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醫學發展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02-22 12:01:5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醫學發展論文

      篇(1)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來醫學理論的遲緩發展,也不能責怪當今的醫學科技不發達。究其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是世界兩大醫學體系——中華醫學和西方醫學目前未能真正地融會貫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對付病魔和提高人類自身的健康素質。

      然而,通過中國對中醫藥偉大寶庫半個世紀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說中華醫學已經開始邁入脫離虛玄理論,初步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了——這就是即將崛起的現代中醫學。后者通過嶄新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能夠基本說明中醫的科學性、規律性、診治法則和臨床效驗。與此同時,對于生理應激理論十分陌生的西方醫學來說,也存在著一種繼續前進的機遇,從而在諸如現代人體平衡理論、人體機能狀態分類、亞健康問題、診治對策等方面,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進步。如是說,以往難于融洽的中醫學和西醫學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結合點,這就是當今世界醫學界都應關注的生理應激理論的意義所在!就此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中國經絡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示

      眾所周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典籍及現代研究中,對經絡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和闡釋,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學說逐漸脫穎而出,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正式宣讀的經絡本質的“血管及其神經學說”。此學說堅持了古代醫家的一貫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經絡的主要物質基礎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

      上述見解,別以為對西醫學來說尚屬已知結構,但其中卻存在有許多的未知認識:例如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規律、交感性神經在體表-內臟雙向聯接中的作用、交感性傳入神經的生理屬性、交感性神經的感知及與大腦皮層的關系等等。然而根據筆者大量文獻資料的論證,我國醫家在公元前就發現了脈及支配脈管的交感性神經,并被稱為“經脈”或“經絡”。解析后來看,它的結構及功能在古代經絡學說中闡釋的明白清楚,應用的得心應手,并使中華醫學在上述領域已經獨領兩千多年。

      深入地說,經絡這種人體結構具有流動性和感知性的屬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為主要基礎的功能性表現;循經感傳及慢速性是交感性傳入神經基本的內臟性感知功能;“心胸內關謀”,“肚腹三里留”等經驗反映了交感性神經潛在的特異性節段聯系;針灸經絡穴位所導致的神經-體液性調節,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以及中樞下丘腦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種血管-神經復合結構,具有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和垂體門脈系統的雙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學地說明了經絡的許多低級屬性及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調節作用。追溯這些原因,可以在環節動物如蚯蚓水平發現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的雛形,并且在人體內現存的交感神經干(鏈)就是這一進化的痕跡。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論證和具體說明請參見筆者專著《現代針灸學概論》一書[1]。

      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的醫學研究中,軀體性神經及大腦的意識支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絡本質的研究而顯得事倍功半,并且還延緩了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這是揭示經絡本質的另一種意義或啟示。

      2生理應激理論的發展

      在人類探討自身生命規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西方醫學近200年來研究人體平衡理論的經典過程。19世紀里法國伯爾納(Bernard)提出了以循環系統起核心作用的“內環境”學說,20世紀初美國坎農(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為中心的“穩態”學說。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學教授賽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系統為中心的“應激”學說。這種應激被認為是機體對不良刺激或應激情境的反應,并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的功能防衛反應。所以,這種應激學說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個反應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適應綜合征。至此,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已經比較深入了,但就學術系統來說,仍給人難以自圓其說的遺憾。

      然而,當人們關注中華醫學傳統經典的時候,當中西醫結合學者審視古論的時候,許多靈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經脈”、“絡脈”、“氣血流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雛形。特別是在1963年,中國著名的生理學泰斗蔡翹教授在賽里應激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理應激”的概念[2]。這種生理應激強調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刺激反應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態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由此可見這與賽里應激有著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視為“病理應激”。這種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中國卻很早很默契地被用來認識針灸針麻的調節原理了[3]。

      深入地說,針灸針麻的實施非常符合生理應激的概念和過程;同時,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理應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筆者的系列研究還證實:針灸針麻術所導致的機體反應基本上是在如下七個系統中進行的:交感神經系統、血管系統、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中樞痛覺調制系統、內臟系統。這七個系統不僅是針灸針麻調節原理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整個機體維持體內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的基本單位,因此可以統稱為生理應激系統。站在人體生命科學的高度還可發現,這個大系統也是人體生命機制的基本調節系統,或經常被人們譽為“生命力(又稱為內驅力)”的系統。

