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美學理論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精英主義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通常認為大眾文化興起于工業時代洶涌澎湃的商業大潮,在這場大潮中,大眾文化將自身也交付給了功利交換的領域,藝術與消費之間不再有任何屏障,在消費邏輯的誘導之下,文藝不再純粹地是它自身,而是變了模樣,成為交換價值的載體,交換價值的介入,使文藝的使用價值變得模糊起來,從而失去它超越的向度,它自身的獨立品格也消失待盡,這完全不符合精英美學的“超功利”精神。藝術成為它自身的依據,這是藝術自律性的基本要求,藝術只應遵從自己內在的游戲規則,而拒絕任何外在的脅迫,而當藝術服從于消費邏輯時,它也就褻瀆了藝術自身,喪失了它作為藝術自律的本體論根據,陷入了功利主義的泥沼之中,藝術在被他律野蠻束縛之下將停滯不前。特別是技術的入侵被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是對藝術和諧真實的扼殺,在技術的統治下的藝術只能是機械的拼湊,這與和諧完整的古典藝術完全不同,而技術后果帶來的批量復制又使藝術喪失了它的“唯一”性,人們不再追求“原真”的藝術品,藝術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下了神壇。
(二)現有的美學理論對大眾文化的拒斥現有美學理論依然屬于一種現代性模式的美學,這種美學理論建構正處在一種內容框架和價值取向的多元時期,在這段時期中,美學理論內容框架和價值取向是具有很強異質性的,然而其美學核心觀念依然是建立在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或曰非功利性之上的,都屬于一種現代性模式的美學。就像彼得基維所說的:“自從十八世紀末以來,有一個觀點已被許多持不同觀念的思想家所如認可,那就是認為審美知覺不是某種具有特殊質的日常知覺,而是一種具有日常知覺特質的特殊種類的知覺。這種說法也被稱之為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性?!保?]并且這種核心性從未動搖過,不管是談生命,談美感還是談審美活動,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性始終以一種核心概念的身份貫穿在這些不同美學理論中。而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的美學理論在高談審美的非功利時,大眾卻帶著功利性的眼光欣賞和消費著審美化的日常生活。面對這種矛盾,現有美學理論并未放棄對非功利性的強調,更沒能轉換對大眾文化審美的批判性視角,依然認為大眾審美是低俗和粗野的。
二、對于非功利性美學合理性與否的判斷
韋而施在他的著作《重構美學》中曾尖銳的指出傳統美學的弊端:“沒有發展認識和解放感覺的策略,而是發展了控制感覺、消滅感覺和嚴格管理感覺的策略。這是傳統美學最內在的悖論。”[3]而事實就是如此,面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面對大眾文化的功利性審美,美學理論沒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是高高在上并對這些活生生的審美現象加以抑制和批判。面對這樣的批判,我們不禁要問:以非功利性為審美特征的現代性美學是否永遠那么權威而不可動搖嗎?非功利性是美學區別于現代性學科建制中其他學科的屬性,是美學獲得自身身份的核心特征。通過藝術欣賞區獲得靈魂上的凈化和精神上的提升是非功利美學的最終目的,這也是審美的現代性意義所在,即通過對欣賞者審美心理的設定來體現現代藝術和美學對個人主體性的建構。正是如此,審美讓人在世俗的生活中有了一種超脫和批判的向度而維持精神的獨立和自由。然而這樣以非功利性為身份特征的現代性美學并非無懈可擊??档挛艺J為人的生理是完全出于生理自然需求的,是一種身體本身的欲求;道德是因道德上的贊許或尊重引起的,往往是通過目的的概念而置于理性原則之下的;而審美則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對象本身的存在,是一種自由的愉快,無任何功利目的。對于三者之間的關系,康德認為審美是嚴格區別于生理和道德的,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最終還是歸結到“無利害性”上。
然而康德卻忽律了人性結構的整體性。人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都在生理方面分別對美感有不同的貢獻;三種心靈能力,知、情、意也都是形成美感的材料,比如人由于戀愛、激情而興奮到血液循環加快,心跳加速等對美感的產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說人的審美知覺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不受到其他知覺方式的影響,審美也不能與生理及道德完全脫離關系。所以,當現代性的學科劃分把情的認知結構獨立出來并建立美學和它對應時,便強行肢解了人性結構的整體性。同時,非功利性的現代美學模式導致藝術與工業的分離,審美與生活的割裂,這使得藝術與美學所能關照的領域越來越狹隘,因此美學承擔的社會功能和責任也越來越少,而為藝術而藝術的自律傾向則越發明顯。持這種非功利性美學觀念的往往是一種有教養的精英分子,這種觀念成為他們堅守的一種精神家園和身份表征。在這種觀念的控制下,他們堅持非功利性的審美特征而把大眾的功利性審美貶為粗俗的并予以排斥,這是對普通大眾生命體驗的漠視,這對美學學科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面對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潮流,美學理論應該有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對大眾審美現象不予理睬,這就需要現有的美學理論進行一種超越現代性的重構,需要美學直接面對維持精神自由和回歸審美現象的這對矛盾,并盡力將這對矛盾統一起來。而實質上這個統一矛盾的過程就是整合非功利性與功利性的過程。
三、面對美學理論的重構
新的美學范式應該既能容納現代性美學,也能對新出現的審美現象進行解釋,體現出一種極大的包容性。因為事實上并不存在一種普遍的美的本質和唯一的解釋模式,美原本就具有一種家族相似性。新的美學范式應該采用一種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審美核心概念并存的策略,而不是依然沿用一種本質性的概念來解釋所有的文化藝術審美現象。在這種共存的策略中,現有美學理論框架內的審美經驗、藝術、美的本質等內容都有著重新書寫的必要性。
(一)審美經驗的重構大眾文化與人的日常審美生活及商業消費文化的緊密聯系,使得功利性的審美經驗成為大眾主要的美感獲得形式。然而現有美學理論對審美經驗的描述依然緣自非功利性的學說,探討的也依舊是精神性藝術和審美的問題,追求的是精神自由和形而上的文化超越性。非功利美學主要遵循兩種理論路徑,一是注重探討審美經驗的物質或實踐來源的前蘇聯美學模式的哲學思辨路徑。二是西方美學模式的經驗心理學路徑,這種理論路徑為了突出審美經驗與日常經驗的不同,特意引用了西方經驗主義美學的移情說、距離說、直覺說等來進行討論。若想完成對審美經驗的重構,就需要現有美學理論從非功利性和功利性兩方面入手來定義審美經驗,遵循一種家族相似性。同時,審美經驗的直接參與性以及身體美學、商業美學等都應該在審美經驗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對應于解決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美感經驗問題。
(二)藝術觀念的重構大眾文化以一種通俗的、日常的藝術形態對現有美學關于藝術的論述提出了挑戰?,F有美學理論只承認傳統藝術形式,并認為傳統藝術是美的典型形態。然而傳統藝術的概念在面對現代西方和當代中國的藝術實踐時卻顯得束手無策。杜尚曾質疑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劃界的問題;喬伊斯關于書的形式有了新的提法;而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審美的日常生活化本身就是對原有藝術邊界的一種顛覆。當前美學理論的任務是如何辨別這些新的藝術審美現象。這需要放棄本質主義的藝術追尋法,而是采用一種開放的理解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藝術的概念、門類和邊界都將是不斷開放并將一直變化下去。
(三)美的本質的重新理解現有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強調美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或感性顯現。這以觀點既強調了美的實踐基礎,又強調了人的本質力量。二是認為美是一種主客關系的價值,而對這種美的價值的論述則主要是以一種現代性美學模式展開的。在包容了大眾文化的美學領域中,我們還應該秉持一種“規定即否定”的態度來重新理解美的本質。人類的審美景觀和審美關注是在不斷變化的,對美的追問也終將是會不斷變化的。戲劇、影視等曾被排斥在美學和藝術考慮之外,但歷史終將還是容納了它們;生理美學、人體美學、商業美學等新生的審美事物也紛紛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么同樣,像網絡文化、大眾文化這些目前被排斥在美學和藝術理論之外的新審美景觀也將進入理論的關注之列。因此說,以追求創新為動力的審美和藝術將最終打破對美本質主義的限定,用開放的觀念來看待美的追問要比對美下定論顯得更有必要。
二、關于音樂美學理論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的思考
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國本土音樂藝術要想取得跨越式發展,僅有音樂美學理論著述是遠遠不夠的,注重做好基礎性人才工程,把音樂美學理論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培養出更多的高、精、尖復合型音樂人才,通過這些人才反推音樂美學理論向縱深發展,是當今乃至今后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那么,由理論到實踐應從何處著眼,又應從何處著手?其一,要弄清楚音樂美學究竟應該講哪些內容。這不僅涉及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音樂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按我國目前學科體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7年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美學內容至少被分割在四個學科群里面: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一級學科藝術學下面的八個二級學科(藝術學、美術學、音樂學、戲曲戲劇學、舞蹈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設計藝術學);三是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面關于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筑學下面與建筑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④在上述四個學科群中,音樂美學的明顯位置也就在一級學科藝術學下二級學科音樂學之中,這里最為重要是美學與音樂學的關系,以及音樂學與音樂美學的關系,進而美學與音樂美學的關系。可以說,講美學也會涉及到音樂學,講音樂美學又根本離不開美學,三者多有重合之處。
