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居民社保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01 10:11:2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居民社保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居民社保論文

      篇(1)

      社會保障的一般屬性是國民收入社會化消費的一種再分配形式。它通過立法,以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證社會成員在特殊情況下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保障通過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和給付兩個方面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

      通過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對居民消費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延期消費。它是指將目前取得的消費基金推遲到一定時期以后再使用;二是均衡消費。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勞動者在一段時間內獲得的收入在更長的時間內平均使用。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調劑,使收入與消費在時間上銜接起來,使每個勞動者都有一個終生比較穩定的收入。其二是均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勞動者的貧富差別,使低收入者獲得基本的生活消費??傊ㄟ^籌集社會保障基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即期消費,但它卻營造了一個讓勞動者消除后顧之憂的社會消費環境,減少了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預期,不用擔心年老、生病、失業等問題,可以在現有的可支配的貨幣收入基礎上放心地去消費。

      通過社會保障基金的給付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則更為直接。由于社會保障基金給付具有選擇性,主要獲得者是老年人、失業者、傷病者、低收入者和其他救濟、優撫對象。它會立即用于消費,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扶、災有所救、貧有所幫,從而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但是,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尚在改革探索之中,致使社會保障在促進消費方面的積極作用受到限制。

      1、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加大了人們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預期。最近一些社會調查機構對居民儲蓄動機的調查表明,在過去勞動積累如何補償未明和未來收入不確定的情況下,預期的醫療、養老等項支出大增。為此不得不進行防范性儲蓄。這種儲蓄動機在一些地區已經超過“住”、“行”而成為居民儲蓄的頭號動機,阻礙了居民消費結構的順暢升級。

      2、社會保險覆蓋面窄,特別是三資、私企和個體參保人數少,這又加大了前述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3、在企業改制中,出現了社會保障管理空白。由于改制的形式不同,下崗分流的措施各異,一些地區對勞動者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流動時社會保障如何銜接的問題還沒有相應的對策,還有的把問題推給了新改制的非國有企業。致使部分勞動者陷入退休無養老金、治病無法報銷的困難境地。

      4、失業保險作用小,失業保險基金籌集面窄、來源單一;失業救濟金直接發放到失業者手中的比例雖逐年有所增加,但比例仍偏小。

      5、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相對滯后。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離退休人員更需要醫療保障。當前,因病致貧或因貧致病已嚴重威脅一部分離退休人員的生活。

      6、社會救濟尚不能盡如人意。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997年全國城鎮貧困人口1160萬,構成了各級政府實行社會救濟的基本對象。到1998年4月,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達400個,占全國城市總數的60%;有225萬城鎮貧困人口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約占全國城鎮貧困人口的20%。這里,一方面社會救濟的面還不大,另一方面一些城市雖落實了幫困資金,但困難職工卻未能領到基本生活費。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居民消費增長

      一、盡量營造一個讓勞動者沒有后顧之憂的社會消費環境。

      要減少人們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預期,首先要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加快構建適應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需要的社會保障體系,把不同所有制的企業職工和城鎮個體勞動者都納入這個“安全網”中。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把手中的錢拿出來,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正常、合理的消費,而不必因對未來的種種擔心和憂慮而被迫進行儲蓄,減少即期消費。

      要妥善解決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國有企業改革走到哪里,社會保障就跟到哪里,解除職工轉制或下崗后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障部門要參與企業改制的全過程,以利于維護職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切實保證他們應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

      二、重點解決社會保障基金不足問題。

      一要在擴大覆蓋面的同時,加大征繳力度和提高統籌層次,加快立法進程,強化征繳手段。二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的良性循環。解決對中老年職工養老金負債的補償問題,是建立新制度、實現社會保障基金良性循環的基礎。應盡快從國家財政收入、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存量、發行特種國債等渠道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國家還應通過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繳力度,開征遺產稅、贈予稅、特種消費稅等形式,擴大資金來源,以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三要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監督。要將基金收繳、存儲、撥付、管理、監督這一基金動態過程作為一條紐帶,使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管理,相互監督。四要加快社會保障立法進程。立法滯后使社會保障處于無法可依的被動局面。因此,應盡快出臺《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濟法》,并制定相應的專項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以規范國家、單位和個人的社會保障行為。

      三、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基金促進消費增長的作用。

      一要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今后不僅要做到不發生新的拖欠,還要盡快補發以往拖欠的養老金。同時,基金收支方式要改差額繳撥為全額繳撥,以堵塞企業把養老金挪作他用的漏洞。

      二要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金的作用,全面實施再就業工程。要做到職工隨下崗隨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隨能保證基金生活費的發放。

      篇(2)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0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①。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實現全民醫保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肯定和歡迎。但也應該看到,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畢竟還處于試點時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加以完善。

      1.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許多群眾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都持歡迎的態度,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許多試點地區并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許多已經參保的居民對城鎮居民醫保的真正內涵和一些具體細節也缺乏了解。部分群眾對報銷補償費用期望過高,對設立的起付線不了解,對醫療費分段計算補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對報銷程序還不是完全清楚。這就有待于各試點地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把工作做實、做細,使廣大群眾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基礎上,積極踴躍地支持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工作。

      2.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局部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一般為縣、市級統籌。統籌層次低,不僅不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也不利于資金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和發揮更大的互助共濟作用。從保障水平來看,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許多試點地區還是以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為主,最高報銷上限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后,各試點地區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大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門診大病風險的同時,要逐步試行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探索統籌解決城鎮居民門診費用問題的辦法。

      3.監督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健全

      從試點地區的情況來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監督和管理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個別定點醫療機構仍有開大處方、開用藥目錄之外的藥和不合理的大型檢查等情況,導致部分群眾獲得的補償金額降低,也導致了參保居民對醫保制度的誤解和不信任。個別定點醫療機構把門診病人轉化為住院病人,誘導病人過度消費醫療資源,造成參保居民住院費用增長。有的醫院審查不嚴,個別患者冒名頂替套取資金,嚴重侵害了參保居民的權益。在醫療保險基金的給付方面,也沒有建立包括基金運行分析制度、運行情況通報制度和常規基金運行監督檢查制度在內的基金的收支監測預測預警系統,還沒有形成包括組織監督、民主監督、制度監督、行政監督、業務監督、審計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在內的內外部雙重監督體制[1]。

      4.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近年來,各地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無論是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這與廣大城鎮居民的醫療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群眾對醫療機構的服務意識、醫療人員的業務素質還頗有微詞;就醫環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鎮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還很薄弱,亟待加強。

      當然,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后,要加進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務。

      三、新時期健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

      被譽為“國民保健服務之父”的貝弗里奇曾經說過:病人因沒錢而拒絕醫療,這是任何文明社會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個公民病有所醫,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每一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傮w來看,我國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應該認識到,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以民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實踐當中不斷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1.加快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立法工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完備的法律框架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居民的醫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但畢竟還處于試點階段,許多措施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開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會保障法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就沒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筆者認為,我國應制定統一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法》,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實施辦法,規定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將之嚴格納入到我國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中,明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體系

      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在政策設計上必須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籌集多渠道、費用繳納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樣化、保險服務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籌集機制

      首先要完善籌集機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堅持“低繳費、廣覆蓋”的原則,在繳費能力與醫療待遇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在實踐當中,一方面應加大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居民參保繳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配套資金保障體制,將各級配套補助資金固定下來,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中央、省級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助力度,以實際行動促進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其次要積極拓寬籌集渠道。在將政府財政撥款和救助以及城鎮居民繳費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應不斷在實踐中拓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渠道,積極引導社區經濟、企業、慈善機構、外資機構及個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斷充實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體制

      應建立健全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嚴謹長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進高效的管理網絡,構成科學簡約、調控靈敏的醫療保障管理體系,以實現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調控靈敏、服務周到的管理目標。在組織管理方面,受經濟條件限制,我國廣大縣級城市可以借鑒河南舞鋼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管理資源,借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個現實性的制度體系進行監督和管理。較大的城市和條件具備的地區,應該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專門的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同時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社會監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單獨列賬。要按照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風險防范和調劑機制,確保基金安全[2]。

      (3)規范運行機制

      首先要合理確定參保范圍,明確保障重點。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范圍主要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中的廣大城鎮居民。在保障的重點方面,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應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層次和級別的保障標準。其次要科學制定費用支付標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確定科學合理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確保支付待遇與繳費水平相適應,做到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穩運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針對醫療保障的運行特點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價,以便為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要按照管理社會化、服務人性化的原則,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有效、簡捷方便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3]。積極發揮社區醫療保障制度平臺的作用,依托社區平臺,建立醫保機構同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制度,為廣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要加快社區醫療體制的創新,形成社區醫療服務、專業醫療服務和綜合性醫療服務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網絡[4]。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調整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要想健康發展,在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政策的同時,還要積極推動醫療衛生、藥品流動體制改革。這三個方面同時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今后我國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在醫療服務市場上,要把供需雙方由“信息不對稱”變為“信息對稱”,增強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與數量進行事先判斷的能力,提高其選擇的主動性;通過建立醫藥專營制度,逐步實行醫、藥經營分離,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制度,打破醫藥不分的壟斷體制,合理控制醫藥費用水平。

      5.建立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衛生扶貧工作

      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當中,要把對城鎮特別困難人員的醫療救助作為促進城鎮居民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合理結合起來。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專項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基金,交由當地民政部門統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過成立基金會,由專門機構負責進行運營。通過此項基金,對符合醫療救助的對象進行適當救助,以使比較困難的城鎮居民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繳費參保、減免醫療費用、建立社會福利醫院及實行定額補助等辦法解決。同時,要根據醫療救助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辦法[5]??傊?要把醫療救助計劃與整個醫療保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城鎮困難居民群體因病返困、因病致窮,避免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平.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0):p677~678.

