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工程技術與醫學人才培養比較及思考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隨著我國社會整體發展,社會對醫療服務的安全性、精準度以及便利性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也倒逼醫療機構對醫療設備的精細化管理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醫院在不斷引進新技術及設備的同時,醫院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對現有設備的臨床使用進行安全管理,這對醫療行業提了新的要求。目前國內醫療機構在醫療器械的臨床應用和管理維護上涌現出很多新的方法及模式,如第三方托管、信息化管理等,但醫療設備臨床使用過程中的應用管理這“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而系統的解決。
1臨床工程技術人才需求及儲備現狀
基于目前的臨床需求,國家出臺的《醫院分級管理標準》中對于醫院的工程技術人員配置做了具體要求,另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底,我國各級各類醫院總數約為3.3萬多所,按照醫院等級劃分,其中二級醫院9280所,三級醫院2639所。根據《醫院分級管理標準》保守估計,每家二級醫院需配備15名臨床工程師,每家三級醫院需配備20名臨床工程師,預計全國需求總數約為192000人[1]。而人才培養方面,開辦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高校目前全國僅一家,人才缺口極大。在此基礎上,現有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儲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模式來滿足:
(1)廠家延伸管理服務。該種模式常見于通過廠家提供駐院工程師,開展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的設置、記錄及管理等工作。但該模式由于常與醫療設備品牌相關,當設備品牌更換或調整后維護管理團隊相應改變,因此臨床管理連續性、系統性受到影響,在醫療責任劃分上不夠明確清晰。
(2)醫生或護士代為管理。該模式常出現在設備品種相對集中的專業科室,設備的日常設置及管理由相應科室的醫生或護士代為管理。由于臨床醫學和護理教育培養體系中雖有涉及醫療設備相關內容,但是系統性不強,在處理設備問題時顯現出工程綜合能力局限,同時醫護人員的工作核心是臨床診療,對于醫療設備相關的管理維護工作很難做到專業化,對設備技術故障所產生的隱患也很難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3)專機專人管理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在具有復雜設備的科室或專業中,特別是在與患者生命直接相關的設備維護的崗位上,如血透設備、人工心肺技術(ECMO)和呼吸機等,由專業的工程師通過系統性培訓后開展設備臨床管理工作,但由于該種模式的專業性,因此在人員配置及管理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工程師的流轉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存在人才可持續發展困難等問題[2]。綜合以上的人才儲備模式,醫院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在人才儲備及人才專業性方面都顯現出亟待提升的需求。
2臨床工程技術專業與全科醫學專業比較
臨床工程技術專業與全科醫學專業雖然在學科歸屬及培養內容方面有所差異,但在培養目標及崗位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相似之處,現將兩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崗位職責以及學科內涵等進行比較。
2.1人才培養目標比較
全科醫學專業根據全科醫生的崗位能力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為:掌握各年齡階段人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評估、心理健康狀態評估方法等;掌握多發病、慢性病的發病原因、發病過程,認識到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對疾病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掌握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原則;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等[3]。臨床工程技術專業根據臨床工程師的崗位能力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為:具備臨床醫學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綜合能力;具備醫療器械的臨床應用、功能拓展、技術管理、故障判斷、維護保養等能力以及以工程思維對醫療器械臨床使用過程的風險及效果進行評估,以確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經濟性的能力[4]。兩者比較得出,兩個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備相似性,都體現出對服務對象(全科醫學———人;臨床工程技術———醫療器械)整體健康程度的判斷、功能異常的發現、常見疾病(故障)的排除等能力的培養。全科醫學的服務范圍包括各種年齡階段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各種病變,這與醫療設備的各個科室專業設備以及不同型號規格的功能管理在理念上有共同之處。
2.2崗位職責與能力需求比較
