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人護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老年人要選擇合適的活動,科學的鍛煉對人體健康最為有益。老年人的活動種類可分為4種:日常生活活動、家務活動、職業活動、娛樂活動。對于老年人來說,堅持日常生活活動和家務活動是生活的基本活動,鼓勵職業活動是屬于發展自己潛能的有益活動,推行娛樂活動則可以促進老年人的交流和思維,有益身心健康。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場地條件,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活動設計應符合老年人的興趣并且是在其能力范圍內,而活動目標的制定則必須考慮到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這樣制定出來的活動計劃老年人才會覺得有價值而容易堅持。應先選擇不費力的活動開始,再逐漸增加運動的量、時間、頻率,且每次進行新的活動內容時,都應該評估老年人對于此項活動的耐受性。通過鍛煉增強體質、防治疾病,要有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且取得療效以后,仍需堅持鍛煉,才能保持和加強效果。老年人運動的時間以每天1~2次,每次30分左右,1天運動總時間不超過2小時為宜。運動時間可選擇在上午9∶00~11∶00。此外,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看,傍晚鍛煉更有益健康。無論是體力的發揮,還是身體的適應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和黃昏時為佳。飯后則不宜立即運動。
年老體弱、患有多種慢性病或平時有氣喘、心慌、胸悶或全身不適者,應請醫生檢查,并根據醫囑進行運動,以免發生意外;患有急性疾病、出現心絞痛或呼吸困難、精神受刺激、情緒激動或悲傷之時應暫停鍛煉。必須鼓勵幫助各種患病老年人進行活動,以維持和增強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對癱瘓老年人要借助助行器等輔助器具進行訓練。
老年人安全用藥的日常護理
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高,護理時由于老年人的耐藥性差、記憶力減退,應教會老年病患者家屬如何觀察和預防藥物不良反應,提高老年人的用藥安全。要注意觀察老年人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處理。注意觀察藥物矛盾反應,老年人在用藥后容易出現藥物矛盾反應,即用藥后出現與用藥治療效果相反的特殊不良反應。所以用藥后要細心觀察,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時宜及時停藥、就診,根據醫囑改服其他藥物,并將剩余藥物妥善保管。嚴格控制用藥量,選用便于老年人服用的藥物劑型。選擇適當的用藥時間和用藥間隔,根據老年人的服藥能力、生活習慣,給藥方式應盡可能簡單,當口服藥物與注射藥物療效相似時,則采用口服給藥。但要注意許多食物和藥物同時服用會導致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干擾藥物的吸收。如含鈉或碳酸鈣的制酸劑不可與牛奶或其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一起服用,以免刺激胃液過度分泌或造成血鈣或血磷過高。此外,如果給藥間隔過長會達不到治療效果,而頻繁給藥又容易引起藥物中毒。因此,在安排用藥時間和用藥間隔時,既要考慮老年人的作息時間,又應保證有效的血藥濃度。由于老年人用藥依從性較差,當藥物未能取得預期療效時,更要仔細詢問病人是否按醫囑服藥。長期服用某一種藥物的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定期監測血藥濃度。對老年人所用的藥物要進行認真的記錄并注意保存。
飲食護理
由于老年人的胃腸功能減退,消化不良或因長期慢性消耗,處于長期的慢性消耗中,因此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保持良好的色香味,盡可能提高病人食欲。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的熱量,從而使老年人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動物內臟、海鮮、咖喱、辣椒等高脂肪、高嘌呤、堿性、刺激性強的食品不宜過多攝入。
家庭晨晚間護理
做好晨晚間護理能使老人感到身體舒適、輕松,有利血液循環,肌肉松弛,保證睡眠。早晨醒來,在床上靜臥10分鐘左右,進行必要的床上運動;伸展四肢;以雙手互相揉搓,活動指關節;然后進行“干洗臉”動作20~30次。這些動作使老年人適應從睡眠到覺醒過程的生理變化,使身體有一個相對過渡的階段,不致因突然起床頭暈而摔倒,也可使呼吸、心跳的頻率逐步改變,避免心臟病的復發。刷牙、漱口、洗臉、梳頭對老年人也是一項十分有益的運動。適當進行戶外鍛煉,散步、慢跑、做操和練習各種拳等,是老年人增強自身素質,提高抵抗力的手段。晨間運動也為一天的生活、工作奠定了基礎。除重復晨間洗漱間的一套活動以外,有條件的老年人在睡前洗個盆浴,能使全身的血管擴張,肌肉松弛,頭部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利于入睡。對大多數身體不便或無盆浴條件的老年人;要用溫熱水泡腳,對促進健康和睡眠也是十分有益的。老年人家庭應備1個塑料桶,裝1桶溫熱水,水至膝蓋,臨睡前泡足15~20分鐘,能活動者最好用雙手搓下肢,下肢的血管擴張、肌肉放松、周身血液循環加速,能解除疲勞,能促進休息與睡眠。
【關鍵詞】衰老;生理現狀;解決措施;調節護理
引言
2000,隨著我國經濟的告訴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品不斷提高,人的壽命也日益延長,在我們國家,老齡定位60歲以上。目前,我國已經逐步進入老齡化國家,城市老年人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群體。伴隨而來的是老年人護理院以及老年醫療健康中心逐漸增加。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健及醫療護理需求,勢必需要開展豐富的社區護理,老年保健的社會化,則需要更多的護士從事中老年人的護理工作。
老年人護理大致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 心理健康護理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改變,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改變,在日常對老人的心理護理中要注重這個問題,康尊重他們的尊嚴,信仰,需要和隱私,抉擇生活品質的權利。心理護理是十分重要的,這個和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以及病理恢復都有重要協助作用。
心理護理目標以及方法有以下幾點:
1 阻斷負向思考,老人能以言語表述出對未來的展望持正確觀點。鼓勵老人增加社會交往,改善消極的生活方式,并回顧老人的優點,成就,增加老人積極地看法。并且鼓勵老人與子女同住,和睦和溫暖的家庭有助預防和渡過灰色的抑郁期。
2 學習新的應對技巧。培養興趣,合理安排生活,參加一定能力的勞作。社會重視,鼓勵老人參加集體活動。
3 日常習作規律。日常習作規律,是調節心理疾病的好方法,這樣可以調整內分泌,對情緒控制也是有極大地幫助。通過對老人改善睡眠加強營養的方式來對老人進行護理工作。
4 環境布置:環境設置應該周到,例如廁所扶手,光照亮度等都是要考慮到的。設置有標志性的物件,讓老人方便熟知環境。
