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發熱患兒的護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上是常見的疾病,患兒常伴有發熱癥狀,若發熱癥狀嚴重時,可使患兒出現抽搐、驚厥等情況,患兒家長極易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運用科學、可信、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作為證據,根據患兒具體的情況、愿望與需求,并結合臨床護理的經驗,給予患兒最佳、有效的護理[1]。本文選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兒76例,將其按雙盲隨機方法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干預,兩組患兒治療結束后,將其治療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組取得了頗為滿意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們選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兒76例,將其按雙盲隨機方法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齡在2-12歲,平均年齡為4.6±1.7歲。患兒就診的體溫在38-39.8℃,平均溫度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兒。兩組患兒是在家長知情同意情況下將其按雙盲隨機法分組,所以年齡、性別、體溫等方面相比較,沒有顯著差別(P>0.05),數據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干預:①提出問題:第一,給予患兒退熱藥物30分鐘后,仍沒有較好的退熱效果,家長心里會很焦灼,易引發護患矛盾。第二,當患兒熟睡時,仍采用肛溫測量方法,易引發家長不滿,也不利于患兒恢復。②需要解決問題:第一,肛溫與腋溫的差異。第二,對于病情不同的發熱患兒,應采取的降溫措施。第三,降溫措施實施后起效時間應為多少。③循證支持:采用退熱、體溫、發熱、小兒等關鍵詞,從知網查詢文獻47篇,根據文獻的科學性,同時結合臨床經驗與患兒具體情況,確定結論。④護理干預:第一,體溫測量方法。有資料報道[2],對997例患兒進行不同的體溫測量方法,其體溫差異結果顯示,當外界溫度達25℃時,肛溫比腋溫高0.3℃,若外界溫度低于25℃時,腋下溫度與肛溫相差較多且不固定。根據上述結果,我們將室溫調整為25℃,并與患兒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其了解肛溫測量的準確性與重要性,取得家長的配合,另外在患兒熟睡時,采取腋溫測量方法,結果酌情加上0.3-0.5℃做為患兒的體溫測量值;在患兒清醒時,采用肛溫的測量方法。第二,退熱方法:首先,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向其講解小兒發熱相關知識以及體溫驟降危害等,緩解其恐懼、焦慮的不良心理狀態,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另外,對體溫≤38.5℃的患兒,暫不給予退熱藥物,指導其多飲水及對癥處理,嚴密觀察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對患兒體溫≥38.5℃的患兒,遵醫囑給予口服藥物,同時給予全身溫水擦浴與局部的酒精擦浴。對超高熱且伴全身的中度癥狀患兒,給予溫水擦浴降溫,暫不給予退熱藥物。對四肢冰涼癥狀的患兒,采取藥物降溫治療,給予保暖。對始終不能夠退熱的患兒,重復給予藥物進行降溫,并補充水分。第三,體溫測量的時間:物理降溫后30分鐘給予患兒測量體溫;藥物降溫1小時給予患兒測量體溫[3]。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資料與數據進行分析,將χ±s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行t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的判定標準為P
3討論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炎癥,常感染的部位為鼻腔、喉、咽等,其病發率較高且不受條件的約束[4]。若患兒高熱處理不當,會造成腦部、腎臟等器官損害[5]。我們在采用循證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發熱因素給予綜合性考慮,同時采取了較多預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療的效果與家長的滿意度。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肛溫測量方法,因其忽視了患兒與家長的感受,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測量方法,融洽了護患間的關系,也提高了患兒治療的依從性。我們采用全身溫水擦浴與局部酒精擦浴降溫方法,提高了降溫效果,同時也減輕了患兒身體大面積接觸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應,這樣更有利于熱散發。從本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體征與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了將循證護理應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發熱患兒治療中,能夠明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減輕了患兒家長的精神與經濟負擔,提高了患兒家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融洽了護患間的關系,有效降低了醫療糾紛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白雁榮,范國義.發熱患兒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8(03):23-24.
[2]劉桂蘋.淺談兒科傳染病發熱時降溫措施選擇[J].中國實用醫藥,2011,11(02):157-158.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多數患兒由于病情嚴重,發展為重癥病毒性腦炎,臨床癥狀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身體機能較弱,在給予及時有效治療的同時,還需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為了提高護理的有效性,促進患兒良好預后,本文對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根據相關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50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3例,年齡8個月~8歲之間,平均年齡(5.1±1.1)歲,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預后相關因素分析對50例患兒的疾病情況及臨床治療與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通過分析得出,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的因素包括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越短,患兒預后越好;而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越長,患兒預后就越差。這是由于患兒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統會與病毒進行對抗,導致內環境穩定性被破壞,患兒的神經系統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出現發熱、驚厥、意識障礙等。時間越長,說明患兒的神經系統影響越嚴重,直接影響患兒治療及預后。
1.2.2護理對策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發現,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的長短是影響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對此,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進行干預。對于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家屬,護理人員要加強健康教育。比如當患兒出現長時間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必須提高重視,立即帶孩子就醫。發熱護理。如患兒出現發熱癥狀,護理人員首先需要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溫度25℃左右,濕度55%左右。保持室內通風,利于患兒降溫。為了更好地幫助患兒降溫,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物理降溫,如鹽水冰袋降溫、溫水擦拭降溫等。如患兒高熱不退,需要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避免患兒發熱時間過長。驚厥護理。為縮短患兒驚厥時間,護理人員需根據患兒驚厥誘因及時進行護理干預,如患兒驚厥誘因為腦水腫,需及時進行脫水治療;如驚厥誘因為呼吸道痰梗阻,則需要立即進行吸氧排痰處理。意識障礙護理。當患兒發生意識障礙時,護理人員需要立即給予患兒吸氧護理,并保持患兒口腔、皮膚、眼睛的清潔和濕潤。為促進患兒意識恢復,護理人員可以加強對患兒的按摩護理,以此來改善患兒血液循環。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幫助患兒被動活動,以此來促進患兒恢復。
