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全11篇

      時間:2024-04-02 15:57:4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篇(1)

      [4]韓農業人口10年后將降至總人口4.8%.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光州領事館新聞[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簡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產業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上接第A8291頁)[JY][CD152mm][HT]

      【參考文獻】

      [1]趙茂林.“十一五”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戰略的新思路[J].北方經濟,2006.11.

      [2]李銳.生態、人口、素質:三重壓力下的西部農村貧困[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05.

      篇(2)

          1.1.1糧食生產總量平衡

          近年來,晉城市玉米、小麥、雜糧等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2.11萬hm2以上,隨著作物品種不斷優化及種植技術推廣,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總產量近年來穩定在7.5億kg以上,確保了糧食自給有余,實現了糧食生產總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近年來,晉城市圍繞經濟發展規劃總體目標,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帶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1.3農業龍頭企業有了一定數量

          近年來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農產品品牌,全市43家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獲得山西省著名商標23個,國家名牌產品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產品保護標志4個。

          1.1.4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

          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000余個,合作社涵蓋了晉城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覆蓋了60%的行政村,入社農戶4.6萬戶,入社社員收入比未入社農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動力初步顯現

          近年來晉城市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對畜牧業、蔬菜產業扶持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極大地調動和保護了廣大農民種植蔬菜和從事養殖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果。

          1.2主要特點

          1.2.1小而全雖然晉城市產業規模較小,但農作物種類繁多,各種五谷雜糧、各類干鮮果品、蔬菜、蠶桑、食用菌以及多種中草藥遍布全市。

          1.2.2少而優各類農產品數量雖少,但品質優。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氣候溫和適中。年均氣溫11.5℃,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一般在3368℃~4471℃,無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達600~650mm。森林覆蓋率達35.7%。

          1.2.3稀而特晉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到87%,晝夜溫差大,獨特多樣的小氣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質獨特的稀有農產品。比如澤州縣巴公大蔥、澤州紅山楂、魯村小米;高平大黃梨、王報紅蘿卜;陽城山茱萸、陽城蠶繭;陵川“五花芯”黨參、大紅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須黃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2.1發展現狀

          2.1.1糧食產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資價格高位持續攀升,糧食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糧食總產量供求緊平衡,細糧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2.1.2六大特色產業畜牧業開放程度低,外向型發展偏差;蠶桑業龍頭企業不強,對產業發展牽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產業種植零散,市場規模小,水資源缺乏,技術人員不足;干鮮果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小雜糧產業種植投入少,種植效益低;中藥材產業科研投入少,加工規模小,服務體系不完善。

          2.1.3農業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夠,農民認識不夠,發展規模偏小,帶動輻射的范圍小,市場競爭能力比較弱,管理不太規范。

          2.1.4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程度低,經營管理落后,投資主體和融資手段單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觀上受限制晉城所處山丘地區,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利于形成規模的種植基地。

          2.2.2主觀上有差距對農業產業化重視程度還不夠,缺乏統一的、有力的、連續的扶持政策,產業化經營機制還不夠健全。

          3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途徑

          3.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

          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型的產業化經營基地,大力發展以種養業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集團,創優糧食產業化的發展環境。

          3.2強化農業培訓,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依托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強化農民培訓,提高服務功能,致力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帶動農民增收的地標性農產品品牌,為農業產業化打下良好基礎。

          3.3加強特色農業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能力

      篇(3)

      1.1.1糧食生產總量平衡近年來,晉城市玉米、小麥、雜糧等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2.11萬hm2以上,隨著作物品種不斷優化及種植技術推廣,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總產量近年來穩定在7.5億kg以上,確保了糧食自給有余,實現了糧食生產總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晉城市圍繞經濟發展規劃總體目標,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帶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1.3農業龍頭企業有了一定數量近年來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農產品品牌,全市43家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獲得山西省著名商標23個,國家名牌產品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產品保護標志4個。

      1.1.4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000余個,合作社涵蓋了晉城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覆蓋了60%的行政村,入社農戶4.6萬戶,入社社員收入比未入社農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動力初步顯現近年來晉城市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對畜牧業、蔬菜產業扶持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極大地調動和保護了廣大農民種植蔬菜和從事養殖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果。

      1.2主要特點

      1.2.1小而全雖然晉城市產業規模較小,但農作物種類繁多,各種五谷雜糧、各類干鮮果品、蔬菜、蠶桑、食用菌以及多種中草藥遍布全市。

      1.2.2少而優各類農產品數量雖少,但品質優。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氣候溫和適中。年均氣溫11.5℃,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一般在3368℃~4471℃,無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達600~650mm。森林覆蓋率達35.7%。

