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頸椎病的治療與預防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1健康人體正常關節活動范圍如下:
1.1.1頸椎關節左右側屈伸各45°。
1.1.2頸椎關節屈伸35°-45°。
1.1.3頸椎關節左右旋轉60°-80°。
1.2患病頸椎關節活動范圍如下:
1.2.1頸肩痛病人關節屈伸30°-40°。
1.2.2頸椎病人以上3種活動范圍都有程度不同受限。
2、頸椎關節靜止范圍變化
這種變化有兩種,正確枕位和不正確枕位。
2.1正確枕位用坐標。圖1注明:頸椎x(支點標)頸椎Y(阻力標)脊柱平衡軸。
A-B(自身拳頭高度為點。略低為宜)
A-E肩寬(自身)B-C(后枕底一點)
2.2不正確枕位坐標圖2、3
3、討論
以上枕位力學坐標顯示不正確枕位,加重阻力點改變,使所處的施力點加大負荷。正確枕位可以保持頸椎生物力學保持平衡,不正確枕位可以使脊柱動力系統構成的破壞。
4、體會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129-01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變從而引發刺激性改變,壓迫到周圍組織,引發各種病變及生命體征的一系列改變[1]。發生頸椎病一般需要兩個條件:一頸椎間盤出現退變;二退變組織結構壓迫頸部脊髓、血管神經、氣管等,并產生刺激,出現對應的臨床癥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進入我院進行治療的168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齡22~72歲,平均37.6歲,主要臨床癥狀為:項背肩臂痛癥患者62例,痿癥患者56,眩暈癥患者50例。
1.2方法:將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癥狀分為三組,進行各種中醫方法的治療,確定對其癥狀有效的治療方法。
2結果
患者發病原因不同,對應的有效治療方法則不同,根據分析結果得知,項背肩臂痛證適宜使用推拿、中藥內治療法、硬膜外藥物灌注法;眩暈證適宜使用中藥內治療法、針灸、推拿,中藥離子導入法;脊髓型頸椎病宜采取針灸、中藥內治療法。
3結論
3.1頸椎病病因:頸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腎氣虛損,從而引發了骨損筋傷,出現了項背肩臂痛、眩暈和痿等一系列臨床病癥。頸椎病的病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腎氣不足:清朝程杏軒有言“病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中醫學認為腎虛是頸椎病發病最根本的原因。
勞倦內傷:久立則骨傷、筋乏。不良的睡勢、坐姿、生活習慣以及不恰當的體育鍛煉能夠造成一定的慢性損傷,這些損失往往會損傷筋骨,使氣血瘀滯不暢,從而增加肝腎虧耗導致頸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濕侵襲,留于筋骨,則經脈受阻,失卻調養;風熱侵襲,熱毒侵筋骨,可使筋肉遲緩,頸椎各節失卻平衡,加劇頸椎退變。
跌仆損傷:生活、交通、運動、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標準的推拿方法或牽引也容易造成醫源性損傷導致骨損筋傷。
3.2頸椎病主要癥狀:項背肩臂痛癥:疼痛是頸椎病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往往是筋骨損傷,氣血瘀滯造成的。
虛者多是氣滯血瘀,腎陽乏虛,寒凝血瘀;實者多是寒濕阻滯經脈,損傷導致氣血瘀滯。
疼痛主要來自于椎間盤、椎體、關節等部位的退變壓迫,以至于使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所致。
痿癥:引發痿癥大多是因為濕熱浸,肝腎虧損,脾胃虛弱。臨床則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筋損骨傷,瘀滯致痿。病癥多發于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后期。
眩暈癥:其產生原因有虛實兩種,虛癥為上虛,多因腎精、肝血缺失,無法供腦所養;肝腎虛弱,肝陽過剩;風陽上擾。臨床癥狀多是痰濁失卻清陽,痰瘀交阻,無痰不眩。
多發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椎關節增生壓迫椎動脈,導致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
3.3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中藥內服法:可以扶正治本,瀉實治標,充分體現中醫學辨證理論。但是藥物無法直達病所,效果緩慢,無法直接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及刺激。
中藥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膚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經,能夠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環,并能夠影響到椎管內組織從而出現一些治療效果。但是藥物同樣無法達到病所,無法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針灸療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夠調整陰陽、通絡活血止痛。但是很難以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推拿療法:理筋手法能夠改善頸椎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可以通絡活血止痛,頸椎扳法能夠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但是如果手法不當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頸椎病中使用。
中藥離子導八療法:具備直流電及中藥外治法雙重效果,能夠更迅速地直達頸椎周圍組織,起到消腫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藥性能還沒有完全確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較好的中藥沒有辦法以離子形態被導入體內。同時此中方法沒有辦法改善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只是治標,無法治本[3]。
硬膜外腔藥物灌注療:藥物可以直達病所,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作用,在液壓作用下,可以分離黏連的局部組織,能夠減輕甚至消除椎間盤壓迫神經、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總使用的中藥有限,只能具備活血化瘀作用,消腫止痛還沒有辦法達到,只能配合西藥使用。同時一部分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沒有辦法起到作用。
小針刀療法:擁有針和刀兩種作用,可以解除組織黏連,而且沒有任何疼痛,是一種特殊療效。并且小針刀能夠松解棘聞韌帶和橫突間韌帶,可以與推拿相互協助治療頸椎滑脫。但是在頸椎病中能夠進行手術的部位受到限制,無法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治標不治本。
參考文獻
1.1 人體生物力學的問題
1)正常情況下,人的7塊頸椎骨相互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向前突出的頸弓。低頭時頸弓的角度將減小,此時,每兩塊頸骨體的受力狀況與正常情況不同。
2)人在長期低頭時,頸部要收縮緊張而產生向后向下的力去平衡頭的重力矩。長年累月伏案工作、讀書、電腦操作等,會造成長時間頸部肌肉、韌帶緊張和疲勞。