1.3觀察指標
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觀察患兒護理前后運動能力:采用運動能力評定量表(FAM)對患兒肢體運動能力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好,肢體神經損傷越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x±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因素
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有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見表1。
2.2觀察患兒護理前后運動能力評分
護理后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病情危重,患兒年齡較小,治療較為復雜,且預后較差。對此,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影響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2]。本次研究發現,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都是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據此,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對策,護理效果良好。護理對策包括家屬健康教育、發熱護理、驚厥護理、意識障礙護理。其中家屬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屬對病毒性腦炎的認知度,在患兒發病后能夠正確處理,并第一時間帶患兒就醫;發熱護理在于通過各種護理措施緩解發熱癥狀,縮短患兒發熱時間;驚厥護理在于通過各種護理措施來緩解患兒驚厥癥狀,縮短患兒驚厥時間;意識障礙護理在于通過護理盡快促進患兒恢復意識。當患兒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縮短后,患兒的預后效果自然能夠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相與發熱時間、驚厥時間、意識障礙時間有關。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發熱、驚厥、意識障礙時間是影響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患兒護理后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這是因為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注重分析影響患兒預后相關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對策,以此提高患兒護理效果[4]。護理對策主要為護理人員針對患兒發熱、驚厥、意識障礙等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目的在于縮短發病時間,減輕疾病對患兒的影響,進而更有利于患兒預后。綜上所述,在分析影響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因素后,實施相應的護理對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兒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志曉,陳國洪,王媛.影響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4):61-63.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220-02
發熱是兒科的常見癥狀,是兒童就診的常見原因〔1〕,占兒科和急診就診率的30%〔2〕。兒童發熱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為呼吸道、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細菌感染。一般不需過度的處理和治療。發熱同時也是嚴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癥狀,發熱兒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險,家屬如果對發熱不了解,缺乏發熱患兒護理知識,可造成不必要的擔憂和不正確的處理。為了解小兒家屬對發熱護理認知現狀,2013.4.1-4.10對在本院門診輸液的患兒家屬進行調查,現將調查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本院門診輸液的患兒家屬60人為調查對象,患兒年齡0-6歲之間。
1.2 調查
1.2.1 調查內容 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內容:一般資料,家屬與患兒的關系,家屬的文化程度,家屬對發熱護理的認知,以打鉤的形式請患兒家屬回答8個跟發熱護理有關的問題。
1.2.2 調查方法 由調查員向家屬詳細說明調查目的與方法,所有的調查對象均自愿參與本調查。調查員現場發放問卷,由被調查家屬填寫,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方法 所獲數據輸入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結果
2.1 患兒家屬資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2.82歲;與患兒關系,母親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親2人(3.3%);患兒家屬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學10人(16.7%),中學19人(31.7%),大專及以上12人(20%)
2.2 患兒家屬對發熱護理的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患兒家屬對發熱護理的認知(人,%)
3 討論
3.1.1 本次調查由于地處縣級醫院,以農村人為主,總體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齡偏大,家屬對小兒發熱護理的知識欠缺明顯, 整體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本次調查顯示,96.7%的家屬認為發熱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運動;但也有3.3%的家屬認為沒關系,認為運動后出汗有利于退熱,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鮮空氣。86.7%的家屬知道小兒發熱要多喝白開水,清淡飲食;13.3%的家屬認為小兒發熱原本就沒胃口,不想吃東西,多喝白開水,清淡飲食會導致小兒更加不想吃東西,小兒想吃什么就吃,會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兒由老人照顧,文化程度低,對小兒發熱都依照傳統習俗來護理,獲得科學護理知識途徑少,不知道怎樣科學的護理小兒發熱,96.7%的家屬認為體溫38.5攝氏度或以上應給予退熱劑;只有63.3%的家屬知道小兒測體溫以肛溫為主,36.7%的家屬則認為不正確,應該聽醫生的,醫生說怎樣就怎樣; 15%的家屬知道小兒體溫低于38.5攝氏度以物理降溫為主,有85%的家屬認為是不正確的,認為不用退熱劑體溫不馬上降下來,會導致小兒發生抽搐、驚厥,會燒壞腦子,會燒傻的。物理降溫太慢,沒什么用。還有一部分則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溫,會起什么作用。年輕家屬雖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以從書籍、電視、網絡上獲取小兒發熱護理知識,但因為沒有實際護理經驗,碰上小兒發熱時常常束手無策,她們只能用從年長的朋友、長輩那里獲得的知識來護理患兒。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她們認為從老人那里獲得的護理知識是正確的,有76.7%的家屬認為小兒發熱要捂熱,要多穿衣服,不能脫衣服否則會加重發熱。
