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農村義務教育調查報告大全11篇

      時間:2022-02-14 22:51:0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農村義務教育調查報告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20*年,我省計劃安排財政資金6億元,用于全省18個省轄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下簡稱農村中小學校)課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實際到位資金6.2億元,其中省財政資金6億元,省轄市、縣(市、區)主動配套資金2431萬元。共向全省24828所農村中小學校更新配置課桌凳3884283套,為4304所農村中小學維修課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學生7834961人,占全省農村中小學校在校生人數的62.2%。

      審計調查結果表明:省教育廳與各省轄市、擴權縣(市)人民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并在省、市兩級收取供應商質量保證金。采取了“省級招標確認供應商資格、省轄市招標采購課桌凳、供應商實物配送、縣級驗收統籌安置”的實施方式,對更新配置的課桌凳制定了全省統一的規格和標準。省財政及時籌集和下撥專項資金,并對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提出嚴格要求,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加強督導。審計調查中未發現滯留、挪用專項資金等違法違規問題。鄭州、平頂山、南陽、洛陽、濟源以及永城市還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主動安排地方財政資金2431萬元,進一步加大了課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結束了我省農村中小學生自帶課桌凳和學校課桌凳破爛不堪、參差不齊的歷史。改善了教學條件,緩解了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推動了我省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和師生的稱贊。

      二、審計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部分課桌凳在材質規格上不符合省定標準

      14個省轄市、3個擴權縣發現此類問題。主要是個別供應商生產的課桌凳不符合省定標準,出現課桌凳表面起皮、變形、螺絲松動、損壞率高等問題。如安陽市滑縣配置的課桌凳所使用的螺絲是普通螺絲,沒有按質量標準使用“止退螺絲”,直接導致了相當部分的課桌凳螺絲松動、脫落,桌面和凳面與支架分家,甚至損壞。

      (二)課桌凳分配中存在的問題

      1.超范圍更新配置課桌凳。調查發現,有的將課桌凳配置到非農村中小學校;有的將課桌凳用于農村中小學校的會議室、教師辦公室等。8個省轄市、1個擴權縣發現此類問題。如沁陽市將課桌凳配置到非農村(縣直)學校5364套,價值84.97萬元,占沁陽市課桌凳更新配置總套數的35%。

      2.課桌凳分配數與實際需求不一致。調查發現,有的學校課桌凳超額配置,造成閑置;有的學校課桌凳配置不足。8個省轄市、1個擴權縣存在此類問題。

      (三)課桌凳配送安裝以及售后服務不到位

      1.個別供應商未按要求安裝課桌凳,增加了學校負擔。調查發現,3個省轄市存在此類問題。如開封市杞縣共配置課桌凳31497套,供應商只安裝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學校出資安裝,學校共為此支付安裝費89409元。調查發現后,有關部門及時收回了資金。

      2.課桌凳售后服務不到位。2個省轄市存在此類問題。如輝縣市某鎮小學有2套課桌凳有質量問題,重新返還廠家進行維修,時間長達四、五個月之久,仍未交付學校使用。

      (四)個別學校課桌凳的管理不夠規范

      篇(2)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359-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群體面對來自學校、學生、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承受空間越來越小。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學生的可塑性,如果缺少對教師心理問題的關注和干預,對教育來說是存在一定的隱患的,而這種隱患一旦造成后果,無論對教師自身還是學生都是有害的。近年來,由于教師心理問題引發的傷害學生、傷害自己的案件也層出不窮。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個人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養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各地區教育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比較重視的,但是對教師心理健康關注方面就稍有欠缺了,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關注度就更加降低了。因此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打造一支陽光心態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對于農村孩子成長發展,推進農村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提升整個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據了解現在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都設置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心理教師,但是在我所在地方,我做了一次調查,在我走訪的12所學校里,只有1名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其他的都是兼職的,而且這些咨詢點基本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沒有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和調節,所以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隊伍心理健康建設幾乎是一個空擋,亟需構建教師陽光心態系統。

      1.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心理健康調查情況及問題

      為了更好了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的心理狀況,我制訂了100份心理健康測試量表,該量表包括了6個維度(挫折應對、人格障礙、職業倦怠、軀體癥狀、社會適應、人生態度)61個項目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測量。另外我還制定了與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的調查問卷1200份,主要調研對象包括普通教師、學生、教育管理人員,同時采取了座談、個別交流等方式進行調查。調查情況表現出兩個突出的現象:一是缺乏專業的教師心理咨詢服務;二是教師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堪憂,如圖所示:

      同時調查顯示強迫癥狀、自卑、偏執、焦慮、軀體化(表現為失眠、食欲下降、咽喉腫痛、頭疼、眩暈、心跳過速等癥狀)是教師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從本次調研情況來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職業成就感的缺乏,導致職業倦怠。表現為對工作疲于應付,對現狀不滿,對將來沒有信心,對學生缺少關心,對工作沒有熱心。二是收入與付出的反差,引起心理失衡。95%教師提出工資低,福利差讓他們沒有工作的動力,與其他行業相比,心理嚴重不平衡,金錢觀和價值觀出現一些偏差,容易在學生面前流露和蔓延。在問卷中也體現出來,農村教師的心理壓力排名第一是收入水平低。三是教學與競爭的壓力,出現身心疲憊。由于教學成績的比拼,優秀生源的流失,各類評優的競爭,讓教師們壓力巨大,這就使得教師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不和諧的同事關系逐步顯露。這些競爭和壓力,成為傷害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構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陽光心態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2.1管理部門建立關愛機制。一是制定政策保障教師心理健康得到常規性關愛。如定期心理培訓、適當提高待遇、更加合理的評價機制等。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減少負面情緒。二是加大投入建設教師陽光心態心理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農村教師心理服務機構,充分利用新媒體構建農村教師陽光心態服務平臺,開通心理疏導渠道,提高教師的自我調控能力,排解心理障礙。

      2.2社會輿論營造生存空間。營造社會良好的尊師重教的氛圍讓教師有社會認同感。整合社會資源,形成良好的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區縣鄉鎮可以開設家長學習班,讓家長關注教育,支持教師,配合學校,共同提升辦學水平。加大對農村教師隊伍的宣傳力度讓教師有職業榮譽感。開辟公共渠道,給他們提供更多快捷方便的展示平臺,增加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

