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08-10 13:33:5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

      篇(1)

      當前,人們對城市問題越來越關注,對體育場館人文現象越來越感興趣,因此探究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體育人文”的縱橫,既有必要,也有意義。廣州市新體育館作所蘊涵的體育人文價值值得我們深思。。

      1廣州市新體育館的特色

      廣州體育館由世界著名的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擔綱設計,選址在城市中心區北側,白云新城中部,毗鄰新廣從公路,東側為著名的白云山風景名勝區。整體建筑采用下沉式設計,令建筑物若隱若現,也使得人文建筑物和自然生態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體育館由南向北,由主場館、練習館、大眾活動中心館三個部分組成,有人說三個橢圓形場館猶如三片花瓣,組合起來就像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外觀獨特的造型,無疑體現了現代建筑藝術的匠心。館內電子化、智能化、數字化等高科技成果的應用隨處可見,還有潔白如玉的透光屋面,自然舒適的空調系統,能夠隨需要靈活組合的場地資源,都賦予場館強烈的時代氣息。

      和普通市民聯系最為緊密的當屬大眾活動中心。廣州體育館對這個大眾活動中心的定位,不僅僅是單純的健身活動場所,而是一個綜合的體育娛樂商業區,它除了具有與訓練館同樣的功能外,負一、負二層還設置有餐廳和集休閑、娛樂、養生于一體的健康中心。

      廣州體育館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分館組成,三館綿延相接,隨地勢而曲回,與背后的白云山脈交相輝映,使得人文建筑和自然生態融為一體,也成為城市景觀到自然景觀過渡的完美典范,安德魯自己則把夜色下的廣州體育館稱為“深色山峰背景下呈現的一種虛幻景象”。。。與近些年來大城市中不斷涌現出的造型夸張、盲目弄巧的新式建筑相比,廣州體育館以低臥圓形建筑結構和下沉式空間,以及簡約而從容的“體態”,令初次接近的人也會有前所未有的親和感受,是對建筑“浮躁之風”的一個淡定而成功的回應 [1] 。

      2廣州市新體育館與文明進程

      人類迄今為止的文明有四種形式,一般有采集和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綠色文明,但最后一種仍處于一種萌芽狀態。相對應的人類居所形式也有四種:天地、鄉村、城市和綠色城市。第四種形式人類正在努力探索之中。

      原始人類對狩獵和采集生活造成居無定所逐漸感到不滿足,迫使人類發展起農業和畜牧業,創造了農業文明,進入了鄉村居住的時代。人類在進入手工業和商業時期,才進入了真正的城市時期。

      城市發展歷史可概括為三個時期:城市時期、城市化時期和城市綠色文明時期。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提出大城市帶概念,我國珠江三角洲就是這一概念。

      城市化改變了人們需要的層次、結構和觀念,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使人們的思維、情感、交往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質的不同并不意味著城市文化是進步的,鄉村文化是落后的。從人類居住空間系統來說,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鄉村是更為和諧的一種結構。從美的角度也更符合人的整體價值趨向。

      城市與鄉村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2] ?是文明。城市是文明的實體,那么城市實體是什么?那就是建筑,而體育場館的建筑就是衡量這個社會體育文化發展程度。從廣州新體育館到廣州奧林匹克無不映射出廣州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涌澎湃,是廣州市人們體育生活方式生活化,是綠色文化的體現。

      綠色作為一種文明形態,人類走過了從原始綠色到灰色文明的過程,又正舉步維艱地向新生的綠色文明邁進。人類在挖掘自身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全球化協調發展綠色文明。綠色蘊涵著人文精神,滲透著真善美的精神,代表著人的精神走向自由的輝煌歷程。人們在體育場館從事體育鍛煉更能找到綠色家園的感覺。

      3廣州市新體育館與人文價值

      什么是人文?人文: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人文主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代表資產階級文化的主要思潮。一是指以人與自然為對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是指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利益、需要及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階級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和禁欲主義的新文化活動。

      人文科學:在歐洲原指人類利益關系的學問,區別于神學。后含義幾經演變,一般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的研究,也包括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人類遺跡:人類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遺跡,反映了人類在各個歷史時間的文化活動成就,如城堡、宮殿、寺院作坊。人口素質:人本身所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主要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社會科學: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等。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都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一點是人們的共識,人文核心是精神,它直接指導里層,間接影響和制約著表層。廣州市新體育館就是遵循著這個規律。

      人文在人們素質組成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廣州市新體育館充分反映了人文的特征和價值。廣州新體育館把以人為本和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巧妙融合,由主場館、訓練館和大眾活動中心館三個部分組成。三個場館均為橢圓花瓣造型,組合起來就像是廣州的“市花”木棉花。三個場館均采用下沉式設計,大部分建在地下,這樣既便于觀眾的出入交通組織,又能令建筑物置于若隱若現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之中,與毗鄰優美的白云山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三朵“白云”。

      誠然廣州市新體育館的體育人文性,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表現在它們與生活的關系、與人類心靈和社會歷史的關系、與文化整體的關系三個方面,這分別決定了廣州市新體育館體育人文價值的必然性、典型性和深刻性。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的快速發展不一定等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涸澤而漁、盲目求全求大、追逐短期經濟利益等行為只會嚴重挫傷高等教育騰飛的翅膀。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我們的大學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踐行大學文化使命,真正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是個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問題。

      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高校之一。考察哈佛大學當代文化建設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中問題癥候所在,尋求解決辦法,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梳理哈佛大學發展的歷史,可將其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的經驗總結如下。

      1 求真務實的大學理念

      在3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哈佛大學并非一帆風順,但從建校基礎和歷史積累看,她能夠適應美國社會進步和變革的需要,扎根本土,博采眾長,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從社區性的宗教教育機構發展為世界一流的高度學府,高居世界高等教育皇冠的巔峰,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

      首先是哈佛大學提倡精英教育。哈佛大學根據美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于19世紀后期提出精英教育理念,建成了前所未有的“精英型”大學。第二是堅持真理與學術至上。哈佛大學的校徽上用拉丁文寫著“Verities”即“真理”,把追求真理作為校訓。第三,堅持古典自由教育。哈佛把自由教育作為培養精英人才的必由之路,不斷更新自由教育理念,改革自由教育模式,這對防止哈佛的落后和倒退,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以人為本的建筑文化

      大學的建筑是大學的歷史、實力和辦學理念的見證。從大學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她的歷史、文化、精神、氣質、魅力和力量。走訪一所大學,其建筑是留給人的第一印象。而對學校的評價,也往往是基于這第一印象。

      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是哈佛大學一道亮麗的風景。1720年的馬薩諸塞樓,1763年的霍利斯樓,1805年的斯坦頓樓等等,與青春學子相互映襯,好像二百余年的美國歷史向你迎面撲來,向世人講述哈佛成為經典的秘密所在:物質發展可以日新月異,而塑造精神與文化的家園,卻依靠閱歷、堅持和耐心。

      哈佛大學老校區大大小小有30多個校門,沒有鎦金,沒有招牌。與校門的簡樸形成對比的是哈佛大學氣勢浩大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建筑群落。哈佛大學圖書館就有八十多座,總藏書量超過1500萬冊,是世界第四大“百萬圖書館”,大部分建筑恢宏磅礴、莊嚴典雅,讓人嘆為觀止。

      哈佛大學建筑風格中的簡約與繁復、低調與奢華,看似隨意的選擇,卻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其文化建設始終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價值中心的嚴肅取向。

      3 自由、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哈佛大學,學生擁有非常自由的學習權力。既有選擇某一門課程的權利,也可以轉專業,或離校,或注冊一些無學分的課程,也可以選擇多種交叉學科課程。這種不受知識領域的禁錮,不以短期就業利益為目的的課程修習方式,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發展意愿,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健康發展。

