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呼吸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氣”、“形”與“韻”、“提沉”凝聚著中國舞蹈文化精神和民族審美風尚“身韻”以其多變的舞姿、濃郁的民族風格及豐富的表現力,而成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標志。今天,人們對“身韻”的教材、表現力以及“身韻”給舞蹈創作帶來的巨大轉機給予了充分肯定。一些“身韻”教材,將“提”、“沉”列人身韻之“形”最基本的動律元素之中;有的學者還撰文論述藝術呼吸與“身韻”的關系。我認為,藝術呼吸不僅僅對“身韻”之“形”重要,而且對“身韻”之“韻”影響較大;進一步研究藝術呼吸在身韻中的作用,對于挖掘舞蹈演員的人體表現潛力,豐富中國古典舞的表現手段,完善中國古典舞教學理論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 “ 氣 ”在中國古典舞本體中的重要
走進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的課堂,首先要接觸到的就是“氣”的訓練。這里的“氣”同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氣既相關又不完全相同?!跋嚓P”在于它也是人體內部器官的“呼”和“吸”,是人的生命之本;不同點在于它是一種被藝術加工后的氣息,這種氣息在“身韻”課中被稱為“提沉”元素。“提沉”是指由人體內的深“呼吸”而帶動的身體上下運動,我們稱之為“藝術呼吸”。吳曉邦先生依據人在生活中對“氣”的本質認識,明確地將“氣”作為舞蹈表演的元素之一。李正一和唐滿城教授創建的古典舞“身韻”的教育體系將這種藝術化的氣息一一“提沉”,作為“身韻”訓練中的重要內容而貫穿始終。這一方面基于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對“氣”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提沉”訓練為“氣”在表演中的應用拓寬了路徑。
二、 呼吸對身韻之“形”的作用
我們通常稱外部展現的動作、舞姿、體態、路線即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為“形”。如造型、預動,平圓、立圓、八字圓,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等。身韻之“形”無時無刻不和呼吸聯系在一起。呼與吸必然要帶動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呼吸屬于胸腔運動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動作,通過肌肉呼吸感的培養,能訓練手臂的延伸感和腿部曲伸的內在感。動作與呼吸緊密相連,動作是呼吸狀態的擴大,呼吸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和表現力?!疤岢痢弊鳛閰^別人體自然呼吸并具有嚴格規范的藝術呼吸,它對身韻之“形”影響很大。身韻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舞蹈者的表演素質,只有充分掌握“提沉”這一元素才能達此目的。從“提沉”的動勢來看,它們是上下的呼吸動勢。如在做“沉”時,自然的呼吸使氣下沉到丹田。在此過程中,腰椎節往下壓,形成胸部微含;在做“提”時,要求在“沉”的基礎上進行深呼吸,感到氣息從丹田提到胸腔,由胸腔把腰椎拉直,由“沉”的微彎狀變成提的直立狀,并產生氣息往上、頭頂虛空的感覺?!疤岢痢钡挠柧毧梢约哟笊眢w的表演幅度,因為練“提沉”的目的在于解決一個“通”字,即心與氣通、氣與意通、意與身通、身與氣通,解決了這個“通”字就能從根本上解決身體的僵硬和不協調,使身體達到高度松弛和自如。
三、呼吸對身韻之“神”的重要性
神,即內涵、神韻、氣質、心意,是起主導支配地位作用的部分。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中國古典舞中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而賦予它生命力的便是“神氣”。“氣”在舞蹈中對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及對感情的宣泄起這決定性的作用。錢寶森指出:“驚者上提,氣者沉”,說明了呼吸與舞蹈表現情感的關系,例如悲傷時氣是長吸短吐;快樂時是快吸塊吐。“氣”可以表現不同的“情”,而不同的“情”會產生不同的氣,“氣”和“情”統一的結果就是出現不同的“神”。呼吸和“神”其實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中國古典舞不僅以“氣”作為外部姿態的推動力,更注重對“氣”在身內的流動形態的體驗,從而形成中國古典舞特有的身韻。它的動作,講究氣平、氣勻、氣穩、勁達。同時還講究力發于腰而達于梢,內心呼吸的感覺必須從身體的中段開始一直貫穿到眼睛、手臂,使每一個舞蹈動作更加有“神”。呼吸使“神”更具生命力,是表達情感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呼吸在身韻中“勁”的作用
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長短、強弱、剛柔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結構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身體運動中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力”的形態,實際上都是由呼吸來控制的。“力”通過“氣”來展示,“氣”又順“力”而來。“氣”與“力”是息息相關的。如上長、闊展的身體運動需要吸氣,而下沉的動作則需要呼吸,腿部動作應提起以減輕負擔。許多動作需立腰提跨;有些動作速度快幅度大需要吸氣。
結論
“身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具有衍展性的生長源點。它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并以其豐富多變的舞姿、濃郁的民族風格及強有力的表現能力成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標志。它是中國古典舞藝術靈魂的所在!身韻教學法給中國古典舞教學及創作帶來了實質性突破。身韻教學法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古典舞的現代重構。身韻教學法體現著當代人對古典舞蹈的高度的理解,創造性的把握與天才的運用。 最后我們愿身韻這一朵中國古代舞蹈傳統肥沃的土壤中開出的絢爛之花結出更多碩果,愿她的芳香引來百花爭艷。
參考文獻:
初中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的學習應以“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而其中的科學知識和科學觀念是構成科學素養的基礎,科學概念則是組成科學知識的基本單元。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關鍵的科學概念,才能進行科學的思考,才能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因而,在科學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科學概念的形成、建立和發展。然而,由于每個人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維認知能力等差異,就會造成對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認知的不同,從而產生學生頭腦中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此謂之“迷思概念”。
鏡頭一:在比較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有些學生認為“人和其他動物在進行呼吸作用時,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會呼出氧氣。”
鏡頭二:有的學生在學習呼吸作用時提出“呼吸作用就是氣體的進出”。
鏡頭三:題目“動物和人呼吸作用在______內進行?!焙芏鄬W生選擇了“肺”。
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學生經常對一些概念理解不正確或產生混淆,譬如上述鏡頭中對呼吸作用的理解。有些教師對學生自發形成的迷思概念很抵觸,覺得如果沒有這些干擾,教學會更順利。而事實上,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塊白板,可以任由教師在上面勾畫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圖景。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會遷移至新知識的學習中,產生或促進或干擾的影響。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對當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同時通過順應和同化兩方面的統一,建構自我的概念系統,形成自身的認識。
要矯正學生的迷思概念,就要先了解其形成。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教師兩方面的因素。學生的日常經驗、已有知識是迷思概念主要的來源。例如,從生活經驗中,學生都知道人和其他動物會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會釋放氧氣。他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呼出氧氣的。而教師對概念引入的簡單化處理、講解的不詳細、不透徹,都會使得學生頭腦中的迷思概念有孕育的土壤。如在講解呼吸作用時,若不加以比較及詳細講解,常會有部分學生將呼吸作用等同于呼吸運動。而當發現學生沒有接受時,教師往往采取簡單的反復機械強化,認為只要把正確的概念傳授給學生,學生的錯誤認識就會自然地被糾正過來??墒聦嵣?,學生的迷思概念大多是經過長期的發展而形成的,只靠一、兩堂課的灌輸很難使他們轉變過來。其結果會使得學生表面上記熟了概念的陳述語句,而碰到異常情況時還是會沿用原先的迷思概念。