      解剖生理學指出,血管系統作為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的傳輸基礎,應該是自環節動物以來最基本的生物結構。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在中樞痛覺調制系統的調控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神經遞質調節著血管系統、內臟系統。特別是中樞中的下丘腦,不僅是典型的血管-神經結構,執行著調節垂體門脈和高級中樞植物性神經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認的表現出生命力及維持生理穩態的必需結構。例如在環節動物的血和血管開始構成為一個閉鎖性的循環系統,與此同時也才開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經節組成的鏈狀神經系,這樣兩者就可以在保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聯系到實驗研究已證明了經絡具有的許多低級生物屬性,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核心理論的經絡學說,可以說在結構布局和調節功能兩方面,實際上早已勾劃出了一幅神經-體液調節理論的原始畫卷。現代研究也已經揭示了經絡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竟在生理應激狀態中起著樞紐樣的作用[1]!由此不僅展現了中醫學現代化的良好條件,而且也促進了現代醫學的成熟發展。

      3現代醫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例如至今尚屬天下難題的現代人體平衡理論,在中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人體平衡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到生理應激理論就可以這樣總結出來了:以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為樞紐的生理應激系統在維持和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體內平衡是系統性調節的結果。其中樞紐的作用已由中國古代經絡學說所全面闡述,其中的系統性調節即是組成生理應激系統的七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較西方醫學研究中只強調單一結構的弱點,中華醫學的整體觀更能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命機制了。

      這一成果再結合到中醫體質學說關于“視人五態乃治之”的思想,現代中醫學還創新地提出了現代人體機能的五種狀態,即生理狀態、代償狀態、生理應激狀態、病理應激狀態、衰竭狀態。這一突破不僅真正體現了古為今用,也使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在診治過程中,如果不僅知道病因(這是西醫的長處),而且也知道患者所處的狀態(這是中醫的長處),那么就會使整體診斷更準確,個體治療更貼切。因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征的現代中醫學還提出了嶄新的復合診治法[4]。

      又例如時下人們喜歡談論的所謂“亞健康”(又被稱為“半健康”或“第三狀態”)。很多人都為處于如疲勞、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憂郁等等狀態而苦惱。目前“亞健康”僅僅定義為無病與有病之間的狀態是既空洞又不準確的。顯然西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然而,現代中醫學采用的現代人體機能狀態分類法,就將“亞健康”歸為“生理應激”狀態。這即是在平常態、代償態、生理應激態、病理應激態和衰竭態等五種狀態中的第三狀態。其中既明確了“亞健康”在整體上所處的生理病理狀態,又在經絡辨證中也有利于病或證(態)的轉歸分析。這樣不僅使現代中醫學既有了傳統中醫的特點又有了現代醫學的特點,而且使中醫藥和針灸成為了調節和治療這種狀態的最佳療法。

      4小結

      中國進行醫學現代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其中的重大步驟就是非常開放地把西方醫學也當作主流醫學之一,并與中華醫學并駕齊驅。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醫學豐厚的理論闡述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會升華傳統醫學達到質的突破—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企求和目標!

      通過本文對生理應激理論及其應用的初步介紹,特別是已經在現代針灸學的理論和臨床中的成功應用[5,6],說明了應用這套科學的“大理論”來指導現代中醫學的總結和應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醫學的高度,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中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榮光,而且也是現代醫學的催熟劑和完善機遇。而今,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管理層和醫學界能抓住這一重大契機,那么在中西醫真正結合之際,就能展示現代神經-體液理論的應有進展,就能展示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類“醫學大同”的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袁其倫.現代針灸學概論.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2蔡翹.Selye應激學說與生理應激.生理科學進展,1963,5(1):1.

      3袁其倫.現代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香港:華杰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97.

      篇(2)

      (一)融運動樂趣于體育心理健康教學中運動愉是個體參加體育活動后所產生的滿足、快樂、舒暢、振奮的感覺,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長期堅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而獲得運動是堅持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1.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體育基礎與能力,多開展一些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體育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健身操,健身游戲等。注意觀察學生在練習中每一個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鼓勵,使學生找到成功的樂趣,從而能主動堅持體育鍛煉。

      2.加強體育理念和體育明星故事效應引導,增加其體育價值觀培養,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從每項運動的來源發展,規則,講解,讓學生明了其發展狀況運動規則,其中的體育故事,來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了解和愛好,以至去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是在與困難做斗爭的過程中得到鍛煉的。在體育活動中,如果把學生的目標選定太高,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放棄活動。相反,如果把目標定的過低。沒有難度也不存在鍛煉價值。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落高于學生當前水平的目標,不能一刀切。從而,做到有意思地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或者,利用惡劣天氣或環境有意思地培養起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三)有意培養學生承受失敗,挫折的能力體育有成功也有失敗。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完成一動作,不僅需要有一定的身體素質,運動技巧,同時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在跳高練習時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排除膽怯心理,才能成功。成功了不驕不躁,失敗時不氣餒,不言放棄,背水一戰,后來居上的例子在體育上枚不勝舉。

