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森林經營方式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營林是目前林業生產中影響最大的環節,在森林經營中通過采用各種技術措施,利用各種條件和環境能夠對相關林業生產項目內容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在森林防火中,營林措施同樣能夠產生極大的控制作用。實際工作中,法律法規、規劃目標以及經濟狀況都會對營林措施造成影響,因此要想營林措施能夠發揮防火作用,就需要把握影響營林措施的各個因素,使得營林措施向著有利于防火的方向發展。
1 造林措施
1.1 全面造林
提高森林覆蓋率。森林由于內部受到樹木遮擋不見陽光,因而濕度高且溫度低,加之樹木較密,通風不良,因而不容易使得火勢蔓延,且樹木的燃點較高不易著火。從實際的火災發生現場看來,很多情況下,火災多起源于荒山、草坪以及林間空地和邊緣地區,之后逐步蔓延到森林中,而該類地區多位禾本科雜草或者篙科植物,由于該類地區通風良好,且植被濕度低燃點低,極易著火并蔓延。而通過全面的造林措施則能夠有效提高森林的覆蓋率,使得森林自身對于火災的預防能力得以提升。
1.2 通過種植不易燃燒的植被提高森林的抗火性。諸如,東北林區中頂級群落為闊葉紅松混交林,高中混交林能夠最大程度提高森林的生產力,同時能夠有效形成抗火性較高的森林氣候,較之于純闊葉林,在抗火性上更具優勢。因此在進行森林經營中,多提倡闊葉紅松混交林分的營造。
1.3 對易燃林分進行改造。由于闊葉紅松混交林在抗火性上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因而對森林中容易燃燒的林分予以改造使之成為能夠有效預防火災發生的混交林,文章在上述內容討論到該種混交林能夠有效形成防火性高的森林氣候,但是在現實中很多諸如灌木林地、純針葉林以及疏林地都并非是該種混交林,而該類地區的火災發生幾率極大。因而便需要進行林地改造,可以通過將闊葉林栽種到紅松中,或者將紅松栽種到闊葉林中,通過人工進行有效的改造,使得單一的樹林變為混交林,以此提高森林本身的抗火性,減小森林火災的發生幾率。
1.4 防火隔離帶的營造
隔離帶是在森林大火發生后用于阻止火災繼續蔓延的有效措施。通過硬闊樹種等燃點高的林分,延道路、林緣以及溝谷地段營造出有效的防火林帶,或者對原有林木進行改造,使之成為防火林帶。在防火帶的營造中需要注意的是使之成為網絡,保證帶寬在10-30米之間,如此有效防治火災。
2 建設初期措施
2.1 在整地造林時,同步設計防火線和防火通道。對面積較大的幼林地,在整地造林時同步設計防火阻隔線和防火通道,防火阻隔線的寬度以30-50m為準,根據地形和地勢設計相應的寬度,防火阻隔線長度以能覆蓋幼林地最長的邊為原則,阻隔線設置面向人為活動多的方向進行,以達到保護幼林地為目的。防火通道的設置主要是為經營森林和發生火災后進行撲火所設計的,寬度不小于6m,長度根據林地的實際情況而定。
2.2 在造林后要及時的進行割灌處理,對幼林地割灌能夠有效提高苗木透光性,且通過割灌能夠有效降低該類地區的可燃物數量,通過可燃物載量的下降提高林區對火災的抗性。這也是由于幼林區由于剛剛營造因而雜草繁茂,容易在干枯后變為易燃物,因而必須對其進行清除。
2.3 清理時間以及清理方式,割灌需要由營林部門進行專業的方案設計,對幼林區域的割灌應當以可燃物的清除為目的,以促進幼苗生長為基礎,以經營性理念為指導進行作業。一般割灌作業在八月中旬以及下旬進行,若是在此之前進行割灌則雜草會再次生長,而若是晚于該時間,則割灌會對苗木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割灌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最常用的則是帶狀割灌,通過在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邊緣割出帶狀的隔離區,保證隔離區中不存在可燃物,以此阻隔火勢蔓延;而全面割灌在防火效果上雖然較好,但是由于會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因而并不常用。
3 幼林郁閉后采取的營林措施
3.1 幼林培育8-10a后相繼郁閉成林,生長枝比較茂盛,秋冬落葉后,枝條干枯,同時達不到自然整枝的狀況,林分可燃物載量增多,存在著火患的危險。因此,要進行人工修枝。技術要求是,將幼樹的側枝修掉,清出林外,修枝高度樹齡小于8a的應當為樹高的13/,8a以上的可以達到12/。這樣就減少了林內的可燃物,達到預防火災的目的,同時有利于林木的高生長。
3.2 修枝的主要方法。以實際的經濟條件為基礎對修枝的方式進行選擇,修枝主要有兩種方式,帶狀修枝以及全面修枝。雖然全面修枝在防火效果上優于帶狀修枝,但是由于成本過高,因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帶狀修枝較為適用。同時,帶狀修枝的方式對于火災的預防作用也十分顯著,其主要是通過設置一條帶狀修枝帶,將該區域中所有可燃物以及枝條予以清除,保證阻隔帶處于閉合狀態。
4 撫育成林
4.1 高位修枝。對于人工林需要適當提高修枝高度用以減小對樹木生長點的影響,主要的修枝對象為干枝以及自然整枝不完全和低位輪枝予以清除,并將修剪掉的枝椏清除林外。此外在修枝的過程中還應當清除林區中的雜草以及灌木,以此提高林區的防火性能。
4.2 高度以及方式。高位修枝的高度一般在樹高的1/2以上,而具體的高度則需要根據樹高進行調整,修枝的基本原則便是不能影響樹木生長,而主要的修枝方式有帶狀修枝以及全面修枝,結合上述幼林修枝的方法,這里推薦使用帶狀修枝,主要還是需要考慮到成本以及效率問題。
5 撫育幼齡林
全面清除。相對比人造林,天然林由于可燃物較多,因而容易發生火災,所以針對接近人類活動區域或者距離人類活動頻繁區域較近的天然林區必須進行撫育。根據營林部門的撫育方案,對天然林區中平均胸徑不大于4cm的干枯木、灌木以及林木和雜草進行清除,將易燃物、可燃物予以清理,以此降低火災的發生幾率。
6 結束語
有效的森林經營措施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森林自身的防火性能,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理森林火災的目的。且在實踐中,該類方式往往效果顯著,因而林業工作者應當加強森林經營工作,并深刻認識到其同森林防火工作之間的有效聯系。文章在此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希望能夠同廣大同仁進行交流探討。
參考文獻
[1]袁松愛.在民間護林組織中筑起第一道森林“防火墻”―江西省浮梁縣林改后基層森林防火工作重心隨機轉換淺析[A].第二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S7新形勢下的森林防火問題探討論文集[C].2009年.