      1.2.3稀而特晉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到87%,晝夜溫差大,獨特多樣的小氣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質獨特的稀有農產品。比如澤州縣巴公大蔥、澤州紅山楂、魯村小米;高平大黃梨、王報紅蘿卜;陽城山茱萸、陽城蠶繭;陵川“五花芯”黨參、大紅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須黃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2.1發展現狀

      2.1.1糧食產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資價格高位持續攀升,糧食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糧食總產量供求緊平衡,細糧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2.1.2六大特色產業畜牧業開放程度低,外向型發展偏差;蠶桑業龍頭企業不強,對產業發展牽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產業種植零散,市場規模小,水資源缺乏,技術人員不足;干鮮果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小雜糧產業種植投入少,種植效益低;中藥材產業科研投入少,加工規模小,服務體系不完善。

      2.1.3農業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夠,農民認識不夠,發展規模偏小,帶動輻射的范圍小,市場競爭能力比較弱,管理不太規范。

      2.1.4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程度低,經營管理落后,投資主體和融資手段單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觀上受限制晉城所處山丘地區,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利于形成規模的種植基地。

      2.2.2主觀上有差距對農業產業化重視程度還不夠,缺乏統一的、有力的、連續的扶持政策,產業化經營機制還不夠健全。

      3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途徑

      3.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

      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型的產業化經營基地,大力發展以種養業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集團,創優糧食產業化的發展環境。

      3.2強化農業培訓,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依托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強化農民培訓,提高服務功能,致力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帶動農民增收的地標性農產品品牌,為農業產業化打下良好基礎。

      3.3加強特色農業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能力

      篇(4)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0

      一、產業發展現狀

      石家莊市經濟總量顯著增長。 2011年到201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4082.6億元增長到5440.6億元,年均增長6.65%;全部財政收入由489.0億元,增長到778.5億元,年均增長11.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3106.6億元增長到5727.5億元,年增長率12.1%;石家莊市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也不斷調整優化,由2011年的10.1:49.8:40.1調整為2015年的9.1:45.1:45.8。2011年第一產業同比增長為4.3%,到2015年為2.3%,第一產業同比增長逐年降低。第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增強;石家莊市圍繞生物、化工、信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七大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到2015年,主導產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完成增加值1801.6億元,比上年增長6.4%。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制約問題

      (一)產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石家莊市的經濟實力與京津兩市仍存在差距。從GDP總量來看,2011年,京津石三市GDP分別為16251.9億元,11307.28億元,

      4082.6億元;到2015年時,京津石三市GDP分別為22968.6億元,16538.19億元,5440.6億元。石家莊市與北京和天津的經濟總量差距日益擴大。(如圖1)

      (二)產業結構不太合理,服務業比重偏低。2015年,京津兩市第一產業比重分別為0.6%和1.3%,而石家莊市高達11.5%,與京津相比,石家莊市第一產業比例遠遠高于京津兩市,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不太合理。

      (三)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不強,沒能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石家莊中心城區處于極化階段,自身的經濟實力雖然較強,但縣域經濟欠發達,城鄉“核心―”二元結構的現狀明顯,中心城區與周邊縣市的區位落差大。

      三、產業發展規劃

      (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旅游會展、金融保險四大支柱產業。現代物流方面,充分利用石家莊的省會中心城市地位以及東出西聯、承接南北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內陸型臨港物流,將石家莊打造成國家區域性物流樞紐城市;現代商貿方面,精確定位,突出石家莊城區商貿業發展的特點,避免與其他城區內爭搶資源和重復競爭,把石家莊建設成為北方商貿中心;旅游會展方面,以滹沱河生態環境為基礎,利用正定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挖掘和整合紅色旅游、新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等優勢資源,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加快建設大型會展中心園區,加大區域內部行業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覽會,推動旅游業與會展業的融合,把石家莊打造成為京津冀都市圈著名的會議休閑度假城市;金融保險方面,加快培育壯大金融市場主體,大力發展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等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發揮區域金融帶來的輻射作用,將石家莊市建設成為省域金融中心。

      (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發揮石家莊市的產業規模優勢,建設規模化生產及配套設施生產基地,著力提升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裝備制造、循環化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逐步形成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循環化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

      篇(5)

      中圖分類號 F32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298-01

      農村經濟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而農業生產又是農村經濟收入的主體。筆者多年在高寒貧困山區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對高寒貧困山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總結了一些經驗,現以寧蒗縣為例進行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1 寧蒗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 地理概況