因此,在音樂學中如何講音樂美學變成在學科體系的分工中如何合作的問題,這在教學實踐中不能不加以考慮,甚至應該作為學科體系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提升音樂美學的級別。綜合上述因素,目前狀況下,遴選或組織比較全面的音樂美學教材至關重要。一本有分量的教材,至少應當涵蓋以下內容:一是音樂審美現象。要講清楚當人聆聽音樂,欣賞音樂之美時,狀態怎樣,審美如何開始,如何進行,最終效果如何。二是音樂審美類型。要講清楚音樂美分幾個大的基本類型,如復雜、理性、空靈、平淡、自然等類。聚焦處如熱烈、優美、典雅等特點是怎樣的。三是音樂審美文化,通過中西方音樂美學文化研究成果,講解不同的音樂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四是音樂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音樂美的基本法則,如節奏、速度、情感、風格等。五是音樂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音樂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音樂美的。六是音樂美學的學科歷史,要講清楚音樂美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其客觀規律是什么。具備系統全面、綜合多家智慧、匯集諸多研究成果的音樂美學教材,既能提高音樂美學的教學質量,又能提升音樂美學的教學檔次。其二,要把握好音樂美學該如何講述。用實踐哲學來講美,用普通心理學講美感,用藝術學講藝術,構成了中國美學原理的一般結構。⑤按照這一模式,講音樂美學的一個好的努力方向,應該是一方面是把音樂與美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音樂美的問題才能真正講清楚;另一方面,把音樂學與音樂美學“區分”開來,這樣才能使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更好地發揮整體功能。其三,要縮短“知”與“行”的距離。音樂美學理論為“知”,教學實踐為“行”。音樂美學著作的作者即是理論學說的創作者,同時也應該成為教學前沿的實踐者,理論研究者要與教學一線的老師加強溝通與協作,使先進的理念不是停留在紙上,也不是僅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聚焦于“教”“、學”、“做”三者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⑥教學者與被教者之間互相服務“最后一公里”,傾向于彼此零距離。如此一來,其最大益處就在于:一是使音樂美學教育效果顯著;二是由于適應教學對象不同的關注點從而激發了教學對象的音樂潛能。其四,要整合研究成果,集百家之智成一書之長。從音樂美學理論到教學實踐,理想的教材是最基本的遵循。美的理論化,一直是人類的難題。將音樂上升到美學的高度來闡釋,同樣極其復雜而又高難。研究“美”之難,可以從一組命題中看出:這花是圓的;這花是紅的;這花是美的。此花形狀客觀存在,有沒有人,它都是這形狀,而此花之顏色卻是由人的眼睛構造與光相互作用的結果,沒有人眼和與人眼同質的眼睛,物體就無所謂顏色,有些動物只能看見黑白兩色,有些動物能看見人所看不見的顏色。但對于已經進化為人的正常眼睛來說,顏色是客觀,只要人在看,這花一定是紅的。
此花圓此花紅,其客觀性既可感受又可證明。但此花是美的,其客觀性卻沒法證明。正是這一點呈出了研究美的困難。⑦也正是圍繞“花”美與不美,音樂美學研究呈現出千帆競渡、百家爭鳴的局面。假如將這些不同的音樂美學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編為一書——音樂美學集成,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在比較與鑒別、選擇與取舍中,賦予教學對象以自由裁量權,自百家言中擇優而學,依個人興趣而取舍,從而確立個人深造和主攻的方向,如此一來,這凸顯綜合教材之長的音樂美學集成,其優勢既利于“教”又利于“學”,功用不言自明。
三、加強音樂美學理論成果教學轉化,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意義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在它的理論概念、范疇就是從傳統的文學、美學理論中借用或引發出來的。這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的譯經僧人支謙。他的《法句經序》就借用孔子、老子的文學、美學觀來闡述其對翻譯的看法:
仆(指支謙)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炎為譯。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重點號為引者所加,下同)仆初嫌其辭不雅。維袛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弊邢淘唬骸袄鲜戏Q‘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倌嵋嘣啤畷槐M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徑達?!笔且宰再适茏g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出三藏記集經序》卷七,金陵刻經處本)
這里所出現的雅與達、信與美、言與意、文與質等概念及范疇都是出自先秦時期的傳統文藝觀與美學觀。支謙的祖籍是月氏人,而父親在漢靈帝之世已來到中國,他也出生在中國,其實他早已漢化。他對中國學問相當精通,傳載他避亂江南時,曾在孫權門下被拜為博士,并輔導東宮。他的翻譯也更受中國老、莊的影響,在名詞概念上常拿老、莊詞語與佛教大乘經典詞語相牽合。因此,在闡述翻譯觀點時,自然也沿用中國傳統的孔、老之言。自他以后的譯人在談翻譯時幾乎都沿襲他所開創的傳統。如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序》在評價前人的出經時說:“前人出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系者也;叉羅、支越(指支謙),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同上書,卷八)道安在這里則從莊子的以樸為美的文藝美學觀出發去指責支謙、叉羅的意譯的。又如僧肇評鳩摩羅什所譯的《百論》是“質而不野,簡而必詣”(同上書,卷十一),慧遠評僧伽提婆所譯的《三法度論》是“雖音不曲盡,而文不害意”(同上書,卷十)。這些都淵源于傳統的文藝美學觀。
從實質上看,翻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轉換。佛經翻譯的初期,由于語言不甚精通的限制,也更由于中印文化背景的差異,翻譯的難度是很大的。為了尋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點,譯者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詞語去翻譯佛教的名詞、術語,如用“本無”譯“性空”、“真如”,用“無為”譯“涅槃”,用道家的吐納(入息、出息)去譯佛教的禪觀(安般)等等。這實際上是為了縮短不同文化間的距離。而在佛經翻譯初期,翻譯往往是中外合作的,一般先由外國僧人背誦(初期譯經沒有原本)(注1),再由懂西域語言(不完全是梵語,有的是西域諸國語言,即所謂胡語)的中國居士或僧人翻譯成漢語,再執筆寫下來。語言的轉換實則是文化的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當中,中國人只能是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去接受佛教文化。此時,譯者如何對待翻譯的過程,怎么表達自己對翻譯的評價與認識,也只有站到中國文化傳統里去,采用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詞語。從這一點看,佛經翻譯理論又可以看作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學理論與美學理論。
實際上,中國翻譯理論發展到近代,甚至是1949年以后,仍然還是采用中國傳統的文藝美學觀來表述其理論觀點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如嚴復的“信、達、雅”,錢鐘書先生就指出,這三字的提出早已見于支謙的《法句經序》中了。(注2)傅雷1951年提出的“神似論”,(注3)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論”,(注4)都是淵源于中國古代的文藝美學理論的。這種情況也表明:中國歷來就是把翻譯當作一門藝術,從美學的高度去要求的。翻譯理論實際上也便是文學與美學的理論。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我們還可從中古時期佛經翻譯理論的中心議題看出。中古時期的佛經翻譯理論主要就是討論佛經翻譯是直譯還是意譯的問題,文質之爭成為了貫穿中古佛經翻譯全過程的中心議題。名僧道安、鳩摩羅什、僧肇、僧睿、慧遠等都對翻譯的文質關系問題展開了討論,有關材料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龍創作論》中曾有列舉,這里不妨再抄錄出來:
《梁僧傳》記道安之言曰:“支謙棄文存質,深得經意。”
《出三藏記》卷十載道安《楞婆沙序》(注5):“昔來出經者,多嫌梵言方質,改適今俗,此所不取。何者?傳梵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
《出三藏記》卷七載道安《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光贊護公執胡本,聶承遠筆受,言準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p>
《出三藏記》卷十載慧遠《大智論鈔序》:“圣人以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玩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p>
《出三藏記》卷七載《首楞嚴后記》(不詳作者):“飾近俗,質近道。文質兼,唯圣有之耳”
一、借異而識同
