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農藥污染的防治措施大全11篇

      時間:2024-02-07 14:45: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農藥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238-0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生產和消費農藥的大國。目前,農民大多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噴灑農藥,使得土壤受農藥污染嚴重。研究表明,農藥在施用過程中只有一部分留在植物上,另一部分進入土壤、空氣中[1]。而土壤是農藥在環境中的“貯藏庫”與“集散地”。研究表明,使用的農藥量的80%~90%將最終進入土壤,其中80%以上殘留在土壤0~20 cm的表土層[2-3]。土壤農藥污染現在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亟需解決。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施用農藥的量特別大,因此土壤受農藥污染的程度也較為嚴重,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4]。

      1 土壤農藥污染的來源

      土壤中農藥污染的來源主要有直接和間接2種形式[5-7]。

      1.1 直接進入土壤

      一是農藥直接施于土壤。如一些除草劑或以拌種、浸種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二是向作物噴灑農藥時有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上。農藥按此途徑進入土壤所占的比例在作物生長前期大于生長后期、農作物葉面積指數小的大于葉面積指數大的、顆粒劑大于粉劑、農藥霧滴大的大于霧滴小的、靜風小于有風。

      1.2 間接進入土壤

      一是附著在作物上的農藥。為防治病蟲害向作物噴灑農藥時,除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相當部分附著在作物表面,經風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懸浮大氣中的農藥。部分農藥隨噴灑過程直接進入大氣,懸浮于大氣中的農藥顆粒或以氣態形式存在的農藥,經雨水溶解和淋失,降落到土壤中。三是動植物殘體上的農藥。含有農藥的動植物殘體經分解將農藥帶入土壤。四是灌溉水中含有的農藥。用來灌溉的水體被農藥污染,農藥隨著灌溉過程進入土壤。

      2 土壤農藥污染的危害

      雖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凈化能力,但當進入土壤的農藥量超過土壤的環境容量時就會形成土壤污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總之,土壤農藥污染的危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6-10]。

      2.1 對農作物的影響

      土壤中殘留的農藥會通過植物的根系活動逐漸轉移至植物中,使得植物中的農藥殘留量增大,影響農產品的質量,造成農民的經濟效益下降。

      2.2 對土壤生物的影響

      很多農藥都會毒殺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等。蚯蚓是一種重要的土壤有利生物,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狀態并能使土壤中的肥力提高,但是部分高毒農藥會殺死蚯蚓。

      2.3 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不同的農藥對土壤中微生物的影響也不同,同一種農藥對不同種微生物類群的影響也不同,但總的來講農藥可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種群和種群數量。殺菌劑對土壤微生物影響較大,不管是有益微生物還是有害微生物,均被其殺滅或者是抑制生長,如硝化細菌和氨化細菌。此外,土壤中殘留的農藥還對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失調,營養成分不平衡、失調或缺乏,對土壤中生物的生長和代謝不利。

      2.4 對人畜健康的影響

      土壤中殘留農藥可被糧食、蔬菜作物吸收,使之遭受污染,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畜健康。另外,還可隨著土壤表層飲用水進入人或動物體內,對人體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2.5 其他影響

      土壤中殘留的農藥還會使土壤的物理性狀發生改變,養分不均勻,最終導致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下降。土壤長期受農藥影響,最終會使土壤明顯酸化。此外,還會使土壤受重金屬污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當土壤中的殘留農藥通過影響某種生物的數量從而影響了當地的生物鏈就會嚴重影響環境。比如農藥通過稻穗使鳥類數量大減從而使田鼠數量劇增,并進一步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破壞環境。除此之外,土壤中的殘留農藥會破壞土壤的酸堿性從而改變土壤有機物質含量,使土地沙漠化,土壤可用面積減少,進一步影響環境[11]。

      3 參考文獻

      [1] 萬雷,張瓊.化學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2012(5):51-52.

      [2] 侯洪剛.關于土壤中農藥污染殘留及降解途徑研究[J].現代農業,2012(5):50-51.

      [3] 田興云,馮德華.減少農藥污染 保護生態環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6):245-246.

      [4] 陳菊,周青.土壤農藥污染的現狀與生物修復[J].生物學教學,2006(11):3-6.

      [5] 洪堅平.土壤污染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81-85.

      [6] 吳敏.農藥污染對土壤的影響及防治措施[J].耕作與栽培,2003(6):49-50.

      [7] 武俊. Sphingobium sp. BHC-A 中六六六異構體降解基因的克隆與降解途徑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8] 權桂芝.土壤的農藥污染及修復技術[J].天津農業科學,2007,13(1):35-38.

      篇(2)

      農藥在治理病蟲害保障農作物豐收增產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農藥在整個農業體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農藥被使用,同樣,也會有大量的農藥被生產。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病蟲害發生,所以農藥的使用更為普遍,更為重要,如果沒有農藥的幫助,我國每年的農業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1農藥污染的危害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1.1農藥對植物自身的污染

      農藥在噴灑到植物表面后,有一些農藥會殘留在樹木的枝干,果實的表面或者是樹葉的表面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殘存的農藥開始漸漸的向內滲透,從而進入樹木及果實的內部,在植物內部不斷得到疏導,從而污染植物的內部機理。植物在受到農藥污染之后,會出現延緩果實成熟的時間,光合作用受到減慢,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樹葉發黃、脫落、果實長斑、異味、脫落、枝干畸形甚至植株死亡。

      1.2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人體的健康。

      1.3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1.3.1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1.3.2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

      1.3.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

      2農藥對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為了解決農藥污染的現狀,降低農藥污染造成的對園林、土壤、空氣及人畜的危害,人們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對策。在此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所在,就是盡量避免化學藥物在園林病蟲防治中的使用,更多的采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將這幾種方式正確、高效的綜合在一起使用,從而提高病蟲防治的安全性和環保性。

      2.1從源頭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農藥的使用

      眾所周知,病蟲等問題大多發生在不健康的植物群中,如果在園林的種植過程中能夠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增強植物的健康狀況,提高其抗病性、抗蟲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減少農藥的使用。有若干方法可供使用。

      2.2引進更加先進的非農藥防治手段

      除了化學農藥防治,還存在著其他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如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病蟲的天敵或者微生物等無害環保的生物來抵御害蟲和病菌對園林植物的侵襲。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綠色無污染的高效殺滅病蟲害,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可以稱得上是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物理方法也是十分可行的,對病樹物理治療、捕捉殺死害蟲、在高溫環境下殺死害蟲、給果實套袋從而減少病蟲的侵襲等等。