      寧蒗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斷東側,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境內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屬典型山原地貌。綿綿山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區,干濕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98 h,年均無霜期200 d,年均氣溫12.7 ℃。全縣境內山高谷深,高寒山區占80%以上,俗稱“小涼山”,幅員面積6 025 km2,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于一體的山區農業特困縣。

      1.2 農村經濟現狀

      全縣轄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1 152個自然村,總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7萬人,占總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萬hm2,常年種植的耕地面積為2.64萬hm2,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蕎麥、馬鈴薯、豆類、燕麥等。據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縣農業總產值為62 32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37 939萬元,畜牧業產值17 375萬元,漁業產值911萬元,林業產值4 933萬元,服務業產值1 1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 384元。糧食總產量72 974 t,人均占有糧食312 kg;蔬菜播種面積1 220 hm2,總產量8 400 t;烤煙面積866.67 hm2,總產量1 988 t。

      2 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寧蒗縣是一個集邊遠、貧困、多民族為一體的高寒山區縣,廣大農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民思想滯后,科技意識不強,商品意識淡薄,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認識不足。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管理體制不順、職責不明確。鄉級服務站所人、財、物“三權”一并下放到鄉鎮管理,業務主管主管部門主要負責業務指導,不便于業務管理。三是對農業產業的長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農村農業生產深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四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缺乏龍頭營銷和加工企業的組織帶動,農產品市場以家庭經營和民間體私營為主,難以向外地市場拓展,處于自產自銷的狀況。全縣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特色化產業發展程度較低。五是寧蒗縣整體耕地面積在逐漸縮小,而且農業所需的物資的價格也在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不明顯[1]。

      3 發展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服務體制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縣委縣政府和縣直各相關部門與各鄉(鎮)黨委政府(“三農”服務中心及站所)、村委會簽訂農村經濟發展責任狀,明確每個部門的經濟發展主要任務。同時,要將農村經濟發展的指標任務與干部的年終考核獎懲聯系起來,實行每個技術干部都有明確的片區發展任務,且實行個人責任制,個人的年終考核也要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完成情況掛鉤[2-4]。

      3.2 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

      農民的科技素質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資源充分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學習,提高其科技素質,從而為新農村的建設打好基礎。經常開展科技培訓,著力將農民科技培訓始終貫穿在整個農村工作中去,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生產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隊伍,從而有效促進新農村建設[5-6]。

      3.3 加快信息建設,改善服務條件

      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業科技信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和光盤、多媒體軟件、文字材料等遠程傳播手段和媒體,及時有效地向廣大農民、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以及農村基層干部提供技術、信息、培訓和咨詢服務,促使農民能夠掌握市場的主動權[3,7]。

      3.4 制定產業發展思路,加速產業建設進程

      因地制宜,區域化發展的制定寧蒗縣農村產業發展思路,要按照建龍頭、建基地、興產業、占市場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著力培植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特色的農村經濟實體,引導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構筑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使資源優勢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把寧蒗縣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特色化、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建設進程[8]。

      3.5 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產業投入力度

      縣、鄉兩級政府應制定特殊優惠政策,發動群眾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為廣大農民創造優異的農業生

      產條件。積極努力爭取省、市各級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各級部門要跟蹤抓好農業產業建設項目資金落實情況、項目實施措施,加強監督檢查,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3]。

      4 參考文獻

      [1] 蘇剛.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J].吉林農業,2012(8):118.

      [2] 馬林仙.昭陽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360.

      [3] 韋敏.水富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云南農業,2010(9):44-45.

      [4] 張紅琪.臨猗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12):22.

      [5] 章秀德.對湖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創新問題的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03(6):10-14.

      篇(6)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323-02

      雄江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民自愿為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歷史、地理、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生態、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閩清縣雄江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農業生產基地小,企業總量小,層次低,競爭力差,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經濟的發展。因此,壯大龍頭企業規模,增強帶動,建立經營聯合組織和利益連接機制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舉措。