3)低頭時頸后肌群的持續緊張會導致兩種效果:一是頭部的血液、組織液代謝受阻,原因是供應脊髓、椎骨和相關肌肉氧氣和養料的血管受壓迫;二是肌肉長時間保持緊張狀態會使肌肉、肌腱及腱膜受損。
1.2 睡眠 不良的睡眠,不適宜的枕頭厚度、弧度,可使頸椎整晚處于前屈、側屈的狀態。
1.3 外傷 不適當的體育運動、健身活動等也可導致頸椎損傷。
2 頸椎病的動力學療法作用
動力學療法可使原來關閉的毛細血管開放,大大增加了微循環的血流量,使肌肉、韌帶和關節囊的血運得到改善,使原來變硬的組織因營養改善而逐漸變軟,動力學療法可以促進淋巴的流動,有利于關節內血腫、組織水腫的吸收[1]。
3 動力學療法的基本原理
3.1 改善循環
1)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組織中大部分的毛細血管都是處于關閉狀態的,只有少部分毛細血管呈擴張開放狀態且有血液通過,以維持我們日常的生理需要。
2)人體處于靜止狀態時,有血液通過毛細血管的數量大約為31~270根/mm3;運動后毛細血管被刺激而擴張,毛細血管開放擴張的數量可達1 800根/mm3;如配合動力學療法,則會進一步增至3 000根/mm3[2]。
3)能量與營養物質是外傷、病變組織修復及細胞活動的基礎。毛細血管開放量的增多,提高了局部血液灌注量,給局部組織提供了充分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加快了康復的速度。
3.2 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1)正常人體肌肉占人體體重的 35%~41% ,通過鍛煉后,肌肉重量可增加到體重的 45%~55%。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和肌紅蛋白的含量也會增加。
2)經過鍛煉后,肌纖維內線粒體的大小和數量會成倍地增加,有助于增強肌肉的耐力。頸部肌肉通過鍛煉,會變得強健有力,使得頸椎的穩定性得到有效改善[2]。
3.3 增強頸肩的靈活性和活動度 頸椎病、肩周炎等頸肩痛患者,多會因關節僵硬而活動受限。運動時,關節囊、韌帶和關節周圍的肌肉被不斷牽拉伸展,提高肌肉活動的協調性。3.4 松解粘連
1)頸椎病的患者,由于疼痛而減少了局部的活動,肌肉、滑囊、關節囊、肌腱、腱鞘等就會發生粘連,進而加重了癥狀。
2)動力學療法一方面對肌腱、韌帶等組織直接撥動及牽拉,可機械性地將粘連分開,另一方面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液的流動,組織營養狀況得到改善,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恢復了組織的功能。
4 體療
4.1 定義 體療是體育療法的簡稱,它具體指人們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進行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鍛煉,并達到祛病除疾,無病康壽的理想境界[3]。
4.2 體育療法的作用 體療康復對頸背部進行肌肉鍛煉,可增加肌肉力量,以保持頸椎的穩定性;可恢復及增加頸椎的活動功能,防止頸椎關節的僵硬;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退;可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防止肌肉萎縮,達到鞏固療效及減少復發的目的。
4.3 方法
4.3.1 頸部肌肉的靜力訓練 取俯臥位,將胸廓移出床緣保持頭頸平直1 min,然后左、右側臥,同樣保持頭頸平直各1 min為1組,6組/次,1次/d,運動時關節囊、韌帶和關節周圍的肌肉被不斷牽拉伸展,提高了肌肉活動的協調性。
[4]孟濤,葉文博,黃敏。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9(33)77
[6]Punnett L,Fine JL,Keyserling WM,et al.Back disorder and nonneutral trunk postures of automobile assembly workers.Scan D J Work Envion Health.1991,17:337-346
[7]黃濤,張方,李修成等。青年伏案工作者頸椎病的發病特點及預防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120830.1422.017.html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頸椎病 保健體操 研制
一、亞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00年-2016年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亞健康概念”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共獲得相關信息32784條。
《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提出亞健康是一種人體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從大量研究者的文獻中得出,目前,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僅限于我國學術界,“Sub-health”還沒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內亞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醫學范圍,亞健康是屬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而通過查閱國外文獻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對“亞健康”研究很少,美國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診斷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學者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亞健康”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其主要研究內容仍以CFS為主。
二、大學生頸椎病病因病理
唐漢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大學生頸椎病病因多由于長期伏案學習或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枕頭過高過低等,屈頸過度,日積月累,使頸椎的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頸椎的動靜力平衡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與保護作用,頸椎因此而逐漸出現生理弧度的改變,進而引起頸部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即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一生物力學綜合性失衡的惡性循環。張先發等曾發現我國高中學生中,坐姿合標準者占學生總數的46.8%,其他大部分為近距離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導致頸椎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出現頸肩部的不適,甚至最終出現頸椎曲度的改變。周萬勇等通過對60例頸部不適青少年患者頸部X線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曲度輕到中度異常,且患者臨床癥狀隨曲度異常的加大而加重。張先發川等通過對1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分析,發現52%的患者有頸椎曲度改變,其中以生理曲度變直最為多見,不連續及后突次之,但與椎管無明顯聯系。