      2.3提高化學農藥使用時的科學性

      2.3.1對癥下藥

      農藥的種類很多,性能各不相同,防治對象、范圍,以及持效期和作用方式都有很大差。所以,使用農藥時,必須認準病蟲種類,如防治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選用吡蟲啉、抗蚜威等內吸性殺蟲劑才有效,而使用胃毒劑則無效。農民朋友對栽培的蔬菜或果樹在本地區易發的病蟲害種類要學會識別,熟悉其發生規律,在防治時才能對癥下藥。

      2.3.2適時用藥

      每一種病害都有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植物受害程度也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生產實踐中,有些農民朋友選擇使用殺菌劑不當,在植物發病后,甚至比較嚴重時仍然用保護性殺菌劑,連續多次噴施,依然收效甚微。防治蟲害也有個關鍵時期,即“治早、治小、治了”,也就是說,抓住發生初期及早防治。如梨小食心蟲防治的適期是成蟲出現高峰時,一般采用糖醋液誘捕器或梨小食心蟲性外激素誘捕器監測成蟲發生期,當誘蛾量達到高蜂時,向后推3~5天即是施藥適期。

      2.3.3嚴格控制施藥濃度和次數

      防治病蟲害用藥的濃度,一般在農藥袋(瓶)標簽上都有說明,應嚴格按說明配制,不能隨意加大用藥量。農民朋友普遍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用藥量加大,防治效果才好,藥水在植株上到處流才算噴施徹底。但往往事與愿違,加大濃度一是會造成農藥隨水流失,二是葉片不可能平整,會造成農藥沉積,分布不均,不利于防治病蟲害。施藥時要遵守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保證產品中農藥殘留量低于最大允許量。蔬菜、水果的采收期一定要超過農藥安全間隔期,切記在采收前不可任意噴施農藥。

      2.3.4合理復配農藥,輪換使用農藥

      科學復配農藥,可提高防治效果,擴大防治對象,延緩病蟲抗性,降低防治成本,充分發揮農藥制劑的作用。目前農藥復配混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農藥廠把兩種以上的農藥原藥混配加工,制成不同制劑,實行商品化生產投入市場,以殺菌劑為例,有多硫懸浮劑、雙效靈、炭疽福美、f霜?錳鋅,甲霜靈錳鋅等。甲霜靈錳鋅是防治霜霉病的良藥,此藥是內吸性殺菌劑,既有保護作用,又有防治作用,藥物施用后立即進入植物體內殺死病菌,錳鋅殘留表面,病菌不能侵入。另一種是根據當時當地發生病蟲的實際需要,把兩種以上的農藥混配現用,有殺蟲劑加增效劑、殺菌劑加殺蟲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農藥復配雖然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切不可任意組合,盲目地搞“二合一”、“三合一”。田間現混配現使用的農藥應堅持先試驗后混用的原則,否則不僅起不到增效作用,而且還可能產生增加毒性、增強病蟲的抗藥性等不良作用。

      3結語

      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中,農藥污染的情況種類繁多,雖然很難做到完全消除農藥的污染情況,但只要采取合理正確的對策,科學高效用藥,加強對園林植物的管理,并將化學、物理、生物等多種防治手段靈活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運用,我們就能降低農藥的污染狀況,為園林植物的生長和環境健康創造更好的條件。

      篇(3)

      1.農藥的發展概況

      農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藥物時代(約19世紀70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藥時代(約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藥時代。

      2.我國化學農藥污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農藥直接滲透到環境中,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并進一步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在我國殺蟲劑化學農藥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殺蟲劑有機磷又占70%以上。

      3.農藥的危害

      3.1 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人體的健康。

      3.2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1)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2)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

      (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

      4.農藥污染的特點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5.實施持續植保,控制農藥污染

      盡管我國實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任務仍相當艱巨,我們必需實施持續植保,針對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種群動態和相關聯的環境,采用盡可能相互協調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發揮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生物防治是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通過生物防治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傳統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抗病、蟲品種植物檢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學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優點,在克服害蟲的抗約性及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植物源農藥具有獨特的優勢。

      5.3 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為適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預測、預報應對有害生物的消長變化作出科學的判斷,也就是要對有害生物消長動態實施數年乃至十年的超長期預測。要在更人的時空尺度內進行,其理論依據不單單只是與有害生物種群消長密切相關的氣候因子,亦包括種植結構、環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國家為實現農業生產持久穩定發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長期性和反復性思想

      自有人類栽培農作物歷史以來,植物病、蟲、草害無時無刻不制約著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品種抗病性的喪失、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有害生物演替規律難以預料,以及病蟲防治要求作物遺傳多樣化和生產栽培、商貿要求的品種單一化的矛盾等技術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同時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環境條件改變后又會回升。交替變化的趨勢說明了植物病、蟲、草害防治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適應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環保要求等的改變而變化,要樹立持續的思想,在新形勢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時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與持續農業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植保技術支持體系和穩定的植保科技隊伍,為在更高水平上保證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s436.6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果樹,在我國的農村種植業中是僅次于糧食、蔬菜的第三產業,果品更是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更為重視果品的質量安全以及果樹的成長環境,我國傳統果樹種植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但目前我國的果樹生產中存在果品質量不佳,單位面積產量不高等問題,究其重要原因為果樹病蟲害。正確科學的果樹病蟲害防治方法不但可以保證果樹的產量和果品的質量,還可以保證果園的生態環境系統平衡。下面就果樹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總結并提出應對策略,供廣大果農在實際生產中參考。

      1 對病蟲害的預測和防治缺少重視

      1.1 忽視對病蟲的發生預測

      長期以來,果農們對病蟲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殺滅上,很少重視病蟲的發生預測,對于新出現的病蟲害缺少重視和了解,導致次要病蟲害逐漸上升為主要的病蟲害。如文獻報道的柑橘小實蠅和柑橘黑刺粉虱[1],在剛出現時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一種主要的病蟲害。果園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隨時變化的動態系統,和每年的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光照、濕度、溫度、降水量每年都不同,這就直接導致每年病菌的種類、傳播和病蟲的發生期也不同。這就需要果農全面掌握基礎科學知識和防治害蟲的技術,加強對整個果園系統的動態監控,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遺憾的是,病蟲的預測防治工作一直沒有得到果農的重視,動態監測工作不到位,使得很多果農都是憑經驗噴藥,嚴重影響了殺滅效果。