      哈佛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當年,著名的通識教育計劃實施后,哈佛大學沒有停下探索自由教育形式的腳步。1979年,哈佛大學建立一套共同的 “核心課程”體系。九十年代中期,哈佛大學修正了培養“全人”的目標,更改為倡導為新世紀培養“新人”。2007年提出了新的通識教育計劃。在不斷改革中,哈佛大學的很多課程日益超出固有的學科界限,獲得新的突破性發展。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批評(下轉第15頁)(上接第10頁)和自我審視逐漸成為哈佛大學的優良傳統,也是哈佛大學積極地應對各種變化和挑戰的法寶。

      4 獨立、嚴謹的學術文化研究

      獨立思想是哈佛大學的首要原則。哈佛大學允許并鼓勵教師和學生從自己的個性中尋求趣味性,大學主要是使學生成為發現、解釋、創新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教學也從傳統的填鴨式轉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教育。

      嚴格的學術規范是獨立思想得以科學論證的重要保證,抄襲、剽竊和改頭換面的移植,是哈佛教學、研究和學習的大忌。教師要取得授課資格必須先發表規定數量高質量的論文。對于學生做學術研究,則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必須扎實,并在嚴謹的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發現的新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堅決杜絕杜撰和抄襲他人成果的現象出現。

      5 開放、包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提升了哈佛大學校園文化的品位。哈佛大學有眾多運動代表隊,各種社團、樂隊,各種學生組織,各種對外界開放的論壇。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熱情, 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和能力,養成相互之間的協作精神。

      大學文化似清泉、如空氣、像陽光,是大學賴以生存的靈魂和土壤,以特有的環境氛圍,影響著場域中的每一分子。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大學文化,猶如不同的泡菜壇子里,味道迥異的鹵水味道,決定了泡出來的白菜和蘿卜風味所屬。哈佛大學獨具特色的大學理念、環境氛圍、人才培養模式、學術研究品格、校園文化活動等,熏陶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

      大學文化所具有的傳承、創新、引領等重要功能,決定了她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大學要做好文化建設,就要有選擇性地吸收和借鑒哈佛大學的發展經驗,回歸大學文化使命,構建現代大學理念,加強系統的校園環境體系建設,加強“科學、民主”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自由多樣”、“育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等的建設,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大學文化建設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大學綜合實力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http://harvard.edu/(哈佛大學網).

      [2] 陳利民.哈佛大學辦學理念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3] 周璇.哈佛大學的特色發展戰略[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4] 崔乃文.博克大學社會服務思想的新解讀——服務倫理的視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9(1).

      [5] [美]德里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篇(3)

      在世界科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黨和政府提出了在中國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構想。要建設面向新世紀的一流大學,除了一流的師資和一流的學術環境以外,還要建設一個一流的校園環境。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第一位校長大衛·喬丹就曾說道:“那些長廊和莊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櫚樹將對學生起著教育作用,實實在在的和化學實驗室一樣……這庭院中的每塊石頭都在進行著教育。”加拿大著名作家、學者、大學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其著作《我見之牛津》撰寫道:“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會給在其中學習和居住的人們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和舒適感。環境對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培養和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超常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走進大學校園。對于學生來說,課堂學習只是其接受教育的一個方面,校園更像一個無聲的第二課堂。優美的校園環境中,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富于啟迪感。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每一個學生,對在校大學生的一言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然而,目前許多大學校園景觀美則美矣,卻因為缺乏文化底蘊而讓人感覺是一座沒有自己個性與靈魂的校園。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深厚文化底蘊的綜合反應,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而持久的熏陶和影響作用。豐富的大學文化內涵,唯有借助于校園景觀做載體,才能得以充分的表達。例如北京大學的師生一談起自己美麗的校園,就首先想起“一塔湖圖”,未名湖岸邊的博雅塔的身影映在湖中,每個到北京大學的人都向往看到這樣一幅湖光塔影的圖畫。正是這種既有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秀麗特色的風景如畫的校園環境,使北大師生可以同時感受到自然的風景和濃厚的人文氣息。美麗的湖光塔影伴隨著大師的背影,給了北大人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在這里可以選擇“格物致知”,也可以選擇“修身齊家”,更可以選擇“治國平天下”,而這正是北京大學的精神所在。

      一、校園景觀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在校園中,大到一座紀念性建筑,小到一個標示牌,都應該能與周圍的事物相匹配,共同營造出一個優美的校園景觀,從而滿足學生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豐富的個性。

      校園景觀主要包括校園所處的自然環境、規劃布局以及校園建筑、內外陳設、雕塑、綠化等。我們可以把校園景觀分為校園自然景觀和校園文化景觀。校園自然景觀是指校園內自然風光、地形地貌;校園文化景觀是指為弘揚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校園風氣等在校園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而形成的景觀。校園景觀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校園是專門的育人場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觀本身包含豐富的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校園景觀由于與人類活動廣泛接觸,自然景觀的人文化程度不斷加深,因而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校園景觀”一詞,幾乎都指的是校園文化景觀概念。

      校園景觀是影響高校校園品質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學校的形象、品牌、榮譽和質量與校園景觀環境緊密相關。

      二、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辦學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一種文化成果和價值認同,包括學校精神、辦學理念、道德價值觀等。校園文化應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行為文化等多個方面。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定的行為準則。

      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的有機結合,是歷史積淀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是校園整體面貌、水平、風格、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是學校歷久常新的動力和源泉。校園文化具有“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精神特質。校園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才,學校的教育思想、辦學方針、教學模式、治學態度以及相關制度都是由此出發的。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顯著標志。“實際上,一流的大學,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大學,無不有意無意地都在培育一種文化生活”。

      因此,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深厚文化底蘊的綜合反映,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影響作用。

      三、校園景觀與校園文化的共同功能

      良好的校園景觀和校園文化共同發揮著指導引領、熏陶塑造、凝聚整合、調適激勵、傳播輻射、繼往開來等六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指導引領作用

      校園古老的建筑、名人的雕像、道路、水體以及四季植物的變化都在無時無刻愉悅學生的身心,它們和校園文化一樣,蘊含著教育目的,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鑒賞力、感受力,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創造力。

      2.熏陶塑造作用

      校園景觀和校園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種學校師生員工長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體生動的微觀社會環境,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樣感染、熏陶、啟迪了大學生們,讓他們滋潤心田,涵養德性,錘煉精神,澆鑄靈魂。 轉貼于

      3.凝聚整合作用

      校園景觀和其表達出的校園文化精神使師生產生一種凝聚力及向心力,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為已任,將自我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將學校視為自己的家園。

      4.調適激勵作用

      造型優美、布局和諧、綠樹成蔭的校園景觀和高雅有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一樣,讓廣大師生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余可以消除放松身心,消除疲勞,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奮進精神。

      5.傳播輻射作用

      校園景觀塑造著學校的形象,它深刻地反映出學校自身的特點及內涵。它和校園文化一起營建的環境和精神氛圍,不僅對身處校園內的師生員工具有強烈的傳播力,而且對社會也會產生輻射作用,影響并推動社會發展。

      6.繼往開來作用

      校園景觀的設置與解讀使廣大師生在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過程中改變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廣大師生們已經不僅僅限于感受身邊的人文景觀,而且開始以自己的角度審視身邊的環境,在探尋其中故事和歷史之后對它們又有了新的認識,更加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奮發讀書,報效國家和社會。

      四、校園景觀與校園文化兩者之間的關聯和聯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校長教師的言行是教育,優美整潔的校園也是教育。”

      大學是各種知識、文化、人才的融合之地。體現校園文化的大學校園景觀擔負起沉淀學校歷史、傳統、文化和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園景觀和校園文化都應具有一種奮斗精神的感染力,營造一種高雅的、富有人情味的氛圍,展現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狀態。它們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互為需要,有著重要的關聯和聯系。[11]

      1.校園文化是校園景觀的靈魂

      世界上許多著名高校的校園景觀中都體現了一種人類的價值觀、審美觀或倫理道德觀。作為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對文化的不同選擇,景觀設計師們借助景觀造型、色彩、材料空間等來表達精神文化的含義,從而由不同校園文化選擇會創造出不同的校園景觀。