“媒介即訊息”包括“人的延伸”“媒介技術論”“新尺度”“媒介感知論”和“媒介環境論”等諸多內容,這一理論使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產生了諸多新變。
(一)文學理論的變化
受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影響,我國當代文學理論教材新增了關于媒介的篇目,具體有南帆《文學理論新讀本》、王一川《文學理論》、佘向軍和成遠鏡主編的《文學理論》以及陶東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等。限于篇幅,不便逐一展開列舉。這些教材都受到了“媒介即訊息”觀點的影響。總體來說,媒介理論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媒介新尺度”引發文學本身的種種變化。在文學構成論中,新增了電子媒介或影視文學等內容,文學活動論中出現了現代傳媒與文學發展的內容,這些變化都促使文學創作出現新的文學標準,即以媒介傳播為準則。當代文學理論教材中設置專章論述電子時代的文學,意在說明如今是一個電子媒介占主導權的時代。“在以影像為主導的文化工業影響下,不少作家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影視劇的特色在自己的創作中展開想象和敘述。”[1](P114-115)不少作家創作便于影視改編的文本作品,文學生產和文學接受及其關系也在發生著顛覆性變革。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那樣,“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尺度”,“任何媒介或技術的‘訊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速度變化和模式變化”[2](P33)。文學的語言、文本、形式及內容在創作過程中要考慮其媒介的傳播特性,以便創作出更好更符合大眾口味的作品,故媒介傳播成為電媒時代文學創作的新尺度。其次,“媒介即訊息”豐富了文學理論內容,拓寬了當代文學的研究領域。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既包含技術美學理論,也包含形式美學內涵,因為麥克盧漢正是從新批評的美學原則來對媒介問題進行討論的[3]。麥克盧漢的媒介形式在文學理論教材中具體表現為文學形式的變化。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文學表現形式也出現很大變化,由以前的紙媒時代,到如今盛行的各種電子讀物、影視作品甚至各種小視頻,都是新時代的文學表現形式。有些作家或評論家利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二)理論和思維的延伸
“媒介即訊息”理論衍生了許多研究文學的新理論,如媒介存在論、媒介哲學論、媒介技術美學論等。例如:王一川提出“文學媒介論”,他說在《莊子天道》中早就指出書是用于傳輸的媒介,而書中的語言在于其所呈現的意義,當時的書是用于傳輸語言的媒介,即“媒介優先”。若從形而上的角度看,“媒介”就是一種形式,而媒介所傳達的信息即為內容,用于呈現意義的語言也是內容。但麥克盧漢并不認為如此,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和技術的同一,具有整體性,即技術是人感官的延伸,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冰冷“工具”。其整體性思維對我們的文學理論研究也有所啟示。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的影響所改變的都是所有感知之間的比率?!边@是整體性思維的第一層內容,即在處理問題如技術的后果時所采取的一種聯系的、相互作用的和系統性的觀點和方法論[4]??梢姡懊浇榧从嵪ⅰ背蔀槲膶W理論研究的新方法論,也提供了許多文學研究的新思維。
二、籍無而得有
麥克盧漢善于考察媒介構成的環境,并將其分為主體感知環境和客體社會環境兩大部分。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發展,急需研究者們精準地感知電子媒介的社會環境下所創造出的文學作品的價值,故反思“媒介環境論”對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正視“媒介即訊息”對文學理論的影響
“媒介環境論”是“媒介即訊息”的內容之一,它對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環境的營造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王詠梅[5]學者在《現代文藝學范式的媒介中心論轉向》一文中指出,從文藝學學科建構及發展的角度看,有兩個方面的理論成果尤為突出:第一,文藝傳播學的建立與文學傳播媒介的興起;第二,“媒介詩學”的出場與本體論文學媒介觀的建立。關于第一方面,目前出版了許多關于文藝傳播媒介學的著作,如孫宜君的《文藝傳播學》、文言的《文學傳播學引論》等。關于第二方面,最具標志性的是張邦衛提出了“媒介詩學”理論。面對消極影響,我們要正視其存在,通過其他途徑彌補不足。王詠梅呼吁理論家和作家們在強調傳播媒介的同時不要忽略文學表現媒介的研究特質。金惠敏先生在《關于麥克盧漢的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考古式地復原麥克盧漢,而且還有企劃將麥克盧漢作為一種值得借鑒的媒介研究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美學,就是人文,就是文化。”[6]旨在說明,研究者不僅要了解媒介的內容,更要學習其中蘊藏的研究方法,創作獨具特色的當論作品,最重要的是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我們要正視“媒介即訊息”帶給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發展的價值。張利群先生基于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提出了文學媒介生產論,更加系統地將文學和媒介相結合,凸顯了媒介在文學中的地位作用,以便加速建構體系完善的文學理論批評機制。文學媒介生產論相對注重文學生產與消費這一過程,根據這一過程可判斷受眾的反應(受眾審美),受眾的審美會反作用于文學創作,故媒介即訊息理論自帶文學價值。正如受眾推動了許多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隨著媒介的進化,受眾的審美水平也在提高。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自身具有文學性,他說一切媒介均是主體感官的延伸,而感官是受眾審美能力的體現,審美需要主體充分調動其感官,這也是進行文學創造活動的基本要求。
(二)共同打造文學理論新環境
中國古典美學具有樸素的主體間性特征,儒家有“天人感應”學說、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觀點,道家直接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思想內涵與西方現代主體間性理論遙相呼應。蘇軾是宋代學者型文人的代表,在思想上,融貫儒釋道三家精華,形成獨特的文學觀點和美學思想,在詩書文畫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對于他的美學思想,雖然沒有專門著述,但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卻時時可見,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突出代表。在對傳統主客對立的二元論哲學的反思下,現代西方哲學、美學逐漸向主體間性過渡。主體間性打破了二元論哲學的桎梏,主張將世界納入主體范疇。在主體間的存在中,世界不再是被主體征服的客體,而是另一個自我,兩者是平等和諧的關系。審美主體間性理論則強調審美活動中自我與世界的平等,反對傳統的主體與客體割裂的二元論,通過了審美體驗、審美同情和審美理解等現象學的闡釋表達了對物我合一的本體論境界的訴求。主體間性理論由西方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進入我國,金元浦先生在《文學解釋學》中較早地將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文學理論中,此書可稱得上是我國介紹主體間性理論的開山之作。當代學者楊春時教授則創造性地針對主體間性所針對的三個領域進行了劃分以及闡釋。
近年有陳士部先生撰寫了《論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主體間性特質》一文將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闡釋中國古典藝術的特質,很具有啟發性。以上是針對主體間性較為宏觀的研究。而從微觀上看,許多研究者也開始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分析具體的文藝理論著作或者理論家,如孫琳的《論文心雕龍的主體間性》,洪世林的《蘇軾文藝美學的主體間性》,后者對筆者有較大的啟發。蘇軾文藝美學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具有中國古典美學的典型特征,本文試圖從本體論層面上的主體間性美學出發,對蘇軾的文藝美學進行闡釋與反思。對于審美活動中的主體,蘇軾沒有直接提出過相關表述。但是其豐富的審美體驗和藝術創作卻使他產生了獨特的審美觀念,并通過其文學創作表現出來。他曾寫過有關道教丹訣的《大還丹訣》一文,蘇軾寫作此文雖在于講述道教煉丹之秘訣,但道教內丹理論與兩宋道學有著密切聯系,蘇軾的哲學美學思想受其影響很大,甚至許多觀點都根源于此。其本意是在構想一種內丹生成的過程,即“性靈”與“六華”生成人,再不斷汲取天地“六華”養成內丹。但以美學的視角來看,這段話可以說是蘇軾對于審美思想的總括,包含著蘇軾對于美的感悟。首先蘇軾提到形器之外的“英華”即其概括為“六華”者,實際上就是世界萬物“美”的具體表現。在蘇軾《赤壁賦》中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造物者之美,賦文中之略舉“聲”、“色”,而在《大還丹訣》中更加豐富,演變為“聲”、“色”、“光”、“味”、“力”、“膏”等六華。在蘇軾的美學觀念中,他不只把世界局限為個人審美的對象和客體,而是強調世界在與個人的交流中的主體性地位,這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下文中,蘇軾進一步提出審美過程的另一主體即“我”的存在,所謂“此了然常知者與是六華者蓋合而生我矣”。從主體間性理論來看,“六華”無疑是世界萬物美的表現,而“了然常知者”可視作審美判斷力,只有在世界與個人的審美交流即“與吾接”的過程中,審美主體性與美的表現相融合,審美主體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在后文中,蘇軾進一步說道:“此了然常知者存乎中,則必與是六華者皆處于此矣”,通過審美主體的審美交流,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實現了超越個體與社會的本真存在。這也是現代主體間性哲學的核心觀點。可見在蘇軾的文藝美學中,在文學活動中的我與世界是平等的兩個主體,主體間的交流是審美成為可能的根本原因。從這個意義上看,蘇軾文藝美學與主體間性美學的本質論遙相呼應。那么審美活動中主體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在個人審美體驗的基礎上,蘇軾的文藝美學強調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兩個主體之間不是主體對客體的征服,也不是單方面的認識,而是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產生審美同情,從而相互融合,達到一種身與物化的審美境界。蘇軾關于這方面的論述有很多,如“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知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度量與權衡,豈不自信而信物?蓋以為無意無我,然后得萬物之情。”“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以人之耳目和度量權衡設喻,蘇軾提出只有自我主體深入藝術對象中,擺脫外界干擾,擯棄個人的主觀判斷,即“無意無我”,去認知體會,才能獲得對藝術對象的審美理解,將其表現得真實可信。
