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訓練管理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16 15:51:3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訓練管理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訓練管理論文

      篇(1)

      一、聲像并舉,注重感知的主體性心理學實踐表明:多方式地為學生提供感知的多種形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小學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實感,說套話、空話的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小學生雖然置身于現實生活,卻往往對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視而不見,打不開思路,無從下手。

      自能作文訓練針對這一情況設計了運用電教媒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清境,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圍,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之間,自覺與不自覺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目標捐向上,調動了寫作文的情緒。

      如一堂《介紹一種動物》作文訓練課,上課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當錄音機播放出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小學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別這是什么動物的叫聲,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起來。而當電視----展示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小狗、小貓、小羊、小青蛙……學生的耳之所聞轉入目之所見,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至此,《介紹一種動物》的作文訓練序幕已經拉開,學生已進入角色,教師只需輕松地駕馭訓練的進程,讓學生盡情地發言敘述說話。

      在《找春天》的作文訓練課中,教師在節奏明快、曲調歡樂的《春天在哪里》的樂曲聲中,投影展示一張張充滿春天氣息的投影片:百花盛開的公園,一片碧綠的田野,小鳥在樹枝上鳴叫,桃樹綴滿了粉紅色的花蕾……學生被絢麗多彩的畫面吸引,??激趣引人入勝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到一種興奮的學習環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學目標不言而喻已出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產生要表達的愿望。

      九節自能作文課都采用了多種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創設感知的情境,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抓住,對展現的情景、事物產生了興趣。這種自能作文訓練開端為下面所要進行的訓練奠定了基礎,充分顯示了電教模式“感知----理解----表達”三個環節的獨到之處,注重了感知的主體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二、綱要演示,突出訓練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訓練的電教模式中有一個突出的標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動清----表達融情”的三環節。體現三環節的訓練步驟是從整體入手,從低年級開始。

      但側重點各有不同:低年級側重句子和句群訓練,中年級側重片斷訓練,高年級側重篇章訓練。在訓練的要求上,一改過去的“從形式入手”而為“從內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維的原材料之后,隨之而來是敘述的有序訓練問題。學生往往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記流水帳,無條理、無中心,二是寫得不具體,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學記日記》和《晚飯之后》的兩節作文課中采用電教媒體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障礙。

      在《學記日記》的訓練中,老師運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達”電教模式,在訓練方法上來取先役影,讓學生看到某某同學一天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1)吃早餐;(2)參加升旗儀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勸阻;(5)做課間操,(6)打乒乓球;(7)搞衛生;(8)做功課;(9)看動畫片,(10)睡覺。

      這一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在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義的。經過篩選,只剩下(2)、(4),當然可以挖掘的素材還有(5)、(6)、(7)、(8)。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寫下來,但不要寫成流水賬,把起床、洗臉、睡覺等瑣事都寫進去。可以敘事寫人,還可以對某一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關鍵一條是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老師再根據學生們的發言,再投映日記的基本格式。

      要強調的是,記日記要能以小見大,從小事瑣事落筆,在細節上描寫逼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

      如果說《學記日記》用投影展示起了訓練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飯之后》這一課的訓練中,則將作文寫作中的“動詞用準,神態描寫要真,語言有個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體化。

      這一課的關鍵是表達。當學生看完一段錄像,老師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讓學生尋找描寫圓圓動作的詞匯:躡手躡腳、捧、叫、栽、揉、嚷……動作的動詞用準了,把圓圓晚飯之后走進客廳的一系列事件維妙維肖描寫出來,把一個調皮有心計的小女孩寫活了。尋找描寫爸爸神態的詞匯:慢條斯理、悠閑……這種生動形象描寫使作文語言富于變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寫人物語言個性化的語言:圓圓棒著肚子,嚷著說:“哎喲!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條斯理他說:“讓她去吧,說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媽媽則反駁:“你們都這么陰陽怪氣的,我不去了。”圓圓一聽媽媽說不去了,立即說:“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這些語言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個性。指導學生要豐富積累自己的詞匯,使作文語言更豐富更生動。

      三、直觀評閱,提高寫作的反饋性

      這次觀摩活動采用了投影講評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飯之后》、《學記日記》,還有《植樹》、找《春天》、《介紹一種動物》等作文訓練課。