三、大學生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由于大學生頸椎病多為功能性病變,故其經保守治療多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頸椎病的保守治療主要有中藥治療、推拿療法、針灸治療、理療、保健體操等。其中,保健體操具有簡便易行且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的特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其他療法不具備的優勢。孫海燕等采用“頸椎病前期調查表”及“頸部功能評價表”調查1252例18-40歲不同行業健康人群頸部健康狀況,并將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和對照兩組,用自行研發的頸部保健操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持續推廣應用的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傾向,在校大學生頸椎功能減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為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對改善頸椎局部癥狀效果明顯。張茂獅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例患者進行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明顯。
四、總結
亞健康的定義還不十分明確,CFS與亞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診斷標準也有待完善,大學生頸椎病與亞健康的關系還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關,從亞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學生頸椎病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保健體操對疾病及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進行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然而,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進行鍛煉卻很少提及。在創編的保健體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體操沒有對練習規格進行詳細說明,練習的動作也不是很全面,動作相對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動作名稱偏向專業術語化,動作要領不夠詳細。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不能長期堅持練習和出現錯誤練習,從而影響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舒娜,張柔華,努爾夏提?尼加提,王曉東.高校學生頸椎病康復治療與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21-22.
[2] 強剛,劉茜,潘道友,李濤,王小琴.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調查與頸椎病的防治[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03:222-224.
在當今社會的網絡時代一切都在高速運轉,在高速運轉的經濟社會中依靠網絡生活的人們,終日守護在電腦前全身心的投入電腦屏幕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由于過度的精力集中使得頸部的韌帶和肌肉都長期處于過度的緊張狀態,當然也包括搞寫作的人和長途司機,這就造成了項韌帶的疲勞損傷,如果長期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形成此病,時間越長就越難治療。如果出現胸悶,頭暈,視物不清,上肢麻木,肩酸背痛,就必須及時治療,否則日久月深會給治療增加不少困難,所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環節。西醫把頸椎病分為5種類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交感神經型。有的文獻還把頸椎病分為6種類型,及多出一類痙型。但無論是哪一型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治療和預防頸椎病的根本。
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深為那些頸椎病患者的痛苦而感到惴惴不安。想辦法拿出―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頸椎病患者的病痛,讓他們早日擺脫疾病給他們造成的痛苦是我們每個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祖國醫學認為經絡是貫穿人體四肢百骸的通道,是溝通人體與外界聯絡的重要渠道。我們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以經絡的暢通與否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關聯,人們的精氣神都是通過經絡來循環往返的。保持經絡的暢通是抵御疾病之本,所以筆者認為要想徹底治愈頸椎病必須從疏通經絡人手。
在多年的臨床中筆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頸椎病患者大多數都有生活方式不規律的習慣,比如飲食不節,冷熱不均,平時伏案工作的時間過長,不注意頸部的保暖,使得頸部肌肉和韌帶過度疲勞,過度,由于過度的耗損經血,使得經虧血損,就為頸椎病的發作埋下了禍根。當然也有因外傷史所致的,還有睡臥濕地等,總之這些原因都是導致頸椎病的重要病因。祖國醫學認為治病必求其本,急則制其標,緩則制其本,是中醫治病的必遵法則。只要遵循這個法則,對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就能夠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頸椎病跟經絡的暢通與否關系密切,換句話說任何疾病都跟經絡的暢通與否有著直接的關聯。
保持經絡的暢通是維護人體健康的基礎,所以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治療頸椎病首先是看患者的脈象,再根據各種診斷方法獲取的資料脈癥合參來確認患者的體質狀況,因而判定患者的經絡方面暢通程度,來決定如何用藥施法以達到治愈頸椎病的目的。
我們知道人體的所有關節都是靠韌帶和肌肉來連接的。頸椎也不例外,大部分醫生在治療頸椎病的時候首選牽引,筆者以為不妥。牽引雖能解除一時的痛苦,但絕不能長期的保持療效,反復發作反復牽引,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頸部韌帶彈性減低,對穩定椎關節十分不利,所以我說頸椎病的治療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決不能牽引,否則過頻的牽引治療頸椎病一定是會導致椎關節的松弛,對治療頸椎病起不到積極有效的作用。為了讓所有的頸椎病患者早日擺脫頸椎病給他們造成的痛苦,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數百種中藥里篩選出四十多種藥材,研制出治療頸椎病的系列藥方,經過十多年的反復驗證,這些藥方對徹底治愈頸椎病能夠起到良好的長效作用。曾為數千名患者使用,療效顯著,復發率低!這些藥品都是純中藥制劑,沒有副作用。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9-0114-03