5 用藥護理。①密切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三環類和四環類抗抑郁癥藥,選擇5-羥色氨再攝取抑制劑(SSRI),氮氨氧化酶抑制劑(MAOIs)②堅持用藥,大多數應持續兩年。
二 身體健康保健
長期臥病老人: 由于老人容易發病導致長期臥床,所以容易引發骨質疏松,肌肉萎縮,腎結石,壓瘡等等。針對這些情況,采取的護理措施是:保持關節功能位,預防關節畸形;適當給老人翻身,拍背;翻身次數是在兩到三小時一次,軟墊。要適當的讓老人主動和間接地進行活動。下床活動期間,應注意老人的穿著,由于老人的體制偏寒,所以老年人應穿保暖的衣服,透氣性好的衣物,同事還應當注意老人飲食,低脂低糖的食物較為適宜。當老人病痛時,可以通過針灸按摩音樂以及牽引結合藥物來治療護理,以此來緩解疼痛。
老年癡呆患者: 老年癡呆是由于大腦的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老年癡呆癥是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癥。老年癡呆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所以在平常就要注意提高免疫功能,杜絕鋁制食品,同時還應該鍛煉大腦。護理的目標是病人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記憶力和溝通能力,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定時飲水,進餐定量。護理的換進是要保持他們的生活環境固定。預防癡呆應該從中年做起,早期預防早治療。
骨質疏松: 由于老年化,導致骨量減少,在輕微碰撞下都會引起骨折。這種狀況是由于大量的元素丟失,尤其是鈣離子。應該補充鈣元素,同時還應該戶外運動,曬太陽。通過游泳,做操打太極拳等方法,鍛煉骨質,使用輔助器具,局部按摩,理療等方法進行護理。
老花眼鏡: 眼鏡是心靈的窗戶,上了年紀的人,產生近距離閱讀或工作困難的情況。這是人體機能老化的現象。應當合理安排時間遠眺一到兩次,選擇最遠的目標,最好為綠色。冷水洗眼,旋轉眼球,防止過度用眼。這樣可以減緩眼睛的老花。
三 老年護理保健的工作場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護理場所活動中心也大量修建,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護理工作。鼓勵和支持家屬照顧老人,讓老人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加強社區支持。
(下轉第166頁)
(上接第175頁)
考察患者是否有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全感、抑郁、擔心、絕望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采用改調查問卷對所有入選的100例患者進行調查,并填寫問卷調查表。并根據調查的內容,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反應進行分類統計。
2 結果
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惡性腫瘤患者前期絕大部分都有震驚、恐懼、焦慮、悲觀、抗拒、抑郁、自卑、消極、絕望等負面情緒。
3 討論
3.1惡性腫瘤患者前期心理反應及原因
3.1.1 震驚、恐懼心理:由于惡性腫瘤本身的可怕性,使得恐懼心理成為惡性腫瘤患者最為主要的負面心態。很多初診患者因身體不適而就診,一旦查出惡性腫瘤,會非常震驚、手足失措,初診即發現腫瘤已到晚期者,更易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復診患者往往懼怕腫瘤再次復發、惡化、放療效果不佳。尤其是需要長期服藥、放化療治療、穿刺患者,會給他們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恐懼[3]。
3.1.2 焦慮心理:很多患者認為一旦患上惡性腫瘤就意味著直接面臨死神,惡性腫瘤就是不治之癥的代名詞。他們既希望通過手術可以根治腫瘤,同時又擔心手術的失敗及帶來的創傷;既希望能通過放化療緩解病情,同時又擔心化療中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擔心化療或放療的效果和預后。因此患者一旦確診,基本上都處于焦慮、彷徨當中。
3.1.3 抗拒、懷疑心理:惡性腫瘤一般確診,因為患者自身的生活經驗積累,很多患者表現出一種逃避拒絕心理,逃避現實,對診斷結果抱著僥幸的心理,不相信醫生的診斷結果,從而拒絕接受診療。對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工作不予配合,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激怒和暴躁,使醫患關系緊張。更增加對診療結果的懷疑。
3.1.5 悲觀、自卑、抑郁心理:惡性腫瘤治療的時間都較長,費用高昂,為了不被家人埋怨及嫌棄,在家屬面前一般都表現平靜,但是一人獨處的時候則容易陷入悲觀、自卑、抑郁的情緒之中,尤其是在再次復發時,產生絕望的情緒更為突出。
3.2 護理對策:針對惡性腫瘤患者前期所具有的如上心理反應,我們對其進行如下的心理護理措施
3.2.1 加強醫學信息的溝通,降低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惡性腫瘤患者知曉自己的病情后,畢竟缺乏醫療知識,道聽途說對癌癥充滿了恐懼和擔憂,對疾病的發展、治療方案、預后等等情況均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很容易導致患者的焦慮心情,因此,患者知曉自己的病情以后,醫生應將癌癥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案、治療預后、治療注意事項等一并告訴患者。使患者對癌癥有充分的認識,不再對疾病充滿猜測,以放松的心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3.2.2 向患者講解積極心理在癌癥治療中的作用:惡性腫瘤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加之心情的惡化,更易加重病情的向惡發展。因此,要多向患者宣講積極心態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多向患者舉例惡性腫瘤治愈的范例,使患者消除消極心理,積極面對疾病,增強自身的免疫力[4]。
3.2.3 調動家屬的支持作用:惡性腫瘤患者一旦確診,很多人的人生觀甚至都會發生改變,唯有親人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因此,患者親屬的心理支持對惡性腫瘤患者的信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醫務人員一方面要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關懷及支持,多對患者進行陪伴,溝通,并在生活細節上多些照顧,同時,醫務人員還要及時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積極引導家屬的不良心態,使家屬能更好的調節患者的情緒。
總之,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疏導其恐懼、焦慮、憂傷、悲觀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以穩定的情緒、輕松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J].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于金燕.癌癥患者各階段的心理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 2006,12(7):1270.