      2.3學校創新落實人文關懷。一是打造校園良好的硬環境讓教師有歸屬感。學校應該改善教師辦公環境。創設條件為教師們提供一個藝體活動場地,購置娛樂健身設備,讓教師在課余也能適當的陶冶情操。二是創設民主和諧的軟環境讓教師有幸福感。學校要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讓教師積極參與到校園管理建設中來,尊重他們的發言權。根據學校教師的愛好特點組建興趣小組,發揮教師的特長,增強凝聚力,讓教師在學校找到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李超平,梁瑩,誰來為教師減壓,中國教育報。2005.10.16

      篇(3)

      關鍵詞:農村經濟 農村教育 改革創新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1、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問題

      自兩年前中國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許多擔心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面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并沒有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相反,在并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遭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制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篇(4)

      一、切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認真搞好農民負擔監測工作

      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XX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們始終把此項工作作為全年工作的重點之一,認真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規定,努力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工作,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平穩推進,全縣沒有發生因違反農民負擔政策而引發的嚴重事件和惡性案件。

          (一)認真貫徹執行了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規定,全面落實了免征農業稅及附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免收雜費等政策規定。今年,我縣根據中央的部署,在繼續免征農業稅及附加的基礎上,全部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學生雜費,全縣僅此一項就減輕農民負擔1750余萬元,再加上向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貧困女童課本費和住宿費等430余萬元,全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共計減輕農民負擔2180余萬元,農民人均減負48.4元(學生人均減負290元/年),農民負擔得到進一步減輕。

         (二)切實加強了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監督管理,防止村組借“一事一議”名義增加農民負擔。今年5月,安排各鄉鎮開展了XX年度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情況的調查,基本摸清了我縣XX年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情況,找準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據。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各地的籌資籌勞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點:一是堅持群眾自愿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沒有出現強行籌資籌勞的現象;二是嚴格堅持了一事一議原則,沒有把籌資籌勞變成固定的收費項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財務公開制度,籌資籌勞項目和籌資籌勞標準等由群眾會議討論決定,公開資金的收取和使用情況,做到了資金專款專用。

         (三)認真搞好農民負擔監測工作,準確掌握農民負擔現狀。為了準確掌握農民負擔動態變化情況,根據重慶市農辦的安排,從XX年開始,我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民負擔監測縣。我們在下路鎮、龍沙鎮選定農民負擔監測村6個、監測農戶30戶。認真開展農民負擔監測培訓,按時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調查上報。

         (四)落實有關制度,確保減負工作收到實效。XX年,我們配合有關部門貫徹落實了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村級組織和農村中小學校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制”,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認真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亂收費、對農業生產性費用和經營服務性收費中的亂收費、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收費等專項治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我縣農村全面推行;各涉農價格和收費單位普遍設立了公示牌(欄),鄉鎮建立了涉農價格和收費監督站;各地除訂閱黨報黨刊外,無強行訂閱報刊的現象,切實減輕了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負擔。

         (五)組織開展各種支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自查,督促扶持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的各種補貼、補償資金落實到位。今年,配合縣財政局搞好種糧農戶的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全縣兌付補助資金345萬元。8月,會同縣級有關部門,對我縣XX年免征農業稅以來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自查,督促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認真調解處理土地承包糾紛

          隨著農業稅的全面減免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顯現,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也越來越多。為了維護好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利用會議等形式,廣泛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宣傳,提高廣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強學法、守法自覺性。

          (二)轉發《重慶市人民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關于印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文書格式的通知》(渝府農〔XX〕26 號),對《重慶市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了修改意見。

          (三)指導各鄉鎮加強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今年共協助南賓、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鄉鎮調查處理農戶土地承包糾紛6件(次),指導各鄉鎮調解處理土地承包糾紛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糾紛出現一件就調解處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詢服務150多人次,維護了廣大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

          三、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近幾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鄉鎮政府高度重視,縣級有關部門全力指導,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成效顯著。據統計,到今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1個(包括烤煙生產合作社231個),其中XX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2個,全縣累計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7個(其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5個,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村基層專業經濟協會12個。XX年登記注冊29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1.33萬戶,帶動農戶4.5萬戶,分別占全縣農戶總數的10.3%、34.9%,全面完成了縣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在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共3頁,當前第1頁1

         (一)起草制定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今年,代縣委縣政府起草制定了《關于XX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意見》(石柱委發〔XX〕16號)和《XX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指導任務和考核辦法》(石柱府辦發〔XX〕84號)等指導性文件,印發《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

          (二)狠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建設工作。為搞好XX年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評選工作,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XX年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薦工作的通知》(石農發〔XX〕101號)。在各鄉鎮推薦的基礎上,組織對推薦申報的2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評審,共初步評選出大歇鄉雙壩長毛兔專業合作社等14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XX年縣級示范建設的擬建單位,待縣政府審定后即可開展示范建設工作。目前由于補助資金尚未落實,縣級示范建設工作未能全面完成。另外,通過積極爭取,今年我縣已申報農業部XX年年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個,市農業局批準我縣XX年市級試點農民專業合作

      經濟組織3個,市供銷總社批準示范專業合作社2個,各級示范(試點)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三)組織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驗收評價工作。為搞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驗收評價工作,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XX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驗收評價工作的通知》(石農發〔XX〕117號)。今年共收到驗收評價申請21個。依照評價辦法,組織對符合驗收評價基本條件的14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實地驗收。通過聽匯報、查資料、民意抽查等辦法進行量化評價,達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鄉雙壩長毛兔專業合作社等9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待縣政府審定后即可兌現補助資金。

          (四)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理論知識培訓。利用縣委組織部舉辦的“農村支部書記培訓班”、“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理論骨干培訓班”和農業局舉辦的“農業知識更新工程培訓班”,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知識與實務”培訓,共培訓人員140多人次。

      (五)深入實際,加大了指導工作力度。深入龍沙、大歇、楓木等鄉鎮檢查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幫助合作組織完善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幫助大歇鄉雙壩村制訂XX年~2009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規劃,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四、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

          (一)利用各種會議等形式,廣泛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政策宣傳,加強了農村財務公開工作指導,指導鄉村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規范農村財務管理行為。

