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二、翻譯教學中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比較
在翻譯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東南亞文化和中國文化,以區分其異同,以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和東南亞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提高留學生日后的跨文化適應。下面筆者就以幾個具體的實例談談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比較:
1.民族風俗節日是世界人民為紀念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而共同創造出一種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例如,在課堂上翻譯中國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時,筆者引用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文:菲律賓留學生讀此譯文時很難理解“清明”是個什么時節?奔走旅行在外的人,為何心里“欲斷魂”?那么這時老師可以從文化比較的角度,解釋西方的一個節日:萬圣節(Halloween),一個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節日。他們為了避免鬼怪的騷擾,在祭祀亡魂的時刻,向先祖獻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過寒冬。菲律賓由于被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菲律賓人民也慶祝萬圣節(11月1日),是他們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師可以向菲律賓留學生解釋中國的清明節(thePureBrightnessDay)相當于菲律賓的萬圣節。對于菲律賓人民而言,這一天是個家庭團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紀念已逝去的親人。他們由于天性樂觀,在墓前不是哀傷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經、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經去世的親朋好友同樂。而中國人在當天的習俗有掃墓、祭祀祖先、食冷食,還有踏青、蕩秋千、植樹等戶外活動。這樣的文化比較拉近了留學生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距離感,他們感受到雖然慶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個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掃墓祭祖和緬懷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響,但中國并非全民信教國家,也沒有把任何一種宗教奉為國教。而東南亞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將伊斯蘭教視為他們的主要宗教,泰國、柬埔寨、緬甸和老撾則把佛教視為他們的國教。[6]所以在給東南亞留學生上課時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導入和比較。例如,在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化時,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留學生聽到有這么多中國文化用語與數字“13(thirteen)”有關時,他們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層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thePotalaPal-ace)、天寧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儒家經典十三經(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藝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被稱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行總稱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傳輔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孫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別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視為神數,在史詩《格薩爾王傳》(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發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等。針對東盟留學生的不解,老師可以向他們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宗教理念是一脈相承,都同屬于天啟宗教。東南亞凡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都忌諱數字“13”,認為“13”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難。“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經故事“最后晚餐”: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災的最后晚餐,參加者共師徒13人,于是13這個數字,就被沾染晦氣和殺氣了。中國幾千年來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數字“13”成為一個吉祥、高貴的數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數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圓滿。而在周易的81數理靈意中,數字“13”也是大吉數: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數。此外,老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就像數字“13”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數字“4”對現代大多數中國人也意味著煞風景、犯忌諱,數字“4”的諧音是“死(death)”,人們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國人認為數字“8”是最吉祥的數字,數字“8”與廣東話中的“發(makingafortune)”是諧音,意味著繁榮、財富和地位。通過這種宗教數字文化的比較,讓東盟留學生加深了中國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幫助他們消除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的障礙。
3.地理環境語言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特別是熟語更是人民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對中國熟語的講解是留學生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與之息息相關的熟語的文化內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師在課堂上給泰國留學生翻譯中國熟語時,他們會有許多的不解和迷惑,這時教師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差異。因為泰國地處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豐沛,非常適合大象、鱷魚、椰子樹等生長,在泰語中出現很多含“大象”和“鱷魚”的動物熟語。老師可用下面的例子對中泰兩國的熟語進行比較:此外,教師還可以解釋漢語中含“大象”“鱷魚”的熟語很少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馬作戰,所以對土地的依賴和對“牛、馬文化”的崇尚充分體現在了漢語熟語中,如:車馬盈門、一馬平川、鞍馬勞頓、兵強馬壯、車水馬龍、服牛乘馬、目無全牛、牛角書生、牛郎織女、牛毛細雨、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對泣、小試牛刀等。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222-03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學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來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對于學校國際化辦學特色具有諸多價值和重要意義。來自五大洲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營造了學校內的國際化氛圍,能讓在校師生明顯地感受到國際化的環境和辦學特色。跨文化交流的平臺為中外學生提供了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留學生這一特殊對象使學校的教學、管理等方面逐漸與世界接軌,推進了各個部門應對教育國際化的能力建設。越來越多的以招收留學生為目的的教育宣傳、國際教育展、國際交流、跨文化交流活動等,能夠極大地提高學校的國際聲譽。另外,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學校周邊的一系列產業鏈,使高校所在地區更加繁榮,從而也改善了學校自身周邊的外部環境。但與此同時,留學生教育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如何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從根本上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成為做好留學生教育工作的關鍵。
一、留學生教育中的交際障礙
人類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無所不在,無處不在。而文化是有差異的。外國留學生在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后,如果在華學習階段不能很好地處理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問題,就會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交際障礙。從近年來所發生的外國留學生事件看,可以說都與文化有關,或多或少是由于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而引起的。