那么該如何進行矯正呢?其中較好的方法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再由其主動地轉變已有概念。波斯納等心理學家提出了概念轉變需要滿足四個條件:①對現有概念的不滿;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③新概念的合理性;④新概念的有效性。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實現其概念轉變。
1、事先弄清學生的前概念
講授新概念前,教師可通過課前提問、課前預習作業等方式弄清學生的前概念,了解學生對所要講授概念或與之相關內容的認識,并找出其中片面的、錯誤的認知,從而使得后續的矯正有的放矢。如學習呼吸作用前,可先了解學生認識中的“呼吸”。由于生活經驗的影響,大多數學生會將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混淆。教師在講解時,就有必要將概念的含義講解透徹。
2、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講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前,安排這樣一個實驗:將一盆植物用塑料袋套住,放在黑暗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將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學生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就可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呼出二氧化碳。科學的研究對象從宏觀到微觀,許多內容相對比較抽象。通過演示實驗、多媒體呈現等方式將原來肉眼不可見的現象展示出來,或通過討論、對話,可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陷入認知失衡狀態,察覺自己原有認知的不合理之處。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順應建構,習得概念。
3、鼓勵學生應用概念,反思內化
在學生習得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他們運用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方法,真正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可讓學生通過比較“呼吸作用”和“呼吸運動”,在知識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中獲取正確信息,形成正確的知識。還可讓學生編織概念網絡,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使概念間形成網絡結構,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建構起自身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總之,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整合優化各種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認知的順應與同化,實現迷思概念的轉變。
1、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在細胞內將有機物氧化分解并產生能量的化學過程,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項生命活動。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來自生物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呼吸作用是一種酶促氧化反應。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無氧氣參與,都可稱作呼吸作用。有氧氣參與時的呼吸作用,稱之為有氧呼吸;沒氧氣參與的反應,則稱為無氧
(來源:文章屋網 )
這一章節的內容比較難,因為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遠離鄉村的,并沒有親身接觸過現實中的各種農作物,學習起來就會很抽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程,我運用了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和實際試驗來形象地演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輕松掌握本章內容。
一、教學目標
首先是知識的目標,向學生舉例說明光合作用能促進農作物生長知識以及氧氣和溫度對蔬菜瓜果等的保鮮有影響,使其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同時還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常識,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可以使作物增產;呼吸作用可以影響瓜果蔬菜的保鮮等。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美德,理解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和蔬菜。
二、通過活動的形式分析講解
1.讓學生對農業和農作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等形式向學生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本節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向學生講解什么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通過和學生實際互動做實驗,把理論原理結合實際實驗現象以及生活中的與之相關的實際現象來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與理解能力。
2.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們由于不懂這些原理而受到的損
失,讓學生積極發言討論對策
得到應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比如“光合作用能制造出有機物,為什么就能使作物增產呢?”“為什么我們這里種出的甜瓜就沒新疆那里種出的甜瓜甜呢?”“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為什么蘋果等瓜果蔬菜剛收獲的時候是新鮮而飽滿的,但是放那里一段時間就變得干癟了呢?有沒有什么對策?”等等。讓同學們分組討論,遇到有同學難以理解的地方引導其朝正確的方向思考。
3.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歸納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學生討論總結的時候,教師向學生展示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還要向學生展示溫室中農作物種植調控二氧化碳的系統。
三、總結歸納,學以致用
老師首先把本章節的內容給同學們重新做一個全面的梳理,讓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網絡,讓學生紛紛發言談談通過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東西,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了多少,讓學生自己聯想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自己舉出現實的例子,怎么出對策,同時給他們進行指導。并讓學生填寫本章節有關實驗的報告單。并向同學們布置一些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回家自己動手實踐,最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學校的草坪上去親身感受一下植物神奇的奧秘。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部分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接觸鄉村和農作物,對農業生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實際動手實踐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同時,還要從這節課堂中激發學生對農民和農作物以及大自然熱愛的情感,使其以后更加熱愛生活。這也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綜合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熱愛和繼續探索其中奧秘的情趣。
參考文獻:
[1]沈娟.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0(32).