      1 雄江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雄江鎮位于福州市閩清縣西北部,水口電站大壩上游,是黃楮林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現轄1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12年全鎮總人口為6 300人,農村人口5 500人。雄江鎮是國家級生態鎮,全鎮面積111 km2,其中耕地面積785.33 hm2,林地面積9 510.73 hm2,水域面積560 hm2,森林覆蓋率85%,位居全縣首位。境內無污染工礦企業,生產的原料品質好,是發展綠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近幾年來,雄江鎮人民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一目標,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雄江鎮重點幫助企業創建名優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目前全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4家,即雄蜂金銀花、藍天飛雞、安嶺靈芝、豐源甜橙。這些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和基地,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包裝和銷售,提升了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實現了產業增值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如梅洋村雄峰金銀花專業合作社的“雄江一號”金銀花有機食品獲得國家認證,并獲得2012年上海綠色食品博覽會暢銷產品獎和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藍天飛雞”通過項目帶動,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養殖,并成功融入省會綠色食品的供應,成效初顯;成立安嶺野樹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安嶺村的帶動下,西山、芹洋、橋頭等村推廣種植靈芝,取得良好的效益。

      2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雄江鎮農業產業化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與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產業發展資金不足。在產業化過程中,不論企業、專業合作社還是農戶,由于缺乏直接融資渠道,往往因缺乏資金不得不放棄好的項目,需要做大做強的項目,因為沒有后續資金的跟進,也始終只能進行簡單的再生產。如豐源甜橙盡管每年都在不斷的增加種植投入,但由于自身發展資金欠缺,其養殖規模和效益仍然處于發展初期的水平。二是土地流轉難度大。在目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體制下,土地分戶的分散性、隨意性與土地流轉的計劃性、規模性之間存在矛盾,在大面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規劃連片種植、設施農業等生產需要的時候,部分農民就把自己使用的幾畝地當作寶,寧愿讓給別人代耕代種,也不愿意流轉,要想土地集中成片流轉就更難。三是組織化程度低,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沒有真正建立與種養戶之間的利益分配及聯結機制,已成立的專業協會經濟組織也是處于一種松散型、自發型的運行狀態,只是在種植、養殖等環節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穩固性差。四是農民科技培訓力度不大。由于技術力量不足,農民接受科技培訓的機會也相應較少,部分業務部門聘請的專家下基層培訓,也不能真正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

      3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

      當前,雄江鎮農業產業化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生態農業鎮建設的推進。因此,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3.1 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

      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的原則,把金銀花種植、規模養殖和靈芝作為全鎮產業化發展的主導產業,盡快建設1個千畝以上連片金銀花種植區,發展一批專業生態養殖大戶,培育和興建具有雄江特色的優質產品和產業基地,不斷提高產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1]。同時,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形象的重要舉措來抓,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產加銷一條龍、公司連農戶、龍頭帶基地等多種形式,發展訂單農業,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把農業發展優勢轉化為產品市場競爭優勢和農民增收優勢[2]。

      3.2 轉變思想觀念,建立保障機制

      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提升到建設生態農業鎮的高度來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3]。在土地流轉問題方面,積極為農民提供流轉信息、法律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協調利益關系和調處流轉糾紛等服務。積極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聯結的農業產業發展機制[4]。

      3.3 整合相關政策,扶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原動力。要本著“大規模、高水平、專業化、外向型”的發展思路,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進行整合,重點在培育產業品牌和實現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5]。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要加大對龍頭企業在項目資金、優惠政策等方面的重點扶持[6]。

      3.4 強化科技培訓,健全協會組織

      圍繞農業產業化重點,大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7]。從提升科技意識和基本技能著眼,從營造科普氛圍,培養科技人才入手,切實加強農民素質培訓工作,大力推動雄江鎮已建的雄峰金銀花合作社、靈芝種植協會、安嶺特色合作社、豐源臍橙合作社和擬建的生態休閑農業協會、庫區養魚協會等的建設,從組織形式和服務內容上進一步完善,從而壯大組織實力、擴大組織規模、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8]。

      4 參考文獻

      [1] 尚利娜,郭麗娟.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4):50-53.

      [2] 崩文才.涇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5):312-313.

      [3] 黃小丹,盧志靈.云安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1):209-211.

      [4] 王高建,閆玉厚,樊毅.陜西鎮安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3,25(6):147-150.

      [5] 劉延慶.淺談互助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和對策[J].青海農林科技,2013(2):29-31.

      [6] 劉凱,劉龍.天門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石油/農學,2013,10(2):88-91.

      [7] 張靜.淺談甘肅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24):9-11.