全科醫生面向社區提供基礎性、綜合性醫療服務,包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常見病診療、患者分診等。能力需求方面全科醫生既需要掌握慢性病、常見病、一般急癥的診斷及處置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社區人員醫療健康檔案建立及管理能力[5]。臨床工程技術人員面向臨床的醫療設備提供使用狀態判斷、維護保養、全周期安全管理服務,需要具備醫療設備一般突發故障的處置及恢復能力,同時掌握基于全流程管理的醫療設備安全狀態的預防性維護以及設備數據檔案管理等能力,以確保醫療儀器設備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全科醫學的宗旨是提倡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工作單元,以社會為服務范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和促進為主要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負責型健康管理及監控;而臨床工程技術則以診療儀器設備的臨床應用為中心,以設備為工作單元,以臨床科室為主要業務區域,以構建診療儀器及設備整體安全、有效為發展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并通過技術服務,以工程視角與臨床醫療服務融為一體,從而提升醫療設備在臨床應用中的整體效益。在崗位職能方面,全科醫生與臨床工程技術人員都體現出一定的預防性、保障性特征[7]。
2.3學科內涵比較
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內涵是利用工科思維,確保臨床醫療設備安全有效。醫學儀器設備的維修和臨床使用多涉及電子電工、機械制造、生物材料、生物力學、生物光學、醫療信息技術等多個專業交叉領域。而全科醫學是在臨床醫學的基礎上,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康復、護理等多個專業交叉領域,在跨學科方面,還涉及健康管理、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相關內容,這與臨床工程技術的學科內涵“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有相似之處。通過比較,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在崗位要求、工作內容及勝任力等方面與全科醫學專業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體現出綜合、學科交叉、寬口徑等特點,因此在臨床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尤其是規范化培養方面可借鑒全科醫學專業的成功經驗。
3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模式借鑒
3.1全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基于目前醫療模式在分級診療以及醫療服務可及性方面的考量,全科醫學體系提出了“為社會個人及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持續、全方位、協同及整體綜合性關懷”的學科特點,其核心理念“以社會人為中心”較“以病人為中心”更易為群眾所認同。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說明了建設國家全科醫學服務和分類治療體系的重要意義[8]。例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就把全科醫學學科建設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并做出了頂層設計。其所培育的全科醫學碩士不僅僅是當前全科醫學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更是未來全科醫學領域的教育家、學者與領軍人物,構建了一個集醫學、教育、研發于一體的,全面推動全科醫學蓬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拓展了全科醫學的畢業后教育體系(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即全科醫學碩士教育和全科醫師標準化培養合并進行,按統一的要求培訓人才,對碩士與住院醫師進行全方位、標準化、高質量的培養和鍛煉,使其具備職業勝任力[9]。
3.2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體系
基于臨床需要和專業特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印發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綜合醫院)全科醫學科設置指導標準(試行)》以及《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實施意見(試行)》等系列文件,對全科醫生的標準化培養在培訓時間、培訓科室、培訓基地建設、師資配備、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要求及規范。在具體實施細則方面,規定一般學生整體的醫學臨床培養時間為2~3年,內容包括全科醫學及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臨床各科輪轉和社會教育基地實踐活動等[10]。學習內容設置方面,以東北某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劃為例,理論課程總計約400個課時,其中全科醫學概述44學時、醫療人際關系與醫學倫理學24學時、健康醫療36學時、臨床心理咨詢24學時、內科學研究76學時、臨床診斷學76學時、社會防治衛生保健24學時、健康統計與傳染病學基本原理與辦法40學時、科研工作項目設計與學術論文寫作16學時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工作40學時。在臨床各科輪轉方面,臨床各科輪轉時間共32個月,包括臨床專業技能培訓和綜合專業技能訓練兩個部分。通過臨床技術規范化培訓,了解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發病因素、發生機理、臨床表現、檢查內容、鑒別診斷、處理辦法等[11]。在臨床各科室輪轉過程中的時間分配根據各專科的特點以及具體臨床復雜程度進行了一定的劃分,具體見表1。
4臨床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4.1臨床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規范化培養體系設計