在評論文與可等人的藝術實踐時,蘇軾將其成功歸因于“與物化”、“與物交”,亦是其物化主張的表現。蘇軾雖然強調了物我合一、以物觀物的審美境界,但同時也強調了審美過程中個人的主體性。以物觀物表現了一種物化的傾向,強調了審美過程中個人對萬物的體驗與同情,這種審美同情在老莊哲學中發揮到極致。然而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教育使得蘇軾難以徹底成為老莊的信徒。他十分關注現實世界,有著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也有著不俗的政績。然而坎坷多舛的征途令他不得不回到了獨善其身的精神世界中。因此在審美過程中,他強調“寓意于物”的非功利態度,以獲得審美愉悅和自由,實現對現實的超越。這個觀點出自蘇軾《寶繪堂記》:“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痹凇冻慌_記》中他也有進一步的闡述:“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蘇軾對比了自我主體的兩種態度,并指出只有“寓意于物”才能獲得審美愉悅,“微物”、“尤物”在這方面沒有差別,而“留意于物”則讓人難以得到審美愉悅和自由,而是為物奴役。這種論述與現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美學著作《美學》中關于“非功利性關系”與“功利性關系”的論述有相似之處,黑格爾強調非功利性是審美活動是否成立的標志,蘇軾雖沒有上升到本體論高度,但談到非功利性對于審美愉悅的決定性意義。蘇軾的文藝美學中既有身與物化的傾向,亦有寓意于物的追求,表面上二者似乎是矛盾的,而事實上二者卻是對立統一的。身與物化從對象主體的角度出發,強調對象主體對自我主體的影響;而寓意于物則從自我主體的角度出發,強調自我主體的審美修養和判斷,尤其是非功利性的態度。兩者出發點不一,但卻互相補充,有利于審美主體間的和諧交流。這種和諧的交流在創作論上演繹為“與造物者游”,在創作實踐中表現為“隨物賦形”。陳士部先生在《論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主體間性特質》時曾談到三個方面的內涵,“藝類融合的文本互滲性”是其中之一。孫根在《中國古代文論的審美主體間性特征研究中》進一步闡釋為“注重藝類滲透的文本融合性”。兩者都指出在抽象思維處于潛隱狀態的農耕文化語境中,古代文學理論中的許多范疇具有超越藝類的概括力,古代文人常強調“得意忘言”,而不甚介意文本的藝類歸屬。不同藝類間的融合是中國古典美學主體間性的表現。蘇軾文藝美學中也表現出了這一點,他主張打破藝術形式的束縛,進入一種時空一體的審美境界。
Abstract:Thispaperemphasizeson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anddeeplystudiesanddefinestheconceptsofmediaecosystem,andthenadvancesthe“six-boundary”theoryonmediaecosystemstructure.Thispaperalsoputsforwardseveralenlighteningandforecastingthoughtso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
Keywords:MediaEcology;MediaEcosystem;MediaEnvironment;MediaEcology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橙籼┥剑砣舸固熘?,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莊子《逍遙游》
一、為什么“媒介是條魚”
媒介是什么?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雜志;是通訊、網絡、計算機;是手機、是信紙、是工具、是機器、是CCTV、是新聞集團、是時代-華納……是信息傳播的中介。不!媒介是條魚。
當我們把媒介放在社會大環境下觀察的時候,媒介更像是條魚。這條魚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莊子《逍遙游》中所描述的鯤鵬:“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橙籼┥剑砣舸固臁?;小可以小得置于掌上,甚至讓你肉眼看不見。我在給學生講解傳播學時,常常把媒介比作魚,信息資源比作水。信息的傳播就好比魚把水和養分從嘴里吸入,經過傳播者的選擇加工成為信息內容產品,再經過不同的傳輸渠道傳給受眾,最終形成的反饋和影響還又回到水里。
按照孔德劃分社會學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信息傳播的研究劃分為傳播靜學和傳播動學。傳播靜學是指對傳播現象的結構性分析,一個傳播現象的靜態分析就象剖析一條魚的解剖圖;傳播動學則是把傳播現象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動態地觀察,就象一條靜態的魚又突然動起來,活蹦亂跳地游弋在江河湖海中。社會中有無數的媒介,象無數條魚,每天在吸進呼出,循環往復地做著信息處理與信息傳播的工作,在維持社會信息系統的大環境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魚,有大魚,有小魚,有大魚吃小魚,也有小魚吃大魚。
媒介和自然環境一樣成為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由媒介系統每天提供的信息,對于人類來說已經成為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媒介這條魚也與其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生死相關。生態環境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條件。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環境一樣,媒體的生態環境也存在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系統。媒介生態學是借助于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延伸和發展。
以往的傳播學理論說到底還是對傳播現象的一個靜態分析,至于對傳播的動態研究,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我們國內都是一塊尚待開掘的研究領域。正如邵培仁教授所指出的“當代大眾傳播學關注的是微觀的傳播過程及其各傳播要素之間的工作關系﹐而不太注重大眾傳播中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之間和它們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態關系﹐更沒有積極探索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規律[1]?!泵浇樯鷳B學這個概念的提出,給了我們研究當代傳播現象和動態傳播的規律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這似乎給面對瞬息萬變的媒介陷入困惑的大眾傳播研究投來一道曙光。
為什么我們把媒介看作是條魚,這里面有幾層意義:
首先,我們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
其次,媒介是始終處在一種運動狀態的事物。媒介傳播現象就是在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綜合運動與傳遞。
最重要的是,我們既然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那么,就要以生態的觀念來看媒介,就要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要保護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媒介的大量死亡,就像漂在水面的死魚。實際上,很多媒介已經死掉了,只不過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死而不僵而已。
那么,既然我們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下進行考察,媒介生態的研究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我們展開媒介生態研究的時候,對媒介生態研究的淵源和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確認。比如:最早開展研究的學者有哪些?有什么觀點?用什么研究方法?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是什么?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還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生態與環境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媒介生態系統是怎樣的構造?什么是媒介生態平衡?什么是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研究有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下面我們著重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二、媒介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