3.1.3 家屬對藥品應用知識普遍欠缺,對抗生素的作用及引發的危害認識不足。她們過于依賴藥物,特別是抗生素,42%的家屬認為小兒發熱一定要用抗生素。她們不知道小兒發熱的機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較復雜的作用機理及副作用。認為發熱就是有炎癥,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們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嚴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應做病理學檢查、細菌培養或其他輔助檢查,應根據檢查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家屬對給藥途徑存在很大誤區,56.7%的家屬認為小兒發熱一定要輸液治療,小兒在口服用藥時很難配合,不肯服用,很難全喝完,會因藥量不足而延長康復時間。還有一部分家屬認為輸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幾次的喂小兒服藥。一旦小兒發熱,家屬往往就主動要求醫生給小兒靜脈輸液,使用抗生素,以為這樣小兒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屬認為是不正確,在選擇給藥方式時應根據藥效并結合患兒病情而定,對于嚴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長及口服困難的患兒才應考慮選擇靜脈給藥〔3〕。
3.2 對策
3.2.1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護士應首先加強自身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小兒發熱護理知識,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宣傳。門診輸液室具有患兒人數多,流動性大,停留時間短等特點。臨床護理人員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完成某些具體的治療,護理技術操作等工作,無暇對患兒的家屬進行小兒發熱護理知識的宣傳指導和專業教育〔4〕。針對家屬獲得科學的護理知識少,護士應提高責任心、愛心,給予家屬更多幫助,抓住輸液過程的時機,根據家屬的年齡,接受能力的情況,主動耐心的向患兒家屬用通熟易懂的語言簡要的介紹小兒發熱護理知識,從患兒就診敘述中迅速判斷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識,結合實際的具體情況,有重點的給予宣傳教育、指導護理。對與亂用藥,不合理的自主用藥,護士應根據患兒不同情況,包括病情、年齡、治療方法等有選擇性的向患兒家屬進行宣教〔5〕。使其逐漸認識到濫用藥物的危害。為了使家屬更方便的獲取小兒發熱護理知識的健康宣教內容,采用多種方式,多種途徑進行介紹宣傳。在輸液大廳,等候區制作健康教育宣傳窗,通過圖畫,文字介紹的方式制作簡單、明了、易懂的小兒發熱護理知識內容的板報。通過大廳電視滾動播放關于小兒發熱護理知識的PPT,以動畫方式吸引家屬觀看。投放健康處方,以方便家屬取看。增加護士一對一的宣傳,利用患兒輸液的時間與其家屬進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傳,對家屬的護理誤區,耐心講解有關知識,糾正誤區,增強家屬對小兒發熱護理知識的學習意識,讓他們逐漸掌握如何科學、正確的護理小兒發熱,避免過度用藥,不和理用藥及濫用藥物,避免過及心態,能正確的按醫囑護理,使小兒能夠得到更科學、正確的護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小兒安全的度過發熱期,更好的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26-02
便秘在兒童臨床治療中是最常見、多發的一種疾病,腸胃功能受損、腸道菌群的失衡、兒童脾胃的虛弱等都可導致兒童出現便秘癥狀[1]。兒童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階段,器官的各項功能、神經系統均未發育完成,調節能力較差,更容易導致兒童出現便秘。在兒童出現發熱時,腸胃的蠕動減弱,腸胃內的食物不能被及時的消化和排出,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導致兒童出現便秘。現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因兒童發熱導致便秘的患兒54例,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后患兒的便秘癥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組選取我院收治因兒童發熱導致便秘的患兒5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7例。觀察組患兒中男性患兒為16例,年齡為0.6-13歲,平均年齡為(5.2±2.8)歲;女性患兒為11例,年齡為0.8-12歲,平均年齡為(5.4±1.7)歲,排便間隔時間為3天-6天,平均時間為(2.2±1.6)天。對照組患兒中男性患兒為19例,年齡為0.7-11歲,平均年齡為(4.7±2.3)歲;女性患兒為8例,年齡為1.1-13歲,平均年齡為(6.2±1.4)歲,排便間隔時間為3天-7天,平均時間為(3.1±1.3)天。所有患兒性別、排便間隔的時間、年齡等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進行退熱治療,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給予常規的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干預如下。
1.2.1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患兒基本的身體體征,向患兒家屬告知患兒便秘的原因及危害,了解整個治療、護理的過程,便于患兒積極的進行治療。與患兒真誠的交流、玩耍,消除距離感獲得患兒的信任。盡量使患兒保持良好的心態,消除患兒因便秘產生的煩躁心理,以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療。
1.2.2 飲食護理 調節患兒的日常飲食,發熱的患兒食欲較差,水分流失較多,這時不要強制性的喂食。應及時的補充水分,多以流食為主,如稀粥、牛奶、豆漿、綠豆湯等。禁止對發熱的患兒食用以前沒吃過的食物,以免給腸胃造成負擔,加劇便秘的癥狀。要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帶、杏鮑菇等含有大量纖維素的食物,保證患兒每天營養均衡,促進患兒的排便。患兒每日飲食量較少屬于常見現象,應選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式,在副餐中多食用一些木耳、蜂蜜等具有潤腸軟便作用的食物。由于發熱的患兒新陳代謝加快,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流失,應保證患兒水分的攝入量,按照患兒體重差異,每天攝入1000ml-2000ml的水分,這樣才會確保正常的腸蠕動,排便正常。
1.2.3 按摩護理 患兒仰臥于床上,搓熱手掌后順時針按摩患兒的腹部肚臍部位,大約按摩5分鐘,每天按摩3次。按摩過程中,不僅能促進腸內內容物的向下移動,更有助于患兒的消化。還可以利用捏脊的方法進行按摩,讓患兒俯臥于床上,從患兒的第一胸椎到尾椎,從下往上捏30次。可調理氣血、疏經通絡、清腸通便、改善面赤身熱等癥狀。
1.2.4 反射訓練 對患兒的排便反射進行訓練,在每天早晨患兒進行飲水后讓患兒坐于便盆上3-10分鐘,雙腳著力于地面,同時用力。或在出院后在家中訓練患兒收縮、放松,每次保持5秒鐘,每次練習20-30分鐘,每天3次,持續訓練半年以上。
1.3 療效標準 痊愈:患兒發熱癥狀和便秘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患兒發熱癥狀消失,便秘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兒發熱癥狀消失,便秘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兒發熱癥狀消失,便秘癥狀未能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兩組患兒的發熱癥狀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患兒緩解便秘的時間為2.4±1.6天,經過護理干預后治愈有效為26例,無效為1例,總有效率為96.29%;對照組患兒緩解便秘的時間為3.7±1.8天,進行常規護理后治療有效為24例,無效為3例,總有效率為88.88%,見表1。
3 討 論
兒童便秘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先天性的腸道畸形,一般通過手術治療才可痊愈;一種為功能性,一般通過食物的調理、生活方式的改善可達到痊愈[2]。發熱的患兒因身體不適導致食欲下降,出現脫水的狀況,極其容易出現便秘,一旦出現便秘癥狀阻滯了兒童體內病毒的排出,不利于患兒的退熱,易引起其它并發癥的產生影響著患兒的身體發育[3]。所以,要對患兒采取排便的相應措施,讓患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加強戶外的體育鍛煉。在對發熱患兒進行退熱治療時給予相應的心理、飲食、按摩、反射訓練等護理干預,能快速的改善患兒便秘癥狀。在本次研究中,對患兒進行良好的反射訓練,能讓患兒在治療結束后養成固定的排便習慣,但由于患兒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同時還需要家長的監督,只要持之以恒才能長期的保證患兒排便的順暢。觀察組患兒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后總有效率為96.29%,對照組患兒經過常規的護理后總有效率為88.88%;觀察組患兒便秘緩解的時間為2.4±1.6天,與對照組比較縮短了患兒治療的時間,減小的患兒的病痛。