          (二)根據農業部的統一安排部署,組織各鄉鎮開展了村級債務債權摸底清查工作。通過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縣村級債權債務現狀,按時完成了全縣村級債權債務的摸底清查和分村錄入上報工作。

          五、認真開展農業和農經統計,按時完成農產品成本核算和市場價格調查報送工作

      農業、農經統計和農產品成本核算、農業價格調查工作是農村經營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基本任務是為各級黨政機關研究制定有關農村政策,指導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提供決策依據。我們歷來十分重視農業、農經統計和農產品成本核算、農業價格調查工作,堅持按照調查統計規程要求,開展調查統計培訓,加強調查統計工作的指導,保證調查統計質量,按時完成各項調查統計任務。

          (一)制定印發了《關于布置XX年農業和農經統計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我縣今年的農業和農經統計工作任務,提出了做好當年統計工作,確保統計質量的具體要求。

          (二)按時完成了今年大小春農作物實產等農業統計定報的調查統計上報。全年共完成調查統計上報各種農業統計定報7期。據農經年報統計,XX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91.02萬畝,比上年增長3.7%,產量24.98萬噸,比上年減少8.0%。

         (三)按時完成了全年四個季度農戶家庭經營收支預測上報和大小春4種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的調查上報。

          (四)按照農業部農經統計制度要求,全面修訂了我縣農經統計年報指標,印發統計報表10.1萬份,開展農經年報培訓,搞好年報匯總,按時完成了《農村基本情況及農業生產條件》、《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農村經濟收益分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及負擔情況》等14種農經統計年報的審核、匯總和上報。據農經年報統計,XX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70452萬元,比上年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2525元,比上年增加310元,增長14.0%。

         (五)按時完成了農業部“全國物價網點價格月報”和“重慶市農產品市場價格半月報”的市場價格調查報送工作。共上報農業部物價信息12期,網上報送調查表72份,上報價格變動情況分析說明12篇。在市農業局局域網上藏經寺農貿市場價格信息24期。共3頁,當前第2頁2

          (六)積極為各級各有關部門提供統計數據查詢服務。全年共為有關部門提供數據查詢80多人次,查詢數據6000多個。

          六、認真開展各種調研活動,努力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篇(5)

      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在農村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落后

      在一些偏遠的民族地區農村的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低,對于教育的認知很少,更沒有法律觀念,認為孩子讀書還不如在家務農,到了年齡再出去打工。在父母眼中,他們經常考慮的是眼前對教育是否能夠有回報,往往目光短淺,在乎眼前的利益。一直以來,農村教育照搬城市教育的模式,脫離了農村的實際情況,學校硬件、師資水平的天然劣勢,很多學生苦讀9年,最終由于沒有接受比城市孩子好的教育,導致無法升學,只能回到農田中,他們也無法很快融入到農業生產中去,由于缺乏技術知識,難以找到工作,導致很多孩子在家閑著。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把學生教育局限于課堂上,課堂上的知識教育沒有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少了很多實踐的機會,也讓部分本來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更加覺得學習無用。

      (二)教學環境差、設備落后

      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在對我國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樣本小學、初中當中課桌椅殘缺不全的分別占37.8%和45.1%;實驗教學儀器不全的占59.5%和70.3%。伴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的不斷加大,校舍危房比例在逐年下降,基本的教學設施也日趨完善。不過目前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設施確只能勉強滿足學科教學的最基本需求,距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比如多媒體教室、語音室以及計算機房等一些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仍很難普及與應用,再加上教育優質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國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依然遠遠低于城市。

      (三)民族地區滯后的教師隊伍建設

      在我國民族地區的農村,教師待遇普遍偏低,與民族城鎮教師的收人水平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生活條件也比周邊城鎮差,因此許多農村中小學的骨干教師流向周邊條件好、待遇相對高的行業和部門等等,許多老師依靠職稱的提升,尋機到縣城和市區或他地等工作待遇更高環境更優的學校任教,導致有經驗的老師和優質師資流失,農村教師數量正在減少,如何鞏固教師隊伍,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是農村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提升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措施

      (一)轉變觀念

      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只局限在學校的范圍之內,培養學生也不只是老師的職責,同時也是家長的職責。只有老師與家長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不過在廣大農村,因經濟條件差,社會文化發展相對落后,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一般都不夠重視。所以在農村的發展當中,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大力要發展農村的經濟,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使農村家長們認識到學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培養。其次,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政府應當為老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職業培訓,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讓孩子們能夠更多接觸到自然,接觸更多可以應用于現實生活勞動中的知識,而不是把孩子圈在課堂內。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應當在課堂教育的同時,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可以通過興趣班的方式來展開,通過職業技術培訓來彌補不足,讓未能升學的學生在未來也能擁有生活的技能。

      (二)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

      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缺口嚴重。所以,只有當地經濟發展了,政府有了更多財政收入,有更多的教育資金投入,才能夠發展好當地的教育事業,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把握經濟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財政收入。在經濟發展方面,利用農林資源和水資源,大力發展種植業,以及水產養殖業。結合當地勞動力充足的優勢,招商引資,發展加工業,獲取經濟的發展,加大教育資金投入。

      (三)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學環境

      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改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我們可以通過財政的投入,從基礎設施建設做起,大力改善學生和教師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改善偏遠地區學生求學住宿問題,著重解決好農村學校校舍維修改造和學生“就餐難、如廁難、住宿難”等問題。逐步實施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在增加對農村教育資金投入方面,可以通過集資、引資、政府投資等方式,加快農村學校危房改造進程和體育設施建設,逐步實現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的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可為教師置辦公桌椅、為教師建設周轉房,給教師提供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有利于引進外地教師到民族地區學校工作。

      (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振興中華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問題中,教師資源的缺乏是義務教育推進的一大阻礙。推進民族地區九年義務教育,提升教育水平,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一是要加強教師師風師德建設,要求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二是要建立教師激勵機制。根據教師自身特點,以公平、公正的原則,以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為手段,建立內部公平競爭體制。可以通過優秀教師、優秀課題評選,給予老師個人和集體榮譽,提升老師教學熱情。三是加強教師的培訓。結合學校具體情況,擬定中長期教師培訓計劃,包括全員培訓、骨干教師培訓、中青年教師培訓,通過培訓以提升教師水平。四是開展支教活動,要求水平較高的學校對義務教育學校展開對口援助,通過優秀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篇(6)