1、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
應該說,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于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于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盡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并沒有什么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國內傳播學界的有識之士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共識,邵培仁教授最早發表了媒介生態研究的論文“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論文開了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先河;張國良教授也開展了媒介生態方面的課題研究;童兵教授在論及中國傳媒市場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態的概念[2],張立偉等的“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3],表現出媒介實物研究方面的專家也對媒介生態問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媒介生態頗有見地的觀點和研究。這種研究意向和研究意識,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學者似乎有一種默契。但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需要深入探討。
2、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
從全球來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中,又分為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和美國的紐約學派。提起媒介生態學,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多倫多學派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當然,不可否認由一群多倫多大學的媒介學者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多倫多學派在媒介生態學理論的早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和著名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是這個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應該被認為是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物,當然其代表人物還包括EricHavelock以及EdmundCarpenter等人。但是,美國的媒介生態學者卻把芒福德看作是比英尼斯等更早的先驅者。美國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媒介生態”理論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國學者尼斯卓姆(Nystrom)的《面對媒介生態理論:人類傳播系統研究理論范式集錦》[4]。在這本書中,尼斯卓姆將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的論述作為媒介生態理論的基礎。同樣地,另一位美國學者昆斯(Kuhns)也將芒福德(Mumford)作為他編篡的“主要媒介生態學者名錄”的第一位。因此,他們傾向于將芒福德看作是整個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芒福德也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這兩位學者提到,被稱為是最早介紹媒介生態的概念和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影響的人。
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被看作是紐約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紐約學派并不象多倫多學派那樣所指的是一所單獨的學校,而指的是紐約這個城市中的媒介生態學者的群體。紐約學派早期的成員包括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Postman)和尼斯卓姆(C.Nystrom)、哥倫比亞大學的LouisForsdale、福德哈姆大學社會研究學院的約翰.庫克(JohnCulkin)、皇后學院的GaryGumpert和CharlesWeingartner、曼哈頓的TonySchwartz等等。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Postman)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態”概念并將其建設成紐約大學一門課程的學者[5]。雖然芒福德的確將媒介與傳播學、文化、科技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但實際上,他無論是在媒介研究領域還是在傳播學領域都沒有被視為一個偉大的先驅者。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大眾傳播和城市化是大眾社會研究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談到技術,芒福德的技術理論對多倫多學派的媒介技術理論是有影響和關系的。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吧鷳B學”一詞是德國媒介學家E.??藸?869年提出的;eco-源自希臘文,意思是“家”或“生活場所”,-logy意思是“學問”。海克爾在其動物學著作中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后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6]。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芒福德將媒介與生態聯系在一起,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很多其他的媒介生態學家僅僅只是將生態學作為了一種隱喻,但芒福德卻將人類生物學和科技學上的一些習慣轉化為了研究過程中具體的、可行的方式。而在芒福德之前把生態與人類文化研究聯系在一起的學者是戈德斯(Geddes)。戈德斯的思想對于芒福德和英尼斯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戈德斯(Geddes)是一位蘇格蘭的生物學家,他的理論涉及到了植物學、生態學以及古生物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人類學、宗教研究、城市學等等諸多領域。戈德斯的“人類生態”的觀念在芒福德歷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的興趣范圍的確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叭祟惿鷳B學”是戈德斯(Geddes)思想中被人們常常提及的一個。
多倫多學派的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同樣也受到了戈德斯的影響,戈德斯對那些芝加哥學派的著名人物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戈德斯(Geddes)也通常被看作是紐約學派和多倫多學派之間聯系的橋梁。戈德斯的“人類生態學”理論的論題在芒福德早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8],并且成為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一書的中心主題[9]。甚至有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是戈德斯而不是芒福德或英尼斯[10]。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英尼斯和芒福德的思想里,媒介環境的概念都已經產生并且明確了。
不少學者往往對媒介生態學的一些論點有所誤解,草率地以科技決定論一詞來作否定。例如,傳媒生態學創始人之一的麥克盧漢的理論,從六十年代起,就一直受到西方馬克斯主義學派學者的抨擊,不斷的攻擊其理論沒有考慮到傳媒的政治經濟背景,缺乏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認識媒介。當然,這些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之批評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些批評者提出的問題,是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不是傳播的問題。
3、國際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進展
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研究各種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以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媒介生態學者所研究的問題大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例如﹕在人類還沒有文字之前,他們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對當時的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基于什么理由他們會如此定義?當時的人是如何去建立其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什么是他們的歷史觀和知識論?文字的產生、新媒介的產生對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有什么樣的沖擊?