綜上所述,在兒童發熱導致便秘的治療中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極大的改善患兒便秘癥狀,具有較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學齡兒童多發病。其臨床特點為起病很急,臨床以發熱、咽峽炎、病后24小時內出現全身彌漫性鮮紅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顯的脫屑為特征性表現。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猩紅熱發熱的特點多為持續性高熱,體溫往往達39℃-40℃之間。在發熱的同時伴有全身不適、頭痛、食欲不振等癥狀。猩紅熱發熱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產生的紅疹毒素及其它產物經咽部豐富的血管侵入血流,從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癥狀。紅疹毒素在引起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的同時,又可引起皮膚血管充血并發疹。因此,猩紅熱病程中發熱的高低和發熱的持續時間,與猩紅熱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長情況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體溫越高,發熱時間越長,皮疹出現的越多。護士加強對患兒發熱的護理,可以有效幫助患兒縮短病程,恢復健康。
我科從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紅熱患兒,經臨床治療和護理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患兒11例,女患兒10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3.5歲。均起病較急,有頭痛、咽痛,體溫多在38℃-40℃之間。發病24小時內出現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膚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數秒鐘恢復,俗稱“雞皮疹”,分布頸部、頜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嚴重的患兒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現。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現草莓舌,13例出現環口蒼白圈及帕氏線,無并發癥的發生。
2 發熱的護理
為患兒營造一個清潔、安靜舒適的環境,病室注意通風換氣,每天地面噴灑消毒液,指導其臥床休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減輕心腎負擔,防止合并心肌炎、腎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給予適當物理降溫,可頭部冷敷、溫水擦浴或遵醫囑服用解熱止痛劑。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膚護理
患兒出診期皮膚瘙癢,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膚,可用溫水輕輕擦洗,不可抓撓。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兒指甲,避免抓破皮膚;注意皮膚清潔,勤換衣褲,忌穿絨布類衣褲,以免加重癢感。疹退后,皮膚脫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體石蠟,大片脫皮時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強行撕剝,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護理
注意口腔的清潔,保持患兒口腔清潔,年齡稍大的寶寶,每次飯后或睡覺醒來時,最好用溫鹽水漱漱口。年齡小的寶寶,家長可以用鑷子夾紗布或藥棉蘸溫鹽水為其擦拭口腔。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5 飲食護理
給予營養豐富的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據患兒的不同病情有針對性的給以相應的飲食指導,如咽痛時給予流質和半流質食物;發熱時給予清淡飲食,并鼓勵患兒多飲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減少中毒性并發癥的發生。
6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尿量,觀察咽部有無腫痛,耳道有無流膿,患兒有無浮腫,血尿,關節腫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淋巴結炎、咽后壁膿腫、中耳炎、支氣管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發現情況及時報告醫生給以相應的診治。
7 心理護理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WANG You-fang
(Hanchua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anchuan 4316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MethodsIn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30 cases of pediatric emergency were 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30 cases of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atients had effective health care effect, eventually recovered,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The medical staff must 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 to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panic, try to shorten the time of anoxia, avoid permanent brain damage.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Nursing
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急癥,來勢兇猛,發病率高。其典型臨床表現是意識突然喪失,同時發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強直性或陣發性抽搐,多伴有雙眼上翻、凝視或斜視。發作時間可由數秒至數分鐘,2/3患兒易復發。該病病情十分危重,且起病非常急,如果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醫護措施,就會使患兒的腦部出現缺氧性損傷,更有甚者會使小兒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脅。所以應當不斷對小兒發熱驚厥的救治與護理措施進行總結、分析、改進、完善,確保患兒生命健康。我院自2010年以來,共收治高熱驚厥患兒30例,因處理及時,護理得當,全部患兒均順利康復。現將我們的急診救護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發熱驚厥患兒30例,其中男性患兒有16例,女性患兒14例,其年齡1歲以內11人,1~3歲12人,3歲以上8人;有6例患兒在24小時內驚厥發生2次,有3例患兒在24h內驚厥發生3次甚至4 次,其余24例患兒在24h內驚厥1次。
1.2 臨床癥狀30例患兒均在一段時間的發熱后,突然喪失意識,眼球固定上翻或是斜視,頭往后方仰、四肢或是面部的肌肉群出現陣攣性和強直性抽搐,由120送來我院,或者由兒科輸液室轉至搶救室。驚厥發作時,有20例患兒的體溫高于39.0℃,1例患兒的體溫在37.9~38.4℃,9例患兒的體溫在38.5~39.0℃。
1.3 方法
1.3.1 保持患兒的呼吸道暢通。如果小兒出現驚厥,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置入包有紗布的壓舌板,防止患兒咬傷自己的舌頭,并打開患兒氣道,必要時可使用開口器打開緊閉的牙關,若患兒出現舌后墜,可使用舌鉗將舌拉出,置入口咽通氣道或氣管插管,以防止患兒出現窒息。