例1 將某一綠色植物置于密閉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不給光照,CO2的含量每小時增加8mg;如給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內CO2的含量每小時減少36mg。據實驗測定上述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時能產生葡萄糖30mg。請回答:
(1)上述條件下,比較光照時呼吸作用的強度與黑暗時呼吸作用的強度是_______的。
(2)在光照時植物每小時葡萄糖的凈生產量是_________mg。
(3)若一晝夜中先光照4h,接著放置在黑暗的條件下20h,該植物體內有機物含量的變化是_________。
【解析】 光合作用強度大小的指標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分米葉面積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數表示。由于綠色植物每時每刻(不管有無光照)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只在有光條件下才能進行。也就是說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還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釋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體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們把在光照下測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只是光合作用從外界吸收的量,沒有把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計算在內)稱為表觀光合速率或凈光合速率。如果我們在測光合作用速率時,同時測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觀光合速率上去,則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表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體可表達為: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觀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釋放量
如果將上述公式推廣到氧氣和葡萄糖,則得到下列公式:
真正光合作用O2釋放量=表觀光合作用O2釋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真正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表觀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呼吸作用葡萄糖分解量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題意可知,光照時葡萄糖凈(表觀)生產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時產生的真正的(總的)葡萄糖量減去呼吸作用每小時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與CO2量求解有直接關系,可通過CO2量的變化推測有機物(葡萄糖)含量的變化。
(1)先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時真正產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從上面計算結果可知,植物真正產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實際上容器內CO2的含量每小時只減少36mg,還有44-36=8mg的CO2來自光照條件下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與題目交待的不給光照時(只能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該條件下,光照時呼吸作用的強度與黑暗時呼吸作用的強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時產生的CO2的量是8mg,計算出消耗的有機物葡萄糖量,題目交待光照時,植物每小時真正(總的)能產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則凈生產量為30-5.5=24.5mg。
此問還可以根據CO2的實際減少量來計算,題目交待在光照條件下容器內的CO2的含量每小時減少36mg,這是與植物的呼吸作用無關的,減少的CO2已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凈產生的葡萄糖,具體計算如(1)。
(3)根據上述(1)(2)的計算結果,可知一晝夜(24h)中,4h制造的葡萄糖總量為4×30=120mg,消耗總量為24×5.5=132mg,兩數說明該植物體內有機物含量減少?;蛘呦扔嬎?h產生的葡萄糖量為4×24.5=98mg,再計算20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為20×5.5=110mg,然后再比較這兩個數據,可得出同樣結論。
【答案】(1)相等 (2)24.5 (3)減少
例2 將某種綠色植物的葉片,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中。研究在10℃、20℃的溫度下,分別置于5000lx、20000lx光照和黑暗條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結果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
(1)該葉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______倍。
(2)該葉片在10℃、5000lx的光照下,每小時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量為____mg。
(3)該葉片在20℃、20000lx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時產生的葡萄糖為______mg。
【解析】 這道題是與坐標曲線圖相結合的問題,與例1相比,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例1是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過程中CO2量的變化作為計算依據,而此題是以O2量的變化作為計算依據。具體怎樣分析及所要用的公式前面的敘述中已經提到。二是此題所需的數據及其他信息要從圖形中去找。所以要解答此題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識圖、圖像思維轉換和與化學知識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分析題中兩圖可知,A圖實際表示了黑暗條件下只有呼吸作用兩種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呼吸速率。由于題目沒有特別交待,人們一般認為呼吸速率不受光照影響,光照條件下10℃和20℃時的呼吸速率仍然可表示為0.5mg O2?h-1,即后者是前者的3倍。
B圖較復雜,由于在光照條件下,植物體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圖中所示的O2釋放量應是光合作用釋放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凈量”,從圖中可得10℃、5000lx的光照下O2釋放“凈量”為3.5mg O2?h-1。再從上圖分析可知,在10℃下呼吸作用吸收0.5mg O2?h-1,利用前面分析時用到的公式,則此時光合作用實際釋放O2每小時為3.5+0.5=4.0mg。同理,不難求得20℃、20000lx條件下光合作用實際每小時釋放O2量為:6+1.5=7.5mg,運用光合作用反應式可得此時光合作用每小時合成葡萄糖量為:7.5×180/32×6≈7.03mg。