      防治措施:建立監測點,從果園的實際情況出發,年年建立實時監測數據,構建完整的監測體系,根據監測數據和防治指標制定本年度的防治措施。加強對果農防治意識的教育。

      1.2 對休眠期的病蟲害防治缺乏重視

      越冬時,果樹往往處于休眠期,此時病蟲也會休眠,從而在冬季的時候,果農就會忽視對果樹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事實上,這一階段病蟲對果樹的危害還是非常大的,若忽視了冬季果樹病蟲害的防治,春季的蟲災會更加嚴重。

      防治措施:在果樹休眠期不能放棄病蟲防治工作,應根據果園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段進行防治。另外,在春季果樹發芽前,應該人工去除老翹皮,消滅在樹皮裂縫和樹皮下越冬的病蟲,并剪除病僵果和病弱枝。

      2 農藥濫用

      根據有關報道[2],北京市曾對市內果品市場進行殘留農藥調查,發現果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嚴重,主要為有機磷和菊酯類殘留期較長的農藥。目前我國農藥中77.6%都是殺蟲劑,其中樂果、甲基、甲胺磷等高毒農藥較多,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情況更是常見。農藥殘留對環境和果品都會造成嚴重污染,主要危害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對果樹本身的危害。農藥對果樹的危害,輕者侵蝕葉面表皮,削弱光合作用,延長果實成熟時間,導致果品品質下降;嚴重者可造成果樹的葉片黃化失綠,落葉卷葉,果實產生果斑、褐果、落果或畸形,果樹植株變矮甚至死亡[2]。

      對環境(水,大氣,土壤)的危害。農藥通過降雨或灌溉進入水循環,污染水域,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在使用農藥時,因風的作用,農藥可飄到很遠的地方從而污染空氣。若殘留農藥進入土壤,會殺滅土壤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和肥力,影響果樹生長。

      對人畜的危害。農藥可以在使用過程中直接進入人畜體內,或者通過果品間接進入,危及人類健康,造成急性中毒或者慢性中毒,使得人畜機能受損,新陳代謝受阻,有些農藥甚至可以致畸、致癌,影響遺傳。

      3 造成農藥污染主要有4個原因

      3.1 農藥的使用量日益加大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導致農田耕作缺少勞動力,人們對農藥的依賴逐漸增大,促使農藥使用量日益增加。因為多年來長期大量使用農藥,病蟲產生了抗藥性,農藥的使用量愈來愈多,造成了惡性循環。農藥的使用也造成了害蟲的天敵受到摧殘,從而催使害蟲越來越多。

      3.2 果農用藥常識的缺乏

      大多數果農對農藥的科學性意識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現:不分果

      樹品種隨意用藥,造成藥害;盲目加大農藥使用濃度;盲目將多種農藥混配使用;噴灑農藥時方法不科學。

      3.3 農藥產品結構不合理

      據統計,我國農藥產品中殺蟲劑為72%,殺菌劑為11%,除草劑為15%,其他為2%。而在殺蟲劑中劇毒有機磷農藥占到了48%。這種劇毒的殺蟲劑產量過大是造成農藥污染的主要客觀原因之一。

      3.4 農藥的科學使用問題

      粗放的噴灑方法和粗略的農藥取量方法都會造成農藥污染。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方法是大水量粗霧噴灑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是農藥流失量極大,不但造成經濟損失,還會造成環境污染。

      4 輔助措施不到位

      改善果園的生態環境,加強對果樹的管理,水土養肥這些基本防治措施卻往往被果農忽略。另外,定期清理果園也是很重要的。如枯枝敗葉,死去的樹木等若不及時清理,會給病蟲越冬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而加劇了病蟲害的程度。因此,果農要對果園做到及時清理。

      5 結束語

      如今,果樹種植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已經影響到果品的品質,農藥和重金屬嚴重超標,進而影響到我國果品產業的發展。因此,果農們應該認清果樹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和掌握科學的對策,從而走出誤區,保證果樹的健康成長,更好的促進經濟和環境發展。

      篇(5)

      蔬菜生產離不開大氣、灌溉水和土壤等環境,這些環境條件污染后,必然對蔬菜質量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選擇一個具有良好環境條件的生產基地,就為蔬菜產品質量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

      大氣污染由于工礦業和交通車輛排放的有害氣體不僅直接傷及蔬菜,影響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有的還會在植株內積累,從而造成污染。為此,無公害蔬菜生產規程中,明確規定了產地的環境條件,要求菜區大氣環境達到國家標準GB3095-1982所列的一級空氣質量標準,種植無公害蔬菜的地塊應與工礦區、公路、醫院、生活污染源保持一定的距離。

      土壤污染工業“三廢”農藥、化肥、未經處理的糞便和污水進入土壤均會造成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隱藏性和潛伏性,很難消除,對作物危害很大。因此,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認證時,土壤檢測是必須的。

      水體污染灌溉是蔬菜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灌溉用水的質量直接影響蔬菜的品質。無論是地上水或地下水,都不可避免與巖石、土壤、大氣接觸,便會受到不同的污染。含有害物質的廢水直接或間接進入農田,就會把大量的有害物質帶入土壤并積累下來;含有重金屬有害物質的廢渣,經過降雨淋溶進入土壤,成為地下水。利用受污染的水體進行菜田灌溉,蔬菜就會受到污染。無公害蔬菜生產灌溉用水要執行國家標準GB5084-1985中所列的二級標準,不用地上水,用50米以下的地下水。

      二、栽培過程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農藥的使用防治蔬菜病蟲害,使用農藥是必不可少的。噴灑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會有10%~20%粘附在蔬菜表面,80%~90%散落到地面,一部分溶于水被根吸收,還會有少量殘留在土壤或滲入地下水中。隨著農藥使用次數和數量的增加,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成為造成蔬菜農藥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對蔬菜病蟲害的防治中,必須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學使用化學農藥,協調各項防治技術,發揮綜合效益,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并保證蔬菜中農藥的殘留量低于國家允許的標準。減少農藥污染的主要途徑有科學安全用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嚴格控制用藥量,更合理、廣泛地使用生物農藥等。另外,科學輪作,合理套作;土壤深翻、冬灌、消毒;選擇豐產、優質、抗病性強的蔬菜品種,對種子包衣;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做到適時用藥,在害蟲最敏感的時期用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都能夠科學有效的減少污染。

      篇(6)

      1 我國農藥的使用存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

      農藥不合理使用將導致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們對環境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農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藥物時代、無機合成農藥時代和有機合成農藥時代。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農藥直接滲透到環境中,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并進一步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2 農藥的危害表現問題分析