在跨文化交際理論中,所謂文化沖突是指人一時的緊張和不安的心理狀態和人一時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現象。有學者甚至把這種“文化沖突”稱之為“疾病”,常發生在突然離開自己熟悉的本族文化或社會環境而遷移到完全陌生的異族文化和社會的人員身上。決定人們經受文化沖突影響程度大小的因素,是其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和自身適應周圍環境的應變能力。Oberg教授曾經提出跨文化適應經歷的四個階段:蜜月階段、危機階段、恢復階段和適應階段。在文化沖突中,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教育、年齡、職業,但他們在文化適應以及融合的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共同性。面對這種文化沖突,我們發現其規律,把握其特點,對于提高文化適應和融合有著特別的意義。
來華留學生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道德觀念方面的差異和沖突,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和沖突。還有比較突出的是隱私權方面的差異和沖突。為了適應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更好地做好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該重視并認真深入地研究由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引起的交際障礙,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掃清障礙。找到跨文化適應(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中影響適應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因素,以及分析文化融合過程中經歷的過程,為留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完成他們的預期目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跨文化交際理論在留學生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留學生行政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留學生行政事務工作就像一個窗口,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方面。負責留學生事務工作的老師是留學生們一直密切接觸的人——從留學生入學前的接待咨詢,到他們入學后的住宿、簽證辦理、體檢、檔案管理以及幫助他們解決在中國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一直到畢業后的跟蹤調查、就業信息反饋,這是一個看似瑣碎卻至關重要的工作。如果負責留學生事務工作的老師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僅能幫助留學生盡快解決文化休克與文化適應問題,而且能有效地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好文化方面的鋪墊。因此留學生事務工作必須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適應新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這卻是留學生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1.留學生行政管理觀念和管理體制滯后
高校外國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種族背景、政治背景、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學歷和社會經歷各不相同,思想意識、和風俗習慣也各有差異。特別是教育體制的差異,對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有著重大影響。雖然留學生從學校各方面都得到重視,但留學生管理體制建設的滯后,領導者和各部門普遍缺乏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經驗,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沒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的共同認知。嚴格來講,對留學生管理的人員投入也嚴重不足。
2.對留學生的文化差異缺乏了解
一直以來,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更多地關注于為留學生提供周到、完善、舒適的生活服務設施,照顧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習俗。但對他們在華所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和參與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留學生來校后往往遇到諸如在社會制度、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紀律約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甚至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不適應。因此,管理人員與留學生缺乏溝通交流,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同時兩者又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管理者傳遞的信息常常不為留學生所需要或理解,這使得原本出于好意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往往變得一廂情愿,有時甚至適得其反。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為例,近年來,留學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以前的韓日學生為主,到現在學生來自五大洲的多國別化,特別是非洲、阿拉伯國家的學生數量增長迅速。我院未來的國際項目也將以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學生為主要招收對象。這些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禮貌原則和禁忌文化。我們對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情況、傳統文化以及知之甚少。作為一名外事工作者, 在日常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中,如何培養和提高自身跨文化對話能力,探討如何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外國留學生有效實施科學管理與服務,因勢利導地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使他們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而有意義的留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隨著來華學習、工作的外國人和出國留學、工作的中國人數量急劇增加,跨文化交際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相關人士和與中國交往的外國人士面臨的大問題,亟需科學研究和有效的解決方法。
3.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存在溝通障礙
語言對于留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各高校課堂教學語言大都使用漢語,很多學生不能用漢語進行交流之前,老師們就用英語同他們進行交流和教學。經過半年或一年的漢語培訓,雖然留學生們能夠進行一些日常交流和溝通,但遠遠不能滿足專業學習的需要。有些學生跟不上課程教學進度,課堂上不能跟老師進行有效互動;加上身處異國他鄉的留學生們有“扎堆”現象,住宿都相對集中,平時跟中國學生、老師交往的機會不多,所學的語言知識不能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中得到運用。而且,有些非英語國家的留學生,母語是非英語,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中國老師具有專項語言交際能力、與留學生教育要求相匹配的數量也不足,不可能全部實現母語教學。與此同時,日常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員與留學生常常都不能恰到好處地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就給彼此的交流造成困難,有時甚至是誤解。因此,語言水平問題造成了留學生語言交流的障礙,給留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面對留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培養和提高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探討如何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對外國留學生有效實施科學管理,因勢利導地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使他們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而又有意義的留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解決留學生教育中跨文化沖突的措施與建議
1.提高留學生管理干部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加強隊伍建設
要提高留學生管理工作實效,必須從留學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質抓起,從而建設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留學生管理隊伍。留學生行政管理人員面對的是特殊的群體——留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政治背景、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風俗習慣、個人愛好都不相同。這雖然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但也促使留學生管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比如有針對性地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管理水平、外語水平。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留學生工作者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而且更多的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的服務者的角色。這就要將跨文化管理問題作為今后工作的側重點。
