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漢字演變的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知識與能力 知道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過程;了解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懷素、趙孟等書法家及其書法作品。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漢字的演變過程,總結漢字字形與功能的發展趨勢,一定程度上習得在具體歷史事物、事件中進行規律性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國漢字與書法的魅力,體會中華文化之美。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講授法,在課件中展示了漢字的不同字體以及書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幾年過去后再次看到這段教學設計時,筆者總覺得它過于平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立意很高,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中卻很難達成這一目標,知識還是這些知識,但缺少了文化的靈動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歷史知識其實是湍流不息的歷史長河呢?歷史教學設計也就無法一勞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斷被發掘,重大歷史知識也在不斷豐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報》以及其他一些媒體都報道了一則《浙江發現中國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報道中稱“史學界普遍認同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距今5000多年,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這樣一個新鮮出爐的考古發現在教科書中是無法及時體現的,同時在教學中如果還在運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的材料又顯得過于陳舊。對比之下,我決定選擇介紹最新的考古發現,相信這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漢字不是突然之間在某一地產生的,它是中國古人生存經歷的體現,它一定是經歷了醞釀、積淀、產生、發展、成熟、嬗變的過程。今天我們無法為了講解漢字的起源而長篇累牘地介紹原始人的生活狀態,但是一個考古發現卻可以啟迪學生,歷史的源頭真的很長,它需要被今人不斷地發現。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漢字逐漸演變成了交際符號,但是漢字的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是無法忽視的。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意理解不透徹,很多文字、詞語都無法準確領會其含義,這對文言文的學習極為不利。將漢字的演變規律及文化內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從漢字文化的角度出發,理解文字的本質,進而理解文言文的含義,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效率。
一、漢字的字形演變對文言文教學的幫助
通過對漢字字形演變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區別文言文中漢字的古今含義。漢字從創始到現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經過多次的演變,在不斷的演變中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很難通過變化后的漢字理解其古代的含義及想要表達的信息,從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通過對字意的反復背誦記憶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使文言文的學習變得十分枯燥,使漢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
在現代的漢字結構中,很多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漢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這就使得現代人很難通過漢字的字形理解其表達的意思。以漢字“生”為例,生的本意是“萬物復蘇,草木生長”的意思,大多以“生”為部首的字都與“生長”有關。比如,“產”的繁體字為“b”,其表達的意思就是“生長”,但是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b”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現代人很難通過字形來理解其真實含義[1]。
一些漢字的部首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使現代人無法通過對字形的觀察,領會其原始意義,從而影響其組成漢字的意義。比如,在學習中經常接觸到“書頁”的“頁”,在現代漢語中大多數人只知道其與書搭配的含義,卻不知道它在古代漢語中的原始意義?!绊摗钡姆斌w寫法為“”,追溯到甲骨文,其字體形態表現的是人體,這是用整體映襯局部的形象表達方式,以身體形象映襯頭部特征?,F代一些與頭部特征有關的字仍以“頁”為部首,比如“頸”、“項”、“領”等都是指脖子。還有一個經常被人們誤解的“顏”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顏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顏”字的原始意義與頭有關,“顏”字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人兩眉之間的位置,這就是現代漢語中將“顏面”二字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漢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義卻存在很大的差別,如果從漢字形體的原始形態來對其進行對比、研究,會發現相同部首的字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以“耳刀”旁為例,在漢字的結構中我們可以發現,“耳刀”可以在漢字的左邊也可以在漢字的右邊,左右位置的不同就會導致漢字含義存在差別?!岸丁痹谧筮吰渥钤嫉臐h字形態是“阜”字,“耳刀”在右邊其最原始的形態是“邑”字?!案贰痹诠糯鷿h語中的含義是“土山”,“邑”在古代漢語中的含義是“城鎮”,這就使得由它們組成的字含義差別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與山體有關,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與城市有關。
二、漢字造字法對文言文教學的幫助
古人在造字過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主要包括六種造字方法,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和象形[2]。通過對造字法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對漢字構造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漢字的含義。接下來將舉幾個例子分析造字法對文字含義的理解。
會意字中是將兩個或多個獨體字,根據意思之間的相互關系合成一個字,將這些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個“人”和一個“木”組成,意為人靠在樹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發展中拓展了單純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級階層或者植物、建筑的庇護下,保護弱小的意思,比如當代漢語中的“休戰”、“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夠從字形結構上就可以理解其含義,通過對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漢字古今含義的差別。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時期,“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是腳趾朝上的左腳,下部是腳趾朝下的右腳[3]。古代中的“步”與現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別,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腳各邁一步,相對于古代來說,現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這也是“步”字結構的依據。學生在學習《勸學》時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現代的一步。教師通過對“步”字象形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漢字的古今含義,解決學生對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記錄語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為現代人對文言文的理解帶來了很多困難。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義,還具有表達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義,這就使得在閱讀文言文時,很難確定其具體表達的意思。這就需要學生根據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語境具體分析,比如“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中的“距”字,現代漢語意思中是“距離”的意思,但是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為“把守”,學生通過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達的意思。
形聲字在我國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其他造字法比較,略有不同,形聲字既有表音的聲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時,有些字的聲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纓”字,“纓”的絞絲旁表示繩子,“嬰”表示讀音。在古代“纓”指帽子上的帶子,其含義的來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會在孩子的脖子上掛上長命鎖等飾物以求平安,所以剛出生的孩子稱之為“嬰兒”,這也是“嬰”表聲的含義。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沒有或者無法用具體形象來進行描繪時,就采用一種能夠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比如“上”、“下”,這兩個字是用“一”進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時“兇”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險。指事字可以分為獨體指事字、合體指事字和變體指事字。獨體指事字是指形體上沒有出現變更,只是用來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線條符號來對抽象的事物進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體指事字是指當已有的符號或者文字不能夠準確表達抽象概念時,在原有的抽象符號或者文字形象上通過添加線條來引出概念,將成文的文字與不成文的符號組合而成的文字就稱為合體指事字,比如“元”、“中”等。變體指事字是指為了能夠準確地表示抽象事物,將成形的文字形象進行變化從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過變化為人們展現另一層概念,通常變體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進行位置變化。比如,“幻”“世”等。
三、漢字的文化內涵對文言文教學的幫助
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很多演變歷程都與民間風俗有關。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時并沒有“筷子”這個詞,而是在漢字演變過程中,由于風俗的忌諱而演變過來的[4]。古代行船中忌諱說“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為了避諱,行船人將“箸”稱之為“快”,后來逐漸演變成為“筷子”。
一些漢字在現代漢語表達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義卻有很大的區別。比如“侵”、“伐”,在現代漢語中都表示戰爭、侵略,但是在古代中,這兩個字卻有本質的區別?!扒帧笔侵钢苯忧址杆麌I土,不需要正當的理由,具有貶義的色彩[5]?!胺ァ蓖菐в心康男缘恼饔懀枰趹馉幥埃裙紝Ψ降淖镄?,然后以正當的名義展開戰爭,用于褒義。了解了兩字的區別,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將伐顓臾”。
古人往往將自然作為崇拜對象,特別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事物,古人會將其視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涉及的“社稷”一詞,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6]。土神和谷神都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所以人們視它們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為國家,主要是因為土地和糧食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在二者兼備的情況下,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綜上所述,文字的演變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含義。文字演變的引入為枯燥、困難的文言文學習注入了新的學習元素,使學生在對文字探究的過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學習興趣,打破了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從而使文言文的學習更加輕松,同時也為我國文字的文化傳承提供了合適的契機。
參考文獻:
[1]蔡紅林,何平.漢字的演變規律及文化對高中文言文漢字教學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8):218,221.