      [2]許勇勝.關于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安全管理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p35.

      篇(3)

      一、城鎮居民醫療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社區衛生服務是隨著現代醫療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衛生服務模式,在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的過程中

      由于參保人員大多為老人、小孩、并軌轉制企業的弱勢群體、失業或無業人員,因此社區醫療服務便上升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眼下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仍然不能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呈現處“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場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較多的患者對社區醫療服務能力缺乏信心。勝利街道居委會的xx主任告訴我們,居民們普遍認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醫生醫術不高,設備簡陋,生怕在社區就診“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對全科醫生持懷疑態度。

      第二,社區醫院的硬件水平堪憂。其中有不少用藥遭到患者非議。園林街道人大社區衛生服務站孟大夫稱,雖然現在社區醫院的醫療藥品范圍放開了許多,但還是沒法滿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診的大爺、大嬸們都要兩頭跑:在大醫院就診、看完病、拿著針劑藥品到社區醫院點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區醫院不具備這些設備、患者只能先在大醫院就診。這也是大多數歲數比較大的患者怕麻煩不來社區醫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調研還發現,現在社區醫療衛生的定位非?;\統,大多是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沒有對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疾病治療和疾病防止加以區別,沒有細致考慮各地醫療資源現狀,發揮作用不夠、機械地按統一標準劃分社區衛生機構。

      (二)社區醫保管理平臺建設滯后

      職工的醫療保險平臺是單位,城鎮居民醫保的組織實施網絡則可以依賴社區。實際上,每一個街道、社區都已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不負責具體操作;社會保險部門又不能隔著鍋臺指導街道、社區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這一塊業務,這樣街道社區機構等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雖然,國家召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會議,也有規劃。但是社會保險法規、醫療保障政策還不完善、需要細化,社會保險機構、醫療保障難以操作、街道社區無法律依據,對參加養老保險、登記繳費、審核、監察、責任的追究沒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設不健全,難以震懾和阻止違法行為、處罰乏力,難以維護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合法權益。人員編制、經費保障、監察辦案機構等等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社會保險、醫療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區醫療保障管理平臺目前是硬件不硬、軟件太軟。

      二、街道社區醫療保險工作的對策思考.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的推開,是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邁向全民醫保、完善目標關鍵性的一步。但勿庸諱言、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保險制度,加緊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面專項行動,按照“低費率、保大病、保當期的構思、根據城鎮居民的特點和醫療需求、以及街道社區的承受能力,合理確定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在開展養老保險擴面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居民醫療保險擴面行動,避免城鎮居民因大病造成的養老和健康風險,為城鎮居民穩定構筑雙保險機制。

      (一)城鎮居民醫保試點基本原則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則。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實際國情出發,根據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確定籌資水平,保障標準。重點保障城鎮非從業居民的住院和門診的大病醫療需求,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逐步試行醫療費用統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擴大醫療保險的受益面,確保醫療保險的長足發展。

      第二是確保自愿原則。國務院決定2007年在有條件的省市、選定2—3個城市啟動試點,明確確定地方進行試點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城鎮居民可自愿繳費、參加醫療保險,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和選擇,政府作為后盾、建立財政輔助制度、引導和幫助居民參加醫療保險。

      第三,屬地化管理原則。明確國家、省、市、縣的責任,國家確定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地方確定具體辦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統籌層次原則上參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規定,以有利于發揮現有管理體系的優勢。社會保險機構醫療保險的工作職能,貼近基層、和諧社會,從長遠考慮要積極探索適合城鎮居民特點的醫療保險辦法,大力實施“低費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勵居民參加醫療保險進而社會保險,將城鎮居民完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

      第四,統籌協調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做好醫療保障相關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標準和管理措施等的銜接,保證城鎮居民保險試點的順利進行和醫療保障各類制度的協調推進。

      (二)構筑預警、監管、處理三大網絡體系

      1.建立欠費監控預警網絡體系。建立居民參保繳費監控預警體系,由街道(鎮)、村、社區、勞動或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關對欠費居民實行直接監控,每月對轄區居民繳納保費情況進排查,督促參保居民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或醫療保險費。

      2.按經濟情況對參保居民建立分類監管網絡體系。對老、幼、轉制、合并病殘居民家庭的經濟收入進行深入細致、客觀的綜合性等級排隊評價;對經濟收入比較穩定家庭居民的繳費情況進行重點監控,存在欠費的要限期補交、不按規定繳費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級。

      3.完善參保關系監察、爭議調處網絡體系。健全完善市、(縣)鎮、街道、社區社會保險管理服務機構專兼職人員到位,實現定人、定崗、定責,條件好的可以聘請為社會保險聯絡員、成立街道(社區)調解組織,形成四級監控、爭議調處網絡,實行網絡式管理,隨時掌握轄區內的舉報投訴、爭議情況,維護參保居民合法權益,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及萌芽狀態。對參保當事人及時、滿意答復,確保不出現惡性有爭議案件或群體性突發事件。

      (三)建立執法、維權機制。

      1.加強與工會、民政、工商、稅務、公檢法、銀行等部門的互動、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形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別是對惡意欠費群眾,嚴重違反醫療保障法規的團體、機構,加大聯合處罰力度,取消其信貸款、社保、民政,勞保優惠政策享受資格等,該強制執行的從速處理,該依法處理的決不手軟,并在新聞媒體上、社區街道及時曝光,使一些違反醫療保障法規的機構或居民受到嚴重處罰。

      2.建立突發性應急機制。專門編制醫療保障關系專項應急預案、有效應對因醫療保障關系、醫患矛盾而引發的突發性,明確應急的工作組織體系、機構設置、人員分工預警機制、信息、應急保障等內容、全面提升事件處理的應急反應能力,將突發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3.完善醫療保障應急周轉金機制。建立市、縣、鎮三級應急周轉金制度,對短期內無法按正常途徑解決醫療保險基金影響醫療保險聲譽的,先由街道、社區專項資金墊付,當街道社區無力支付時,啟動市、縣級應急周轉金,確保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四)強化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能力

      篇(4)

      中圖分類號:D5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飛速的城鎮化進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社會、觀念乃至生活方式,特別是農村城鎮化之后,在原來土地上耕種、生活的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自身生存和發展問題如何保障,這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民生問題。本文試就如何建立失地農民保障機制做一探討。

      1.建立失地農民保障體系的指導思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社會公平公正的思想。

      以人為本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制度設計的基礎,社會保障機制應充分體現出對失地農民人的價值的尊重,保障失地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社會公平公正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更是作為公共產品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依據。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在作為對失地補償的同時,更好的發揮保障的作用,就必須要體現社會公平公正。

      2.現有失地農民保障體系的方式和內容

      失地農民問題已經從局部地區的個別問題發展成為普遍存在的重大問題。針對如何對失地農民是生活和發展進行保障,各地也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以下幾種模式。一是是將失地農民納入現行社會保障體系之內,如城鎮社保或農村社保體系;二是針對失地農民這個特殊群體建立不同于城鎮或農村社保的專項社會保障制度,三是將失地農民納入商業保險。

      3.存在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對如何建立失地農民保障體系,國家并沒有具體的政策來指導,各地都是以有限的經驗來探索,這就導致現有的保障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3.1各種保障體系并存,沒有統一規范。

      各個地區自行制定失地農民保障體系,這樣保障體系的水平高低基本取決于當地政府官員的水平高低以及主觀意愿,潛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風險很大。在當今信息發達的社會,各地不同的社保體系都會被失地農民用來進行比較,而且往往以自身之不足來衡量他人之優勢。當失地農民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時,將會引發很大的社會風險,不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建設和諧穩定的發展。

      3.2失地農民保障體系不全面、不系統,沒有解決農村和農民的長遠發展問題。

      目前現有的失地農民社保體系一般只涉及了農民的養老問題,與城鎮職工社保體系相比,醫療、工傷、生育、就業等基本沒有涉及,對于失地農民中的青年農民來說不夠公平,對于老齡農民來說也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制度。這種制度導致了事實上失地農民基本權利的喪失,農民看不到發展的前景和希望,最終淪為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生存的技能的社會”二等公民”。

      3.3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缺乏法律規范,在操作運行層面沒有制度保障。

      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新問題,我國在應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在法律層面有些滯后。失地農民從失地之始,就缺乏一個可執行的農民權益維護、補償制度。一部《土地管理法》只能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則,并不能完全解決具體問題,而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可執行性也值得懷疑。繼而到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環節,國家更是沒有有關的法律文件。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后不僅損害了失地農民的利益,也讓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受阻。