蘭斯.斯瑞特(LanceStrate)與凱薩.曼孔盧姆(CaseyManKongLum中文名:林文剛)是現在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蘭斯(Lance)的研究著重在媒介生態思想的研究;凱薩(Casey)的研究著重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和變遷,并且他的研究以中華傳媒與文化研究為中心,以各種傳媒的發展和其符號、信息特性為依據,來分析歷史、政治、社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在2002年4月在《新澤西傳播學雜志》上主編了一本有關「媒介生態學的學術淵源的專輯,該專輯中的七位學者主要圍繞媒介生態學研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11]。
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日本也很早就受到關注,六十年代,最早提出“信息產業”的梅倬忠夫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展開對信息社會的研究的。不過,日本學者倒是一直沒有準確地使用“媒介生態”這個概念,而更多地用的是“媒介環境”,由于信息科學和社會信息學在日本比較盛行,使得日本的媒介研究也多少帶有信息科學的色彩。在媒介環境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大學的社會情報研究所和在九十年代末成立的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其中,2001年出版的由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合編的《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12]一書是比較有價值和份量的媒介環境研究著作。
三、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1、媒介生態系統(mediaecosystem)
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最核心概念是媒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態系統一詞是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的[13]。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并處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14]。
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媒介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的行業生態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媒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和區域也在變化,變得移動化和虛擬化。媒介變了,環境變了,媒介與社會、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也將發生變化。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到媒介的工作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方式。媒介生態系統變化也會導致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瓶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媒介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人類活動范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單位一般以城市或區域來劃分。應該是基于某個區域或城市范圍內的媒介個體、媒介種群以及媒介與個人、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我們經常把“媒介生態”和“媒介環境”的概念混淆在一起,難以分辨。那么,這兩個概念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媒介生態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媒介環境則是一個相對中觀的概念,有時這兩個概念又是交叉的,我們采用“媒介生態環境”這個概念也許更恰當。環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媒介環境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生活環境和傳播環境。對于媒介自身的生存發展來說則是媒介的生態環境。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媒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媒介環境中的媒介變遷、轉化和傳播規律,探索它們對人與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等。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的區別是:前者著眼于媒介環境的整體,而后者側重于媒介彼此之間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很相近,但前者突出人類在媒介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媒介生態系統的構成
媒介是多樣化的和大量的,媒介生態系統的劃分方法也是多樣的。地球上的媒介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每天運行在郵電系統中的郵件有數以千億計;每天發行的報紙也數以億計;人類擁有的電話有數十億部;更有數十億臺電視供人們收拾節目;數億臺電腦連著因特網在不停地進行著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媒介的種類則更多,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結構,它們的傳播方式也變化多端。
由于媒介變化太快,媒介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按照媒介的發展分為早期的“新聞媒介”到“大眾媒介”,到“傳播媒介”,再到“信息媒介”的概念,還可以按內容分為新聞媒介、娛樂媒介、通訊媒介和網絡媒介;也可以簡單地分為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報社是媒介,報紙也是媒介;電視臺是媒介,電視機也是媒介;到底哪個是媒介呢?看來,每種媒介的分類方法都有不周全之處。
在媒介生態學中,我們可以參照生物學家的辦法來劃分媒介系統。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將生物分為若干界。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統。中國生物學家陳世驤于1979年提出6界系統[15]。
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媒介系統劃分法是:我們可以按照媒介在社會信息系統的傳播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把媒介生態系統劃分為六界: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儲存媒介系統、信息傳播媒介系統和信息接收媒介系統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時會使這六界媒介系統之間相互轉變和融合。
[page_break]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一界二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
媒介系統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媒介管理與規范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傳輸媒介系統信息接收和儲存媒介系統
科技數字化網絡化宣傳部硬件、軟件光纖、衛星芯片、納米
文字、圖片廣告、讀者新聞出版署報社發行網新聞紙
語音廣告、聽者廣電局廣播電臺電波收音機、磁帶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電視臺微波電視機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有線電視臺光纖電纜電視機
圖、聲廣告、觀眾廣電局制片機構發行網錄像機、VCD
圖、聲、文、數字廣告、使用者、消費者電訊局計算機因特網計算機、芯片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電訊局衛星電視臺衛星折射器電視機、芯片
圖、聲、文廣告、觀眾文化部制片廠電影院膠片、VCD
圖、文購者、讀者新聞出版署出版社書店書
3、媒介生態學的主要任務
第一,探索全球范圍內媒介生態變化的規律。媒介生態環境總是不斷演化的,媒介形態變異也隨時隨地發生。為使媒介生態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過程、基本特性、結構形式和演化規律等。
第二,揭示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同媒介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媒介系統為這個巨大的信息系統的運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的子系統,其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內容資源的生產等。人類通過生產和消費信息的活動,不斷影響社會環境也不斷影響媒介系統。環境既是媒介的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媒介的資源。正如美國傳播學家德弗勒和鮑爾.洛基奇(L.DeFleurandBall─Rokeach)指出的:媒介生態關系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目標﹐另一方面在于資源。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部分意義就在于個人﹑群體和大型組織為了達到個人和集體目標,必須依賴其它的人﹑群體或系統控制的資源,反之亦然?!盵16]人類生產和消費信息資源的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社會的信息資源足夠豐富和信息傳輸渠道保證暢通,整體的社會環境才能保持相對平衡。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媒介環境發展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傳播規律和媒介生態環境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探索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媒介生態環境變化是由媒介技術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信息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以及進媒介形態的各種變化。同時,還必須研究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同社會信息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可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生態危機。
第四,研究媒介生態危機和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發達國家對應信息危機和媒介生態問題的研究包括幾個方面:60-70年代主要是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的治理;80年代側重研究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媒介產業的數字化和全球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媒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媒介生態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媒介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利用信息系統分析和媒介生態的規律尋找解決媒介生態問題的最優方案。
任何媒介的生存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同類媒介之間有互助有競爭,不同媒介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空間、資源與社會環境。媒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對周圍環境和條件的各種需要,如受眾資源、傳播技術、廣告資源和傳播制度等。各種媒介所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表現為媒介的特性。因此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媒介系統與媒介種類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的社會信息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成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四、關于媒介生態學發展的思考
2002年11月,筆者去美國參加全美傳播學大會,并應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會的邀請參加了他們的學術活動,與幾位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學者蘭斯(LanceStrate)和凱薩(CaseyManKongLum)等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我發現我們與美國學者之間對媒介生態研究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的立足點是從人出發,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為主,但豐富多彩且多元化,研究的面也很廣很雜;而我們國家的媒介生態學研究目前的切入點,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學。以下是筆者關于媒介生態學研究地發展和趨勢的一些思考。
1、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如果我們需要對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范圍進行確認的話,是否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生態學(mediaecologystudies)是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以及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媒介生態學研究媒介的種類、系統結構、功能、行為以及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
媒介生態學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類:一個部類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另一個部類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人與媒介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可能把這類研究稱為媒介環境學更恰當。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媒介生態學體系。人與媒介環境的研究是把媒介環境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它的運作規律以及人與它的相互關系;媒介與其生存環境的研究則是把對媒介的生存發展影響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等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研究,研究媒介與此之間的互動問題。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研究接近于前一種研究,日本的媒介環境學研究也側重于這種研究;而我國學者對媒介生態學關注和研究則更傾向于后一種研究。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分支學科的展開有多種架構。比如,按所研究的媒介類別分,有報業生態學、電視生態學、網絡生態學等。也可以按媒介所處的環境類別分,有國內媒介生態學和國際媒介生態學,美國媒介生態學、歐洲媒介生態學、亞洲媒介生態等。還可以按媒介生態發展的歷史分,有古代媒介生態研究和當代媒介生態研究等。還有一些應用性分支學科:如媒介經營生態、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環境管理、農村媒介生態、城市媒介生態等。