1.3.2 保持患兒頭部偏于一邊清除患兒口中的唾液、痰液等異物清除,以避免引起誤吸,造成肺部感染。
1.3.3 止痙鎮靜是終止患兒驚厥癥狀最快的方法。使用地西泮來對患兒的驚厥癥狀進行控制,因其可靜脈用藥,起效快,單次的應用劑量應根據小兒體質量控制在每千克0.05~0.1mg,同時加入5%的葡萄糖進行滴注。當患兒的癥狀得到了緩解、控制,應根據患兒體質量使其口服每千克3~5mg的苯巴比妥,口服2~3次/d。用藥一直到患兒體溫恢復正常,避免復發。
1.3.4 采取降溫盡快采取降溫措施,使患兒的體溫降低,高熱驚厥的患兒發熱是導致疾病發作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保證患兒生命安全之后我們要在第一時間給予降溫藥物,以防止驚厥癥狀的再次發作,反復發作的驚厥將給患兒帶來許多的遠期并發癥。
1.3.5 糾正電解質紊亂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高熱驚厥患兒與血清鈉關系密切,原因是高熱驚厥身體處于應激狀念,交感神經興奮而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而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是受副交感神經抑制的,結果ADH分泌增加導致低鈉血癥。因此,在常規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時,必須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1-2]。
1.4 護理措施
1.4.1一般護理保持救治環境的安靜,光線適宜,避免不良刺激;小兒發熱時給予減少包被衣物,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給予溫水擦洗,保持小兒皮膚的清潔。注意口腔護理,可使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合并肺炎的患兒定時給時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口腔分泌物較多時給予清潔或者負壓吸痰;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若再次出現驚厥癥狀立即給予處理,監測患兒體溫,心率,血壓,尿量變化,是否出現新的并發癥。
1.4.2 健康指導向小兒家長做好健康教育,講解小兒驚厥時的家庭及院外急救的簡單方法,以及醫院的治療方法,以取得家長的配合,避免驚厥再次發生,或發生時家長的驚慌失措,以便更好地配合搶救,告之患兒家屬患兒發熱期間需給予清淡飲食,多飲水,進食蔬菜水果。
2 結果
所有30例小兒發熱驚厥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醫護效果,最終痊愈,無1例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小兒發熱驚厥最多數原因為病毒感染,皰疹病毒最為常見[3] ,通過對高熱驚厥患兒的大量隨訪發現,發熱驚厥長時間發作或多次復發會造成腦缺血缺氧,對腦細胞造成不同程度損害,導致癲癇、智力低下和行為障礙等[4]因此對高熱驚厥患兒合理的急診救治與護理,避免驚厥癥狀復發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長期實踐工作的經驗總結,希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借鑒。同時對于患兒高熱進行早期干預,避免出現驚厥狀態,則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蔣鴻鑫,阮凈.血清鈉濃度和發熱驚厥的關系[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6,23(3):163.
[中圖分類號]R72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8-106-01
手足口病是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常見的一種能通過空氣、唾液或糞便傳播的疾病。發病年齡多在3~7歲,可發生于一年四季,以夏秋季多見。多數患兒突然起病,可引起發熱、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現散在皰疹、潰瘍;少數患兒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個別患兒可引起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等嚴重并發癥[4]。2008年5~9月期間我院共收治159例手足口病患兒,經過精心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男91例,女68例,年齡7個月~18歲之間,以4~5歲小兒居多。
1.2臨床表現一般表現為手足、口腔、肛周出現丘皰疹。手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數蔓延到膝部;口腔黏膜皰疹主要見于舌及兩頰部;臀部皮疹多在肛周、骶尾部皮膚。多數無疼痛及癢感。皮損在同一患兒不一定出現。體溫在37~40 ℃之間。合并心肌炎者,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心率快而不規則,有心肌酶學特異性變化,體溫在38 ℃以上;合并胃腸道癥狀者,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合并無菌性腦炎者,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躁、睡眠不安等。
1.3治療方法以抗病毒治療為主。輕癥者口服維生素B2和維生素C,重癥者靜脈滴注水溶性維生素、喜炎平。繼發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護理對策
2.1嚴格消毒隔離,避免院內感染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地面每日用消毒液噴灑2次,病房門把手、床頭桌、馬桶等患兒可接觸到的物品表面每日用每升500 mg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病房每日用紫外線燈空氣消毒2次,每次1 h。加強床邊隔離,護理每一位患兒前后要消毒雙手。對患兒的嘔吐物和糞便應及時消毒處理,對患兒出院時的床單位、病房物品,患兒的各種用具、玩具等做好終末消毒處理。
2.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并發心肌炎、腦膜腦炎等,如呼吸急促、胸悶、頭痛、昏睡、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等。應定時測量體溫、心率、脈搏、呼吸、血壓,特別是體溫和心率的變化,以防發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現與體溫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動過速則預示可能發生病毒性心肌炎。
2.3發熱護理低熱或中等熱度時,可多飲水,無需特殊處理。若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并加強巡視觀察降溫效果,同時注意營養和液體的補充。
2.4口腔護理鼓勵患兒多飲溫開水,保持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每次進食后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已有潰瘍者可給予西瓜霜噴劑局部噴霧;亦可局部涂金霉素、魚肝油,并輔以超聲霧化以消炎止痛促進潰瘍面愈合。
2.5皮膚護理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舒適柔軟,經常更換。剪短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兒應隨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手足部皰疹行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2.6休息與飲食患兒因發熱精神和體力都很差,應臥床休息1周以減少體力消耗。因發熱、口腔皰疹或胃口較差不愿易進食者應配以清淡、易消化、溫性可口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對因拒水、拒食而造成的脫水、酸中毒要給予補液,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2.7心理護理因突起發病,家長對本病認識不足,過度緊張,但為了避免傳播必須實行隔離治療。一般從患兒發病起隔離7~10 d。因此患兒和家長很難接受,醫護人員應向家長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以取得合作,并給予理解和關懷。對待患兒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消除患兒的陌生感。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哭鬧,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