【答案】(1)3 (2)4 (3)7.03
二、適應性訓練
假設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僅有葡萄糖,呼吸作用利用的有機物也只有葡萄糖。將此綠色植物置于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給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內CO2的含量每小時減少了180mg,放在黑暗條件下,容器內CO2含量每小時增加40mg。
(1)若測得該綠色植物在上述光照條件下每小時制造葡萄糖225mg,則上述光照條件下每小時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CO2的量為_________mg。
我認為原因可能有2個,一是學生雖掌握基礎知識,但還不能熟練運
用。二是缺少實題感悟,不知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以上問題的解
決都需要教師精選例題,利用典型例題對學生進行訓練,并及時選擇配
套的練習進行變式訓練,及時進行鞏固,深化。下面就以光合作用和呼
吸作用中的一些難點為例講講例題的選擇。
一、曲線中各點所代表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關系的分析
在解題時經常遇到分析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且大都都是在
曲線圖上。如下圖:哪些點表示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
大多數學生都能說出是c,。這源于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反復強
調。如學生能真正弄懂原因,那教師立即進行變式訓練:如下圖:
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的是D,H。但很多學生可能都會說是E
點。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分析:比較兩個圖的縱坐標的含義有什么不
同?CD段上升的原因?DE段下降的原因?
從“CD段時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罩內二氧化碳濃度增加。DE
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罩內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可知,D點時應該
是光合速率增大至與呼吸速率相等。
這時,還可進行再次變式訓練,如下圖:
該圖中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的點是哪些?該題中縱坐標與上圖的
區別是由二氧化碳改為氧氣。上圖弄懂的學生能很輕松的得出是B,C
點。
這樣通過3個圖形的分析,學生應該對這個問題有較好的掌握。
二、光合作用中午休現象的分析
學生常會遇到下圖:e點的形成原因?教師對這一問題強調較多,大
多數學生都能答出“氣孔關閉”。這時,教師可再繼續研究:
是否是所有植物都有午休現象?什么情況下會沒有?
出示下圖:
春季的某一晴天 盛夏的某一晴天
由上圖可知,盛夏季節有午休現象。由此進一步深入分析,午休的
原因是由于溫度過高,植物防止丟失大量水分,從而關閉氣孔。進而分
析氣孔的關閉,影響二氧化碳的吸收,影響光合作用。這時,教師可以選
擇例題進行這一知識點運用的訓練。如下題:
(2011·廣東理綜,26)觀賞植物蝴蝶蘭可通過改變C02吸收方式以適
應環境變化。長期干旱條件下。蝴蝶蘭在夜間吸收C02并貯存在細胞
中。
1.依圖1分析,長期干旱條件下的蝴蝶蘭在0~4時_____(填“有”或“無”)
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_____;此時段_____(填“有”
或“無”)光合作用的暗反應發生,原因是_____
2.10—16時無明顯C0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_____。
該題中可以看出蝴蝶蘭在干旱時有午休現象,原因由于缺水。缺水
時氣孔關閉,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為0,但由于夜間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
在10~16時是有光合作用的。
三、一段時間內,植物有機物的合成及消耗分析
在題目中,除了比較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還會讓學生分析
有機物的變化量。如下圖:
一晝夜后,該植物有機物的量的變化?這對于學生而言較難。教師
需分析到位,先比較24時與0時的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得出24時二
氧化碳濃度下降,說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產生的
二氧化碳。從而得出答案:增加。分析完這條題目后,教師應立即進行變
式訓練:
一晝夜,植物有機物量的變化?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縱坐標含義的
變化。在弄懂上題后,能輕松得到該題的答案:減少。
四、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測定實驗
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還有一類題目較為常見,就是光合速率
和呼吸速率的測定實驗。該實驗需學生始終記住植物時刻都進行呼吸
作用,而光合作用只在光下才進行。所以,若用植物研究呼吸作用,裝置
需放在黑暗條件下。而在光下,由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
用,所以學生一定要理解并牢記實驗測得的數據應表示的是凈光合速
率。在理論分析后,一定要及時進行例題訓練:
(2010·揚州市第一次調研)某轉基因作物有很強的光合作用強度。某中
學生物興趣小組在暑假開展了對該轉基因作物光合強度測試的研究課
題。設計了如下裝置。請你利用下列裝置完成光合作用強度的測試實
驗。并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I.實驗步驟
(1)先測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強度,方法步驟是:
①_____;
②_____;
③30分鐘后分別記錄甲、乙兩裝置紅墨水滴移動的方向和刻度。
(2)測定植物的凈光合作用強度,方法步驟是:
①_____;
②_____;
③30分鐘后分別記錄甲、乙兩裝置紅墨水滴移動的方向和刻度。
(3)實驗操作30分鐘后,記錄甲、乙裝置紅墨水滴移動情況
Ⅱ.實驗分析:假設紅墨水滴每移動1 cm,植物體內的葡萄糖增加或減
少1 g。那么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是_____g/小時。白天光照15
小時,一晝夜葡萄糖的積累量是_____g。(不考慮晝夜溫差影響)
本題較全面的考查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1),(2)兩小
題考查學生基礎的實驗操作。第(3)題則較難,需學生能理解乙裝置的
作用:用于校正由于氣體膨脹而造成的誤差。第Ⅱ題則更難,需要學生
會處理校正的數據,并還考查學生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有機物
七年級學生對人和動物的呼吸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有種子呼吸實驗的基礎和前提,筆者采用了下列幾種方法,在4個班中進行了分班施教的探究教學。