2、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媒介生態學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媒介研究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等是在媒介研究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媒介研究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
現在,這些研究方法與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綜合而成現代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呈現出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統計調查和計算機的應用,使媒介生態學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媒介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對復雜的傳播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從中找出規律。
3、媒介生態學的創新與拓展
媒介生態學研究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一方面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進入微觀領域,涉及個體媒介的傳播、經營、管理等各個層次;另一方面,媒介生態系統又越來越全球化,研究也在走向宏觀;微觀和宏觀各層次之間又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具有綜合性。
研究深度在不斷加深。我們對西方媒介生態學理論的了解也不斷深入。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觀點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了,而芒福德的“技術就是容器(container)”的觀點對于我們則比較陌生[17]。容器技術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種技術形式,與工具和武器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不同,技術即容器的觀點與媒介環境和技術系統這些觀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工具、武器和機器是男性文化的符號,“容器”則顯示出女性文化符號的特征,有機體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繁殖是女性文化的特征,同時也是“容器”的特征,從而擴展為建筑和城市的特征。這種理論在芒福德對女性器官延伸的論述中得到體現。芒福德將城市看作是“母性的擁抱”、“容器的容器”[18]。
4、關于學科的交叉
媒介生態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日益顯著。例如,由媒介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看,媒介生態學是傳播學和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交匯點;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媒介生態學又是心理學與統計學的交匯點;在方法論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更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信息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基本是借鑒生物學,而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研究角度則可說是社會學、經濟學等共同交叉的研究。
在《藝術與技術》[19]這本書中,芒福德提到了科技和生物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的技術發明與其他生物的有組織活動之間存在著很多的類似之處:蜜蜂按照工程學的原理來筑巢,電鰻能夠產生電壓很高的電擊,蝙蝠早在人類之前就懂得使用它們的雷達在夜間飛行”。在《技術和人類發展》這本書中,他表達了一種更深層的觀點,認為科技是生物器官的一個部分。芒福德認為科技和生物學的融合在后現代文化中既是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作為一個美學問題提出來的,科技和生物之間的分離是人為的,是機械化和工業化的結果。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不是工具、工業或勞動,而是語言、藝術和游戲[20]。
5、媒介生態系統的保護
世界上的媒介生態系統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媒介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媒介作為“社會公器”,它在大眾傳播中的任何生態失控或失衡都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關系造成破壞。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護媒介生態,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懲罰。
媒介生態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保持媒介生態平衡的方法和規律。綜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和整體概念,就像系統論所提到的那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現象是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刂普搮s是將其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傳播和反饋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加強對社會信息系統的認識,搞清媒介生態系統結構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從生態整體出發,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系統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以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最大的生態效益。[21]”
6、確立我們的媒介生態觀那么,我們怎樣對待媒介生態呢?確立怎樣的媒介生態觀呢。媒介生態的基本觀念有一些是人類共通的,比如生態系統的理念,互動的理念,生態平衡的理念等。確立正確的媒介生態觀念,對于化解媒介生態危機,正確而科學地管理媒介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媒介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邵培仁教授曾提倡要樹立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媒介生態的整體觀、互動觀﹑平衡觀﹑循環觀、資源觀。他認為,不這樣就會破壞媒介的生態資源,進而危害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最終也使媒介失去了自身的奮斗目標和用來與社會進行交換的資源。[22]
芒福德在他的頗有爭議的“龐大機器”理論也提到媒介生態的觀念問題?!艾F代的權力國家實際上僅僅只是古代“龐大機器”政權——軍隊系統的升級和放大而已,只是一部完全由人組成的勞動機器而已,只是組織人力去修筑金字塔的埃及法老而已”。芒福德指出古代與現代龐大機器最為重要共同特征是“隱藏在古代和現代龐大機器之下的意識形態是為了加強權力的規模與擴大控制范圍,而毫不顧及生命的需要與意義”[23]。芒福德在他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反抗著這種意識形態。
在我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目前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成果,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鑒和啟發。但是,我們未必一定要走北美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路子,北美的研究思路與理念和我們之間有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媒介生態學研究正在探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媒介市場正企盼著文明的媒介生態。童兵教授對我國媒介生態狀況的改變充滿了樂觀:“隨著入世后保護期的縮短,政府角色的逐步轉換,中國新聞法制同國際法的接軌,受眾對傳媒需求的變化,一個文明的媒介生態和更為開放的傳媒市場的新格局必將在人們的期盼中呈現。目前這種前景已端倪初現”[24]。
最后,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要有保護媒介生態的意識。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要以生態的觀念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傊?,媒介是條魚,是有生命的東西,很神奇,也很脆弱。不是木頭,不是石頭,不是機器,不是工具,你記住了:媒介是條魚!
注釋:
[1]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新聞界》2001年第5期。
[2]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2003-1-6
[3]張立偉李之俠楊飚鄧斌:“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
[4]Nystrom,C.(1973).Towardsascienceofmediaecology:Theformulationofintegratedconceptualparadigmsforthestudyofhumancommunicationsystem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NewYorkUnviersity.
[5]LanceStrateandCaseyManKongLum,LewisMumfordandEcologyofTechnics,TheNewJerseyJournalofcommunication,Volume8,Number1,Spring2000.
[6]R.達若著,張紳等譯:《生態學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1981。
[7]Novak,F.G.,Jr.(Ed)(1995).LewisMumfordandPatrickGeddes:Thecorrespondence.London,EnglandLRoutledge.
[8]Mumford,L.(1934).Technicsandcivilization.NewYork,NY:Harcourt,Brace.
二、中醫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和”的狀態
古人發現了“天人相應”的時空觀,表現在《靈樞•歲露論》中:“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一理論地揭示了自然的變化與人的生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的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體各部分是共同合作的,構成一個整體。中醫學理論充分體現對人與人的生命尊重,同時,“天人合一”的理念顯示敬重人就是尊重大自然的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出發點。博大的中國古代文化為中醫藥文化的蘊育提供了溫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中醫的基本思想整體論。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強調四季與晝夜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物鐘是相對應的。中醫認為人的作息及行為必須與自然節律相協調一致。中華民族自古推崇生活規律,勤勞又有節制。平民百姓對中醫養生之道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崇尚飲食勞作皆有度。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手段也是中醫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也非常重視的,它能通過最大限度地從病人身上收集“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機體的特殊狀況及機體與環境的相關信息。比如,生活在較潮濕、寒冷的南方,易得痹證、濕證容易表現為消化系統的病癥如腰腿疼、腹瀉、惡心等;生活環境干燥的北方易上火出現口腔潰瘍、痤瘡、便秘等病癥,這是從人與環境著眼看中醫的“和諧觀”??傊?,中醫以其獨特的人與自然的“和”美學觀,在疾病治療、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大眾健康做出了貢獻。
三、治療原則——陰平陽秘之陰陽調“和”美
中醫理論中一個重要治療原則是以“陰陽”的相互關系為指南,同時講究寒熱、虛實和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它將疾病看作是身體各個部位機能失衡的結果。陰陽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辯證關系?!瓣巹賱t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盛則寒”?!端貑?#8226;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這一句話則概況了中醫理論的根本原則是以陰陽的關系為基礎的調和之法。從陰陽的關系入手,使陰陽調和,機體恢復常態。同時強調人與外界的自然環境也是一個陰陽調和的整體,因此中醫治療需考慮除人體自身之外的地域、時間、季節等等關系的陰陽關系,最終使陰陽達到“和諧”?!端貑?#8226;至真要大論》強調:“謹察其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個“平”就是陰平陽秘,就是“和諧”,就是機體內部的和諧。機體出現病態就是人體內部“不和諧”造成的結果。陰陽之和還體現在中藥的升降、散收、寒熱、攻補關系中。在方劑配伍中,常常注重藥物的升降配伍,如四逆散,方中用柴胡疏肝透熱,只是泄熱行氣,以此一升一降調暢氣機,透解郁熱。又如升中有降的補中益氣湯、升降通用的清胃散、降中有升的參苓白術散等。寒熱通用一般用于治療寒熱錯雜之癥,如半夏瀉心湯、黃連湯、定喘湯、九味羌活湯等都是寒熱并用的方。攻補兼施也是中醫治療法則中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藥物的布藝與祛邪配伍,從而達到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的目的。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烏梅丸等都是攻補兼施的代表方。