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設置留學生輔助項目以幫助學生度過文化不適應期,從入學教育、日常生活、語言培訓、心理輔導、法律法規等方面處理留學生事務。從新生入學注冊開始就為留學生提供各種方便,以便他們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2.加強語言培訓,幫助留學生順利擺脫語言溝通的障礙
語言上的困難是留學生在學習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絕大部分語言生是零起點入學,沒有語言基礎。只有那些攻讀學位課程、參加學歷教育的留學生入學時,需要通過語言測試。但是,口音、俗語和習慣用語、成語以及中國各地多種多樣的文化都成為留學生理解和成功進行交際的障礙。通過語言課程學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更要側重于留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語言學習的每個教學階段,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與中國學生進行言語交際,在中國社會生活中能聽懂對方的話,并能正確、得當地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這就要求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語言知識為基礎,以語言技能的掌握為重點,以成功進行言語交際為目標,進行教材的選擇、教法的運用和教師的培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徹以交際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
3.注重文化教學,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并重
來華留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必須加入文化教學,以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從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互滲透,是比較好的方式。在留學生語言水平還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安排與語言課相聯系的文化課,以文化教學為主線,以語言教學為基礎,文化課程中加強語言,語言課程中滲透文化。這樣,留學生不僅提高了漢語水平,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國社會情況有了更深刻而直接的了解。這樣,在與中國人交往的過程中,留學生會更好地渡過文化適應的危機階段,完成跨文化適應。同時,還要注意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并重。在文化課程中,不僅要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 哲學,也要涉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等內容,這些不僅為專業學習者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開辟了途徑,也為其他語言學習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社會情況提供了一個窗口。如在講授儒家文化時,聯系當代傳統文化的復興及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講授道家文化時,聯系中國古代自然觀對當今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等。
4.實行統一的教育標準,逐步實現與中國學生的趨同化管理
根據各國接受外國留學生的一般規律,我國各高校招收的海外來華留學生也要和中國學生一樣遵守學習的管理制度,教學制度,從而完成學業。隨著來華留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教學與管理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趨同化管理是大勢所趨。這不但反映了留學生教育的原貌,同時也是保證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在促進留學生盡快融入當地社會方面,各個留學生接收大國的一個共同做法是實行“無差別的管理模式”。國內高校也應該采取措施縮小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生活、學習差異,盡量提供一體化的環境,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增加留學生的歸宿感,拓寬交往面。
三、小結
總之,在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不能僅僅沿襲傳統的思路,即為留學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務設施,而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重點放在留學生在華生活所面臨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上。解決了文化適應問題,才可能徹底解決留學生教育中存在的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的問題。
【參考文獻】
[1]Cheltenham Elementary School Kindergartners.We are All Alike…We Are All Different. N.Y.:Scholastic nc.,2009.
[2]Wolfson,N.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99.
[3]mahor,i T.T&Lanigan,M.L.Relation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13):269-286.
涉外商貿談判中跨文化溝通,是國內企業談判者難以把握的內容。如何處理好涉外談判中的文化溝通,如何避免談判中的誤解……,是國內許多涉外談判者十分關心的問題。論文從談判中常見的中外商務談判的文化沖突分析出發,結合東西方思維方式、商業習慣、社交禁忌與法律等方面的差異,提出了涉外談判中的跨文化溝通的策略
商務活動開展必須依跨文化溝通來實現。跨文化溝通往往會受到不同的文化差異因素的阻礙。這些文化差異包括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法律規范、風俗習慣等因素。要進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溝通,應采取適當的溝通途徑,克服文化差異的不利因素,加強理解和融合。
三、選題的學術前史
跨文化溝通是跨國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層次及文化差異在跨國經營中對跨文化管理和談判的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的基礎有著重要影響。肩負跨文化溝通任務的跨國管理者們應該認識文化差異、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協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溝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
四、選題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溝通問題的重要意義。
2、商務談判中的文化語言文化差異。
3、商務談判人員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難點:商務談判人員應該具備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五、計劃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資料,10月整理資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進行論述。既對跨文化交流學進行論述,又結合涉外秘書的具體工作進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學的理論有效的運用到商務談判的具體工作中去。
六、論文綱要
目錄
第一章商務談判中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關于跨文化交流學
第一節內容
第二節文化交流學研究的目的
第三節跨文化交流學的基礎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識
第四節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第三章商務談判人員應該具有的跨文化語言修養
第一節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文化差異
第四章商務談判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七、參考文獻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⑶王興孫,陳潔,報道國際貿易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紹國際商務知識。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編著:潘雪輝、滑本忠、劉肖云、張季蕓,書中所討論的問題是由三方面的專家共同認為在國際商務溝通方面至關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學號:
1引言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以及世界各國間文化的交融,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應運而生。不同文化、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相互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準確、恰當地與世界各國的人們交流,這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點,因為交流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的對接,從而通過語言作為載體表達出來。所以國際間的交流要求兩點:一方面是語言表達準確,另一方面是社會文化的熟練掌握。后者往往是前者達到更高境界的鋪墊。很多大學教學往往是語言技巧性訓練過多,而著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很少,我們認為培養大學生的語言背后的文化框架是學好語言的更有效的途徑,是具有更為長遠而深刻意義的訓練。
2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語言與文化
