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漢字教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字母:AaBbCcDdEeFfGg
ㄚㄅㄝㄘㄝㄉㄝㄜㄝㄈㄍㄝ
HhIiJjKkLlMmNn
ㄏㄚㄧㄐㄧㄝㄎㄝㄝㄌㄝㄇㄋㄝ
OoPpQqRrSsTt
ㄛㄆㄝㄑㄧㄡㄚㄦㄝㄙㄊㄝ
UuVvWwXxYyZz
ㄨ萬ㄝㄨㄚㄒㄧㄧㄚㄗㄝ
V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這就是“字母表”的全部內容。
任何文字的字母都有它的字母名稱。同樣是用拉丁字母,英語字母有英語字母的名稱,就是A[ei]B[bi]C[si]D[di]E[i]F[εf]G[]……那一套。法文呢,它的字母名稱是:A[a]B[bε]C[sε]D[dε]E[ε,]F[εf]G[]……。法文字母有附加符號,如çéêè,é比e舌位高而靠前,就是國際音標的[e],èê比é舌位低些,相當于[ε],但是在詞典中不管上面的附加符號,只依abcdefg的次序排序。
漢語拼音字母應當有自己的名稱。咱們管它叫做“漢語拼音字母”,而不叫“英文字母”,雖然字母形式一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研究組縱覽全球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國文字,各有各的字母名稱。(參見周有光《文字改革概論》第三章附錄[3]各國拉丁字母名稱比較表,含20種語文字母名稱。)漢語拼音方案字母根據各個字母的發音,參照各國字母的名稱,定下了如上的名稱。這本來是極為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因為字母表盡管各國的名稱不同,但它的字母順序是全球一致的。這就使全世界的文獻排序有了統一的標準。這在現代生活中,是極為必要的。漢語拼音有自己的字母名稱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是考慮得不錯的。
漢語拼音字母名稱,元音以其本音為字母名稱;輔音如不加上一個元音就聽不清楚,所以參照拉丁文的讀音,做了個別調整:jkqr大體參照英語字母的讀法,讀做jiε,kε,qiu,ar(拉丁文字母無j;k如按拉丁文讀做ka,則易同ha混;q如讀ku,則與漢語聲母相差太遠;r如讀εr,容易與εl混.)。另外,n為了避免同l混,讀做nε;w為拉丁文所原無,y的拉丁字母讀音參照希臘文的Υυ讀做ypsilon,我們當聲母用,就把它們讀做wa、ya;還有拉丁文的z,參照希臘文的Ζζzeta讀做zεt,我們也按多數輔音的辦法,后加一個ε。以上字母讀音,也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文字字母相同或相近,在設計時,應該說,是既體現了漢語的特點,也跟國際習慣相適應的。26個字母,為了便于記憶,還把它按照漢語詩詞格律,編成四句,前兩句各七個字,后兩句各六個字,句末押韻:
abêcêdêeêfgê,haijiêkêêlêmnê.
opêqiu,arêstê;uvêwa,xiyazê.
這樣一來,n讀成nê,也押韻了,符合中國口訣的民族形式.并且又給它譜了一首《字母歌》。兒童唱唱歌兒就把字母名稱和順序給記住了。
這本是個好辦法,可是,過去教漢語拼音往往不注意這個,總是一開始就教6個單元音韻母和四個聲調,然后教其他聲韻母和整體認讀的音節。上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臺教學漢語拼音,也是這樣個教法。我曾建議先教《字母歌》,欄目主持人(也是電視中的教學者)說,教材不是這樣編的,要最后才教《字母歌》。也許這是他們的教學經驗,我不敢說自己一定對,也就不好堅持了。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歷史繼承性。現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句法結構的基本格式“主—謂”和“動—賓”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天”“地”“山”“水”“生”“死”“上”“下”這些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蟄伏”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天地之間”“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式仍然非常能產。就連作為現代漢語一般詞匯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詞匯。
從這一特點出發,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教材的選文,如果說現代文應當多選優秀時文,那么文言文則應當多選傳統名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精神境界,領悟孔孟的莊重與熱烈、老莊的智慧與灑脫、墨家的思辯與求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鑒賞和屬對練習。屬對是一種充分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身、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
作為漢語書面符號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與漢語少形態變化、多同音詞的特點有關。表意文字的根本特點是字形有意義。從符號的編碼系統來說,漢字符號是多碼的。它不僅有音碼、義碼,而且有形碼。符號的編碼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給人的刺激和聯想就越多;同時,掌握的難度也越大。漢字的多碼性至少決定了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初學難,另一方面是對于漢語書面語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心理學家佩維奧于1969年提出了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腦中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加工系統:一個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加工系統,另一個是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意象系統專門表征和加工非語言的物體和事件,它由相互具有聯想關系的意象表征組成;而言語系統表征和加工言語信息,由相互聯系的言語表征組成。