1.對于①班的教學,引領全班學生預習好“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的教學內容,然后由教師指導學生,按課本及活動手冊的要求和方法進行探究實驗,實驗材料不限,實驗器具可根據實際情況替換成別的,允許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大膽設計和創新。教師要求每個學生自己回家探究,并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后寫出實驗報告在小組討論,再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對于②班的教學,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如平時的生活觀察、野外觀察、查閱資料等),寫出自己認為植物都能進行呼吸作用且所有活細胞都是時刻進行著呼吸作用的依據,交給生物科代表。由學習委員和科代表歸類,把有相似想法的學生分為一組,由本組成員共同商定提出假設,制定方案和實驗步驟,并預測實驗結果,然后各自在家中實施本組共同制定的計劃,并做好詳細記錄,由本小組同學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每組共同完成一份實驗報告,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讓其他組的同學發表不同見解。
3.對于③班的教學,筆者采用探究實驗和多媒體課件結合的方法,創設情境,全班根據課件設置的情境共同分析、討論:我們知道萌發的種子能夠進行呼吸,種子的呼吸是在細胞中進行的,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的細胞是否也能進行呼吸呢?學生激烈討論,興趣昂然,眾說紛紜。這時教師認為機會來了,讓學生親自進行實踐探究,建議學生自由組合,準備好材料進行實驗,每組10~16人不等,共同提出假設,制定方案和步驟,預測實驗結果,然后由各小組自選材料準備實驗,讓事實來說明。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實驗,學生興致勃勃,氣氛熱烈,接著請學生把實驗結果如實地展示給大家,最后小組匯報交流。如第一組發言人,選用的實驗材料是菠菜葉,要證明的是葉的細胞能進呼吸,分3個實驗;第二組要證明的是花的細胞能進行呼吸,選用實驗材料是新鮮的,也是通過三個實驗來完成的;第3組發言人,要證明根細胞能進行呼吸,選用大蔥的須根,和第二組方法相同,通過三個實驗來完成。第1、3組實驗成功,第2組實驗出現問題。教師肯定他們實事求是的精神,鼓勵他們經過努力,一定會成功的,第4組、第5組分別證明莖的細胞能進行呼吸,果實的細胞能進行呼吸。最后總結,植物的細胞都能進行呼吸,并通過多媒體引伸呼吸作用的實質和定義。
二、探究教學中如何設疑
為了降低學習難度,保證實驗的條理性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性,在上述幾種探究活動中,圍繞教學目標提出相關問題:①你在觀察植物的呼吸過程中看到了哪些現象或變化?②對照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對照實驗是否必要?③你是怎樣選擇實驗材料的?在材料選擇上應注意什么?④你所在小組的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地方是什么?
對于討論①,學生很容易根據實驗結果達成共識,植物細胞呼吸時吸收氧氣,釋放能量。對于討論②,是實驗對照問題,讓學生明白實驗材料中,除了要探究的問題外,還要其余條件保持一致,一組對照實驗可以是2個、3個或多個,這樣的實驗結果才具有說服力。對于討論③,根據實驗探究經驗,學生能夠做出選擇,選用新鮮植物體的根、莖、葉、花、果實。對于討論④,學生可根據實驗過程及課本提出的方法完成。
三、收獲和體會
1.這次探究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實驗方案到觀察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學生成了真正的主角,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僅僅處于引導地位。
2.本次探究實驗,讓學生經歷了探究植物細胞呼吸作用的全過程,教師善于抓住每一個機會,充分利用資源,恰當地補充呼吸做用的原理和意義的內容。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潛能,挖掘了學習資源,發揮了最大的學習效益。
3.由于開學后已經學習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所以絕大多數同學都考慮了設置對照實驗的方法,具體落實到了本探究實驗,強化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親自操作、驗證假設,獲得了有關的科學知識,進而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能力和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值得注意的問題
1.由于七年級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實驗能力較差,所以要提醒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本實驗,把問題具體化。
2.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對實驗中成功與否及科學創意應給予肯定表揚及分析原因,鼓勵課后重做。
在教學中,調整課本中直接給出“呼吸作用”這一概念的教學角度。以“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有何作用”為出發點,以直觀的實驗現象層層深入,逐步形成“呼吸作用”這一概念,突破呼吸作用的實質這一教學難點。通過課外探究實驗視頻和課內探討實驗改進等環節,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的呼吸作用的概念。
本課需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實驗,描述呼吸作用的過程; 2.歸納呼吸作用的公式;
3.舉例說出農業和生活中與植物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
4.說出動物體內也進行著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1.學習體驗探究實驗的過程,提升實驗設計能力; 2.提升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呼吸作用的過程。難點:呼吸作用的實質。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從知識儲備來看,學生已學完光合作用相關內容,可與本節呼吸作用知識進行比較以深化理解;從生活和情感體驗角度,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涉及呼吸作用的一些現象已有不少感性認識,便于教學中適當調用;從學習能力角度,經過近一個學期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在本節教學中都是可利用資源。但初一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并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需注重這一規律,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概念構建過程。
四、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1.充分調用與呼吸作用有關的概念如細胞中有機物中含有能量,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如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等,對本課進行設計,逐層深入,從直觀現象到理性抽象構建呼吸作用這一概念。
2.以“提問―實驗―結論”的方式逐層推進教學,貫穿呼吸作用過程內容的教學。
3.以“激趣―探究式”拓展實驗內容,變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為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教學,拓展呼吸作用部位和呼吸作用時間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呼吸作用本質。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準備演示實驗器具(種子呼吸時放出熱量的實驗裝置一套,種子呼吸時吸收氧氣的實驗裝置一套,種子呼吸時放出二氧化碳實驗裝置一套),澄清石灰水,吸管、洗耳球、火柴等。
