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案例教學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學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獲得固定的原理、規則。它所解決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獲得這些知識。在教學與管理中,所面對的情境常常是獨一無二的,那么,需要學而得之的固定不變的規律和真理就為數有限了,而在信息時代,知識和理論又在不斷更新,學會面對新的情形,掌握處理新問題的技能與技巧,相比之下,就變得更為重要。
第二,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雖然他們不一定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一一羅列出來,但他逐漸學會了如何處理眾多的疑難問題。案例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做中學”的形式,它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干的,這些知識、才干在案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就成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原有的知識、能力加以整合。在金融專業課程中,都會遇到一些“結構性”不是很強的知識領域。因此,案例教學的出現,一方面展示了“結構性” 較差的那些問題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學轉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研究活動,通過師生間的相互探討,可以對案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
第三,通過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認知的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達、討論技能,增強其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討論與交流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使學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從而培養和提高分析解決各種經濟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調動學生運用金融學的理性思維參加討論,進行辯論,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反應力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增強其將來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第四,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情景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學習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學習者更快地適應工作情景的挑戰。教學中展示出來的書本世界畢竟與真實的世界有著不少的差距,生活世界是綜合的,而不是各學科彼此分立的;生活世界是問題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把一些真實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像一個成熟的、老練的金融者那樣去做出反應,也就給他們提供了像專家一樣去思維的實踐機會。這樣的案例沖出了現有學科的限制,打破了學科的藩籬,雖然它很少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無疑使他們逐漸習慣了教學實踐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期性,也就增強了應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本領。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體化,把他們置于一定的實際情景之中,學習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表現,增進其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也會恰當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金融專業案例教學往往是以現實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而且能以經濟生活中一些熱點問題,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枯燥生硬的苦差為其樂無窮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是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形式,案例教學重視實踐,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某些不足,不主張學生死記硬背所學的知識,更重視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中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準備完成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針對案例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查閱大量資料,這種教學形式迫使教學對象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否則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不能獲得好的成績。
(2)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力。案例教學不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迫使他們認真分析案例中完全和不完全的信息,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設計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3)鍛煉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案例教學對學生工作成績和能力的評價除了對學生書面報告評價以外,更重要是考察學生的演講、辯論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課時,學生通過演講和辯論把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發言的質量決定學生的成績。
(4)通過對來自于社會真實經濟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學對象產生真實感,從而產生對教學內容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自覺地融于教學活動中。過去的專業教學為什么總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原因之一就是教學內容遠離現實生活。教學對象沒有興趣參與教學之中。案例教學增加了教學對象參與教學的興趣和主動性。
(5)在評價方式上, 案例教學評價制度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全面的、多樣的評價體系。以一張考卷評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忽略平時的學習過程,造成很多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也能得到較好的成績;或有些學生為了得高分,只注重書本知識,死記硬背,導致高分低能,培養書呆性的人,缺乏社會的適應能力,缺乏創造力和個性化。對教育的效果評價,不單指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多寡為標準,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注重學習的過程,以平時學生參與討論表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 較為客觀合理的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1)R.Schankd的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模式
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趣的金融運行情景并同時設計一個成功模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與成功模式的不斷比較,從情景中體驗并獲得他們應該達到的目標。R.Schankd模式強調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對目標的
追求,學習的基本機制是“試誤”,通過實驗、失敗、仿效學習,最后提升達到目標的技能。
(2)J.Branford的拋錨式教學設計模式
拋錨式教學設計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并通過鑲嵌式教學與合作學習,引入和復習相關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模型,幫助學生親身體驗和完成從“識別目標”到“提出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里“錨”就是指某種類型的個案或問題情景,學習與教學都是圍繞“錨”進行的。
(3)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模式
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是指通過經驗性的學習獲得可利用的知識和可遷移的技能,在問題設計中致力于獲得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里的教學設計不是對信息的排序與分析,而是制定有利于建構問題設計與客體分析的計劃,讓計劃中的問題設計指引學生自己作出論斷,經過充分實踐后發育為一種技能。
(4)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
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是一種有關復雜的認知技能訓練的教學設計,它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讓學生面對具有復雜結構和序列的問題與情景來訓練學生的復雜認知技能。
以上四種案例教學的模式設計各有特點:R.Schank 的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主要強調訓練達到目標的技能,同時提供成功路徑給以模仿;J.Bbransford 的拋錨式教學設計立足全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在逼真的模擬情景中體悟與從事管理實踐;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解決了某一類問題后,能發展預期知識與技能,并能嘗試解決新的問題;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則主要通過提供不斷“做”的機會來提高學生的復雜認知技能。
從用途上看,案例教學的模式設計應注意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推廣性。對學生現有的能力、知識結構與專業要求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增加信心。設計的案例必須細致可行、設想出各種可能出現的學習情景及應對引導辦法,且便于操作。案例教學設計還應是一種相對標準化的教育方案,得以形成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 張亞維,陳 耀.金融類案例教學的推進與模式設計.