雙重編碼理論的重要原則是:可通過同時用視覺和語言的形式呈現信息來增強信息的回憶與識別。語言的本質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系統,是通過發聲和聽覺來傳遞信息的。記錄這一音、義結合系統的文字使語言能夠通過視覺符號來傳遞信息。拼音文字能夠比較真實地還原所記錄語言的聲音,雖然是視覺符號,但實際上仍然是一種變化的聲音符號,本質上仍然是聽覺的符號。漢字的字形幾乎是直接和字義發生聯系的,本身就能成為一套系統,由于不直接和字音發生聯系,使得這套獨特的漢字符號系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視覺符號系統。這套視覺符號系統與音、義結合的聽覺系統連接,就形成了獨特的漢字系統。漢字的這兩套系統準確地契合了佩維奧的雙重編碼理論,如果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突出視覺的、表象的因素,加上適合的言語的表征,即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技術,就能更好地促進對漢字的學習和記憶。
(二)認知負荷理論的要求
Sweller等人提出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為人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當某種知識(或圖式)含有多種相互作用的元素時,這些知識將加重認知負荷,此時就需要通過外部認知或者關聯認知來促進知識的學習。漢字能力包含了形、音、義三個方面,且漢字字形包含了諸如筆畫、筆順、結構等內部因素,這三個因素內部又包括諸如相交、相離及上下、左右等關系。這些因素使得漢字的認知過程占用了較多的工作記憶容量,此時就必須調整漢字的呈現方式以促進漢字的學習。根據認知負荷理論,漢字的學習可以通過使用多媒介(多感覺通路)呈現形式等多種方法來設法規避工作記憶的有限性,而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技術恰是一種能夠調動多感覺通路的最恰當的方法。
二、對外漢字教學中多媒體的具體應用
漢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要讓學生建立形、音、義之間的聯系,即知道某個漢字是什么意思(建立形、義之間的聯系)、怎么讀(建立形、音之間的聯系)、怎么寫(記住字形)。根據上述雙重編碼理論,漢字實質上是視覺符號和言語符號的統一;又由于漢字本身的內部認知因素太多,就必須調動其他的外部因素等來促進漢字教學,多媒體恰好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一)多媒體展示
漢字的方法展示是漢字教學的第一步,是建立漢字形、音、義聯系的開始。展示漢字時,不僅要呈現字形、字音,還要呈現字義,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這兩個通道來加強記憶。在展示階段應以靜態展示為主,盡量在一個版面內展示漢字的字形和聲音,結合實物提示字義。因為在用多媒體展示時,空間和時間接近,調用雙通道能夠促進記憶。作為智力技能學習的第一步,展示的作用在于讓學習者辨別漢字的內部構造,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而其作為動作技能的開始,同樣是認知漢字的字形。例如:展示“花”時要同時出現字形、圖像、拼音,還要加上讀音。展示字形可采用靜態分解,例如將“花”字拆分成“艸”和“化”進行展示。
(二)多媒體輔助漢字教學的方法
漢字的教學包括字音的教學、字義的教學和字形的教學。一般的漢字或者入門階段的漢字讀音可以采用直接領讀、展示拼音的方式讓學生認讀。對于形聲字,可以借助聲符的幫助,讓學生掌握字音。例如:一般情況下,在初級階段就會學“從”字,之后才會接觸到“叢”字,因此,在字音的教學中就可以將“從”顯示為不同的顏色以提示字音。此外,還可以通過已學漢字中的聲符來幫助記憶新字的音,例如:“花”字學習得比較早,而“化”或“華”稍后才接觸,學習時可將“花”字同時顯現并將“化”變換顏色以提示字音。這樣,新字字音不僅是聲音的單一通道,而且有了用于提示聲音的舊字的視覺符號的刺激,兩種編碼同時發揮作用。字義教學的情況比較復雜,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實物圖片、動畫等方式進行,因為漢字本身是表意的文字,可以通過還原漢字造字時的理據、漢字演變等方式予以呈現。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古人造字時的原生語境(原始情境),從追溯漢字字源入手,對漢字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揭示其形體結構的內在機理,建立形、音、義的有機聯系,從而完成漢字的識記。例如:“羊”的字義教學就可以采用原生語境再現的方式,用圖片分別展示“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體的字體演變過程,聯系羊的形象進行教學。字形教學是漢字教學最大的難點,漢語難學通常指的是漢字字形的難認、難記、難寫。通過多媒體來講解漢字是突破難點的一條便捷的道路。講解漢字是對作為智力技能的漢字能力進行辦事規則的講述以及作為動作技能的漢字技能進行動作的分解。對漢字字形能力的掌握不是從筆畫到部件、到漢字的建構過程,而是一個從整字到部件、到筆畫的分解過程。通過多媒體技術顯示拆分的部件,能夠初步建立部件聯結的意識。例如:對于“美”字的字形教學,可將“美”先拆分成“羊”和“大”,“大”再拆分成“一”和“人”。對于一些形聲字最好依據聲旁和形旁的類別進行拆分,這樣能起到提示意義類屬和聲音的作用,而且還能了解其結構,例如:“花”字拆分成形旁“艸”字和聲旁“化”,引導學生認識部件之間的聯系,建立漢字的結構意識。這種逐步分解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漢字書寫這種動作技能的基本規則,建立起各部分之間的聯結,為見字自動拆分打下基礎。獨體字,特別是常用獨體字是對外漢語教學初期建立字感的重點。因為留學生對漢字的字形缺乏感性認識,沒有筆畫概念,分不清字與字之間的細微差別。結構簡單、筆畫數少、意義清晰的獨體字恰能擔當這個重任。多媒體圖示法能夠很好地展示筆畫、意義,例如:在展示“口”字時,可同時顯示“口”的圖片,同時展示“口”字的筆畫順序。不少初級階段的學生將“口”寫成一個不規則的“”,原因就是沒有筆畫意識。通過上述筆畫的拆分,學生就能初步了解漢字的筆畫。筆順一直是對外漢字教學的難點。筆順是關系到漢字正確書寫、美觀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漢字能力的基礎。傳統的黑板板書筆順主要靠兩種方法,一種是按照筆順在不同位置線性地分別疊加筆畫,最后形成漢字,是一種分步驟展示;還有一種是在同一位置分步書寫漢字,最后形成一個漢字。前一種方法可以清晰地顯示筆順,但難以樹立漢字結構意識;后一種方法便于建立結構意識,但難以顯示筆順。動畫技術出現以后,漢字的筆順就能在同一位置上分步呈現,不僅能暫停,讓學習者仔細思考,還可以反復地觀看。