中圖分類號:S76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077-02
1引言
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自然災害,森林火災是危害森林資源的大敵,也是林業最可怕的災害,它會給森林帶來毀滅性的后果。森林火災不只是燒毀成片的森林,傷害林內的動物,而且還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貧瘠和破壞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甚而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為此,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維護森林資源安全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要保證。
2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概況
2.1地理位置與氣候
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地處滇東高原中部,屬烏蒙山脈,位于南盤江上游兩側,轄區地跨麒麟、沾益、富源、馬龍、陸良兩區三縣的16個鄉鎮、55個村委會,主要分布在曲靖、陸良壩子周圍的高原臺地上,南北長62km,東西寬38km。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3°42′~104°50′,北緯25°9′~25°43′之間。全場經營面積17721km2,東西最大橫距103km,南北最大縱距302km;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2000m,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境內多為高原山地,地|構造復雜,地層發育較為齊全,碳酸鹽巖石分布廣、面積大。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局部地區屬溫暖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年日照時數2188.2h,年均無霜期240d,年均降水量1158.7mm,主要集中在5~10月。下轄九龍山、五臺山、上東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以及下東山7個營林區27個林點。
2.2森林可燃物和火險概況
全場經營面積17721.0hm2,林地面積17091.0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5800.2hm2,成熟林面積10410.5hm2,森林覆蓋率90.8%。活立木總蓄積148萬m3,活立木年凈生長量4.4萬m3。海寨林場屬于人工林,有林地中,樹種以云南松、華山松為主,更新造林后又增加了桉樹、川滇榿木、杉木等樹種,多為易燃樹種。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都屬于易燃林分。由于人工造林樹種相對比較單一,混交林少,林分的整體質量和健康條件較差,林下可燃物量大,火險區劃等級高。
2.3森林防火形勢嚴峻,防火撲火工作壓力大
自2009年以來,受4年連續干旱的影響,海寨林場森林火險長期處于超高狀態,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任務之重、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前所未有。從2009年以來,海寨林場森林高火險天數逐年增加,高森林火險天數打破歷史記錄,森林高火險期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4年連旱造成林場枯死林木和雜草堆積,林下易燃物載量急劇增加,加之林場以華山松、云南松等針葉林為主,中幼林面積大,灌木叢生,一遇火源,地下火、地表火、樹冠火立體推進,飛火、火旋風、火爆等異常現象頻頻發生,極易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面積、高強度的森林火災。林場地形復雜、風向多變,森林火災歷來難防、難救。
3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曲靖市海寨林場經過幾次國有林場改革,前幾年的大面積森林采伐,成熟林面積逐年減少,中幼林面積逐年增加,造成林內空氣濕度小,溫度高、單位可燃物的載量增加,森林防火工作任務越來越重,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和新出現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面積分散,防火線長
海寨林場是曲靖市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下設的7個林區幾乎互不相連,分散在幾個區、縣轄區內,周邊與集體林、草場、耕地、公共墓地等相鄰,防火線總長約365km。由于群眾防火意識不高、用火習俗落后,歷來有燒地埂、燒荒山荒地進行春耕生產用火的習慣,周邊村民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吸煙等行為屢禁不止,各種野外用火監管難,火災隱患大幅度增加。
3.2發展經濟造成火源點多面廣,監測管理困難
由于林場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為了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林場在幾個營林區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森林旅游業。這樣一來,林區內就增加了人員流動頻率,給護林防火帶來了隱患。其次,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大力推廣風力發電。在建設發電塔基的過程中頻繁的人為活動、機械操作和人為制造的可燃性垃圾,致使森林火災發生的頻率大大增加。
3.3人員結構模式特殊,森防力量不足
海寨林場現有在職職工195人,其中男職工138人,女職工57人,40歲以上的男職工104人,占75%,45歲以下的男職工34人,占25%。這樣的人員結構偏向老齡化,弱勢群體所占比例大,不利于護林防火工作。年齡偏大的職工有一定的護林防火經驗,但防撲火力量相對薄弱;年齡偏小的職工大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缺乏護林防火撲火經驗。另外林火預警監測、林火阻隔等基礎設施落后,t望臺監測覆蓋率、通訊覆蓋率不高。森林防火裝備較差、儲備少,難以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撲滅”和科學高效撲救。
4對策與措施
4.1嚴防死守,嚴格野外火源管控
目前我場護林防火、撲救火災的綜合能力還比較低,一旦發生火災很難控制,只能把各項預防工作做在火災發生之前。要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把火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一要深入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作,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充分利用收音機、電視、報刊、標語、網絡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森林防火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力爭把森林防火知識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切實增強全民的防火意識和法規觀念,把森林防火真正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二要嚴格火源管理。林場各林區在防火期全面開展巡山設卡檢查,尤其是加強對重點時段、重點林區、重點人群的管理,做到“見煙就管、見火就查”,千方百計把野外的火源控制,切實改變有些林區火源管理失之于寬、失之于松的危險狀況。
4.2營造混交林、生物防火隔離帶
海寨林場以云南松、華山松等針葉林為主,為易燃樹種。為了改變樹種單一、易燃的模式,在采伐跡地、空地上更新種植旱冬瓜、川滇榿木、桉樹等闊葉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能有效預防火災發生,阻擋林火蔓延,還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除了用傳統的人工鏟除防火線上及邊緣的雜草、枯枝、樹葉等外,在林區公路、集材道、防火線等兩旁種植木荷、栓皮櫟、側柏、泡桐、圣誕樹等防火樹種,在林點生活區、林區周邊的村莊四周種植桂花、女楨、夾竹桃等風景樹和香椿、柿樹等經濟樹種,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能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阻擋林火蔓延。另外,在輸電線路通道種植油茶樹等有較好的阻火、隔火、斷火功能的經濟型作物,形成天然防火隔離帶,阻擋山火向線路方向蔓延。
4.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人員結構模式。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健全經費保障長效機制。林場在基建經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各林區的主要路口建蓋了火源檢查站,各林區分派有經驗、責任心強的職工24h堅守在檢查站上,做到不漏放一個攜帶火源者進入林區,對進入林區施工的人員沒收火柴、打火機等火源,機械車輛做好防火防護。其次,到森林防火期,從場部機關抽調職工下林區加強防火力量,主要協助林區職工在各個路口設卡堵卡,檢查火源,做好林區職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場領導充分利用現有人員結構模式,非防火期堅持對職工進行專業化的培訓,狠抓隊伍管理和訓練工作,強化隊伍管理,強化體能訓練,強化學習培訓,強化技能戰術實戰演練。著力打造一支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技術全面、撲救科學、敢打敢拼、能征善戰的森林消防隊伍,確保撲救森林火災時,堅持“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則。
4.4完善機制,切實提高撲火救災應急處置能力
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有效地控制火災的發展蔓延是很重要的,應把完善機制、增強森林防火保障能力作為立足點。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儲備必要的撲火物資,做好撲火隊員的后勤保障,逐步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火險預測預警監測體系,加強火險形勢分析、火險天氣預報,做好火場氣象服務,建立全天候、立體式的火情監測網絡,增強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確保森林火災的早發現、早報告、早撲滅。三是要齊抓共管,服從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統一指揮,按照“多點突破、分段圍殲、一點突破、遞進超越”的撲火方案,實行配合緊密、保障有力的聯發聯動,進行重點出擊、有效的調度布控,及時有效安全地撲滅山火。四是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森林防火工作認識是前提、關鍵在領導、基礎是群眾、重點在林區,加強對護林防火的領導,落實好以主干線為中心的“三長”負責制和四級聯保責任制,切實抓實、抓好。林場各級領導干部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目標、分擔任務、細化責任、獎懲分明,把護林防火工作成效作為領導職工政績考評、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秦光榮.嚴防死守防火撲火,全力保護森林資源[N].云南日報,2013-06-28.
[2]蔡訓標.建設防火隔離帶,提高林火防控能力[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153.