      篇(7)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的重要途徑,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妥善應對農業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挑戰,元陽縣農業產業站針對元陽縣縣情及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抓住我縣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五年規劃,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根據我縣實際,制定我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元陽縣產業發展現狀

      元陽縣作為邊疆民族特困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有關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陽縣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

      1.元陽縣的基本情況

      元陽縣位于紅河南岸,哀牢山北麓,東接金平縣,南鄰綠春縣,西與紅河縣接壤,北與建水縣、個舊市隔河相望,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無一平川,境內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從河谷到高山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三種氣候特點,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嶺不同天”之稱。全縣轄2個鎮12個鄉,138個村(居)委會,1044個自然村,國土面積2189.8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42.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4.9%。全縣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7.6萬人,占總人口的88.6%,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元陽縣資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99%,比較平緩的地區僅占1%,且生物多樣性突出,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適宜種植香蕉、甘蔗、茶葉、草果等多種經濟作物,培育農業知名產業潛力很大。二、勞動力優勢。全縣有鄉村從業人員23.4萬人,對高山區、干熱河谷區、和部分荒山的開發利用有充足的勞動力。三、旅游資源優勢。元陽是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以哈尼梯田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風情濃郁。四、水能資源優勢。

      全縣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達50.38萬千瓦,目前僅開發11.85萬千瓦,開發潛力很大。另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目前已發現金、銅、鐵、鉛、鋅、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種礦產,擁有大型金礦,鉛、鋅、銅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2.1茶葉產業

      元陽縣有“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海拔在144~2939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4℃,相對濕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時數1770.2小時,年霧期為179.5天。”自于1973年鳳慶等地引進云南大葉種種植,現有茶園面積3.5萬畝,分布在高山九個鄉(鎮)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土壤為黃壤土,PH值在5-7.5之間,為酸性土壤,茶葉產品茶多酚含量比較豐富,是為理想的普洱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有66個初制茶廠,廠房面積達44775.7平方米,各種加工機械1000臺(套),從業農戶達6146戶,24584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達300元,元陽現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霧茶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2木薯產業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縣栽植木薯面積 7.2萬畝,產量達36萬噸,涉及到14個鄉鎮。現有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家(元陽縣紅泰淀粉責任有限公司)。

      2.3甘蔗產業

      甘蔗生產已成為元陽縣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轄區8個鄉鎮,種植面積4.25萬畝,產量達12萬噸,產值達3120萬元,人均純收入320元,是一個發展前景較好的支柱產業。

      3.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3.1柑桔

      雖然柑桔目前種植面積不大僅有1567畝,產業從業農戶652戶,2681人,但人均純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陽縣氣候條件適宜香蕉的生產發展,香蕉產量高、全縣適宜栽香蕉面積可達35萬畝,現有香蕉種植面積13.5萬畝,占適宜面積38.5%,香蕉是山區農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全縣還沒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香蕉產業格局。

      3.3蔬菜(含馬鈴薯)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達13萬噸。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適宜于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特色蔬菜,產品遠銷成都、重慶等市場。

      3.3.1反季節蔬菜 元陽縣海拔帶分布較廣,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區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因其氣候冷涼,尤其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可滿足市場對反季節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產品調配,同時中半山及以下山區也能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縣的蔬菜有利于控溫控濕,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調節花期、延長采收期、增進產量等效果,促進農民增收,目前我縣重點在烏彎村委會和南沙鎮等發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縣的野生蔬菜有70多種,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雞腳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佳肴,但其獨特的生理生長特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人工馴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二、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1.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環境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1.2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戶生產積極性較大

      元陽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縣有七個少數民族,85%以上的農村人口,全縣有勞動力22.1萬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萬人。因此,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產業有較好的前景。

      1.3區位優勢凸顯,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元陽縣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種類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別有利于大力發展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苷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已具有一定的基礎。隨著二級路面的不斷開通,有利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和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

      2.農業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2.1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2.1.1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設施基礎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區內機耕路及田間渠道網絡不健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差。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0%,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

      2.1.2設施農業不發達,仍處于起步階段。滴灌、噴灌、溫室、機耕、機收等農業技術裝備推廣力度較弱,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較低。

      2.2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

      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優質率較低;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發育滯后,實力不強,無法有效聯結企業和農戶;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夠完善。農民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的能力較差;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設備不全,還不能及時全面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服務。

      三、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力發展提升“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鞏固發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傳統產業;培育和扶強做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2.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堅持主導產業優先的原則;堅持多元發展的原則;堅持示范帶動的原則;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3.農業產業發展的總目標

      全縣重點培育“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帶動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2015年,全縣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產值達到3.8億元,建設特色、傳統農產品基地達到68萬畝,新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家,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0%以上,新增農村專合組織達到96個以上;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為農民人均增收實現400元以上。

      四、元陽縣農業產業的建設重點

      1.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田間耕作道路、干道連接基地路為重點的通道建設。基地設施達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齊全,達到旱澇保收。