中圖分類號:H1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22-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40049);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一般項目(SKQNYB11005)
作者簡介:雷黎明(1978―),甘肅通渭人,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研究。
詞匯教學是古代漢語教學的重點之一,歷來受到古代漢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古代漢語詞匯以單音詞為主,而一個單音詞一般由一個漢字記錄,這種密切而特殊的字詞關系使得古代漢語詞匯教學中對古文字的引入和滲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徑。具體說來,引入古文字形體,分析其構形理據進行詞匯教學,其重要作用主要有:
一、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
漢語詞匯中的單義詞數量很小,絕大多數是多義詞,而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并非同時出現,是在詞義發展變化過程中逐漸引申、派生出來的。在多義詞詞義的引申、派生過程中,有一個詞義是其他詞義引申的起點,是維系整個詞義系統的樞紐,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源;其他詞義都是在這個本義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詞的引申義,是詞義系統的流。在詞匯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演變成了一大難點。而引入相應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構形理據則成了突破這一難點的有效途徑。
如“糞”在典籍中的詞義主要有:(1)掃除。《左傳?昭公三年》:“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之上。”《說文》:“糞,棄除也。”(2)屎,大便。《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正字通?米部》:“糞者,屎之別名。”(3)肥料。《文選?張衡〈東京賦〉》:“卻走馬以糞車,何惜與飛兔。”“糞車”即運糞肥的車子。(4)施肥,使肥沃。《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廣雅?釋詁四》:“糞,饒也。”在現代漢語詞義系統中,“屎,大便”義是它的常見義,而其他詞義的使用頻率較低。這四個詞義到底哪個是它的本義,彼此間又有怎樣的一個詞義源流脈絡呢?“糞”的繁簡形體都難以反映其本義,而“糞”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點構成,會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掃除穢物(用三點表示)之意;或又簡省帚作■(合一九五六),亦會用雙手持■(箕)棄除穢物之意。可見“掃除”義是“糞”的本義,由此再引申出棄除之物“屎,大便”義,繼而引申出“肥料”及“施肥,使肥沃”義,如此分析則“掃除――屎,大便――肥料――施肥,使肥沃”的詞義派生源流一目了然。
再如多義詞“年”,典籍中的詞義主要有:(1)谷物成熟。《書?多士》:“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孔安國《傳》:“有豐年于此洛邑。”(2)時間單位,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詩?豳風?東山》:“自我不見,于今三年。”(3)年紀,歲數。《左傳?襄公九年》:“晉侯以公晏于河上,問公年。”“問公年”即詢問公之年紀。(4)歲月,泛指時間。《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李善注:“傅武仲《與荊文姜書》曰:‘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時間單位”并非“年”的本義,但在現代漢語詞義系統中卻成了“年”的常見詞義。由于漢字形體的演變,我們已很難從“年”的楷書形體探究其本義了,而如果引入其古文字形體,則其詞義的源流演變路徑就較為清晰了。“年”甲骨文作■(合二八二四九),從禾、從人,以人載負禾谷表示谷物豐收之意;金文繼承甲骨文形體作■(舀鼎),或于人上增一橫為飾而成千形作■(番君召鼎);戰國文字從人、從千形“年”字并存,如■(陶文)、■(楚簡文),而從千形“年”字為《說文》篆文所本,《說文》:“■,谷熟也。從禾,千聲。”可見“谷物成熟”是“年”的本義,《合》二八二一九:“辛巳受年。”谷物一般一年成熟一次,因而引申出年歲義。《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刑《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再由“年歲”義引申出“年紀,歲數”“歲月,泛指時間”等其他詞義。如此,則“年”的上述四個詞義之間的源流關系就較為清晰了:谷物成熟――時間單位――年紀,歲數――歲月,泛指時間。
漢字特殊的表意性使得漢字形體,特別是古文字形體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記錄的語詞的詞義,因而在古代漢語詞匯教學中,充分引入相應的古文字形體來探求詞義的引申路徑,將是傳統訓詁學中“形訓”方法的成功實踐,也將會極大地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
二、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古今詞義的差異
“時代在發展,詞義也就在不斷變化。”[1]在漢語詞匯系統中,有一部分詞的古義和今義是不同的,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也成了古代漢語詞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實際教學中,引入記錄相關詞語的古文字形體,分析它們的構形理據,則會有效地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這些詞表義范疇的古今差異。