[2]賀群.形體學視閾下的漢字演變研究[J].語言與翻譯(漢文版),2010(4):49-53.
[3]彭萬勇.對外漢字字源教學法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09.
關鍵詞: 《文字學概要》;漢字形體演變;繼承;批判;發展;創新;商榷
Key words: "Summary of Literature";evolution of characters form;inheritance;critique;development;innovation;discuss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223-02
0引言
初讀裘錫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深感受益匪淺。這部文字學著作總結了舊小學和二十世紀以來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蓋了裘先生三十年來古文字研究和漢字學研究的體會,確實是一部關于漢字的通論性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一部非常適用的教材。它全面討論了有關漢字的性質、形成、發展、演變、結構、假借、分化、合并、形音義關系、整理和簡化等問題。內容充實,資料豐富,分析深入,論證嚴謹,見解深刻,方法科學,對漢字學的研究和教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形體,是指構形(形體結構所反映的造字意圖)、筆道形態(筆畫形態)、書寫體勢(運筆規則)三個方面的綜合。這三者的變化是相關的。就漢字演變形成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不同字體,對這些字體產生的時代及其原因,自晉代以來就有許多書法家作過討論。不過,流傳的說法只是推測,有的是輾轉的傳說,不一定符合實際的情況。至于《說文》中的“古文、籀文”,歷代書法家或小學家都視為最古的字,更是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清末以來,由于甲骨金文的大規模發現,人們對“古文、籀文”乃至篆、隸、真、草的認識提高了很多。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和《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見《觀堂集林》),明確提出戰國時東土西土存在用字的不統一現象,對傳統把“古籀”視為一體的觀念是一大突破。本世紀以來的文字學著作,幾乎都討論到字體問題。近四十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專門討論字體的專著,如鄭誦先執筆的《各種書體源流淺說》(1962)和啟功的《古代字體論稿》(1964)。過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種書體的名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對于漢字演變的過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或流于概念化。漢字古文字階段的形體演變,大多數的文字學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們習慣上按照書體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隸書,然后楷書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
如圖所示:甲骨文 金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隸書 楷書
這種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漢字演變的原因和動力,也并不完全符合漢字演變的實際過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用第四、第五兩個章節分別對漢字演變的過程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其研究過程和結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礎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1繼承
對先秦古文字的發展階段,以官方正式字體為主干,過去人們人為地劃分六個階段: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漢之際的古隸,又稱秦隸――過渡字體)隸書、楷書――今文字。裘先生繼承了自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中的講法,按時代和地域劃分階段,將先秦古文字分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國文字等四個部分。
我們先以分析甲骨文為例來說明這樣做非常有道理。
1.1 甲骨文又稱卜辭、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鍥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內容都是商代王室貴族在祭祀、征伐、田獵、收成、疾病、氣候、出入等方面進行占卜活動的記錄。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主要出現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間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見到的甲骨文有4000余單字,已經識讀的字約有1000個以上,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當時的語言。這表明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漢字的最早源頭,而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階段。并且裘先生在《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應該已經不是非文字的圖形,而是原始文字了?!币驗檫@些單個出現在用作禮器的陶尊邊緣之上,無疑是東方民族的一些氏族的族徽,就這點來說,它已經具備了形音義的要素。而這些陶尊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
1.2 甲骨文以下特點:①以象形、象意為主,形聲字在其中占的部分很小。②其與圖畫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但也有不少字依然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③形體結構沒有完全定型化,其中存在不少同字異構現象。④正反沒有差別。⑤筆畫可多可少。⑥偏旁位置可移易。⑦可更換意義相近的義符。⑧可添加義符或聲符。⑨筆畫方折,線條瘦直。
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體的源頭這都是疑問,實際上甲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并非當時日用文字的主體,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主流字體的分支,不宜看作后世字體的直接源頭。當時的主流字體是什么樣現在已經不得而知,所以權且用朝代名稱來代指,以免發生誤解。所以,依次類推,用朝代名稱來指代文字的發展階段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裘先生參照繼承了唐蘭先生的劃分正體現了這一理性的分析。這樣,既反映了商、西周春秋、戰國之間時代上的差異,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國之間的空間差異,構成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的立體系統,這是比較科學的。
1.3 我們以分析“秦系文字、六國文字”的命名來說明其分類的科學性秦統一中國推行“書同文”政策的結果是實現漢字在當時的標準化、規范化。許慎在《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彼^“史籀大篆”,研究者大多認可即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的結論。
但是籀文(大篆)只是秦國文字的一種風格,它是否具有承前啟后的字體階段作用目前尚無法證明,僅僅依據許慎所說的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就把它置于金文和小篆之間,似不可靠,然而實際上小篆本身是否漢字發展的一個階段還是問題,用它來證明大篆的合法地位頗為勉強。而且,如果大篆能夠代表戰國時期(周宣王以后)的社會字體,那六國文字又該置于何種境地,它們跟大篆以及前后時代的文字關系又該如何定論呢?戰國時期文字風格如同其社會內部多種多樣,就秦國而言,《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本土鶉淖肿陨矶?,其字體也多有異同,很難說用哪一種字體來代表那個時代。就文字階段來說,裘先生的稱法“秦系文字、六國文字”還是科學的。
2批判