      篇(2)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實現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質保障,為學生進行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提供了有利的物質保障,為學生進行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創設了全新的學習環境。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優勢,為建構科學的教學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而富有特色的閱讀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進行了“低年級自能閱讀訓練”的試驗。我們試驗研究的對象是"自能閱讀策略",這里所說的"策略"是指一種用來思考問題的,比較抽象的、通用的思想方式。"自能"則突出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掌握了這種策略后,能運用這種策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能力去解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自能閱讀"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以此為支點的。學生在自能閱讀訓練過程中就能學到一些現代信息技術,因而也培養了其運用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能力。以上所述,是我們研究的最終目標。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研究中,我們總結出了在低年段實施自能閱讀策略的基本框架:

      一、欣賞性地聽,激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人類主動探求新知的思想傾向和內在動力。對于小學生來講,如果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能利用各種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以后階段的深入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具有提供文本、圖像、視頻、聲音的教學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存儲了充足的多媒體閱讀材料。學生通過在這個程序中閱讀文本,傾聽優美的朗讀配音,同時觀察相關的圖像資料,充分調動學生全身的視覺、聽覺神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在一邊欣賞中充分領略閱讀材料所顯示出來的美,去感受、體會這種美,繼而激起創造美的欲望。對要學的新知識有了有了初步的接觸,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哪怕這個認識十分膚淺。如在一年級自能閱讀策略訓練的實驗活動,"……像……"的名式學習為例,在比喻欣賞中有一句:"盛開著的金黃色的郁金香多象盛滿美酒的小金杯啊!"學生自己閱讀這名話,在配音中欣賞這句話,再觀察美麗的郁金香圖,就領略以了用比喻句說話時的美,也初步接觸、認識比喻句。這種感性認識為下一個環節的學說打好了基礎。利用計算機交互性能強大的特征學生的操作是自主的,喜歡欣賞哪一句就進入去進入哪一句,喜歡聽幾遍就聽幾遍。在這個環節前教師只要交代好本環節的學習任務,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聽,不加任何干擾,這了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師適當的主導性。

      二.人機對話,自能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不應該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是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而在我們的自能閱讀策略的主體環節中。我們讓學生通過與計算機的對話,自悟出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在這里我們同樣運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功能,為學生設置了大量的選擇題,讓學生在習題過程中加深第一環節中對新知識的原始認識,到最終,自悟出要學的新知識。我們在教學輔助軟設計時,同樣地題目文本,配好相關圖片,讓學生在圖片提示下啟動形象思維,幫助學生自學自悟。設計中了利用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的診斷評價,反饋強化的功能,在學生做出正確的答案選擇時,發出"你真棒"的鼓勵之聲和個"笑臉",選擇錯誤時發出"要努力!"的語音,再罰一個"哭臉",這些趣味性濃郁且帶有一定強度的練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在不斷深入的習題中,學生無形地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最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認識。在教師指導中概括出所學新知識的內容。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進行個別監控,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充分體現了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對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幫助與促進。

      三、靈活應用,幫助鞏固新知識。

      這個環節是自能閱讀策略的鞏固環節。在這環節中讓學生應用學到的有關比喻知識去完成大量的不同類型的習題,在應用中鞏固所學過的知識。在習題中分A、B兩類。A類較容易,B類加大難度,適合程度不同的學生。學生可根據自己掌握知識不同程度選擇習題類型。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這一環節中加入了練讀的內容,我們的設計意圖是:一方面用多讀的形式鞏固學生學會的知識,另一方面解決了在計算機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只重視人機交流而忽視了對學生朗讀技能的培養。

      四、擴展遷移。

      篇(3)

      附圖{圖}

      1.誰暫時離開,結果……

      2.因為……什么暫時停止……

      3.為什么,誰暫時關掉……果然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他們造出了很多內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為有事暫時離開了一下,宿舍里亂作一團。影劇院正在裝修,暫時停止開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電視,突然天黑了下來,雷聲隆隆,我只好暫時關掉電視機。最后以此方法,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舉一反三地擴詞擴句。

      二.聯想訓練。蘇教版第九冊練習5(3)要求造擬人句,有位學生造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動了不倒笑翁,它笑著說:“小主人,別生氣。”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創設了三種情景引導該學生展開想象:

      1.當你考試取得了優異成績,沾沾自喜時(我一回家把書包一甩,高興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發出宏亮的笑聲,向我敲起了警鐘,告訴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當你經過努力,取得進步時(不倒笑翁發出柔和的笑聲,像和藹可親的老爺爺,撫摸著我的臉,輕輕地說:“孩子,記住,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3.當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失去了信心時(不倒笑翁向我點頭,對我說:“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由于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使學生有話可說,語言豐富生動了。

      三.變位訓練。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往往只有一種意思,充當一種句子成份,而實際上,多數詞語有多種意思,可充當多種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產品因為不合格滯銷了,這兩天他的心情特別沉重。(放在結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媽媽今天離婚了,我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間,程度深的意思。)

      篇(4)

      動力區教委對全區20多所小學的德育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學校德育工作有隨意性和漂浮性,今天一個中心,明天一個中心,德育成了應時性的工作。加之單純追求高目標,不注重學生思想形成過程,導致德育工作低效益,甚至負效應。

      針對這種情況,本著“突出基礎,側重日常,貴在積累”的思想,動力區教委的同志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制定了(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實施細則),對小學德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

      這份《實施細則》把《小學德育綱要)提出的十大教育內容分為基本生活規范、道德規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兩部分。共設置了22個訓練項目,66個訓練內容,226個訓練點。?一至三年級為第一個教育循環段,側重于優良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四至六年級為第二個教育循環段,在前一個教育段的基礎上,逐漸加重道德觀念的啟迪。

      《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實施細則》提出了“小學德育重在訓練”的觀點。

      每一個循環段的訓練項目要一年操作一遍,三年共操作三遍。每一遍操作的項目相同,但是范圍、深度、訓練點都不同,符合學生思想品質螺旋式發展的規律。

      這份《實施細則》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曰“低”。即工作起點低,從最基本的行為習慣抓起。如一至三年級的德育訓練要求側重于養成教育。具體指導學生遵守生活規范和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和態度,活潑快樂地生活,成為人人喜愛的孩子。

      二曰“斜。即教育坡度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按照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培養什么習慣,培養到什么程度,各年級都有明確的、不同層次的規范性要求。這樣,同一內容,經過不同階段的訓練,逐步深入,就會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矗三曰“細”。即工作要求細,對每個工作環節都有具體要求,有指導,有檢查,有評價。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程序。每一個訓練內容都大致分為明理課,訓練課,評價課,專題班隊會總結、在家庭和校內外實踐等幾個環節。甚至細到每周每天的安排。如周一是升旗;周二、四是導訓課;周三是紅領巾廣播站自播節目;周五是時事教育。

      四曰“實”。即所有的訓練點都是小學生能夠操作的實實在在的事,沒有空洞的口號與說教。如比較抽象的“勇敢”一項,從要求一二年級的有病不怕打針吃藥,跌傷不哭,敢單獨在家,單獨睡覺,到二三年級上學不用父母接送,遇到困難不依賴父母,獨立解決,對于同學中的不良行為敢于批評幫助,都是小學生能夠實踐、常常未能做到的。

      (二)

      小學班主任做德育工作,是責無旁貸的。但是如何做,做什么?回答卻不盡相同。

      《實施細則》把平時班主任零打碎敲的教育納入了明確的體系,要求具體又留有充分發揮余地。增強了班主任的自覺意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5)

      教學觀和學習觀的轉變是同步的,是師生的共同任務。首先要求教師(1)從傳授知識為目的向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轉變;(2)教學方法也由講授為主向訓練為主轉變;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觀上(1)從上課聽講(被動、客體)向課上思考(主動、主體)轉變;(2)從向老師要知識向課上要學習方法和能力轉變。

      2、加大訓練量,提高學生說、讀、寫的能力。

      說、讀、寫的能力,就是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表達能力合二而一的綜合能力,關系到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前途命運。傳統的教學弊病:學生終日呆在課堂上,埋在作業里,很少有說話訓練機會,很少有閱覽課外書籍機會,使學生幾乎成了只會“叫”、不會說的“小綿羊”。至于作文水平,也僅僅依靠每學期的六、七次正規作文練習,更是可憐之至。因此,必須加大訓練量。具體做法如下:(1)把說話引進課堂,給學生課上說話的機會。如每堂課除有意識地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多給學生說話機會外,還應抽出時間讓學生三一伙、兩一組的組合起來進行說話訓練或口頭作文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集中、條理,準確、通順的語言能力。