如詞語“足”,表示人體器官古今有所不同。在現代漢語中,“足”一般為“腳”所代替,只在特定組合,如“足療”“足球”等中出現,指人體踝骨以下的部分。“足”的這一詞義出現較早。《左傳?昭公七年》:“孟之足不良,能行。”《韓非子?外儲說》:“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說文》:“足,人之足也,在下。”然“足”還用來表示人體下肢的總稱。《六書故?人九》:“足,自股脛而下通謂之足,上象髁,下象跖。”可見上古“足”所指人體器官范圍大、小不同,而演變至今則僅用來表示人之腳。為讓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足”的這種古今詞義差異,可引入其古文字字形。古文字“足”與“疋”本一字,都為象形字,只因取象角度不同而分化。甲骨文作■(合二三六二三),金文作■(■師),正象人體下肢及腳之形。金文中出現了■(申簋)形,上部為口形,當為俯視人體腿部所得之形。楊樹達:“股脛跟全部為足,足從者,象脛股周圍之形。人體脛股在上,跟在下,依人所視,象脛股之當在上層,象跟之止當在下層。然文字之象形,但有平面,無立體,故止能以上止下表示也。”[2] (P.82 )可見古文字字形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足”的古今詞義差異。
再如常用詞“走”,其所表示的詞義古今是有差異的。在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一般用來表示步行,兩互向前邁進;而在古代漢語詞匯系統中則表示跑義。詞義經過了從“跑”到“步行”的古今演變。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走”的跑義,可以引入它的古文字形體,“走”字金文作■(休盤),從夭、從止,而“夭”字甲骨文已見,作■(合二七九三九),金文作■(夭觚),“象人搖擺雙臂奔走之形,為走之初文。”[3] (P.755 )“走”上“夭”的形體非常形象地體現了其奔跑義。
漢語詞匯系統表義的歷時差異與詞匯的演變一樣,貫穿古今,而且表現在詞義范圍、輕重及褒貶色彩等諸多方面,但是不論如何,總會在這些語詞的記錄載體上留下蛛絲馬跡,特別是在形體演變劇烈的古文字階段,這種印跡更為清晰。要讓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相關古文字字形的引入非常重要。
注釋:
①括弧中為甲骨文字形出處,“合一八一八一”表示該字形出自《甲骨文合集》第一八一八一片,下同。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提高識字效率。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現在將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創設識字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況且單純的識字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內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表演、繪畫、音樂、掛圖等),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識字,不斷創新探索識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還可以結合兒歌激發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如:“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泡、飽、跑、抱、袍、炮”用兒歌來認識這六個字,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趣味性,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撥,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時,先畫成圖畫,然后引導學生把圖片與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狀,然后出示漢字,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再將教材對應的圖和字用線連接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 。
二、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靈活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教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并把識字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
1. 歸類識字法
從漢字的構字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教學時,如果能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有利于提高識記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如教學“柏、、枝、材”等形聲字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這些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同時,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想一想還認識那些帶有“木”字旁的字,并進行交流。
2. 編故事識字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會“字時,我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在云上走,原來他會氣功。”
3. 猜字謎識字法
把生字編成謎語,讓學生在猜字謎中學習生字,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如:“六十天——朋”、 “一口咬斷牛尾巴——告”.