裘先生把過去視為一體的“金文”按其斷代分別歸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戰國文字之中,糾正了籠統地把金文當作遲于甲骨文的文字的習慣看法。
2.1 漢字總體書寫風格包括社會風格(字體)和個人風格(書體)兩種。各種風格有的具有歷時替換性,有的具有共時并存性。金文又稱鐘鼎文、銅器銘文等,是古代鑄(少數是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兩周盛行在銅器上鑄文,兩周的古文字留傳下來的,也以金文為最多。所以,討論兩周的古文字,當然以金文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兩周的金文。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金文只是在兩周存在,而當時代交替更迭后,這種文字即刻消亡或者被下一種文字所替代。
2.2 甲骨文是用刀在龜甲或者獸骨上刻,而金文是在青銅器上鑄刻,所以甲骨文多用筆細長瘦硬,多為直筆,少有圓筆,即使是轉彎之處也是硬角,有些本應填實的肥筆,也只能刻成輪廓,或改用其它線條代替。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號性增強,注重字形美化。這兩種文字的鑄刻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形制特點的差異,但是這種差別是非本質的。不能以兩種文字的書寫載體的差別武斷的斷定孰先孰后。
2.3 青銅器文字按其性質分為族徽文字和記事文字,商代青銅器銘文多為族徽文字,其時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銘文通常才三五個字,少者僅一字,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時期才出現較長的銘文,從時間上看,殷商金文與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時并存的。不能因為較長篇的甲骨文多出現在殷商早期,而較長篇的金文卻出現在殷商晚期而斷定甲骨文早而金文遲。
裘先生此舉,對于研究文字發展過程中,透過歷時和共時的現象去發現現象背后的本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3發展
對于隸變以后的文字,裘先生從簡帛文字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出隸書中的古隸發源于戰國晚期秦系文字的俗體,八分和章草則是西漢宣帝時期前后分別由古隸的正體和俗體發展而成的文字,從而糾正了一些不合實際的傳說。
3.1 從考古發現的秦系文字資料來看,戰國晚期是隸書形成的時期。因為秦國文字雖和戰國時代其他國家的文字相比顯得比較保守,但是秦國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時候,為了書寫的方便也在不斷破壞、改造正體的字形,由此產生的秦國文字的俗體,就是隸書形成的基礎。
3.2 裘先生以字形構造和書體兩個方面說明了漢代隸書的發展,而且在古人對于八分和章草產生時代的分析的基礎上,以馬王堆帛書、鳳凰山木牘、敦煌居延竹簡、銅器以及石刻上的文字考釋得出八分和章草則是西漢宣帝時期前后分別由古隸的正體和俗體發展而成的文字。
3.3 根據傳統習慣的觀點,人們認為隸書是由小篆發展而來的,但是從睡虎地秦簡不用小篆而且存在許多與小篆不同的字形就可以判斷的出來,小篆并非秦國的通用字體。小篆實際上是在秦統一后由個別專家在當時通用文字基礎上整理改寫而成的規范字體。但秦王朝的短命,并沒有使小篆得到真正的推行,只在少數象征皇權如“虎符”“權量”之類的特殊載體上使用過,而且這些小篆與許慎整理的《說文》小篆也不完全一致,綜上,所以不能簡單的認為隸書由小篆發展而來。
4創新
裘先生第一次論證了俗體字對書體演變的關鍵推動作用,揭示出漢字演變的內在原因和動力。
早在七十年代初,郭沫若曾經指出,“廣義的草書先于廣義的正書”,“草率化與規整化之間,辨證的互相影響?!边@種見解是很有啟發性的,但未受到學術界的注意,而裘先生正好證明了這個道理。
5商榷
5.1 小篆是不是自然演變而來的字體,有沒有繼續演變為新的字體。根據傳統習慣的觀點,人們認為隸書是由小篆發展而來的,但是小篆并非秦國的通用字體,小篆這種規范字體是否可以認為是在秦統一后具有一種正字法的性質??煞窀鶕∽男再|,斷定隸書并不是源于小篆。測查早期隸書,如西漢初年的馬王堆帛書、銀雀山竹簡等可以發現,其中許多字形直接源于睡虎地秦簡或者六國古文,并沒有經過小篆階段,能否說隸書與小篆是并存的,不存在傳承的關系。
5.2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國文字這種分類確實很有科學道理,但是,時代間的交叉字體的出現不免會給學習研究者帶來遺漏的現象,受李運富老師《漢字學》的啟發,認為這樣劃分似乎更為合理:
J古文
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戰國文字秦文字(古隸)漢代文字
K甲骨文 K金文K籀文 K小篆
(隸書)魏晉以后(楷書)
其中,戰國文字(六國文字)的品類有金文、石刻文字、璽印文字、貨幣文字、陶文、簡帛文字等,而秦國文字繼承春秋、西周的文字傳統;東方六國文字變化相對比較大。商代政治統一,文字使用地區比較集中;西周政治統一,所發現銅器大多數為周王朝貴族;所以這兩個時期文字形體比較統一。東周銅器屬于各諸侯國,開始時沿襲西周,后來形成各自的特色。這是一個西周到戰國的中間時期。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文字應用多,使用者由貴族擴散到民間,基于以上因素,戰國時期文字形體歧異多,俗體使用廣泛。從地理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把時間上互有重合的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分開各自成系統,也是考慮到了形體相對比較勻稱的緣故。因為六國字體多有異同,很難用哪一種字體來代表那個時代、壟斷一個階段。就字體來說,還是分別說比較清楚;就文字階段來說,還是統稱“戰國文字”為好。
總而言之,研讀了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關于“漢字形體演變”的兩章內容后,認識到字體不等于文字的發展階段,字體是群體的書寫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字體有的具有替換性,有的具有并存性,但很少有嚴格對應的傳承性。也體會了《文字學概要》一書充實的內容和豐富的字料,并在裘先生深入分析、嚴謹論證的基礎上,得到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再次學習了傳世文獻與地下出土文獻相結合的科學分析方法,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第1版,2004第10次印刷.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35-01
滿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過滿語通名成分表現出來的。但經轉寫后的滿源地名只記發音,不能兼顧含義。隨著滿語的逐漸消失,這些音節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滿語含義消失所帶來的這種語義空白隨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鍬擠⒁艫暮鶴痔畈埂U饈怯捎諍河鎦寫蟛糠趾鶴侄伎梢遠懶⒊紗蝕锏獎硪餑康模對那些已經脫離滿語環境的使用者來說,漢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達含義。由于此時用來轉寫地名的漢字并不能構成有意義的單詞,于是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實際意義的漢字來記錄地名,這種演變最直觀地表現為結構上的繁簡轉化。
一、譯字的繁簡
漢字與滿語文字不同,漢字的字體結構復雜,具有表意功能。漢字的繁簡主要表現在書寫單位的數量和書寫單位的交接變化兩方面。李運富在《漢字學新論》中針對漢字發展和現行簡化漢字提出了一套漢字分析的方法。根據這種分析方法可將漢字分為20種類型,涵蓋古今所有漢字。
李運富認為,漢字根據字體的不同可以分為獨體字4種和合體字16種。其中,獨體字是指“由一個構件組成,也就是零組合的漢字。構成獨體字的構件主要是象形構件,也有標志構件和代號構件,還有用借形變異方法創制的獨體字”[1]。合體字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的字”[1]。而合體字又可以再細分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從構件數量的角度說,獨體字簡于合體字。獨體字的繁簡以筆畫數量為判斷條件,筆畫多的為繁,筆畫少的為簡;合體字的繁簡以構件數量為判斷條件,構件數量多的為繁,構件數量少的為簡。由此可以對滿源地名的用字情況進行分析。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看到滿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簡程度上有簡字繁化和繁字簡化兩種趨勢。
需要強調的是,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增加偏旁是漢字分化的一種手段。通過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漢字含義,減少一詞多義的現象。這是同音字產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漢字發展過程中的演變,滿源地名用字的繁簡是由兩個或多個漢字對比之后產生的。這種繁簡演變與意義無關,是單純的字體上的演變。