關于文化的定義很多,Kroeber和Kluckhohn(1952)列出了關于文化的164種定義。對文化較為權威的定義是EdwardTylor(1920)所提出的人類學領域中的概念,文化是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所構成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組成了人類社會。Sapir(1921)給出了語言學中的文化定義,文化是指社會所做的和所思考的。HuWenzhong(1998)認為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背景下社會成員有代表性的行為模式的集合。Samovar和Po~er(2000)認為文化包括了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行為方式、態度、宗教等等,從宗教到精神的所有領域。
語言反映文化,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的(Samovar&Po~er,1982)。DaiWeidong(1989)認為語言是文化傳播中的主要手段和途徑,靠它來表達信仰、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并且語言為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其他人文化和思維方式的途徑。語言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植于文化,一些學者認為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化的傳承是難以實現的;語言是一個群體最有效的代表,它包括了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和思維的方式。
2.2跨文化意識培養與語言教學
跨文化意識(IA)是深入了解各國文化的動機先導,是辨析各種文化相似與差別的前提(Chen&Starosta,1997)。跨文化意識是一種直覺,對交流中文化因素的意識反應,以及兩種語言所存差異的敏感。這是一種無形的但可以被感受得到的。跨文化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意識,而且還是一種洞悉交流信息的能力。Hall&To11(1999)將IA定義為識別、理解和區分本國及目標國的社會背景的能力。
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產生影響的因素,綜合起來主要有教師因子、環境因子、學生因子、教材因子等四大因素。其中教師因子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師意識;環境因子包括語言環境、傳播交流設備、文化交流環境與機會;學生因子包括學習自主程度、文化交流頻次、接受意愿與能力;教材因子包括:教材整體內容設計、教材的難易度、教材中的文化體現。
3樣本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調查收據主要采取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發放對象為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l79份。其中英語專業學生占75.6%,非英語專業占24.4%;男生占32.1%,女生占66.9%;大一學生占43.8%,大二學生占52.3%,大三學生占4.9%。
樣本的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樣本數據的兩大標準。信度主要檢測結果穩定的可靠性。我們采用Cronbach’sAlpha值檢驗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衡量問卷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的,是否測量了要測量內容。我們采用KMO值進行分析。
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為最大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旋轉經3步迭代得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245-01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新時代。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經濟上的依賴促進了相互的合作與交流。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文化間的差異引起的不同文化的沖突,嚴重的影響了相互的合作與交流,這使人們認識到,國際商務活動和商務談判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市場、價格、質量、運輸等與利益取向相關的直接因素,還取決于人們的語言、價值觀念、民族文化背景、傳統的社會觀念和行為原則等間接因素(統稱為文化因素)。這就要求從事國際商務活動者不但要具備經濟、商業知識,還需要深刻理解對象國的文化,文化也是影響國際間經濟交往和商務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學理論框架下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跨文化商務交際。世界上許多大公司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都十分重視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培訓,許多經貿類大學也都把跨文化商務交流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跨文化交流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首先由外語教師結合語言教學,引進介紹國外跨文化交流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把跨文化交流理論應用到商務活動的時間研究就更晚。近年來,隨著涉外經濟貿易的迅猛發展,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不同國家的文化的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對商務活動影響的問題日漸突出,跨文化商務交流的研究和應用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出現了不少介紹國外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文章及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論文,在高校教學中,除了在外語專業中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外,一些院校還在對外經濟貿易專業中開設了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課程,以提高所培養的人才在商務交流中的實際交流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部分礦業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尋找礦產資源,參與國際礦業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由于對所在國的文化了解較少,對文化在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出現了不少問題,影響了商業活動的正常開展,甚至影響到兩國關系,慘痛的教訓使這些企業在實踐中認識到了跨文化商務交流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其中科藍煤礦槍擊事件就是教訓深刻的一例。
科藍煤礦是在贊比亞南方省錫納宗圭地區的一家中資企業,近年來數次發生示威和肢體沖撞,發生了致使雙方15人受傷的槍擊事件。此事不但對在比亞的中資企業影響很大,其影響甚至上升到了兩國關系。
科藍煤礦在經營中忽視了中贊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勞資雙方及當地群眾的關系惡化。首先是制度文化沖突。由于該國曾長期被英國統治,受西方影響很大,有非常健全的勞工保護法律。科蘭煤礦作為外資企業不遵守當地法律并且引發了嚴重的沖突事件就使當地政府和民眾無法容忍了。其次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沖突,和大多數非洲人一樣,贊比亞當地員工的生活習慣是有錢就花,沒有積蓄,“理財”觀念是過一天算一天,和中國人慮后、儲蓄的習慣截然不同。他們沒有儲蓄,而每天的生活需要錢,在這種情況下該拿到的錢不能及時拿到,他們的不滿情緒就可想而知了。其三是不同文化中行為習慣的沖突。非洲人性格外向,喜怒哀樂均形于外,表達訴求的方式比較簡單,在其要求得不到合理回應時就容易發展為暴力,以宣泄不滿情緒。科藍煤礦的管理者沒有考慮到這種文化差異,從而使一些小矛盾發展為大問題。
綜合歸納分析,國際商務交流活動可以從語言、宗教、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幾方面體現出文化差異。例如,一國際公司在卡塔爾進行談判時,由于負責人忽略宗教因素,攜帶了白蘭地準備在儀式上與同事慶祝,結果使公司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公司。又如,一中方企業為歡迎俄羅斯公司的代表團,特別布置了鮮花,可是他們不了解俄羅斯人認為雙數是送給死人的,使這次會晤非常尷尬。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對商品的包裝材料、結構、圖案以及文字標識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國家規定進口商品的包裝禁用六角星圖案,因為六角星與以色列國旗中的圖案相似。就是這樣一個文化細節上的失誤,導致了貿易合約的損失。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對國際商務活動的影響,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差異在跨文化商務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對外商務活動中應用跨文化交流理論妥善處理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對于提高對外商務交流水平、減少對外商務交流中的矛盾和摩擦、促進對外商務活動的開展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如果我們對異文化缺乏必要的認識或學習不夠。就常常會出現摩擦,影響國際合作,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因此,在從事商務交際活動時,我們必須具備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敏銳性,了解多元文化,掌握異文化與我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通過以上對跨文化商務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的論述,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對商務交際活動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我國企業要想在多元文化的國際舞臺中取得成功,就必須要在跨文化商務交流中靈活地應對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常婧.簡議文化差異與商務溝通[J].經營與管理,2007(5).
