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大數據課程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淺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闡述大數據課程的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實踐證明,融入X證書元素,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為“課證融通”,提升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就業能力,而企業也通過參與課程開發的全過程,與學校深入合作,有力推動了產教融合的進程。
關鍵詞:信息工程,大數據課程,1+X證書,課證融通,產教融合,教學模式。
0引言
1+X證書制度的試點為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帶來新的契機,課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引導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企業參與X課程開發的全過程,有力推動了產教融合進程,提升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就業能力。
1研究背景
職業教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能力素質而實施的教育活動[1-8]。《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的教育類型[9-13]。是否有企業參與,企業參與的程度如何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雖然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但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校與企業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找到校企雙方共同的利益點成為高職院校走出產教融合困境的切入口。為了落實“職教20條”,2019年,我國啟動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該制度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擴展就業創業本領。特別是“X”證書,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以社會需求、企業崗位(群)需求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依據,由培訓評價組織聯合行業、企業和院校等。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借鑒國際國內先進標準,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等開發的有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14-21]。從產教融合的角度來看,X證書標準正是校企雙方共同利益的載體,X證書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過程成為深化產教融合的機會[22-26]。
2X課程的開發與校企合作
下面結合本文作者所在高職院校的大數據專業融入X證書元素的過程,探討X課程的開發。多元主體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職業教育中,學校與企業是育人的核心雙元主體,為了深入合作,兩者需要構建全程參與的校企合作機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校企合作委員會邀請地方政府人員、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培訓評價組織加入,組建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論證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照國家公布的第三批1+X試點證書,與大數據方向有關的X證書有大數據應用開發(JAVA)、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大數據平臺運維。專業建設委員會通過對X證書元素的深入調研,將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為“課證融通”,將大數據平臺維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大數據應用開發作為大數據專業的核心課程,對標相關證書的初級與中級內容,將證書的高級內容對標專業拓展課程。教師持證教學為X課程提供師資保障。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后,校企合作委員會以課程為單位組建由企業工程師與學校專任教師組成的混編師資,共同完成課程開發。其中,學校教師在開展X課程教學前必須獲得培訓師資格,若要在X證書考試中為學生評分,還要獲得考評員資格,相關資格考試包括理論考核與實操考核。對高職院校而言,專任教師考取相關資格證書,可以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素質,重構專業教學團隊。構建產教融合線下線上同步建設的教學資源。X證書是與時俱進的,為了滿足課證融通的教學需求,需要由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以項目導向、由任務驅動的模塊化教學資源,不僅要融入X證書元素,還要與企業的真實項目對接。在此過程中,混編師資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特長。例如,企業教師根據行業變化與企業發展,及時補充新內容,學校教師同步開發線上教學資源,從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多元主體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實踐中,X課程的模塊化設計推動了“一課雙師”的教學改革,打破了由一位教師負責一門課程的傳統,特別是這里的雙師并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而是產教融合多元主體的綜合。以高級證書中的項目為例,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在校內大數據實驗室完成理論與實操教學,企業管理者或企業專家在校外實踐基地指導對接的企業項目,地方政府人員通過講座介紹區域內相關行業的宏觀背景,證書培訓教師在模擬考場作考前輔導,整個過程中,產教融合的多元主體以模塊為單位,各自發揮特長,努力追求著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通過課程評價完善專業設置定期評估機制。大數據專業的教學效果可以從教師評教、學生評學、第三方督導的角度進行評價,毫無疑問,X證書將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因為X課程的考核是過程性考核,是重視實踐能力的考核,是學校與企業的共同考核,更是X證書的考核。但是,X證書的成績只是評價工作的開始,隨后高職院校將及時組建專門的評價委員會,成員包括校企合作委員會、培訓評價組織、第三方評價機構,從教學質量、師資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等方面對課程做出考核、評估,形成評價與反饋意見,供專業建設委員會在制定下一輪人才培養方案時參考。
3教學實踐
高職院校學生視角中的X課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作為產教融合二元主體培育的對象,1+X證書制度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多樣選擇與多路徑成才的機會。體現學生職業能力的共性與個性。從人的發展來看,職業比學歷更為重要,因為職業具備三大功能:(1)職業是個體融入社會的載體,正是職業這個載體使人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2)職業是個體生涯發展的媒介,正是職業這個媒介使人從自然人成為職業人;(3)職業是個體張揚天賦的平臺,正是職業這個平臺使人從自然人成為自在人。[4]1+X證書制度中的“X”是一個變量,高職院校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某種職業技能,實現從初級、中級到高級深度上的進階,也可以選擇多種職業技能,實現廣度上的拓展,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可以體現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個性。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多引擎學習動力。X課程中一個個X項目,不僅是零散知識點的整合,更有來自企業的真實案例,通過X證書的考核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探索專業知識的興趣與決心,助力他們繼續努力,實現從高職到應用本科的銜接。此外,旨在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行動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創新創業競賽平臺,在校企老師的共同指導下,通過校企資源共享共融,以賽促學幫助學生不斷提高綜合實踐與創新創業能力,這也成為學生考取與競賽相關的X證書的強勁動力。學分銀行與靈活就業的通行證。國家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是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將1+X證書中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計入個人學習賬號進行登記和存儲,在按規定進入試點院校接受相關專業學歷教育時,可按規定兌換學分,免修相應課程或模塊,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促進學歷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5]有了學分銀行的護航,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通過終身學習,積極儲蓄技能,隨著學分銀行的高質量發展,這些技能將成為他們跨地域、跨行業就業的通行證。
4結語
根據“職教20條”中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27-30]。實踐證明,融入X證書元素,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為“課證融通”,提升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就業能力,而企業也通過參與課程開發的全過程,與學校深入合作,有力推動了產教融合的進程。
作者:江兆銀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