      縱觀世界院校著名景觀,凡是有特色、被人稱道的校園景觀,一般都存在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一個不能體現校園文化的景觀是蒼白的、缺乏說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們記住。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亞里士多德為友,以柏拉圖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但是來到哈佛大學絕對不能錯過校園里最著名的雕像,這個雕像因為把哈佛建校日期刻錯、雕像本身非約翰哈佛本人,以及非創校者等三項錯誤,而被哈佛的學生稱為“三大謊言雕像”。對于許多一心向往哈佛學風的年輕學子來說,這個雕像恰因反映了哈佛精神而成為哈佛的象征。因此,校園文化是校園景觀的靈魂。

      篇(4)

      早在11世紀末期,巴黎一大就已具雛形,當時名為巴黎大學,與中世紀西歐的所有大學一樣,它開設了3個大系:神學理論、醫學和法律。此外還有藝術系。在16、17、18世紀,學校經歷了連續幾次改革,但內部結構并未大變。當時的巴黎大學只在法律意義上存在:教授們在家中組織教學,并且只有部分學生在一些學院中借宿。后來,為解決行政管理上的困難,各系分別進駐一個學院。法律系占據了塞納河左岸,圣日內維也瓦山腳的布呂諾學院,并且于1777年遷移到山頂。新校由當時著名的設計師蘇扶羅操刀,蘇扶羅同時也是法國精神象征先賢祠的締造者。

      1250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指導神父羅伯德?索邦在圣日內維也瓦山翼為神學理學理論建立了索邦神學院。在法國大革命風潮中,索邦神學院和法律大學校分別在1791年和1793年被關閉。1808年,拿破侖建立了一所新的法蘭西大學,并且按各學科分類,其高等教育和機構劃為文學、法律、科學、醫學和藥學幾大系列。1819年,法蘭西大學為擴大規模在索邦神學院設置了兩個補充階梯教室。文學系、科學系以及巴黎科學院在1822年并入索邦神學院。這樣的校址布局一直保持到1968年。

      巴黎一大匯集了3大系科:法律、經濟及人文科學,主要機構坐落于蘇扶羅所組建的老法律大學校和索邦神學院兩處,現在的校名“先賢祠――索邦”大學就由此源起。如今的巴黎一大又擁有了許多新的校苑,目前共擁有14個中心點。其中最出名的是彼埃爾?孟戴絲法蘭西中心,這是一幢坐落于巴黎南部的高達23層的摩天大廈。在新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巴黎一大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成為當代法國的思想之源。

      歐洲政治思想之源

      巴黎一大最為特色的科系當屬政法系,其下屬有六個教研室,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政治學教研室、社會學教研室、行政法學教研室、商法教研室。

      政治學教研室1969年創立。它是法國國內唯一研究和教授本專業的機構,負責授予碩士與博士學位。

      社會學教研室在第一階段學習中服務于法學專業的某些課程,頒發經濟與在社會行政管理學專業的大專文憑,勞動管理與會計學專業的高等科技文憑,勞動顧問證書。在第二階段,協助有關社會法、社會問題及勞動方面的教學,頒發社會法學士與碩士學位文憑。在第三階段,負責指導社會法、社會學與社會保障經濟學,勞動史及其社會學,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

      行政法學教研室負責的研究機構有金融研究中心、憲法研究中心、國家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其中有一中國法律檔案及研究組和城建及環境研究中心。

      此外,巴黎第一大學的經濟系也格外出名,經濟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從巴黎第一大學的研究課題就可以看出。經濟系下屬共有三個教研室,其研究的范圍涉及政治經濟學以及人力資源與勞動,主持有經濟學與空間環境中心、運輸與發展中心、廣告經濟學與國營財務研究中心、社會主義經濟系統的改革開放、認識論與社會學研究組、應用微觀經濟學實驗室等。教研室與國際研究教研室的經濟分支聯合頒發文憑:第一階段有經濟學專業的大專文憑。在第二階段,為修學士與碩士學位,須先完成一些基本科目并取得經濟學基礎證書,然后再轉入專業定向學習。第三階段為高等深入研究文憑。取得深人研究文憑的學士通過論文答辯后還可取得博士學位。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巴黎第一大學的法政系已然成為歐洲政治思想之源,從這里走出了許多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未來它必然會為歐洲世界培育更為的政治人才。

      歐洲人文思想之源

      巴黎第一大學的人文科學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這里匯聚了法國當代最為重要的學著與思想家。例如法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就曾執教于此。人文科學共有5大教研室,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藝術史與世界著名學府學研究室。該研究室主要負責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考古中心。該教研室下屬五個研究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史前人種學實驗室、讓?戴埃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當代藝術研究史研究中心、中世紀考古研究中心等。

      在教學方面,第一階段的文憑有藝術史大專文憑和文物保存修復科技碩士的準修證書;第二階段的學位分學士、碩士兩種。專業有藝術史及考古學、文化社會活動學、視聽藝術及電影等。還有藝術品及古跡文物的保存修復方面的科技碩士學位;第三階段的準備深入研究文憑含有藝術史、考古學、史前史、人種學及人類學、電視電影、環境與考古、現當代建筑史、文化遺產修復技術等專業,并在取得文憑后設博士學位。

      哲學教研室包括六6個研究中心:科技發展史及哲學、現代思想系統史、當代藝術哲學、技術與實踐研究、中世紀思想研究等。在教學第一階段設哲學大專文憑;第二階段設哲學與邏輯學兩個專業的學士與碩士學位;第三階段的準備深入研究文憑有3個專業:哲學史、哲學理論、科學哲學史。這3個專業都設相應的博士學位。

      篇(5)

      0.引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個性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打好“文化牌”,彰顯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威尼斯,還是現代國際大都市巴黎、紐約、芝加哥,座座堪稱文化藝術宮殿、建筑博物館,處處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進這些城市,就仿佛走進了他們的歷史。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建設與繼承的關系,在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否則,城市一旦失去歷史陳跡,猶如人失去鮮明的個性,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而遺憾卻是永遠的。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1.規劃與人文精神

      城市規劃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第四次會議發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區原則影響了現代城市規劃將近半個世紀。這種功能主義的原則,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學派提出挑戰,使城市規劃、建筑開始從古典的放射、圓形廣場一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功能主義又使城市規劃、建筑逐漸陷入機械主義,它刻板地分區肢解了城市的有機結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破壞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結果是使城市形態單調、布局混亂、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義的影響,城市空間因最大限度的商業性開發,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污水、廢氣、噪聲、交通事故等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城市在拋棄了人文精神的同時,便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變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壞”,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危機。

      20世紀60年代,重新關注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城市規劃中的人文理念開始復蘇。與此同時,國際規劃、建筑界人士開展了“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城市人民”。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將得到完全意義上的復興與再生,人文因素將是21世紀城市文明的靈魂。

      人文因素在中國的造城運動中是歷史悠久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國城市運動中的代表作之一,彰顯出皇權的氣勢和霸氣。現代的城市建設也需要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在繼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城市打造一種文化的底蘊。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現

      1990年6月2日,國際建筑師協會第十七次大會發表了《蒙特利爾宣言》。其開頭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現,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類的建筑活動不僅是一項物質生產活動,而且還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數是由于建筑藝術的魅力營造出來的。建筑是時代的象征。希臘雅典衛城建于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神廟。衛城建筑群是雅典這個黃金般的古典時期的紀念碑,是雅典全面繁榮昌盛的見證。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筑主要是國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專為榮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權。這個時期建造的盧浮宮東立面、旺道姆廣場、凡爾賽宮及園林,都體現了路易十四“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風格”。建筑語言常常是民族的語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大樓,他以“中文的構思、英文的設計”,使這幢大樓滲透著深刻的人文含義:塔身,象征著雨后春筍;風格,體現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樓的外表面,展示出寶石圖案。有學者說,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語言場教養、熏陶和塑造出來的。維也納的建筑群及人文環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大師;德國的一批具有藝術特色建筑群和濃郁人文精神的城市,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強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個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廣大居民,提升這座城市的文明素質,使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發展的推動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歷史文脈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總稱,包括村莊聚落、集鎮聚落與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發展的實質是杭州市區建成區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階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區地域范圍之內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兩層等高線上。現代的考古發現如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地“老和山遺址”,就在這一地帶。