      4.建立系統的失地農民保障體系

      4.1從法律層面進行規范,確保政策的可執行性。

      首先,要認識到失地農民已經是我國社會現階段一個數量不在少數的群體,失地農民問題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在有關法律中明確提出這個概念,并在涉及到的各部法律中提供法治保證,確保農民在失地過程以及失地之后的各個環節都有法可依。其次,在各地制定具體執行的政策標準時,也需要從立法角度給與規范和指導。最后,在牽涉到對失地農民權益保障進行立法的問題時,政府需要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4.2做好基礎保障,保證農民生存權。

      農民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在失去土地之后,基本上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建立失地農民保障體系,給與失地農民征地補償,首先要解決好基礎保障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4.2.1居住問題。農民土地被征收,同時伴隨的是原有自建住房也被拆除。所以,在進行補償時,最基礎的就是解決農民的居住問題,即按照一定的標準給農民還建住宅,滿足其居住需求。

      4.2.2養老問題。失去土地的農民基本喪失了經濟來源,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多數農民并沒有農業生產之外的謀生技能,特別是對于老齡人口來說養老問題更是迫切。因此,必須將失地農民統一納入城鎮養老體系,同時根據失地這個特殊原因對養老金由財政進行補貼。

      4.3規范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民發展權。

      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都考慮到了養老的問題,但這只是滿足了失地農民的生存權,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必須要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做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說,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城鎮居民,必須要統一納入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城鎮社保標準建立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同時,作為弱勢群體,也需要建立除社會保險之外的福利制度和救助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給與失地農民真正的保障。

      4.4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彌補常規社保不足。

      針對失地農民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彌補常規社保的不足,更好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體現社會的公平和公正。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把著眼點放在農民的長遠發展上來。筆者設想以下幾種制度創新來彌補常規社保的不足。

      4.4.1完善農民土地征收補償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住宅還建之外考慮土地置換補償。而在補償標準上要提格按照第三方土地估值來公平公正的給與補償,并且還要考慮不同位置土地的價值、增值潛力的不同而給與補償,讓失地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獲益。

      4.4.2繼續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對于土地被征收之后,除了居住補償之外,可考慮為集體經濟保留部分商業建筑,失地農民按人分配一定面積,由村委會統一管理,按年分配租金;或農民以可分配商業建筑面積入股來分紅。這對于失地農民來說是一個長久穩定的收入,相當于失地農民仍然在土地上得到收益。

      4.4.3建立失地農民社?;?。以土地征用后的部分補償金、一定比例的土地增值收益為主要來源,輔以政府財政撥款和基金收益等,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也可以鼓勵失地農民將土地補償款投入到基金中,由專業機構或財政部門設置管理機構進行例如國債購買等的投資,為失地農民提供穩定的投資渠道和長期收益,避免補償金的濫用,解決失地農民因自身所限沒有投資渠道的問題。

      4.4.4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和創業。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參考城鎮下崗職工,給與就業政策優惠。由財政出資委托專業機構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增強其再就業能力。同時,對于接收失地農民就業的企業,在稅收、工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部分減免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促進企業吸收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積極性。對于再創業的失地農民,除減免各項費用和稅收外,還可以為其低息提供小額貸款以加大扶持力度。

      5.結語

      建立公正公平、以人為本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維護失地農民生存和發展權利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需要。在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完善有關政策和制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做好基礎保障的同時進行制度創新,保障廣大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建立符合和諧社會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篇(5)

      選擇”洽談會成功舉行

      本刊訊(通訊員 古麗丹) 2月10日,為期3天的2012年南寧春季大中專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在南寧市人才市場落下帷幕。本次雙選會主要面向2012屆大中專畢業生,共有265家企事業單位進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10183個,入場求職人數16283人次,在會上達成初步就業意向的約32%。

      柳州市規范并適當提高市本級

      社會公共管理行政事業單位編外

      聘用人員工資待遇

      本刊訊 (通訊員 李 杰 黃四鋒) 隨著柳州市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城市管理職能增強以及部門職能加大,市本級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了一定數量的編外社會公共管理人員。柳州市近日召開常委會,決定從2012年起規范聘用人員工資待遇,并逐年適當提高聘用人員月工資標準。

      該市將聘用人員分為協管員崗位、行政事業單位輔助崗位、工勤服務崗位三個大類別進行管理,聘用人員的月基本工資標準按柳州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計發,實行動態調整機制,即:當年調整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下年度元月起調整聘用人員月工資標準。實行年度考核制度,對不勝任工作的解除其聘用關系。該市還落實聘用人員應繳納的五項社會保險費,解除聘用人員的后顧之憂,個人繳費部分根據相關規定由聘用人員個人承擔,并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單位繳納部分根據經費來源渠道,由財政或單位按照每年柳州市社會保險最低繳費基數核定和繳納。另外,各城區也將參照市本級的標準執行。

      東興市2011年企業

      養老保險事業飄紅

      本刊訊(通訊員 孫景林 唐滿國) 2月8日,筆者從東興市企業養老保險通氣會獲悉,該市2011年企業養老保險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共按時足額給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300萬元,發放率和社會化率均達到100%;二是全年累計參保人數10345人,完成任務的102.4%;三是2011年征繳企業養老保險費4690萬元,任務完成率132%;四是將1885名離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社區管理服務率達100%;五是為未參保集體企業達到退休年齡的職工辦理了養老保險手續,并從符合條件當月起為他們辦理了退休領取養老金手續;六是在2011年春節前完成了全市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增資調整工作,并在節前通過銀行發放到離退休人員手中,通過調整,該市企業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2010年的1068.39元提高到1224.58元;七是“五險合一”工作順利啟動,通過對全市所有參保人員各項信息進行了仔細比對,完成了信息采集和系統完善工作。

      欽州市人才小高地

      “特區”效應顯現

      本刊訊(通訊員 劉 經) 欽州市依托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和優勢企事業單位,先后建設了自治區級、市級人才小高地共11個。據統計,該市人才小高地建設啟動以來,引進國家級、省級專家8人,教授20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碩士研究生195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優勢明顯的高層次人才群體。

      近年來,該市人才小高地共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80多項,其中,與海洋保護、開發利用相關課題26項,發表與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相關科研學術論文50余篇。2010年12月31日,以堿回收系統為關鍵的化學機械漿廢水低排放技術列入國家環保部2010年度《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坭興陶窯變燒制項目獲自治區科技廳立項扶持開發,坭興陶干法成型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研發項目,坭興陶“高鼓花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凌云縣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

      本刊訊(通訊員 陳德惠) 2月1日―16日,凌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人員分別深入鄉(鎮)、村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

      據悉,在宣傳期間共播放有線廣播5天,拉掛橫額標語8幅,發放宣傳畫1萬份、宣傳小冊子1.5萬冊、宣傳單2萬余份,覆蓋范圍達到了80%,為該縣即將啟動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靖西縣邊民大培訓工作成效顯著

      本刊訊(通訊員 楊忠敏) 自2009年以來,靖西縣大力開展邊民大培訓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2009―2011年底,涉農部門已組織邊民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8194人。該縣定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組織邊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705人。幾年來,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2467人。其中,初級2261人,中級及以上206人。

      2011年,該縣就業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辦班112個,培訓各類人員5585人。其中,邊民3926人,下崗失業人員87人,創業培訓53人,在崗提升培訓315人,農村黨員285人,被征地農民培訓275人,水庫移民培訓84人。計劃生育家庭、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等其他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560人。核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588人,實現了“十二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2012年,靖西縣人社局創新工作方法,針對邊民培訓意愿,舉辦電工、挖掘機駕駛員、汽車修理工、農用運輸駕駛員、商品營業員、收銀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邊民574人。目前,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仍在繼續進行。

      上思縣社保廣覆蓋擴征繳惠民生

      本刊訊(通訊員 陳禹存) 2011年,上思縣以深入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為契機,積極構建社保安福工程,社會保險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實現養老保險參保11850人,其中,擴保 1239 人,下崗失業人員接續保險繳費1500多人。養老金支出6693萬元,享受待遇人數 4920人。在城鎮職工失業保險方面,全縣參加失業保險10552人,共征收失業保險費443萬元,共發放失業保險金90多萬元,發放物價補貼3萬多元。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方面,參加醫療保險68616人,收繳醫療保險費2020萬元。在工傷保險方面,參保人數15655人。其中,農民工參保2553人,基金征繳總收入120萬元。在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截至2011年12月底,共發放養老金2萬元,享受待遇人數20351人,發放率達98.1%。

      容縣成立社會

      保險事業管理中心

      篇(6)

      中圖分類號: F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3)04-0022-005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集體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由此產生。土地被征用后的農民,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居民,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村民,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社會群體。[1]據專家估計,1990—2003年的13年間失地農民的數量超過6500萬人,而且每年以250~300萬的人數遞增[2],2020年我國失地農民總數將達1億人以上。伴隨失地農民數量的逐年增長,貨幣賠償、就業安置、拆遷補償不到位或者不盡合理,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3-4]

      在分析現有失地農民安置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綜合比較現有安置方式的優缺點,以集中區為例,設計包括保障、補償及安置等多種方式的綜合安置體系,并對上述體系進行可行性分析與優勢評價,提出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城市化進程中農地征用制度的缺陷與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進程中農地征用制度的缺陷

