行營銷和風險控制實踐看,成都市所謂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非常少,更談不上核心企業有外包業務方面的意愿。同時,多數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東部地區核心配套企業關聯度也不緊,其外包業務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動機不強,很難在供應鏈中起到主導作用。二是成都市供應鏈鏈條整合難度較大。國外供應鏈金融是大企業主動整合,以具備核心競爭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業務的大企業為主,在這種條件下,較易尋找到愿意被整合進供應鏈且愿意為此而放棄部分生產經營管理權限的配套中小企業。而國內尤其是西部地區,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較少,更談不上核心企業發展戰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業務;多數是為了供銷渠道暢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業,且在供應鏈形成難度大的情況下不愿意先為此而放棄資金使用權、資金收益等部分生產經營管理權限。購銷鏈條每個環節上融資難的中小企業利益一致、精誠團結的幾率較小,彼此之間在信息交流、資金結算、供銷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矛盾,很少完全依賴合作對象。由于結算條件較苛刻,遇到資金困難時不會通過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解決,寧愿通過商業銀行融資,所以,依靠中小企業自身形成供應鏈的概率比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業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條件下要想形成和發展供應鏈,首先需要強勢的第三方來培植核心企業,然后強勢的第三方有動力去協調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以及上下游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達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國內的供應鏈金融不能照搬國外模式,而以有實力的政府部門、銀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應鏈的成功率較大。2.成都市構建中小企業融資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從西部地區城市看,產業鏈路徑非常明顯。雖然從隨機抽取的成都市某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客戶數據未發現以某核心企業形成的產業鏈,但是不妨礙從城市整體角度尋找產業鏈,以便將來通過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整合等宏觀層面的引領促進微觀層面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或延伸產業鏈長度、拓寬產業鏈深度,從而來發展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某商業銀行信貸實踐發現,從城市整體上來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兩股:一是農產品、能源礦產品等沿四川其它市縣——成都郊縣——成都五城區方向流動;二是產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區——成都郊縣——四川其它市縣流動。成都早在幾年前就將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場的資陽、簡陽、眉山等捆綁發展,從城市的角度看,產業鏈路徑是明顯的,成都是產業鏈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在難以形成供應鏈現象以外表現出的微弱聚合效應。地方性商業銀行在努力摸準地區中小企業信貸規律中,雖未發現供應鏈現象,但卻找到了中小企業表現出的微弱聚合效應。以成都市為例,其中小企業的集群效應比較明顯,體現在成都市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營銷及信貸風險具有專業市場、市場區域、行業集群、家族關系等總量特征及總體變化趨勢,把握住了這些總體特征將能夠更準確、客觀地把握住中小企業信貸規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業營銷及信貸風險難以基于單個信貸主體的經濟特征及其衍生出來的信貸特征進行點對點的孤立管理。這種集群效應是在難以形成供應鏈時,中小企業所體現出來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間的差別在于供應鏈通過企業間長期合同捆綁在一起,集群效應則完全是市場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成都市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現象不明顯,但是集群效應比較明顯。要想形成供應鏈,需要在某些中小企業群打造供應鏈的引導者,并注重供應鏈內部成員利益沖突的解決、長期合作機制的打造,以提高鏈條內成員之間的交易等穩定化程度。在目前供應鏈金融不明顯的情況下,我們提出如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政府作為供應鏈的輿論先導者引導形成供應鏈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應鏈金融強勢的第三方引導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過法律、產業金融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宣傳,對供應鏈金融的形成創造政策氛圍,鼓勵銀行、物流企業、具備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同時,在消除供應鏈金融內部成員利益沖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場化的手段進行引導解決,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各方相互協作掃清障礙;另外,為減少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各方艱巨復雜的談判、溝通、協同工作壓力,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相應專業中介機構來推動解決,以此推動供應鏈金融的形成、發展。
(二)商業銀行作為供應鏈金融的實際主要主導者引領供應鏈金融的形成和發展銀行將其作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業務創新,在組織架構上,可集中資源設立供應鏈金融相關的金融產品、審查審批及風險控制部門,專門負責供應鏈金融業務,還可以與第三方中介企業合作發展商品融資;同時,商業銀行可以專門針對供應鏈金融,再造信貸業務流程,通過打造相應授信模式來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中小企業和銀行的連接者來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主要是促使供應鏈金融各個運作環節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暢通無阻,為銀行提供質物倉儲、第三方監管和動產拍賣等服務,確保質押物完整有效,還為銀行提供中小企業相關信息、監控原材料供應商,也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在供應鏈金融形成過程中發揮與商業銀行、上下游中小企業之間的連接作用。
(四)多方聯動合作實施集群化營銷針對單個中小企業之間有某種非緊密的聯系所體現出來的聚合效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政府部門、工商聯、專業市場管理方、市場區域的管理方、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實施集群化營銷,通過做一定量的中小企業信貸來覆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運用大數法則測算出特定行業的風險概率,甄選金融產品進入的行業,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戶群體進行批量營銷,實現金融產品在特定行業、特定市場的受眾群體規模化、風險可控的目標。另外,通過批量化的行業和集群研究,從中小企業批量風險判斷的角度研究風險信息、業務特點和風險程度,從地區、行業、集群角度探索風險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證模式,以適應成都市中小企業集群化、轉型化、家族化特征。
參考文獻: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閆俊宏,許祥秦.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4]白馬鵬.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設計與優化[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5]韓東東等.供應鏈管理中的風險防范[J].工業工程,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