教師協助興趣小組學生拍攝完成芥菜菜葉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實驗視頻。
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附后
七、教學評價設計
1.課堂問答采用積分制度,答錯不扣分,答對每題加1分,按比例記入期末總評。
2.實驗設計采用小組捆綁式評價,以書面設計方案作為小組評分依據,組長標注小組成員貢獻比例。
3.學生完成課堂檢測練習,教師根據練習完成情況評價每個學生課堂知識點掌握程度,以同桌互相批改分數方式體現,并發還學生訂正。
探究式教學,對訓練學生科學研究素養,提高動手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探究式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有別于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接受式學習關注的是過去和結果,而探究式學習關注的是過程和未來。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呼吸作用雖然簡單,但對于剛剛接觸生物的初中生來說卻有些問題,而且還牽扯初三的化學知識?,F象與產物,學生難以接受。但應用探究式教學卻很好的克服了學生存在的理解問題,快樂的接受相對復雜的知識。將探究式教學方式滲透到生物學教學中,有助于生物教學的順利實施,下面是我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探究活動情境,為學生提出合理的問題做好鋪墊
學生的探究活動畢竟不同于科學家的真正的科學研究,探究活動主要圍繞課本知識開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師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建議。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使學生學習方式產生了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效果。為了讓學生的探究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教師準備了部分資料供作參考,使學生對與呼吸作用有關的研究中需要的實驗用具、實驗方法、資料來源等有所了解,也使教師的教學建議能夠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
由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長處或愛好選擇探究的方法,他們首先需要初步了解所學的內容,提出他們發現的感興趣的問題,然后選擇能夠更好地理解、表達“植物呼吸作用”的學習手段。這一階段,實際就是探究活動的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準備檢驗假設的階段。
三、制定計劃并討論計劃的可行性
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目的對選擇的實驗方法進行可行性討論,當學生缺乏信心或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鼓勵、幫助、引導他們,和他們一起商討確定實驗方案。對于如何實施,教師要給予適當指導。進行探究實驗,需要學習實驗操作的方法和對實驗的結果的預測、觀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查閱資料的,不能僅僅擁有資料,還要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反映自己對資料內容的理解。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做,為進一步的學習活動作好了準備。
四、多種途徑收集證據
通過實驗來檢驗假設是探究活動的關鍵之一,是學生獲得科學發現的基礎,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實驗條件,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研究性活動。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問題要及時提出討論,以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對教師提供的實驗資料,學生肯定會模仿,教師要說明提倡創造性的模仿和參照,實驗設計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變化。對占有的各種資料要有自己的見解,努力從中發現問題的要點。
五、交流探究結果得出結論
由于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課前就開始了,課堂上主要進行交流,展示、檢驗、分析探究結果,得出相關的結論,深化對有關知識的認識。
具體過程:生物體是怎樣獲得能量的?生物體內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請同學們通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交流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
(1)展示學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識結構的提綱。展示學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識結構的提綱,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內容有概括的了解,有利于針對有關內容展開討論。
(2)展示學生的實驗設計并操作完成實驗。課堂上演示的主要的學生實驗如下:①通過實驗裝置蠟燭的熄滅,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②實驗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③通過在密閉環境中溫度計示數的增大證明呼吸作用釋放熱量。在學生展示、操作實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表達:為什么這么做―實驗目的;怎么做的―實驗方法、材料、條件;發現了什么―結果怎樣?其他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中,注意體驗:知道―怎么知道―知道什么。
在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實驗目的、實驗條件、實驗方法、實驗材料和實驗步驟等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設置了對照實驗,學生由此可以推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實驗結論的科學性。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討論,說明呼吸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實驗后,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各實驗的特點,分別說明哪些問題。例如,哪個實驗能說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哪個實驗能說明呼吸作用產生了水?有沒有實驗能夠說明呼吸作用有能量產生?同時,針對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例如進行有氧呼吸時二氧化碳和水是在細胞的什么部位產生的?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在哪里產生的?能否繼續設計實驗,證明生物的無氧呼吸還能產生其它產物?