頸性高血壓是頸椎病的繼發病癥,也被列為繼發性高血壓范疇[1],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或頭痛、血壓升高[2],其血壓的變化與頸椎病的病情控制有直接關系,在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為8.1%~19.1%[3]。現代人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頸椎病成為臨床多發病,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且急性期治療效果也很好,癥狀緩解后往往由于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不夠以及重視不夠使頸性高血壓很容易復發。田偉等[4]研究認為文化教育水平越低,頸椎病的發病率越高,因為文化教育水平越低的人對健康的認識及保健的知識認識越少,對自身的疾病雖重視,但往往只看重治療,卻忽視預防保健,易使疾病復發。因此提高頸性高血壓患者對本病的認識、重視程度及預防保健知識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5],健康教育也逐漸趨向多元化。我科護士對30例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與對照組30例比較,有效降低了復發率,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60例患者均為2007年6月~2010年5月在我院推拿科門診就治者,男24例,女36例。年齡23~60歲,中位數47歲。病程7 d~27個月,中位數18個月。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高)22例,中專和高中(中)18例,初中(低)20例。診斷標準參照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會議座談會紀要[6]和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聯盟建議的18歲以上成人血壓水平分類標準[7]制定。所有病人均符合診斷標準。按首次門診就診次序排列分組,單號為試驗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30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所用患者在推拿科接受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結合傳統推拿手法治療,5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直到頸椎病癥狀消失,血壓恢復正常。兩組患者經過一定療程的治療后血壓均恢復正常,頸椎病癥狀均消失。
1.3 健康教育方法
1.3.1 健康教育材料 設立專職主管護士一位,為每個患者建立一份健康檔案,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患者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病程,第一次就診時基本情況。②一份問卷,包含20道問題,答案為是或否。題目包含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患者平時的生活工作習慣(與頸椎病發病相關)和日常相關的功能鍛煉三個方面。
1.3.2 教育內容 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包括發病機制、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預后。為患者詳細講解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工作生活習慣,指導患者認識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自我保護措施:①選擇正確的睡姿,一般選擇仰臥或側臥位,不宜選擇俯臥位,俯臥位時頸部處于向一側極度扭轉的,頸部呈持續緊張狀態,易損傷頸部肌肉、韌帶關節等。②選擇合適的枕頭,軟硬適宜,大小超過自己的肩寬10~20 cm,高度以壓縮后略高于自己的拳高,約10 cm,枕頭墊于脖子后方,以托住頸曲,不可墊在后枕部,以免抬高頭部使頸部肌肉疲勞,頸曲變直或反張。③避免長時間保持低頭動作,可每隔30 min進行頸部放松活動,不宜在床上看書、玩電腦等。④避免頸部受涼,尤其夏季時避免使用空調、風扇對著頸部吹或使用冷水直沖頭頸部等。⑤適當使用頸托。⑥加強鍛煉,攝入鈣質以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楊輝等[8]認為,頸椎病的發生與骨質疏松關系密切。認真教會每個患者做頸部保健操和簡單的自我按摩方法,頸部保健操可糾正頸部關節錯縫、移位,解除頸部肌肉血管痙攣[9],促進頸椎區域血液循環,增強頸部肌肉力量,增強頸部肌肉的耐受能力,促進頸椎穩定性,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復發。頸部保健操的方法如下:①搖擺運動:保持顏面向前,頸部緩慢向左右側屈45°,左右各停留片刻,反復做5~10次,保持頸部直立,面部緩慢向左右轉動90°,左右各停留片刻,反復做5~10次,頭頸部從左緩慢向右作環繞動作,反復5~10次后反方向運動,要注意的是,運動時以不感到頭暈為宜。②托頸運動:將右手伸向頸部左側,手指托住頸部,下頜抬高略向后靠,停留片刻,反復5~10次后再換另一側,雙手托住肩頸交界處,稍用力,下頜抬高略向后靠,停留片刻,反復5~10次。③伸縮頸部運動: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后,雙肩慢慢放松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后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雙肩放松并自然呼氣,注意在縮伸頸的同時要慢慢吸氣,停留時要憋氣,松肩時要盡量使肩、頸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復做5~10次。④前后曲線運動: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腿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下頜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該動作時,下頜盡量貼近前胸,雙肩扛起,下頜慢慢屈起,胸部前挺,雙肩往后上下慢慢運動,下頜屈伸時要慢慢吸氣,抬頭還原時慢慢呼氣,雙肩放松,做5~10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過來做5~10次。頸部自我按摩方法:取坐位,雙目平視,頸部放松,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凹陷處即風池穴處,用雙手食指中指進行點、按、揉,亦可用拇指進行揉按,按揉時頭部有酸脹感,按揉3~5 min,再用手掌然后按揉位置沿著頸椎兩側逐漸往下移,邊移邊按揉,有酸痛的位置進行重點按揉,按揉完成后,大拇指與四指相對抓捏頸肩部,抓捏10~20次[10]。通過以上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消除了顧慮,促使其進行鍛煉和自我保健。