      2.2沿“陵水道”發展階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錢塘、馀杭、馀暨三縣后,錢塘縣就成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發端。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當時水運交通線“陵水道”的沿線。陵道即陸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陸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陵水道”在今杭州境內的行經路線,是從臨平鎮寶石山麓利用淺灣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線繞行至南邊吳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鳳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從狹中渡浙江抵西陵通會稽。

      2.3沿“江南河”發展階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漢“陵水道”的基礎上疏鑿“江南河”,江南河南終端即為運河杭州段,分為杭城北段與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將天然形成的西湖人為地圈固起來,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為運河的水源,同時又成為運河東岸沿河堤發展起來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區建筑風格卻有三次較大的變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時期,杭州建城規模擴大,開始出現城墻,城市布局隨之以坊巷格局體現;單體建筑的風格,由于中原移民南遷帶來了北方建筑的痕跡,即土木建筑逐漸趨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隨著城市建筑的大量興建而出現。第二次是南宋時期,由于皇室遷都杭州,使南宋時期的杭州建筑也隨之有了北方皇室的華麗氣派,可從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圖、皇城圖和大量南宋繪畫看出當時的情景。這一時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園林建筑,開始出現了依山傍水順勢、精雕細琢的皇家園林,畫家、文人設計而造的私家園林,對杭州西湖的建設及其對外影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時期,由于杭州是東南重鎮,也是歷史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與城市規劃建設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來將形成組團式的分區空間結構和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區、三個副中心、六個組團和其他各區塊功能更加合理、明確,各功能區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城市中心將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多功能尤其是生產功能、農業功能,通過全市整體調整,向其他功能區疏解、歸并,以增強現代服務功能,充分體現主城的繁榮繁華;通過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引導,使城市各大功能區,主體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備,特征明顯,品位較高。在未來城市總體功能布局上,體現大氣和諧;在分區功能布局上,體現精致和諧。

      3.2城市中心空間上的三大和諧。

      杭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間上必須重視三大和諧。

      篇(6)

      大學科技圃是大學與社會連接的橋梁和紐帶.是大學實現科技 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渠道.是 國家和 區域創新體系中不 可或缺 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大學科技園經過幾十年的探索 和實踐 .涌現出一批業績突 出、具有廣泛影響 的典型 園區 認 真研究這些園區的發展歷程.分析它們在國家經濟建設和推動社會技術進步 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總結世界著名大學科技圃的成功經驗 .對于指導和促進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大學科技園發展歷程

      大學科技圃 的發展歷史比較短.世界各 國建設大學科技園的初衷、模式甚至稱謂都不盡相同.但是大學科技園作為知識社會和技術創新的產物 .它以一種嶄新的社會組織和區域形態 .為科技 、經濟乃至社會發展的相互結合尋找到 了一條新的途徑.成為 2O世紀科技產業化領域最重要的創舉之一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 的一種重要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組織形態。

      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雷德里克 .特曼 (FrederikTe—an)教授倡導興建 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圃(即現在的硅谷 )斯坦福大學 的師生僅用很短的時間,就將硅符發展成為美國電子工業最大的研究 、制造 中心與高技術的搖 籃。1959年 .美國又依托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在波士頓 128公路地 區建立 了高技 術區 .依托杜 克大學等 3所著名大學建立 了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研究園等大學科技園 受美國發展大學科技 園模式 的啟發 .從上世 紀 60年 代起,日本開始從“貿易立國”轉 向“技術立 國”.并著手實施 本國的大學科 技圃——筑波科 學城計劃 自 1963年決定興建 到1980年建成筑波科學城 .歷時 l7年到 1982年筑波科學城已有 43個國家研究所 (約 占日本 40%的主要科研機構 )、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學等 2所 大學,約有 1.1萬多名研究人員專家和后勤人員I’21。法國在 1969年開始建設索非亞.安蒂波里斯科學城 ,之后.又陸續建立 了幾十個各種類型 的大學科技園 ,其中有些大學科技 園成效甚佳 .如雷恩大學科 技 園、蒙彼利埃大學科技園 、里昂大學科技園 、馬賽大學科技園等。

      20世紀 70年代 。英國政府對美國的大學科技園特別是硅谷進行考察后認為 .科技園不僅能促進 大學 的科 研和教學 ,而且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所 以英 國政府學 習美 國經驗 ,先后制定 了一些鼓勵政策 .設立各種基金 .推動大學科技 園的建設 .扶持高科技類型的中小企業發展。1972年.英國第 一個 大學科技 園在 赫利奧瓦特大學誕 生 .1975年劍橋大學又創建 了著名 的劍橋科學 園.此后 .英國又相繼建立 了包括 阿斯頓大學科技園 、沃里克大學科技 園在 內的眾多大學科技園。

      1974年.韓國政府創辦大德科學城 .經過 3O多年的發展 ,該園區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產、學、研綜合園區 ,匯聚了4所高 等學校 、70多家政府和民間科研機構 、2000余家高技術企業 、幾萬名研發人員和全 國一流的研 發設施嘲。

      進入 20世紀 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 國經 濟開 始復蘇 ,大學科技園隨之得到快速發展。不僅美國、英 國、法國等在原來 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批新 的大學科技園 .而且其他很多 國家也都紛紛嘗試進行大學科技 園建設德國于 1983年依托柏林工業大學建立 了第一個大學科技 園——西柏林革新與創業中心 .之后 又陸續啟動 了新 的建設計劃 .至 199o年德 國已建立 7O多個科技園區14-51 1990年印度電子工業部批 準成立 3個軟件 科 技 園 區 :班 加 羅 爾 fBangalore)、 布 巴 內 斯 凡 爾fBubaneshuar)和浦~]lg(Pona),被稱為 “I,I’金 三角 ”。其中 ,發展最快 的班加 羅爾科技園 .經過 l0多年的努力 .如 今 已經成 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 至被外界 認為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硅谷挑戰的實力 .因此班加羅爾科技 園擁有“亞洲 的硅谷 ”的美譽舊。此外 ,意大利 、加拿大 、芬蘭 、瑞典 、巴西 、新加坡等國也都先后建立 了為數不少 的大學科技園近半個世 紀以來 .大學科技 園作為促進 國家和地 區發展知識經濟的載體 .呈現出蓬勃發展 的態勢 .極大地推進 了所在國家和地 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 、國外大學科技園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 .大學科技園是 國家創新 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 園、劍橋科學園等世界著名大學科技園之所 以能夠實 現快速發展 .關鍵是在 國家和 區域創新體 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作用 既體現于外在的高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 、高端人才的大量 聚集 ,更體現 于內在的官 、產 、學 、研相結 合創新機 制的形成 和高等學校 社會 服務功能的有效實現

      1.大學科技園促進 了國家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 一 個國家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跟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并保 持國際競爭能力 .需要一個在技術上 和運 作模式上 同國際經 濟發展主流接軌的產業體系 國外一 流大 學科 技園 的共 同特 征就是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擁有處于領先地位 的產 業發展領域。據上個世紀末有關統計資料顯示 .信息高科技產業為美國國民經濟所做 的貢獻 .比鋼鐵 、汽車和建筑 三大支柱產業總和還要大

      2.大學科技園促進了高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是大學科技 園的重要功能之一 .國外成功的大學科技 園在這方 面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 硅谷是 在美 國率先創 建產學研一體化 的創新模式 和率先實現知識創新 與技術創新協 同的主要地區之一 硅 谷和斯坦福大學在知識 、人才等方 面的互動帶動 了硅谷經濟 的發 展 .產學研結合創新 機制的誕生大大促進 了科技成果 的轉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 .在硅谷60%一 8O%的科技成果都能夠轉化為市場商品。牛津 大學建立科技園 (Begbroke Science Park)最根 本的指導 思想 .就是 要促進大學的專利成果轉 化 .明確科技園 的主要 目標是成為促進大學專利轉化和科技產業 發展的孵化器171。