1、主導和主體結合:
教師啟迪、引導、學生及時反饋,自我調控。
2、加強雙基和發展智能同步:
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并對這些感性知識進行分析和綜合,得到理性知識,才能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和形成各種能力。
3、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
化學的學習包括了知識技能、智力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而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思想品德的養成還是智力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均離不開人的認識規律,所以,一個好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將二者有機的統一。
二、綜合啟發性教學的形式:
談話式、討論式、探索式、實驗式
三、啟發教學的四個階段:
1、自學階段
2、探索階段
3、整理階段
4、發展階段
四、對課堂教學設計的評價:
1、各種啟發性問題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圍繞著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2、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是否出色?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參與討論的程度和收效怎樣?
3、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能否統一?
課題:第五節、鹽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鹽的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理解復分解反應。
2、使學生自己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金屬和鹽溶液能否發生置換反應,并結合有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1、鹽的化學性質,強調金屬和鹽的反應以及鹽和鹽的反應。
2、復分解反應的判斷及其發生條件。
(三)、教學難點:
對鹽的性質以及復分解反應規律性的掌握和應用。
(四)、實驗用品和儀器:
小黑板、投影儀、NaCl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絲,銅絲,CuSO4溶液,ZnSO4溶液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鹽的分類和命名,以及鹽的溶解性規律,這一節學習鹽的化學性質以及復分解反應的條件,請一學生上黑板完成化學方程式,其他同學可在筆記本上完成。
(講述):現在我們來分析以上的四個反應,并觀察它們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它們分別是哪一類物質和哪一類物質之間的反應?
(討論):1、2是酸與鹽的反應,生成新酸和新鹽,在學習酸的性質時學習過。3、4是堿與鹽的反應,在學習堿的性質時學習過。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識到,1、2既是酸的化學性質,也是鹽的化學性質,3、4既是堿的化學性質,也是鹽的化學性質。
(討論):
1、鹽的化學性質:
(1)、鹽+酸新鹽+新酸
(2)、鹽+堿新鹽+新堿
(演示):下面請大家觀察兩個實驗,仔細觀察反應現象,并完成化學方程式。
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反應方程式:
向Na2SO4溶液中BaCl2滴加溶液:
反應方程式:
(啟發):白色沉淀是什么?
(板書):
(3)、鹽+鹽另兩種鹽
(啟發):除了具有以上的化學性質以外,還有其它的化學性質嗎?下面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觀察生成物的特征和溶液顏色的變化。
(演示):鐵絲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銅片放入硝酸銀溶液中
銅絲放入硫酸鋅溶液中
(討論):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到,鹽可以和金屬發生置換反應。但并非所有的金屬均可和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在學酸的性質時我們知道,只有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H之前的金屬才能和酸發生置換反應,那么鹽和金屬的反應又有什么條件呢?請看剛才的實驗結果。
(投影):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討論):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Fe在Cu之前,可以將Cu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Cu在Ag之前,可以將Ag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Cu在Zn的后面,則不可將Zn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啟發):由以上的實驗,同學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活動性較強,可以將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講述):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在宋代,于盛產膽礬的地方,利用置換反應,進行"濕法煉銅"。可見我們的祖先是非常的聰慧。
(強調):通過以上的實驗分析和討論,我們得出了鹽的四條化學性質,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反應條件。
(投影):
反應條件:
(1)酸和鹽反應時,鹽必須可溶,碳酸鹽可不溶。
(2)堿和鹽反應時,二者均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種是沉淀。
(3)鹽和鹽反應時,反應物必須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種是沉淀。
關鍵詞 HPS教學模式;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實施
一、HPS教學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一)HPS教學模式的概念
HPS教學模式(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是一種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將科學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內容融入理科課程。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歐美等發達國家對該方法的運用還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中。
(二)HPS教學模式的作用
(1)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認識。HPS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理論的構建過程。科學理論的構建需要提出假設,然后加以驗證,最后得出結論。科學知識必須接受檢驗,要建立在論證的基礎之上。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并不是絕對的真理,它可能被推翻,可以隨時修改。科學知識還與文化、社會有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HPS教學模式,學生能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建立起探究的欲望,逐步培養科學精神。
(2)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科學史、哲學與社會學都是HPS教學模式所使用的素材。通過這些素材的輔助,教學能更好地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為學生展現一個較為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進入到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更具有主動性,學習狀態能得到優化。這種情境教學將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與生活的溝通,讓學生的經驗與其成長環境結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
(3)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鍛煉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的個人判斷,它能引導人們做出合理的決策,這是思維的最基本技能,是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關調查顯示,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化學史的內容,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明顯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分析顯得更有調理。由此可見,HPS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基于HPS教學模式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一種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的初步階段就是作出教學設計。實行HPS教學模式也不例外,首先就要對高中化學教學做出系統的教學安排。教學設計的目標要圍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進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對科學的本質有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自然觀,認清科學和社會的關系。在HPS教學模式下,科學史、哲學與社會學都是重要的內容。科學史和哲學對學生認識科學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而社會學的內容可以將科學、社會和技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因此,通過HPS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實現全面發展。