二、簡字繁化的趨勢
簡字繁化是指在記錄同一個地名時,所用的幾個漢字發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構件數量隨著時間推移由少變多。其中,偏旁是漢字構件中一種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質上是增加了漢字的構件數量,從而起到使簡字繁化的作用。滿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簡字繁化。
例如,原約在黑龍江境內,現已消失的地名“喀薩里河”,在《輿圖》和《水道提綱》上都是以“喀薩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欽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記作“喀薩哩”?!袄铩笔橇x義合體字,由兩個構件組成?!傲ā笔且袅x合體字,由三個構件構成。從“里”到“哩”的演變表現了滿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趨勢。
又如原屬吉林境內,現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輿圖》),在《盛京通志》(1779)中記作“沾河”,在《嘉慶重修一統志》(1842)中記作“瞻河”?!罢肌睆牟窂目?,是義義合體字,共兩個構件,5畫?!罢础睆乃绰暎橇x音合體字,共三個構件,8畫?!罢啊睆哪空猜暎且袅x合體字,共兩個構件,13畫。從“占”到“沾”再到“瞻”,轉寫同一發音選用的漢字構件和筆劃由少變多,總體趨勢由簡入繁。
其他同屬由簡變繁趨勢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禮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額河(1812)等。
三、繁字簡化的趨勢
繁字簡化是簡字繁化的逆過程,是指在記錄同一個地名時,所用幾個漢字發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構件數量隨時間推移由多變少。
例如現流經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輿圖》上被記作“泥什哈河”。其中,“泥”從水尼音,是音義合體字,共三個構件,8畫。“尼”為會代合體字,共兩個構件,5畫。從“泥”演變成“尼”,簡省了原本的偏旁,構件和筆劃數量減少。這表現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過程中也存在繁字簡化的趨勢。
除了簡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簡化是通過改用結構更簡單的漢字實現的。例如《輿圖》和《水道提綱》中記錄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記作“穆欽河”。其中“禽”字在演變過程中變成了“欽”。通過分析漢字結構可知,“禽”是代代合體字,共三個構件,12畫。而演變后的“欽”字是義音合體字,共兩個構件,9畫。從“禽”演變到“欽”,構件數量和筆劃數量都在減少,體現出用字由從復雜向簡單演變的趨勢。
同樣表現為由繁入簡的演變趨勢的地名還包括:哈爾敏河(1760)――哈爾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禪(1779);溫德狠河(1760)――溫德赫恩河(1887)等。
滿源地名的繁簡轉化是漢字構形上的變化。無論是由簡變繁還是由繁入簡,都是結構上的演變并未涉及意義。即使有些演變后的漢字中包含表義構件,但這些表義構件標記的意義屬于漢字,與地名整體呈現出的含義無關,也就不能表現出地名含義上的發展趨勢。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教學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绷⒆阏n程理念精神,教師應把學生意志品格、興趣愛好、行為習慣融為一體,結合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優化小學生寫字策略,建構優質的寫字教學模式,提高寫字教學實效,培養小學生書寫技能,全面發展學生素養。
一、認識演變歷程,激發書寫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緊扣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寫字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寫字活動。首先,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漢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學生接觸漢字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發展歷史,了解它是如何從甲骨文發展到篆書、隸書,再到草書、行書、楷書這一系列演變歷程,使學生認識到漢字是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第二,結合漢字演變歷程,給學生講述古代和現代一些書法家如何勤練漢字書法的故事,促使學生情感獲得升華,有利于學生日后樂于參與書法活動。第三,結合漢字演變歷程,采用直觀立體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結構是如何演變的,如“休”字是一個人靠在一棵樹旁;很多漢字都是由象形字發展而來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屏幕加以演示,讓那些新穎有趣、活生生的生活事物演變成象形字,再演變到今天的漢字,學生自然而然被這些形象、具體的漢字演變吸引住,進而對漢字書寫產生極濃厚的興趣。第四,教師可以采取生動的游戲方式,把漢字演變與游戲方式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漢字的神奇,為進一步參與寫字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第五,講述漢字演變歷程,教師創造性地設計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從中進一步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情感。通過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演變歷程,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就會濃厚,對漢字的結構變化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書寫漢字的欲望。
二、強調示范作用,側重引導寫法
在校園建設中融入漢字文化,發揮漢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與人品、人格相關的字裝飾環境,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校在楹門的墻壁上設計了一面漢字文化墻,鐫刻著八個篆書字體的漢字“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每天早晨,學生們入校時,心中必誦讀這些字。由校門進入內部教學區,是一個個與這八個字相呼應的古代故事:黃香的盡孝之道;孔子拜師的尊師重教之禮;以及一諾千金的誠信無欺……學生們從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中進一步領悟了這八個字所傳遞的人生道理。
教師把學校環境作為課程資源,依據校園梁上故事和漢字文化墻的內容,進行了課程資源的整合、設計。教師把文化墻中的每一個漢字和與之對應的梁上故事組合在一起,引領學生首先針對漢字演變進行研究,然后讓學生在梁上故事中尋找與之對應的彩畫故事,讓漢字與傳統美德教育相映生輝。如在學習“廉”字時,學生自主學習了關于“廉”字的演變過程,并借助校楹門上齊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圖,進行了課外延伸學習,學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謙的詩歌,以及當代人民好公仆沈浩書記的真實事跡……通過身邊的資源以及課外延伸獲得的資料,學生深入解讀了中華美德“廉”。
■漢字教學與語文教學整合,讓漢字啟迪心智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引入漢字的字源進行識字教學,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并且提高了學生對漢字結構與意義的認知。如在教學“冊”字的時候,一位低年級語文教師巧妙引入了“冊”字的演變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冊”字的字義理解和字形記憶:在春秋戰國至魏晉時代,因為當時還沒有紙,人們只好把文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將刻好字的竹簡一根一根地穿連起來,就成了書。甲骨文和金文用幾條豎線表示竹簡,用橫向曲線表示把竹簡編串成冊的皮繩。后來演變成現在的“冊”字。