0.前言
國有林場是我國林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森林資源保護和建設的中堅力量,在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中起著帶動作用,多年來,為培育后備森林資源、改善生態和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國國有林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方式不活,改革滯后,與新時期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本文著重探討一下改革國有林場經營方式的有效途徑。
1.改革國有林場經營方式的有效途徑
1.1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制
目前國有林場按隸屬關系,劃分為省級、地市級、縣級管理,大多數歸林業主管部門管理,也由少部分歸風景管理局、旅游局等非林業部門管理。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但級別不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林場的發展。因此,理順林場的隸屬關系,避免多部門管理尤為重要。根據經營目的不同,把國有林場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實行分類經營。生態公益型林場按從事公益事業單位管理,所需經費全額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根據森林經營面積和管護難易程度以及承擔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需要,按照“精簡、效率”的原則,重新核定生態公益型林場的事業編制。商品經營型林場,按照“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原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兼顧社會生態效益的前提下,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給予必要扶持,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市場競爭中自求發展,林業主管部門對林地林木資源管理進行監督。確定為商品經營型的國有林場,應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國有企業法人注冊。商品經營型林場勞動人事制度,按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規定執行。
1.2實施分類經營
以往森林按林種一般分為五類,即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風景林和薪炭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分法已不適應林業管理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林業經營方式改革勢在必行,實行林業分類經營,這是一項涉及林業經營管理、經營機制、經濟政策、管理措施和組織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層次綜合配套改革。新的林業分類經營管理,是根據社會對林業生態和經濟的兩大需求進行分類,以生態利用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為公益林,以直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為商品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的整體效益,保護生態環境。
1.3林場分類管理
實現林場分類管理,科學合理的劃分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根據其所屬森林主體功能的發揮來界定林場的類型。根據林場資源構成情況劃分:即經營商品林為主的林場劃為經營型林場,以經營生態公益林為主的林場劃為生態型林場。生態公益型林場包括生態公益林占森林面積60%以上(含60%)的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達不到60%,但其分布在大江大河源頭、水系干流兩岸、大中型水庫周圍、水土流失嚴重及生態區位脆弱地區的國有林場;含省級以上森林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匱乏,不能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中長期目標的國有林場。其余均為經營型林場。
1.4完善組織形式
對公益林建設,強化政府的組織管理,對具有一定規模集中營造的生態林,應主要采取工程項目建設和林場管理的組織形式。此外,還應當在實行預算管理基礎上,積極引入造林承包、管護承包以及招投標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設和管理效率。益林建設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衛生伐、景觀性質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態公益林保護的經營措施,以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
1.5搞活經營機制
對于商品經營型林場按規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資源應繳納林地占用費,國家投資形成的資產應折成股份,在林場分配過程中,國家股份所得應上繳代表國家行使資產管理職能的管理部門,林場的經營活動照章納稅,在不影響森林生態防護效益的條件下,允許林場積極從事商品生產,增強林場的經濟活力。商品經營型林場由于存在兩類資源,還必須對森林資源劃類經營。對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場自主經營,國家或主管部門少干預;對于生態公益林應實行森林效益補償制,解決其經營投入。實施時,可由主管部門向受益部門征收,林場則通過稅費減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擁有生態公益林數量多少,根據經營管理投入大小確定林場的補償額。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實行產業化經營,實行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經營,在利用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類林產品供給能力基礎上,進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下來,使其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商品經營型林場承擔公益林營造和管護任務,所需資金按照國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管理的要求,分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給予補償。
1.6加強國有林場的資產管理
規范固定資產投資和資產處置的報批制度。固定資產投資年初要編報預算,并嚴格按預算執行,如中途新增投固定資產的,需報批后方可實施。要及時對現有帳面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的核實,確保所有資產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性。做到帳、物相符,制度規范有序。建立定期的財務審計制度,進一步加強財務監督。同時,加強對各林場的財務監督和指導,不定期地對各場財務狀況進行督查,以便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嚴格財務報批制度,加強內部財務管理。
1.7強化林場生產經營驗收
對被列入當年生產經營的項目,事先都要嚴格按規定編制生產設計方案,明確生產經營范圍、投資規模、時間和質量要求等。平時要加強對項目的跟蹤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項目完成后要及時組織驗收和建立檔案。要切實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督查,并組織專項審計。
2.總結語
總而言之,為確保國有林場經營方式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首先落實各項改革政策。妥善解決相關問題。只有在各項改革政策落實到位,才能保證國有林場經營方式改革任務的完成,才能真正實現國有林場經營發展的總體目標。
傳統的森林經營方式主要是開采木材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林業發展的模式越來越多,森林經營的方式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森林經營的方式轉變為以發揮出森林的功能以及效益為主。森林有著多種類型,在選擇經營方式以及培育方式時,需要結合森林的功能、特點以及規律,要建立完善的林業產業體系,促進林業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1、森林分類經營的基本原則
1.1與經濟相適應的原則
在制定森林分類經營模式時,應結合社會的經濟發展形勢,保證林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根據當前社會的規劃方案,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林業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只有處理好林業生態體育與經濟體系的關系,實現產業與生態的共同發展,提高林業的生產力,才能促進林業更好的發展。
1.2社會性原則
社會性原則是指,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加強平時的宣傳工作,使人員認識到發展林業的重要意義,還要對農戶、私營業主以及投資者進行鼓勵,出臺響應的獎勵政策,對林業的發展進行扶持。林業的經營方式有很多種,只有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到森林分類經營中,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森林經營的效益。
1.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森林分類經營要考慮到產權主體,還要保證經營的效益,制定出合理的經營機制,處理好生態、社會與經濟三者的關系,不但要考慮眼前的利益,還要考慮長遠的利益,提高森林經營的效益。在森林經營中,還要做好培育與保護工作,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林業經營的綜合效益。
1.4分級負責制原則
森林經營還要處理好政府與經營單位之間的關系,經營單位一定要堅持政府的領導與指導,對管理的制度進行優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的水平。政府部門可以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林業保護中。采用分級負責的制度,可以促進森林分類經營工作順利的進行,保證各項活動有效的展開。
2、森林分類經營的產生
森林多樣性是經營的基礎以及前提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也是一種以喬木為主的生物群落,森林的種類有很多,這與喬木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較大的關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森林具有一定獨特性,環境也有較大的差異性,自然界中的樹木有成千上萬種,這也使得森林的經營方式具有多樣性。森林的分類研究是由森林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如果森林不夠復雜,則不必分類研究;但如果只有復雜性,沒有多樣性,縱然有分類的必要,卻無(或難有)分類的可能。
森林除了具有面積廣褒(曾達到陸地總面積的22%)、林木壽命長、再生能力強、生產力高等特點外,森林的結構異常復雜。森林內既包括有生命的成分,也包含無生命的成分。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種類繁多;光、水、熱、風、土壤作用和功能復雜,結構層次復雜多樣。這就使得人類即便是要認識森林,也需要對森林分門別類。而要詳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森林的生長、演替規律,更需要對其進行分類研究。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減少污染、降低噪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對維護陸地生態平衡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森林通過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降雨量、降低風速等能有效調節氣候。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歷史資料表明,森林能有效地防止、抵御和減輕各類自然災害。森林以其龐大的根系吸收土壤深層中的水分,減少水分流失,固定沙丘;同時以其枝干降低風速,直接抵擋流沙的移動,因而在防風固沙、治理荒漠化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森林為各類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生活、繁殖場所,是植物生長繁殖的積聚地。
3、森林培育法方法
3.1采取正確的集材方式