      (四)通過教學比賽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在布置學生練習時,可利用比賽教學法,一般在競賽前讓學生練習10—20分鐘,這樣每組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風氣,而場下同學就會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同學間的感情交流,克服獨生子女的任性,驕縱自私等不良個性品質,使情感得以升華,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方式,培養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學間的協助合作精神

      篇(3)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使生物學界發生了一場革命性變革。這一次偉大的理論突破,毫無疑問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其成功之處也是無可厚非。

      中醫學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傳統醫學科學,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特性的理論體系。[2]其經歷了千年的滄桑巨變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當今社會對于中醫學的發展卻不甚樂觀。對于中醫學的發源地,將中醫學不斷傳承和發展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分析達爾文進化論的科學發現和成功提出,從中獲得不少有效的啟迪。

      一、把握整體性

      國博物學家達爾為進化論的奠基人,其對物種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認識是從一個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就達爾文關于物種起源的觀點最主要是來源于其對整個地球乃至整個物質世界的整體統一的認識。通過大量的動植物的觀察和采集,配合地質變化,打破傳統的思想束縛,大膽地猜測提出物種的可變性。即現有的物種可以從原先別的物種演變過來,一個物種的進化結果可以產生另一個全新的物種。可以說達爾文對物種的認識也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其發散性的思維將分散在各個不同地區、不同時空、不同種類的物種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并按照原有物種本身的層次、結果和特殊表現,組成認識網絡,科學邏輯地再現了生物界的全貌。因此達爾文可以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整個生物界。而整體觀念做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三大基本特點之一,受到了歷來醫家的重視。中醫學理論所認為的整體觀念即是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和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其中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聯絡臟腑枝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以此衍生出獨居中醫特色的針灸學。在把握人體整體性的條件下,中醫即可通過相應的形體官竅,做出合理的辯證論治。相比之下不難發現兩者不同的理論體系之間有著共同的思維方式,在整體思維影響下,衍變為兩個各具特色的理論學科。然而中醫學的歷史發展經歷的數千年的衍變,從整體唯物思辯的頂峰開始,卻逐漸消融后續醫家的經驗體會,以至于中醫學只有不斷增加的輔助假說,而永遠不會有革命性的變化。

      二、強烈的競爭意識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其核心內容為: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簡言之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談起中醫學與現代科學體系的溝通問題存在著許多頗為棘手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是學科不通導致中醫學無法很好地融入現代科學體系,發揮其獨樹一幟的作用。

      三、勇于探索,善于發現

      在飽含對生物科學濃厚興趣的前提條件下,1831年―1836年,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除此之外達爾文還通過其他出行考察,積累大量第一手資料,一邊深入整理,一邊深入實踐,查閱大量書籍,最終編寫了《物種起源》。在此強調,其實進化論這一詞并非由達爾文提出,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學者提出關于進化的理論假說。而達爾文也是在先驅的重要著作假說影響下,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理論困惑。通過達爾文的成功,我們可以給中醫學的發展一點建議。達爾文在解決物種起源這樣一個世界難題時,并沒有采用多少實驗研究方法。他是采用博物學的方法,廣博的基礎知識,完備的科學資料收集,然后是縝密的思辨和嚴謹的推理,從而得出了可靠的科學結論。如果對達爾文的進化論與中醫學進行更深入的比較和研究,還會發現更多不一樣的見解,基于思辨性的達爾文進化論和基于陰陽五行學說的中醫學,兩者互不相同但是又相互融合。雖然兩者研究的領域范圍不同,但是從某種意義來說兩者又是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對于當今處于邊緣發展學科的中醫學,要想糾正其在現代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可以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得到一點啟示,通過借鑒他人優秀的理論知識、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提升中醫學的價值地位,使中國這一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至于被后人所忘記。

      參考文獻:

      篇(4)

      幼兒的好奇心都比較的強,凡事都喜歡多問幾個為什么,有一些看似幼稚、可笑的問題在幼兒那里卻成為了積極探究的體現。幼兒剛走近學習的大門,走近生活,缺乏一定的生活與學習的經驗,猶如一張白紙,對于他們提出來的各種各樣且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也就不足為奇了。教師切記不要顯得不耐煩,也不要當面指責孩子們笨,因為這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要不斷地滿足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在教育上多給予一些耐心和愛心,能耐心地與孩子們交流,對于幼兒提出來的問題要認真的解答,不要怕孩子多問“為什么”,也不要怕他們總是出錯。教師要與小朋友們一起探討,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好奇心,用小朋友們能接受話語讓他們都能夠學得進去,讓孩子們也都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思路。