      2.建設設施農業

      建設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采用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為重點的產后處理措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園區

      集中力量建設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示范園區,要將核心示范園區打造成為“一個產值上萬元的企業、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展示窗口、一個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同時注重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范,輻射帶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向帶狀、塊狀集中發展,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區。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規劃三個核心示范區:一是建立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茶葉核心示范園帶,重點發展茶葉產業;二是建立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的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重點發展蔬菜產業;三是建立以新街鎮為中心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稻田養魚的農業生態旅游業。

      3.1茶葉核心示范園帶

      3.1.1規劃布局

      堅持以推廣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為主,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區暨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整個示范片面積達到2萬畝;打造1家出口型市級龍頭企業,企業年效益達千萬元以上,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茶葉產業發展,將示范片及其周邊建設成為具有我縣特色的生態茶葉產業經濟區。

      3.1.2預期效益

      到2015年,通過茶葉核心示范片建設,改造舊有茶園面積1萬畝,新增加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萬畝,實現各類名優茶年產量600噸左右,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促農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

      3.2.1規劃布局

      堅持將市場需求與品種引進結合起來,在試驗、示范、生產技術推廣的原則上,積極引進適銷對路的新品種,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打造以茄果類蔬菜、新品種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區,示范園區面積達到1.5萬畝。

      3.2.2預期效益

      范園區內每年可進行15~20種蔬菜新品種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廣品種不少于5個,農產品綜合產值達到2300萬元,帶動1000戶以上農戶發展相關產業,促農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

      3.3.1規劃布局 堅持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特點,新街鎮為中心,輻射攀枝花等鄉鎮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園區3萬畝。園區可適當分設旱作節水灌溉區、優質無公害大棚蔬菜園區(攀枝花鄉)、休閑娛樂園區。

      3.3.2預期效益 項目建成后,種植業可實現年產值1325萬元,其中蔬菜園區提供優質無公害蔬菜100噸,實現產值20萬元。旅游休閑場所年均接待5萬人次,每人每次收費10元計算,可實現年收入50萬元以上,促農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

      強力推進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品牌展示、推薦和宣傳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重點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紅”、“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

      嚴格推行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行政執法力度;協助政府積極開展工作,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通過追加資金、改造環境、更新設備、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并建立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加快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建設。到2015年,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率達90%以上。

      6.推進技術集成與運用

      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和品種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區域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基地。大力開展特色優勢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加快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種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

      參考文獻

      [1]李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J].河南農業.2004.(3):40-41.

      篇(8)

      1、發展現狀

      山藥是一種藥菜兼用價值較高的薯芋類經濟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質及鈣、磷、鐵等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具有強身健體和補虛壯陽之功效,人稱“江南人參”。受氣候、土壤環境的影響,栽培山藥歷史悠久,品質好,是的特色農業。全鎮種植山藥每年一般在1000畝左右,種植面積不大,大戶種植不多,主要集中在嚴坪、太平頭,其他村有零星種植。

      2、發展規劃

      一是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以嚴坪、太平頭和村穴崗嶺一帶為核心區,克服山藥不宜連作的影響,既要依靠耕地進行種植,又要開辟適宜種植山藥的荒山荒地,堅持能種則種。年種植面積力爭達到2000畝,其中1500畝,村300畝,年3000畝,年發展到3500畝。

      二是進一步提高畝產量。目前我鎮種植山藥一般畝產量在2000斤左右。要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通過開辦培訓班、送技術下村等形式,向農戶廣泛宣傳種植山藥的經驗,力爭年畝產量達到3000斤。

      三是發展一批種植大戶。目前我鎮種植山藥一般以農戶零星種植為主,山藥作為商品出售的也不多。要組織一些有經驗、有技術、有興趣的農戶發展規模,力爭年種植10畝以上的大戶達到20戶,年達到40戶,年達到80戶。

      四是發揮山藥協會作用。要把市山藥協會山藥分會建設成為群眾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技術指導和產后解決銷售的機構。

      三、效益分析

      近二年來山藥市場行情非常好,按每畝2500斤、每斤平均5元計算,預計年全鎮山藥產出達2500萬元,純收入達1500萬元,人均增收802元。

      二、吊瓜產業發展規劃

      1、發展現狀

      種植吊瓜始于2007年底,在全市開創了種植吊瓜之先河。今年初王友臣承包1200畝土地發展農業種植,其中種植吊瓜600畝。另外有小源村周宇升種植了100畝。

      2、發展規劃

      一是擴大種植面積。以畈為核心區,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在高樂畈、砂圳畈等立肇公路沿線大規模種植吊瓜。年種植面積力爭達到2500畝,年發展到5000畝。