一位中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乞巧》的時候,利用漢字演變的過程,引導學生區分了詩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時出現的兩個同音形近字“宵”與“霄”。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個字的不同,隨即講解:“這兩個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義。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寶蓋頭古時候寫成門,表示光線昏暗,后來就引申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頭原本代表雨或雪,后來也引申為天空?!庇纱?,兩個一直是教學難點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動地被學生理解和記憶了。
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它以獨特的外形構成了人們傳達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種重要手段。此外,漢字還兼具藝術、審美等功能。從漢字的演變過程來看,漢字與圖形又有著十分微妙的關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漢字的圖形化在廣告招貼設計中應用的提升及其未來趨勢發展的展望,不僅有助于設計師們進一步探索漢字圖形化在廣告招貼中應用的表現方法,還能滿足人們視覺審美的情趣需求,使其更好地適應時展潮流。
一、漢字概念及其演變歷程
漢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時間最長并且最具造型美的藝術字形,在近幾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漢字演變出種類繁多的字體,如甲骨文、象形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難發現,漢字字體雖多,但大都缺少時代氣息,再加上“圖形化”視覺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漢字的視覺審美要求也變的更為苛刻。假如漢字依舊保持原有的結構形態,以過于緊密或散亂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覺空間里,很容易造成人們閱讀的疲倦感,人們因此無法迅速、準確的接收到廣告招貼中的信息。
二、圖形概論
圖形在早期的人類社會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傳播早于漢字。在廣告招貼設計中,圖形是基本的設計元素,是廣告招貼的視覺形式主體。圖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與人溝通的作用,也很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里,人們需要的信息語言是快速、直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圖形為主的廣告招貼設計作品,由于過度的追求抽象化和藝術化,因此只能局限在小眾的接受范圍。
三、漢字的圖形化在廣告招貼設計中的應用
正如現代學者所言,人類最初認識世界是從“形”開始的,漢字作為中國悠久文化歷史的載體,從早先的具象圖形演變到今天的抽象符號,凸顯出漢字自身結構有著視覺圖形的意義,例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有可能就與文字有關聯。
漢字圖形化的基本特征可分為特征一識別性,是指在廣告招貼設計中漢字元素的視覺辨別清晰度,它需要漢字的圖形化在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的同時還需要具有很強的識別性;特征二秩序性,即在廣告招貼設計中漢字要適當留有一定的空白,各個元素之間形成一種空間、虛實的對比,使人們的閱讀產生一定的秩序性;特征三規律性,是指設計師在將其應用到廣告招貼中時所遵循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簡而繁、由熟而生、由圖而文的人類基本視覺規律;特征四節奏性,比如漢字的大小、長短、形狀、距離、色彩、方向、位置、空間的統一變化;特征五獨特性,體現在設計師依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將廣告招貼的主題信息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招貼充滿趣味性和獨特性,從而吸引受眾。
通過對漢字圖形化在廣告招貼中應用的五個特征的分析,是否有人會說,這些特征都是為了使招貼變得更好看。事實上,人們所說的“好看”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信息傳達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是視覺上的美觀度。而漢字的圖形化在廣告招貼中的應用正好吻合了這兩層含義。它要求設計師以更為新穎的形式和巧妙的構思,對漢字字體內容做出詳細的規劃,將廣告招貼的信息親切自然地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1、編組
漢字本身的結構特征決定了它可拆分為點、線、面等抽象圖形進行重新組合和編排再設計。
2、透疊
所謂透疊,是指將漢字元素的大小、位置、顏色等用透疊的方式進行再設計。這種表現形式可以使廣告招貼的畫面信息建立起二維至多維的節奏變化。
3、正負空間的轉換
漢字除了人們熟知的正空間筆畫外,如果將漢字任意放大,就會有一些非常動人的形狀顯現出來,這些形狀是由筆畫的外輪廓和筆畫結構之間產生的留白,被認為是“負空間”。
想要漢字的負空間迅速的抓住人們的視線,其中一個方法是將負空間充分應用,使其成為人們似曾相識的某一個圖形;另一個方法是將漢字的負空間與實體元素的邊緣線共用。在正空間穩定的情況下合理的運用負空間,賦予負空間流動性,讓人們的視線在漢字筆畫所占的正空間與漢字筆畫之間產生的負空間中來回轉移,使正負空間相互依存,共生共在,這樣就會自然地形成了漢字正負空間的轉換。
1、營造虛實空間
在廣告招貼設計中,漢字與背景畫面也可以產生近實遠虛的效果。例如,當人們的視覺重心集中在漢字上的時候,背景畫面對人們來說就是虛的,也就是說漢字與背景畫面的虛實對比越突出,招貼畫面的虛實空間感就越強,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感受也就越刺激。
2、突破常規
對于廣告招貼設計中漢字的存在形式來說,設計師通常是在大小、結構、色彩的二維方面進行調整,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擺脫電腦的束縛,用一些特殊肌理的材質,如金屬、有機玻璃、石頭的、光影、甚至是液體,來突破漢字在廣告招貼設計中的常規形式的存在形式,使漢字具有生動、超質感的外形,讓整個廣告招貼設計看起來擁有更加生動的視覺表現力和視覺吸引力。
因此,漢字的圖形化設計成為提高視覺聚焦性的最有效方法,呈現獨特的圖形性,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大眾的青睞,在未來的廣告招貼設計里文字的圖形化應用必定會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風潮。
結語
漢字是東方文化的符號,其本身極具藝術性和表現力。我認為優秀的廣告招貼作品是有靈魂、有情感的,因為根據設計師自身的設計素養,在對漢字圖形化處理的過程中,會將個人的情緒自然地滲透到作品中,這樣形成的作品才能夠感染受眾,使受眾順理成章的接受招貼設計所要傳達的信息,從而對其產生深刻的印象。隨著人們品味的提升,隨著人們精神層面追求的提高,漢字的圖形化在廣告招貼設計中的表現目標追求越來越多,還需要設計師們不斷地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多媒體技術可將死板的方塊字形演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變成了有趣的形象。例如講授《口耳目》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12個象形字。在授課前,教師精心準備了課件,利用課件的動畫將象形字到簡體字的演變過程呈現給學生,引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學生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字。如教學象形字“分”時,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先出示一個簡筆畫“一把刀把西瓜分成兩半”然后逐漸變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現簡體字“分”,在這種情境體驗中,學生對“分”的造字過程一目了然,不僅把“分”的字型牢記于心,同時對祖國的漢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另外利用動畫情境,分析結構,運筆示范,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思維就會活躍,記憶也就深刻。
2、采用對比識字