      2.1 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人體的健康。

      2.2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在科學發展的今天,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尤為嚴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過本底值,并達到一定數值就稱為污染。污染物濃度超過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一般稱之為污染或嚴重污染。這些都危害著人體健康,危害著生物和環境:

      (1)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在有機農藥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檢測到嚴重超標的六六六和滴滴畏。(2)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農作物吸收土壤農藥主要看農藥的種類,一般水溶性的農藥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強烈吸附的農藥植物不易吸收。農藥對微生物總數的影響,對土壤微生物影響較大的是殺菌劑,它們不僅殺滅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時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和氨化細菌。隨著單位耕地面積農藥用量的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進一步地消弱,而殺菌劑對土壤微生物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加地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在此帶中,因擴散作用和空氣對流,農藥濃度一般低于第一帶。第三帶是大氣中農藥遷移最寬和農藥濃度最低的地帶。因氣象條件和施藥方式的不同,此帶距離可擴散到離藥源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遠。農藥對大氣污染的程度還與農藥品種、農藥劑型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易揮發性農藥,氣霧劑和粉劑污染相當嚴重,長殘留農藥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風速起著重大作用,高風速增加農藥擴散帶的距離和進入其中的農藥量。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氣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在動、植物體產生了化學農藥的殘留、富集和致死效應,已經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充分發揮農田生態系統中業已存在的害蟲自然控制機制,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態防治手段,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3 基本結論與幾點建議

      我們必需實施持續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顧持續增產、人畜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3.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生物防治是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敵昆蟲和昆蟲病原微生物)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通過生物防治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以生物多樣性來保護生物,使蟲口密度能持續地保持在經濟所允許的受害水平以下。傳統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抗病、蟲品種植物檢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學防治等措施。

      3.2 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優點。在克服害蟲的抗約性及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植物源農藥具有獨特的優勢。

      篇(7)

       

      一、農藥污染途徑

      農藥的污染途徑眾多,但農藥之所以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農藥的理化特性,包括:農藥的溶解性、降解性、附著性、滲透性和內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顧名思義,直接污染就是農藥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體。農藥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經過長期的生長過程侵入其內部,在進入食物鏈,就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2、間接污染

      所謂間接污染,就是說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農藥的直接受體,而是農藥經由土壤中的水分養料進入作物體內并富集,從而形成農藥殘留。

      3、違規用藥

      農民為減小作物受病害、蟲害等災害的影響,不僅會違規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農藥,例如: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等。而且還會頻繁用藥或增高用藥量,這些都是造成農藥污染的主要途徑。

      二、農藥污染的危害

      1、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作為農業生產資料對減輕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農藥在對作物實施保護的同時會才六在作物體內,通過食物鏈而危害人體健康。科技論文。具體而言,農藥可經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農藥,會引起急性中毒,嚴重者會引發生命危險。

      2、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得到了重視。農藥多是以液體噴灑使用的,在噴灑中或使用后,農藥中的擁堵成分會隨水分一起蒸發到空氣中,從而對大氣造成影響,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過本底值,并達到一定數值就稱為污染。如果污染物濃度超過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就視之為污染或嚴重污染。而一旦達到污染或嚴重污染,就勢必會對人體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個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3、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含有農藥成分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進入水體等。農藥的使用時刻都危害著水環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會破壞水生態平衡。科技論文。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檢測到嚴重的農藥超標問題。

      4、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農藥來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如除草劑的施用;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而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農藥會隨著養料和水分進入作物體內;另外還會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農藥污染危害與環境保護措施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造成了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曉,對作物所使用的農藥中70%~80%直接滲透到自然環境中,并對土壤、水甚至是人們一心想要保護的農產品造成污染,從而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生物和人類健康都產生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盡管我國從實施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問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離完全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目標還有很遠。植保是我們不能放棄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顧持續增產、人畜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對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發揮自然抑制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達到相對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擯棄傳統的以農藥抑制作物病蟲害的思想觀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以生物多樣性來保護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種族密度保持在經濟效益所允許的受害范圍以內。科技論文。從持續農業觀念看,這種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過從技術上看還有待研究與推廣。

      2、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對害蟲的監測也可利用現代遺傳標記技術(RFLP’RAPD等)監測害蟲種群遷移規律。對于雜草應充分考慮到雜草群落演替規律,分析農作物——雜草、雜草——雜草間的競爭關系,另外還應考慮使用選擇性除草劑給雜草群落造成的影響,對雜草的生態控制進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為適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預測、預報應對有害生物的消長變化做出科學的判斷,也就是要對有害生物消長動態實施數年乃至十年的超長期預測。要在更人的時空尺度內進行,其理論依據不單單只是與有害生物種群消長密切相關的氣候因子,亦包括種植結構、環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國家為實現農業生產持久穩定發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馮雨峰,閭振華,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1

      [2]鄒喜樂,論農藥對環境的危害[J].湖南農機,2007-07

      [3] 劉英東,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對策的探討[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4] 海浪,大協作致力降低農藥污染[J].山東農藥信息,2010-02

      篇(8)

      農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藥物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藥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至2O世紀4O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藥時代。

      2.我國化學農藥污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農藥直接滲透到環境中,對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并進一步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我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確立以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學農藥用量過大,一些地區單純依賴化學農藥治蟲防病等突出問題。我國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機氯的生產和使用,有機氯對環境的污染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機氯重污染區,還將出現局部的、間歇性污染。

      我國化學農藥生產企業的規模、設備和技術力量比較落后,化學農藥品質還不能令人滿意。近十兒年來,化學農約品種雖然發生了較火的變化,開發了不少新品種,但整體上還是以老的傳統品種為主體,各類化學農藥品種比例不合理、產品顯老化、劑型單調。

      在我國,殺蟲劑1化學農藥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殺蟲劑有機磷又占70%以上;原約產量達萬噸以上的品種有l2個,其中殺蟲劑l1個,除草劑1個。農約劑的開發與國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國,原約與制劑之比為1:36,也就是說一種農藥往往有36種制劑,日本為l:30,而我國僅為l:5,開發的余地很大。

      3.農藥的危害

      3.1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_害人體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發生于高效農藥,尤其是高毒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農藥。這兩種農藥急性中毒都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多汗且無力等:嚴重則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腫、呼吸極度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經常連續、吸入或皮膚接觸較小量農藥;使毒物進入人體后逐漸發生病變和中毒癥狀。此過程一般發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難于鑒別,也往往被人們忽略。我國除農藥研制,生產人員外,因運輸、貯藏和使用接觸農藥的人數達幾百萬之多,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又因農藥使用人員的自我保護設施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等原因,引起藥物中毒,危害生命。