      二是提高種植技術。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向武寧、浙江的師傅請教等形式,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力爭吊瓜畝產量穩定在250斤以上。

      三是發展種植大戶。以加強土地流轉為切入點,把農戶閑置土地利用起來,鼓勵一批農戶發展吊瓜規模種植。

      四是成立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合作社作用,為群眾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技術指導和產后解決銷售服務。

      3、效益分析

      按每畝產出瓜籽250斤(種植條件好的畝產量可達300斤--350斤)、每斤市場價15元計算,預計年全鎮吊瓜產出達940萬元,純收入達650萬元,人均增收370元。年產出達1880萬元,純收入達1300萬元。

      三、獺兔產業發展規劃

      1、發展現狀

      獺兔養殖基地落戶于村(敬老院旁),基地建有獺兔良種繁育養殖基地、精飼料加工供應基地和兔用青飼料種植基地。擁有養殖車間15棟總籠位10000個。每年可繁育優良獺兔種兔5萬只。

      2、發展規劃

      一是擴大養殖規模,以獺兔養殖基地為龍頭帶動全鎮獺兔養殖業的發展,計劃年獺兔養殖數為5萬只,年達到8萬只,年發展到15萬只。

      二是發揮獺兔專業合作社作用,為獺兔養殖農戶提前、產中、產后一站式全程服務,與農戶簽訂“四包”養殖合同,確保農戶無風險養殖。

      篇(9)

      近年來,在麗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關懷指導下,龍泉市緊緊圍繞“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提升發展食用菌,特色發展茶果蔬”工作思路,加快“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目標,按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培育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催生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符合龍泉實際的產業化經營之路。

      1發展現狀

      1.1農業特色產業穩定發展

      2009年,龍泉市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全市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等優勢產業發展平穩。2008年,龍泉市作為麗水市唯一一個“國家級糧食高產示范創建市”,參加全省糧食高產示范創建活動。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全市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91萬hm2,實現總產10.8萬t,全年糧食產值達1.7億元,與上年持平,占農業總產值的13.4%。其中,水稻面積1.42萬hm2,平均產量6 450 kg/hm2,總產9.18萬t。油料作物1 026.67 hm2,總產0.18萬t。糧油播種面積比上年略增,單產提升2%。訂單糧食收購價稻谷2.24~2.32元/kg,比上年增加0.28元/kg。龍泉市被評為2008年度“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市”。一是糧食。2009年,龍泉市繼續開展糧食高產示范活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萬畝高產示范片2個,千畝高產示范方6個;推廣水稻病蟲統防統治面積200 hm2,超級稻面積6 666.67 hm2,優質稻米5 333.33 hm2;以“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載體,建測土配方施肥競賽示范方1個,建各類地力培肥示范點5個;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工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個。二是茶葉。近年來,龍泉市茶產業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憑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實施特色茶戰略,以“多茶類組合”為技術創新的突破點,積極開發低海拔無公害特早名優茶和中高海拔“龍泉金觀音”特色生態茶,取得顯著成效。龍泉市現擁有鳳陽春、白天鵝2個浙江名茶,其中鳳陽春和必福品牌先后獲得浙江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稱號,2家茶廠獲“省示范茶廠”,3家茶廠通過QS認證。2009年,實施生態特色茶產業促進工程,以“安全、優質、品牌”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茶樹良種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建設,積極培育10個茶葉專業示范村、10個標準化示范基地、10家標準化示范茶廠,建成萬畝特色茶基地,推動龍泉茶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畜牧。根據“畜牧進山,養殖上山”發展戰略,積極實施生態畜牧業培育計劃,以加快發展農牧結合模式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生態循環型畜牧業發展。全市生豬飼養量22.13萬頭,家禽飼養量114.67萬只,實現畜牧業產值1.41億元,同比增長6.82%,占農業總產值的11.1%。2009年,繼續實施生態畜牧業培育工程,新建萬頭生態畜牧小區1個,千頭規模養豬場10個,培育規模特色養殖大戶25戶,全力打造全省環境最優的生態畜牧養殖生產基地。四是水果。水果產業仍以培育和推廣市場需求大、經濟效益高的名特優品種為主,柑桔、楊梅、梨、李、柿子等仍為龍泉市的主要水果品種。2009年,通過不斷發展優勢品種水果,全市水果品種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優果工程”得到進一步推進。2009年全年水果產量4.745萬t,比上年增0.245 t,增長5.44%。五是蔬菜。蔬菜產業是“菜籃子”工程的主體,為服務城市,滿足居民消費需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2009年加大優質特色品種的開發,推廣蔬菜規模種植,努力推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發展,蔬菜產業的區域化和規模化生產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2.21萬hm2(含復種),蔬菜產量64.85萬t,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為特色的產業格局。2009年,實施山地蔬菜擴面增量工程,以實施“山地蔬菜提升項目”為載體,以擴大商品蔬菜播種面積和鄉鎮覆蓋面為工作重點,建設“萬畝山地蔬菜龍南核心區”,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個,商品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10家,實現商品蔬菜播種面積和產值翻番,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