由于漢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學當中采取對比教學尤為重要。很多漢字字形是可以拆開,加以拼組的。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筆畫和部首之后,經過對比,就可以較快掌握其它形狀相近的漢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鳥”至“雞”“鴨”“鵝”等。通過字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系起來,“讀、寫、義”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其形符表意,聲符表音。從形、音、義三者的統一上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馬”為例,在學生掌握了“馬”字后,再教“媽、嗎、碼、罵”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馬”這個部首,都讀ma,再進一步解釋字意。如講“媽”字,因為媽媽是女人,所以有個“女”字旁,“嗎”是說話時帶出的尾音,所以要加個“口”等。再通過引導學生多組詞,以強化記憶。
3、游戲鞏固識字
學生學過的字很快會忘記,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游戲,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樂學,喜歡學,有主動學習的意愿,能夠主動識字,快樂識字。學習了合體字后,設計了一個游戲“摘蘋果,找朋友”。把所學字的偏旁與部首分別寫在半個蘋果上,打亂貼于一棵蘋果樹上,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思考、判斷把偏旁和部首組成字,并讀準了,讀對了,就把“蘋果”送給他。這樣學生不僅學習情緒高漲,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快速思考、判斷的能力。
4、指導學生閱讀識字
所謂“閱讀識字”的方法,就是通過聽故事、說故事的途徑理解熟悉課文內容和語言,然后根據記憶(或跟隨老師或錄音),嘗試閱讀課文,在閱讀活動中和生字見面。通過一個階段多篇課文的閱讀,對一個個生字從陌生到熟悉,最后達到識字的目的?!伴喿x識字”主要是在剛入學兒童不識字或識字量很少的情況下,在“聽故事―講故事―讀故事―認漢字”等語言實踐活動中進行漢字教學的方法。其識字教學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聽后閱讀,利用無意記憶熟悉漢字。第二階段是利用有意記憶,分批強化識字。第三階段是先識后寫,逐步達到“三會”,那就是“會讀、會寫、會用”,同時開設擴展閱覽課。閱讀識字法遵循兒童的記憶規律,在學生“最容易遺忘”的時候“允許遺忘”,待遺忘率最高期過后再要求,將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結合起來進行識字,充分開發了兒童的識字潛能。
一、漢字發展演變題
例1 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觀察下圖,可以得出的準確認識是( )
A.楷體漢字形態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體漢字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識讀的刻畫符號
D.甲骨文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此題可以采用排除法作答。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故A選項表述錯誤;“飛舞飄逸”應為草書的特點,故排除B選項;甲骨文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文字,其文字圖形初步具備了當今漢字的某些特征,目前約有2500個甲骨文字被正確識別,故C選項中的甲骨文“不可識讀”表述錯誤。
答案 D
點撥 本題旨在考查同學們對歷史知識再認再現的能力。通過對甲骨文的特征的考查讓同學們了解漢字的淵源及古文字的特點。做此類選擇題時,應認真審題,通讀所有選項,全盤考慮,注意文字語言表述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先排除明顯錯誤的選項,后選擇最佳選項。
例2 漢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下圖所示“車”字形體演進的基本趨勢是( )
A. 逐漸形象化 B. 逐漸多樣化
C. 逐漸簡約化 D. 逐漸國際化
解析 從圖中所示“車”的字形來看,以上分別是“車”的甲骨文寫法、小篆的第一種寫法、小篆的第二種寫法、隸書寫法、草書寫法。圖中“車”字由繁體到簡體,字形由復雜到簡單,筆畫越來越少,由象形到示意,發展趨勢是逐漸簡約化、規范化,故只有C為正確答案。
答案 C
點撥 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同學們在答題時,應仔細觀察圖片,找出“車”字的形狀、結構、筆畫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分析歸納變化的特點,然后對照選項,排除干擾項,選擇正確項。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要熟練掌握有關漢字發展演變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仔細閱讀圖片,準確獲取圖中反映的信息。
二、書法字體結構題
例3 平滅六國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其中“書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種字體作為全國統一的官方書體( )
解析 仔細觀察各選項,可以發現選項A中的字體為小篆;選項B中的字體為楷書;選項C中的字體為行書;選項D中的字體為草書。而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文字為小篆,故選A。
答案 A
點撥 本題主要利用圖片考查書法演變的歷史進程及所反映的歷史階段特征。答題時同學們應注意題干中的幾個關鍵詞,如“秦始皇”、“書同文”,由此回憶秦朝時期全國使用的文字為“小篆”。同時,要認真觀察四幅圖片,分析其特征,了解其書寫的字體名稱,從而得出正確答案。高考還可能采用不同形式對其它字體進行考查,因此我們復習備考中應當能夠辨別不同字體的漢字,力爭掌握各種字體的結構、形狀、書寫特征。
例4 下表中的日文寫法主要仿自中國某種書法字體,唐代擅長這一書體的書法家是( )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懷素
解析 此題有三種解法。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創造的片假名和弘法大師采用漢字草書創造的平假名構成,材料中點出平假名,故受草書影響,選項中只有懷素是狂草名家;解法二:根據材料中的平假名字體判斷是模仿草書,這是本題考查的主要意圖;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生活在魏晉時期,并非唐朝,顏真卿和劉公權擅長楷體,故選D。
答案 D
點撥 本題利用圖表材料考查古代書法藝術和書法名家。我們必須了解并掌握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大家的基本資料,如其生活朝代、擅長書法字體、代表作等,所以踏踏實實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是高考取勝的前提。
三、書法特征探究題
例5 中國古代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些時代特點,如通過字體的書寫來表達自己追求的意境。下面這幅作品字體的特點是( )
A. 字形方整,筆畫平直穩重
B. 字形扁方,筆畫平穩舒展
C. 字形嚴謹,筆畫密集繁復
D. 字形多變,筆畫簡約流暢
解析 此圖為蘇軾的名作《黃州寒食詩帖》(部分)。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彼卧S三年,蘇軾被貶至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作《黃州寒食詩帖》。貼中用筆率意奔放,恣肆揮灑,有徐起漸快,嘎然而止的節奏,體現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可以明顯看出被貶謫黃州的悲憤情感,正體現了作者通過書法追求自己的意境的特點。宋人尚意,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喜歡通過書法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意境追求。
答案 D
點撥 此題利用圖文材料考查同學們賞析古代書法藝術作品的能力。對于古人的書法作品,我們應采取從局部到整體、從點到面的賞析方法。首先,我們要仔細觀察每一個漢字的書寫寫法,通過字體的結構、形狀辨別是何種字體。然后,從整體的角度觀察整幅圖片,把握字與字之間的間隔,正確識別作者的筆法、筆鋒,把握其變化,分析其規律,進而推斷作者內心世界的變化。
例6 書法以自由多樣的線條藝術表現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的是( )
解析 此題解答應分兩大步驟。第一步,仔細觀察圖片,正確判斷各選項的字體,A、B、C、D各選項的字體分別是行書、隸書、篆書和草書;第二步,調用所學知識,回顧各字體的特征。其中,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剛好符合題干中“自由多樣的線條藝術”、“寫意性”等特點,故正確答案應選D。