2.8加強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醫護人員診療、護理每一位患兒前后應認真地洗手或進行手消毒。處理患兒的糞便或直接接觸患兒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時要戴手套。診療、護理患兒過程中所用的一次性儀器、物品要擦拭消毒。
3護理體會
在護理手足口病患兒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初了臨床用藥治療及護理外,加強對本病的宣教與預防亦十分重要。首先,要提高認識。因此病初期臨床表現似感冒癥狀,如發熱、咽痛,而口腔潰瘍易被誤認為單純性口腔炎,所以家長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若發現孩子出現發熱而引起皮疹或口腔潰瘍的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其次,由于本病尚無特殊預防方法,應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流行期間勿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發熱、皮疹的兒童;注意孩子營養和休息,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等,這些均可降低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6例高熱驚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都符合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關于高熱驚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4】。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20例,年齡5個月~8歲,平均年齡(4.4±0.9)歲,體溫38.5~40.0℃,平均體溫(39.2±0.3)℃,病種:上感28例,腹瀉8例,化膿性扁桃體炎4例,肺炎3例。干預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22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年齡(4.7±0.7)歲,體溫38.6~39.9℃,平均體溫(39.3±0.2)℃,病種:上感26例,腹瀉9例,化膿性扁桃體炎5例,肺炎3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種等一般情況,經檢驗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高熱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治療原發疾病、降溫處理、飲食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兒高熱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2.1 病情觀察 高熱驚厥多見于6~36個月的小兒,此年齡段患兒的言語表達能力不佳,因此,對于病情變化需要護理人與和家屬雙方密切觀察。盡早發現患兒發熱先兆,及時處理,避免造成高熱。部分患兒在發熱前表現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涼及食欲不振等;多數患兒則表現為面色潮紅、莫名哭鬧、呼吸急促、頭顱發熱等。此時,護理人員需要為患兒及時測量體溫和脈搏,查看體溫情況,并匯報醫生做好相應退熱措施。同時,告知患兒家屬不能單憑觸摸患兒額頭溫度來判斷患兒是否發熱,應教會患兒家屬通過正確使用體溫計以及脈搏的測量來判斷疾病。患兒夜晚休息時,避免影響患兒休息,應減少體溫測量次數,可告知家屬通過測量患兒脈搏來初步判斷。告知家屬不同年齡段,患兒正常的脈搏范圍,同時告知體溫每上升1℃,脈搏就會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發熱處理 患兒發熱時,做好發熱護理是護理的重點。當體溫未超過38.5℃,應采用物理降溫,如多飲溫開水、溫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學冰袋冷敷等;體溫超過38.5℃時,應遵醫囑給予藥物退熱,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等;對超高熱患兒發生驚厥時,應立即將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患兒衣領,從患兒上下臼齒處放入開口器,及時清理患兒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暢。必要時還需給予約束帶適當約束患兒肢體。遵醫囑使用鎮靜解痙、脫水藥、退熱劑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腦組織耗氧量。必要時,在患兒高熱驚厥階段可以預防性使用退熱、抗驚厥藥物,但必須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1.2.2.3 健康指導:小兒高熱驚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5】:1、加強患兒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能力。2、當體溫超過38.5℃時,積極采取各種治療手段控制體溫,是預防高熱驚厥反復發作的重要措施。因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兒家屬儲備幾種常用退熱藥物,并能正確掌握各種藥物使用途徑和計量。同時,患兒家屬還需掌握驚厥的緊急處理方法,避免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家屬慌張抱起患兒往醫院求救等錯誤方法。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患兒大程度上的損傷,甚至還會給患兒帶來生命危險。
1.4 觀察內容
①觀察兩組患兒的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
②滿意度調查【6】 通過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包括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類,總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患兒運用不同護理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時間間隔比較
干預組患兒運用預見性干預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復發頻率少于對照組,復發時間間隔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比較(X±s)
2.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5.3%vs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熱性驚厥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病,是指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的伴隨有發熱的驚厥發作,并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以及既往有無熱驚厥史的患兒[1]。該病如不及時救治,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兒熱性驚厥的整體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2例熱性驚厥患兒,包括男21例,女性11例;年齡0.5~4.5歲,平均(2.3±0.6)歲;體溫≤38.5℃6例,38.5~40℃19例,≥40℃7例;根據高熱驚厥分型標準[2]:單純型24例,復雜性8例。
1.2熱性驚厥整體護理方法
1.2.1熱性驚厥發作時的護理方法
患兒熱性驚厥發作時的護理方法如下:①控制體溫:可以給予患兒物理降溫,如將冰袋置于患兒的腹股溝、腋下、頸旁、肘窩等處;將冰帽戴在患兒頭部;用冷生理鹽水灌腸。通過上述措施可以讓患兒腦部處于低溫環境,這樣可以降低腦細胞的代謝,減少腦細胞耗氧量。
②控制驚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兒止驚藥如安定等;同時用手指按壓患兒的合谷穴、人中穴,但切忌不要過于用力,避免損傷患兒皮膚。③給氧:應給予熱性驚厥患兒中等流量或高流量的氧氣,同時在給氧過程中密切注意患兒的缺氧情況是否改善,通過有效的給氧可以減少患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④保持患兒呼吸通暢:待患兒入院后,立即將患兒的衣扣解開,讓患兒平臥,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但不需要在頭部墊枕頭,避免衣服對患兒胸部、頸部的束縛從而影響患兒的呼吸;及時清理患兒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患兒的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將患兒舌頭輕輕地向外牽拉少許,避免患兒舌部后墜從而導致其呼吸道的阻塞。⑤防止患兒意外受傷:對已出牙的患兒應該在上齒、下齒之間放置棉墊,防止患兒的舌部咬傷;將患兒床上的硬物移走,確實不能移走的硬物如金屬欄桿應放置棉墊,避免患兒撞到硬物上;患兒應該有專人守護,避免患兒意外受傷。⑥控制感染:上感是小兒熱性驚厥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對年齡小以及體質差的熱性驚厥患兒應避免接觸傳染源,在患兒住院期間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1.2.2熱性驚厥控制后的護理方法