      每一位孩子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等都不相同,這也就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在教學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有些孩子卻學不進去。

      對于不同的科目,同一個學生們會有不同的學習表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地考慮到每一個小朋友的學習情況,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都看成是一樣的、相似的,不要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來對待不同的兒童,要有區別地對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個性特點,在日常的點滴觀察中,去挖掘他們的學習需求,進而再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這樣也利于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其次,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也要爭取家長們積極配合與支持,這對于幼兒教育也是很有幫助的。教師也要及時地和家長取得聯系,及時地跟每一位家長都交流一下幼兒們在園的具體情況,和家長爭取共同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教育,對于幼兒的健康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讓幼兒大膽地、快樂地說,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要想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組織孩子通過語言活動進行訓練。幼兒園的語言教材充滿著意趣、圖文并茂,而且還向幼兒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教師們除了依據語言的教學目標、兒童的興趣以及發展需求選擇一些充實教材外,也要在引導兒童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地挖掘其內涵,進而再引發遷移的作用,以此來不斷地拓展兒童語言的表達空間。

      比如,小朋友們在午餐的時間鬧哄哄的,這樣既會影響孩子們進餐的速度,也不利于他們的腸胃健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專門與小朋友展開討論,然后再組織小小辯論會,請正、反兩方闡述一下自己的意見與看法。這樣既能夠發展、鍛煉孩子們的口語表達的能力,而且還能夠收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起教師單一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時期的教育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習慣的養成。國家素質教育也倡導要培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的建設人才。在幼兒階段教育中,需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各項技能,比如說加強對歌唱、跳舞、運動、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意識。當然,還要一項是不能夠忽視的,兒童的紀律觀念以及規矩意識的養成。對學習知識來說,幫助兒童養成一個好的生活或者是學習習慣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習慣,在他們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也就不至于會劍走偏鋒,更不可能成為問題少年了。所以說,兒童一旦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總而言之,幼兒是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加強對幼兒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強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幼兒教育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注重幼兒教育,既有利于個體的成長,同時也關乎著國計民生的事業,我國的執政黨以及行政機關,還有一些從事在教育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發展,因此要注重對幼兒的科學有效的教育培養,促使幼兒都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促使和諧社會的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篇(5)

      2.醫藥認知模式創新與中醫學發展                 

      3.氣候因素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4.師承教育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 

      5.論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中醫學的發展 

      6.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 

      7.淺談中醫學中的全科醫學觀念 

      8.病機的主體地位及其構建過程是中醫學的核心內涵 

      9.創新辨證論治 發展現代中醫學——對現代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再思考 

      10.實施中醫學專業認證 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 

      11.中醫學相關的道、陰陽、五行學說的共性、進步和局限淺析 

      12.生存·發展·創新——對20世紀中醫學發展道路的反思 

      13.西醫院校護理專業《中醫學》教學探討  

      14.轉化醫學在中醫學的應用探討 

      15.論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16.情景教學在中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7.中醫學與取象比類 

      18.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優先出

      19.試論中醫學的構建與發展 

      20.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現代化 

      21.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 

      22.關于中醫學的幾點哲學思考——兼與西醫學比較 

      23.明代中醫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概述 

      24.中醫學證候量化診斷研究現狀與思考 

      25.“體質”是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的最佳結合點 

      26.從中醫學傳統的文化特點探討中醫教育模式 

      27.PBL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優

      28.論中醫學的生態化建構原理 

      29.建立符合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30.論中醫學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31.對中醫學專業認證實踐的認識與體會  

      32.轉化中醫學:一種溝通中醫基礎與臨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學基金促進我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近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醫學項目統計分析 

      34.淺談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35.試論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當前學科地位 

      36.論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37.中醫學視角下城市物質空間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淺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醫學導引術的歷史內容與現代進展 

      40.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思路 

      41.交融滲透 相得益彰——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 

      42.關于中醫學學科建設的醫史學思考 

      43.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 

      44.中醫學的科學定位 

      45.中醫學教育開展PBL教學之短長 

      46.重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四次浪潮的先導工程 

      47.初議中醫學是復雜性科學——中醫標準化預備研究之二 

      48.中醫學的學科屬性與其現代化芻議 

      49.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 

      50.從中醫思維方式探討中醫學的發展 

      51.論模糊數學與中醫學 

      52.復雜網絡理論及其在中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53.我國中醫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數據 

