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探討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雖然許多學校已經注意到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目標不明確,文化特色不鮮明,區域內文化軟實力難以提升等現象。本文從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發展入手,圍繞打造特色校園活動、傳承和發揚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特色,提升教育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總結和反思經驗。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文化建設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學校文化管理走向新生態。文化公司,文化管理團隊迅速發展,學校文化識別系統(SIS)開始大量應用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各自治區教育廳制定了詳細的自治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評分細則,并公布了首批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案例名單,旨在深入貫徹黨的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化育人環境,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批優秀的校園文化建設案例為推動校園文化深入發展創造了更多經驗。學習和反思民族地區學校文化特色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文化建設,通過提升校園文化實力吸引優質師資,引入生源,增強學校品牌影響力提升區域內文化建設從而帶動教育經濟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1校園文化的內涵
新時期我國將教育定位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分為精神文化建設、活動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四個部分。校園精神文化是指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全校人員共同推崇的核心價值觀,包括觀念、孝訓、三風建設、辦學理念、校園傳統、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等。校園活動文化建設包括通過學校組織的各方面的文化活動,如運動會、文化藝術節、女兒節等。通過活動使得全體師生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校園制度文化是指能夠規范全校組成人員的行為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學校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交往中形成的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準則,包括顯性和隱性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包括學校的標志設計、吉祥物設計、校園建筑、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物質文化建設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載體。從以上四個部分入手,學校才能樹立起完整的的文化形象。
2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建設的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背景下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校特色得益于所處地區深厚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傳遞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民族地區的校園文化。我們對校園文化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創建一種能夠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素質。在這種氛圍中不進能夠使師生相互激勵,不斷進取,更有利于提高整個民族素養,增強民族認同感。民族地區中小學應該鼓勵挖掘本地區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結合本校實際,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創造出屬于自己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于民族地區中小學生拓寬視野,提升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3.1活動單一,重物質輕精神
一些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認為文化建設活動耗費時間,難以在短時間內收獲成效,不愿意花費精力來做“無用功”,單單緊抓教學工作,僅將校園建設與升學率掛鉤。并且一味強調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過分追求數量和豪華程度,只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硬”實力,不重視活動“軟”實力,不僅缺少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還使得一些學校經費“捉襟見肘”。
3.2校園文化建設趨同現象嚴重,缺少個性特色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許多中小學不是以自身特色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而是將文化建設融入到整個辦學方向中,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沒有進行實際操作。大部分學校建立的校園文化不符合自身情況,學校的管理方式上拿來主義盛行,同一地區幾所學校的校風校訓及管理方式極其相似,沒有對本學校的傳統和精神內核進行傳承及沉淀。
3.3品牌意識薄弱,頂層設計模糊
多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只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的意識。中小學校長沒有認識到通過自己文化所能獲得的優勢和自身民族文化所創造的優質環境給學校帶來的益處,甚至熱衷庸俗功利而忽視人本情懷,這樣的學校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文化建設卻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立足于學校和教育的長期發展,不能一味迎合資本和時尚。
3.4校長及老師缺乏校園文化建設意識,榜樣意識弱
因為區域發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專業的校園文化建設專項培訓,導致缺乏校園文化管理的經驗,教師總體待遇平均水平偏低導致教師的忠誠度和工作積極性下降,在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無法形成強烈的校園文化建設認同感。
3.5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力量過于單薄
校園內的各種文化建設活動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但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不敢踏出“第一步”,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多元主體間的聯系。無法統籌多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構建立體化的文化建設體系。民族地區校園文化建設則更需要整合利用資源,統籌各方力量。
4加強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4.1創新活動,形成文化標注
以重大活動助推校園文化建設。要精心策劃和組織開展突出時代主題、尊重師生主體地位、增進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動,既活躍校園文化建設,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開拓創新由點及面,比如把教室變成圖書館,閱覽室,編寫校本教材,閱讀經典詩文,將學會變成會學,創造書香校園。提升自主,合作能力。學習經典文化,比如“黎明即起,日行一孝”的《朱子家訓》,培養學生精神文化素養。