(3)展示學生查閱的有關資料。展示學生查閱收集的有關資料,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是在告訴學生,科學研究是復雜的工作,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是前人長期的科學研究的結果。
一、氧氣的調節――巴斯德效應
巴斯德效應是指分子氧對酒精發酵的抑制現象,巴斯德早就觀察到氧有抑制酒精發酵的現象,即在低氧濃度下,有利于酵母的發酵;而高氧濃度則抑制發酵,也就是說氧能抑制酒精發酵,以后在植物組織中也發現有這種現象。對這種效應的解釋,正說明糖酵解的調節機理。糖酵解的主要調節酶是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有氧時,丙酮酸TCAC,促進TCAC,而TCAC活性上升時產生的ATP和檸檬酸也就多了,這兩種物質都是上述二酶的負效應劑,所以使發酵受到抑制:
(1)由果糖磷酸激酶,一種調節酶,催化的反應G-6-PF-2-P,活性受ATP或檸檬酸控制。當ATP或檸檬酸多時,活性受抑制,ADP或AMP多時,活性上升。
(2)醛縮酶,催化的反應F-2-P?葑3-Pi甘油醛,可逆。
(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過程:經3-Pi甘油醛脫氫酶催化,先脫氫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此酶是含HS的酶,即以HS-為重要功能基團。其作用方式是酶先加在3-Pi甘油醛的功能羰基上,在亞基上結合的NAP+從加合產物中移去2H,產生一個高能硫酯鍵S∽CO3接著磷酸根在硫酯鍵上置換此酶。反應所產生形成的3-Pi甘油酸分子中連接了一個“高能”磷酸鍵,可在下步反應中斷裂形成ATP,它是EMP途徑中形成ATP的第一個反應。
(4)烯醇化酶催化反應磷酸甘油酸烯醇式-2-磷酸丙酮酸,后者也是一個高能磷酸鍵的化合物,在其后的反應中形成ATP,這是EMP途徑中第二個形成ATP的反應。
二、三羧酸循環的調節
三羧酸循環的調節是多方面的。NADH是主要負效應物,NADH水平過高,會抑制丙酮酸脫氫酶(多酶復合體)、異檸檬酸脫氫酶、蘋果酸脫氫酶和蘋果酸酶等的活性。ATP對檸檬酸合成酶和蘋果酸脫氫酶起抑制作用。根據質量作用原理,產物(如乙酰CoA、琥珀酰CoA和草酰乙酸)的濃度過高時也會抑制各自相關酶的活性。調節的關鍵步驟其作用是使EMP途徑產生的丙酮酸脫羧和脫氫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
可見,ADP與ATP對TCAC有調節作用,NAD+與NADH也存在。
下面具體說說關鍵步驟:丙酮酸通過TCAC徹底氧化,分兩個階段進行,脫羧、脫氫,產生二氧化碳、4NADH、FADH2.氫受體(NADH、FADH2)經呼吸電子傳遞鏈,最終把電子交給氧,形成水。脫羧過程:丙酮酸乙酰CoA,異檸檬酸α-Kg,α-Kg琥珀酰CoA。脫氫過程:琥珀酸延胡羧酸,蘋果酸草酰乙酸。
三、乙醛酸循環(GAC)
1.GAC途徑:關鍵酶有兩種
(1)異檸檬酸裂解酶(異檸檬酸酶)
(2)蘋果酸合成酶(對乙醛酸絕對專一)
此途徑中其他酶與TCAC循環中的完全相同。
2.HMP的調節
主要受NADP+與NADPH和ATP的調節。
調節酶6-Pi-C脫氫酶
正效應劑:NADP+
負效應劑:NADPH和ATP
NADPH/NADP
ATP的調節:ATP是G-6-Pi脫氫酶的競爭性抑制劑。因為當ATP多,G-6-P更多進入EMP;少時,主要進入HMP。
其它的調節方式:
1.能荷的調節:細胞中貯存能量的化合物主要是腺苷酸類化合物,如AMP、ADP與ATP。腺苷酸中的ATP+ADP+AMP在細胞中的總量是一定的,但是它們之間的比例卻變化很大。ADP含有的能量是ATP的1/2,能荷就是表示這種腺苷酸酸能量水平的一個指標。
能荷(%)=+1/2/++
通常細胞的能荷保持80%的狀態,能荷很低時,促進ATP合成減慢ATP利用,將能荷水平提高;反之,將能荷降低下來。
2.NADH/NAD+比對代謝的調節
細胞中NADH和NAD+常以一定的比例存在,比值增高,促使糖酵解的進行,比值下降,使發酵過程減慢。
參考文獻:
[1]王忠主編.植物生理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在演示第三個實驗“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產生熱量”時,實驗裝置的設計上大豆種子的量要多一點,約750克。種子量多一點產生的熱量多一些,溫度計的讀數變化才明顯。通過請學生讀溫度計的讀數,并讓他告訴其他同學,甲、乙兩瓶內的溫度,讓學生通過對比可得出結論: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產生熱量。有的學生通過預習,可能會回答: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產生能量。老師這時應向學生解釋這里只能得出產生熱量的原因,這里是產生熱量使溫度升高,熱量只是能量的一種;萌發種子進行呼吸釋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通過三個演示實驗,學生會發現乙瓶煮熟種子都沒有觀察到呼吸現象,從而可得出:只有活的種子才能夠進行呼吸作用。由此可引導得出除了由細胞構成的種子,由細胞構成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也都能進行呼吸作用的探究活動。接下來就可順理成章地讓學生展各小組的探究實驗:因同學們自己操作,老師沒看見,請同學們再觀測并記錄一次各小組的探究情況。學生們都非常希望自己的探究成果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并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動手動腦的成果。通過學生的分組探究和展示,老師引導學生得結論: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呼吸作用,而且所有活細胞時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對一這一結論的得出,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小組觀測到了植物的呼吸現象了嗎?你觀測了幾次?通過你們小組的多次觀測植物的呼吸現象,以及我們全班同學分組對植物不同部位器官的呼吸現象的觀測,綜合起來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從一組多次和多組多次綜合就很容易得出結論了。我認為這個探究實驗讓學生提前操作探究比讓學生假設實驗裝置和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積極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學習呼吸作用的概念、反應式和意義,學生通過看書、討論找到答案。老師可給予適當地引導:①你能象光合作用一樣,也給呼吸作用一個反應式嗎?②呼吸有什么意義?③植物細胞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的主要場所在哪里?