老年急腹癥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我院在2002年3月~2007年6月內收治60歲以上的老年急腹癥患者44例,占同期病區的20%以上,現結合文獻就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齡60~82歲,平均65.8歲,急性闌尾炎13例,其中化膿壞疽性闌尾炎8例,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18例,其中膽囊穿孔伴腹膜炎4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傷性腸破裂4例;外傷性脾破裂3例。
2護理體會
2.1溫度的調節老年人對外界的溫度適應調節功能較差,特別在嚴寒酷暑季節,老年患者從手術室返回病房后,由于溫差較大,常易引起血壓心率的變動,造成機體內環境的紊亂,故應及時給予做好保暖和降溫措施,以避免發生術后并發癥。
2.2肺部感染老年急腹癥術后并發肺部感染較多見,特別是高齡肥胖、營養不良、有吸煙史或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者更易發生術后肺部感染。對老年患者術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術后早期取半臥位,按時協助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對痰液量多而黏稠者,盡早使用蛋白溶解藥和支氣管擴張藥物進行霧化吸入,鼓勵患者間斷做深吸氣運動,最好做深胸式呼吸,有利器官分泌物的排出,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1]。
2.3胃腸道功能老年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胃腸蠕動的恢復及排氣一般較中青年人慢1~2天,患者有結腸脹氣時,可做肛管排氣,鼓勵和幫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運動,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和排氣。2.4血管的護理手術后由于血管壁的損傷,血液淤滯及凝血成分的改變,老年患者易發生靜脈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要早期下床活動肢體,必要時給予熱敷和局部的按摩。
2.5切口愈合方面切口裂開亦為老年術后常見并發癥,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肺部感染咳嗽患者在護理中應注意預防,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平時應給予腹帶保護,及時給予維生素、白蛋白、抗生素等藥物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6其他方面護理術后進食階段的全身治療和基礎護理較為重要,要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和能量的供應,及時配合專科醫生處理并發癥,輸液過程中應嚴格掌握輸液的速度,預防輸液輸血反應及靜脈炎的發生,加強口腔護理及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同時更要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的發生。
明思維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雖然思維速度逐漸變慢,但可以用經驗、技能或專業知識來彌補。
1.2老年人的社會變化:由社會人變成自由人,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短期內可能不適應,隨之而帶來情緒上的變化,表現為消沉、郁悶、煩躁等。
1.3人格的變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經濟保障兩方面。由于權勢的失落而誘發的孤獨感;由于子女關心照顧的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導致的孤獨和苦楚。適應性差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趨于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對新環境很難適應,拘泥刻板,速度減退,趨于保守。
2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2.1焦慮緊張: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軀體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由于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憂,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而焦慮,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軀體疾病,造成惡性循環。
2.2抑郁:由于離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認為自己對社會、對家庭沒有貢獻了,成了社會、家庭的負擔,而導致抑郁,也有的喪偶后,一個人獨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務,對老人缺乏關心、照顧,老人長期生活在孤獨與寂寞、單調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而導致抑郁,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也有的長期生活在軀體疾病的
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沒有希望而采取自殺行為。
2.3溝通障礙、人際關系緊張[2]:老年人由于腦組織萎縮,腦細胞減少、腦功能減退而導致智力水平下降,記憶力減退,敏感、多疑、愛嘮叨,對人不信任、斤斤計較等,造成與家人及周圍人溝通困難,人際關系緊張。
3心理護理
3.1確立生存意義、正確對待身體的變化: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3.2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避免“養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揮
余熱。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3.3生活規律、適度腦體勞動:讓老年人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3.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愿望。
總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是身體及心理極易出現問題的時期。因此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變化特點,及時發現老年人的變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與家庭、社會的溝通,及時治療慢性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使之愉快地度過晚年。
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角色轉變:離退休后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化,但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卻不太一樣。②經濟狀況:經濟狀況不佳的老年人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且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營養、生活條件和醫療衛生服務的享受,從而影響了其身心的健康。③家庭環境:許多老年人由于喪偶、獨居、親友亡故、突發重病等意外刺激,在心理上也產生了許多問題,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④身心衰老:具有價值觀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閑。然而,身心健康狀況卻并不理想。這樣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惱和焦慮之中,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社區便于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治療及康復,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疾病,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顧的能力,有的老年人總有軀體的某種病癥,可能會加重他們的狐獨、恐懼、抑郁的心理,社區護士要和藹、友善熱情的服務,這樣,可以增加老年人對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樹立堅強的信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從生活中尋找生存的意義和樂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對不良情緒進行調節,幫助老年人保持與社會的接觸:社區護士應多給予老年人特別的關心,經常主動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變化,尊重衰老的客觀規律,幫助他們安排適應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滿情趣,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他們走向社會保持與人交往,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生活動力,擺脫孤獨,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擔心。
保持家庭關系和諧:老年人身邊關心、親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實,因此要維持家庭關系和諧。社區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多與老年人的家庭進行多方面聯系,教育家屬密切配合,多關心體貼老人。
幫助老年人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培養適當的興趣和愛好,考慮到老年人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老年人參加適當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等。這樣能保持機體代謝平衡,促進身心健康,延緩衰老,豐富他們離退休后的生活。
對老年人健康的護理:首先幫助老年人安排規律的生活,社區護工應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記憶,如幫助老年人將每日服用的藥物固定擺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規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導老年人對健康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告訴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現象,不必過分擔心同時還要經常提醒他。