      (2)、把教材中所有的閱讀篇目都放在課上來處理,保證教材閱讀量。因為閱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同樣離不開量的積累。關于課文內容,學生理解的堅決不講;有的課文就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文章的最妙之處、最感人之點就行了。

      篇(6)

      識字教學是教學生學會還是會學,是孤立識字還是寓識字于語境之中,是教一識一還是掌握規律舉一反三,是學練脫節還是緊密結合,是單純識記還是還需積累與運用,是每個字詞平均使用力量還是有所側重等等,都需要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雖然課時教學目標中有“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的要求,但由于太籠統而在具體教學每個字詞時,心中不完全有底,也就難于落實到位,難于效果檢測。

      比如:《愛因斯坦小時侯》一課中有8個生字,有位老師按照學會本課生字的目標,字字音形義,花了不少時間講,結果仍有一字讀錯一字寫錯。另一位老師則根據字的特點難點和學生實際,逐個作了分析,確定每個字的訓練重點。“凳”后鼻音易讀錯,在讀音上多下功夫。“兜”字難認難寫,讓學生查字典知道部首,理解字義,掌握先中間后兩邊的筆順規則。“吸”字右邊有先寫“丿”再寫“@①”“”的,有先寫“@①”再寫“丿”“”的,把兩種寫法出示,讓學生辨析。“蠟”易與同音字混淆,讓學生換偏旁組詞,進行比較、區別。“掏”字以動作幫助理解,其余生字放在文中理解。教后也側重對教學重點進行練習檢查。效果比前者為好。

      同樣,詞義的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心中有底,訓練到位也就有了保證。比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樹木抽出新的枝條”、“抽”什么意思。甲生說:“拔出”,乙生說:“生長”。丙生說:“長出”。老師說:“對,長出的意思”。而沒有對“拔出”“生長”為什么不對,未作說明,對解釋“長出”正確和生機勃勃,生長快的關系也未說明。更沒有舉例說明稻麥長出穗來也用“抽”,叫抽穗。僅對“抽”作字面上的解釋。又如:“泄氣”什么意義。“泄”字典上解釋為“漏、露”,“泄氣”理解為“漏氣”顯然不通。怎樣解釋比較確切,教師心中必須有底。既要解釋“泄氣”的含義,又要聯系課文加深理解。可見,識字訓練目標必須落實到每個字詞,這個目標意識必須加強。

      二、錘打重點字詞

      漢字有多音、多義、音近、形近等特點,存在難認、難寫、難解的問題。每個字詞在課文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就存在關健、中心、關聯等區別。要真正讀準、讀懂、會用,對重點難點字詞,非下功夫推敲不可。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綠”字用得特別好,是下了推敲的功夫,這個“綠”字,作者最初用“到”,意思也對,可后來改為“達”、“入”、“滿”,一共改了十多次,最后才選用“綠”字,這樣一改,既寫出了靜態,又表現了動態,把靜態寫活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江南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寫文是這樣,讀文也應這樣。《一定要爭氣》一文中出現三個“才”字:“十七歲才進中學”、“平均成績才四十五分”、“才勉強同意”。三個“才”字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含義,這就要在讀文中,引導學生細細推敲,理解第一個“才”,是剛剛的意思,第二個“才”只有的意思,第三個“才”只好的意思。同樣,《稱象》中有“在船舷上畫一條線”、“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同一個“畫”字含義不同,學生一時難于分清,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弄清前者為動詞后者為名詞的含義。《》一文中的“紋絲不動”,這是表達嚴格遵守紀律的關鍵詞語,不能僅滿足于一動不動的一般意義理解上,有必要挖掘其深刻含義,通過這個詞語,理解潛伏部隊為什么要趴在茅草叢中“紋絲不動”?在烈火燒身時是怎樣“紋絲不動”的?他為什么能做到“紋絲不動”?從而領會為了潛伏部隊的安全和戰斗的勝利,忍受烈火燒身的劇痛,嚴格遵守潛伏紀律,表現了極大的革命毅力和堅強的革命意志。《珍貴的教科書》中的“珍貴”,是中心詞,更需要重鐘敲打,才能理解其真正含義,絕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三、運用規律識字