      校級以及校區級先進集體評選的基本條件是:實踐論文、調查報告或其他形式的實踐成果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有實質性的成果上報,成果充分體現實踐性質;在實踐過程中主動與地方媒體聯系,有媒體對團隊的認可并進行正面報道,同時樹立了校區的良好形象;建立了與實踐基地的合作意向,得到當地單位黨團組織的較高評價;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總結工作,按時上交所要求的各項材料;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有指導老師科學專業的指導。

      校級以及校區級先進個人主要表彰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指導教師和學生。

      校級以及校區級優秀通訊員將從各小分隊上報的社會實踐通訊員中評選產出,要求曾準確及時報道社會實踐開展情況。

      校級以及校區級申報優秀調查報告的基本條件是:能夠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有新觀點、新思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和借鑒作用,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報告內容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字通暢,字數一般不超過8000字。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優秀調查報告校級以及校區級的評選從已提交的調查報告中評選產生。

      校區優秀組織獎是對在組織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校區學院學生會頒發的,以學院學生會為單位申報,評選的基本條件是:學院領導高度重視,成立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準時制定并上報暑期社會實踐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社會實踐活動點面兼顧,社會實踐率高;社會實踐成果顯著,實踐團隊表現突出,獲獎論文比例高;社會實踐宣傳報道稿件充足,質量高;社會實踐工作總結材料按時上報,優秀實踐報告按時上報。

      二、申報工作要求

      申報優秀組織獎、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須提供1000字左右的活動總結及有關材料,并按要求填寫有關表格,申報優秀調查報告的請用A4紙4號仿宋體打印。各類申報材料于10月8日前報送到校區團委。

      校區各學院學生會、服務社、團支部要高度重視,認真做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表彰工作。要通過舉辦匯報會、座談會、評比總結表彰會等形式,把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引向深入;要通過總結表彰工作,鞏固活動成果,擴大活動影響力,研究和制定活動的新形式新思路,進一步推動該項活動向縱深方向發展。

      (一)國家“特崗計劃”招聘對象和條件

      二、招聘指標具體指標分配見附表1。

      三、招聘原則

      (一)教師招聘堅持“公開、公平、自愿、擇優”和“三定”(定縣、定校、定崗)的原則。

      (二)優先招聘報考學科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和符合條件的本縣代課人員。

      (三)招聘的教師安排在縣以下(不含縣城所在地)農村中小學校,其中國家“特崗計劃”招聘的教師原則上安排在縣以下農村鄉(鎮)初中和中心學校,且一所學校原則上安排不少于3人。“碩師計劃”研究生安排在農村鄉(鎮)初中。

      四、招聘程序特設崗位教師招聘按照公布招聘崗位、報名、資格審查、考試、錄取、簽訂合同、培訓等程序進行。招聘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招聘符合報考條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學科須與所學專業一致)和取得相應教師資格(幼兒教師資格不能報考)、年齡在45歲以下且在公辦中小學連續代課5年以上目前仍在教學崗位的本縣人員。第二階段招聘其他符合條件的人員。第一階段招聘結束后,公布第二階段招聘崗位,進入第二階段招聘。招聘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第一階段的考試免筆試,只設面試;

      第二階段的考試設筆試和面試。筆試由省統一組織。第二階段招聘筆試的考務、閱卷、成績統計工作,由地區教育局統一負責組織;面試、體檢和錄取等工作由縣教育局負責組織。報名采用先網上注冊報名,然后現場審核確認的方式進行。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在階段報名時間內登錄“特崗計劃教師招聘網”( tg.ncss.org.cn/),點擊特崗報名注冊考生信息選擇設崗省份申報崗位,注冊并申報崗位成功后,下載打印出《特崗教師報名表》。同時,在“貴州教育網”下載、打印《貴州省2011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招聘報名表》并填寫。(一)第一階段招聘(免筆試人員的招聘)

      2、資格審查報考者經資格審查合格后,進入面試程序。對資格審查合格者,由縣教育局建立報考個人檔案。

      4、錄取、簽約面試及體檢均合格者方可進入錄取程序。錄取原則按照填報志愿及面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符合免筆試條件的本科畢業生在報考縣落選的,由地區教育局根據其填報的第二志愿在本地區所轄“特崗計劃”縣及時進行調劑。根據各縣調劑后的崗位缺額情況,可對符合國家“特崗計劃”招聘條件的落選考生,根據其調劑志愿在省的協調下進行跨市(州、地)調劑。被錄取者(含“碩師計劃”研究生)須在規定時間內與縣教育局簽訂聘任合同。凡未簽訂聘任合同的,視為放棄錄取資格。應屆畢業生在開學報到時仍未取得畢業證的,其簽訂的聘任合同自然解除。

      5、上報和公布第一階段招聘錄取簽約名單 ①5月26日公示特崗縣崗位需求學校計劃。 ②5月30日在銅仁學院大禮堂進行現場簽約。 ③完成第一階段工作總結和第二階段崗位需求上報省教育廳。

      篇(7)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 教育投資體制 問題 

       

      山西省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制度從1985開始,經歷了以“鄉鎮為主”的投資體制到“以縣級政府”為主的投資體制的轉變,明確了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為縣級政府。2005年,山西省規定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同時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免除學雜費以及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校舍維修資金等經費由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按比例分擔,逐步建立起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分級分擔投資體制。這一投資體制的建立對于本省農村基礎教育健康、均衡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條件特殊,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在基礎教育投資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山西省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制度在推行中面臨的問題 

      1.“以縣為主”的投資體制導致各縣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存在較大的差距 

      2001年實行了“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把農村基礎教育所需的資金交由了縣級政府。這樣使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多少就只能取決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地方的財政收入狀況。對于煤炭資源豐富的縣區,地方的財政收入多,用于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相對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組的一項“生均公用經費”調查為例:y市以資源經濟為主,屬于山西經濟較發達地區,2004年gdp產值為401548萬元,初中生均公用經費為650元;p縣以農業經濟為主,屬于山西省欠發達地區,2004年gdp產值為185000萬元,初中生均公用經費為121.9元;s縣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而且是貧困縣,2004年gdp產值為92166萬元,初中生均公用經費為88.7元。這一調查結果明顯反映了不同縣(市、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 