對于“國家形象”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國內學者界定層面也各不相同。國內最早進行國家形象問題研究的徐小鴿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北京廣播學院的楊偉芬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在物質本源基礎之上,人們經由各種媒體,對某一國家產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
鑒于本文主要是從文化角度進行國家形象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孫有中教授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界定。國家形象是主觀反映客觀,是社會公眾作為主體感知國家客體而形成的復合體,在社會公眾感知國家客體的過程中,必然受到社會公眾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帶有主觀性,所以有可能與本來面貌有所出入或相去甚遠。
一、感知與文化的關系
正如泰安迪斯說過:“文化因素為人們的感知提供了某些含義,因此,文化因素和感知過程緊密地糾纏在一起。”一方面,人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對外部環境的傾向性、接受的優先次序,是由文化決定的;另一方面,一旦外部世界進入內心,感知形成后,它又會對文化的發展以及跨文化傳播產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就會帶上個人的色彩和闡釋,這樣一來,人對世界的看法可能是歪曲的或過于理想化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往往由于感知差異所會造成種種障礙和分歧,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必須了解來自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環境中的人們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形象學理論認為,形象的源本體是物質世界,次級本體是物質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信息,形象是通過傳播產生的。由此可知,國家形象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產生,也必須經由一定的媒介進行傳播,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產物。在他國國民中的國家形象可以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國際傳播等等多種傳播獲得。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傳播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在國家形象的傳播和塑造方面,國際傳播在眾多傳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
國際傳播作為一個概念首先由西方學者提出,上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以來,在我國新聞學界一直受到重視,研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研究、新聞學、傳播學以及相互之間的互動關系等。學者們對于國際傳播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理解,從多個角度給國際傳播下了定義。
國際傳播是當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各種信息的跨國、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國際間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廣泛的信息交流。吳玉玲副教授在論文《新技術條件下國際傳播的發展變化》中提出,國際傳播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上海外國語大學郭可副教授在《國際傳播學導論》中將國際傳播定義為: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并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具有跨國際、跨語言和跨文化的特征,在國家傳播中包含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有跨文化的成分。
三、國家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國際傳播
國家形象的傳播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一種綜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具有國際性、統合性的國際傳播活動。人們認識一個國家,主要通過媒體,不平衡的和有誤差的國際傳播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或消極的國際形象和國際間的誤解,也影響各國政府、組織和人民的關系、理解和交流,甚至引起國際間的沖突,可以說國際傳播對塑造國家形象起主導作用。
在國家傳播中包含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有跨文化的成分。正如國家傳播學家莫特拉所說,“如果不考慮文化和語言背景的話,也無法真正理解國際傳播。”人類生活離不開交流,而文化會使人習慣于某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顯而易見,在國際傳播中,文化因素肯定是要介入的。
自從“文明沖突論”被提出后,文化因素進一步引起國際傳播學界的關注。跨文化交流學者多德認為,“在文化因素介入傳播的地方,它就成為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通信、交通工具的現代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美國當代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斯曾經說過:“當歷史學家回首我們這個世紀,最激動人心的事不是太空旅行或核能的應用,而是整個世界上的人們可以真誠相對,相互理解。”
可見跨文化因素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時也必然影響著國家形象傳播,跨文化因素制約著國際傳播的有效進行,文化差異越大,對有效交流構成的障礙也就越大。
參考文獻:
[1]徐小鴿. 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A]. 劉繼南. 國際傳播――現代傳播論文集[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7.
[2]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系[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5.