最后由師生共同得出前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在教學中,老師機場要求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動腦,踴躍發言?!比欢?,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盡如人意。家長、老師的要求籠統抽象,怎樣做才是認真聽講、踴躍發言呢?凡此具體實在的指導,幾乎是空白。如何糾正這一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的指導偏差呢?從社會學的角度講,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人際交往作用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傳遞的信息要為學生接受、加工、順應或同化,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間展開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當師生間的垂直交往與學生間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暢通無阻時,學生的認知主體性才能充分的發揮,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順利與和諧,與交往技能相關。因而,我在日常教學中著力對學生進行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中,要求學生掌握四個“學會”
1、學會傾聽他人發言。傾聽是一種美德,傾聽他人發言包括傾聽教師講課和傾聽同學發言。要求學生積極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學習問題,先獨立想一想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想的,然后虛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記住他人的發言要點,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學會用言語信號和非言語信號進行積極的信息交流。所謂非言語信號,主要包括交換目光、側耳傾聽、舉目凝視等;所謂言語信號,主要是對他人的發言贊同、接受時,說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語,如“我也是這樣想的”,“我覺得你說的對”;如果他人說的不全或答錯了,則應該陳述自己的想法,擴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見;學會質疑、發問,學會向他人請教,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解釋。
2、學會陳述自己想法。陳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師的提問,參與學生間討論時的發言。我們要求學生先想后說,想好再說,做有準備的發言,逐步做到語言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生動自然,注意恰當控制音量。即參與討論時音量要小,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回答提問時音量要大,讓全班學生都能聽見。
3、學會修正他人觀點。修正他人觀點,主要指修正同學發言。我們要求學生先肯定對方發言中好的、對的方面,再誠懇地指出不足,談出自己的意見,切忌講傷害對方的話。當然,教師也要敢于接受學生的“挑刺”。
4、學會接受他人意見。接受他人意見包括接受批評與建議。我們要求雙方本著平等的態度,樂于接受意見,耐心的聽對方說完。意見中肯,點頭表示感謝;意見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甚至于不恰當時,也要聽得進,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冕。如果時機適宜,也要學會適當的進行辯解,以保持交往雙方心理的融貫。
二、不僅關注訓練的目標和內容,更重視訓練的過程和方式
1、認知指導。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識所致。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首先要教給學生有關交往策略知識,以指導交往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言語講解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講解時,遵循技能訓練的基本規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總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行為,分要點進行訓練。如傾聽技能分解為:注視對方目光、身體前傾、點頭微笑等。在分項講解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綜合應用于實際交往中。
2、榜樣示范。課堂上進行訓練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榜樣,學生進行模仿。教師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美國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師的一種素養。對學生來說,教師應是交往方面的“專家”、“典范”。如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言,不隨意打斷,不輕易否定,哪怕學生說錯時,教師也要耐心等待,讓學生說完,充分展現其思維過程。教師還要注意樹立學生榜樣,學生觀察到自己與榜樣的相似性,更會用心觀察學習。
3、體驗引導。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必須誘感體驗,因為從認識到行為都離不開以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的驅動。交往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他人情感,體驗交往之樂,體驗交往技能訓練的價值感、成功感。
4、行為演練。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抓住契機進行練習,也可設定相關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為。練習時,當學生的交往行為表現接近預期目標時,應及時予以適當的鼓勵,如教師微笑肯定、口頭表揚等,從而促進交往技能的保持與內化。
三、教師要強化課堂交往技能訓練的意識,促使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促使學生的課堂交往行為規范化。訓練時注意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