      字有字法,詞有詞法,這個法就是法則,就是規律。字的構成,詞的搭配,雖有千變萬化,但有一定規律可循,如能按規律教,在教中給規律,在學中學規律,按規律學,學生掌握了規律,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自學能力。

      我曾聽了二個班《翠鳥》一課的教學,有一個班學生在讀“葦稈”、“橄欖”、“盡管”等詞語時,對兩個第三聲相連時,前一字第三聲應讀第二聲的變調規則沒有掌握,讀錯了音,影響了識字讀文。我想如果在漢語拼音教學中,重視對拼音、發音、變音、變調、省略、標調等規則有意識地反復訓練,很好掌握,必然有助于識字讀書。

      學生練習本中錯別字現象不僅普遍而且嚴重。有筆劃筆順之錯,也有音近形近等混淆之誤。如果十分重視漢字結構規律,重視筆劃筆順規則,重視獨體字作偏旁的變形規則等教學與反復訓練,則多筆劃,少筆劃,倒筆順等錯誤可大為減少。雖然有些筆順較為特殊,但也有規律可循。例如:“成”的最后一筆,不少學生寫撇而不是點,錯了訂正,訂正了又錯,反反復復。如果學生懂得點在“左上先寫(斗、頭、為等),點在右上后寫”的書寫規律,那么凡有右上點的“戈”、發、我、找、栽、裁、箋等字必然最后寫點。又如:有“彐”這部分構成的字,學生書寫時,有的右邊寫出頭(@②),有的右邊不出頭(彐)把握不住,如果懂得并掌握了“中間有豎橫出頭(事、爭、唐、肅等)中間沒豎不出頭(當、雪、急、婦等)的規律練寫,必然會大大減少錯誤。同樣“小”和“幾”在合體字中有帶鉤和不帶鉤的,難以把握。如果按照“小”字做頭去掉鉤(塵、少、尖、當等)小字做底不去鉤(爾、隙等)“幾”字在上去掉鉤(朵、鉛等)“幾”字在下不去鉤(咒凳等)的規律練寫,正確率也會大大提高。

      由于音近形近混淆而認錯寫錯的屢見不鮮,若能找出其規律,則大有益于學生的學習。有的教師對衤和礻、氵和冫易混的偏旁,教給學生時,凡同衣服有關的是衣旁,同精神有關的礻旁;與水有關的三點水旁,與冷有關的二點水旁,效果較好。那么今和令、良和艮、倉和侖、木和禾等能否也揭示規律,減少錯誤呢?聲母“l”的從“令”,韻母;iang的從“良”,不從“艮”,韻母ang從“倉”,韻母un從“侖”,和樹木有關的是木旁,和莊稼有關的是“禾”旁等等。可見,按規律訓練,不僅易記防錯,而且可以舉一反三。

      部首查字,關鍵是正確掌握部首,查字也可迎刃而解,比如:形聲字,一般查形旁不查聲旁。獨體字無明顯部首的查起筆(凹查丨),字中藏有部首的查部首(成查戈部)。一字中有單筆部首和復筆部首,則查復筆部首(歸查彐)。至于上下、左右、內外都有部首的,一般分別查上、查左、查外的部首。左上右上都有部首的取右不取左上(肆查聿),中座右上都有部首的查中座(坐,查土不查人)凡此種種,規律掌握了,查字能力也就提高一步。

      四、融識字于語境之中

      字詞如果融合于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則容易理解。倘若孤立進行,雖也獲得一些知識,但似懂非懂,理解不深。比如:《翠鳥》一文中的“疾飛”,“疾”是急速,“疾飛”是很快地飛或者說飛得很快,大體說得通。但如果聯系下面句子“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來理解,則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增強了感受。