由于老人個體的特征不同而存在著對疾病的不同態度,所以人們對疾病的態度可以按其個性特點被分為以下五種類型:虛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關心型。 針對不同的個性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 :
1 護士要做到舉止端莊,態度和藹可親。對患者和家屬都要尊重,針對老年患者的不同特點、不同個性、文化差異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2 一個人病前的個性結構可以影響到病后的行為和反應,一個人對疾病的態度和反應也往往表現出這個人的個性特征的最真實的側面。理智能力差的人會“一頭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還會想到死亡的來臨。對待虛弱抑郁型的患者應在輕松的環境中,使他們把心里話說出來。即不盲目樂觀也不懼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悅自己、從疾病的陰霾里走出來。
3 對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應是心平氣和的。有目的的講解與之疾病相關的情況,但必須詳細具體的了解這類患者的病因,通過一些必要的檢查手段確定診斷后給予相應的治療和護理。
4 對疑病型的病人從心理學角度上看要對病人耐心細致,這種耐心的表現不單是診查方面認真負責,而且在診治過程的開始到結束都嚴格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消除他們的疑慮,使他們對醫護人員充滿信服。
5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們時說:“你的病不重,不要過分擔心”等,不但不會使他們安靜,反而會加重他們的歇斯底里的反應。為了適應每個患者的個性對于疾病的反應,在與病人交談中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種心理的病態當做病人的痛苦一樣去給以理解和幫助,讓他們正視現實,按實際情況制定生活計劃。不能牽就和毫無根據的鼓勵,幫助他們戰勝疾病。
6 有些病人否認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現實狀況和不可能認識自己已患了嚴重和危險的疾病。對待這類患者應該極端體貼,要從病人的興趣出發有策略地進行治療和護理,通過復檢等手段用事實讓患者及家屬相信科學、摒除雜念、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7 滿足患者對自身疾病及相關知識的需求,向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的轉歸及注意事項。在遵守保護性醫療原則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解釋說明,消除思想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8 態度決定一切,把熱情對老年人多傾注一些,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多說幾句話多幾個攙扶的動作,都會使他們感到溫暖。
人到老年伴隨著健康狀況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老年人在心理或多或少也會產生一些變化,其主要特征為以下四點:
1.1 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變,心理上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一是沉默寡言,表情冷漠;二是急躁易怒,發脾氣。
1.2 孤獨感
老年人由于喪偶,獨居或各種原因導致交談不便,心理上常常會產生孤獨感。
1.3 恐懼感
老年人由于擔心自己患病,擔心自己自理能力下降給兒女孩子加重負擔等問題,心理上就會產生憂慮感或恐懼感,也可表現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緒。
1.4 行為改變
老年人由于大腦皮層的控制減弱,行為有些改變,如多疑、依賴、易激動等俗稱老小孩行為改變。
2 心理護理
老年人由于以上心理特征,所以更加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呵護,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1 尊重
由于衰老及生活和社交能力的減退,老年人的信心也隨之喪失,從而導致老年人易產生自悲和不受尊重的感覺。因此,在接觸或者照應老年人時,要首先尊重他們。比如:主動打招呼,耐心聽取意見,積極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等,使他們感受到自身價值和被我們重視。
2.2 關懷
在尊重的基礎上,關懷老年人的生活,比如:經常與老年人多交流,多陪他們聊天,從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從而消除他們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
2.3 理解
老年患者在受到刺激時易產生攻擊心理,表現為脾氣暴躁或冷漠,使一些醫務人員不愿意接近這種老人,往往也缺乏耐心,這樣我們就更難以接近他們,更不了解他們的需求。所以我們醫務人員要理解他們,不怕阻礙,越是這種老人,越要主動關心他們,主動去跟他聊天,讓他們慢慢接受他們。
2.4 給予老年人鼓勵
結合老年人的特點,多給他們鼓勵,如夸其頭發黑不像其實際年齡、走路有腰板直等,以此調動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他們只有得到贊揚才能高興地合作。
2.5 引導他們宣泄不良情緒
了解老年人的興趣愛好,投其所好。或者根據病情給予指導,巧妙的引導他們把不良情緒宣泄出來,或轉移他們的不良情緒。
【中圖分類號】R4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71-01
我國現有老年人口1億多人,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6,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80歲以上的人口達900余萬。人口平均壽命普遍延長,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環境的改善,身體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心理衛生水平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
1 臨床資料
我院老年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老年患者162例,男129例,女33例,年齡58-96歲,平均77歲。其中冠心病61例,糖尿病33例,高血壓33例,腦腔梗35例。
1 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點
1.1 老年人的感覺器官退化使得老年人感覺功能下降,耳聾眼花,老年人肌肉開始萎縮,使老年人的形體縮小,肌力下降、力量減弱,骨質疏松、易跌倒、易骨折,心血管系統的調節功能減弱,心率容易不齊、血壓易升高、毛細血管變脆易破而出血,肺活量低,呼吸減弱,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減弱,影響食欲和胃口,免疫系統的整體抗病能力下降,使得老年人易感冒發燒,體弱多病,認知功能和智力水平也開始下降。
1.2 由于離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人際交往減少,心理上往往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老年人由于擔心患病或疾病纏身,自理能力下降,可能也會想到死,但對死亡又充滿了恐懼。
2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2.1 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治療及康復,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疾病,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2.2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確立生活的意義。雖然社會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來支撐,但也不是老年已經沒有用了。讓老年人發揮余熱,老年人不僅應老有所養,也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2.3 幫助老年人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培養適當的興趣和愛好,老年人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能增強自己的體質,克服或延緩增齡所帶來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運動不僅指的是體力運動,也指的是腦力運動。跑步、打球、太極拳等是體力運動,適當進行腦力運動能延緩大腦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2.4 幫助老年人保持與社會的接觸。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即與自然、社會與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護士應多給予老年人特別的關心,經常主動與他(她)們溝通,幫助他(她)們安排適應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滿情趣,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滿足。
2.5 幫助老年人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指導老年人時刻保持樂觀的態度,充滿好奇心,培養生活情趣,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吃藥更能解決生理上的痛苦”。
2.6 家庭和社會的關心。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樣,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心。生病時需要照顧,需要子女和親人在身邊并握著自己的手。家庭和社會的關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不具備,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滿意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以老年人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幫助和關心。
1.2方法
1.2.1護理分級根據文獻[1-2]將老年人護理分為3個等級:①一般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尚好,個人日常生活能自理者,提供一般照顧護理服務,定為自理。②半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功能減退,活動受限,個人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喪失者,提供半照顧護理服務,定為介助。③全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功能活動障礙或減退,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專人照顧護理者,提供全照顧護理服務,定為介護。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2所養老機構現行分級護理資料從其主管業務的行政人員處取得,由筆者和4位經培訓的大三護理本科學生對選取對象的當日醫囑的照護級別(自理、介助及介護)進行登記(醫囑護理分級)。然后,根據《廣州市托老服務工作守則》[1]、《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中的護理分級依據[2],評估老年人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即自理、介助、介護(標準護理分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3],對老年人進行分級,Barthel指數計分≤40分為介護,41~60分為介助,>60分為自理。