前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際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因而對大學生英語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對英語的語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能進行跨文化交際。國際間的交流不僅促進了各國發展,而且推動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研究現狀
1.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的不平衡。大學英語是各個高校都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然而相應的核心期刊論文和著作的發表數量極少,平均僅為8.6篇和3.5部,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規模極不相稱。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公共課研究論文、著作較多,而對大學英語的專業課程教學研究較少,其相關研究文獻僅為公共課英語的四分之一。另外,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研究有結構和層次上的不平衡性,不僅英語核心期刊研究數量分布不均衡,而且期刊論文都均為非必修內容,導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課程結構不盡合理,影響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的進展。
2.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的跨越性弱。近年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引進了外國的研究成果,開闊了研究的視野,拓寬了研究的思路,促進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不足。中國提倡走出去、引進來,忽略了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的發揮,期刊論文多數是模仿、修改、完善,缺乏本土文化的介入,有待創新。
3.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缺少合作。隨著各門學科的不斷深入和細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出現了應接不暇的尷尬局面。學科交叉越來越成為一種熱門趨勢,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學科互相交叉,因此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研究也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出調整,以便從全面的研究中發現優質教學模式的端倪。目前,各個分支學科只知道閉門造車,缺乏學科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導致研究深度不夠,研究成果有失偏頗。由此看來,各位學術界同仁應攜手并肩作戰,努力形成合力和影響力,才能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在學術界獨樹一幟。
4.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缺乏轉化。教育科研人員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缺乏系統地轉換。調查研究數成果呈現以下模式:多為抽象概念和理論,少有定量研究;多為外國文化研究,少有中外對比和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多為靜態闡述,少有動態跟蹤分析;多為機械借鑒,少有本土創造;多為專一、孤立鉆研,少有綜合、交叉復本。此外,研究領域深度不夠,對跨文化教材和大綱、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測試與評價、實踐性與操作性等研究成果不明顯,很多研究成果也未付諸實踐,缺乏理論成果向實踐的轉化。
二、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實踐模式
1.均衡語言與文化授課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下,英語教師的授課模式以英語語言的學習為主,缺乏對外國文化知識的講授,這種現狀的出現,源于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的誤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局限在對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注重死記硬背,缺乏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殊不知,理解了的東西才更容易記憶,也更利于應用,如果僅僅專注于英語的符號和字母,就會把鮮活的語言文化學死,不僅學生苦惱,老師也會頭疼。因此,教育改革應靈活地涉及到英語文化背景,讓學生和教師都注重對英語本質、根源的了解,知曉外國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通過中英語言的對比學習,更能深刻體會文化的魅力。
2.中西語言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對比。當今社會過分強調英語的重要性,導致中國學生忽視對本土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社會畸形現象。大學生學好英語沒有問題,但為何不能在靈活運用母語的基礎之上,通過中西對比,較簡單、方便、快捷地學習英語呢,這可是扎實掌握一門語言的捷徑。大學生之所以認為英語學習有難度,是因為缺乏對漢英語言的對比,如果能把中英文化融會貫通,會更利于進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
3.融入英語新聞,接觸真切文化。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不能僅局限于書本知識,還應尋找多種接觸真實英語的途徑,在實踐中加強英語語言與文化的學習和運用。英語新聞有廣泛性、趣味性、時效性等特點,因此大學生在閱讀英語新聞的同時,不僅學到了英語語言,還對英語文化和國際大事有了了解和掌握,既開闊了視野,也了解了國際發展動向,何樂而不為呢。此外,大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拓展英語學習的途徑,增強英語語言能力,便于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
總結: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建構教學結構模式和實踐模式是跨文化教學和國家培養人才的必經之路,因此應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完善跨文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促進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大學生應善于利用網絡英語資源,拓展英語知識的深廣度,緊跟英語跨文化交流的時尚,深入研究英語學習的策略,提升自身實力。
一、引言
1851年英國政府耗用了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在海德公園附近建成了一座夢幻般的水晶宮殿,里面陳列了當時令人矚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之后160天,這座宮殿共吸引了630萬人次前來參觀這個盛大的展覽。這就是被后人公認為標志著工業時代到來的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會”。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積極地為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而緊張籌備著。
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如今的世博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展現人類在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覽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一個世界超級溝通盛會,預計將會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參展并吸引7000萬參觀者”。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個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
從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屆世博會上,人們帶著各自先進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從世界各地匯聚到同一個地方進行交流,支撐著這個盛大聚會的原動力就是人類對于溝通的渴望。在持續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在交流中互相認知,在溝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存。世界各國獨特的文化匯聚于此,進行交流、溝通與協作,極大促進了全人類的跨文化交流,彰顯了世博會的真正價值。對于中國而言,由于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的迥然差異,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溝壑。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曾經這樣感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墻太厚了。”這就直接反映了當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艱巨性。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做才能更好地推動人們互相溝通理解、實現和平共處呢?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新平臺。
二、世博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
(一)世博會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世界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尤其是跨文化的傳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學習補充。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外交流就有: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后來的絲綢之路的開通;鑒真東渡日本把中國古老的文明傳播到了周邊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了西方,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襲來,尤其是通訊和交通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溝通和協作,跨文化傳播在廣度、深度和密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人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關注與研究也隨之日益加深。各類專著、論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標志著我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內涵、規律、意義及其影響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會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覽會,它用一個主題將幾千萬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人類面臨的問題,已經無可爭辯地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二)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