      3.2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在科學發展的今天,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尤為嚴重。這是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可從本底值標準和農藥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兩方面來理解農藥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過本底值,并達到一定數值就稱為污染。污染物濃度超過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一般稱之為污染或嚴重污染。這些都危害著人體健康,危害著生物和環境。

      3.2.1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

      3.2.1.1水體中農藥的來源途徑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含農藥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都時刻危害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平衡。

      3.2.1.2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在有機農藥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檢測到嚴重超標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3.2.2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農藥的來源途徑

      農藥進入土壤的途徑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劑,防治地下害蟲的殺蟲劑和拌種劑,后者為了防治線蟲和苗期病害與種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徑這些農藥基本上全部進入土壤;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它們的直接目標是蟲、草,目的是保護作物,但有相當部分農藥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間接進入土壤。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

      3.2.2.2土壤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農作物吸收土壤農藥主要看農藥的種類,一般水溶性的農藥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強烈吸附的農藥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蘇聯的實驗資料中顯示水溶性農藥樂果很易被萵苣,燕麥和蘿f、等作物吸收,作物與土壤中農藥濃度之比為5.3—4.8。植物對樂果的吸收系數是很高的農作物還易從砂質土中吸收農藥,而從粘土和有機質中吸收比較困難。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它對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有著重要意義。但有些高毒農藥,比如毒石畏、對硫磷、地蟲磷等能在短時期內殺死它。

      除此之外,農藥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是人們關心的又一個農藥對微生物總數的影響,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響。而對土壤微生物影響較大的是殺菌劑,它們不僅殺滅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時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和氨化細菌。隨著單位耕地面積農藥用量的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進一步地消弱,而殺菌劑對土壤微生物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加地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3.2.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由于這些作用,在與農藥施用區相鄰的地區形成了第二個空氣污染帶。在此帶中,因擴散作用和空氣對流,農藥濃度一般低于第一帶。但是,在

      一定氣象條件下,氣團不能完全混合時局部地區空氣中農藥濃度亦可偏高。第三帶是大氣中農藥遷移最寬和農藥濃度最低的地帶。因氣象條件和施藥方式的不同,此帶距離可擴散到離藥源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遠。

      農藥對大氣污染的程度還與農藥品種、農藥劑型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易揮發性農藥,氣霧劑和粉劑污染相當嚴重,長殘留農藥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風速起著重大作用,高風速增加農藥擴散帶的距離和進入其中的農藥量。

      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氣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在動、植物體產生了化學農藥的殘留、富集和致死效應,已經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充分發揮農田生態系統中業已存在的害蟲自然控制機制,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態防治手段,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4.農藥污染的特點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4.1化學農藥對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學農藥人致分為三類,即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殺蟲劑是非特效毒藥,不是只對一種目標害蟲,而是對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對人類的危害最大。現在全世界每年岡殺蟲劑中毒者近百萬人、死亡者數萬人。有一些化學農藥雖然急性毒性較低,但在施用后對環境具有嚴重的潛在危害,有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終可能導致動物的致畸、致癌,甚至還可能損害生物體的遺傳機制,引起基岡突變。

      4.2化學農藥的“3R”問題

      一是農藥的不斷使用,導致害蟲抗藥性增強,化學農藥的使用逐漸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從而只有通過不斷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來達到除害的目的,這就加劇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殺蟲劑,大多數還缺乏選擇性,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往往也將它們的天敵殺死或殺傷,因而造成害蟲再猖獗為害及次要害蟲上升為害;三是化學農藥使用后會以各種形式殘留在農作物和其它環境要素(土壤、農產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殘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問題。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鏈傳遞,積少成多,積低毒成高毒,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潛在威脅。

      5.實施持續植保,控制農藥污染

      盡管我國實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任務仍相當艱巨,我們必需實施持續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顧持續增產、人畜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針對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種群動態和相關聯的環境,采L}j盡可能相互協調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發揮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劍最低限度,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flI社會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生物防治是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敵昆蟲和昆蟲病原微生物)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通過生物防治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以生物多樣性來保護生物,使蟲口密度能持續地保持在經濟所允許的受害水平以下。傳統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抗病、蟲品種植物檢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學防治等措施。

      從持續農業觀念看,有害生物防治應在更高一級水平上實現,其中包括轉抗病、蟲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蟲、草害生態控制,生物抗藥性的利用等。將克隆到的抗病、蟲基因通過生物[程手段轉移至優良品種基因組內以獲得高抗病、蟲優良新品種的_J:作是近二十年來各國學者抗病、蟲育種的熱點,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過轉移蘇云金芽孢桿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獲得高效抗蟲棉,抗蟲水稻和抗蟲大白菜,其中抗蟲棉已在生產上推陳出新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將Bt基因轉移至楊樹中,獲得的抗蟲楊樹已進入大田試驗階段。農作物、有害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統一體,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比如輪作休閑、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控制有害生物發生危害。近幾年來,轉抗除草劑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為育種和植保作的重點之一,目前已獲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煙草1水稻等多種抗除草劑作物,使得一些選擇性不高的除草劑得以廣泛使用,有效地控制雜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優點,尤其是熱帶植物中含有極具應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蟲防治劑活性成分尚待開發,現已發現楝科中至少有l0個屬的植物對蟲有殺滅活性,因此是潛在的化學合成農藥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蟲的抗約性及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植物源農藥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幾年來國內植物性農藥產品的開發發展很快,先后有魚藤精、硫酸煙堿、油酸煙堿、苦參素、川I楝制劑等小規模工業化生產。

      5.3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對害蟲的監測也可利用現代遺傳標記技術(RFLP’RAPD等)監測害蟲種群遷移規律。對于雜草應充分考慮到雜草群落演替規律,分析農作物——雜草、雜草——雜草間的競爭關系,另外還應考慮使用選擇性除草劑給雜草群落造成的影響,對雜草的生態控制進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篇(9)

      中圖分類號:S4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安全無公害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在果樹種植業發展中,農藥及化肥的應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樹的病蟲害急劇增長、對農藥的需求,以及果樹生長,對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對果樹的防治及生長具有快速、高效、經濟的作用,但長期使用就會對果品造成污染。現階段,在果品生產中,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單一,不規范也不科學,對果品造成了污染,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本文重點分析了優質無公害果品生產中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現狀、原因,并提出了綜合治理對策。