答案 D
點撥 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難度。題目要求我們在識別書法作品字體的基礎上,還應領悟各種字體的特征,了解其藝術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的時候,不能死記硬背,對知識點的闡述、分析與論證與識記更重要。而若要使我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則需要平時多練習、多思考。
A.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B.楷書、行書、草書、小篆
C.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D.行書、草書、小篆、隸書
3.“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边@首詩描述的是中國古代的一位書法家的創作情景。與這位書法家出現在同一朝代的是( )
A.孔子 B.杜甫
C.朱熹 D.顧炎武
4.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人說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一個奇跡。下列有關漢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漢字自誕生起就非常成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
對外漢語教學中,往往忽略對漢字的教學,有的培訓班干脆將漢字課省去。一是長期以來,漢字被認為是最難學的文字之一;二是漢字是表意文字,無法從字形直接拼讀,學生常常記不住漢字的讀音;三是在教學中,由于漢字筆畫及其組合較多,將漢字的音、形、義在學習者頭腦中結合又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這給學習者也帶來一些難度。筆者認為,對零起點學生進行漢字教學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1漢字教學的必要性
漢字是中華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漢語教學的堅實基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漢字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交流的核心。對外漢語教學從漢字學起,能使漢語學習變得更加容易。
1.1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學習者對語言表達方式已經形成,不存在語言啟蒙。從漢字學起,使得他們能把母語與漢字的意義聯系在一起。
1.2漢字是表意文字,每個漢字都有一個發音,在了解漢字的意義同時也學習了漢字的音,即進行了語言的學習。
1.3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看,可充分利用“觀光期”,提高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
“觀光期”是文化接受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學習者對目的語國家的一切感到新奇與興奮。而漢字經過幾千的發展演變,包含很深的文化因素,對零起點學生進行溯源講解漢字,便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初期進行漢字教學也可消除他們對漢字的神秘感,便于克服他們對漢字學習的畏難心理。
1.4“十里不同音”,漢語有七大方言區,每個方言區又有很多不同的方言。當漢語教學只注重語音教學,培養他們的普通話標準發音,若碰到方音很重,又不懂拼音的中國人,就無法進行交流。
2漢字教學的切入
對零起點學生的漢字教學,我們認為最好在教授一到兩星期的漢語拼音后,開始漢字教學。這樣,對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生,便于其和母語融合;而非拼音文字的學生,在掌握漢語拼音后,等于多了一種了解漢語的工具。
3漢字教學的技巧
3.1介紹漢字的起源,激發學習者興趣。讓學生了解漢字是怎樣一步步演變到今天的樣子的,漢字最初的形狀是怎樣來的,是怎樣表達意思的。漢字的造字法有7種,其中最直接表達意義的是象形字。從象形字入手介紹漢字起源,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
3.1.1先向學生呈現幾個漢字的甲骨文,讓學生猜一下這是什么字。學生會做出種種猜測,當然很可能猜得不對,這沒有關系,學生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之后,教師可以告訴他們是什么字。絕大部分的漢字字形已經有非常大的改變,和現在的簡體字差別巨大,將最初的甲骨文與簡體字進行比較,往往會引起學生的驚嘆,學生會覺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這個時候教師就應給他們呈現這個漢字的發展歷史,讓學生明白是怎樣一步步演變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3.1.2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我們可在黑板上寫下“男”的甲骨文,讓學生猜是什么漢字,然后告訴學生答案,學生會發現這兩個“男”字差別很大,這時教師再給學生展示“男”字是怎樣從象形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字形。緊接著,用同樣方法教授“女”字。由于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該詞經常出現,且較實用,加之“男、女”對稱詞同時出現,能促進學生記憶,也便于理解該詞的意義,加強對該音的學習。
3.1.3通過漢字演變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表意功能,讓學生通過最直接的視覺途徑明白字素的組合是如何表意的?!氨阮惡险x,以見指撝,武信是也?!睍庾质峭ㄟ^代表不同意義的字素組合來實現其表意功能的。如“好”,這個字是由一個“女”和一個“子”組成的。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表示一個新孩子的誕生,這是一件好事,讓人高興的事,好的意義就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徹底明白好的表意功能。
3.1.4介紹漢字起源。讓學生了解了漢字的起源,了解漢字包含的文化內涵,產生學習的興趣。每次教漢字時可選幾個合適的漢字讓學生猜一下,堅持一段時間,學生會對漢字的組合表意產生一定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講解一些常用部首的意思,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
3.2進行部件教學法。部件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部件教學可以讓學生明白漢字各部分的關系,也可以減少學生記憶的數量。在心理學研究中發現,人們對漢字的認知既有先整體后部分的加工,也有先部分后整體的加工。這兩種加工方式人們根據不同漢字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可以靈活利用。具體的做法是進行漢字的拆分練習和組合練習。
3.2.1漢字的拆分練習。漢字的這種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會影響漢字的學習,這里說的部分指的是部件而不是筆畫。漢字拆分練習就是讓學生把漢字拆分成幾個部件。如“請” 可以拆分成“讠”和“青”。做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到部分的角度來認識漢字,并能夠理解漢字的組成,正確地拆分漢字。
3.2.2漢字組合練習。漢字組合練習就是教師將漢字拆開,打亂順序,讓學生將其重新組合成字。如老師寫出“氵”和“工”,讓學生將其組合成字,這個很簡單,但是對于剛接觸漢字的學生來說,并不是異常簡單,也有些學生舉棋不定。漢字的各個部件出現的位置不是隨意的,有一定的規律,如“氵”、“亻”作構字部件時常位于最左側。
總之,對零起點學生進行漢字教學,側重點在于通過講解漢字的源起而引起他們的興趣,減輕他們的畏難情緒,激發起他們對漢語的學習動力,促進對漢語語音與漢字意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內部影印)
一、漢字的發展歷史
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而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文字體系,而在今后,它仍會伴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視覺因素以及審美要求等諸多方面因素的某一個或多個的變化而繼續演化發展。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形成淵源上有很強的象形因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舉薦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傳情的字體構成,幾乎可以說,漢字是物象符號化、語言圖像化的典范。而每一個漢字的造型也都是在幾千的發展中提煉出來的最恰當的那個“形體”,也可以說是被大眾所最為接受、最能準確地表達其意思的那個造型。在五千多年的演進歷程中,漢字字形不斷變化,形與意相互結合,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視覺心理、應用及審美的需求而不斷的發展,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具有高度符號化、圖像化的方塊字。[3]P214