在當今高科技時代里,傳統世博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發凸顯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這也是世博會作為一個傳統會展能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不難想象,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社會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豐富多彩的文化,這樣的獨特體驗是無法用網絡和屏幕來替代的。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間的鴻溝,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題以引起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共鳴,對跨文化交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其獨特的跨文化傳播的巨大優勢。世博會給了普通人一個獨特的機會去親身體驗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溝通與合作。鑒于此,我們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國這個歷史機遇向世界準確地介紹中國,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念,把這個傳統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溝通中實現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三)世博會具有塑造國家形象和展現民族文化的價值
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打造和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難得的機遇。相關數據表明:“凡是舉辦過這兩大活動的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國家形象、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眾所周知,日本正是憑借多次舉辦世博會和奧運會使得國家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復蘇,大批日本企業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臺。同時,世博會推動了日本重新確立其民族文化,也成為其確立大國地位的巨大動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設想未來城市生活的平臺。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塑造并傳達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為本的國家形象,充分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勇氣、自強不息的志氣、厚德載物的大氣”,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會促進跨文化傳播的規律
現代世博會蘊涵了豐富的展覽、表演和互動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動的鮮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來,世博會已經由最初展示先進工業產品演變為展示各國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成果的綜合舞臺,而世博會的核心價值直未變,這就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這才是真正支撐起世博會的核心要素”l6j。歷屆世博會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動,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的文化活動預計總量更是達到2萬場左右。舉辦期間,世博會將是全球文化活動的中心,各種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經過交流、摩擦、溝通與滲透,最終達到理解、交融和共存。歸根結底,世博會傳播的核心內容還是文化。
2.長效性。世博會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盛會。奧運會雖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關注,但舉辦的時間只有半個月左右,時間較短。世博會的舉辦時間則長達半年之久,目標是“吸引7000萬人次的中外觀眾,平均每天參觀者的人數高達40萬左右,其影響力和輻射面是空前巨大的”。與此同時,還會有大量來自全世界的記者參與新聞報道,我們更應該利用這個媒體集中且長期關注的時刻,圍繞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國的文化,用靈活生動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歷史傳承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國家形象。
3.參與性。世博會與奧運會的最大區別莫過于奧運會是以觀眾被動觀看比賽為核心,而世博會是以主動參與為核心的。參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驗,親身感受。傳播學的理論表明,人際傳播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其他媒體形式,而世博會正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親身體驗的人際傳播形式來發揮其巨大影響力的。現代世博會重在參與、互動和交流,它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讓參觀者主動參與進來,從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增強了人們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意識和積極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會有效推進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理念是:“傳承世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這一理念與我國提倡的“請進來、走出去”的對外交往戰略一脈相承。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會這個平臺積極弘揚中華文化、推進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呢?
(一)增加對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會的交流實際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異、誤解和沖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構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礎,相反,文化上的誤解則會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礙。相對于硬實力而言,軟實力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被外來文化征服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那種文化的俘虜,反而會認為自己擁有了那種文化,這就是文化強大的滲透力。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她的《治國方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一書中說:“中國不會構成冷戰時期蘇聯的那種挑戰,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權利而削弱別國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
這個學說就是思想觀念,就是文化。可見,思想與文化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進作用,而世博會就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契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一系列的展覽、論壇、文藝表演活動準確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闡釋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念,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把傳統文化轉變為國家競爭力。
(二)增強文化差異意識,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協助各國做好參展工作
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導致了每個國家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如說風俗習慣、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價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獨特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文化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不同的文化應該互相尊重、相互補充。如果每個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評判標準等去進行對外交往,那么對異質文化就會產生不自覺的排斥。
因此,我們應該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既要消除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恐懼感,也要消除對異質文化的抗拒性,認同其他文化存在的價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舞臺上,我們要面對有史以來最為多元的文化和觀眾,我們對于他們應該給予高度信任,同時也要增強自信,消除文化距離和文化震驚,正確理解參展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高效、準確地協助他們做好參展工作,這對于辦好一屆世博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卻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三)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異等原因,中國對外文化交往中存在著巨大的“逆差”。正如趙啟正在2006年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所言:2004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圖書版權多達4068種,而輸出的只有14種;從英國進口的有2030種,輸出的只有l6種。電影方面,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的影片多達4332部,其中,美國幾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國出口的影片可以說屈指可數。在服裝、動漫、電視劇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赤字”問題。《圣經》中黃金法則“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僅基督徒熟悉,而且幾乎是傳遍了全世界。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這個黃金法則要早幾百年,卻未能在世界上廣泛流傳。
這些事實和數據很清晰地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不夠的,與文化的內涵是不成正比的,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激活中華文化,沒有詮釋好我們的優秀文化。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措施來增強中華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可以通過定期在國外舉辦各種類型的中華文化展、論壇、文化節、文化年等系列活動;要增加媒體對文化活動的關注,給予更廣泛的宣傳和報道,推動一些優秀的文化藝術能廣泛傳播。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精彩絕倫的文藝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同樣是這樣一個舞臺,屆時會有更多的文化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華文化的演繹力、創新力和表現力。
(四)跨越文化差異。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共贏