1.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邏輯檢錯后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χ2檢驗。
2結果
3種護理分級方法評估結果,見表1。
表1示,醫囑分級與標準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比較,χ2=10·95、20·43,均P<0·0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后兩者比較,χ2=1·97,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3討論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4]。養老機構中護理分級制度明確規定了各級護理級別的依據和護理要求,對養老機構中護理工作以及管理起著規范性的作用。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護工的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有力保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及標準護理分級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均P<0·01),而Barthel指數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可見,醫囑分級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與在養老機構中護理等級劃分由醫生、行政人員及老年人家屬共同參與有關。調查中發現,醫生的人員配備遠低于實際需求,從而導致老年人的病情變化難以得到及時的監測與治療,老年人的護理等級也就很難根據其實際需求來調整;由于不同的護理等級的收費也有所不同及家屬的參與,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何種護理等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其家屬的意愿。除此以外,負責執行護理工作的護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當護理級別與老年人自理能力有差異時,只能簡單機械的執行,使得需要調整護理等級的老年人不能得到最恰當的照顧
。
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老年人實際需要的護理,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服務,但我國養老機構劃分老年人護理等級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2001年才出臺,且全國各地大都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各自制定護理等級及護理內容,至今許多養老機構中護理等級的劃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和依據。
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被國際上公認的ADL評定方法之一,它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是臨床應用最廣、研究最多的ADL評定方法之一[5]。臨床上對于護理分級差異性分析,大都采用了中文版Bar-thel指數分級法[4-6],它不僅可以用來評定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況,而且可以預測治療結果及預后,體現需要護理程度。本組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數計分法對其生活自理能力缺陷項目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分級,其結果與標準護理分級評估結果一致,而其評定更簡單。因此,Barthel指數適用于我國的老年人,可用于評定其功能的高低。
綜上所述,不同護理分級方法之間存在差異,尤其是醫囑分級較老年人實際需求相差較遠,因而建議將Barthel指數分級作為現行標準護理分級的補充內容,以完善現行標準護理分級制度,同時應借鑒發達國家“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護理的經驗[7],針對老年人的個性差異和不同需求,提供合適的護理設施和護理方式,以充分體現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論文關鍵詞:老年人養老機構分級護理差異性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養老機構中老年人的護理級別是否與護理服務需求一致,為照護老年人提供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方法將153例等級護理老年人分別按醫囑護理分級、標準護理分級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分為一般照顧護理(自理)、半照顧護理(介助)、全照顧護理(介護)三級,比較不同分級法的差異。結果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1),后兩者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醫囑分級法較老年人實際需求較遠,改進措施除增加醫護人員和改善相關條件外,可將Barthel指數分級法作為標準分級的補充來替代醫囑分級法,以盡可能滿足老年人需求。
養老機構中,分級護理由醫生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和需求,結合其家屬及養老機構行政人員的意見后制定,以醫囑的形式下達,由護工提供護理服務。因此,此護理分級方法受到醫生主觀因素和外界客觀因素的雙重影響。為了解其是否與“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相適應,并探討較為準確的護理分級評定方法,筆者于2005年5月對廣州市2所養老機構護理分級方法和內容進行了調查,同時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評定方法對老年人進行了評估和量化分析。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托老機構照顧護理分級標準及護理內容[S].粵發[2000]2號,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3]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44.
[4]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病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6):51-52.
【關鍵詞】髖骨折;老年人;內固定;手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
0引言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4%[1,2],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其發病數量逐漸增加,手術治療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3].如何選擇內固定方式及預測手術危險,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對60歲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觀察了其療效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手術危險性進行了預測.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199503/200106共收治60歲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68例,所有病例均來自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行手術內固定治療136例,其中83例獲得12~75(平均37.8)mo的隨訪.本組83(男40,女43)例;左側45例,右側38例;年齡60~96(平均74)歲.致傷原因均為平地摔傷,非病理性骨折.骨折類型穩定型33例,不穩定型50例.傷前身體狀況相對健康47例,健康狀況較差36例.手術方式動力髖組29例,髓內釘組25例,多枚釘組29例.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通過復習病例及隨訪獲得以下資料: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手術方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是否輸血以及輸血量、傷前生活自理能力、傷前身體狀況和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然后分別按手術方式、骨折類型以及年齡分組比較其療效和并發癥發生例數.通過計算發生并發癥(尤其是術后早期并發癥)患者的平均年齡和綜合指數W值,對手術危險性進行預測.其中骨折類型參照EvansJenson以及AO分類法[4,5]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手術方式分別采用動力髖、髓內釘和多枚釘內固定,髓內釘包括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PFN)和改良型Gamma釘;多枚釘包括多枚斯氏釘和空心螺紋釘.傷前身體狀況分級根據美國麻醉學會的疾病嚴重度分級法[6]分為相對健康和健康狀況較差兩組.功能恢復評估方法我們采用李強等[7]報道的分項百分制髖評分法,分為優良(優或良)、可和差.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術后誘發心腦血管、肺、腎等系統疾病;髖部疼痛;髖內翻畸形;內固定彎曲、斷裂;釘頭切出股骨頭;感染;繼發骨折;肢體短縮以及骨不連等.傷前生活自理能力分級及手術危險性預測綜合指數W值的計算根據王福權等[8]報道的分級及計算方法.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不同手術方式組,不同骨折類型及年齡組的功能恢復狀況比較用非參數秩和檢驗,性別、傷前身體狀況、骨折類型、輸血例數和并發癥發生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不同手術方式組的年齡、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和輸血量比較采用多組均數比較的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方差不齊時,用非參數秩和檢驗.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本組83例均行手術內固定治療,術后隨訪時間12~75(平均37.8)mo.術后功能恢復優良67例,可9例,差7例;優良率80.7%.術后發生并發癥10例,發生率12.0%.其中髖內翻畸形3例,未做處理;術后誘發原有合并癥3例,給予對癥處理后好轉;術后發生泌尿系感染1例,經治療后好轉;術后內固定斷裂+再骨折+髖內翻1例;內固定斷裂并髖內翻1例;內固定斷裂+髖內翻+骨不連1例;后3例均行二次手術.所有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髖部疼痛,6例伴有肢體短縮(1.5~3.0cm).