(二)教學設計內容
化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大都與科學史、社會學密切相關,而HPS教學模式使用的素材包括科學史、哲學和社會學,因此,該教學模式對于高中化學各部分內容都能適用。根據學校的教學進度,開始階段可以選擇高中必修一的內容,第二階段可以選擇必修二和選修四的內容,最后階段可以選擇初中化學的內容。開始階段可以選取兩部分內容,基本理論、概念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的主題是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和金屬及其化合物。
三、基于HPS教學模式的高中化學教學實施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揭示氧化還原反應,可以選擇與這個概念發展相關的化學史素材。例如,為幫助學生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統一性,可以用拉瓦錫的燃燒氧化學說作為素材,為引出氧化還原反應更廣義的定義,可以選擇戴維對燃燒概念的學說。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認識
歷史講述:1774年,受普利斯特里發現氧氣的啟示,拉瓦錫從密閉的燃燒實驗中得出燃燒氧化說:燃燒需要有氧。他同時指出,物質得氧即為氧化,失氧即是還原,而且提出氧化還原的統一性。教師講述完化學史后指導學生對比較熟悉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進行分析,理解二者的關系。通過化學史將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聯系起來,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明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辯證關系。
(二)氧化還原反應再次認識
展示:氯氣與磷反應會生成兩種化合物。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將燃燒的概念進一步拓展成:發光發熱的氧化反應。
(三)氧化還原反應認識的深化
提問:氧化還原反應不一定都有氧氣的參與,它們的聯系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剛才的實驗,探討氧化還原反應的特點,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從化合價的角度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四)氧化還原反應的微觀認識
通過認識氯化鈉的形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電子得失與化合價改變的聯系,從得失電子的角度分析上述氧化還原反應。實驗演示:銅鋅原電池實驗。讓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得出鋅和硫酸的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從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證實該氧化還原反應中存在電子轉移,進而理解該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
(五)總結
總結氧化還原反應,分別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以及電子得失三個方面進行,認識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通過總結,認識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不同分類標準。
總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HPS教學模式對高中化學教學作出系統、全面的設計。通過實驗,分析HPS教學模式對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并將HPS教學模式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0―0069―04
引言
隨著WAP技術、藍牙技術及GPRS系統的成功開發,移動電話和移動計算技術迅速普及全球,為移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理想的技術基礎和物質準備。移動通信技術與移動計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使得教育中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學習形式――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移動學習已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已于2001年12月發出了關于“移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立項的通知[1]。到2006年我國高等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已經開展“移動教育工程”試點項目[2],國家教育部“移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試點項目已經立項,這些都表明,我國教育技術界已經認識到移動學習和移動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國內關于移動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項目主要有兩項:(1)北京大學的移動教育實驗項目。該研究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基于GSM網絡和移動設備的移動教育平臺。二是基于CPRS的移動教育平臺。三是基于本體的教育資源制作、和瀏覽平臺。四是教育語義網絡平臺。(2)南京大學多媒體移動教學CALUMET項目。CALUMET項目的全稱是“多媒體移動教學網絡系統”。該系統預期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教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校園網中實現隨時隨地的教學[3]。
一 移動學習概述
1 移動學習的涵義與特點
鑒于對移動學習認識與理解取向的不同,對于移動學習的定義表述也是眾說紛紜,綜合多種移動學習的定義表述,可將移動學習定義為:移動學習是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如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Pocket PC等)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4]。
移動學習具有學習便捷性,教學個性化,交互豐富性,情境相關性等特點,是移動計算技術與數字化學習技術嫁接的產物,代表著學習的未來。移動學習將諸如個性化,多媒體,情境智能,觸覺交互,移動設備等新技術融入到教育與培訓領域,它又區別于一般給予優先網絡與固定桌面計算機的網絡學習和數字化學習的基本特點,如學習便捷性,教學個性化,交互豐富性,情境相關性等特點。移動學習的出現本質上是教育與技術相互作用的結果,經歷了一個教育需求與技術發展交互驅動的過程,它的出現不僅會帶來人們觀念的改變,還會促進整個人類學習環境的徹底改變。
2 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技術與方式,是寬帶移動多媒體通信技術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一定學習的實踐必須有新型的學習理論作指導,這也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與移動學習有密切關系的學習理論有: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活動學習(Action Learning)、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等學習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這些新型的學習理論為移動學習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移動學習又為這些學習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手段與方法。
3 移動學習的技術支持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移動學習系統將給使用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務,移動學習的不斷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關的技術支持,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基礎是移動計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即移動互聯網技術, 如WAP、“藍牙”技術、GPRS、UMTS 技術等。
4 移動學習的實現方式
目前可實施的移動學習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動學習和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
(1) 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5]
學習者通過手機等學習終端,將短信息發送到位于互聯網的教學服務器,教學服務器分析用戶的短信息后轉化為數據請求,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再發送到學習者手機,利用無線移動網絡與互聯網之間的通信來完成一定的教學活動。學習者通過短消息接收到的信息更具個性化,同時更方便快捷。短消息服務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應用于教學是完全可行的。它不僅可以用于學習者日常的學習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課業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短消息服務所具有的隨時隨地性,使它在某些學習情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為優秀的表現。