在森林的撫育伐作業生產中,采取什么樣的集材方式,是保護生態和環境致關重要的生產作業方式,它不僅對伐后跡地的天然更新有很大影響。而且對保留木及林冠下幼苗、幼樹及林冠下的人工更新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它對森林植被的保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林地生產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選取皆伐作業方式的小班應盡可量采用畜力集材,通過木材在跡地上的拖拽,可以增加天然下種與地表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大天然更新頻度,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3.2合理的確定采伐強度
采伐強度的大小不但可以調節森林的生態環境,而且對森林內的幼苗、幼樹及保留木的生長發育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采伐強度的變化使林木的生長環境發生了變化,林木的營養空間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合理的撫育砍伐強度,使林木的光照面積及根系吸收水分和營養的面積相對增加。與之相關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也就相對加強,進一步加速了林木的生長,促進其提早成林,盡早地發揮其生態效能。反之,若采伐強度確定的不合適,則會造成林木的營養空間不足,光照條件差,光合作用低,導致營養物質缺乏,影響其生長;或者營養空間過大,光照過強,則葉綠素遭到破壞,致使林木枯死。因此,依據分類類型、林種、林分類型、樹種、林齡、立地條件等因子的不同,在伐區調查設計時。要根據林分結構、立木的公頃蓄積量、生長狀況、平均胸徑、平均高、郁閉度等因子,本著采伐量不大于林木生長量的原則,在充分維持好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采取與之相適應的采伐強度和合理的采伐強度。
3.3及時進行幼、中齡林撫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森林后備資源的培育和管理,對于已經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齡林及過去的大齡、被壓的幼中齡林應及時進行透光撫育和生長撫育。伐除林內的被壓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級木及生長不良木,保留目的樹種,增加其營養空間,促進其提早成林,使其更與、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
4、結語
本文對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進行了介紹,還對森林分類經營的產生進行了分析,對森林的培育方法進行了探討。森林具有多樣性,為了保證森林功能的發揮,需要保證森林經營方式的多樣性,促進林業的發展,需要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提高森林資源的效益,改善森林環境,使森林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森林的功能主要有兩類,一是維護陸地生態的平衡,二是提供林產品,其不但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還能提供多用林木產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 關祥吉. 森林培育與恢復的探討[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1(05)
1 我國森林分類經營存在的問題
首先,各層次人才建設問題已經制約森林經營工作。森林經營人才包括林木種苗、森林栽培、森林撫育、森林保護、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資源調查設計等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目前無論是林業管理部門還是生產單位,森林經營人員狀況極不適應工作需要,表現在各級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森林經營人才相對缺乏,國營林場人才結構不適應工作需要,森林經營一線人才嚴重短缺。有些地區林業基層生產和管理部門真正能擔負起森林經營專業的技術干部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狀態。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來的大專和中專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還在生產一線擔負主要角色。
其次,管理力度不夠。表現為生產計劃與工程規劃不同步,資金計劃與生產計劃不掛鉤;工程建設的年度投資計劃執行不力。不能按下達的年度計劃保質保量完成;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制度不合理,存在嚴重的人情現象,國家的總體規劃的執行受制于人情和社會關系,也導致其不能完全執行,自然也就不能達到最終目標。
最后,經營方式不合理。森林分類經營并不是近年才提出來的,很久以前形成的森林經營管理(森林經理)理論中就有組織森林分類經營的理論與實踐。例如,在地域上把相互連接的、具有相同經營方向的塊劃分為森林經營區,與此同時,把地域上不相連接,但在森林經營目的、經營周期、森林經營方式上相同的小班組織成森林經營類型。比如用材、防護、水源涵養、特種目的的林業經營類型合并建立起相應的林業生態經營體系,這就是典型的分類經營。問題是傳統的這種分類經營有以下的缺點:①突出了木材的利用,忽略了生態林保護和建設問題;②只強調了經營的生物學和技術方面,忽略了經營的社會經濟方面和林業生態管理方面;③只從自然和生物方面,而沒有從事理和人理的互為儲存關系考慮;④就林論林,沒有與其它各部門、行業有機地結合,因而沒有跳出行業的局限。
2 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的必要性
2.1 實行分類經營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場
實施分類經營,可用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商品林的經營,使林業部門能夠選擇經濟效益好的經營對象來經營,從而使商品林經營者的利益得到保證。同時,在有較高投資回報后,亦可吸引社會生產資源流向林業部門,部分解決林業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國有林場實現森林分類經營后,其商品林經營完全屬企業生產行為,一切經營活動都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有利于提高國有林場的經營積極性,亦可避免林場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盲目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2 實施分類經營可使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經營和保護
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明確責權關系,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效解決生態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為經營單位的經營負擔,有利于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使其生態防護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2.3 森林分類經營是國有林場林地資源有效利用的保證
林地是國有林場最重要的生產資源,由于受經營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林場為了維護林地所有權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場對有限的林地資源利用效力低。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對現有林地科學規劃,按森林主體功能劃分經營類型,同時在商品林經營中大力發展高效林業,可以有效解決國有林場林地利用效力低下問題。
3 森林分類經營的保障措施
3.1 分類經營管理體制要完善
我國林業經營一直擔負著兩大基本任務:一是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民生活提供木質產品及其它林產品;二是改善國民生存環境。改善一直奉行以木材生產為中心,重采輕造、集中過伐的林業經營模式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就必須要進行森林的分類管理。要有有完善的林業生態建設的分類經營管理辦法,防止混淆作為商品產業的林業和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林業在經濟屬性、經營利用目標、經營方式、管理要求、社會實現形式以及價值利益補償等方面的差別,完善科學的價值利益投入補償機制,明確林業企業經營目標,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高于經濟利益。
3.2 健全森林分類經營的保護機構
要設立專門的機構,固定專門人員來實施項目。明確各級項目管理部門的職責、任務和權利,建立一套完整的項目實施體現,保證政令暢通,完全按照項目規定的計劃實施。
3.3 強化森林經營人才扶持機制
優化基層森林經營人才,配置創新森林經營人才激勵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在森林經營人才中,開展“優秀森林經營人才”創評等活動,大力宣傳報道森林經營人才典型和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擴大森林經營人才的影響力和示范帶動作用,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同時給予森林經營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
2013年5月9日,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局長徐成立來到北溝林場就森林經營工作進行調研。徐局長強調:要改掉過去以生產木材、皆伐造林的傳統經營模式;要重點培育復層林、大徑級優質林;要通過計算單株蓄積生長量來設計采伐木和保留木,培育有后勁、高質量的林木林分和后備資源,真正實現森林的永續利用。徐局長此行為林場帶來了林管局新的經營理念,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管理理念,從而為我們更加深入理解近自然經營理念又上了生動一課,為今后如何做好森林經營工作指明了方向,拓寬了視野。
當今,人們對于森林的認識,已經從傳統單純的生態效益轉而追求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實現的目的。森林在為人類解決基本環境問題的前提下,必須同時滿足人們對于木材和其它林副產品的需求,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西方發達國家在對于森林綜合利用模式探究方面進行了長期的嘗試,積累了相對成功的經驗,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提出的近自然林經營管理模式。對于近自然林的經營管理模式的探索,德國經歷了近百年的研究,在長期的實踐基礎之上,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基礎理論,對于世界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且該理論在德國得以推廣應用,取得了較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國自建國以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及不當的森林采伐模式,造成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因而,積極引入近自然林經營管理項目,并在重點實驗基地加以推廣和應用,十分具有現實意義。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是進行近自然森林示范較為理想的場地,它對于提高我國對于近自然森林經營管理模式的推廣,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 近自然森林的概念
具有多層次空間結構、多樹種混交而成,由鄉土樹種所組成異齡林特征的森林被統稱為近自然森林。對于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管理,則主要是以多品質產品的生產,多功能經營、永久性林分覆蓋為目標的森林經營管理體系。在進行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以目標樹的天然更新、擇伐、標記為主要的技術特征;以森林的系統功能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森林生態系統的緩沖能力及其穩定性為主要的經營管理要求[1]。
2 近自然經營的基本原則
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管理原則是基于森林自身的生命運行周期規律基礎之上而得來。只有堅持森林的自然生態運行規律,才能夠從根本上滿足近自然森林的循環運行規律。
(1)盡管近自然森林并不如農業等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肥力大的土壤,但在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管理中,樹種也在或多或少消耗著當地土壤的肥力,因而,在進行近自然森林的經營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以維護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性。
(2)在進行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推廣過程中,不能夠簡單的以引入多樹種為唯一的經營管理概念,而忽視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物種的保護。在適當引入外來有益物種的同時,切實做好當地物種的保護工作,研究當地物種的遺傳與變異。