2.1不同手術方式組的一般情況、療效及并發癥比較不同手術方式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傷前身體狀況、骨折類型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Tab1).各組療效及并發癥比較,住院天數比較:髓內釘組比其他兩組明顯縮短(P<0.05);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輸血例數、輸血量比較:動力髖組輸血例數較多高(P<0.01);手術時間明顯延長(P<0.05);術中出血及輸血量明顯增多(P<0.01);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比較各組均無顯著差異(P>0.05,Tab2).表1不同手術方式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略)表2不同手術方式組的療效及并發癥比較(略)
2.2不同骨折類型及年齡組的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比較不同骨折類型組患者的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發生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年齡組的療效及并發癥比較:年齡大于70歲組功能恢復較差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并發癥發生兩組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Tab3).表3不同骨折類型及年齡組的功能恢復及并發癥比較(略)
2.3發生并發癥患者的平均年齡及手術危險性預測綜合指數W值發生并發癥的10例患者平均年齡82歲.其中術后早期誘發原有合并癥的3例患者年齡分別為86,94和96歲,手術危險性預測綜合指數W值分別為6,7和8,均伴有3種以上合并癥.
3討論
3.1不同手術方式內固定材料的優缺點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方式選擇根據AO治療原則我們認為,PFN與改良型Gamma釘結構及手術操作相似,與釘-板比較,它們通過髓腔中央承受應力,無需重建內側皮質的連續性,承受扭力小,遠端鎖釘具有抗旋轉作用,適合于各種類型的粗隆間骨折.此外,它們還具有手術損傷小,減少了對骨折環境的破壞,保留了碎骨片的血液供應,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固定牢固,患者活動早、住院時間短以及恢復快等特點.其主要并發癥為加壓螺釘位置不佳所造成的髖內翻,多由于技術和經驗不足所造成.動力髖滑動釘與動力髖鋼板連接靈活,冠狀面與矢狀面均有一定的可調范圍;且具有動力加壓作用,使骨折端緊密對合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鍛煉.其不足之處是剝離范圍大,創傷大,手術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易在術中及術后短期內因創傷誘發一系列潛在并發癥;因此,對于高齡患者(70歲以上者)應慎重考慮.多枚釘因為是經距內固定,釘固定方向與髖負重力線一致,剪力少,壓縮力多;其主要優點是手術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尤其適合全身合并癥多的穩定型骨折,與上述內固定材料比較,其固定牢固性較差,術后下地活動時間較晚可能導致住院天數延長.
3.2并發癥分析本組病例所出現的10例并發癥,主要包括髖內翻畸形、術后誘發原有合并癥、泌尿系感染、髖部疼痛、肢體短縮、內固定松動或斷裂以及骨不連等.髖內翻為粗隆間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也是引起術后髖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多因為復位不良,內側皮質未對位或未嵌插,內固定不牢固所致,少數因為患者活動不當引起;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以及系統正確的術后康復鍛煉,是預防術后髖內翻的關鍵;術前對骨折的正確認識和合理選擇內固定方式是術后防止髖內翻的前提.內固定斷裂多因為內固定選擇不合適,骨折粉碎不穩定,螺釘自股骨頭或股骨頸切出,患者活動不當所致.術后誘發原有合并癥,其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患者術前均伴有3種以上合并癥,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二是因為患者高齡麻醉耐受性差,以及手術后失血、疼痛等原因.術后發生不同程度的肢體短縮(1.5~3.0)cm,主要因為骨折粉碎不穩定和骨缺損,斷端嵌插,老年骨質疏松,內固定失敗等.
3.3手術危險性預測本結果提示,年齡越大功能恢復越差,年齡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危險的高危因素.高齡患者常伴有多種合并癥,內固定方式選擇余地較小,往往達不到牢固固定,從而導致術后功能恢復較差.此外老年患者因各種臟器代償功能差,手術及麻醉耐受性差,是增加手術風險性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HaidukewychGJ,IsraelTA,BerryDJ.Reverseobliquityfracturesoftheintertrochantericregionofthefemur[J].JBoneJointSurgAm,2001;83A(5):643-650.
[2]StocksGW.Treatmentofreverseobliquityfracturesoftheintertrochantericregionofthefemur[J].JBoneJointSurgAm,2002;84A(5):869-870.
[3]曾劍文,朱慶生,朱錦宇,等.老年粗隆間骨折患者入院時外周血白細胞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18):1262-1264.
ZengJW,ZhuQS,ZhuJY,etal.Changesofadmissionperipheralleukocytesanditsclincalsignificanceinelderpatientswith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s[J].OrthopJChin,2003;11(18):1262-1264.