(2) 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
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是學習者利用移動學習終端,經過電信的網關接入互聯網,通過WAP協議訪問教學服務器,進行瀏覽、查詢,實時交互,類似于普通的互聯網用戶,由此可以看出,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方式不但可以傳輸文本,還可以傳輸圖像信息。隨著移動通信協議的不斷改進,通信的速度將大大提高,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將得到廣泛的應用。
綜上所述,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新熱點。移動學習不同于以往的網絡學習,因此移動學習的實踐必須有新型的教學設計模式作指導。
二 基于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
1 教學設計相關概念
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6]。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著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7]。教學設計模式就是教學設計理論的簡化形式,是組織化和結構化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移動學習下的教學設計是在終身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理念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以促進個體的終身發展。
2 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構建
教學設計涉及到一個組織化的教學過程,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教學策略、教學媒體以及將這些基本要素整合為一個模型。目前現有的教學設計模式不下百種之余,這里僅介紹兩種教學設計模式:ADDIE模式和ASSURE模式。
ADDIE教學設計模式包括教學的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和評價(Evaluation)五個環節。[8]
由Heinich 等人(1989)開發的ASSURE教學設計模式則包括分析學習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陳述目標(State objectives)、選擇媒體和材料(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運用媒體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要求學習者參與(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以及評價、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個環節[9]。
以上介紹的兩個教學設計模式已在教育技術學領域中已沿用了很多年,而當今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給教學設計者和教師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傳統的線性教學設計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當今的e-Learning學習環境,尤其是移動學習環境。因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知識常以超文本的組織方式加以呈現的,知識難以被分成小塊進行學習。當人們開始對建構主義產生興趣的時候,便產生了許多對教學設計模式概念上的重新建構。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的發現學習、合作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等思想理念非常適合e-Learning環境中非良構知識的學習。具有非線性特征的超文本有助于學習者從多種觀點的角度接近概念并構建知識表征,真正改善對復雜概念的掌握,以達到隨機通達。
本文根據ADDIE和ASSURE兩種教學設計模式,并借鑒臺灣基礎教育中移動學習課程開發模式,提出了一個適合移動學習的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由學習者分析和教學情境分析、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移動技術與教學環境的整合、移動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和移動學習結果的評價這六個環節構成,圖3展示了該模式各組成部分及之間的關系。下面便對這六大環節中所包含的內容加以介紹:
(1) 學習者分析與教學情境分析
分析學習者應用無線設備的能力;
分析是否需要整合移動計算技術幫助學習者的學習;
分析外部環境,如天氣、安全狀況等;
(2) 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組織化的學習內容;
闡明學習目標;
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即可在移動設備中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學習內容,也可在真實情境中;
開發數字多媒體學習資源;
安排課程時間表和在學習活動中的體力分配;
(3) 移動技術與教學環境的整合
考慮移動設備的特征和實用性,如重量、屏幕的大小和分辨率、計算能力、輸入方式、訪問方式等;
構建移動環境,包括移動設備間的通信方式,Internet的接入方式;
(4) 移動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
移動學習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很容易產生迷失現象,低齡學習者不能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任務上。圖3 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因此一般采用合作/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和自我調節學習這樣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習者提供指導。
(5) 教學活動的實施
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學安排移動學習活動并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應熟悉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利用先行組織者策略為學習者建立先行知識;
培訓學習者使用無線設備的技術技能,尤其是對設備基本功能的操作;
觀察學習者使用移動設備時的小組協作學習活動,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通過移動設備或面對面地給予干預和指導;
(6) 移動學習結果的評價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設計模式更加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體驗,而傳統的標準化測驗并不能完全夠檢測出學習者的能力,因此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就不能夠完全按照傳統的標準化測驗,而替代性評價則避免了典型的多項選擇測驗中存在的問題。這些新的評價系統中所蘊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學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學習,或者展示自己能夠利用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一些實際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實的情境中展示學生自己的水平。對于在移動學習中可采用的評價方式有如下幾種:
檔案袋評價
替代性評價的一種常見形式是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即搜集和評估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作品樣本。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作品、研究設計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級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為評估學生進步程度的依據。
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現實生活中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實際表現進行考察的測驗。汽車駕駛員和飛行員的駕照考試、醫學上的臨床測驗等,都是表現性評價。
(7) 對圖3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的分析
教學設計模式圖包含六個要素而不是步驟,表明設計的非線性和設計的彈性。
學習者處于中心位置,而且又與其他要素相互關聯,說明在教學設計的任何過程中,學習者都是中心。周圍的其他要素是相互獨立但又關聯的,沒有用箭頭表明邏輯順序,是因為在具體設計時可根據具體情況,以任何要素作出發點。
移動學習環境處在最,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強調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以及開展的教學始終以真實環境或情景性信息化環境為基礎。環境的虛線表明這個教學環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
環境中的調整要素是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的某些要素,體現該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的靈活性和生命性。
三 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初步應用