      2農藥及化肥污染的現狀

      2.1農藥污染的現狀

      農藥在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藥特別是化學農藥造成果品農藥殘留超標和果園環境污染,從而影響了人類身體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為:

      (1)對果樹的危害。果樹施用農藥后,有一部分殘留在果樹枝葉、 果實表面,另一部分卻滲透到果樹角質層或組織內部,在植物體內輸導,殘留于枝葉、果實各器官內,造成藥害。這種污染輕者造成果樹光合作用減弱,果實成熟期延長,重者可造成葉片黃化、落葉,果實發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對果品的污染。果樹使用農藥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農藥殘留,如果在采摘前幾日仍使用高毒、殘效期長的有機磷或者氨荃甲酸脂類農藥,就會造成果品生產中農藥殘留量超標。

      (3)對果園土壤的污染。噴灑農藥時,一部分農藥直接進入土壤,被土壤顆粒吸附,以及大氣中的殘留農藥和葉片上的農藥經雨水淋洗落入土中,與土壤微生物接觸,并且殺死它,而影響土質的腐熟和透氣性,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長發育。

      (4)對果園周圍水體的污染。噴農藥時,農藥微粒隨風飄移降落至水體;同時,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于水體;另外,向水體施用農藥,影響水中生物成長繁育。

      (5)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一是噴灑農藥時,農藥微粒隨風或隨氣流飄蕩,污染空氣;二是農藥用量增加,農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蟲抗藥性增強,病蟲害防治越發困難;四是大量殺傷天敵,害蟲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對人畜的影響。施藥時,農藥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等途徑直接進入人體內;同時,農藥殘留在果品、土壤、水體、人畜飲食或由食物鏈間接進入人體內,如超量將導致生理代謝失調,輕者頭痛、頭昏、惡心、腹脹,重者致癌、致畸,影響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現狀

      化肥污染僅次于農藥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進土壤酸化。肥料對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質惡化,長期過量而單純施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種營養過剩,會造成土壤對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壞了土壤內在平衡,使土壤板結;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屬有毒元素;三是導致營養失調,造成土壤硝酸鹽累積;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對水體污染。一是對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隨排水進入水源使水質惡化,改變水體微生物種群,影響水環境及生產生活;二是對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隨灌溉和降雨,進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及磷酸鹽含量增高,而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3)對大氣的污染。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進入大氣后,增加了溫室氣體,導致環境溫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內海的營養惡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類等水生植被生長過多,而且導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變臭,成為死水。

      (5)食品、飼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農藥及化肥污染產生的原因

      3.1農藥污染的原因

      (1)農藥產品存在問題。農藥產品上主要存在著農藥品種不足、結構不合理、農藥劑型落后、農藥產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農藥少等問題,以致果農用藥單一,對新農藥使用率不高,而加大農藥對果樹的污染。

      (2)農藥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氣溫逐漸變暖,有些病蟲無越冬休眠期、發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樹種植面積增大及個體種植,為有害生物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對化學農藥依賴過大及使用不合理,對農業、機械、物理等防治措施應用不多,破壞生態平衡,天敵減少,病蟲猖獗,以及農藥使用負面影響,而施藥后刺激害蟲繁殖;四是病蟲害對農藥產生抗藥性,而加大用藥量及次數。

      (3)缺乏用藥常識,用藥不當造成藥害。一是部分樹種、品種用藥造成藥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藥濃度;三是隨意混配農藥,而有些農藥則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噴藥,致使有些樹上噴藥過多而浪費農藥,并且造成了環境污染。

      (4)粗放使用農藥。一是粗放的噴灑方法造成農藥污染,大水量粗霧噴灑方法,藥液流失量極大,損失了農藥,且造成藥液對土壤、地表徑流水等污染,噴灑時氣流吹到周圍環境,而造成環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農藥取量,使用高毒農藥中毒風險加大,實際使用時藥量加大,造成農藥損失及環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學、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當。隨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產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視果樹不同時期需肥規律及肥料效應發揮。

      (3)施肥配量不科學。長期偏施氨肥,忽視有機微肥施用,加劇了土壤營養元素的結構性失調及因產量提高有機肥含量相對不足。

      4控制農藥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農藥污染的措施

      果樹病蟲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監測、檢疫力度。以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優先選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綜合防治方法,保護和利用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選擇性地使用化學農藥,科學合理用藥,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和次數。

      (1)加強農業防治,預防控制病蟲害。要創造有利于果樹生長健壯條件,增強對病蟲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長繁殖,而達到控制病蟲害發生發展。一是合理建園,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種及健壯無病蟲苗木,把好檢疫關,控制病蟲害傳播;二是做好清園,清除病蟲殘體,深耕除草;三是科學管理,增強果樹抗體。施肥、澆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間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園生草、果實套袋,創造出有利于果樹生長發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環境條件;四是定期觀察,搞好測報。

      (2)提高生物防治技術。一是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或在果園大量釋放天敵,以蟲治蟲;二是利用生物農藥及生化農藥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線蟲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謝產物防治果樹病蟲;三是利用昆蟲激素誘殺昆蟲等。

      (3)開展物理人工機械防治。根據病蟲的某種生物學特性,輔以較簡單的機械或措施直接將病蟲害消滅,最常用的有捕殺、阻隔、誘殺、黑光燈、糖醋液、性誘劑、高溫處理、射線處理、滌白、果實套袋等方法。

      (4)科學安全規范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一是合理用藥,使用無公害果品生產中允許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無污染的農藥;二是對癥用藥,準確識別有害生物種類及藥劑特性后用藥;三是適時用藥,應把握好防治時期,最好在病蟲害發生前用藥,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同時忌在暴雨前施藥;四是適量用藥,使用時要根據病蟲情況、果樹狀況及農藥特點,采用常用濃度;五是專性用藥,一些殺螨劑殺蚜劑僅對螨、蚜有毒殺作用,卻對有益生物無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藥,同一時期發生幾種病害或蟲害,科學采用兩種或多種農藥混合使用,可兼治幾種病蟲,又能抑制或延緩病蟲抗藥性;七是輪換用藥,可防止病菌和害蟲產生抗藥性,并保護害蟲的天敵;八是選擇用藥,利用有害生物與天敵在生物學和生態習性上的差異,使用藥劑只殺傷有害生物而對天敵不影響;九是創新用藥,改進農藥使用性能,以提高藥效,如在農藥中加入展養劑、滲透劑、緩解劑等,既節省農藥又提高藥效;十是規范用藥,盡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細霧噴灑技術,淘汰大水量粗霧噴灑機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應放在肥料新品種研制和施肥技術研究上,要科學施肥。