1.3.3 具體實施 試驗組患者在治療前接受健康宣教,并完成一份問卷調查。以后每個療程結束時都要完成一份問卷調查直至治療結束。治療結束后接受電話隨訪,隨訪內容仍然是20題的問卷調查,由主管護士逐條提問,患者作答。電話隨訪時注重言談禮儀,給患者留下好的印象,使隨訪得以圓滿完成。羅忠梅等[11]認為注重電話禮儀可密切醫患關系、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更促進了“護理優質服務”的建設。隨訪中注意溝通技巧,隨訪的護士是經過正規的溝通技巧的培訓,楊利輝等[12]對護士進行溝通技巧培訓前后護理質量的比較,發現培訓后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也使護士和患者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廣泛的溝通已經成為醫療從業人員的共識[13],因此掌握溝通技巧更利于患者配合鍛煉,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隨訪第1年每個月1次,第2年每兩個月1次,一共持續兩年,這樣達到了強化階段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覺得被重視,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需要注重自己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積極性,從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堅持進行頸部自我保健操的鍛煉和頸部的自我按摩。對照組在治療前后都不接受健康宣教,治療后接受電話隨訪,只詢問疾病控制情況,所有患者每次隨訪結束都要記錄在健康檔案內,兩年后進行統計分析。
1.4 評估方法
每次電話隨訪結束時要求了解病人有無復發,如出現頸椎病癥狀伴血壓高于正常值則視為復發。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復發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兩年內不同時期復發率的統計結果見表2。
3 討論
頸性高血壓是指因頸椎錯位、失穩、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等頸椎源性因素刺激頸交感神經,導致體動脈壓高于正常值的一種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為此類頸椎病的癥狀之一,同時或伴有頭暈、惡心嘔吐、頸肩痛等頸椎病癥狀。臨床對頸性高血壓的誤診較多,一般都作為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治療,結果血壓控制不理想,但對頸椎病的對癥治療后發現,隨著頸椎病癥狀的改善,其血壓也恢復了正常。由此可見,頸性高血壓的對因治療,即是對頸椎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頸椎病的高發生率,與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工作壓力大、手機和電腦及電視的普及、缺乏鍛煉等因素,都導致了頸椎病發作的年輕化、高發病率、高復發率。同時,現代人很多都只了解高血壓,而不知道頸性高血壓,更不知道頸性高血壓的預防就是對頸椎病的預防,對頸椎病的基本知識缺乏認識,多數人只有在頸椎病發作時才想到就醫,平時卻疏于防范,不知道頸椎病重在預防,也有患者知道頸椎病需要預防,但在平時并不注重,有研究者發現目前我國社區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并不理想[14,15],可見很多人對于亞健康不夠關注,不知道需要去改變,更不知道如何去改變,更是堅持不了。本試驗過程中通過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就是要向患者普及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反復進行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本病的認識,使患者對疾病的預防知識牢記在心。同時,通過每個月1次的階段式電話隨訪進行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形成對頸椎病以預防為主的意識,將這種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一種習慣,也有很多患者知道疾病需要預防,也知道如何預防,但卻缺乏監督。本次試驗我們根據患者不同的特點,有效地采用了強化階段式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重視,分階段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更利于接受預防鍛煉,分階段式的電話隨訪更起到了監督的作用,利于患者堅持鍛煉。本試驗表明,強化階段式健康宣教,在治療后半年左右即有成效,兩年內的復發率可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降低。通過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自身健康進行很好的自我管理,對自身亞健康進行自我調節,以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減少了就診次數,從而降低了醫療費用[16]。由此可見,頸性高血壓治療前后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對于降低本病的復發率有積極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洪濤. 頸椎部位與高血壓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20(9):1421-1423.
[2] 鄭勝明,張海芬,范炳華. 頸性高血壓研究概況[J]. 中醫正骨,2011, 23(4):33-35.
[3] 楊新文,朱遠熔,白躍宏,等. 上海市徐匯區頸椎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康復,2011,6(2):101-102.
[4] 田偉,呂艷偉,劉亞軍,等. 北京市18歲以上居民頸椎病現狀調查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12,32(8):707-713.
[5] 鄭淑敏,劉惠艷. 健康教育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82-83.
[6] 孫宇,李貴存.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醫學雜志,1994,19(2):156-158.
[7]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 1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25.
[8] 楊輝,郭麗新,武媛媛. 頸椎病病因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6):1152-1154.
[9] 賈松偉,齊書姸. 頸椎保健操治療早期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12):152-153.
[10] 楊會紅,李永林. 健康教育對頸椎病治療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115.
[11] 羅忠梅,邢程,朱崇桃,等. 護士電話隨訪言談禮儀的培訓與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55-56.
[12] 楊利輝,李小蘭,朱小冬,等. 溝通技巧在圍手術期訪視應用的探討[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5):748-750.
[13] 郭莉,張雪媛,趙瑩. 針對不同類患者的護患溝通技巧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9):35-36.
[14] 黃紅初.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對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活動參與積極性的效果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7):219.