在終身教育的要求下,教師應該樹立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的觀念,將移動學習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科研、管理中。我校作為四川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之一,在我們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將圖3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初步進行了應用。
1 學習者分析與教學情境分析。中小學教師是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成人,一般都有手機;國家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有了明確的要求,并已開始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水平培訓,培訓后的中小學教師要能通過國家的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考試,這樣的形勢使得中小學教師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都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壓力;中小學任課教師一邊要完成大量的教學任務、一邊又要為自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進行學習和實踐,他們用于學習的整塊時間不多,需要利用他們的零碎時間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移動學習的及時性和靈活性,既節省時間,又不會影響老師們的教學和生活,還能使教師在工作學習中的疑問及時得到解決,減少了教師的額外壓力,滿足了教師自身學習和學校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們把移動學習引入到培訓中,作為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后的后續支持性學習的一種方式。當然移動學習不能取代常規的集體培訓和遠程網絡學習,只是它們的重要補充,只有應用適當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2 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移動學習不像傳統的課堂教學,它是一種很靈活的學習方式。這種靈活性體現為靈活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內容。所以教學設計者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設計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可以在移動設備中以多媒體方式呈現的學習內容,滿足學習者多方面、多角度地學習每個知識點。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活動中,我們通過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大量的調查,確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相關知識中教師容易出現問題的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歸類分析,確定知識表現形式,進行適合移動學習的資源開發,形成相關的數據庫,初步實現學員能隨時隨地進行登錄學習,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
3 移動技術與教學環境的整合。移動學習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為了獲取知識,必需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有效手段,通過與他人的協商、交流與合作來實現。我們在進行教育技術能力移動學習設計時,注意通過各種渠道,創設良好的交互性,引導學習者積極參與。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信息的交流,因而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與人際交互的教學環境成為移動學習的基本要求。我們采用“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的形式來構建移動環境――人、手機、移動計算機,創設教學情境――各種問題情境和媒體情境的呈現,激發學習者興趣;并利用手機這種移動終端的便捷性,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通過查詢、檢索、探究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4 移動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師團隊的老師可通過電子公告牌系統(BBS)或在線聊天(CHAT)引導學員參與問題的討論,啟發性地提出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并給出解答或讓學員自己找資料、自己解決問題,以提高學員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電子郵件系統(E- MAIL)實現移動教學的交互式答疑,教師可隨時掌握學員的進展情況,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與輔導。建立協作學習小組,小組內學員之間的交流與探討,可以培養學員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情感和態度。
5 教學活動的實施。在培訓支持活動中,我們用到了移動資源瀏覽,移動即時訓練,移動學習討論,移動信息查詢,移動提問――回答等功能。移動學習既關注了人文精神和協作精神,又提供了教師與培訓者以及教師之間學習、工作的交流平臺。
6 教學評價。我們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來檢驗學員們利用手機等進行移動學習的效果,學員自己也可以隨時通過相關檢測了解自己哪些知識掌握得還不好,弄清存在的問題,及時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進行咨詢解決;學員還可以將自己的作品通過手機傳輸到數據庫中自己的學習檔案中,相關老師將定期通過學員平時參與的學習記錄和成果對其進行總體評價。
通過初步應用實踐,我們發現,移動學習可以彌補集中培訓的諸多不足,是一種有效的培訓輔助手段。
四 結束語
移動學習的前景是光明的,要使移動學習成為學習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發揮其重要作用,教育技術工作者要對整個移動教育系統,包括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對象、教學策略等一系列要素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以促進移動學習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于“移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立項的通知[Z]高教司函[2001]256號.
[2] 關于開展“移動教育”工程的通知[Z].教技協[2002]1號.
[3] 隋清江,張艷萍,張進寶.移動教育:國內外實踐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4,8,66-67.
[4] 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 2004,3,12-13.
[5] 李玉斌,劉家勛.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31-32.
[6] R.M.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11.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和媒體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穩定的結構形式。
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區別為:傳統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又稱反轉課堂。翻轉課堂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講課,之后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方式不同,它是顛倒過來的模式,即教師先布置學習任務給學生,學生在上課前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學習,遇到學習的疑難點后,再回到課堂中進行探究學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是師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它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知識學習的主動者,教師則轉變成知識的引導者[1]。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誠信”內容為例,設計翻轉課堂教學過程。
一、誠信內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例選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四章第四節的內容。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中重要的教學內容,而本課例誠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是中華民族歷來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它更是職業道德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提出的一項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故其在整個教材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為此,將本教學目標設定認知目標、情感目標、素質目標,通過本次課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誠信道德,培養誠信意識,實現誠信素質養成的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把“誠信的重要性”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把“大學生與誠信道德”作為難點來突破。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中、小學已接受德育教育,對誠信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對誠信規范重視不夠,經常出現誠信知行背離情況。