      2.農村稅費改革使基礎教育投資經濟薄弱縣教育公用經費緊張,辦學條件差 

      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提升到縣級財政,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進行,即取消農村教育集資和農村基礎教育費附加,這兩項教育經費來源的取消,使本已嚴重不足的教育經費更加短缺。對于經濟薄弱縣,教育公用經費更是捉襟見肘,辦學條件無法保障。 

      3.教師收入經費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山西省各市縣中小學不僅實行了崗位績效工資制度,而且實現了縣域內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統一標準,并把教師工資全額納入了縣級財政預算,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教師工資保障機制。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實力相對落后地區教師的基本工資與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市際、縣際教師由于津補貼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異較大,教師工資收入的巨大懸殊給全省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山西省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總量不足 

      《義務教育法》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1993年通過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5年通過的《教育法》規定:“到20世紀末,財政性教育支出應達到gdp的4%。”盡管多年來各級政府都在努力增加義務教育經費,但與法律的要求和實際需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如此,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料,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僅為2.79%,2000年這個數字為2.87%,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而用于教育的資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總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我國財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縣鄉財政所占的比重卻非常小。據國家統計局200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現有2109個縣級財政,4.6萬多個鄉級財政,2000年財政收入1.34萬億元,其中中央占51%,省級占10%,地(市)級占17%,縣鄉兩級共計20%多。縣鄉兩級財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財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擔的教育支出則占

      編輯整理本文。

      的比重較大。據2001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中國義務教育經費78%由鄉鎮負擔,9%左右由縣級財政負擔,省級財政負擔11%,而中央財政只負擔約2%。實行改革后,雖然投資主體由鄉鎮提升到縣級政府,但也只是將原來由鄉鎮負擔的經費上移給了縣級財政,并未改變縣鄉兩級財政總體的負擔比重,以少于20%的財政收入去負擔超過80%的義務教育支出,這顯然不符合財權與事權相對等的原則。 

      由此可見,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結構不合理,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將政府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責任過分集中在縣,但縣財政薄弱,這種事權與財權不統一是造成農村基礎教育資金緊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各縣區由于資源條件和地理條件制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投入存在較大差距 

      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領導重視與否等人為因素影響外,還直接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掛鉤。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制約教育的經費投入。經濟發展滯后、總量不足、資源短缺是山西基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資源條件和地理條件的制約,導致山西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地區煤、鐵、鋁、鹽等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發展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資源,但因歷史社會原因和較差的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科技文化相對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縣是山西最貧困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極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導致山西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差距較大。 

      三、山西省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改革的對策 

      1.提高政府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經費總量,以保證農村基礎教育順利健康的發展 

      政府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正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先進理念。要保證農村基礎教育順利健康發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礎教育的公用經費總量。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財政性教育支出無論是相對量還是絕對量都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其相對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礎教育費用更是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應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經費比重,以保證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順利健康的發展。

      2.合理確定各級政府教育費用分擔比例 

      農村基礎教育是關乎整個國家的振興與發展的基礎事業,各級政府都有責任對農村基礎教育進行投入。應堅持“以縣為主”的投資體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礎教育投入中的職責,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基礎教育分擔體制。《義務教育法》中對于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做出了具體規定,主要強調義務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縣四級政府共同承擔責任,不再強調“以縣為主”,而今后所謂“以縣為主”,更多地指一種管理責任。這就要求今后在義務教育投資體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分擔體制。 

      為了明確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的職責,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通過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在義務教育投資中的分擔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級政府的分擔比例。山西省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將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級財政為主,以縣為輔,并在中央、省、地方和縣之間規定一個具體的投資比例。2005年《山西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方案》中規定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含縣城所在地學生),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免學雜費資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擔,地方分擔部分由省、市、縣按5:2:3分擔,其中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省、市、縣按7:2:1分擔,免費提供教科書資金由中央承擔。對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資金由中央分擔50%,地方分擔50%,地方分擔的部分由省、市、縣按4:3:3比例分擔。省級對“兩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給予重點補助,兩項資金統籌使用。通過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投資分擔體制,確定農村教育的投資比例,來保證農村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3.健全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的法制化建設,完善依法籌措和分配教育資源的體制 

      要依法實現教育預算的單列,完善部門預算制度。在預算中適當強化義務教育財政的相對獨立性。要依據義務教育法,盡快制定義務教育投資條例,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上的責任,經費負擔比例和具體的財政措施。 

      4.發展地方經濟,為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投資,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只能取決于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的發展為教育投資創造雄厚的

      編輯整理本文。

      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山西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縣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和不平衡性,因此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發展地方經濟,以保證教育的投入。 

      5.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不斷增加教育經費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級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持續投資以外,還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教育事業是一項公共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發展教育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我們社會的職責。針對當前山西省農村辦學的實際,政府應該積極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教育,解決不同收入階層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業及公民個人向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發展各種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出資和投資辦學。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還要大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崇愛.我國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現狀、成因、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懷銀,焦佩嬋.山西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7). 

      [3]李建萍.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的思考[j].山西財稅,2006,(8). 

      [4]何玉靜,高國普.河南省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賢國.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j].理論界,2006,(9). 

      篇(8)

      “Free Lunch” celebrated its second birthday on 2 April, 2013. The celebrations held in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have attracted many celebrities and public figures. 21 media including Huasheng Online, Phoenix Weekly and Sina Weibo who have initiated the “Free Lunch” gathered together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two years. Statistics were releas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afterwards.

      The 2012 Financial Reports of Free Lunch revealed th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April, 2011 to March, 2013, the free lunch foundation has received 140,000 donations, with 68, 000 Yuan raised on average every day. In total, the money collected was more than 48 million which benefited 36467 students from 205 schools in 17 provinces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re is no report of food safety and fund security accident. It has won the highest charity awards of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prize for the most influential charity project. Besides, the project has, to some extent, promoted the State Council to launch the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Moreover, it has attracted some other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plan and library project initiated by Yi Nengjing, a famous star in China.