      于語境中識字,要根據字詞的難易與不同的語境進行。

      例一、“酬謝”這個詞語,“謝”原意已懂,關鍵是“酬”,學生不理解的是什么樣的謝叫“酬謝”。需要借助工具書對“酬”先行理解,繼而理解“酬謝”。通過工具書學生就容易明白,用錢或禮物表示謝意,叫“酬謝”,再讀文領悟為什么要酬謝。例二、“冰甲”這個詞語,字典上沒有“冰甲”的解釋。從“甲”字中得知是古代武士打仗拿的盔甲。那么,“冰甲”是什意思呢?引導學生讀課文句子——飛機遇到一股強烈的寒流,機翼和螺旋槳上都結了冰……機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聯系起來想想,才能得出飛機上結了一層冰裹住了機身,象古代戰士打仗的盔甲一樣,“冰甲”的意思也就易領悟了。例三、小鹿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中的“欣賞”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中“欣”是“喜悅”。“賞”是①舊時指上人給下人的財物②用財物來獎勵③因為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④認識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獎勵。究竟選哪一條解釋才準確呢?不聯系上下文是無法選得準的,與文聯系起來才能明白選第③條最恰當;再放到句中去體會,感受就深。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廣大教師都知道,可是,這上下文指什么呢?是否可從詞語在文中的地位作用來確定。一般詞語聯系前后句理解。節段中的關鍵詞語,有必要聯系節段的內容理解,全文的中心詞,還需要通過全文內容來理解。

      目前,較多的做法是將全文生字詞都集中在第一課時教,從掃除閱讀障礙,有利于讀通課文來說是可取的。但不分生字詞的多少,理解的難易和在文中的作用,都集中在第一課時教,往往只解決了讀音、字形和字詞本意的理解,難于理解深刻,體會語感。因此,還是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為宜。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傳統教學字詞的有效經驗。

      五、注意知識的聯系和擴展。

      要使學生獲得系統的,有內在整體合力的,不是孤立零碎的知識,必須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擴展。例一:《翠鳥》一文中描述翠鳥行動敏捷的有“一眨眼”“剎那間”兩個詞語。有位教師在教學“一眨眼”時,讓學生做一個一眨眼的動作,體會時間很短,接著讓學生說說形容時間很短,除“一眨眼”外還可以用那些詞語。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了“剎那間”還說了“一瞬間”、“一轉眼”“一剎那”等詞語。另一教師教《蛇與莊稼》時,讀到“還是老農把秘密說破了”一句時,要求學生將“說破”換上另外一個詞。學生用了“公開”、“說穿”、“揭示”等詞語,這樣自然的聯系有助于原詞語的理解,又豐富了詞匯。例二、“眺望”是從高處向遠處看。那么“了望”是什么意思呢?從低處向高處看用什么詞語?從高處向低處看又應該用什么詞語,這樣從不同的視角看,以原詞為基點,適當聯系,必將有助于詞語的理解與運用。例三、《偉大的友誼》一文中,敘述馬克思生活窮苦時,用了“當”、“賒”、“借”三個詞,如果每個詞單獨講,“當”是拿東西作抵押的方式借錢。“賒”是購買貨物時先取貨后付錢。“借”是直接向人借錢。雖然也能理解馬克思生活的窮苦,但是把“當”、“賒”、“借”聯系起來,可以進一步體會馬克思的生活越來越窮苦。開始還可用可以抵押的東西去當,到后來連抵押的東西都沒有只得去賒欠,最后由于付不出賒欠的貸款而不給賒欠。不得不連買郵票的錢也得到處求借。這樣的聯系,對馬克思生活的窮困感受會更深。例四、《保護小樹苗》中“自己卻被大雨淋得渾身濕透(程度)《兄弟便是》中“早稻已經熟透了(充分)、《草地夜行》中“透過無邊的黑暗,我仿佛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穿過)《種子的力》中“它的芽向地面透”(挺)《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穿出)。同一個“透”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如果有意識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將有助于詞語的理解與運用。例五、“大”與“小”,有教師是通過用排球、皮球、乒乓球相互比較理解其內含,獲得大小是比較而來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又是相反的認識。在學習“前后”、“左右”、“上下”、“來去”、“高低”、“輕重”等字詞時,聯系“大小”的學法去獲得概念的認識,是非常有益的。

      識字訓練不能局限于對書面練習的多少來理解,目前,在教學過程中當堂練習過少,必須予以充分重視,但是訓練是廣義的。從提高自學能力出發,從由學會到會學去思考,去訓練,定能取得實質性的提高。

      識字訓練還必須重視積累,記憶、摘錄都有助于豐富詞匯。

      篇(7)

      一、導讀,注重朗讀訓練導讀,就是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嚴格貫徹"以讀為本"這一基本原則,做到以讀帶講,以講促讀,講讀結合。一般性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自讀理解掌握,對難解課文可利用范讀、領讀、齊讀、指名讀的形式,指導學生多讀、反復讀。對于其中難懂的句群、詞組、重點詞,教師要指導學生圈點朗讀符號作標示,如停頓、重音、升降、節拍、音色等,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目的。另外,在讀的訓練中,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有聲語言的表現技巧,如適當的停頓、合度的輕重、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以及不同文體的朗讀特點。