就此,記者特別采訪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的婁思權教授。婁教授就我國目前的頸椎病發病情況給予了記者以詳盡的解答,并對頸椎病高發人群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建議。
頸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頸部不適對于大多數需要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同題。雖然僅僅是坐著,但一天下來,頸部的勞累程度似乎比肩挑手提、腿腳奔波更甚。是我們的脖子太嬌氣了嗎?不然。有關專家說,當我們頸部放松的時候,頸椎負擔的只是頭的分量,而當我們伏案工作的時候,脖子每向前伸出1厘米,頸椎承受的壓力就增加1倍。如此說來,頸部不堪重負也是隋理之中的事,當務之急,是我們要想辦法,給頸部尺量多的“休閑”的時間。
在人們過去的認識中,頸椎病是專屬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一般隨年齡增高而加大發病率,40~60歲為好發年齡,尤其在45~55歲是發病的高峰。但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日益繁重,特別是電腦的使用和普及,使頸椎病的發病人群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專家婁思權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從事頸椎病的研究,迄今已經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認為,頸椎病患者的數量增多、年齡降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頸椎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提高,避免了過去的漏診;二是年輕的白領階層長期使用電腦和伏案工作,致使頸椎過度疲勞而引發頸椎病。另外,近年來有調查顯示,青少年頸部出現酸痛不適癥狀的情況也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課業負擔沉重以及學習時坐姿不正確而導致。頸部酸痛不等于頸椎病
當我們長時間地在電腦前工作,頸部酸痛不可避免,有時轉動一下都困難,更嚴重的還會出現眩暈、惡心的癥狀。這時我們往往會將之籠統地概括為:患了頸椎病。婁思權教授強調說,并不是所有脖子酸痛都是頸椎病。頸椎病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頸椎病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第二次頸椎病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給頸椎病下了非常明確的定義: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包括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推動脈)受到損害,并且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的,才稱之為頸椎病。這個定義包含了兩方面的容。首先,是要有退行性病變,這可以通過拍攝x光片等影像學手段檢查;另外一點,就是這種退變是否已經影響了神經血管,這可以通過患者有無癥狀得知。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影響不同的臟器,會出現下同的癥狀。例如累及神經根的,會出現手麻木無力的癥狀;壓迫脊髓神經的,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癱瘓;壓迫交感神經的,會經常頭暈、耳鳴、心慌;壓迫椎動脈的,會引起大腦一過缺血,而出現走路時突然摔倒的情況。
因此,要斷定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要將影像、癥狀二者結合起來相互印證、綜合判斷。但婁教授指出,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白領也不要因為拍片未反映出退行性改變就掉以輕心,因為如果長時間令頸部保持緊張,就會引起頸背肌肉勞損,久而久之,勞損的肌肉會失去對頸椎的保護功能,患上頸椎病也是遲早的事。
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與人種有關。亞洲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率比白種人及黑種人都高。婁思權教授說,這是因為黃種人較之其他人種椎管相對狹窄,并易發生后縱韌帶骨化而引起的。由于病例數量多,所以日本和我國在頸椎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研究方面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其中的數據還顯示,男性在正常人群中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8%~17.6%,男女之比約為6:1。
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的人,包括辦公空職員、IT業人員、教師、外科醫生、財務人員、繪圖員、電焊工、儀器檢修工人、手工刺繡工人等等。這部分人群的頸椎病發病率是非伏案工作者的4~6倍,且發病年齡早,甚至20多歲就會出現癥狀。
頭部長期單方向頻繁活動的人。例如經常抬頭觀察記錄儀表,或者生產線旁的記錄員等等,都會因為頭頸部長期朝向一個方向頻繁活動而造成頸椎各部位下均衡的勞損。
家族中有頸椎病史的人。頸椎病有比較明顯的家族遺傳特性,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頸椎病,那么其他成員再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就比正常人高得多。
頸部受過外傷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頸部曾經受傷或患有強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易得頸椎病。另外,肥胖的人也更容易患上頸椎病。
長期使用高枕的人。有成語說“高枕無比”,其實并不是這樣。長期使用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部在睡眠期間也得不到放松,使得頸部韌帶勞損,加速椎間盤病變及頸椎關節的功能紊亂。
拿什么來拯救頸椎病?
如果被檢查出真的患了頸椎病,應該如何治療呢?婁思權教授說,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例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理療、烤電等)。如果長期保守治療無效或發現有壓迫脊髓的情況時,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藥物主要目的是止痛,如脊舒、安坦片、苯妥英鈉等,其他還有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及營養神經的藥物,如尼莫地平、谷維素、剌五加等。
婁思權教授特別提到,頸椎一旦出現骨剌、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不可逆的,我們所進行的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其目的在于消除癥狀,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不是消除骨剌。因此,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標準應當從臨床來評價,而不是從影像學X光片上來檢驗。