      2013年4月2日,“免費午餐”迎來了兩周歲的生日。當天,一系列慶典活動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吸引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與其中。其中,發起“免費午餐”的華聲在線、鳳凰周刊、新浪微博等21家媒體機構首次齊聚一堂,暢談 “免費午餐”在過去兩年中的發展與收獲,并在隨后舉辦的新聞會上統計數據。

      從免費午餐2012年財務報告可以看到,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啟動至2013年3月,“免費午餐”基金共接受捐贈資金約14萬筆,平均每天募集善款6.8萬元。募款總額超過4,800萬元,覆蓋了中國17個省區的205所貧困山區學校,共有3,6467名學生受益。“免費午餐”創立至今,未發現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和資金安全問題,并獲得了中國政府慈善最高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的榮譽。同時,“免費午餐”還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國務院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此外,“免費午餐”還吸引了其他公益團隊的加盟。比如暖流計劃,比如伊能靜的靜心圖書室等等。

      Deng Fei, founder of the project confessed that he had not realized that the day of the success could come so quickly. The poor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with no lunch to eat were still fresh in his mind and that is why he started the program.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row in a more healthy way, Deng Fei and 500 journalists from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china established the China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on 2 April, 2011, aiming to launch the free lunch project. It has proposed to donate 3 Yuan every day for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to buy lunch. The purpose of them i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the government, companies,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al donators to help those students in disadvantaged families to get free and nutritional meals.

      對于“免費午餐”公益行動取得的成功,核心發起人鄧飛坦言,并非沒有設想過這一天的到來,但從未奢望過這一天會來得如此之快。提及當初創建“免費午餐”的初衷,鄧飛至今對貴州省黔西縣花溪鄉沙壩小學那群蓬頭垢面,沒有午餐可吃的學生記憶猶新。為了幫助中國兒童免于饑餓、健康成長,鄧飛等500名記者、國內數十家主流媒體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于2011年4月2日發起了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倡議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鄧飛等人旨在通過安全、高效、可復制的免費午餐開展模式,公開透明地為政府、企業、公益機構、個人捐贈者提供專業服務,幫助因家庭貧困而沒有錢享受營養午餐的學生,使得免費午餐能成為中國兒童的基本福利。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Deng Fei and other warm-hearted people, China's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proposal and decided to make a trial run of “Free Lunch” in selected schools in ethnic prefectures and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Ningxia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pilot regions. In only a few months, this experimental policy developed rapidly from covering 260,000 students in Ningxia to benefiting 26 million students in school nationwide. On 26th October, 2011, China's State Council launched the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appropriated more than 160 billion Yuan to subsidize the nutritional meal supply for the studen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standard of 3 Yuan per day. This policy benefited about 26 million students in 680 cities and counties.

      This was definitely good news for Deng Feng. “Our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propel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We also have to clarify some conceptions that a large-scale change cannot be made only by charities and donations. Governmental funds are the most reliable resources. Before the government took over this program, we were trying to establish a model to ensure the open, transparent, real-time announcement of funds through micro-blogs. This model could continue after the government was involved.”

      Wang Zhenyao, former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Charity Promotion,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Presi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Institute, believed that the launching of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miracle for the expansion of “Free Lunch” and a model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in society. “Getting such a large-scale response from the governments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 not only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charity in China, but also makes a head start over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 funds for “Free Lunch” are mainly allocated to schools through four channels: Fuji Free Lunch Fund, City Express free lunch (located in Hangzhou Charity Association), Guizhou China Morning Post Free Lunch (located in Guizhou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directed funding.

      隨著鄧飛等人的奔走呼號,中國國務院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民族縣、貧困縣農村學生免費午餐試點工作,并將寧夏確定為首批試點省區。短短幾個月之后,這一試點政策已從寧夏的26萬名學生迅速擴張到了全國范圍內的2,600萬在校學生。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普惠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學生。

      篇(9)

      關鍵詞 農村 體育 特崗教師

      2003年9月19日,國務院召開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農村教育首次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會議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該文件首次確立了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特崗教師這樣的名詞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為農村教師的補充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也在一定程度下緩解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為落后的基層教育做出了貢獻。

      一、“國家特崗計劃”的意義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帶動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21世紀是我國基礎教育向內涵發展和質量提高的新階段,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和教師隊伍的均衡發展就成為了一項解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和保障教育質量的重大課題。

      因此,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和中央編辦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近幾年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來保障和加強這項計劃的實施,“特崗計劃”著眼于創新教師補充機制,為農村學校補充合格師資,緩解農村學校教師緊缺和結構性矛盾。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師資力量,2009年,中央決定擴大實施“特崗計劃”,實施范圍由西部“兩基”攻堅縣擴大到中西部22個省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吉林省2009年被納入國家“特崗計劃”實施范圍,依據國家特崗有關政策和要求,吉林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實施了“地方特崗計劃”,2009年共招聘了“特崗計劃教師”5178名。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工作者,同樣受到基層教育的重視,特崗體育教師崗位的設置為貧困山區和農村的基層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二、吉林省體育特崗教師工作現狀

      (一)招聘現狀

      根據吉林省每年省級統籌下的特崗計劃招聘中的招聘條件,為體育專業的畢業生,2014年招聘特崗教師312人,占總數的9.2%。“特崗計劃”教師的服務年限一般為3年,年后經考核合格,可以依據有關政策繼續留教并納入當地教師編制,也可以進行其他工作或進修學習等自主安排。至2015年9月,我省第一批特崗教師服務期限尚有一年之計,經過兩年多的服務實踐,“特崗教師”們的工作現狀以及服務期滿后的工作意向和今后特崗教師如何可持續健康發展又成為了學者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二)工作現狀

      1.工作內容。根據實地走訪觀察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體育特崗教師在其支教學校主要從事三項工作內容:體育課的教學與課余體育鍛煉、三操管理和學生體質測試、學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其中體育課的教學是最普遍的工作,其次是寄宿制學校的早操和每年的學校運動會管理以及學生體質測試工作。值得提出的是,采訪中發現少數地區的教師因學校師資力量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體育教師也從事著美術、音樂、地理等科目的教學,現狀堪憂。

      2.工作現狀滿意度調查分析。80.2%的教師反映對“日常教學工作”比較滿意,78.8%的教師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比較在意。在關于教學內容的調查表明在“傳授運動技能”、“傳授運動健康知識”和“發展學生意志品質和積極人格”方面,年輕的高等體育專業畢業生能緊跟時代步伐,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可以因地、因時制宜的依據學生身心特點教授體育健身方法和健身知識,能通過組織各種團體性集體游戲、比賽等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成就感,體育特崗教師為農村基層的體育教育事業帶來了新鮮血液和新知識、新思路。