      54.中醫學的特點、特色和優勢 

      55.中醫學為何要現代化——中醫學現代化再拷問 

      56.中醫學與復雜性科學 

      57.試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58.客觀唯心思辨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重新認識中醫學的“陰陽五行”

      59.從地方性知識的視域看中醫學 

      60.瑜伽與中醫學探究 

      61.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知識源流可視化分析——以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為例 

      62.中醫學的科學定位——科學、哲學、人、中醫、名實  

      63.Medline發表中醫學相關論文的趨勢分析 

      64.量子中醫學、中醫學、西醫學的異同 

      65.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 

      66.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67.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討 

      68.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類——中醫學隱喻形成的過程與方法 

      70.專業興趣與培養潛質在自主招生中的意義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為例 

      71.中醫學現代傳承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72.中醫學:健康時代及其頂層設計 

      73.論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完美統一 

      74.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75.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76.基于CSCD統計的2015年中醫學研究述評 

      77.發展中醫學的戰略思路  

      78.本刊對論文中醫學倫理學及知情同意的說明  

      79.淺談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用法 

      80.中醫學學術爭鳴論文的審讀與修改 

      81.醫學科技論文中醫學名詞的統一及用語規范 

      82.護理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3.談中醫學研究生教學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來中醫內科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與思考 

      84.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5.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6.中醫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機制的運行探索 

      87.談中醫學論文中關于引用古代文獻記載問題 

      88.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9.重視醫學論文中醫學術語的規范化 

      90.中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體會 

      91.從管理干預談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 

      92.中醫學期刊論文語句字數分析 

      93.中醫學期刊論文作者數分析 

      9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95.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形成過程客觀影響因素的探討 

      96.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管理干預研究 

      97.中醫學期刊臨床論文的審讀評價 

      篇(6)

       

      1.繼承與創新結合選題

       

      繼承性是一切科技論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現實社會的客觀需要和中醫藥學術自身的獨特性決定中醫論文的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論文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在現今的中醫實踐活動中,傳統的理論和方法仍然起主導作用。

       

      對于中醫學畢業生來說,通過在校的四年學習,繼承前人的學術成就,博系各家學說,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撰寫這類深入發掘和繼承前人學術成就的選題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創新,做到繼承有創新,發掘有深度。走前人沒有走完的路,涉獵前人沒有完全涉措的領域,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這類選題常見種類包括:詮釋、補充或闡述發揮前人的學說,總結前人的經驗,對前人學說質疑,對中醫學基本概念的探討等等。

       

       2.理論和實踐結合選題

       

       中醫學學術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學者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在繼承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從不同的側面,對前人學說作了一定的補充和發展,進而形成當今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畢業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是,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中醫學術新成果的形成,新觀點的產生,都必須來源于實踐,依賴于實踐。對于任何一個中醫學術問題,如果缺乏在實踐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復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對該問題的具有新意的正確認識。這樣就要求中醫學畢業生在最后一年的醫療實踐中,廣泛涉獵,留心觀察,運用所學理論科學地指導實踐,同時通過臨床經驗總結反過來重新認識理論。這類論文只要學生勤于總結,勤動腦,勤動手,還是比較容易完成的,常見的這類選題包括:對一種治法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用某種治法治療某種疾病等等。

      3.主觀與客觀結合選題

       

      主現條件主要指學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學生的知識貯備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自身的特長等等。但是,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雖接近畢業尾聲,但所學的知識有限,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醫療實踐,尚是純書本知識,沒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畢業論文從研究到寫作完成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并且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醫療實習,準備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辨,時間緊迫,學生分到各地醫院實習,各醫院的醫療設備、醫療技術有所不同,帶教教師能力參差不齊,對學生醫療實踐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首次進行醫學研究,經驗缺乏。同財,中醫學畢業論文不同于其他學術論文。目的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要求,使他們進行一次全面的、規范的寫作,為畢業后寫醫學類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畢業生在選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所學專業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觀條件的不同。選擇難度、大小適中的選題。

       

      篇(7)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以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為主,以培養臨床專業人才為目的,培養能夠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醫生。自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以來,為不斷滿足社會對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醫學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歐美許多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比較嚴格和規范的臨床醫師培養制度,為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完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住院醫師進行規范化培訓的試點工作[1]。自此,研究生教育和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的兩大途徑。

      2014年國家衛計委規定在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全國各省自此逐步開展此項工作。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培養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的醫學院校,我校開展了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的工作,首批在培學生已經歷集中理論學習和近2年的臨床輪轉培訓。本研究通過對我校附屬醫院等培訓基地的碩士生、碩士生導師、相關管理部門等進行訪談調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見和建議,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總結我省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工作初期在研究生課程體系及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方面存在的部分問題,初步探索改進方案,進一步促進我省中醫學所示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更順利和規范地開展。