3.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共同深化,感悟踐行”的模式,以社會熱點現象導入,引用經典案例闡述重點內容,結合實踐教學與情景教學突破難點,使學生對誠信問題心靈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感悟,認識上有提高,行動中有體現,從而實現知行統一。
二、課前準備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授對象為大一新生,一個自然班的人數大約為40人,以每個小組5人的標準進行分組,即分為8個小組,每個組設有一位小組長。
教師在課前需要準備包括教學課件、教案、微視頻、誠信專題學習網站等教學資源素材。其中,微視頻的制作是資源準備中的重要內容。考慮到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聽課的時間大概為10分鐘,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學生不耐煩,思想開小差[2]。我們根據教學目標,錄制準備3個微視頻,每一個微視頻分別介紹一個知識點,時間大概在8~10分鐘。具體如下:
第一個微視頻:誠信的內涵(講解視頻8分鐘)
以展示系列圖片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導入教學,由此引出社會誠信道德缺失問題。引用《說文解字》,對誠、信二字作簡單解釋,真實無妄、表里如一叫誠;不食言、不欺瞞,謂之信。我從歷史的角度,列舉中國古代的兩個例子進行對比分析。秦國商鞅“立木為信”,最終變法成功,國強勢壯;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自取其辱,身死國亡。
第二個微視頻:誠信的重要性(講解視頻10分鐘)
為了說明誠信的重要性,從個人、企業、社會、國家四個維度采用一些典型案例來分析。如季布因其“一諾千金”使他在有難之時,免遭禍殃;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終踐行“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誠信理念,幾百年經久不衰;信義兄弟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踐履著“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的允諾;法國政府在時隔97年后履行拿破侖曾許下的“玫瑰花諾言”。通過以上分析深化學生對誠信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產。
第三個微視頻:大學生與誠信道德(講解視頻10分鐘)
在此列舉“留學生逃票之后求職被拒”、“大學畢業生貸款不還被銀行告上法庭”等例子強化學生對“失信”行為危害性的認識。
在內容的講解上,教師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幽默風趣,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若講解微視頻吸引力不夠強,學生在課前就不愿意學習,將影響到翻轉課堂的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講解視頻資源錄制完成后,請學校現代教育技術部教師將相關資源上傳至校內網中,教師將課前學習任務明確地告知學習者,要求學生自學完成,若有問題,把具體問題反饋至各小組組長,由小組長將問題匯總后反饋給教師。教師提前知曉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做好課前的答疑準備工作。
三、課中實施
1.合作探究階段(重點階段)
合作探究階段由教師安排任務或提出相關問題,由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時間與小組成員討論,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問題可向教師提出,學生可發表自己的觀點。
對于誠信問題,當今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存在哪些缺失,如何才能引導大學生做到知行統一?這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為此,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運用“問卷調查、網絡教學、情景教學”的教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法展開教學。
第一個環節:課前提前布置學生開展“校園學生誠信問卷調查”活動,各小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統計分析。在課堂上發揮小班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每個小組派代表匯報調查結果。
針對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抄襲作業、考試舞弊、貸款不還、簡歷造假”等種種失信行為與學生自身發展的利害關系做進一步分析。學生分析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質的人,不可能有什么理想信仰;一個抄襲舞弊、蒙騙過關的人,不會有什么真本領,也不會有什么好前途;一個學歷造假、貸款不還的人,更難立足于社會。
第二個教學環節:為強化學生恪守誠信,教師以自己為例,登錄個人誠信公共服務平臺、個人征信系統,展示顯示結果。學生以身邊的親人為例,輸入相應系統,查看信用記錄。通過此實踐操作,讓學生知曉自己的不誠信行為將被記錄在案,并會直接影響個人就業、創業、貸款、買房等切身利益。
第三個教學環節: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誠信知行相背離的現象,創設了兩個檢驗誠實度的情景。(10分鐘)
場景一:購物結賬時,營業員少找了你50元錢,你會怎么辦?
場景二:購物結賬時,營業員多找了你50元錢,你會怎么辦?
在課堂上將主要圍繞多找了50元錢,“退還,還是不退還”進行討論分析,要求每位學生參與討論。很多同學對營業員少找的50元知道要要回來,但是對多找的50元卻做不到退回去。我們要求他人誠信,自己卻不誠信;只愿意享受誠信帶來的便利,卻不愿意承擔誠信責任。在此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社會需要你、我、他的誠信,只有每個人都做到誠信,才能構建誠信的環境和誠信的社會。
2.學生指導階段
每一個小組在合作探究階段遇到的問題,教師給予個性化指導,給不同學生答疑解惑,做到對不同學生不同問題因材施教。
3.總結提升階段
由八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對本次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也可談教學體會或感悟,教師再對本次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對課程學習過程進行總結。
四、翻轉課堂總結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在實踐過程中,“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教師的課前準備要更充分,微課視頻制作要更精細、更完美,以足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會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他教學內容中得以應用,相信有更好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教學設計與意圖說明】
教學內容: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Part B let’s talk
一、教材分析 :
本課時選自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art B,教材內容是三個地點單詞:shoe shore, fruit stand, pet shop,以及特殊疑問詞where, what, when引導的特殊疑問句的問與答及各種信息的替換和交流。本課時教材是對前幾冊教材所學特殊疑問詞的一個擴充和所學句型的拓展,使學生對特殊疑問詞的掌握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個提高,同時使他們掌握了特殊疑問句的問與答及各種信息的替換和交流。
二、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詢問并回答未來幾天或周末的活動安排,主要句型是:“What are you gong to do? I’m going to ...”要求學生能對句型中的具體信息進行替換,并能夠使用其他疑問詞,如when, where ,來獲得進一步的詳細信息。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現在進行時與一般現在時。學生在此基礎上接觸be going to do 句型,對其語法功能和意義有所了解。
三、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
(1)掌握where, what, when引導的特殊疑問句并能做出相應的問答。
(2)能掌握句子: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do)? I’m going to ... When are you going? I’m going...并能在實際情景中運用。
3.2 能力目標:
(1)能在圖文和場景下進行簡單的交流和表演。
(2)能夠使用各種疑問句采訪他人的計劃并做記錄。
3.3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達到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是三個特殊疑問句的問與答以及各種信息的替換和交流。
2. 教學難點是學生能運用三個特殊疑問句進行真實的交際以及兩組四會句型的正確書寫。
五、教學準備:
錄音機、本課的磁帶、頭飾、單詞卡片、多媒體課件、表格
六、教學方法:
1. 猜一猜游戲法
2. 情景法
3. 多媒體輔助法
4. 小組活動學習法
七、教學過程
7.1 教學步驟
Step 1: 激趣導入
(1)猜謎語。
T: I have four riddles. This is a place.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books in it, you can buy or choose any book you want. Where is it?
