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醫學中骨傷科病癥用藥規律初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滇南本草》作為我國第一部地方本草專著,是一部記述云貴高原地區民族藥物的珍貴著作。該書中不僅記載了少數民族醫藥與漢族醫藥相互結合的許多實例,還記述了大量具有可靠療效的藥物的使用經驗,是歷史上云南人民抗爭疾病所總結的經驗智慧。中醫骨傷科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體運動系統損傷和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及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學科。外力因素引起的損傷是中醫骨傷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損傷有“傷筋”和“傷骨”的不同,傷筋可以出現局部腫痛、青紫、活動受限,傷骨則可以出現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疼痛是骨傷疾病最首要的癥狀。傷筋和傷骨相互影響,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筋骨損傷后常常累及氣血,氣血傷于內,出現氣滯血瘀,故治療損傷時,常須活血化瘀;若筋骨痛,則需舒筋止痛。在臨床實踐中已經發現多種可以促進骨折愈合的中草藥,尤其是在骨傷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物輔助治療,可以消除骨傷患者瘀血和腫脹癥狀,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為更好的將《滇南本草》藥物應用于骨傷科疾病的治療,現對其用藥規律進行總結分析。
1資料來源
《滇南本草》從成書至今,歷經明清時期醫家增訂、補注,以及有關志書收錄和民間傳抄,版本眾多,使用不便。本文資料來源于2008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滇南本草》[1],共四卷,涉及348種藥。該書是由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增補,較為科學和完備。
2研究方法
選擇《滇南本草》所記載的與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筋骨疼痛、痹、金瘡等關鍵詞有關的藥物137種,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資料。將選取的137種與關鍵詞有關的藥物用Excel文檔記錄,輸入SPSS22.0尋找其中所包含的骨傷科疾病相關功效及主治并記錄、歸類。然后應用頻數統計方法對相關藥物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3.1《滇南本草》中記載具有改善骨傷科疾病癥狀功效的藥物統計分析
《滇南本草》中記載具有改善疼痛癥狀功效的藥物85種,具有補血、活血、止血功效的藥物68種。其中單純治療筋骨疼痛藥物63種,即可補血、活血、止血又可改善疼痛癥狀的藥物22種,單純具有補血、活血、止血功效的藥物46種,單純補益肝腎強筋骨通經絡的藥物5種。可治療痹癥藥物19種,跌打損傷藥物18種,治療金瘡的藥物12種。見表1。由表1可知,《滇南本草》記載治療骨傷科疾病的藥物主治和功效中,具有改善疼痛作用的藥物頻數最高,占有效藥物的46.0%,具有活血、止血、補血作用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33.6%,同時具有改善筋骨疼痛與活血、止血、補血功效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16.1%。單純補肝腎強筋骨通經絡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3.6%。這些藥物中治療痹癥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13.9%,治療跌打損傷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13.1%,可治療金瘡的藥物占有效藥物的8.8%。
3.2《滇南本草》中記載用于治療骨傷科疾病藥物的藥性統計分析
《滇南本草》中用于治療骨傷科疾病的137種藥物中,明確記載藥性的有124種,其中性寒39種(包括寒18種,微寒19種,大寒2種),性熱2種,性溫59種(包括溫38種,微溫18種,大溫1種、溫、平2種),性涼2種,性平22種(包括平20種,平、寒1種,平、微溫1種)。見表2。由表2可知,《滇南本草》治療骨傷科疾病藥物的藥性中,頻數最高的是溫性藥物,占有效藥物的43.0%,其余依次為寒性(28.5%)、平性(16.0%)、熱性(1.5%)、涼性(1.5%)。
3.3《滇南本草》中記載用于治療骨傷科疾病藥物的五味統計分析