注重教材建設,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輸入。經過幾十年的外語教學探討和研究,目前我國出版的外語教材種類繁多,它們由于受眾、目的不同,所編內容和側重點亦有差異。但是大多數教材都會介紹相關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導致英語教學中母文化輸入嚴重缺位,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雪萊、莎士比亞的詩行,但卻不能把作為中國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詩翻譯成漢語;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節日津津樂道,卻不知中國傳統節日用英語如何表達,更不用說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傳統習俗了。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熟悉我們的母文化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是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培養的學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這不得不引起外語教學人員的重視。如我校英語專業使用的教材《綜合英語教程》,在每單元后面都有一個西方文化介紹,若能加上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比,效果就會好很多。恩格斯曾經指出,“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此外,各類外語測試的導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視,如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作文,2012年一改過去考議論文的做法,考到了對于中國端午節的介紹和描述,使學生意識到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補上,對外語課堂上中國文化的講授起到了積極作用。
跨文化傳播中端正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外語教師應認識到外語教學不是僅僅把對方的文化和語言介紹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在學會外語的基礎上傳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座談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語課堂也要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向學生宣傳帶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統文化,教會學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內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學生應學會在各種文化碰撞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目拒絕“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傳播活動涉及到很多方面。語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如何語用外語為我國的母文化傳播作出貢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外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外語溝通能力的主要方法,應順勢而為,在教學活動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我們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張莉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關鍵詞:翻譯 文化 民俗詞匯
一、前言:文化、語言和翻譯。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后果。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文化的共存。如果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獨特性,它有一個新的需求,那就是我們必須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而翻譯則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過去的翻譯研究一直強調在語言分析和文本的對比研究,但缺少文化因素。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翻譯人士開始走向跨文化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文化交流的意義。近年來,翻譯研究的重心已經從語言的遷移轉變為文化的交流,而翻譯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強大的跨文化交際的工具,成為文化和文學交流的一種手段,翻譯的深層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因此研究文化問題,促進跨文化交際翻譯是必須的、重要的。
二、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民俗詞語翻譯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國民俗文化來源于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探索和傳承,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構成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外延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縱觀中國翻譯史,無論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還是至“五四”的西學翻譯,都是以外譯漢為主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引進”占據了絕對的強勢,而輸出明顯處于弱勢。這與中國這一文化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發展強盛的追求是不相稱的,而關于富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翻譯更是鳳毛麟角。直到今天,尚無一部專門的漢英或英漢中國民俗文化辭典問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應有意識地實現翻譯工作重心的調整,在兼顧“輸出”與“引進”平衡的同時,側重向外國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因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保持其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我們的民族特色不至于淹沒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海之中。
三、中國民俗詞匯翻譯的困難性。
我們知道,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轉移。因此,如何克服文化障礙,把源語言的信息傳遞到目標語言已成為翻譯的中心問題之一。由于特殊的生活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等等,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的沉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這些獨特的文化特征是傳達文化負載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我們中國的文化也有我們獨特的文化負載詞或者我們可以說,中國民俗詞匯。因此,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重視中國民間文化信息方面的研究。由于一些獨特的目標語讀者可能難以理解的,如何翻譯好這些中國民俗詞匯是翻譯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尤其如此。
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著游牧、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民俗傳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在經濟、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環境發生變遷,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豐富,使得傳統意義上單純依靠人際傳播的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為民俗傳播服務,使民俗傳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是有關中華民俗詞匯的誤譯案例分析。前面是字面意義上的轉換,后面是內涵意義上的轉換。
年飯 the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 family reunion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紅包 red bag,red packet,red paper / envelope with gift money
紙錢 paper money,paper coins / ghost money
唐裝 dresses of the Tang Dynasty / 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
王八 tortoise / turtle cuckold
龍鳳帖 dragon and phoenix card / marriage certificate
黃道 yellow way / lucky days
黑道 black way/ unlucky days
拜天地 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從以上例句來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翻,目的語讀者會不知所云,而根據內涵翻譯,他們才會充分理解。奈達(1993:110)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匯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
四、結語。
任何語言都是與本語言所根植的文化密不可分的。而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敏感、最重要、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負載著該語言的文化。中國民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民俗文化詞匯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是中國文化個性的體現。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意識形態、工作和生活方式、價值觀、,風俗習慣等,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負載詞匯,給當今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跨文化交流帶來障礙,如何在漢英翻譯中保持其獨特性,做到文化的“全真傳真”,是語際翻譯中的難中之難。
所以為了幫助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增長其見識,我們應該多加練習,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恰當的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努力地譯出忠實通順、優雅的譯文。這對弘揚中華文化,增進民族間的交流,具有深遠意義。(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論文
項目名稱:從Nida的功能對等看中國民俗詞匯的翻譯(以魯迅小說選為例)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1993),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英語思辨式閱讀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