      從1990年代開始,我國土地資源進入市場,推進市場配置、要素配置,形成了《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其中《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土地的征收按照原用途給予補償,即土地轉為他用的增值收益歸征用者所有,這是現行土地政策的主要缺陷。[5]這種“土地轉用的增值收益歸征用者所有”的制度設計往往會誘使地方政府有較強的過度征用土地的欲望,從而出現資源配置的效率損失。[6]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及用地規模的不斷增長,土地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失地農民就業難、補償低、社保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表現在征用補償權利上,始終忽視了農民的參與權利。[7]在城市化進程中,征用農村土地的過程實質是國家、集體和農民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的過程,其結果是政府獲利最多,集體居中,農民最少。[8]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如果以被征用土地的出讓價(即土地出讓金)加稅費為征地收益,農民只得其中的5%~10%,農村集體獲得25%~30%,60%~70%為政府及各級部門所得。[1]因此,在土地征用的過程中,作為土地的出讓方,農民的經濟權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2001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先后在全國19個城市進行征地制度改革試點。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結果顯示,56.3%的失地農民認為征地后生活有所降低或有很大降低。關于失地農民“受償意愿”的實證研究表明,由于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忽視農民的“受償意愿”,強制征地與低價補償導致社會矛盾與沖突大量發生的同時,也提高了征地過程中非市場性的交易成本,刺激了土地資源和巨量資本的錯誤配置[9],從而導致土地的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1999—2007年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7.2%,但人口只相應增長了4%,而且失地農民城市化進程滯后,形成了大量“偽城市化”的農民。

      (二)城市化進程中農地征用制度缺陷形成的原因

      1.農地征用的政府壟斷性與強制性

      我國土地產權體系建立在公有制產權基礎上的國有和集體二元產權制度之上。農地征用具有政府經營性質,其過程是將集體土地依法征為國有后在土地市場中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出售,從而由農民經政府最終進入市場,實現土地價值的增值。[10]

      由于地方政府對其所轄的農村集體具有一定程度的管理權,在與農村集體的經濟博弈中處于絕對有利地位,通過壟斷土地交易價格可以實現其城市經營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形成了農地征用的政府性壟斷,導致土地的出讓價格并非市場配置資源的運行結果,土地依賴性最強的農民意愿并沒有體現,其主體利益受損。[10]對比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我國農地征用補償費用所依照的是《土地管理法》設定的依據農地農業生產產值計算的非市場價格,并不是由土地市場化的供需雙方所共同決定的。農地征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強制性,農民產權主體沒有選擇的自主性,更不可能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9]

      基于上述分析,在全國土地市場壟斷競爭及分稅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依靠其對土地資源的絕對支配權,出于對政績的強烈追求而出讓土地[11],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工業化最有效的引資方式。在非市場化低價征地補償條件下,政府利用低成本土地要素的投入帶動經濟發展。這種內在動力是造成農民產權主體受損、農地征用前后巨大價格差的直接原因。

      2.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安置的功能性替代

      對于土地征用補償的理論依據,學者們先后從既得權、恩惠、公用征收、社會職務、特別犧牲以及農地價值與功能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我國征地補償屬于不完全補償,且補償范圍和標準也比世界其他國家偏小偏低。[12]201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刪除了現行法律中“按土地原有用途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總和不得超過前三年平均年產值30倍”的內容,提出了“無上限補償”的原則,然而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確定補償標準。從農民意愿的角度,征地補償的比例應大幅提高。但土地農轉非之后的自然增值,來源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而體現此增值的地價增長,應當歸社會所有而不應當歸原農地所有者所有,也不應當歸農轉非之后的土地使用者所有,失地農民補償比例的提高也受此限制。

      因為農地征用具有政府壟斷性與強制性,農村集體土地市場存在著政府失靈,而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須承擔起對失地農民的政府責任。而這種責任應體現在農地征用時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滿足土地對農民的功能性依賴。要讓農民放棄土地經營權,就要保證農民得到的補償不低于耕種土地收益,而耕種土地收益除了包括現有法規規定土地自身的產出之外,還應包括土地為農民提供的失業、養老保障等方面的利益。因此,在失地征用的過程中,失地安置必須實現對土地的“功能性替代”。土地征用的啟動、公告、征收方式、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等所有環節的確定都應該體現農民對土地的功能性依賴;此外,所有的補償都應確定一個相對為多數人接受的標準,這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的盲目征用。

      二、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安置體系設計與分析

      (一)城市化進程中現有失地農民安置方式比較

      在多年征地安置的實踐中,我國對失地農民的安置方式由建國初期的以招工安置、置地安置為主逐漸發展為1990年代以來以貨幣安置為主,輔以社會保障安置的方式。[13]近年來,各級政府紛紛開始嘗試一些新的安置方式,如入股安置、留地安置、社會保障安置等,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14]現有的各種安置方式在安置效率、執行難度、政策公平性、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以及其生產生活的可持續方面均有差別,如表1所示。

      目前失地農民安置的效果不佳,主要是因為征地制度及不同征地安置方式存在一系列問題。集中區目前人口為12.5萬人,未來要建成200萬人口的城市,必將帶來大規模的征地拆遷,拆遷安置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通過對現有安置方式的比較分析,有助于尋求一條更加合理有效的安置途徑。

      (二)“三位一體”的綜合安置體系設計

      比較各種安置方式的優劣,現有的各種安置方式其實具有不同功能,如社保安置具有保障功能,貨幣安置具有補償功能,就業安置具有安置功能。一個科學合理的安置體系應當在既能保障失地農民當前的基本生活,又能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兼顧政府的財力負擔。因此,對失地農民的安置應根據土地滿足農民的不同功能,按照“先保障、后補償、再安置”的原則,即首先對失地農民進行法律、居住及社保等方面的保障,使農民沒有后顧之憂,愿意出讓土地;其次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主要是對農民土地當期收益與住房等補償金去除保障環節中的農民應承擔的部分進行貨幣補償;最后是安置,采用以就業安置為主、其他安置方式為輔的多種安置方式,進而建立包括保障、補償及安置等多種功能的融合多種方式的“三位一體”綜合安置體系,依據失地農民的不同意愿,靈活采用各種保障、補償及安置方式的不同組合,讓被征地農民分享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成果。下文以江北產業集中區為例,具體說明體系的內容。

      1.先保障。(1)法律保障。制定《江北產業集中區失地農民安置管理與實施辦法》,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賦予農民集體土地后期收益權,保障安置費用的分配和管理。(2)居住保障。規劃在集中區內河周圍按照城市社區的要求建立失地農民安置社區,在征地前即完成社區建設,如不需要住房可采取貨幣化補償的方式。采用優惠獎勵的措施減少征地拆遷中的阻力,鼓勵按時搬遷,以保證征地拆遷的順利進行。(3)社保保障。根據被征地農民的不同年齡段,實行分類保障。按照一定比例,從政府將土地市場化后獲得的出讓金中提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風險準備金,并引入市場機制,由專門的基金管理機構運營。

      2.后補償。在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后,對補償標準與補償分配作以下調整:從城市居民的角度,制定失地農民補償標準,提高分配比例。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房屋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減去失地農民保障資金的出資部分,確定符合城市居民要求的征地補償標準,同時相應調整補償資金的分配比例。

      3.再安置。(1)就業安置。集中區在初期將著力承接與發展引進容易、帶動力強的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這為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提供了有利條件。建立“失地農民”登記制度,實施再就業培訓“陽光工程”,保證失地農民能夠順利就業。(2)入股安置。以自愿為原則,以家庭為單位,將失地農民的土地使用權作為股份,交由政府統一管理,每年按土地比例分紅,不愿意采取入股安置的采用貨幣化補償方式。首先,集體經濟組織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確定內部組織;其次,清產核資,界定股東,量化股權,制定利潤分配方案;再次,與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從征地開始即支付紅利,具體金額可參照當地土地流轉價格;最后,進行股權管理和分紅。(3)觀念安置。利用各種途徑廣泛宣傳設立集中區的重大意義,使集中區人民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加強失地農民的身份認同感,自然產生強烈的幸運感、幸福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自覺形成人人期盼集中區快速發展、個個爭取為集中區建設貢獻力量的良好局面,主動適應城市生活,真正實現城鎮化。(4)發展安置。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將失地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等對待,構建城市居民與失地農民均能接受的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

      (三)“三位一體”的失地農民安置體系特點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安徽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皖政〔2009〕132號),集中區的征地補償標準參照和縣II(姥橋鎮、白橋鎮、沈巷鎮)的補償標準,即農用地為30800元,建筑用地和非農用地為15400元。如果采用貨幣安置的方式,不能解決農民的長遠生活,而且隨著集中區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將產生大量的工作崗位,有利于集中區人口的集聚。因此,為了實現快速城市化,同時保障失地農民的長遠生活,實現土地對失地農民的“功能性替代”?!叭灰惑w”的綜合安置體系具有以下特點:(1)尊重失地農民的意愿。上述安置體系包括社保、居住保障,滿足土地的社保功能與居住功能,充分考慮被征地農民的意愿,使得農民愿意土地被征收。(2)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以就業安置為主,輔以入股安置,替代土地的社保功能與就業功能,以集體土地使用權入股的方式,并且通過培訓盡快就業,使失地農民得到可持續的生活保障,從而保證農民利益不受侵害。(3)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以觀念安置與發展安置相結合的方式,促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有利于加快集中區的二、三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優化與城市化進程。

