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篇大學日語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是:重在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這段表述充分說明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重要性。
21世紀以來,國內日語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日語教學研究也隨之有了長足的進展。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以往的教學體系明顯不適應當代大學日語教學,原因在于大學日語教學呈現(xiàn)以下特點:第一,大學日語教學覆蓋面越來越大。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近1000所院校開設英語專業(yè)。英語專業(yè)在第二外語的設置上首選日語,不僅如此,非英語專業(yè)甚至非語言類專業(yè)也設置大學日語。第二,大學日語教學對象和層次多樣化。過去,大學日語教學主要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現(xiàn)在已逐步擴大到非英語專業(yè);授課對象不僅是本科學生,已逐步擴大到非英語碩士生和博士生。第三,大學日語師資隊伍規(guī)模越來越大。隨著英語專業(yè)開設覆蓋面的逐步擴大、非英語專業(yè)開設大學日語不斷增多以及授課對象和層次的多樣化,大學日語師資隊伍也隨之迅速發(fā)展壯大,人數也逐步增多。但另一方面,大學日語教育存在的問題也不可低估:第一,高校大學日語教學定位與《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規(guī)定的目標的矛盾:各高校根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專業(yè)定位、特色定位和服務面向定位制定或修訂各自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明確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和培養(yǎng)目標。因此,大學日語教學的定位與《課程要求》就存在一些差距。第二,高校大學日語課時壓縮與實現(xiàn)《課程要求》目標的矛盾。各高校在制定或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由于總學時的限制,為確保專業(yè)課程學時和實踐課程學時,大幅度壓縮大學外語課程教學學時,使教學時數不斷減少。第三,高校大學日語教學多樣化與教學組織的矛盾。大學日語教學面臨教學層次多樣化、教學對象多樣化、學期設置不同和學時壓縮等諸多問題,從而形成了教學多樣化與教學組織的矛盾。
2建構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的堅持原則
2008年出版的《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把“教學目的”改成了“教學性質和目標”即:大學日語是高等教育外語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不同層次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日語完成各種任務,同時增強學生積極參加中日交流的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修改后的大綱更注重語言表達、交際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要堅持以下幾點原則:第一,高關聯(lián)性原則。構建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是在同一教學目標下制定的通過多種途徑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第二,完整性原則。全新的大學日語教學體系,是將各種教學模塊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其宗旨是要將教學內容分層次、多方位傳遞給學習者,并由學習者將所學內容以另一種形式反饋給教師的教學體系。第三,興趣性原則。作為外語學科,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要使學習者感興趣。第四,可選擇性原則。各高校可根據客觀條件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任意選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人性化需求進行選擇。第五,可管理性原則。授課教師應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必要管理。
3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構建要素
3.1課堂教學、紙質教材和紙質作業(yè)
課堂教學、紙質教材和紙質作業(yè)等傳統(tǒng)教學形式仍然是一種值得保留但需要加以改進的教學方式,教師由過去的主體角色轉變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回答者”、“評價者”,從而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轉變。
3.2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特征。日語教學中引入該技術,能為日語教學注入全新活力,架起與日語學習者間的認知橋梁。現(xiàn)代網絡即網絡教學系統(tǒng),其優(yōu)勢在于:第一,與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相比,開發(fā)網絡教學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第二,通過網絡教學,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日語水平,選擇學習進度,進行練習,隨時查閱相關資料。第三,人性化的學習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更高效,靈活的索引和目錄功能使授課重點突出。第四,網絡教學可縮短師生的距離,使學生可以廣泛參與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實現(xiàn)教學互動。多媒體教學的意義在于有利于科學準確地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以及自主學習、反復學習。移動終端技術是指裝有教學系統(tǒng),并且可以上網的平板電腦和用途較廣且使用頻率更高的安卓系統(tǒng)下的智能手機。
3.3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
微課,在大幅度壓縮大學外語課程教學學時、教學時數不斷減少的形勢下,較好的解決辦法是將重點和難點以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并布置作業(yè)考察學習效果。慕課,將慕課引入大學日語教學,一方面參加相關培訓,熟悉CamtasiaStudio錄屏式軟件。另一方面,建立慕課團隊,由教學團隊、技術團隊、服務團隊三部分組成,以精品課的形式呈現(xiàn),力求在短時間內達到直觀有效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在大學日語課程中引入翻轉課堂,要分課前、課上和課下三部分完成。課前:重建課前學習環(huán)境。課上:教師根據集中反饋的情況,解決問題。課下:利用前文所述的平臺,與學生互動,解決提出的問題,對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并補充。
4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的建構
該體系以信息技術為主線,融合于傳統(tǒng)教學體系中,即,在教學形式上: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在教材上:紙質教材+電子教材。在教學方法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現(xiàn)代教學方法。在自主學習上:紙質材料+網上材料。在教學設施上:教室+自由空間。在時間上:規(guī)定時間+自由時間。在臨近測試上:紙質測試+網絡學習進度檢查和電子測試。構建全新立體式大學日語教學體系,不僅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大學日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各高校的大學日語教學能夠根據各自的定位不同(目標)、層次不同(對象)、設置不同(學時)、特色不同(側重)、要求不同(程度)實現(xiàn)其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規(guī)格和課程設置等要素之間的匹配度、對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達成的支持度和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需要的吻合度,滿足教學需要、學生個性需求和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