      1.2日益增強龍頭企業的綜合能力,帶動龍泉市其他發展

      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市場拓展能力的提高,龍泉市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收入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據統計,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龍泉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家,麗水市級20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其中:省級規范合作社2家,麗水市級規范合作社25家),入社社員5 147人,帶動農戶數42 419戶。獲省著名商標5個,全國名牌農產品稱號1個,浙江名牌農產品稱號5個。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7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5 112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6.7%,并被評為全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市。

      1.3對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以規范,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加以引導發展

      龍泉市緊緊圍繞“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畜牧、食用菌”等優勢產業,按照省、龍泉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具體要求,堅持“民管、民辦、民受益”的指導思想,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規范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積極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使龍泉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以穩步、快速、健康發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服務范圍涵蓋了全市多數鄉(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等領域,大大提高了龍泉市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龍泉市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

      2主要做法

      2.1搭建農業產業平臺,拓展農產品基地,發展項目建設

      篇(10)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313-01

      1 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1.1 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各項政策,勇于實踐,敢于探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總結經驗,深化對農業產業結構內在規律認識,確定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堅持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夯實基礎增強內驅力,切實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步伐。在農業產業布局中,突出主體氣候特點,按最適宜地區來規劃各優勢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了老灌區東園鎮、柔遠鎮、鎮羅鎮、以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為主;南山臺永康鎮、宣和鎮、常樂鎮以發展經濟林果產業為主;河南省永康鎮、宣和鎮以發展養雞產業為主發展畜牧業,迎水鎮以發展養魚產業為主,香山地區的香山鄉、高興仁鎮以發展硒砂瓜產業的優勢特色產業布局。通過優勢產業區域規劃布局的建設,沙坡頭區優勢產業已初具區域化、規模化,并逐步向產業化發展。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初見成效

      一是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暢通了流通銷售渠道,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三是成為政府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載體。四是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五是加大了為農服務力度,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六是以增收為目的,社員收入逐步呈現最大化。

      1.3 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建設初見成效

      沙坡頭區家庭農場現在發展到298個,從事種植業的125個,其中:種植糧食作物的28個;從事養殖業的145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面積1 873.33 hm2;家庭農場全年經營總收入31 504.5萬元。沙坡頭區專業大戶現在發展到898個,帶動農戶5 100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463元。

      2 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做法

      2.1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落實責任制,沙坡區始終把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納入各級干部任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區、鄉、村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制,做到責任明確,任務到人。嚴格考核,為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提高責任意識,真正把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工作落實到實處,把優勢產業發展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爭先創優”進行考核嚴格獎懲。

      2.2 明確目標,強化責任

      為確保農業優勢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每年都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各產業發展的目標。

      2.3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

      始終圍繞突出重點,擴大規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優勢產業的發展。始終把適用技術推廣作為抓好優勢產業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廣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強農業優勢產業,投入是關鍵。面對財政十分困難的現狀,在堅持農業優勢產業專項資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優勢產業發展的投入。

      3 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健全運作機制,推進優勢產業發展

      配套建立并不斷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人等積極參與發展產業,對項目實行承包責任制。同時采取靈活的運行機制,鼓勵科技行政人員帶薪、脫產到農村與農戶聯辦創辦,承包技術指導[2]。

      3.2 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一些發展比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要進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3]。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

      3.3 制定保護價,統籌農民與企業利益

      堅持企業與農民利益兼顧的原則。既要照顧企業的效益和壯大,又有效地消除農民的生產顧慮,激發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支持并配合發展產業。同時根據市場行情,確定的具體收購價格與周邊毗鄰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4]。

      4 參考文獻

      [1] 唐勇,王章.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3(6):33.

      篇(11)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模化經營,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縣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 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 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 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2020国产精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国产精品秘入口福利姬网站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2021年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久久精品国产半推半就| 国产精品www| 国产精品久久波多野结衣|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