4.2構建特色學校形象,形成校園名片
根據調查,目前民族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題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幾大類:以追求美的品質的尚美主題;出自《禮記·學記》心地純潔,純真溫厚的善良主題;樹立“德”和“禮”的主題;擁有感恩和夢想。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致力于彰顯校園文化建設的鮮明特色,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時,需要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要因地制宜,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民族等民族地域文化資源,特別要注重挖掘、提煉其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彰顯校園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并以此作為文化建設的精神養料。例如,位于“中國壯鄉”的某小學以“壯美”文化作為該校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題,“壯”寓意壯大、壯族、茁壯,寓意美好與和諧、身心健壯。學校抓住地區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堅持追求美的品質,學校的樓宇以智美、尚美、創美等命名。校園主路以壯美大道命名。并且設計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穿著壯族特色服飾的吉祥物豎立在校園中。位于“蓮藕之鄉”的某小學,以“荷香”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結合地理特征,以“荷”文化為校園建設的主題,促使學生如荷花般高潔茁實,志潔行芳,教學樓以清遠,逸清等命名。校園文化內化過程,精神文化是靈魂,制度是保障,活動文化是精華,外顯文化是基礎。定位學校需充分考慮“社會的客觀要求、學校的客觀基礎、辦學的客觀條件和教育的客觀規律。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善于在總結自身辦學特點、發揮自身學科優勢中培植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并緊跟時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賦予其鮮活而深刻的內涵,又彰顯自身特色。如此一來,便可以吸引優質師資力量,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帶動周邊各地區的生源擴充,形成師生良性競爭,全方面提升校園文化水平打造優質學校名片,帶動地方區域性教育水平,為教育經濟建設打造良好基礎,形成教育———文化———經濟良性循環。
4.3樹立品牌意識
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品牌具有識別功能,代表一種文化,學校可以利用這一優點展示校園文化對市場的開拓能力,還可以幫助學校利用品牌資本進行擴張,社會越成熟,名牌效應越明顯。隨著中國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教育品牌的競爭力已不容忽視,學校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并認真審視自己的品牌管理策略。學校品牌實質上是一種不斷獲取廣大家長的信任的過程。學校需要準確的自身定位,形成校園文化脈絡。“找準位置,張揚個性,突出特色”是一所學校變大變強和質變名校必經之路。明確針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在市場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的教育體系加強核心競爭力,才能使學校有更好的發展。運用SWOT分析法對學校情況進行梳理。凝聚核心價值為校園文化發展,辦學理念以及目標定位。宣揚學校個性,融匯品牌精髓,創建名牌學校,必須在“創新”上尋求發展,在“特色”上文章。依法管理學校,科研發展學校,特色辦學。
4.4保障教師待遇,加強校長教師集中培訓
2018年國務院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的問題被放在了第一位。推行績效工資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后顧之憂。同時,形成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先進的典型的引領校園文化建設,以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廣大師生見賢思齊。
4.5學校管理中心下移,促進多主體參與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對經濟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并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現代教育也必須是面向社會的教育,在積極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廣泛地吸引社會的支持與參與。開放的結構造就文化互動,形成豐富的陳列內容和充實的互動參與。要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學校需要廣泛的社區參與。融合多元主體,著重提升校園綜合實力,贏得市場競爭,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經濟發展。
5結語
如今,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學校建設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推進學校發展的動力和指導性力量。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水平落后,沒有充分利用自身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支持重視民族地區校園文化發展,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社會發展,各民族間共同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研究中發現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調查。
參考文獻:
[1]葛金國.校園文化:理論意蘊與務運作[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2]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馮剛,柯文進.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4]陳友水.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教學研究,2013(11).
[5]韓金鳳.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5(1):234-235.
[6]張小利.基于學校精神重建的民族地區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探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6-29.
[7]黃艷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以硯山縣民族中學為例[D].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5:44448.
[8]陳友水.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3(11).
[9]蘇穎.散雜居地區民族學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遼寧喀左縣民族學校為例[J].科技視界,2014(04).
[10]姚志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11]袁環.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12]李花.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延邊大學,2013.
[13]周彤.校園文化建設是中小學校長的重要使命[A].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作者:楊曉 單位:廣西南寧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