      在對工作困難的調查中,學校領導的支持和重視、場地器材和時間內的保證被排在前兩位。貧困農村學校基層體育邊緣化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3.特崗結束后的去留問題調查分析。在對特崗教師的期滿后調查中發現,只有31.2%的教師考慮繼續任教,38。4%的教師選擇回到大城市就業。20%左右的教師繼續深造或者考研。所以在特崗體育教師服務期間對其待遇的提高和服務動機的改變都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吉林省特崗教師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

      1.保證政策落實,確保特崗教師工作的基本物質。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體育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勝任特崗體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但是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都擔心國家政策和待遇的保障落實成為特崗教師最為關心和關注的民生問題。這就要求地方嚴格落實國家政策,切實做好宣傳和管理工作,為其安心教學和工作創造條件。

      2.確保再就業的優惠政策,關注特崗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在特崗期滿,去留問題的調查結果中對再就業和入編等問題尤為關注,而“后續”問題的落實是每一個已經是特崗教師的或者即將成為特崗教師的體育專業畢業生都關注的問題。為基層實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資深問題,特崗計劃要想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還須在落實政策保障的基礎上為其再深造、再創業、再學習提供優惠條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圈(教師)[200612號].

      [2] 彭波.困境與突破:農村教師流動問題分析與路徑選擇田[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1(11):21.

      篇(10)

      截至十月,財政收支運行較好,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375萬元,同比增長33.7%,增收6403萬。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72432萬元,為年度預算的88%。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支出運行平穩。有力地促進了我區各項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區委政府確定的重大項目以及區鄉兩級政府和部門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

      二、狠抓基礎性工作,搞好網絡平臺建設

      (一)基礎性工作是完成各項工作的必要前提,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來,我科克服時間緊,工作任務繁忙,及時安排布置了財政工資統發系統軟件的更新學習培訓,組織人員通過現場操作演示等方式,順利完成了我區57個部門單位的軟件更新,使得工資統發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確保了工資的正常發放。

      (二)結合上級財政的安排布置,實現了國庫日常業務工作的網絡化管理操作。去年,上級財政推廣使用了財政廳研發的《總會計核算系統》,因推行時間較晚,該軟件的全功能使用是從今年以來正式啟用的,雖然該軟件實用性強,但具體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使用問題,為了盡快解決好網絡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我科具體工作人員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查找問題,解決了該軟件和《預算執行分析》、《財政總決算軟件》等在具體實際使用中出現的復雜情況,保證了日常具體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順利完成了年財政決算報表工作

      年的決算報表工作面臨新的情況,編制方法和要求前所未有,工作量十分浩大,通過精心準備,刻苦努力,國庫科全體同志分工協作,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做到審核編制報表工作與日常收支撥款業務工作兩不誤,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等不利因素,按時按質地完成了報表編制上報任務。

      四、加強了內外部工作的聯系

      在分管領導的主持下,我科就化解我區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資金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組織教育部門和與此有關的行財科、綜改辦進行了座談交流學習。通過學習,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消除了認識上的誤區,為今后我區落實此項工作做好準備,打下基礎。參與教育系統財務培訓班,就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資金管理,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進行深入宣傳。

      五、理順管理,規范國庫業務操作

      為適應當前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整合了預算外資金專戶管理,使得國庫工作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實現了預算內外資金的統一管理,從會計核算體系到會計信息的綜合反饋達到有機統一。

      六、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1、繼續搞好“財政工資統一發放”工作,工資統發是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一個方面。目前為止,納入工資統發的部門58個,以銀行卡的方式累計直接支付工資30248.68萬元,涉及我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區直各部門單位13644人。此項工作是財政國庫管理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在全市范圍看,我區的工資統發程度是最高的,目前為止,沒有出現工作差錯,是與具體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密切相關的。值得注意的是,“空餉”問題的出現是與人事管理不到位等復雜背景相關的,不是財政工資統發后出現的負面影響。

      2、進一步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款”、“農村貧困學生半寄宿制經費”的資金管理。今年以來,我科通過直接支付到農村中小學校的保障機制經費和生活補助累計達到5612.57萬元,杜絕了專項資金的截留挪用。把中央要求落實的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落實下來,促進了我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七、其他方面的工作

      國庫工作具體事務較多,辦理時限強,我科全體同志在完成本質工作的前提下,還完成了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主要的是:

      1、參加“小金庫及非稅收入”清查工作。前期配合牽頭科室花大力氣進行銀行賬戶清理核對工作,分別與七家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聯系核對我區區鄉兩級600多個銀行賬戶開設認定工作;后一段參與對單位的檢查工作,形成了檢查報告,針對賬戶清查情況及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銀行賬戶管理的通知》下發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區直各部門單位,鞏固了小金庫清理檢查成果,加強了我區銀行賬戶管理工作。

      2、參加了財政信息公開、“四項制度”落實的有關準備工作及研究,擬定了國庫科四項制度實施意見,國庫科辦事指南等文字材料,完成了上級關于汶川地震對我區經濟運行財政收支影響調查報告。

      3、汶川地震后,我科接待了單位的對救災捐款涉及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的咨詢,及時向分管領導匯報,研究具體操作事宜,并形成正式文件通知下發各單位辦理。

      4、認真研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涉及國庫業務的相關問題,及時向分管領導匯報,提出有關意見建議。

      5、參加了全區財政清理吃“空餉”檢查工作。

      八、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主要問題還是國庫集中支付試點推廣工作擴面。通過一年多的試點,第一批試點單位雖然啟動,但試點單位的財務規模小,資金量少,一些改革過程中的新問題可能暫時沒有顯現出來。因此,我區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導思想還是應該確定在“積極穩妥,穩步推進”上,需要聯系資金清算的有關各方進行相關協議的簽訂,開通人民銀行、銀行和財政國庫三方的聯網,建立網絡平臺。

      篇(11)

      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生了重大改變。經濟層面上,我國正在成為世界舞臺上重要的成員之一,扮演著越來越核心的角色。社會層面上,專家預計我國將在2020年首次實現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目標。但是,在這些激動人心的變革背后,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群。他們因為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而成為了“時代的孤兒”。這就是留守兒童。