Ss: It’s a bookstore.
教師對學生給予及時的評價及表揚。
T: ...
教師依次說出另外三個謎語,引出本課的生詞:shoe store, fruit stand, pet shop, 為后面的句型替換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謎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利用舊知識帶出新知識,既讓學生在不只不覺中掌握新知識,又能讓學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語環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覺地吸取和操練,增強語感,不斷提高英語能力。)
(2)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完整的句子。
T: There are some places.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library.同時板書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library.并領讀。
Ss: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S1: I’m going to the park.
S2: I’m going to the pet shop.
...
學生兩人一組練習,展示。
(設計意圖:創設英語教學的氛圍對一節成功的英語課堂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教師呈現的多媒體圖片,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定的情景之中,激發學生想說的欲望。關鍵是能直擊本課時的重點、化解本課時的難點。)
(3)聽錄音,填表格。
T:(指S1)Where is she going this afternoon?
S1: She is going to the bookstore.
課件出示問題。
T:(把C頭飾給學生)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afternoon?
S2: 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隨機問兩到三名學生。
T: 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S5: She is going to buy a comic book.
利用課件回到表格,出示問題答案。
T: I’m going to buy a magazin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O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同時板書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I’m going to ...并用所學的單詞進行替換,如:newspaper, book, magazine 等。
S6: I’m going to buy a book.
...
T: When is she going?
Ss: She is going at 3 o’clock.
利用課件訂正答案。
板書When are you going? I’m going at 3 o’clock.
教師領讀,并用tomorrow, next week, on Monday等表示時間的詞進行替換。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通過頭飾讓學生直觀、有效地感受和理解新知識)
(4)聽錄音,跟讀。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男女生)分角色表演對話,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分角色表演。
(設計意圖:這一步,主要考慮到英語程度差一點的學生,使他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Step 2: Task
(5)學生四人一組,采訪他人的周末計劃并做記錄,完成表格內容。學生表演采訪過程,教師對每組的表現給予及時的評價。
(設計意圖:英語做為一門語言,會應用是關鍵,任務型教學活動設計實現了語言在實際情景中的靈活應用,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小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Step 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6)出示課件,教師把本課所學主要句型編成歌謠并領讀。然后讓學生自編歌謠。在學生說完后,對本節課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并對優勝組給予表揚及鼓勵。
(設計意圖:編成歌謠便于學生記憶,朗朗上口)
(7)Pair work: (extension)
―Reporter’s questions
1)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afternoon?
2)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When are you going?
Step 4: Homework
模擬演示型教學模式,是指把自然規律和抽象的理論知識,或不易觀察的微觀事物、難于操作控制的實驗等(用常規教學媒體是不能很好地表現的),利用計算機通過多媒體CAI課件,以二維或三維動畫形式,進行信息綜合處理,形成聲音、文字、圖像、動態的變化軌跡等多種信息組合,在大屏幕上展現出來,讓學生能自發地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從而在腦海中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科學》課程是綜合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門學科為一體的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課堂的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學校的實驗設備配置等條件的限制,實驗效果常不能令人滿意。如果這時候能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手段,采用模擬型實驗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一些重要的但現有條件難以產生滿意實驗效果的實驗,可以彌補常規實驗的不足,提高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導電性”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演示氯化鈉水溶液導電性實驗的全過程。在“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可以使整個實驗流暢直觀;另外還可以運用網絡技術的虛擬實驗室,發揮學生自主探索性實驗的作用,除得到的數據準確外,還有利于環保。《科學》課程中適合使用模擬演示的內容還有很多,老師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學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型”模式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導,通過系統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但與以往傳統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打破時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學的本質,通過多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具體形象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形成自己的作品,意義在于建構自己的知識,并在交流與展示中及時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師生呈現新的學習伙伴關系,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國圣地亞大學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處理不很明顯的信息”。簡單地說,WebQuest是利用因特網資源的授課計劃或者是課程單元,它通過向學生提問一些本質性問題,提供進一步探索的機會,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應用他們的知識,從而努力讓學生在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個WebQuest的核心是一個開放型問題,這個問題設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標,鼓勵學生回顧原先掌握的知識,激發學習者進一步探索的動機。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學模版與教學流程,通常有六個模塊構成:導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和結論:
(1)導言:提供關于WebQuest核心問題的一些背景材料,用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2)任務:即要著手解決的問題,是探究目標的具體化。一個好的任務應該可行有趣,并能促進學生高思維能力的發展。
(3)過程: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習者應該經歷一個描述得非常清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確定合作學習的小組和小組成員。過程為問題解決搭建了一個思維的“腳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資源: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學習活動中,學習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來自互聯網。通常由教師創建一些鏈接來共享網絡資源,提供解決問題所必需的信息。教師提供的資源可以有多種形式,如網頁、期刊文章、網上專家、電子公告板、郵件地址等,當然也不排斥使用離線資源,如印刷品、電子光盤、雜志、實地考察、模型等。在一個實際的WebQuest中,過程和資源往往并在一起。
隨著信息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的日益廣泛和不斷深入,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內容已經逐步從基礎設施的建設轉變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如何充分有效地整合傳統教學環境和網絡學習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和評價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混合式教學(BlendingTeaching)最早由國外的培訓機構提出,主張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相結合,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1]。混合式教學包括教育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學習環境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混合式教學有利于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緊密結合,也能夠將傳統教學和網絡資源有效地結合,既能提高教學質量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力以及綜合競爭能力。同時,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混合式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1]。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混合式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首先對已有的混合式教學理論進行了概述,然后對混合式教學設計方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最后總結了混合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1混合式教學理論