      1 研究生課程體系實踐探索初期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相應對策

      1.1 存在問題

      (1)在校集中理論學習時間短。中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總共在校時間就34個月,扣除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僅有1個月時間在校完成學位課程的學習、臨床科研思維的訓練,時間緊湊,所學有限,不能達到對中醫學碩士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2)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養目標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理論學習,科研思維的訓練,臨床輪轉,論文撰寫和答辯;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著重于職業能力培養,重點訓練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對科研思維的訓練、論文撰寫和答辯基本沒有過多的要求。

      1.2 相應對策

      重構研究生課程體系,除公共課(如政治課、外語課等)外,基礎理論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公共科目相結合,專業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定的專業理論課相結合,臨床實踐課與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采取課堂面授、網絡授課、講座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的模式,重點在于建立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借助網絡輔助教學,積極建設網絡授課,方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如此一來,既符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同時也能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還能解決在校理論學習時間短這一問題。

      2 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時間探索初期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相應對策

      2.1 存在問題

      學位論文要求高,耗r耗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都是為了提高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然而受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目前仍以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學位論文為主要形式)來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位授予質量,迫使專業學位的導師和學生仍追求論文理論水平、深度和創新性,偏離了國家設立專業學位的初衷[2-3]。然而在有限的臨床科室輪轉期間,還要完成如此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耗時耗力不說,還會影響臨床輪轉。

      2.2 相應對策

      建立不同的學位授予標準。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授予的應更看中其臨床能力考核結果,降低對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采用與學術學位研究生不同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是文獻綜述、導師經驗總結或者案例分析,突出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特點和特殊性即可。

      3 結語

      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我省是第一次開展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相結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探索適合本區域實情的銜接制度,并不斷地將其完善,以期推動我省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不斷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醫療技術人才,增強國家人力資源儲備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8)

      一、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伴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必將對中醫藥類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加劇職業的變動性。[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醫藥教育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中醫學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相當繁雜,與很多學科關聯度大,除了指導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外,還可以應用到綠色養生、預防保健、文化修養等諸多領域。高職醫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而《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辨證思維性強,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來主動地學習和積累知識。

       

      二、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

       

      (一)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中藥制藥技術、中醫保健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護理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和必要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把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同時更要關注和竭盡全力地服務于學生所學的各個專業,合理優化學生的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

       

      (二)把握課程整體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和學習平臺,長期以來,中醫學基礎課程一直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有統一的授課時數。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涉及的學科特點也不同,基于這種情況,必須結合專業的特殊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合理恰當地選擇教材內容,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專業涉及的相關課程,有序確定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層次和邏輯關系,充分反映課程的整體性。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所側重。

       

      (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總結傳統的《中醫學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評價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要注重課程教學的過程評價,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評價和一卷定終身的不科學考試方法,要科學建立課程考核體系,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課程論文、課堂發言、分組討論、階段性小測驗、課后作業、實驗課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課程考試改革中來,從而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實施。這項考核方式改革徹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嚴重弊端。

       

      三、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學業考試成績突出

       

      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明顯提升,優秀率比重明顯提高,考試平均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在期末學生評教對教師授課的滿意率測評中,《中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優秀率達到了95%以上。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改革非常滿意,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結合專業學習中醫學基礎知識

       

      由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與時俱進,他們能夠結合所學專業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注重專業契合度,緊密圍繞專業積極撰寫《中醫學基礎》課程的論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力求書寫認真、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以及對一些問題上的靈活思辯能力。

       

      篇(9)

      一、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伴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必將對中醫藥類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加劇職業的變動性。[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醫藥教育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中醫學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相當繁雜,與很多學科關聯度大,除了指導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外,還可以應用到綠色養生、預防保健、文化修養等諸多領域。高職醫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而《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辨證思維性強,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來主動地學習和積累知識。

       

      二、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

       

      (一)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中藥制藥技術、中醫保健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護理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和必要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把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同時更要關注和竭盡全力地服務于學生所學的各個專業,合理優化學生的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

       

      (二)把握課程整體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和學習平臺,長期以來,中醫學基礎課程一直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有統一的授課時數。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涉及的學科特點也不同,基于這種情況,必須結合專業的特殊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合理恰當地選擇教材內容,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專業涉及的相關課程,有序確定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層次和邏輯關系,充分反映課程的整體性。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所側重。

       