      三、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安置的對策建議

      通過比較現有各種失地農民安置方式,按照“先保障、后補償、再安置”的原則,建立以就業安置為主、其他安置方式為輔的“三位一體”綜合安置體系。在論證綜合安置體系的可行性與優勢評價后,應該從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的構建、失地農民的培訓與就業工程的實施以及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彌補現有農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一)制定失地農民安置的法律和政策,做好法律保障與觀念安置

      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的制定來解決農民征地過程中補償標準偏低導致農民利益受損的問題。征地補償標準是農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首先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文件規定,失地農民安置的具體實施辦法,以便依法規范征地,做好法律保障。保護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上訴權等合法權益。實現“征供”協商制度,對于無法達成“征供”協議的,可以通過司法機關和政府有關部門等第三方的協調或仲裁等方式解決。其次,認真調查研究,總結征地制度改革中的各種模式,開展試點示范,宣傳推廣典型經驗,逐步使征地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最后,加大政策宣傳,做好觀念安置。同時,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土地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改變目前政府在農地征用中的強制性和壟斷性。

      (二)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做好社保保障

      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包括最低生活、醫療、養老、失業、住房和就業等方面保障,否則就無法實現與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為此,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于失地農民大多理財能力較差,在提高土地補償金的同時,進一步引導農民拿出部分土地補償金,按年齡段分別投保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并將其納入城鎮最低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其次,明確規定征地主體須建立按一定比例從土地收益中提取專戶儲存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由專門機構進行資金的管理,構建多元化的社會保障儲備機制,這樣也可以讓失地農民分享到土地轉讓帶來的價值增值,保證他們擁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再次,按照實際安置成本,建立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分別從土地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失地農民風險基金,充分體現社會保障的公益性。

      (三)構建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做好貨幣補償與入股安置

      在當前社會就業壓力較大、農民普遍缺乏高水平勞動技能和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作為農民的最后一道保障線,一旦失去便意味著其失去生存與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須構建一種合理的補償與利益分享機制。首先,統一征地中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基礎,逐步完善并確定所征用土地的片區綜合價格,提高失地農民與農村集體在土地出讓金中的分成比例,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其次,引入市場機制,合理確定土地入股分紅價格,價格的制定應參考周邊地區土地流轉的價格,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保障土地分紅的順利發放。

      (四)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工程,做好就業安置

      通過職業技能培訓不但可以提高農民就業、創業的機會和成功率,而且還能培養農民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為更多的失地農民樹立榜樣,成為帶動失地農民發家致富的帶頭人。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實施培訓與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建立失地農民培訓基金,開展針對集中區未來主導產業需求的培訓計劃,大力激勵引入企業就地雇傭集中區的失地農民,在稅收、工商等方面給予相應獎勵。其次,建立專項的失地農民創業基金,對選擇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可提供專項小額貸款,并在稅收、工商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最后,把失地農民的培訓與城鄉結合部農民的培訓相結合,使農民逐步脫離對土地的功能性依賴,為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宋斌文,樊小剛,周慧文.失地農民問題是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問題[J].農業經濟導刊,2004,(5):22-24,39.

      [2] 駱正清,童義俊,陳正光.合肥市與常州市失地農民補償安置和社會保障政策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7,(6):41-43.

      [3]李俊峰.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透視[J].社會科學輯刊,2005,(4):82-85.

      [4]凌文豪.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J].經濟問題,2010,(2):99-102,120.

      [5]光.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產權的實施和保護[J].管理世界,2007,(12):31-47.

      [6]唐沿源.對我國土地非農化問題的經濟學分析——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角度[J].經濟經緯,2011,(4):116-120.

      [7]傅璟.中國城市進程中農地征用與補償問題[C].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魏洪秀.農民利益表達與農村政治發展[J].齊魯學刊,2012,(3):98-101.

      [9]顧洪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受償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0]強真,孟旭光.我國農地征用運行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2006,(3):23-25.

      [11]張莉,王賢彬,徐現祥.財政激勵、晉升激勵與地方官員的土地出讓行為[J].中國工業經濟,2011,(4):35-43.

      篇(7)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工業區、開發園區建設征地拆遷及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加大(雖然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但政府可以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將集體土地征用為國有土地),在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基礎上,作為1種生產資料,能為勞動者提供基本的食品,同時我國現行的農地制度也能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承載著農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的雙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不僅意味著農民失去生活來源,而且意味著農民失去了其收人主要來源的職業。被征地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決定了就業安置途徑艱難,同時大多數農民對現金消費的短期化行為導致貨幣補償根本無法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因此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對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障社會和諧發展,促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1、國內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體系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各地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也各有特色,總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1.1嘉興模式:土地換保障

      土地換保障是指在規劃區范圍內的農戶,將自己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一次性流轉給政府委托的土地置換機構,由土地置換機構為失地農民符合條件的現有家庭成員統一辦理各項社會保障,土地置換機構將根據土地管理部門規定的失地農民的安置費、土地補償費、水利設施費、撤組轉戶費等費用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1. 2南海模式:土地換股權

      1992年,廣東省南海市(現為佛山市南海區)在全市范圍內逐步推行集體土地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折成股份分攤給農民,實現農民土地權利由自然形態向資本形態的過渡。

      1. 3蕪湖模式:農村建設用地入市

      該種模式中鄉鎮既是土地流轉的組織者,又作為中介人具體參與到流轉之中,農民按年分紅,分享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

      1. 4咸嘉模式:留地安置,綜合開發

      湖南省長沙市咸嘉湖模式的具體做法,概括起來就是“三集中、三統一”。①集中管理全村土地,統一進行拆遷補償;②集中安置農民住宅,統一進行綜合開發;③集中使用土地補償安置費,統一安排農民生產生活。小區管委會對征用地塊的土地補償費和勞動力安置費進行集體統籌管理和使用。

      2、臺州市失地農民現狀分析

      2002一2007年的6a間,浙江省臺州市市區共征用土地6 425 hm2,其中征用的耕地面積為6 428. 4 hm2,占征地總面積的71. 14%,年均征用土地1070.8 hm2,失地農民人數達9. 78萬人次。國家實行土地宏觀調控政策,但臺州市人民政府從經發展角度考慮,對市區用地指標進行政策傾斜,加之市區加大了土地開發整理工作,臺州市區用地指標穩中有升,被征用土地、失地農民人數呈逐年增加之勢,而人均耕地逐年減少,2007年耕地面積僅0. 026 7 hm2/人(表1),失地農民養老社會保障壓力日益增大。

      2. 1失地農民基本狀況

      為了準確分析臺州市區失地農民的現狀及其影響,作者在3個不同鄉鎮的10個村社隨機抽取300戶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為確保調查質量和真實了解農戶在土地征用方面的情況,對樣本戶全部采用入戶調查的方法,通過觀察了解農戶的生產生活情況,準確全面反映失地農戶的實際情況。

      在調查的樣本戶中,共計1 088人,其中,女性548人,占總數的50.8 %;男性540人,占總數的49.2 %。按被調查農民的學歷劃分,被調查農民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544人,占50%;初中學歷324人,占30. 15 %;高中學歷133人,占12. 22%;職高學歷4人,占0. 37%;中專學歷32人,占2. 94 %;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47人,占4.犯%。家庭人口以3 }5人為主,占80. 73 % , 2人及以下家庭占13. 95%;家庭人口5人以上僅占5. 32%。調查對象中有職業技能的人數不多,而且多是駕駛、泥(木)工活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專業工種。

      統計調查資料顯示,接受調查的農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到被訪問者的50%。該結果明顯受訪問過程中被調查對象選擇的影響。因為臺州市農民在外從商較多,農村青壯年勞力大多已外出,采訪對象多為老人和婦女,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較低。也就是說,樣本中所示的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表明此地區的整體教育程度低。因此,盡管當前總體上農戶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該次調查受樣本戶選擇方面的影響,農戶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大。由于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缺乏從事第二、三產業所需的技能,因此很多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后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表2)。