      3.大學科技園促進了高科技企業成長 。大學科技園是高新技 術企業 的“孵化器 ”.通過整合 利用大學 、企 業和社會 的各種資源.為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創造了 良好條件。硅 谷由于具備了 良好的創新創業 條件 .使其成為世人公認 的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搖 籃。到 2001年。硅谷 的高科技公 司達 到 9324家,成為國外最 大、最密集、最具有創造性的高科技產業群f81。

      4.大學科技園促進 了國際交 流與合作 世界上著名 大學科技園都十分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 ,淡化 國與 國之間的界限依靠其優惠政策和自身活力從全球范 圍吸引大批優質企 業和高端人才。當然 .這些企業和人才反過來又促進了大學科技園的持續 、健康 發展 。一般情 況下 .我們 研究硅谷往往 比較 重視它的體制 、機制 ,而不太關注其企業和人員構成 。實際上,硅谷的國際化程度是相 當高 的.它能夠取得今天 的業 績 ,可以說是國外各地優秀人才共同聚集 和努 力的結果 。據美 國加利福尼亞公共政 策研究所 2000年 發表的報告書顯 示 .硅谷 中 .僅 由中國和印度人經營 的高科技 企業就達 2775家 .占全部企業總數的 24% 印度的班加羅爾由于是以軟件外包業為主 ,因此更加重視國際合作

      三、國外大學科技園發展建設經驗分析

      世界上成功的大學科技園 .雖然發展歷程 、發展目標、組織形 態等不盡相同.但是在加 強政策引導、促進產學研結合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吸引風險投資、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等方面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這也是最值得我們總結和學習的地方。

      1.確立良好 的區位環境 優勢。在 國外 比較成功 的大學 科技園中.硅谷 良好 的區位環境是最有代表性的。硅谷的區位條件使得硅谷既不受大城市喧鬧氣氛的干擾,又可 以最大 限度 地利用大城 市優 良的配套生產和生 活服務設 施 ,依托城市便 利的交通 、服務和優 良的人力資源,借助 大城 市所集 中的信息 源和資金流 .促進 自身建設和發展。

      2.政府從多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由于政 策的規范力 和約束力遠大于任何方式 的行 政干預 .因此法律 政策的保證是發達 國家促進技術創新 的通常做法 。早在 1985年 .美國政府就頒 布了 中小企業 投資法 ,從稅 收 、融資 、貼息 貸款 等方面扶持中小企業 。促進 了中小企業包括中小 型科技企業 的成長 更為重要的是 。美國政府對市場經濟 的運行有 一整套法規 .對金融 、證券 、票據 、會計 、知識產權 、企業破產 、財產 清算 等都有周密的規矩可循 ,而這些規矩都立足于鼓勵競爭、鼓勵創新。

      3.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值得我們思考的還有硅允許失敗的社會文化 氛圍,他們的信條是.要獎勵敢冒風險的人.而不是懲罰那些因冒風險而遭失敗的人。因此。硅谷人始終對創業津津樂道.對失敗表現出極 高的寬容。

      4.努力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風險投資是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推進器。從各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狀況來看.風險投資發展 得好的國家 ,高新技術產業 化水平也 就高;反之 ,風險投資機制不完善,其高新技術產業 的發展就會舉步維艱例如美、英、法、日、德 5國 的風險投資之和占世界總額的 90%以上 。其高新技術產業占據 了世界發 展的主導地位 .大學科技 園的發展也是最好 、水平最高 的I91。

      5.充分發揮依托高校的積極作用綜觀世界上比較成功的大學科技園 ,一般都依托于一所或幾所研究型大學 .這些 大學 源源不 斷地輸送高層次人才和高科 技成果 .科技 園與高校形成 魚水交融的關系有一份統計 報告顯示 .1995年“硅谷 ”高科技公司所創造的850億美元產值中 .62%來 自斯坦福大學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

      參考文獻

      [1]Stanford Facts:Research and Innovation[EB/OL].[2008-l1-l].http:llwww.stanford.edu/about/facts/research.htm1.

      [2]SANG—CHUL PARK.,I’he Roles of High-Tech Oriented Private Compan ies in Science Cities:A Case Stuay of Tsukuba Science City in Japan and Taedeok Science Townin South Korea[J].Korea Observer,2000:31,1;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3]Case study of Taedok science town,Ta~on metropolitan citKorea[J].Habimt International,2oo0(26):213—228.

      [4]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er[EB/OE1.[2008-1 1-101.http:llwww.rwth—aachen.de/aw/main/english/Themes/ institutions/central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university_ office of technology tr/~bti/pision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5]TechnologieparkHeidelberg[EB/OL].[200-11-1].www.teehnologiepark-heidelberg.defindex.php?id=1 1

      [6]劉雙云.印度班加 羅爾科技 園的發展特點與經驗借鑒[J] 理工高教研究 。2006,25(06).

      [7]郭曉娟.淺談英國牛津大學科技 園的成功之道[J].中國高等教育.2006(01).

      篇(7)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他面對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實實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將傳統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過科學的魔方,改良成為具有優異的柔韌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種。

      “我將繼續發揮學術專長,帶領建工學院的學科集群走向國際一流。”56歲的徐世平靜地說。

      “最年輕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趙國藩院士的碩士研究生,在確定研究方向的時候,他早早地做起了準備,并瞄準了當時國內還沒有開始研究,國際上才剛剛興起的混凝土斷裂力學研究領域。1980年,時任國家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錚老先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結構材料研究所所長于驍中先生剛剛在《水利學報》上發表了關于混凝土斷裂力學方面的研究論文。徐世對該方向的研究興趣更大了,但是對其發展前景還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師正在大連工學院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朱院士是研究大壩溫控的,那時他在國內已經很有名氣。我去拜訪他,想聽聽他對于我選擇混凝土斷裂力學作為研究方向的意見。”當時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與朱伯芳謀面的機會。但朱伯芳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徐世。“他對我說,60年代就想從事混凝土斷裂力學研究,但是組織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門峽大壩研究大壩溫控。現在有機會了,就要好好做。這個領域,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獲很多的果實。”

      研究方向確定下來了,但隨后又碰到更為棘手的問題――缺乏試驗和測試設備。“我當時所有的研究經費總共不過500元,但要做斷裂力學試驗,必須測試裂縫口張開位移,所需要的夾式引伸儀一支就要800元。”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和結果,從沒做過實驗儀器的徐世決定自己動手做一支夾式引伸儀。

      經過一番打聽,徐世找到大連工學院機械系衛國強副教授尋求幫助。衛老師告訴他,加工夾式引伸儀需要16硅2錳彈簧鋼,但這種彈簧鋼在市場上買不到。這讓徐世傻了眼。“市場上買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業去打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整整1周的尋找。徐世娘終于在一家軍工廠找到這種彈簧鋼。“但他們不賣給我。因為我想買1公斤,他們說要買就得買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這32公斤的彈簧鋼搬回了實驗室。隨后,徐世又找到學校基建處,希望買些實驗用的木材水泥、砂與石子。“我告訴他們我手上僅剩的一點經費,看能買多少?基建處的老師說,你這點錢買一樣材料都不夠。算了,我們送給你得了,也算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獻。”

      “走進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無私幫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說,自己當時只有滿腔熱情和一股子韌勁,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熱誠幫助和周圍同事的鼎力支持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經歷的這些小挫折,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我會以平常心對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難,努力去尋找解決困難的途徑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在當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巖石混凝土斷裂力學學術會議上,他的研究論文被《水利學報》和《冶金建筑》(現為《工業建筑》)兩個期刊選中。這是他進入混凝土斷裂力學這個領域以來發表的首篇學術論文。與他的論文同樣受關注的,還有他的實驗測試儀器。徐世娘回憶說:“國內很多同行買不到16硅2錳彈簧鋼。后來他們找到我,我就陸續郵寄給他們,解了他們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斷裂力學領域的研究以來,徐世就一直執著于國內研究混凝土斷裂力學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學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上,徐世就被與會的一些老教授稱為這一領域“最年輕的元老”。“搞基礎研究不僅難度大,周期長,而且要耐得住清貧。”徐世說,建筑行業本身來錢又快,一旦受到市場誘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堅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從德國回國后發現,原先僅有的幾個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時真的感到愈發寂寞。”