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教學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黃榮懷教授研究了將混合式學習的理論如何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闡述了混合式教學過程由四個關鍵環節組成,介紹了在混合式教學里教師的角色轉變和新的能力結構以及虛擬學習環境在混合式教學中的作用[3]。汪瓊教授指出混合式教學并不一定要求在網絡上傳授全部課程,也需要一些配合傳統教學的部分教學資料或活動。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就是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網絡教學的優勢相結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目標,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
2混合式教學設計方式
混合式教學設計大致分為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2.1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知識為重點,注重教師如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和MOOC教學模式,設計了從創建MOOC課程網絡教學資源、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開發教學模塊、教學實施、測評反饋四個環節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充分將線下學習和線上學習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模式。
2.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對教學環境的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構選擇合適的教學課件進行學習。將多媒體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英語寫作教學,該模式在寫作的各個階段強調學生的主體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2.3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是將教學系統看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序列,教師和學生分角色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活動為導向的多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種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選擇和設計學習活動,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知識。以計算機基礎課為例,設計了基于Moodle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采用“知識類型分類和教學目標分層”的教學設計方法,并通過各種小組活動的開展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3混合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多數大學和高職院校對混合教學優勢的認識逐漸加強,都相繼開始實施混合式教學,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的方面有:定義、模式、策略、原理,但對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影響因素、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研究相對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操作方法,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目前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研究的比較多,在實踐方面研究的比較少。第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不夠準確,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三,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并行,致使學生自主能力下滑。第四,盲目追求教學資源的數量,增加了認知負荷和學習壓力;第五,現有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力的提高有所限制,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參考文獻:
[1]杜淑娟.論混合式教學在高職院校的開展[J].教育與職業,2011,(14):83-84.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37-02
一 設計思路和教學分析
《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能夠“說明吸煙對人體的危害”,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也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能夠掌握拒絕吸煙的策略。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生產及消費國,吸煙人數達3.2億之多,占全球總人數的1/3。令人擔憂的是,吸煙者中約有70%是從青少年開始的,我國初中生的吸煙行為較為普遍,初次吸煙的年齡也趨向低齡化,這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十分有害。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并掌握拒絕吸煙的策略,對個體減少或避免吸煙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義。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開發的一種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調查和體驗來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包括參與(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擴展(Elaboration)和評價(Evaluation)幾個階段,是一種致力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本教學設計主要運用5E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活動。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明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描述各種拒絕吸煙的策略。
2.能力目標
在具體情境中恰當使用拒絕吸煙的策略;鍛煉查找、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在活動中體驗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樂趣。
3.能力目標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珍惜健康、珍愛生命的情感;在小組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說明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學會拒絕吸煙的策略。
2.教學難點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我的保護意識。
四 教學方法及課時安排
教學方法:5E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五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見附表。
六 教學反思
本屆教學看似容易,但為了增強教學的藝術性向智能課堂、生態課堂轉變,在教學設計中,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更多地留給學生。讓他們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地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潛能。
5E教學模式作為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激發學生提出生活中各種值得探究的問題;幫助學生養成尋找合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收集證據的習慣;并能夠運用收集的證據對現象和情景進行分析和解釋,回答與此相關的各種問題。
通過課后調查,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節課難度適中,教學內容容易理解,課堂活動有趣,氣氛活躍,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比較學生在課堂前后掌握的拒絕吸煙的方法,可知學生在擴展和評價階段掌握的拒絕吸煙方法顯著多于在參與階段已有的拒絕吸煙的方法,且在課堂學習后能夠總結出各種拒絕吸煙的方法。可見,教學設計成功地運用5E教學模式有效地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愛盈.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的實驗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6(11)
[2]蔣炳軍.初中生物課堂探究教學實施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
[3]劉楠.中學生物教科書中科學探究能力訓練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1.Pre-reading(閱讀前)現階段英語讀前環節基本采取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學,現在更多地強調為推動和激發產生新的理念與設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討與聯想,鼓勵學生之間在互相商討與啟發的背景中培養發散性思維,繼而幫助學生加快閱讀信息理解與英語思維共鳴。2.While-reading(閱讀中)閱讀中環節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種。略讀(skimming)部分要求學生限時通讀全文,用快速瀏覽的方式培養學生在閱讀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題、預測其發展與結局的能力。掃讀(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學生對細節進行閱讀理解,培養其捕捉具體信息與重要內容的能力,訓練他們在提取、篩選和重組文本信息過程中歸納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細讀(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學生深入分析閱讀段落當中的語言,培養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結構較難、意義復雜的詞句與結構,挖掘作者的主觀寫作意圖和具體闡述觀點等。3.Post-reading(閱讀后)閱讀后的環節也可以稱作評價性閱讀,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學生以完成一定預設活動的模式,進一步思考文章的觀點、主題、語言風格及寫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務驅動模式為動機,以獨立思維為杠桿,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