4. 近、反義詞識字法
積累近、反義詞識記生字。如教學“美麗——漂亮”、“前——后”時,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動作,學生拿出卡片“后”,邊讀字邊向后退。近、反義詞一個帶一個串連記憶。
5.編順口溜、口訣、兒歌識字法
教學中,我把一個個枯燥乏味的漢字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等。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識字和創造性識字。如記憶“喝”和“渴”時,學生就能自編順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6.多媒體演示識字法
CAI課件形象、生動、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文字學習的興趣。我通過課件演示教懂、教活,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活。學生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識字軟件觀看生字的筆畫、筆順等,同時跟隨教學軟件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教生字“升”時,計算機生動地演示上升過程,學生更容易記住字形與字義。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有很多識字方法,如:比較法、折字法、熟字改筆畫法等。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科學、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才更有利于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鞏固識字效果,分享識字樂趣。
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根據熟字換偏旁這類方法,讓學生用加減法識記生字。如:“級”和“極”、“驚”與“景”等,通過對比記憶,學生不僅能較快掌握新字,而且還能在對比中與以往的熟字多次見面,進一步鞏固了舊字,體會識字成功的樂趣。
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樂意識字,拓寬識字渠道。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表達與交流的過程,語言的正確表達才能使學生有效掌握教學內容。教師用準確、生動、富于啟發性的普通話表達出來,把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學生只有聽懂和理解了教師所講內容才能進行互動交流,掌握所學知識。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語言不規范(如用方言授課)、表達不清楚,學生聽不懂,就有可能起到誤導學生的作用。而且因為雙語班學生漢語水平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語速、語調,必要時還要有一些肢體語言,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的正確含義。
二、板書設計力求簡潔、字體清晰
板書可以強化記憶并體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知識體系,現在雖然普及多媒體教學,但是系統性、條理性的板書必不可少,沒有板書學生對關鍵詞印象不深,導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失誤,
生物論文
《生物教學論文:雙語教學中生物語言表達能力的對策》。如學生把“光合作用”寫成“光和作用”;把“應激性”寫成“應急性”;把“自養型”寫成“自氧型”;等等。出現知識性錯誤難以正確表達語言文字的正確含義。而且,板書的漢字應該規范、清晰,還要具有系統性條理性,有助于學生做課堂筆記,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另外,板書不能出現用符號代替文字、或者用不恰當的簡縮化學式。
三、運用生物術語授課,舉例說明加以理解
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專業術語,如“蒸騰作用”“呼吸作用”“滲透作用”等等,但是由于語言不通造成的嚴重影響,雙語班學生對于一些生物專用術語不能正確閱讀和理解,無法進行正確的表達與交流,常常出現口語、俗語的現象,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使用專業術語,當然也可以采用代替語言的圖片、視頻、甚至動作、表情等來表達,以助于學生理解專業術語。這樣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指導學生閱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中的語言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一是指導課前預習對知識初步理解;二是課堂上指導學生對概念、一些重點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話的閱讀加深理解;三是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書籍。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也能提高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
一、農村學生在書寫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大部分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只要自己的考試成績好,書寫稍差一些無所謂。學生寫作業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對字的規范和工整度根本不顧,考慮的是如何最快地完成作業,而不是字的好壞。
(二)執筆姿勢錯誤,坐姿不正確。通過調查發現,我校80%學生在主觀上是喜歡寫字的,但書寫姿勢和執筆方法合格率卻不到50%。主要表現在“三個一”大都不到位:握筆離筆尖太近;胸部緊貼著桌邊;頭偏向左側;眼睛離本子太近。
(三)漢字書寫不規范。在長期的寫字教學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書寫時,不能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漢字的重心不穩,筆畫不規范,不能做到“橫平豎直,大小勻稱”,寫出的漢字不工整美觀。