婁教授還提醒廣大讀者,不要聽信一些夸大其詞的藥品宣傳,有些藥品任意標注其祛除骨質增生的神奇療效,是沒有根據的。
治療頸椎病要“學科融合”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上,婁思權教授呼吁“骨科醫師要與康復、神經、創傷、運動醫學、針灸、內科及心理等學科的醫師共同協作”,鮮明地打出了“學科融合”的旗幟,這是由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和診斷的復雜性決定的。婁教授舉例說,比如眩暈,有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如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神經功能紊亂等等。由于中老年人腦血管供血不足的發病率很高,腦血管痙攣、血栓等常可危及生命,
因此,對于以眩暈為主訴的患者,應當先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眩暈,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另外,僅在預防頸椎病方面,就需要人體功效學、睡眠工程學、康復醫學、骨科學、心理學、精神衛生學以及職業醫學、健康教育等學科的共同參與。因此,骨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共同協作診斷頸椎病是十分必要的。
婁教授還指出,盡管科學在不斷發展,我們也研發出越來越冬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對抗頸椎病,但這些先進技術的成本很高,即使發達國家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再先進的治療方法也沒能阻止患病率的快速增長,社會負擔日益增加,而現有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表明,通過采取簡易可行、價廉和有效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頸部的自我保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頸部外傷,不僅可以降低頸椎病的發病率,更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給頸部休息的時間
繁重的工作可能壓得你“抬不起頭”,頸椎所承受的負擔也一天天加重,長時間操作電腦、打電動游戲、看電視等等不良生活習慣更使現代人頸椎發生退變的速度要比以往快得多。
婁教授說,頸椎是需要保養的,在工作之余多給頸椎休息和放松的時間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首先,伏案工作要注意節奏,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變,最好每半個小時休息一下,讓頭略向后仰一兩分鐘;同時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要注意電視擺放的位置和看電視的姿勢,不要讓精神放松的同時卻還讓頸椎保持緊張狀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應該以雙眼平視或略仰5~10度,沙發略向后仰110~120度為宜,腳下可以放一個墊腳凳,當腰部和雙腿放松的同時,頸部也得到了休息。不要趴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這樣使頭部懸空,頸部長時間維持緊張狀態,頸部的負擔比一般的低頭工作還要大;最后還要注意頸后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靠墻坐著,以頭枕部向后頂墻,收縮頸部肌肉。另一個方法是雙手交叉放在后頸,雙手往前使勁兒,頭枕部往后使勁兒,每天100~200次。這樣的預防頸椎病方法可謂既簡便又安全。
頸部的正常活動范圍
正常成年人頸部的最大活動范圍是:前屈時,下頜可抵觸胸壁;后仰時,面部接近水平;下頜與喉結基本處于同一垂直線上;頭部向左右側時,耳朵可觸到肩部;左右旋轉時,下頜可接近肩部。隨著年齡的增長,頸部的活動范圍會逐漸減小。
多高的枕頭才適宜?
多高的枕頭才符合健康標準呢?對正常人而言,枕頭的高度和每個人的胖瘦、肩的寬窄、脖子的長短都有關系。一般來說,單人枕頭的長度以超過自己雙肩寬度15cm為宜。對于習慣仰臥的人來說,枕頭的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已的拳高(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臥的人以躺在枕頭上后頸部恰與肩平為宜。
推拿按摩要慎重
32歲的張先生一年多來因咽痛、咽部不適等癥狀多次就診,均被醫生診斷為“慢性咽炎”,給予對癥治療。但治療后癥狀稍微好轉,過段時間又再次發病。近日來,張先生的“慢性咽炎”又發作了,自感咽部有異物、喉痛、聲嘶,來到廣東省中醫院就診,經醫生反復問診,發現他還伴有上肢麻木的癥狀,于是建議他拍攝頸部X線片,結果顯示:椎體前緣骨刺形成,這說明張先生患上了頸椎病。
“不可能吧?我明明是咽喉痛啊,沒感覺脖子痛啊?而且我才32歲,怎么可能患上頸椎病呢?”張先生一臉疑惑。事實上,像張先生這樣的患者并不少見,很多人都是因為咽喉不適久治不愈,或因為頸椎前側骨刺形成,刺激食道引起不適就診,才發現患上頸椎病的。
解讀:咽喉炎是頸椎病的重要誘因
為什么咽喉炎會引發頸椎病呢?林主任介紹,頸椎與咽喉部位毗鄰,兩者之間的淋巴循環存在密切關系,咽喉發炎時可波及頸椎的韌帶、椎間盤等,使這些組織水腫、痙攣、韌帶松弛,長期下去導致椎間關節的穩定性下降,最終引起內外平衡失調,從而誘發頸椎病。
學童前的小孩,在急性咽炎后一至二周,最容易出現頸椎穩定結構受損害的疾病――寰樞椎半脫位,患兒會出現歪脖子,頭頸歪斜,不能轉動。這種病,與成人的頸椎病病機和表現有明顯不同,但由此可見咽喉炎對頸椎的影響。
反過來講,頸椎病也可能引起咽喉部不適,“所以,當咽喉不適經過多方治療無效時,就要考慮是否頸椎病在作祟。”林主任說,頸椎前方嚴重的骨質增生可刺激食道從而引起咽喉不適。
治療:可嘗試中草藥外敷內治
林主任提醒說,患者如果長時間感覺咽部不適,應注意頸部的保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咽喉,多喝水,不吸煙,少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胡椒,并注重頸部的保暖,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的退行性疾病。退變是每個人都有的,但退變有快慢,輕重也不同。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受傷等可延緩頸椎的退變,減少頸椎病的發作。
部隊特勤人員頸椎病的預防應該從養成生活習慣和工作開始,注意正確的坐姿,應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后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預防措施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應定期對部隊特勤人員進行體格檢查和健康鑒定,廣泛開展預防頸椎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②正確的坐姿及勞逸結合。③改善工作環境,增加健康安全保護措施,減少勞動強度,避免急性損傷。④加強身體鍛煉,注意頸部防護。⑤保持心情舒暢,改變不良習慣。