(3)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即不能采用整齊劃一的粗放經營方式,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地質地貌等綜合條件,采用適合當地環境特色的樹種。
(4)對于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管理,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確保其應達到混交、穩定和健康的狀態,以維持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續性和整體協調性[2~3]。
(5)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使用,要在科學探索和經濟適用2個方面達成一致性。在保證經濟適用或者科學探索其中之一的前提下,完成另一個方面的開發和擴展。
(6)近自然森林必須在生態、經濟、社會、木材的持續供應方面保證統一性,不能夠以犧牲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滿足所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近自然森林經營的重要意義
(1)由于近自然森林所采用的多樣性物種,使得近自然森林具有純種的人工森林所不具有的自然生態景觀的觀賞性。近自然森林經營更適合具有生物多樣化森林特點的森林經營,從而培育出多物種、多層次持續健康的森林經營體系,因而,較為適宜在河北木蘭圍場接壩地帶,以及自然保護區等地推廣和應用。
(2)近自然森林模式所采用的是多種樹種相結合的交叉性種植模式,而不同的物種在抵抗火災、雪災、沙塵暴、病蟲害等自然和人為災害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從而加強了河北木蘭林業生態系統的風險災害抵抗系數。
(3)采用多種樹種相結合的近自然森林經營模式,能夠使得不同物種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方面發揮作用,從而為木蘭林業的長遠發展提供較好的平臺。
(4)近自然森林的經營方式能夠使得多種物種進入本地森林生態圈,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純人工針葉林所引起的土壤酸化問題,有利于樹種的更新,改善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的森林生態體系。
(5)近自然森林經營活動具有生態、經濟效益好,投資風險低,投入回報大,生態災難和風險系數幾乎為零的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投資潛力。采用近自然森林經營管理模式,能夠在同一的森林空間內獲得較大的投資回報。因而,木蘭圍場國有林場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管理方式,能夠較好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
4 近自然森林經營在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的應用及其發展前景
隨著森林經營方式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周圍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河北省處于環繞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建設尤為重要。河北省的人工針葉純林、天然闊葉混交林與其它省份的林分相比,其所具備的生態系統結構較為不同,因而其所體現出來的生態效益、地理位置也最為明顯。
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經營方式,可以優化和改善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的森林生態系統,培育具備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的多物種,并且對于發展持續、健康的森林體系具有長遠意義。目前,在木蘭林管局進行了近自然森林的經營示范工作。通過對人工針葉林、天然闊葉混交林的近自然化經營,在原有森林經營的基礎之上,大大提高了森林結構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改變了原有的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從而為河北省的生態環境建設打下了基礎[4]。
在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發展近自然森林經營過程中,要根據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充分應用森林內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自我調節性。合理利用森林生態系統內的自然生長發育規律,按照森林系統的自然更新及趨于穩定的生命周期規律,完成整個森林設計、經營活動,以達到優化森林經營結構,充分利用森林功能,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完美結合的目的。
在進行木蘭圍場國有林場近自然森林的經營和管理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地嘗試,重點了解和掌握接壩地區森林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規律,達到綜合應用森林各種自然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目的。例如,通過對于林木之間的競爭關系,來分析和研究新型的林木采伐和栽培計劃;另一方面則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總結森林自身的生命周期規律,用自然森林所特有的信息,調整人類社會對于森林的期望值,從而達到遵循森林生命運行規律的目的。
5 結語
總之,通過對于近自然森林經營概念、經營管理原則、發展意義進行分析,明確了近自然森林在推廣和應用方面所具有的可能性和優勢,從而為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和經營活動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慧卿,江澤平,雷靜品,李清河,李慧勇.近自然森林經營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07(4)
1.研究現狀和主要問題
1.1次生林概念的介定及其特點
次生林的研究始于對闊葉紅松林的研究。次生林問題2 0世紀5 0年代末就已經被提出,特別是在1960年天水次生林會議以后,各地林業工作者對次生林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對次生林的概念、分類、群落的基本規律以及合理經營管理方式、方法等問題的研究開展很多,已經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1964年,邵均、周正、孫成璧對次生林的定義進行了經典的介定:原始林經過采伐或破壞而喪失其原始面貌,而在一定條件下,從植生演替過程中再次發生發展起來的新的天然林相。該定義從生態學演替的角度描述了次生林的形成原因和發生起點,要把林相的改變理解為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改變,進而理解為功能的改變,后來有的學者對這種結構改變引起的功能改變的質、量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認為,次生林是原生(始)林的相對概念,次生林應該和原始林、人工林并列作為森林經營的一個獨立對象。
孫洪志等認為次生林是原始林經過大面積的反復破壞后,在次生裸地上經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次生林的顯著特征是經過大面積的反復破壞,引起原生群落大面積的消失,失去原始的森林環境。并認為黑龍江東部山地大面積次生林的形成是一次自然竟觀的巨變。
次生林的特點:
(1)次生林是原始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臨時過渡階段,具有較大可塑性。
(2)次生林的發生是外因動力的結果。
(3)不能完善的反映出林地的自然歷史條件。
(4)次生林有地帶性。
(5)林分結構具有多樣性。
2.黑龍江次生林的現狀
黑龍江次生林多為幼壯林,常以闊葉樹種居優勢,林相混雜,喬木、灌木混生,生長率較低,材質不良,利用價值和效能不高。黑龍江省次生林林分價值較高的主要有山楊林、白樺林。但大多數次生林質量不高、效能低,需要人工改造。我省林區經過幾十年的過量采伐,原始林所剩無幾,可采資源越來越少,森林質量低,生態效能下降,特別是林農交錯的淺山區,低效次生林分所占有相當大比重,嚴重制約了森林資源快速增長和生態效能的發揮。
據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次生林齡組結構為:成熟林面積、蓄積僅占10%左右;近熟林占20%左右;中齡林占40%左右;幼齡林占30%左右。由此可見次生林齡組結構極不合理,可用資源和近期可用資源所占比例小,幼中齡林的次生林所占比例大。
黑龍江省次生林區針葉樹種僅占次生林面積的6%,蓄積的9%;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珍貴樹種更少,面積占次生林的1%,蓄積的2%。而所占比例更多的是柞、白、椴、黑、楊等闊葉樹種,占次生林面積的90%以上,占蓄積近90%。眾所周知,這些闊葉樹種材質不佳,利用價值較低。水胡黃及針葉樹才是我們經營的理想樹種。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次生林樹種比例,保護好現有的散生成熟的單株珍貴樹種,做為天然種源,增加珍貴樹種的面積,降低其它利用價值較低的闊葉樹種的面積。除組成樹種外,現有成林的次生林中普遍存在密度偏低、林分稀疏的現象,據全省二類調查成果統計,現有次生林達到經營密度標準的有60%,這種不合理的林分結構是對林地資源的浪費。所以,我們認為對黑龍江省現有次生林,要在保持其穩定性和生態效益不被破壞的條件下,根據立地條件和植被演替規律,確定合理的改造或冠下補植及撫育方式。
3.次生林分類的和經營方式
3.1次生林分類
不同學者對如何劃分次生林類型有過討論,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邵均、周正、孫成璧對次生林的分類進行了闡述,他們建議在自然分類的基礎上,按照經營的目的和經濟要求的不同而建立一種綜合分類法。他們建立的三級自然類型劃分法為:林分的組成+地貌的坡度+林齡和郁閉度。據他們調查認為:黑龍江次生林可以分為六個大的自然類型:柞樹林、楊樺林、硬闊混交林、雜木林、闊葉針葉林和矮木林。地貌按坡度分為:山脊或陡坡(25度以上)、坡地(5-25度)、谷平地(5度以下);林齡和郁閉度分為幼林、壯林、成林及小、中、大密度各三種類型。作者認為這種三級分類法符合經營的實際需要,因此采用此種方法劃分次生林類型。
3.2次生林經營方式
3.2.1次生林管護、培育型經營方式
重點生態公益林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凡國營林場規劃為重點生態公益林的區域,必須按林班及面積落實到具體責任人進行不間斷專項管護及定向培育,這一類型主要在立地條件較好,生產力較高,具有一定培育價值的中幼齡次生林中進行。在這種林分中主要是進行撫育間伐,保留有利用價值、生長良好的林木,伐去利用價值低,生長落后的林木,同時對林下更新層也進行撫育,保留有價值的目的樹種。伐后上層林木保留株數在800株/hm2以上為宜,徹底改善林內衛生環境。此撫育方式在黑龍江省賓縣萬人歡林場實施較為突出。
3.2.2次生林改造型經營方式
主要在土壤肥力較高,但由于組成林分較差、林分密度較低以及單位生長量較低(闊葉樹每年低于2m3/hm2、針葉樹每年低于1m3/hm2)的次生林中進行。通常可采取先造后撫的技術措施,主要適宜林分密度低,林中空隙多的林分,首先清除林隙中的雜草、灌木,然后栽植耐蔭的針葉樹,填充林分中的多余空間,使林分達到要求密度。經過若干年后再進行人工調整,伐除抑制針葉樹生長的上層闊葉樹,并撫育一部分天然更新的闊葉樹,保證人工更新層與天然更新層協調發展,使次生林的樹種組成達到優化目的。
3.2.3林一副復合型經營方式
由林木與經濟植物、藥材以及食用菌等復合而成,根據與林木搭配的經濟植物種類的不同,要求的環境條件也不同,要通過在次生林下或在林中引進經濟植物、藥材以及食用菌等。目前黑龍江省能夠利用的經濟植物主要有草莓、黑加侖、山葡萄、及各種蕨菜等;能夠利用的藥用植物主要有五味子、黃芪、人參、西洋參、細辛、平貝等;同時還有很多種類的食用菌均可在次生林內栽培。
林一副復合型經營方式以林為主,兼有多種經營,通過合理搭配后,提高了土 地和光能利用率,改善了林木及其他經濟植物的生長環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林地病蟲害的發生,維護了生態平衡,生態效益顯著。同時亦提高了單位面積上有機物質的產量,豐富了林產品的種類,整體經濟效益明顯。
3.2.4次生林封育保護型經營方式
主要針對發揮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等生態效益的次生林。這種林分雖然生長量較低,林分結構亦較差和簡單,但由于其發揮的生態效益大于經濟效益,因此對這種林分應進行封育管護,防止人為破壞造成不良后果。山脊陡坡柞樹林即屬該類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林業;分類經營
林業分類經營是充分發揮森林多種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林業分類經營的內涵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對林業不同的主導需求,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資源分別確定經營方向和管理措施。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戰略關系到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定位,關系到如何合理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布局,關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林業分類經營其實質是林業經營的集約化與細分化。通過分類經營,可使經營對象整體功能發揮最佳,實現高效經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即有利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林業分類經營發展趨勢