(四)書寫正確率低,錯別字多,文面不美觀。字體歪歪斜斜的,“龍飛鳳舞”的,讓人難以辨認,提筆忘字,錯別字成堆。尤其是語文考試中,古詩詞名句的填空,學生的出錯率高得驚人。另外,書寫時隨意涂改,痕跡斑斑,甚至是千瘡百孔,導致卷面臟亂差,不能達到干凈、整潔、美觀的要求。
二、書寫問題的成因
(一)教師書寫示范的隨意化。教師能寫一手好字,并有一定的書法造詣,這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書寫應當是學生的楷模。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現實是大部分教師的基本功不夠扎實,書寫的示范性不強,他們大都書寫不規范隨意,板書字跡七扭八歪,橫不成行,豎不成列,很難起到示范作用。
(二)寫字教學上的形式化。社會和學校對漢字規范書寫要求不高,忽視了書寫教育,造成漢字書寫不規范。教師對書寫認識不到位,甚至認為規范漢字書寫,只是語文老師的事,其它科目的老師大多數對漢字書寫漠不關心,對作業書寫的要求不嚴,一定程度上放縱了學生的書寫。這些因素導致學校的寫字教學處于形式化的境地。
(三)寫字教學的邊緣化。就家庭而言,由于學生多是農村的,在鄉下沒有好的書寫環境,家長不重視或不懂指導,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就學校而言,由于缺乏專門的書法教師,學生的寫字得不到正規的、規范的練習與有效的指導。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沒有真正落實寫字課,寫字課被數理化等學科擠占,導致寫字課變成可有可無的邊緣學科。
(四)寫字教學的功利化。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校、教師及家長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學校沒有走出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誤區,多數學校注重的仍是知識的傳授和升學率的高低,寫字教育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語文老師也沒有寫字教學的相關要求,語文教師不能長期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寫字,導致寫字教學一直處于功利化的境地。
(五)寫字教學評價虛無化。學生的書寫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考評內容,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學校忽視了學生寫字能力的評價。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基本上字寫好壞無關緊要,對成績的影響不大。學生書寫的好與壞,沒有硬性的評價指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教師指導學生練字的積極性。
三、提高學生書寫能力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寫字教學的目的和意義。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寫字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感、培養審美能力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學生寫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進學識修養。因此必須繼續強調-中小學生寫好漢字的重要性。
(二)教師做好示范,堅持上好寫字課。要想讓學生把字寫好,教師首先必須把字寫好,努力提高書寫水平,隨時給姿勢不正確的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寫字課教學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并保持一定的書寫速度。堅持正確的寫字姿勢,重視基本筆畫練習,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書寫認真仔細,規范整潔。
(三)各門課程齊抓共管,重視寫字教學。加強寫字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是所有老師的共同任務。應在教學中明確對學生寫字的要求,要特別重視學生日常寫字的規范性,各科作業都應要求書寫規范、認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筆就是練字”。全體教師都應以正確、認真的書寫做學生的表率,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四)學校創設良好的漢字書寫環境。學校應重視寫字課的教學,培養、配備書法教師。教師應設計生動活潑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要針對不同學段、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書寫狀況加強指導,通過示范、比較、觀摩、展示等各種方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加強寫字教學的趣味性,增強成功感。學校應組織學生開展寫字、書法的課余活動,提高書寫能力。
(五)完善寫字教學評價機制,促進漢字書寫。學校領導要重視寫字教學,要把寫字教學評價納入學生語文學業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范疇。勤于積累過程性資料,積累寫字教學方面的優秀教學設計、展示活動方案、優秀書法作品、寫字教學論文、寫字評價記分冊、成功教學案例等資料,加強個案研究,對在寫字教學中表現好的班級進行詳細的研究,形成自我經驗和成果,及時進行分析、總結、展示和交流,并積極推廣。通過教學評價,逐步規范學生的漢字書寫,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此文為2014年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J].教育部政報,2002,(6).
[2]蘇士澍.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教育刻不容緩[EB/OL].news.163.com/09/0308/14/53T1H75A000136K8.html,2009-03-08.