      2. 2失地農民就業情況

      在所調查的300戶農戶中,共有勞動力664人,其中無業或失業人員125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9%,他們都是在征地后找不到工作或是沒有找工作的人。其余自己就業的539個勞動力中,自己聯系找到工作的為21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1%;通過親友或其他關系找到工作的為17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6 %;安置就業只有86人,占被調查勞動力人數的13%;而通過職業介紹機構或者通過電視、報紙的招聘廣告找到工作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別為3%和2%。 轉貼于 調查農戶勞動力就業表現出以下特點:①失地農民無業和失業情況較為嚴重。②自謀職業依然是失地農民實現就業的主要途徑。③農民獲得就業信息的主要來源主要是親朋好友或熟人介紹,職業中介機構和宣傳傳媒所發揮的實際作用有限。④受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制約,招工安置對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作用和意義日趨降低。⑤臺州市區土地征用后失地農民的就業面臨著供需脫節的突出矛盾,其未來前景不容樂觀。⑥從就業流向看,第一產業就業的失地農民數量大量減少。在征地后仍然有工作或者找到新工作的農民絕大多數完全脫離土地,離開第一產業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許多農戶有償把未征用的土地交由集體組織統一出租給政府經營,只有不足20%的失地農民仍然在第一產業就業。⑦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失地農民人數增加比較明顯,總量超過80 %,而且仍然表現為不斷增加的趨勢。這部分農民就業適應能力相對較強,他們或者做點小生意,或者從事進人門檻較低的建筑和服務等行業。在二、三產業中,房屋租賃是臺州市區失地農民收人的1個重要來源。臺州市區位于臺州中心城區,作為沿海地區其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發展快速,再加上臺州市區本身經濟發達,吸引了大批外來打工者,形成了大規模的流動人口,這些流動人口需要有落腳之地,所以房屋租賃有長期有效的市場。所以,對于臺州市區的失地農民而言,適應上述市場需要,出租房屋已經成為他們穩定收人的主要來源。

      3、臺州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機制

      根據浙江省對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臺州市區實際情況,從以下幾方面創新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長效機制。

      3. 1創新失地農民養老參保新模式,實行“即征即保”

      對被征地村的農民一律實行“即征即保”。目前失地農民社保按照自愿的原則進行,造成大部分失地農民,尤其是經濟較落后鄉鎮失地農民只顧眼前利益,不自愿辦理社保。但從長遠角度而言,不建立長效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機制,“三農”問題難以解決,今后必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穩定問題。同時,要根據各部門的職能分工,制定相關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實保障工作的具體流轉程序。勞動保障、國土資源和財政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密切配合,促進“即征即?!惫ぷ黜樌归_。“即征即?!惫ぷ鞑坏轿?,社會保障部門可不予出具相關證明,國土資源部門也不得辦理被征地村的土地征用手續。

      3. 2創新失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籌集機制,穩固資金渠道

      3. 2. 1政府支出部分計入土地出讓底價,建立財政社保專戶在“即征即?!边^程中,政府出資部分要及時進人被征地農民社保基金,確保到位。對目前尚未到位的政府承擔資金,已經超過了規定的應到期限,督促各級政府抓緊在短時間內實現到位。但從臺州市區、浙江省乃至全國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情況來看,由于原有操作模式中,政府出資部分往往規定從年度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而各地政府基本沒有提取這筆資金,挪作他用。因此,創新失地農民社會養老資金籌集機制,將政府支出部分計人土地出讓底價,土地拍賣成交后,由國土資源部門代收代繳,直接劃人財政社保專戶,??顫L存使用,這樣就能保證失地農民社會養老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納人征地成本的社保資金標準按一次性補繳金額進行測算。

      3.2.2征地補償全面實行區片綜合價,落實被征地農民權益維護責任針對當前工業用地招拍掛后地價大幅上升的新情況,按照群眾生活水平不降低的要求,提高征地區片綜合價,并擴大征地區片綜合價覆蓋范圍。適度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土地出讓收人的使用必須首先確保足額支付征地和拆遷補償費、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補貼支出。按照有關規定將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納人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以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利益,落實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土地補償費視各村集體經濟實力情況,原則上留在村集體,用于支付村集體繳納部分;土地安置補償費除用于支付社保資金個人繳納部分有結余的,再發放到被征地農民手里。

      3. 3創新失地農民養老參保新機制,實現公平公正

      篇(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parts of our country are handed out the social security card, but these social security card "apart all over," not in the national scope and general, give the people with different medical endowment insurance continue to bring inconvenience, etc. And this year, China's most popular news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clubs and the man who decisions in social security card loading financial function news. A small, social security card, but it is more than citizen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big, the future every one of us pension, medical treatment, unemployed, inductrial injury, birth five kinds of social insurance capture expends, submit an expense account, pay the and so on, all need through this card to achieve.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card; Financial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D92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社??虞d金融功能是社會保障信息一體化建設的重大進展,對老百姓最明顯的好處,首先是社保卡將實現“五險合一”和異地使用的功能。以往,社會保障體系中,每個人手里有多個存折、卡,比如養老金的領取有專門的存折或者卡,看病得用醫???,領失業保險或者享受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相關待遇,也是各有各的憑證。然而加載金融功能后,未來社會保障卡將是多功能多領域跨區域使用,除了已有的醫療保險費用可即時結算外,領取養老金、失業保險金以及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待遇,都有望通過這一張卡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解決。在此我結合現有社??ǖ膶嶋H狀況,做以下調研分析:

      一、醫療異地結算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異地就醫的客觀需求不斷增長。然而,由于目前我國醫療保險采取的是本地化管理模式,異地就醫管理缺乏全面統一的政策標準和管理辦法,異地就醫難。在我國,大多數地方參保人員異地就醫時,需要由本地三級醫院開具轉院證明,然后進行外地就診。在治療結束后,拿發票、住院明細、病例、轉診單、身份證到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進行審核報銷。除此之外,異地就診時還需要參保人員預先墊付費用,會造成巨大的支付壓力。面對這些種種問題,具體建議如下:我們可以通過銀行網絡實現社保卡異地就醫,銀行通過銀聯網絡已經實現全省乃至全國互聯互通,銀聯系統本身具有自己完善的網絡和終端體系,社??虞d金融功能后,我們首先至少建立省級的統一的醫保政策標準和管理辦法,并以銀聯的網絡為基礎,同時在局部各地市利用現有系統和網絡,采用統一技術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傳輸和資金結算兩大功能。各地的社保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只需要和這個平臺對接,就能滿足參保人異地就醫的需要。同時各個地市的醫保經辦機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快融合到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中,逐步統一全省基本醫療保險藥品、診療項目和疾病病種編碼,統一門診慢性病種,規范異地就醫結算、基金劃轉的業務流程。

      二、養老異地銜接問題

      目前,社會保障卡主要用于醫保結算。然而,社會保障的范圍不僅僅是醫保,還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等。

      當今,無論你是想跳槽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或者是退休后想到別的地方養老,異地養老保險轉移手續很難順利銜接。以前的養老轉移手續復雜繁瑣,需要參保人員提供各種轉移手續、開具各種證明,在兩個城市之間來回好幾趟也不一定能辦妥,給參保人員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社??尤虢鹑诠δ芎螅绻愀鼡Q工作城市,社保關系的轉移、接續也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可以利用銀聯網絡搭建互通互聯的網絡平臺,并且搭建跨地區的交換接口,從技術上能夠提供全國社保轉移、接續的技術環境。這樣我們就可以手持一張社保卡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查詢個人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各種險種的繳費情況并辦理保險轉移、領取退休金等相關的社保業務。

      三、就業信息異地資源共享問題

      現階段就業問題已成為我國民生一大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信息的不流通性和目前我國仍然缺乏全國性的統一標準造成的,因此,社會保障一直都無法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并銜接,全國性的人員流動因此大受限制。全國社保卡的統一標準后,為居民社會保障在全國范圍的流動提供了基礎,將大大有利于人才的全國流動。

      如何建立起一份個人的電子用工檔案并實現資源共享,對國家及百姓來說至關重要,我們以后只要手持一張社???,通過銀聯網絡搭建的可以互通互聯的網絡平臺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查詢自己的基本個人簡歷及用人單位的用工情況,這就無形中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就業信息平臺,個人的用工情況面向全國,用人單位只要通過這個平臺就可以查詢人員情況,切切實實的解決了單位用人荒的難題。而個人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單位用人狀況,不但可以解決就業問題,還可以通過社??ǖ馁Y源共享及法律效應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個人權益。

      四、結 語

      今后人社部門還將不斷地積極探索社會保障卡的跨地區和跨領域的應用。隨著全省性、全國性數據中心和信息平臺的建立,跨地區養老保險轉移、異地就醫、退休人員管理以及公共就業服務等政策的實施,我們將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卡異地使用,與此同時,在惠民、利民、便民的基礎上,人社部門還將與其他政府職能、社會事務等部門進行跨行業合作,擴展社會保障卡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社保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實現多卡合一、全國通用,只是社??ǖ牡谝徊?。社??ǖ漠惖剞D移使用有利于打造和諧的社會秩序,人人有社保,人人都能夠自由轉移,人與人之間就有了更多的平等了,平等了,必然產生和諧,可以說一張小小的社??ㄊ枪裥腋0l展的需求,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求,是城市人口合理流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崔曉火;;社??〝U容之后[J];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34期

      2、孫天琦;;日本強調“金融為地方做貢獻,強化緊密聯系地區型金融功能”的有關情況[J];西安金融;2006年05期

      篇(9)

      “三農”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其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中心則是土地問題。在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農民就業、醫療、養老等保障體系之前,土地必將是“農民社會保障的載體”。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政府部門征地權的濫用以及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失地農民成為無地、無業、無保障的社會弱勢群體,如何解決失地農民保障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失地農民的現狀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土地是農民一切生存的希望和資本,扮演著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耕地被征用,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失地農民。