1.1糾正不良姿勢在站立和行走時,要保持頸椎的生理曲線,上身正直。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使頸椎恢復到解剖位置,定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加強頸部活動,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應在工間或工余時,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后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止,使得頸椎關節錯位得到緩解,解除頸椎壓迫神經,改善缺血狀態,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長期的不良睡眠姿勢也可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有些人喜歡靠在床頭看報、讀書或看電視,這也是不良的習慣,日久會發生或加重頸椎病。
1.2注意頸部保暖防風寒、潮濕,避免洗澡時受風寒侵襲,切勿對著頭頸部吹冷風。頸椎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會誘發或加重頸椎病。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1.3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2護理
2.1心理護理由于病情時有反復,癥狀較重的患者思想負擔重,護士應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幫助其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消除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提高防病意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及保持愉快心情。
1.1本組102例中,男性38例,女性64例;年齡14-76歲,平均45歲;頸椎有慢性勞損史64例;其中長時間操作電腦37例,經常臥位或半臥位看書、看電視、看報刊7例,長期伏案頭工作、學習lO例,喜好高枕睡眠10例;同時具備上述兩種勞損史22例,3種7例。急性扭傷史23例;其中乘車時因急剎車頭頸部揮鞭傷8例,因運動、意外墜落、玩耍、車禍等致頭頸部挫傷9例,因不正確推拿造成損傷6例。感受風寒所致15例:其中頸背部直接受空調或風扇等冷風刺激10例,睡眠時頸肩部受涼5例。
1.2臨床表現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其中伴枕后部頭痛33例,單側肩胛部疼痛45例,雙側肩胛部疼痛20例,背部疼痛16例。頭頸部因疼痛而主動活動收到限制83例,頸部壓痛36例。單側或雙側肩胛部壓痛54例。頭顱被動后伸受限68例,伴側彎受限26例,前屈受限16例,旋轉受限12例。壓頂試驗陽性18例。另外。伴有眩暈22例,頭脹痛20例,心悸12例,視力障礙16例,耳鳴9例,上肢麻木18例。
1.3影像學檢查全部病例均經x線正側位照片。其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57例,反張成角18例,無明顯變化24例,增大2例;椎間隙變窄26例,椎體緣增生32例,鉤椎關節骨質增生24例。頸韌帶鈣化3例。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手法治療:采用龍氏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痛區手法。[2]每日1次。
2.1.2中藥葛羌芍甘湯加味水煎內服,每日1劑。基礎方:干葛30g,羌活10g,白芍20g,甘草6g,濕熱蘊結型加苡仁30g,木瓜15g,石膏30go寒凝筋絡型加制川烏18g(先煎),桂枝10g。氣血虧虛型加黃芪15g,黨參30g,熟地30g,當歸10g,云苓10g,白術15g,川芎10g。
2.1.3指導頸椎病預防保健。
2.1.3.1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學習,定期仰頭、遠視。
2.1.3.2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選用合適的枕頭。
2.1.3.3避免冷風直吹頸部。注意頸項保暖。
2.1.3.4積極治療咽喉炎。消除對頸椎的刺激。
2.1.3.5常做頸保健操,自我推拿頸部肌肉,常參加爬山、游泳等活動。
2.2對照組
2.2.1針刺加電,分別選風池、肩貞、肩外俞、后溪、懸鐘、落枕、壓痛穴等,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
2.2.2 TDP照射,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兩組療程均為兩周。
3、治療效果
3.1療效標準痊愈:頸枕及肩胛部疼痛及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顯效:頸枕及肩胛部疼痛基本消失,偶因疲勞后出現頸部不適,殘留較小的相關癥狀和體征,不影響工作、學習:好轉:頸枕及肩胛部疼痛程度減輕,對工作學習稍有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
3.2臨床療效本組102例病例,按就診順序,以隨機數字表單雙數分為治療組51例,對照組5l例,治療兩周后根據擬定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價:治療組痊愈31例,顯效14例,好轉5例,無效l例;愈顯率(治愈++顯效)88.23%。對照組痊愈13例,顯效19例,好轉15例,無效4例,愈顯率62.74%。兩組愈顯率比較,經X檢驗,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4、討論
4.1一般認為,頸椎病又稱頸椎關節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導致的脊髓、神經根或血管受壓引起的相關癥狀,其癥狀和癥候多種多樣。上自頭顱,下至腿足,淺始皮膚,深至某些內臟均可有異常表現。多見于中老年人。專家認為:在眾多脊柱相關疾病中,要數頸椎錯位引起的最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有人統計過,國內五十歲的人中有25%患過或正患頸椎病:到六十歲,發病率高達50%。故有人說,頸椎病與感冒發燒一樣隨處可見。隨著基礎理論和發病機制探討的深入,發現不單椎間盤變性及退行性變可引起頸椎病,頸椎小關節錯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頸椎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要減少發病率頗高的頸椎病,防治頸椎病從小做起。在社區開展防治頸椎病的健康教育。通過在中小學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使青少年從小認識頸椎病會危害一生。普遍掌握防病知識。降低頸椎病發病率和復發率。
4.2社區頸椎病中醫藥照顧是符合中國國情需要。中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具有貼近群眾,適應社區的特點,中醫藥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容易被群眾所接受。例如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與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觀點都是中醫健康照顧的原則,也是現代社區衛生要求。在門診臨癥中貫徹這些理念非常重要,對來醫院就診的頸椎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預防保健,重點運用中醫藥對頸椎病進行早治,及早控制病情發作,終止病變的進展,減少復發,對治療頸椎病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