《滇南本草》中用于治療骨傷科疾病的137種藥物中,明確記載藥性的有134種,其中藥性兼有五味的有1種,酸味藥14種(包括酸味4種,酸辛2種,酸微辛2種,微酸1種,酸甘1種,酸苦1種,酸澀1種,酸甜1種,酸微甘1種),苦味藥38種(其中苦味10種,苦辛10種,苦澀3種,苦甘2種,苦微澀2種,微苦1種,苦回甜1種,苦平1種,苦微甘1種,苦微酸1種,苦微辛1種,其余為苦澀平、苦甘平、苦辛甘、苦辛微澀、苦辛微甜等5種),甘味藥45種(包括甘味17種,甘酸4種,甘苦4種,甘澀3種,甘平2種,甜味2種,甘寒1種,甘麻1種,甘咸1種,其余甘酸平、甘平澀、甘微苦、甘微苦澀、甘微澀、甘微酸、甘微辛等10種),辛味藥34種(包括辛味10種,辛苦8種,辛咸3種,辛酸3種,辛微苦3種,辛微甘2種、微辛1種,微辛酸1種,辛涼1種,辛微咸1種,辛香辣1種),咸味藥2種(包括咸味1種,咸澀1種)。見表3。由表3可知,《滇南本草》記載治療骨傷科疾病藥物的藥味中,頻數最高的是甘味藥,占有效藥物的32.8%,其余依次為苦味藥(27.7%),辛味藥(24.8%),酸味藥(10.2%),咸味藥(1.5%)。
4討論
骨傷科疾病的主要癥狀是疼痛、腫脹,功能障礙。骨傷科疾病的損傷治療臨床常采用三期辨證[2],即在傷后1-2周為損傷初期,此期存在“瘀”,臨證常選用行氣活血,攻下逐瘀,清熱涼血等法;在損傷后3-6周為損傷中期,此期腫脹基本消退,仍有疼痛,臨證常選和營止痛、續筋接骨、舒筋活絡等法;在損傷7周以后為損傷晚期,此期正氣必虛,臨證常選補氣養血、補益肝腎、補養脾胃、溫經通絡等法。由此可以看出,氣血的調整貫穿著傷科治療的始終。《滇南本草》中有五分之二的藥物可用于骨傷科疾病的治療,其中有80余種藥物具有改善筋骨疼痛癥狀的功效,可辨證用于治療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骨傷科疾患。有60余種藥具有活血、止血、補血的功效,可辨證用于有腫脹瘀血為主的骨傷科疾患。涉及的許多藥物性溫善行散,味甘能和能緩,國醫大師劉柏齡教授在治療腰痛病時喜用溫類藥和甘味藥,并認為,溫類藥有補火助陽,溫腎益精的作用[3],甘味藥可補虛,和中緩急而止痛[4]。《滇南本草》蘊藏大量可用于治療骨傷科疾病的藥物,對骨傷科的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臨床上使用《滇南本草》記載的藥物治療骨傷科疾患,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如在治療骨性關節炎的經典方劑獨活寄生湯中重用獨活作為君藥,《滇南本草》曰:“獨活,味辛、苦,性溫……療諸風……除風寒濕痹,止周身筋骨疼痛。又治兩脅面寒疼痛。”程曉平等[5]通過采用網絡藥理學分析方法,發現獨活治療骨關節炎的潛在靶點基因有20種。這些靶點基因涉及到脂肪分解、鈣離子運輸、T細胞穩定、胚胎期細胞分化、細胞凋亡等多種生物過程。獨活能通過鈣信號、腫瘤壞死因子、催產素、環磷酸腺苷、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凋亡等信號通路參與骨關節炎的調控。藥理研究表明,獨活乙醇提取物對環氧化酶-1(COX-1)的抑制程度大于對環氧化酶-2(COX-2)的抑制程度,獨活袪風濕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介導而實現的[6]。獨活香豆素類提取物可以通過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顯著下調受損DRG神經元中TRPV1和pERK的表達而發揮鎮痛作用[7]。又如《滇南本草》記載:“續斷,一名鼓槌草,又名和尚頭。味苦、微酸,性溫。入肝補肝,強筋骨,走經絡……生新血,破瘀血……治赤白便濁。昔一人兩腿筋骨酸疼,服藥不效,用續斷五錢,醋半杯,炒干。水煨點水酒服。”藥理研究表明,川續斷發揮強筋骨作用的關鍵是川續斷皂苷Ⅵ,這種成分是從川續斷的根中提取分離出來的。研究表明川續斷皂苷Ⅵ可以顯著增加MC3T3-E1和小鼠原代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促進成骨細胞的成熟[8]。并且,有研究表明,川續斷皂苷Ⅵ具有鎮痛作用[9]。劉柏齡教授喜用淫羊藿治療腰痛[10]。原書記載:“淫羊藿,味微辛,性微溫。入肝腎二經,興陽治痿,強筋骨。用剪剪去邊上刺,羊油拌炒。”淫羊藿苷作為淫羊藿的主要化學成分,具有促進成骨細胞的形成和分化,抑制破骨細胞分化的作用[11-14]。現代臨床常應用淫羊藿治療骨傷科疾病[15]、心腦血管疾病[15]、生殖系統疾病[15]等,均取得較好療效。古代先賢的骨傷理論和臨證經驗是中醫骨傷科學的特色,這些理論和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得到傳承。對于先賢留下的學術著作,要分類、加工、整理,研究總結以吸取其中的骨傷知識,從而達到從書本經驗到理論再到臨床實踐的目的。《滇南本草》對祖國中醫藥的發展,尤其是民族醫藥的發展仍具有潛在的重大意義。因此對《滇南本草》進行數據挖掘非常必要,仍需對書中記載的治療骨傷科藥物的進一步深入挖掘,同時進行更深層次的臨床應用及基礎機制的研究和探討,這不僅可以開拓治療骨傷科疾患的新思路,而且可以進一步將民族特色藥物應用于臨床,指導臨床實踐。
作者:凌莎莎 宋威 郭奎廷 田雨 賈松松 郭寶寶 單位:臨汾職業技術學院 臨汾市骨科醫院 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