      有關資料表明(注:《2000多萬農民下崗誰來關心失地農民的命運?》)。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至少造成我國農村2000余萬農民“下崗”。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0年至2030年間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失地或半失地農民將超過7800萬,這意味著失地農民的隊伍將繼續擴大。

      據本人實地調查,福建泉港區2005年可耕地面積9.81萬畝,人均耕地0.29畝,自新土地法實施以來經批準農轉用面積6924畝,已征用耕地5637畝,隨著項目的投建預計今后每年要征用土地2000畝以上。據泉港區政府不完全統計,因重點項目建設共有2.5萬農民完全失去土地。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中國的被征地農民他們的社會保障仍然存在政策法規不健全、保障制度不適應等問題。

      1.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窄。在我國目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保險項目上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保障對象上以救災救濟和社會福利的對象最廣,而救災救濟的條件過于苛刻,基本上只有災害救濟和五保戶、孤兒以及少量貧困家庭才能享受到微薄的救濟金,失地農民由于不符合救濟條件而無法享受到救濟。

      2.土地補償方式不科學。征用土地的基本補償方式有兩種:一是以現金一次性補償;二是“以地換社?!钡慕K身補償。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采取第一種形式對失地農民給予補償。主要由于以現金補償簡單直接,便于操作,減輕工作人員負擔。對于失地農民而言,失去土地等于失去最穩定的生活來源,從短期來看農民得到補償款后可以衣食無憂,一旦失地農民花費完所得的補償款后,便沒有生活來源,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三、構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農民失去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成為一個邊緣群體。對于日益增多的失地農民,無論從何種角度政府都應更多地考慮失地農民今后生存的困難,積極構建一套完整、方便、可行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構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原則

      1.保障項目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制度建設的最終歸宿。將失地農民納入此保障體系會產生政策和財政風險,必須慎行。按照失地農民遭遇風險的程度不同,可以依次建立養老保險、是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后再考慮其他保險。這些保障項目的逐步推進有利于減緩政府一次性投入過多資金所產生的財政壓力。

      2.社會公平原則。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誰都不會輕易把自己的命根子交給別人。如果農民失地后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就會遭到福利損失。政府在征地過程中,必須尊重失地農民的權益,公平對待失地農民。

      3.區別對待原則。依據《土地法》中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的總和不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30倍的規定,實際征地補償標準之間拉開的檔次最多不超過3倍,而肥沃地與一般耕地、非耕地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可能高大十幾倍,會導致補償的不公平。因此,政府征地后要切實給予較高的補償標準,并區別對待,拉開檔次,以提高肥沃耕地的補償成本。

      (二)構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對策

      1.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被征用土地本身的賠償應根據其最佳用途估價,農村土地轉變成非公益性建設用地后土地迅速增殖,但征地部門給予農民的補償只是土地價值的小部分,更多的收益落入政府或企業的腰包。土地征用補償應引入市場機制,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以農民征地補償費全部進入社保后能領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為參照來提高補償標準。同時要建立多樣化的征地補償機制,可以“以地換地”用被征用地附近的土地與農民交換;可以用債券或股權方式補償失地農民,逐步建立“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對于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征用行為,政府要為失地農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全方位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

      2.對于我國目前的情況,一下子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有點困難。從重要性角度看,目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應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

      (1)養老保險。農民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是依靠子女,這種方式主要靠家庭責任和道德約束來實現,具有一定的風險和缺陷。養老問題一直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尤其是農民失地后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高額的醫療費用支出,對失地農民來說更是巨大的壓力,因病致貧的現象在農村處處可見。因此,今后的養老保險具體辦法可為:用征地中土地補償安置費及土地轉用后的增殖收益作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金的主要來源,建立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承擔的資金籌措機制,逐步將失地農民中符合政策條件的人群納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

      (2)失業保險。首先提出一個合理的失地農民的失業保險方案:設立一個失業保險過渡期,如以24個月為限,在這個期間內政府從征地補償費中扣除一部分作為失業保險基金,個人不再交納失業保險費,同時政府出資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并提供就業信息,過渡期結束后,如有就業愿望并努力找過工作仍失業的農民,就發給其失業救濟金。在被征地勞動人口未能就業或是就業后又失業的情況下,政府有義務為其提供不超過24個月的失業救濟,領取失業救濟滿24個月仍未就業的人員,進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醫療保險?;踞t療保險是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點, 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的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資一部分,征地補償款中籌集一部分,失地農民所在村組織出資一部分的形式。

      3.健全失地農民的法律保障機制。失地農民作為社會的新弱勢群體,政府必須從法律上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權益做出明確規定,加快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法》;執法部門也要加大執法工作力度,對依法訂立的土地征用合同,要保證其依法履行。

      參考文獻

      [1]韓紀江、孔祥智,《城鎮化中農民的必然性及問題分析》 [J] 《經濟問題》,2005.5.

      篇(10)

      土地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來源。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土地的征用量逐年攀升,由此產生的農民失地問題也日益嚴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失地農民的生存保障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就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牽引下完成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因此說,農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科學、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大多數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相關政策體系的不完善,造成很多失地農民成為當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困難群體,他們擔負著由農村向城市轉型的成本,面臨著生存、就業、養老等多方面的困難,已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大嚴重隱患。

      ――失地農民面臨的“兩大難題”

      2004年,我們對鞍山市開發區、營城子分區、沙河鎮等重點集中征地地區的失地農民的現狀作了實地調查,調查中我們發現,失地農民很多面臨“進無出路、退無保障”的尷尬狀況,雖然目前依靠一次性安置費用,生活水平還沒有明顯地下降,但從長遠看,隨著安置費用逐漸用完,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勢必凸現,給社會穩定留下極大隱患。

      1、出路問題。農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維持家庭可持續生計的主要來源。要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業。但從調查情況看,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在鞍山營城子分區抽查的40家被征地農戶中,就業率不到50%,村里更是出現了一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

      2、退路問題。土地承載著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隨著土地的喪失,這些農民就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習慣生存保障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限的安置資金隨著后續生活及通貨膨脹的銷蝕,又難以為失地農民再造一個可持續生計。一些大齡失地農民尤其是老年人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也沒有什么社保和低保,勢必成為社會中又一類困難群體。

      ――“兩大難題”形成的原因

      1、失地農民就業難。失地農民由于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農勞動技能等因素,再加上農村就業信息服務渠道不暢通,導致很多失地農民無法向二、三產業轉移。即便有一些由政府安置就業轉移,而一旦企業合同期滿或精簡人員,這部分人往往首當其沖被裁減。

      2、保障體系不健全。從總體上看,目前各類建設用地征地補償普遍偏低,而政府在征地過程中,還沒有全面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范圍。失地農民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主要考慮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錢,很少考慮今后的出路問題。村里由于資金等原因也無法將土地征用款用于解決農民社會養老保險。

      3、補助方式不完善。當前政府和農民普遍樂于接受一次性發放安置補助費的辦法,但從長遠角度上看,該辦法沒能充分考慮到土地對于農民不僅是生產資料,更是生存和生活的保障的事實。農民一旦失去土地,便永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如果缺少謀生手段,就會坐吃山空,成為"三無"(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農民。

      ――“兩大難題”解決的辦法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保持社會的平安、穩定、有序。切實解決失地農民出路和退路問題,維護好農民切身利益,確保社會穩定和諧,關鍵是要構筑四條保障線,逐步建立起“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經濟補償”三位一體的長效保障機制。

      1、構筑就業保障線。失地農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就業,政府在征地的同時,應建立失地農民再就業實施體系。一是安置就業。對失地農民實行“開發性安置”,即以土地換就業。推薦失地農民到用地單位和園區企業就業,鼓勵用地單位和企業把合適的崗位優先安排給被征地農民,對多招收失地農民的企業還給予一定的優惠或補貼;二是自謀職業。免費為失地農民辦理農轉非手續,建立失地農民的勞動力檔案,統一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加強失地農民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加大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力度,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三是自主創業。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扶持和傾斜,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建立失地農民就業援助制度,讓他們享受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失地農民發揮其農業生產技能,承包經營農業園區、基地等,繼續從事種養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解決生活出路。

      2、構筑養老保障線。養老問題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土地被征用后,建立適合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體系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機制。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引導失地農民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二是要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機制。對所征繳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設立專門機構,實行專戶儲存和管理,確保失地農民保障資金規范化管理、安全運行和實現保值增值;三是要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統發機制。基金主要用于充實基本養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險部分和補貼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費用。對農村被征地人員在按一定標準繳納一定年限的養老保險費后,參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辦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使被征地人員在年老時有穩定的基本生活費。

      3、構筑生存保障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一種解決貧困問題的補救機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網”。一是對60歲以上或沒有達到城市低保標準的失地農民,全部進入城市低保,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讓失地農民中的困難戶、特困戶直接進入城鎮居民的低保體系;二是在保證失地困難群眾有飯吃、有衣穿的同時,為失地農民統一規劃建設了安置房,實行集中安置,為失地農民提供住房保障

      4、構筑政策保障線。征地補償是征地問題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難點。政府作為征地所有權的絕對擁有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逐步建立既興國又富民的配套政策。一是在確認農民集體土地財產權利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補償標準,改變用壓低地價來降低城市建設成本的投資理念,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二是改變貨幣補償方式。對征地時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可實行一次性貨幣安置。對征地時在勞動年齡段內的失地農民,并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達到15年的,可幫助辦理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不能滿15年的,可幫助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對征地時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可建立基本生活補助制度。