熱性驚厥控制后的護理方法如下:①糾正患兒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出汗可以導致患兒水分、鹽類大量丟失,因此應及時補充患兒的水、電解質。②加強患兒的口腔護理:發熱可使患兒口腔唾液分泌減少,導致細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易合并口腔炎,所以應加強熱性驚厥患兒的口腔護理。③注意發熱對患兒機能的影響:發熱時,患兒消化液分泌減少且消化功能紊亂,此時患兒的食欲往往不佳,應給予患兒少油膩、多維生素、易消化、半流質、清淡飲食,同時鼓勵患兒多飲水或飲用患兒自己喜歡的飲料。④監測患兒的體溫變化,患兒在退熱時往往會流出很多汗液,此時應及時擦干患兒身體,并更換干燥、清潔衣物,以避免患兒皮膚受汗液浸泡后誘發皮膚破損。⑤預防用藥:對反復發作的患兒在發熱期應使用安定等高效抗驚厥藥,此外,對有高熱驚厥復發高危因素的患兒也可以使用安定。
1.2.3熱性驚厥的家庭護理
熱性驚厥的家庭護理方法如下:①家中常備溫度計,及時掌握患兒的體溫變化。②教育家長注意給予患兒保暖,室內應通風、清潔,避免患兒接觸傳染源,防止患兒感染。③教育家長給予患兒充足的營養和水分,患兒應不偏食。④教育家長給予患兒規律的生活,保證患兒睡眠充足。⑤教育家長給予患兒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患兒的抵抗力。⑥教育家長注意患兒發熱時的表現,指導家長識別患兒體溫升高的早期癥狀和體征。
2.結果
32例熱性驚厥患兒均痊愈出院,治愈率為100%,所有患兒均未發生并發癥。
3.討論
熱性驚厥是兒科常見的急診之一,多見于3歲以下的患兒,發病率約為3%~5%[2]。該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患兒的體溫異常升高,有時甚至高達40℃以上,同時伴隨有局部甚至全身肌群的強直性抽搐,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嚴重者可以長達10~30min,多數患兒還伴隨有意識障礙。熱性驚厥不如及時處理,可導致患兒顱內壓持續升高,因此易合并腦缺氧性損害、腦水腫,甚至腦疝的形成,造成腦實質受累的后遺癥。在本研究中,我們對32例熱性驚厥患兒從熱性驚厥發作時的護理、控制后發護理、家庭護理三個方面對患兒實施了整體護理,結果顯示32例熱性驚厥患兒均痊愈出院,所有患兒均未發生并發癥。由此可見,我科使用的整體護理方法能有效地配合醫生對熱性驚厥患兒治療,上述護理措施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小兒肺炎是由各種不同病原體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起病較急,且同時可伴發其他系統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較高。小兒肺炎是兒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四季均易發作,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生較多。小兒肺炎若治療不徹底,容易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患兒的發育,小兒肺炎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發熱。本文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兒肺炎患兒,經過對癥治療和護理,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兒肺炎患兒。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齡1~14歲,平均(7.5±3.5)歲。所有患兒均因咳嗽、氣促發熱就診。肺部?音患兒86例。經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經X線胸片檢查,123例患兒顯示雙肺可見肺紋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狀陰影。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小兒肺炎診斷標準[1]。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采用常規臨床護理對65例小兒肺炎患兒進行護理干預。常規護理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2.1.1 保持小兒肺炎患兒呼吸道暢 通常規護理過程中應對小兒肺炎患兒進行呼吸護理干預,呼吸道的護理是小兒肺炎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護理人員必須保證患兒呼吸道處于暢通的狀態。護理人員對患兒應該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時或不定時進行霧化吸入。小兒肺炎患兒出現呼吸衰竭時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機進行持續吸氧,指導患兒以半臥位姿勢或抬高床頭進行氧氣吸入,盡量避免患兒哭鬧,盡量減少患兒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兒肺炎患兒靜脈通道 護理人員應當迅速建立患兒靜脈通道,以確保抗炎、急救藥品及時輸入患兒體內。護理人員應當按照靜脈輸液的選擇原則,選擇患兒充盈度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為穿刺部位,盡量減少扎針次數,以避免患兒哭鬧,造成病情加重。對于呼吸衰竭嚴重的小兒肺炎患兒,在輸液過程中要控制輸入液體的量和速度[2]。護理人員在患兒輸液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患兒是否有不適和不良反應,若發生不良反應,應及時向值班臨床醫生匯報,并采取相應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通暢 護理人員應當保持小兒肺炎患兒病房內空氣清新,保證室內的通風。保證病房內溫度維持在20 ℃左右,濕度6%左右,防止溫度過低造成小兒肺炎患兒感冒,導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氣過于干燥影響患兒痰液的咳出。護理人員應當根據天氣和氣溫變化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增減衣被,防止患兒過熱出汗或者過冷著涼。
1.2.2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綜合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給予全面綜合的護理干預如下。
1.2.2.1 規范化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法 強調對患兒的營養護理,加強患兒的營養有助于增強小兒肺炎患兒的免疫力和恢復能力,對于防止病情惡化有著重要的作用[3]。小兒肺炎患兒的發病原因很多是因為患兒的飲食習慣不當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兒容易導致宿食積滯而產生內熱,造成痰熱壅盛,遇到風寒容易導致肺氣不宣,誘發肺炎。因此患兒在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清淡的飲食,防止患兒過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膩食品,每天適當食用蔬菜、水果,保證患兒足夠的營養供給,以幫助其更好地恢復。
1.2.2.2 心理護理干預 小兒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會出現恐懼心理,通常會抗拒吃藥和打針,患兒家屬也易出現緊張及焦慮的心理。對此,護理人員應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安慰,鼓勵患兒勇敢面對疾病,利用親切、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消除患兒心理上的恐懼。
1.2.2.3 用藥護理干預 在小兒肺炎用藥的靜脈滴注過程中,應把握好合適的輸液速度,防止輸液速度過快對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產生靜脈炎[4]。在患兒用藥前,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藥品知識講解,告知用藥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緩解患兒及其家屬的緊張、焦慮[5-6]。