      重視科學原創,服務國家建設

      傳統混凝土易開裂,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成為引發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問題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低、韌性差和開裂后裂縫寬度難以控制等缺陷。為克服混凝土這些不足,徐世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圍繞國家大項目潛心研究,努力攻關。

      “建筑為什么會壽命短,是因為混凝土易開裂,開裂之后引起鋼筋銹蝕,導致膨脹,又進一步引發更大范圍的破壞和開裂,這樣就對這個建筑結構產生嚴重的危害,從而致使結構失效,喪失使用功能。”徐世說,從事混凝土斷裂力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減少裂縫危害的理論支撐。甚至是研發新材料的理論基礎。

      1983年,徐世撰寫基金申請書,并作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批獲準項目“混凝土斷裂和損傷的機理”。在這個項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發現了混凝土裂縫失穩斷裂前存在著裂縫的穩定擴展階段和斷裂過程區,并提出了混凝土斷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應公式;1984年,徐世又負責承擔了水利水電科學基金項目“混凝土斷裂韌度的尺寸效應”的研究工作。考慮到工程實際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課題組成員大膽地進行了國際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規模的混凝土I型斷裂韌度測定,在國際上最早將光彈性貼片法應用于測量混凝土斷裂過程區,發現了當試件高度大于2米時,混凝土斷裂韌性為常數,其斷裂過程區長度的影響可以忽略,線彈性斷裂力學理論可以直接應用于混凝土大壩的裂縫安全評定。課題的成果已應用于我國東風拱壩裂縫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混凝土裂縫的評定技術”的全國招標會上中標。徐世制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展了大規模的全級配混凝土斷裂實驗研究。該研究為我國高混凝土壩的裂縫防治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1992年,徐世遠赴德國繼續他的研究。當時,德國卡爾斯魯爾大學的赫爾斯道夫教授,對徐世完成的國際上最大混凝土斷裂試件的斷裂力學實驗研究成果很看重,幫他聯系到了當時正值盛年的斯圖加特大學奧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萊茵哈特所長,建議他去德國之后在萊茵哈特教授那里開展合作研究。赫爾斯道夫教授還專門給德國洪堡基金會寫了推薦信,幫助徐世獲得了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勵基金。

      在德國經濟和工業最發達的城市,徐世度過了他依然忙碌的國

      外研究歲月。萊茵哈特教授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自由而寬松的研究環境,配備了強有力的實驗研究小組。“德國教授擅長把基礎研究與工程相結合,讓我受益匪淺”。在這里,徐世解決了國際上一直未能解決的純剪切斷裂試驗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方法,首次實現了各向異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純II型斷裂韌性和斷裂能的測試。特別是利用這個難能可貴的可以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的機遇,他系統地完成了混凝土雙K斷裂模型和基于裂縫粘聚力的裂縫擴展阻力新KR曲線的理論架構和基礎。

      1998年開始,為發揮徐世的學術專長,大連理工大學支持他建立了國內課題組。徐世同時帶領這個課題組開始了對“混凝土裂縫擴展的斷裂理論與分析方法”的研究。這是基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開展的課題。通過大量實驗研究,他們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系統測試了混凝土的雙K斷裂模型的斷裂參數,測試了不同混凝土等級的基于裂縫粘聚力的裂縫擴展阻力新KR曲線,建立了以能量釋放率為參數的雙G斷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線理論等。近年來,該研究成果已經在三峽大壩裂縫穩定性分析等國家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2005年6月,該成果還被作為制定我國水工混凝土斷裂韌度測試規程的基本理論。

      “從1998年開始,我的研究開始從‘混凝土的斷裂韌性’轉向‘韌性斷裂的混凝土’。”徐世說,轉變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改變傳統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設計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實現節能環保。“傳統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強度比較低,再怎么進行溫控,也很難避免出現裂縫,所以必須要提高材料的韌性、增強材料自身抵抗開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帶領其國內課題組率先開展了超高韌性水泥基復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國后,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進展,在國產膠凝材料基礎上研制出極限拉伸應變高達3~6%和撓跨比高達12%的應變硬化UHTCC新材料。這項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鋼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決普通鋼筋混凝土梁長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時間達不到設計壽命的問題。俄羅斯《大眾機械》雜志2007年撰文將該材料列為未來能夠使人類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無缺的十大新技術之一,與其并列的有相變隨即閃存,汽車智能一體化、可印制太陽能電源技術、防偽護照、人體局域網、等離子電弧汽化技術、網絡視頻技術、聰明藥丸等。

      “現在橋梁橋面鋪裝用的混凝土為了防止開裂,鋪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韌性水泥基復合材料,橋面鋪裝厚度可大為降低,橋梁自重得以減輕,相當于橋上的汽車載荷可以忽略不計;現在的隧道襯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澆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開挖量減少了,用的混凝土也減少了。特別是,我們國家基礎設施的重大工程結構。比如大型橋梁、高混凝土壩、城市地鐵和城市建筑使用壽命如果能達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這樣就能真正實現國家財富的積累和真正意義的節能環保―我們不用生產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毀壞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了”徐世說。

      以創新帶動學科發展

      原大連工學院老院長錢令希先生來自浙江大學,他給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錢老先生身上體現出來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讓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說,“求是”才是科學態度,才是科學家應該堅持的。“正是錢老先生力邀,叫我從德國回來的。能有機會到浙大工作,更應秉承‘求是、創新’的校訓,并將這個理念貫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擔任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前,徐世像做基礎研究一樣,對國際頂尖大學士木工程學科的設置和研究方向等進行了比較研究。他發現,這些國際頂尖的大學越來越重視土木與環境工程的相互影響,特別注重學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結構的研究。徐世說,材料的創新是土木工程結構領域最帶有革命性的根本創新,是學科發展的制高點。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學得到了廣泛研究,其研究趨勢已經從傳統的被動地研究材料和結構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結構的斷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轉向主動地根據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種高性能性質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結構。“有趣的是,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結構的學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斷裂力學領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說,“我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根據研判和實地了解,徐世描繪了浙大建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科(已有80余年厚實發展歷史學科)的愿景――學科發展為國內一流、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集群:巖土工程、空間結構傳統優勢學科進一步增強,水利工程學科和建筑學實現跨越式快速發展,同時大力發展交通工程學科。經過幾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學科進入國內前3名,水利工程學科進入前5名、建筑學進入前8名,在大平臺建設上邁出一個新臺階,承擔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大項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學科幾個主要領域出現若干具有國際前沿水平和影響的學術成果。

      篇(8)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建筑師之一,其一生都在為“有機建筑”設計而探索和奮斗。在長達72年的設計生涯中,他不斷地吸收知識,發散思維,道法自然,運用自己的獨創精神,為建筑界注入新的活力,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建筑瑰寶,其理念、風格至今影響著我們的建筑發展。

      一、賴特的生活背景

      1867年6月8日,賴特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里奇蘭中心,父親曾是巡回牧師,后為鄉村樂師,賴特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藝術熏陶。他從父親那里領悟到聲音的交響猶如樓宇的壯麗。他的母親―安娜?瓊斯在賴特年幼時就注重對他的教育,一開始便有意識地讓賴特接受弗勞貝爾積木玩具的訓練,這也影響了他日后的哲學基礎和設計原則,培養了他極強的空間感和對形體的敏銳性。從11歲開始,賴特總是在農場度過夏天,莊園生活又使他深刻了解并深深的愛上了自然。這些童年的經歷對賴特日后的建筑設計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之后,賴特在麥迪遜市的維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年,他離開大學到芝加哥當建筑繪圖員,不久就進入艾德勒與沙利文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六年里,沙利文對賴特傾囊相授,賴特也憑借自己的艱苦努力,從臨摹到獨創,基礎不斷堅實。