      (1)強化環保意識,加強土壤肥料的監測管理。加強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嚴格化肥中污染物質的監測檢查。

      (2)嚴格化學肥料使用原則。使用的化肥必須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登記認可及生產許可,質量指標達到有關標準要求,嚴禁使用的肥料堅決不能用,如含氯復合肥和硝態氮肥(硝酸銨)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規和無公害果園施肥技術規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對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機肥料、商品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長效肥料、沼氣肥等無害肥料。

      (5)不長期過量使用同一種肥料,科學掌握施肥時間、次數和用量。采用分層施肥、深施肥等方法減少化肥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與有機肥混合使用。增強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減少水分和養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結。

      (7)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鉀肥和微肥的用量。通過土壤中磷、鉀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農作物硝酸鹽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質。

      (8)改善施肥方法,發展節肥施肥技術。一是改進化肥生產技術,研制與推廣高濃度、緩效、控釋肥料及肥料增效劑,減少施肥次數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劑,延緩脲酶對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減緩銨態氮向硝態氮的轉化;三是提高肥水綜合管理技術。基肥用無水層混施,追肥用銨態氮帶水深施,減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復工程。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及土壤pH值變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降低果樹對重金屬元素吸收積累,并防止過低pH值對果樹生長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釋土壤中的重金屬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參考文獻:

      篇(10)

      1 防治策略

      蘋果病蟲防治倡導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手段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大力推廣以殺蟲燈、性誘劑、誘蟲帶、黃板誘蚜、捕食螨治螨等防治方法與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綠色環保化學農藥相結合的綠色防控技術,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和培訓,組織引導果農積極開展果樹病蟲害專業化防治,不斷提高果樹病蟲專業化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生物災害損失,減少農藥污染。病蟲害綜合治理不完全排除化學農藥的使用,當害蟲種群數量達到或超過經濟閾值時,需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合理選擇農藥種類,通過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農藥種類,把化學防治的副作用減少到最低水平,以保證人、畜、有益動物和植物的安全。

      2 防治方法

      2.1 農業防治策略

      2.1.1 剪除病蟲枝 結合冬季修剪,剪除帶蟲蛀、蟲孔、有蟲卵和長勢弱、發病嚴重的枝條,進行集中銷毀處理,可有效減少炭疽病、卷葉蛾、白粉病等越冬病蟲。

      2.1.2 刮除粗老病皮 利用冬季果樹休眠期,刮除果樹主干分叉以下的粗皮、翹皮,殺滅藏匿在枝干粗皮、翹皮或裂縫中的紅蜘蛛、蘋小卷葉蛾等越冬蟲源。對檢查出的蘋果樹腐爛病、枝干輪紋病、干腐病等枝干病害,及時刮除病斑、病皮。刮除時注意刮皮不能過重,厚度在1 mm左右,盡量不傷及樹干木質部。刮下的粗老翹皮、病皮帶出果園,集中燒毀。

      2.1.3 枝干涂白 果樹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在刮除病皮和粗皮后用石灰涂白劑對果樹主桿進行涂白,預防果樹日燒病和凍害的發生,消滅在樹干上越冬的病蟲。涂白劑的濃度要合適,以涂上樹干后不往下流又不粘團為宜,生石灰一定要溶化,避免燒傷樹干。

      2.1.4 清潔田園 要及時將樹上枯枝、病蟲僵果、殘存的套袋等雜物,以及果園內地面上剪、刮的枯枝落葉、粗老翹皮、病蟲枝、雜草、落果、廢棄果袋等一切可能為害提供越冬場所的物品,徹底清理出園,并集中燒毀,消滅藏匿其中的越冬病蟲源。

      2.1.5 深翻土壤 清掃果園后至土壤封凍前,結合施肥,將果樹周圍樹冠下深翻20~30 cm,把害蟲翻到地面上凍死或被鳥類食掉。結合灌水,改變土壤的環境條件,破壞害蟲的越冬場所,減少越冬蟲源。

      2.1.6 加強水肥管理 果樹生長季節,根據果樹發育特點,合理采用加強肥水管理,加強中耕除草,剪除病蟲枝梢,摘除病葉片,綜合運用扭梢、拉枝、疏枝促進通風透光等多種農業防治措施,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果樹抗病蟲能力。

      2.2 物理防治措施

      利用害蟲的各種趨性,使用殺蟲燈、誘蟲帶、黃板、糖醋液等物理辦法誘殺害蟲。推廣蘋果套袋技術,阻止病蟲入侵,避免農藥污染果實。

      2.2.1 果實套袋技術 通過對蘋果的果實套袋可以減少桃小食心蟲等蛀果性害蟲和煤污病、蠅糞病、日灼病、炭疽病及輪紋病等病害的發生,并可提高果實外觀整潔度,減少農藥等有毒物質的直接污染,降低農藥等有毒物質的殘留。套袋方法:套袋前1~2 d噴灑一次殺菌劑和殺蟲劑,藥劑可選用8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果袋在套袋前3~5 d用紙包好放于空氣濕度較大的地方或噴少量水使其吸潮,以便扎緊袋口。套袋時幼果上應無露水,果實上的花瓣和雜物也應小心去除。套袋順序應先上后下、先里后外。

      2.2.2 殺蟲燈防治 殺蟲燈防治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長引誘害蟲成蟲并以頻振式高壓電網觸殺,使害蟲落入燈下的接蟲袋內,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能大幅度降低田間落卵量,壓低蟲口基數。具體方法是:每3.00~3.30 公頃掛一盞頻振式殺蟲燈,燈底距地面高2.00~2.50 m,注意固定好防止風刮,并注意及時清除死蟲,在害蟲為害期(5~9月)每天天黑開燈,天亮關燈。

      2.3 生物防治措施

      在果園間作綠肥及豆科作物,為天敵提供良好的棲息、繁衍環境;有條件的地方,飼養、釋放天敵,增加天敵種群數量;在葉螨重發地區,推廣以螨治螨技術;在桃小食心重發區,推廣性誘劑誘殺技術。

      2.3.1 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 為充分發揮天敵的作用,在天敵發生期應嚴格控制用藥種類,不用藥或減少用藥,以免殺傷天敵,同時在果園行間種植蜜源植物如紫花苜蓿以招引、繁衍天敵,或人工飼養、釋放、引進天敵,增加天敵種群數量。