根據我院護理學基礎實驗課的教學計劃,隨機抽取2012級護理本科學生72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8人,女生64人,年齡19歲~21歲。將72名學生隨機分到6個模擬病房進行授課,其中第1模擬病房~第3模擬病房的學生36人為觀察組;第4模擬病房~第6模擬病房的學生36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年齡、性別、所修課程、基礎知識、入學成績、任課教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1.2.1授課內容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均按我院自編教材《護理學基礎實驗教程》內容進行授課,觀察組在護理學基礎實驗課中融入護理美學相關知識,對照組按照原教材內容未刻意加入護理美學知識。
1.2.2美學相關知識培訓
在上實驗課前利用周末和晚上對觀察組的護生進行美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具體內容包括:①護理美學基本原理;②規范著裝儀表;③規范行為舉止,包括推治療車、端治療盤、持病歷夾、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等訓練;④培養語言溝通能力;⑤培養人文關懷能力。
1.2.3評價方法
1.2.3.1理論和操作技能考試成績
課程結束后,對兩組護生的護理學基礎理論考試成績、護理學基礎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和總成績進行評價,理論考試采用統一試卷閉卷筆試,滿分70分,由護理學基礎教研室老師集體閱卷;操作技能考核評分標準參照我院自編教材《護理學基礎操作技能評分標準》,滿分30分,考核內容以抽簽形式由學生隨機抽取,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授課教師交叉考核??偝煽優槔碚撜n和實驗課成績之和,以平均成績進行比較。
1.2.3.2調查問卷測評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自行設計教學效果評價表,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內容包括學習興趣、語言表達能力、服務態度、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專業思想、職業形象。分好、一般、差3個等級進行評價。問卷相隔2周的重測信度為0.87。共發放問卷72份,有效回收72份,回收率100%。
1.2.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護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觀察組護生的理論課成績、實驗操作技能成績、總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在激發學習興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創新能力、鞏固專業思想、塑造美好職業形象方面觀察組護生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護理美學教育是現代護理教育發展的需要衛生部2005年8月頒布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綱要》中指出,要加快護理教育的教學改革,在護理基礎課程設置中增加社會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的比重。護理美學作為護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美學修養,樹立護生的職業形象,培養護生的職業情感及職業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護生美學素質及人文關懷能力、培養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及忠實于護理事業的職業精神是現代護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激發學習興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改善對病人的服務態度、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創新能力、鞏固專業思想、塑造美好職業形象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轉變觀念
美術教師應該首先具有正確的教學觀念。一直以來,有些人認為美術教學是對學生的美術技能的培養,但是實際上,美術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掌握繪畫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后者才是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學生的觀念。有些學生對美術存在偏見,認為學習美術與升學無關,沒有什么用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美術有清醒的認識,讓學生真正愛上美術,投入美術學習。這樣,美術教學才會取得進步,學生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2.選擇合適的內容
美術教師在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選擇的內容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正確反映社會現象、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并對初中生有強烈的教育意義。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春天的暢想》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描繪春天的美麗圖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配一首優美的樂曲,渲染教學氛圍。在樂曲中,教師讓學生欣賞圖片,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
3.掌握審美心理
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特點。美術教師要把握每位學生的特點,從中提取相同的地方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美術教學的進行。初中生處于叛逆期,教師要全面了解他們的審美特點。初中生的審美對象不僅是社會與自然,還包括藝術等領域。他們對比較抽象的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感知事物內在的美。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愛好,有的喜歡中國畫,有的喜歡西方的印象派,教師要對每位學生有清楚的認識,有目的地進行指導。
4.引導美術鑒賞
美術教師應該讓學生同美術作品產生共鳴,在作品的選擇上,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積極向上的、有教育意義的,會帶來明顯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選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畫非常有名,幾乎每個人都曾看過。這幅畫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畫中的女人都像是在對著觀者微笑。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畫,并結合達•芬奇創作的時代背景講解,學生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幅畫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價,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試驗結果分析
2.1實驗前對實驗對象基本情況的調查測試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年齡、身高、體重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得出實驗樣本方差不明顯,即P>0.05,由統計學原理可知,兩組學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要求。同樣,兩組學生對健美操的認知、動機、課外參與情況、課程態度等指標進行調查測試,測試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另外,鑒于健美操課的要求和特點,分別對學生進行了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能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兩組學生之間同樣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數據表明,參與試驗的兩組學生符合實驗要求。
2.2實驗后實驗對象健美操技術評定成績的變化
實驗結束之后分別對兩組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指標變化差異度不大(P>0.05),表明激勵教學方法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并無明顯效果,究其原因可能為,激勵措施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信,通過自信心的提升達到教學認知的目的,而身體素質的提升需要科學的訓練來完成。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考核測評,考核老師為教學實施者之外的4位健美操專業老師,試驗樣本的健美操基本技能測評數據分析如下表1。由表1可看出,實驗后,兩組學生的成績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P<0.05),實施教學干預即對學生進行激勵的實驗組所獲得健美操測評成績提升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這說明健美操教學中引入激勵理論明顯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同樣,對兩組學生在健美操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及滿意度、興趣度等指標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數據分析如下表2。由表2可看出,引入激勵理論教學方法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t=-9.036,p<0.05),這表明激勵式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健美操的積極性,對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樣在進行滿意度測評中,對照組和實驗組也存在顯著性差異(t=1.993,p<0.05)。綜合健美操成績測評數據、學習態度數據以及滿意度數據,可獲得教學效果影響的數據分析結果,詳見下表3。由表3可看出,運用激勵教學理論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教學效果的評價存在顯著性差異(t=-6.769,p<0.05),可證明激勵理論對健美操的教學效果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
所以,如何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認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是我們亟需研討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
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是指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最適合發揮教學媒體優勢的地方。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找準了,教學媒體的作用就會事半功倍。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主要有:
一、突出、強化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構成知識體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質的學習內容。利用現代教育
技術手段,將課文重點用文字、畫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六冊《舟夜書所見》一課時,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制作多媒體課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寧靜;微風吹來,河上蕩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點光亮,隨波散開,那閃動、蕩漾開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動畫演示畫面,創設一種富有動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學生有了親身感受,展開合理的想象。最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悟情感受,心靈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是由知識的深度、學生
的經驗以及認識的模糊造成的。教學難點并不一定是教學重點,但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一冊《小小的船》一課時,在突破教學難點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小小的船》這一課是一首淺顯的兒歌,它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感受到藍天、明星、彎月的美感,體會登上月亮的無窮樂趣。我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理解字詞上,制作了一連串詞語的解釋與運用,通過對詞的感受來體會課文的美,感受藍天、星星、月亮的美。試教時課件展示后,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說詞義簡直太難了,當時的教學效果讓人不知所措。經過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組的再研討,我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對畫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兒般慢慢移動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樣一個動態的畫面,配以音樂烘托氣氛,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渲染:星星一閃一閃,向我們調皮地眨著眼睛;彎彎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們坐上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學生產生了情感沖動,思維敏銳新穎,迸發了強烈的創新意識。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借助適宜的教學媒體,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客觀場景,讓文字動態化,更有利于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三點水的寫法與運用》一課時,有這樣一個運用多媒
體手段教學的精彩片斷,把一堂寫字課上得生動有趣:1、游戲:說出帶有“水”字的成語2、欣賞激情悟趣:來段“請你欣賞”,談談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點擊出現:古箏配樂各種動態流水圖);(聽、看同步)了解“三點水”的來歷及演變過程(聽:配樂講述)(看:三點水的演變過程),動情講述:……不管它如何演變總與水的形態息息相關。3、點擊課題,出示方法與要求。4、點擊出現“氵”,(配樂)想象:點點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點點提排列成什么形狀?怎樣擺才美?(師生同擺,生人人擺學具,師課件演示)6、練習寫字,指導規律。(略)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還設置問題、引起思辨,提供事實,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