      二、賴特的主要創作理念和建筑風格分析

      建筑凝結了設計師對于自然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賴特的建筑作品無一不在傳達著一個理念――對自然的追求:“自然是萬物之神!”。這種對自然的追求是他建筑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提出的大草原風格、“美國風”建筑、有機建筑理念、對材料的認識和尊重等,都是對這一特征的表述。

      1、大草原風格

      1900―1910年,賴特的住宅設計大多是“草原式住宅”,它的特點在于將低的、橫的線條和它周圍的平原風景混合在一起。大草原住宅往往環繞著一個中央的煙囪,不再由嚴格定義的房間組成,而是寬敞的、開放的間隔空間,故意模糊了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區別。正如賴特說:“一個真正的空間不是一個集裝箱,而是包含間隔的內部空間。”他的大草原風格最杰出的建筑是1909年建于芝加哥的羅賓別墅。

      大草原風格在美洲本性的發展過程中喚起了關于土地的神話。人們用大草原來標識這樣的郊外建筑似乎是對正在飛快消失的實際的大草原的一種諷刺。建筑師們相信他們能夠表述重要的文化價值,傳承民族經驗的精華。家,對于賴特來說,也許是一個掩蔽的場所,但同時也是一個智者用以反映鮮明的美洲本性的載體。

      2、“美國風”建筑

      20世紀30年代,賴特設計了很多“美國風”住宅,它們以簡單的幾何學為基礎,基地與地面平齊,省去開挖地基的開支,不但雅致實用,而且適應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之后的社會狀況和審美趨勢,因此受到了極大歡迎。

      典型的“美國風”住宅由兩個部分組成:起居空間包括一個以壁爐為中心的起居室、一個作為餐廳的凹室和一個對起居室開放的廚房。私人空間可能包括一個書房、客房或附帶工作室的臥房,這些空間通常都沿著走廊規律地排成一行。以起居空間為主,私人空間為次,壁爐是整個住宅空間的中心。平面從這里延伸向門廊和外部平臺,強調從內部空間到外部空間的延伸,打破了舊住宅的封閉感,增強了空間的連續性。1933年的威利別墅是第一幢體現賴特“美國風”風格的建筑,1936年羅伯特?納斯卡別墅,將這一點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

      “美國風”建筑是對友善的大草原建筑及極具防御性的塔里埃森建筑風格的一個平衡,采用了許多獨特的技術措施,其造價經濟、簡潔實用、施工迅速方便,有一種現代的自然美。賴特緊緊抓住了這些特點,因而他使建筑既保持著美國文化的傳統,又富有時代氣息。

      3、有機建筑理論

      賴特將建筑看成是有機的生命,與一切有機生命相類似,處于連續不斷的發展進程之中。他所定義的“有機建筑”也就是要適應時間、適應地點、適應人。這三個概念貫穿了他一生的設計。適應時間意味著建筑應屬于他所建造的時代,使用當時的材料和方法來進行設計,也就是說所建造的建筑應該運用當時的審美原則和材料來進行設計,具有那個時代的現實特征。適應地點是指一個建筑要同它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同風景相協調、盡可能最好地利用自然。適應人是指建筑的第一要務是服務于人。因而建筑的平面都是以人的尺度來設計。

      賴特主張設計每個建筑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理念,將其貫穿于建筑的每個局部,使之相互關聯,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達到整體與局部的相互統一。他認為建筑之所以為建筑,其實質在于內部空間。他倡導著眼于內部空間來設計,屋頂、墻、門窗等實體都處于從屬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傳統的設計觀念,為建筑界開辟了新的境界。賴特的流水別墅正是有機建筑的杰出代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設計理念在這個建筑設計上的運用與體現。

      三、經典作品分析――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由賴特于1935-1939年建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別墅主人為匹茲堡百貨公司老板德國移民考夫曼,故又稱考夫曼住宅。在瀑布之上,賴特實現了“方山之宅”的夢想。懸空的樓板鉚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小梯與下面的水流聯系,正面在窗臺與天棚之間,是一金屬窗框的大玻璃,虛實對比十分強烈。整個構思大膽,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建筑之一。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橋、便道、車道、陽臺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山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使空間秩序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巨大的露臺扭轉回旋,整個建筑看起來像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又像是盤旋在大地之上。這個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創造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新體驗,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在這兒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別墅的建筑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沉穩、堅定的效果。這種從容鎮靜的氣氛、力與反力相互集結之氣勢,彌漫在整個建筑內外及其布局與陳設之間。流水別墅可以說是一種以正反相對的力量在微妙的均衡中組構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說是水平或傾斜穿插推移的空間手法,交錯融合的稀世之作。

      四、結語

      賴特運用自己的思想和設計理念,重新解釋了傳統,強調人和環境因素,重視工業化材料的運用,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的采用,給以后的設計師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在他長達72年的設計生涯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設計思想和理念隨著時展而日趨完善的變化,這些眾多高質量的建筑作品也與其勤奮和敬業精神是分不開的。我想作為一名設計師,需要的正是賴特這樣對自身理念的堅持和探索、對自己工作的熱忱傾注,因為愛而全身心投入,支撐我們邁向偉大而漫長的設計之路。(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大師》編輯部編著,建筑大師MOOK叢書弗蘭克?勞埃德?賴特[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篇(9)

      迎進來:向世界發出聘書

      6月10日是南開大學的校園開放日,學校邀請了中國30所高校進行高考招生現場咨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數米長的宣傳展板前,圍了3層家長及考生,雖然該學院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歷年錄取情況等一目了然,但提問者還是把工作人員擠得水泄不通。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多次說過:“我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南開度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研究所新大樓是南開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十幾個畢業生穿著學士服在那里拍照,不遠處是畫家范增的畫室。新開湖畔,有人在樹蔭下溫課,正是荷塘最盛時節,用南開大學宣傳部副部長丁峰的話來說,池塘里開的是“90年的荷花”。

      在中國的大學中,南開有著很好的口碑:西南聯合大學的背景、的母校、誕生過50多位院士……這所北方名校的“關注點”正在不斷飆升。2008年,南開大學接待了來自29個國家的600多位來訪者。

      南開大學所在的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近年來,環渤海經濟圈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日漸突出。作為各類人才的培養基地,南開大學獨辟蹊徑。三年前,“蛋白質專家”饒子和就任南開大學校長,隨后在《人民日報》、《科學》等海內外媒體上招聘公告,為22個學院中的15個招聘新院長。共收到來自4大洲14個國家的140多份申請,最后9名海內外學者成功受聘南開,南開大學迎來了第一位外籍院長。美國《科學》雜志“新聞焦點”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追蹤,題目是《中國大學“追趕常春藤”》。

      新任院長中,歐洲物理學家拉普是南開大學首位外籍院長。他此前是奧地利名校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所的教授。步他的后塵,德國數學家雷吉仕就任組合數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學院院長向榮來自美國ps研究中心,藥學院院長王鵬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而耶魯大學的尹芝南則放棄了終身教授的職位,前來擔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這里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出色,很多實驗設備都是世界級的。”拉普說,“我在這里做研究和在奧地利相比沒有什么區別。我想,在哪里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在就任南開大學泰達應用物理學院院長之前,多年來,拉普每年都有一段時間來南開搞科研。他一直有一個“迷人的設想”――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到這里留學,這與南開走向世界的目標完全契合。

      向“世界”公開招攬人才,是南開大學實施“人才強校”、“人才強市”戰略的重要舉措,天津市對此十分重視并給予了大力支持。

      送出去:為教學儲備師資

      南開大學的人才強校計劃不僅包括“請進來”,還有相輔相成的另一部分:“送出去”。

      “你不走出去,人家要走進來……本科生在這四年學習中,應該有一段在海外的學習經歷。”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說。

      在前不久舉行的新一屆百名后備師資培養計劃(簡稱“百人計劃”)動員宣講會上,校長饒子和這樣評價他的學生:“大學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學生,一個因素是老師。最好的學生加上最好的老師,就是最好的大學。可以非常驕傲地說,南開每年招收的3000名本科生是非常優秀的。我為南開的優秀生源感到驕傲和自豪。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有好的師資……老師要得到學生尊重,一句話,就是要講好課。”