      二、導思,引導積極思維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讀"與"思"的聯系揭示出來,做到先問后讀,邊讀邊思。因此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訓練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契機,找準課文中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知識聯結點,精心設計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讀的過程中想。這樣做,既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

      篇(8)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科學家優秀事跡為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科學精神、文化素養的教育。教育學生要誠實、不說假話、不弄虛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馬馬虎虎、不粗枝大葉,要有一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化學史上被稱為“第三位小數的發現”是一個極好的例子。1892年英國科學家瑞利多次測定發現,從空氣中得到的氮氣每升重1.2572克,從氮氣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氣每升重1.2506克,兩者在第三位小數上存在差異,相差0.0066克,相當一個跳蚤的質量。瑞利沒有忽略這一差異,更不認為是實驗本身的“誤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實驗結果與研究的論文一起公開發表,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開始研究這個問題。這就是惰性氣體最初被發現的過程。試想瑞利如果忽視了小數點第三位差異,會使惰性氣體發現推遲多少年呢?化學史上這一著名的發現,真正體現了誠實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這一事例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二、設計科學性訓練提綱,培養學生準確的表達能力

      篇(9)

      一、應用等量代換巧解。

      【例1】化合物(1)AB中含B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則化合物ABC4中含B為()(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題乍看,似乎無從入手,甚感困惑。若據題意運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則十分簡潔明了。將原題分為三個層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關鍵是用B作過渡橋梁。答案為ABC4。

      二、應用聯想轉換巧解。

      篇(10)

      并列段。即分別說明或描寫幾件事情、幾種情況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課文中這種段式較多。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話,分別寫夏天小興安嶺的樹木、晨霧、陽光和野花。生動具體地描述了小興安嶺夏季的美麗景色。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說說全段共幾句話,每句寫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句與句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段話主要寫什么。教后可指導學生觀察校園秋天的梧桐樹、寶塔松,花壇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葉和花的形狀、顏色觀察,讓學生對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壯的梧桐樹上那巴掌般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有的一半黃一半綠,樹枝上掛著的小絨球由綠變黃了;寶塔松仍然碧綠碧綠的;美人蕉火紅火紅的,在濃碧的、又寬又長的綠葉襯托下十分鮮艷;月季花有粉紅的,有深紅的,也有淡紅的,有的花剛開,從羽毛形狀的紅綠色的葉子里張開了笑臉,有的花快謝了,花朵搭下來,像做錯事的小姑娘低下了頭,還有圓鼓鼓的花骨朵,被幾片花萼緊緊包著,里面是紅色的花柱。學生有了感性認識,才能轉為準確的表達。這時可以讓學生以《校園的秋天》為題寫一段話。

      總分段。即由總敘和分敘的句子組成的段。這是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課文中常見的段式。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話,第一句總寫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然后從鳥多,鳥蛋多,鳥糞多三個方面具體分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找總起句,再說說課文其它三句是怎樣具體分述的。課后指導學生觀察花壇中的,重點指導觀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狀、顏色,用鼻子聞花的香味,再以“花壇中的盛開了,多么美麗啊!”為總起句,要求學生按觀察順序把的形、色、味具體寫出來。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結果的句子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達》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問題(即結果),第二句用“原來”進行解說。這種段課文中也常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讀法引導學生讀懂段句后,指導學生觀察班上同學遲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寫一段班上同學因病(或因事)上學遲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斷。

      篇(11)

      一、教學生分清一段中有幾句話

      每個自然段都是由一個一個句子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須分清一段中有幾句話。

      一段中有幾句話,一般可以從標點符號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話的末尾用的是句號、問號或感嘆號,就表示一句話已經寫完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如第1課《晨讀》第2自然段共有7句話。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

      1.凡是引用的話、所想的內容或對話時說的話,不管里面有幾個句號、幾個問號或幾個感嘆號,在段中數句子時,都只算一句話。如第四冊《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緊緊地挨著我,輕輕地問:“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嗎?”爸爸微笑著說:“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轉到了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擋住了太陽光。太陽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轉過去,月亮又會亮起來的。”在這里這一段只算兩句話。當然,如果專門具體分析其中說話的內容時,仍然根據其中所用的句號、問號、感嘆號的數目計算句子的數目。

      2.句末用的省略號,這句話的內容已經說完了,也應算一句話。如第四冊《黃山奇石》最后一段:黃山的奇石還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狀的巖石,正等你去給它們起名字呢!