以往森林按林種一般分為五類,即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風景林和薪炭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分法已不適應林業管理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實行林業分類經營。這是一項涉及林業經營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經濟政策、管理措施和組織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層次綜合配套改革。新的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是根據社會對林業生態和經濟的兩大需求進行分類,以生態利用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為公益林,以直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間的劃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的整體效益,保護生態環境。
二、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必要性
1.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場 長期以來,林業受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產出投入比低,不能實現正常的投資回報等因素影響,很難吸引到足夠的投資而成為粗放經濟的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經營部門經營自有限,生產經營活動往往是服從計劃而不是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實施經營,林業不能徹底走向市場。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可用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商品林的經營,使林業部門能夠選擇經濟效益好的經營對象來經營,從而使商品林經營者的利益得到保證。同時,在有較高投資回報后,亦可吸引社會生產資源流向林業部門,部分解決林業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
2.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可使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經營和保護生態公益林的主體功能是森林的生態防護效益,這種效益的受益主體往往不是森林經營者,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經營不投入,而經營者主體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類經營不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生態公益林成為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經營對象。由于不能理順投入產出關系,權益與責任關系,生態公益林不可能實施有效的經營,大大降低了防護效益。
三、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措施探討
1.進行林場劃類經營。林業實施分類經營首先應解決森林的劃類經營問題。措施上可根據林場資源構成情況把國有林場劃為兩大類型,即經營商品林為主的林場和經營生態公益林為主的林場。對于商品生產型林場按規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資源應繳納林地占用費,國家投資形成的資產應折成股份,在林場分配過程中,國家股份所得應上繳代表國家行使資產管理職能的管理部門,林場的經營活動照章納稅,林場的經營活動投入應通過國家計劃解決,這部分資金又可通過向受益部門收取森林效益補償費解決。在不影響森林生態防護效益的條件下,允許林場積極從事商品生產,增強林場的經濟活力。
2.進行林場森林資源劃類經營。對各林場劃類經營后,還應對各林場的資源劃類經營。生態公益型林場其經營投入主要通過經營管理投入預算由國家投資解決。商品經營型林場由于存在兩類資源,還必須對森林資源劃類經營。對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場自主經營,國家或主管部門少干預;對于生態公益林應實行森林效益補償制,解決其經營投入。實施時,可由主管部門向受益部門征收,林場則通過稅費減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擁有生態公益林數量多少,根據經營管理投入大小確定林場的補償額。
3.建立與分類經營相適應的資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強對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的監督。必須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調整各類森林的經營方案,實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資源管理與資產管理并重的原則,進一步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分類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開搞活商品林。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林業省,林分面積和蓄積均居全國之首,在我省的森林資源中,天然次生林面積占一半以上,分布廣大的次生林中蘊藏著豐富的木材和多種林副產品資源,對維持我省的生態平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經營好現有的次生林,是直接關系到全省林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1.黑龍江省次生林資源現狀
1.1次生林齡組結構
我省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破壞是從20世紀初修建中東鐵路開始的。經過帝俄和日本地國主義者掠奇性的采伐使森林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針葉樹逐漸減少,同時具有較強萌生能力的闊葉樹不斷增加,最終導致植被的總體特征發生了變化,次生森開始形成。建國后隨著一系列林業法規的實施,制止了森林的繼續破壞,次生林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開始由逆行演替向進展演替的方向發展,由此次生林進入了恢復發展的階段。據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我省次生林齡組結構為:成熟林面積、蓄積僅占10%左右;近熟林占20%左右;中齡林占40%左右、幼齡林占30%左右。由此可見次生林齡組結構極不合理,可用資源和近期可用資源所占比例小,幼中齡林的次生林所占比例大。而這正是我們結合當前我省重點生態公益林實施方案采取何種手段經營的主要對像。
1.2次生林的樹種組成
根據對黑龍江省次生林區的調查,形成我省次生林的主要樹種情況。黑龍江省次生林區針葉樹種僅占次生林面積的6%,蓄積的9%;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珍貴樹種更少,面積占次生林的1%,蓄積的2%。而所占比例更多的是柞、白、椴、黑、楊等闊葉樹種,占次生林面積的90%以上,占次生林蓄積的近90%。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次生林樹種比例,保護好現有的散生成熟的單株珍貴樹種,做為天然種源,增加珍貴樹種的面積,降低其它利用價值較低的闊葉樹種的面積。除組成樹種外,現有成林的次生林中普遍存在密度偏低、林分稀疏的現象,據統計,現有次生林達到經營密度標準的有65%,這種不合理的林分結構是對林地資源的浪費。所以,對黑龍江省現有次生林,要在保持其穩定性和生態效益不被破壞的條件下,根據立地條件和植被演替規律,確定合理的改造或冠下補植及撫育方式。
1.3次生林的主要類型
合理的經營次生林必須分別類型,因林制宜。現有的各類次生林都處于一定的次生演替時期,基本都處于一定的恢復演替階段。我省的次生林經過演替發展到現在形成的次生林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山脊陡坡柞樹林:是原始紅松柞樹混交林遭到破壞后形成的,在我省次生林中分布面積最大,大部分分布于貧瘠干燥山地,組成單一,萌生起源為多,林分較穩定。這類林分必須加強管護,達到最大的生態效益。
丘陵、山地楊樺林:分布于山地緩坡和斜坡的各個坡向以及丘陵地帶,是紅松闊葉林經火燒或采伐后形成的。這種林分穩定性較差,大多數已被或將被中生或耐蔭性樹種所更替。一般林地較肥沃,林分生產力較高。應適當在冠下引進針葉樹種,改變要樹種組成,增加針葉樹比例。
溝谷硬闊林: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區的坡中下腹近河谷地帶以及季節性流水的溝谷,以水曲柳、胡桃楸和黃菠蘿為主,保持半原生狀態。由于土壤水濕,其他樹種不易侵入,林分穩定性較高,生產力水平亦較高,又由于組成該林型的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該類型應采取撫育、管護和發展的措施,逐漸擴大經營面積。此類型在哈爾濱地區分布較多。
山地軟硬闊葉混交林:廣泛分布于本省的中、低山區,其垂直分布與紅松闊葉林相一致,類型分異很大,組成復雜多變,常見的樹種有楊、樺、椴、榆和槭類等。絕大部分林分處于中生生境,由于本類型所處條件適中,多種樹種能夠適應,眾演替趨勢看,軟闊葉樹的優勢已讓位于硬闊葉樹。因此,這一類型的經營應按演替趨勢,因勢誘導,進行合理的撫育改造,使其發展成高產的林分。
灌叢:是原始林受反復破壞后形成的,完全發生于次生裸地,面積較大,分布條件各異,常見的有榛叢、胡枝子叢和柳叢3種,本類型對水土保持和多種經營有重要意義,可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給予保留,榛叢造林極易成功,也可以進行改造。
2.次生林的經營方式
在確定次生林的經營方式時,我們要把生態經濟理論做為宏觀指導思想,結合我省的重點生態公益林實施方案,在經營次生林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其生態效益給以充分的重視,不能以開發經營為由繼續破壞生態平衡,必須在保持次生林的平衡和穩定性不遭到破壞的條件下進行經營。通過確定命題的經濟措施,使我們既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提高次生林的生態效益,改變長期以來林業經營上經濟與生態相對立的局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認為黑龍江省的次生林可按如下幾種方式進行經營。
2.1次生林管護、培育型經營方式
重點生態公益林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凡國營林場規劃為重點生態公益林的區域,必須按林班及面積落實到具體責任人進行不間斷專項管護及定向培育,這一類型主要在立地條件較好,生產力較高,具有一定培育價值的中幼齡次生林中進行。在這種林分中主要是進行撫育間伐,保留有利用價值,生長良好的林木,伐去利用價值低,生長落后的林木,同時對森下更新層也進行撫育,保留有價值的目的樹種。伐后上層林木保留株數在800株/公傾以上為宜,徹底改善林內衛生環境。
2.2次生林改造型經營方式
主要在土壤肥力較高,但由于組成林分樹較差、林分密度較低以及單位生長量較低的次生林中進行。通常可采取先造后撫的技術措施,主要適宜林分密度低,林中空隙多的林分,首先清除林隙中的雜草、灌木,然后栽植耐蔭的針葉樹,填充林分中的多余空間,使林分達到要求密度,經過若干年后再進行人工調整,伐除抑制針葉樹生長的上層闊葉樹,并撫育一部分天然更新的闊葉樹,保證人工更新層與天然更新層協調發展,使次生林的樹種組成達到優化目的。
2.3次生林封育保護型經營方式