1.2.2.4 發熱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應叮囑發熱患兒多喝水,若患兒體溫高于39 ℃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向值班醫生匯報,并遵循醫囑,選擇合適的退熱藥。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3~5 d后,患兒體溫降至正常,主要癥狀以及體征明顯減輕,7 d內主要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療3~5 d后,患兒體溫明顯下降或正常,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7 d內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無效:治療3~5 d后,患兒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無好轉,或者癥狀和體征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38%,對照組為70.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對照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
1.1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的15例皮膚黏膜綜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齡8個月~5歲,平均年齡2.17歲,持續發熱時間5~12d,平均7.5d。
1.2臨床表現 本組患兒表現為發熱、軀干四肢散在分布多形性紅斑、口腔黏膜充血、楊梅樣舌、唇紅皸裂、雙眼球結膜充血、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手指足趾硬性腫脹、手掌紅斑、指甲和皮膚交界處出現脫皮、肛周皮膚潮紅脫屑等癥狀。其中,發熱15例,體溫在39℃~40℃呈稽留熱或弛張熱;發熱2~5d出現以軀干為主的多形性紅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腫脹、脫屑及口腔黏膜充血14例;出現頸淋巴結腫大12例;初期伴有流涕、咳嗽、腹痛等4例;急性期出現肛周皮膚潮紅脫屑2例;心臟彩超顯示冠狀動脈增寬但無臨床癥狀1例。
1.3實驗室檢查 15例病例均有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高達22.58×109~45.26×109/L;血沉增快達50mm/h~138mm/h;C反應蛋白升高達80mg/L~346.3mg/L。其中3例血小板在發熱后第10d增多,其余12例血小板在發熱后2~3w增多。其中14例心臟彩超示左、右冠狀動脈起始段內徑正常。1例左冠狀動脈起始段內徑0.34cm,右冠狀動脈起始段內徑正常。15例心電圖均顯示非特異性ST~T變化。
1.4方法 在明確診斷后,給予藥物治療及對癥護理,15例病例均用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發熱時,但熱程未達5d,予以保護性措施,如藥物降溫、物理降溫。熱程達5d后,給予輸入靜脈丙種球蛋白1g/(kg·d),連用2d。阿司匹林30~50mg/(kg·d),分3次口服,待熱退后減少為3~5mg/(kg·d),至血沉和血小板恢復正常。
2 結果
15例患者均在用藥后24~48h內體溫恢復正常。用藥后5~10d口腔黏膜及皮膚恢復正常。無繼發感染病例和心肌炎病例。其中1例在用藥后第1d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1例在用藥熱退后第2d出現膝關節疼痛;1例在發熱第4d出現冠狀動脈擴張,在恢復期復查心臟彩超時無加重,未發現冠狀動脈瘤。
3 護理體會
3.1發熱護理 發熱時患兒應臥床休息,限制活動,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溫度在20℃~26℃,濕度在55%~65%。密切觀察患兒體溫變化,體溫在37.5℃以上給予溫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溫,體溫達38.5℃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同時觀察有無寒顫、抽搐及肢端循環。本組15例患兒均有發熱,體溫達39℃~40℃持續高熱。經過物理、藥物降溫等方法,發熱得到一定控制,未發生因發熱引起的并發癥。
3.2口腔黏膜、皮膚的護理 本組14例患兒在發熱2~5d后出現以軀干為主的多形性紅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腫脹、脫屑及口腔黏膜充血。經過觀察患兒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皸裂及脫屑的情況,并予以及時處理。口腔黏膜充血者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前后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或軟毛牙刷刷牙。口唇皸裂時給予涂擦石蠟油,保持患兒安靜,避免哭鬧過多引起口唇干裂處出血。
3.3頸淋巴結腫大的護理 遵醫囑給予中藥外敷或3.3%硫酸鎂濕熱敷。清淡飲食。在查體時動作輕柔,減少患兒疼痛。本組12例患兒頸淋巴結腫大,經過靜脈使用藥物及外敷中藥等,頸淋巴結腫大得到控制,無頸淋巴結化膿。
3.4使用藥物的護理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在兒科用藥較為特殊,故用藥時密切觀察病情尤為重要。 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的護理:靜脈丙種球蛋白是正常人血漿提取物,它既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又是一種血液制品,系同種異體球蛋白,對過敏體質的患者可能引起超敏反應。用藥前在常溫下放置10~20min,以減少應激反應。同時檢查藥品包裝、有效期、藥瓶是否有裂縫等。輸注時應使用留置針,由于靜脈丙種球蛋白價格昂貴,應保證靜脈通道通暢的情況下,先用0.9%氯化鈉注射液20ml沖洗管道,目的是減少輸液器內的微粒物質和避免浪費藥物。輸注過程中先速度宜慢每分鐘0.5~1.0ml,觀察15min后若無不良反應,速度調至1.0~2.0ml/min,持續觀察有無皮疹、寒顫、胸悶、氣促、頭暈頭痛、煩躁不安等,監測體溫和觀察靜脈穿刺點皮膚有無紅腫及滲漏。持續觀察1h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輸注完畢后再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20ml沖洗管道,使殘留于輸液管內的藥物完全輸入。 使用阿司匹林的護理:阿司匹林在皮膚黏膜綜合征的應用中能有效控制炎癥反應和預防血管內血栓的形成,但其不良反應也較多。用藥后,連續觀察患兒有無不良反應。本組觀察中,有5例用藥后1d出現腹部不適,惡心、嘔吐,予以加服氫氧化鋁,嘔吐較嚴重者給予了靜脈補液,防止脫水。用藥后5例病例嘔吐得到緩解。患兒在住院期間定期復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大便常規查找隱血等。本組14例患兒經過使用靜脈輸入靜脈丙種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發熱得到控制,無冠狀動脈擴張及冠狀動脈瘤發生。1例冠狀動脈擴張患兒無臨床表現,無冠狀動脈瘤和心肌損害及心肌梗死發生。
3.5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由于本病病因未明[1],臨床表現比較復雜,全身多系統均可受累,尤以冠狀動脈為甚,是兒童獲得性心臟病的最常見疾病,并可能為成人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部分可發展成為冠狀動脈狹窄,有引起冠狀動脈栓塞、冠狀動脈瘤、心肌梗死等危險。患兒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患兒 精神狀態、呼吸、心率等。家長盡量陪伴在患兒身邊,鼓勵患兒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臟負荷。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協助做好心臟彩超、心電圖和心肌酶譜[2]等相關檢查。本組1例患兒心臟彩超顯示冠狀動脈增寬,經過嚴密監測病情變化、盡早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和營養心肌細胞的藥物,該例患兒 冠狀動脈增寬得到控制,無冠狀動脈瘤及心肌梗死發生。
3.6心理護理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發熱時間長,家長對該疾病缺乏了解,應耐心講解有關本病的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及預后情況。
4 總結
通過對該組病例進行發熱的護理-口腔黏膜護理-皮膚護理-頸淋巴結腫大的護理,以及對心率、呼吸的監測和對精神狀態等的觀察,使廣大臨床護理人員對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判斷、用藥和對癥護理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