      為了獲得良好的師資,從2007年開始,南開大學啟動“百人計劃”,每年選拔100名優秀本科生作為后備師資,到國外一流大學師從一流導師攻讀博士學位,學成后回校任教。目前,南開大學每年招收本科生約3000名,1/30的佼佼者通過公派出國留學。在饒子和看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大的趨勢。“百人計劃”既是一項學生培養計劃,又是一項國際型師資儲備計劃,是將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嘗試。

      “我們特別歡迎南開的學生。”著名生物數學家、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彼得?舒斯特院士造訪南開時十分感慨:你們有這么多年輕人才,這是歐洲所欠缺的。

      長期以來的良好國際聲望,南開學生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及比例均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大量優秀畢業生在海外一流大學執教。饒子和說,哪怕其中一部分校友為母校服務,南開都將實力大增。2008年,饒子和訪美期間,又與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著名一流高校達成協議,每年派數十名南開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既然要國際化,就必須有能力全面開課。隨著人才的不斷引進,南開大學正在逐步進行雙語教學,“我們希望學科都有英語課程,人家才會選擇你的課。”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饒子和強調,“我們不能等美國學校到這兒來辦分校,南開大學本身就是國際水平的大學,我們的國內學生可以上南開大學,而不是上某一個國外學校在中國辦的分校。我們在這方面還是很自信的,因為有這么多年的辦學經驗,有本土和國際化的經驗,這樣兩者融合,可能會辦得更好。”

      篇(10)

      伴隨需求層次的提高,人們在飯店旅游方面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消費者不僅追求產品消費的物質享受,而且追求產品消費的精神享受。這種能體現自我存在價值的感受,其最基本的表現就是認知品牌、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品牌消費。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往往是被品牌代表的形象、信譽及象征意義所激發甚至是被這此因素所支配。因此,講究品牌成了一種日益發展的消費趨向,所以我國飯店在今后的管理策略中應該注重品牌的營銷與提升,本文試圖將品牌營銷策略在飯店管理中的應用作出相關分析。

      在借鑒一般企業品牌營銷模式路徑選擇的基礎上,我國飯店企業在決定品牌營銷模式的路徑選擇時,有四種類型可供選擇,即多品牌戰略、單一品牌戰略、連鎖品牌戰略以及企業名稱與個別品牌并用戰略,它們分別具有自身的優缺點和不同的適用條件。

      一、多品牌戰略

      即飯店企業根據產品性質和選擇目標市場的不同,對不同的產品或不同的目標市場采用不同的品牌。當企業的產品用途或功能差別非常大時,就可以使用多品牌推向不同的目標市場。采用多品牌名稱戰略,它沒有將企業的聲譽系在某一品牌名的成敗之上。假如某一品牌的產品失敗或出現了低質情況,不會損害其他企業或產品的聲譽。多品牌戰略可以使企業為每一個新產品或企業尋找最佳名稱。一個新的品牌名可以造就新的刺激,建立新的信念。這種品牌策略可以較好解決不同目標市場品牌形象的混淆問題,各個品牌互相獨立不影響,但是加大了企業的廣告宣傳費用。例如馬里奧特國際公司向不同的細分市場推出了10個品牌,馬里奧特庭院飯店、定居旅店、仙境旅館、復興飯店集團、利卡斯爾頓飯店公司、宙馬達國際、費爾菲爾德旅館及套房、新世界飯店集團、度假俱樂部國際、湯尼波宙斯套房。

      由于我國的飯店由于在資金、品牌命名等方面較為薄弱,在實行多品牌戰略上不是非常的成功。錦江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飯店集團,而且進入世界300強,但它屬下的中高檔飯店,卻難以從命名上辨出“錦江”品牌。實際上北京的“昆侖”、山東的“中豪”、石南的“錦華”、唐山的“貴賓樓”,乃至錦江總部所在地上海的“和平”、“金門”、“國際”等諸多飯店都是錦江品牌。但在市場形象上,在一般賓客腦海中,有多少人能知內中的品牌紐帶呢?大集團尚未做到,我國其他飯店集團就更談不上采用這種品牌戰略類型了。

      二、單一品牌戰略(統一品牌)

      飯店企業(公司)使用一個統一的品牌,將它用在其它新建的企業或產品上面。這種品牌戰略可以節省廣告宣傳費用。但是如果擴展的企業產品很多,功能、用途區別較大,在使用這種品牌決策時就不太合適。品牌延伸要比創立一個新品牌費用少的多,因為它不需要進行“品名”的調查工作,或不需要為建立品牌名稱認知和偏好而花費大量的廣告,即刻的認知和較容易地被接受。但是新延伸的飯店企業或產品可能使買者失望并損壞公司的信任度,品牌名稱濫用會失去它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特定定位。因此,飯店企業在采用單一品牌戰略時要嚴格把握質量關。世界著名凱悅集團、假日集團都是采用這種品牌戰略決策。限我國目前國際名牌飯店較少,知名度不是很高,像上海錦江、廣州白天鵝等可采用這種戰略,等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后,再使用多品牌戰略,這樣才不會造成品牌形象的混亂和模糊。

      三、連鎖品牌戰略

      通過特許、聯營、合作經營等方式,在不同地區開設許多分支飯店企業,以統一品牌對外宣傳,樹立品牌形象。

      “錦江之星”連鎖店在我國是一個創舉,該連鎖店有四個統一,即建筑物規格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系統統一,形象標識統一。在經營管理上對服務標準、培訓等方面實行一個模式。“錦江之星”旅館分布在國內多個城市,上海、寧波、蘇州等。為了方便顧客,錦江之星旅館實行連鎖經營和異地訂房,并備有飛機、火車、輪船票務等服務。

      錦江之星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是有選擇地吸收一部分加盟店,同時按照“錦江之星”旅館統一格局進行改造,然后打“錦江之星”的品牌,納入統一的管理系統。這樣,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又通過收取牌譽費、管理費等迅速回籠資金,用于開發新的項目,同時也擴大了規模,發揮了品牌效應。國內一些經營不善的飯店,特別是三星級飯店,由于本身具備良好的條件,可以通過特許聯營或合作的形式加入一些著名的國際或國內飯店,從而擴大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篇(11)

      1.從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角度思考,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有其特殊意義。中央做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部署,是新形勢下的一個重大決策,其工作的重點是抓好能源、資源的節約。當前我國煤炭資源開采中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存在采厚棄薄、采易棄難等問題,工藝粗放、加工層次淺,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產品廢棄嚴重,主要耗能設備設計效率平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80%左右,系統運行效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25%左右,單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高1.5倍,遠遠不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2.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思考,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有其特殊意義。建國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先生產建設、后污染治理帶來的后遺癥較為嚴重。全國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萬噸,洗煤廢水4000萬噸,煤泥200萬立方米等,大都沒有綜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造成大量廢棄物,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占用,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對大氣環境的污染等日益嚴重,這既不符合人與和諧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的安定、人心的穩定、社會的和諧,需靠循環經濟來充分挖掘資源的利用潛能。

      3.從煤炭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有其特殊意義。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所有煤炭資源型城市都面臨煤竭城衰的潛在威脅。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煤炭資源型城市必須高度重視兩個問題:一是不失時機地發展非煤替代產業,解決經濟發展單純依賴煤炭的問題。二是延伸產業鏈條,使單位產量煤炭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變擴大開采的外延式擴張為多方挖潛的內涵式擴張。從現實條件和各地的實踐經驗看,第一點是長遠戰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見效。第二點則潛力巨大,有條件較快見效。發展循環經濟,恰恰是以此為重要內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之舉。

      二、基礎審視: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正當其時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配套的內外部條件的支撐和保障。通過對背景條件、政策導向、物質基礎、技術能力的綜合審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前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精品中文高清欧美|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久久久久四虎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 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秘 果冻传媒在线| www国产精品|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 欧美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网友偷拍日韩精品|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13p|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