1、國外對于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研究現狀。聯合國糧農組織根據最新的《世界森林狀況》報告中指出的關于利用森林實現可持續未來的戰略呼吁各國改革現有政策、法律和制度,創建一個能保護并增加現有森林資源的有利環境。同時,各國應加強在可持續森林管理方面的國際合作,確保政府、公民、社會以及私營部門都能參與其中,不斷優化森林的管理、監測、評估和經營。SOFO 2012指出:森林的一個新的心臟——綠色經濟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能夠促使企業家追求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激勵機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1992)指出:制定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方法,需要協調人類活動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人類活動和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動態的,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因此,監測系統及其相互關系是至關重要的;khadka(1992)指出,在尼泊爾,教育農民認識到環境退化的經濟后果和采用合適的示范技術引導農民造林與管理森林資源,不失為一種解決人類生存與環境保護兩難抉擇的方法;Ahmad(1994)提到,巴基斯坦通過社會林業和農用林業的推廣來鼓勵農民種樹以促進天然林的有效保護;Robert R. Gottfried、Charles D. Brockett和William C. Davis(1994)通過比較哥斯達黎加的廣泛的政府干預的OSA模型并結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續性,提出了相對自由市場的方式來促進森林資源管理的技術變革和產業推廣;馬來西亞通過對熱帶天然林實施的一致經營作業法、選擇經營作業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法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 L.L.和Camacho L.D.(2003)指出森林可持續管理意味著關于森林、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看、想、做的一種新的方式,因此,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以及新的機構和個人的能力(知識,態度,價值觀和技能)在森林可持續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 N(2010)針對斯洛文尼亞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務網絡作為需要的掃描儀為人們提供服務;智利通過美洲開發銀行的協助,以支持國家林業的機構,CONAF,來保護森林資源和林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2、國內對于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研究現狀。要做到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我們首先要實現思想理念與模式的轉變。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在《關于推動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的建議》中提到,要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不僅要樹立可持續經營的戰略思想,而且要加速有傳統林業到現代林業的轉變,使我國的森林經營由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余小發(1999)針對江西省森林資源提出實施“兩高一優”的經營模式,即高產、高效、優質。我們要轉變以生產木材為基礎的經營為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經營思想,森林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木材的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崔瑩、王桂媛,2010)。
分類經營和明晰產權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途徑。我國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資源市場機制體系、產業體系、管理體系等不健全的問題,胡錦宣(1998)、江澤鵬(1998)、黃慶豐(2001)、傅循晶(2004)、崔瑩(2010)、劉勇(2010)、周雯(2010)、趙勛(2011)等針對這些問題對他們所研究的區域都提出了科學規劃、分類經營這一舉措。張世強(2010)等人強調明晰產權、加強林改工作,他指出,產權不明晰是造成環境惡化和資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及森林資源狀況》中也強調要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明晰產權,激發森林資源發展動力。
林業產業化與森林認證應該納入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工作的重點。目前關于林業產業化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江澤鵬(1998)等人指出:實現林業產業化進程將使森林資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續利用的軌道。林業生態建設向林業產業化轉變,是實現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重要內容和最佳選擇(王建軍,2010)。白濤(2009)介紹了森林認證的目的、意義,認為森林認證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二是通過森林認證,可以穩定林產品的現有市場,并促進其進入新的市場。他還分析了湖北森林資源的現狀,認為森林認證是實現湖北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1、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與現有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國森林面積僅占世界森林面積的4.1%;森林覆蓋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積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積量的3%,而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對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薄弱、森林資源的經營與管理難度大,超限額采伐、毀林開墾等現象屢禁不止,導致我國的森林資源面臨較大的危機。
2、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的體系不健全,產權不明晰。由于經營管理體系的不健全,權責的不明確,明搶暗偷、林地糾紛現象時有發生,每個人都想占有林地從中獲益,導致森林資源過度開發,掠奪性開采強度加大,林牧及林農矛盾難以解決。
3、我國林業科學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觀領域進行定性的分析,如何進行定量的分析,建立與各地相適應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現有技術水平與思想理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林業的科學技術水平不高也是制約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之一,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鼓勵優秀學者出國留學,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進技術帶回來,然而我國經濟發展較發達國家落后,一些先進的思想技術跟現有的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區資金投入不足及營林造林越來越困難。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地方財政困難,對森林的投入也較少,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大部分林區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生產條件差,森林生產和再生產能力低,造林營林難度大,資金又十分有限。所以,生態環境仍然是阻礙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的問題之一。
6、我國森林認證起步較晚,步伐緩慢,森林認證體系不健全,尚未與國際接軌。我國目前在開展森林認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缺乏規范的認證林產品市場;森林經營單位缺乏驅動力;認證的成本費用比較高;我國消費者環保意識薄弱,很少有人關心產品原料的來源;森林認證能力建設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議
1、建立健全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經營與管理體系,明晰林權。《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08)中提到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責權明晰的林業經營制度,有利于調動廣大農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和愛林護林的自覺性,增加森林數量,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繁榮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然而部分地區發展滯后,林地糾紛現象仍十分嚴重,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經營與管理體系的建立,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林權制度的落實。
2、大力開展林業科學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和倡導相關學者對如何進行定量的分析,建立與各地相適應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進行大量的研究,不要只是停留在層面上,應根據理論研究的成果來實際解決森林資源發展中的不可持續性的問題,并對于具體怎么做作出相應的闡述。
3、轉變森林經營方式,分類經營,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要想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轉變森林經營方式,減少林業經濟的發展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新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戰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林業產業化體系,對森林以及林產品進行分類經營,分類指導管理,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以便更好地處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間的關系。
4、加快林業產權交易中心的建設,進一步規范交易制度,創新服務內容。林業產權交易所的建設對于探索建立健全林業產權交易制度、機制,規范林權流轉,創新林業資源交易產品和服務內容,聚集林業各類要素資源,完善林業產權融資等配套功能,全力打造林業資源與資本高效對接的服務平臺,打造促進林業產業化的支撐平臺,打造促進林業各類資源轉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林業資源交易平臺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國目前建成的林權交易中心僅50多所,數量不足,應加快建設的步伐,同時更加公開、公正、公平地來規范交易,使林地、林木、林產價值得到最佳的體現,推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發掘市場潛力,發展森林旅游等第三產業。森林旅游是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對于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進人們身心健康,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森林旅游已由傳統的觀光擴展到考察、度假、運動、療養等多個范疇,成為旅游中的熱點。2007年我國森林旅游社會綜合產值近1200億元,占當年林業總產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為我國林業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因此,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特別是在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生態脆弱區,將成為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管理的主要趨勢之一。
6、加快開展森林認證的步伐,完善我國森林認證體系。森林認證是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與管理,促進林產品貿易,拓展林產品市場,加快林業企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后,為了森林可持續發展而推行的“森林認證”得到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森林認證同時也是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局面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將FSC認證作為林產品進口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森林認證逐漸成為我國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通行證”。實踐也證明森林認證的重要性,比如在我國廣西、福建等地開展認證后,林場的森林經營管理水平和環保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成效凸顯。在全球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森林認證,完善我國森林認證的體系,促進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與管理。
【參考文獻】
[1] Js.main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s[J].FAO corporate document repository,1992.