[4]HabernekH,WallnerT,AschauerE,parisonofendernails,dynamichipscrews,andGammanailsinthetreatmentofperi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s[J].Orthopedics,2000;23(2):121-127.
[5]HerreraA,DomingoLJ,CalvoA,etal.AcomparativestudyoftrochantericfracturestreatedwiththeGammanailortheproximalfemoralnail[J].IntOrthop,2002;26(6):365-369.
[6]MakPH,CampbellRC,IrwinMG.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heASAphysicalstatusclassification:Interobserverconsistency.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J].AnaesthIntensiveCare,2002;30(5):633-640.
一、社區老年人抑郁研究狀況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中國不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是老年人發展最快的國家。2006年,中國老年人口已達到1.3億,且已每年3%左右的速度遞增。據預測,到2050年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25%。[1]有研究顯示,70%-80%的老年疾病與心理因素有關,而且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突出。[2]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無重要器官疾病的健康老年人僅占20-25%。[3]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它已成為老年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加強社區老年人抑郁調查研究,對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權益,推動和諧社區建設,促進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課題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翠華路社區老年人抑郁狀況,深入調查分析該社區老年人抑郁產生的主要根源,為開展社區老年人抑郁護理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關于社區老年人抑郁護理研究狀況,國內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對社區老年人抑郁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如李曉巖在《抑郁老年癥的研究進程》一文中指出,抑郁癥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作為抑郁癥的早期征兆,在我國社區老年人口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5%。[4]又如吳蓉,余躍生等在《都勻市社區老年人抑郁癥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對都勻市社區老年人抑郁癥影響因素調查分析顯示,老年人抑郁癥發生率為50.47%,且受生理、心理、經濟、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5]
第二,對社區老年人抑郁的成因調查分析。如國外學者Buckner DM,Wagner E在文章Preventing FrailHealth中說,老年人隨著器官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得病。[6]國內調查者認為,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7]李娟等在《北京城區老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指出,經濟條件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發生率高于相應組別。[7]
第三,對社區老年人抑郁護理的需求調查。如李繼坪等在《老年健康現狀與社區護理需求調查分析》一文指出,對成都市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調查顯示,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年人的需求為50.0%,農村需求率為78.9%。[8]老年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訪視服務,部分希望老年公寓服務,既能滿足自己的社會交往需求,又能減輕子女負擔,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
二、研究方法及步驟
采用調查描述方法。調查所得資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X2檢驗等方法分析。
1、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在西安市翠華路社區中年齡≥60歲、行走方便、無認知功能障礙的77位老年人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60歲的老年人;(2)行走方便的老年人;(3)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排除標準:(1)60歲以下年齡人;(2)臥床不起的老年人;(3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
2、研究工具/方法
調查工具:本課題采取調查量表及自制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量表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s Scale,GDS),它是1982年Brink等人創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此量表是專為老年人設置的可以自我評定的抑郁篩查表。GDS以30個條目代表老年抑郁的核心,其不但包含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易激惹、退縮、痛苦的想法等癥狀,而且包含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消極評價。每個條目都是以選擇題形式作答,要求接受測評者選擇“是”或“否”。30個題目中10條用反序記分(選擇“否”表示抑郁存在),20條用正序記分(選擇“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項表示抑郁的選擇得1分。一般地說,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視為正常范圍,即無抑郁,11-20分顯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凡GDS在11分及其以上者有抑郁。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94。研究還采用了自制調查表,表中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分類、年齡分段以及文化程度等調查項目。
調查方法:本課題由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協作完成,采用了自愿填表測評、現場交談等方法。一方面,通過口頭宣傳,張貼通知等措施引導社區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動室進行自我填表測評,完成表格者直接將表格交給老年活動室管理人員,沒有完成表格者可將表格帶回家仔細填寫,待完成表格后交給老年活動室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在社區采取現場調查法,對調查對象說明目的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及相關倫理原則,一對一交談后請其自行填寫。如果老年人因視力和其它原因不能自行填寫時,由調查者向調查對象逐句讀出問題,根據回答情況予以記錄,當場收回調查問卷。
3、研究步驟
本研究課題分為四個步驟:第一,在指導老師的關心和指導下,確定課題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該課題相關研究信息,合理安排研究內容。第二,按照課題方向和課題內容進行課題設計,其包括老年抑郁量表、調查問卷及詢問調查所需要的相關問題。第三,使用調查問卷,開展調查活動。在老年人經常出入的地方張貼通知,要求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動室自行填表測評。深入社區不同場所開展調查活動,掌握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四,對獲取的調查問卷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綜合調查中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采取現代科學方法得出重要量變關系和數據,為論文寫作鑒定基礎。