所以我也可以這樣說,盡管在于文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漢字一直被研究,其實我們若把其神秘面紗簡化分析,漢字實際上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平面設計”。說它是“平面設計是因為漢字是出點畫構成的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是供書寫或類似方式處理的視覺信息符號。
二、現代藝術的概念
現代藝術設計可以說是一個包含萬物的范疇,所包含的范圍之廣,涉及學科數目之多都是空前的,它所包含建筑藝術、環境藝術、平面設計、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然而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同時“藝術設計”還是對過去“裝飾”概念的最好演繹,比如過去的室內裝飾系就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從更深層看,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國當代一批工藝美術界學者們對設計的認識。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經過不斷積累而認識到美之后,造物活動與美的創造就始終緊密聯系著。設計是為人造物的藝術,也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1]p70由此我認為審美觀念、造物行為和技術因素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并相互發生良性作用時才會形成設計藝術,一種有價值的設計。
三、漢字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1.漢字的視覺作用
而漢字這樣的“平面設計”在過去的歷史里的范疇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應該就是以漢字為裝飾對象的圖形藝術和書法藝術了,從它們的形式美感到欣賞價值,都是文字藝術上的典范,同時隨著現代人的創作和對美的追求,這些又在繼續的進一步發展,因而文字藝術在當代的設計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一個地位,不單單如此,優秀的文字設計在現代設計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漢字的構成形式決定了它是一種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有著其他設計元素、設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應,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在現代迅猛發展的社會文化形態、經濟活動方式、科學技術條件、大眾傳播媒介的推動下,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從世界其他國家吸取精華,并將之融合到強烈的民族個性之中,憑借其獨特的表情獲得強烈的視覺感染力。作為高度符號、色彩的視覺元素,漢字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達手段。
2.漢字的演變歷史對當今設計的影響
要說到漢字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影響,我想我們應從漢字的演變歷史說起,因為漢字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對現代設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從宏觀上來看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從它的現實作用上來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又可以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你會認為就當中的“形”字是對當代藝術設計有著影響的,其實不然,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文現代設計中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
例如說“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等等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這也是告訴我們文字中含有聲音的藝術,有人說聲音的藝術就是音樂,我不敢妄自否定這樣的觀點,但現在我至少能得出聲音的藝術在文字中同樣存在。進而讓我們想到當代藝術設計中融入“聲”的元素的優秀作品。
再說到“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巖石上或樹干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于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巖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動物、祖先……”等圖象。[3]P216
“形”對現代設計的影響那或許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管是什么領域的設計師都是在追求形式的美感,漢字造型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意味在當下設計中“中國風”的推進下顯得十分突出。漢字圖形裝飾特點主要是受民間造型藝術、傳統吉祥圖案等內容審美影響,為藝術設計創作提供了廣泛的優秀素材。從現代大量的成功力作中,我們不難看出“民藝”的蹤影。例如,北京2008奧運會會徽的“中國印”造型等等。
“象”則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叭?、月”等屬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静考妥诌€可以進行 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于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在很多人腦中總認為“象形”是我們祖先創造文字的最初的方法,而現代設計中的象形手法也是被我們大量運用的,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特別是應用于LOGO的設計上,比如聯通的LOGO,變是采“盤長”之形,然后又附之于連結、聯通之意,可謂精彩。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坝小边M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然而“數”的概念在現代設計中可能最多的就是表現在空間設計上,空間設計講求的從大范圍的有到小范圍的填充,始終在追求整體的統一與和諧。[2]p69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理”在我的理解上就是講求一個設計的“提煉”,我想最明顯就是我們的設計策劃上,設計策劃是啊現代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設計體系的創意、執行過程等許多大個概念及細枝末節的最重要的依據。一個好的設計永遠都是有非常具有創意和生命力的策劃所主導的。當今社會被經常作為話題的應該就是地產業了,它的政治、經濟因素我們撇開不談,就說一些優秀的地產推廣,在這樣一些成功的推廣中,你會發現它的所有的操盤手段、營銷模式、廣告策略等都是一跟主線出來的,那就是前期的策劃,那樣的策劃是極其凝練的,但隨之而來一大攬子的設計,這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理”。
四、結語
漢字作為一種文字語言,其發展演變和造型構成確實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字演化與當下我們的藝術設計的關系,其實與其說“關系”,倒不如說是對我們現代藝術設計的促進與推動。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延續中凝聚了中華民族無盡的智慧,是先人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漢字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才能獲得更為完整的體會和運用。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