[2] Ahmad Khan M.The environment today and its decay[J].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1994(3).
[3] 陳永富、王松齡:馬來西亞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方式[J].世界林業研究,2000,13(6).
[4] Bogataj,N.Social context as a pillar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a Slovenian case[J].Zbornik gozdarstva in lesarstva, no.90,2009.
[5] 崔瑩、王桂媛:論森林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經營[J].民營科技,2010(6).
[6] 黃慶豐、吳文友:安徽省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01,15(3).
[7] 崔瑩、王桂媛:論森林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經營[J].民營科技,2010(6).
[8] 劉勇、曹曉濤:關于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經營方式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0(10).
[9] 周雯:貴陽市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及可持續經營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4).
[10] 趙勛:牡丹江林區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林業勘查設計,2011(1).
[11] 張世強等:科學發展經營管理 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J].何北林業,2010(1).
中圖分類號:S75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8
森林資源是生態建設的物資基礎,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對于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生態建設的不斷加速,對于森林資源的要求日漸提高,除了要求總量有所增加,對森林資源的質量要求也將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在現有的森林培育及經營管理模式上有所改進。在未來,森林資源的經營模式必將秉承節約再生、多級利用、嚴格管理等原則,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1完善森林培育和經營管理的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且分布不均的現狀仍未改變,林業發展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森林資源為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了與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向適應,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經營管理模式也應不斷的創新、改進,不斷的摸索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以及森林培育方法,讓森林資源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森林資源的培育與經營管理的改進,使得森林資源可以擺脫過去單一的林業資源創造方式,使得森林資源遠離“濫砍濫伐”這些失衡的資源攫取現狀,使得森林資源趨于健康合理的利用。[1]
2我國森林經營管理現存的問題
2.1森林資源短缺,陷入不良循環
森林資源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木材的生長周期期長,需求量大,供需關系嚴重不平衡。而面對現今的經濟發展速度,木材的需求導致了亂砍濫伐程度不斷擴大,長期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使用又使得森林資源的自生能力逐漸下降,如此陷入一個不良循環,加大了森林生態的再建設難度。雖然近年來造林綠化步伐加快,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但是遠遠不能與需求相匹配。森林資源嚴重失衡,不良循環在逐步加深。這樣的生態失衡狀態使得森林生態對于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下降,當病蟲害以及其他自然災害襲來時,薄弱的森林保護屏障對于人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產生極大的威脅。通過對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改進,森林資源的良性發展能夠得到重新建立,對于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有十分長遠的意義。
2.2森林資源的監管力嚴重不足
森林資源是長期積累下的寶貴財富,林業資源對于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發展意義。對于森林資源的管理來說,長期存在的不法行為是管理的難題之一。林業資源不斷發展到今天,監管力度也在不斷的加強,但是在一些地方,亂砍濫伐、毀壞林木、非法收購木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仍時有發生。雖然林業部門在不斷的加大監管力度,但是仍難以完全遏制這些非法行為。不得不說,森林資源自身的特點使得對于森林資源的整體管控成為一個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大多地方面臨著管轄林區范圍大,而專業的林業執法人員少,護林員的人數在近年來不斷增加,但是大多是本地的農民,有些護林員自身對林業法律法規都知之甚少,專業素養有很大的欠缺。雖然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法規和嚴格的處罰制度,但是森林資源的自身缺陷仍需要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嚴格執行,只有將法律法規應用率最大化,才能使得監管有效率提升到一個較為滿意的程度。2.3森林資源經營方式較為單一森林資源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木材等原材料,這也是傳統林業的經營目的。但是傳統的林業經營方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社會對森林資源的要求,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多元化林業,生態型林業呼之欲出。現在,與森林資源經營模式有關的已不局限于木材輸出,在林業生態建設,森林旅游與游憩,提供林副產品,林農合種等多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森林將不僅僅作為木材資源而存在,森林的整體性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于森林資源配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資源必將要擺脫傳統經營方式,除了植被保護,在林產品加工多元化及產業鏈的形成、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資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調節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3針對我國森林體系提出的發展策略
3.1實現森林培育合理化
以生產培育木材為主的傳統林業經營方式大大制約了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樹木品種單一,配比不合理,以及在地理上分配的缺陷都直接影響了木材的產出率,使得森林資源不僅在經濟效益上有所不足,對于森林整體的良性循環也有著嚴重的阻礙。合理化的樹木培育要求林業部門的造林規劃要具有專業性和合理性,除了基本的適地適樹,更要結合不同品種樹木的生長周期、生長特點、主要用途和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多方位的考慮。對于森林培育的考量還要結合正在興起的其他與林業有關的行業,比如對于藥用價值高的植物的合理穿插種植等。在考慮森林資源的經濟創造的同時,必須要把森林資源的自身保護和良性生長納入合理化的森林培育規劃中,建造自然的林業抗火帶、抗風帶和抗病蟲害區域。在森林資源的未來發展中,必將會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慮,森林資源的培育將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模塊,創造更多的財富,為整體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3.2加大對森林資源的監管力度
在打造滿足生態發展需求的森林資源的同時,要不斷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與監管。在完善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大力宣傳森林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將森林保護措施落實在實處。定期進行護林防火的巡查,對轄區內森林資源的實時狀況進行信息采集。對于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例如病蟲害侵襲,火災多發環境都要進行及時的信息上報并且在第一時間做出應急反應。要加大對亂砍濫伐、毀壞林木等現象的打擊,對于這樣的違法行為堅決不縱容,更要加強林業巡查管護人員的專業素養建設和思想觀念建設,健全林業資源維護機制。森林資源的監管不在一朝一夕,必須要長期進行健全和普及,必須要不斷調整監管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只有針對實際情況,做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的方案,才能使森林資源在整體的經營管理上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
3.3打造多樣化的森林經營模式
傳統林業的職能在于2個方面,對森林構成的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保護和調節作用;為經濟建設提供大量的木材原料。所以從傳統角度出發,對于森林的經營管理的關鍵在于木材的產出和森林結構的打造。但是,對于發展如此之快的經濟建設來說,單一的木材輸出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林業發展的新要求。森林資源的價值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體發展水平上升而走向更加寬廣的未來。開拓更多的林業跨領域合作,加大對林業自然性的開發利用來大大改善、建立多元化、小領域的森林開發項目鏈,使得小模塊的林副產品可以逐步被帶動。新型多元化的森林經營模式必將實現森林價值的擴大化,對于森林資源的管理利用都會是很大的進步。
4結語
森林資源自始至終都是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充足高效的林業資源、創新合理的林業經營模式,都將為森林資源的發展壯大注入新鮮活力。事實證明,必須要將森林的建設和發展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才能使傳統產業發展不脫軌,并且實現價值擴大化。未來森林資源的發展還會面臨諸多問題,只有正確處理好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展的關系,才能建成有利用我國林業建康、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管理新模式,為我國的生態發展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