      (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總結傳統的《中醫學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評價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要注重課程教學的過程評價,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評價和一卷定終身的不科學考試方法,要科學建立課程考核體系,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課程論文、課堂發言、分組討論、階段性小測驗、課后作業、實驗課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課程考試改革中來,從而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實施。這項考核方式改革徹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嚴重弊端。

       

      三、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學業考試成績突出

       

      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明顯提升,優秀率比重明顯提高,考試平均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在期末學生評教對教師授課的滿意率測評中,《中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優秀率達到了95%以上。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改革非常滿意,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結合專業學習中醫學基礎知識

       

      由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與時俱進,他們能夠結合所學專業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注重專業契合度,緊密圍繞專業積極撰寫《中醫學基礎》課程的論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力求書寫認真、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以及對一些問題上的靈活思辯能力。

       

      篇(10)

      善心仁術 造福病患

      氣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以其調息,調形,調心的方式達至形神合一的境界而聞名於世。作為中醫學的重要一支,其強調同因的整體療法,在中醫學上的作用亦日益受到重視。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練習氣功多年,深入鉆研氣功之功用,強化了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等理論和臓腑心理相關性等的認識。他認為:通過自我氣功修練,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調整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因而,他充分運用氣功之醫學效用,將氣功與針灸、推拿相結合,形成氣理合一,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

      王而剛先生和張葆榮醫師夫婦二人於1988年來到香港,堅持行醫治病,服務市民。開辦的張葆榮中醫診所,治療范圍包括內外全科、疑難雜癥、耳穴治病、點穴刮沙、針灸拔罐、物理治療、病理推拿、跌打損傷。張葆榮醫師介紹道:“我們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手法的運用,達到治療的效果。”作為醫生,他們自知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因而在治療時,盡量少用藥物,如果一定要用到藥物也主要採用食療,以減少副作用。而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臨床效果驗證,該法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多年經驗的積累和鉆研,王而剛夫婦的醫術不斷精進,結合古法自創了各種療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理念。他們將推拿、針灸、氣功三者相結合,在治療老年退化性增生、骨刺、膝關節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頸椎增生、軟組織增生等各類骨痛癥狀具有突出的療效。且該類頑疾,基本上在一個療程即十次治療之內,就能基本解決,使病人恢復正常。其自創的“38秒穴位按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療法,以推拿為基礎並配以自創手法,按住痛點持續38秒即可解除痛苦,而今,經此手法治愈的病患已有上萬人之眾。其療效之神奇、救助之眾,不得不令人讚嘆,無怪乎二人備受患者尊敬。

      數十年來,無論是各種小疾小病還是疑難雜癥,經王而剛夫婦診治的案例已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專業名醫所未能治愈之案例。有位比利時患者,身患遺傳性多囊腎腫瘤,其母親、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因此病而不治身亡,在該患者前來治療時已不能工作。遺傳性多囊腎腫瘤本就是一個醫學難題,世界上還未有過完全治愈的案例,經王而剛夫婦細細剖析病理,耐心診治後,該病患雖未完全康復,但已能正常生活。為了感激他們的幫助,該病患還贈送他們一個特別紀念品,以表示:他們二人還原了她鋼鐵般的體魄,是其再生父母。更有甚者,夫婦二人還通過高超的醫術,轉變了一位西醫對中醫的看法。該醫生原對中醫持懷疑態度,患有腰痛癥後,朋友向其推薦張葆榮中醫診所數次而不至,及至親眼所見另一位患者的神奇痊愈,第四次終於前來診治。而後,該醫生已成為王而剛夫婦的朋友,甚至經常向患者推薦該診所。

      除了高超的醫術令人嘆服外,其仁厚的醫德更使人欽佩不已。夫婦二人緊遵醫術乃仁術善業之道,將治病救人置於首位。患者無高低貴賤之別,皆以一顆醫者父母心待之。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者,往往減免費用,甚至不收費。有一位長者生活困難,以接受社會福利署救濟為生,每次求醫問診,除免診治費外,還贈送藥物,助其痊愈。其善心仁術,稱得上良醫之名。

      在業界,張葆榮醫師也備受關注與褒獎,並榮獲全國疑難病癥三等獎,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證書。在患者們的口口相傳下,診所聲譽日隆,王而剛夫婦在治療骨痛癥和疑難雜癥上的良好名聲早已傳揚海內外,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包括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地。而在這眾多的顧客中,更為以一個家庭、公司、團體的形式固定在診所檢查診治,診所在患者心目中的信譽度可見一斑。