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2017年教育部首次批復了臨床工程碩士層次專業,現在的醫院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從本科專業背景上來看,大多以計算機、工科等專業背景人才居多,面對醫院設備類型多、數量大、工作原理各不相同,缺乏臨床知識以及衛生管理經驗,使得相關臨床設備工程管理的價值難以體現[12]。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我國目前開設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本科院校僅1所,這體現出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方面的不足。同時由于醫療器械技術應用存在著高技術壁壘和專利保護等原因限制,在崗的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只能了解到相關醫療設備的結構原理及基本故障排除,但對基于臨床需求的最新技術發展及功能創新方面以及基于臨床數據的設備、診療、衛生技術評價等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13]。因此,醫院應在從業人員后期繼續教育方面建設系統性的培養體系,探索制訂符合臨床需求以及數字化轉型的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及相關在崗人員周期性的繼續教育及能力提升計劃,并與相關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養體系。結合臨床工程技術崗位對人才能力提出的需求,深入分析醫院臨床醫療設備保障管理人員工作模式及崗位職責,構建從業人員“在校(OnCam-pus,OC)—職業導向專業教育”“在崗(OnDuty,OD)—問題導向繼續教育”的“OC+OD”人才培養體系,體現出“信息科學+工程技術+臨床醫學”的綜合能力培養,見圖1。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構建“高校+醫療機構”互相促進優化的創新模式。在培養內容方面,圍繞信息科學、工程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的相關核心知識及理論構建“信息科學+工程技術+臨床醫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內容,見圖2。在教學內容選取方面,結合臨床服務過程中對設備保障的具體需求,培養工程思維,以解決臨床服務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工程技術方法實現設備功能優化目標。另外,課程設置注重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對接,注重專業課程與臨床工程技術崗位的對接;開展整合式教學,醫學和工學整合,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均圍繞臨床工程技術崗位進行設置。同時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優化實驗、實訓項目,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操作技能。增加醫院崗位實習時間,聯合醫院相關科室,梳理真實環境下臨床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內容、業務范圍和崗位職責等內容,制訂完善的科室輪轉及規范化培養內容。
4.2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崗位能力培養
基于以上對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體系的分析,尋找全科醫生與臨床工程技術人員職業內容的相似之處,結合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特點,基于臨床設備的應用特點,探索以配合醫生開展診療全過程的設備保障為主要任務的專業人才規范化培養模式[14]。將臨床工程技術專業與全科醫學專業的崗位勝任力進行比對,找出其中的相似之處,并對相關性進行深入討論,從而提出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規范化培養模式參考[15]。全科醫學人才崗位勝任力與臨床工程技術人員崗位勝任力比較見表2。
4.3臨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
所培養的臨床工程技術人才應能根據臨床業務流程中對設備維護方面的具體要求,以系統工程思路分析處理臨床業務中的具體問題,同時還具備一定的開拓性思維,運用工程技術方法實現設備功能優化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實行醫工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臨床醫學基礎與工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可在臨床醫療應用技術崗位開展醫用儀器設備的臨床使用、功能研究、技術管理、技術維修與培訓等工作,也可到醫學售后服務組織開展醫用儀器設備的服務等技術管理工作,以確保醫用儀器設備在臨床中的有效應用。通過能力矩陣的方法進行課程類別及實踐環節設計,具體見表3。根據臨床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科背景及專業崗位的能力需求進行課程設計,以達到崗位能力與課程類型模塊相匹配。具體體現在:如醫療器械維護主要是為確保臨床診療安全及有效,通過對醫療器械的性能研判開展的一系列維修保養工作,因此在課程中應設置工程類課程以及臨床課程,體現出醫工結合的特征;針對醫院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應設置管理類課程以及信息化技術課程;在醫療設備績效管理以及醫療物資供應方面,需要增加醫學統計學課程;醫療器械功能開發是指在現有的設備基礎上,與臨床結合拓展設備的功能價值,這體現出用工程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技術路徑,因此需要開設研究拓展類課程。另外,還要在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及科室輪轉,實現崗位能力的訓練及提升。
5結語
臨床工程師在我國醫療行業內作為新生崗位,其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而系統性的任務。臨床工程技術專業在保障醫療服務安全、有效、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階段我國仍存在臨床工程師培養機制不健全、崗位體系不明確、師資不足等問題。臨床工程師作為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其培養的規范化體系構建還需多部門多系統合作發力,為進一步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做出貢獻。
作者:劉楊 丁皓 呂杰 郭世俊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