      2.3.2 施用生物農藥 包括微生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生物農藥應用后無污染、無殘留,是一種無公害農藥。目前適用于果樹上的生物農藥主要苦參堿、煙堿等。

      2.3.3 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殺或迷向害蟲 誘殺成蟲法具體方法是:用塑料水盆做成誘捕器,水盆直徑20 cm左右,沿上穿有誘芯的細鐵絲繃緊在盆中央,盆中放有足夠的水并加入少量的洗衣粉,以防成蟲落水后仍能脫逃,把水盆掛在距地面1.50 m高的樹枝上,懸掛誘芯50個/hm2,呈三角形分布,從每年4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下旬結束,每月更換一次誘芯,水距誘芯1~2 cm。

      2.4 化學防治方法

      2.4.1 適期用藥 從施藥面積、施藥次數和施藥濃度上進行控制。做到多種病蟲害能兼治的不要專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噴藥,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

      篇(11)

      農藥潑灑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農藥在幫助農作物的抵御病蟲害的時候,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污染了周圍的環境,農田周圍的水、土地在受到污染之后通過水循環以及滲透作用,影響了更大的面積,造成了環境的大面積污染現象。在現在這個人們格外重視環境保護形式下,控制好農藥的污染,減少污染物的擴散非常重要。

      一、農藥的污染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農藥污染種類非常多,因為我國的農藥生產廠家也非常多,每一家廠商的農藥產品的成分也不相同,這就造成了農藥的污染物種類達到上千種。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我國的農業面積很大,每年使用掉的農藥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農藥中殺蟲劑的比例極大,而殺蟲劑的毒性也最強。按照毒素累積得原則,農藥受害最嚴重就是人類本身。

      二、農藥的對環境的危害

      (一)農藥對人體的危害。農藥對人體的危害分為多種形式。主要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為誤食危害、第二種是擴散危害、第三種是累積危害。第一種維護一般是在農民噴灑農藥或者使用農藥的時候,沒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引發的誤食現象。如果農藥少量,會對人的消化系統造成較大損害。如果誤食量過多就容易造成人員的死亡,或者癱瘓等。第二種危害是農藥擴散造成的,一般是因為農藥的擴散現象,造成在一段時間內吸入一定量的農藥氣體造成輕微的農藥中毒,中毒效果不明顯,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等。第三種危害形式也是最難以避免的形式,農藥通過生態循環,不斷的進入自然環境中,在動物和植物體內累積大量毒素,人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就造成了毒素累計,人體雖然對毒素的反應不靈敏,會讓人體產生癌變、畸形等現象。

      (二)農藥對其他生物的危害。農藥對其他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藥直接將有益的鳥類、微生物、獸類殺死,破壞食物鏈,不利于生態系統維持平衡。二是農藥濫施、濫用,使病蟲害抗藥性增加,導致后續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大。農藥殘留在土壤、作物及水體中,給人類及其他生物生長帶來了潛在危害,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后果。

      (三)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一是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在實際生產中,農藥對水體造成污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為了防治蚊子等害蟲,噴施有機殺蟲劑于水面。②為了防止渠道、水庫、湖泊中的雜草,將水生型除草劑噴施于水面。③制造和使用農藥過程中農藥瓶或其他包裝物隨意丟棄。二是農藥對土壤的污染。農藥污染土壤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①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包括噴施于農作物的農藥,在施用過程中噴施在土壤中的部分。②撒施在農田中的農藥。③隨著大氣沉降于灌溉水和植物殘體中的農藥。三是農藥對大氣的污染。根據農藥在大氣中不同的濃度和分布密度,將大氣中的農藥分為3個帶:①藥源帶。農藥的濃度在該帶中最大,農藥通過這一帶進入空氣。②空氣污染帶。在這一空氣帶中,農藥的濃度因為對流作用而降低,一般低于藥源帶。但也可能會由于氣團不能夠完全混合,導致局部地區空氣中農藥濃度偏高。③大氣中農藥遷移最寬和農藥濃度最低地帶。

      三、治理對策

      (一)建立有限的完善的農藥管理法律體系。很多農藥污染現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農藥瓶的隨意丟棄現象,就是完全可以監管的行為。但是我國所有的法律法規沒有規定隨意丟棄農藥瓶是一種違法行為,所以要加強農藥的管理首先應該完善法律的立法,出臺相應的農業生產的法律,而不是地方的規定,在農業的發展中需要這樣的法律對農業操作的具體行為進行詳細的規定,這樣就能讓監管部門有法可依,在管理中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同時也便于農業的宣傳,更具有威懾力。自然農藥的管理效果會不斷提高。

      (二)加強農藥生產的管理工作。農藥的生產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保護環境很多農藥已經不讓生產,比如敵敵畏等,這些高毒的農藥已經為國家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但是有些不良廠商私自生產,銷售渠道也比較隱蔽,治理這樣的現象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做好生產廠商的管理工作,對于那些非法生產的黑作坊嚴肅的查出,并追究刑事現象并通過媒體手段向其他沒有被監察到廠商敲響警鐘。同時接受整個社會的監督和公開信息。

      (三)加強農藥零售商家的監管。農藥的零售商是監管的重要方向之一,因為零售商這里出現的問題最多,同時也比較容易管理,在農藥的監管過程中,要經常突擊檢查,或者采用暗訪的方式。對于零售商出售的每一批農藥都要有完整的進貨渠道,以及產品質量鑒定合格證書。在監管中要注意產品生產批號的檢查,因為產品生產批號一般都是假冒偽劣產品的破綻所在,對于出售假冒偽劣和已經被禁止銷售的產品的零售商嚴肅處理,剝奪其銷售資格,另一方面加強農藥類產品許可證的頒發審核機制。

      (四)研究開發新型農藥。盡快調整農藥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研究開發新型生物農藥產品,鼓勵大型企業研發新農藥、研究新劑型,推廣使用生物農藥,保障我國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四、總結

      在農藥的使用中,雖然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為了農業的生產又不得不用,所以這就需要做好農藥使用的規范工作。另一方面禁止一些高毒性農藥的生產、銷售、以及使用。要做到這些首先要做好農業使用農藥的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工作,讓農業生產的行為得到規范,減少隨意丟棄農藥瓶的現象。同時做好農藥生產的管理工作,對于非法加工高毒性的企業立即查處,對于零售商也是一樣,通過零售商順藤摸瓜嚴格打擊農藥黑作坊,保護環境。除此之外,國家應該加大新型農藥的研發工作,實現農業和環境的共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国产精品日本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区2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偷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