      這一段應算兩句話。

      二、指導學生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從理解一個一個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結構。首先,可以注意詞語的排列順序。如《師生情》中的“她們還是深情地看著,等著,心里默默地祝愿著。”這里,“看著”、“等著”、“祝愿著”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如果挪動了,意思就變了,就與當時的情況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讀》中的“鉛筆放在身邊,兩手捧著書,完全被課文吸引住了,連小雞在她身邊嘰嘰叫都沒有覺察。”可以把這句話分解成兩層意思:①“鉛筆放在身邊,兩手捧著書,完全被課文吸引住了”;②“沒有覺察”小雞在身邊嘰嘰叫。這樣,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讀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縮短句子。如《晨讀》中的“這會兒,他用書托著下巴正在認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難題呢,還是思索今后應該怎樣專心地學習?”可以先引導學生抓住“他正在思索”這個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內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間內容上的各種關系。有的句子寫了幾個連續動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這種句子的內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敘述了幾件事情,描寫了幾樣東西。概括這樣的句子,就要歸類、合并。有的句子也寫了幾樣東西、幾件事情或幾種情況、幾種樣子,但同時進行了概括,有“總”有“分”。概括這樣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總”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還有的句子只具體地寫了外貌、語言、神態、動作或情況,沒有直接寫出要說明的問題。這就要多動腦筋,認真歸納了。如《小攝影師》中的“高爾基拿了張報紙,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高爾基側過臉,對著他微笑”。三句話中,從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讓他“擺弄”以及對著他“微笑”這些描寫中,可看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尊重、誠心和耐心。

      3.抓住關鍵詞語。包括生詞難詞、能突出說明句子意思的詞、含義深刻的詞語等。如《師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學帶著全班同學的心意去看望老師”。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學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聯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詞語的意思之外,還要聯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爭氣》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話:“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為了理解這句話,就要聯系上下文。上文寫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的手術。這種手術很難做,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沒有成功,同學們都不敢嘗試。下文寫到: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聯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義。同時,教授“興奮”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內心。

      5.搞清句子含義。有的句子包含較深的含義,就要搞清它的含義,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大海的歌》中有這樣兩句話:①“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②“我仿佛聽見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要掌握這兩句話的含義,一方面要弄清景與情的關系,搞清到底是誰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寫“浪花”、“大海”在唱歌,實際上是寫作者內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關鍵詞語,聯系課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實際是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欣欣向榮和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歡樂”,則表達了作者歡樂、自豪的愛國之情。

      另外,進行句式變換、看清標點符號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這里就不贅述了。

      三、幫助學生掌握句子間的關系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自然段都是由好幾個句子組成的。這些句子是怎樣組成一個自然段的呢?句子與句子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同時,有的自然段中還有這樣的情況,這幾個句子組成一層意思,另外幾個句子又組成另一層意思。在這樣的自然段里,不僅要掌握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還要掌握層與層之間的關系。

      自然段中,句與句、層與層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遞進、選擇、解說、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總分等類。下面略舉數例:

      [例1]《趙州橋》第3段:“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互相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像活的一樣。”全段共3句,是總分的關系。

      [例2]《翠鳥》第1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尖又長的嘴。”全段共6句話,是并列的關系,主要寫了翠鳥的顏色鮮艷和小巧靈活。

      [例3]《手術臺就是陣地》第2段:“敵人不斷反撲,戰斗非常激烈。我軍的傷員陸續從火線上抬下來。在離火線不遠的一座小廟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給傷員做手術。他已經兩天兩夜沒休息了,眼球上布滿了血絲。突然,幾發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硝煙滾滾,彈片紛飛,小廟被煙霧淹沒了。白求恩仍然鎮定地站在手術臺旁。他接過助手遞過來的鑷子,敏捷地從傷員的腹腔里取出一塊彈片,扔在盤子里。”這一段8個句子,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是承接的關系。

      四、培養學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個自然段都有一個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樣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在线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广告|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手机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热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丝袜美腿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91久久精品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