寫字特色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為確保寫字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成立了以馬愛武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教導主任、骨干老師為成員的寫字工作領導小組。為確保寫字工作取得實效,我們研究制定了《寫字教學工作三年總體規劃》、《寫字教育工作要求》、《寫字教育考核細則》等管理機制,加強寫字教學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寫字工作在我校得到了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 打造墨香校園,激發寫字興趣
為營造良好的寫字氛圍,打造墨香校園,幾年來,我校投人大量資金用于寫字硬軟件的建設,每班配置了電子白板和作品展示欄。學校積極開展了“五名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將名書法家、名書法作品張貼于學校的櫥窗走廊上。步人大廳,“工工整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醒目標語,時時提醒著每一位學生寫好字,每一位老師育好人。漫步樓道,一幅幅精美的師生書法作品、親子共寫作品映入眼簾,踏進書法工作室,同學們在臨摹臺上揮毫潑墨。在散發墨香的氛圍中,學生受到良好熏陶。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專業素養
推進寫字特色建設,隊伍建設是保障。我校連續幾年聘請市書法協會專家來校為教師作書法基本功專題指導,給每位老師配備了筆、墨、紙、新型魔術米字格等練字工具和材料,要求教師每日練字,不斷加強教師自基本功訓練。選送骨干教師參加市區級寫字基本功培訓,開展各項教師基本功比賽活動。通過幾年努力,學校逐步形成了一支學力深厚、專業過硬的教師梯隊。
四. 落實寫字課程,加強寫字教學
學校開齊開足寫字課,選派教學能力強,寫字基本功過硬的教師擔任寫字課的教學工作。為提高寫字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們重點練好“教學指導功”,通過幾年的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看、練、評、賞”的課堂教學模式,著重在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愛寫字。二是教給學生寫字的方法、技巧,使每個學生都會寫字。三是訓練學生練字,做到“三會”、“三心”、“三常”:一會用眼,細心觀摩,經常觀察;二會用腦,專心研究,經常思考;三會用手,耐心不茍,經常練字。堅持提高寫字技巧與審美教育、品性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專注、耐心和頑強的意志力。同時,加強語文學科課和寫字課的整合,將知識融會貫通。學校要求各科老師齊抓共管,規范書寫漢字,讓學生養成“提筆即練字”的學習習慣。
五.開張豐富活動,注重提高實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古詩是那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種子,被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銘刻在心中膾灸人口的名詩佳句,奠定了學生較為厚實的人文底蘊。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詩教學不僅可以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現代教育的內容,彌補現代教育的不足;還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更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實現現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發展。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為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品味,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起到發展學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無聲的滋潤與熏染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因此開展名著閱讀詩詞誦讀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浸潤學生的心靈勢在必行。一個真正的社會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養深厚的人。新的語文課標告訴我們: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培養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的教學目標,也是語文教師理所應當的重要的工作任務。
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中的古詩《回鄉偶書》時就力求對學生教學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導入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
請學生回顧一年級上冊學過的《靜夜思》,由“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單地體會李白的思鄉之情,簡單介紹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中國文壇群星璀璨,再由與李白同時代的好朋友,也以詩文名聞天下的賀知章。這樣學生對“賀知章”這個作者就有了比較立體的認識。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的結構美和形態美
請學生觀察“我會寫”的生字的間架結構,思考怎樣才能把詩中“音”“客”“何”三個字寫漂亮。學生觀察后與老師同學交流,老師再在田字格中一邊講解字的間架結構,一邊端正地板書三個漢字,然后請學生描寫、臨摹三個漢字,最后用展示臺展示一部分學生的作業,并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字寫得漂亮,寫得不美的字與寫得的字的差異在哪里。這是語文老師教學生學寫漢字的一個最平常的過程,但我在這個過程中注重了學生對漢字的結構美和形態美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對漢字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
三、理解詩歌,引導學生體會“落葉歸根”的民族文化情懷
(1)介紹賀知章的家鄉在浙江蕭山,他三十六歲考中乙未科狀元,進京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歲時告老還鄉,當朝太子率百官為他餞行,八旬老翁,榮歸故里。引導學生在這樣的認知下去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讀自悟,還能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
(2)在理解“鄉音無改鬢毛衰”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八十多歲的賀知章回到故鄉,哪些東西沒變,哪些東西變了,盡量把學生的思維打開,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比如,山水沒變,房屋樹木沒變……這樣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時,也體會到作者回到故鄉時對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學生理解第二句詩時,引導學生思考:小孩子們不認識賀知章,賀知章認識他們嗎?在故鄉賀知章有相識的或熟悉的故人嗎?引導學生去體會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故鄉對于賀知章這個老人來說雖然山水依舊,但舊相識,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沒有了,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生疏的地方。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理解賀知章“老大回”的孤獨而傷感的情懷。
(4)老師總結性介紹:中國地域廣大,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但其中又有許多杰出的人要離開故鄉去求學、做官、經商,他們往往一去就是幾年,幾十年,音訊難通。親人們思念這些游子,游子們也思念親人,思念故鄉。學生討論交流:賀知章八十多歲了為什么要千里迢迢,風塵仆仆地回故鄉?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體會中華民族思念故鄉,渴望落葉歸根的情結。
四、指導朗讀、吟誦,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音韻美,體會中華民族依戀故鄉的情結
(1)提問:五十年未歸的賀知章是帶著什么心情回歸故里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們很容易領悟到賀知章是帶著喜悅激動地心情會故鄉的,指導學生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好第一句詩。
(2)問:詩中哪一行表現了詩人對家鄉一往情深,可回到故鄉的懷抱時,自己卻不再是那個年輕的游子了,這時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導學生用感傷的語調讀第二行詩。
(3)老師引導:賀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親切又生疏的故鄉,發現兒時伙伴不見了,老朋友們也不在了,只有他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還在人生,他高興,他孤獨,他傷感,請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三、四行詩。
五、拓展吟誦,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賀知章回歸故鄉的復雜心情