三、社區老年人抑郁護理對策
針對社區老年人抑郁問題,可從以下方面著力進行護理:
第一,經常主動與老年人交流和溝通。社區護理人員要建議社區基層組織想方設法為社區老年人創造相互交流的機會,積極為老年人構建互動平臺。社區護理人員要時常了解老年人的思想變化和情緒波動,耐心地與老年人進行廣泛交談,進行思想、語言交流,讓老年人把心中的抑郁傾說出來,然后給予及時開導。成年子女要利用假期時間常回家看看,詢問老人的生活狀況和心理需求,攙扶老人走路,幫助老人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有助于調整老人抑郁情緒。對于一些經濟狀況差的老年人,要耐心開導其不能因為經濟收入低和生活保障缺失產生悲觀抑郁情緒;對于有病的老年人,鼓勵其積極治療。通過與老年人有效的溝通,引導、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第二,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文娛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區護理人員要建議社區基層組織經常開展多種多樣的老年文化娛樂活動。社區護士和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勵支持老年人參加各項文娛活動,如老年人演講、書法展覽、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動,不斷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現在,有許多城市的公園、廣場、人群聚集地都自發地辦起了多種演唱會,許多老年人積極登臺表演,社區護士要鼓勵老年人走出社區,多接觸社會,保持與人交流,特別是在不同的活動中廣交朋友,施展才華,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第三,組織指導老年人加強身心鍛煉。社區護士要經常給老年病患者提供簡易、感興趣的強體健身活動,如打太極拳、練劍、做氣功、自我按摩等,幫助他們做好心理調整,培養其興趣,使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成功體驗和滿足感。對于一些病患者因焦慮、煩躁、心境差而產生睡眠障礙的老年人,在指導安排患者日常生活時,盡量讓他們白天多做些戶外活動,避免其白天臥床休息,如走路、上街、逛公園等,適當增加白天的戶外活動量。同時,社區護士要教育和鼓勵老年人經常進行思維鍛煉,如背誦詩詞、外文單詞,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學習計算機,練鋼琴,加強大腦思維訓練,預防老年癡呆癥。
第四,不斷教給老年人情緒調控方法。社區護士和家人對于老年抑郁者要多進行自我安慰,讓他們多回憶一些成功的奮斗經歷、出色的工作成績以及值得高興的往事,使其有成就感。對于一些不順心的往事,如失敗的教訓、做錯的事情、重大失誤等,盡量不要去回憶,如果擺脫不了的話,盡量從環境、機遇等客觀方面尋找原因,不要過多地尋找主觀方面的因素。即使一些失誤無法挽回,也不要過分內疚、自責。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進行橫向比較,用別人的優勢和成就來檢查對照自己,也許能激勵青年人積極向上,但對于老年人是不適合的。老年人更應該進行縱向比較,如同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同自己的弱者進行比較,就會使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情緒越來越好。社區護士應當多給老年人傳授這種比較法,有助于調整老年人的思想情緒。
第五,高度重視、關心和體貼老年人。政府、社會、社區以及相關醫護人員都要關注老年群體,高度重視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水平及時調整離退休養老金,不斷增加老年人的經濟收入。要重視加強社區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社區醫療衛生事業,配備足夠的社區護理人員,加強社區老年人抑郁護理工作。社區護士要定期對社區老年人抑郁狀況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對于一些突出的問題,要通過多種方式給予心理疏導和護理幫助。社區護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家人,不但要給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顧,熱情的關懷,減少其精神刺激,而且要隨時注意患者的心理動態,及時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問題,特別是要加強對重抑郁者的的監護,預防和杜絕一些老年抑郁者因過激行為引發的突發事件,確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姚建紅.從健康老齡化看社區衛生服務[J].老年保健,2000.12.12-14.
[2] 吳振云.北京城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5.336-338.
[3] 趙婉麗.人口老齡化與社區護理的發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0.4.235-236.
1.達入老年期的老年人離開熟悉的社會工作環境,離開親人的關心、照顧,感到無比的孤獨、寂寞。因身體生理功能衰退,疾病的纏身,害怕死亡的來臨,產生不良情緒,更加影響身心的健康。首先要做好心理方面的護理,讓老年人把心里所想的都說出來,及時做好心理疏導,消除老年人擔心、焦慮的情緒。多給予安慰,溝通。建立積極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
2.合理膳食對老年人的保健,疾病治療,康復起著重要作用。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葷素配搭比例合理,不暴飲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講究飲食衛生,適度飲酒、飲茶。根據每位老年人的身體,疾病情況安排每天的飲食,注意低脂肪、低鹽、低膽固醇,易消化清淡飲食,多纖維素食物的攝入,限制含糖飲食,每日飲水量應在1500ml以上。
3.對于疾病纏身,行動不便,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根據每位老年人的愛好、興趣、生活習慣適合她們實際需要安排她們的日程表,做好日常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一般日常生活護理有:1晨間護理包括協助排便、漱口(口腔護理)、洗臉、梳頭、洗澡(抹身)。晚間護理包括漱口(口腔護理)、洗臉、熱水泡腳、協助排便。臥床的老年人盡可能采取臥位,半坐臥位,輪椅交替變換,防止長期臥床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系的感染。注意定時翻身拍背防褥瘡護理。
4.注意加強個人口腔護理:飯前、飯后、早、晚漱口,吃東西前后漱口。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加強個人清潔衛生,洗澡(抹身)后涂抹潤膚膏。足部護理: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后,注意擦干后雙足涂抹潤膚膏。
5.每星期至少一次床上洗頭(對于長期需要臥床的老年人而說)。必須使用尿片的老年人小便、大便后注意抹洗清潔,避免尿液、糞便刺激皮膚引起皮疹,注意衛生干凈,除異味,可使用爽身粉。出汗較多的老年人注意腋窩、窩、大腿深部、外皮膚清潔干爽,可使用爽身粉。
6.對老年人加強保護,注意安全,防止摔跤引起骨折、中風、突發疾病等。定期修剪指趾甲,剪頭發。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加強耐寒鍛煉,預防感冒。
7.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透明度、沉淀、氣味。保持大便通暢,便秘時嚴禁用力大便,避免引起突發疾病。便秘者可采用以下的通便方法:1腹部按摩刺激腸蠕動,多喝水,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2使用開塞露:2個開塞露塞入大便后刺激排便。3中草藥的使用:番瀉葉等中藥,取少許中藥泡熱水茶溫涼后服用。4清潔灌腸:溫肥皂水,溫生理鹽水灌腸,液體在750ml以上。5以上通便方法使用后排便效果欠佳,最后考慮用西藥:服用果導等瀉藥幫助排便。
保健:
1.身體狀況良好的老年人,可適當參加現在流行的“夕陽紅”等旅游活動。有利于減輕心理的壓力,享受大自然同時可以鍛煉體魄,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身心健康。
2.老年人注意生活方式有規律性,工作、勞動、休息時間的安排有序,勞作適量,休息適,生活內容充實,興趣愛好廣泛,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做到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活動的時候活動,動靜結合。避免身體過累。
3.幫助老年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要有耐心,細心改變不良習慣,不要睡在床上吃飯、喝水,大、小便盡量使用尿壺,大便盆。不要日、夜不分睡覺,調節好“生物鐘”。不要只吃零食,不吃飯等。
4.做到健康自測,及早發現老年癡呆苗頭等疾病。定期體檢,發現健康問題,及時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