      在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中國每年高速增長的GDP和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上時,留守兒童們默默地為這一切承受著代價。他們的父親、母親,甚至是父母雙親為了中國城市化的建設而棄他們而去。然而,我們管理這些孩子的體制還很不夠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還存在許多漏洞。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目前,在全國各個勞務輸出大省,留守兒童都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的現狀作了調查。其結果不容樂觀。

      1 留守兒童人數眾多

      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5800萬,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4000多萬,比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的數量翻了一番。在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高達28%,部分省市已超過40%,這意味著每三個農村兒童中至少就有一個是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中,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超過了留守兒童數量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小學適齡兒童為主。僅就安徽一省而言,2007年,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約280萬人,占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38%左右。隨著中國農民工數量的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將繼續攀升。

      2 留守兒童分布集中

      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江西等勞務輸出大省,這幾個省(不包含特區,全國共有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留守兒童總數占到全國留守兒童總數的一半以上。在上述省中,有些村莊早已完全流失了勞動力,致使在村中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而留守兒童更是隨處可見。在其他各省,留守兒童也逐漸形成規模。

      3 留守兒童增加勢頭迅猛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復蘇,中國沿海一帶的制造業,服務業,建筑類行業等也迅速抬頭。在今后幾年,這種上升趨勢勢必造成新一輪的民工潮,并促使內地各省,尤其是勞務輸出大省勞工的遷移。而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勞力難以照看的孩子,將變為新的留守兒童。因此,經濟復蘇帶來的必然后果是留守兒童數量的又一次大幅增加。

      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留守兒童中,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占大多數。這正是一個人發育最快的階段,也是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們相比,留守兒童沒有父母作為學習的榜樣,也沒有父母規范他們的行為。因此,留守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具體的表現在學習方面、品德方面和情感方面。

      1 學習方面

      對比與父母雙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失去了從父母身上學習的機會。在他們本應繼承父母勤奮、上進、不畏困難這些美德的時候,留守兒童卻由于缺乏管教而養成了逃學,不完成家庭作業,頂撞老師的不良習慣。根據四川省婦聯2005年的調研結果,農村中14周歲的留守兒童在校率僅88%,在初中輟學學生中,留守學生所占比例較高。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60.4%(眉山市)和91%(遂寧市),成績優良的只有6%(遂寧市)。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成為流失學生中的新群體。

      在留守兒童暴露出的不良學習習慣的表面現象下,更應該被看清的是這些壞習慣形成的原因。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留守兒童失去父母管教,完全依賴自己的自覺性。這種管教的普遍缺失在任何社會中都是不正常的。因此,留守的現狀決定了留守兒童很難養成良好的習慣。

      2 品德方面

      相比學習上的問題,留守兒童在品德上的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有的甚至還沒有記事就被父母留在家里。因此,留守兒童沒有機會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在童年接受好的道德品德教育。一般來講,一個擁有父母雙親的孩子在接觸社會之前,已經耳濡目染而接受了父母的說教。而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往往容易在較小的年紀便在繁雜的社會中失足。就算長大后有機會受到來自老師的品德教育,也很難改變已經形成的畸形的道德觀念。

      國務院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于2007組織的一項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專項調研顯示,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正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指出,全國留守兒童中33%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5年以上,

      60%―70%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只能回家一次。研究還指出,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外出的已超過半數,其中與隔輩人生活的占26%,與其他監護人生活的占16%,還有一些年齡偏大的兒童是單獨留守,身邊沒有任何監護人。而且,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中,5歲以下的兒童占了27%,他們的父母中有近20%是在孩子1歲前外出。

      數據表明,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沒有監護人,或監護人每年只能見面幾天。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上的壞習慣。他們在品德上的墮落觸目驚心。根據共青團湖南省委在2006年6月1日發表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抽煙的比例在留守兒童中占27.7%,而且抽煙時間早。甚至有的留守女生從一年級就學會了抽煙。該報告還指出,在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經常有課堂違紀行為的占13.7%,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的占28.9%,經常撒謊欺騙師長的占15.4%。這些比例都大大超過與他們同齡的正常兒童。廣州剛剛進行的三所監獄調查報告中顯示,八成犯罪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中絕大多數幼年留守農村無人看管。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品德問題值得全社會的關注。

      3 情感方面

      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感情方面沒有寄托。共青團湖南省委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中親情狀況指標一項有如下資料: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占26%,沒去過父母工作地的占65.3%,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的占23.3%,非常想念父母的占64.1%。在另外一項,社交能力指標中,留守兒童社交能力較差的占34.5%,好朋友數目較少的占35.8%。社交的數據明顯比正常兒童群體高出很多。數據說明,留守兒童在缺失父母親情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缺陷,最終導致在與同齡人的社會交際中受到阻力。留守兒童不善社交的具體表現有缺乏自信,孤僻,性格偏激,不愿與

      人接觸。更嚴重的是,若不加以疏導,這種負面的性格將會帶來更嚴重的心理危機,甚至是足以威脅他們自己和周圍人安全的心理疾病。

      三、可行的解決方案

      目前,隨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政府,基金會,慈善機構和社會人士各盡其責。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們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

      1 政府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總理曾在2007年“六一”前夕,專門看望了家住陜西省興平市西吳鎮的一位留守兒童楊賽克。總理認真地察看了他的作業本,并詢問了他的學習狀況。此外,政府多次組織制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實施方案,并力爭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在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只要把這些切實可行的工作繼續下去,政府會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處理好。

      2 學校

      由于留守兒童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學校承擔著管教同時撫育他們的最關鍵的一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學校都為留守兒童們創建出了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

      鑒于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學校應該為他們在固定時間召開特別代表會,交流問題或表彰優秀。同時,學校應該給留守兒童更多機會擔當責任。擔當責任,能激起留守兒童的責任心和主人公意識。有了學校的配合,留守兒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對社會。

      3 社會

      留守兒童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親情的疏遠,留守兒童很容易對自我能力的認知產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幫助,為這些孩子重新梳理陽光自信,熱情開朗的健康心理狀態。社會關愛的作用在于,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缺失,讓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 久久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国产精品第1页|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AV|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欧|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