(1)出示《回鄉偶書》第二首詩:“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引導學生傷感的語調吟誦這首詩,體會作者復雜的心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針對詩歌內容極力對學生進行本民族審美意識、文化情懷的熏陶,學生在我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對學習這首詩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盡管只是二年級的學生,一節課后,他們不僅能主動背誦兩首《回鄉偶書》,而且還吟誦得很有味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提高識字效率。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現在將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創設識字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況且單純的識字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內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表演、繪畫、音樂、掛圖等),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識字,不斷創新探索識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還可以結合兒歌激發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如:“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泡、飽、跑、抱、袍、炮”用兒歌來認識這六個字,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趣味性,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撥,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時,先畫成圖畫,然后引導學生把圖片與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狀,然后出示漢字,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再將教材對應的圖和字用線連接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
二、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靈活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教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并把識字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
1.歸類識字法
從漢字的構字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教學時,如果能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有利于提高識記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如教學“柏、、枝、材”等形聲字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這些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同時,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想一想還認識那些帶有“木”字旁的字,并進行交流。
2.編故事識字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會“字時,我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在云上走,原來他會氣功。”
3.猜字謎識字法
把生字編成謎語,讓學生在猜字謎中學習生字,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如:“六十天——朋”、“一口咬斷牛尾巴——告”.
4.近、反義詞識字法
積累近、反義詞識記生字。如教學“美麗——漂亮”、“前——后”時,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動作,學生拿出卡片“后”,邊讀字邊向后退。近、反義詞一個帶一個串連記憶。
5.編順口溜、口訣、兒歌識字法
教學中,我把一個個枯燥乏味的漢字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等。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識字和創造性識字。如記憶“喝”和“渴”時,學生就能自編順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6.多媒體演示識字法
CAI課件形象、生動、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文字學習的興趣。我通過課件演示教懂、教活,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活。學生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識字軟件觀看生字的筆畫、筆順等,同時跟隨教學軟件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教生字“升”時,計算機生動地演示上升過程,學生更容易記住字形與字義。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有很多識字方法,如:比較法、折字法、熟字改筆畫法等。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科學、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才更有利于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鞏固識字效果,分享識字樂趣。
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根據熟字換偏旁這類方法,讓學生用加減法識記生字。如:“級”和“極”、“驚”與“景”等,通過對比記憶,學生不僅能較快掌握新字,而且還能在對比中與以往的熟字多次見面,進一步鞏固了舊字,體會識字成功的樂趣。
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樂意識字,拓寬識字渠道。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況且單純的識字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內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表演、繪畫、音樂、掛圖等),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識字,不斷創新探索識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還可以結合兒歌激發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如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泡、飽、跑、抱、袍、炮”用兒歌來認識這六個字,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趣味性,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撥,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時,先畫成圖畫,然后引導學生把圖片與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狀,然后出示漢字,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再將教材對應的圖和字用線連接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 。
二、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靈活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低年級學生應該“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教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并把識字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
1. 歸類識字法
從漢字的構字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教學時,如果能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有利于提高識記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如教學“柏、、枝、材”等形聲字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這些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同時,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想一想還認識那些帶有“木”字旁的字,并進行交流。
2. 編故事識字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會“字時,我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在云上走,原來他會氣功。”
3. 猜字謎識字法
把生字編成謎語,讓學生在猜字謎中學習生字,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如:“六十天――朋”、 “一口咬斷牛尾巴――告”.
4. 近、反義詞識字法
積累近、反義詞識記生字。如教學“美麗――漂亮”、“前――后”時,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動作,學生拿出卡片“后”,邊讀字邊向后退。近、反義詞一個帶一個串連記憶。
5.編順口溜、口訣、兒歌識字法
教學中,我把一個個枯燥乏味的漢字編成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等。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識字和創造性識字。如記憶“喝”和“渴”時,學生就能自編順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三、鞏固識字效果,分享識字樂趣。
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根據熟字換偏旁這類方法,讓學生用加減法識記生字。如:“級”和“極”、“驚”與“景”等,通過對比記憶,學生不僅能較快掌握新字,而且還能在對比中與以往的熟字多次見面,進一步鞏固了舊字,體會識字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