      總之,我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切實解決土地征用以及失地農民的生存保障問題,才能保持安定有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推動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作者簡介:

      楊凱,女,出生于1975年10月15日,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系,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現工作于鞍山市國土資源局土地經營管理處、職務科員,職稱工程師,從事地籍、土地市場管理工作。

      篇(11)

      河南是全國第一農業大?。幽鲜〉霓r業人口位居全國第一。隨著河南省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以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為主的農村養老制度已不能滿足農村居民養老的需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妥善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對于完善河南省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保(以下簡稱新農保)制度雖然優于老農保,但也面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相關部門對于新農保的宣傳力度不夠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試點縣對新農保的宣傳力度不夠。雖然在縣級電視臺或者廣播中對新農保有專門的介紹,但縣級電臺的收視率極低,縣級廣播收聽率更低。通過縣級報紙宣傳效果更不好,因為很少會有農村居民花錢去購買這類報紙。在鄉村一級。更多的宣傳方式是發放宣傳冊或者通過村廣播。村廣播雖然可以使村中每個人都聽到,但僅僅依靠廣播,村民并不能對新農保有更深的理解。最終.真正起作用的是發放到每個家庭的宣傳冊。宣傳冊上講的很詳細,但是對于普通農村居民來講,能夠真正理解這些條款的人寥寥無幾。宣傳方式不當,宣傳工作不深入、不細致是造成新農保參保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非強制性引發的問題

      對于養老保險,如果是非強制的,就會出現年齡大的人積極投保而年輕人不愿投保的逆選擇現象。目前河南省新農保試點地區年長者積極投保而年輕人不愿投保的現象很普遍,這就會提高整個養老保險的風險水平,增加國家對保險金的支付負擔。而在保險合同成立后.被保險方容易引發諸如騙保等道德風險。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存在如下道德風險:一是由于農村戶籍管理不規范.出現年齡虛報謊報現象。如果是虛報年齡此時恰好到了六十歲,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二是有的家庭為了騙取養老保險金,對于已經過世的老人不進行戶口注銷,這樣就可以繼續領取保險金;三是有些人分別擁有城鎮和農村兩種戶口.出現重復投保重復領取保險金現象。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集不足

      《實施意見》規定:新農?;鹩蓚€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首先,雖然新農保中政府籌資比例提高了不少,但相對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籌資高達40%的比例來講。政府在農村養老保險籌資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太低。其次,集體補助部分,除了少數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村莊外。比如小康村、城中村或者城市近郊農村等,大部分村集體沒有什么收入。至于社會資助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實施意見》中的集體補助部分形同虛設。再者,個人繳費部分,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居民選擇了最低檔次的100元繳費。政府補貼力度小,集體補助無望,個人繳費水平低下.無疑會大大降低農村養老保險費的籌資規模.從而降低了其保障水平。

      (四)新農?;鸬谋V翟鲋祮栴}

      首先,養老保險基金儲存面臨很大風險。目前,新農保個人賬戶資金是按照一年期儲蓄存款的利率來計息,這雖然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但長期來看無法跑贏CPI,難以達到資金增值保值的目的。其次,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單一。目前,養老保險基金只能用于銀行存款或購買國債.不得進行其它的直接投資。單一的投資渠道很難實現新農?;鸬谋V翟鲋?。最后,新農?;饘嵭锌h級管理,而縣級管理機構的投資能力有限,很難對新農?;疬M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保值增值目的。統籌層次過低.也是新農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制度性障礙。至于統籌層次將來提高到哪個級別,《實施意見》并沒有加以明確。

      (五)新農保支付水平低,無法保證老年人基本生活

      根據《實施意見》中對新農保的養老金待遇的規定。做一下計算,假設某年齡為45周歲的投保人,個人年繳費100元,加上政府補貼繳費的30元,繳費15年.按3%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此人60歲后每月可以得到77元養老金。如果此人年繳費500元,每月可以得到131元養老金。調查顯示:農村低收入戶老人的月均生活消費支出約為141元,而低收入戶一般會選擇100元的繳費檔次.相應的養老金為每月77元,占每月必要支出的約53%,其余的部分還要通過家庭養老或者其它途徑解決。高收入戶老人的月均生活消費支出約為336元。一般會選擇500元的繳費檔次。相應的養老金為每月I3I元,占每月必要支出的約39%.其余部分也需要通過其它途徑解決。支付水平低,特別是隨著繳費檔次的提高,養老金支付占整個生活消費支出的比例越小。不能完全滿足農村老年人生活消費支出,這也是新農保吸引力不足的一個原因。

      (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保的銜接問題

      首先。新農保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接軌問題。新農保盡管確定了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體制轉軌,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轉軌成本籌集與分擔機制,能否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平穩過渡,把鄉鎮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的養老體系,試點結果是否具有推廣性尚待觀察。其次,由于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過于復雜。面臨諸多技術性的難題,包括新老銜接、城鄉銜接、地區銜接,特別是農民工就業不穩定,身份可能隨時轉換.相應的養老制度安排也會不同,如何銜接目前還沒有很好解決。

      (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關法律建設滯后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是以縣為單位,缺少全國性的統一標準。雖然一些地方探索開展新農保制度。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但在繳費標準、政府補助、保障方式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做法不一,差別較大。同時,由于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在農村同時存在,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使得二者混為一體,打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乏法定性,導致農民居民對養老保險缺乏信任;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乏統一性,保險關系在地區之間不能轉移,影響人口的正常流動;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乏權威性,影響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二、對完善河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消除農村居民對新農保的懷疑態度

      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工作。消除農民對新農保的種種顧慮。首先,除了上述宣傳方式外,應當在農村集鎮、廟會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戲劇、說唱等方式宣傳新農保。其次,增派相關專業人員下鄉包干挨家挨戶宣傳新農保,深入淺出地向農村居民講解新農保.以及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區別,使他們真正理解新農保的原理、運作過程等。再次,充分發揮農村中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使其以身作則,先行加入新農保。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帶動其他村民投保。最后,先行對60歲以上老人無需繳費發放養老金,讓這部分人嘗到甜頭,讓他們相信政府在確確實實為農民辦好事,其他農民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對新農保的顧慮。

      (二)防范和化解新農保中存在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

      為防范新農保中存在的逆選擇.可以規定6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領取養老金必須要求其符合新農合參保條件的子女強制性參保。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選擇。此外,可以規定參保人在繳費期間原則上不允許退保。當然,解決逆選擇的根本辦法還是盡快實現新農合社會保險的強制性。對于新農保中出現的道德風險,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對參保到齡人員的身份證、戶口簿、相片三對照,確保準確無誤后發放領取證和銀聯卡。二是以村為單位,對參保人員和到齡人員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認真查處虛報冒領責任人,對冒領者進行罰款,并視其情節輕重移交司法部門處理。四是每年定期審查,年審工作實行到村串戶服務,認真普查領取人的生存和身體狀況。建立電子檔案,跟蹤調查服務。

      (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障集體補助部分.相應增加高繳費檔次

      首先.為保證新農保制度的正常運轉,地方財政應將新農保補貼納入預算,而且要隨經濟的發展同步增長。但從長期發展來看,新農保制度建設要逐步體現中央財政和省、市一級財政的責任。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其次。要保證集體補助部分。盡管目前集體經濟地位在降低.但是,在河南省很多農村.特別是私營企業比較多的農村或者城市近郊農村,村集體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對于這些村集體。應當提高其對新農保的補貼比例。最后,對于個人繳費,應適當增設繳費檔次,提高整體繳費水平。建立動態繳費增長機制。繳費標準隨著預期領取的養老金標準的變化而調整,實行動態繳費。通過上述措施,充分保證新農保資金的來源,進而保證其支付水平。

      (四)提高統籌層次,拓寬投資渠道,確保新農保資金的保值增值

      首先,逐步提高新農?;鸾y籌層次。由縣級到市級統籌進而實現省級統籌,使基金能產生規模效應。其次,拓寬新農保資金投資渠道??梢赃m當進入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領域,也可購買績優企業發行的債券和股票,不斷拓寬農村養老基金增值的新領域。最后,完善新農?;鸨O督機制,建立專門的監督委員會,同時要發揮參保農民的監督作用。

      (五)妥善解決與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續轉移問題

      一是要預留制度接口。制定與其它社保政策轉換的詳細辦法。在省級范圍內制定統一、規范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流程,規范轉換、接續的操作辦法,解決不同社保政策間、不同地區間的基金結算問題。二是改進養老金的計發辦法,將農村居民在各個不同時期形成的養老保障權益予以歸集。在參保人員達到可以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時,對養老保險權益進行分段累積計算,并在養老金待遇中予以體現。三是加快全國社會保險信息化聯網建設.為省際間農保與其他社保政策間的接續轉移提供技術支持,出臺“社會保障全國一卡通”相關政策。

      (六)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 成人国产精品动漫欧美一区|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欧|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区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极品|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欧美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jizz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第1页|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