      談及今日香港中醫發展之環境,王而剛先生欣慰地說道:“後,政府對中醫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實行中醫註冊制度確保了管理的法制化和規范化,而所以香港註冊中醫師必須不間斷進修的規定,亦帶動了整個中醫行業的向前發展。因此,香港中醫業發展前景可喜,這是中醫之福,也是醫者之福。”

      執著鉆研 勇於創新

      王而剛先生的氣功造詣能達至今日之境界,可非一朝一夕之事,都是通過他的艱苦勞動和刻苦努力所得。從家至診所須一小時的地鐵路程,他就利用這一小時練習氣功,日日堅持,周而反復,甚至還專門寫了《在地鐵里的健身術》一文,以鼓勵大家充分利用地鐵時間。作為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傾心研究氣功文化,擴大氣功的影響力。他參加2010年的(香港)國際中醫針灸、推拿、氣功學術研討會,一家人共同撰寫了論文《中國氣功的健身機理探析》,與眾醫學專家及氣功大師交流心得,探討發展之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創新與改進是任何事物向前發展的源泉,中醫也是如此。中醫之所以不如西醫發展那麼迅速,大部分原因在於中醫的很多重要概念、原理皆未得到規范的、理論化的解釋,在現代化道路上,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中醫的哲學基礎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皆屬於形而上的理論,很難用語言進行清晰凖確的描述。因而導致被冠之以“不科學、不規范”而受人詬病,推廣也就較為困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而剛夫婦勇於創新,不斷鉆研,採用中西醫結合、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博採眾長,而成一家之言,為中醫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

      氣與經絡乃中醫學之基礎性理論,然而什麼是氣,什麼是經絡,卻未能得到詳盡的解釋,依然是世界性醫學難題。就經絡而言,經絡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經絡具體顯示出來?為什麼活人有經絡,而死人沒有?就氣而言,中醫所說的“氣血”、“肝氣”等中的“氣”實指什麼?氣又在人體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一系列問題,中醫乃至世界性的醫學專家窮其十幾年時間,卻仍未有定論。中醫科學化道路依然路漫漫而修遠。

      王而剛夫婦結合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不斷改進治療方法,總結理論,這兩方面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寫成《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兩篇論文,投稿於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並被採用,將於明年的第一期刊登。兩篇論文受到該雜誌主編的重視,在其回信中以“創新、合理、全面”六字進行高度評價。

      在論文中,他們分析了“在解剖學中無法觀察到的原因”、“如何顯現經絡”等問題。他們認為,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諧振通道,生命信息能量的載體是遠紅外電磁波,因而顯示遠紅外電磁波的通行傳導情況,就會找到生命信息能量的通道(經絡)。並提出,可用測能量的儀器如熱相儀等可測量經絡中的能量及其變化情況並顯示經絡等重要理論。

      於“氣”方面,他們認為,氣首先是一種能量,其本質是生命信息能量,人體中的四種基本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派生的“臓腑之氣”等,其本質都是相同的,是一種有生命信息能量的物質。而細胞通訊的傳播子是W+、W-、Z°和光子。並計算出氣在體內的傳導速度是載體(遠紅外電磁波)產生的熱效應的傳遞速度和按五十營的推算相符,約為3.125厘米/秒。中醫所謂的補氣、養氣,就在於把體內能量調動起來,以加強自我免疫力,從而形成自我防護達到加強體質的作用,因此,中醫在一定程度上是氣的能量的科學。

      兩篇論文將中西醫結合、經典理學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生物化學與能量學相結合,在合理的基礎上創新,深入細緻、嚴謹而又全面地分析了“經絡”與“氣”的理論,並試圖將二者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二者皆是中醫學之重要而又獨有的概念,王而剛夫婦的所進行的探索,皆是現代醫學界未攻克的難題,屬於最前沿、先進的理論,無論是在充實中醫學的理論知識,還是在醫學實踐運用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王而剛夫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和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拓科學研究的獨特領域。”今後,他們將更加致力於其實踐性研究,繼續鉆研,向醫學難題挑戰。

      其子王匯成先生,在父母的影響下,亦頗具醫學天賦,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學士學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剛剛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並擔任香港中醫經絡研究院院長。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醫學研究上,用高超醫術造福於人,透過研究推動中醫業的發展,可謂厚德之家。

      王而剛先生在多年氣功練習經驗和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傳統健身術的健身基理》一書,正在籌備出版中,為發揚氣功文化,推動市民身心健康略盡己力。

      篇(1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分別名列前三位,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為信息與系統科學、地學、數學、天文學和力學。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三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為正外,其他五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多數學科的科技發展低于整體水平(見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精品|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一级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51| 91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186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2021久久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导航|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